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2024-05-29

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通用8篇)

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篇1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寓意深远、内涵丰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报告把优先发展教育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人民幸福安康的角度去思考教育、对待教育。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我国1986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法》体现的就是一种教育权利的平等,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教育公平目标。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基本实现了就学权利平等的伟大目标之后,今天中国教育的发展又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刻不容缓的摆在我们面前。因此,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考虑的问题,也是学校、教师要追求的治教理念。要落实公平教育理念,学校就要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使全体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均等。其实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我们学校一直保持着严格的要求和良好的作风:

1、面向全体,实现“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这是我校的办学目标之一。

“健康全面发展”就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健全的、协调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同时,“允许学生有差异地发展”必须承认学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尊重差异,并针对不同有差异地组织教学,有差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潜能较大的那些方面获得充分发展。我校明确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确保人人实现受教育的权利,确保人人获得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机会。要求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以身立教,依法施教,更多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在深入推行素质教育中强调所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得随意侵犯学生学习权、受教育权利,尤其要尊重以下六种学生: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要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2、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随着兰州市加快“三滩”的开发建设,有大量的流动人员在此居住生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因受教育程度低等原因,主要从事建筑业、服务业、商业等低层次工作,劳动报酬偏低,并且常常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和被拖欠。针对农民工经济困难的实际,我校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统一纳入学校招生范围,简化各种入学手续,为他们入学创造便利条件。严格执行兰州市制订的相关减免城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的政策,决不加收“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此外,学校还建立了一系列学生激励制度,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奖励,制定了贫困生救助办法等制度,既对优秀学生起到了激励作用,又保证了学生不会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得来”“上得起”的前提下,我校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学得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我校享受着同等的教育和待遇,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我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单独分班,而是与本地学生合在一起由电脑自动分班,学生分班不分好、坏;对教师资源合理调配,不将最好教师集中在一起。他们进校后即取得正式学籍,在教育教学中的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竞赛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2)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没有本地生源还是外地生源之分,对待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形成了平等的育人观。在这种平等的氛围里,学生之间友好相处,也从不分彼此,构成了和谐的校园。(3)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大部分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还有的没有固定的住所,也没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习惯,更没有让孩子坚持始终如一的学习历程等问题,我校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学校教育,要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多沟通,与他们多交谈,与家长多联系。做到“五勤”: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勤引导。了解情况要详细,发现问题要仔细,处理问题要心细。倡导教师要给予这部分学生更多的的关注和“爱”,尽力缩小差异,建立帮教档案,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激励他们健康成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目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已占我校学生总数的30%左右。

3、优化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作为兰州市一所曾经的薄弱学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城区学校有很大差距,严重制约我校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下学习,为了让城乡学生能尽量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校多方争取资金和项目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加大校园文化建设。(1)为了让校园成为每一个孩子的学园和乐园,我们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结合起来,坚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科学规划,提升校园审美品味;注重美化环境,彰显校园审美意境;注重文化形象,张扬学校办学个性。去年,我校建立了“校园文化广场”,现已成为学校先进文化宣传的主阵地。(2)推广信息技术教育。我校近年来购置和更换了部分电脑,上一学期已在全部高中年级教室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下一学期计划在初中年级教室也全部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这部分设备都使用良好,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我校正在按照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方向迈进。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内容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周济部长说:“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我们要在三个层面上推进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一步加强德育课。二是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和社区共同的网络,来推进学生的德育以及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校也一直按照教育部门的要求对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我校的德育主线是:坚持以爱育爱,以德育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放在整个教育过程的最重要位置,这是我们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新时期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求不再仅仅是历史事件、伟大人物等和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案例。而是要求教育要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活动范围,使他们真心实意地能理解,能学习、能提高。1.将德育渗透于日常课堂教学当中,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平时,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备课、上课的环节中都要有相应的德育渗透。让德育,随时、随处、随堂见。“榜样从身边找,习惯从小事养”这是我们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学校对教师的外在行为、内涵素质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让“以身作则”发挥其更大的影响作用。

2.丰富课外活动,让学生全面发展。我校在开展一些传统的如“两操’、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课外活动以外,还开展了许多如中华传统武术等与奥运教育相紧密结合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学生都有着强烈的兴趣和积极参与性。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最主要的是培养了他们怎样与人合作、怎样克服困难、怎样成就他人等优秀的品质。

3.家校合作,和谐发展。要巩固和提高学生在校受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和学生家庭保持沟通、联系。家校,有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因为有了这个“一致性”,所以家校也就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让两者之间达到良好的互补,我们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两次主题突出的家长会,并且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其参与到学校的部分管理中,这样加强家校的联系,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做到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

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篇2

《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高考的五种录取办法, 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对于这一“多元录取机制”, 舆论在认为其“有突破”的同时, 也担忧会不会拉大不公平。对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孩子来说, 这五种录取办法, 如果操作不好, 可能都会让他们处于劣势, 比如自主录取, 假如学校出题考查学生的海外游学经历、关注城市生活, 而不考虑农村孩子可能还没出过县城, 有的地方连网络也没通;再假如推荐录取, 若把推荐的资格只给城市重点中学 (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制就是如此) , 而不是也给农村学校以机会, 那么让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就会更小。

