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管理

2024-09-11

分级管理(共9篇)

分级管理 篇1

各科室:

为规范我院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避免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控制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办法及分线目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抗菌药物是指对细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缺乏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依据的,原则上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未获结果前或严重感染,病情急迫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三、对轻症社区获得性感染或初治患者,可选用常用抗菌药物。对医院获得性感染、重症感染、难治性感染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及感染部位,推断可能的病原菌及其耐药状况,选用抗菌活性及针对性强、安全性好的抗菌药,必要时可以联合用药。

四、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严重程度、机体生理、病理、免疫功能状态等。

(2)抗菌药物的特性: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后效应等)、药代动力学特点(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半衰期、血药浓度和细胞内浓度等)以及不良反应等。

(3)给药途径:轻中度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的口服制剂;重症感染或因病情需要者可采用注射给药。

(4)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优先选用价格低廉、抗菌作用独特、窄谱、不良反应少的抗菌药物。

五、抗菌药物的调整: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小时(重症感染48小时)后,可根据临床疗效或病原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所用抗菌药物。

六、疗程:一般感染在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继续用药2~3天,特殊感染或特殊药物按特定疗程执行。

七、抗菌药物应尽量避免皮肤和粘膜局部用药,以防耐药产生。若全身用药在局部感染灶难以达到有效浓度时,可考虑局部应用。一般不用抗菌药物雾化吸入作为气道预防给药。

八、对病情复杂的难治性感染,组织有关专业人员会诊,制定给药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九、加强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认真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妥善处理。

十、遵循抗菌药物预防应用与联合用药原则。

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原则

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

一线药物(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线药物(限制性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

三线药物(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1)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一线抗菌药物治疗。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已明确病原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患者,可使用二线或二线以上药物治疗。(2)根据病情需用二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药敏结果作依据。若无药敏依据,应由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无中级及以上职称医师的科室须由科室主任

签名,或有感染等相关专业科室医师、临床药师的会诊记录。

(3)根据病情需用三线药物治疗时,应有致病菌只对三线抗菌药物敏感的药敏报告,若无药敏报告,应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或科室主任在相关医疗文书记录中签名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临床药师会诊记录,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

(4)根据致病菌种类及细菌耐药情况,有计划地对同类或同代药物轮换使用。(5)感染科或检验科、药剂科须分别履行定期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结果和定期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信息的职责。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门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原则

一、门诊患者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原则上只能选择一线药。如因病情需要使用二线药物的,应经具有中级医师及以上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原则上禁止在门诊治疗中使用三线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应经具有高级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加签。

二、门诊原则上应使用单一抗菌药物治疗,尽可能避免联合用药。需要联合应用的,只能选择两种一线抗菌药物。严禁三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抗结核、抗麻风等治疗除外)。

三、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的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天(肺结核、慢阻肺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使用时间在3天以上,病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治疗,并应进行病原学监测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检验结果选择有效抗菌药物治疗。

四、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口服或肌肉注射为主,严格控制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的形式使用抗菌药物。需要通过静脉输液或静脉推注进行治疗的,原则上应收住院或留门诊观察室使用。

临床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要求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原则:

(1)预防用药指征:患者具有发生感染的高危因素,如果不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一旦发生感染将引起严重后果。

(2)应在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基础上规范用药品种和给药方案。

(3)不能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新品种、价格昂贵品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联用作为预防用药。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综合考虑本院或本病区可能流行的致病菌、手术范围、手术部位与污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病人机体状况等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原则是: A、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位大多数病原菌。B、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C、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D、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E、清洁手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乳房、甲状腺、精索静脉、大隐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介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参照此类用药。

F、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如胃、肠、肺、耳鼻咽喉科、妇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及开放性创伤,原则上手术当日使用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如经阴道子宫切除术,可用至术后2~3天。

G、污染的手术:

如脓疡切开引流、化脓性胆管炎、骨髓炎、肠穿孔、腹膜炎等术前已明确感染的手术,从围手术期起即按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原则用药。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注意事项:

(1)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

(2)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便宜。(3)预防用药应有目的,针对一种或二种可能的感染菌选择药物,不能盲目采用广谱抗菌药或联合用药以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4)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不能放松严格的手术操作及无菌技术,并应加强临床观察及消毒隔离措施。

(5)清洁肠道用药:施行结肠、直肠手术,于术前2-3天开始口服肠道制菌药物,以减少术后并发感染的机会。

临床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管理原则

一、严格掌握联合用药指征,以期达到抗菌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产生。

二、联合用药一般为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特殊情况可联用两种以上,包括抗真菌药。

三、联合用药一般适用于以下情况:(1)病原体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难以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耐药菌感染,特别是院内感染。(4)为减少各药物单一使用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

(5)需长期用药,有利于防止细菌耐药性产生,如抗结核治疗。

临床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1)选择药物和设计给药方案时,必须考虑:药物的肾毒性、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及对药物动力学的影响。如正在进行血液或腹膜透析治疗时,应估测对药物清除率的影响。

(2)根据肾功能不全程度应调整药物给药剂量及给药时间。

二、肝功能不全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在选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对肝脏毒性反应及肝功能减退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避免使用肝毒性明显的药物。

三、新生儿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一般应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避免使用或慎用氯霉素、磺胺药等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禁止使用四环素类、喹诺酮类药物。新生儿不宜肌肉注射。

