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2024-04-24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共8篇)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篇1

篇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看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着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取“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判断,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可以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可以“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可以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文革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邓小平的第二代的领导提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第三代的领导提出了“>三个代表”,以胡锦涛为第四代的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这样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二: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上了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感觉受益颇深。吴原元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与《凤凰大视野》的节目视频,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历史的血汗与眼泪,那一股股为国的热情以及遭拒与失败的无奈。我通过其知道了许多以前中学历史课上没有提及的历史内情,了解了许多历史人物之间的牵连与瓜葛,真正认识了那一位位在历史中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硬汉,还有那些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能人异士,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笔笔点睛之处。但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老师最初放给我们看的《圆明园》史诗电影。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从没有听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华彩的那段乐章,没有见过圆明园历史上最宏丽的画卷,更不可能亲身游历那座精妙绝伦的“万园之园”。原来,圆明园的历史并不是从1860年开始的。“圆明园”这个名字已然不仅仅是一座皇家园林的名字了,它代表着一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也是让国人最具民族自豪感的“园中之最”,更是让其后千千代代的国人为之神往、抱憾和缅怀的绝代佳作。

《圆明园》真实地再现了大清帝王家族隐秘的生活,创造了一个如梦如幻的世界。它既不同于>故事片,也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是一部独树一帜的史诗电影。尤其是清晰而又不卑不亢的旁白描述,此起彼伏的视觉冲击,不快不慢的拍摄节奏,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不仅是中国屈辱历史的爱国教材,更是中华璀璨文化的爱国教育蓝本。

在圆明园宏伟壮观的建筑背后,我看到了雍正的艺术情操和治国的雄心壮志,乾隆的狂妄自大和西方艺术科学的不屑一顾。也许任凭我们的大脑如何联想与描绘,都难在那满目苍夷、断壁残垣中,寻找到其300年前的模样,而这部史诗帮我们再现了这场举世瑰造的绚烂多姿,历史也在这滔滔的洪流中更加的惊艳与迷人。

圆明园因清王朝的繁盛而横空出世,颇有一种俯瞰世界的姿态,却也随着清朝的腐败趋向消亡。这种消逝好像>秋天的落叶,灿烂了一个夏天,终究还是随着夏天一起走了,走得那样义无反顾。我觉得它的毁灭应该是一种必然。它确实不属于我们,它只属于那个逝去了的大清王朝。它注定和阿房宫一样不属于后世的我们。它留给我们一个美丽的倩影,任凭我们猜测臆想,让圆明园的“一生”多了一丝凄美,让人心生怜爱。圆明园这个华丽的梦,蒙蔽了很多人的眼睛,这其中就包括雍正和乾隆。当梦醒时,也许只有那个时候的咸丰和那个时代的人才真正明白自己身处的世界,直到这个梦变得支离破碎,才看清这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即便这个梦已经醒了,结束了,还是有人不愿从中醒来,期望着梦的延续。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列强不断入侵与吞占中国的时候,大清皇帝还是从努尔哈赤一直走到了溥仪,这才真正从本质与形式上结束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圆明园在清朝灭亡前被毁,也许预示着什么,但是遗憾的是,清朝的皇帝也好,官员也罢都没能做出改变,也无法改变什么,预示终于变成了现实,船到江心,悔之晚矣。

在欣赏复原后的圆明园何其雄伟壮观、幽静深邃的同时,我的心中不止一次地发出叹息。这个当年大清王朝为自己筑的梦,一个令今人不止幻想过一次的梦被毁,谁之过失?难道真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那样,这座只有在《一千零一夜》中才会出现的仙境是毁于格兰特将军及其士兵之手?如果引燃炸药的是这些面目可憎的侵略者,那么我想,埋藏导火线的必定是是中华大地上最后一个帝国。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哪怕是内火战乱、外敌入侵,就算是在最为孱弱的宋朝,中国的国力依然排名第一。

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极度繁荣的帝国在最后倒在了西方的火器之下?我的回答是:落后的科技、僵化的思想。正因为这样,我们拿着弓箭与大刀的士兵们才会在列强的大炮与火枪面前宛如手无缚鸡之力。我仿佛可以听到可恶的老外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中国在“天朝大国”的美号中迷失了自己,封闭了自己,也断送了自己的未来,终将一代圆明园断送在敌人的炮灰之中。“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先人给予我们的血的教训。

