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2024-04-20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共9篇)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篇1

孟广宏

 2013-01-18 10:35:15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年8期

摘要:和谐文化,是推进新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通过对赫章县平山乡农村学校的调查,对农村创建教育和谐文化的机制、条件、策略等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农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文化

人类跨入新世纪,全球化浪潮汹涌而来,波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并为我们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侧重于全球意识、规则意识、全民意识、危机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并在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等方面为新农村教育的和谐文化做贡献。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9亿左右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新农村教育现状,我在2007年暑期通过“三下乡”及“春晖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走访和询问,对贵州省赫章县平山乡中寨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与思考,发现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构建和谐文化和学校机制的欠缺等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新农村教育的良性循环,而且使当地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民主与法治的贯彻实施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新农村教育的危机。目前,要克服中寨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变新农村教育现状,我认为,最迫切的是建立以下有效机制。

一、全球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后,以新的政治生活为背景,以新的教育体系为核心的新型的政治社会化模式基本形成。这个教育体系使共产主义理论、理想和信念成为巩固新政权、建立新国家的重要政治资源。于是,政治社会化与国家政治建设之间一开始就形成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这其中,国家政治社会化核心机制的教育体系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作用的发挥不仅是决定国家现代化成败的关键,而且也是决定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的关键。”[1]伴随着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表现的思想政治文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某种功能上的离析性和质太上的异质性,这便是政治文化的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必须以内容为载体,通过一定的方法,运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以说理和灌输为主要手段,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来实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而西方的文化传统却是以个人主义为本位,强调国家为公民个体服务、为个体而存在。在全球化浪潮中,这两种文化传统相互碰撞、相互冲击,其结果是信奉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强调社会价值,而信奉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开始关注个人价值,于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趋向并重且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价值导向。这对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是一种新的挑战。另外,由于地理、历史、观念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了新农村教育存在思想上的影响。

二、和谐文化建设对于新农村教育的意义。

毛泽东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新农村建设,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综合性工程,是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提出教育农民的任务,探寻教育的规律,创新教育的方法,真正培育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建设和谐文化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打牢思想基础,为新农村教育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和谐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1世纪的到来,给人类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带来了虹霓般的幻想和希望。21世纪是人类历史继续发生巨大变化的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人文知识不断更新并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世纪,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进一步为发展和世界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的世纪,是世界人民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世纪。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稳定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将和谐文化的技术层次、制度层次、观念层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新的方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大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和谐文化建设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意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正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改革开放的实破和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当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守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4]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没有和谐的文化,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根基,没有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我们要牢牢把握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价值追求,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努力把中寨村建设成为具有丰富民族文化底蕴、浓郁先进文化氛围、进取文明市民形象、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农村。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全体会议时指出,“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强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任务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我们党才能更加有效地完成人民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5]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和巩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就全国来讲,到本世纪中叶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具体到中寨,就要通过建设“绿色中寨、生态中寨、文化中寨”和打造“苗族踩花跛、中国蜡染、民风民俗”等来团结干部群众、激励斗志和凝聚力量,使全村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是鼓舞中华民族追求、进取、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和国家就没有灵魂。近几年来,各族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同甘共苦,休戚与共,艰苦奋斗,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建设了繁荣和谐的新中寨。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我们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和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强化各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自觉将个人的荣辱得失与国家的盛衰强弱紧密联系在一起,倡导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睦、平等互助、共同发展,坚决与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人和事作斗争。激发和鼓励各族群众自觉参与新农村教育活动的热情,用爱国主义精神把大家凝聚起来,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用勤劳的双手和不懈的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建设和谐安康的新农村。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为新农村构建和谐教育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构建和谐文化,能不能把以中寨为典范的广大的农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取决于农民群众有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们开展思想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价值追求。

四、“三下乡”、“春晖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唐代诗人孟郊传送千古的诗篇《游子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千百年来不知赢得过多少华夏儿女的共鸣,而今天,它却成为共青团贵州省委发起的“春晖行动”的“代言”,将一种真挚的情怀以一个共青团的行动为桥梁,化为行动反哺故土。“三下乡”、“春晖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才能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首先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作物良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每年推广几项重大农业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和推广应用,加大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发展新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如“十一五”末期,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全部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每个村委会建设一个甲级卫生室,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使社会依照既定的规则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公平正义。首先要针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薄弱的现状,建立和完善农村普法体系,通过“送法下乡”、“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法制文艺演出、农民夜校、集市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二是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农村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坚持标本兼治,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畅通农村法律服务渠道。

通过“三下乡”、“春晖行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调查及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各民族的大团结就没有今天的繁荣、稳定与发展。我们要立足新中寨、少数民族、贫困户、山区四位一体的特殊市情,清醒地看到,我市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基础还十分薄弱,贫富差距和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还在扩大,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相互交织,存在引发矛盾和纠纷的隐患。要始终把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放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高度进行研究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具体处理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民主管理和共同富裕问题等实实在在的问题,形成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春晖行动”在实质上原本是一种关爱,而这种关爱更应该使全国各地把我们的关爱撒向人间,撒向任何一个需要关心,需要帮助的人。首先,最根本的是要从我们的父母,我们的故乡起程,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一个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何谈爱家爱国呢!“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月有故乡明,水是故乡甜,情是故乡浓。”只要我们都伸出援助之手,哪怕只是一点点,那么涓涓溪流定会汇成江河。作为贵州省2007年度的一名优秀春晖使者。让我们努力践行“三下乡”和“春晖行动”等社会公益活动的长效机制,使之在活动内容上力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真正使活动成为反映农民呼声、满足农民需求的有效载体。

