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2024-04-24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精选8篇)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篇1

60%的人,目标比较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但大多是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十分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3%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起家的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地被达成,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安稳地生活和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篇2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从转型高校随机抽取5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获得有效样本524份, 有效回收率98.87%。其中, 男性168人, 女性356人;专科116人, 本科408人;干部115, 非干部409人;城市有100人, 乡村有424人;文科186人, 理科338人;属于独生子女家庭的有80人, 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有444人。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

(二) 方法

采用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量表调查, 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量表是自评量表, 包括入世和出世2个基本维度, 入世包含拼搏精神和在乎结果2个因子, 出世包含平常心和低要求2个因子, 共18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用1~7的七点计分方法, “1”非常不同意, “7”非常同意, “4”中立态度或无法确定, 其余代表不同程度的同意或不同意。两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72和0.79[2]。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1]。

(三)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和t检验。

二、结果

(一) 不同性别、文化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量表各因子比较 (见表1)

注:*代表p (双侧) <0.05, **代表p (双侧) <0.01, 下同。

上页表1显示, 转型高校男女大学生在在乎结果、低要求和入世维度3因子上的得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女大学生均高于男大学生。本科、专科生在平常心、低要求和出世维度各因子上的得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本科生均高于专科生。

(二) 不同职务、城乡转型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量表各因子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 转型高校不同职务大学生在在乎结果和入世维度2因子上的得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非干部学生高于干部学生。城乡大学生在平常心、入世维度和出世维度3因子上的得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其中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平常心和出世维度高于城市, 而入世维度低于城市。

三、讨论

调查发现, 转型高校女大学生在在乎结果、低要求和入世维度3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城乡大学生在平常心、入世维度和出世维度3因子上的得分差异显著, 其中来自农村大学生的平常心和出世维度高于城市, 而入世维度低于城市。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有一定差异。林良章等人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出世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 而性别对入世没有影响;城乡对出世、入世均无显著影响[3]。本科大学生在平常心、低要求和出世维度各因子上的得分非常显著高于专科大学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研究有一定差异。何金宏等人研究表明本科生在拼搏精神、平常心、出世上得分显著低于专科生, 而对入世没有影响[4]。这一结果说明转型高校大学生与其他本科高校大学生相比有自身的特性。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转型高校大学生的来源与其他本科高校不同, 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多, 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比独生子女多。可能是受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 女生更独立自主, 更好地发展自己, 急于得到社会的认可, 会更在乎结果, 入世心理较强, 又拘于男生比女生容易找工作的现实故要求较低。独生子女可能是家庭条件较优越形成淡泊名利、顺应自然的心理, 故在平常心和出世上得分较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可能是城乡差距激发其实现目标, 积极追求, 故出世心理得分较高, 同时有面对现实的平常心。

从职务看, 转型高校非干部大学生在在乎结果和入世维度2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部学生。可能原因是非干部大学生也想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 付出的努力更多, 故在乎结果, 入世心理得分高。

参考文献

[1]杨宏飞.目标追求的入世、出世心理测评初探[J].心理科学, 2006, (2) :395-397.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310-313.

[3]林良章, 杨秀清, 等.大学生出世、入世心理对内外控倾向与心理压力的中介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 2013, (8) :116-118.

专门用途英语目标需求调查与分析 篇3

【摘 要】介绍专门用途英语目标需求分析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焊接行业的专门用途英语目标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目标需求 分析 焊接行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43-02

高职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较低,以某高职院校2012级学生为例,高考英语平均分仅为72.3238分,即仅占总分(150分)的48.2158%;90分以上的学生仅占20.9816%。换言之,全年级只有20.9816%的学生高考英语科成绩达到及格线。学生入学后多数专业的英语课时仅为96学时,少数专业能达到124学时。在这种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显然不实际。但尽管如此,学生并非不想学习英语。研究表明,大部分高职学生虽然在英语学习上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目的很明确,即用于今后的工作;他们的学习主要是以工作为导向的。因而高职英语教学应当与他们的专业相结合,即引入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或进一步明确为职业英语(EOP)教学(职业英语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为了给编写专门用途英语教材提供依据,本文依照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的方法对专门用途英语(焊接专业)目标需求进行分析。

一、专门用途英语目标需求分析方法

哈钦森和沃特斯对专门用途英语和普通英语(GE)的性质的论述,笔者在《高职职业英语学习需求分析》一文已有介绍,为节省篇幅,本文不再赘述。哈钦森和沃特斯认为,进行专门用途英语目标情境分析应回答一系列问题:一是为什么需要这门语言——是为了上学、接受培训,还是为了工作、晋升、考试。二是如何使用这门语言——说、写、读情况如何;是电话交谈还是面谈;文章与语篇类型是学术文章、讲座、非正式对话、技术手册还是目录。三是内容领域是什么——医学、生物、建筑等等;水平如何,是工程师还是技术员。四是学习者将用语言与谁交流——语言母语者或非母语者;是专家、新手,或是学生等;关系是同事还客户,上司还是下属。五是语言使用的场所——是在办公室还是在车间,是单独交谈还是参加会议等等;在国内还是国外。六是何时使用语言——是随学随用还是以后才用;是经常还是很少使用;是少量使用还是大量使用。

