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2024-08-01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精选10篇)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1

摘要: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 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 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 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 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少些包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 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更新理念;主体地位:评价制度

目录 引言 绪论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面向全 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要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 好基础。”可见素质教育的目标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顺应了当代国际教育人文 化的潮流。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全面性”是素质教育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表达。基础教育 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使全体学生的 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这也是对素质教育“全面性”的阐述。二是“新”,即在新时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内涵的核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反映了新世纪大教育的时代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未来终身教育对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为基 本目标和根本宗旨,一是要从教育内部自我完善、自我评价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倾 听时代的呼唤,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做到把人的自身发展要求同国家社会发展的 要求结合起来,把教育内部自我评价同社会评价结合起来。二是要以提高国民素质 为根本标准,探索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的 过程,也就是把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素质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成为中国教育走向21世纪的一 面旗帜。三是要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社会系统工程,推进教育内部和外部相配套的 整体改革。要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全心全意实施素质教育

教学思想是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灵魂和统帅,正确的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地发展;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损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现在有越来越多的

人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取得共识。比如现在有几种说 法,一种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没有什么不同。

理由是素质教育也要考试,“应试教育”也讲素质;第二种是大同小异,或小有差 异。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一点差异,差异就是少一点活动,少一点音乐 和体育,所以不必做什么大的改动,加一点就行了,对“应试教育”作点修补就可 以了;第三种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 说我是“应试教育”我就是“应试教育”,你说我是素质教育我就是素质教育。于 是把升学率的经验改一改,贴个标签,就成了素质教育的经验;第四种是素质教育 重要,“应试教育”也很重要,二者同等重要。实际上,这些看法是要混淆“应试 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差别,尽量把“应试教育”说成是素质教育,如果都这样搞,那实施素质教育很容易,贴上标签,全国一下子都是素质教育了。

然而,当前小学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美育;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思考 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偏重教师权威,片面强调共性,无视学生的个性、感 情、兴趣、爱好、差异和人格;偏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包办学习过程,无视学生的 主体地位,压抑学生的自主性。长此下去,将使学生驯服奴化,人格失调;思维定 势,不善思考;盲目崇拜,不敢怀疑;因循守旧,不能创新;缺乏闯天地、担风险 的勇气,丧失独立生存、应付挑战的竞争力,这些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格格不入。因此,发扬“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 的人文主义精神,推进小学教学人文化改造,培育自尊自强自立 的有独特个性、有完善人格、有创造精神、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变革 的一项新课题。

转变教学思想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主动 地发展,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体质体能、审美情趣、劳动技 能和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所以,转变教学思想是小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小学教学该树立怎样的素质观呢?众所周知,国家人才素质的提高,中华 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 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小学教学工作要遵循学生的特点和 社会发展的要求,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教师要不断端正教学思想,渗透素质 教育”。这不仅为小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而且明确指明了小学教学应该树立的 素质观。

二、少些包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新世纪。谁善于学习,谁就拥有未来;学 会学习,就是学会竞争、学会生存。长期以来,小学教学重教轻学、重“主导”轻 “主体”的现象已使学生的主体性受制于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低下,面临失去竞争力的危险。因此,必须改进小学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辩证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会求知。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也必

须做到“目中有人”。就课堂教学而言,这个 “人”无疑就是全体学生。因此,作为小学老师,在授课时应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 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尽其能。然而应试教育的误区就在于,一方面,施教者未能完全明白这一点,只强调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 主体地位。其教学方法是满堂灌、一家言,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接收器、盲从者,谈不上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施教者缺乏“全体”意识,注意的 只是几个学习尖子。围绕尖子施教,针对好生发问,冷落了其它学生。这种做法大 大挫伤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小 学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一改应试教育的弊端,做到如原国家教委主任柳 斌同志所讲的那样: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课 堂上要尽可能地创设和谐的氛围,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使学生在愉悦中完成知识 的学习。其具体施行办法如下:

1、形式灵活,发动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所谓“全”,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因此在教 学上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在知识传授上要因材施教。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个 体,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自身条件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不能一刀切,要做到因人 而宜,因材施教。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有 脑可动,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各有所得。

人不能被动地接受来自他自身以外的刺激。有效果的学习必须具有个人的意义,使 个人能在时间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按照他的知识和理解去行动。小学课堂教学成 功的重要表现是,面对全体学生,选择灵活的教学形式,动员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 中去。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就要认真设计和安排活动形式。教师应按照听 说读写的要求,安排好学生活动的内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灵感,促使人人思考,个个踊跃发言。集体活动、个体发言交替进行,要切实避免老师和 几个尖子学生反复“表演”的现象。对能力差的学生先让他们回答浅而易懂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优秀生则让他们回答难度大一点的问题。为了促使学生人 人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老师也可采取小集体活动的方式,安排同桌及前后桌讨 论,选一代表发言。

2、教师当“导演”,培养学生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 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无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放任学生自流,对学生的发展

是有害的。当然,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等于以教师的责任和权威去压抑学 生,而是要善于把学生的上一个发展阶段和目前阶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找到自主 学习的道路。因此,小学教学中教师应摆正位置,在课堂上当好“主持人”,控制 教学过程,控制学习方向,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当好“向导”,为学生提供探究的 基本技能和工具;当好“咨询者”,及时释疑解惑;当好“发动机”,提供成功的 机

