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2024-06-28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共11篇)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1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总结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我院自2005年开始了以抗菌药物为主线的合理用药工作,经过几年不断的摸索与实践,目前已形成了一种长效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1.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及专家评议组。管理小组由药学部、医务部、纪检科、感染科、质控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组成,负责合理用药的指导工作;专家评议组成员包括药学部、院感科、细菌室和临床科室专家等,负责定期对合理用药问题进行讨论及权威性评议。根据今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医院又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共组小组及三个督导检查组。

2.成立了临床药学科。为了更好地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我院借鉴其他先进医院的经验,于2010年在药学部下成立了临床药学科,科室目前有人员5人,其中主任药师2名,副主任药师2名,药师1人,学历构成为博士1人,硕士2人,本科2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临床药学科作为相对独立的药学部的二级科室,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合理用药的日常管理工作及药学部质量管理工作。临床药学科的成立,使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明显提高了管理的效果。

二、建章立制,努力构建促进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

医院建立了一系列合理用药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卫生部要求及医院的发展随时修订。如《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2005年、2009年)、《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2008版)、(2010版),《抗菌药物分级目录》(第1-5版)、《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规范》(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暂行方案》等,为落实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医院一直重视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采取外请专家举办讲座、本院专 1

家进行小讲座及下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不值班的临床医师必须参加学习,由主管院长亲自主持会议并监督考勤,大大加强了临床科室对合理用药工作的重视程度。临床药学科人员负责在全院的医师培训及新职工的岗前培训中,对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等有关规定进行宣教,并走向临床科室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小讲座。今年将抗菌药物使用的知识培训增加到每月一次,每个相同内容授课三次,并在授课后进行考试,进一步强化了全员培训的目的。

四、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多种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1.药师进临床:

2010年我院正式开展药师进临床工作,现有3名专职临床药师,分别在肾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跟随医师查房,面对面地为医生护士和病人提供用药服务。

2.处方点评:

此项工作是我们最早开展的一项工作,从开始时的每月100张到目前的每月抽查门、急诊处方450张,对处方进行全面的分析点评,其中重点是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并提交一份分析报告,上交医务科、主管院长,由医务科在每月的《医疗质量分析报告》上予以公示,并记入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中。

3.抗菌药物的专项管理:

①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控及超常预警:每月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用量、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排序前10位抗菌药物,用量前10位科室及医师,出现超常使用的品种及使用超常药品的科室及医师的用药流向分析。

②终末病历分析:每月按约10%的比例抽取住院病历,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分析,参考卫生部监测网的方法,从适应症、病原学检查、药品选择、用法用量、更换药品、联合用药、用药疗程、围手术期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提交一份合理用药分析报告,在全院医疗质量分析会上进行通报,并将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情况,以科室联系卡的形式反馈给各临床科室。

4.药品用量动态监控:

每月将全院抗菌药物用量、用药金额进行排序,对前10位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规定全院月用量波动幅度>30%,单品种科室用量波动幅度>50%、单种个人用量波动幅度>100%,为“警戒线”。监控中如发现有超过“警戒线”的药品、科室及医师,提出预警。

5.开展多种形式的用药督导工作:

临床药学科每月进行全院的日常督导,根据日常督导结果,我们先后采取对不合理用药病历的当事医师及主任进行当面质询、专家督导组对重点科室进行重点检查等方式进行督导工作。

五、强化监督管理,深化合理用药工作

为了保证合理用药的长效化,我们对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医师、科室及药品经销商三个层面进行督导改进,对临床科室及医师主要采取公示、上交整改报告、全院内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止处方权、不能参加先进集体(个人)评选等处罚。对药品经销商主要采取由医院纪检部门进行口头警告、限量采购或降价、记录不诚信记录、取消新药引进资格直至取消药品购销合同等处理。

六、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有效地控制了滥用现象:

通过持续的监督管理,用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我院住院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构成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均明显下降;病原学送检率已经达到国家规定的30%以上,术后用药时间明显缩短,预防用药单剂量也明显下降。