四、小儿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注意:

避免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8岁以下儿童不用四环素类药物,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五、妊娠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及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的改变,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并告知患者药物对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六、哺乳妇女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必须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在乳汁中浓度低、安全性高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并按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使婴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物降至最低。

七、老年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注意:

老年人因组织器官生理功能减退,药代动力学过程有明显变化,特别是由于肾功能减退而致药物血浓度增加,不良反应也增加,应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以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

一、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及分级管理办法》,遵循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在病历中有相关性记载,并纳入病历质量考核。

二、检验科加强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工作。协同院感办定期公布致病菌,细菌药物试验及耐药情况,并向全院发布相关信息。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尽量做到以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试验为依据。

三、药剂科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深入临床、监督临床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调配处方时发现抗菌药物滥用应拒绝调配。协同有关部门收集、整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技术信息,定期向全院发布。

四、实行抗菌药物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制度,每季度对用量较大、用药总金额畸形和异常增长的品种,组织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进行全面分析,经认定为不合格的品种,医院对其进行调控(限量或淘汰)。对确定为临床需要的品种,将采取临床科主任负责制,所属科室医师开具该品种,都需科主任签名同意。

五、临床合理用药监督小组,负责对临床医师和各科室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每季度抽查10%以上医师用药情况,定期对门诊处方及归档病历进行审查、定性和质量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并定期公示、通报。

分级管理 篇2

高温热害在国际上一直是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中一个难点问题。其中高温作为重要的职业危害,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在热环境下增加的劳动者热负荷,热致疾患随之增加。高温往往导致作业人员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烦躁,从而发生违章操作,因疲劳作业导致的工伤事故每年都有发生。

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就高温对人体的危害影响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王尽忠[1]通过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隧道内施工人员排汗量的关系,发现当温度超过35℃、湿度超过70%时,会对隧道内的施工作业人员造成严重的生理伤害,影响工作效率。王灿[2]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作业工人的高血压患病率达39%,高温作业工人高血压的患病危险度是对照人群的3.9倍。崔伟[3]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温作业工人心电图异常的检出率,会随着高温作业工龄的增加而升高,长期高温作业是造成工人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黎丹倩[4]等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高温作业工人心电图的异常率会随着工人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而增高。孙品[5]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高温可导致工人易发生头痛、多梦、记忆力减退、耳鸣、烦躁等神经衰弱综合症症状,且随着工龄的增加其发生率呈现增长的趋势。

另外,国内外学者对高温危害的研究方法也趋于多样化。盛颖[6]开展相关试验来研究高温热辐射环境对人体生理指标及耐受力的影响。魏慧娇[7]研究了高温环境对劳动人员工作效率的影响。王从陆[8]等选取人体舒适度指标研究矿井高温热害对人体热平衡的影响,通过深井高温影响模拟试验,构建预测模型探索温度对人体生理及工作效率的影响。Wissler[9,10,11]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人体热调节的工程生理学数学模型,模拟人体体温变化,探索人体热调节的正常生理学基础及其生理学反应。

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模拟高温作业环境条件,探讨不同温度和体力劳动强度条件对人体生理及心理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建筑行业室外作业劳动者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的各项生理及心理指标测定,进一步验证了实验室模拟结果。基于此,提出针对不同温度和体力劳动强度条件下的职业危害的风险,并进行分级管理并提出具体的管理措施。

1 主要内容与方法

在开展实验室模拟和高温作业场所现场调查与测试的基础上,针对作业场所高温职业危害暴露情况,提出职业危害风险评价需求,对典型作业场所高温危害暴露现况进行分级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1)建立高温环境模拟体系,对120个样本进行热耐受力实验,观察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分析评价热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测试对象年龄18~40岁,平均年龄22岁,性别均为男性;测试人员在高温模拟仓内,利用功率车(5km/h以上)进行强化训练,进行相应劳动强度级别的负重活动;高温环境温度(WBGT)设置为38℃以上、35℃、33℃、26℃4个实验环境进行心血管负荷指数(%CVL)分析。

2)对北京市某地区暑期建筑工地露天作业工人108名进行了现场调查。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岁,性别均为男性。调查工种包括壮工、钢筋工、木工、架子工、混凝土工和钢筋后台工。采用测量心率的变化作为评价体能劳动强度的方法。

3)统计学分析劳动强度和环境因素对于健康的影响。

4)指标设定

(1)WBGT指数作为温度判定指标。WBGT指数(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 index)又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

(2)最高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在某个作业场所中体力劳动强度最大的工种所达到的体力劳动强度的级别。本研究中体力劳动强度的测定,根据《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0部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Z/T189.10-2007)进行。

(3)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作为评价体力劳动强度风险分级的指标。本次实验主要以%CVL作为生理疲劳指标的依据。心血管负荷指数(%CVL)是指以工作期间平均心率(HRw)超出安静状态下心率(HRrest)的值与8小时工作班中容许最大心率(HRmax8h)超出HRrest值之比来表示[12]:

注:最大心率HRmax=194-年龄[13]

其中%CVL与关系如下:

2 结果分析

2.1 实验室模拟结果和分析

对120个样本高温模拟仓的测试样本进行分析得到图1和图2。可以看出:

