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2024-06-25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共8篇)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1

陈育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作为一名教师,充分的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课前备课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学情分析、收集资料、选择教法、课后反思,其专业水平必然得以提升。为什么同一教师在开观摩课时效果一般比平时好,原因并非在观摩课上,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而是认真的筹划、精心的设计、充分的备课使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了。2008、12、25,笔者曾参加闽侯县教育局组织“送教下乡”活动,开了一节题为《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研讨课。下面就以这一研讨课的备课过程为例,谈谈通过备课以促教师专业成长的看法。

一、了解学生

“送教下乡”,面对的并非是自己所熟悉的学生。在接到任务时,第一个反映的就是:必须尽快了解四中学生上政治课的现状。通过与四中老师、本校在四中支教的老师交流,了解到四中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可能有所欠缺,但对时政的了解以及上政治课的热情并不亚于一中学生。

理念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进行,人们越来越感觉到能否进行有效的学情分析已逐渐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情分析是备课过程中教学目标认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犹如空中楼阁。所以,在备课过程中需要注重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兴趣态度,以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二、准备素材

《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课,讲述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要备好这一课需要“见多识广”。为了让自己能更好的驾驭课堂,在整理教案之前,我便上网搜集国际知名品牌的相关信息,跨国公司的数量,知名跨国公司的业绩,大量翻阅近期报刊、杂志,关注各类国际经济新闻。特别将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全球的背景、现状、影响了解到心中有数。

理念分析:政治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对政治课的兴趣。但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一些新鲜的、紧扣时代的信息,一定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原有的专业基础知识上,可以通过各种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了解各路新闻。最好做到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注重知识的积累,可以为教师专业成长“加油”。

三、选择教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手头也掌握了一些素材,接下来就要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在陌生的学校,为了让陌生的学生与陌生的老师减少陌生感,开场白和导入很重要。我采用师生互动法,设计了一个开场白:知道我是谁吗?不知道!我叫××,因为××只是人名,不是名人。但有一个名人大家准知道。顺着这话题,运用创设情境法,设计了周杰伦与诸葛亮两名人进行跨时空相遇来激活课堂气氛。直观演示法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向学生展示图片使教学更加直观。在透视经济全球化这一环节,我采用合作探究法,设计了一个辩题:全球化,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吗?为了降低探究难度,增强学生发言的欲望,我又将一个辩题分解成两个问题。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环节,我准备了《鸡尾酒的故事》与他们分享,采用角色情感体验法:如果你是美国人,你会拿出什么呢?

理念分析:任何一项工作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都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学习、研究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须环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水平、教师自身的素养和习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追求教学相融,以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四、制作课件

上课习惯了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把握了教材的重难点、有了合适的素材之后,动手制作课件成了必然。选用powerpoint2003中文版软件,按已有的构思先确定课件的结构与布局及界面的表现形式,而后再设计模板、字体、动作按钮、版面。所利用的模板背景、动画效果还利用Internet来进行搜索下载,使制作的课件更美观。

理念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当前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主要形式,而真正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实现个人全面提高是从制作课件开始的。因此,制作课件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个好的课件既能更好的辅助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教师使用和提高教学效率。而制作一个好的课件能够综合反映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反映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五、教后反思

课堂在学生友好热情的配合下,顺畅的划上句号。课后,在与来参加研讨的老师交流后,自己再认真反思这节课,发现有两处的遗憾。第一处:在备课时对比较优势理论在教材中的地位认识不足,从而导致未能适时的引导学生分析、概括。第二处:对学生的配合估计不足,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了却还有7分钟时间,而在这时间段里未能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来实现对本课教学内容的巩固。此教训记录在心。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2

1. 课程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成为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历史问题, 也是一个时事问题, 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 对引领学生关注国际社会,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信念和责任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识记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列举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掌握世界贸易组织宗旨、特点、作用;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历程、影响;全面客观认识评价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搜集资料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向是势不可挡的潮流;通过分组讨论、辩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只有顺应历史潮流, 与时俱进才能求得生存发展;通过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学习全面、辩证的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 培养学生与时俱进, 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树立面向世界,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信念与责任感。通过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树立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突出表现和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宗旨、特点、作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历程、影响。

(2) 难点: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

二、过程陈述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 我给学生们展示了下面一段描述:

家住市区的李娜早晨起床后先用潘婷 (美国保洁公司品牌) 洗发水洗头后, 然后用佳洁士 (美国) 牙膏刷牙, 洗脸用欧莱雅 (法国) 洗面奶, 穿上阿迪达斯 (德国) 外套和耐克 (美国) 运动鞋, 吃了昨晚买的肯德基 (美国) 汉堡, 喝了杯雀巢 (瑞士) 咖……

2. 创设讨论情境理解新知

首先, 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知识, 并展示图片, 启发学生结合图片准确说出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及具体表现。学生举手发言, 非常准确地说出“经济全球化是在劳务、技术、资金、商品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这一核心内容及主要表现。我进一步提问:“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一个囊括当今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已经建立了, 它就是?”“世界贸易组织 (WTO) ”学生一起抢着回答。接着, 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准确掌握其宗旨、特点、作用。

