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2024-04-26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精选11篇)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1

天下高三一般忙,周六不休息,周日休半天。春节后,我再没回过家。家在百里之外的深山里,回家一趟不容易。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学校放了两天假,让学生放松一下,以待最后一搏。同学们归心似箭,周末一放学,顿“作鸟兽散”。

我坐在长途班车上,恨不得汽车飞起来;一下车,步履匆匆地踏上一条羊肠路,走五六分钟,就可以看见半山腰上的“土坯房”了。

那土坯房,就是我的家。我家五口人一直住在那间老屋里。三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把它剥蚀得满目疮痍。这些年,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多,漂亮的“小洋楼”鳞次栉比,把山村点缀得如同别墅区一般富丽堂皇。渐渐地,我家的老屋竟成了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丑陋无比,有碍观瞻。我家又是山村的制高点,这样就有点滑稽,成了“鸡立鹤群”。奇怪的是,父亲是挣钱的好把式,干活不惜力气,又有技术,但父亲就是迟迟不盖新房。乡亲们说父亲是个守财奴,舍不得花钱。听到这些善意的挖苦,手巧口拙的父亲付之一笑,啥话也不说。我也不理解,早几年负担重,风烛残年的爷爷奶奶常看病,现在日子好过了,父亲还是按兵不动,真不知他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转过一道弯,奇迹出现了——土坯房竟然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小洋楼”,雪白的墙体,蓝色的屋顶,在夕阳下熠熠生辉……

我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惊喜地往家跑,顾不得“窈窕淑女”的形象,像个野小子。

三月不见,家人亲热得不行,父母弟妹围上来,这个说我胖了,那个说我廋了,这个说我白了,那个说我黑了。我应付几句,赶紧屋里屋外看新房。

这是一座两层小楼。外墙贴着洁白的瓷砖,崭新如洗;室内装修简洁而美观,地板光可鉴人,天花板上悬挂着华美的灯饰,雍容典雅……母亲一边陪我参观一边说:“你爸早就想盖房了,可盖房子动静大,怕影响你学习,咱上高中图啥呢?不就是图考上大学吗?……你三个月不回家,你爸就趁这个机会动工了,他不让对你说,怕你读书不安心,老想着回家帮忙。”

是啊,家里大兴土木,谁都不得安宁。父亲口齿木讷却心细如发。我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弥漫到全身,不由得往父亲怀里钻,脑袋在那宽厚的胸口上贴了好久,像在聆听父亲的心跳。

夜晚,我躺在舒适的席梦思床上,浮想联翩。随着我家新楼的竣工,村里最后一座土坯房成了历史的陈迹。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的光辉,我家是亿万中国农民家庭的缩影。试看今日之中国,像我家这样的农民家庭不知有多少。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变,与新时期以前的农民不可同日而语……

想着,想着,我眼前出现了幻觉——

在学校举行的才艺选拔大赛上,我声情并茂地唱了两支歌后,主持人考我一个老气横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富强了,请你用一句话概括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亿万农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哗,台下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

20xx年新课标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辽阔苍穹中飞翔的老鹰,必是经历了母鹰无数次摔下山崖的痛苦,才锤炼出一双凌空的翅膀。

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必然经受过蚌的肉体无数次蠕动以及无数风浪的打磨,才能熠熠生辉。

同样,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也肯定是在无数次的跌倒后重新站起来的,因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史铁生摔了一跤,没有了双腿,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用自己的大脑和双手去表达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贝多芬双目失明且耳聋,但他依然写出了《英雄》《命运》等大量音乐作品,在人生的不幸中,他顽强地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这些都是曾经摔过跤的人,但他们却都坚强地站了起来,与命运、与不幸抗争,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所以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摔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从此对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气。

冰心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不幸时都不能一蹶不振,因为我们都有可能在改变心态后,握住生命的任何一根链条。

就像画中那个男孩在摔跤后,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各方面的询问,我们都应大胆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难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就像20xx年感动中国的人物——洪战辉所说:困难,我们有责任去面对它,解决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应该明白摔跤并不可怕,就像我们总是有勇气唱起这首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2

一、源于教材“问题与练习”的改编

【例1】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4题) 如图, 两平行的带电金属板水平放置。若在两板中间a点从静止释放一带电微粒, 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现将两板绕过a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 再由a点从静止释放一同样的微粒, 该微粒将 ( )

A.保持静止状态

B.向左上方做匀加速运动

C.向正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D.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

分析:本题源于选修3-1的第1章第3节“问题与练习”第6题的变形, 原题如:

6.用一条绝缘轻绳悬挂一个带电小球, 小球质量为1.0×10-2kg, 所带电荷量为2.0×10-8C。现加一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 平衡时绝缘绳与铅垂线成30°夹角 (图1.3-12) 。求这个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

该题是小球受到重力、电场力和绳的拉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新课标Ⅱ卷中的第14题是微粒受到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 都是运用力学知识综合处理电荷的平衡问题。

解答:旋转前, 微粒恰好保持静止状态, 重力与电场力平衡, 两板绕过a点的轴 (垂直于纸面) 逆时针旋转45后, 两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微粒受到的电场力大小不变, 方向垂直于板向上, 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方向向左下方, 所以微粒将向左下方做匀加速运动。选项D正确。

答案:D

【例2】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7题) 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从某时刻开始计时, 发动机的功率P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假定汽车所受阻力的大小f恒定不变。下列描述该汽车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中, 可能正确的是 ( )

分析:此题是必修2的第7章第3节“问题与练习”第4题的变形。原题如:

4.质量为m的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 阻力F保持不变。当它以速度v、加速度a加速前进时, 发动机的实际功率正好等于额定功率, 从此时开始, 发动机始终在额定功率下工作。

(1) 汽车的加速度和速度将如何变化?说出理由。

(2) 如果公路足够长, 汽车最后的速度是多大?

