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课程书目

2024-05-08

纪录片课程书目(共10篇)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1

彭小莲:《理想主义的困惑——寻找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小川神介:《收割电影》,冯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教材: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何苏六等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世界纪录电影史:

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年。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张同道 《大师影像》,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单万里 张宗伟《纪录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中国纪录电影史: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方方 《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平杰主编《另眼相看》,文汇出版社,2006。张献民《看不见的影像》,上海三联,2005。张献民、张亚璇 《一个人的影像》,2003年。朱靖江《DV宝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梅冰、朱靖江《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陕西师大出版社,2004

《独立纪录》,中华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5年。《影像冲动》,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年。

吴文光《现场》1,2,天津社科出版社,2000,2001年。

《现场》3,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

吴文光 《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纪录片与人》 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曹恺《纪录与实验:DV音像前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李幸 刘晓茜 汪继芳《被遗忘的影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吕新雨《纪录中国》,北京三联,2003年。

纪录电影与影像理论

Bill Nichols,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01。《纪录片导论》,陈犀禾等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年。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大,2003年。Paula Rabinowitz,《谁在诠释谁 纪录片的政治学》,游惠贞译,台湾远流出版社,2000年。

以下丛书为选读: 《电影馆》,广西师大出版社,已出十余种。《未名译库 影视艺术译丛》,北京大学出版社。周宪 许均 主编 《文化和传播译丛》,商务印书馆。《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文库》,新华出版社。影视传播主流教材 译丛,华夏出版社。电影眼 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2

对于创作来讲, 技术占了比较重要的位置, 为此, 在教案中经常会出现关于纪录片创作的知识点有拍摄技巧、构图、光影、叙事结构、线索、细节抓取、解说词创作、蒙太奇应用等等, 这也是在笔者课堂的拍摄采访和后期创作两步骤中缺一不可的知识点。大部分课堂都会将这些知识点理论化, 死搬硬套地讲述完整, 忽略掉了《纪录片创作》课程中的“创作”二字, 然而创作是一种基于独立思考, 需要具有知性的判断力和表现力才能达到的一种实践能力。在大学中, 很多人强调大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但很少涉及与自己沟通认知的能力, 教会他们的只有表层的技术知识, 很少深究到独立思考阶段上, 纪录片是一种“人”的艺术, 是对其的认知和情绪, 它并不是像学生所理解的那样是对现实的复制, 它是对我们这个世界的一种再现, 与此同时, 里面贯穿了一种较为特殊的世界观, 因此它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艺术的加工创作。19世纪末的摄影大师亨利·皮奇·罗宾逊在他那本 《图片摄影要素》中所言:“一个场景既可能、也应该被真实地再现, 但是与每个过路人注意到的现实相比, 某些艺术家能够看到和再现更多更不寻常的真实。”———这种能够看见“更多、更不寻常的真实”的能力, 便是纪录片创作课程需要大家做到的凌驾于纪录片简单技术之上的能力。因此, 在给学生讲授一些简单的技术知识时, 并不能一味地只谈理论, 需要让他自己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分析, 比如对一个场景, 从多角度拍摄, 回来剪辑时选择更好的角度, 然后进行思考论证, 如此才会有所收获, 而不是简单地教授学生景别有哪些应用, 细节如何抓取, 光影需要注意些什么, 这些问题的讲授与短剧创作有何异议呢?时代在变迁, 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也许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纪录片从诞生之日起就被人们烙上了“深沉”两个字, 犹如一个不苟言笑的智者, 总是想要用影片说服你去相信里面的世界, 但随着“娱乐纪录片”的提法出现, 纪录片再也没有了曾经的严肃感, 甚至于其一直强调的“真实性”也受到了挑战。与此同时, 我们正处在一个由新媒体构架出来的信息传播空间中。电视、电影、杂志、报纸、广播等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被镶嵌上了“数字”两个字, 手机、网络以及触屏的到来, 都是对人类认知模式的不断沿袭和冲击, 改变着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推动下, 人类的认知模式发生着越来越大的改变, 那些在弗拉哈迪、维尔托夫框架下产生的“真实”变得模糊起来, 它的表面化、肤浅化的原始特征越来越明显,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利用影像构建的“真实”证明着“摄像机”是可以撒谎的, 比如荒诞的“周老虎”事件, 各大明星被恶搞的PS照片等等, 纪录片的创作也慢慢开始有了变化, 使得那些在传统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框架下确定的“真实”变得模糊, 这种“真实”, 其表面化、肤浅化、非本质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于是一种新的创作观念, 使得纪录片的本质真实与深度真实得以解蔽。在利用数字影像、媒体、网络等新媒体来炮制画面的时代证明了摄影机是可以“撒谎”的。例如, “周老虎”事件。此时, 纪录片的创作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那么, 在这样的环境下, 改变教育策略, 随时更新课堂案例则成了重中之重。