随后, 我简单讲述了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历尽艰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 讲完后, 我顺势向学生提问题:“如果你是龙永图 (中国入世谈判的最后一任团长) , 能不能给大家阐述一下中国历尽艰辛入世理由?”这一问题我让学生结合展示的史料分组讨论。学生相互讨论, 我也深入学生中参与分析, 适时引导。之后开始小组代表发言:“落后就要挨打, 必须打开国门, 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增强国力;中国离不开世界, 世界需要中国。我在肯定了学生回答后又指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历史潮流,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那么, 入世对中国还有哪些影响呢?在刚才讨论的基础上, 我又展示了龙永图的两段话, 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分析对中国的影响。在分组讨论和代表发言中, 学生参与合作的欲望特别强烈。

3. 创设辩论情境突破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 而教材叙述的比较理论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在课前我已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 并分成正反两方准备进行辩论, 一方代表发达国家, 观点是经济全球化利大于弊, 一方代表发展中国家, 观点是弊大于利。

课上, 按事先分组, 展开辩论, 先是正方代表发言, 他们列举了一系列数据阐明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好处;接着反方代表, 也列举了不发达国家增加、贫困人口增加的数据及图片《被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夺去生命的孩子》《预防禽流感》等, 从而得出结论:对发展中国家弊大于利。在你来我往唇枪舌剑的辩论中, 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角色扮演中提高了自己论证问题的能力, 加深了理解, 突破了难点。

4. 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接着, 我又再度引申:“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应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积极发言, 发表己见。有的说要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还有的说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这一环节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树立了面向世界,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信念与责任感。

5. 深化情感课堂小结

最后, 在情绪高昂的气氛中, 我做本课的小结:“今天我和同学们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探讨, 是不是对我们身边的经济全球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学生充满自信回答。

三、教学感悟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3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此次全球正在经虏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商品出口、外汇储备、金融市场和企业投资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正面影响,创造了经济发展的一些机遇。对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进行应对。

[关键词]金融危机;负面影响;正面影响;对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与世界各国尤其与美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所以此次金融危机也对我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贸出口减少

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冲击是外需下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2008年后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贸易国经济衰退,不断减少从国外进口商品,对我国商品出口产生了较大影响。加上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元贬值,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我国商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丧失,从而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保护主义升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必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显著冲击。2008年的前10个月,我国实际出口总额还是增长速度下降,至11月已转为负增长,同比为负2.2%,这是多年来我国对外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有些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扛不住压力,已经纷纷破产倒闭,外向型企业面临严重困境。

2外汇储备缩水

为了应对危机,美国采取放松银根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这些政策在刺激美国经济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到2008年底,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资产达1.95万亿美元,美元贬值10%~20%,将对我国的外汇储备额造成非常巨大的存量损失,我国积累的财富将因美元的贬值而大大缩水。随着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投机泡沫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必然降低。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

3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前期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投资回报率高,人民币加息及人民币持续升值等因素,降低了投资成本,由此导致热钱加速流入,并进一步推高了我国股市和房市价格,造成资产泡沫化和通货膨胀趋势更加严重。受金融危机影响,欧美等国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的投机性资金将可能重估在我国的投资风险,将资金撤回国内,以缓解流动性和融资危机,这必将对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造成负面影响。另外,在华的一些外资银行的分行或子行,在金融危机使其总行或母行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也不得不紧缩分行或子行的信贷,从而可能对国内那些依靠从外资银行借贷的企业的资金运行带来不利影响。

4加大境内企业境外投资风险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低迷不振,投资者纷纷从其中撤资,股市和债券市场融资困难,我国计划到境外上市融资的企业将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例如,从2008年元月到2月中旬为止,我国企业在新加坡市场只有3家IPO,募得资金2830万美元,而上年同期,新加坡市场IPO的融资金额为2.83亿美元,两者相差10倍。我国企业在日本市场现状更加不尽人意,所募资金由上年同期的6.59亿美元降至现在的3740万美元。以上实际情况显示,金融危机已经对我国企业到国外融资带来明显不利的影响。

5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众多,本来就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冲击,造成二、三产业一些行业疲弱,更增大了就业的压力,包括造成中西部地区农村一些外出农民工返乡。在2009年春节返乡的农民工中,大约有2000万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失去工作岗位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农民工,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更加严峻。从供给方来看,我国2009年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为710万人。从需求方来看,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影响,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失业人数将会有较大增幅。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金融危机使很多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受到严重冲击,市场低迷,而我国由于没有完全开放金融市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对有限,并且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支撑。因此,我国经济依然保持较高增速,与发达国家间实力差距的缩小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另外,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这些因素导致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经济地位相对提高,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话语权。

2为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很多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面临倒闭和破产威胁,企业价值大幅下降,导致了跨国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这为我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出去”进行全球布局提供了良好机遇。对于实业企业来说,通过跨国并购和全球布局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可以在危机时期购买发达国家大型金融机构的股权,通过参股形式进入其内部,为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良机。

3促使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出口产品中占有较大比重,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降,导致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接不到订单,只能停产。为摆脱困境,很多出口企业已经开始改变经营思路,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改善产品结构,从过去简单代加工,到拥有自己的技术和品牌。还有一些企业低成本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并进行大规模并购,获取生产的规模经济,夺取更多的市场定价主导权。

4促使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加注意风险管理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更加重视潜在风险,未雨绸缪地采取各种措施来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制度防范新的风险产生。美国金融风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衍生金融工具,而我国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发展得还很不充分,因此,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从金融危机中得到很好的启示,对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及早进行规范和监管。这些都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我们应该做好防范准备:加强风险管理,对金融创新进行

重新审视,把金融创新的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要加强对金融活动的日常监管和调控,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扭转金融市场的无序状态。