本题是机车启动P-t推导V-t, 机车的两种启动方式虽见过, 但是没有推四个图这么多的情况, 但比“问题与练习”第4题的分析更深刻了, 需要深入分析P和v之间的关系, 对物理的纯知识考察变弱, 跟生活当中应用的结合增多。

解答:由图可知, 汽车先以恒定功率P1启动, 所以刚开始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后以更大功率P2运动, 所以再次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 故A正确, B、C、D错误。

答案:A。

【例3】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9题) 有两个匀强磁场区域I和II, I中的磁感应强度是II中的k倍, 两个速率相同的电子分别在两磁场区域做圆周运动。与I中运动的电子相比, II中的电子 ( )

A.运动轨迹的半径是I中的k倍

B.加速度的大小是I中的k倍

C.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是I中的k倍

D.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是I中的k倍

分析:本题源于选修3-1第3章第6节“问题与练习”第1题的改编。都是根据洛伦兹力作为向心力推导出粒子的半径和周期的表达式。原题如:

1.电子以1.6×106m/s的速度沿着与磁场垂直的方向射入B=2.0×10-4T的匀强磁场中, 求电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

解答:电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时, 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 即qvB=mv2/r得r=mv/qB, 因为I中的磁感应强度为II 中的k倍, 所以II中的电子运动轨迹半径是I中的k倍, 所以选项A正确。加速度a=qvB/m, 所以II中电子的加速度大小是I中的1/k倍, 所以B选项错误。由周期公式T-2mπ/qBr, 可得II中的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周期是I中k倍, 所以选项C正确。由角速度ω=2n/T=qB/m, II中的电子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是I中1/k倍以D选项错误。

答案:A、C

二、源于教材“思考与讨论”的拓展与延伸

【例4】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5题) 如图, 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放置在匀强磁场中, 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平行于ab边向上。当金属框绕ab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 a、b、c三点的电势分别为Ua、Ub、Uc。已知bc边的长度为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Ua>Uc, 金属框中无电流

B.Ub>Uc,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b-c-a

C.Ubc=-1/2Bl2ω, 金属框中无电流

D.Ubc=1/2Bl2ω, 金属框中电流方向沿a-c-b-a

分析:本题是选修3-2的第4章第5节“思考与讨论”的拓展与延伸。原题如:

如图4.5-3, 导体棒CD在均匀磁场中运动。

1.自由电荷会随着导体棒运动, 并因此受到洛伦兹力。导体棒中自由电荷相对于纸面的运动大致沿什么方向?为了方便, 可以认为导体棒中的自由电荷是正电荷。

2.导体棒一直运动下去, 自由电荷是否总会沿着导体棒运动?为什么?

3.导体棒哪端的电势比较高?

4.如果用导线把C、D两端连到磁场外的一个用电器上, 导体棒中的电流是沿什么方向的?

以上讨论不必考虑自由电荷的杂乱无章的热运动。

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运用右手定则判断电势的高低, 一段导线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相当于电源。以前考查的是单棒、四边形, 今年考查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旋转切割磁感线。知识点和算法都没变, 只是换了一个新的形状。

解答:当金属框绕ab边以角速度ω逆时针转动时, 穿过金属框的磁通量为0, 所以直角三角形金属框abc中没有感应电流。由右手定则可以判断c点电势高, 且Ubc=-1/2Bl2ω。

答案:C。

三、源于教材“实验”的创新设计

【例5】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第22题) 某学生用图 (a) 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的动摩擦因数。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 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 (b) 所示, 图中标出了5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 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m/s2;打点C点时物块的速度v=m/s;

(2) 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出动摩擦因数, 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

A.物块的质量B.斜面的高度C.斜面的倾角

分析:本题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创新实验设计, 立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 研究动摩擦因数的测量。

解析: (1) 根据纸带数据可知:

(2)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加速度a=gsinθ-ugcosθ, 所以求出动摩擦因数, 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是斜面的倾角。

答案: (1) 3.25m/s;1.79m/s (2) C

四、源于教材“正文”的提炼

【例6】 (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第18题)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关于指南针,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指南针可以仅具有一个磁极

B.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 说明地球具有磁场

C.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附近铁块的干扰

D.在指南针正上方附近沿指针方向放置一直导线, 导线通电时指南针不偏转

分析:此题来源于选修3-1第3章第1节正文部分。原题如:

磁现象:古代人们就发现了天然磁石吸引铁器的现象。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著作已有关于磁石的记载和描述, 而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描述的“司南”, 是人们公认的最早的磁性定向工具。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12世纪初, 我国已将指南针用于航海。

人们最早发现的天然磁石的主要成分是Fe3O4。现在使用的磁体, 多是用铁、钴、镍等金属或用某些氧化物制成的。天然磁石和人造磁体都叫做永磁体, 它们都能吸引铁质物体, 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磁性 (nagnetism) 。磁体的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 磁性最强的区域叫做磁极 (magnctic pole) 。能够自由转动的磁体, 例如悬吊着的磁针, 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 又叫S极, 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 又叫N极。

解析:指南针有2个磁极, 所以A错误;指南针能够指向南北是因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说明地球有磁场, 所以B正确;当附近的铁块被磁化时, 指南针的指向会受到干扰, 所以C正确;导线通电时周围会产生磁场, 指南针会发生偏转, 所以D错误。

答案:B、C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名师真题解析

从命题形式上看,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5年的设计理念,继续采用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样给出了三个既定角度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避免了考生套作、仿写,甚至抄袭的弊端,体现了试题的稳定性,可谓一脉相承。

从材料内容上看,今年的考题突出比较分析的过程,注重考查思辨能力,明确针对2001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素养”“有效学习”“阅读”“实践”等概念,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学习,关注课外阅读,关注生活体验,关注社会现实,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提升民族自信心、他信力及国家文化软实力。

立意上可以在三条途径中选一条或多条去写,但必须注意三点:第一,内容上可能和别人相同,但技巧上要尽力做到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第二,处理材料时要突出写作要求中“比较”二字,体现辩证分析能力。第三,要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体现综合观照的能力。

具体构思时,可以先界定“语文素养”的概念,化虚为实,把“语文素养”转化为诸如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语感培养、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及人文素养等内容,使其对自己写作有利。也可以对三种途径所指内容分别具体化,显示思维的深度开掘能力,如把“课堂有效学习”转化为课本、老师、教学方法、使用媒体、组织形式及评价方式;把“课外阅读”转化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促进交流、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把“社会生活实践”转化为做中学、做中悟、做中思,在经历中积淀、在氛围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在挫败中成功、在体验中成长等,然后按此思路从古今中外的人和事中选材,在句式选用上注重整散句和长短句结合,并注重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突围角度一:引用化用内涵丰,反复扣题主旨明

名师支招:想好了文章主题,但苦于语言干瘪,表达不够丰满,内涵不够丰厚;或者惑于主题表达不够清晰。不妨把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成语俗语等引入文章,或略加改造,起到推陈出新、出奇制胜的效果。也可在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反复扣题,让急于抓住文章主题的阅卷老师懂得你的良苦用心。

我读故我醒

□一考生

我读故我醒,当然我所说的阅读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

既然艺术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那么,有艺术存在,天地万物于我就变得真实、强烈而深刻;有阅读存在,人类生命意识里那些诸如审美情趣、品德修养、个性思维等沉默的语文素养就会被激活,这种原始的触角就会时刻敏锐。我坚持阅读,所以我永远醒着,哪怕在世界的神经末梢。

沿着人类历史屐履的河流一路行走,一路阅读,语文素养怎会得不到经典文化的浸润?