1)同体力劳动强度下,随模拟环境温度升高,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也随之增加。

2)相同环境温度下,随着体力劳动强度的增加,心血管负荷指数(%CVL)也随之增加。

从表1显示%CVL随WBGT指数升高的变化关系。

2.2 建筑施工现场作业人员测定结果和分析

建筑工地现场露天作业模板工劳动强度最大,重劳动强度(III)以上的工人占89%;其次为木工,占86.2%;架子工和钢筋工相当,分别为66.7%和64%;混凝土工和其他工种,劳动形式不均衡性较大,部分工人劳动强度较大,例如壮工中的搬运工。如图3所示。

分别统计分析极重劳动强度(IV级)木工:搬运木材、支模板;钢筋工:搬运材料,钢筋后台加工等工人的%CVL等参数,分析在不同高温环境条件下和极重劳动强度条件下情况%CVL随温度升高变化关系,具体如图4所示。

显示建筑工地工人在极重劳动强度(IV级)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人员心血管负荷逐渐增大。尤其是超过33℃(WBGT)以上时,心血管负荷已超过1.0,应立即采取措施,不允许从事极重的劳动活动。

重劳动强度(III)分别统计分析%CVL等参数,观察%CVL随温度升高变化关系,见表2、图5。

可见,在建筑工地工人在重劳动强度(III级)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人员心血管负荷逐渐增大,尤其是超过35°C(WBGT)时,心血管负荷负荷已超过1.0,应立即采取措施,不允许从事极重的劳动活动。

2.3 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

基于心血管负荷指数(CVL%),采用作业场所WBGT指数和体力劳动强度作为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依据,并结合北京市某地区建筑高温露天作业现场人员的生理参数测量结果的验证,将高温环境划分为4个阶段:≥28~<30,≥30~<35,≥35~<37,≥37~<40。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环境温度和体力劳动强度的高温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管理方法。

将高温作业场所危害风险程度分级,分别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共4级,Ⅰ级表示轻度危害风险,Ⅱ级表示中度或较重危害风险,Ⅲ级表示重度危害风险,Ⅳ是极度危害风险(见表3)。

3 高温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管理措施的建议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及2012年6月29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从劳动组织、作业环境、个体防护和健康等4个方面提出高温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管理的具体建议。

3.1 轻度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适当安排休息时间,鼓励员工适当饮水。

2)作业环境管理:有休息场所,提供清凉饮料。

3)个体防护措施:戴安全帽等。

4)健康管理:按照《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中具体规定了高温作业岗前、在岗期间健康检查的项目,职业禁忌症及从事高温作业健康体检的周期。(1)依健康诊断结果安排适当工作;(2)日常生活健康管理;(3)作业前健康状况确认;(4)作业中或休息时健康状况确认。

5)风险培训与教育:高温作业危害认知和防护等相关培训。

6)高温中暑应急准备:(1)常备有中暑急救药品,及时在公告栏中公示,并确保每个人知晓;(2)热中暑的急救处理。

3.2 中度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1)每小时工作中应包含15分钟休息时间;(2)告知员工多喝水,高温饮料中应有糖和盐及维生素等物质;(3)加强员工热适应能力;(4)必须戴遮阳帽;(5)作业中过程加强检查巡视。

2)作业环境管理:有休息场所,提供温度为10~15℃的清凉饮料。

3)个体防护措施:应穿戴遮阳通风性能好的工作服,一定佩戴遮阳保护帽。

4)健康管理:同3.1内容。

5)风险培训与教育:(1)包括风险告知;并确认员工已经由了解并认知热危害发生时的症状。(2)不同温度时的危险警告,应避免日晒强烈时外出;(3)中暑的防护和自救。

6)高温中暑应急准备:(1)设立医疗卫生室及常备有中暑急救药品,及时在公告栏中公示,并确保每个人知晓;(2)热中暑的急救处理。特殊高温情况(如超过40℃以上)应在现场有医疗人员监护情况下继续工作,以确保在发生中暑等意外是得到救护。中暑的员工应及时得到医疗救护或及时送医。(3)员工培训应有中暑的应急处置方法。

3.3 重度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1)发布热危害警报。37~40℃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停止室外露天作业,且全天作业时间<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每小时工作中应包含30分钟休息时间。(2)提供饮水量提供温度为10~15℃的清凉饮水,每小时不少于500ml,应有糖和盐及维生素等物质。(3)作业时间缩短和加强员工热适应能力。(4)衣著选择应以通风和这样效果好的,必须戴遮阳帽。(5)作业中过程加强专人定时的检查巡视,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2)作业环境管理:(1)降低作业场所高温和致热源。(2)准备足够休息场所和遮阳场所,发生高温热危害症状的人员应寻求医疗救助。

个体防护措施、健康管理、风险培训与教育、高温中暑应急准备等内容同3.2内容。

3.4 极重危害管理

1)劳动组织管理:(1)发布热危害警报。原则上≥40℃停止作业,但在特殊作业情况下(工程抢险和应急救援)时应保证:40℃以上温度时,每小时工作应有至少保证有45分钟的休息时间。(2)依据需求应提供饮水量每小时不少于700ml。高温饮料中应有糖和盐及维生素等物质。(3)衣著应选择通风隔热性能较好的,并戴遮阳帽等;可能时应将作业移至阴凉区域。(4)加强专人定时的检查巡视,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及时记录作业环境中每小时温度与相对温度。(5)40岁以上人员尽量避免在此环境下作业,以防中暑。

