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024-09-13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精选9篇)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1

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与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研究-基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特点的思考

媒介批评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媒介批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批判性思维解析媒介现象和媒介产品.本文通过媒介批评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力求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新闻传播专业媒介素养的`目的.

作 者:陆丹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艺术与传播学院,广东,珠海,519085刊 名:长江论坛英文刊名:YANGTZE TRIBUNE年,卷(期):2009“”(4)分类号:G206关键词:媒介批评 媒介素养 案例教学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2

作为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的课程安排, 各高校也都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但多年来并没有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理论知识讲授多, 应用实践训练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与工作岗位相似的实际环境, 学生系统的工程化概念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目前, 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的CDIO模式可以给我们重要启示。

1.1 CDIO工程教育概述。

CDIO面向产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把构思-设计-实现-运行 (CDIO) 作为工程教育的环境背景, 由此获得一系列详细而合理的教学目标[1]。它强调工程教育应关注实践, 将教育过程置于产品/系统生命周期的具体情境中, 以培养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为目标[2]。将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实践场所和学生能力评估作为CDIO教学理念的判定标准。CDIO研究机构对四个目标进行细化, 建立了2级指标和3级指标, 形成CDIO课程大纲三级目标体系[3]。CDIO虽然体系复杂, 但并不是一个恒久不变的固定模式, 它提供开放架构, 使研究者和实施者可以有进一步改革的空间。

1.2 学科专业分析。

我校制药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制药工程方面的化学基础知识, 掌握化学药物与天然药物制备、工程设计与生产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在医药、农药、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等部门从事医药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 (中药学) 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过硬的化学知识, 需要有良好的耐心和记忆力, 树立强烈的工程意识, 具备怀疑、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并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2.1 教学内容的改革。

根据制药工程专业学科特点, 首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上做出相应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 选择教学的重点内容, 在不增加总课时量的前提下, 淡化计算机组成, 增加计算机数据处理、计算机制图基础等方面知识, 增加案例教学的内容, 设计具有完整周期的计算机实践项目。在课堂授课中, 在多媒体技术支持下,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为应用能力的提高提供保证。在教材选择方面, 根据课程特点, 重新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自编教材。相比其他工科计算机基础教材, 本自编教材从学校特色出发, 根据我校学生特点和实际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补充, 简化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应用等章节, 增加了计算机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库基础理论, 计算机制图软件, VB程序设计语言等内容。在教学中引入案例, 参考CDIO理论, 对项目或案例进行分类和整理, 如将案例分为3类, 包括课堂讨论案例, 课外研究分析案例和实践案例, 每一种案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都能针对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课堂讨论案例必须以课程内容的概念知识为基础, 通过课堂讨论案例的教学, 让学生掌握相关计算机和程序设计知识, 了解专业和企业相应的商业和社会环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以及进行工程分析和掌控系统整体性的能力。课外研究分析案例来源与企业的实际项目或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4], 与课堂讨论相比, 课外研究案例的内容更为详细的复杂需要学生以小组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进行工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作力。实践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应贯穿整个知识体系。实践授课坚持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通过实践案例教学, 让学生在构思, 设计, 实施, 运作 (CDIO) 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 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 基于多媒体教学,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有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掌握信息、运用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就计算机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多方位, 多角度, 不同层次的思考,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练习以及理论授课中, 调动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引入小组学习制, 目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个性比较突出, 喜欢展示个人能力, 但沟通和协作能力相对较弱, 我们在课程中强调小组的概念, 小组的组长轮流当选, 授课时将课堂中心从教师过渡到各组组长, 以其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包括小组讨论, 案例分析。在实践课堂中, 由各组长取代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可明显增强课堂效率, 并带来一个轻松, 活跃的课堂气氛。还可安排学生轮流在理论授课时登上讲台, 对上次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和分析复习, 教师对其中关键点和出现的共性问题给予指点, 此法很好的锻炼了学生总结, 分析所学知识的能力,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在课程评价中也以组为单位, 时刻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从实践效果上看, 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均得到明显的加强, 学习氛围空前高涨。

2.3 课程考核的改革。

CDIO模式倡导的理念是基于多样性的考核方式, 有效的评价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需打破期末考卷一锤定音的模式, 将课程考核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包括课堂表现、实践作业、小组成绩、期末理论考试等。课堂表现占总成绩15%, 包括课堂的互动表现, 课堂的发言情况以及课堂的出勤情况。实践作业占总成绩15%, 主要考查实践题目完成情况。小组成绩占总成绩10%, 主要考查小组项目中, 各成员的贡献度, 分数由该小组集体拟定。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 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体系, 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结束语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以学生未来职业角色为核心,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兼顾理论与实践应用, 突出专业特色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融为一体, 形成课内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良性互动。通过教学实践表明, 该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工程思想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本文以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为例, 在充分解读CDIO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 将CDIO教育模式理论体系分解, 提炼, 分组, 将CDIO理论适用部分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 针对计算机教学特别是计算机实践教学部分的教学目标与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尝试。

关键词:CDIO,计算机应用基础,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70-152.[1]查建中.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70-152.

[2]李阳旭, 孙艳玲.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7) :143.[2]李阳旭, 孙艳玲.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27) :143.

[3]王硕旺, 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 :116-119.[3]王硕旺, 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 :116-119.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3

摘 要: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基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然而面对医学模式新的发展形势,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着太多的弊端和问题,使得毕业的院校学生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环境和实际工作状况,因此必须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本文简单的叙述了基层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以及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临床医学;三年制;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1 浅析当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1 课程内容老化,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

在传统的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而且探讨的理论内容太过精深,看重理论知识完整性、系统性的传授,忽视了对同学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而目前我国全科医学方向的三年制临床医学主要是向基层卫生机构输送医务人员,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广大的村民和乡镇人民提供“六位一体”的服务,但是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课程体系的改革并没有跟上医学模式发展的步伐。同时医学的很多课程仅仅是一门课程,其中的诸多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例如,在向同学们讲解一个病例的时候,都是按照千篇一律的课本上的流程来,而这套流程与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这也就导致了同学们在学习完课程之后,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时仍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学习和适应[1]。

医学比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实践性,再加上三年制的专科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基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更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仍然采用不能适应发展形势的传统课程体系,没有让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来,以基层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为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补充,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环境、进入工作状态。