2.强化了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

经过强有力的干预,我院医师抗菌药物应用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从不规范、不自觉逐步提升到规范自觉的行为,合理用药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院形成了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3.促进了临床用药安全

经过持续的工作,临床上一些不恰当的用药方法得到了改善,如将短半衰期抗菌药物由一日量一次给予改为了每日2-3次用药,在全院范围内统一了头孢菌素类过敏试验的方法,强调对抗菌药物药物热的重视,限制

高剂量用药等,规避了临床用药风险。

目前,医院合理用药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将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尝试开展针对病种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加大对抗菌药物的奖惩力度,对积极配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科室及个人予以及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科室及个人予以相应的处罚。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要真正实现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正在致力开发合理用药监控程序,通过技术手段对医师用药实施更有效的监控。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合理用药工作的各项制度,努力提高合理用药应用与管理水平,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目标。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王娜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2

关键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管理,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浅析抗菌药物管理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使用 调查 分析 管理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354-01

就像蒸汽机对于工业革命,抗菌药物的发明及应用是人类医学治疗史上的一次极其有意义的重大革命,自此以后,抗菌药物自然也成为当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一类常用药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被人类不断的研究开发出来,必然存在着很多不合理使用的现象,例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滥用、误用、混用等不规范、不合理现象。本文现就八师28家基层医院当前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做出相关阐述。

1 八师28家医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1.1 抗菌药物适应症的选择不够合理

由于近些年越来越多种类的抗菌药物被开发和投入到临床治疗中,医师们也拥有更多选择的余地,虽然抗菌药物在现在很多临床诊断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也不乏一些医师假公济私,出于经济目的而不分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程度,只给病人选择价格昂贵或用药周期长的抗菌药物;另有一些医师对于患者由于长期服用同一种抗菌药物产生的抗药性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及时调整用药,造成患者的病情加重;还有一些医师在选择药物时,不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人制宜,因病制宜,而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习惯性的选择某几种药物;很多感冒发烧的患者,并美其名曰是用来预防感染,强迫患者使用。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每位医师都有,但确实不能不得到重视。

1.2 抗菌药物用量大、用药周期长、频繁更换

临床案例证明,一种抗菌药物进入人体后并不是立马就能起到抗菌的效果,会有一段反应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三天后才能看到明显的药效,与此同时,医生不应该只凭感觉确定用药是否有效,而是要依据一定的药理学、药效学原理。而一些医学基础知识并不扎实的医师认为抗菌药物的作用就是杀灭细菌,正常人服用也没有关系,因而为了提高药效,加速治疗,就会盲目加大抗菌药物的用量或者用药周期,当发现患者产生耐药性等问题时,错误地认为需要持续加大用药量和用药周期。这样的想法导致他们发现短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后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就会怂恿患者开始使用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最终导致在很多的治疗时间内却频频更换治疗药物的现象。

1.3 抗菌药物的搭配应用不当

有时患者的感染病原体较为复杂,或者说有时候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少数临床会同时选择几种抗菌药物的搭配使用,而更多的情况是,一种抗菌药物即可治疗多种细菌引发的感染,而医师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造成重复用药的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医师在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时,没有意识到两种或者多种抗菌药物之间的协助作用或者是它们的相互抵抗作用,从而使得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无法根治,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1.4 管理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

任何一个机构如果缺乏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都无法高效长久地运行,医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更是如此。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不仅仅是个别医师个人的问题,它反映的是整个医院医药监管体制出现的瑕疵,医师给患者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治疗用药以及抗菌药物种类、用量的错误选择正是在这种不健全体制下钻空子的显著表现。医院抗菌药物监管体制理应环环相扣,从前期的配备、到患者开药过程、以及后期的检查管理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目前28家医院的实际情况是监管环节断层,各部门管理职责也不够明确,甚至很多部门的监管职能无法进行有效的执行和强硬的行政干预。