人类善于阅读自然,创造了历法、圭表、日冕和漏刻,于是有了时间的概念;懂得阅读占卜记录,龟背上长出了汉字,金木水火土从五行中脱胎。于经典的长卷中读“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无数和春天一样光鲜明媚的表达方式呼之欲出;读“坎坎伐檀”,一条古铜色的臂膀突然感觉到了铿锵的节奏,并在雨滴敲打瓦罐的韵律中得到了印证;读一双在水湄浣纱的素手,倏然间领略到了那一圈圈柔软线条的流转和奔腾,并从月下婆娑的竹影中,读出了抑扬顿挫的笔致。

“世有嘉木,心自通灵;可以为琴,春秋和声。”通过阅读,音符、节奏、韵律、曲调、线条、色彩、明暗都可感知,触目皆有,俯拾即是。梧桐叶子上长出的宫商角徵羽告诉我一切美的意象都可以用音乐来描绘,并需要一双安静的耳朵来解读;天光云影提醒我注意光影的变幻和比照,波痕和涟漪教给我如何用简单优美的线条勾勒情绪。阅读的慧眼教会我发现他们深藏不语的灵魂。于是,所有的材质在刹那间苏醒了,陶土、冻石、陈木、棉麻、璞玉、青铜……因为阅读,人们的思想愈加深邃辽远,棱角渐渐圆润。于人事上学会了韬光养晦,懂得了以柔克刚;于处世中,便多了胸襟和气度,有了丘壑,有了留白,有了虛实相生。

“我读”意味着一种清醒。未来的大劫难里,唯清醒可保自由。

阅读的世界,我高贵地醒着。

【高分权威解读】

1.引用化用,修辞增色。文章将视角伸向古典文化,或直接引用诗句,或间接化用典故,语言凝练明净而富有表现张力。句式丰富灵活,对偶排比修辞运用自然,朗朗上口,读来令人齿颊留香。

2.定义概念,为我所用。文章从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角度立意,但是对阅读的范畴进行了有利界定——不仅仅是读书,还有阅人、历事。这样其实是对阅读和生活实践两种途径的综合立意,写作更自由。

3.首尾呼应,反复点题。文章开篇和结尾均与题目呼应,起承转合多次反复扣题,或明点、或暗扣、或实指、或虚指,主旨鲜明,中心突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二:标题醒目思路清,排比用例对仗工

名师支招:考场作文构思时,担心段落之间层次不清,可采用小标题作为分论点从不同角度来论证;也采用排比用例的方法,用工整的句式集中写一组或几组排比式的材料,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

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一考生

齐聚文房四宝,泼墨挥毫。写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下“莫莫高山,深谷逶迤”,难忘那流香的课堂,丰厚过我的语文素养。

nlc202309081911

难忘的“一”字情结

一个秋雨绵绵、杨柳依依的秋日,小小的我在语文课堂上拿起铅笔写下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一”字,那一刻,懵懂的我就深深迷上了那一道道的黑白印记。学书伊始,趴在高高的桌上,费力地握着铅笔,重复着一个个的“一”字,看着那笔迹浸入纸中,仿佛觉得是一个个精灵在纸上舞蹈,心中多了些许莫名的喜悦。后来,语文课堂上学习用毛笔写大楷小楷,每天从“蚕头燕尾”的“一”字世界出来之后,我总是很欣赏手上的斑斑墨迹并闻着墨香,恋恋不舍。曾经的那些课堂,我都记着;曾经的那些纸张,我都留着;曾经的一个个“一”字如一棵棵林中佳木,久久地在我的语文世界中生根发芽,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叫我如何不爱她

每当走进语文课堂,仿佛复原了历史——有时凝重,有时鲜活,是阳春白雪也好,是下里巴人也罢,她都没有胭脂粉黛,也没有娇柔妩媚,而是沉稳持重,在朴素的美中尽显典雅。偏旁部首如泉水叮咚,玉珠滚落,绝非一些仅仅代表一定声音和意义的死的符号,它们分明是些充满智慧、充满感情、善歌舞、会呼吸的、活的精灵;字词句段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不仅积淀了悠久的文化传统,还凝聚着丰富的民族心理、民俗风情;语修逻文赋予我们表达意志的权利和自由,超越时空的本领与才能。语文课堂上,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可以变战争为和平。使我们可以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能够浅吟低唱,喁喁私语;帮我们表达了爱心,助我们伸张了正义,叫我怎能不爱你!

十年语文,如花解语

十年之中,从一个个的“一”字到经典名篇,安闲的语文课堂教我字字相析,如花解语;教我哲思理趣,家国情怀;教我端正生活,大气做人。它既记录了我在语文课堂的成长,也见证了我在语文素养上的跨越。陶渊明孤云独去,李太白梦游天姥,苏东坡赤壁酹月,朱自清荷塘漫步,语文课堂的学习使我品到了自然的水流花开与生命的喜乐哀愁,明白了山川草木中藏尽了人世的窈窕美意;姜太公直钩垂钓,曹孟德横槊赋诗,岳武穆精忠报国,毛润之指点江山,密集的语文素养让我领教了风流人物的慷慨与霸气,懂得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与荣光。

一笔,一墨,一纸,一砚。我会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写下去,写好每个字,写好每段人生,用既得的语文素养,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命,书写自己的灵魂。但只恐写得下重帘不卷留墨韵,写不尽语文课堂芳菲情。

【高分权威解读】

1.标题醒目,结构严谨。文章题目明确醒目,章节标题生动文雅。结构上以文房四宝打头,以笔墨纸砚结尾,用三个小标题分层述说课堂学习之于语文素养的作用,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2.选材独到,内蕴深厚。本文精心选取语文素养中的偏旁部首、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哲思理趣、家国情怀等作为语文课堂学习基点,尤其对小学刚学的“一”字进行了特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提升素养,水到渠成,巧用哲学思想,内蕴深厚。