1.2 课程教材滞后且课程设置有待创新

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传入中国,此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相较于临床医学发展的迅速,人才培养中的教材建设显得尤为滞后,尤其是三年制的专科医学教学,目前它仍然在使用本科的医学教材的压缩本,并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较为成型的系列教材,那也就没有办法把专科医学特有的“六位一体”的工作理念融入到教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专业人才的培养[2]。也是因为使用本科醫学教材,专科院校受学制的限制,只能压缩医学教材,使得课程设置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可能是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也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些院校开始设置很多选修课程,但是由于考虑不足,选修课程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 基层医务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以“六位一体”为中心的,即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以这些内容为出发点,医护人员首先就是要懂得基础的医学知识,掌握乡镇社区常用的护理技术、诊疗技术、医疗设备操作技术以及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要会诊治农村社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要懂得如何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同时还要了解和懂得社区保健、老年医学以及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医患沟通能力。由此看来,基层医护人员需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所以院校要结合基层医疗实际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精简和整合,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加强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为基层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3]。

3 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构成

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一定要结合当前基层医疗的实际发展状况,并吸收医学类及其他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在把握“六位一体”宗旨的基础上,构建模块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构建如下:

模块化课程体系应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基本素质模块、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模块。其中职业基本素质模块包括职业道德人文、社科医学导论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内容;职业岗位基础能力模块则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和常用技术。预防指的是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等疾病的预防,治疗指的是广大的农村社区中常见的、多发的疾病的诊治,康复指的是妇女、儿童、老年保健,生殖健康保健以及计划免疫等内容,保健指的是致残性疾病康复技术,常用技术指的是常用的护理技术和乡镇社区医生常用的诊疗技术;个性化职业岗位能力发展模块包括执业医师考核课程、妇幼卫生方向、全科医生方向和麻醉方向等需要的或者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4]。把这些模块化课程进行整合,从而形成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两大部分,并以此和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课程质量及考核标准。

这种课程体系较之传统的课程体系有了很大的完善和进步,它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也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首先,模块化课程体系由传统的2﹢1变成1﹢2,即第一年、二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三年在医院变成第一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年和第三年在医院上临床课[5]。与此同时,理论和实验在课时分配上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这种变化拉近了课堂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书本以及教师给予的知识外,还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和病历资料,这种参与诊疗处理的方式会让同学们对疾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他们对医学知识的印象。在参与诊疗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沟通交际能力,丰富他们的社会经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医疗服务观念,而且他们还可以及时的让院校了解到临床的实际情况以及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以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出合适的调整[6]。其次是教学内容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整合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基层常见病、多发病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从而增强其实用性和针对性[7]。如在广大的基层社区中,先进的医疗设备较为缺乏,针对这一现状,可以加强学生对乡镇社区常用医疗设备和诊疗技术的训练,例如腰穿、腹穿和胸穿等。还可以在注意教学内容联系与衔接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医疗卫生的实际情况,打乱章节顺序,加入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培养适应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洋,张虹,杨琪.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2:11+30.

[2]汤军.Reformation of Preclinical Curriculums in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ity for Local Medical College[D].西南大学.

[3]王春成,李明哲.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实践教学现状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24:37-38.

[4]张毅.An Independen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 Under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and Effect Study on Factors [D].天津医科大学.

[5]郭毅,王润霞,杨冬梅,潘敏,刘付平.临床医学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1:3220-3221.

[6]林先燕,杨胜文,余跃生,韦亚丽,邓祖国,任光祥,周小艳. 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社区卫生实践能力提升效果评价[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4,04:293-296.

[7]张丽卓.高职高专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浅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

33:124-125.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医学教育研究中心医学教育研究课题(课题编号:YJKT201351)。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4

摘 要: 在校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践,尤其是在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更是十分重要。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及本科院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并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这门专业课的教学具有“职业化课程”的特点。本文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实施条件三个方面对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工作过程 物流英语 教学模式

引言

针对我国12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国际物流,以及消费物流和快递物流等课程。其中,一些院校开设了物流英语类的课程,可以说物流英语在连接物流管理、报关与货运代理的同时,也连接着国际贸易。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国际贸易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专业的技能也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

1.物流专业英语的概念解说

专业英语(ESP)的英语全称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目的在于满足工作中学习者的特定目标和需求。例如,作用在培养特定环境中使用英语开展工作的技能,比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等都属于专业英语范畴。物流专业英语是专门英语的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现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和就业需求的变化而设置的商业经济英语的分支,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它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生活范围。物流英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等方面都有着与基础英语明显区别的自身特点和规律。

2.物流专业英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提出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该理论从实际出发,旨在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注重更新的、更易于接受的方法,主张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实际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其是以一种全新的“远程工作知识的载体”告别书本,建立典型工作任务,努力实现理想状态中“融入实景,分层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

此外,调查结果和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密不可分,只有通过珍贵的反馈资源,才能了解到学者对所学知识具体的掌握程度,可以断定的是,专业外语人才在当今社会看来是紧缺的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始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这要求从本质上做出改变,无论是方法还是理念,都必须引入更有新意的思想,研究课题的专家学者也必须更努力。

3.物流专业英语的课程设计理念分析

3.1通过实践确定物流专业英语水平需求

把工作过程植入教学模式中,将教学目的不在锁定于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而是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社会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调查企业和岗位群对物流人才英语实践能力和应用熟练程度,确定对学生的物流英语水平的要求。这样,一改以往教学那种以记单词、背课文中的专业术语、理解课文、完成练习的单一的、枯燥乏味的模式,而是将一些实践项目分解为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模拟真正的企业运作中,对学生进行模拟的实验教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统的授课者,而是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效率。

3.2行动导向型实践教学

不再拘泥于书本教学,而是把行动导向的实践教学观融入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教学与职业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和就业融为一体的教学。把“教―学―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按照行动导向中“项目引入”―“提出任务”―“工作任务分析”―“相关知识介绍”―“完成项目任务”―“技能训练”―“总结拓展”―“成果展示”等步骤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能力锻炼和知识教学的目的。

4.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4.1教学创新

要使教学真正突破书本的桎梏和传统教育方式的束缚,教育者不应该只是在理念上对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对以往教学的实践效果进行反思,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创新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