2扩大国内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一直是靠外需拉动,外贸依存度高达70%以上。在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条件下,靠外需拉动是不行的,必须多管齐下扩大内需。首要的是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释放居民购买力存量。其次,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要向城乡居民倾斜,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产品的支出,增加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后顾之忧,改变其谨慎消费的传统。再次,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大力推动服务业投资来刺激内需,出口企业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此外,政府还要创造条件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3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逐步增加欧元、英镑、瑞郎、加元、澳元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完善人民币汇率调节机制,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抓住机会将外汇货币资产更多地转换为我国扩大内需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资产,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通过收购拥有石油资源、矿产资源的国际企业股份甚至获得相对控股权来提高我国资源保障的可靠性,增强我国对重要资源国际定价的话语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

4改善产品和产业结构

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萎缩,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和能源产品价格暴涨,为规范行业运行、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了有利时机,迫使我国企业进行产品和产业结构升级,走集约发展和提高科技含量的道路。我们应该抓住时机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注重依靠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降低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此次金融危机从外部给我们提供了4-转型的动力。

5增强投资者信心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欧盟和日本等联手注巨资救市并制定相应对策,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道琼斯指数和日经指数分别创出11.08%和14.15%的历史最大单日涨幅。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但资本市场却仍低迷不振。投资者惊慌惊恐。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必须加大救市治市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调节资本市场供求关系,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创造金融避险工具,解决“大小非”遗留问题等,全面树立投资者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宇,火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2009(2)

[2]王晓红,李耀辉,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2009(3)

[3]户海印,苏星,王军,董方军,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6)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4

关键词:中国公司,“全球企业公民”,案例分析

一、中国公司“全球企业公民”成功实践

(一) 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实现海外业务“绿色发展”

海外民众对环境保护、碳减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对中资企业海外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资企业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经营的指导原则, 尽可能减少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中铝集团取得秘鲁特罗莫克地区铜矿开采权后, 投资5000万美元设计和建造了污水处理厂, 确保铜矿开采活动对当地环境和饮用水不产生任何不利影响。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 中铝获得当地民众信任, 很快融入到当地社区, 巩固了在秘鲁的市场地位。

海尔集团制定了海外业务的“绿色战略”, 与三菱、松下等行业内主要企业成立“低碳无氟变频空调联盟”, 通过联合研发提升全行业的绿色科技水平,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海尔的绿色战略不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 也使海尔在美国、意大利和希腊市场获得节能补贴, 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绿色环保的形象。

(二) 积极雇佣海外工人, 促进当地就业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基本载体, 创造就业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 2010年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员工约100万人, 其中包括78.4万名外籍员工, 为促进当地就业做出重要贡献。中远集团与马萨诸塞州港务局签订合作协议, 开通了亚洲到波士顿港的货运航线, 解决了当地9000名码头工人的就业问题, 并创造超过16000个新的工作岗位。美国国际码头工人联合会因此向中远集团颁发了“创造就业机会奖”。

五矿集团在澳大利亚的项目大都位于土著居民社区, 五矿集团与当地政府和土著居民社区签订了“海湾社区协议”, 根据协议五矿集团尽可能安排土著居民在矿场工作, 使土著居民在医疗保障、失业保险、培训机会等方面享受与其他澳大利亚人相同的待遇。据统计, 五矿集团在澳大利亚世纪矿山的工人中有21%为土著居民, 在澳大利亚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提升了原著居民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

(三) 发布针对国别的社会责任报告, 积极向海外民众展示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和行动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非财务报告, 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综合展现, 也是企业推行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国资委等政府部门的倡导下, 大部分中央企业已经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 并将海外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纳入到社会责任报告中。中钢、中石油、五矿等中央企业还发布了区域、国别社会责任报告, 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以中钢集团为例, 中钢集团发布了《可持续发展非洲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澳大利亚报告》, 报告了中钢集团在当地的业务布局和运营情况, 阐述了中钢集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抓发展与促和谐并举的社会责任理念, 并从社会责任管理、利益相关方关系、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员工关系、社区建设等方面展示了中钢集团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

二、中国公司“全球企业公民”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 部分中资企业不遵守当地劳动法律, 海外劳资纠纷频繁发生

2010年10月15日, 中国民营企业科蓝煤矿在赞比亚雇佣的工人因煤矿未能按期发放工资、提高薪酬待遇未获回应等原因举行游行, 与中方煤矿管理人员发生冲突, 中方管理人员开枪打伤12名示威矿工。该事件严重损害了中资企业形象及两国关系的发展。在部分中资企业违法行为及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论调的影响下, 赞比亚国内对华态度发生显著变化, 2011年9月, 对中国投资者不友好的赞比亚爱国阵线领导人萨塔当选总统, 针对中国企业的抗议、罢工增加, 威胁中国企业利益。

(二) 部分中资企业在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存在商业贿赂、投标串谋等违法行为, 不利于海外业务长远发展

2009年1月, 世界银行发布公告称, 因中国路桥集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国武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地质工程集团公司在菲律宾公路建设招标过程中出现合谋串通、商业欺诈等行为, 所以禁止上述四家企业参与世界银行项目的投标。该事件对上述公司及中资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2011年3月, 中国土木工程建筑公司在博茨瓦纳的高层管理人员因行贿被捕。该事件之后, 博茨瓦纳政府展开了对中资企业经营活动和中资项目质量安全的大规模调查, 当地媒体也借机报道中资企业的违法行为, 中资企业在当地的业务急剧减少。