其实, 对于升学指标的公平分配问题, 一直有代表委员建言, 可是自2006年中国政法大学尝试按各地人口进行录取计划分配后, 再无其他大学跟进。推进升学机会平等, 确实会面临包括地方既得利益的阻力, 但这不意味着高考改革在公平方面无所作为。

依笔者之见, 在“统一考试、按计划集中录取”的传统高考模式中, 很难通过计划指标的调拨来扩大公平, 而“计划指标”本就是计划思维的产物。基于自主招生的多元录取, 就可以实现高考改革“打破一考定终身”和扩大公平的双赢, 但这里的“多元录取”, 有别于《规划纲要》所指的五种录取形式。真正意义的多元录取, 应当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美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为例, 其评价指标就包括SAT成绩、所在高中、高中学业成绩、发表论文、特长、推荐、家庭因素等16项, 且每项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通过这16项指标, 可考查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由此促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发展个性、培养兴趣。简单地说, SAT高分者, 在这一体系中, 得到的评价可能与一个体育特长生一样;家庭贫困者, 教育环境落后地区的学生, 在这一体系中将得到多元化加分。在这样的多元评价体系中,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要求保障农村学生公平接受研究型大学的教育机会。参照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 可规定国立重点高校录取农村生源的比例 (例如不低于30%) , 在自主招生中对农村家庭学生实行同等分数情况下优先录取或对农村家庭学生加分, 弥补农村学生因基础教育质量所造成的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另外, 《规划纲要》还提到, 要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如果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 其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不难找到, 即将全国统一考试 (包括统一学业水平测试, 这不同于传统高考的统一考试, 其考试的功能不是选拔, 而是基本评价) 作为学校招生的基本条件, 在统一分数基础上, 各高校按自己的录取要求进行自主招生的综合评价, 且将考生所在地区作为自主招生评价因素之一, 那么, 高校的招生将不会再把名额“计划”给到具体省市, 高考的社会化也变为现实, 每个学生在各地都可以报名考试。

如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篇3

在初步实现“两基”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推进教育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任务,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的状况得到了扭转。

第二件大事,是在全国城乡全面实施真正免费义务教育。从2003年开始,国家对中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住宿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并逐步推向全国,到2008年城市也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至此,全国城乡真正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1亿多适龄儿童少年上学不花钱成为现实。

第三件大事,是建立健全国家助学制度。从2006年到2011年6年间,国家财政投入从53.6亿元增加到674.1亿元,累计投入2429.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从20.1亿元增加到317.4亿元,增加了近16倍。全社会投入助学资金总额更是达到3638.8亿元。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继续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推进教育更好更快发展,让教育更好地惠及全民。

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初始的学校教育和国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教育公平最重要的领域。衡量义务教育公平性的主要标志,就是均衡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学校才能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学习、去教学、去管理,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深入推进教育改革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政府在教育发展方面最重要的职责是保基本、促公平。要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

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立教之本。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有高水平的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办了几件实事。如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等,通过这些措施,教师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

远程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利器 篇4

【作者简介】杜玉霞,女,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杨改学,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内容提要】本文观点: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受到社会各界愈来愈多的关注,促进教育公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远程教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它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在分析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远程教育的优势后,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利用远程教育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及要采取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 题】远程教育 【正 文】

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机会的均等,以往的教育制度安排是对特权阶层有利的,但在现今社会,教育机会公平要求改变处于不利地位社会阶层的教育状况。机会均等意味着那些在自然、经济、社会或文化等方面处于低下状况的弱势群体都有可能从教育制度本身得到补偿,实现整个教育事业公平、健康的发展。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及教育不公平现状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同时,还有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教育不公平,集中体现为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我国目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乡差距大,农村人口无论是在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还是继续教育阶段,都与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教育机会差异很大

义务教育阶段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升学率和生均教育经费方面。1995年,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占全国适龄儿童总数的80%以上,而实际上在校学生只占此阶段学生总数的57.1%(初中)、70.5%(小学)。199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的预算内事业支出为265.78元,农村为198.69元,与全国平均水平差了67.9元。教育经费的短缺,致使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得不到保障,现有师资流失严重,优秀师资难以引进。

在高等教育方面,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全国1071所普通高校,90%以上分布在大中城市,农村居民要在离开学校以后接受继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小。农村居民在获得教育资源的配额上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对各种媒体接触和了解的机会与城市居民相比,差别巨大,信息闭塞,资讯贫乏。农村学校在教学设施上,在学习资料的获取上都非常差,很多农村孩子在学校没有做过实验,但他们要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参加相同的考试,与城里的孩子进行竞争。这种竞争是非常不公平,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

(二)地区差距大,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教育基础薄弱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可分为5类地区,北京、上海、天津这些A类地区与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在内的E类地区相比,1994年的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多了3倍,与往年相比,呈不断加大的趋势。而E类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人口聚居的省区。

由于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与教育机会的享有也不均衡,区域差别在高等教育方面有突出体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0年3月9日),各省市的高校录取线存在较大差距,仅以北京与湖北省相比,最大差距竟高达114分。录取率的地区差别也很大,1998年,全国高考平均录取率为36%,上海最高,60%,甘肃最低,只有21%,两者相比差了39个百分点。录取线与录取率的差距背后意味着有很多人面对的是不公平的教育权利的分配和机会,如果不积极采取措施,就会造成教育领域的两极分化。而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公平的一个强大的“平衡器”之一,如果这个“平衡器”本身是不均衡的,那么造成的后果将是严重的,对整个教育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危害。

