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2024-07-27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精选8篇)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1

论述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

1)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①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本国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弥补本国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越深刻、越密切、越广泛,创造的新生产力也就越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一个基本前提和条件,使我国有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此外,日趋统一的国际大市场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也给予我国经济以更大的激发力,参与国际竞争,将更加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产品不断优化与进步,激发中国企业努力进取,接受国际竞争的考验。②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我国资本不足提供了便利。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化实现的瓶颈。引进国外的资金,是解决我国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加快资金在全球范围的流动速度,为各国引进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性。近年来,我国每年的引进外资规模都在400亿美元左右,连续多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外资引进国,通过引进国外资金促进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③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我国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这为我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来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条件。④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我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科学技术在全球无国界的发展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都已经无力完全垄断和控制新技术的传播,即使能在一定时期控制和垄断科技成果,也不可能永远控制和垄断它。本身已成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的科技成果最终会与一定的产业结合在一起.通过其自身的传递机制,扩散到全球,后进国家有可能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越过或缩短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2)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①产业结构和市场面对的冲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2

一、我国的能源危机

(一) 能源结构亟待优化

煤炭是地球上蕴藏量最丰富, 分布地域最广的能源。据世界能源机构的评估, 世界煤炭可采资源量达4.84×104亿吨标准煤, 占世界化石燃料可采资源量的66.8%, 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9090.64亿吨。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藏量第三大国家, 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中国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结构以煤为主。我国平均每年消耗15亿吨煤, 且消耗量逐年增长, 依据此增长趋势, IEA (Ene rgy Inform ation Adm inis tration) 预测我国到2030年煤炭消耗量将达45亿吨。然而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终将消耗完尽。而且燃烧煤炭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有毒的含氮、硫氧化物。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引起生态破坏, 生态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 能源资源受到制约

虽然我国煤炭储存量丰富, 但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匮乏。我国油气资源并不丰富, 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只占世界总量的1.3%。21世纪初中国的石油储量大约有29.5亿吨, 探明储量为世界第13位, 大约占世界的2%左右, 但人均储量十分匮乏, 仅为全世界平均值的十分之一, 位居世界倒数25位。中国的天然气储量也并不是很高, 约为2万亿立方米, 仅为世界第15位。而且我国的天然气的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仅为3.3%, 远远低于煤炭的69%。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保持了近30年的两位数增长, 在经济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 中国对石油的消费量也与日俱增。中国每年的石油消费约为4亿吨, 但是每年的原油产量只有2亿吨, 其余完全依赖进口。由于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匀, 中国地区石油匮乏, 因此为了保证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早在2008年中国石油进口量就超过了美国, 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和石油消费国。除此之外, 我国能源资源存储东部匮乏, 为了满足东部发展的需求, 形成了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大批量、远距离输送格局。地区资源的不均衡性, 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 中国的能源局势依旧十分严峻。

(三) 清洁能源发展速度滞缓

中国为了保持GDP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发展, 以煤炭和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不可能发生改变。但必须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时所产生的污染, 实现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使用就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和当务之急。对于减少煤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 应大力发展清洁燃煤技术。通过对原煤的脱硫脱硝, 采用燃烧过程中石灰固硫法, 从而减少氮硫有害气体的排放。除此之外, 应该大力发展以风能、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虽然我国正在大力新建水电站、核电站, 但这些能源发电的总量却不到全国用电的15%。与此同时, 核电的高风险性也令国家在核能的发展上有所迟疑。自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 中国变停止了建造核电站计划, 从而阻碍了中国核电的发展。为了解决我国当前的能源危机, 发展清洁能源任重而道远。

二、我国的环境危机

狭义上, 环境问题指的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使自然生态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广义上, 环境问题又指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问题。近几十年以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生活水平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与此同时, 我们对能源的使用量也达到了前人无法想象的高度, 而这些能源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和必要的保证。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不尽的污染。当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峻,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我国由能源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一) 酸雨污染

大气中的硫元素和氮元素有自然和人为两种来源。如果只有自然一种来源, 比如微生物活动与火山活动, 这两种元素的数量大体上是均匀的并且是无害的。但是在工业革命以后, 随着社会的进步推动着能源的使用, 煤炭石油的燃烧, 各种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造纸等工业活动的逐步扩大与进行, 对这两种元素的人工排放量逐步上升到大自然难以消化的地步, 从而导致一些灾害, 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就是酸雨了。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巨大, 能够导致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死亡。同时酸雨也能够溶解建筑物, 加快建筑物的腐蚀, 危害人类的健康。

(二) 大气污染

细粒子是大气灰霾现象的重要诱因, 霾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 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0 km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能见度的下降指示了霾天气的分布, 变化和严重的程度。当前我国东南部几乎所有区域的年平均能见度较60年初期都有约7km~15km以上水平视距的损失。

中国城市PM2.5污染十分严重, 北方城市和区域 (如北京及周边省市) 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8~0.10 mg/m3, 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 (0.015mg/m3) 5~6倍, 南方城市和区域颗粒物细粒子PM2.5浓度高达0.04~0.07m g/m 3, 超过美国标准2~4倍。雾霾天气严重地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容易引发一些呼吸道疾病和肺炎, 我国如今的癌症高发率也与大气污染有着重要联系。

三、解决危机的方法

1) 我们需要实行节能优先的政策。我们经济虽然这几年发展迅速, 但是从长期来看, 我们的发展是建立在对能源的粗放式管理使用上的, 随着能源的不断紧缺, 我们这种发展方式势必会被淘汰, 因此, 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2) 调整能源结构, 促进对绿色能源使用的研发。我们需要对那些清洁、高效、低碳环保型能源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以确保对他们的更有效更合理的使用, 化石能源终有用完的一天, 我们对绿色能源早一天投入研发, 我们就早一天占据领先地位。

3) 促进对节能的法律建设。我们需要把对能源的节约从道德高度提高到法律高度, 从而督促公民和企业对能源的节约, 毕竟法律在约束人们行为时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数据摘自中国数据网.