法国着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因此,我才不支持重建圆明园,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一块代表着中国那段屈辱历史的疤痕,就屹立在我们的首都北京,这么的触目惊心,只有这样,才能时不时地提醒与督促着当今中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一国不进则退,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教训,国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同人民一起一心一意谋发展,谨记这为了忘却的纪念——圆明园。

篇三: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这两周的周末都泡在图书馆准备要考试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很顺利,从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前看不懂,只知道死记硬背,现在看起来有点像小说,可以理解书里讲的场景,比如说学生运动,就可以理解当时的学生是穿什么样的衣服,举什么样的牌子,可能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电视电影的潜移默化,不自觉地了解了很多历史。而初中高中的时候,是完全不可能理解的。那个时候么有那么多历史剧给你看,也没有那么多空看。而现在儿子都知道“我早就知道现在是好日本人了!”。看来多看电视也是有好处的。

但是到了最后的第十章,从粉碎四人帮到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阶段,看了一遍感觉完全没有记住任何东西,只感觉到几十个大大小小的会,还有一些领导的各种发言,关键是编写的时候好像一反前面九章编写的方式,时间顺序很混乱。总之很难记住。感觉有点失败,从我出生那年的1976年到现在的历史确是我最不了解的。于是,花了很大的功夫,把每个会议都按时间顺序列了出来,明确了主要内容,只能背个大概了。

从通篇来看,不管是否需要考试,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需要学习的,加深了我对历史,对伟大人物的理解,似乎对现在的局势和政党也有了更多的具体的了解。比如毛泽东,邓小平确实是很伟大的,很能搞清局势,以及对将来的畅想和问题点都是相当有水准的。只是邓小平提出的“两手都要硬”的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之一就是要消灭贫富差距,从现在来看,要实现还是有相当难度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篇2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爱国主义

在高等教育中,作为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课程——《中国近现代纲要》(简称《纲要》),就是一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课程,这门课程就是要通过教师对近现代阶段中,我国所经历的一系列历史经历,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明白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然而,这么课程的开展,究竟该通过哪种途径来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仍需要一些教师继续展开探索。

一、《纲要》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

1.中华民族的探索与奋斗历程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历史进程,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更是中国民族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了挽救民族存亡,开展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尝试,从魏源、林则徐提出的睁眼看世界,到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天国运动,再到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提出的洋务运动,还有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旨在民族改良的戊戌变法,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黄兴发动的辛亥革命以及胡适陈独秀发动的新文化运动等等,无数优秀人士为了祖国的富强,开展了各种尝试,有的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些都是激励我国大学生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素材。

2.中国共产党所取得伟大成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案例。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自此,中国民族的革命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伟大的革命先烈陈独秀李大钊就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正视步入历史舞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推翻军阀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的伟大胜利,在中国这片古老、文明而又神圣的土地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随后又取得了社会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又开始了新的一页,国家日益富强,人民日益富裕,直至我国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这些奇迹的创造,就给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

二、《纲要》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方法

1.引导教学法。近代史阶段,中国民族所经历的屈辱经历,给每位大学生都带来了一定的心理阴影。在过去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有着引以自豪的历史辉煌,我国是民族文化保存得最为良好的文明古国,然后在近代阶段,为什么都变得不堪一击、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呢?这给大多数学生带来了困惑,一些学生甚至就对是否继续热爱这个国度产生了怀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分析,根据李约瑟定理来辩证的看待近代西方如何超过东方这个历史事实,进行奋发图存,化悲愤为动力。

2.讨论教学法。实际上在学术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些重大的人物和事件,都存在着的一定的争论,有着不同的观点,随着各种传播途径的广泛运用,一些不同的观点的传播速度迅速增加,这就给一些大学生的明辨能力带来了影响。一些正常的学术讨论是有助于的学术研究与学术进步的,比如针对鸦片战争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一些论著和教材都从将帅无能、指挥失误、轻视人民群体等因素来找原因,而茅海建教授在《天朝的崩溃》这本历史专著中,通过多种角度的分析,得出了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全面落后,其中政治落后就是最主要的,这基本上跟近代史中国为什么会屡屡失败找到了最为根本的原因,也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就是应全面改变这种落后的体制;然而,一些非法的争议,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分辨能力,比如,针对抗日战争,一些网上纷纷发表文章,公然挑战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甚至否认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这些争议就需要正确对待。近现代史的人物和事件,距离当代很近,也是学生比较热爱、喜欢的一段历史,教师就可以把不同的观点引导到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学术讨论,提升大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在分析、驳斥中就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三、《纲要》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的具体方法