(三) 部分中资企业海外项目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引发当地民众抗议

2012年3月5日, 厄瓜多尔原住民全国联合会在中国驻厄瓜多尔大使馆外抗议中铁建的铜矿项目破坏环境、污染水源、影响原住民生活。为了安抚原住民, 厄瓜多尔增加了对该项目的税收, 当地政府通过所得税、增值税和暴利税等税目将获得高达项目总利润52%的税收收入, 共计54亿美元, 用以改善当地环境。

2010年5月, 中国工商银行为埃塞俄比亚电力公司的水电站项目提供4亿美元贷款, 中水电等中资企业将利用贷款从事大坝修建工作。该工程引发海外环保组织抗议, 认为工程会污染当地环境, 破坏河流下游生态系统。多家海外媒体报道此事, 对于中资银行和企业的海外形象造成负面印象。

(四) 部分中资企业海外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损害海外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2011年以来, 中资企业共发生境外安全生产事故13起, 造成18人死亡、12人受伤, 事故总数和伤亡人数同比均有所增加, 境外安全生产形势严峻。2010年9月, 上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总承包、吉林送变电工程公司分包的电力建设项目发生输电线铁塔坍塌事故, 造成5人死亡, 其中包括4名中国人。商务部、外交部、国资委和国家安监局向全国各省市及中央企业通报了该起事故, 要求境外中资企业加强安全生产意识、强化安全防护措施、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三、结论与建议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5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产业精神生产美国文化文化安全

一、经济全球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机制进入精神生产领域,这一趋势早已成为必然。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提出了两种生产观的理论:“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曾提到一定的精神生产由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决定的。“从物质生产的一定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们的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要研究精神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对于精神生产力的含义,人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精神生产力”就是指人们生产精神产品的能力,这些精神产品包括“知识、文艺作品、宗教观点,哲学观点等;有人则认为,“精神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精神因素,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精神力量,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而我则认为恰恰正是这两种人的不同看法才揭示了精神生产的真正科学内涵。随着国际间的合作研究日益密切,特别是在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精神生产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过去生产者也是掌握技术者素质的构成。使技术者与生产者分离,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转移到科学技术行列,知识的增长明显加快,知识的生产率和传播速度大大提高。由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全球互联网的建立,精神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也日益国际化。所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精神生产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生产的增长速度,知识经济使人们看到科学知识、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和推动作用,可见文化产业的全球性发展是不可阻断的。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美国、德国、印度等国家,其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要首推美国,据美国政界人士说,现在美国最大的出口物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美国文化,这的确是精神生产的国际化和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物质生产呀!美国商业部编制的《美国产业与贸易展览2005》的年度报告中,分行业就文化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作了概述:在娱乐业方面,美国消费者用于娱乐业中的电影、家庭电视、录制音乐等方面,国内市场总开支,2004年达到490亿美元。此外,在出版社与印刷业中,美国印刷与出版业中的报纸、杂志、书籍与贸易宣传材料等销售额在同期达到了2000亿美元。由此一项就可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消费的观念将从物质需要转移到文化需要,从科学和技术转移到情感逸闻趣事。在新的21世纪,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逐步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这是一个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的时代,文化本身成为一种市场,一种可为经济带来高额利润的消费市场,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打歌。

二、全球性的精神产品中正日益渗透着美国文化

与此同时,不仅美国的文化成为经济的主打歌,其他各国也不乏其例地溶入到精神生产的全球化当中。《飘》这部长篇小说是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于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出版的,后被改为《乱世佳人》。它充分反映出了当时美国时代精神的精华,文中反映的是美国内战时期,人们对于和平自由的渴望,对重建家园的热切期盼,对人性的深入思考。这部伟大的精神产品在当时一经出版,就产生了极大的轰动,并被译成了39种语言,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美国精神的实质,以及美国深层文化的建构,可见语言正是文化的载体,是实现精神生产全球化的有力途径。精神产品传播的实质并不像幽灵一样的客观精神在世界上到处游历,抓住它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而是人与人之间借助于一定媒介进行的思想精神传递。存在于创造者思维中的精神,借助于媒介又存在于接受者的思维之中。记得马克思曾提到过“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正是作者玛格丽特在当时美国文学氛围的影响下,借助《飘》这部作品为媒介,将她对美国精神“人应当自立自助”传递给读者的。玛格丽特对美国精神的深入理解和诠释,正是通过《飘》与读者进行了思维的交流与沟通的,而女主角斯佳丽正是作者的代言人。斯佳丽这一形象之所以,以其巨大的人性魅力征服了众多读者,原因就在于她的那种人性中的坚不可摧的生存欲,那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欲望。当人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其首先就会做出选择生存欲而抛弃选择其他的一切欲求。在生存方面她的成功就在于不管生活环境如何恶劣和艰难,她永远不会向命运低头,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屈服的精神战胜一切,这是她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她浑身散发着自英国清教徒们第一次踏入北美大陆的第一天起就不断战胜困难、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无畏精神,同时也预示着美国内战后重建家园,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强决心和意志。如果说中国人的显著特征是重伦理的话,那么西方人的显著特征就是重自由。马格丽特的这部巨著可谓美国精神生产的全球化传播与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一看票房收入达到20亿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号》,实际上也是一项全球性的精神产品,它是由7个国家的30多家公司共同协作完成的。美国好莱坞生产的电影已覆盖全球市场,《泰坦尼克号》中的特技制作包含了有16家多国中小技术公司协助的Digital Domain公司,正可谓精神生产全球化的推广,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手段的重要性。