(三)社会阶层、职业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女性在教育方面依然处于不利境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阶层逐渐分化,贫富差距拉大。199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中,最高收入的20%家庭占有了全部收入的50.13%,中间层的20%家庭占有总收入的15%,最低收入的20%家庭仅占总收入的4.27%。低收入家庭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并不高,家长自己及其子女在享有教育资源和争取教育机会时,由于经济原因有可能处于不利境地。例如,由于义务教育阶段和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存在大量收费的行为,所以即便在一个城市中,要想享受好的教育,也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否则贫困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很难享受到优良的教育。

成人由于从事的行业不同,得到继续教育的机会也不同。政府机关、电力、电信等高收入行业或效益较好的企业员工能得到本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教育或被派送到相关教育机构接受继续教育,而失业者、贫困农民、残疾人员、家庭妇女或处境不利的社会弱势群体却难以得到类似的机会。再加上传统的教育系统具有较大的封闭性,这些弱势群体更难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女性教育不平等问题集中在农村的贫困边远地区,主要表现为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文盲率女性高于男性。1997年,我国尚有1.45亿成人文盲,其中3775万青壮年文盲中,70%以上为女性。教育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还表现在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不平等上。贫困地区妇女的教育和发展处在一个“贫困愚昧-女童上学难-母亲素质低-早婚早育-女童上学更难”的怪圈之中。

二、实现教育公平与平等的迫切性

(一)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尤其强调特定受教育群体相对于其他受教育群体在教育权利方面所占有的平等份额,它是个体受教育者获得相应平等份额的前提。只有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坚持教育的公平与公正,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平等的需要

“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还由于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社会功能。杜威等教育改革者认为,……在存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巨大不平等的情况下,教育给人提供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帮助处于弱势者摆脱他出身的那个群体的局限,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减少社会性的不公平。因而,现代社会的教育,一方面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同时,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三)教育公平是建立学习型社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建设学习型社会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报告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性指标之一。要建立起全民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满足全体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特别是妇女的基本学习需求,使我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这就要求建立起一个功能强大、全面开放的教育系统。让教育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才能应对人口增长、环境恶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挑战,才能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成强大的人力资源,才能提高国民素质,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客观要求

没有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共同发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只有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体现出公平与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更多人的合理教育需求。

(五)教育公平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要求

我们当前面临的是:一方面大中城市的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人们学习的机会、手段和资源的日益丰富;另一方面是连传统的读写算要求都达不到的大量文盲的存在。我们不能坐视这种现状,任其发展,容忍社会弱势群体被隔离在信息海洋的另一边。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实现,必然要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只有人人都向现代化转变,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增长知识与技能,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在新时代所承担的这一任务才能顺利完成,教育的整体水平才能全面提高。

(六)教育公平是对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提出新要求的反应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经济和社会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教育水平要求提高了,简单的识字能力已不能适应工作和迅速变化的经济结构的要求。随着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兴职业产生,而这些新兴职业往往对人的知识与技能的要求更高,这就造成了一方面大量的新兴职业找不到相应的人来做,另一方面又有为数不少的下岗工人、失业者的存在。教育必须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更高、更复杂的要求,但传统教育的学校数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校点分布都无法应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对教育这一些新兴而又迫切的需求。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平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新需求,自身已经发展不平衡的传统教育无力应对,传统教育系统对新的教育需求,表现出了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 1.学生数量的迅速增长,使传统教育系统穷于应对。

现代教育中教育经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和其它教学设施的增加,传统教育难以满足在这些方面的需求,同时紧张的师资也不能应对不同年龄阶段人们多样化的日趋复杂的教育需求。2.远程教育能满足不同群体的各类教育需求。

现有的传统教育系统面对越来越复杂的不同群体的各类教育需求措手不及,尤其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束缚,使得成人在兼顾工作、家庭、社会职责与义务的同时接受教育的障碍增多,例如,在职成人学习时要克服路途、时间、费用等困难;流动人口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各行各业的培训需求等都对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3.在传统教育体系下,教育薄弱地区的教育资源短缺问题严重。

教育资源短缺不仅仅是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还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水平低下的地区往往是经济发展落后、信息闭赛的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这些地区本来教育资源就相当贫乏,又得不到优秀的师资力量,本地的优秀师资由于待遇和工作条件的艰苦,不易留住,结果是优秀的师资流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了贫者更贫、富者更富的两极分化现象。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教育投入和改善教育条件,增强对优秀师资的吸引,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短期内也难以解决。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现在能够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缩小这些差距,逐步向均衡化过渡,从而使教育能够更加公平,教育机会能够更加平等。

(二)远程教育在满足新的、迅速增长的教育对象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

1.可以请到最好的“教师”。

这里主要是指远程教育可以整合优秀的师资力量,使不论哪个阶层或地理位置的学生在原则上都可以得到最优秀的专家、教师的指导和教学,享受教育资源共享带来的机会平等。

2.远程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对象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远程教育摆脱了时空、年龄、性别等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增加了教育机会,使得分布在广阔地区、处于不同条件下的学员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以及社会经历、学习经验各异的各类学员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尤其是对无法利用传统教育资源和设施,身体残疾或社会处境不利的成员,以及在学龄期间失去了学校教育机会,由于各种社会和心理原因不愿或不能回返校园学习的人们提供了较为均等的教育机会。而且远程教育特别是学习成本低廉,学习灵活性大,对社会弱势群体得到受教育机会的意义更大。