会,激起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鼓足学习干劲。

听、说、读、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小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严 格要求他们讲普通话,写规范字,并辅之以方法技巧的传授。如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好语调及节奏,读出情感韵味等。要指导学生熟悉汉字的基 本笔画,掌握字形意义。课堂上给予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并长期坚持下去。说一 口清晰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规范漂亮的字,不仅是学习的需要,更是交际的需要。

3、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活动,是师生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包含课前准 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三个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化教学过程对于小学教 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又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就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由教 师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在问题和情境之中,教师去努力激发学生认知的欲 望,促使学生主动完成学习的过程。只有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才能取得良 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中心,而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新的学生观,这是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问题。(1)研究学生,准确放矢

研究学生,把握学生思想实际,是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关键,因为小学教学不仅要 解决学生懂不懂、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

学生信不信、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只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使教学有的放 矢,提高实效,更着重了解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研究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接能力和思想品质的特点,了解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要找准教材与学 生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2)“变式”导课,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恰当地破题导入,不但提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且还 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上的最佳预备状态。在教学 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变式”导课,激发兴趣,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情境之中,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为体会中心渲染气氛。我常

采用启发谈话,实物图片演示,实际操作,讲故事,学格言,设疑等形式导入课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好新知 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3)善于组织讨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主要靠学生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强化,在语文教学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 地位,我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组织讨论。善于组织讨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发扬教学民主,优化学习环境,实现自我教育;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师 讲解的单向、单调,把知识强加于学生等弊端;有利于活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 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得到生动活泼 的发展。

三、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要不要分数,对素质教育应如何评价?这是目前大家 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基础教育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崇尚“应试学力”,受“应试教 育”影响,学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分数,人为的把考试作为强化教育教 学的唯一手段,把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奖惩、评聘、进级、晋升的唯一根据,学生和学校的优劣,也以此而定乾坤。教师和学生都在为考试和分数而辛苦,其弊 端和危害不言自明,而现在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升学率,要不要追求高分数?回 答是肯定的。

其实,考试绝不是“应试教育”的专利,考试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环 节,是评价素质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不能把教学中正常的考试与“应试 教育”等同,认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是反对考试。事实上,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 要考试,而应该是分数及升学率越高越好。其一,因为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 任务,学校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大前提下,采取科学适宜的手段,提高教育质量与升 学率,定会促进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素质等方面的提高,这完全符合21世纪高质量 教育的要求;其二,分数是衡量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文化素质是 人整体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坚实基础,对于高分与升学 率,要斥止的应是“片面的”和“一味的”追求的做法;其三,就目前不少学校纷 纷效仿的“等级+特长”或“合

格+特长”等评价方法而言,其等级也好,合格与否也好,特长也罢,其基础也是 量化的结果。

我们对教育的评价原来基本上是分数评价,为什么大家重视百分制?百分制评价得 很精确。现在要改变单纯的分数评价,必须下大功夫。首先一点是不“唯分”。如果评价“唯分” 就和“应试教育”很难区别开来,很难划清界线。我们的评价 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评价制度要有新的指导思想。

关于新的评价制度,一是要对德、智、体、美、劳等各育在评价过程中的权重进行 有效调控,以改变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过程中的各育之间结构性的缺失,促进受教育 者全面发展;二是新的评价制度一定要简单易行。如果太繁琐,搞很多指标,就会 很难操作。太繁琐了就没有生命力,推广不开。归根结底,素质不是考出来的,素 质的提高是靠用科学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养,去熏陶,去诱导,去推动学生主动 发展的结果。不能什么都用考试去解决问题。品德怎么考?事实上,有的品德课很 高分的人却成了犯罪分子。思想情操、感情、意志,与人合作共事、艰苦奋斗、艰 苦创业,这些都不能用考试去解决。所以,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去提高素 质是不行的,还是要建立素质教育新的评价制度。

孩子们的思维是最活跃的。有个猴子掰棒子的故事,猴子掰了个棒子夹在腋下,走 着走着发现个西瓜,就去抱西瓜,结果棒子就丢掉了;抱着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 兔子,就去抓兔子,西

瓜又丢掉了。老师问:“你们说猴子怎么样啊?”有的学生说这个猴子真笨,见异 思迁,贪心太大,结果什么都没捞着。也有的说猴子永远都不满足现状,总是有新 追求,有新的目标,这种进取精神非常可贵。这两种学生的回答都反映了学生的智 慧的火花。为什么一定要褒一贬一呢? 还有一个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雪化了变成水;有的说雪化了 变成泥巴。有个学生说雪化了变成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不是明显地充满智慧吗? 他的回答很有哲学的诗意。大诗人雪莱就说过,现在是冬天,那么春天还会远吗? 雪化了变成春天答得不是很好吗?但是,根据标准答案他是要得零分的。

多年的“应试教育”,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对多类型、多层次人才的需要,是与 素质教育相背的,在教学中,我采用随时考核的方法,来避免凭期末一次书面答卷 的百分制来评定学生优劣的弊端。我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采用“黄红花” 来考核学生。学生平时课堂学习积极、认真,可得小黄花一朵;积累到五朵便可得 红花一朵。小红花朵数便作为这一学期学习成绩的评价依据,这样的考核做为一个 动态过程来完成,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健康发展。这样的评价 公正、合理,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2