针对学生情况, 因材施教, 利用案例分析法, 个案分析深入浅出, 在笔者的课堂之中案例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个方面是一些国内国外纪录片大家们拍摄的影片, 从选题到拍摄到后期对其进行剖析讲解, 使学生更加立体地学习到理论知识, 比如张丽玲拍摄的《我们的留学生活》, 摩尔拍摄的《华氏911》, 张以庆拍摄的《幼儿园》以及关于保护野生动物的《海豚湾》等等作品;另一方面主要来自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 前一届学生创作的作品成为讲授的案例, 通过他们的影片主要让学生寻找创作灵感, 并认识到在创作过程中, 会有哪些问题出现, 并给予解决方式, 如民间手艺《剃头匠》, 非物质文化遗产《麦草画》, 自然景观《金顶山》以及手工艺品《乔氏泥塑》等等。课堂讨论主要是采取提问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通过案例让学生更能轻松地去结合理论知识把握重点。与此同时, 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中, 让学生们对自己的见解进行阐述, 并相互之间积极讨论, 从一个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达到由教到学、由讲向导、由被动变主动的转化。在笔者的课堂模式中, 除了讲授、实践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以外, 对于学生的“独思”能力的培养也做足了功夫, 这体现在课堂之中就是所谓的让学生在创作结束之后, 对于自己的影片做出一个总结, 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的作品, 而与此同时, 其他小组同学将通过“互评”的方式传达出他们个体的想法, 参与讲述, 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并从根本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改变了讲述的本来形态与方向, 因为学生在看待同一事物时往往是站在同一高度之上, 这样的评价更加容易且直接, 易被学生接受。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学生也会加深自我认识, 甚至于对于类似问题在以后的实践中能够上升到另一个层次, 这也是学生自律, 提高上课效率的有效途径。当然这其中,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评价的“度”, 不要将这种评价局限于一个平淡的技术评价或者学生自身的人身攻击。待学生自评与互评结束之后紧接着就是教师的总体评价, 此时的教师需要积极进行内容引导, 并从一定的高度来对影片做出评析, 起到一定的控制、主持作用。

摘要:《纪录片创作》课程从开办之日起, 就一直愁于此课的教授方式, 本文就笔者上课的一些心得从讲课内容、方式与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以期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能不断推陈出新。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洁.纪录片创作作为一门功课的转型[J].南方电视学刊, 2009, (4) .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3

【关键词】纪录片 特殊摄影 GOPRO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5-02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纪录片的创作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舌尖上的中国》《鸟瞰中国》《河西走廊》《第三极》《长城:中国的故事》等等很多纪录片的热播,让很多纪录片人看到了纪录片的希望。在观众观看作品的时候,大家会惊奇的发现现在的纪录片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纪录片作品中存在的节奏缓慢,画面粗糙,观赏性差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完美的画面、流畅的叙事、精巧的设计,航拍、延时以及运动摄影等多种特殊摄影形式也出现在了纪录片作品中。可以说,纪录片的创作已经进入了“大片时代”。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中国第一家的纪录片学院—上海政法学院纪录片学院,当然也是紧跟时代的脚步,以纪录片的创作规律设置课程体系,并首先开设了特殊摄影课程,让学生能够尽早接受到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及技术。当然,由于人员、资金等局限,学院并不能够同专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一样,配置各种高端的设备,但是为了达到特殊摄影教学的目的——微型摄像机GOPRO的使用便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微型摄像机GOPRO是一个比火柴盒略大的方形摄像机,它可以通过手柄、头盔和手腕等各种辅助工具安装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或固定在特定的地方,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记录你觉得有意思的画面。那么,作为一台尺寸为58×40×21mm的非专业微型摄像机来说,如何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呢?

