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

2024-08-29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精选5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 篇1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思维健康新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

▲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2)情绪积极、乐观、稳定、心境良好。

(3)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4)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5)坚强的意志品质(6)能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7)拥有完整和谐的人格品质(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向心理咨询专业人员求助:(1)心理咨询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语言、文字以及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给咨询对象给予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2)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密原则,也就是说,心理咨询是在不危害个人和他人安全的条件下,咨询师队友困惑的来访者交流的内容和全部信息,都予以保密。

第二章:认识自我●自我认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是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总和的意识,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体验和评价。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自我认识主要涉及“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等问题,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印象、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产生的情绪体验,只要集中在“我能否接纳自己”、“我对自己是否满意”等方面。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人的意志行为,它监督、调控人的行为活动,调节着自己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对他人的态度,主要涉及“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中的那种人”等问题。

●投射自我也称镜中自我,是个人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自我意识的分化:青年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它是自我意识走向成熟的标志。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2)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3)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4)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5)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矛盾

论述案例分析:完善自我:现实生活让我们知道,自我认识已是不易,自我控制也很难要想达到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更是难上加难。但作为梦想追求理想和幸福生活的我们来说,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是不断追求的目标,是继续前行的动力,也是知名发展方向的灯塔。完善自我是一个“新我”形成的过程,从“小我”走向“大我”,从“昨日之我”向“今日之我”、“明日之我”迈进。珍惜已有的自我,追求更好更高的自我,做一个“自如的、独特的、最好的”自我。

▲自卑的表现:(1)自我怀疑,自我贬低(2)情绪低落,心态消极(3)胆小怯懦,畏首畏尾

▲战胜自卑的方法:(展开答)(1)在勇气和决心改变自己(2)调整理想自我,调节抱负水平(3)学会积累和体验成功(4)利用补偿作用超越自卑(5)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自我中心,即人在观察事物或考虑问题时,以个人主观图式去对待有关事物,不能设想他人观点、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心理状态。

第三章:情绪心理调节:开启心门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讲,情绪是指人们在内心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体验,或者说,是人们在心理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它有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之分。积极肯定的情绪是爱与温情、感恩、好奇心、振奋、热情、毅力、信心、快乐、活力、奉献、服务等;消极否定的情绪是嫉妒、愤怒、抑郁、紧张、狂躁、怀疑、自卑、内疚等。正面肯定的情绪对人生太发挥着积极作用,负面否定情绪对人生的成功起着消极作用。▲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类型。

▲大学生的情绪的特点:(1)情绪体验丰富多彩(2)情绪活动不稳定,波动较大(3)情绪体验强烈易冲动(4)情绪表现外线与内隐并存

▲善于控制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学家积极主动对大学生不良情绪进行科学指导并大力提倡大学生应学会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方法:(1)深度呼吸法(2)积极的心里暗示法(3)注意力转移法(4)适度宣泄法(5)自我安慰法(6)人际交往调节法(7)情绪升华法

▲ABC理论:A指诱发性事件,B指个体所遇到的诱发事件之后产生的相应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想法、解释和评价;C是在特定的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D即排斥、对抗,实际上也是一个咨询治疗过程流程图,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E。

▲抑郁管理五步法:第一步,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第二步,发出心情不佳的信息;第三步,让“身体活动起来”提升情绪;第四步,多样化思考问题;第五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第四章 个性心理完善: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个性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

▲性格的分类:内向-外向型、理智-情绪型、独立-顺从型、A-B-C型

A型:(冠心病性格)动机很强,有上进心,不甘心落后,喜欢和别人攀比,做事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人要求严格,时间观念特别强,生活节奏快,办事雷厉风行,容易急躁。B型:(长寿性格)动机和争意识比较弱,知足常乐,较少与别人攀比,与世无争,随遇而安,生活节奏慢,一般不会感到时间紧迫,做事不慌不忙,情绪表达平稳适度,喜欢享受平稳生活。C型:(癌症性格)为人处世谨小慎微,特别容易宽容和顺从别人,但这种宽容与顺从往往是压抑自己的负性情绪为代价的。