一、培养小学生的感知音乐中的美

音乐,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一种听的艺术, 因为音乐欣赏者都需要依赖听觉对音乐进行欣赏和倾听, 换句话说, 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听。小学音乐老师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需要在审美教学活动中做到这几点。第一点, 老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用耳朵去聆听音乐, 用眼睛去发现音乐, 用心去感知音乐, 不仅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发现音乐作品的美, 培养审美意识, 锻炼审美能力, 进而增加审美体验。第二点, 小学音乐教师要进行示范演示, 但是一定要选择合适且合理的最佳的示范形式, 带领小学生亲近音乐, 聆听音乐。而且, 小学音乐老师一定要对音乐进行详细透彻的了解, 从而准确无误的表演给小学生。例如小学音乐老师可以选择名家经典音乐作品为小学生进行示范, 让他们从中体验到音乐的魅力。第三点, 音乐老师还可以优美的用语言对音乐进行表述, 让小学生通过老师的言语感知音乐。通过以上三点要求的实施, 小学音乐老师不仅可以引导小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还可以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值得注意的是, 音乐美的感知不仅仅靠主观性的认知和分析, 更重要的是要把主观性和音乐作品内在的客观细节相结合起来, 使情感透过音乐慢慢地展示出来并形成一种状态引入小学生心中, 致使小学生与音乐作品创作者在感情上形成一种认同感, 也引起读者对作品形成共鸣。

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品位, 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音乐, 从小的方面说是一门学科, 从大的方面说是一门艺术。人们的情感可以通过音符和旋律共同谱成的音乐进行抒发, 换言之, 音乐是人们情感意识的寄托, 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内心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情。当然, 在对音乐进行欣赏和品位的同时, 还在体验音乐富含的美妙意境和细腻的情感等, 但仅仅是这样还是无法完全的体会到音乐的美, 要想完全的体验到音乐的美, 还需要加上一定的想象能力。因此,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小学音乐老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 不仅要引领学生感悟音乐美, 老师还要对小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进行培养并给予锻炼的机会, 从而促进小学生提高审美品味。所以, 小学音乐老师要充分名人名家的音乐作品, 对音乐教学活动精心设计, 再加上实行多种教学手段如唱歌、跳舞等, 在传授音乐知识的同时并对所学的音乐作品的内涵进行解释, 引导小学生去领会, 这样做不仅可以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的目的, 还可以给小学生们提供获得的审美体验舞台,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审美品位。例如在学习歌曲《感恩的心》时, 老师可以先向解释歌曲的大意和来历, 再教小学生这首歌的手语, 带领小学生一边唱歌, 一边用手语进行表演, 让小学生在表演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对歌曲表达的感情进行想象, 体会歌曲想要表达的含义。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审美教学中, 最常提到的一个名词就是审美创造能力。所谓审美创造力, 就是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 审美主体根据审美的相关规律对审美活动进行创造的能力。审美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运用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占有重要地位, 因为它不仅仅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更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发扬。正如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在学习中发现, 在发现中领悟, 在领悟中创造, 在创造中升华, 只有创造。才可以进入到更高的境界。因此, 音乐老师只带领小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是远不足以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还必须重视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逐渐渗透音乐创造的知识和原则,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促进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目的的实现。

另一方面,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还需要一定的音乐氛围和小学生的美感表现力。众所周知, 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演唱、跳舞等, 但是, 不论哪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 都需要在特定的氛围中才可以完美的表现。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形成方式就是在美好和谐的氛围中对音乐进行表演, 引导小学生在音乐表演中对音乐进行欣赏, 领会音乐的美感,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美感表现力, 进而帮助小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促进小学生形成审美能力。因此小学音乐老师可以在教学中, 利用乐器等营造出浓浓的音乐氛围, 让上课的小学生在特别的音乐环境感悟音乐的美, 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 促进小学生的审美能力的提高。

结语

总而言之, 音乐是人类灵魂感情的直接表现, 影响人类的性格和灵魂。音乐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形象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还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 提升小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学, 小学音乐老师要引导小学生感受音乐, 体会音乐的情感, 不仅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还促进小学生素质的提高, 促使小学音乐教学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舟.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导学, 2012, (21) :11.

[2]黄奇美.运用情感教学实施初中音乐审美教育的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3

一、音乐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在人的素质培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特点。比如,在音乐的熏陶中,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升华思想境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能力等。小学是教育的基础时期,小学音乐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听音乐、欣赏音乐做铺垫。这些都是学生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音乐一直被视为副课,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高度重视起来。教师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又不和升级、升学考试有联系,让学生会唱几首儿歌就行了,对学生也没有系统、严格的学习要求,音乐课变成了非常自由的课。教师既便教一些乐理知识,教得也非常死板,教学内容单一,让学生学习起来感到枯燥无味,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不相符合,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找准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彻底纠正这种局面,以利于素质教育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创造基本条件。

二、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条件

1.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在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下,素质教育被放到了教学的首位,学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还要在其他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利用音乐课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在让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例如,教师在教小学生学唱《学习雷锋》时,可以向学生介绍雷锋的光荣事迹,使他们学习雷锋的精神。道德观是一个有效的手段。我们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多关心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制定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考核目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2.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标准的保证。各级政府、学校要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保证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同时也要加大音乐器材的投入,条件较好的学校可配备高档乐器和教具,条件差的学校也要配备必要的乐器和教具,促使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为进行音乐教育提供便利条件,学校要给学生和音乐教师配备音乐课专用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如钢琴、风琴、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3.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定期组织培训,对音乐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音乐水平和教学技能,使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例如,安排教学水平高的音乐教师继续进行深造,与外校联合组织教师音乐技能大赛,召开教师经验研讨会等等,提高教师的音乐素质和教学水平。