2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对策

2.1 增强医务人员医德医务培训,加强其合理用药意识

对医院的医师进行定期不定期的医德医务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要求医师熟悉自身科室的各种抗菌药物使用指征、剂量、剂型、应用方法等。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务必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原则,在适应症和给药途径上严格把关,在选用药物及用量方面更是要严格遵守药理学、药效学的标准执行。医务人员应不断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锻炼,掌握抗感染治疗新动向和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动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专题讲座等提高感染病的病学诊断水平,切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规范源头是关键,因而必须其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加强医师的合理用药知识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風的教育建设,对于不重视患者实际情况遭到患者投诉的医师要给与其严肃处理,对有失医风医德的行为也要严厉地制止。

2.2 加强分级分类管理,加大检查督导力度

通过针对八师28家医院现存的抗菌药物使用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增强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不能只制定政策,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对适应症要严格审核,减少使用抗菌药物的频率,尤其是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尽可能少的减少在外科预防过程中三代头孢菌素的使用频率;选用抗菌药物的时候,要严格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目前的应用体系,一定能将现存抗菌药物的不良使用现象彻底根治。

参考文献

[1] 李恩杰,田立华,2型糖尿病并发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1,18(1):142—143.

[2] 朱鹏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药物流行病学杂志,1988,7(4):199-201.

抗菌药物培训总结 篇4

为切实加强我院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我院于9月15日下午,在院会议室召开“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对我院及社区全体医师、药师进行培训。根据培训的要求,以扎扎实实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加强宣传、强化培训,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专项整治为动力,全面规范用药行为,推进合理用药落到实处,确保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要注重结合,把专项整治活动与“创先争优”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相结合,扎实推动专项整治向纵深开展。培训工作要求全院广大职工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以高度的责任感,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状态,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该项培训工作中。药房xx药剂师对参加会议的人员进行了以下内容的培训: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和指导原则。

这次培训医院领导非常重视,准备的也非常充分,内容精细,接受培训的人员非常认真,共培训人员35人次,培训取得预期效果。

Xx镇卫生院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总结 篇5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抗菌药物品种(35种,一品双规)

整治前抗菌药物品种51种,品规70个;目前抗菌药物品种35种,品规54个。

2、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60%)

目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2.6%,较整治前的88.46%下降了29.23个百分点。

3、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门急诊科≤40%,门诊普通科室≤20%)

目前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22.7%(门急诊科41%,门诊普通科室19.7%),较整治前的55.08%下降了58.79个百分点。

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0DDD)

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4DDD,较整治前的96.93DDD下降了60.38个百分点;目前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全部药品金额的18.4%,较整治前的33.63%下降了45.29个百分点。

5、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30%)

Ⅰ类切口手术病例,目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70%,较整治前的100%下降了30个百分点,其中有预防用药指征病例为52.2%。

6、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前0.5—2小时给药)

目前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基本都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7、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 24h)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目前预防时间不超过24小时比例为75%,整治前为25%;目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为1.9天,整治前为4.11天。

8、微生物样本送检率(≥30%)

目前送检率为62.2%,较整治前的21.5%上升了189.3%。

二、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我院制定了**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月活动方案》及《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补充规定》等配套文件,成立以院长为组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制定了领导小组职责和确定了3年工作目标。召开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动员大会,作了动员报告,进行了指标任务分解并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签定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

标。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完善制度,严格抗菌药物管理。

我院下发《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临床用药管理办法(试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修订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限定,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下发了《关于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规定》、《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导及常用抗菌药物用法用量表》。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手术种类也进行了明确。

定期公示医院的细菌耐药情况,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由我院感染办具体负责。

3、加强培训,提高认识。

我院组织了院医师和药师进行了二期抗菌药物知识培训,培训内容为:《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实施细则》,“解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知识培训后组织了全院医生和药师的考考核,做到培训参与率100%,合格率100%。

4、清理抗菌药物品种,保障用药安全。

根据卫生部参考目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抗菌药物品种在征求临床的基础上进行了充分论证,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数不超过35种,形成了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已上报省卫生厅备案。