▲羞怯的类型:气质型羞怯,认识型羞怯,挫折性羞怯

第五章 挫折与压力心理应付:扼住命运的咽喉

▲“挫折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挫折情境,指主观上存在着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干扰情景,如专业考试不及格、学生干部没竞选上等等;二是挫折认知,指对挫折情景的认知与评价,惹这种过程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三是挫折反应,只在对挫折认知评价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某些情绪或行为反应,比如,愤怒、紧张、焦虑、逃避等等。

▲挫折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双重性、暂时性。

▲(简答题)如何应对挫折:(1)提高认识,正确对待挫折(2)树立远大目标,坚持不懈(3)一分为二,改变视角(4)采用精神发泄法(5)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管制压力:(1)调整认知方式(2)学会放松和转移(3)减少不必要的压力源(4)做好有效的时间管理(5)培养幽默感 ▲(论述案例分析)阳光心态:常见不合理认知: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至极。

第六章 交往心理对策:走出孤独的藩篱

▲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定势效应。

●晕轮效应:当我们对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形成印象以后,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投射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将自己的特征投射到其他人身上。

▲人际沟通的类型: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单项沟通和双向沟通

●言语沟通是最普通、最准确、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对于人的思想、意见的交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渠道。●单项沟通是指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一方说另一方听,接收者只接收信息无反馈。单项沟通速度较快,但准确性差,不能产生平等的参与感,不利于增加接受者的信息和感情的建立。

●双向沟通是沟通双方互相为发信人和接受者,两者地位可以发生转换。双向沟通的沟通速度慢,单比较准确,有助于沟通双方相互理解,同时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觉,必要时双方可以进行多次商议,知道对方满意为止。

▲人际沟通的艺术(论述怎样进行人际沟通):主动沟通;尊重他人;学会说“不”;夸赞的艺术【1.善于洞察对方的闪光点2.真诚赞美 3.赞美方式多样化】;批评的艺术【1.注意场合 2.批评与鼓励并存 3.语言委婉】;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幽默。

▲处理冲突时应遵循的原则:(1)对事不对人(2)合理控制情绪(3)用于承认错误(4)当时当地解决冲突(5)注意适度宣泄

第七章 恋爱心理解密 让我欢喜让我忧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1)恋爱动机多样化(2)恋爱自主性强(3)恋爱消费五花八门,数字攀升,家长买单(4)至于浪漫的过程,轻视无言的结局(5)恋爱关系不确定,“短平快”、“高效率” ▲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真爱心理;从众心理;相伴心理;虚荣心理;慰藉心理;功利心理

▲单相思的表现:单相思通常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厢情愿爱慕对方,或因无法表白或遭对方拒绝,单仍痴情不改;另一种是

将与对方交往和友谊错认为是“有意”或“暗示”而产生的“爱情错觉”。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单相思都是一种不可能得到回报的情感体验,长期处于这种心理体验的人往往脱离现实生活,被自己臆想性的恋爱情结牢牢困住,让人沉浸在自我幻想的情爱中难以自拔,久而久之产生巨大的危害。单相思的人通常会患得患失,在痛苦、压抑、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中挣扎,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单相思产生的根源在于认知

●性心理的含义:性心理是指伴随着性的生理发育而出现的与性欲、性行为等有关的性的心理活动,它主要包括性意识、性观念、性思维、性情感、性意志等。

第八章 学习心理调适:打造终身学习的能力

▲大学学习的特点:(1)自主性提高(2)专业性增强(3)内容丰富化(4)途径多样化

▲进行正确归因,做出恰当评价: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环境归因,认为自己的学习结果受到运气、奖励、他人的影响、学习内容的难易等因素的影响;另一类是个人内部归因,倾向于这类归因的人则认为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努力程度、情绪、个性、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时间管理的内涵:时间管理是指在充分认识时间的发生和价值的基础上,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运用技巧,技术和工具而进行自我规划和管理的行为特征。时间管理并是不要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而是怎样有效的运用时间。时间管理的目的也不是管理时间,而是将时间投入到既定目标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效能和效率。事实上,时间管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管理,怎样用最短的时间做好即紧急又重要的事情,从而达到最佳目标。

