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

2024-09-04

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共8篇)

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 篇1

一、努力规范诊疗流程、提高病床周转率

1、加强计划收治,及时周转病床、控制加床。对全科病人的检查、手术计划安排,规范入院前检查,提高入院诊断正确率。

2、严格执行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医疗核心制度。主管医师及时查看病人,上级医师在规定时限内及时查房,及时提出诊治意见。

3、严格执行医疗规范及操作规程,合理检查,避免重复检查及过度检查。

4、合理安排科内医师的工作,保证治疗、检查及手术及时安全。

二、加强瓶颈环节管理

1、科室之间、科内医护人员之间加强协作沟通,对病情复杂、危重、疑难的病人及时进行院内会诊、讨论,尽快明确诊治方案,必要时请上级专家会诊或及时转诊。

2、对于一些特殊的或需要预约的检查,主管医师应提前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联系、并作好检查前准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3、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危急重症、围术期等重点患者管理,积极防治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

三、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1、加强三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及考核。不断提高专业术诊疗水平,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诊治水平。

2、加强医疗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减少和避免院内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

四、利用临床路径管理缩短住院日

逐渐增加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及范围,提高入径率,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控制变异因素。

五、加强沟通、减少或避免医患纠纷

1、对诊断治疗效果不佳、服务不满意、或出现其它纠纷隐患的重点病人应重点管理,适时沟通交流,争取患方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尽量避免因纠纷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加强科室之间、医务人员之间沟通,保证病人及时检查、及时治疗。

六、提升信息化建设

与上级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加强与上级医院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相应病人可得到及时会诊指导。

七、加强院科两级监管

1、科室每月对科内住院时间较长的患者积极组织讨论、会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分析原因、找出改进措施。

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 篇2

1 临床资料

以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所有住院患者主要指标作为研究资料,见表1。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措施

2.1.1 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

医院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医院工作小组由业务副院长担任主要负责人,各科室由科主任担任主要责任人。

2.1.2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管理。

缩短术前等候时间、术后康复时间、手术并发症的有效防治时间,从而缩短手术患者住院日。

2.1.3 积极实行单病种管理及临床路径管理。

以科室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治流程并在其它病例中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2.1.4 推进学科建设,推广技术普及。

以加强学科建设和技术普及,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治疗及康复时间。2.1.5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以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加快患者确诊时间,保障有效治疗措施尽早实施。

2.1.6 加强目标考核并奖罚分明。

科学制定医院及科室的平均住院日考核目标,阶段性落实各项奖罚措施,促进该项工作可持续开展。

2.2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7软件分析,将所记录数据与国内同级综合性医院平均住院日12.15日进行单样本T检验对比,数据用±s表示,见表2。

2.3 结果

我院平均住院日以每年5%以上的幅度递减,2009年平均住院日已降至10.21±35.94日,相对国内同级综合性医院平均住院日12.15日明显处于领先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其中t=-14.26,P<0.0001。见表3。

3 讨论

3.1 完善组织机构,明确责任分工

医院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主要负责人,各科室由科主任担任主要责任人。努力实现从院长到普通员工,思想认识上保持一致。通过多种形式的专题培训让每个医护人员都有加快病床周转、减少住院日、减少患者费用、解决住院难的服务意识。每季度由医务部牵头,组织各临床科室相关医生开展一次缩短平均住院日专题讨论会,将好的意见和建议提交医院领导小组讨论并组织实施。例如2009年1~6月我院肾内科平均住院日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升高,经过医院工作小组对肾内科前三位疾病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发现肾内科床位使用率同比增加,危重患者数同比减少,主要住院病种无明显变化,本应加快床位周转,平均住院日同比应该缩短。要求对其前三位疾病进行临床路径或单病种管理,通过强化医生开展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要求医生勤写病历,做好慢性病人的宣教工作,科主任加强三级检诊、三日确诊、疑难病例会诊、三日内手术的管理。2009年6~12月该科平均住院日较2008年同期和2009年1~6月均明显降低。