1.实施民族精神教育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中国近代史既是屈辱史、也是反抗史,在各个爱国者的反抗侵略的事迹中,每位大学生都会感受到了爱国主义热情以及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这些生动鲜明的例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英雄及先烈们的崇崇拜和敬意,使之感受到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从而增强爱国情怀。

2.用社会道路选择的必然性来实施爱党爱国教育。历史证明,在中国,资本主义走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得中国的革命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带领我们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强大的思想武器,爱国主义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民族特色,教师从爱国主义教育入手来开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本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马克思主义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更易于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在近代现史纲要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为切入点,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教育,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爱我中华情感,正如列宁所说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近现代纲要的教学,在内容与本质上都是融为一体的,每位教师只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可以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晓玲.民办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改革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J].黑龙江史志,2013(10).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互动教学探析 篇3

【摘 要】作为高校必修课程之一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为了让学生在沉重的历史知识、枯燥的政治知识的学习中,更为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其内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并在集体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互动式;教学模式

【研究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重点教学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双主体有效互动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szxm04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053-02

前言

互动教学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通过教学场景的设定,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多项要素,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合作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1]。互动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一定差异性,通过教学课堂的转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个性化发展平台,从而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善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本文主要结合课程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师生互动以及传统考评方式改革的条件优势,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模式。

1.以教师的“先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

课堂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思维活动发挥作用的重要过程,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找到学习和训练的重难点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先动”作用,即通过教师的引导作为互动教学的基础条件。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总有效率,需要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知识储备提出更高要求,即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前,教师除了需要了解课堂教学的大纲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外,还需要广泛收集与课堂相关的教学材料,包括新闻、史实还有重要人物的分析等,以进一步完善互动课堂的教学体系。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二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维新变法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以及失败后留下的教训。这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是关于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教师在前两节内容的教学中,已经对农民群众的斗争形式,以及引发斗争的原因进行合理分析,包括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衰落等方面原因的分析,所以学生需要对这一类问题形成基本的解答思路,因此,教师可以以此作为突破点,让学生结合前期学习内容开展互动、合作学习。学生解决问题形成的思考能力、参与课堂的组织能力均与教师的引导息息相关,只有将学生引进知识的殿堂,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而“维新运动”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维新变法的原因作为课堂讨论重点,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解析和引导下,全面掌握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

2.以学生的“主动”作为互动教学的关键因素

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在与学生互相交流过程中,能够更为全面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合理调整自身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而学生在与教师交流和互动过程中,对自身的解题思路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逐步探索中,形成自身解题思路,而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活动教学课堂上的“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判定标准之一[2]。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发挥自身主管能力型,给予学生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可以确保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思想潮流的特点,了解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传播,以及五四运动兴起的历史意义等内容,从大的层面上看,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在新时期革命的思想路线抉择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之后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中国革命的胜利,给我们国家的命运带来了哪些影响。这一些学习均需要学生主动去理解和体会才能真正掌握,所以在互动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即抛出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前期所学知识,并主动查找相关材料进行验证和解决,让学生在收集材料、合作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综合分析题的解决技巧,并能够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协助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开展与组织,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作为教学重点

互动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互动”,即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上,促进课堂的良好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开展学术性交流,包括问题的探讨,知识的传播和接受,或者是情感上的交流与触碰等,均是良好的教学课堂互动性表现[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融合思想政治知识与历史知识两大模块的内容,大部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处于尴尬的关系,具体表现在教师枯燥地讲课,长篇大论地讲述课程内容,不关心学生的接受情况,无课堂交流,导致学生出现听课倦怠情况,甚至对这一门课产生厌恶心理,不利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也不利于互动教学课堂的开展,所以教师有必要积极开展并坚持“互动性”教学课堂的关系组织。