[2]数据参照中国能源网.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3

作者:(美)比尔·乔治、道格·贝克

出版时间:2013.8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何谓“真北”,科技上的定义是导航上提到北极与领航员相对的位置的名词。这本书着重讲述如何建立一个适合自己并且能够解决问题的真北团队。

组建一支真北团队,对于个人有什么帮助?哈佛肯尼迪学院教授罗莎贝丝·莫斯·坎特认为,在人情冷漠的现实世界创建亲密型社团,可以激励领导者规划人生蓝图,有助于他们实现人生目标,不偏离真北方向。在书中,比尔·乔治和道格·贝克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的人生经验,这些经验引导他们取得了卓越成就,实现了人生目标,因而是一种永恒且宝贵的财富。

“在不同时期,”比尔和道格写道,“真北团队所扮演的角色会因时而异,有时是营养师,有时是避风港,有时是诤友,有时也可能是镜子。在其他时候,真北团队还可以发挥挑战者或激励者的作用。在你气馁时,团队成员会帮助你树立信心,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

根据最近的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成果,比尔和道格解释了为什么真北团队在帮助我们发展激励个人和领导者所需的自我认知、自我同情、情商和真诚等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们详细地介绍了如何选择成员、建立规范、处理冲突、评估团队发展和确定重组时机等方面的策略。

此书还提供了非常丰富和实用的一系列资料,如12个初始议题、主持团队的建议和评估团队成员满意度的技巧等。

对于此书,哈佛肯尼迪学院彼得和伊莎贝尔·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座教授罗伯特·帕特南认为,社会上孤独疏离的盛行是人类巨大的挑战,而研究表明,亲密的友谊可以延长寿命,丰富我们的生活。

此书介绍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应对良策:真北团队。如果能运用本书所介绍的方法和技巧,你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还可能会让你延年益寿。这可不是一般的书籍所能做到的事情!

对此,联合利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波尔曼的感慨最深:“组建真北团队是联合利华领导力发展项目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利用这一项目来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准备有效应对日益动荡不定的未来世界。而要在未来世界取得成功,唯一可以依靠的关键因素就是领导者素质。”

对于无数探寻人生重大意义和亲密友谊的人来说,此书必将有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领导力发展,并始终坚持真北方向。

作者简介

比尔·乔治:哈佛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曾担任美敦力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他写过4本畅销书:《真诚领导力》、《真北》、《找到你的真北》和《卓越领导的七项修炼》。

道格·贝克:真北团队协会会长,曾担任美国运通财务顾问公司人力资源高级副总裁。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4

【 作 者】张勤

【作者简介】张勤 北京行政学院行政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北京 100044)

【内容提要】本文理论联系实际,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出发,对21世纪中国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构思及根据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笔者认为,领导干部素质培训菜单的开列,必须以科学的领导干部素质模式为基础,而科学的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理应由文化精神、政治、利益、经济、科技、法治6个基本因素构成,其中法治是基础,文化精神是灵魂,政治掌握方向,利益开启动力,经济为主题,科技作保证。

【关 键 词】素质模式/文化精神/法治/科技/利益/经济/政治

【 正 文】

素质培训在当今党政领导干部教育中是一项重要课题。为了这种培训的行之有效,开列培训菜单便是不可缺少的先期工作。在实践中,素质培训模式的确立与素质培训菜单的设计往往是一个在互动中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素质模式的充分研究可以尽量避免素质培训菜单内容的偏颇和脱离实际。当我们面对新世纪的时候,历史、现实、未来是干部成长无法回避的三个基本维度。因此,通过对过去党政工作主流思想及曾经流行过的做法的扬弃和整合、对党政工作现实挑战的分析和判断、对可能的国际转折及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和预测,笔者认为,21世纪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应包括文化精神、政治、经济、利益、科技和法治6个构成要素,而决定这6个要素基本内容和相互关系的则是历史性基因、现实性基因和未来性基因。

一、从历史性基因看21世纪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构成过去的50余年间,我们所处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认为,建国以来,从观念形态上讲,精神意识、政治意识、利益意识曾分别以主流身份相继发挥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了以泛精神、泛政治、泛利益为特征的不同时期。这些不同的社会存在和主导意识,不能不对当时的党政工作和几代官员的成长产生了十分不同的影响。

首先是精神因素。这里的精神是中华文化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表现,既包括革命理论的价值及其体现,也包括民族文化能力和共产党人的价值标准及其体现。事实证明,自建党至建国几十年间促使我们节节取得胜利的精神,帮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广大民众夺取了政权,建国初期巩固了政权,并建立起国民经济的基础。“精神”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无论是战时的无畏还是和平建设时期的无私),既增强了共产党人的自信、团结,又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既是创业代崇拜的对象及其人生支柱,又是创业代人生价值的体现和制胜法宝。为此,作为共产党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革命为内核的精神,理所当然地应该保留在现代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模式之中。