4.2教学场地创新

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学实践的内容上,教学场所和工作场所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为什么许多招聘人对应届毕业生工作经验的要求。要使得传统教学与工作过程相连接,那么教育者最先开始放弃的就是传统的教师课堂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践。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关于物流英语专业的讨论会,在学生中形成英语交流群小组对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行训练,实行网上在线视频对话学习、无纸化考试,创建模拟平台,企业物流模拟沙盘实训室装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系统,提供仿真的物流公司运行环境,这样不仅可以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精神和物流专业英语的学习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对物流英语教学的创新。

结语

随着物流国际化趋势的逐渐增强,物流专业英语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物流专业英语在我国存在畸形发展和不健康发展的状况,例如课程结构的不合理、教材的滞后、教学方法的落后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克服。在对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确实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更容易集中人的精力,有利于老师的精讲,但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因此,为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必须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对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 智慧旅游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

中国旅游业正处于开放变化时期,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发展得到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随着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不断融合,推动旅游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发展。国家旅游局杜一力副局长认为:不能简单地认为现在的旅游业是互联网时代的旅游,也不能认为是旅游业的互联网时期。2013年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智慧旅游年”。在“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主题的指导下,我国加快了推动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上预订、网上支付等智慧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就是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信息,及时发布,让人们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方便利用的效果。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三个层面[1]。

但是,在旅游业智慧旅游新趋势的发展下,部分高校所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和竞争力依然和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无法跟上旅游业开放变化时期的步伐。究其原因,某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于旅游新趋势的发展,所应用的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并没有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变化而进行相对应调整。因此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及2014年中国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契机下,如何改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与现阶段旅游发展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如何依托学校优势资源,构建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

课程体系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广义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指宏观的专业设置,涉及高等教育的学科及专业;二指中观的课程体系,涉及某专业内部课程体系问题;三是指微观的教材体系,是某专业内某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方面。笔者研究的主要是中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查找,发现无论是本科院校或是高职院校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以下四个问题[2]。

(一)课程设置不适应时代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技能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这就规定了其课程计划与其他专业是有所区别的,对于旅游专业来说,除了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配合教师的讲解,再配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对教学过程外,还要顺应时代发展,结合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合理设置课程。在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绝大多数是传统的基础课程,缺乏对智慧旅游要求下的互联网技术与旅游相结合等的课程。

(二)课程内容重复。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呈现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导致许多课程在内容上出现重复。第一,在基础理论课程方面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这些理论课程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文化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而在旅游学类中又涉及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文化学等内容。第二,在专业课内部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由于分化出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与旅游景区(点)管理三个方向,其专业方向之间的课程设置则呈现出“小而全”的特点。如酒店类课程涉及饭店经营管理、饭店市场营销等内容;在旅行社管理方向同样出现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在景区(点)管理方向同样出现类似的课程内容,这是专业方向分化而缺乏有效综合的结果。第三,课程内容重复还体现在专业内部知识之间的重复及不同层次、同一课程之间的重复,例如旅游策划学是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开设的科目,而专升本的学生在专科期间已经学过这门课程,使某些学生认为升入本科后并没有学到许多新知识,本科期间学过的旅游基础知识,研究生阶段也开设旅游基础知识,造成巨大的重复及时间和资源上的浪费。

(三)理论课程比例大于实践课程比例,实践环节质量不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现阶段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大部分学生不能一毕业就立即投身于旅游行业,主要原因是学生缺少实践能力,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几乎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论学习上,从而忽略实践技能的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内导游部分、酒店管理部分、旅行社部分的实践课相对较少,而某些高职院校由于其整体学习时段较之本科少一年,这种情况直接会导致专业理论学习及实践学习都不深入,甚至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实验实训条件有限、校内实训室建设不足,校外实训基地开拓较少,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实践质量大大减少和降低,这些原因就成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在从业过程中部分学生从零起点开始,导致本专业学生与其他非本专业的就业人员一样,并没有凸显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该有的专业优势。

(四)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旅游院系或者旅游管理专业处在历史学院(系)、管理学院(系)、地理学院(系)、外语学院(系)等,其课程的安排明显带有本学院(系)的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并不能体现旅游学科的特点。某些学校盲目地开设旅游课程,随意地拼凑旅游课程使学生学习旅游课程没有系统性,导致旅游课程开设混乱,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方面过于注重理论上的学习和实践方面的培养,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演讲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等)和人文课程(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和职业道德等课程)。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影响

随着旅游者的增加和对旅游体验的深入需求,旅游者对信息服务的需求在逐渐增加,尤其旅游是在开放性的,不同空间之间的流动,旅游过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实时实地随时随地地获取信息是提高旅游体验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昭示智慧旅游建设的强大市场需求智慧化是社会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的又一次突破,“智慧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次深刻变革[3]。

智慧旅游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将体现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2014年,18个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这1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武汉、福州、大连、厦门、洛阳、苏州、成都、南京、黄山、温州、烟台、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武夷山。

通过以上携程智慧旅游的定位、功能与服务分析,从另一个侧面可以了解到对如今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产生一些新变化和新要求。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现当代的旅游人才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旅游高素质人才高素质包括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公关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要求、较强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基础上,一些具备电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甚至写作、视觉设计、摄影摄像专业学习背景的学生竞争力更强,更受企业欢迎。因此,要跟上旅游发展新趋势,培养适应企业所需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必定要跟上时代步伐,对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

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简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11年开始招生,下属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截至2015年共招收4届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生在校人数共计200人左右,在我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中,相较于市场营销、会计、报关与国际货运等其他专业而言,属于专业实力较小、学生人数较少的专业。下面通过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比例结构和教学计划安排的简单介绍,分析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理念滞后。

从上述课程设计所反映出来的设计理念看,受传统课程设计观的影响。该校的课程体系属于典型的“本科压缩型”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叠加法进行组合,形成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这种设计课程体系,只不过采用的课程类别名称有所区别。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和深度。

从各个模块的具体构成看,我院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缺乏更进一步的划分,致使设计深度不足。例如,专业能力课程包和专业拓展课程包中没有进行进一步细分,导致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酒店管理、导游等课程混在一起。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餐饮服务与管理、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客源国概论、现代酒店管理、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等,由此看出诸如此类课程在每学期只学习一门,各方向的课程不仅缺乏深度,没有针对性,而且导致学生课程学得多,什么都知道一点,但是什么又不会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实验实训课安排不合理。