五、新农村教育中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建设新农村教育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共同促进和谐文化建设。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相当多的精力和巨大努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构建与新农村教育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把建设和谐文化目标与建设新农村一起规划、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和谐文化建设与建设新农村同步协调发展。其次,根据中寨构建新农村的实际,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列入年度工作考核中,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再次,各级财政要统筹规划,加大对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村的比例。

目前,要克服中寨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中寨村教育现状,据调查了解,首先要当地政府拿出有限资金来办中寨村教育是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村民对教育的渴求。而且有时由于财政紧张往往挪用教育经费,所以,我们一定要强化中寨村教育经费的机制。一是要确保学生公用经费足额的拨付到位,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问题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平衡城乡教育的资源,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春风,在教育领域实行“城乡反哺农村”,实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要建立稳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机制。

1.要培育一批扎根于新农村的基本骨干教师力量。

2.城乡教师之间应该建立流动机制。不能老是从农村调动优秀教师,城区教师不能只进不出,区域内的教师应当流动起来,否则农村教师队伍的成长机制就很难建立和完善起来。

3.要切实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以利益为杠杆。农村工作条件差,强度大,相对城区教师来说,理应得到较高的待遇。否则,教师心里不平衡,怎能留住人?从事城区流动的教师怎能留住心?

4.要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真正落实以业绩取人的机制,扫除非教育因素的人事分配障碍,为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健康环境。

5.要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中寨的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变化,包括与农村住宅的和谐。但愿人们都来关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城里人下乡来,已成时尚。当我们再到乡下时,‘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杏花村’更美了,也会勾起我们无尽的相思,这是我们的文化盛宴。”[7]我呼吁校方和村民多多沟通,有必要常常开家长会,及时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晓之以理,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家长、学校的双向作用。从而为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文化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黄雅华著。知识·信仰·现代化: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高等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69页

[2]李学明著。百村调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9.259页、263页

[3]李铁映著。论民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5页、(卷首语)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编。政治宣言·行动纲领·理论指南:十七大报告学习体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5-96页

[5]荆蕙民主编,戴材副主编。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35页

[6]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古希腊)[M].北京:九州出版社

(二),2007.1、683页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篇2

(一) 新农村建设的形势需要。

进入21世纪, 我国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 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特别是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文化的落后导致大多数农民仍然按传统的观念进行生产, 好的方法、好的技术得不到应用, 面对多种病虫害不知如何防治, 使农作物减产;导致大部分农民不重视市场, 信息不灵, 农副产品卖不出好的价钱;导致较多的农民法制观念淡薄, 生活环境和卫生健康状况不佳, 使更多的青年农民纷纷向往城市, 而留下“老、弱、病、残”。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更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从根本上看新农村建设要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素质, 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这必须发挥各类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

重庆市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城市, 全市有2500万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发展必然需要一大批专门的职业技术人才。通过对石柱县、丰都县、壁山县、永川区等县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广大的农村家长和学生们都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职高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掌握一门技术、精通一门技艺。

(二)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尽管国家自1996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002年, 国务院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004年6月17日,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七个部门又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些都对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规范和引导, 并积极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 但由于价值取向上的问题, 我国的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在办学思想、育人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仍然照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转变的方向

(一) 办学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性、创新性、协调性为主, 新农村建设要求职业教育的招生要更多地面向广大农民, 它不应该仅是一个学历教育和技能教育, 还应承担起技能培训、文化培训的职能。特别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要重视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 使学生学完后能就地就业和发展, 而不是局限在向城市输送劳动力。

(二) 课程体系与教师培养。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但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同国外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差距。一些院校只是简单地对课程进行了加和减, 并没有真正地把技能培训作为中心。

三、新农村建设与职业教育改革

(一) 打开思路、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

要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 就必需认真理解新农村的意义, 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只有认清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职业教育才能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 让职业教育走出学校到农村中去, 才能跳出职业学校以向城市进行劳务输出的怪圈。

(二) 以技能为中心进行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开展“1+1”并轨制培养。所谓“1+1”并轨制即是在学习中以技能为中心普通教育与职教教育的培养同时启动, 指导思想是“职普结合, 一体两翼, 一专多能, 技能为主”, 基本要求是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同时, 加大技能培训。“1+l”并轨制培养的关键是确定其职教专业的课程结构, 因此在专业设置上, 可以跳出课程的系统性而向应用技术延伸;要在了解本地特色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调配, 确定出符合当地新农村建设的相关专业, 使专业设置能在新农村建设上学以致用。

课程设置应与学生个性相接合, 使培养方式由传统的单一型向未来的复合型发展, 使学生在接受统一培养的同时还可以按其个性进行不同程度地培养,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使学生由原先知识的单一型变为真正复合型, 从而使学生具备创新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对人才的认识, 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谐统一。