一、教学内容

纪录片特殊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三个大方面:航拍、延时摄影、运动摄影。微型摄像机GOPRO设备均可借助附件或是自身的设置满足教学及拍摄的需求。GOPRO可以通过云台固定到四旋翼飞行器上来进行航拍,通过调整GOPRO设备本身的参数以及借助电子轨道等设备来进行延时摄影拍摄,通过安装到稳定仪设备上来实现流畅的运动画面的拍摄。

二、教学形式

纪录片导演、航拍专家高宏明教授在其专著《影视航拍语言》中提到:“那些把航拍当作简单照大相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不同性能的航拍系统,才能满足不同要求的画面意境和效果,才能构成所指和能指产生语言符号,从而完成一整套完整、规范、达意、优美的航拍语言”。

当然,这里说的又不仅仅是航拍,延时摄影、运动摄影等等镜头在作品中的应用,都是影视语言的体现。它们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电影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 推动了新的电影美学思想的探索。如何将这些新形式的镜头参与到创作叙事中呢?这就需要从影视理论的层次对航拍、延时摄影以及运动摄影进行分析和构建。因此,特殊摄影的教学形式就是影视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理论引导实践,实践架构理论,两者相互统一和融合,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1.航拍—GOPRO+四旋翼飞行器

航拍又称空中摄影或航空摄影,是指从空中拍摄地球地貌,获得俯视图。早期的航拍一般是借助直升机或热气球,摄影师在上面运用摄像机进行取景拍摄。随着多旋翼航拍器的发展和流行,现在进行航拍,更常见的做法是将机器固定在遥控无人机的云台上,通过遥控器控制飞机的高度和航向,取景自由操作灵活, 普通大众通过简单训练后,就可以操作一台航拍无人机从天空的角度看世界。

在课堂教学中,航拍内容的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1)模拟飞行训练。在电脑上安装飞行器模拟训练软件,让学生通过遥控器进行虚拟的飞行训练,熟悉遥控器的基本操作。当学生可以在电脑上熟练进行飞行的控制之后,才可以进行实际飞行训练。

(2)实际飞行训练。这一部分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如何对设备进行维护、检查、检修以及如何选择拍摄地。无人机的飞行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它还牵扯到安全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在地面就做好检查,以保证设备各方面的良好运行。第二,对学生进行四旋翼的飞行器控制训练。根据飞行要求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空旷的操场等地方进行近距离的飞行操控训练。从简单的起飞、降落、前进、后退到兴趣点环绕等复杂操作,逐步递进的进行练习。还有加强学生对速度、高度、角度的认知训练,以及训练如何对摄像机操控和飞行操控相结合的能力。当然,如果有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可让他们进行六旋翼的飞行。通常,六旋翼设备的飞行控制和摄像控制是分离的,学生可分为两组,一组学生主要负责飞机的飞行,而另一组学生主要控制摄像机构图及拍摄,两组相互配合,完成拍摄任务。

2.延时摄影--GOPRO+固定配件+电子轨道

延时摄影又称缩时摄影、微时摄影,英文叫 Time lapse,是一种时间压缩技术, 拍摄的是一组照片,但把本来几小时、几天的过程浓缩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以视频方式呈现,时间轴的压缩倍率可以达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以上,表现力很强,适合趣味摄影、天文天象、表现自然、城市生活等。延时摄影是兼有观赏性和研究性于一身的艺术方式,也是摄影与摄像两大表现方式的一种有机融合。

通常,基本的延时摄影所需要的器材非常简单:一个三脚架、一个单反相机,或者再增加一个定时快门线(如果相机内部没有间隔摄影功能的话)。GOPRO设备也同样可以完成相关的操作。GOPRO的参数设置中可自定义间隔拍摄照片,用于延时拍摄视频——5秒,1秒,2秒,5秒,10秒,30秒,60秒。当然,还可以借助于电子轨道以及精巧的运动控制技术实现移动延时摄影。

延时摄影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1)固定延时摄影,即延时摄影基础。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镜头内物体的运动来展现延时的效果,如人流、车流、云、星空等。通过固定延时摄影的练习,让学生掌握不同事物运用不同方式的技巧,如拍摄缓慢运动的云需要间隔10秒,正常速度的云需要间隔5秒等等。还包括如何做出就好的构图、用光等延时摄影的基础知识。

(2)移动延时摄影。移动延时摄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借助延时轨道拍摄的移动延时摄影,二是大范围的移动延时摄影。固定机位并非是延时摄影的唯一拍摄方式,如果在拍摄过程中能够产生摇摆和变焦,那么拍摄出来的效果会很好,尤其是滑道平移,会产生壮观的画面。大范围的移动延时摄影的难度就更高了,拍摄范围达到了几米到几十米,这样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用滑轨的,也不是采用了专用的数控设备,这里需要的是精确的运动控制技术以及精巧的拍摄技巧,这也是延时摄影内容中的重难点。