5、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我院积极开展处方、医嘱专项点评和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监测,每月抽查处方40张以上;每月抽查病例300份以上,约为各临床科室当日在院患者总数,占当月出院患者的25%左右,填写《点评工作表》,对患者主要诊断、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疗程、基药使用、微生物送检等情况进行登记,根据处方点评要求把抗菌药物处方分为合理处方和不合理处方,不合理处方又分为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对不合理处方进行统计和分析。

定期编印《医院药讯》,通报活动开展和医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重点处方、医嘱进行点评与公示。使用量、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药物品种进行医院公示。对抗菌药物督导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并采取了个别谈话、扣科室当月

绩效考核分、个人承担全部违规药品费用、进行通报等处理。

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以来,通过全院医务人员共同努力,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各的指标都接近或达到了卫生部规定限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趋合理,但部分指标离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如Ⅰ类切口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和使用时间,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将再接再厉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6

2011年4月25日陈院长参加了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卫生部全国电视电话会议。5月6日陈院长带领相关人员参加了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卫生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电视电话会议。6月3日陈院长参加了山东省卫生厅组织的《中国国家处方集》及全国合理用药检测培训会议。6月10陈院长主持召开了全院中层领导会议,传达了卫生部要求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精神,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做出了部署,建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以及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点工作,要求首先做好自查自纠工作。

6月20日陈院长主持召开了全院中层领导会议,采取投票的方式对我院现存46中抗菌药物进行了筛选,根据临床需要保留34种供临床应用,并且公布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管制度,与各科室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制订了奖惩办法。

6月25日我院公布了4-6月份全院抗菌药物使用

前十名情况,听取了各科室主任的意见,对排名前5的品种采取了降价10%的处理。

6月30日医务科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培训,对通过培训的医师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对通过培训的药师授予抗菌药物调配权。

10月2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进行了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情况较好,对个别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不利的科室和个人进行了处罚。

2012年8月份我院结合省卫生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整改,清退了加替沙星、头孢他美、依托红霉素等品种.11月10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

小组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进行了一次自查自纠,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

2013年以来,医务科多次组织对住院病历和门

诊处方进行了抽查。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通报,对相关科室和个人进行了处罚。

8月1日我院对排名前10抗菌药物采取了降价10%的处理。

1-8月份全院药品总收入3532万元,抗菌药物

总收入1060万元。抗菌药物消耗金额占药品消耗总金

额百分比30%、门诊就诊抗菌药物使用百分比 20%、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60%清洁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百分率30%、清洁手术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8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对全院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庆云县人民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

抗菌药物的管理和合理使用 篇7

1《抗菌药物管理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共6章59条, 包括总则、组织机构和职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重点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以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等4个方面作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基本原则, 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规定医师、药师要经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管理培训, 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相应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调剂资格。二是明确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遴选、采购、临床使用监测和预警、干预与退出全流程工作机制。规定卫生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 动态监测、分析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形势, 有针对性地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三是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干预力度, 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医疗机构及时掌握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 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四是明确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明确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监督检查的主体。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布和诫勉谈话制度, 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考核指标体系。依法依规对医疗机构、医师和药师出现违反本办法的相应情形给予相应处理。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分级管理目录》是按照安全性、有效性、细菌耐药情况和价格因素等分级管理原则, 将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相应分级后形成的目录。该目录不同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等药品目录的性质, 仅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级别进行划分的目录, 是指导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的重要依据。医疗机构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3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3.1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报卫生部备案。

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 将抗菌药物按照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卫生部规定三级综合医院使用抗生素品种数量不得超过50种, 二级综合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量不得超过35种。抗菌药物应当遵循安全, 有效、经济的原则。按照适应证科学选择抗菌药物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前提。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病原微生物的代谢过程, 从而抑制或杀死病原微生物。在应用时如果只考虑它的治疗作用而忽视了产生的副作用, 会对用药个体及社会群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应用抗菌药物时, 医务人员应掌握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 细菌耐药性及控制方法,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者应当首选非限制性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 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须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 由具有相应处方权意思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3.2 合理联合用药。