3.2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等候时间、术后康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是影响手术患者住院日数的重要因素[3]。术前等候时间与辅助检查科室工作效率密切相关,我院通过在CT室、超声科等检查科室导入精益六西格玛管理理念,不断优化检查流程,使CT检查、B超检查平均等待时间分别由4.68小时、5.18小时减少到2.20小时、2.86小时,X线检查2小时出报告,检验科室报告在当天16:00前送达各临床科室,床旁B超、心电图、X线检查即时就可出报告,此外加强科间协作及时做好手术安排,科间会诊必须24小时内完成,这共同确保了术前等候时间的有效控制。例如2006年我院普腹外科术前平均住院日3.68日,其中20%的病例超过4日,查找其原因主要是检查结果未及时回报、手术安排不及时、科间会诊不及时,经过上述改进措施,目前普外科术前平均住院日仅为2.86日。主刀医师必须于术后24小时内查看患者,督促各项治疗措施的实施,加强患者术后康复的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与妥善处理至关重要。加强患者出院后的康复指导及随访,可消除患者尽早出院的后顾之忧。我院神经外科、脊柱外科、甲状腺血管外科等,平均住院日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递减,主要在于术后康复指导的加强和并发症的有效防治。

3.3 积极实行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

虽然单病种只是一种疾病,但也与其所在科室的平均住院日有一定的关联[4]。我院选取急性阑尾炎、社区获得性肺炎、髋关节疾病(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急性心机梗死(采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采用体外循环手术治疗)、胆囊疾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6个典型病例进行单病种管理。一方面不断细化、规范治疗措施,制定严格的临床治愈标准;一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水平。2008年33例先天性心脏病(采用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6.42%。对于病种单纯且意外发生可能性相对较小的病种进行临床路径管理,甚至是限价管理,对于医患双方来说都易于接受。我院选取腹股沟疝手术治疗、足月妊娠平产或剖宫产、单纯甲状腺瘤手术治疗实行严格的临床路径管理并限价服务。术后24小时(个别48小时)停用抗菌药物,手术切口拆线前办理出院,以及患者享受到的经济实惠对于同科室其它病种患者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对于相关科室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开展有较好推动作用,同时医护人员的诊疗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3.4 推进学科建设,推广技术普及

离开了加强学科建设和新技术运用,开展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只能依赖于将危重、疑难病例拒之于门外[5]。自2007年以来,我院每年在急危重医学科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形成了目前相对较完善的综合内科ICU、综合外科ICU、神经脑血管病系ICU、心脏病病系ICU、急诊科ICU、儿科ICU、新生儿科ICU共7个ICU病区,ICU病床共计112张,占住院床位总数的5.62%。医院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逐年升高,对于急危重患者平均住院日的控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新技术是推动平均住院日下降的重要因素。新技术启用的早期,应用例数少或并发症相对较多,效果并不显著。只有技术日渐成熟并普及了,平均住院日方能显著下降。例如我院泌尿外科有5位医生掌握了经皮肾镜下取石术,4位医生掌握了前列腺电气化切技术,并有较好的腹腔镜技术基础。术后患者疼痛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泌尿外科一区有1位65岁的肾囊肿患者,利用腹腔镜行去盖减压术,术后4天就出院了。另外腹腔镜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普通外科学和妇产科学疾病的手术治疗,各专科熟练掌握腹腔镜技术的医生共计50余名,胆囊切除术在使用腹腔镜技术后平均住院日由9.20日降为5.40日。

3.5 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

三级查房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等12项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既能缩短患者确诊时间,又能尽早为患者实施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缩短平均住院日既是医疗效率的体现,更是医疗质量的展现。事实上,我院2006~2008年连续3年被评为“湖南省医院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优秀单位”。加强医疗安全实时监控,关注并发症、感染率、死亡率、再次住院率,各项指标必须在医疗安全和质量监控的限度内。进行平均住院日管理,注重控制平均住院日下降的节奏,而不是简单地降低平均住院日。控制平均住院日工作决不能以忽视医疗安全为代价。近三年,我院在受理医疗投诉的次数和因医疗纠纷发生经济赔偿数额上都逐年明显下降。

3.6 实行目标考核并奖罚分明

我院制定全院或科室平均住院日目标有4个参数。第一个参数是纵向指标,每次制定目标以医院或科室前三年实际平均住院日为基础制定目标。第二个参数是横向指标,在国内同级医院或科室间进行比较。第三个参数是医院或科室的服务能力,依据现有的人力、技术水平和病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第四个参数是医疗安全质量指标,它是坚持平均住院日开展的底线,一旦指标异常即说明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开展过度。同时平均住院日的目标必须适时调整,比如科室关键人员调整、住院床位的大幅变化、现有技术的重大突破等情况,尤其不能无限加压。我院对病床使用率在100%以上,与上一年相比业务收入增长6%以上、平均住院日缩短10%以上的科室各给予10000元的经济奖励。对于平均住院日出现增长的科室列入科室年度综合考核(百分制)范围,每增长1%扣科室综合考核分0.5分。

