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4-04-15

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7篇)

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

这部分知识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少接触,学生普遍都感觉比较枯燥,也比较抽象,所以针对以上情况我设计了如下一个教学结构图:情景创设进行引入——提出问题让学生质疑————认识比例尺(数值比例尺、线段比例尺)-——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巩固与应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回顾与总结——布置研究性作业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国旗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在认识“比例尺”概念后,学会求比例尺,再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最后在让学生试着画一画教室地面的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资料,让学生自己亲自感受到画图的标准,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2

1 观察、猜测、验证、数形结合———模型引路

把教材中的例题改编成探索型问题模型,创设问题情境,由“数”结合“形”.数形交融,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感悟“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猜测,有助于后续活动中思维的进一步展开,有助于优化思维,发展探究能力,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

点Q,P关于原点中心对称,过Q作QG⊥x轴.有

问题引导3如何抓住几何图形特征,进行数学模型识别?

2 启悟、体悟、发现、再创造———主动建构

以数学模型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串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主体性的深层挖掘.理解模型———应用模型,递进的“启悟”有效地让学生去“体悟”,真正让学生置身于弗赖登塔尔倡导的“数学再创造”的情境中,“发现”与“创造”是数学思维训练的最高境界.

问题引导1 B点落在x轴上D处,点D有什么特征?如何实行模型转化?

问题引导2双曲线上E,F两点隐含哪些性质?如何用待定系数法构建几何模型求解线段CD长度.

所以DC=1,在Rt△CDF中,

问题引导3如何依据图形特征转化已知条件S△OEF=2S△BEF?

问题引导4如何识别双曲线背景下的三角形面积特征,联想数学模型巧妙转化?

列出方程求解,或过F作FH⊥x轴于H,

拓展续上题条件,矩形OABC顶点B坐标为(1,2),如图5,若把Rt△EBF沿直线EF对折,B点对应点M恰落在y轴上,求此时点E坐标.

问题引导5类比上述问题研究,请结合数与形的角度提炼求解特殊点坐标问题的数学方法.

问题引导6线段CM的长度与哪些量有关系?如何从图形中读出蕴含的数量关系?

所以

学法分析从折叠矩形纸片,寻求折叠后特殊点的位置变化展开研究,在深刻理解数学模型特征的基础上,构造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求解相关线段长度,揭示折叠前后点坐标的数量变化与位置变化的规律,再次强化建模、转化等数学思想,通过类比和引申,实现解题策略的迁移.

3 完善、反思、迁移、揭示规律———深化提高

在问题解决中,通过分析和反思把方法形成了数学解题策略,从多角度来挖掘思维深度.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来完善和理解数学模型,对于探索发现的结论拓展变式,挖掘思维深度,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揭示双曲线背景下的几何图形变换的规律.

问题引导1你能判断△OMN的形状吗?如何计算线段OM,ON的长度?

问题引导2如何作辅助线实现由此及彼的思维链接?

问题引导1联想数学模型,构建Rt△EOM,Rt△POG,如何利用等积变换,寻求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求解问题?

问题引导2如何通过思想方法或解题策略的迁移来解决新问题?

教法分析变式问题,设置以矩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相关问题为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领悟几何模型的内涵,用联系的眼光审视诸几何图形特殊点位置的变化,以几何图形面积等积变换为桥梁,以求解特殊点坐标及相关线段长度为解题线索,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能思考,会思考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学会用类比、迁移、综合等方法解决问题.

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3

【关键词】 教材版本 比例尺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39-01

《比例尺》这部分内容在《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要求是:“了解比例尺;在特定的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在我们使用的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中,《比例尺》这个内容的编排各具特色,现比较分析如下:

一、教材编排异同点

(一)相同点:

1. 遵循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比例尺在生活中、地图上常常出现,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且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比的意义,两种版本教材均准确把握了学生已经拥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地编排了比例尺的相关内容。

2.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两种版本教材不仅以学生熟悉的地图或房间平面图引出比例尺的意义,还创设了丰富的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解决有关比例尺的相关问题。

3. 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两种版本教材都涉及到了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等,这种编排不仅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4. 渗透一定的函数思想。函数就是从数量的角度反映变化规律和对应关系的数学模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两个变量,当其中一个量取定一个值时,另一个变量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