在充分看到全球化合作的同时,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不容忽视。据资料表明,仅从1986年到1990年的4年间,在美国产权市场上被出售的独立电视台和电视台集团就达到400多个,相当于全美3/4的电视台一次所有权。再来看看法国,一个出版集团Cite的65%的股份被法国通讯公司和电子公司所掌握。另外法国公用事业,建筑业和通讯业的巨头CGE公司投资控制了世界第五大综合出版集团哈瓦斯集团30%的股份。再如法国著名出版集团Hacheue股份的50%为法国经营航天、通讯和高速铁路业的马特拉工业大财团所购买,后者投入了大约20多亿美元。可见,从美国电视公司的市场化,到法国文化产业部门参加市场交换,不难看出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

三、美国文化产业日趋发展的同时文化安全不容忽视

美国文化产业的高度发展,也必将对各国的文化安全带来极大的冲击。所谓“文化安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安全,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意识形态的安全。文化安全,是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等等在内的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政治、经济、国防、社会安全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历史的经验教训表明,一个没有文化安全、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往往会自乱阵脚,不打自败。那么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美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传播的同时,我们理应加强我们的意识形态防线,从中分辨出哪些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而哪些则是披着友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外衣,实则是赤裸裸的对他国文化安全的颠覆的行为和企图。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和广阔外延的政策过程系统。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胡惠林提出的,主要研究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如何维系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文化产业安全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其主要来自于“文化殖民主义”、外来文化资本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影响及信息传输技术优势妨碍、限制,有时甚至压制和破坏其他国家对信息的自由运用,甚至利用信息把本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强加于别国头上,以谋求通过政治军事手段以得到其梦想的霸权利益。为此,国家利益是国家全部战略的核心,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是文化安全系统的核心发展战略目标。它是一个国家维护和创造本国大多数居民共同生存和发展全部需求和意志的集中体现。

现代食品科技与经济全球化分析 篇6

关键词:现代食品 食品科技 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36(2014)14-0082-02

1 食品科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地位

食物一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比较关注的首要问题,这主要是因为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食物,人类将无法生存。随着经济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科技的产生与发展,人类的食物种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即便是这样,在世界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着数以亿计的人类处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悲惨状况中,每天每时,甚至每秒,都有大量的人类因吃不到食物而饿死。另外一方面,高度的不合理饮食与过剩的能量使很多人肚满肠肥,整天为他们的文明病忧心忡忡。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人类为解决食物问题而进行的努力带来了一系列伦理、意识、经济乃至政治方面的困惑与冲突。

在非洲国家和地区,人们虽然仍处在食不果腹的现状中,但却拒绝接受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人道主义救助。无论在这些非洲国家还是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食品工业仍然是各国所有产业中的重中之重,随着人口压力的增加,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食品的需求量在逐步增加,这也推动了各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发展。当然食品科技领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扩展了人类食品的范围,另外一方面也提升了食品的鉴别能力,从而诱导了食品危机。

随着食品科技的发展,促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由于人类的体质、性格乃至思维情绪与食物息息相关,人们已开始意识到了食品科技的发展对人类进化的深刻影响。现代食品科技已成为全球化社会中备受关注、对人类文明的未来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

2 食品科技全球化的起源与发展

食品科技全球化并非空穴来风,是存在一定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求的。食品科技全球化的起源,可以说与医疗技术的深化分不开。医疗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通过显微镜发现了“致病微生物”,人类明白了食物中隐藏着这种生命杀手,从而在全球食品工业领域引发了一场“杀菌技术革命”,这也促使食品储藏技术得以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开始通过储藏或罐装等方式,延长了保质期。

罐装食品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给战争提供了充足可靠的后勤保障,当然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过程中,也加快了罐装食品的全球化进程。因罐装食物分量重,体积大,不易携带等原因,后来又陆续涌现了压缩饼干等便携式的食物,压缩饼干的出现,可以说在食品科技革命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战备物资,在和平年代,成了市场的宠儿。无论是旅游、探险,还是太空探索,压缩饼干等都被人们充分利用了起来。

再后来,随着运输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新鲜食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为了保证食品的新鲜,人们开始研究发明食品冷藏技术和速冻技术,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食品冷藏和速冻技术的发展。

3 全球化时代最为紧迫的食品科技问题

转基因食品是近些年来最热门的食品关注焦点,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重视,归根结底主要在于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特别迅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已经迅速地蔓延至全球各地,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与否,至今仍未有定论。然而转基因食品的出现,对于农业、食品工业等相关行业,对于社会、经济、政治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转基因食品不像過期食品,在短时间内就能判断出其危害性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与否可能需要短则数年,长则好几代人的持续监测,才能给出最后的定论。目前市面上的转基因食品,生物界与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即便是支持转基因的推广,但在态度上还是稍显暧昧,而食品科学家对于转基因的安全还存在质疑,态度也相对谨慎。转基因的出现也并非没有现实根据,因世界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对食物的需求有增无减,推广转基因食品可以更好地保障人类的持续繁衍。但在大力推动,转基因食品的过程中,也应该看到转基因对人类健康体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有综合起来考虑,并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监测,才能最终为转基因食品进行定论。

除了转基因食品,人类对化学及生物对食品的污染也非常关注。比如二恶英事件、疯牛病、禽流感等,虽然这些事件发生在局部地区,但因信息的全球化,其恶劣影响和恐慌情绪还是迅速蔓延至全球各个角落。在比利时二恶英事件发生后,我国食品安全部门及时作出了应对措施,在进口上进行控制,加强进口食品的安全检测,在消费上加大宣传力度。