从笔者的教学过程看,该专业主要将实习实训集中在实习阶段完成,而平时实训课程较少,专业实训主要有认知实训、模拟导游实训、模拟旅行社实训,且实训课程的学时较低,都为24个课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由于实训室条件的限制,实训教学一般在理论课堂完成,甚至流于形式。再者,该专业把在学校应该完成的技能课或实训课课程在最后一年顶岗实习当中,一并安排在实习单位进行,致使学生在上岗前没有得到更多的实验实训练习,造成本专业实习生到了实习单位一切得从头学的情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我校实训条件极度缺乏及“双师型”教师较少所致。目前我院旅游专业校内只有一个导游兼形体实训室,校外建立两个实训基地分别是广西北海园林园艺博览园及北海曼哈顿酒店、北海银滩1号国际会议酒店,实训条件极其艰苦和匮乏。

(四)实习层次低,内容单调。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实习岗位主要是在饭店实习,在岗位安排上主要集中于基层操作岗位,实习内容基本上都是最基本的操作,缺乏一般性管理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基本上属于低层次的经或简单技能积累,忽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智慧旅游视角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在智慧旅游逐步发展的时代,针对具体情况,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如何依托学院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艺术类等优势专业的师资及实验室设施设备对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提出一些构想。

(一)特色构建之总体思路。

在智慧旅游大发展时代的背景下,结合我院优秀传统学科的师资及设施设备雄厚的实验实训设备,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方向进一步细化。课程设置方向兼具传统的导游方向和新型的智慧旅游方向,放弃之前所包含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从而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向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而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则由传统的能力结构如实际操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转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其中智慧旅游能力包括旅游电商互联网所需的网页制作、文字与图片编辑和发布等核心能力。

(二)基于智慧旅游视角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1.理论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构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专业选修课。

(1)公共基础课属于学校公共通识课教育,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和毛概等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主要有三大方向: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②旅游学科知识类,如旅游学概论、旅游政策法规、旅游心理学等;③酒店管理类课程,如现代酒店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

以上专业基础课摒弃了传统上多所高校课程重复及大而全及针对性不强的特点,结合我院学科特点和资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经管类―旅游类―酒店管理类的知识体系,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力量针对这三大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学习。

(3)专业技能课中,同样针对现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广泛全面的劣势,在智慧旅游时代的引领下,着力打造两大技能方向对应三大能力素质。①第一大技能为――导游专业方向技能,主要面向传统的导游职业。导游专业方向所对应的课程数量较多,目的是着重训练学生导游专业方向专业技能及导游人才所必须训练的礼仪技能、语言表达及沟通技能和导游词创作技能,主要对应课程有:导游基础、导游业务、导游实务、演讲与口才、礼仪与沟通、导游词创作等。②第二大技能为――旅游电子商务技能,主要面向如今智慧旅游时代要求下旅游人才所具备的新型技能,如: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设计余制作、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文字或图片编辑、网络营销等。

(4)专业选修课中所选择的课程统一面向的专业技能是摄影和计算机图片编辑和处理的技能,主要服务于专业技能课程中的导游技能课程包和旅游电子商务类课程包,目的是进一步加深这两种技能的拓展和学习。一方面,我们结合现有的学院计算机系和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和实验室资源可以深入地对其进行研究、授课和学习。另一方面,此类课程实践性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及浓厚的兴趣,同时能真正使学生学到两门专业技术强的技能,从而学以致用,进入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后快速适应和上手。

2.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特色构建主要分为三大模块,分析如下:

(1)理论项目实训模块。该部分的理论项目实训主要对应理论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巩固理论课程的学习,训练和提高的实践能力导游技能、旅游电子商务技能、摄影技能、图片处理技能、语言表达技能等,其相应课程有:旅行社经营实训、旅游景区服务实训、模拟导游、计算机图像处理实训、摄影实训、礼仪与沟通实训、导游词创作实训等。

(2)拓展项目实训模块。此部分主要包括酒店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与服务等,主要学习和训练理论体系中酒店管理理论课程中的各实践教学项目,以便进一步深化和提高酒店管理模块的素质和能力,所开设的相应课程为: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知识与服务、中西餐宴会摆台、康乐服务与管理、化妆基础、插花艺术等。

(3)综合实训项目模块,包括学生的企业认知实训、顶岗实习和核心技能强化,主要对整个三年的学习前、中、后进行系统总结和学习。

五、结语

笔者主要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案例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及部分高校及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过泛、定位不明等造成的人才供需错位问题;课程内容方面,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的比例过高,课程内容混乱重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重视不足等问题,提出在现如今智慧旅游时代,结合本学院优势专业,资源特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改革的具体措施。具体打造在智慧旅游视角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研究及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该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化”方向转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方面的培养向“人际沟通与语言表达能力、创意写作能力、摄影能力、‘智慧旅游能力’”方向转变,以适应智慧旅游时代旅游新发展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3]杜一力.旅游业之变[j].旅游管理,2014,05:11-15.[2]张敏敏.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内容设计研究[d].2010.4.[5]郑耀星.智慧旅游:未来旅游业发展新趋势[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01:607-610.[6]张旗.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扬州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13,02:34-40.[7]陈才,张燕燕,刘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结构的系统分析与优化设计[j].旅游学刊,2006(s1):77-80

[8]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s1):173-176

[9]王丽萍.面向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3,13(5):65-67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6

医学院校之所以开设基础生物化学课程,主要是因为虽然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需要,但是却都要求学生具备一些基础化学知识,为了满足这个要求,医学院将基础化学课程设置为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特别多,而学习时间又相对少,是当前基础化学课程教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既能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又能切实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呢?接下来将从构筑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方法、重构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教学和实施多元评价五个方面来探讨医学院校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