●目标管理的内涵:目标是指人们在预期时间内,通过各种努力,最终达到希望的结果或某种状态。目标管理是指以目标为导向,运用管理手段展开一系列管理活动,对自己进行思想上的管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目标管理是为了调动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保证获得满意的成绩。时间管理和目标管理是紧密结合的,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有了目标才会对目标进行分析,分析后就应该为实现目标而设定相应的时间,可以说,目标管理是时间管理的前提,而时间管理在目标时间过程中起到提醒和引导的作用。

▲分清事情的主次:按照美国管理学家科维提出的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我们可以将事情分为重要又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又不重要。很显然,第一象限重要又紧急的事是迫在眉睫的,要排在第一位置去做,例如:开始,即将交的作业等,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就可以延缓一下,虽然没有时间限制但也应该尽量提早做完。例如:阅读课外书籍、锻炼身体等。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随时遇到随时可以做,例如接电话等。第四象限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尽可能的少做,绝不可以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一象限。例如:上网偷菜、闲谈等。因此我们在对待学习过程中得事情变可以按这个原则划分,分析事情的重要和紧急程度,对程度不同的把握,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时间管理能力。

▲(简答)减轻学习疲劳:(1)培养兴趣,激发潜能(2)张弛有度,劳逸结合(3)科学用脑,合理安排(4)创设环境,营造气氛(5)放松训练,注入活力

第九章 求职心理秘诀:描绘绚丽的职业画卷

▲(简答)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1)我是什么样的人(2)我想要的目标是什么(3)我能做什么(4)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坐什么(5)我的职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

▲大学生求职心理的特点:(1)追求高地位和高技术性的工作(2)强调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3)追求职业的高经济报酬(4)以周围人的选择作为自己的选择(5)求职的依赖性强

第十章 网络心理聚焦:做网络的文明使者

▲网络成瘾满足的三个条件、定义:(1)过度依赖(2)长时间上网(3)症状表现【心理和身体的异常状况,损害社会功能】 ▲通过行为训练逐步缩短上网时间:这是一类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训练来逐步克服不良行为并重新塑造良好行为的方法。常用的克服网络成瘾的行为训练有厌恶疗法和循序渐进法。

第十一章 人生心里盘点:体验唯一的历程

▲(填空/选择)生命的特征:唯一性、不可逆转性、独特性、可塑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 篇2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心灵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种下一棵健康的种子, 它就会长成参天大树。每个小学生的心灵世界中都有自己独特的喜怒哀乐、情感意志、兴趣爱好和理想追求。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 是一种通过感知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方式。

目前我国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他们往往是在家长所提供的“顺境”下成长起来的, 普遍存在着任性、固执、依赖等不良心理。统计资料也表明, 在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受到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及时给予正确的疏通、引导, 已成为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在小学阶段, 学校和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 调节心理机能, 开发心理潜能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 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鼓励学生通过寻求生活的意义, 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促进其个性的和谐发展。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个体生命能否协调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家庭、社会、国家能否和谐发展。因此,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 需要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密切配合。其中, 学校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教育者。对学校来说,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二、小学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小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小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心理发展沿着健康的方向向前发展, 使之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健康人格和个性。主要应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 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理, 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具有清醒的认识。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要学会善于调适自己的情绪, 尽快使自己的心情保持宁静, 思路回复到清晰状态, 并始终以欢快的表情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是在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都可以把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学生, 把向上的心态袒露给学生。

其次,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 教师自身敏锐的观察力是获得教育对象心理信息的重要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帮助教师通过学生的眼神、动作、话语判断出学生的心理状况。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仅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学生的心理, 而且能够从众多的心理信息中分析出具体的意义价值, 清楚学生内心的消极心理与心灵困境。