但是,随着战争年代的远去和生活的富裕,新生代干部思想深处对精神作用的认识不能不存在着差别。肯定精神作用者认为,1976年之前精神作用的发挥虽然有过起伏,但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他们依据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成功,抗美援朝胜利,北大荒巨变,大庆油田创业,原子弹试验告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大批涌现及其创造的时代精神、巨大物质财富和社会价值等事实断言,“中华民族只要追求发展,革命精神的发挥永远少不了”。否定者认为,精神作用的长期超常发挥,已使当时的人严重地忽视了客观规律和科学价值,从而在根本上阻碍了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他们根据“大跃

进”口号破灭、盲目增产失败、过度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等项事实断言,“少谈精神,多搞科学,多搞经济”才是明智的。夸大精神作用者认为,依据国内贫穷、国际封锁的条件而言,“革命精神是促使人们当年取得全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经验今天完全适用”。对精神作用认识的这种反差,今天仍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个层级的党政领导干部当中,甚至创业代干部在市场经济和新生活面前,也存在着“自信自豪”、“无怨无悔”与“悔不该当初”的个体差异。因此,我们需要历史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厘清曾经被奉为“至宝”的精神的真实内涵、作用,才能正确理解列入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中的精神要素,以避免纸上谈兵,难于收到实效。

其二是政治因素。1966年前后的中国,精神作用被强调到极致,对领袖和英雄的崇拜近乎盲目。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既有百年积弱遗留的贫穷、封建文化影响的根深蒂固、国门闭锁带来的闭目塞听,也有制度方面的种种原因。当时,虽然经济建设已不可避免地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但精神主导的惯性使得人们更乐于以“政治坐标”判断衡量一切。作为主要是阶级和政党活动的政治,此时成了包括政治家、政客在内的全民的职业。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强国理想的实现,更在十年的“左”倾政治中,使我国的国际交往因以意识形态划界而陷入孤立,国内经济因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濒临崩溃。十年的狂热,不啻于用撕破真理的办法实施了一次所谓“政治”的教育。痛定思痛,它使“政治占据何种地位对国家发展最有利?”“党务活动、政务活动、企业活动、商务活动、学术活动如何泾渭分明,又主从得当、功能互补”等问题,成为后来的政治家、学者以及许多有识之士认真追寻的课题。为此,对嵌入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政治观应有认真的研究和界定。

但是,我们的干部对于十年**的反思往往显得不够成熟,特别是远非所有人都从政治的正当性、政治形式的恰当性去总结教训。今日干部有的从实惠的理念出发,以经济否定政治;有的从价值永恒的理念出发,以科学否定政治;有的从功利追求的需要出发,以机巧之心玩弄政治;有的从肤浅的历史观出发,醉心于政治的万能。实际上,政治活动是掌握国家及其经济发展方向之舵,没有政治活动的国家和没有国家的政治同样不可理解。所以,因厌恶十年“左”倾政治而歪曲政治,甚至否定全部政治的种种错误认识必须得到纠正,随意去除干部素质模式中政治要素的做法更是草率的。但我们列入党政干部素质模式的政治观必须是正确的成熟的政治观。

其三是利益因素。改革开放以后,对正当利益的肯定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既是文明的进步,也是人们利益意识的初步觉醒的反映。但由于法制的不够健全,体制正处在转轨变型期,特别是国人依照规则获取利益的心理准备不足,利益泛滥与利益觉醒几乎同时而至。为此,正当的利益观及其实现准则,不能不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构成要素。

但对于长期以来崇尚精神、崇尚政治的国家和人民来说,由不谈利益到突然谈利益,由羞于谈利益到理直气壮地谈利益,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危险。危险来自具有崇拜癖的人们,他们把崇拜精神、政治的神经一下子引向了利益,直至把非利益的一切全都淹没。“五九病”现象、领导班子因贪污或受贿集团覆灭现象等,都不过是此一思潮卷起的沉渣。为此,在将利益因素列为党政干部素质模式之前,对“何谓正当利益”、“如何保持利益觉醒势头”、“如何整治利益泛滥”等问题,应该先期在思想方面取得正确认识。

50年间,精神、政治、利益三因素的演绎关系及其提出的若干难题在于:

(1)面对历史,人们在积极精神论、精神决定论、精神无用论之间应该做出抉择,对我国五六十年代的建设者是“伟大奉献的一代”还是“愚昧的一代”必须做出或肯定或否定的明确回答。(2)面对历史,人们在积极政治论、政治决定论、政治无用论之间应该做出抉择,对政治的科学含义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必须做出准确的回答。(3)面对历史,人们在利益正当论、利益至上论、利益庸俗论之间应该做出抉择,对“优秀领导干部”的利益观必须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释解。三个问题及其答案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中国的党心、民心至今普遍高度重视此事,而且在于官员离开对它的正确认识难于行正致远,民族离开对它的正确认识难于长足进步。