二、采用专门用途英语目标需求分析方法对焊接行业专门用途英语目标需求进行调查与分析

2012年4月至7月,笔者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就焊接专业的英语教学对焊接行业的从业人员中经常使用英语的部分人员进行定向调查,共访谈了20人,问卷调查10人。其中接受访谈的20人中有15人是焊接设备及用品的销售人员,5人为焊接企业管理人员;15人专科毕业,5人本科毕业;15人来自外资企业,5人来自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10人中工艺员2人,管理人员2人,无损检测员1人,销售人员3人,售后服务1人,其他1人;3人来自私营企业,2人来自港澳台资企业,5人来自外资企业;9人专科毕业,1人本科毕业。为了解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有学习英语的必要,访谈的内容主要是了解高职毕业生在工作中是有机会使用到英语、掌握英语各种或某种技能是否会给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增加筹码。调查问卷的内容根据哈钦森和沃特斯的目标需求分析框架制作而成,同时根据需要增删一些内容,由“基本信息”、“对英语在工作岗位上的使用情况的描述”、“对英语语言技能在工作岗位上应用的描述”和“请就以下问题发表您的看法”及自由发挥等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从业人员对高职生是否有必要学习英语发表看法,从业者如何使用这门语言、从业者用语言与谁交流、语言使用的场所以及调查对象对自身在校时英语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的变量赋值采用“权重”的方法,如“设用英语与您交流的人士的知识背景为100%,则A.专家/学者占( %)B.工人占( %) C.外行占( %)D.其他情况(%)”。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主要通过网络进行。

以下是调查结果。

一是关于高职学生是否有必要学习掌握英语技能。在所有的受访者中,来自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人员表示英语技能不是他们在录用高职毕业生时的必要条件,原因是公司里有英语本科毕业的专门翻译。而来自外资企业的15名受访者则表示高职生很有必要学习掌握英语技能。一位受访者表示,“不要以为毕业后出国的机会少,不想学好英语。其实现在发达地区使用英语的也非常之多,特别是合资和外资企业。”他进一步表示,“目前社会上只会英语的人很多,只会技术的人也很多,但是两者兼有比较少,而且这样的人才,社会上是急缺的。如果技术很好,再学好英文,毕业几年有工作经验后会前途无量”。另一位受访者则表示如果他能用英语直接与外籍专家交流,他的薪水就会高很多,原因是公司就不必从他的薪水中抽一部分来供养翻译。显然,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因其人才齐全,高职毕业生很难有机会直接与外籍人士用英语交流;而在外资企业中,高职毕业生也可以借助英语大显身手。

二是从业人员如何与外籍人士有效交流。“在能力还没很强的时候配合关键词和手语画图来表达”,还可以“用手机来翻译关键词”。这种“关键词和手语图画”结合的方式能否实现有效沟通?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能实现有效沟通则交流无法进行。一名受访者的观点支持这种观点:“首先还是建立自信,不要怕读音不准和语法不正确。其实外国人只要你会英语就很喜欢和你交流,哪怕读音和语法不准确,能听得懂就行。毕竟语言只是一种交流工具。” 另一名受访者表示,“只要多练习在初中时所学的短句就足够日常所用。不要记高中和大学时学的那些很复杂的句式,很难懂,老外也从来不用。因为在工作中,说得直截了当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简单的交流方式。”此访谈结果也许会出乎部分英语教师的意料:说出来的东西要语法没语法、要句子不成句子的,竟然也能实现有效沟通。另外,课堂上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来分析和训练的长句、复合句之类的,在工作交流中也竟然“从来不用”。由此可见教学内容确实应该有所改变了。

三是如何使用这门语言。该部分是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共有10个问题,分别调查各种语言技能的使用情况、交流途径、文章与篇章类型、句子使用情况等。在听说读写译等各种语言技能的使用上,调查对象认为,在实际工作交流中,68%是“口头交流”,29%是“书面交流”,另外10%是其他形式的交流(如绘图)。其中“说”的比重最大,占51%,其次是“听”34%,“中译英”11%,“英译中”23%,“读”和“写”几乎不用,仅分别为6%、3%。在交流途径上,涉及“听”的交流途径时,现场交流权重最大,占69%,听会议发言23%,电话沟通13%。“说”的交流途径与“听”相差无几:67%为现场交流,23%为会议发言,12.5%是电话沟通。在文章与语篇类型上,所阅读的资料60%为手册及说明书等技术文献,43%为工作往来邮件,23%为工作文件(如工艺卡等)。所写的资料63%是工作往来邮件,47%是工作文件(如工艺卡等),20%是工作报告。在翻译技能的使用方面,翻译最多的文档是说明书,占73%,其次是焊接工艺文件和规程,占40%,另外27.5%为手册;所翻译的材料中80%是英译中,26.7%是中译英。第四,关于句子长短的问题。在回答“关于语句使用情况的权重”时,调查对象认为40%属于“仅使用关键词或关键词组”,40%属于“使用短句”,仅有 15%属于“使用长句及复杂句”的情况。