综上所述,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受到患者因素、医院内部因素、社会因素和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6],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2007年以来,我院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通过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缩短疾病确诊时间,减少术前等待时间,规范疾病诊治流程,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医院各项指标发展良好,基本上实现了政府、医院、患者、医护四方都有所收益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树强,姚永玲.平均住院日管理解医改难题[J].中国医院院长,2009,(16):57-63.

[2]张灿灿.缩短平均住院日需内外兼修[N].健康报,2009-09-04.

[3]井玲,高海鹏,林朋.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及对策[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4,18(4):244.

[4]金玲.刍议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0):46-47.

[5]兰青,唐维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7,18(6):18-19.

科室缩短平均住院日措施 篇3

“平均住院日”是反映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不仅可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也可为患者节省住院费用,特制定本措施。

1、组织机构 科室主任负责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的有效实施。对收治病人病历资料进行审核, 剔除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保留和完善各种必须的诊疗项目, 按照单病种规范治疗方案, 减少无效住院日。按照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计算出依照此模式进行检查、治疗、护理等单病种医疗费用限价, 做到医疗收费公开、透明。对单病种控制流程不仅具体到检查项目、次数、用药种类、剂量,甚至对病人的饮食指导、帮助病人进行恢复性训练、定时调节病人的心理状况等都有周详的治疗方案和操作流程。按照此流程管理, 可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降低住院费用;通过增加收治病人数, 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并产生联动效应。

2、改善医疗服务模式。适当延长科室门诊服务时间,周末全部开放, 病人入院前尽可能在门诊做好必要的化验和检查, 入院后即可进行治疗。规定检查科室普通常规检查取消预约,所有标本及时采集, 按承诺服务时间完成送检和接收, 网上实时查询结果, 便于临床医生下医嘱处理。通过双向转诊病人, 发挥大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各自的优势, 起到平衡医疗资源的配给, 达到资源有效利用的目的。

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的意义和措施 篇4

平均住院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每一个出院病人平均住院时间的长短,它是评价医院效率和效益,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衡量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由于病床紧张,病人住院难,有可能延误病情及错过最佳治疗时期,对医院则减少了收治病人的容量,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如果为了追求病床使用率,并选择压床,代价则是医务人员满负荷工作,医疗质量难以保证,并且以提高每出院人次费用和增加病人住院天数为代价。

有研究把病人住院日分为高效,低效,无效三类。高效住院日指病人的有效诊断,手术,治疗时期,其医疗费用发生颇高,与摊销医疗成本后结余成正比,低效住院日和无效住院日一般指病人的准备期和治愈康复后期,医疗费用发生颇高,与摊销医疗成本后结余成反比。外科手术治疗的高峰期通常集中在第3-4天,属高效住院日;而第1-2天为术前准备日,属低效住院日;第5-7天或以后,住院费用递减回落,一般是术后抗感染期或其延长期,属低效住院日和无效住院日。外科疾病的住院期间平均为7天,如果充分利用医技支持,努力缩短住院第1-3天时间,则可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内科疾病高峰期通常集中在化验检查期,治疗期间的费用回落不太明显,在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改进性策略中不优先考虑。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措施和方法:

1.实施单病种管理:筛选适当的病种,复习病历资料,剔除不必要的检查,治疗项目,保留必要的诊疗项目,形成单病种规范的治疗方案,减少无效住院日。计算出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费用。实施流程管理,包括检查项目,次数,用药种类,剂量,饮食指导,术后体位,术前准备,术后康复性训练,心理调节等每一个医疗,护理行为都规范成患者须知,医师诊治流程,护士操作流程。规范单病种治疗方案。此外,还有利用疾病诊断相关组,制定平均住院日指标的方法,避免了一切的不公平性。