教材体系要符合农村要求, 由于各地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致, 从而无法对职业教育的培养使用统一的教材。这就要求学校在编排教材时应注意:1、与培养目标相符合;2、要紧跟时代的特点使其能及时反应本专业的前沿动态;3、要求实用性强, 甚至可以用图或现场讲解。

教学中应十分重视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 实现教学的多样化, 对学生动手实作能力的培养决不能停留在“黑板发酵”上, 这是一切技术课教学的共同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实作能力, 还应加强学生非智力等要素的培养。

(三) 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师资培训改革。

我国的职教教师应该本身就是专业技术人员, 既:一是教育者, 二是生产者, 三是创造者。教师是教育者无须多说, 教师是生产者就是要求教师自身参加到生产中去, 就是要求教师要在担当“教育者”的同时还要担当“生产者”。教师成为生产者, 最重要的目的是去体验操作的过程和生产的情景, 以积累“生产”经验, 而这类经验正是职业学校的教师最缺少的, 教师作为生产者所积累的“生产经验”, 不仅可以弥补“经历”的缺失, 而且将有助于其知识和认识的完善, 从而实现教师职业教育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 改变办学模式。

在对石柱县、丰都县、璧山县、永川区等县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部分人不愿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原因是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老化, 许多职业学校不能提供求学者进一步升学的要求, 而使得他们向上发展的空间减少。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学历的要求日趋上升, 对专业技术人才也一样。让职教的学生一方面进行中职或职高教育, 另一方面又向高层次学历进军, 使得那些在初期职教学习中成绩突出, 又愿意深造的学生, 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这些学生再经过几年的学习, 一定会可以成为本行业中的骨干。

总之,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当主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所需的人才从思想、课程体系、教师培养、办学方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发挥作用, 为增进各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本文提出加快职教育的发展, 必需以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为中心, 进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相应的技术人才。

关键词: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雷世平, 姜群英.新型农民培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的创新[J].职教论坛 (综合版) , 2006 (04)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 篇3

【关键词】农村建设;环境污染;解决措施

前言

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进行着,而对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在及时的发现,并且进行及时的修正。而环境保护问题,正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要想改善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由于许多农民已经习惯了那种脏乱差的环境,千百年来他们的陈旧观念无法意识到这样的环境问题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怎样的危害,所以要想解决新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表现

新农村建设中,各式各样的问题都会出现,而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厕所卫生问题

由于千百年来的历史问题,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异一直存在。农村的经济较差,一般情况下要想解决解手问题,一直都是选择在露天厕所进行方便,而对于大部分的农民来说,都会觉得厕所就应该是肮脏不堪的地方。因此对于厕所卫生的情况,一直无人问津。而我们知道,粪便中会有大量的细菌,如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清理与处理,随时可能生成更多的病菌,可能会危害到人体健康。而对于农村来说,由于历史顺延,无人告知农民厕所的卫生问题有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危害,对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农民对于厕所的卫生问题,一直无人问津。这样,农村的厕所卫生问题也就被遗留了下来。

1.2道路环境问题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道路问题也是农村建设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首先我们要看到的是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环境仍然处于脏乱差的境地,许多道路仍然是泥泞不堪,让车辆无法进行正常出入。正如前些年赵本山的一个小品中个讲述的一样,有些农村的道路泥泞,导致一些机动车辆根本无法驶入村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要想进步,必须要有大量的产值才有可能进行致富,农民所种植的农作物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等农务所需用品。这些用品大部分都需要汽车进行运送。而道路环境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则这些农务用品则无法及时的送入农村,从而就有可能会耽误农民的种植,也就会间接影响到农村的经济。而还有一些地区的村是居住在山里,山路难行,就更别说是道路环境如何治理的问题了。道路是联系农村与外界的重要渠道,如果没有较好的道路环境,那么随处可见的垃圾,或者泥泞不堪的道路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阻碍问题。因此,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道路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关系到环境保护,也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1.3垃圾外露的处理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环境问题还有许多,像是垃圾外露也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许多农民并没有太多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一直遵照老辈人的传统,外露在室外。可以想象,如果城市中的垃圾外露在街道中或者室外,那么垃圾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菌将对环境污染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之所以城市中没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是因为城镇的环保宣传到位,对于农民来说,垃圾的处理问题就只是简单的倒垃圾而已,对于垃圾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却是知之甚少。且不说在农村是否能做到垃圾分类处理,就算是垃圾的放置位置问题都很少有人关心,因此,垃圾外露已经是农村的一种习惯,而农民并不知道这种习惯会对他们所生存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也不知道这些垃圾会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怎样的影响。

二、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

上述了三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而对于这些问题,都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时,我们一定要将农村环境建设问题列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议程中来。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有可能对农村建设造成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农民的生产造成影响。正如上文所说,道路坑洼、泥泞,车辆无法通行,这就会阻断农村与外界的联系,在生产初期,无法及时的将种子运送到农村,农民就无法在农时播种,耽误生产。而在收割的季节,农民即便收割了这些农产品,无法运出,也会耽误农村的经济发展。第二对农民的生活造成影响。农民长期生活在肮脏的环境中,对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上述问题中所提到的垃圾外露的情况,可以说,垃圾外露在街道之上,会产生大量的细菌或微生物残留在空气中,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会造成损害,如此,就很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促进农村环保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要想解决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城乡环境对比,加大对环保意识的宣传