四是学习者将用语言与谁交流。调查对象认为,与他们用英语交流的人当中,母语为英语的人仅占30.5%,母语不是英语的人多达69.5%;在人关系中,领导交流56.67%,同事40%,下属10%(只有一人表示与下属用英语交流),客户30%;专家/学者40% ,工人80%,外行28%,其他情况(外籍工程师、公司产品培训老师)25%。

五是关于内容领域和语言使用的场所。因本调查是针对焊接行业,故只设两个问题,用以了解用英语进行的交流是否与工作有关,是在工作现场的交流还是通过电子邮件等。调查结果是用英语进行的交流中73.75%“与工作有关”,52.5%“与工作无关”;15%“出现于现场工作交流”,53%“出现于工作往来邮件”,47.5%“出现于业余交流”,5%“出现于其他情况”。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焊接专业)目标情景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第一,掌握英语技能对高职学生来说是必要的。第二,现实工作中的有效交流并非建立在语法和发音都正确的基础上,也很少用到复杂的句子和长句;肢体语言、实物等都可以帮助实现有效交流,关键是有自信,敢于开口说,能说出要表达的关键的东西如关键词即可以让对方理解。第三,在工作现场的交流中以口头交流为主,即主要使用的是听和说技能,读写译技能使用得不多,且内容主要与工作有关。第四,交流对象主要有领导、同事和客户;工人和专家(学者)。为此,笔者建议:第一,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强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甚至可以取代普通英语教学。第二,高职英语教材的难度不宜太大,多用高频词和简短句,少用复杂句、长句等。第三,在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帮助学生克服羞怯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说,不要太注重学生口语表达中的语法错误,更不发在学生表达过程中纠正学生不影响听者理解的“不标准”的发音。第四,在编写专门用途英语教材中应合理设置人物,使之最大限度包含现实工作交流中可能存在的人物关系。

【参考文献】

[1]郑瑾璇,宁春燕,叶克力.高职职业英语学习需求分析[J].广西教育,2013(6)

[2]张雪红.专门用途英语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一对上海三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M/OL].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09-23

[3]Hutchinson & 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特殊用途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院级科研立项(教研教改类)项目(【2012】JG006)

【作者简介】郑瑾璇(1966- ),女,壮族,广西凭祥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篇4

【摘要】每年随着许多高校的扩招计划,进入大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在他们四年的学习之后,必然面临着毕业。然而每年的人才市场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数量造成的情况是供过于求,这就使得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转而寻找另外的出路。一是继续徘徊在不断投递简历找工作的边缘;二是继续充实自己,比如考研和出国深造;三是把目光投向社会,自主创业。

本调查旨在了解大学毕业生的现状以及他们对未来的计划,挖掘潜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有效地改善措施。同时折射出社会的就业问题,研究和探讨针对大学毕业生未来走向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 毕业 就业 出路

一、调查对象

笔者对红河学院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人大一占88%,大二占6%,大三占6%,总共调查50人,即分别为44人,3人,3人。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三、调查内容

1.所在年级__________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所学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近几年年毕业生毕业形势的态度是_______

A.人数大增B 毕业生综合能力偏低C无所谓

4.如果你是应届毕业生,你会 _______

A先择业后就业 B先就业后择业 C继续深造 D自主创业E其他_________5请问您(想)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自己发展方向的______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6,针对毕业问题!你会请谁询问______________

A 父母B 老师C 朋友D 不请教E其它

7,如果您考研,原因是________[多选题]

A 对学术感兴趣B希望在高校工作C 对求职恐惧

D 专业就业前景不好

8.如果您创业,原因是________[多选题]

A 对创业感兴趣B家人经济上支持C商业经验丰富

D对求职恐惧E自己创业能力强F其它___________

9.在毕业前最困扰你的因素是_________(最多可选择3项)

A 学习不好,考验没优势 B求职方法技巧欠缺C 能力不足,获得证书少

D 经济困难,创业优势难以发挥E对社会缺乏了解

10.你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 _________(多选)

A 提高技能B 调整择业期望值C 提高职业素质D 职业培训E 调整心态F提高自身求职技巧G 其它__________________

11.你认为解决当前创业难的方法是 _________(多选)

A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B 培养商业慧眼C 提高职业素质D 筹集资金E 调整心态,做好创业思想准备F其它________________

12.你认为解决当前毕业生深造难的方法是 _________(多选)

A 学好,考研B 创立条件,学好英语,出国

C 调整心态,做好考研准备D 其它________________

13对毕业生而言,除大学文凭外,哪些证书比较重要_________(多选项)

A.英语四、六级证B.计算机等级证C.奖学金证书D体育文艺类获奖证书

E报关、报检员证F注册会计师证G.“优干”“三好学生”证书H驾驶证

I.各种专业人员上岗证书你认为所学专业前景如何____________

A很有前途 B.较有前途 C.无所谓 D.较无前途 E.很无前途

15你认为当前那些专业比较热门______________

A文史类 B师范类 C管理类 D农林类 E经济类 F理工类 G其它_

16.对于就业,(创业,考研)的信息,你获得信息途径是_________ [多选题]