3.排比用例,对仗工整。作者举例时极尽排比对偶之能事,在第二小节中隔句散对,舒缓流畅;第三小节将八位名人事迹分成两组,组内排比,气势恢宏,说服力强,充分表现了高深的语文素养。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突围角度三:句式灵活气势宏,环环相扣说理深

名师支招:担心作文中出现病句被扣分就避免写长句子,尽量多用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子,长短句、押韵句相间频现,句式就显得灵活多变;在分析问题时,从正反两方面用全面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方可说理深透,水到渠成。

佳作片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丰富的生活实践铺就语文素养大厦的华盖,此第三境也。社会实践能将众多积累的知识文字沉淀下来,在反复的揣摩与思索中,在切实的理解与运用中,融会贯通,更上高层,形成素养,受益终生。司马迁壮游九州,故能多知放佚之事,采以入笔,便为独绝佳作;唐三藏西行万里,方获得无边智慧,佳佛心印,终成一代高僧。孔仲尼东游列国同弟子辩理,《论语》开创儒学大境;苏东坡被贬黄州与赤壁结缘,前后《赤壁赋》尽显其乐观旷达。(《“三境”提升素养,语文浸润人生》一考生)

【高分权威解读】

1.句式整饬,气势磅礴。本文句式灵活多变,多用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相间,押韵句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通过对偶、排比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以磅礴氣势彰显论点的无可辩驳。

2.环环相扣,说理深刻。作者运用系列比喻手法,把语文素养及文化自信比作大厦,把课堂学习比作基石,把课外阅读比作支柱,把社会实践比作华盖,环环相扣,生动形象深刻透彻地说明了三种途径之间的关系,感染力极强。

阅卷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总分58分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4

三年时光,犹如白驹过隙一般,匆匆而逝,转眼间就到了离别的时刻。今天6月7日,也是高考的第一天,慢慢走出了语文考场,对于即将到来的离别,感触又深了一步。还有一天半的时间,高考就将结束,意味着高中生涯也将就此画上句号。这对于三年的同窗友情,也是一种艰难的考验。或许,这一别,以后就难以重逢,但回想过去,那些往事仍历历在目。

高中时期,是我们人生中最忙碌,也是最充实的阶段。从早7点到晚10点,超负荷的学习,也常常让我们心力交瘁,还有那种种考试的压力,更让我们谈之色变,疲于应对。然而,这段时期,却也是积淀同窗友情的最重要时期。虽然我们还处于青春期,但对友情的认知,已让每一个学生记住了他的同班甚至同级的好友。就像我,高中生活已经过去十好几年了,每每回忆起当年的同窗好友,却犹如身在眼前一般。

学习重要,友情却更珍贵。从初中升高中,来自各地的同学聚集到一处,虽然互不相识,却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来,那就是顺利迎接高考,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在这场三年的学习征程中,同学们从陌生到熟悉,从互不相识到相见恨晚,其中也不乏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时候,或许只是为了一件平常小事,一个学习观点,闹得互不理睬,甚至形同陌路。

这种同学关系的暂时阴影,在他们当时看来,或许可以大闹特闹,但是多年之后,再回首这段插曲,无疑都会感觉当初的幼稚。

那么,暮然回首,究竟该如何处理同学间的关系呢?就像平时人与人相处,多一点尊重、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同窗友情自然就会稳如磐石,坚持这个相处原则,就算遇到再大的争执,各退一步,海阔天空,这种偶尔的争执,反而会成为同窗友情升华的助推剂。

初入高中,每个同学或许都有自己心中的想法,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但是,要想让自己的高中生活真正过的充实,过的有意义,过的无遗憾,就必须用相互尊重、包容、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同班同级乃至同校的每一个同学。毕竟,只有倾心待人,方能赢得别人尊敬,才能换来别人的以诚相待,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

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零分作文 篇5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

布满灰尘的DVD反反复复地唱着那支沙哑的歌,每个音符都在我心头激起一片水花。飞珠溅玉之间,我仿佛又瞥见了奶奶慈祥的笑颜„„

奶奶是我的守护神,一位拥有和蔼面容和严厉眼神的天使。自记事起,奶奶高大的背影就穿梭于狭小的老屋间,沾满油腻的围裙是她恒久不变的装束,一枚伤痕累累的顶针是她永不褪下的戒指。在我单纯的内心有一种奇妙的信念:只要有奶奶,生活就是美好的。

然而,当我失去那相伴一生的“你”时,我该怎么办?《感恩的心》不会告诉我,谁也不会告诉我。我忿忿地关了DVD,望着灯光下惨白的试卷,殷红似血的分数张牙舞爪地狞笑,如皮鞭狠狠抽打着我心头尚未愈合的创伤。面对高台跳水般一落千丈的成绩,我无能为力——像我这般懦弱内向的

女孩,此刻迫切需要的正是一个可以让我依靠着纵情哭泣的肩膀啊!可是,我最想依靠的人,你在哪里?„„

时光回溯到那个月黑星稀的夜晚,如惊雷般炸响的电话铃声携来了噩耗。奶奶,我的世界便随你的离去而崩塌。

——是啊,自那以来,我浑浑噩噩地过了多久?我仰面躺在小床上,自你离去后就再无人整理的床铺,杂乱得仿佛我的思绪。奶奶,我正在绝望的深渊挣扎,你为何没有一如既往地让我依靠在你宽阔的双肩?

“因为你已长大了。”一个慈爱而温和的声音在我心头响起,带着恍若隔世的回音。

“不,我还太弱小,还需要扶持!”我在内心声嘶力竭地哭喊,“奶奶,我现在最想依靠的就是你啊!”