让农民进城,并不是让农民转移到城市中工作生活,是为了让农民对城市和农村的环境进行对比。城市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相对而言比较成熟,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有所提高的。让农民进城参观,体验,了解到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做好环境保护,是让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必要手段之一,回到农村后进行城乡环境对比,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对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进行宣传。当然,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教育问题也要适时的对农民进行教育,告诉农民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对他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环境有着怎样的好处。

3.2建立环保制度,确实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大执法力度

一个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完全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没有监督,是无法让人们从已经熟悉的习惯中走出来的。确实保证农村环保机构的存在,加大执法力度,并不是为了惩罚农民的违规行为,而是要让农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制度性。只有在法律制度完善,执法严明的情况下,才能让农民从以前的陈旧思想中走出,走向环保的康庄大道。

3.3发展生态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让农民时刻关注农业生态发展,控制农业方面的污染,可以让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厕所的环境时刻进行清理,对道路环境进行修缮,如果农民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从意识上开始向这环境保护的思路上转变。如此举措,在农村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上就是迈出了一大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简单论述,并且讲述了笔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希望各地区可以秉承中央对于环境保护问题所提出的策略和方针,根据各地区的行政特点对农村的环境问题进行整顿和治理,相信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农民一定可以建设出新时代的文明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卫思瑜.新农村建设中环境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法律规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2]陈小龙.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2

浅谈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农”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三农”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一目了然的。但

是在实践中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许多地方,一讲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想到的就是拆旧房建新村,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同于单纯地建设新村庄、旧村改造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不只是“一农”——农村问题。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要求,统筹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要以建设新农村为载体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这才是根本。

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在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是从规划、村容村貌整治两个方面入手,在发展产业、建设支柱产业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滞后。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本人对发展新兴产业、壮大传统产业,依托产业建设新农村,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

一、依托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

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如漠沙、戛洒、腰街、水塘的花腰傣旅游资源、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新化古州野林、戛洒耀南一线、红河源、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哀牢梯田等,可谓类型繁多,花腰傣民族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花腰傣民族文化旅游热在逐年升高。以磨盘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的自然资源旅游业长年游人不减,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已经初具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日益完善,旅游业成为了我县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为建设“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乡镇虽然不同程度把建设重点放在了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周边的村寨上,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乐”模式的旅游新农村在观念上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在建设中对村寨的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绿化,在硬件建设上投入了不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生态旅游线路方面,各级投入都不多,“农家乐”在全县也屈指可数,少得可怜。外地游人来旅游,住星级酒店、吃大锅饭,这是以往的观念了,这些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在新鲜,而“农家乐”模式却能够为游人提供一个更新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认识当地的民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和饮食风俗,走进农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渠道,更能让他们接受,也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要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把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建设“农家乐”模式的旅游新农村。需要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多个部门的整治和规范,在各旅游景点交通沿线村寨,打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农家乐”模式旅游新农村。



二、依托土地资源,建设“打工族”模式劳务新农村

**是一个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多样的山区县,在热坝的乡镇更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和水利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是历史以来有名的粮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坝区农户充分利用田地多,光热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种短平快的经济作物和反季节果蔬作物,成为了科技致富的示范户。但是,在长期的经营中,以家庭式的生产产品量少,难以形成规模和产业化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准进和销量难以满足市场条件。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做好群众的引导工作,发挥土地的规模效益,树立经营土地的理念,盘活土地存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调整结构,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几户农户或以村民小组、村为单位,可以联合起来,集中闲置的耕地进行出租或转让。以此来吸引外商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传统种植模式向集约型、市场化模式转变,实现产业化经营。允许采取多种组织形式,使农民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土地向规模集中,使农民成为企业(农场、基地等)的雇员,农民在农场、基地等“打工”所得,为其主要收入来源,这一方面发挥了农民勤劳肯干的长处,另一方面克服了农民技术文化水平低、市场经营能力弱的缺点。要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挥优势、相对集中、突出特色、高产高效的原则,把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生产基地的投入力度。要适应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大趋势,将农民改造成为企业的“产业工人”,把农户分散的小生产纳入严格的工业化生产的标准体系之中,建设“打工族”模式劳务新农村。



三、依托产业优势,建设“产业化”模式产业新农村

当前,**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加快农业资源化、资源工业化和资源市场化步伐,推进“工业强县”进程的要求,大力培育壮

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是我县面临的工业发展的一项工作。政府从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对新发展企业给予特殊扶持,以带动千家万户增收,从而形成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从我县目前情况来看,云新公司和南恩公司两家制糖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为地方发展产业

提供了一个很好保障,是带动和发展产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各乡镇,特别是蔗区乡镇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发展,建设支柱产业,建设“产业化”模式新农村。在建设“产业化”模式新农村过程中,首先,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企业与农户的关系。其次,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产业化的基础环节,是龙头企业发展的依托和条件。完善“企业+基地+农户”产业模式,处理好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其三要完善工业反哺农业机制,引导企业加大对农户、对原料基地区域的支持和帮扶,真正使农民在产业化进程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增强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决心。