抗菌治疗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能影响疗效的因素较多, 为了提高疗效, 必须强调合理联合用药 (一般限于两种) ,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减少毒性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1) 致病菌未明而又有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 (2) 应用单一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3) 细菌对单种抗生素中度敏感者, 考虑联合用药。 (4) 单独抗生素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8

[关键词] 限定日剂量;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5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3-178-02

近年来,抗菌药物在临床合理应用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科学地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采用WHO推荐的“约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DDD)作为分析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9月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笔者所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获取2011年1~9月每个抗菌药物的名称、规格、单价、销售总金额。

1.2 方法

根据药品规格、单价、销售总金额计算出每种抗菌药物的DDDs,进行排序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金额销售情况

2011年1~9月份全院抗菌药物及代表科室DDDs使用情况,头孢菌素类DDDs为52 915,位列第一。其他依次为青霉素类、抗真菌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林可胺类、氨基糖苷类、其他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其他类。普外科DDDs前5名为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硝基咪唑类、其他β-内酰胺类、林可胺类。呼吸内科DDDs前5名为头孢菌素类、抗真菌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

2.2 使用的抗菌药品种

笔者所在医院使用的抗菌药品种,按价格分7段。见表1。

3 讨论

WHO将限定日剂量(DDD)作为用药频度分析的单位。并给其下定义为:用于主要治疗目的的成人药物平均日剂量。WHO在ATC分类索引中统一给出了部分药品的约定日剂量[1],并且对统计方法作了具体规定[2]。这样,统计DDD值就有了统一的标准,得以进行客观估计。

某个抗菌药物的DDDs=该抗菌药物消耗量(g)/DDD值。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抗菌药物同一品种、不同规格、不同剂型DDD值不同。DDDs是一个比值,与日剂量无关,不会因为药物一次用量不同或者一日用药次数不同而无法比较,DDDs越大说明患者对该种抗菌药物的选择倾向性越大[3]。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销售情况可以看出,头孢菌素类在全院均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类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的主流抗菌药物。这是因为头孢菌素类是一类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毒性低的抗菌药物,无论是预防性应用还是治疗性应用均是首选抗菌药物。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虽然在全院DDDs排名上位居第二,但是在一些具体科室上排名并不靠前,这可能与越来越多的青霉素类耐药有关。抗真菌类抗菌药物在笔者所在医院的使用频度很高,主要是伏立康唑片的应用。通过代表科室抗真菌类抗菌药物的DDDs排名发现其主要是内科治疗性应用。伏立康唑多用于氟康唑耐药的严重感染,治疗进展性、可危及生命的感染患者[4],伏立康唑的高频率使用可能是由于笔者所在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来就诊的患者病情比较危重、年龄大、机体免疫力差,多数患有真菌感染或者是继发真菌感染。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全院DDDs排名中排名第四,主要为左氧氟沙星的应用。喹诺酮类药效确切,抗菌谱广,但是18岁以下儿童慎用和不用于术后预防均限制了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笔者所在医院的DDDs。氨基糖苷类肾毒性和耳毒性大,限制了临床应用。大环内酯类由于是抑菌剂,往往作为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类过敏者的候选药物。

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不仅受到适应证的限制,其价格因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1中可以看出,受临床偏爱的主要是价格<30元的抗菌药物,其DDDs共计70 026,是价格>30元抗菌药物DDDs的1.6倍。销售金额也占到总销售金额的1/3强,这也符合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有效、经济的要求。表1中DDDs排名第4位是价格区间>100元的药物,其销售金额比例排名第1,这类抗菌药物主要是进口药,价格昂贵,疗效确切,国内没有好的替代品,是临床医师的杀手锏。笔者所在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医院患者的危重性决定这类药物不可或缺,并且拥有一定的DDDs。

综上所述,通过将抗菌药物DDD作为量化指标,利用DDDs将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数字化,对笔者所在医院不同品种、不同价格区间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通过DDDs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也有个别抗菌药物选用频度过高,需要进一步监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进行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前提,对抗菌药物的供应管理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for drug statistics menthology.WHO anatomyac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drugs[S].1992:35.