2)作业环境管理:降低作业场所温度;如周围尽量减少热源,减轻体力负荷。有清凉的休息场所的或遮阳处,或设置空调休息室。

个体防护措施、健康管理、风险培训与教育、高温中暑应急准备等内容同3.2内容。

4 结论与建议

1)基于作业场所环境温度和劳动者体力劳动强度将作业场所高温危害风险程度分为4级,Ⅰ级表示轻度危害,Ⅱ级表示中度或较重危害,Ⅲ级表示重度危害,Ⅳ表示极度危害。

2)推荐采用高温作业场所WBGT指数值和体力劳动强度级别作为危害风险的分级指标,充分考虑了环境条件和机体负荷的综合情况,各项指标较易检测,分级方法易于推广使用。

3)建议国家尽快制定高温作业危害风险分级,依据风险分级的危害程度实施相应的管理;高温作业危害受环境温度、劳动强度和作业时间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治高温职业危害的作业中必须注意采用综合、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摘要:为进一步研究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强度,探讨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环境温度与劳动强度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及其联合作用。采用高温环境模拟仓实验与建筑行业露天高温作业现场调研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以高温环境和心血管体能负荷值(%CVL)作为高温作业危害风险分级的主要参照指标。提出了高温作业职业危害风险分级的技术方法和针对不同程度高温职业危害风险管理措施的具体建议,为保护高温作业劳动者安全与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 篇3

关键词:高校 统一领导 二级学院 分级管理

1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弊端

①管理层次过多、管理僵化,资金使用平均主义严重,经费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②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缺乏足够的财务自主权,缺乏办学积极性与活力。③预算编制不精细,对分配给二级院系的经费缺乏量化分析和科学论证。④二级院系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尚未建立或完备,学校缺乏对二级院系财务的监督和管理。⑤尚未形成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评体制和激励约束机制。⑥在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方面,该收的钱没有收上来,该省的钱没有省下去。

2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优势

①分级管理体制下,二级院系成为学校统一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核算单位,享有对教学、科研、行政事务以及经费的相对较大的管理权,也就是享有了对“人、财、物”的管理权,真正意义上成为拥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办学实体,这样不仅能够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和经费的使用效率,也能够提高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活力。②有利于使二级学院树立“量入为出、开源节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效益优先”的原则,树立科学的理财意识和经费使用意识,合理地使用和调配资金,把资金用在最需要和最值得的项目上,也能够防止二级院系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增强其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发挥资金使用自主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3 如何有效实施财务分级管理模式

3.1 分配内容 二级院系作为办学主体,其经费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自主创收留成等四大部分。①人员经费。人员经费包括基本经费及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两大块。其中,基本经费包括各类人员的工资,即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绩效工资、奖励绩效工资、教师超课时工作量等经费;各二级院系招聘的一般都是专业人才,职能部门的人员不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因此人才引进和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由二级院系自由调配更能体现其使用效益,二级院系对于这项经费应该建立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监督机制,经费支出要做到预算明确、审批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内容真实、核算准确,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②教学经费和学科建设专项经费。二级学院教学经费主要包括公务费和业务费。公务费是指按照学校公用经费定额管理规定核定的经费,包括办公费、邮寄费、电话费、差旅费等;业务费是指实习实践教学经费、专用材料费、文印费、体育维持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学科建设专项经费的开支范围包括:小型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及期刊订阅、学术交流、科学研究、预备费等,二级学院要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做到严格预算、突出重点、统筹规划、专款专用、独立核算。③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包括各级各类横向、纵向课题经费,二级院系对于科研经费必须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审批,防止出现虚列支出、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虚开发票等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④自主创收留成。二级院系通过开设专业辅导班、合作办学、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一般学校规定上交比例,其余留作二级学院自有经费,用于学院建设及日常开支,但是这部分经费往往沦为二级学院“小金库”,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政策,使二级学院要对科研经费进行严格预算和支出审批,防止贪污腐败、挤占挪用行为的出现。

3.2 分配原则及方式 首先要以二级院系的基本情况为依据,考虑二级院系职工人数、学生数、专业性质、专业数、教学任务、学费收缴进度等因素来确定;其次要体现二级院系学科的发展状态,按照其发展阶段来安排资金量的大小,并要给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优秀学生等一定系数的倾斜;再次要体现不同院系的特点,比如理工科院系、文科院系以及基础学科院系要在定额标准上体现差异;第四,要体现学校的发展导向,重视高校重点学科和品牌学科的建设。

3.3 核算原则 高校要按照“集中核算”的原则,由财务处对核定的二级学院经费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和管理,统筹安排高校各级各类资金。二级学院经费的使用、发放和报销手续全部集中在学校财务处进行,财务处还要负责各二级学院的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处要负责对二级学院的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内部审计监督工作。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体现“经营学校、全员参与”的理念。能够在学校层面“大财务”的全局观念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搞好统筹和资源共享,注重外延建设,保障全局重点项目,有效避免重复购置和资产闲置,杜绝资金体外循环和“小金库”现象;也能够在二级学院层面下放财权,给予其充分的资金使用和调配权,变单纯用财为自我理财,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学科特点,自主安排资金,搞好学科内涵建设,激发起服务社会增加创收的积极性,使各二级学院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办学实体,增强其办学自主权和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任义.高校财务分级管理探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2,10.