3.远程教育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础兴起的第三代远程教育即现代远程教育,给远程教育提供了更加便利、高效的学习环境,它所具有的双向交互的特征和优势,使教与学更加开放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无线移动通讯、高速宽带通信、多媒体综合服务和超大型媒体链接结构都适应着在信息和学习社会中对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多元化需要,双向交互的电子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地处穷乡僻壤的学员可以与千里之外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教育即时交流以及向最优秀的教育者请教。网络的即时性特点可以使学员迅速获得最新的信息和知识,这是传统教育所不可想象和难以企及的。“人人有学上,处处是课堂,个个能成才”就是对远程教育良好适应性的生动概括。4.远程教育规模巨大,社会效益好。

据1998年的调查数据,远程教育在1980至1997年间帮助了482万教师在不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下得到了进修。网络教育更是发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试点高校已有网络远程教育在校生63.3万。远程教育的规模优势是传统教育所难以企及的,无论是在资源共享还是客观制约条件的克服方面,远程教育都发挥了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的人口大国,远程教育既能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从而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基本的教学质量,又能满足各地社会和学生的不同的教育和学习需求。

四、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公平与均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目前网络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在区域分布上还不平衡

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整体布局上依然偏向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弱。经教育部批准的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就有25所,占总数的37.3%。试点高校及其在全国建立的1000多个学习中心的分布依然都是偏向于东部地区。

(二)在内容和教学层次上沿袭了传统教育的办学特点,没有发挥远程教育的自身优势

这种现象在网络教育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网络高等教育每所试点学校都在办,真可谓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红红火火,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及培训冷冷清清,农村、农民、农业教育无人问津。网络远程教育中,高等教育的部分专业尤其是文科类专业,许多院校重复建设,而工科类专业则较稀少,结果是高校网络教育在各学历教育和专业设置上表现出单一和趋同。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但同时也加剧了高校间的激烈竞争,加剧了专业设置上的不平衡现象。试点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定位在自己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上,同时要结合本校的师资、资源和设施等条件发挥优势,兼顾与其它院校和网络教育在整体上的协调与均衡发展,而不能都集中在几个热门专业上。

(三)教育费用高昂,把许多学习者尤其是贫困学员挡在了教育的门槛之外

据截至2001年底的统计,我国试点高校一般采用按学分或学年收费的方法,有些高校同时采用两种方法。按学分收费的32所学校,收费标准集中在80-150元/学分;按学年收费的19所学校,收费在3000-12000元/元学年(收费标准均报高校所在省的物价局批准)。这样高的收费,与传统教育的费用相当,甚至有部分院校或专业的收费高出了传统教育的费用,这使得普通学员,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难以承担,这就违背了远程教育的原本使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学习的目标。

(四)对学习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写、算以及日益提高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是现代远程教育学员学习的关键技能,这种能力的缺乏将妨碍学员进行学习。在我国,拥有计算机和掌握了计算机技能的人只占小部分,绝大多数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居民,很少有人接受过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培训。尽管在2002年6月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有2056万台,网络用户也达到5435万,但这些上网计算机多集中在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使用计算机的人员基本上都是接受过较好教育和培训的人员。贫困、处于社会边缘或社会地位低下的人,没有设备和技能,不能利用网络,实际上是在新的教育方式下被隔离得更远了。这种结果会造成在传统教育中处于劣势地位者,在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新形式下被更远地甩在了学习行列的后面。

(五)对处境不利、收入低下的弱势群体缺乏救助与资助

远程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使得部分人把现代远程教育当作在教育资源短缺情况下的盈利工具,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高收入者,这样做的后果是极易漠视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现代远程教育使所有人都能方便地学习的愿望在现实面前落空了,而在某种程度上却加剧了教育的不公现状,增加了信息匮乏者和教育资源稀缺者接受教育的难度,同时,还可能引发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供需失衡,忽视社会效益。

五、应对措施

(一)国家应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政策上给予倾斜

在远程教育进行产业化运作时,国家必须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对在中西部地区及贫困落后地区、山区、牧区等地区开展远程教育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财政支持,鼓励企业和院校到这些地区办远程教育,使其成为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的战略新选择。否则,这些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每一位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实现教育现代化乃至国家现代化,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贫困与受教育水平低下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要想使贫困人口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劳动力资源,就得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生产劳动技能。当他们由于经济条件和思想观念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得到受教育机会时,政府就得设法为他们创造这种机会。

国家已在近几年中投入了3.6亿元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并在中央财政投入中列支近8000万元用于支持西部地区现代远程教育扶贫工程。教育部也在支持西部大开发的10项措施中,将重点放在建设西部地区远程教育体系、实现西部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上。2001年,第一个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明天女教师培训计划”已顺利结束,支持西部大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的工作初见成果。