再次, 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运用较好的心理教育能力帮助学生。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人格, 切身体会学生的心理感受, 用自己真诚的心去呵护、体贴学生的心, 才能使心理教育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这基础上, 教师就可以将自身储备的心理学知识与学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在学生心理进行认真分析之后, 运用恰当的心理辅导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 走出心理困境。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小学生来说,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个体发展和素质提高的基础。为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小学教育主导者的教师应在积极应对、创新发展的同时有效实施如下策略:

1、关注个体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自信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小学生。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 与家长有效沟通等方式,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家庭教育等情况, 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较为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针对个体学生在性别、性格、家庭状况和心理差异等方面的差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及时化解学生中的思想情绪与思想焦虑,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

自尊自信是学生心灵的保护层, 一旦受挫, 就如同树苗的表皮被剥掉一样, 可能因此而枯萎。为此, 树立自信心、保护自尊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应有全面的学生观, 要看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性和不平衡性, 应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 给每一位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留给学生充分的参与空间, 让他们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处, 尝试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

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外部条件。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 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其自主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自信心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首先,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关系。教师要尽力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只有这样, 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尽可能多地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实际, 成为孩子们的贴心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生活的不同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 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并真诚欣赏学生的思维成果;同时要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找出学生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方法。

其次, 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往往依凭血缘关系在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 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因此赢得家长的配合也是心理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一方面要向家长宣传心理教育的知识, 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以及出现的具体心理问题, 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 形成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合力。

3、以课堂为主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结合各方面因素进行, 尤其是要以课堂为主渠道, 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要教给学生调整自己心理的科学技能, 让学生学会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 又要潜移默化地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 开发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懂得善于利用黄金时间, 合理用脑。同时, 教师要结合学习内容, 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向上乐于追求真、善、美的人生目标。

其次, 在考试前后, 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帮助学生克服考试心理焦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经常地给学生讲, 凡事欲速则不达, 一步一步地做, 一分一分的累积, 慢慢地成功的曙光自然照临。同时积极开导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目的, 在考试前后保持坦然的心境, 消除思想上、心理上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7.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 篇3

关键词:心灵关怀;贫困学生;自信心培养

一、课题的提出

城市贫困学生不仅在生活水平上远远低于城市普通学生,而且更重要的是,面对着城市中巨大的经济差距,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城市生活适应性、生活与学习的自信心以及人生的孤独感都与城市人口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我们所选择的北京市育芳小学,无论教师、学生还是他们的家长,生活水平都相对低于周边重点校。教师的工资较低,教学资源较少,已经培养出的骨干教师大多流动到周边的重点学校,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拥有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灵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的较少;该校生源的三分之二来自于外地来京务工人员家庭和城市中吃低保的家庭,家长因生活所迫无暇顾及或因文化程度的限制不知如何顾及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们在双重的无助中滋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疏导,暴力倾向学生和极度自卑的学生越来越多。

在此状况下,较低的自我效能感,不仅限制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限制了其今后改变命运的心理能力的成长。心理学的多项研究证明,对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重要他人对于他们自己和对于孩子、社会的态度和能力,将极大地影响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因此,北京市东城区心理课教学改革课题组第一期实验重点放在了对儿童进行自信心训练上,与此同时还特别重视改变儿童生存环境中重要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用以考察能否通过“心灵关注”的形式给这些贫困人口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以长期根本并促其自助的帮助。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完成对城市贫困人口子女的心灵帮助,探索对特殊人群帮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积累更为全面的心灵关注的经验,为今后向更多的贫困人群及其子女提供有效的帮助积累好的经验。同时,探索心理课教学改革富有成效的经验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单组前后测实验研究