4.狠抓课堂教学改革与艺术实践活动。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教师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外,还要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往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已经不适应了,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追求新型的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状态,努力寻找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点,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不仅能掌握音乐知识,还要掌握学习音乐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学生掌握自己学习的进度。在这种课堂“主人翁”精神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把音乐与实践相结合,在提高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让他们通过音乐课的课外活动,增加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他们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

三、音乐教育要体现个性化

从教育学角度看,个性实际上指的是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内在本质特征为主体性和独特性。教育的个性化是基于对个体独特性尊重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没有理由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限制本来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人的发展,因为那样意味着对个体发展的不公正。基于主体性基础上的独特性是衡量个体个性发展的标准,在充分发挥了个体主体性基础上体现的独特性,亦即说明个体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其潜能。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教育的共同趋势,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的宗旨。为此,教师要着力进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的改革,以适应个性化的要求。

四、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音乐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以外的各种音乐活动,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多方位地增强音乐学习,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组织的课外音乐活动,很多情况下是为了迎接某个节日进行的临时排练的活动。例如,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教师会组织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音乐和舞蹈的排练。这种短期的音乐活动不能很好地维持和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音乐理论教学同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玩中学,寓教于乐,真正激发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要做到以下几点: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是集体形式的,如组织合唱、器乐队、舞蹈队等,教师要为活动创造条件,安排场地和时间;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聘请专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指导;课外活动要面向全体学生,普及音乐活动,让学生在普及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课外活动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以学生自愿为原则,挖掘学生的特长和个性才能,让他们有参与的兴趣;课外活动的组织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教师辅导,音乐教师要承担课外活动的辅导工作,做到认真准备,正确辅导,指导要得法、得力,做到课内外结合。

总之,素质教育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在小学音乐学科中,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来实施。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做一名合作的素质教育执行者。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作为教育工作者,怎样发掘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高素质人才,是我们的愿望。美术教育尤其责无旁贷,因为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

那现在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特征之一。美术创作不同于数学,没有固定公式。因此,儿童的艺术创造的产物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既可以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自我存在的价值,也能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愉悦,又可增强创造的自信心与创造活动的兴趣。美术最忌模式先行,科学的预测恰好反对模式。美术教学提倡打破常规模式,为突破模式的桎枯给学生从小打下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以至形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理想与信念。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是相对现行教材,就常规教法而言,进行有目的有创新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使美术教学理论不断深化与提高水平,教师应创造性教课,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乐趣所在。

创造性的教学,教师应做到如下几点:

1、正确理解课标的精神,贴近学生的生活,支持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条件。在现代教育提倡“走出书本,走出校园”的形式下,美术教育也应当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既要承认教材对学习的指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材的局限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领会精神,开阔思路,拓宽认识范围,发展学生想象力。教师作为美术课程的实践者,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有些内容不顾各地区的情况,没有考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条件和文化的差异,单一标准在执行起来受到一定的局限。教师只能按美术大纲的要求消极、被动、忠实地授课,部分课程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教师可以重组、优化教学内容,自主选择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可以对课程的发展进行创造性研究。这就要求现代美术教师,与时俱进,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据新课标精神灵活、主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索者”。《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它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现实情况,适当对教材进行“裁剪”,增补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内容。无论增减、取舍,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策略方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之有机整合,灵活运用,注重创新。美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方式在变,人的意识也在变。当今学生生活在崭新的时代,受着现代环境,现代生活的熏陶,感受着新的时代气息,从而形成了学生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对事物的独特感知,对未来的独特愿望。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能让学生走教师为他们安排的路,而是要让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下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因此,我们只有紧随时代的步伐,走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用心去聆听他们的诉说,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积累的陈旧思想的束缚,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 的知识结构,全面平衡文化素质,面向未来,成为最具活力的教育创新实践者。作为富有历史责任感和专业追求精神的美术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按照《美术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做到四个转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由严格按大纲要求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据新课标精神灵活、主动、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的“探索者”;在美术教学评价中,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美术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力图改变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改变师生交往的方式。共同营造新的课堂环境,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主张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要求教师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教师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新课程对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收集信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教育、教学研究等能力,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时时充电,才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3、一堂美术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话,一段悠扬的音乐,一个动人的故事。是教师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拨动学生的心弦加深认识。在情境中感知、认识、理解、实践,利于导航。在美术课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精心设计情境,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内容的教学在同一年级上,也应不断改进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 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实践证明,学生总是对容易成功的绘画有兴趣,对不容易成功的绘画不易产生兴趣。不易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在教学中,我采取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步骤,让学生先尝到甜头,在绘画水平有所提高的基础上再逐步加深难度,特别是想象力的比重,提