3.运动摄影-- GOPRO+稳定器

众所周知,运动摄影是影视摄影的一种重要形式,运动摄影的核心不是因变焦而拍摄的推拉镜头,而是因机位改变而拍摄的移、跟、升、降等镜头的摄法。以往的运动摄影,往往借助斯坦尼康、轨道、摇臂等各种专用设备来实现。不只是对设备要求较高,对操作者的使用规范和技巧也有着极高的要求。在进行纪录片的创作中,这似乎显得不合实际。如何能在纪录片拍摄中拍出一个流畅、完美的运动镜头,这对拍摄者提供了极高的要求。而GOPRO加上稳定器的出现,为这个问题找到了解决的方法。

运动摄影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步骤:

(1)稳定器的使用。稳定器是GOPRO的附属设备,其功能非常简单。通过稳定的不同按钮来显示对GOPRO设备的不同控制方式。如何在拍摄过程中快速切换不同模式实现流程的拍摄时训练的重点。

(2)运动技巧的训练。 GOPRO的稳定器是一个两轴的稳定仪器,并不能够和斯坦尼康一样完全消除走路的震动感。因此,这就需要操作者的步伐运用上多加练习,尽量消除走路所带来的上下震动,实现画面的流畅。使用设备进行拍摄时的运动技巧是可以通过训练来得到一定的提升的。

四、教学目的

影片的形式不能以好坏衡量,影像技术所带来的形式终归要为内容服务。技术和设备在不断的更新,观众的眼睛也变得越来越挑剔,满足观众的视觉刺激需求,让观众把想象中的画面还原回来,给观众以最直接的视觉体验,这已经成为诸多纪录片或者故事片创作者所追逐的目标之一,作为特殊摄影的手法拍摄的纪录片所带来的不再仅仅是一种观察和在场,技术给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客观的“真实”和更加主观的“真实”。

实验实践的教学应当紧跟技术和设备发展的步伐,把新设备和新技术纳入课堂,对特殊摄影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讲述,并探索更加新颖的创作方法,实践更加符合技术和艺术标准的教学方法,让技术为纪录片的内容“增色”,培养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影视人才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汪磊: 纪录片教学中的瓶颈与对策[J].文化与传播,2012(8).

[2]杨新磊: 运动摄影承托的组合与匹配—高难度复杂长镜头的技术实现 (之一) [J] .现代电影技术,2012(9).

[3]佟霏,张艺:浅析影视艺术创意型人才培养模式[J].科教导刊,2016(1).

[4]王娜,刘冰:艺术类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2).

[5]刘洁:航拍纪录:放眼看见的意味[J].现代传播,2015(1).

[6]高宏明:影视航拍语言[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6.

经济法课程阅读书目 篇4

1.[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2.[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德]卡尔·拉伦茨:《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4.[英]马克·布劳格等:《经济学方法论的新趋势》,张大宝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5.[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6.[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和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7.[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8.[美]罗斯柯·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唐前宏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美]理查德·A·波斯纳:《超越法律》,苏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美]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杨晓维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2.[美]丹尼尔·F·史普博:《管制与市场》,余晖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3.[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法与经济学》,张军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4.[日]丹宗昭信、厚谷襄儿著,谢次昌译:《现代经济法入门》,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

15.[日]金子宏著:《日本税法》,战宪斌、郑林根等翻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6.[日]江上勋著《经济法》,载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编译:《国外法学知识译丛.经济法》,知识出版社1982年1月第1版。17.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有斐阁1980年版。14.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15.岳彩申:《经济法的形式理性》,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5.许明月主编:《经济法学论点要览》,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7.王巍:《相对主义:从典范、语言和理性的观点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9.单飞跃:《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30.王全兴:《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31.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32.吴越:《经济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33.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34.黄茂钦:《经济法现代性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35.漆多俊著:《经济法基础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6.王全兴著《经济法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37.吕忠梅、刘大洪著:《经济法的法性与法经济学分析》,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38.李昌麒 许明月著:《消费者保护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39.刘丰名,《国际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40.单飞跃著:《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

41.刘定华肖海军著:《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法学基础理论课程推荐书目 篇5

说在前面的话:

一:必须有法律人的理想。但是不能让理想僭越法律。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二:别让自己太忙。

三:读书。

书目

罗念生:《罗念生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翟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