(二)坚持广播电视大学的“四个面向”和“四多”办学形式

广播电视大学的“四个面向”和“四多”办学形式(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面向民族地区;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多形式)努力满足广大农村亟须提高人口素质的需求,满足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需求。我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必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办学,不能把远程教育只办在中心城市,而是要尽快完善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体系,把支持服务体系延伸到基层。在媒体的使用上,不能片面追求先进技术,而应该提倡运用适用技术、多种技术、多种媒体综合运用,而不强调使用单一媒体或超级媒体,不能过分偏重网络教育而抛弃其它形式的远程教育形式。

(三)建立转移支付制度,采用相应机制,通过政府补贴和非盈利公共福利机构征集捐款相结合,与信息产业公司联合推出免费远程教育项目

以上措施可以加速中西部地区、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便通过远程教育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送到乡村农户。例如以乡村学校为依托发展远程教育,就可以使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不仅可用于教育教学,提高教师素质,还可幅射乡村农牧民家庭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政策宣传等教育活动,这样既可实现远程教育的整体效益,又可促进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发展。

(四)加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救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维护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完善面向低收入家庭子女、残疾人员教育的救助制度,加强对下岗再就业以及失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对西部地区、农村贫困地区及失业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学员,可以实行少收费或免收学费,真正为这部分人建立起学习保障体系,提高其生存技能和发展的潜能,为他们摆脱不利处境提供坚实而又长远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爱文、冯琳.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3(1).[2] 李晓华.丁兴富博士谈我国网络远程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2(11).[3] 费雷德·洛克伍德.远程教育的机会与平等:对以往发展的反思[J].开放教育研究,2002(3).[4] 冯奕jìng@①.以人为本——远程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2(11).[5] 胡劲松.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教育研究,2001(8).[6] 肖俊洪.网络时代的中国远程教育:问题与出路[J].开放教育研究,2002(3).[7]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 包瑞全,李凤岐.入世:中国远程教育路在何方[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字库未存字注释:

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论文 篇5

题记:小班化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应运而生。西方发达国家及国内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已付诸实施。那么能不能首先在农村学校实施小班化教育,让小班化教育成为大众化、平民化的教育,让广大农民的子女不多花一分钱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大丰市在分析本地教育实际情况后,于率先在农村中小学推行免费小班化教育。

全面推行农村小班教育 努力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从20秋学期起,我市所有农村初中和具备条件的农村小学起始年级开展小班化教育,秋学期起在全市所有小学起始年级全面推开,进一步提升我市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着力构建和谐的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我市之所以能够率先推行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首先是基于出生人口大幅度下降这一社会背景。我市年出生人口不足5000人。农村学生生源锐减,为推行小班化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基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改善。经过大力度学校布局调整,我市先后撤并了200多所小学和30多所中学,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配置,目前全市所有的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都在当地镇中心小学和初级中学上学。

近几年来,在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下,我市先后完成了“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工程建设,农村初中“四项配套”工程也已首批通过了省级验收,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实施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硬件条件。第三是基于农村教师队伍数量、质量能够满足实施小班化教育的需要。农村学校生源锐减,随之而来的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农村教师的大量富余。同时,我市经过三轮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的年轻化、专业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与时俱进地实施小班化教育,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农村充足的教育资源,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和谐、均衡发展。基于此,我市的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小班化教育正视学生存有个体差异,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教案设计、教法选择、评量模式上,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多元智能和身心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当的空间和条件,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

2.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小班化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如下品质:能够自发性学习成长、自编学生需要的教材、自制教具、运用科技媒体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设计等等。农村中小学实施小班化教育,将会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小班化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形式。实施小班化教学,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教学形式,照顾到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掌握教学要求和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结构。在小班化教学中,由于班额减少,教师能腾出大量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作个别指导,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与提高,大大提高合格率、优秀率。

4.促进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与均衡。通过实施小班化教育,实现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公平与均衡;实现各学校班级与班级之间师资配备的公平与均衡;实现每一位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均衡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教育公平心得体会总结 篇6

教育问题一直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尤其是近来频频出现的高考加分乱象、重点高校自主招生、择校费、校车安全、贫困学生大学难等问题,不断困扰着民众的生活。根据网络调查显示,在十大候选项热度排行榜上,“教育公平”位居第四位,成为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及网民关注的热点,社会各界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

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及福利向来是引发激烈争论的领域。近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中小学教育、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做到了适龄儿童人人有学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著。大学扩招,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教育经费不断增加,达到了占gdp4%的国际水平。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各类专业技术学校遍布城乡,为扩大就业提供了重要支持。民营教育发展势头良好,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培养了大批高端战略人才,博士生、硕士生成为社会各领域的主力军。在我国实现以“天宫”系列及核武器为标志的航空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基础性贡献最大。国际教育交流事业发展迅猛,且派到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在学成归国后服务已成为主流趋势。我国教育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并正在不断取得辉煌成就。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对教育界遇到的困难和表现出的某些问题也感到忧虑,甚至对我国教育发展前途缺乏信心。比如,由于贫富差距引发了各地不能同时或同等程度享受国家的公共服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奥数班等课外班的负面影响,以及个别考试舞弊现象等等。不仅国内一些人对教育前景不看好,而且西方敌对势力幸灾乐祸,大肆攻击、全盘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模式。