建设“产业化”新农村最主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要在土地上作好文章,通过土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与发展新型观光农业结合起来,使一个产业发挥两种效益。如:发展甘蔗种植专业村组、甘蔗良种繁育基地与甘蔗产业观光结合起来;把发展畜牧养殖,建设养殖专业村组与养殖观光结合起来。新开辟出一条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发展农业与发展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农村建设路子。



四、依托区位优势,建设“休闲园”模式娱乐新农村

建设城镇休闲园区,提高城镇的竞争力,创造出一张具有地方城镇特色的名片,这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浅谈新农村建设几点做法 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上级统一部署,积极开展社会义主新农村建设。

一、基础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涉及到旧房拆除、房屋美化、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环境整治、村庄绿化等多项工作。为切实把这些基础建设好搞好,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宣传发动。镇村干部经常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去,向农民讲清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做法和目的,提高群众参与意识。特别是在拆除猪牛栏、厕所等危旧房时,很多百姓不理解,通过党干部耐心做思想工作,想尽办法迁后安置,最终还是成功将大部分危旧房拆除,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后来也赢得了百姓的称赞。

二是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农民主体,理事会运作”的基本模式。首先是选举有威望、能力强、办事公道、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成立村民理事会,结合农村轻年外出务工实际,公充发挥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其次是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力量,应该建什么、不该建什么,怎么建,都由理事会召开村民代表大

会决定,再由理事会做个别农户思想工作。比如在新建农村过程中,个别村民不愿参与或是提出无理要求,事会事代表村集对向其做工作,讲明不配合就是损害集体利益的后果,让其认识到村民自治的力量,从而改变观念,积极参与。从我村建设经验来看,近年来,我村共拆除危旧房XX栋,村民投工投劳硬化道路XX千米,都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建设成果也比较满意,没有发生一起因新农村建设产生的上访事件。

三是政策结合。在新农村建设过种中,我村充分结合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政策,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及长效管理。拆除危旧房时,有些村民房屋建设不合理,通过拆除后移,门前修路的方法提升后移重建房屋的综合价值,得到百姓的赞许;另外部分困难群众重建经济压力较大,我们就结合危房改造给予适当补助,不但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更多的是提高了百姓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

二、资金筹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历史任务,由于我村各项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加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解决三农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是扩大龙头影响。村委会及村民理事会着重选择一部

分热爱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建设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向其讲明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资金困难,这些能人富人带头捐助,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扩大了他们在村中的影响力,营造好了一个积极捐助的良好氛围。

二是集体收入投入。有些村庄有集体公益林、山林开发、水塘开发、占用集体土地补偿等收入,这些收入一般用于公益事业发展,正值新农村建设资金紧缺时,村民理事会提出用于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支持。新农村建设成果惠及最直接的是广大村民,村民也愿意将集体收入用于建设中去。

三是喜事筹集。集思广议,我们有些村想出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的好方法,村民利用农户建房上梁、做寿等喜事,向广大村民倡议集体把礼金交由村民理事会统一管理,再以全体村民的名义向事主送一块带有感谢意义的牌匾,其余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

三、长效管理

搞好好新农村建设,“三清、六改、四普及”是手段,建成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型农村是目标,而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根本保障。

一是要完善村民自治组织。在各新农村建设点成立村民理事会,选举有威望、能力强、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为理事会成员,做好新农村建设宣传发动、项目管理、质量监督、财务公开以及成果维护等各项工作。

二是要健全保洁机制。在维护新农村建设成果中,要加大环境卫生保洁力度。结合农村清洁工程,收集卫生保洁费,聘请专职保洁人员,配好必要的工作设施和工具、落实人员待遇,对村庄定时进行清扫。农户配备“两桶一袋”,将垃圾分类收集后由卫生保洁员清运至垃圾池,统一运送至垃圾中转站压缩,建立农村垃圾“村集、镇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篇6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指导老师。。

【摘要】: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充满机遇与挑战,农村多数基层政权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但也存在一些倾向性的突出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任其发展下去,必将产生严重后果。

【关键词】:基层政权;政权弱化;政权建设;

农村基层政权是国家政权的基础。这个基础的稳固与否,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

一、对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认识

目前,我国农村的基层组织设臵主要有乡镇政府机关和村民委员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包括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建设两部分。乡镇政府机关综合管理本乡镇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事物等。乡镇政权建设主要是指在乡镇政府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作机制,完善监督程序,推行政务公开,增强办事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组织。村民委员会最基本的职能是“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事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村民委员会建设主要是指村民委员会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开展村民自治活动。

二、对农村基层政权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农村基层问题的调查我发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日益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干部心态失衡,存在思想危机。一些基层干部经受不住腐朽思想的侵蚀和诱惑,世界观、价值观发生蜕变,与党离心离德,为自己谋退路,以权谋私、违法乱纪。当前,有的农村基层干部中还蔓延着一种浮躁之风,对发展事业、求名求利、改善生活期望值过高。表现为急功近利,只看眼前,不顾长远;急于求成,头脑发热,脱离实际,想一炮打响,一举成功。一些基层干部不安于农村,不安于其位,一门心思用在脱离农村、谋求更高的职位上。有的为了出政绩,大干劳民伤财之事。有的跑官要官,不择手段。这种浮躁之风已严重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第二,政府权威失灵,存在政治危机。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曾经是很有权威的。一些地方现在不行了,农民对基层政权缺乏信任和认同感,许多农民根本不听基层政府和村级组织的,“你让他住东他偏往西”,令基层干部无可奈何。基层政府权威失灵,直接后果是政府的社会控制能力和动员能力下降,也就是基层政权退化。

