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挫折的讲座报告

2024-04-23

关于挫折的讲座报告(精选4篇)

关于挫折的讲座报告 篇1

学者总结出大学生面临的常见挫折包括:一,人际关系交往的挫折。对许多远离家乡的大学生来说,身处陌生的环境、面对新组建的群体,他们渴望拥有友情的关心和爱护,并希望自己在新的环境里能够建立友好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够被认可接受。但大学生的这些内在需求在人际交往中却会遇到许多障碍,无法得到满足;二,情感困惑的挫折。大学生正处于情感不断丰富、不断成熟的特殊时期,有着非常强烈的情感需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亲情的需求尤为突出。当今社会对爱情的理想化认识的增加及家庭的矛盾,让大学生时常面临着情感挫折;三,专业学习缺失兴趣的挫折。许多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以前对大学里设置的专业并不了解,有些只是根据专业名称做模糊定义,并不知道具体要学习什么以及研究哪些领域。有的大学生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分数低,为了能步入大学校园不得不放弃自己理想中的专业,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方向或者录取时被调剂到其他专业,学习动力不足、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内心充满抵触与压力,并进而产生学习上的挫败感;四,经济困难导致的挫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非常注重物质利益的得失,认为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优劣的标准,相互攀比的心理异常严重。这对一些来自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五,自我消极的认知挫折。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能力水平不尽相同,大学生对自我的关注度更为注重,他们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许,但往往又因为过于在意形象而内心受挫,产生自卑、失望、退缩等一系列不良的挫折情绪反应。

大学阶段的挫折仅仅是人生挫折里的冰山一角。挫折如此之多,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培根说,一切幸福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逆境也绝非没有希望。通过讲座以及结合自身经历,我深深地相信,挫折是一笔财富。

从大四第一学期开始,我们专业开始了酒店、旅行社和中职学校的三个实习,这是我们初尝社会滋味的开始。原本对实习满怀希望的我,后来才发现一切并非那么顺利。在酒店实习的报名面试阶段我就遇到了大问题。当天的面试在下午进行,而我刚好有一个家教兼职,两个时间十分接近。不过如果面试完立刻赶过去家教应该来得及。面试完了。面试的人说如果不赶时间可以留下来等面试结果,赶时间的可以先离开。我在那儿等了一会儿,最后决定先去家教。可是我刚到达家教的地点,同学给我打电话问我说我要不要回学校,我原本面试的西餐部不行,调配去管家部可不可以?我觉得做管家部也没什么问题,就说可以接受调配,因而没回学校。同学也说可以。事后才知道,由于信息传达出现错误,面试的人误以为我没接受调配,没回学校也显得太挑剔、高傲、吃不了苦,最后哪个部门都没有录用我。我被落下了,还有可能完成不了酒店实习,也就没有学分。老师也打了电话给我,虽然我解释了,但是从老师语气中我听到了怀疑和失望。明明对酒店实习十分期待,却被认为是挑剔、高傲、吃不了苦。面试官误会我,老师也不信任我,同学在背后议论我,还没开始实习就遇到这样一个大的挫折,那段时间我的心情跌入谷底。

然而,挫折是把双刃剑,有人被它打倒,有人却因它走的更远。因一个机缘巧合,我进入了另一家酒店实习。背负着之前的遗憾和教训,从实习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自己:我要证明给所有人看,我是优秀的!我要求自己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我个子比较矮小,力气也比较小,打扫客房比别人慢很多,但我绝不因此降低我做房的质量,即使慢点、晚点下班我也无所谓。领班说我哪儿做得不够,我会记住,不允许自己有再犯的机会。每个地方我都要比别人做得更细心。我近乎苛刻地要求自己,因为那次挫折我始终记住我要证明自己。就这样,背负着“重任”的我在实习的最后用“优秀实习生”的称誉证明了自己,也赢回了所有人的肯定和信任。

我是幸运的,没有那次挫折,可能我也能完成酒店实习,但可能就与“优秀实习生”失之交臂。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没有那次挫折我可能学不到那么多书本以外的道理和知识,实现不了内心的充实。在之后的旅行社和教育实习里,我对挫折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我没有再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慌忙失措和心灰意冷,而是坦然接受挫折,承认和反思自己的不足,积极地站起来战胜它。