1.前后测问卷的选择。主要有自信心问卷、儿童孤独问卷、城市生活适应性问卷。

2.问卷结果的统计。根据评分标准,统计每张问卷每一道题的成绩,最后再汇总每张问卷的总成绩。根据编码系统,对每张问卷进行了单独的编码并登统到计算机中。

3.被试选择。前后共有65名学生参与到训练当中,因春节放假,6名学生中途退出,又补充6名学生参与训练。所以前测问卷59人,后测问卷65人,前后共发放问卷124份,其中两次数据不全的问卷12份(因为共有12名学生或者只参加了前测后返乡无后测成绩,或者只参加了后测没有前测成绩),共回收有效问卷124份,回收率100%。

学生中二年级7人,占11%;三年级7人,占11%;四年级12人,占18.5%;五年级20人,占30.8%;六年级19人,占29.2%;涉及北京市、江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安徽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7个省市的在京打工的65个家庭的贫困子女。

4.实验的实施。2005年11月~2005年12月聘请教育专家对育芳小学的40名教师进行了全员心理培训,每周二、四各一次,共8次,之后选派本校自愿参与的教师20人作为培训者参与对学生的训练。

2005年10月,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招聘到心理学硕士12名和不同学科的学士2名,北京171中学、北京朝阳区外国语学校、东城区府学小学心理教师5名,朝阳区语文特级教师1名,共20名志愿者,于2005年12月~2006年1月,利用周末的时间进行了四次培训。志愿者除了参与培训教材的开发与完善以外,还负责进入每个小组进行观察和现场指导,每一次活动后,在课题组负责教师的主持下,育芳小学的培训教师先自我总结,再由志愿者进行点评,及时总结,及时提高。

2005年12月,为可能参与实验的贫困学生家长发放家长信100份,征求家长意见,选择其中签署了对课题组授权书并且愿意参与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参与实验;2006年初,实验教师分别通过电话或面谈的方式与59位家长作了沟通;2006年寒假放假后召开家长会一次,实验过程中邀请家长参与实验活动三次。

对学生的培训严格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形式进行,培训进行三次后6名学生刚一退出,马上通过电话的形式又邀请另外6名学生参与。

5.数据的录入。聘请计算机使用熟练的两位教师,在Excell中将前后测数据录入,存成Excell4.0格式,然后导入SPSS。

6.数据处理。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配对样本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

四、研究结论

1.经过两个月的自信心训练,学生的自信心有了显著提高。训练前有15%的学生忧虑抑郁、烦恼自扰。他们觉得世道艰辛,人生不如意,甚至沮丧悲观,时时有患得患失之感;,自觉得不如别人,缺乏和他人接近的勇气。训练后比例降低为5%,这可能是因为对于那些极度缺乏自信的孩子,两个月的自信心训练还没有充分激发起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应该给予后续的更多关注。

训练前有37.5%的学生相信自己在一些一般性问题上有应付的能力,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则会忧虑抑郁、优柔寡断,甚至沮丧悲观。训练前只有40%的学生安详、沉着、信心十足,相信自己有应付各种问题的能力,有安全感,能运用自如。训练后,则有57.5%(超过一半多)的学生有很强的自信心了。

2.两个月的训练后,部分学生的城市生活适应性有了提高,但变化的差异不显著。从学生总的分布看,训练前城市生活适应性很强的学生没有,训练以后,有2.5%的学生变化很强烈;训练前10.5%的学生适应性较差,训练后减少了2.5%。看来,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性处在两端的少数学生容易变化,适应较强和适应性一般的学生变化不明显,占到学生总数的87.5%,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生活的适应性不如自信心那样变化明显的原因。

3.两个月的训练后,部分学生的孤独感有了降低,但变化的差异不显著。

五、心理课改及未来研究中的几点设想

1.用环境的改变带动人的改变。本次研究的最大成果不是孩子的自信心水平有了多大的提高(尽管这也是衡量课程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是培训了影响他们的教师和家长,这也是此次课程改革最成功的一点,不仅着眼于现在,更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对于改变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心理课程重点应该放在生态效应上,即改变其环境,改变其重要他人的态度进而再去改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2.激发人的潜能,彻底改变自身命运。中国自古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导。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关注,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能够持续下去,如果没有资金的持续支持,很多课程改革可能就要搁浅。因此,从课程改革设计之初,就应该想到所有的活动设计,要从激发学生和他们的教师、家长的潜能下手,让他们学会改变现状的方法,建立改变现状的自信,最终在没有外界的帮助下,仍能利用自身的动力持续改变自己。我们的课程改革得到了加拿大政府资金的支持,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为更多的贫困人口服务。