费孝通:《乡土中国》

郭建:《非常说法》,中华书局,2007年

《非常读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杰弗里·图宾:《九人》,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

鲍勃·伍德沃德:《最高法院的兄弟们》,吴懿婷、洪俪倩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 萨达卡特·卡德里:《审判的历史》,杨雄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

丹宁勋爵:《法律的正当程序》,法律出版社,1999年

《法律的界碑》,法律出版社,1999年

冯象:《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

《木腿正义》,中山大学出版社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法边馀墨》,法律出版社

梁治平:《法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构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拉伦茨:《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王泽鉴:《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译,三联书店

伯林:《俄国思想家》,彭淮栋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

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

茨威格特和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4年

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阅读书目 篇6

I.语言学理论专题研究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Robins, R.H, General Linguistics.4th ed.Harlow: Longman.1989。3.杨忠,《语言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乐眉云《应用语言学》(第二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II.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

**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Larsen-Freeman, D.and M.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3.London: Longman.1991 3.丁言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外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III.跨文化交际研究

** 1.McKay, Sandra & Nancy H.Hornberger,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Jack C.Richards,《论语言教学环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Larry A.Samovar, 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Byram, Michael 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Essays and Reflections,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IV.英语教学论

** 1.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2.张正东,《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科学出版社,2000。3.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Keath Johnson,《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 6.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V.外语教学流派

** 1.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 ,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2.C.J.Brimfit and K.Johnson,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5.3.Michael P.Breen and Andrew Little John, Classroom Decision-making,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5.4.Cook.V ,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Second edition).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5.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VI.英语课程论

** 1.F.Dubin & E.Olshtain, Course Desig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邹晓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4.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Richards, Jack C.and Charles Lockhart.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VII.英语学习策略研究 **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2.胡郑辉,《英语学习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 3.Cohen, A.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Spolsky, Bernard.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VIII.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1.Dörnyei, Zoltan Research Methods in Applied Linguistics—Quantitative, Qualitative, and Mixed Methodolog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2.文秋芳,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Wallace, J.M..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4.肖东发、李武,《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5.陈燕,《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规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6.Wajnryb, R..Classroom Observation Tasks.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6本 共计:40本

期刊

当代教育科学 **中小学教学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中国教育学刊 教育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北师大)**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师大)中学外语教与学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7

(读书笔记选题推荐)

1.荷马:《伊里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荷马:《奥得赛》,王焕生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张竹明、蒋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4.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5.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6.色诺芬:《长征记》,崔金戎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7.波里比阿:《通史》(Polybius: The History of Polybius, 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London,Cambridge & Massachusetts, 1960),洛布古典丛书1960年。

8.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9.恺撒:《高卢战记》,任炳湘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0.李维:《建城以来史》,穆启乐等译,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

11.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2.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黄宏煦主编,陆永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3.阿庇安:《罗马史》,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4.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15.奥古斯丁:《上帝之城》,王晓潮译,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格雷戈里:《法兰克人史》,寿纪瑜、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17.艾因哈德:《查理大帝传》,戚国淦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18.比德:《英吉利教会史》,陈维振、周清民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19.马基亚维里:《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20.马基亚维里:《佛罗伦萨史》,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1.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2.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3.伏尔泰:《风俗论》,谢戊申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24.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吴模信等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2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

26.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婉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27.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何兆武等译,三联书店1998年。

28.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黄宜思、黄雨石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

29.康德:《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见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30.基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伍光建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31.基佐:《法国文明史》,沅芷、伊信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3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33.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34.卡莱尔:《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业绩》,商务印书馆2005年。

35.特纳:《边疆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地域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见杨生茂编:《美

国历史学家特纳及其学派》,商务印书馆1983年。

36.孔德:《论实证精神》,黄建华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3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

38.黑格尔:《历史哲学》,王造时译,三联书店1956年。

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0.鲁滨逊:《新史学》,齐思和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41.福格尔:《新经济史初探》,见项观奇主编:《历史计量研究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年。

42.霍布斯鲍姆等:《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殷雄、田培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

43.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4.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唐家龙、曾培耿译,商务印书馆

1998年。

45.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46.勒华拉杜里:《蒙塔尤》,许明龙、马胜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

47.48.49.50.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姚蒙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年。

51.戴维斯:《马丁·盖赫返乡记》,江政宽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

52.史景迁:《“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上海远东出版社,朱庆

葆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年。

53.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城、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

54.汤因比:《历史研究》,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55.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56.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57.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