关于挫折的讲座报告 篇2

1 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它的描述不一。国内外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给出了一些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如:案例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 (Student-direc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跨学科领域 (multidisciPhnary) 的学习架构, 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 其中真实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 (Waterman, 1997) [1]。百科名片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 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 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2 谢维和教授讲座亮点解读

2.1 总体感受——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聆听谢教授的课, 不仅为他别开生面的案例教学和育人的思想所折服。在课堂的开门之初, 谢教授用案例教学法首先从一个关于“优秀”的故事导入 (讲述了一个当年专家们对优秀评估中关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优秀是否应该相同的故事) , 进而引出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是所有学校评估的“优秀”应该是一样的, 另一种观点是不同类型学校的“优秀”应该是不一样的) ,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折射出两个关键理念, 讲到这里, 他的课犹如倏然拉开的帷幕, 让听众一下就联想到一个精彩的舞台, 一锤就敲在听众的心上。紧接着, 他话锋一转, 引出什么是大学的水平和层次, 两者的关系如何这三个问题, 顿时把听众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面, 对于这三个问题, 谢教授先给出了定义再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实例 (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是中国人民的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北京人民的教师) , 这个大家都易懂的实例将所有听众的思绪都拉回到了已经结束的第一轮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深深的启迪了他们对教学水平评估的重新思考和反思。最后, 在大家强烈的认同感建立过程中, 结论自然得出了:高层次≠高水平, 低层次≠低水平, 高层次也可以低水平, 低层次也可以高水平。这个结论进而表明了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追求高层次而没有追求高水平, 引导听众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思考问题。最后在听众的聚精会神中, 他将教书育人的思想渗透到最后的启示与任务中:提出教学水平评估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与使命是引导大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将讲座推向了高潮, 升华了教学评估中亘古不变的质量主题, 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一幅情景交融的讲座美景图随即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就这样, 他以匠心独运的案例设计形成了课堂活力, 讲授过程体现了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折射出其思维的深度和厚度。案例的精妙, 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听众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课堂情感目标的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总体效果堪称完美。整个讲座让大家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谢教授的案例教学使教学方式发生如下变化:①通过展示案例, 使学习者直接面对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 案列中涵盖了学习的关键知识点;②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习动机为支点, 使学习者产生探究欲望;③受兴趣需要支配开始探究行为, 思路始终跟随教师走;④通过“以案说理”“以案传道”, 在对对案例的分析和推导过程中发现概念, 并从中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 激发学习者反思。⑤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贯穿整堂讲座。

2.2 转变教学评估理念的教学目标和与会议主旨完全相符合的教育理念

任何一个学术会议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目标, 而讲座是构成学术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学术讲座也应紧扣这一主题并为实现这一特定的目标服务, 从谢教授的讲座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讲座的知识目标是“转变教学评估理念”, 能力目标是提升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促进学习者肩负起提升教学质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 讲座本身的教学过程应该体现学术会议的思想。本次会议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精神, 纲要在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谢教授的讲座贯穿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情景, 他以案例为主线, 以激发学习者思考的问题为中心, 把评估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潜在问题引入讲座中, 始终让学习者的思路紧随他的讲解, 启发学习者去思考, 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关注点。不难发现:讲座本身展现出了与纲要和会议主旨高度符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3 选择教学目标最高达成度的的案例教学法, 演绎学术报告的别致

教学方法符合成人学习规律。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 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辩和推理过程。

在教学改革中, 最难的是转变观念, 因此就应运而生了很多转变教育观念的讲座, 但是, 在传统的很多讲座中, 往往是以传授应该怎么样的方式要求学习者转变观念, 而成人往往已经有很多既有的观念和思维、知识架构, 直接告诉答案有被要求的强制, 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下, 精心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 采用案例教学法, 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 符合成人学习规律。

精心设计开门语, 巧设悬念。“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学记》中论到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激励学习者, 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期待也是一种激励, 教育者把对学习者的期望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巧妙的传递给学习者, 使其保持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开而弗达则思, 意思是说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能引发学习者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借机设疑、巧设悬念, 循循善诱, 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谢教授的教学导入设计中, 他通过一个“关于‘优秀’的故事”这一典型案例作为整个讲座活动的载体及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主线, 创设了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贴近学习者生活、引起学习者共鸣的开门情境。一开始就形成了讲座期待, 让学习者沉浸在想象的天空里徜徉。为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瞬间就将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了“伴奏者”的角色。不仅如此, 他还通过这种巧设悬念的方式, 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为启迪学习者创造力提供了民主的土壤, 激起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 促进听众的参与, 增强了听众听课的需求和求知欲。