“傻孩子,低头看看胸前吧。”

我低头望去,一朵枯萎的玉兰花正散发出最后一缕幽香——那是奶奶亲手为我戴上的。那时,奶奶被病痛折磨得憔悴不堪的脸上,绽放出了纯净而灿烂的光辉„„

原来奶奶早已留给了我战胜挫折的勇气,即使天人永隔,我也能永远依靠着她博大的爱。她正是把爱倾注于芬芳的花朵中,根植在我的灵魂深处啊!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6

材料: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他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目点评:

1.紧扣材料,书写素养。很显然,喂养动物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因为它违反了动物园的规则,考生可以写,遵守道德规范,做文明的旅游人。

2.遵守规则,规范行为。这道题目背后隐含了一个规则的问题。自然保护区是在制定规则,游人是在破坏规则,考生可以写“规则”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联想到当前的“反腐”大潮,腐败者的实质是在破坏社会的大规则-----法律。

3.联系教育,充分联想。这则材料反映了一个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的给孩子喂食物,就会让孩子失去生存的能力,考生可以写学会独立,学会生存。

4.关注两端,充分审题。材料中出现的要素有两个,即游人和自然保护区,考生可站在任何一端立意,亦可综合考虑来把握。

5.展开想象,童话书写。考生可以站在动物的角度来立意,以动物的口吻告诉人们“喂食”的危害,这样会让作文更有新意。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7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古代诗文阅读与鉴赏方面对学生主要有三方面的要求。其一、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其二、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其三、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2013—2015年全国卷II古诗文试题的变化

近三年的全国卷II古代诗文阅读试题呈现出较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文言文阅读部分,几乎每年都有新的题型出现。名篇名句默写方面比以往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文言文阅读试题的变化,2014年第5小题文言断句题替代了2013年第5小题的筛选信息题;2015年用第5小题文化常识题替代了2013、2014年的第4小题的文言实词题,并且把文言断句题放在第4小题位置,把文化常识题放在第5小题位置。由此可见文言实词题和信息筛选题已经不再以客观题的形式单独考察。在名篇名句默写方面,从2014年开始变传统的上下句填空题型为情景理解题型。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2013年无注释,2014、2015均有注释,且2014年是两首诗歌材料,第9小题涉及到对比阅读。因此,我们不难发现2013—2015年的全国卷II古诗文试题每年都有新的变化。

三、近三年全国卷II古诗文阅读试题对新课标的体现

全国卷II语文试题在命制上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2013—2015年全国卷II古诗文阅读在选材方面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2013—2015年的全国卷II文言文在材料选择上有四方面的特点:在语言方面,都是常用词和常用句式,即使有生僻字也不影响答题;在体裁方面,都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在内容方面,脱离相关背景也能读懂;在篇幅方面,选文都在600字左右。由以上四个特点可以看出2013—2015年的全国卷II文言文在选材上符合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2013—2015年的全国卷II诗歌在材料选择上都是近体诗(唐诗两首,宋诗两首)。2013年和2015年选了律诗,2014年选了两首绝句。律诗和绝句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广为人们所熟悉,且它们相比其他诗歌要简单、易懂。所以说“浅易”要求在诗歌材料选择上得到体现。至于2013—2015年全国卷II中的名篇名句默写均是教材中规定的必背篇目(其中高中教材中两篇,初中教材中一篇),更是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浅易”原则。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8

纵观2015年高考英语试题进一步体现了“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命题指导思想:突出双基、突出语境、淡化语法、注重运用、贴近生活、语境真实、语言地道。具体特点如下:

(一)试题难易适中,考点覆盖面广,充分体现了考纲的变化

2015年高考英语科试题与2014年相比,在容量和区分度等方面基本持平,难度略有增加。本套试题对考生的听、读、写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既考查了语法、词汇、语言功能等项目,又考查了学生在听、读、写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整套试题中无偏题、怪题,完全符合“考试说明”中的各项要求,使试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二)英语知识运用部分更强调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高考英语科设计了“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该部分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能力,而非对语言知识的记忆情况。今年该部分沿用了去年的语篇型语法填空题,而且要求更加具体,减轻了学生完成此题的难度。试题结构和去年相同,七个空白处给出了单词,三个空白处没有给出,不同于去年的是,今年是一篇说明文,略难。

(三)试卷所选语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贴近生活,贴近时代

试卷各部分的语言材料语境真实,语言地道,素材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代感强。“听力”部分的内容包括了日常生活中许多方面的话题,包括天气、选课、旅行、找房子、点餐、开会、赶火车等;“阅读理解”部分的选材更是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涉及人物故事、科普说明、社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内容,选材融知识性、可读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出丰富的内含。

(四)注重能力考查,体现课改理念

试题的命制和选材均渗透新课标理念,试卷把对知识点的考查放在明确的考生熟悉的语境中进行,同时突出对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听力”部分所选材料都是考生熟悉的日常交际话题和用语,语言情境明确,考生任务清晰。“阅读理解”着重考查考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英语知识运用”部分考查考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应用能力。“完形填空”要求考生不仅能理解文字的含意,而且还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思考和判断,主要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使用词语的综合能力;“语法填空”突出考查了考生在具体语境中運用语法知识的能力,所有考点均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常用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书面表达”部分考查了考生书面语言的生成能力。轻单纯的知识记忆、重具体语言情境中的理解和应用,今年尤其出现了许多熟词新义,体现了英语的语用功能。

(五)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

阅读是我国英语学习者接触英语的最主要途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受到格外重视。现行的高考英语试卷中,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上进行的,彰显了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视。近年来,每年的高考阅读部分都为考生提供大量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且阅读量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2015年也不例外,阅读部分的单词量与前几年持平,只是其中B短文略长,全文307个单词。

二、2015年高考英语试题分析

第一部分 听力理解(略)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

第一节 四选一

2015年高考英语试题阅读理解部分从难度上来说略难于去年,第一节四个短文中共出现11个定语从句,较2014年的阅读理解文章多了8句。这增大了学生划分句子结构、理解长难句的难度。在文章体裁方面也比去年复杂,多了一篇议论文,少了一篇说明文。

第二节 七选五

在今年的高考英语试卷中,七选五这一题型继承了往年的风格。体裁是说明文,内容可以用“怎样”来概括,2012年的考题是教学生怎样处理压力;2013年是教学生怎么进行演讲;2014年是教学生怎样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自己做饭;2015年是教学生怎样进行马拉松训练。这个短文中出现了几个学生没学过的词,但学生是可以推测出词义的,如,double-check。还有熟词新意的,如,on the feel of。

第三部分 英语知识运用

第一节 完形填空

今年的完形填空所选文章是比较常见的记叙文,从学生答题情况看,略难于去年。有个别词有点难,如,click with,aggressively。

第二节 语法填空

2015年语法填空题在新课标Ⅱ卷中第二次出现,所以题目并不难,侧重考基础知识,基础较好的学生完全可以拿到满分。

第四部分 写作

第一节 短文改错

今年新课标Ⅱ卷短文改错延续以往的原则,即:一删,一填,八改,难度适中。共10个句子,每个句子有0~2处错误。具体考查如下:

第二节 书面表达

2015年的书面表达,延续2014年的提纲形式,为半开放式写作,凸显了灵活性、实用性和交际性。话题围绕着陪老人过重阳节这一主题,体现了尊老爱幼、传承文化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真正体现了课改特色,体现了素质教育特色。在立足基础、注重能力、体现知识和人文素养等方面保持了常态。

三、复习备考建议

(一)强化词汇复习

高中生学习英语积累词汇是关键,有些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记不住单词。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词汇学习的督促,帮助他们牢固掌握考纲词汇,这些词汇已由2953个增加到了3500个。而且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渐渗透构词法,帮助学生在学习基础词汇的基础上扩大词汇量。尤其,今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一些熟词新用,主要是词性的变化,例如,feel用作名词。另外,还出现了几个热点词汇。这就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词汇量,掌握构词法,经常读报纸、看新闻,了解现在的时髦词汇,这样才能为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注重在语境中掌握语法规则

语法教学是英语学习的重点。随着语篇型语法填空题代替单项填空题,语法考查的难度略有降低,重点考查学生在语篇中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掌握语法规则,强调在语篇中的应用,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大面积地全部铺开来讲。

(三)扩大阅读量,选择语篇要新颖,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高中英语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所以阅读是教学的重点,并且也是高考英语试题的重点。那么,一定要让学生多读,以此来开阔他们的视野。根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以及现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看,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信仰素质,具有人类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真、善、美。所以在选择语篇时,无论是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还是语法填空都要体现这一价值观,传递真、善、美,彰显正能量。另外,工具性、人文性是英语的学科思想。工具性体现在我们用英语交流、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等方面;人文性体现在英语语言本身承载着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方面。所以,选择阅读理解语篇时,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包括科普知识、人物传記、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材料来源要广泛,可选自英文原版读物、国内外英文报纸,甚至国内外英文网站的文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体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理念,并且体裁要多样化,一般包括记叙文、应用文、议论文和说明文。

(四)多积累,多练习,规范书写,提高写作能力

书面表达是一个学生英语水平的体现,对于中外学生都是难题。书面表达作为一项主观性试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作文的得分。因此,教师平时要注重对学生的训练,训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抓住中心、掌握要领、判断文体。对题目进行仔细研究、透彻理解。

2.理清要点,构思脉络。先思考主题所需的素材并按照作文要求组织文章框架,然后拟出提纲,根据提纲所提供的信息设计每段的主题句。再围绕主题句,扩展句。最后是结尾句,对全段内容归纳、总结或提出结论性的句子。

3.恰当使用过渡语。训练学生写作时,要学会在文中穿插一些过渡性词汇、短语或句型,这样会使短文过渡自然,衔接紧密,行文紧凑。

4.卷面整洁规范。英语作文是一道主观性试题,考生的作文分数除了受写作水平影响外,还受阅卷老师的主观评价影响。干净整洁的卷面、漂亮工整的字体,会给阅卷老师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样的英语作文相对来说,分数会明显高于写作水平相当,但是卷面比较差的考生。因此,在写作时,书写与卷面整洁是考生应该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定要做到英语字母书写规范,工整清晰,大小适中,卷面整洁。

参考文献:

教育部考试中心.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英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9

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必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答案】A

解析:商汤将捕捉鸟兽的网去掉三面,体现了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拥护,推翻了夏桀,故A正确。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D项对材料解读错误。

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控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了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由于西汉需要缴纳高额人头税,于是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导致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土地兼并、农户流亡,直接后果就是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受阻,故B正确。重农抑商是汉代的重要经济政策,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征收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税收由政府征收,富商大贾无法操纵税收,其操纵的是物价,D错。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武则天增加宰相数量,缩短宰相任职时间,分散了相权,目的是防止宰相把持朝政形成专权、加强君权,因此C 正确。增加宰相数量并非扩大二省职权,A错误。B选项并非目的,而是客观上可能产生的效果。D选项的说法与统治者的目的相反。

27.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习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官腔”“雅乐”“郡邑大夫”等信息可以看出,昆曲主要是在士大夫中很受欢迎,因此D正确。昆曲与陆王心学并无联系,因此与其传播广泛与否无关,故A错。京剧产生于清朝道光年间,比昆曲晚很多,故B错。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28.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

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

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地方督抚上奏,在各国公使面前,利用国际法,与日本进行外交斗争,维护自身利益,是一种近代外交观念,因此D正确。A选项在材料中无反映。B选项错在“已经解体”。地方督抚有向皇帝上奏和建议的职责,并非干预决策,C项错误。

29.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A.走苏俄革命道路

B.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答案】C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革命未成功原因:“我党组织之法不善”,俄国革命6年就成功了,就因为“组织之法”好,即有团结而强有力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孙中山强调的是学习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方法。故C选项正确。孙中山并非信仰社会主义,其目标还是要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故A和B错误。D选项并非政党组织方法,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

补充说明:此题考查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背景。孙中山吸取了此前革命失败的教训,借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意识到,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个像布尔什维克一样团结而有力量的政党。因此改组了国民党,并制订出“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走的计划,想通过国民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然后逐渐进行民主改革,最终达到资产阶级宪政目标。

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期间中共在根据地进行的改革: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世代遭受欺凌,突然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自然会激发抗日热情。抓住题目关键信息“抗日根据地”,不难得出A的结论。B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1949年才实现,C项错。D选项过于绝对,错误。

31.图5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B

解析:漫画内容反映的是奶奶和阿姨的尺子,一个做新衣(仍然体现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一个做测量,无法体现“工业化为中心”,故A错。二者都是女性,都是为建设国家做贡献,因此B正确。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兴起,故C错。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集中一切资源发展城市重工业,D选项说法错误,且材料无法反映。

32.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期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时间信息和平民与贵族斗争等信息可以推出,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变革。A选项说法错误,贵族随意解读法律受限制,并非特权取消,当时仍然是奴隶社会,贵族仍享有特权。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时期,《民法大全》颁布,罗马法形成体系,故B错。自由民获得公民权是在万民法时期,D项错误。平民与贵族斗争,成文法出现,贵族随意解释法律受到限制,这一时期属于公民法时期,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因此C正确。

33.图6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欧洲向美洲贩运奴隶数量(单位:百万)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A