二、从现实性基因看21世纪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构成在世纪之交,经济的全球化、政治的多极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各国政府的影响日益巨大。一方面,各国政府必须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时机和高科技的成果增强自身的实力,以求在多极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中确立并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各国政府还必须站在正义、道德、人权的立场上,揭示出资本加科技将掠夺世界资源合法化、将剥夺穷人权利合法化、将“信息科技种族隔离”合法化的危险。在这里,清醒的认识、正确的策略和敢于斗争的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首先,随着市场机制在我国的确立,尤其是中国即将加入WTO,中西文化必然在内外交往的活动中发生冲撞。比如中国崇尚和谐、中庸,提倡顺其自然,而西方崇拜实力,强调竞争和不断向传统挑战;又比如中国崇尚悟性,而西方崇尚契约等。但是,要与国际社会沟通、融会就不可能回避东、西方文化的对话,所以新时代的领导干部必须具有文化的综合创造能力。

然而,文化综合创造在我国的社会心理方面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因为对于几乎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现代文明,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接受起来难免有些不自在。无论出于自尊、自爱或自大的考虑,通常总是先期预设诸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之类的原则,而在操作层面先期预设的原则却又往往得不到准确的贯彻,结果不是一切受之便是一切拒之,再要么就是以眼前利益得失的衡量来决定弃取,而保护民族文化精华的意识极其淡薄。中西文化沟通、融会创新的另一个困难来自思维习惯的巨大差异。西方人办事时首先会想到规则,深入思考“我该依据怎样的规则办好这件事”;中国人办事时首先会想到关系,认真考虑“同我打交道的是谁?他拥有什么关系?”前者重视规则、轻看关系,后者重视关系、轻看规则。这样,为了实现沟通必须调整各自的习惯,而调节甚至改变习惯,将是比调节认识和改变态度更为困难的事情。总之,文化综合创造的全部关键在于,现职的和未来的党政干部对此有无思想准备?如果有,在非我文化之引进和自我文化之改造的方方面面,又是怎样准备以及准备到了什么程度?这正是构筑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

其二,经济及其活动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与文化(精神)、政治、利益及其活动相并列,同是构成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要素。作为发展中的国家,促进我国党政领导干部现代素质水平提高的发达经济的条件,包括国家、地区、家庭的经济实力,参与现代企业、商务、金融、信息、学术活动的机会等,不能首先具备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完全具备。这就注定了在经济发展有赖于领导干部素质水平高,而领导干部素质水平高又有赖于经济发达的矛盾局面中,我国的领导干部必须直面并解决发展中国家普遍遇到的有关经济的所有问

题。其中,如何解决市场规则与传统行政相磨合的矛盾,旧式经济经验向当代经济运作技能过渡的矛盾等,也许是领导干部跟上时代的关键。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活动中经历思维方式、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手段的巨大转变,在金融、商务、财政、信息等新知识方面进行足量的储备,才有可能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具备领导能力,在当代经济的主战场上充当指挥官。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以金融体制和企业体制的融合促进转型经济和发展经济同时增长。这一目标的达成,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有驾驭党政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意识,具有效益、效率、产品生命力、商品市场占有率、企业影响度等观念,具有调节效率与公平矛盾的能力,具有取舍硬价值和软价值并实现科学配比的智慧,具有协调集权与分权、适用与符合、急进与渐进、开放与保护的艺术,具有用科学思维取代常态均衡思维、简单思维、直线思维的勇气和力量。总之,对领导干部经济素质的综合要求是:既有建设国家的自信、思路、能力,又有化解发展经济误解,排除经济发展故障的智慧和协调的策略。

其三,经济的全球化之所以来势汹涌,在于经济发达国家可以借助其雄厚的资本和高精尖科技的力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弱小经济实体甚至穷人实施“文明的”抢掠,从而为自己捞取更多的好处。某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的中小规模的企业及普通公民,之所以激烈地反对经济全球化,则基于他们对资本加科技可能借助经济全球化形式,疯狂掠夺经济弱者的认识。由此至少可以看出如下几点:(1)科学技术本身具有巨大的潜在的生产能量和市场拓展能量;(2)科学技术加资本对科技的生产能量和市场拓展能量有富集作用;(3)利益冲动之下的科技加资本具有掠夺性;(4)科学技术加资本在市场中能够赢取极大的竞争优势。有鉴于国家、地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属于利益关系,党政领导干部为了国家、地区、企业的利益,就不能不具备强烈的科技意识,不能不做好科技与资本嫁接的工作,不能不重视国内和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竞争、资本竞争和科技加资本的竞争,不能不防范国际资本加科技乘我改革开放之机对我实施掠夺。党政领导干部重视科学技术的另一个理由是,发展经济,直接造福于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的人民和职工。上述两个方面,注定了参与、驾驭科技及其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也必须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现代化素质的构成因素之一。

但是,党政领导干部毕竟不是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家或商人,没有可能和必要掌握那么专深的科学理论或技术。对于这些对国家科学技术资源具有直接或间接支配权的党政领导干部而言,主要是要具有重视科学技术的意识,嫁接科技与资本的能力,在市场中运用科技赢取竞争优势的方略、方法、技能和经验。实践证明,党政领导干部能否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至为关键。一般而言,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素质的包括: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有正确、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具备高度重视科技的观念;对国家发展科技、保护科技、应用科技成果的政策有系统的学习、掌握,从而积累丰富的执行科技政策的经验;对前沿科学技术及其可能产生的经济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有基本的了解,从而具有一定预测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和习惯。