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五章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这一部分内容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国民党政权所特有的阶级性质,在其统治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发展战略重心发生转移的原因和特点,最后是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等方面,在重难点的教学任务设定中,则要求学生着重理解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深刻内涵。政治理论性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了解其引发的历史原因和根源,并以全局观念看待问题发生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理解、掌握和应用。所以,教师在开展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应用,包括问题提问、问题解析还有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与学生的问题交流与竞争,不仅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目的,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思想上提升,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4.以“研讨”形式作为互动教学课堂考评标准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传统课程考评方式上,主要是取40%的平时成绩和60%的闭卷考核成绩,虽然给予了学生一定的自我发挥空间,但仍然缺乏科学合理性,且平时成绩的分数考核中,大部分由教师个人评定,一定程度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能力,而“研讨”形式的考评方式,则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研讨会,并根据学生的研讨结果,结合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考评标准,其中研讨分数的评定由其他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评定,以确保分数的合理性[4]。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主要包含反对侵略的斗争史、新革命道路的发现与探索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曲折发展,要求当代大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理解到国家发展和繁荣昌盛的原因,以及自身所担负的历史责任感,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主动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责任。所以在整个课程的研讨内容中,教师需要精心挑选题目,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展开讨论,每一组的成员为5到6个人为宜,每一份小组均共同合作完成一道题目,并通过PPT来讲解研讨内容,其他小组则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进行评分,最后结合教师的评分结果实行综合评定。如研讨题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等,需要提及的内容则需要包括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还有相应的实践作用,并突出表现理论的正确性和价值性。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中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激发和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在教学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则需要在师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成立完善的互动教学体系,即教师设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适宜的教学情境,提出有意义的合作探究话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并在与教师保持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和掌握我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意义。同时,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互动式教学氛围,教师还有必要实行考评方式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嘉敏.《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影响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06-110.

[2]夏襄君.高校情景剧互动教学法创新——以《纲要》课程为例[J].法制博览,2015(32):298.

[3]张颖.探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以历史人物评价专题讨论为中心[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1):109-111.

[4]周文宣,唐平,罗剑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型教学模式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110-113.

通讯作者: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后感 篇4

2011040173

陈倩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介绍了近现代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斗争,探索国家出路,改革浪潮中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等内容。

——资料来自百度百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共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中篇: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下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9)。

除了上、中、下三篇,作者还为这本书写下了一章“开篇的话”。这一章中,作者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怎样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他说:“中国的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作者认为重视历史的学习与研究,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经验,是中国的一个优良传统。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大学生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不论今后将从事何种专业工作,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都是很必需的。

之后的上、中、下三篇中,开头都有一章综述。在综述里,作者把一整个篇章的大概背景都概括了起来。再在后面详细地告诉我们具体的情况。

上篇的综述标题是“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章节分成了三部分: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中篇的综述标题是“翻天覆地的三十年”。章节分为了三部分:

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

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

下篇的综述标题是“辉煌的历史征程”。章节同样是分为了三部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看完了这三篇综述,还没开始仔细看其他章节,我就已经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一定的感触。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中国近代史。

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寇侵华,无一不在印证着: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我们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在那段时岁月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着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就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当时在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中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等一系列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

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这段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想,中国的现状可能要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现在和美国、英国等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要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因此,其实我们不需要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提到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我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离我们很远,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传承到现在。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二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走了一圈,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走了一圈。我们红军历尽艰难,突破重围,翻雪山,过草地,渡赤水,还要飞夺泸定桥。

从 1934年秋开始到1936年10月,这段历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胜利树立起了一座无与伦比的里程碑。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是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历史中,给我们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中国近代史纲要答案 篇5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国际环境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影响是什么? 答:

(1)资本主义列强间激烈争夺引发了一战,战后欧洲衰落,美日崛起,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增加;1917,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建立了新的反帝的革命战线,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一部分;1919共产国际成立,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亚非拉人民逐步觉醒,开始进行反帝的民族解放运动。

(2)资本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1919年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它积极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开始和发展。1929年到1933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开始互相配合,结成反法西斯联盟,抵抗日本的侵略,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美国开始想全世界扩张,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正确制定应对策略,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最终赢得了胜利。

2、为什么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三者被称为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在经济上垄断中国的重工业,交通运输业,控制中国的财政金融。他们肆意的蹂躏我们的人民。

而封建主义通过地租,商业投机,高利贷资本,苛捐杂税等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官僚资产阶级利用政治特权,从事金融,商业投机,发行法币等,扩大自己的官僚资本,造成经济混乱,又对工业实行垄断性掠夺,使人民无法生存下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因此推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任务。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能够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