第三,财政收入失源,存在生存危机。据调查,全国大部分地区乡、村两级有债务,有的地方几乎村村、镇镇有债务。从全国看,80%左右的乡镇难以足额按时发放工资。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人心惶惶,他们一不知道乡镇政府的前景如何,二不知道自己的出路何在。村级财政状况更不容乐观。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村级组织的合法收入锐减,加之征收困难,没有一分钱收入的“空壳村”越来越多,有的地方“空壳村”高达60%以上。这些地方的村“两委”已陷入“无米之炊”的境地,靠自身能力生存下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第四,社会管理失控,存在安全危机。在一些农村,党和政府的声音几乎听不到,宗族组织、宗教组织、各种非法宗教迷信甚至邪教组织、黑社会组织却大行其道,一手遮天。农民群众最不能容忍的是农村基层政权 2 和基层组织出现的“黑恶化”。一些地方的乡村干部沦为横行乡里、无恶不作的“南霸天”、“东霸天”,他们寻衅滋事、非法拘禁、贪赃枉法,惹得民怨沸腾。在这些地方,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已严重丧失,坚持跟党和政府走的老党员、老干部、老积极分子心存芥蒂,敢怒不敢言。

五、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职能没有发挥好。当前基层组织还是没有将足够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上来,更多的将精力耗费在其他的琐事上了。在发展经济时也不能站在农民的角度来制定方案和措施,往往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结果。这也已经成为我们搞农村各项工作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二、对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思考

近年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同时,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基层财政负债沉重制约了行政效能,部分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不协调,基层党政组织社会动员能力下降,基层政权行政能力有趋于弱化的倾向。江泽民同志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政权行政能力弱化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努力推动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基层政府大包大揽,管得过多过宽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基层政府仍然热衷于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由于投资失误或是重复建设、超前投资导致财政背上沉重负担;以GDP为政绩考核主要指标导致注重经济的数量扩张而不注重经济效益;权力寻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受到抑制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 3 行政管理科学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从经济建设向公共管理转型。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在基层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基层政府职能应该以向社会、企业和公众提供优质服务,搞好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为主,宏观管理和调控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承担。

其次,要树立现代政府理念。要摒弃政府权力无边、包揽一切的旧观念,树立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理念,使政府从具体参与经济建设活动中脱身出来,把企业、中介组织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交给社会处理,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来。当前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卫生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上来。

再次,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快政府管理创新。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转变行政管理方法,充分利用间接管理手段和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就农村工作和农村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村务公开、民主决策、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关系协调等方面,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意见。要根据《意见》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基层政府管理的新方法新渠道,实行透明行政、服务行政,及时将政务信息公开,接受干部群众监督。

二是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高社会动员能力。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 4 的发展,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就业形式、生活方式、价值标准的多元化变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分化,个人自由度增加,对政府的依附性下降。农村新富阶层的迅速崛起,冲击了农村社会权威体系,使农村社会由以前的党政单一权威制向多元权威制转变。再加上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减弱、农村财政经费短缺等问题的影响,党政机构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动员能力下降。整合农村政治资源、提升基层党政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当前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要吸纳农村新精英进入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积极培养和发展农村经济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党组织,把他们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积极引导他们把个人致富与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更好地配合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组织的权威性。

其次要积极拓展基层政治参与渠道,包括推行选举制度改革,农村基层党政领导实行直接选举,改革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分配方式,名额适当向农村精英倾斜;加强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的沟通,畅通民意收集和反映渠道;加强对基层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提高参政意识,依法参与政治活动等。

第三要努力培育农村社会组织,提高农村社会的组织程度。随着“公司(基地)+农户”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出现,有必要引导农户参与和组织一些以互惠互助、发展经济为目的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程度,更好地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参与市场流通的需要。第四要合理组织安排一些社会公共服务活动,比如兴修水利、修筑乡村道路等,党员带头,号召群众参与,使群众既得到实惠又受到教育,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

三是提高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青壮年绝大多数都外出务工,农村精英流失非常严重。加上农村党员老化问题严重,农村干部待遇报酬太低,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非常缺乏,特别是有魄力、有办法、年富力强的干部更少,农村干部素质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同时由于一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提高,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不熟悉现代党组织运作和行政管理方法,仍然沿用旧思路、老办法来处理和解决问题,甚至方法简单粗暴,给群众留下了不好印象,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为此,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任务十分紧迫。

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既要开阔基层干部的视野,夯实理论基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又要学习现代科技、管理、经济、法律等知识,努力提高带领农民发展致富的能力和解决各种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要重视抓好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既要从农业人员中培养人选,又要从经商务工人员中物色合适人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后备干部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建立起一支数量合理、能力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篇7