58.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59.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导论》,张广勇、张宇宏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0.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罗达仁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

61.李凯尔特:《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涂纪亮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62.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纪树立编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年。

63.波普尔:《波普尔思想自述》,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64.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杜汝楫、邱仁宗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65.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田时纲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66.67.68.69.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伊格尔斯:《欧洲史学新方向》,赵世玲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伊格尔斯:《二十世纪的历史学》,何兆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汤普森:《历史著作选》,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

70.古奇:《19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89年。

71.罗素:《西方哲学史》,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72.卡尔:《历史是什么?》,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

73.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4.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75.何兆武主编:《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近现代西方史学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9年。

76.张文杰主编:《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77.姚蒙编译:《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78.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79.勒戈夫:《史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方法、新对象》,郝名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8

(一)教材

1、《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应用》,吴文英等,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现代自然地理学》,马建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吴文英等(自编)

(二)主要参考书目

1、《自然地理学》,伍光和主编,高教出版社,2000。

2、《自然地理学》,刘南威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

3、《地球概论(第三版)》,金祖孟、陈自悟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综合自然地理学》,刘南威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8。

5、《自然地理基础》,丁登山等,高教出版社,1992。

6、《自然地理基础》,武吉华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普通水文学》,邓缓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8、《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9、《气候学》,罗汉民,气象出版社。

10、《综合自然地理学》,陈传康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1、《地质学基础》(第三版),宋春青,张振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2、《科学探索者·地球内部》,Padilla, M.J.主编, 吉云松、王张华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3、《科学探索者·地表的演变》,Padilla, M.J.主编,李绿芊、王张华、王莹、夏至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4、《This Dynamic Earth: the story of Plate Tectonics》, Jacquelyne Kious, W.and Robert, I.Tilling, U.S.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 U.S.Geological Survey, 1996.15、《四大起源之迷·地球》,金性春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自然地理学原理》,蒙克豪斯,F.J.编著,丁登山、金永春、石高俊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17、《自然地理学基础》,丁登山主编,汪安详、黎勇奇、张月娥、叶玲玲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8、《植物地理学》,武吉华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9、《土壤地理学》,李天杰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20、《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理论.方法.实践》,龚子同等,科学出版社,1999。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9

论语通译 孟子选注 庄子选译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厢记 呐喊

鲁迅杂文精选 子夜 家 茶馆 边城 雷雨 女神

朱自清散文精选 围城 谈美书简平凡的世界 历史的天空

二十世纪中国短篇小说精选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精选 哈姆莱特 堂吉诃德 歌德谈话录 巴黎圣母院 欧也妮.葛朗台 匹克威克外传 复活

普希金诗选 泰戈尔诗选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

纪录片课程书目 篇10

《伟大的历程》将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鲜活地呈现给我们,该片遵循历史事实,浓缩时代精神,以翔实的资料、厚重的表达、精美的画面,全面展现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非凡创举、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又清晰地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结论。

我们都觉得这是一部主题突出、内容深刻、脉络清晰、厚重大气、制作精良、风格清新,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富于历史感、时代感,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创造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业绩的图景。是一本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材,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灵是个极大的洗礼。

让心灵受到震撼,让人心备受鼓舞。看完《伟大的历程》,使我们为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感到振奋,也进一步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心。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30年的改革开放是亿万中国人民共同走过、共同创造的岁月。让我们都为伟大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倍感自豪。《伟大的历程》浓缩了30年来我国各方面所发生的重要变化,从多个层面向世人展示出‘中国道路’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回顾历史,面对现实,我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看了《伟大的历程》,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我深深地震撼了。让我如同亲身经历般感受到了伟大中国的历史转折。这是我们80、90后青年人了解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生动爱国主义教材!”

自1978年始,从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从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到捍卫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战胜“非典”到成功夺取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地震灾害斗争重大胜利„„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谁也没有想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面貌能有如此巨大的变化。30年来,华西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生活富裕幸福。《伟大的历程》让我们更好地思考走过的道路,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造新的奇迹。”一位华西村党委副书记曾说过。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的改革,就像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的“改革是不变的主题”。

同学们都说:《伟大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中国在30年里走了别的国家100多年的路,不能不为伟大的祖国喝彩!是什么动力让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走完了这个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才让历经劫难的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要把进步的号角继续吹响,吹亮,为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2021小学应急演练活动总结下一篇:秋晚江次,秋晚江次姚合,秋晚江次的意思,秋晚江次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