综上所述,文化、经济、科技三因素及其三位一体的交叉关系,向党政领导干部素质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如下的难题:(1)面对现实的挑战,中国人要实现兴国的伟大目标,必须在数千年文明的基础上,创造完全属于本民族的、适

应现代发展的综合型的新文化。为此,党政领导干部需要弄清楚悟性文化、契约文化各自的特点,在规则决定论、谋略决定论、规则谋略结合论之间做出自己的抉择,既不应因崇尚中国传统谋略而拒绝接受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因子,也不必因崇尚规则而忽略了实事求是和灵活性。(2)面对现实的挑战,中国人要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必须拥有成千上万的能够领导经济建设的人才。为此,领导干部需要弄清楚当代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基本发展趋向,在外行管理经济、专家管理经济、复合型领导管理经济之间做出选择,既不可以安心于只管党政不懂经济、不过问经济,也不应以只懂理论或技术的专家(学者)领导经济。(3)面对现实的挑战,中国人要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水平,必须在以巨额教育资金大力培养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创造领先世界科技成果和尽快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三个方面下功夫。为此,党政领导干部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确实相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重视科技与重视“政绩”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切不可以对科学技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或者态度虽然正确,但缺乏驾驭科技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以科技成果作为资本创造竞争优势的能力。

三、从未来发展基因看21世纪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构成改革开放20余年来,中国的进步举世瞩目。在笔者看来,“法治国家”的概念于1998年被写入宪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法治—理性整合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法治是基础。因为法律能够以理性调节冲突,以稳定保证政治连续,以公正维护政府权威,以规则保护市场经济。此外,推行法治,国家还可以使精神、政治、利益、科技等治国因素能够依托法治组成复合体,从而创造出足以战胜任何现实挑战的综合竞争力。假如我们能够全面、正确地贯彻法治精神(即以法的精神承认秩序的重要,反对无政府状态;坚持法的普遍性,反对特权;使立法和司法体现社会公正;制约官员使其不敢为恶),公开、公正地贯彻利益原则,兼用党政机制、市场机制、伦理机制、公益活动、冲突调节5种手段处理利益关系,肯定并发挥精神特有的积极作用,以政治控制把握国家战略发展方向,重视科技的发展及其成果的转化,那么,中国的持续发展便可以实现。

但事实上,法治国家的概念至今许多党政干部并不真正理解。比如将“法治国家”与“法制国家”相等同。其实,法制国家与法治国家的区别十分明显:前者以法治官、治民,但最高统治者及某些特权人物却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和制裁,后者则将一切行为主体视作治理对象,即使达官贵人也不例外;前者的法律目标基本上是维护统治秩序,法律的社会公正性是微不足道的,后者认为法律亦分为善法和恶法(以是否保障公民之权利和维护人性之尊严为判别标准),断定执行恶法不是法治国家;前者的立法、司法者均为最高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官员的意志高于法律,后者主张司法独立,法院的审判工作只尊重事实和法律,司法虽然不可以随意干扰行政,但对行政有监督权。一句话,法治国家的要义首先在于治官,其理论根据有两点。第一,在强者与弱者之间创造平等说理的条件。现今世界,已没有任何政府否认“权力在民”这一理念,然而民之权力通常是经委托形式交由政府及其官员负责行使的。这样,手中握有公共权力的政府及其官员,相对于手中没有公共权力的普通民众便成了强者。所以,当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或官员与公民发生冲突时,为了创造强者与弱者平等对话和充分说理的氛围,做到依据公正原则解决问题,首先约束强者是理所当然的。第二,制止政府及其官员对公共权力的劣向行使。有学者说过,“人

从动物转化而来这一事实本身,注定了人永远的具有兽性”。官员既然为人自然也就具有兽性的一面。但官员手握权力,一旦对权力劣向行使,其导致的破坏作用将因权力而被放大。因此,法律的根本意义在于使坏的官员不敢为坏,并进而使坏的官员转变成好的官员。很显然,上述误解的纠正,是党政干部确立法治国家观念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其素质模式时需要特别认真研究的问题。未来的或者说正在建设中的法治国家对党政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和高水平的。如崇尚学习,练达成才;崇尚公平,乐于竞争;崇尚科学,善用智慧;崇尚规则,刚柔有致;崇尚平等,正和博弈;崇尚真实,善恶分明等。不过现实的问题在于,不是所有的党政领导干部都具有这一层次的认识。有的实际上只崇尚权力,甚至更想成为自己所在单位或部门的“皇帝”;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法律只当作随心所欲的障碍,不肯接受法治国家的要义首先在于制约政府和官员;有的千方百计地嫁接党政规则和市场规则,以求在党政工作市场运做,或者市场活动官场运做的过程中实现私欲;有的不懂得法律优位,以为“红头文件”高于法律,领导者的意志比“红头文件”更管用;有的不懂得法律保留,以为无论哪一级的决定,只要出自“党委”或者“人大”就一定合法;有的认为政策的制定目的多在目标的实现,完全没有或很少有关于实现手段的法律性规定;有的不确切知道诚实信用的内涵(要求法的明确、政府行为的可预测、法不溯既往、承诺践行和惯例遵循)及其价值和力量,把严肃的党政工作理解为随心用权或者玩弄权术的活动。上述种种,不仅直接亵渎了法治精神,破坏了法治国家的基础,而且从根本上毁掉了由法治因素与精神因素、利益因素、政治因素和科技因素彼此协调形成领导干部素质模式的前提。这些错误认识或者习惯,既是错误法治论、政治论、精神论、利益论的现实表现,又为它们的存在保留了得以繁衍的土壤。可见,在开列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菜单之前,首先确定党政领导干部素质模式是完全必要的。