2.采用微创手术,伤口粘合处理等医疗技术。制定安全性高,创伤小,恢复快,用药合理的医疗技术,使病人尽可能在术后最短时间内出院。

3.日间手术模式:有医院采取对于手术风险较小的成熟性手术,如单纯性阑尾炎,白内障,子宫肌瘤等病种,术前检查,术前准备上午完成,下午安排手术,术后观察数小时,如恢复情况良好,第2日出院。可以减少病人院内感染的风险,减轻住院费用负担,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4.根据医改政策,充分实行双向转诊或家庭病床。

5.改进服务模式:适当延长门诊服务时间;医技部门实时采集标本,及时报告;择期手术患者的术前检查安排在门诊完成,住院后直接进入治疗,手术流程。

6.加强手术室管理:手术室决策和高效管理师医院发展和竞争的重要手段。临床科室对手术空间和时间的竞争也变的激烈,手术需求的增长速度已经超出常规手术室基础设施,麻醉设备和护理相匹配的承受能力。手术室使用效率的提高,能增加外科患者的周转,减少无效住院时间。所以,手术室管理师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环节。应当研究手术室的效率最大化作为安排手术时间的依据,合理安排手术科室,手术时间。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过度利用和利用不足往往同时存在,这与手术时间,手术种类,手术医师技能没有严格评估有关。应当研究手术室安排手术时间,标准手术时间,以确保手术资源最大化的使用效率。同时,研究发现,第一台手术准时开始对手术室的利用效率很重要,平均45%的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开始时间推迟15分钟,有10%的手术室第一台手术开始时间推迟30分钟.7.麻醉流程改进:缩短手术患者住院第1-3天的时间,对麻醉医师的时间和流程提出更高的要求,术前访视和麻醉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都要改进。有研究发现,麻醉准备和复苏室的使用,可以极大缩短手术周转时间,每个手术间可以在每个手术日增加1-2.5小时手术时间。

8.改进流程:手术科室的病种诊治流程。科隙间制度执行流程执行流程(如会诊,转科),手术相关科室的协作流程(如手术科室,手术室,麻醉科,医技科室),手术室时间安排流程。

关于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办法 篇5

各科室:

“平均住院日”是体现医院服务能力、医院管理效益及医疗技术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有效地解决目前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切实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合理利用医院现有医疗资源,根据《卫生部关于改进公立医院服务管理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若干意见》(卫医管发〔2010〕14号)和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的要求、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办法。

一、实行临床科室缩短平均住院日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

1、加强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提高其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医院统一组织领导下,医务科直接负责对平均住院日的管理工作。各级管理工作者及医护人员必须明确缩短平均住院日是提高医院效率和收益,提升医院形象,维护患者切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2、通过科学方法制订平均住院日标准。在我院平均住院日的基础上,根据科室临床工作实际,医院制定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具体目标。以全年全院年平均住院日≤9天为目标,对各临床科室设置具体平均住院日目标(见各临床科室综合目标责任书)。

3、将平均住院日列入医院考核体系。平均住院日作为一项单独考核、奖惩指标,纳入各科室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医疗质量考核、绩效考核体系。

各临床科室在上年平均住院日基础上,以每年递降5%为本科室平均住院日目标,实行月度绩效考核,对平均住院日有明显改善科室给予奖励。

4、严禁以“压缩平均住院日为目的”的重复出入院现象。

二、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工作

1、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要求,所有临床科室均参与临床路径试点工作。

2、各临床科室根据“住院年排名前5位病种”,至少选择2个病种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3、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临床路径完成情况纳入月度绩效考核。

4、按《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与管理实施方案》的要求,开展单病种质量控制管理工作。

三、严格实行“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评价与管理

1、医务科、质量控制科负责对每月“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评价与监管。

2、各临床科室对“住院时间拟超过30天患者”要实行科主任 “专项大查房”,组织全科进行病情讨论及长时间住院原因分析,分析结果病历中要有专门记录。

3、各临床科室在每月底前将本科室“住院时间拟超过30天患者”情况提前上报医务科、质量控制科审核。

4、医务科、质量控制科组织相关人员每月对科室上报的“住院时间拟超过30天患者”情况进行合理性审核,对于有不合理病例的科室,医院将责令科室立即办理出院,并实行绩效考核扣分。