谢教授的课堂导入精心设计, 巧设悬念。很好地说明了以下2点。第一, 以“激活原有知识, 利用迁移促进建构”和“培养自主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构建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新角色的确立”等问题, 让学生在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中, 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 提高技能。

严密的推理过程, 解读评估的困惑。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感染, 不是教训, 教育是引导, 不是控制。在讲座中, 谢教授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习者, 而是他根据教学目标就案例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用解数学证明题的方法, 启发和引导学习者对案例涉及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将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严密的推理过程, 与学习者一起, 在建构环境中解读了高等教育者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困惑, 从推理过程中与大家共同得出答案, 促进了学习者从事物的现象认识到本质, 又使学习者体验获取知识的逻辑思维过程, 提升思维能力水平。并站到更高的高度, 恰到好处地提出了希望教学水平评估是真正的“水平”评估, 升华了主题, 同时, 也促进了学习者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 给所有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帮助学习者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折射出他的渊博知识和极强的思辩能力。

鲜明的案例特征, 唤醒“前概念”。从谢教授的讲座中, 他所运用的教学案例还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真实性;②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③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 谢教授根据教育或科学研究的目的, 从纷繁复杂, 变化多样的客观事实或现实中, 筛查出具有共同本质, 内在联系或事物总体特征的优秀故事这一事例作为案例素材, 揭示和发现评估中的重大问题, 突出矛盾, 使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和教育;④案例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通过所选案例实现了教育目标, 达到了发现知识、启发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⑤启发性。谢教授选择的案例具有启发性, 通过案例的主题分析, 按照实际的学习任务, 环环相扣, 启发了学习者从单纯的就事说事, 上升到就事说理的阶段, 从而实现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的认识顺序, 提升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⑥唤醒前概念。他运用的案例还有一个特征:在唤醒前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概念。前概念是指学习者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 是学习者构建新概念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新概念的建构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 是原有概念的重新组合与提升。学习者日常积累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当学习者接触到新概念时会产生思维矛盾点, 有助于产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产生探究动力。让学习者在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 形成新的概念。谢教授针对听众对评估中的“优秀”这一大家都熟悉的事实, 关于“优秀”的故事就是建立在大家已经熟悉的基础上的。这样, 学习者探究新概念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探求知识的基础得到唤醒。

3 引发的思考

3.1 案例教学是教育类会议讲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讲座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其突出的不是教而更应是如何让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利用。当前在我国, 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从某种程度上说, 案例教学正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新宠, 人们对案例教学也抱有高涨的热情。然而当前,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会议讲座讲演者依然贯穿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而听众只是个配角或是用来衬托讲演者的“绿叶”。这种教育理念与新时期的教学质量观不相适应。会议讲座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成人学习者, 案例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教育类讲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3.2 教育类讲座功能的延伸与思考

教育类讲座是示范性教学。一般来说, 会议报告者都是在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级人物。教育类学术报告专家还大都是兼具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的身份。他们的讲座不仅传递知识, 同时, 讲座本身的设计和表达以及呈现的方式对听众来说还是一场示范性教学, 因此, 客观上对讲座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精心选择适合学习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会议讲座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对象是成人并且他们没有教材。因此, 在讲座前报告者应该了解听众对象, 并选择适合面向对象的教学方法;②求新意, 有创见。学术主题报告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新意”和“创见”, 则是一个学术主题报告能吸引听众、打动听众并进而感召听众的“卖点”。“新意”和“创见”, 源于教育实践。③求充实, 有内容。区别于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学术主题报告需要理论的支撑, 但又排斥理论的过度支撑和强化。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经验总结、教育日记、教后反思等, 都可以充任成为学术主题报告鲜活的内容。④求易懂, 有逻辑, 学术主题报告一般以“线形思维”的格式呈现报告内容, 报告者可以旁征博引, 但必须照顾到听众的“可接受性”。即使思想主旨很复杂, 学术主题报告也要努力追求简单逻辑, 一般不要求“花开数朵, 各表一枝”。因此, 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 是作好学术主题报告、乃至做好全部教育工作的必须之一。