21世纪是中国的时代范文 篇5

组员:刘成军刘坤鹏刘保卫

杨洋陈俊红伏文浩

演讲:刘坤鹏

写演讲稿:刘保卫

资料整理:杨洋、陈俊红

修改及总结:伏文浩

PPT制作、word编辑及课题汇总:刘成军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又发生了新的变化,而且方方面面上看都是错综复杂的。欧洲成立了欧盟委员会,在某些程度上统一了欧洲大部分国家,整合了法德英意等国家的优势,而不是唯美是从,必将在这个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和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砖5国的经济增速都普遍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两者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2010年GDP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这都昭示着世界格局在发生新的变化。

关键字: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新变化

正文: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所要面对问题有很多,比如在中国的4大战略方向,除北方相对稳定外,其余3大方向均不容乐观,黄海方面的朝鲜问题、东海的台湾、钓鱼岛问题,西面同印度的领土纠纷,南海周边也是问题重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恶炒“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并以此来对中国说三道四;更有本世纪日益频繁的负面事件,诸如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等等。

中国在政治方面新方向:在中国及周边地区还聚集了2个世界经济前3的,金砖5国中的3个,9个有核国家中的5个以及世界上10支最强大的军队中的6支,其中还有4支同中国发生过战争或冲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如何处理好与它们的关系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个重大挑战。

中国在经济方面新方向:亚太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2008年而言,亚太地区的GDP在全球的比重就已超越美国的26%,占到全球的33%。作为亚太地区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中国处于俯瞰亚太、总揽全局的地位。战略上要收拢拳头,稳住重心,力戒目标太多分散力量,更要避免四面树敌。特别是对美国既要寻求合作,更要加强战略防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在科技方面新方向:进入21世纪,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国家制定了《十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文件,本世纪我国科学技术应将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证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等作为总体目标发展。

中国在军事方面新方向:二十一世纪的军事力量除了继续依赖于传统的核威

慑和信息化的海陆空常规力量之外,最重要的发展方向就在太空军事化;在太空军事技术方向的突破,将直接决定超级大国或集团在21世纪全球力量对比中的位置,因此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美国加快发展其导弹防御计划,隐蔽地推行其太空军事计划。同时,欧盟也在在太空领域作出了重大的战略决策,推出了太空定位“伽利略”系统,走上了在太空安全战略上与美国分庭抗礼重要的一步。中国近期的载人航天飞行、多种卫星应用计划以及已经开始规划的下一步登月飞行甚至火星登陆,都蓬勃发展,如果国际社会在近年无法就制定一项新的太空非军事化的条约达成意向,随着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集团全面在军事上进入外空,中国也势必要发展自己的外空军事力量,而且必须要能够在这场外空军事对抗中取得优势,这样中国才能在未来的主要表现在外空全面军事化的大国对抗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国家提供强大的安全的保障。中国的航天工业又成为对中国具有头等历史意义,能够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性产业;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目前中国所有产业中少有的中国自己拥有完全的知识产权,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有望引导中国走出险恶的现代化外部困境的战略性行业。

21世纪中国领导环境 篇6

——21世纪,中国人的世纪

汤恩比曾说过:“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中国人的世纪。”虽然对这句话的含意众说纷纭,但是中国在21世纪将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是毋庸置疑的。雪莱曾说过,中国一旦觉醒世界将为之震动。今天的中国无疑已经已经觉醒,无疑已经震惊世界。实际上,200年前,中国是第一大经济体,再往前1000多年,还可以追溯到大唐盛世、大明帝国。然而近代的中国却是一部屈辱与奋斗的现代史。经过200多年的战争与动荡岁月,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地位和影响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道路”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各方人士探寻的重要话题。

什么是“中国道路”?简单的说,就是和平发展。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

中国和平发展的前提是我们要保证国家的完整,西方的既得利益者从来也不希望看到一个完整的、强大的中国危胁到他们的支配权;中国的周边也总有些势力以中国为假想敌;中国内部的敌对势力从来也没有放松过对中国的颠覆和演变。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是国家稳定的保障,中国共产党的政府必须是强势政府,他的政策是必须能够得到坚决的、一惯的执行。这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倍增器。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一党制的执政地位保证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政策得已坚决的、一惯的执行。

回首党领导人民一步步走过的艰难而又辉煌的道路,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为什么要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近现代中国面临的基

1本问题和历史任务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双重压力之下,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性主题,中国各社会阶层都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国救亡问题的发生,有自身落后的问题,有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但其直接的原因则是西方列强的入侵。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既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能促进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受到先进的中国人的欢迎,不仅是合乎情理的,而且是客观必然的。中国人找到科学社会主义以后,中国的面目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在自己的党纲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大又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的战略,强调中国革命的这两个阶段必须有机衔接,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其发展前途。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中,党领导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进行了长达28年的不懈探索和浴血奋战,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