3.在改变别人的同时改变自己,让每一个课改参与者获得不竭的前进动力。不论是课改的设计实施者还是项目的培训者、观察者、参与者,在这一次项目的推进过程中,都深刻地感到了自身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无法在自我的关注下获得的,它必须是通过向社会、向别人奉献爱心、奉献智慧,看到因为有了你的奉献而使别人发生了发自内心的改变以后才可以领略到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无可替代,又可以促使人不断地参与奉献、收获惊喜,这份惊喜也是人的最高的理想——自我实现的理想。

4.持续考察这些孩子的变化,追踪研究。愿我们的心理课程改革能够持续到第二期、第三期……这样我们可以作深入的追踪研究,也可以让没有参与实验的孩子有机会参与到课改的受益者群体中来,将课改试验成果不断扩大,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让更多的家庭受益,为创建和谐社会作出心理工作者的专业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心理学研究会、北京一七一中学、北京市府学小学、北京市育芳小学。电邮:chenlijuan8325@yahoo.com.cn)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 篇4

桑代克 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1、少年期(11、12岁-

14、15岁,初中阶段)

2、青年初期(14、15岁-

17、18岁,高中阶段)

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

1、代表人物:皮亚杰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㈡前运算阶段(2-7岁)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关于最近发展区 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

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一)人格的发展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2、认知差异表现:

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

3、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 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 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3、我国:

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P34-43)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P37)

1、获得与消退

2、刺激泛化与分化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P39)

(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P41)

3、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P43-44)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知-发现说)(P45-47)(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1、学习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P51-53)

2、基本观点:※ 知识观※ 学习观 ※ 学生观

第四章 学习动机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2)学习期待与诱因:

3、种类:

①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

②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③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分)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1、提出者: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

二、需要层次理论

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

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1)三维度:

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②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③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2)六因素: ①能力高低;②努力程度;③任务难易;④运气(机遇)好坏;⑤身心状态;⑥外界环境

五、自我效能理论

1、提出者:班杜拉

强化:三种直接强化 替代强化 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

2、种类(P72-74)①正迁移与负迁移; ②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③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④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经验类化说(贾德)

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4、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2、知识学习类型:

①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②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获得 → 知识保持 → 知识提取

4、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2、知识直观

(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象直观;③言语直观

3、知识概括:

(1)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瞬时记忆 0.25-2秒

短时记忆 5秒-2分钟 7+2 组块 感觉记忆(直接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

解决问题

长时记忆 1分钟一终生 无限度 短时记忆;瞬时记忆 充分、深度加工,提取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1、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99)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2、遗忘理论(P100-101)--遗忘原因

①痕迹衰退说(最古老 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消退随时间推移自动发生。②干扰说(占统治地位):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是由于在学习和加快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③同化说(奥苏伯尔):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④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抑(压抑理论)①操作技能: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②心智技能:能力技能、认知技能 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P108-113)

一、理论

1、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加理培林 前苏联)

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 →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2、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安德森)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P117-119)①原型定向:4注意点 ②原型操作:4注意点 ③原型内化:4注意点

第八章 学习策略

3、分类: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第二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来源:考试大

一、认知策略

2、常用的几种方法: ①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②排除相互干扰; 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④多种感官参与; ⑤复习形式多样化; ⑥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2、常用策略:

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决、谐音联想 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 ③提问; ④生成性学习;

⑤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三)组织策略

2、常用策略: ①列提纲;

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二、元认知策略

2、常用策略: 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3、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自我激励

4、学习工具的利用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第三节 学习策略的训练

一、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 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的监控、⑥个人自我效能感

二、方法:

1、指导教学模式

2、程序化训练模式

3、完形训练模式

4、交互式教学模式

5、合作学习模式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1、问题:

①定义: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 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②分类:有结构问题、无结构问题

2、问题解决:

①定义: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②问题解决的特点:目的性; 认知性; 序列性;

二、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算法式、启发式)

4、检验假设--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直接检验、间接检验)

三、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142)

1、问题的表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个性心理特性。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144)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的知识的概括 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及其特征

1、概念: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创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

2、智力: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

3、个性:高创造性者的个性特征:

①具有幽默感、②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③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④喜欢幻想、⑤具有强烈的好奇心、⑥具有独立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P148-151)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一)态度

1、定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实质:

①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②态度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③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3、态度的结构

①认知成分、②情感成分、③行为成分

(二)品德

(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1、相同点:实质相同、结构一致

2、区别:

①范围不同:态度大;品德小。

②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有五种水平(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品德是价值观念性格化时的稳定态度.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56-161)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 瑞士)①10岁以前,他律道德 ②10岁以后,自律道德

2、道德发展阶段论(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 美国 三水平六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P162-165)

(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依从 →认同 →内化

(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个体其他因素)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P165-171)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选择阶段→赞赏阶段→行动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P172-179)

一、概念: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二、心理健康标准(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三、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①焦虑症、②抑郁症、③强迫症、④恐怖症、⑤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⑥性偏差、⑦进食障碍、⑧睡眠障碍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 心理评估(P179-182)

一、定义: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资料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参考架构:健康模式、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四、常用方法:

1、心理测验

2、评估性会谈

技术: ①倾听、②鼓励、③询问、④反映、⑤澄清、⑥面质

3、其他方法 :观察法、自述法 三 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2、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3、心理辅导目标

①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基本目标 ②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理性情绪辅导(艾里斯提出)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置教学目标(P188-194)

一、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1、概念: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意义:

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 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③指引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P193)

1、行为目标

2、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

四、任务分析:是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基本要素: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学事项: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加涅)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二、教学方法

1、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2、基本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

三、教学媒体

使教学遵循:经验的直接动作表征、经验的图像表征、经验的符号表征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物理环境

课堂社会环境 第三节 选择教学策略

一、定义: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师生相互作用设计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一)发现教学

1、定义:又称启发式教学,指学生通过自身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2、教学设计四原则(布鲁纳):

①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

②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 ③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难度与逻辑顺序

④确保材料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二)情境教学

含义: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合作学习

1、定义:指学生们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2、设计实施五特征:

①分工合作、②密切配合、③各自尽力、④社会互动、⑤团体历程

四、个别化教学:

1、基本环节: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

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货摊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

④容许学生以自己速度向前学

2、经典模式

①程序教学(创始:普莱西,贡献最大:斯金纳)、②计算机辅助教学、③掌握学习(布卢姆)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一)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三)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群体动力(勒温

最早研究)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考试大()①概念: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

②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③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P212-216)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

②集体促成的纪律

③任务促成的纪律

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两部分:

①课堂情境结构:

②课堂教学结构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

(二)问题行为的类型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2、测验的计划(略)

3、自编测验的类型(客观题 主观题)

4、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①信度--指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②效度--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③区分度--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5、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

(四)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1、案卷分析

2、观察

3、情感评价

(五)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1、评分

2、合格与不合格

3、其他报告方式:个人鉴定、定期的综合评价等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灵成长之旅 考点整理 篇5

一、尊重后进生的人格

美国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后进生表面上似乎对什么都不在乎,其实他们的心灵很脆弱。尊重他们的人格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前提。对于后进生的过错,我们要及时批评指正,但要注意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态度或教育方法得当,就会化解对方的逆反心理以及对抗行为,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004年元旦过后不久,突然有一位同学跑来向我报告说她的一张六成新的一百元现金不见了,并说是晓红同学拿的。我边安抚这位情绪激动的同学,边嘱咐她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千万别声张。我赶忙来到学生宿舍,看见晓红正心神不定地坐在床沿边。看到我进来,她一句话也不说就走开了。她走到门口,还回头看了看我,显得很慌乱的样子。这似乎从侧面证实了那位丢失钱的同学的举报。