(二)不同点:

1. 编排顺序不同。人教版教材在编排比例尺的内容之前,安排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把比例尺归属为比例的应用第一部分,之后安排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而北师大版教材之前安排了正比例、反比例意义的学习。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教材删除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比例相关内容,并把图形的放缩提前到学习比例尺的前一课时,目的是通过观察、操作,在感受图形相似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为后续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埋下了伏笔。

2. 对比例尺不同形式认知的侧重点不同。人教版教材在认识比例尺时,对不同形式的比例尺认知完整,且注重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结合。北师大版教材则侧重于数值比例尺的认知,教材始终未呈现线段比例尺的学习,对数值比例尺另一种形式的学习,也是通过教材第32页“你知道吗”栏目呈现,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3.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不同。人教版教材把比例尺的教学确定为比例的应用范畴,紧紧围绕比例的相关知识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对于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材呈现的是用解比例的方法进行。而北师大版教材在学习本课之前没有安排“比例”知识的教学,教材突出了“比”这个重要概念,把比例尺的教学归属为比的应用来教学。如教师用书第42页指出:“学生完全可以利用比的意义,比例尺的含义等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解决上述问题(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等),教师不要补充解比例的内容。”

二、比较后的启示与思考

(一)需要完整认知比例尺各种不同形式吗?比例尺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两种不同形式,数值比例尺又分为“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如1:100或10:1两种情况。而北师大版教材明显重视数值比例尺中常见的“缩小”比例尺,且舍去了线段比例尺的认识。事实上为了防止学生将相关实例的某些特征误认为是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局限于经常用到的一些实例。比如,只认识1:100、1:650000000这样的“缩小”比例尺,学生会误认为比例尺中前项都必须是1,面对10:1、10000:1这种“放大”比例尺时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忽略了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一本质属性,相反,在教学中,创设一个放大比例尺与缩小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对比活动,更有利于学生感悟概念本质。另外线段比例尺具有简洁明了的特点,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需求认识它,更重要的是,学生可通过几种不同形式比例尺的区别与联系,对比例尺内涵的认识丰富而又完整。

(二)学生该采用什么方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教学目标之一,但比例尺的教学关键是理解比例尺的本质内涵,比例尺实际上就是一个比(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以1:100这个比例尺为例,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既可理解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100厘米;又可理解为图上距离相当于实际距离的百分之一或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而在相同比例尺的平面图上,又存在着一系列的等比关系,因此人教版教材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而北师大版教材用比之间的倍数关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其实,在教学中如果学生深刻体会到上述关系,对比例尺的内涵深刻理解,就会结合自己已有解决问题的经验采用合适的方法去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这种合适的方法无论是哪种,只要合理就行,不需要刻意追求。

(三)学生在学习比例尺时有效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学生对常见的平面图和地图并不陌生,但对“比例尺”这个概念可能会有些生疏和抽象,尤其是要让学生感悟比例尺的本质属性,正确解决有关比例尺的相关问题,就必须采取有效的学习方式。从两种教材编排来看,创设丰富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学习,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绘图、推理、估算、计算、验证等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都能促使学生对比例尺本质属性的理解,并开展有效的数学思考。

比例的意义教学评价设计人教版 篇4

一、

课题名称:比和比例问题

二、

学习目标:1、熟悉比和比例问题的结构特点,

2、解答比和比例问题问题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它们的比值不变。 用 比的基本性质来化简。

3、比例:①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用比例解的基本性质来 解比例。

? 1、房产博览会上,某楼盘的模型是按照1:500的比例尺制作的,该楼盘1号楼模型高7厘米,它的实际高度是多少?

2、兰州到乌鲁木齐的铁路长约1900千米,在比例尺是1:40000000的地图上,它的长是多少?

3、专业户刘大伯家养鸡、鸭、鹅共1800只,这三种家禽的只数比是5:3:1。刘大伯家养鸡、鸭、鹅各多少只?

5、把一批书按4:5:6的比例分给甲、乙、丙三个班,已知甲班比丙班少分到24本,三个班各分到多少本书?

B、例题精讲:

例1: 小明和小芳去上学,小明走的路程比小芳多1/5,小芳用的时间比小明少1/11。小明和小芳

的速度之比是多少?