******表示,今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继续按占gdp4%的编制预算。新华社报道说,这意味着自1993年提出该目标以来,中国有望首次实现这一承诺。反过来看,这说明政府的许多承诺在现实中没有得到切实遵行。中国教育、医疗等福利开支占gdp比例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更重要的是机会通道的垄断、资源分配的不公。此前,教育部已卓有成效地纠正了乱收费等问题,得到人民群众的赞扬。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在会上郑重表示,教育部拟积极推动《考试法》出台。

******还表示要初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为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是中国《宪法》规定的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这是政府必须做到的基本底线,不应因公民身份、户籍、贫富、社会地位的差距而有不同。提供教育不应成为政府专门拿出来说的政绩,而应构成公民对政府的问责事由。去年以来一些打工子弟学校遭到关闭的事件,尤应得到政府的解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与全体人民利益攸关。近些年来,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逐步矫正了教育公平方面出现的偏差。各级政府积极解决城乡孩子平安上学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正着手制订“异地高考”方案,为困难地区的孩子提高学校伙食标准等等,我国教育公平正在毅然前行。社会对教育公平的需求依然十分迫切,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需要进一步求解,教育中的不和谐、不均衡、不公平等因素仍然困扰着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比如农村教育硬件改善与优质师资队伍建设如何一起落实到位,比如城乡教育统筹规划与就近入学的原则如何更好地对接,比如城乡孩子如何公平地享受到现代教育的服务,比如素质教育目标与教育考评管理如何相衔接,等等。

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地域差异这三大差异问题影响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这些问题都亟待稳妥有效地解决。促进教育公平、保证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任务,不仅需要完善的教育改革体制,更需要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实处、细处落实改革政策。扎实推进教育公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全身心、全过程的关注支持,需要更大的改革创新勇气,需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

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公平 篇7

每项制度都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和理念支撑, 实现教育公平也是一样, 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幅员辽阔, 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人口众多, 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明显;历史悠久, 观念之间的认识差异明显;城乡有别, 办学条件差距明显;市场导向, 教育投入与就业脱节明显等, 都引起教育公平的具体实施中的诸多矛盾和争议, 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 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义,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立足现实, 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发展有一定的相对性, 追求教育公平与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两个方面。教育公平发展的相对性:世界上不存在完全不受限制的绝对公平, 公平教育的施行必然依赖一定的社会条件。原始社会是低层次的教育公平, 工业社会以来, 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和理解才悄悄经历了从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到教育结果公平的梯次思索。教育公平发展的相对性同时表现在追求教育公平和追求教育效率是统一的。效率和公平常常处于难以兼得的冲突矛盾状态, 在教育权利平等的大前提下, 必须经过高度筛选和分流, 充分考虑经济的合理性, 在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过程中, 平等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以发展不平衡、承认个体差异为前提, 给所有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教育, 使他们个性得到发展。西方学术界也认为:教育平等的机会, 不只是名义上的机会平等, 更要肯定每个人都受到适当教育, 但是教育进度和教育方法必须适合个人特点。

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主要表现: (1)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 教育缺乏公平。相当多的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办学条件都难以保障, 师资队伍薄弱, 中高级职务比例偏低。 (2) 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 学校教育教育质量悬殊大, 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 可以凭其资本以较低分数上好学校, 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子女, 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 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3) 农民工子女上学仍然比较困难。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 不少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等不合理费用。 (4) 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以及录取分数线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 东部高考录取率大大高于中西部, 农村地区高考录取率远远低于大城市。 (5) 不少学生家庭难以承受高中阶段、大学阶段的学费, 造成严重的现实不公。

纵观当前我国教育出现的种种不平等现象, 主要源于其发展状态本身的因素, 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我国历史的、传统的重男轻女文化思想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 文化、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形成悬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分化, 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实, 并还会长期存在。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在新时期现实国情中, 我国政府公共政策的偏差或不同取向, 有时会加剧教育的不公;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这个角度来看, 合理利用制度安排和利用调整政策有的放矢地促进社会公平, 相比较而言更为容易实现。所以, 缜密的认识和调整这一制度性因素, 是我们不得不关注的重点。这些制度性的不公, 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

怎样统筹兼顾, 解决教育公平中的问题呢? (1) 统筹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兼顾教育资源平等分配。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 突出教育的重要地位, 可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时, 还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平等现象:国家财政预算高校拨款数量增长最快, 高中其次, 义务教育是最少的, 这是一种很欠缺的倒挂。要改变这种状况, 要求我们有必要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特别是增加对弱势群体和义务教育的经常性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量和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遵循公平原则, 对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2) 统筹教育评估体系的科学性, 兼顾教育过程的平衡发展。我们长期实行的是精英教育, 导致学校出等级, 学生定好坏, 让学校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种精英教育已不可能满足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要求, 时代迫切需要那种拿精英教育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评估体系脱胎为以素质教育为主要目的的评估体系。在新的评估体系下, 改变教师教育观念, 规范教育行为, 平等对待每一位受教育者。 (3) 统筹建立完善教育法律法规, 兼顾受教育合法权益的平等维护。我国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对公民受教育权利给予了一定的保证, 可是这些法律还不完善, 在实施中还缺乏可操作性。当务之急是赶快完善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 强化程序性规范探索, 增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其次, 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很多地方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 譬如户籍制度就制约了目前大量出现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衍生不少矛盾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必须尽快改变这些与教育公平发展不适应的周章, 形成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法律体系。另外, 应由国家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带头, 加强对教育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增加对侵犯公民受教育权的司法干预。 (4) 统筹推进发展终身教育, 兼顾教育结果的充实互补。目前我国普遍实施的是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 这种制度很大程度受学校教育资源的限制, 导致在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入学时遇到不必要的不公平对待。终身教育制度则要求建立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 即使学生前期教育不充分, 还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得到补偿, 促使最终的教育结果互补和公平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保障每个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发展机会, 对保障我国社会公平、构建新时期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 体现出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实现教育公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不可能一蹴而就, 推进教育公平, 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需任重道远。