教育管理类讲座是观摩型和研究型听课。参加教育及教育管理类会议, 聆听专家的讲座, 对参会人员来讲, 不仅可了解最新信息和习得知识, 还是一次难得的观摩型听课和研究型听课的机会。既然是观摩型听课, 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归纳一起有如下几点:①观摩型听课要求听课者要端正态度, 认真地听和看;②要认真仔细地记录有特色、有创新的地方。既然是专家讲课, 一般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值得听课者学习的地方, 有时候可能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手段等宏观方面, 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等微观的方面。学习者在听课过程中就要特别将与众不同的地方记录下来, 虽然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方法或经验, 但从听课中发现不足和错误、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 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③要与自己的课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学习者听课完全是为着准确而充分地接受、理解和加工教学信息, 而观摩型和研究型听课则是把教学信息作为凭借条件, 并思考其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有特点等, 通过比较分析,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4 结束语

参加一次会议所能读到的东西也许是包罗万象, 但正因为如此, 常常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结果倒是收获甚微。其实, 在笔者看来, 能够从看似水波不兴的某位大师级人物的讲座中, 提炼富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故事, 并品味故事的背后意义, 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不虚此行。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 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 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 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 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得到很多启发, 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 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研究, 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 还是对社会来说,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要:在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讲座中, 案例教学是一特色, 本文以谢维和教授讲座的个案为例, 围绕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从最大化会议讲座效益角度出发, 引出对教育类会议讲座功能的思考, 丰富学术讲座的功能和内涵, 提出教育类讲座也是一种示范性教学和观摩型研究型听课。

关键词:案例教学,讲座功能,启示

参考文献

关于挫折的讲座报告 篇3

关键词:中职生;社会实践;抗挫折能力;调查报告

中国分类号:G455

本文为山东省课题论文

一、调查背景

社会实践是中职生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在我校近些年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总结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家长的保护伞使“脆弱”变成了孩子们的致命伤。让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处理问题,正确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显得非常必要。

二、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调查对象:德州信息工程学校10级、11级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代表100人。

调查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挫折的理解、造成挫折的原因、如何应对挫折等。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由学生处班主任老师、教务处从事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和课题研究小组合作设计,采用结构性的问卷形式,保证了问卷设计的科学性。

共发出100份问卷,收回100份,其中男生67人,女生33人,可以做为研究的有效数据。通过对问卷中的32个题目进行数据统计,相关老师对个别学生的访谈,收集整理信息、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的抗挫折能力

80%的同学认为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现象,8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提高中职生的抗挫折能力,7%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13%的同学没有认真考虑过。74%的学生会选择自己积极勇敢的面对,11%的学生选择向家长、老师、朋友寻求帮助。这些数据说明学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面对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好。有15%的学生选择逃避、不知所措、抱怨和独自承担。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抗挫折能力也不同,17%的家庭困难学生中大多数都有很强的抗挫折能力,54%的独生子女中仅有少半的同学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63%的学生只能达到一般。我们将男女生的调查问卷分开进行了统计,87%的女生觉得偶尔或极少会遇到挫折,93%的女生在遇到挫折后会选择寻求朋友、家人或老师的帮助。30%的男生认为自己经常受到挫折,而且50%的男生认为挫折是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由此女生的抗挫折能力要远远大于优于男生。

2、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挫折的主要来源

数据显示,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遇到的主要挫折来自对从事工作的不熟悉、人际关系、酬薪待遇和工作环境四个方面。付出没有回报、得不到他人理解、遭到他人冷落歧视和被他人误会错怪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

虽然80%的同学认为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但仍有20%的学生会因为领导的批评而无法承受。58%的同学会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而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42%的同学不能或者偶尔能。仅有26%的同学会为了完成工作,放弃许多感兴趣的活动。“进企业前希望了解哪些事项”的统计结果是,关注生产内容、工作环境的学生占33%,关注工资待遇和工作时间的学生占98%,关注休假安排的学生占45%。关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要求、晋升渠道、企业文化五项的学生仅15%。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挫折来源主要表现在对社会实践的错误认识、人际关系处理、理想与现实冲突三个方面。