一、构筑教学体系

构筑教学体系即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持续精简教学内容。针对内容的更新,首先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学习,积极地参加学术研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其次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的前沿发展和最新的实践应用,将最新的理论、技术和成果添加到教学体系中,同时要剔除一些过时的知识和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有用。针对内容的精简,一方面出于学科内容不断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学习课时不断压缩的被迫要求。在精简内容时,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线,同时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生物化学的应用中,并实时补充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教学内容的精简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不仅是构筑教学体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接下来将阐述具体的精简措施。首先,要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熟悉和掌握三个层次,对只需了解的内容,课堂教授时一笔带过仅作简单介绍;对需要熟悉的内容,课堂讲授时要做到讲解详细;而对需要掌握的内容,则需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并且需要定时的对学生进行考核。其次,可通过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和课前预习的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积极热情的学习态度和课前课后的自主学习,课堂的教授便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优化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化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传统式的填鸭式教育会显得尤为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急需我们对当前的教学方式做出改革,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而以学生为主导、强调师生之间互动的启发式教学刚好能够满足需要,所以可考虑将启发式教学引用到当前的教学体系中,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导、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方法,具体实施时需综合考虑和规划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和任务后阶段,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基础化学的教学中时,可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穿插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启发式问题,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而在课下,教师也可以留一些带有启发式的作业,最好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得他们充分吸收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三、重构教学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但这并不说明多媒体技术可以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采用传统模式与多媒体模式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板书模式的优缺点,传统的板书有利于引导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能够将某一个知识点、重难点以及某一类问题讲解的更透彻,但是传统的板书往往给人枯燥刻板的感觉;而多媒体技术容易将一些结尾抽象和难懂的知识形象化和图示化,且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多,但也具有容易使学生分心的缺点,所以要将两者综合起来使用。在准备多媒体课件时,教师应该按照讲课的思路来组织幻灯片,并适当加入一些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的元素,使其成为讲课时的.辅助,而不是仅仅将课本内容和备课笔记罗列幻灯片上;在教师讲课时,则要注意将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幻灯片用来统领教师讲课的思路,当遇到重难点时,还是要用板书的形式来为学生详细讲解。

四、改革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基础化学课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学生进一步理解基本的概念和理论,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充分利用课时时间,可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对于基础性实验,可以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而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验证性实验,由于其大多枯燥无聊,以减弱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减少;而对于综合性实验,由于它的复杂性,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可适当地增多综合性试实验。

五、实施多元评价

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学习、改善教学活动和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机制。传统的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用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不仅不能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向应试教育和高分低能的方向发展。所以应该采用一种更加多元和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评价目标上来讲,要能反应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从评价过程来讲,要将学生的平时表现与最终考核相结合,并且平时表现要占有较大的比重。

六、结语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篇7

近年来, 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进行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也由过去的“三段式”普遍改为“二段式” (基础、实习2个阶段) , 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和首都医科大学的三年制课程体系改为二段式[1]。泰山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等本科院校在维持三段式结构和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模式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这些改革仅对基础课和临床课进行了简单的压缩, 并没有脱离原课程体系。

国外上世纪50代年开始的以医学课程整合为主的课程体系改革已经占据主导地位[2]。美国哈佛医学院实施了“新途径” (综合课程计划) , 将医学与人文之间、基础医学各学科之间以及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科之间进行整合, 以知识集约的形式将医学有关理论及必要的知识重新组成课程集群[3]。

2.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1依托课程群建设, 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现有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固然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但不利于学生理解学科间的知识, 难以解决多学科交叉的临床问题。根据国外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依托课程群建设, 整合课程, 建立三年制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将相关内容和具备共同教学规律的若干课程组成一个系统, 加以规划、调整, 构成不同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之间与内部的调整、组合, 处理好课程间的关系, 减少重复。加强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使学生能够用基础知识理解和解释发病机制, 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4]。将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组建成四个课程群, 一个是临床和基础相结合的课程群, 包括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药理学等。第二个是临床专业课程群, 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眼耳鼻喉口腔科学等。第三个是医学技术课程群, 包括检体诊断、实验诊断等。最后组建医学人文学课程群, 包括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

2.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 进行选修课课程改革

根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 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临床的必修课、选修课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一部分。在保证核心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减少必修课课时[5], 增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选修课。临床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可以合并一些重复内容, 减少总课时。这部分课时可以用来增加临床病例讨论课, 配合课程群建设, 加强多学科联系, 巩固所学知识。另外, 开设实验选修课, 通过开放实验室, 让学生参与科研, 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2.3以全科医生培养为导向、社区为基础, 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虽然国家对于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在本科和研究生层面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但这个层次的人才很难下到社区开展具体工作。因此, 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成为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之一。根据社区医疗发展现状, 建立适应社区卫生机构开展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模式[6]。综合课程设置, 增加全科医学和社区医学相关课程内容 (如:社区保健、老年医学、康复医学等) , 从而整合出以社区为基础的课程[7]。增加实践课程学时, 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模式, 提高效率[8]。让学生到社区医疗机构进行阶段实习, 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合格医学生。

3.结语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依托课程群, 整合了基础课和临床课, 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解决了临床实际问题, 有利于案例法、讨论法在课堂教学组织中的应用,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选修课的增加和开放实验室的建设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全科医生为导向和以社区为基础使学生增加了社区实践的机会, 增强了岗位胜任力。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的效果有待于长期评价。

参考文献

[1]宋国华, 王福青, 刘畅等.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2, 32 (6) :841-843.

[2]杨林胜, 孙业桓, 张蔚等.中外医学教育中课程整合现状的比较与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 2014, 22 (5) :848-850.

[3]林寒, 徐茂锦, 陈剑伟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在八年制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 28 (3) :315-317.

[4]邹丽琴, 罗长坤.八年制医学教育临床与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及改革[J].重庆医学, 2014, 43 (15) :1958-1959.

[5]周晓岩, 金样雷, 吴运涛.临床医学专业临床类课程的优化与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999, 4:16-19.

[6]魏双平, 三年制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2) :62-64.

[7]何坪, 邓宇, 罗利刚, 沈星亮, 杨晓梅, 何春玲, 陈凤兰, 吴建华.基于全科医师职业能力的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 (全科医学方向) 课程体系研究[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2011 (9) :1.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医学 计算机基础 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91-01

当今社会不管是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医学统计还是医院的管理都会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技能成为了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所必备的技能,不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可能被社会淘汰。于是全国各个医学院校都对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非常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各个专业研究生所必修的课程,那么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教授些什么内容,如何教授就成了必须要探讨的问题。

1 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刚开始普及,它的价格对于一般大众的收入水平来说还是相对较高,学生在家里和在中小学的学校里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不管是全日制研究生还是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基本都是零,所以刚开始时研究生计算机基础教学和本科生没有什么区别,都是讲授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使用,中英文的输入,文字处理软件等等。因为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往往是为了进行高级职称的评聘、为了高学位的获取,本身已经工作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学校继续提升自己,这些学生一般年龄较大,有的已经是副主任医师或者主任医师,有的甚至已经五十多岁了,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教学过程中往往一个“复制”“移动”的基本文件管理操作都要重复数遍,相对本科生来说学习起来反而更为吃力,当然这也和开始使用的操作体统为DOS有关,DOS系统的操作需要记住大量的命令和参数,不像现在主流的WINDOWS系统那么友善。所以相当一段时间内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学生的层次没有进行区分。