[2] Albert.I Wertheimer[J].Hospital pharmacy,1986,21(3):233.

[3] 邹豪,邵元富,朱才娟,等.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1996,7(5):216-217.

[4] 中国国家处方集编委会.中国国家处方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530.

(收稿日期:2011-12-08)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9

二、医疗机构应当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三、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其他医疗机构医师、药师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调剂资格。

四、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五、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抗菌药物管理总结 篇10

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的管理,按全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相关要求,自本月起对我院各科室抗菌药物处方进行专项点评。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适宜性的评价主要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药品说明书中相关要求,点评项目包括是否具有抗感染治疗指征、药物品种选择是否适宜、药物用法用量是否适宜、用药途径及溶媒配伍是否适宜等。现将2012年第三季度点评结果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

2012年第三季度,我院门诊含抗菌药物处方共1654张,占处方总量的5.02%,与上已季度相比稍升高。1654份抗菌药物处方中:临床诊断与使用抗菌药物不符的28例;药物用法用量存在不适宜的17例。未见药物品种选择存在明显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溶媒配伍存在不适宜及用药存在禁忌症的处方。

2.存在用药不适宜处方情况:

(1).存在用药不适宜处方主要为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中,最常见仍为用药间隔不适宜处方。应每6~8 小时用药一次的注射用青霉素钠、甲硝唑片等药物一日仅1次用药、而可一日1次用药的替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替硝唑片一日多次给药的情况仍然存在。用法用量存在不适宜最多的药物为头孢呋辛酯片。

(2).单次抗菌药物剂量偏高、偏低处方也是比较常见的用药不适宜情况

(3)用药疗程不足或过长处方等

(4)临床诊断与使用抗菌药物指征不符等

小结:本院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中,抗菌药物用法用量不适宜处方总数同比稍有降低。临床需重视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以保证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

药剂科

抗菌药物“专业概念” 篇11

微生物(microbe)

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病毒等。

细菌(germs)

指微生物中一大类能独立在外界环境中生长繁殖的单细胞原核微生物,直径一般在1微米左右。细菌对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敏感。

病毒(virus)

指一种体积微小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绝大多数病毒小于150纳米,小的病毒可小于50纳米。用光学显微镜看不见,大多要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到几千倍或几万倍才能看见。病毒结构简单,不能独立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病原体(pathogens)

指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体(即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在体内与人体相互依存,而在特定条件下可引起疾病(如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称为条件性病原体。

免疫力

指人体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感染的能力。

抗感染药物

含义较广,包括用以治疗各种病原体(如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真菌、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抗菌药物

系指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供全身应用(含口服、肌注、静注、静滴等,部分也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药、异烟肼、吡咯类、硝咪唑类、喹诺酮类、呋喃等化学药物。

抗生素

原指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现在将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仿制品,具抗肿瘤、抗寄生虫等作用的微生物产物,以及抗生素的半合成衍生物等也统称为抗生素。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一般可用体外与体内(化学试验治疗)两种方法来测定。体外抗菌试验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抑菌药

指仅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作用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

杀菌药

这类药不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且能杀灭微生物,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等。

抗菌谱

每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窄谱

仅对单一菌种或单一菌属有抗菌作用。如异烟肼、青霉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等。

广谱

对多数革兰阳性、革兰阴性细菌有抗菌作用,还对某些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及原虫等有抑制作用。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等。近年新发展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有广谱抗菌作用。

耐药性

细菌对药物的对抗性。

固有耐药性

由细菌接触染色体基因决定的,代代相传的天然耐药性。

获得耐药性

细菌接触抗菌药物后,由于遗传基因变化,改变了代谢途径而产生的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MDR)