与广大人民处于对立地位,主张实行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使中国继续走半殖半封的社会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中国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两国中国之命运

继续半殖半封的旧中国,或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地主阶级与大资产阶级的方案违背人民的根本利益被人民所唾弃,其反动统治也根本上被推翻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人民 共和国的方案逐步得到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认可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3)地主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连提出此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爆发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动中国的先进分子把自己的目光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1).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一个启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道路.(2).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态度对待中国.有力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3).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反复的比较,推求,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蓬勃兴起,在李大钊等的影响和当时形势的推动下,一批爱国的进步青年,尤其是那些初步公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经过各自的摸索,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主义民主划清界限.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想结合的思想.2、为什么说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人民从来就勤劳勇敢,富于斗争传统。他们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个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自己力量的领导核心。而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种局面就根本改变了。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原因:分清敌友,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 第二,走群众路线的方法 原因: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以农村为革命重点,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这些是应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集体奋斗凝聚了集体的智慧。2、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连续出现 “左”倾错误? 原因:(1)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清理,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内部事物的错误干预和瞎指挥;(2)(主要原因)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遵义会议表明革命的政党要经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才能逐渐成熟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形势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全民族抗战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避免奴役的厄运,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1)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全民族抗战的路线,采取的是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2)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并坚持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

(3)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反对妥协,分裂和倒退。;(4)中国共产党积极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力发展生产,积极进行全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5)在大后方开展抗日民主运动和抗战文化工作,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援抗战前线,积蓄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溶入中国国情,创立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的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是片面的抗战路线,这种抗战路线在敌强我弱情况下是不可能取得抗战的胜利的。这是国军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正面抗战功不可没!尤其是在抗战初期有效地遏止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它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为共产党敌后开辟战场提供了便利条件。总的来说,国民党的抗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基本经验: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第四,中国人们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补惧怕战争。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作用: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49年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2)第一,建立统一战线;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

下篇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哪些历史性成就?说明什么? 第一,从争取经济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第二,从赢得政治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三,从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从打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

第五,从“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 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3为什么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和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 篇6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分工过于狭窄,过于专门,不利于历史学科的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不利于出精品,也难以做综合的研究.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不少都是通晓经、史、子、文学、佛学等,对他们的研究不能仅限于一个方面,应当是全面的.例如魏源,在中国近代史、思想史学著作中,主要是写他的经世思想,尤注重于《海国图志》及其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的经世思想,他的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海国图志》,无疑要着重论析.然而魏源博学多闻,年轻时究心阳明心学,好读史书,后随父至京师,从胡承珙问汉儒家法,问宋学于姚学shuǎng@①,学《公羊》于刘逢禄,晚年又修禅礼佛.他一生著述甚多,除《海国图志》外,如《曾子章句》、《大学古本》、《庸易通义》、《说文拟雅》、《小学古经》、《两汉经师今古文家法考》、《老子本义》、《孙子集注》、《董子春秋发微》、《诗古微》、《书古微》、《圣武纪》、《元史新编》、《古微堂内外集》等,涉及经、史、子、佛学、诗文,仅经学又及今古文、汉宋学.要对魏源有精深的研究,不能只谈论某些方面,需要综合的研究.这关乎研究者的知识结构问题,应“通识”的要求.一个学科也有上下通、左右通的问题,力求改变过于专门、相互割裂的状态.三 现实与历史不能混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思考 篇7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支柱, 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 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因此, 教师在紧紧围绕“三个选择”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 还要运用相关的内容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的教育, 激发爱国热情, 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1]引导大学生把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以增强他们的爱国之情。