一、巧借自然环境打造产业新特色

首先应对村庄规划建设合理定位, 与生态、旅游、文化特点结合, 着重于个性与特色的体现。按照区域经济的城市化进程和村庄所在的区位, 对村庄的整治建设进行合理分类, 但主线必须贯彻有利于农业生产, 方便农民生活, 保持乡土气息, 打造田园风光的原则。在传统的农村, 把自然景观的建设与人文景观的建设结合起来, 突出强调一种"居游其中"的意象。配合自然环境"景观"多层次表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不能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技术标准和方法, 以免破坏乡村地区应有的自然风貌和特色。应按照村庄现有的基础, 建设和发展的条件, 分别采取整治。整治拓建和新建等不同的规划建设方法,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巧借自然环境, 民俗特色, 结合村庄的建设需求, 人文特色, 产业特色, 村容村貌, 提高村庄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质量。发展旅游产业, 打造新产业, 增加农民收入。

二、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富农家

必须认真贯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指导思想, 把特色农业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在改善环境的同时把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 将新农村建设与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 农户是独立的生产主体和生活单元, 饮食、起居、娱乐与人居环境密不可分。生产需求以及政府和个人的承受能力相结合, 要体现城乡统筹的规划设计观念, 将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有机结合起来, 遵循"政府引导、合理规划、农民自建、社会共助"的原则。尊重民意, 依靠民力、激活民资, 启动民需。按照产业先行, 以工 (农副产品加工) 促农 (特色农业) , 城乡统筹的思路, 立足农村经济和区位实际, 因村制宜, 分类指导, 尊重农民意愿和生活习惯, 着力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展示现代农村特色, 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以文化润色农业树乡土文化标签

一定要把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与提高人的素质相结合, 突出民俗风情、乡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对农村地域文化、历史文化、乡土民俗等进行保护,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 突出地方特色、布局特点, 在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 要积极提升农村地区的现代文明, 普及科技文化、优化村风民风, 要把学科学、长智慧、讲文明的新风吹进农家, 要有活动中心、文化站 (图书室、远程教育接收站、广播电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社会公德知识讲座、家庭美德教育讲座、职业道德讲座) , 文化墙、美术街 (巷) 、诗词碑、格言碑、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重点要突出: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农产品经营、突显本村特有文化标签。

四、以五个四为目标体现四在农家乐万家

优化模式、配套设施、完备功能。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庄、倡导新风尚、培育新农民、构建新机制。新村新貌, 有新房无新村, 有新村无新貌, 创优美环境、建和谐新村, 要实现此目标一定要按以下最基本的五个四为主要内容, 进行完善配套设施功能和优化模式, 才能实现新村新貌的目标。一要首先进行四改:即改水、改灶、改圈、改厕。二要达到四通:即通路、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三要进行四清:即清除房前屋后的垃圾、清除门口排水沟的污泥、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 清除土木结构的旧房屋。四要做到四进家:即党的政策进家、先进文化进家、致富信息进家、文明习惯进家。五要努力实现四达到:即环境整治达到经常化、规范化;生活方式达到健康、文明、科学;经济发展达到农民增收、产业有特色;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富裕。努力达到以上五个四的内容标准, 才能真正体现: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生在农家长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

五、借传统建筑文化表现新农庄特色理念

新农村、新村庄、新农宅的打造, 从世界各国建筑界对在乡村、农庄乃至城市设计中探索各自民族文化的传统应用上看, 可以发现其中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分析文脉沿袭足迹, 从整体到局部地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 从而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 将其神韵融入乡村农庄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和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乡村农庄文化中独特的认知和理解模式。这里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 比如大众最熟悉的汉族传统的硬山、歇山屋顶风格及回族穆斯林的独有建筑风格和藏族的特有建筑风格手法……。这些都是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和鲜明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文化复兴。这一复兴并不是照搬照抄, 也不是修旧如旧, 更不是从传统到传统, 而是由传统、文脉、和谐、神韵等阶段性探索真正达到现代乡村农庄建筑的文化复兴。

比如:兰州民居的入口大都有栓马桩、上马石等, 进入大门之后, 高耸的照壁作为风水构件, 一方面阻挡了侵门而入的寒风, 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宅院的私密性。而镌于其上的“福”字更是表达了主人对年年好运的祈求和个人的读耕胸臆。兰州人和其它地方一样, 自古以来"耕读传家"的思想深值人心。因此各大宅子门前的建筑整体感受是充满乡土情结的, 是洋溢着书墨之香的, 象兰州榆中青城古镇的建筑就很有代表性。也许这是飘脱于物象的精神内涵吧。

参考文献

[1]廖文.创建农村新景观.城乡建设, 2006, (2) .

[2]张波.特别报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建设, 2006, (4) .

[3]郝素玲, 马会山.建设文明生态村.城乡建设, 2006, (4) .