解析:奴隶贸易属于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A项正确。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错。材料给出的是“欧洲”的信息,并非英国一国从事奴隶贸易,且“日不落帝国”的产生原因有很多,黑奴贸易只是之一,故C错。奴隶贸易达到极盛,主要是因为发展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需要,因此D项错误。

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1836年,俄国不属于资本主义,1861年农奴制改革之后,才逐渐走上资本主义道路,A错。B选项符合题目信息。据材料信息可知,这部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体制之下,社会的黑暗,应该属于现实主义。讽刺的应该是专制体制和人们对专制权力的崇拜,拜金主义无体现,D项错误。

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

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的地区是法、德、意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应是三国交界的山区地带。此三国都是欧共体成员,综合60-70年代的信息(1967年,欧共体成立),推断,导致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经济一体化。

马歇尔计划40年代末实施,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60-70年代,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故D项错误。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植物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分)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分)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订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

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订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层面统领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宝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

“十年浩劫”是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哦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

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回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方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材料 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美、英、苏、法等十四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次日,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

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活动。(8分)

签署宣告成立联合国的《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提出多项被纳入联合国宪章的中国建议;发表初步描绘联合国蓝图的《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参与组织联合国制宪会议,签署《联合国宪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7分)

在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较早提出创建联合国设想;积极推动联合国的创建。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满分作文例文1:

淡抹了年华

17岁以前的我,想哭就大声地哭,想笑就大声地笑,真是不知愁滋味。那时的我,敢这么说,还不懂得什么叫做忧伤。周围有很多好同学,可以让我不开心的时候随意“打骂”以消心头之气,可她们的脸上却依然绽放着最美丽的微笑,无论我怎么任性、怎么胡闹,她们都会最大限度地包容我,也许她们会因为我过分的蛮横而生气,没关系,她们第二天照样会和我继续疯玩打闹,然后再继续忍受我的“无理取闹”。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远去之后才想转身再重复一遍来路。

在一家杂货的遇到小学时的同桌,其实,我一眼便认出了她,只是名字记不得,模样不如从前,路边疾驰的卡车掀起满地灰尘,我低头绕开,转身装作不曾认识。

远隔人海我回望,发现她望了我一眼,两人默默地背道而驰。原来她也当我是个陌生人。

时间是最无情的刻刀雕刻着我们岁月的流逝,却不允许你做任何的缅怀。无聊时,经常翻着手机通讯录里滚动的同学的名字。内心总会有一瞬间的冲动,想按下绿色的电话图标键,但最终还是迟疑地把手僵持在半空。手机却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我又惊又喜。你说:“我想打耳洞已经很久了,你到底什么时候陪我去啊!不知道要和最好的同学一起打吗?我等你很久了!”“白痴啊!你着什么急?马上放暑假了啊!到时候一起去。”

这是我们曾经有过的默契,我相信它还在,所以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当过尽了千帆,你还在我身边。还有什么好奢望的美好呢?” 我又想,有些东西是没那么容易就被时间打败。比如我们在不同的地方看同一部电视剧,当看见女主角离开男主角时,你发短信跟我说:“有些人我们不能拥有,却终究要学着放手,但有一些人,你打也好骂也好,他永远不会离开”。

我知道你是在告诉我你一直都在。我们心里都很青春,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我们不得不接受生活带给我们一切伤害,然后我们才能无所畏惧的长大。

淡抹的年华,清新怡人。让我们的美好年华刻进这永久的同学关系中,走在岁月的光影里,照亮我们彼此的前程吧!

高考作文满分作文点评:

1、新颖的角度。文章以“淡抹了年华”为标题,意在告诉我们,良好的同学关系即使被时间淘洗,也不会被人遗忘,留给我们的都会是清晰美好的回忆。

2、唯美的抒情。文章以散文化的语言,唯美的抒情,给读者呈现了“我”映象中“淡抹了年华”的清新怡人,而不是悲伤的调子,把良好的同学关系的回忆变成了一篇唯美的诗歌,读给我们听,让我们体会同学之间的关系多么值得珍重啊!

3、巧妙的构思。文章紧紧围绕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来行文,但又不拘于此,考生是善于在关节点处语出惊人,如“所有的东西都是在远处之后才想转身再重复一遍来路”,不仅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在内容上,也点破了散文的“神”。

满分作文例文2:

播下友情的种子

又到挥手别离时,我对你的身影挥手,却将你的微笑镌刻于心;我向你的今天告别,却将你的明天寄挂于心;我目送你的远去,却在心里,把我们的昨日,重现了一遍又一遍。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播下友情种子的那一天?是你将那粒种子埋进土壤的呢。

陌生的人,喧闹的教室,窗外刺眼的光让我浑身闷热。你的一句问好,一个介绍,一张笑脸,顿时将我从自己别扭的世界中带出。欢笑变得悦耳,阳光变得和绪,你似夏日凉风,吹开了我的心门。友情,开始于开朗的主动。

军训时的那些日子,是否仍能让你会心一笑?霉臭的厂房,摇晃的上铺,随时的断水,稀烂的面条,强势的阳光和我们期盼的暴雨„„那是多么有趣的日子呵!我们为了快点吃上午饭而互相教着那些已被遗忘的军歌;白天累得倒地便睡夜晚仍要说自己幼时的故事,停水的中午,我们用卡车运来的冷水臭美的相互冲洗头发。我们了解着对方,惊叹着彼此的相似,所有的艰难,都被甜甜的笑声取代。

友情,在我们共同度过的时光里发芽。

你早忘了我们之间的不愉快了吧?那是入学不久时,你的开朗与热情让你周围从不乏陪伴,我的敏感让我心中多了许多滋味。你的朋友多到让我羡慕,我的胆怯让我觉得无力。不知为何,我竟有意疏远你,似要将自己关回原来的世界。幸而那是你,抓住我的手,将我的心放于明媚的阳光下温暖。交心的谈话,免不了的泪水,我不再畏惧坦露自己的心声。我们的友情,也算经历了考验,无惧青春中狂乱的风了。

友情,在坦诚与宽容中成长。

你一定记得你对我的呐喊。那是秋末的运动会,心血来潮的我报了毫不擅长的长跑。每日放学后你的陪伴,你那如秋日蓝天一般的鼓励,都为我插上翅膀。比赛之时,心跳的加速,腿脚的乏力,呼吸的困难令我几近放弃。你的呐喊,如石破天惊的光,直入我耳,贯穿我身。