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从解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的微不足道,到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从温饱问题的解决,到人民群众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这一切都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强有力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则全面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当代中国两次伟大革命的历史结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

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源自于党的领导。党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崇高旗帜。党在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这些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事业发展的领导,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因为如此,党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拥护,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力。

当前,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终关系到中国发展的方向、前途和命运。我们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大势,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风险,我们肩负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们面临的考验复杂而严峻。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近期的伟大目标。到了未来,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中国,如果问: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共产主义,尽管很遥远,但这就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终极理想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一直以意识的形式存在于广在国民的心里。也就是说,如果有一天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可以搞更高阶段的社会主义了,那么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将得到广泛的支持,可以做到水到渠成。而这一切是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前提的。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谱写了社会主义最为激荡人心的雄浑乐章,不仅让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在中华大地展现蓬勃生机,也让一个五千年古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的潮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还必须清醒认知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同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规律来指导研究和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更加符合人民

群众的愿望和利益。

初探21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动向 篇7

20世纪,“中西融合”之路被老一辈油画家们经过百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时,蔡元培先生就明确主张中国美术要走中西融合的道路,而且,以此为文化框架,出现了两个重要的立足点:一是以“今世为东西文化融合时代。西洋之所长,吾国自当采用”;二是以“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须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滋养料”。[1](p196)而如今,中国油画艺术的融合不仅与世界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相互发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浇灌与培养。因为这是根基,离开它,中国油画艺术也会枯竭。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积极思想的汇合与提炼。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宝贵思想精华的总结与提升,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张岱年提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当厚德载物。”[2](p60)自强不息,在今天可以理解为发扬民族主体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独立、富强、民主、自由、走向现代化的国家居于世界强国之林。厚德载物,理解为有宏阔的民族气度兼容并蓄中西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实现“厚德载物”的现代转化。[3](p62)可见,21世纪,中国油画发展必须根植于中国文化精深广博的沃土上,汲取丰富的滋养,使之在主流风格与总体倾向上坚持民族文化根基和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且赋予新的精神和新的生命,成为有根基的中国油画艺术。正如鲁迅所说:“采用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4](p11)。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发展道路也是油画艺术在中国大地上最有未来前景的选择方向之一。不过不是简单和表面上所谓的民族化,而应是站在具有广度和深度层面上去研究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要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民族精神层面上去探讨研究。我们要继承和发展西方古典绘画和现代艺术的材料与技法,了解和借鉴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透过油画艺术流露出来的方式方法。在广纳世界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并融会在油画这种载体之中,以民族精神为基点融合中西文化于一体,这才是中国油画家要追寻的最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时代精神所具有的民族化的未来发展之路。中国油画的发展革新将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这一去向的选择具有现实的发展意义。

二、创新中寻求拓展空间

“迈向21世纪,中国油画家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课题,肩负着更为崇高的使命。解决这些课题和完成这些使命的方法,是学习,是实践。引进和创新是我们学习与实践的最好途径。”[5](p7)可见,创新是中国油画艺术发展必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一)油画发展的多元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单一的写实绘画模式,艺术领域里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中国艺术家们在走出国门、近距离接触和了解西方各种流派艺术作品的同时,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西方现代绘画艺术更是成为一些艺术家们更新观念、改变艺术风格的绝好借鉴对象。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中国油画家们经历了从对历史反思到艺术反思的转变过程,提出“要多样,不要统一:追求艺术个性”等口号,成为新时期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的新起点。当下绘画材料和高科技多媒体材料的综合运用,使中国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世界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与艺术流派,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与形态。中国油画艺术在国外各种现代艺术思潮及国内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油画语言更加丰富多彩,艺术风格逐渐走向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油画界艺术家们再次提出油画民族化问题的思考,促使中国油画艺术的未来发展在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更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见,当下油画艺术的多元性是中国油画在未来发展动向中的重要因素之

(二)油画发展的时代性

时代特性是每个社会不同时期整体发展所体现出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时代烙印。21世纪中国油画发展的时代性是中国油画家们用作品关注新世纪里社会发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是中国油画艺术作品必须体现的一项重要因素。法国几何形抽象派画家瓦萨列里就认为:艺术就应该表现这个大时代。他说:“现在,人类的知识已经遍布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艺术家难道还能够像过去的艺术家一样对日常世界……对他的家,他的熟人,他的花园……激动不已吗?……因此艺术家应该相应地表现这个原子和星球的大时代。”[6](p693)因此,艺术家们对客观现实与主观精神的具体表现都反映着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在客观现实方面,21世纪正是社会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高科技信息时代,多媒体材料的出现为风格多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保障:在主观精神方面,艺术家们利用这些特殊的物质媒介语言与客观现实生活形象来反映社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是对艺术家们所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修养、个人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的具体展现。不过中国油画艺术的时代性不仅是当代油画创新精神的体现,更是油画艺术未来发展的重要艺术因素。