A图书馆B网上C老师建议D同学商讨E 其它

三、调查结果

1、在参与调查的同学当中,大一占88%,大二占6%,大三占6%,总共调查50人,即分别为44人,3人,3人。

2、调查的学生主要是以人文学院的同学为主。

3、在参与调查的同学当中对于人数大增、毕业生综合能力偏低的选择都达到48%。

4、对于第四题,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先择业后就业或者先就业后择业,而对于继续深造 和自主创业则没有多少同学选择,可以看得出同学们对于上大学更看重的是就业。

5、调查报告显示,超过80%的同学会在大

一、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对自己发展方向进行关注了,这表明的现在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非常明确的想法和规划。

6、在关于毕业的问题,超过85%的同学都选择了向老师询问。

7、对于考研的原因的调查中,有40%的同学选择了希望在高校工作。而选择对学术感兴趣、对求职恐惧、专业就业前景不好各占20%。

8、对于第八题,绝大多数的同学选择了对创业感兴趣和家人经济上支持。从这点可以看得出大学生想要创业,还得需要经济的支持。

9、调查指出,求职方法技巧欠缺、能力不足,获得证书少是毕业前困扰学生的主要因素。

10、调查报告显示,提高技能、提高职业素质、调整心态是大学生们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最佳方法。

11、调查报告显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商业慧眼、提高职业素质、筹集资金是大学生们认为解决当前创业难的最佳方法。

12、调整心态,做好考研准备是同学们认为解决当前毕业生深造难的最好方法。

13、对于十三题,同学们觉得除大学文凭外,最重要的是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

14、调查报告显示,对于所学专业前景如何的问题,超过80%的同学选择了较有前途这个选项。

15、认为当前哪些专业比较热门的问题,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管理类、理工类。

16、调查报告指出,对于就业,(创业,考研)的信息,同学们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上和老师建议。

四、调查分析

在唯物主义中,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的反应,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外界因素就如物质,是大家无法改变的,而人的意识随着外

界因素的影响发生变化,自身身处的环境发生相应的改变,就如金融风暴的影响,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企业裁员风潮不断涌现,而今年的校园招聘在起动期便寒意阵阵。然而11月了,有些高校的校园招聘显得冷冷清清,部分往年的招聘大户和积极分子非但不见了身影,甚至有企业宣布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就使得许多大学生面临着众人求一职的尴尬紧张的场面。然而回顾2008这一年,2008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仅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的一年,也是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的一年。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首先,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影响就业的增长空间。今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并有可能全年的GDP增长不超过10%,这必然会不利于就业需求的增长。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仍然保持着GDP的高增长水平,就业需求增长的基本环境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关键问题在于经济增长的结构变化对就业需求的结构有很大影响。

对于大学生就业本身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在区域结构上,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计划而产生大量需求,但由于欠发达地区所能支付的价格(工资收入、发展机会、流动性等)不足以补偿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按照劳动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供求结合。在我国,由于人才流动的单向性特点导致的流动成本过高进一步恶化了欠发达地区的有效需求不足。尽管国家也采取了“西部志愿者计划”等政策措施,但是无论从需求量扩大还是人力资本补偿来说,都难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与此相反,由于大城市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而且这些中心大都居于高端的产业结构而对大学生有着强劲的需求,但是一些地方性的需求抑制(显性的指标限制与隐性的行政限制)与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需求抑制(户口、社会保障、流动等),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人为分割,其结果要么是直接人为地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有效需求,要么是“促进”灵活就业,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成本与风险。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因此就业能力不足主要是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这既与传统上相对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关,也与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不足相联系。长期以来,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此外,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

力,但是缺乏“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等等。这些种种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在人才求职市场承担了巨大的挑战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使他们长期处于求职阶段,或选择考研来充实自己,加大自己将来求职时手中所握的赌注,亦或另谋路径,选择自主创业。

五、调查结论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篇5

一、尽职调查目标

1.目标公司披露的资产真实存在

2.目标公司披露的资产投入核算准确、真实、完整 3.目标公司披露的资产产权明晰

4.目标公司实质拥有和控制,其披露的资产

5.目标公司披露的资产现状情况是否具有带来经济利益能力 6.目标公司披露的资产是否抵押、担保、质押和处于诉讼中

二、尽职调查范围 1.土地

2.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完工和未完工)3.设施设备

三、尽职调查工作内容

(一)收集、整理和核实资料情况 1.土地相关资料(1)土地成交确认书

(2)土地出让合同/租赁合同/划拨合同(3)土地产权证书(4)土地出让金支付凭单(5)土地出让金缴纳取得专用票据

(6)土地缴纳相关税费原始凭证(如契税、印花税、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占用税、大市政配套费用、拆迁补偿支出、安置及动迁支出、回迁房建造支出、农作物补偿费、危房补偿费、土地变更用途和超面积补缴费用、土地闲置费)(7)勘探报告