1、求路程:以小强家到学校的路程为标准量1,则小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小强的1+1/5=6/5 2、求时间:以小明所用的时间为标准量1,则小强所用的时间是小明的1-1/11=10/11 3、求速度:速度=路程÷时间 小明的速度:6/5÷1=6/5 小强的速度:1÷10/11=11/10 4、求速度比:6/5:11/10=12:11

练习: 小军行走的路程比小红多1/4,而小红行走的时间却比小军多1/10,小军与小红速度的比是多少?

例2:将分数9/13的分子加上一个自然数,分母减去这个自然数后,分数约分为3/5, 求这个自然数是多少?

练习:1、将分数29/43的分子减去一个自然数,分母加上这个自然数后,分数约分为3/5,求这个自然数是多少?

2、一个最简分数2/7,如果在分子上加一个自然数,分母减去一个自然数。分数值就等于1/2,原分数是多少?

例3:甲、乙两个建筑队原有水泥重量的比是4:3。甲队给乙队54吨后,甲、乙两队的水泥重量的比是3:4,原来甲队有水泥多少吨?

原来共有水泥54÷[4/(4+3)-3/(3+4)]=54÷1/7=378吨 甲原来有378×4/(4+3)=216吨

练习:甲、乙两种商品的价格比是7:3,如果它们的价格分别上涨70元之后,价格的比是7:4,这两种商品原来各是多少元?

价格差是:70÷(=70÷=70×, ,

-),

=120(元);

甲原来的价格是:120×=120×, =210(元),

乙原来的价格:210-120=90(元);

答:甲种电话原来的价格是210元,乙种电话原来的价格是90元.

分析:根据题意知道,甲、乙两种电话机的价格差不会变化,由此根据“甲、乙两种电话机的价格之比是7:3,”知道原来甲占价格差的后来甲占价格差的电话机原来的价格.

例4:学校体育室足球个篮球个数的2倍,每个班都拿3个足球和2个篮球,当篮球正好拿完时,足球还剩24个,学校体育室有足球、篮球各多少个?

练习:1、学校体育室足球个数是排球个数的1.2倍,每班借走3个足球和2个排球,当足球借完时,排球还余下12个,原有足球、排球各多少个?

,再根据“价格之比是7:4.”知道),即可求出价格差,进而求出这两种

,由此用70除以(-

2、甲乙两堆黄沙,甲堆质量与乙堆质量的比是5:4,每天从甲堆运出3吨,从乙堆运出4吨,若干天后,乙堆黄沙正好运完,而甲堆还余下16吨。甲乙两堆黄沙原来各有多少吨?

(三)、归纳总结:认真读题,弄清题意。把比和比例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的应用题来解。

(四)、拓展延伸:

1.甲书架上的书是乙书架上的4/7,两个书架各增加154本后,甲书架上的书是乙书架上的5/6,甲乙两个书架上原来各有书多少本?

2、一条路长60千米,分上坡、平路、下坡三段,各段路程长的比是1 :2:3,小明走各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是4:5:6,他上坡的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他走完全程用了多少时间?

路总共分为6份,每份是:60/6==10千米 上坡的路程是:10_1==10千米平路的路程是:2_10==20千米 下坡的路程是:3_10==30千米平路上总共的时间是:20/5==4小时

总时间被分为:12份,平路花的时间占总时间的:1/3 所以行完全程的用的时间是: 4/(1/3)==12小时

(五)、课后作业:

1. 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比宽多24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 一块长方形的地,长和宽的比是3∶2,长方形的周长是12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

3、小刚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 2/ 15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了6页,这时已读的页数与剩下的页数的比是3:7。小刚再读多少页就能读完这本书?

4、甲 乙两车由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两车速度比是2:3 ,已知甲车走完全程用9 小时。求两车几小时后在中途相遇?