摘要: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我国当前出现的种种教育不平等, 表现在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重点学校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 要践行科学发展观, 要统筹财政支持力度, 兼顾教育资源的平等;要统筹调整教育评估体系, 兼顾教育过程的平等;要统筹完善教育法规, 兼顾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的平等;要统筹推进终身教育, 兼顾促进教育结果的平等。

关键词: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健康发展,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程方平主编.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3]郭彩琴.教育公平论: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哲学思考[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

[4]陈晓琴.教育公平之我见——公平的教育解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7 (1) .

践行公平管理促进教育公平 篇8

[关键词]教育公平;公平管理;民主;自主;公开

只有在公平管理背景下才能培养出崇尚、实施公平教育的教师,从而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公平是比财富还要重要的幸福指标,管理公平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不公正管理背景下的教师一般是反教育甚至是反文化的,更难以在实践工作中形成对孩子的公平和公正。当前宏观上的教育公平已成热点,幼儿园应将目光锁定在“微观公平”上进行研究,而教师的知识背景、能力水平、时间精力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同时培训的、成功的机会不可能是人人平等、应有尽有的。因此,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这就更需要幼儿园管理者——园长,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机会面前人人争取,促进教师人人发展。笔者尝试用以下三例来简述基于教育公平的教师公平管理。

一、“我们派谁去?”——民主推荐

“老师们,这次我们派谁出去培训?”这是争取到了外出听课、观摩、培训的机会后园长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推举谁?”“派谁去?”教师们天生好学,更加珍惜本来就不多的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因此,园长从不明知故问“谁愿意?”因为如果让教师们毛遂自荐,结果每个人都是:“我愿意去”。然后由年级组长或园长在其中挑选若干个教师外出学习,不如让他们互相推举来得更现实和有管理意义。只有在某个别老师一直被“遗忘”的情况下,园长才“建议”或“友情提醒”。

一次上级领导分给幼儿园5名参加南通市级暑期通识培训的名额。如果在以往,要么就在园长室里排一排名单,安排一些能力强的、能够完成二级培训任务的、最近又没有机会外出的教师去。或者向全体教师通报这个消息,并询问愿意去的对象:“派谁去?”教师们会默不做声,但一定有不少教师会激动地投出恳求的目光,发来申请的信息:“园长,我想去培训。”也会有极个别教师到园长室来当面要求说:“我已经较长时间没有外出培训了!”……但是,这是凭借园长自己的威信摧残教师积极向上的愿望,歪曲教师所理解的公平理念。“园长总安排一些他喜欢的、与他走得近的人外出学习,他不喜欢我!”对于那些被派出去的教师会认为这是极其公正的:“当然应该派我出去。”这种专权式的指派,只能巩固园长对教师的霸权,颠覆教师心中的公平、公正,直接影响教师对孩子的公平行为。

于是,在业务学习正式开始之前,由分管园长向全体教师宣布这个消息。接着园长提出原则:“这是较典型的理论培训,担负着二次培训的任务,培训回来后必须分别向各学科的教师汇报。可见,应该派有一定理论基础和爱好学习的教师去,想一想你们希望派谁去?”

(等待一分钟)

这时,园长的任务是支持任何一个教师所提出的候选人。不安排讨论,不参加表决。因为,否决任何一位教师,无疑是对该教师的一次打击。园长相信教师们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园长更相信每位教师通过努力都能完成任务,并在吸取、传达的过程中接受教化。因此,园长运用自己的威信,在教师公平推荐的基础上速战速决。

“大班的老师请发言,你们组派谁去?”

美美老师说:“我建议选派亮亮老师去。她擅长理论研究,能代表我们去学习。”

“我同意,亮亮啊,你看老师们多么信任你!”

“中班组的老师请发言。”

……

现在请大家简单提醒一下他们:“这次培训要注意什么?”

“应该认真听!”

“应该将讲座学习的PPT带回来,让我们大家再仔细学!”

“建议将录音笔让他们带去!”

……

结果,参加培训的一位教师被评为优秀学员;教师们将所有的讲座全程录了相,整理加工后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里;个个都充分地准备了对本组教师的二次培训。

公平的保证是民主。以公正无私的良好形象,树立正气,打击歪风邪气,从而激励大多数员工的工作热情。公平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相对于收入和报酬基本固定,绩效考核结果相差不大的教师来说,公平更多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单纯对物质的感受。靠园长个人的公心带来的公平,是暂时的,靠不住的,只有园长“身先士卒”、“自下而上”的管理,才能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对公正、公平的评判积极性,增强评判能力,参与者一般都能感觉自己的建议公平、公正,实施后反响也比较好。这里还印证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古训。因为,民主是公平之源,而公平又是民主精神之光!