(8)土地登记机关存档文件(9)土地核算入账记录

(10)土地抵押、担保、诉讼等情况登记表

(11)目标公司或其控股股东与当地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书 2.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完工和未完工)相关资料(1)环评报告和批复(2)交评报告和批复(3)文物报告和批复(4)水土保持方案

(5)防雷装置施工图核准意见书(6)气候防灾和适应气候审核意见(8)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查意见(9)项目可研包括

(10)立项文件以及立项批准文件(11)节能审查备案登记表(12)市政道路及绿化项目批复(13)同意项目名称变更复函(14)项目总平面图(15)控制性规划(16)项目地勘报告审查意见书(17)规划条件(18)规划意见书(19)规划设计方案批复(20)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协议书(21)方案审查意见(人防、消防)(22)审定设计方案通知书(23)建筑方案项目审议决定的通知

(24)项目规划及调整设计方案审议决定的通知(25)园林审查意见(26)工程审批意见(27)工程规划许可证(28)人防工程设计要求审批表(29)人防工程方案初审的意见(30)人防审查意见(31)消防审查意见(32)招标备案(33)施工图审查意见表(34)建筑面积的复函(35)施工许可证

(36)消防、人防、园林、环保、规划等相关验收文件(37)竣工备案书及备案表(38)质量验收文件(39)施工图和竣工图

(40)目标公司对外签订所有合同/协议台账、结算台账和付款台账(41)总体开发进度计划及开发大纲

(42)已完工程和在建工程进度表以及投资说明、开竣工日期(43)已交工程保修期结算情况(44)项目开发总预算(45)项目合约规划

(46)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变更、签证、索赔等资料(44)大配套与小配套容量及交费情况

(45)红线内配建红线外代建和市政项目等资料和说明(46)现场临建及临时设施情况(47)未售房产和已售房产情况

(48)已完工程和在建工程抵押、担保、诉讼情况登记表 3.设施设备(简称“固定资产”)相关资料(1)固定资产台账(2)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明细(3)固定资产减值明细(4)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说明

(5)固定资产抵押、担保、诉讼情况登记表

(二)尽职调查工作内容

1.获取目标公司拥有项目整体规划总平面图和控规 2.在总平面标注覆盖土地现状以及编制相关说明,如:(1)建设用地和非建设用地,其中非建设用地具体是什么(2)总体需要征地拆迁地块位置和面积(3)已完成征地拆迁位置、面积(4)未完成征地拆迁位置、面积

3.按照规划图指引,在项目现场进行实地查看和访谈并予以记录(如:文字、语音和拍照等)

4.编制整体项目内土地现状信息台账,如

(1)建设用地位置、面积、现状和非建设用地位置、面积、现状(2)总体需要征地拆迁地块位置、面积、预估总体成本(3)已完成征地拆迁位置、面积、成本(已支付和未支付)(4)未完成征地拆迁位置、面积、预估成本(5)项目规划内取得每年供地计划(指标)

(6)通过出让方式已取得建设用地面积、属性(用途)、土地出让金额以及是否取得专用票据、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限高、建筑密度、绿地率、取得土地日期、产权证编号、出让合同编号、土地出让确认书、产权情况(是否抵押、担保、涉及诉讼、面临闲置回收、涉及违规取得被冻结)

(7)通过出让方式已取得建设用地缴纳相关税费,若涉及减免应取得红头批复文件,关注少缴和漏缴(8)通过出让方式取得建设用地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取得相关原始凭证(允许税前扣除依据),统计和分析不能税前抵扣相关成本对税费影响

5.获取目标公司或其控股股东与当地政府签订的投资协议书,关注是否有效、有效日期、优惠条件、目标公司权利和义务、政府权利和义务

6.查看投资协议书关键条款,如征地款出借和使用方式、约定取得土地成本上限(若超过上限,政府返款土地价款方式)、目标公司未来拥有取得土地面积和条件等

7.核查政府是否涉及土地价款返还方式,返还时间、返还次数、返还金额、如何入账;若未有返还,通过访谈和分析未来土地价款返还的概率

8.查看目标公司通过借款方式支付政府土地征地款:使用情况和进度,后期增加借款时间和金额、剩余额度返还时间和金额(返还概率是多少)

9.访问、查看、统计和分析未取得建设用地面积、未来取得条件和时间、预估成本

10.关注非建设用地使用方式、年限和费用

11.关注和了解项目整体地块的地勘报告,查找历史变迁和以前用途等情况,拆迁、三通一平是否完成,原基地是否设过厂,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程度,是否需要换土和土壤修复处理 12.核对并统计相关证书情况(如国有土地使用证、不动产产权证、探矿权、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工程施工许可证、预售许可证),是否缺少,以及原因

13.项目周边配套情况(道路系统、交通设施、水、电、通讯、环卫、安全等公共基础设施),目前现状是否满足项目需要,后期是否需要投资建设以及成本

14.核查缴纳规费情况(如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费)15.核查人防建设要求、或人防异地建设费 16.获取、整理和分析,如下资料