高绘画质量,让学生的创新能力步上新的台阶。每个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尤其是兴趣还不稳定的小学生。学生需要成功来引起兴趣,兴趣的进一步发展又能促进他们成功。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容易成功的事物最有兴趣,一旦成功就会产生喜悦,而喜悦又能激发兴趣,促进成功,成功是兴趣的动力。其次以肯定的方式为主评价学生作业,帮助学生获得自信。心理学研究认为,人需要自信心才能发展。实践证明,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无论学生在希望得到肯定时,还是面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自卑时,我都会肯定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画好画的自信心。评价应使不同先天素质、不同智力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学生通过美术活动都得到发展,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在评价学生作品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自我认识,沟通情感,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的好坏,而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美术。千万注意,最好的促进办法就是表扬。作为美术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你画的真棒!”“这点画得太有想象力了!”“色彩真漂亮!”“比老师画得好!”学生会因此受到鼓励,增强自信,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老师留的作业“盆花”的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老师的一顿毒打,差一点让这位艺术家早年夭折。同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作业,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得到及时、肯定的评价,越及时越能有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的一个指导老师跟我说,她曾作过这样一个教学实验:在约一个月时间内,她没有批改学生作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满腔怨言,兴趣跌入低谷,绘画质量随之降低。实践证明,越及时肯定学生的作业,越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工作。再次竞赛获奖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强心剂。学生的创新绘画作品不仅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父母的赞许,更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权威部门的认定。这样学生自信心也能增强,对自己的要求也越高,也能鼓励和影响周围的学生,带动他们画好画,同时,也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对创新学习产生进一步的要求。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5

【摘要】语文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根本上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只要这样,才能切实把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建立在语文基本功训练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转变 传授知识 发展智力

教学效率 自身素质 教法改革 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

【正文】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认真落实教学大纲,注重语文素质的全面培养,切实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和学习基础。落实素质教育,要做的具体工作有很多,下面是我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所积累的几点浅薄的经验,仅供参考。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素质教育的实施,说到底要靠素质高的教师。而提高教师素质,当然要重视教师学历水准的提高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宽厚的科学教育理论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分析事物多条思路,解决问题的多种能力;既有善为人师,循循善诱的品格,又有适应时代需要,为献身教育事业而终身学习的志向。

二、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所有学生的学习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义务教育,在校的每个学生都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教师有教育好每个学生的义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呢?首先上课要面对全体学生。当前有些语文课上有这样的现象,读书时专挑优秀学生,发言时专挑优秀学生,只要有一个学生说对了教学便往下进行,优秀的学生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这种做法其实是忽略了学生的差别,只教会了少数优等生,而丢了占多数的一般学生,教学要对所有学生负责,应该注意并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程度和不同的接受能力。指导读书也好,引导讨论也好,都要力争让所有学生能学会学懂,这就是差异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尖子生,还要照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课上确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分为不同层次,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这样教学,可以是成绩好一些的学生能够“吃得饱”、“消化得了”,学得有趣、有积极性,也可使成绩稍差的学生能够学得会,有收获,有积极性。使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提高。特别像流利读书,用词造句、写话、作文等应用性和时间性较强的练习,优等生可以当堂完成,老师就应在课下对他们进行一些辅导,读不好的指导他们多读一读,写不好的指导他们多练一练,让他们逐步去接近或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法和学法的统一。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那么教会学生有正确的学法则是艺术中的艺术,学法和教法如同山和川一样总是不分离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中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同处于教学过程中。那么怎样才能使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起来呢?

首先,以良好的教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学法。教学的选择要在发展学生展示正确的学法。教学的选择要发展学生个性年龄特征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师授课的对象,不是只容纳知识的机器,而是有主动发展的个体,只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不把学习当作包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了教学和学法的统一。

其次,在强化“双基”的训练中,促使学生掌握学法。在训练过程中,要让他们掌握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教学中,一定要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由扶到放,有扶有放,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下功夫。

四、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智力发展,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语文教学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应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形成思维的习惯,并指引其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独立思考,不仅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还要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阅读训练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在听的训练中既要培养学生理解言语,分析言语的能力,又培养听记的能力,发展其集中的注意力;在作文训练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从而使他 们的思维水平和理解、表达水平得到同步提高。

五、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素质教育坚决反对搞“题海战术”,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进行教法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尽量少布置作业,坚持“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以课堂练为主,以读为主”的语文教学原则,推广“一法为主,多法为辅,优化教法”的课堂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外,还应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把爱心和微笑带进课堂,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将到最低点。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6

一、情境设置, 亲情导入

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领悟和体验到课文折射出来的亲情的魅力, 还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完善自己的心灵世界。所以, 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与父母的情感, 通过学生与父母之间温暖的、感人的或伤心的情境, 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让学生带着对亲情的认知来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情感, 让这两份情感在学生的内心交融、共鸣或碰撞, 从而引起学生对课文的思考, 对自己的反思, 为后面成功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和对情感把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聆听了《我的好妈妈》这首歌曲, 勾起了学生与妈妈在一起的快乐情境。看到他们愉快的表情, 我随即询问学生听到这首歌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开始表述对妈妈的爱, 说听到这首歌就想到了妈妈平时十分辛苦, 每天忙进忙出的身影历历在目。顺利地过渡到课文的阅读上之后,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来感受作者的愧疚, 领悟“无数次”“担子”“年复一年”的深刻含义, 体会妈妈承受了太多生活的重担。每个学生的感受不同, 心情也不同, 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朗读课文, 释放自己, 并体会主人公是怎么回报妈妈的。通过品读课文和结合自身体验, 学生们明白了主人公是因为想起小时候妈妈那“无数次”的拥抱, 从而产生“我也要还妈妈一个拥抱”的强烈愿望, 用实际行动报答妈妈的决心, 从而学会感恩。通过这样利用学生对家庭的熟悉建立亲情情境, 学生不再是冷峻呆板的接受体, 而是具有丰满情感的“主人公”, 在朗读、理解中体验到课文中的亲情, 使自己受到感染, 流露出回报亲情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转换到自己对父母的亲情上来, 在不知不觉中渗透了亲情教育。