二、“谁当基地成员?”——自主申报

背景:如皋市成立学科基地,全市范围的培训指标一共20人左右,给了我园8个申报的名额。这是一件大家都愿意参加的好事。园长不一定征求所有教师的意见,最简单的做法,或直接打开各位教师的电子档案,或根据平时印象,筛选一下,将在各个领域里教师的成绩、资历排一排,然后指定8个人选填个表,盖个章……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样省时、省事,还树立了园长的威信,表面上也不会引起纷争。可结果是当了基地成员的只是一时的欣慰:过去的努力领导还是认可的;没有当上的也还是那样,没有触及到利益,更不会触及感觉。

做法:请每位教师对照申报条件,仔细梳理在指定的领域里取得的成绩,如赛课获奖、上公开课的级别、公开发表并获奖论文的篇数、参加课题研究的情况等,然后愿意申报的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报表并上传到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内,让全园的所有教师都“观摩”一下,聘请6位大家都信得过的,本次没有申报的教师做评委。评委们在未涉及到具体人的情况下,讨论确定专门的打分细则,在QQ工作群上公布,并分成两组进行背对背的打分,然后根据领域不同,从高分到低分,在幼儿园公告栏公布上报名单。

效果:每位教师在每一次整理业绩资料时,看着一摞发表着自己文章的杂志,浸润着汗水的证书,常常徒生出一阵阵无名的喜悦甚至激动。可真正对照标准打分时,无论材料多么丰满,总像“女人的衣服一样”,论文总是嫌少,公开课也不会嫌多。于是,一段时间里会特别勤奋地看书、学习、总结、写作。这样的引导,教师们有选择地整理一下自己取得的成绩,并进行适当的公布,会让教师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自觉地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位参加申报的教师不无激动地说:“材料不多,碰碰运气,从今天开始我要加倍努力,争取明年再申报。”一位参加评审的教师不无感叹地说:“看着其他老师的材料我都觉得不好意思,真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公平的实现,总是伴随着自主。公平管理不等于平摊机会,有时将机会公布于众,鼓励教师自己对照申请,常常更有利于公平地竞争。大多教师都做到了自己了解自己,有什么特长,做什么最合适,自己对自己有自知之明,不需要领导去给他们分等级、辨别优劣。因为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育又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盲目自信者不多,几乎很少。同事中哪一位的教学出色或技艺较差,个个也心知肚明。只有无能的管理者,明明清楚五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却一味地、残忍地强求一统。主要是管理者没有去认识、理解、分析每一位教职工的心理,尤其无法看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耕耘在一线育人岗位的那些教师的心理,是我们没有寻觅到常言说的最优化的、充分挖掘潜在能力、促进每一位教师个性彰显的管理策略,而鼓励教师自主则是上策,因为自由是公平的前提。

三、“让谁上公开课?”——公开竞赛

作为教育的窗口,幼儿园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放活动,这次活动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展示,为了研究有焦点,更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幼儿园确定了更小的研究指向。这次让哪些教师执教呢?首先,在向全体教师公布活动内容和要求,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近期内的时间精力,对当前任务的准备,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多种途径申报,在统一的时间内公开比试。再由不组织活动的教师自我申请,相关人员确定评委教师,最后根据教师们的教学效果、研究需要公布上公开课的人员名单,接着根据教师们的申请、幼儿园的挑选、执教教师的意愿,再分别组成一定的智囊团,有的参与再磨课,有的帮助制作课件等等。如果公开课的课节数比较多,或上级下达的任务可以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那上面提到的报名、选拔、智囊团就都以学科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另外,各种“出人头地”的基本功竞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也在公开竞赛或公开推举中产生,根据教师们自己讨论形成的《细则》评选先进、上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幼儿园的“潜规则”。

为了让所有的教师都有“出头露面”的机会,园内还“无中生有”地搭建了各种各样的平台,诸如“班级管理能手”、“家长交流专家”、“高效活动单制作者”等,让每位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少教师都随时准备着争取机会,有了机会个个都积极争取,踊跃报名,不少教师跟兄弟幼儿园的教师们说:“我们幼儿园老师的机会都是自己掌握的。”没有口号式的喊叫,而公平、民主的幼儿园文化悄然形成,也为每个教师的成功搭建了无数个高质高效的“试场”。

幼儿园管理者提倡的是什么?希望塑造的校园文化又是什么?管理时首先要弄清楚。而管理就是要找到每一位教师不同的起点、特点、生长点,让教师成长成为每位教师的内在发展需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这句话是对的,但机会不应该平等地分配每一个人,理由是每个人原有的水平不一致,每次机会对每个人的重要程度不一致,每个人对待机会的态度不一致,而管理就应该鼓励教师通过自己努力赢得平等的机遇。

享受不到平等、公平、公正的礼遇,甚至常常受到歧视的教师怎么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管理就是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开发全体参与者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每一位老师公平地参与幼儿园的每一件事情建立一个又一个实际有效的机制,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搭建一个又一个民主、公开、公平的平台,为教师实现对每个孩子的教育公平埋下优良的、生根发芽的种子,使教育公平之花绚丽开放。

上一篇:村农民夜校教育培训制度(试行)下一篇:落实湖南省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