浅谈新农村建设 篇8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实施因素; 建设原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方针,是保证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我党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 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的因素

1.1 农业生产水平比较落后。传统的产业生产还没改变,从产业化的要求看,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差距很大,生产力水平处于低层次,效益比较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比较低,近年来,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多,但城乡居民收入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收入增收缓慢,长期增收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制约了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投入。

1.2 农村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从总体上看,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农民住房无序拆建,进村入院入户道路也没有得到硬化,农民畜禽圈舍乱搭乱建,禽畜散养,垃圾乱倒,污水横流等现象普遍存在,给人一种脏、乱、差的现象,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

1.3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历史原因,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思想保守,开放度不够,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另外,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1.4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的缺乏,导致农村基础设施脆弱,村级无集体经济,更没有能力投入和运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靠上级财政投入。

1.5 随着农村的不断发展,各项改革也在不断深化。但土地、资金等影响农村发展的因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地配置,农村综合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2 新农村社区规划坚持的原则

2.1 把握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客观性,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实际、实践、实用为重,尊重农村建设的客观规律,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因村而宜,以不同的思路搞建设。强化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规划。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要走适合国情的路子,建设环境优美、生态健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會主义新农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加强对农村各种有害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四害"的防治,切实搞好农村和农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广大农民创造清洁、舒适的生活生产环境。这是改善农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2.2 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的原则。政府是主导,村民是主体。政府主要是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人才服务,而更多具体的事情要依靠群众,自己的事情自己办。凡需要村民捐款出力的,要广泛征求意见,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绝对不允许采取强迫命令和强制手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生产,确保农民增收是最为关键的问题,而文化、卫生、教育等社会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的重要基础。

2.3 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要动员政府机关和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支持社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参与投入社区建设。要建立农村社区资源配置监管机制,完善农村社区建设财力支撑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途径。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但又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调动农民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以奖代补"就是对条件好的、建设热情高的、建设速度快的村庄社区,政府部门实行扶持,如提供建筑物资、发展资金和技术服务等,帮助其尽快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这样,既能改变过去"扶差促平"的理念,实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又能改变国家投资为主的支持方式,实行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更能改变直接现金投入的方法,实行国家补助建设物资为主、资金为辅,提高政府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

3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 坚持规划先行,明确目标定位。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重要保证,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遵守自然规律、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农村的产业基础、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具体情况,规划好本地的发展规模和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新农村的目标,要把新农村建设成: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居住环境卫生民主政治进步、人际关系和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农村。

3.2 大力发展优势农业,确保农民增收。改变传统养殖种植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要不断引进新品种,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以特色主导产业的壮大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增加新收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努力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3.3 开发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游"。我国广大农村以其贴近自然的优美环境、淳朴真诚的民情民俗、鲜明独特的传统风貌和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深深地吸引着现代城里人。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乡村游"和"农家乐"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在这种热潮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乡村游"和"农家乐"是可以起到培植农村新经济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交流作用的,但这种"乡村游"和"农家乐"必须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文化。

3.4 创新农村的经营体制。现在农村经营模式有三种。一是家庭承包经营;二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入股经营;三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第三种是当前农村呈现出特色经济效益的比较高级的、创新意识较强的一种,也正是农业产业化起步或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通过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协会+农户"等方式来推进农村的经营体制创新性的发展。

3.5 遵循规律,互利共赢。既要遵循新农村建设规律,又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促成龙头企业与合作村之间的资源互动,优化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劳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既为企业自身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为地方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互利共赢。

3.6 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龙头企业要在技术创新、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合作创新上下功夫,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新农村建设领域,探索与农民利益联结的多种形式,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3.7 以人为本,惠顾农民。坚持从农民要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受益最明显的项目入手,做到建一个成一个,切实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使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浅谈新农村教育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篇9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

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十五”发展期间以来,我区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3、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4、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

(三)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

(五)村镇建设杂乱无章,人居环境条件恶劣

(六)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七)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五、如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4、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5、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6、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7、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据“三个代表”的内涵和现实要求,结合农村工作的实际,我认为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挥:

1、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当前,广大农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就是脱贫致富,实现小康目标,而对于怎样才能致富,却显得很茫然。广大农村党员作为农民中的先进分子,就要敢为天下先,通过了解市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前景的设施农业、林果及畜牧养殖业,或外出务工经商,搞好生产经营,努力成为农民致富的典范,真正使党员成为农民群众致富的一面旗帜。

2、心系群众,带领农民共同致富。农村党员是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必须注意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党员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服务作用,通过传授致富好经验、好做法,热心帮助农民在市场经济中学会经营,积极主动地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对于那些较困难的农户,吸收他们作为自己经营组织中的一个成员,通过自己带动帮助他们致富。我区现在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是一种带领农民致富的有效形式。这些组织的带头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党员干部,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积极发挥帮、扶、带作用,带领大批农民走向了富裕,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农村党员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要因地制宜,积极寻找致富门路,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广阔的空间。普通党员可采取“发挥特长、分工联系、突出帮带”的办法,使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分别在参政议政、农业生产、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和带领群众奔小康。

3、崇尚科学文明,争做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榜样。农村多年的改革发展,使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总的来讲,广大农民逐步树立起崇尚科学,破除旧传统、旧礼教,树立讲民主、讲法制的新观念。但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社会陋习在农村根深蒂固,.组织的出现和蔓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在精神文化生活中,广大党员要努力成为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表率;在一些利益问题上,广大党员要处处想着群众,时时为了群众,不与群众争利益,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上一篇:2023年_公司春节联欢晚会策划及主持词下一篇:最后赢家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