[2]周勇.高校分级管理体制下新的财务问题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 篇4

1、为了切实加强高危药品管理,参照美国ISMP2008年公布的19类及13种高危药品目录,同时结合我国医疗机构用药实际情况,制订了本目录。高危药品专用标识

3、高危药品分级管理,采用“金字塔式”的分级管理模式,A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最高级别,是使用频率高,一旦用药错误,患者死亡风险最高的高危药品,须重点管理和监护,具体包含如下几类

1、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药(如肾上腺素)

2、静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药(如普萘洛尔)

3、高渗葡萄糖注射液(20% 或以上)

4、胰岛素,皮下或静脉用

5、硫酸镁注射液

6、浓氯化钾注射液 7、100ml 以上的灭菌注射用水

8、硝普钠注射液

9、磷酸钾注射液

10、吸入或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等)

11、静脉用强心药(如地高辛、米力农)

12、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

13、浓氯化钠注射液

14、阿片酊

【A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应有专用药柜或专区贮存,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

2、病区药房发放A级高危药品须使用高危药品专用袋,药品核发人、领用人须在专用领单上签字。

3、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

4、A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

5、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A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B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二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严重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A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

1、抗血栓药(抗凝剂,如华法林)

2、硬膜外或鞘内注射药

3、放射性静脉造影剂

4、全胃肠外营养液(TPN)

5、静脉用异丙嗪

6、依前列醇注射液

7、秋水仙碱注射液

8、心脏停搏液

9、注射用化疗药

10、静脉用催产素

11、静脉用中度镇静药(如咪达唑仑)

12、小儿口服用中度镇静药(如水合氯醛)

13、阿片类镇痛药,注射给药

14、凝血酶冻干粉 【B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药库、药房和病区小药柜等药品储存处有明显专用标识。2.护理人员执行A级高危药品医嘱时应注明高危,双人核对后给药。3.B级高危药品应严格按照法定给药途径和标准给药浓度给药。超出标准给药浓度的医嘱医生须加签字。4.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B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C级高危药品是高危药品管理的第三层,包含的高危药品使用频率较高,一旦用药错误,会给患者造成伤害,但给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等级较B级低,具体有如下几类

1、口服降糖药

2、甲氨蝶呤片(口服,非肿瘤用途)

3、阿片类镇痛药,口服

4、脂质体药物

5、肌肉松弛剂(如维库溴铵)

6、口服化疗药

7、腹膜和血液透析液

8、中药注射剂

【C级高危药品管理措施】

1.医生、护士和药师工作站在处置C级高危药品时应有明显的警示信息。

隐患分级管理制度 篇5

登电集团XX煤矿 二o一一年十月

隐患分级管理制度

1、根据隐患严重程度、解决难易,事故隐患分为A、B、C三个级别: A级隐患:是指重大隐患,由郑州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督办.B级隐患:是指较大隐患,由登封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督办.C级隐患:是指一般隐患,由登电煤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督办.2、安全检查人员在进行隐患登记和处理过程中,应根据隐患级别,实行分级管理、逐级上报。

3、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A、B、C级标准及时登记建档、及时实施监控治理、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市政府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有:

(1)隐患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2)隐患的危险程度及难易程度分析;

(3)隐患的治理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a.治理的目标及任务,b.采取的方法和措施,c.经费和物资的落实情况,d.负责治理的单位和责任人,e.治理的时间和要求,f.治理安全措施和标准要求,g.负责验收的单位和责任人。

4、对于排查出的C级隐患要按矿井“五定”原则(定整改措施、定责任人、定落实人、定时间、定资金)进行专项安排处理,由后班带班领导进行跟踪复查验收整改效果。

5、对于排查出的A、B级隐患,做到及时上报,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挂牌督办整改验收;对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发现的A、B级隐患,下达的整改指令书,应建立信息管理台账,并按分级挂牌督办规定落实挂牌督办。

6、对于上级政府或主管部分排查的A、B级隐患,应落实隐患治理的六项内容:明确整改任务、整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整改期限、整改资金、整改验收人。

7、在整改A、B级隐患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于隐患排出前或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人员,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员,设臵警戒标志,暂时停产或停止使用设备,防止事故的发生。

8、A、B级隐患整改到位后,及时向负责挂牌督办的政府或相关的职能部门(机构)上报整改内容,并申请验收;对验收审查合格的,应及时对隐患进行核销,对验收审查不合格的,应重新制定整改方案,继续挂牌督办直至整改完成。

9、C级隐患必须由矿长签字认可后,直接安排布臵进行处理,并有专人进行现场监督。

10、A、B级隐患应及时上报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挂牌督办,由矿长亲自进行安排布臵,落实人员、物资和资金,整改结束后由矿长组织进行验收合格后,申请上级政府或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审查,合格后及时核销。

11、排查出事故隐患应根据隐患性质,进行定性、定量的评估,确认事故隐患的类别(A、B、C级),同时落实整改措施、整改时间和责任人。

12、A、B、C级隐患治理前,必须由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矿长批准的安全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必须加强对隐患的监控,并告知作业人员在紧急情况

下应采取的措施,否则,不准从事相关作业。

13、建立A、B、C隐患挂牌、建档制度,实行事故隐患跟综管理,并将验收结果存入事故隐患管理档案。

14、煤矿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安全办公会议、安全检查和安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及时研究整改措施,对事故隐患进行监控,落实整改措施,防范事故发生。