因为你,我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

友情,在陪伴与鼓励中开出灿烂的花。

历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零分作文 篇11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试题分析

1. 稳中求变的题型。

今年Ⅱ卷的诗歌鉴赏题沿用了以往的题量(2道)与分值(11分)的模式,甚至考点也与去年相同,即仍重点考查对诗歌情感(主题)的理解和对表达技巧的分析。考查的既是诗歌鉴赏的根本,又是《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大纲》的要求,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更是重中之重。因为理解诗歌最重要的是能把握其所发之真情,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能分析出诗人表情达意的方法,即表达技巧。如此考查,应是命题者的初衷。而且与今年其他省市该题中多见的“形象赏析题”相比,虽然形象类也是考查重点,但笔者认为Ⅱ卷考得更为根本。如此,在今后的备考中,自然仍应把理解诗歌情感放在首位;其次,学会分析表达技巧;当然,诗歌形象(人物、景物)也不能搁置一旁。

说到“求变”,无非是由2014年Ⅱ卷的直接考查“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改为今年的“炼句”题;由对两首诗的某词语各自表达什么情感的考查改为直接考查“后两联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虽然有变化却不算是创新,但命题者的选材和设题仍可见其深远用心。

2. 精巧合理的选材。

选取的诗歌仍然是唐宋诗词,这是选材的主流,是其合理性;而诗歌的作者却是众多师生所不熟悉的,这又体现了“反猜题”的合理与巧妙;而尤为精巧的是诗歌的“颔联”大有文章可作,这也一定是其闯入命题者法眼的重要因素,也为诗歌阅读的巧妙设题做好了铺垫。

3. 匠心独运的设题。

说到独具匠心的设题,主要指这里的第8题。其实,命题者在选材时就已经“预谋”好了的。虽然这种题型是常见的“炼句”题,但巧就巧在这一句可以“炼”出多元化的答题内容,又极具开放性和层次感。如,从浅层面上能找出修辞方法(比拟),从而去炼“抱”“吹”二字;再深入一层,又能找出表现手法中的动态描写,从而去分析“动静”的巧妙;而最为深刻透彻的,应该是对这一联的寄情于景的抒情方式和衬托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关注“落”“行”二字。“蜂抱花须”虽然很灵动,但一“落”字,恰与诗人此际流徙闽地的失落怅惘之情相映,“鱼吹柳絮”虽然很清新别致,但一“行”字借写鱼的无聊又恰与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内心相合,借物衬人,亦景亦情,浑涵无迹。这才是这一联“乃晚唐巧句”巧之所在,也是命题人设题的精巧所在——考生都能作答,但层次立见。

由此看来,若要准确、透彻地回答这种“炼句”题或“炼字”题(其实,均属考查表达技巧方面),在透彻地理解了诗歌主题的基础上,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诗人在“这里”用了什么方式来揭示主题,即使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而词句达到所谓的“巧”或“妙”的境界。往往不是修辞手法(一般仅起修饰、铸炼作用)的功劳,更多的要考虑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

4. 规范适宜的难度。

由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必修”部分的要求是: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选修”部分的要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读懂不太艰深的我国古代诗文。所以,本题在难易程度上也作了调整,使其更规范,更适宜。这主要体现在第9题上,由于对生涩字词的注释,降低了理解诗意的难度。如:注释③“梁”、注释④“朝簪”都为考生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而注释①韩偓“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的内容,清楚地交代了作者写作此诗的处境,更降低了考生对诗歌情感理解的难度。当然,如果要深刻理解诗歌的主题,还需要考生在透彻理解诗歌主旨后,整合信息,组织作答。如“眼明”的内涵应为诗人期盼大唐朝廷能皇恩浩荡,开明眼,使自己免去流徙之苦,甚至期盼有朝一日可以重用自己。若不能透彻理解此深意,恐仍难于深刻理解本诗。再如:“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句中 “禅伏诗魔”的内涵应为诗人由于饱受流徙之苦的煎熬,内心极度孤寂愁苦,故以参禅之法,使自己内心趋于平静。而“出奇兵”应理解为纵使万千愁苦于心,诗人亦有胸藏万军之抱负。但无论如何,考生都能根据注释①把握主题的大方向,从而降低了第9题的答题难度。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注释”对于理解诗歌主题有多么重要,难怪业界专家曾总结出“三看”(看诗题、看作者、看注释)“两析”(析意象、析结句),看来是值得大家学习并推广的。

三、 一点建议

笔者建议广大考生在做诗歌鉴赏练习或答卷时,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诗歌是重形象,宜含蓄的,所以不是一读就懂的,需要我们反复推敲才能尽解其中味道。尤其是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考生不要盲从,要学会质疑,甚至挑战权威。现在市面上有许多教辅资料,由于作答者的认真程度或自身水平存在一些问题,“答案”的准确度、严密度、深入度多有可商榷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我们甚至是一些“误导”。对此,教师要深思慎取。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现举一例供大家参考:

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 “一看肠一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 “凄凄”“袅袅”写得极妙,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第1题的作答无可厚非,关键是第2题。原参考答案为:这里“凄凄”“袅袅”两个叠字,用得传神。前者形容内心的凄凉、愁苦;后者形容秋景的萧瑟、黯淡。正由于送别时内心“凄凄”,故格外感觉秋风“袅袅”;而那如泣如诉的“袅袅”风声,又更加烘托出离人肝肠寸断的“凄凄”之情,两者相生相衬。而且“凄”“袅”声调低促,一经重迭,读来格外令人回肠荡气,与离人的心曲合拍。

细读原诗,不难发现,这两首词都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着紧密的,甚至是直接的关联,怎的一个“叠词”了得!一个修辞手法仅仅点缀一下文字,铸炼一番语言罢了,能尽显诗情的不可言传之妙吗?再深入分析,“凄凄”乃借景抒情、以景显情的烘托之笔,“袅袅”乃借柔软绵长的西风写出自己与朋友别离时“斩不断,理还乱”的绵长愁绪,也是寓情于景的手法运用。正是这些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诗情的表达更加蕴藉含蓄、韵味无穷。这情景怎的一个“叠词”了得?

(作者系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省美德阳光教师、省高考优秀阅卷员,《高效作文指要》等书的编委,所带班级语文成绩优异。目前,在国内多家知名教育期刊上发表作品200余篇。)

E-mail:lili79928@163.com

上一篇:写给情人的最后一封信作文下一篇:Win10锁屏蓝屏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