5、“长江”号轮船第一次顺流航行21公里又逆流航行4公里,第二次在同一河流中顺流航行12公里,逆流航行7公里,结果两次所用的时间相等.求顺水船速与逆水船速的比。

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5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2.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猜想引入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2.猜想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生:相反的。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生:(略)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二、提供材料,组织研究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查看,并做适当指导。)3.汇报研究结果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生2:已行路程十剩下路程=总路程(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最后通过对比大家达成共识:只有表2和表3的变化规律有共性。)师:表2和表3中两个量的变化规律有哪些共性?(生答略。)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

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4.做一做(略)5.学习例6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略)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3.综合练习

四、总结 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6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3.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 1 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玻璃杯 直尺 水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少立方米?(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积就成正比例。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

第 2 页 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并思考下面的问题。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杯子的底面积/cm2 10 15 20 3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第 3 页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3)全班交流。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积×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探析人教版初中英语教学的反思 篇7

一、教学反思现状

1.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只进行了表面现象的记载,却没有真正深入思考原因和处理方法,这种浮于表面的教学思考对于今后提升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是没有太大帮助的,我们应该真正思考教学效果不理想是教学策略的原因,还是学生学习态度的原等等。

2. 有的教师在教学反思的时候找不到切入点,所以只能从表面空洞的泛泛而谈,对各方面的总结都比较笼统和空泛,这样的反思价值不高。

3. 很多教师将教学反思当成是例行公事的任务,在学校的要求下敷衍了事,这种应付性的工作写出来的教学反思自然也是千篇一律,不会有什么价值。

二、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1. 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

初中英语教学不同于小学,初中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抓住各种机会,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的作用和目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应该是脱离开生活存在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多用英语跟同学们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让学生愿意主动的用英语进行沟通,激发学习的兴趣。

2. 让英语学习贴近生活

当教学课程中出现了新的语言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多用贴近日常生活的、学生熟悉的内容来进行举例讲解,比如说到日常问路的词汇句式的时候,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地名来举例,提升学生的亲切感,避免学生觉得枯燥死板。在讲到电话用语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两两一组模拟通话,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更容易提高兴趣,同时也更加灵活。比如说在音标的教学中,可以用口诀来辅助教学,如[i: ]———谐音为: yi; 像数字1,记忆就非常简单了。

3. 建立宽容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而平等的师生感情可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容易接受,初中的学生年纪不大,刚刚步入初中环境有很多地方不够习惯,通过老师的耐心教导,学生也更会和老师建立宽容友好的关系,这样无形中也会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4.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不管是教学设备还是各种高科技运用都日益完善。多媒体教室、语音听力室不断建成,投影仪、电脑也都走进了课堂,这些都提高了初中英语教学的多样性,丰富了教学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提升英语的听、说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各种结合起来,也可以更好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改实施后,更加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很多时候这一政策并未落到实处,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的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要求了。

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能在一时有效果,但是如果不能真正培养起来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自主兴趣,那么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效果也只能差强人意。教师应该在教学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并做相配套的练习题,这样对于课程的难点就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针对这些难点要点来进行讲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改善。通过这种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模式,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翁。

2. 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

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并且能熟练运用,如果没有学生的中心作用,那么教师唱独角戏是没有作用的。教师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各抒己见。教师也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活动的条件,通过各种小组活动、辩论赛等引导学生参与活动。比如学习“Al-though”这一词汇的使用时,有一个同学造句为“Although I’m not very clever,but I still work hard every day”,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选择点评一下这个句子,但是跟学生交流显然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反问“But Call you find thedifference between his sentence and the one on the blackboard?”通过这种迂回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了错误,回答道“There should be no but in the sen-tence。”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这种互动中也解决了英语学习的问题。

3. 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作用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面向部分优等生而开展的,全班同学虽然在学习掌握的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需要老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观念上有所偏颇,那么只会出现课堂上只有优等生较为活跃,而后进生在学习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四、将西方文化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开放以及网络的广泛运用,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渗透也逐步深入,我们开始逐渐接受西方的文化、节日和习惯等,并且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西方的风土民情、文化习惯也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the United States》一课时,就可以跟学生讲解美国的许多知识,展示自由女神像、大瀑布等美国标志性的景观,让学生加强对美国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兴趣。

五、重视情境教学的作用

一个真实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方式,通过模拟出一个真实的情境来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深刻的学习体验,做到寓教于乐,这样在娱乐中掌握了知识,解决了问题,避免了枯燥的模式让学生产生厌恶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

六、结束语

上一篇:幼儿园动物课件:《动物的尾巴》下一篇:郑州项目部建筑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