15、因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措施落实不力导致事故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抗菌素分级管理 篇6

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现象,根据《指导原则》将抗生素分三级管理:

一、分级原则

1、非限制使用——处方医师开具。

2、限制使用——主治以上医师开具

3、特殊使用——主任医师开具

二、分级管理办法

1、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指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氯霉素、先锋5号等;

2、限制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相对于非限制抗菌药物来说的。在疗效、安全、对细菌耐药性影响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品价格也相对较高,这类抗菌药物应控制使用。如三代的头孢类抗生素。

3、特殊性使用的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的;价格昂贵的药品。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须经由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后方可使用。以下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

(1)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洛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比阿培南、朵利培南;

(3)多肽类与其他抗菌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烷;(4)抗真菌药物: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伊曲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伏利康唑(口服剂、注射剂),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

三、分级管理临床应用

临床上轻度或局部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者或己明确病原菌,只对限制性或特殊抗菌药品敏感的患者,可使用限制性或特殊的抗菌药物。

患者若需要使用限制性抗菌药物,应经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若需要使用特殊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若科室上述级别的医师不在,则需要科主任签名。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品,但仅限于1天的用量,要做好相关的病历记录。

门诊患者若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原则上只能选择非限制性药物。若病情需要使用限制性、特殊抗菌药物,分别需具有中级、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在处方上签名。另外,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原则上不得超过3-5天,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感染性疾病除外。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表(抗生素)

分类 一级抗菌药物 二级抗菌药物 三级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 青霉素、青霉素V钾、苯唑西林、氯唑西林、氨苄青霉素、卞星青霉素、呋布西林、阿莫西林、美洛西林、奈夫西林 美罗培南

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头孢替安、头孢羟氨苄、头孢西丁、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头孢匹胺、头孢硫脒 头孢丙烯、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米诺、头孢他啶、头孢地尼、头孢拉氧、头孢替唑、头孢美唑、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孟多 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头孢唑南

其他B-内酰胺类酶抑制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莫西林舒巴坦 头孢哌酮舒巴坦、派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他唑巴坦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氨基糖苷类 丁胺卡那、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 奈替米星、妥布霉素、依替米星、大观霉素、异帕米星

酰胺类 氯霉素

糖肽类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吉他霉素、乙酰吉他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四环素 四环素、多西环素 米诺环素 磺胺类 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莫西沙星 帕珠沙星

呋喃类 呋喃妥因、呋喃唑酮

抗真菌药 制霉菌素、克霉唑、联苯苄唑、特比奈酚、酮康唑、氟胞嘧啶 氟康唑、咪康唑 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草鱼的分级饲养管理 篇7

1 草鱼分级养殖及“两性饲料”搭配组合的优点

(1) 便于鱼体生长增重的一致和水体上层、中层、下层的立体均衡利用, 使水体各层的鱼都能快速摄食, 减少饲料浪费。

(2) 提高淀粉利用率, 减少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 提高饲料产品的养殖效果。

(3) 有利于养殖经验不丰富的用户更好地调控投饲率。

(4) 与大小统养单一使用一种饲料相比, 能较大地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2 草鱼鱼种养殖及饲料组合要点

养殖户通常在每年4-5月份使用一口塘放水花标苗, 经20天左右鱼长至8-9朝 (2000-2400尾/kg) 开始分塘。一般每亩放养12朝的苗种1.0-1.5万尾, 饲养水平高的可提高到2.5-3.0万尾。出鱼规格主要分为0.05-0.15kg和0.3-0.7kg两种上市规格。在0.05-0.15kg/尾前饲喂高档小鱼膨化饲料, 占每天总投喂量的80%以上, 颗粒饲料占20以下。达到0.05-0.15kg/尾上市规格后, 一部分鱼苗出售, 另一部分继续在塘培育到0.15-0.35kg/尾再出售。此阶段膨化饲料的比例可降低到60%-70%。打鱼针后转用颗粒饲料, 每日的投喂次数为4-6次。

3草鱼成鱼养殖及饲料组合要点

草鱼成鱼的上市规格通常分为1-1.5kg/尾、2-2.5kg/尾和3.5kg尾以上。在成鱼的养殖阶段, 草鱼对环境的承受能力增强, 消化能力加大, 生长速度加快, 无论是体重的增加还是体长的增长都很明显。此时, 鱼体对营养的需求特点是蛋白质下降, 能量、矿物质等增加, 并对饲料的要求更全面。

(1) 上市规格1-1.5kg/尾

一种是年初放养0.05-0.15kg/尾的草鱼种, 到6-7月份开始起捕, 然后每隔40-50天起捕一次, 全年起捕次数为3-4次。

另一种是放养0.05-0.15kg/尾、0.15-0.35kg尾、0.35-0.5kg/尾三种规格的鱼种, 全年起捕草鱼5-6批。第一批起捕时间在清节前后, 养殖时间为80天左右, 然后每隔50-60天左右起捕一次。有条件的地方在起捕一批鱼后再补放小规格的鱼种, 以备来年需求。

对于此类养殖方式的饲料组合, 膨化饲料占日用量的60%-70%左右, 以后每半个月根据鱼体生长情况逐步减少3%-5%比例。颗粒料日使用量30%左右, 以后每半个月根据鱼体生长情况增加3%-5%的比例。最终膨化料占40%、颗粒料占60%, 一直喂到鱼出塘。