5、对于“住院时间拟超过30天患者”的病例,医院每月在医疗质量会上进行通报反馈。

四、合理调配全院病床,减少患者住院等候时间

我院今年新成立了以老年病、高血压病为主的内七科和以中医专业、康复专业、疼痛专业主的内九科,可以收治非危急重症患者,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全院病床资源,有效地减少了相关专业科室患者住院等候时间。

五、利用“信息化建设”和“弹性工作制”,缩短影响“平均住院日”各环节的等候时间。

1、通过医院信息系统中LIS、PIX(正在建设)系统,建立辅助科室——临床科室间检查结果(放射影像、检验、超声、病理等)的实时报告,2、开展住院前预约检查,有效地缩短患者住院期间、术前及术中等候检查结果的时间。

3、影像、超声科室实行“弹性工作制”,通过“早上班、晚下班、周六、周日上班”等措施解决CT、MRI、超声预约时间长问题。

六、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普通病例、慢性患者及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分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下级医疗机构。建立长期的社区帮扶机制,建立医院出院患者信息追踪和康复期医疗委托服务制度。

七、重点加强影响平均住院日关键环节的控制

(一)加强手术室、各手术科室、麻醉科的配合。手术室应合理安排手术,对手术患者接、送及接台手术制定规范的流程;设立麻醉恢复室,加速手术室的周转;手术医师必须提前进入手术室,与麻醉、手术室护士共同进行安全核查,保证第一台手术及时进行。

(二)加强各临床科室的配合。强调首诊负责制,严格会诊医师资格和时效管理,保证会诊质量和会诊时效性。疑难危重病例及时向医务处报告,由医务科组织相关科室、专家会诊,提出全面有效的诊疗方案,缩短疾病诊治时间。

(三)确立医技科室质量时限目标。加强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的时效性管理,优化流程,缩短辅助检查的等待时间,减少无效就诊时间。各科室应按照规定的检查时限出具报告,周末常规检查项目均应正常开展。积极推行同级医院化验结果互认制度。

(四)医护人员应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范,预防院内感染发生。通过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网络,对重点科室定期检查。

(五)强化质量效益观念和规章制度,尽量减少并发症发生。附: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三台县人民医院 二0一三年七月二十日

三台县人民医院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具体措施

为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为了患者节省住院费用,根据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卫医管发〔2011〕33号)的要求,现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缩短平均住院日具体措施如下:

1、积极开展临床路径诊疗模式和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管理,规范诊疗行为。

2、严格无菌操作,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3、在住院诊疗过程中,实施不同阶段的病情评估制,落实三级医师负责制,保证诊疗的及时性。

4、提高科间会诊质量及效率,严禁出现推诿、推责和以大量辅助检查代替会诊意见的现象。

5、提高床位有效使用率。出院前复查有计划进行,避免盲目性。

6、积极开展微创手术。

7、有计划地安排择期手术住院日,避免周五、周末收治。

8、加强门急诊管理,提高门急诊收治科系的准确性。

9、周末、节假日安排上级医师查房,保证新入院患者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治。

10、辅助科室检查项目全年无变化,无节假日之分。

各科室要积极推进落实相关上述措施,努力缩短科室的平均住院日,使科室的平均住院日达到控制目标。

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 篇6

平均住院日是指一定时期内出院者占用总床日数与人数之比,是评价医院工作效率和效益、医疗护理工作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指标。缩短平均住院日不仅能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而且通过加快医院的病床周转,达到在不增加医院床位的前提下提高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因此,缩短平均住院日是现代医院管理思维的具体体现。

创建于1958年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经过近50年的发展,医院利用有限的空间不断增加社会服务量,特别是SARS后,伴随着百姓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同行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空前的挑战。2003年医院领导班子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指导医院长期发展的“一二三”发展战略,即一个发展目标——创建凝炼先进文化的国际化品牌医院;二条工作主线——学术与学科建设工作和经济与经营管理工作;占领三个主体市场——社会医疗保障市场、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和专科专病主题市场。经过2003年~2006年的启动、贯彻、推进、加强,朝阳医院一年一个台阶,逐步推进,2007年进入全面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的肇始年。五年来,医院在落实发展战略的同时,着力于提高医疗质量和满足社会需求,特别围绕缩短平均住院日这一综合评价指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至2007年底,医院本部从2003年开放床位962张增至1101张(增加14.4%),平均住院日从15.2天降至12.8天(缩短15.8%),年出院病人从20418人次增至29672人次(增加45.3%),年门急诊量从1022536人次增至2026207人次(增加98.2%)。就医院管理而言,以下几方面工作有利于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工作效率:

1 学科建设

一直以来,朝阳医院是以内科床位占优势的综合性医院,在2003年开放的962张床中,内科床位539张,占医院床位总数56%;其中呼吸病学学科、心脏病学学科分别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北京市医学重点学科,另有职业病医学学科、危重证医学学科和急诊医学学科为本院特色学科。由于内科疾病特别是疑难重症的确诊和治疗周期相对较长,医院床位一直供不应求。为提高工作效益,以有限的工作条件创造最大的社会服务量,医院优先发展医学影像技术、实验室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发展脏器支持技术、介入治疗、微创手术及器官移植等,使重点学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带动了一批科室成为优势学科。至2007年,继我院呼吸病学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及首都医科大学呼吸病学系挂靠单位后,血液病学系、急诊医学系、危重症病学系、骨科病学系、核医学系相继落户我院。与此同时,内科床位权重科室的平均住院日得到有效控制,见图1,这些科室总床位数491张,占内科开放床位数78.7%,占全院开放床位数44.6%。

2 单病种管理

近年来,为配合降低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病人单病种住院费用,医院重点强化了规范单病种临床路径,使合理检查、

规范治疗落到实处,不仅医疗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同时也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如占据医院收治的前10位病种中,心肌梗死平均住院日从2000年的19.3天降至2007年的12.16天;肺炎从17.9天降至15.13天;恶性肿瘤化疗从22天降至9.59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23天降至16.79天;脑梗塞从19.8天降至16.5天;子宫肌瘤从15.8天降至9.4天;腹股沟疝始终保持在4±0.2天。

3 全方位加强对住院时间长的病人的管理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病人住院时间长(>60天)已经不足为奇,其中少数人是因为疾病所致,检查、治疗所需时日较长;而多数人或因对医院治疗不满意、或因对医疗纠纷的各级处理结果持有异议、或因家中变故等等将病人长期留在医院。这些人为数不多,但占用病床时间长,占用床日比例高,对医疗资源浪费极大,有的甚至影响病区的正常工作秩序,对医院造成恶劣影响。以2003年为例,全年20418人次的出院病人中,超过60天的病人有325人,虽仅占出院人数的1.59%,但所占床日高达28936天,占同期开放床日的9.31%。根据此种情况,医院一方面组织各相关部门和科室对每一例超过60天的住院病例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和各级司法部门取得联系,依靠法律武器维护医院的合法权益。2005年,我院在法院和公安局的配合下,先后将两例占据病房长达5年之久的人员“请”出医院。与此同时,医院成立了质量检查与控制办公室和社会工作办公室,进一步强化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明确医疗纠纷的处理流程,大幅度减少了恶性医疗纠纷的发生机率。至2007年,全年超过60天住院病人占同期出院病人的比例下降至0.75%,所占床日数与同期出院病人占用床日总数之比下降至5.37%,为全院缩短平均住院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4 加强对医保病人的管理

占领社会医疗保险市场是我院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全院职工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05年10月,我院被指定为北京市社会医疗保险“A类医院”,2006年和2007年,我院医保病人出院人数达到北京市第一位。但由于医保政策在费用报销上的限制,使得住院病人更多地选择住院完成一些本可以住院前或出院后门诊完成的检查,又因我院医保病人出院人数约占同期出院人数的57%,故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平均住院日。对此,医院一方面要尊重病人的选择,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平均住院日,两难中,只能向管理要效益。医院开展了医技科室延长工作时间(早7:00~晚10:00)、周末开放检查、规范预约、送检、发报告流程等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病人入院后的等候时间;同时号召科室根据自身情况,妥善安排择期入院病人的手术和出院病人的出院时间,尽可能避开周末;通过一系列措施,医保病人的平均住院日得到有效控制,全院平均住院日也得以降低。