指某种细菌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菌药物产生的耐药性。

交叉耐药性

指细菌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后,对其它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预防作用

针对有或无潜在感染的危险因素而使用抗菌药物,以防止感染的发生。包括无感染指征但有污染的伤口、伴有免疫缺陷疾病或严重合并症、手术操作可能污染(如手术时间长,手术部位受损严重,各种介入性操作等)以及老年人、营养不良、长期使用激素或抗生素及长期进行放疗、化疗的人。

治疗作用

指使用抗菌药物医治细菌性感染。即病原学检查证实有细菌感染;实验室检查证实有细菌感染;有明确的感染部位、性质和诊断(如外科伤口感染的局部表现红、肿、热、痛等以及感染的伤口存在)。

序贯序法和替代疗法

序贯疗法 急性、中重度感染,经短期静脉投用抗生素,感染基本控制后,改用同类或同种抗生素的口服制剂。这种疗法称为序贯疗法。

替代疗法 基本同序贯疗法,但静脉与口服抗生素不是同类药物、同种药物。

抗生素轮换

抗生素轮换是在某一预定时间里对某一用药指征患者采用某一治疗方案,之后的某一预定时间里对于同一用药指征患者换用另一种治疗方案。用于轮换的治疗方案至少有2种或2种以上,并交替使用。抗生素轮换的出发点是新治疗方案会有助于降低前一方案的耐药性,恢复初始抗生素治疗价值,使之在将来的治疗中更加有效,减少抗生素的选择性压力。

升阶梯疗法和降阶梯疗法

升阶梯疗法 对于轻型感染患者,医生根据临床经验,估计病原菌,初始治疗选用窄谱抗生素,广谱抗生素作为最后选用,若体温持续高热不降,临床症状无改善,再换用高一级抗生素,是种“逐步升级”的治疗方法,习惯称作为“升阶梯疗法”。

降阶梯疗法 对于危、重型感染,在病原菌未明的情况下,应当采用先用广谱、“高档”(效力强大)的抗生素,以覆盖可能引起感染的所有致病菌,待感染有效控制、病情好转、稳定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有针对性地改用窄谱抗生素。即所谓“降阶梯疗法”。

联合治疗策略

针对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严重感染及耐药菌株感染,特别是医院内感染,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增加药物的协同作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补充单一用药抗菌谱的不足,防止单药治疗中出现的耐药性。这种治疗策略称之为“联合治疗策略”。

短程治疗策略

依据抗菌药物药药动学(PK)/药效学(PD)参数优化治疗方案,部分感染的常规疗程可明显缩短,其效果与标准化治疗一样有效,细菌学清除率并没有差异。更重要的是可减少多耐药菌的出现。另外,对围手术期短程抗生素冲击疗法预防术后感染也具有很大的优点。

国外众多学者研究了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感染肺炎、呼吸机相关肺炎等疾病短疗程和常规疗程的临床疗效,证明差异并无显著性。如呼吸喹诺酮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3~5天疗程和社区获得性肺炎5天疗程与标准7~10天疗程一样有效。呼吸机相关肺炎(只要不是铜绿假单胞菌等发酵菌感染),8天疗程与15天疗程疗效相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3R”原则

所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3R原则,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时机(righttime)、针对合适的患者(rightpatient)、使用正确的抗菌药物(rightantibiotic)。执行“3R”原则对患者来说,可以有效地控制感染,起到提高治愈率的作用;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讲,可以起到减低细菌耐药发生率的作用;而对于整体社会来说,可以减轻患者负担,节约社会资源。

二重感染

即菌群交替症,是指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新的感染,常为耐药细菌感染。其发生与抗菌药物抑制敏感细菌造成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外来菌侵入有关。病原体菌主要有革兰阴性杆菌、金葡菌、真菌。

赫氏反应

青霉素治疗后6~8小时,出现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肌痛、心跳加快等症状,一般于12~24小时消失。

上一篇:金港镇五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节目策划书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