(2) 上市规格2-2.5kg/尾

一种是放养1-1.5kg/尾的草鱼500-700尾亩、0.9-1kg/尾的鳙鱼40尾/亩、0.1kg/尾的鲫鱼500尾/亩、0.05kg/尾的鲮鱼1000尾/亩。草鱼规格达到2.5kg后起捕, 全年草鱼起捕3批, 起捕后补放1-1.5kg/尾的鱼种。

另一种是采用一次性放苗分次起捕的方式。年初时草鱼一般放养3-4个规格, 分别为0.1kg/尾、0.3kg/尾、0.5kg/尾、1.5kg/尾, 搭配比例为250-300尾/亩、150-200尾/亩。另套养50尾/亩的鳙鱼 (0.05kg/尾) 、150尾/亩的鲤鱼 (0.05kg/尾) 、20尾/亩的白鲢 (0.05kg/尾) 、300尾/亩的鲮鱼 (100-160尾/kg) 。5月份开始起捕第一批鱼, 之后每隔4-5天左右起捕一批, 一般全年起捕5-6次。

对于此类养殖方式的用料组合, 膨化料和颗粒料各占50%左右。每过半个月根据鱼体生长情况减少3%-5%的膨化料, 相应增加3%-5%的颗粒料, 最终膨化料占30%、颗粒料占70%, 一直喂到出塘。日投喂3-4次。

4“两性饲料”搭配组合注意事项

(1) 一般情况下每餐先投沉性颗粒料, 再投浮性膨化料, 也可同时投喂。还可上午投喂沉料, 下午投喂浮料。

(2) 水温低于18℃或高于35℃时应以沉料为主, 反之则以浮料为主。一年之中, 一般2-3月份主要投喂颗粒饲料, 4-6月份主要投喂膨化饲料, 7-9月份以颗粒饲料为主。

(3) 水浅的池塘可多投喂浮性膨化饲料。

分级管理 篇8

关键词:海事;分类分级管理; 应用

地方海事作为内河水上交通安全的主管部门承担着辖区内所有通航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工作。地方海事所管辖的水域包括可供通航的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管理的船舶种类包括散货船、液货船、危化品货船、客船、客旅游船、渡船等船种;这些管理对象往往是数量多、分布广,部分渡口管理对象往往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地域给地方海事的水上安全管理造成了困难。地方海事受经费、人员编制等条件限制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不足,管理设施落后的情况。地方海事如何在有限的管理资源下将辖区内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实、做好?我认为将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现在我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想法提出请大家指教。

以衢州市地方海事辖区为例,辖区内共有专业水路客运企业6家,专业水路货运企业1家,渡口27处,采砂点110余个这些管理对象的重要性、船舶质量、船员配备、通航环境、管理水平等各方面参差不齐,如果一概而论,每个管理对象都投入相同的监管力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对于安全到位的对象来说是对监管资源的浪费,而对安全不到位的管理对象来说是安全监管的缺失;所以我认为应当建立公正的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对管理对象实施差异化管理,提高监管资源的使用效率。

分级管理应当分三步走:第一步对管理对象进行分类并定期实施全面的安全评估分级;第二步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安全监管资源的配置方案;第三步根据配置方案开展安全监管工作。

首先根据管理对象的性质将其分为特别重要、重要、次要三类,例如将水路客运企业和渡口划为特别重要管理对象;将水路货运企业划为重要管理对象;将采运砂石点划为次要管理对象。安全评估分级目前可以从船舶状况、船员配备、码头锚泊等通航环境情况、运营情况、台帐档案管理、责任制签订情况、管理人员配备情况、船舶事故发生情况、管理对象诚信9个方面对管理对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后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其中船舶状况满分为15分,管理对象的船舶维护保养良好,各类技术状况良好,各类相关证书齐全有效者可得满分;船员配备满分为15分,管理对象配备有满足要求的持证船员,并且船员责任心强、驾驶技术优良、熟识航道情况者可得满分;码头锚泊等通航环境情况满分为15分,管理对象的码头以及船舶航行的水域符合通航以及靠泊要求,船舶的停靠、锚泊设施良好并拥有良好的避洪锚地者可以得满分;台帐档案管理满分为10分,各类安全管理台帐齐备并记录完善,制定了相关的应急预案并按照要求定时进行應急演练者可得满分;管理人员配备情况满分为10分,现场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具有详细的安全管理人员值班表并能按照值班安排值班者可得满分;船舶事故发生情况满分为10分,从未发生安全事故以及险情者为满分;运营情况满分为10分,运营正常,经济效益良好者为满分;责任制签订情况满分为10分,各级责任制全部落实者为满分;管理对象诚信满分为5分,申办证书、签证、安全检查等各类管理过程中未发现过提供虚假信息者为满分。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的管理对象为三类管理对象,75分到90分的为二类管理对象,60分到75分的为一类管理对象,60分以下的管理对象则列入“黑名单”。