(三)油画发展的精神性

精神性是艺术作品的支柱和生命力。因而,油画作品的精神性是中国油画发展中不可缺的一环。就当前中国油画的状况而言,有一种倾向值得我们深思,这就是对形式、技巧、样式的关注多于对作品精神内涵与对生活真情实感的理解和投入,真正触动人们思想情感的作品并不多,究其原因也许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太快,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愿望太强烈,精神和情感的因素被人们所忽视,这种社会氛围影响着艺术家们的选择。而缺乏精神内涵恰恰是艺术作品的致命伤,这种倾向在油画艺术多元性的开放时期是普遍存在的。野兽派的领袖人物马蒂斯就是用强烈的色彩和简约的造型来表现他的情感精神,他认为:“绘画要求表现艺术家内心的幻象,画家不用再从事于琐细的单体的描写”。[7](p73-74)这就说明马蒂斯是用绘画形式语言来表现他的情感与精神世界,这就为我们在绘画创作中如何体现精神内涵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因此,我们不论在写生还是在创作中都应注重作品的人文精神、时代精神及体现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四)油画发展的审美性

中国油画艺术未来发展动向中还有不可缺的就是审美性。审美是一切视觉艺术所应有的核心与灵魂。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与艺术美,二者之间的划分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就是审美价值。在油画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创造和物质材料的构成中都具有美的特性,如艺术形象与艺术主题、艺术形式、意境、品味、精神等都有密切关系,物质材料所构成的质感、色彩、形式等都要体现着油画艺术的审美性。“在审美中和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同形象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认识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情感不是生活中一般的情感,不是纯心理或纯生理的,其基础是审美认识。”[8](p128)因而,作为给艺术欣赏客体强有力的视觉审美冲击力和愉悦的审美享受,油画作品中艺术家所表现出的情感、精神、意境、品味等综合艺术修养的最高审美表现,都不可缺少。这对艺术欣赏客体来说都具有审美性,也是人们对艺术真、善、美的追求。21世纪是艺术发展的多元期,各种现代艺术思潮相继出现,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新时代里,审美性依然是任何绘画艺术都必须遵循的艺术创作审美规则,是中国油画艺术未来走向与定位的特别要求。

(五)油画发展的商品性

油画的商品性是在市场经济的现代社会里,油画作品作为精神产品在市场中进行交易,即油画作品的商品属性。当下,中国油画艺术作品,已大量进入市场,每年的油画拍卖会就是有力的说明。可见,油画发展的商品性像无形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中国油画未来发展的动向。从2000年之后,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的市场热点逐渐出现了从写实绘画向表现性、抽象性绘画过渡的特点。目前油画市场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特征是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合一化的新趋势,这就是受到专业化指导的买家群体们所关心的投资对象是从有学术性与精神性内涵的作品方向靠拢。看来,油画的商品性对中国油画艺术的未来发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总之,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中国油画艺术,只有在融合中体现民族精神,在创新中拓展发展空间,展现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才会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油画艺术会以其独特的民族精神风貌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将为全世界人民所喜爱和接受。

摘要:西方的油画艺术引进到中国已过百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成为中国艺术门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下,来自西方社会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媒体艺术等现代艺术思潮和“架上绘画死亡”论的影响,中国油画作为一个整体,它在关注什么,以什么势态走向新世纪?下面本文就从中国油画的民族精神、多元性、时代性、精神性、审美性、商品性等方面对中国油画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动向作以尝试性的探索。

关键词:中国油画,融合,创新,发展动向

参考文献

(1)转引自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第196页,蔡元培有关观点,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2)转自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第60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3)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第6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4)转引自李超《中国现代油画史》第1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5)邵大箴《20世纪中国油画》第7页,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6)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第693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

(7)(德)瓦尔特·赫斯著宗白华译《欧洲现代画派画论》第73—74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21世纪属于中国? 篇8

尼尔·弗格森:我认为21世纪将属于中国。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始终保持着接近10%的年增长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中国在未来5年内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法里德·扎卡利亚:目前来看,中国大有主导世界之势,但亚洲大多数后起之秀的经济都曾经保持了9%左右的年增长率,之后却江河日下。我不是在预测中国会发生某种形式的崩溃,我只是说中国也难以摆脱“先高速增长,然后在某个时间增速放缓”的规律。

李稻葵:像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的确不可能永远保持两位数的增速。但是当美国逐渐崛起的时候,其增速也没有中国当前的增速快。中国过去30年的变革的确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力量,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对这些进步还不满意。他们正在热切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推动更多的改革和更大的开放。

亨利·基辛格:中国在过去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我也曾见证这些成就。但就经济角度而言,中国每年必须创造出2400万个就业岗位,吸纳迁徙到城市的600万人,必须处理1.5亿至2亿流动人口带来的问题。

从地缘政治角度而言,中国周边有14个接壤国家,中国任何一个主导世界的企图都会激起周边国家的过度反应,这将为世界和平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我认为,问题不在于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中国在21世纪无疑会变得更加强大,而在于我们能否让中国在21世纪接受一个更加普遍的观念。

(摘自本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书架

《巴菲特股票投资术》

作者:[美] 玛丽·巴菲特 大卫·克拉克

出版:中国商业出版社

定价:39.80元

以巴菲特的投资理念来看,股价下跌了,投资的前景就更好。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要怎样评估企业,以目前的市价投资这些企业未来会得到多少回报。

《漂游放荡》

作者:编号223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定价:39.80元

十年来他都梦见自己躺在一张飞翔的大床上漂游;十年来他一直在热烈中得到滋养,在激奋中度日;十年来他用镜头直击观者心头。这本书就是关于这些,胶片、旅行和记忆。

《正能量》

作者:[英] 理查德·怀斯曼

出版: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29.80元

上一篇: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下一篇:美文欣赏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