二、载体挖掘, 功能延伸

课文是传达情感最好的载体, 也是亲情教育中最好的典范。小学语文课本中那一篇篇包含着浓浓的亲情的课文, 包含着正确的亲情观和爱的巧妙表达。所以, 教师在深入挖掘课文亲情的基础上, 可以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 启发学生回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喜、怒、哀、乐, 与课文中的亲情相对比, 优化学生对亲情的观点, 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逐步延伸到学生对自己父母的感恩和回报, 建立良好的亲情观。

比如在学习《花瓣飘香》时, 课文虽然选择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却展示了小女孩那金子般的心灵。整篇文章围绕“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娓娓道来, 那片花瓣就如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沁人心脾。打动学生心灵的就是这片“真情”, 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学生在文本的引领下, 慢慢走进了小女孩的内心。我顺势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小女孩送给妈妈的只是一片花瓣吗?多次进行审题阅读, 感受小女孩送给母亲的是一片孝心!我还让学生们体会“飘香”的象征意义, 进而提出延伸的问题:如果你是那位小女孩, 还会为妈妈做什么事情让她高兴呢?在浓浓深情的感召下, 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们就自然地流露出自己对母亲的爱。最后我深情地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爱周围的每一个人, 让亲情再一次升华, 让学生们的这份爱心像花瓣一样芬芳周围的每一个人。

三、情感回顾, 人性反思

大语文观的学习应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将语文的学习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统一地结合在一起, 让语文中的情感融入学生的情感生活当中, 从而激起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提高道德和品质的欲望。在教学中, 要结合课文的特点, 增加贴近学生生活的亲情素材, 用心思考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情绪变化、动作等, 通过对文中主人公的亲情历程进行反思回顾, 让学生感受到浓浓亲情的朴实、自然和真挚, 从而引导学生对人性进行反思, 学会珍惜亲情、懂得感恩。

比如在学习《月光启蒙》时, 让学生在浓郁的母子情深中, 感悟月光、母亲、启蒙之间的关系,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和深沉的怀念之情。课文首先通过歌谣来打开学生的想象, 在充满乡土气息的课堂情境中, 学生们体会到了母亲教育的智慧;在对课文的深读中, 体会到了母亲那甜甜的嗓音, 像小溪的流水缓缓流入学生的心田;伴随着童年的月光, 品味到了母亲对“我”的启迪。学生心中建立起了一个聪颖美丽的母亲形象, 将“我”的情感转接到自己的心灵之中, 从而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激起内心的亲情。再开展“我对妈妈说”的讨论主题, 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文中“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激起学生对人性的反思, 从内心升腾起对母亲的爱与珍惜, 从而延伸到关爱他人、学会感恩, 将整个课文阅读推向高潮。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7

首先,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大多数儿童喜欢涂涂画画、拼拼贴贴,他们可以在对周围世界做了观察以后产生新的感受,去对自己的想象做出各种各样的尝试。不管画得好与不好,这是一种自我表现,只有满足少年儿童这种自我表现的要求,他们的情感与智慧才能真正得到平衡发展。另外,学生还会因为美术方面的兴趣自己督促自己去学习语文、数学等课程。在以前曾把美术课看成副科,每天只是语文、数学枯燥乏味地重复出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美术课来调节情趣,培养兴趣。如果美术课的形式开展得多样化,会使学生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不但跟上去,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浓起来。

其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能发展学生智力。

第一、充满好奇心是少年儿童的一大特点,很多学生通过美术课学习以后,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周围产生兴趣,因而会更加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只有不断地观察,才能得出更新的内容。这些新内容在幼小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这样一来,少年儿童的观察力会得到提高,并不断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更主动深入地观察了解,并进行写生,写生时学生感觉到事物是这样的美,就会把这些美的印象深藏在心里。在作文课上,有的学生就会将美术课上观察到的东西带到课堂,并进行语言文字的描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第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学生在完成一件作品时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注意表现对象,并加以记忆。观察得越多,记忆内容越丰富,这样就会将那些本来无联系的内容随意地组合在一起,并进行一些细节的“添枝加叶”,时间一长,他们的想象力就会更丰富,就能在作品中体现儿童的个性思想。

第三、发展学生积极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美术重在创造、求异。越表现出和别人不同的就越有自己的特点,越有个性,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美术作品的这一特点又来源于思维,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对周围事物多提几个“为什么”进行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画?为什么要这样添?为什么要这样构思……这些都是一个创造过程,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具体途径。

第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是一种表现美的活动,如果不美就达不到目的。要表现美就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美和发现美。在了解美、认识美的过程中,美会自然而然地深入到你的心中。另外,前面提到小学美术教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美术课具有审美功能,美术教育过程是审美活动,是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热爱美、表现美的愿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良好品质。比如在上欣赏课时,学生既认识了我国的各种画种,又了解了我国从古到今的一些著名画家和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每一幅画的特点以及这些画家的优秀作品,使学生对这些画家产生一种崇敬之情,并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可以发展学生全身心的协调能力

在美术作品的形成过程中,观察、记忆、想象和理解能力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在眼、脑、手、体相互协同作用下,集中注意力才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美术课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多观察、多动脑、多动手的基本活动,能使学生的脑、眼、手等多器官协调并用,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力、判断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陶冶儿童的性情,塑造美好心灵