从21世纪开始,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规划从2001年起国家用5~10年左右的时间,分三步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明显提高,不管是全日制的研究生还是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基本没有零基础的情况,只是将以前的DOS系统换成WIN95、WIN98或者是WINXP,将WPS办公软件换成OFFICE97、OFFICE2000还是OFFICE2003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大的改革。

2 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中学生的变化,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发展,徐州医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已经分成两部分,分别针对全日制研究生和研究生集中班的学生特点,单独设定学时和教学考核方式。改革后通过调查和反馈,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满意度普遍提高,认为学有所获,教学内容基本体现了学生的特点。

经过计算机教研室的研究探讨,还有和研究生院的沟通,最终我们把全日制研究生的课时定为55学时,其中33学时为理论内容,22学时为上机实践内容。

在内容上对操作系统的使用部分直接略去,对以前学生可能了解过的办公软件进行加深、提高,例如,学生以前都是对几页的文档进行编辑排版,而在毕业面对近百页的毕业论文的编排往往手足无措,对引用文献的调整、引用图和表的内容的调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特别介绍长文档的编辑技能。通过对Access和SQL语言的介绍,使得学生对数据库的工作方式有了较为直接的认识,为以后的高级数据处理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由于B/S的系统越来越多,很多的软件系统都是通过网站来完成工作,在学生以前的Frontpage基础上,我们介绍高级的Dreamweaver,因为课时问题主要是介绍高级网站的建设方式,开阔学生的眼界,如CSS(级联样式表)等技术的用法。通过HIS(医院信息系统)的介绍,让学生对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医院信息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最后的医院网络的组建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真正的网络组建和运行的方式。

在教材上我们和江苏省的三所医学院校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同行,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还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共同编著了一套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材,分为《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教程》两个部分。这套教材是江苏省医药类院校信息技术系列课程的规划教材,在介绍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加入了信息技术在医药行业实际应用的知识和案例。这套教材的使用,使得在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中,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再是本科阶段内容的简单重复。

在考核上,学生的成绩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最后的上机测试,占总分的70%,是对所教授的WORD、EXCEL、PPT、Photoshop、Access、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进行考核;二是一篇小论文,占总分的30%,可以参考教材、知网上的材料或者学生自身的体会,谈谈医学中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要求不少于3000字,格式按照正规发表论文要求。

研究生集中班的学时为20学时,分为四次集中授课。教材上同样使用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两本教材《计算机信息技术教程》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实践教程》,课程的进行分成学生课外自学教材和集中授课两个部分,突出体现了研究生阶段学生的特点。

3 医学专业研究生阶段计算机教学进一步改革的设想

3.1 加强、细化教学方式

因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提高,研究生阶段教学内容的难度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虽然满足了大多数学生学有所得的需求,但是也确实存在少数学生基础不好,无法跟上教学进度的问题。所以要进一步的细化教学方式,不光是每次两学时的上机操作,要丰富网络学习资源,让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自己弥补不足,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和靠上课“吃不饱”的学生可以找到进一步的学习方向。老师和学生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不光是上课时,课后也可以通过论坛、邮件等多种方式来给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共同探讨信息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最新应用。

3.2 进一步的改革教学内容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开拓精神的人才,要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的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只是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自学的话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而且淘汰频率较快,怎么才能让学生得到的知识能够更长时间支撑他们事业的发展,这应该是进一步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计算思维的培养,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基于专业特点的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篇9

为了制订我校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新的教学指导方案,使指导方案能符合教育部及中职示范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满足德州市各级医院、相关行业等对中医康复保健人才的实际要求,符合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为此,我们开展了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目的的医院、行业等人才需求和要求的调研。

一、调研的目的

使教学指导方案能真正符合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内涵,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感和先进性。以山东省康复保健及相关行业的岗位要求为基本依据,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分析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的专业能力与素质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点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中医康复保健的行业现状及发展分析。

2.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职业能力有哪些要求? 4.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专业课程该如何设置?

二、调研的方式和内容

(一)调研方式

1.深入医院、康复保健机构内部与单位领导、科室负责人、专家、技术骨干等座谈。

2.深入医院、康复保健机构内部与其他院校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座谈。3.深入医院、康复保健机构内部对工作一线的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4.通过上网了解其他院校中医康复保健的专业建设情况及调研资料。

(二)调研内容

1.中医康复保健的岗位需求调研

用访谈、问卷形式对医院、行业的单位领导、人力资源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针对中职学生可以就业的中医康复保健岗位的调研。

主要岗位是康复治疗师、保健按摩师,主要从事健康评估、康复治疗、保健按摩;次要工作岗位是针灸师、足疗师,主要从事拔罐、足疗、针灸、刮痧;从事最少的工作岗位是美容师、灸疗师。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的定位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实用型的专业技术人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健康评估能力、设备应用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调研

用问卷形式对医院、行业保健机构的科室负责人、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是对中医康复保健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的调研。

调查结果:各项能力重要性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1.与人合作2.业务实施3.与人交流4.语言表达5.解决问题6.理解判断7.自我学习8.文字表达9.业务开拓10.决策11.信息处理12.数字应用13.组织协调。

3.职业岗位对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要求调研

用问卷形式对医院、行业保健机构的技术专家、科室负责人、一线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调研,这部分调研主要是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设置的调研。

调研结果:

(1)公共基础知识:完成岗位职责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有心理基础与人际沟通、社交礼仪、法律常识,英语、计算机、语文、数学,其中多数人认为人际沟通、社交礼仪、法律常识比较重要。

(2)专业基础知识:多数人认为经络腧穴、解剖生理、中医常识、临床常见病在完成岗位职责中比较重要,其选择率分别占前四位,而选择中药方剂、中成药、中医养生、食疗学的选择率则较低。

(3)专业技能:大多数人认为推拿手法、推拿治疗、针灸、足疗、拔罐、刮痧在岗位所需专业技能中均非常重要,并且占前三位的分别是推拿手法、推拿治疗和针灸。

三、调研的结论 1.人才需求方面

一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需求始终保持稳定并不断增加;