(1)合同台账:所有设计和工程施工合同、材料设备采购合同、专业服务合同和分包合同、包括借款合同(2)工程结算台账:工程结算书、审定单(3)合同付款台账

(4)施工过程变更、签证和索赔等资料以及统计表(5)项目总规划图和竣工图

(6)规划许可证面积、竣工面积和备案的实测面积(7)已完工程和在建工程进度表(8)已交房工程保修期结算情况(9)大配套和小配套容量及交费情况

(10)红线内配建项目、红线外代建项目和市政项目资料和说明(11)项目现场临建及临时设施情况(12)未销售不动产明细 17.根据现场查看不动产情况,编制不动产清单并描述现状 18.根据不动产分类统计、整理对于应的签订合同、结算书/单、变更签证索赔和支付情况及凭据;描述合同实际执行情况、结算情况、变更签证索赔情况、已付款情况、未付款情况等

19.要求目标公司根据已入账财务数据,按照不动产名称编制成本费用明细表以及价款支付明细表

20.比较和核对从工程成本角度和财务部角度统计不动产投入成本费用,若有差异,找出原因(要求目标公司说明情况),关注是否虚高成本投入情况;同时从这两个角度归集土地、前期费用、建安工程、基础设施费、公共配套费和间接费用,并做相互比较 21.关注合同现已中止和违约情况、以及未来有可能违约情况,涉及抵押担保和诉讼情况引起潜在负债金额

22.从合同台账、结算台账、支付台账等采集基础性数据,测算项目的开发成,估算未结算项目的造价,核查已付款情况

23.通过对以上数据比较、分析数据之间逻辑关系,关注是否数据异常和伪造虚假行为

24.评估剩余资产价值,其中剩余资产包括未开发土地、不动产、设施设备

25.评估未完工工程价值,测算它们的土地成、前期费用、建安成本、基础工程、公共配套和间接费用等

26.根据固定资产台账,实地检查重要固定资产是否存在,关注是否存在已陈旧过时或报废但未核销的固定资产 27.检查目标公司是否拥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 28.检查固定资产入账金额是否正确、计提折旧是否正确

29.检查对于不动产和固定资产的借款费用(借款利息、汇兑差额、辅助费用)资本化的计算方法和资本化金额、以及账务处理是否正确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篇6

关于数学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调查与思考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列举了数学教学目标设计中较为常见的六大不足,探索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是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和对教学大纲的掌握,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在编制目标中要充分体现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情感价值观,为有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 者:马君儿  作者单位: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5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效率   案例  

哈佛大学目标调查 篇7

目前, 我国艺术类院校以及数量较多的非艺术院校相继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或课程, 有的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 也有的是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课程, 还有的是在园林景观专业中开设课程, 另外还有在艺术设计二级学科中开设课程。就学校本体而言可主要分为四类: (1) 艺术类院校; (2) 全日制本科院校; (3) 全日制专科院校; (4) 全日制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个人能力和时间有限, 本次调查针对的对象仅定位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开设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

二、现状分析

教育部1998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描述的:“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我国设置有室内设计专业的各个高校在教育部颁布的培养目标的指导下, 针对各自院校具体的特点, 制定了培养目标, 其中既有共性的部分, 也有针对学科优势与特色所制定的个性部分。以下是部分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三、存在问题

从表1–1中可以看出, 上述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 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各自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定位目标, 或侧重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方面;或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方面;或侧重于理技兼备的培养方面等等。但同时, 个别院校的培养方案也存在有值得思考与推敲的地方, 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宏观与笼统, 培养目标的定位点不够明确, 因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难以捕捉与把握。

第二, 专业培养目标只涉及到所培养人才的规格定位及就业去向, 如“某某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某某某方面的高级人才、某某某方面的高素质人才等”, 而没有明确所应具备的素质。人才素质的状况是衡量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有明确的指向。

第三, 从培养目标中看不出办学特色, 共性有余, 而个性不足。当今的市场竞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才的竞争, 特色办学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 在人才培养方面越来越显得重要。不同院校在制定培养目标中, 除了兼顾共性之外, 还应体现出特色部分, 使得不同院校间的办学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

四、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就室内设计专业来说, 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重点除了在专业技能方面的掌握外, 还应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重视起来, 特别是对于文化素养的培养更是尤为重要, 使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备工作技能, 还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不仅仅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出发, 而且能从人自身存在的价值出发,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信念。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 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积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曾经是一种优势文化,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影响力。对于21世纪的设计师来讲, 能够把传统文化的情结运用具体的设计元素物化在室内空间中是设计理念的一大趋势。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艺术设计, 都不能摆脱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心脏和灵魂, 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需要保持相应的民族特色, 以培养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渐消除, 相反, 文化的多样化个性还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发展, 室内设计高等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自身也必将具备多样化的个性。

摘要: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实际的有效探索, 而不是随乎潮流、隔靴挠痒的空谈。笔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有关室内设计教育的原始材料, 然后, 统计调查结果, 客观地分析了我国目前室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有效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室内设计,培养目标,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西安美术学院[EB/OL].http://www.xafa.edu.cn, 2008-4-17.

[5]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EB/OL].http://www.ckad.stu.edu.cn, 2008-4-17.

[6]清华大学美术学院[EB/OL].http://ad.tsinghua.edu.cn, 2008-4-17.