鲁迅先生曾指出:“美术可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上,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美术教育用视透形象刺激人的思维意识,让人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道德观念。可谓以美感人、以美益德,它在涵养人的性情,制约一些不良习惯,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如在一年级小朋友中进行“可爱的小鸟”记忆画,让学生从小鸟飞时的各种美丽的姿态,漂亮的颜色中感受小鸟的天真可爱,我们不忍伤害,而应该爱护它,喂它食物,为他搭窝、植树,创造优美的环境,领悟一颗可贵的爱心和保护环境、保护美好大自然的纯洁心灵。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各种训练中,如静物写生,真实而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如画校园题材的游戏,反映了学生天真烂漫和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学生为童年生活和学习而陶醉,产生爱学习、能与人友好交往,并会互相关心、团结向上的好品质。在“民间工艺”的制作中,让学生了解民间工艺的丰富多彩,民间艺术的精湛技艺以及悠久的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进行一些《我的家乡》、《难忘的旅游风光》、《蓝天白云下的城市》等记忆画训练中,让学生大胆表现祖国江山的美,家乡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大自然的美好风景,引起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课文中还有各年级的不同内容的欣赏作品。如教材中还有“激奋人心的革命历史画”欣赏,通过欣赏学生懂得了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知道了我们今天的安定环境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的雄心。通过形象的观感,在这些思想健康、情趣高尚、有益身心的各种活动中,使他们在感官上愉快、情感上受到感染,心靈上得到触动,达到陶冶性情,塑造美好心灵的目的。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8

摘要:“人人学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完整的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激发学习热情、砺练学习品质、锤炼意志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功能。

一、感悟数学价值激发学习热情

二、倡导探究学习砺炼学习品质

三、借助开放性问题培养意志能力

四、注意情感激励健全学生人格

总之,数学学科的情感体验教育应站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制高点上,突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育。唯有如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教学目标才能得以落实

关键词:情感体验 学习热情 学习品质 意志能力 学生人格

“人人学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完整的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激发学习热情、砺练学习品质、锤炼意志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功能。

一、感悟数学价值激发学习热情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为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感觉、感受乃至情感,教师必须以敏锐的数学视角,引领学生寻找现实世界中能够撩拨学习情怀的生活素材,把一些“空中云雾、水中月亮”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中,促使他们以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悟数学知识的规律内涵和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持久热情。例如在教学完“工程类应用题”后,学生普遍对“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合作时间”的变式应用感到乏味,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教师便从学生较为常见的购物活动入手,编制了如下题目:①学校采购员张老师带了一笔钱到商店购置桌椅。如果只买桌子,可买20张;如果只买椅子,可买30把。那么张老师带的这笔钱可购置多少套桌椅?②星期天小明到商店买铅笔和练习本。妈妈给他的钱,如果只买练习本可以买10本,又知铅笔的单价是练习本单价的1/3。小明先买了4本练习本,那么剩下的钱可以买多少支铅笔?„„再如教学完“分数应用题”后,为使学生感悟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将学校添置电视机的现实事件,改编为“我为学校巧理财”的献计献策活动:学校打算购置一批单价3000元的电视机,三家商场分别给出了以下优惠方案。甲:购一台电视机赠价值160元的图书。乙:购一台电视机让利1/20。丙:买十赠一。请同学们先调查学校欲购电视机的台数,再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预算一下,学校到哪家商场购买电视机较划算?

诚然,对待小学生而言,引领他们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绝非一朝一夕之举。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树立“大数学”教育观,在教学中从生活的角度入手,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场景,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工具价值、“语言”价值、现实价值、思维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促使学生对数学学科本身和数学学科的学习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培植他们热爱数学、酷爱数学的情感。

二、倡导探究学习砺炼学习品质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特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促进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小学数学教材的法则、性质、公式等很少是以当初发现者、创始人所使用的形式呈现,他们已经被浓缩、光饰、按逻辑重新安排了。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思维特点、生活经验,设计、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将动手、动脑“做数学”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其所能地发挥数学学科“变革学习方式、砺炼学习品质”的育人功能。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应围绕“乘号的产生的过程”和“应用乘法(算式)简捷解决实际问题”这两个探究点,让学生开展以下探究活动:①现实生活中由简到繁的加法(算式)书写和计算,让学生经历“重复相加”所带来的“烦恼”。②以自主探究、自创乘号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对多个相 2 同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进行创造性“简化”。③以汇报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展示含有自创的乘号的乘法算式,并进行本意讲解。④以师生共同筛选兼故事引入(向学生讲解乘号来历的故事)的方式,规范乘号的意义和写法。⑤练习环节可开展说意义、改算式、巧列式等一系列活动。(必要时,也可让学生列举利用乘法算式简捷解决实际问题的举例活动:每人吃3块蛋糕,4个人共吃多少块蛋糕?小李每天读3篇文章,4天可读多少篇文章?每行有3棵树,4行共几棵树?面包每袋3元钱,买4袋共花多少元?小明1秒钟走5步,8秒钟走了多少步?大纸箱中有红、黄球各一个,小纸箱中有蓝、黑、白球各一个,小熊每次分别从大小纸箱中各拿一个球,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拿法?„„)

上述教学案例就是将“已完成”的数学“还原”为“未完成”的数学来教学,旨在给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正如布鲁纳所说:“现有的知识是早前智慧活动的结果,使人获得这方面的训练,不是叫他(她)铭记结果,而是要他尽可能参与建设这些知识的活动之中”。鉴于此,全程的探究活动,教师始终和学生站在同一认识与思维的层面上,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需,和学生一道去探索未知的境界,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观察、猜想、交流等获取新知识的方法,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向学生进行了勤于观察、独立思考、勇于猜想、交流合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渗透教育。