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也导致我国的很多食品无法达到国外的食品检测标准,被很多国家禁止进口。所以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比如快速测试技术和鉴定食品、水中的化学和生物污染物技术等,只有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才能让人们“吃得放心”。

4 我国食品科技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策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我国的食品要想通过出口创汇,必须在食品检测技术、食品检测标准上与国际接轨,积极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的食品检测技术。当然除了在检测标准上与国际挂钩,我国还应该大力发展民族产业,大力发展特色食品,积极提升我国食品的安全性能,创造属于我国的民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5 结语

食品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食品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扩展了食品的领域,另一方面也提升食品检测技术,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的食品只有不断提升检测标准,不断发展我国特色食品,不断创造民族品牌,提升食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被人淘汰。

参考文献

[1]王琳.现代食品贮藏与加工[A].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3年.

[2]吴时敏,吴谋成.浅议现代食品科技与经济全球化[J].中国食物与营,2003年02期.

[3]王寿魁.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标准导报,2006年02期.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7

2006年钢铁业的并购势头大大强于2005年,和以往相比,2006年的并购有着明显的特点。

(一)真正意文的全球化。此次钢铁行业合作真正跨越了国界,过渡到完全国际化的阶段。20世纪初摩根建立美国钢铁集团,占据世界头号钢生产厂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行业合并;70年代新日铁成立并成为世界头号厂家为第二次钢铁业的大规模合并,但这两次并购基本属于“内战”。而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及塔塔钢铁与巴西CSN竟购Corus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越国界。

(二)存在敌意收购。在米塔尔收购安赛乐之前,钢铁行业的兼并包括持续不断的小型合并和零星进行的大型收购,.而多数大型合并是成熟协议性质的合并而并非敌意收购。如英钢联和荷兰霍高文合并建立Corus集团、日本NKK与川崎钢铁公司合并为JFE公司以及欧洲三家主要钢铁公司合并为安赛乐集团等并非敌意收购。而2006年的安赛乐收购加拿大多法斯科及米塔尔对安赛乐的收购均属敌意收购。

(三)强强联合。米塔尔并购安赛乐、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及塔塔与Cours的合并均属跨国企业的高市值、高产能合并,这些企业在原料供应和销售中,大多签署一年期的供货合同。目前来说,钢铁行业的合并意义在于规模的扩大。米塔尔与安赛乐合并后,钢年产量达到1.27亿吨,占到世界粗钢产量的近11%,这种规模是以往所未有过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钢铁行业将通过合并产生数家产能超过5000万吨甚至超过1亿吨的钢铁联合企业。安赛乐米塔尔还将至少再收购2至3家钢铁企业,使年产能达到1.5亿至2亿吨,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及成品价格的目的。

(四)企业自身资金收购。尽管钢铁行业的并购一浪高过一浪,但并购仍局限那些拥有足够现金流的钢铁企业,而并非资本市场的借人。参与收购的花费是极其昂贵的,要收购一家利润率较高的钢铁企业的花费通常是其市值的1.2-1.5倍,其他企业要筹集足够的资金用于并购并非易事。在安赛乐收购多法斯科公司以及米塔尔收购安赛乐的两宗案例中,这一特征表现得十分明显。

二、国内钢铁市场并购重组情况

(一)国内钢铁行业现状

从大跃进时代确立“以钢为纲”赶英超美的奋斗目标开始,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40年的发展,产量已经跃居全球第一。然而全球钢铁行业的格局已今非昔比。在米塔尔钢铁集团并购欧洲最大的钢铁公司阿塞洛之后,跨国钢铁巨头的体量变得大得惊人。相形之下,中国钢铁行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处境越来越不利。钢铁企业数量众多而单个企业的规模又相对偏小,一方面是整体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则是单个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弱。整合迫在眉睫。

实际上,钢铁行业内最近已经开始了一系列“极速整合”,快得让人有应接不暇之感。2005年8月,鞍山钢铁集团与本溪钢铁集团联合重组为东北的鞍本集团;同年武汉钢铁集团整合鄂城钢铁集团及广西柳州钢铁集团,立志打造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2006年2月,河北省内的唐山钢铁集团、宣化钢铁集团和承德钢铁集团宣布三方联合,新唐钢集团平地而起;到2006年8月,山东济南钢铁集团与莱芜钢铁集团联手共建山东钢铁集团,欲一跃成为全国重量级钢铁企业。而中国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集团也一直在将橄榄枝抛向诸多中小钢铁企业。

然而,雄心勃勃的极速联合远未形成实质性整合的功效。“不仅跨地区的联合重组遇到的障碍比较大、进展缓慢,就连主要产钢省市范围内钢铁企业的联合也出现一些困难。”中国钢铁协会改革调研组调研员杨大毅说。主要原因是在这场快速并购的洪流中,政府力量是推进整合的主导力量,但是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短期内却很难靠行政力量去调和。这最终形成了国内钢铁企业重组的“貌合神离”。只有理清这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才能找出真正提高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出路。