3、中职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受挫后的发泄途径

87%的同学比较接受积极解决或寻找发泄途径,13%的同学选择抱怨、发泄、逃避或不知所措。大多数的同学会选择寻求帮助,也有少部分同学会选择独自承担。寻求别人帮助是很好的发泄方式,情绪消极、冷处理、甚至伤害自己或轻生都是十分错误的想法。

4、中职生接受的抗挫折教育

60%以上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社会实践经历,13%的同学会感到自己经常受挫,80%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在社会实践期间关注中职生的挫折感,2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或无所谓,48%的同学认为从初中开始就有受挫感,41%的同学认为从中职开始有受挫感,需要进行抗挫折力的教育。在进入中职学习之前,很少有同学接受过抗挫折教育。社会实践期间有些挫折是一些外在的因素,抗挫折教育十分必要。

四、改进措施:

(1)学校方面:出现挫折感的同学六成以上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阅历较少,因此,需要学校加强校企合作,加大社会实践活动力度,采用工厂化车间化管理,将工种工位生产标准引入教学,学生熟悉生产必然会减少挫折感。在社会实践期间,大力表扬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平时的教育中渗透抗挫折能力的教育,宣传优秀实习生事迹,给学生创造抗挫折氛围,组织拉练训练、拓展训练、志愿者活动、励志演讲征文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力;设计相关课程,教育学生对挫折要有清醒认识和准备,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宝贵财富,它仅仅是人生挫折中的一小部分,学会选择用正确的方式缓解排解心理的压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2)家长方面: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孩子在社会实践中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正确引导其面对挫折,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迅速时期,情绪起伏较大,意志力变化大,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应及时关注、引导学生走出阴影;孩子在违反学校纪律,受到处分时,应避免娇宠过度,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孩子思想工作,使其主动改正错误;如遇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3)学生方面:90后的中职生大多数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艰苦和磨练,在家长的保护下,很少遇到挫折,且社会阅历不丰富。学生多数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在经历挫折时会表现出易受伤、沉默消极等情绪,中职生应主动培养集体意识,增强对企业归属感,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可以减少挫折感;学会与朋友、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表明,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提高中职生社会实践期间抗挫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遇到挫折时,学会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缓解压力,正确面对挫折。

五、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后的效果:

我校陆续增设了拓展训练项目、创建了我市第一所家长学校,心理咨询室增设了沙盘室和发泄室,团委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班主任积极组织各种抗挫折活动……我校13级的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期间,因挫折而出现的学生问题大大降低,学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对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王瑞东,1973年生人,大学本科,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关于挫折的讲座报告 篇4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应哲学社会学院邀请,台湾著名社会学家、南华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暨社会学研究所长翟本瑞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于2009年8月22日至2009年8月28日在我校进行学术访问,并就网络社会研究、金融风暴下的经济理论、原住民教育等议题,为我校师生作了五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一、2009年8月24日(周一)9:30-11:30,翟本瑞教授在兰州大学校本部飞云楼004教室,为我校研究生做了“作为复调式社会网络的虚拟社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哲学社会学院黄少华副教授主持,听讲的有我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六十余名。翟本瑞教授借用巴赫金对话理论中有关Heteroglossia(复调式的、众声喧哗的、一种语言中不同之处)的讨论,指出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应超越讨论其是否是“社区”,或者仅仅在传统社区定义下的稍作改变,因为,在web2.0时代下的虚拟社区具有了传统社区或虚拟社区定义所不能容纳的性质,第一,虚拟社区不再局限于以往研究涉及的形式,Youtube、Amazon、ebay都首先是一个社区;第二,传统上认为的社区规定性特征,例如归属感、个体认同和社区成员之间的一体感等,在庞大的Youtube式的社区中不再成为其首要的特征,2.0架构进一步凸现出个体之间的异质性。这要求我们给予虚拟社区新的定义,在相当程度上,它是一种“复调式的”社会网络。

二、2009年8月25日(周二)9:30-12:00,翟本瑞教授在兰州大学校本部飞云楼004教室,为我校研究生做了“科技未来与信息社会发展”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黄少华副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我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八十余名。讲座中,翟本瑞教授以其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全方位地解析信息革命对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文化乃至人性的影响。他指出,在信息超载的网络社会中,生活世界呈现信息化,网络具有增强实境、削减实境、远距实境等功能,网络技术的最终成果是自主电脑的应用和新型的Cyborg人的涌现。翟教授认为,网络技术正以摩尔定律所预言的速度飞速发展,人机界面有望在未来消融,有力挑战了现有社会心智模式,数据库监控对私人空间的压迫也令人堪忧,而社会科学的重要职责即是对这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展开研究和反思。