三、借助开放性问题培养意志能力

数学是一种思维工具。数学思维具有逻辑的严谨性、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丰富的直觉与想象等特征。这种思维特征能较好地发挥其锤炼学生意志能力、凸显学习个性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务必加强学生科学抽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以使学生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中,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为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数学开放题,不仅能实现以上显性目标,而且可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探索和追求卓越的心理态势,对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能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学中,我们既要不失时机地处理好教材开放题的教学,而且还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封闭题改编为开放题,加大开放题的训练力度,切实提升其特有的情感教育价值。

例如在毕业总复习,可将“一个长方形的长为9厘米,宽为4 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封闭题题改编为:(长宽都为整厘米数)①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②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③一个长方形纸片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在它上面分别能剪出几种面积最大的正方形?④一个长方形纸片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在它上面分别能剪出几种面积最大的圆?⑤一个长方形纸片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在它上面分别能剪出几种面积最大的半圆?⑥一个长方形纸片的面积为36平方厘米,在它上面分别能同时剪出几种情况下的两个最大的等切圆?„„

将封闭题改编为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无疑对学生的思维更具有挑战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奇、求胜的心理需求,学生也往往为寻求完整的结论而乐此不疲、百思不厌,从而使充满探索与思考的解题过程,演绎为意志能力的培养过程。

四、注意情感激励健全学生人格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自始至终肩负着启迪学生思维、健全学生人格的双重任务。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信、顽强、严谨、善学、勤奋、上进、创新的个性品质,教师必须运用的情感激励策略,将信任与鼓励、赏识与宽容、关爱与要求、教育与期待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数学教学赋于更多的人文关怀,进而实现知识理性传授与人性启迪完善达到完美的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是教师注重情感激励的首选策略。当学生取得成绩时给予充分的表扬,能使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而当学生出现不足而需要教师帮助、关爱时,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宽容、理解、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搭建起由低谷迈向成功的桥梁,使他们追求上进、刻意创新的童心得到及时安抚。我想这也就是数学教学注重情感激励、健全学生人格的基本价值取向。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9

一、把写作、口语交际教学融于活动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过程应该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综合性学习将听说读写整合在一起,既为听、说、写创设了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又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内容,指明了方向。在给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规模小的活动,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于活动之中。

二、强化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经常需要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专题性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我们可以采用下列常规程序:

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科学家的故事等,一段时间安排一个专题,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摘记或评析所读内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通过交流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主体地判断、思考,试着自己解决问题。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个体学习的有效补充和有力延伸,它有着许多个体学习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合作

学习有助于学生主动深入地解决问题,可以增加信息量,提供学生交流情感、展示个性的机会。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从而促使个人的创新潜能与集体的智慧相互补充,相互调节。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若干子课题,倡导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四、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内容,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问题。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还可以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访问;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旅游;组织学生作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综合性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应用,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比如让学生写广播稿、倡议书、借条、招领启事、办手抄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一直被赞为塑造心灵的工程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素质教育做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课题,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方位多侧面的教学方法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想学”,“学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的关键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担负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及教师观,做到教与学的统一,通过语文知识经验的传递去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展的机制,不断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教会学生学习及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目的。

二、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1、提出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

每学一篇新课文,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段、内容就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通过讨论探索,从而得到解决。当学生解决不了时,我才给他们提示帮助解决,这样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使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学生的学习情绪既活跃又轻松,在自由的氛围中驰骋,达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目的。

2、激发小组讨论,让学生互学

同学是小组的成员,通过讨论互学,使学生能在互助、和谐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互学,学生互补彼此的不足,每个同学的认知结构、经验水平、个性发展存在着差异,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能从别人不同的观点及方法中得到启发。

三、面向全体,因村施教,重视个性的技能发展

素质教育作为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我们抓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因材施教,以不同层次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因此,语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教法的安排,要适应于受教育者的不同层次、不同情况,让有能力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知识,从而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我采用异步教学法。使各类学生能经常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他们都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除指导他们超前学习之外,课堂上我还让他们展开思维,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照顾中下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有较大收获,并注意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以中下生理解弄懂会做为前提,针对他们的思维力,多启发提问,对于他们的闪光点则给予充分的肯定,作业的难度要适中。这样使上层学生的潜力得到发展,下层学生也能逐步提高,品尝进步的快乐。总之,我们要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使之在表现中增强兴趣,逐步把他们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四、坚持整体性原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柳斌同志说:“育人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教书,最终目标是育人。在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进行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由于学生的个性鲜明,可塑性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施教,恰当地运用教材,讲求教学艺术,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思想教育寓于知识教学中,就能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然而,今天仍有人片面追求“智育”的应试教育,把语文教育看作是教会学生识字、读书、作文的语文技巧训练,拼命追求分数,一切为了应试,淡化了思想教育,这实质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知识型向发展型转化。发展型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又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教育,强调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学会认识、做事、生存、共同生活是教育的四大支柱。语文教学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就必须以人的语文素质的发展为目标。

要真正发挥语文教育对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就丝毫不能忽视语文活动课。学科课和活动课相结合既发展了学生的智育,其德育、审美、品质修养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做到了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不断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又要教会学生做人,培养良好的个性,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开发潜能,发展健全的个性。

上一篇:华电集团公司电力安全生产工作规定201下一篇:积极健康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