从国外爱国主义教育成效看, 课堂教学理应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只要抓准了一门好的“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就能在系统性、规律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纲要”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纲要”课主要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独立与民主而英勇抗争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的爱国主义历史信息源源不绝, 尤其是在近百年历史中更为突出。在教学中, 要把握好最有效的历史信息,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鸦片战争历史中林则徐禁烟之举;甲午中日战争历史中向日本吉野号撞击, 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辛亥革命历史中孙中山为救国奋斗终身, 等等。在这些最有效的历史信息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教师在课堂上简要分析, 抓住关键点向学生提问。二是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做适当的引导并提出自己的想法供学生参考;三是让学生在课后写小论文, 以这些历史事件进行爱国主义主题的写作, 特别鼓励学生以各种课外实践方式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或教育活动。在把握好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 由浅入深, 在互动教学中对学生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重要保证。所以“纲要”课的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方, 首先要积极采纳这种教学方式, 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技巧以有效组织这种方式。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前提。所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各种形式的互动, 而且大学生理应具备一种在大众面前发表自己观点的能力, 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互换角色, 以平等的姿态互相交流学习, 让学生大胆地在课堂上用各种历史资料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主义观点。而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是互动性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讨论、演讲、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工具的运用都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灵活手段。

爱国主义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它时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地反映出来。所以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为教材, 以史为据, 引发当今大学生思考爱国主义相关话题。如今天的禁毒与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的禁烟活动相联系;特别是我国与日本的微妙关系与历史上日本侵华战争相联系等。“纲要”课的教师中尤其要注重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或重大事件中使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纲要”课的教学场所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纲要”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延伸。教师可根据课程进度, 合理安排课时让大学生到社会上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实际结合中深入理解和领会近现代史内容。一是选择革命遗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苏中七战七捷纪念馆等。二是选择历史人物居住遗址或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等进行历史人物教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尽量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校园文化是“纲要”课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补充, 大力塑造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是当今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如在学校中开展“爱我中华”主题故事会、“历史人物评价”辩论赛、“近现代史知识抢答竞赛”等等, 这些活动既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验证“纲要”课的教学效果, 又是大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 能使大学生自主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活动中, 在实践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教学全过程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之一, “纲要”课与科学发展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相贯通, 贯穿着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 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同时它又是从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角度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及其科学性的一种阐释和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高校的“纲要”课教学, 使教学指导思想、内容、培养目标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 这既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一个极好的途径, 也是增强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政治意识”, 加强教学效果的必然要求。

(一) 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作为主要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 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 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这一核心精神也应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 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在教学中充分展现。为此, “纲要”不重在对个别问题做过于细致的史料挖掘和过于精深的研究, 而是要通过对近现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的介绍, 以及对历史发展规律、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近现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历程, 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来源及其基本观点, 从而在全面了解过去的基础上, 更理性地面对现在、展望未来。历史知识的生命力在于其现实价值, “对历史的沉思可能会帮助我们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处境”[2]。“纲要”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其授课内容与现实相联系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更增强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度。因此,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注意通过对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介绍和分析, 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事实, 总结历史经验的现实意义、时代价值。

(二)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教学任务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据此, “纲要”不应停留在讲授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的简单层面, 而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对人生的正确态度、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纲要”课不单纯是历史课程, 它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应该把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科学精神, 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作为重要任务,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本门课程应立足于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轨迹的叙述和历史规律的探寻, 帮助学生了解一百多年来在中国从衰弱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中, 在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程中, 一代代中国人经历了怎样的失败和成功、放弃和选择, 从而真正懂得中国选择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复杂历程和历史必然性, 自觉承担历史赋予的重任, 积极投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三) 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为重要教学目标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纲要”课的教学, 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社会发展的正确观念, 懂得科学发展观要求达到的是统筹兼顾的总体发展。在近现代中国谋求发展的过程中, 有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又好又快的整体发展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发展, 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 “纲要”课应侧重从历史史实、经验的角度引导学生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吸取有益的成分, 加深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内容和含义的理解, 自觉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在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中, 涌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物。他们大多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 在时代的大潮中, 他们对理想、现实、责任、地位等有自己的态度和选择。“纲要”课应注意通过对典型人物不同人生的深层剖析, 使学生从中吸取对他们成长有益的经验, 形成关于自身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观念。

三将实现“中国梦”融入课堂教学

2012 年11 月29 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 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 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不断探寻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历史。因而, “纲要”课教学应将十八大报告和实现“中国梦”的内容融入其中, 让学生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伟大梦想。

为此, 在“纲要”课关于“中国梦”的教学中, 应注意体现十八大报告中在开始、中间和结尾部分的有关论述, 即:其一, 指明“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其二, 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 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 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三, 结尾部分提出两个“不可逆转”:“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 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 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