[7]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EB/OL].http://www.design-gafa.com, 2008-4-17.

关于大学课程目标的问题分析 篇8

[关键词]大学教学 课程目标

[作者简介]孙泽文(1957- ),男,湖北沙洋人,荆楚理工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湖北 荆门 448000)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37-03

我国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过于概括和笼统,没有为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材的选择留有足够的空间,学问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许多学者主张大学废黜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采用国际通行的“课程目标”。因为,大学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者对于课程的价值定位和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规定了教学目标、教学要点、教学时数和教材编制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大学整个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也便于与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衔接。

一、大学课程目标的内涵

1.课程目标与类型。课程目标就是某课程门类或科目学习完以后所要达到的学生变化状态和发展水平的描述性指标,这些指标是构成课程设计的基础环节和重要因素。

课程目标是一个体系,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美国学者布卢姆分为认知、技能、情感和应用四类;加涅分为语言信息、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随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有人将开发左、右脑功能的目标引入课程目标,从而“以人的潜能及其实现”进行分类,把课程目标分为语言技能、数学—逻辑技能、空间技能、身体—运动技能、个人内在技能和人际智能等七类 ①。这种基于培养和发展智能的课程目标,提供了一种有别于LQ或比EQ更广泛、更完备的智能观念,是人们在教育目标上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视野。

2.大学课程目标及其要义。大学课程目标就是指对大学生经历某一专业和课程的学习后在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达到的状态。也就是对大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一定的时限内达到预期的符合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标准的设计或预期。大学课程目标是大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具体规范,也是大学生学习的指南。

理解大学课程目标的内涵需要把握其基本要义②:(1)大学课程从开始到结束之间的时长以及在此期间内学生参加各类学习活动的时间限度;(2)关注大学生发展状态、发展水平和不同的需求,使学生的潜能通过课程学习得到最大程度发挥;(3)社会要求是大学课程目标中必需的含义,也是大学生在大学课程学习中形成素质的重要依据和源泉;(4)对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规范和引导;(5)大学课程目标作出的规定是有弹性的。

3.大学课程目标的构成和要求。大学课程目标体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目标,旨在为开发较详细的每门课程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提供方向与依据;每门课程的目标,是课程计划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对教师具体课堂教学行为的规定,也是教师选择教学材料的基本依据。大学课程目标除一部分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发外,还有一部分是由大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教学实际的需要自行制定的。

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学课程目标的价值选择将更加注重个体潜能的最大程度发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相应要求,把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孜孜以求的愿景。此外,大学教育的专业面广、课程门类多、内容繁杂以及专业的地方性强,上级部门难以制定统一的课程目标。因而大学课程目标的制定一般要有课程专家、教学人员、课程管理人员参加,特别是要有企业、行业中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技术员的参与和合作。

二、大学课程目标的特征

大学课程目标规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学习活动的方式。它不仅要关注学科的逻辑体系,还要注意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需要的适切性。大学课程目标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课程目标的主体性。大学课程目标主体性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是课程设计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课程消费者、执行者。教师的知识准备充分,最了解具体教学情境,他们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吸收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信息,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审视预设的目标并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自己成为超前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者。二是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的现实与未来生活是课程目标设计的依据,任何纯粹由教育者或者是学术专家和政府官员设计出来的课程目标即便看起来符合社会要求,如果这些没有或不能成为学生主体的意识,就不可能是真正的大学课程目标,可能造成大学课程行为主体的丧失或错位 ③。

面对以知识和信息为基本标志的未来社会,课程目标的学生主体不会完全依据课程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来成长,也不会完全接受课程设计者预设的全部内容,他们将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理解课程所提供的客体文本,构建对课程的理解以及自己的精神世界。大学课程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对学生学习意向和发展可能有清晰的把握,支持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多边、多向交流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与可能,掌握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使知识与技能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主体性的大学课程目标导向充满生机的学生个体以及他们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将要发生的变化,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要求,使学生在获取人类已取得的一些认识成果基础上,理解成果背后的精神与智慧,领会其中的意义,改善自己的知识和智能结构,促进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

2.课程目标的生成性。大学课程目标的生成性是指大学教学情境中的课程目标是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生成的,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通过交互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彼此的智慧与修养。大学课程目标生成性意味着课程目标是社会、学科知识等方面的要求与大学生的发展愿望之间经常的协调与整合,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从各个特殊的现时状态中自然引发、生长出来的,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指令”。大学课程目标的意义在于为课程的实施提供路标式的指引,它不是一种终极状态,也不是一种指向遥远未来的结果。

大学旨在培养具备指导技术应用和解决技术问题的人才。这类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有赖于大量的经验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这种知识具有对现场情境的依赖性和综合性,与一定的工作情境联系在一起。仅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获得,更无法借助“行为目标”预先设定,需要通过学生在具体活动过程中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逐渐形成。这一点与生成性目标的追求是相吻合的。生成性课程目标不是具体、细致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这种目标需要教师宏观地把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并在课程实施中具体化,相机选择、拓展、补充和增删课程内容,把预先设计的课程内容与具体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变成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理解进行调整的教学内容。这样,就可以摒弃课程编制和课程实施完全割裂的“传统”,实行课程编制与实施合一,编制与实施同步进行,螺旋上升,实现新人生成和新课程生成的统一。