分类、分级完成后根据分类、分级情况制定相关检查资源配置方案。首先对于“黑名单”管理对象必须要求其立即进行停航整改,整改后重新进行安全评估,评估合格后方能正常运营。对于评估合格的管理对象则按照主次可将其分为9类,分别为:重点一类管理对象、重点二类管理对象、重点三类管理对象、重要一类管理对象、重要二类管理对象、重要三类管理对象、普通一类管理对象、普通二类管理对象、普通三类管理对象。分为9类管理对象后根据其重要性以及安全评估结果分别制定监管资源配置方案;例如:重点一类管理对象平时每周检查一次,运输高峰期每天检查一次,重点二类管理对象平时每三周检查一次,运输高峰期每三天检查一次。监管方案制定后征求各方意见,修改统一意见后开始实施,实施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重新进行安全评估分级并修改监管方案。对于安全评估得分较高的三类管理对象还可以考虑给予一定政策上的优惠,例如给予其定期签证、简化安全检查等。

本人认为对管理对象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制度, 实行差异化管理,益处较多,其中最大的益处就是合理配置有限的监管资源,其次可以让安全管理到位的管理对象得到一定的激励,安全管理较差的对象得到警示,提高管理对象的安全意识;其二,分类分级管理制度也督促管理对象不断自我进步、完善管理。

客户分级管理制度 篇9

目的:

根据客户等级的分布,依据客户价值来策划配套的客户关怀项目,针对不同客户群的需求特征、采购行为、期望值、信誉度等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配置不同的市场销售、服务和管理资源,对关键客户定期拜访与问候,确保关键客户的满意程度,借以刺激有潜力的客户等级上升,使企业在维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效益。

1.0范围:

公司的所有客户。

2.0分类等级:

根据年度销售额、销售价格、货款回收情况等多项综合指标,对公司所有客户分三级进行评估管理。

3.1销量指标:

3.2综合指标

4.0职责:

4.1经营销售部负责对客户的具体分类管理与服务、维护与提升工作:促销科负责提供客户销售数据分析等相关资料;负责定期对公司所有客户,组织进行分类级别的评定和修改更新。

4.2财务部负责客户资信等级的评定、货款核实、及时对帐调帐等相关结算工作。

5.0规范与程序

5.1客户分类的评定办法:

5.1.1客户分类的评定时间:每年进行一次客户分类的综合评定,包含所有客户的资信等级的审定。一般在每年初3月份的25―30日。

5.1.2客户分类的评定的组织:各销售科长/代表处经理负责事先对所管辖区域的客户,根据客户的销售额、合作状况及发展趋向等相关指标对进行初步评级,并填写《客户质量等级评估表》。由促销科牵头召集各部门长,以会议形式进行讨论复评,并修正《客户质量等级评估表》,按以下几个类别进行分类汇总:

A关于A类客户:列定A类客户的名单;对A类客户给予生产及销售服务支持计划。

B关于享有公司特殊政策的客户:核实已给予了特殊政策的客户的稳定性、以及提出建议新政策或需调整的政策。

C关于客户资信等级的`审定:按公司规定的结算政策中部分客户享受特别方式的稳定性、对新增特殊结算方式客户的提请或调整撤消。

D新合作的客户:按每次合作状况对照客户质量评定报评定暂时等级,在合作满六个月后,进行评估。

E其他

5.2客户分类管理的实施:由销售员在日常的各项工作认真贯彻实施,由销售经理/科长具体安排与组织实施中定期抽查,由销售部长及以上领导在日常订单审批中予以贯彻和确认。

6.0 A级客户的管理:

6.1 A级客户和管理概念:A级客户是公司营销网中的重点客户。A级客户因为有共同发展的愿望与意识,所处市场容量大,与我司合作忠诚、信誉好,竞争力与实力强,并且有良好的发展潜力,成为我司营销网中的领导者、基本力量和最主要的合作者。A级客户的确认与管理是软的服务与硬的优惠结合的过程管理。A级客户不采用终身制,依据年度综合数据进行评定。

6.2 A级客户的内部管理与服务支持:

6.2.1

AA级客户长期合作协议的拟定、修正:由销售部长会同销售科长/经理执行;

BA级客户的申报评估与确认,每年度一次,具体时间依年度安排而定(附《客户质量等级评定表》);由销售科长(经理申报),销售部长负责审核,总经理董事长批准;

CA级客户的订单,应尽可能争取;如因其他原因需拒单,要销售部长及以上审核予以确认。

D生产支持:A级客户的订单,在同等情况下,优先安排,优先保障,具体见生产部相关管理办法。

E在服务资源的配置上不要有“大锅饭”或“倒置”现象,即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而使重要客户并未得到更多的服务,任何企业的资源都是有限的,企业的各项投入与支出都应用在“刀刃”上,在日常工作中,各项生产资源、销售资源均应该向为公司提供更多利益的A级客户倾斜。

F销售人员应经常联络,定期走访A级客户,为他们提供最快捷、周到的服务,享受最大的实惠,销售主管也应定期去拜访他们。

G销售应密切注意该类客户的所处行业趋势、企业人事变动等其它异常动向。

H应优先处理A类客户的抱怨和投诉。

7.0.B、C类客户的管理:

7.1对B类客户参照A类客户管理办法进行管理,但不能与A类客户订单相冲突。具体政策弹性依客户及生产的具体情况届时制定。

7. 2对C类客户按一般流程操作,销售经理/科长在订货时把控价格及付款,作为对AB2类订单的补充。

7. 3B、C类客户的订单,部分价格高、付款好的,可向销售部长以上申请成为A类订单,享受A级客户的生产待遇。

8.0支持性文件

8.1《WD封头生产标准天数》

9.0记录与表格:

上一篇:孤残儿童之家策划书下一篇:施工工程劳动力安排及主要机具使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