自鸦片战争以来, 古老的中华文明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 节节溃败。虎门销烟本应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常行为, 却成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借口。后来兴起的洋务运动, 打出了“自强、求富”的旗号, 结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却以失败而告终, 宣告了大清王朝寻求强国梦想的终结。戊戌变法试图效法明治维新, 希望通过改良手段而建立君主立宪制, 终因力量单薄而付出了血的代价。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给中国人带来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然而结果只是“赶走了一个皇帝”, “民主和共和”只是昙花一现根本无法实现。所有这些探索表明,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异常艰难。

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前人奋斗的经验教训, 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元。中国共产党人从创办报刊、追寻真理、宣传马克思主义迈开了追逐“中国梦”的步伐。1915 年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第二年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反思辛亥革命失败之因, 高举民主与科学之旗, 点燃了新文化运动的星星之火, 为先进的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的思想选择。毛泽东在湖南创办《湘江评论》, 从宣扬“民众的大联合”到主张“激烈的社会主义”政策, 思想上不断成熟, 也是不断探寻真理的体现;蔡和森、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远赴海外, 勤工俭学, 从而走向马克思主义, 亦是不断探寻真理的表现。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思想、行为上的变化中, 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他们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实践中逐渐推进“中国梦”的。自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起, 中国共产党人自觉地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扛在肩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发动新文化运动, 创建中国共产党;李大钊率先系统地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影响了广大青年学子;邓小平赴法国勤工俭学, 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毛泽东始终扎根于中国实际, 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革命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完成了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完成这些历史使命, 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成就,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的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靠的是“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实干兴邦”, 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逐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

回顾先辈们追逐“中国梦”的足迹, 能够从中获取有意义的启示和继续前进的动力和信心。首先, 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忠贞不渝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于他们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主义。其次, 要脚踏实地, 在实践中创造辉煌。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脚踏实地, 艰苦奋斗, 才能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再次, 要有有志的中坚力量———青年。青年, 是未来事业的继承人, 也是实现“中国梦”并持续推进“中国梦”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所追逐的“中国梦”, 需要一代又一代有责任敢担当的青年来传承。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在改革开放30 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 是在对近代以来170 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 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强国之魂。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11) .

[2]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中国近代史纲要读后感 篇8

第一,本课程应当勾划这样一个体系,就是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这条主线索就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1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它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四条辅线索是:其一,近现代以来也就是1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包括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包括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要认识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规律和逻辑结论。其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三,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17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陆续走上近代道路,逐渐形成了近代化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秩序逐渐被打破以至最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中国是怎样实现从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的。当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近现代社会一直没有得以实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为什么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了实现政治文明的历程。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课程。这两门课程实际上侧重于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同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内容不能完全重复,否则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深度上有所区别,大学应当比中学的更深一些。二是体例应当有所区别。我的建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否采取专题的体例。因为对于这段历史,大学生是基本熟悉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把握了这段历史的全貌,甚至对基本问题也是熟悉的,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不是可以分为十个专题,按照这样的体例编写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前面有一个类似概要的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作为第一个专题,统领整个教材的内容。第二个专题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的过程,所有战争串联起来,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有直观的、纵向的了解。第三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到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的初步发展时期,到辛女革命前后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和后来国统区的经济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风俗的演变等等。第五个专题是近现代思想文化,从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毛泽东,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近现代科学教育和各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还包括对近现代史上的伟人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重点介绍,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个专题是近现代人民革命战争,包括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等等。第七个专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等。他们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但是他们学习的西方方案还是不能救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第八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包括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等。第九个专题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西安事变等,这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第十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也就是要介绍和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最后全书可以有一个近现代史大事记,编年体系,使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具体的了解,这个可以作为附录。

这样的编写体例有点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可以避免与中学教材和历史学科本科教材的重复。

第三,本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政治理论课里最为成熟的一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来说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专著和教科书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教材主要突出了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不够。那么如何按照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教学;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四是讨论、演讲、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自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工作;五是专家专题讲座,聘请十名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专门问题开办讲座,在全省高校的范围内巡回讲座,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六是网上教学,教材和讲义、参考资料等可以挂在网上等等。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框架,这是需要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一并考虑周全的事宜。这是六个结合或者六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应当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我的认识是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历史发展与逻辑规律的结合。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正面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二是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个人意见很不成熟,主要是想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上一篇:社区共建实施方案下一篇:幼儿园后勤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