5 发挥绩效考核的导向作用

既然平均住院日是医院效率与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就必须纳入到对科室乃至个人的绩效考核中来,充分发挥绩效奖金的激励作用。一直以来,我院在对科室的绩效考核中都结合了对平均住院日的考核,但由于所占权重较低,引起的重视程度不够。2007年中旬,经过充分酝酿的建立在医疗绩效考核基础上的奖金分配方案,对临床科室不仅在绩效成绩中加大了对科室平均住院日考核成绩的权重,而且将有效降低平均住院日作为仅有的两项专项奖励项目之一,而对医技科室则加大了对工作量的考核力度。方案实施一年来,临床科室中90%以上的科室获得了降低平均住院日的专项奖励;全部医技科室的工作量皆有上升,基本达到了医技检查免预约(核磁检查除外);同时,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及职能处室之间还能就合理安排检查顺序,缩短等候时间等问题经常性地进行沟通,收到了一定成效。

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 篇7

规范医疗服务流程缩短住院天数整改措施

通过对医疗服务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患者平均住院日的问题的调研,发现本院在这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以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确保医疗质量,以满足病人需求。保障国家、医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多方利益,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和谐发展。

一、规范服务流程缩短患者诊疗等候时间对策

1、门诊医师,给患者开具检查后,即使下班了,也要等到患者回来看检查结果,或交班给急诊医师。

2、强调加强工作责任心,对于由于医师的不负责任、问诊、查体不完善等造成的后果,给予严厉惩罚。

3、对于重症患者,需离开科室,行影像、彩超等相关检查者,不论门诊或是病房必需有有资质的医师陪同。

4、当病房患者病情有变化时,医务人员不能拖拉,必需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到下班时间,遇到科室抢救重症患者,医护人员不能下班,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方可离开。

二、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对策

1、进一步细分专业、划分科室,规范诊疗行为。

2、进一步做好住院医师、低年资医师培训、管理。定期进行各临床专业、“三基三严”、医院规章制度等的培训。

3、加强医患沟通制度的管理,尤其住院期间各种沟通,包括术前沟通,保证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

4、加强对医技人员的培训,通过讲座、进修等形式进行管理,使各专业规范化。

5、适当增加部分检查项目,缩短临床疾病的诊断时间、提高诊断率。

6、加强医技工作人员的责任心管理,及时出具各种检查结果。

7、职能部门加大各种奖罚、监管力度;逐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

8、反复、耐心得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出院沟通,减少因患方、社会医疗保障方面引起的住院拖延、拒绝出院等情况。

icu缩短平均住院日管理措施 篇8

1.1 一般资料

本文资料选取某“三甲”医院病案统计室的统计报表, 资料的来源准确可靠。

住院病人逐年增加、病人量与病床紧张的矛盾日显突出随着全民医保时代的来临, 城市与乡村之间交通的日益便捷, 医院等级提升, 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知名度的不断提高, 来院就诊的患者越来越多, 不论是门诊还是住院病人逐年增加 (表1) , 而该院受地理位置及资金等方面的影响, 床位不能快速的增加, 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日显突出, 病人数量的急剧增加与床位紧张的矛盾, 是医院管理者必须充分重视和着力解决的矛盾之一。 (表1) 。

1.2 该院平均住院日的基本状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 5年间该院出院例数、住院手术例数大幅增长, 病床周转次数、病床使用率稳步增加, 而平均住院日则稳步下降。平均住院日与出院例数, 床位周转次数 (出院例数÷平均开放病床数) , 病床使用率 (住院者占用总床日数÷实际开放总床日数) 存在高度负相关关系, 5年间平均日下降了2.14d、降幅为15.52%, 出院例数增加了13593例次、增幅为81.72%, 住院手术例数增幅达67.22%, 病床增加180张增幅仅为25%。在开放病床增幅跟不上出院例数增幅的情况下, 出院例数的增加说明医院医疗资源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即同样的住院医疗资源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住院医疗服务, 随着平均住院日的缩短, 病床使用率的提高, 病床周转次数的加快, 收住的病人也在逐渐增多。

1.3 病床使用率此指标按2008年版《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和“三甲”

医院规定的标准, 病床使用率上限为93%, 该院近年来病床使用率已超标准, 且逐年增长, 具体表现为病房加床多, 住院病人就医环境差, 病房拥挤, 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 会给医院医疗质量带来一定的隐患

病床使用率受3个因素的影响: (1) 出院例数; (2) 开放病床数; (3) 平均住院日。出院例数为一终末指标, 开放病床数指标受资金、医院地理位置等影响, 加上扩大病床数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且需增加成本。而平均住院日的降低仍有弹性, 且能够控制。因此, 住院病人的逐年增加, 仍须从缩短平均住院日入手, 尽量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意义