三、2009年8月25日(周二)14:30-17:30,翟本瑞教授在兰州大学校本部飞云楼004教室,为我校研究生做了“全球金融风暴下经济理论转变之探讨”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黄少华副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我院及

相关专业的师生百余名。翟教授以百年难见的金融危机为例,回顾了欧美商业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受到的冲击状况,就此展开对风险控管和自由放任这个传统的经济学悖论的讨论。他指出,此次金融危机中政府介入,实质是对1979年以来撒切尔夫人等提出的金融松绑等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反思和调整,华盛顿共识所达成的新自由主义贸易政策促使全球金融资本流动,但不仅未解决全球贫困问题,反而加剧贫富分化和金融风险。此次金融危机将促使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北京共识实则已经凸显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值得全球反思借鉴。最后,翟教授提出“世代门争”的概念,指出平均寿命仅有30岁的工业化初期社会所面临的是阶级斗争,但是面对平均年龄80岁的金融社会,随着婴儿潮的消退,退休老人透过退休养老基金与年轻世代间的冲突将愈加剧烈,这场世代门争从2009年正式拉开帷幕。

四、2009年8月26日(周三)9:30-12:00,翟本瑞教授在在兰州大学校本部飞云楼004教室,为我校研究生做了“原住民教育的反省”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黄少华副教授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我院及相关专业的师生七十余名。翟本瑞教授首先指出,两个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的学生族群教学与辅导上差异相当大。不同族群的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态度完全不同,务农族群家长对家长会的不热心造成务农族群子弟的机会相对地被剥夺了;这种族群的差异还体现在学生对待学习态度以及交往状况都有所不同,家庭结构差异最终造成教育落差的加大。翟教授认为,大部份的教育投入反而強化了原有社会阶层区隔,文化资本的复制挑战着教育公平,现有教育体系根本上是受中上阶层话语主导的,无助于改善阶层间的教育差异。为此,他指出除了要突出家庭的教育责任,还要从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手段入手进行教改,开展儿童读经等训练,发掘原住民的天赋和能力。最后,翟教授分享了其在台湾阿里山山区开展的助学辅导经历。讲座深入浅出,受到一致好评,同学们就如何建立长期辅导机制等问题与翟教授展开热烈探讨。

五、2009年8月26日(周三)晚19:00-21:00,翟本瑞教授在兰州大学榆中校区天山堂A302教室,为我校本科生做了“运用互联网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的专题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社会学院陈永禄副院长主持,参加讲座的有我院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百余名。翟本瑞教授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人类最大的资料库,搜索引擎的出现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分享,他重点以谷歌搜索、谷歌翻译、谷歌学术为例,详解了如何检索研究所需的信息。同时,他指出网页资料不能取代传统书籍,但是网络的出现使得书籍、论文的网上存储和阅读成为可能,并以图书馆电子数据库检索方式等为例,详析相关研究过程。最后,翟教授认为,网络的出现使得打破地域隔阂的学术交流成为现实,但是互联网仅仅是

学习工具,学者不能忽视对反思和批判能力的训练,以便更好地利用网络工具进行学术研究。翟本瑞教授的报告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互动环节中,翟教授就同学们就所关心的话题和研究学习中的困惑等问题作出精彩的解答。

六、2009年8月27日(周四)14:30-17:00,翟本瑞教授与我院社会学专业的部分师生就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进行了专题讨论会。讨论会由哲学社会学院黄少华副教授主持,参加讨论会的还有兰州理工大学的部分老师和研究生。

翟本瑞教授的此次学术报告,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翟教授对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身体力行的学者风范,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与启迪。翟教授曾任台湾资讯社会学学会理事长等职,除社会学外,对哲学、语言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史学、文化研究等学科都有涉猎,长期致力于学科间科际整合。著有《网络文化》、《网络社会学》、《台湾社会与经济论集》、《十字路口的台湾经济》、《心灵、思想与表达法》(上、下)、《社会理论与比较文化》等著作十余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翟本瑞教授的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得到了人事处、社科处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哲学社会学院

上一篇:拆迁工程保证协议书下一篇:面试警察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