3.课程目标的综合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重在专门性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知识分门别类,各学科相互割裂、互不搭界,这有悖于学科急剧分化又高度综合化的发展趋势,也不利于解决工业化社会提出的许多问题。从学生的发展来看,单一化的知识形成不了智慧,没有多方面的知识武装就不可能将知识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格。仅掌握一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能够满足一生发展需要的,唯有具备综合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的劳动者才能在社会生活与经济建设中发挥多方面的才能。为培养适应国际竞争的综合性人才,改革视野下的大学课程目标需要一种综合思维,打破在学科知识的序列中寻找课程内容的藩篱,从生活中的一切事件、现象和情境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问题作为课程的内容,教给学生最具基础性的知识,注重一般科学原理和态度、方法、精神的综合培养,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具有宽泛的知识基础和广泛的适应性。

当前,各国实现大学课程目标综合化的措施有三:一是开设大量选修课。选修课能使学生根据不同的志趣、原有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便于培养、选拔高材生。如:法国大学本科课程的选修课占所有本科课程的比例高达40%~60%。二是开设自由研究课程。研究型课程学习将分科教学的成果整合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拓展了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体验,消除了分科教学、人为割裂课程的弊端。三是文理渗透。文理渗透能把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及其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相互渗透、融通与整合,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如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规定,所有文科学生只有在修满微积分或其他相应的数学学分后,才被允许学习高一级的专业课程;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学习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八门课程。课程的综合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把不同知识分支带到一起使之互相接触并相互协调组织的地方”。

三、大学课程目标的设立

大学课程目标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④ 一般而言,要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民族和国家受传统的影响将更为明显。为使设立的大学课程目标不至于内容空洞、指向不明、关联性差和范围过窄,我们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建构。

1.体现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反映了特定社会对于各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的最根本的价值观相一致。⑤ 依据我国的教育目的,大学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其主要理论基础,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要求,注重学生健康个性和综合能力的发展。把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融入课程,使之既符合国内社会现实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又要着眼未来,有效地影响社会发展。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条件,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适应环境,关心社会进步、民族前途和人类命运,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文明进步服务。

2.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关于我国大学课程目标设立的依据问题,人们较为认同的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学生和学科知识的发展的需要等,三者交互作用,共同构成课程目标。

大学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目标必须体现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预测未来的可能生活并将其融入课程,甚至还可以通过课程来影响社会发展。社会需要是多元的,设计者应全面地分析对大学课程目标可能产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如人口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努力在这些因素之间达成某种平衡。应该从全球化的趋势和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知识重要度、知识之间的相关度来严格筛选需要进入课程的新知识,适当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比重,充实基础学科或改组基础学科的方式来实现课程目标的现代化。

把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依据,即要把学生视为课程目标的主体,在对学生的生活史、文化背景、知识经验、发展需要等予以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职业倾向、旨趣和需求。关注学生应该学习、能够学习和希望学习什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在主体性高扬的时代,大学课程目标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意志,符合其身心特点、思维发展水平以及认知规律,才能为他们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习兴趣、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等得到充分的展现。

在知识不断创新的时代,各种学科资源不断丰富,知识内涵、知识功能、知识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课程目标的设立需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方向,根据学科发展的逻辑选择有效的、对个体具有发展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知识。妥善处理前沿性知识与基础性知识的关系、概念原理知识与过程方法知识的关系,对相近学科知识进行“削枝强干”的优化组合,提高课程的灵活性。绝不能把学科知识作为目的,而应将它作为一种人生工具,满足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为学生将来从事某一学科专门化研究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未来完美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

3.把握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的见解,一般将大学课程目标取向归结为四种:即“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生成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1)普遍性目标是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2)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3)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4)表现性目标指每一个学生在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实际课程目标设计中,这几种目标取向往往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体系。只是由于学科或专业的区别各种目标的取舍会有所侧重。

4.优化课程目标的表述。从内容上讲,一个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包括认知、情感、技能、应用四大部分。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强调大学课程目标的这四个方面,但大学课程实践中目标仍偏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醉心于知识的“复制”与“转录”,致使大学课程目标“浅化”“漂移”和“分裂”,致使各种价值取向冲突更加激化,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情感、技能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表述目标最有效的方式是每一个课程目标都应该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具体到大学课程领域,每一个目标不仅能指出引起学生发生的行为变化——主要是针对专业领域的行为变化,而且还能够清晰地指出这些行为所涉及的专业活动或工序。这样,才能有效指导大学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注释]

①马庆华.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素质教育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1999(7):23.

②③朴雪涛,刘旭.现代大学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159,161.

④刘旭.大学课程寻思[M].台北:万人出版社,2005:167.

⑤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2.

[参考文献]

[1]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孙泽文.现代大学教学引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光雄,蔡清田.课程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5]应俊峰.研究性课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语文二年级下册公开课《语文园地六》评课稿下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