(1)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以某院2009年的数据测算, 如每个病人住院日降低1d, 该院可以多收2838例病人住院, 医院在不增加任何投入的情况下, 可以收住更多的病人, 其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以2009年出院30226例次计算, 每个病人降低1d住院日, 相当于增加了83张病床。 (3) 缩短平均住院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于延长住院日产生的经济效益, 同时提高医院的纯收入[1]。 (4)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减少院内感染风险, 有研究表明, 平均每增加1d住院日, 院内感染率上升一个百分点[2]。 (5) 控制平均住院日是打造医院核心竟争力的有力手段。国内外研究表明, 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 减少患者的心理负责担, 减少家属陪护费用, 减少亲属住宿和生活费用、陪护家属的劳动机会费用等。

3 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与控制措施

平均住院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它与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合理、治疗采用的方法与技术、医技检测能否及时完成、结果正确与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住院流程中寻找平均住院日的影响因素, 制定并实施可行的控制措施, 缩短平均住院日, 从而提高医院整体竟争力, 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减轻患者负担,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卫生资源, 逐步建立单病种标准住院流程即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 明确使用诊疗项目种类、时间要求和出院标准等, 排除因个体医疗水平差异, 而引起平均住院日延长, 这是控制平均住院日最佳的途径和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 带动医院方方面面管理的加强, 无疑是医院现阶段较好的管理手段之一。

3.1 加大宣传增强员工意识

要让广大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要进一步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 打造医院核心竟争力, 就必须在缩短平均住院日上狠下功夫。

3.2 门急诊质量是控制平均住院日的首要环节

提高门急诊医师层次, 加强医师技能培训, 提高门急诊诊断准确率, 让患者一住院就能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同时, 进一步改善门急诊流程与服务模式, 减少入院后的检查时间, 使病人得到早期治疗, 也是缩短平均住院日流程上不可忽视的环节。

3.3 入院流程及住院部布局规范、合理

各种标志明确, 减少往返的时间, 以保证病人进入住院部后能快速准确地办理入院手续, 及时到达指定的专科病房进行治疗。

3.4 患者治疗流程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制度及核心制度, 加强医师的技术培训, 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操作。据研究发现, 病人的无效住院日很多均是由于上级医师查房、术前讨论、个别医师不在岗位等原因造成的。因此, 应制定组内医师协作机制, 加强医师之间的协作, 减少因主管医师不在, 而人为延长患者住院天数的现象。 (2) 应加大护理继续教育力度, 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减少护理差错事故, 并加快医嘱执行的反应度, 加强术后患者的护理, 防止伤口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 (3) 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加强院内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院内感染是造成住院日延长的第二位原因。因此, 对供应室、手术室等重点环节更须加强监督, 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

3.5 手术流程

术前住院日有较大控制弹性, 医院应大力关注这一环节, 减少术前病人不必要的等待时间, 这是减少术前外科病人平均住院日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加强手术室管理, 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保证大多数手术病人能在入院后的第2天进行手术, 最大限度地缩短病人术前等待的时间。

3.6 医技科室流程

医技科室不仅为患者提供直接服务, 也为临床诊治提供检测数据及检测报告。因此, 必须加强对医技部门的管理, 提高医技科室报告的准确率, 严格控制出具报告的时间, 保证患者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

3.7 加快信息平台的建设

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力度, 充分挖掘、利用和共享临床数据, 不断优化流程, 实现网上申请手术, 网上传递各类检查检验信息, 将明显减少患者排队、走路、询问及等待时间。特别是电子病历的使用, 将极大地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进而从间接层面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总之, 平均住院日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指标, 它即反映医院的工作效率, 又反映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疗技术的发展状况。医院的统筹管理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保证, 需要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切入点进行控制, 使医院在现有卫生资源成本最小化的同时, 减少患者的直接和间接费用, 达到医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使医院步入质量效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谢灿茂.平均住院日减少一天, 业务收入增长超过10%[J].中国卫生产业, 2008, 5 (3) :75~78.

[2]越雁梨, 李定安, 马国胜.医院住院成本预测[J].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2) :152~155.

上一篇:毕业生移动公司实习报告下一篇:海盗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