(二)国内钢铁业重组所面临的问题

谈起中国钢铁企业并购重组所遇到的阻力,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由于所有权归属,集团或个人利益冲突以及认识不到位等原因。一是管辖关系复杂。既有中央企业,又有省属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复杂的利益关系给重组带来很大障碍。二是税收问题。企业重组直接关系到地区财政收入,存在一个综合协调问题。三是人员安排复杂。重组后由于所有权变更,对劳动力需求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大量冗员的去留安排也是整合的一大难点,而高层变动更关系到管理人员的利益。实际上,国有或者国有控股钢铁企业占到中国粗钢产量比重的75%左右,并购重组的重点在国有企业、难点也在国有企业、工作核心在国有企业、希望也在国有企业。既然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都处于中央政府的管制之下,甚至一些钢铁企业还是国资委下属企业,所以管辖权问题、税收问题、人员安置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国家意志来解决的。问题在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官本位文化以及在这种文化下的利益取向对重组构成了严重障碍。

(三)民营钢铁企业重组的启示

作为钢铁行业的主体,2006年国有钢铁企业在此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并取得了若干实质性突破。如2月28日,在河北省政府推动下,唐钢、宣钢、承钢三大钢铁集团合而为一;5月12日,在安徽省政府的撮合下,马钢完成了对本省合肥钢铁公司的收购。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国有钢铁企业在并购与重组方面总体上进展缓慢,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虽然前几年宝钢收购步伐迈得有点迟缓,但近来已有不少动作,先后与马钢、太钢、八钢、韶钢结成战略联盟,并与包钢、重钢、济钢和莱钢或多或少有过接触。另外,宝钢还通过其资产运营部门频频在二级市场出手,购买邯钢等中等以上规模钢厂的股票。然而,从2006年就开始酝酿整合国内钢铁业的宝钢,却还没有实质性地并购一家钢铁企业。即使是国内的“鞍本”合并,至今仍然貌合神离。8月初,虽然山东省政府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积极策划以济钢和莱钢为基础组建山东钢铁集团,但由于双方主要领导无法妥善安排,原本计划10月底前基本完成组建和挂牌的时间表只得无限期推迟。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作为中国钢铁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钢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25%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则是“一枝独秀”,其主导的并购重组触及到钢铁主业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3月23日,邯郸的文丰钢铁、邢台的德龙钢铁两家民营企业与邯钢签署《建立战略联盟全面合作协议》。6月8日,沙钢出资20亿收购了产能为200万吨的淮钢91%的股权。到2006年底沙钢产能1500万吨,预计不久后将达到1800万吨:6月25日沙钢集团和上海复星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龙钢铁集团人股通钢、控股新抚钢、新建双鸭山建龙、重启宁波建龙项目,加上河北的三个建龙公司,预计去年其钢产量规模在1500万吨,明年将达到2500万吨。8月9日,建龙钢铁与浙江舟山市政府签署协议,正式并购舟山最大的造船企业——浙江扬帆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次杀人造船行业。此外,由于民营企业利益主体单一,更多规模较小的企业要么相互间实行联合,要么加入更大一些的企业,表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说此前的鞍本合并、柳钢与武钢联合重组乃至马钢重组合钢背后行政的力量若隐若现的话,那么,由民营钢铁企业间的重组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重组。

(四)国有钢铁企业战略重组的出路

基于中国国情和前期的成功经验,企业重组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国家意志推动的原则。中国钢铁业的并购重组要走先形式、后内容,先地区内、后地区外,先由大并小、后强强联合更为合适。就是遵循渐进性原则。这个渐进性实际上是给利益纷争找空间,为“人和”争取时间。重组真正的融合需要解决文化冲突,而从相对成功的河北省北部钢铁企业的重组中可以观察出“人和”先行的必要性。

必须看到,中国任何一家大的钢铁企业都有一个主宰企业的“美猴王”,而这些“美猴王”在成就了一个大企业的同时,在新时代会成为中国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阻力。因此,对急于推进的地区内实力相当的大企业重组,必须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意志来解决“美猴王”的问题,在合适的时间内采取“换首”行动,由一个更为明确体现国家意志的“美猴王”来统一执掌大权,注入并形成新的文化内涵。这可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但对企业重组最为有效的方法。

经济全球化的案例及分析 篇8

可以说现在的21世纪的全球化真真正正的将整个世界连接在了一起,好比一张巨大的网,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传递更加便捷从而实现了实时共享。这里我不由得联系到了我的专业,摄影。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那么伴随着政治经济新动态的发展壮大,它最直接的影响是意味着极大限度的开放。有人说过的一句精辟的话是这样的: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而这极大限度的开放毫无疑问将摄影的所谓地界之分强有力地撕碎,我们知道新时代最引以为豪的作品其中之一就是互联网,一个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而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的讨论中,全会提出,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大数据的引进无疑是对摄影界的一次大革新,其实它诞生很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资源的共享以及海量资讯的传递早已成为日常,摄影师们早已脱离了以前的自成一派的理念反而大肆利用这一点组成了庞大的组织,他们将摄影的门槛逐渐降低,通过对以往器材的革新、保守理念的大换血,以及大力度的宣传使得当今社会只要有台相机人人都可以自称摄影师,这无疑是对摄影这一技术同时艺术的沉重打击。我的专业是影视摄影与制作,在我大一的时候最早接触的是它的概念:将摄影、导演、录音和剪辑形成一个总体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四年的教学中,前两年以专业平台的教育为主,后两年进行有专业方向的重点教育,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影视专业,力求培养出实践创作能力优化的专业化人才。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强调一切从业界创作和制作的实际要求、从学生就业现实出发,以“重基础、宽专业”为原则,以“画面制作”和“声音制作”为两个基本教学目标,以具有编导思维和意识、编导能力和技能的影视创作与制作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一专多能”(导演、剪辑、摄影、录音)的特色,真正体现“注重创作实践技能”的特色。这些是我大一听老师讲给我们听的,还有一部分是我课下查的,我当时是个什么都不会的熊孩子,只是单纯的热爱摄影,正如上世纪的摄影师们一样,从一个恭敬的学徒做起,但我直到今天依然认为摄影应该说是一种很有情趣很有创意的爱好,可以很好的展现自己眼中的世界,展现内心的情绪。如果是一个内向的人,可以利用摄影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如果是一个喜欢创意的人,可以让摄影充满生动的画面,如果是一个细心的人,可以利用摄影来挖掘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之美,如果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可以利用摄影表达自己的态度和倾向。同时,摄影也是需要有丰富多样知识做基础的,形式上的美、内涵上的美、自然地理生物历史方面的知识、色彩、光线运用等等,对于提升个人的美学修养有着很大的推动,但回到现在,我却不得不承认,我这个想法已经过时了。正如我之前所说的那样,因为摄影的门槛被拉低,所以我的那些想法只能为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却无法为我将来的就业有很大助力。我希望将摄影与我未来的工作相关,但这意味着我必须首先拥有一个清晰的关于当今世界传媒垄断格局下的中国局势。