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中医康复保健人才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三是由于人们要求的康复保健技术、方法不同,需要具有不同技能方向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技术人才,如:保健按摩师、足疗师、保健刮痧师、中医康复理疗师、中医美容师等。

2.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一是课程体系构建要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的界限,做到理实一体,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设计要符合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去向的变化而不断优化,突出专业技能方向课的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专业技能方向的培养;

三是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医疗、康复、保健服务,要加强实践、实训、实习教学环节,尽量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模拟的“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岗位能力培养的直接对接,缩短学习到服务的时间,让毕业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依据调研结果分析,按照教育部和山东省教育厅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课程体系构建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由于中职课程与高职高专课程、普通高等教育课程在性质功能以及总体框架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由于教育性质、教育对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此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保持有别于本科、专科的自身特点。

1.课程体系、标准要体现中职教育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和标准能具体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

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从而使人才培养规格适应中职中医康复保健职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

2.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服务及学生个体的需求

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康复保健的技能型、实用型服务人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在逐步增强,这就要求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服务的发展需要;同时,随着社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康复保健方面又出现了新的岗位、工种,必须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来开发课程,不断吸收康复保健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3.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也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实践技能,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而工作中依赖的大部分是实践知识,因而要把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设计成实践过程,做到“学中做,做中学”,这是现代中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4.课程设置要结合地方、行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每所学校所处区域及具体情况是不一样的,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难以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课程实施需求。因此《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只制订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并由教育部负责并组织制定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和国家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的实施,并按《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结合地方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与行业部门的合作,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其他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各中职学校应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依据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教学指导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本学校的教学实际。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按照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组织编写符合学校实际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

5.拓宽课程内容范围,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岗位能力不断变化,就业市场变化莫测,这些不确定因素要求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内容的范围,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不仅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

(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1.课程设置要符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大体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体育与健康、英语、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公共艺术及其他公共选修课程。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终身学习。课程设置和教学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专业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应当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专业基础课加专业技能课和技能方向课的课程结构,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行业实际和岗位能力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并注意与相关职业资格考核要求相结合。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部分基础性强、规范性要求高、覆盖专业面广的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由国家统一制定。

2.课程设置要适应中职教学模式要求和中职学生特点

目前中职教育普遍执行2+1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两年,顶岗实习一年。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4周),假期11周,机动1周。由于学生的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大部分学校将第三学年全部安排了顶岗实习,学生实际在校学习时间大约只有70周,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要求,在前两年的学习期间内公共基础课程要占去近一半的时间,这样能够保证用于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拓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只有不到35周的时间,按每周28课时计,只有980左右的课时,加上后续课程对基础课程的依赖性较大,前期不能开设,只能在后面一学年开设,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的选择上要少而精,不能多而泛。

目前中职学生生源主要是参加中考没有考上普通高中,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加上突然由普通教育转入职业教育,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要为以后学习奠定理论基础,同时练就过硬的中医康复保健操作技能,医学基础课程开设要占用一个学年。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集中在第二学年,这也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开设门数不能过多的原因。为此,顶岗实习之所以拿出1年的时间进行,是解决好多专业课程的任务在学校无法完成的问题。

3.课程设置要有一定的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中职生学习基础普遍不好,但个体之间仍有差别,甚至相差能有一两百分,加上对专业学习适应能力不同,在学习上又会出现不同的层次,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选修课程来加以解决,学习较好的那部分学生,可适当选修一些较深的专业课程,而对于那些程度较低的学生,则主要以取得从业资格证书的学习为培养目标。

4.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设置,一是满足社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数量、质量需求,二是满足该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需要。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实践课程应设置理实一体阶段实践课程、综合实践阶段实践课程二种形式。

(1)阶段实践课程。阶段实践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刺法灸法学、康复医学概论等课程内的分块实训。如:画经点穴、推拿手法、艾灸、拔罐、康复工程设计的实训等。这些实训都应与各自学科的理论内容相融合,需要老师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体现,并配有相应的理实一体教材。

(2)综合实践课程。这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训,包括 临床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刮痧治疗、芳香治疗、足疗等,实现教学 与岗位服务的有效衔接。

5.建立“理实一体、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要保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理实一体化”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将理论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用工作任务来引领专业知识,将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融合,使教、学、做密切结合,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每个学习工作任务按照“设计、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五个工作步骤进行教学,融“教、学、做”于一体,采用工作过程导向、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基本人际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问题判断能力、工作任务解决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格,以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适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制订详细的学习情境考核方案,以全面衡量学习效果和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单一的理论知识学习到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的转变。

6.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

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将来从事专业岗位工作的入门砖,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适合该专业学生将来从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由于学生第三学年要进入医院、行业顶岗实习,且顶岗实习大多与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学生在校考试的机会实际上主要是在第二学年末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要合理安排,保证学生顶岗实习前能如期参加取证考试。

7.建立合理有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理论考试,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技能”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课程体系,制定规范合理的课程标准,大力加强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行业组织、专家委员会等。教师和学生对课程评价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评价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课程评价应采用符合能力本位课程性质和特点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转变。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尽可能地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形成以口头与书面问答、技能测试、课程实践作业、社会实践、实习报告、向学生问卷调查、向企业问卷调查、访谈等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表现在复杂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上,每一次评价或测试要尽可能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并将课程质量评价与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挂钩,使课程评价等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

五、调研的初步成果

(一)我市经济社会状况对本专业的发展有较强支撑

调研发现,近几年社会上的养生、保健机构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同时新建的康复医院及在各级医院新开的康复保健中心如雨后春笋。我校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市场前景良好,已经开始出现定向班,也反映出中医康复保健人才的紧缺程度,正是这样一个黄金市场、朝阳产业为我校的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提供了巨大的人才需求和良好的办学环境。

(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职业岗位

通过调研,确定了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毕业生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

康复治疗方向:

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康复科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理疗师。工作岗位:可在各级医院康复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保健机构、社会福利机构、体育运动队、疗养院、休闲中心等,从事中医康复、保健等工作;

保健推拿方向:

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保健按摩师、保健刮痧师、中医刮痧师、足部按摩师。

工作岗位:可在康复保健中心、推拿科、按摩科、中医国医馆、亚健康中心、体育运动队、疗养院、休闲中心、足疗中心等,从事保健推拿、中医康复等工作;

中医美容方向:

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美容师

工作岗位:可在各级医院的美容科、美容保健中心、美容中心、大中型化妆品企业集团等从事美容技术、美容产品营销与咨询等工作。

(三)确定了人才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

(1)具有本专业所必须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2)具有必要的中医药、经络腧穴、推拿基本理论知识。

(3)具有必要的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的一般理论知识。(4)掌握中医康复保健知识与技能,能进行中医康复保健服务、中医养生指导服务,能解决服务对象的相关问题。

2.职业素质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2)具有遵纪守法和医疗安全的意识。(3)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英语会话和计算机应用能力。(5)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及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

3.核心技能要求

(1)具有必要的中医药、康复等基本理论知识。(2)具有必要的针灸、推拿等基本理论知识。康复治疗方向:

具有将运动科学、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知识运用至康复治疗的能力。

具有监督患者的运动并能给予正确反馈的能力。具有与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团结合作的能力。

④具有依据康复治疗方案使用康复治疗器械、仪器及设备,设置康复环境的能力。

保健推拿方向:

具有运用针灸、推拿、保健按摩、足部按摩、中医刮痧、理疗 等方法进行保健服务的能力。

具有开展中医养生保健指导的一般能力。中医美容方向:

具有进行推拿、中医美容及美体等技术操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美容产业、产品的管理及营销的能力。具有依据美容方案使用美容器械、仪器及设备的能力。

(四)基本确定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基本要求

针对中医康复保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我们设计了康复治疗、保健推拿、中医美容三个专门化方向,并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及技能方向课程的模式配置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2.专业基础课程

(1)中医学基础(108学时6学分)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概况,正确理解阴阳五行学说,掌握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学会病因病机分析、四诊的运用,确立中医的防治原则,从而熟练地掌握中医诊断和辨证论治的基本技能,为学习中药、方剂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科学、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2)人体解剖与组织学(144学时8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细胞与基本组织、正常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及其各器官的名称、形态结构、位置等内容,使学生获得护理专业必须具备的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康复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3)中药方剂(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中药与方剂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中药的性能、用药禁忌及煎服方法和方剂的组方原则、常用治法等基础知识,熟悉77味常用中药的主要功效,了解47首常用方剂的临床应用,具备应用型中医康复保健人才所必需的中药与方剂知识,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现代临床康复工作的要求。

(4)生理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肾脏的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分泌、生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人体活动规律的基本理论及机体内环境变化对人体功能活动影响的相关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康复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5)病理学基础(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各种病理过程产生的原因、机制、基本病理变化,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使学生掌握有关疾病的基本原理,具有分析疾病能力,为临床课提供理论基础。

(6)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学习免疫学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病原体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实验室诊断、防治原则等,初步建立无菌观念,使学生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有关临床康复各科打下基础。

(7)经络腧穴学(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经络学基础和腧穴学基础两部分。经络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经、奇经八脉、经络的分布关系和应用;腧穴学基础的主要内容是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腧穴的概念、分类、主治规律、特定穴的含义、名称及临床应用。旨在使学生掌握经络和腧穴的概念、分类及主治,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8)诊断学基础(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体格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症状鉴别诊断,为临床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技能课

(1)推拿手法学(7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推拿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操作技能,系统介绍推拿的基本概念、基本功法、基础性手法、推拿的作用、常用诊法和常用穴区等相关知识。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推拿的基本手法及操作技能。(2)刺法灸法学(72学时4学分)

主要内容包括针法、灸法的历史发展沿革,毫针针刺方法、灸法、罐法、现代刺灸方法等内容,旨在使学生掌握刺灸的基本操作技术及补泻手法等。

(3)推拿治疗学(72学时4学分)

主要学习推拿治疗学的发展、作用原理、治疗原则、相应的骨伤科疾病,内妇科疾病,小儿科疾病的推拿治疗,推拿介质和热敷等,尤其是要重点学习和掌握推拿擅长治疗的颈椎病,腰椎键盘突出症的推拿治疗。使学生在掌握推拿手法学技能的基础上,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的特点,能熟练运用推拿手法治疗临床常见的疾病和多发疾病。

(4)康复医学概论(36学时2学分)

本课程是康复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内容包括康复、康复医学和中医康复的基本概念、运动学、神经发育学、康复工程基本知识、康复心理、康复病历等,本课程的内容既与基础相联,又与其他康复课程相续。

(5)康复评定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研究临床康复评定的学科,是康复专业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研究应用康复医学方法,对残疾者或功能障碍者的残存功能或恢复潜力进行评定,做出康复诊断,制定康复计划,对治疗结果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6)康复治疗技术(108学时6学分)

本课程是康复专业主要的专业核心课之一,是研究伤、病、残者及亚健康者身心健康和功能恢复的重要学科,也是综合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丰富,包含技术种类较多,重点研究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传统中医疗法、心理疗法和康复工程等康复技术。

4.技能方向课 康复治疗方向

(1)中医康复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康复的基础理论、基本观点、中医康复疗法;病残、伤残、老年、慢性及其他病证的中医临床康复。每个病证的内容包括概述、康复疗法、康复护理、康复预防等方面内容。

(2)常见疾病康复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是研究多种疾病的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将护理与康复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各种疾病的康复护理要点,为将来从事康复护理工作打下基础。

保健推拿方向

(1)特色疗法(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介绍了临床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如平衡针、小针刀、腹针、埋线、刮痧、整脊,其内容包括概述、基本原理、操作规程、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临床应用等。

(2)推拿练功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介绍了传统及现代的练功方法,主要涉及基本步势、太极拳、易筋经、少林内功、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功法。

中医美容方向

(1)美容实用技术(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让学生了解在医学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研究防衰驻颜,强身健体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掌握针对影响美容的各种因素,如体质、睡眠、情志、饮食、环境等,采用药物、针灸、推拿、刮痧、拔罐、音乐、运动、膳食、心理调适等技术手段进行内外综合调理,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驻颜美形的一门技术。

(2)中医美容学(72学时4学分)

本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通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症下药,从而调节人体机能状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达到祛斑、除痘、悦色美容的目的。

六、结语

本次的行业、医院调研涵盖了山东省六地市,重点是在本市(德州市),虽然调研的范围不是很大,调研的单位也不是很多,但还是基本搞清了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和岗位的能力要求。调研的结论是可信的,尤其对中职中医康复保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提供了岗位要求依据。

德州信息工程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期盼的诗歌下一篇:热闹的元宵节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