如何妥善处理这件事呢?如果当面对质让晓红把钱归还,很可能会使她一辈子抬不起头来。恰在此时,宿舍里一个人也没有,我灵机一动,从自己的钱包里抽出一张六成新的一百元钞票找到那位丢失钱的同学问:“刚才我在宿舍你的椅子下拣到这张钱,是不是你的?”那位同学接过钱高兴地叫起来:“原来是我的钱掉到椅子下了啊,我错怪晓红了!”

两天后,我收到一封信。信中写道:“老师,我把一百元钱归还您。我知道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请您放心,我以后不会再做傻事了!”我暗自庆幸,我在处理这个问题上的良苦用心没有白费。

二、把外在的纪律约束化为后进生自身的内在需求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写道:“唤起人实行自我教育,乃是一种真正的教育。”后进生往往对学校的管理不认同,甚至很反感。这时候,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约束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产生长期的、稳定的效果。

有一次,一位名叫小力的学生在同学们晚休时引吭高歌,生活老师批评了小力,他很不服气,大声嚷嚷说:“这里简直就是监狱,连开口的权利都没有,我不想读书了!”我知道,对平时组织纪律性薄弱的小力来说,理论上的说教意义不大,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会有好的效果。

两天后,我请小力放学后来见我。一开始,小力以为我要批评他,还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微笑地对他说:“今天我想考考你的单词记忆力。”我翻开单词表,找了6个他没学过的单词,请他用一分钟的时间记住这些单词,在他记忆的过程中,办公室里很安静,结果他很快就记住了。紧接着,我又让他用同样的时间记住另外6个单词。这一次,我在旁边故意不断地弄出各种刺耳的声音,结果他只记住了2个单词。我故作不解地问:“为什么在相同时间内,你的记忆效果时好时差?”他不满地说:“都怪你,吵死人了,如何记得住单词?”我笑了笑:“对呀,你知道了吧!安静的环境对学习对休息是多么重要啊!”他点点头。我话锋一转,问道:“前天晚上你们宿舍的同学睡得好吗?”他奇怪地望望我:“我怎么知道他们睡得好不好,这与我有什么关系?”我笑了,“可是,他们在听你唱歌啊。”他不吭声了.我又接着说:“可能你也没睡好吧?你跟老师顶嘴时,肯定会影响心情,当然就会影响睡眠了,我说的没错吧?”这时候,他终于会心地笑了:“老师,那天晚上我影响同学们休息了,我保证今后不再出现这种情况。”

之后,我又请小力负责监督他所在宿舍以及班级的纪律,还时常征求他对班级的管理意见。小力的组织纪律性明显变好,他所在的班级的班风和学风也随之变好。

三、要善于培养后进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耐心

有一部分后进生由于学习基础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头,成绩一直上不去,面对学习可以说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如何改变这个状况呢?

在一次班会上,我请学生们玩滚珠玩具。这是一个只有手掌心大小的转盘,里面设置成迷宫的形状,配置有两颗圆珠,可滚到迷宫中央。这个玩具可训练信心、耐心和技巧。

有些学生玩着玩着就不耐烦了,大声嚷嚷:“白费劲!不可能滚进迷宫中央去的。”有些学生不服气,接着玩,也是半途而废。转盘先后轮到后进生小荣、小雨的手上,只见他俩很有耐心地转啊转啊,终于让两颗圆珠都滚到了迷宫中央,大家都为他们的成功鼓起掌来。

我因势利导说:“刚才小荣、小雨玩转盘很有水平呵!说明他们很有耐心和信心!其实搞好学习要的就是信心、耐心和正确的方法。”经过诸如此类反复的鼓励和劝导,小荣、小雨等后进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学习的毅力,学习成绩有了稳步提高。

上一篇:对做好项目部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宣传活动总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