那么在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碰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市场的扩大使得文化传媒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首先是跨国传媒公司的增多。如众所周知的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著名的影视巨头华纳集团,维亚康姆集团,这些传媒巨头不断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其商品市场,规模也在日益壮大。它们以巨大的资金规模、先进的产业结构、强大的市场扩张、国际性的营销网络,正飞速加强自己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优势,掌控着包括电脑、电视、报纸、杂志等众多传媒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销售。这些大型跨国传媒巨头操纵着世界传媒格局,同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新闻信息的跨国流动,进而又加快了竞争全球化的步伐。再将眼光放回到我们的祖国,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于2009年12月28日正式开播,首期上线的内容包括首页、客户端、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爱西柚(播客台)及爱布谷(搜视台)。从2010年开始,中国网络电视台还将陆续上线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财经、探索、健康、气象、家居、旅游、教育、民族、音乐等系列内容服务。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为用户贴身定制多样性,全方位的网络视听互动服务。这说明了现在的新闻媒体需要的不再只会是一名合格的摄影摄像,而是能准确判断记者和编导意思并能快速做出反应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传媒界对摄影的需求也不再会单一,只会不断进化。因为随着媒体媒介的变化,对摄影设备的要求也不一样而需要的准备也不一样,现在需要的也对不再是单纯的在演播室会摆机器就可以应付的,这要求我要随时关注最新的摄影技术发展及思想导向,如果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的话我们必将会被时代所淘汰,抛弃固有的观念,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实时跟进技术和思想领域的变化是重中之重,真正做到推陈出新。

相对于我们自身的改变调整,我们的祖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也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走向世界。中国在和平发展和民族复兴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尽可能好的国际传播环境和舆论环境。这个环境不仅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传播环境,还包括电影、图书、杂志、广告等各种媒介和传播渠道形成的综合媒介传播、文化传播和舆论传播环境。它影响到我国的对外国际交往,影响到我们的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民族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的了解、理解和认识,影响到我国企业的走出国门、落脚世界。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估新世纪以来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全球传播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考虑中国的全球传播战略、积极参与逐步改变世界传播格局,不断营造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全球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和舆论传播环境,是中国传媒业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总之,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要想在大型跨国传媒巨头垄断世界传媒格局的大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国外先进传媒经营经验引进来,把国内优秀传媒机制走出国门,推向世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新一代传媒人也应早日适应这新常态,为之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面对各大传媒巨头掌控世界传媒格局,对中国传媒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对我们传媒人来说也是一样的,谁能最先乘上这条船不是最主要的,而是谁能一直在这条船上发展,这是根本性的问题。全球政治经济新动态所带来的是一系列的革新大换血,这意味着有更加广阔的领域需要更多的人才去探求,那么对于现代摄影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突破机会。作为影视摄影,以往的胶片手段已逐渐被整个数码浪潮卷盖住,这并不是说明胶片过时,而是说明相比那沉重不便于携带的胶片,为了满足人人摄影师时代的需求,数码时代,为此提供了无法超越的便利。毫无疑问,当下是数字化设备大行其道的时代,胶片电影的风光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与数字电影便携快捷易于传播的优势相比,胶片拷贝高成本、难以维护等弱点让它的命运越来越不乐观,在可以预料的将来,数字电影将完全取代胶片放映,偏执的影迷们也只能在老照片里回忆曾经的胶片时光。在数字时代,胶片电影与数字电影相比,劣势一览无余,但是还是有很多痴迷的观众更加钟情于胶片高宽容度的画面色彩,这也是胶片电影独有的魅力。综上所述,身为一名摄影系的学生,我也同样不能固执的怀旧,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要学会保有一些本真的东西才是最稳妥的方式,而数码时代最重要的一点是速度,必须不断紧跟其更新的步伐才能做到应万变,所以对我来说熟记各类器材网站和理论论坛是很重要的,这也是学习的意义。“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可以说,实践是个学习大课堂。所以在大学期间不但要搞好理论,更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去参与各种实践,比如说电视台实习,各种比赛等等只有不断自我强化让自己不断充实,才能在未来的时代大浪潮中做到真正的把握未来。

上一篇:入团宣誓仪式校长讲话稿下一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