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课件教案

2024-06-19

背影课件教案(共9篇)

背影课件教案 篇1

背影课件

背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感悟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学习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用真实体验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父亲的语言、动作、形象的刻画,指导学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蕴含的父子深情,启发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教学难点〖HT5SS〗

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距离,使学生受到感染,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学过程〖HT5SS〗

(一)引入新课

1、导语。中国受长期的农耕文化的影响,尤其注重亲情。千百年来,抒写亲情成了文学的母题,这种题材的作品不胜枚举,你能列举出几篇吗?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表现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苏省扬州市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16年19岁时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暑假以后到清华大学任国文系教授,当时只有28岁。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爆发,朱自清随清华大学迁往大后方,在昆明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在艰难和贫困的生活中,他在认真努力地进行中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很关心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继续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并参加争取民主的运动,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3写作背景。关于写作背景,主要指出课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为了讲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扬州——南京——浦口的简图。这样,课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踪就都清楚了。

(二)听录音朗读,教师给以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行查字典解决疑难字词。

(四)整体感知课文。

问:这篇文章什么地方令你感动?

(鼓励学生踊跃回答,简要说明原因)

(五)仔细研读重点段落。

1、研读第一、二、三段。(学生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亲“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包含着什么意思?

(这时候,父亲心里一定比儿子更加悲伤愁苦,可是,当他看见儿子流泪的时候,便强抑悲苦,反过来安慰儿子,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是多么的体贴、爱护。)

(2)变卖典质、借钱办丧事说明了什么?这些内容和“背影”有什么关系?

(作者的父亲在徐州当烟酒公卖局长,不仅没有发财,还要借了钱办丧事,变卖典当了家财去偿还亏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父亲的为人。父亲失了业,又背了债,悲和愁相交煎。)

2、研读第四段。(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自由回答。)

(1)这一段中哪些地方说明父亲完全可以不必为“我”送行?父亲“踌躇”了又“踌躇”说明了什么?

(第一,他“事忙”,急于谋事;第二,有熟识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车;第三,“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对茶房“再三嘱咐,甚是仔细”,“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写出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不要紧”,是父亲对自己而言,尽管“事忙”,但认为这无关紧要。

“他们去不好”,是对儿子而言的,就怕别人照顾得不妥帖。

简短的一句话,说明他关心儿子胜过关心自己,充分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3、研读第五段。(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悔恨的语气,然后思考下列问题,发表己见。)

(1)作者为什么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而且还要叹气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对“聪明”一词应怎样理解?

(这是作者的自责,责备自己那时年轻无知,不仅没有体会出父亲的一片爱心,反而嫌他“说话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现在想来,内心深感愧疚。)

(2)进站上车,父亲是怎样无微不至地关心儿子的呢?

(两个“忙着”说明父亲全然不顾自己,只想着为儿子劳神费力。一个“嘱我”,一个“嘱托”,说明父亲像慈母一样对“我”关心体贴。即使是找一个座位,他也要认真地“拣定”进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细致入微,用心良苦。)

4、研读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讨论下列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1)“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儿子的旅途生活既单调又口渴,于是要去买些橘子给儿子。为儿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2)第一次写看见父亲的背影,作者是怎么描写的?

(主要写了父亲的穿戴和一系列动作。黑布小帽、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着具体描写父亲是怎样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的。“蹒跚地走”、“慢慢探身”,显示了父亲行动的不便;手攀、脚缩、身子倾,形象地写出了吃力的样子,看到父亲不辞辛苦为自己买橘子,“我”怎能无动于衷。因此,“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写第一次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流泪。)

(4)写买橘子回来,父亲放好橘子,“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一细节描写,反映了父亲怎样的内心活动?

(这段时间父亲的心情并不轻松,穿过铁道,爬上爬下,也确实比较艰难,但是为了消除儿子可能产生的不安,便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来安慰儿子。但也表明他为儿子劳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5)离别的时候,父亲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这时仍在惦念着儿子旅途的安全。“进去吧,里边没人。”儿子送父亲下车,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亲不让送,怕儿子离开车厢会丢失东西。临别时这样细心嘱咐,真是关怀备至,可敬可亲。)

(6)最后一句写第二次看见背影和第二次流泪,说说这时候“我”的心情。

(父亲不顾艰难给“我”买橘子,使“我”感动不已,现在父亲要离开了,不免产生浓浓的离情别绪。因此,当父亲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车厢坐下来的时候,感念之情涌上心头,禁不住“眼泪又来了”。这一段两次写流泪,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真诚的爱。)

(六)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这几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找出写背影的地方,分析特点。)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站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

2、作者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有哪些好处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是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1)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中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2)可以给读者以广阔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3)艺术视角的创新。

(七)课堂练习(教师出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同学尽量多提供发言机会。)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来。联系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实体验,选用生活琐事来表述父爱或母爱。

2、结合第三题,说说油画《父亲》的感人之处。

3、结合第四题,用几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描写一下养育你的亲人。

(八)教师小结。

《背影》写的是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时的一番情景。这篇抒写父爱的精品,写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语朴实简洁,却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亲的来信是《背影》写作的契机。这信曾使作者大为感动,写出了这样感动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表达的真情。老老实实,朴素自然,毫不矫揉造作,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形象特征来刻画人物、抒写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产,父亲老境凄凉,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将各奔东西,为生活去奔波,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选择了父亲穿过铁道去给他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体地描绘,从而充分地表达出了当时父子之间那种骨肉至情,获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

背影课件教案 篇2

关键词:英语,课件,教案

一、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师应始终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储备力量, 更应将自己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严格要求自己。观察33 名英语师范生选用普通高中人教版教材的任意一单元试讲中的表现, 发现由于师范生未能清晰定位课件在课堂中的角色, 以及在课堂应用时没有很好地将教案结合使用, 未能体现出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研究提出处理好课件和教案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对其今后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师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观察中的应用误区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由于师范生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的经验不足且技术还不够成熟, 未能找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课件喧宾夺主, 师范生却成为课件播放员。结合教学案例, 发现师范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共性问题。

(一) 教学指令屡现屏幕

案例1:A同学选择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3 的Unit 2 Healthy Eating的阅读教学。A同学在试讲过程中, 观察到许多教师口头指令用语在课件上展示念给学生听, 如:在阅读Scanning部分中Task 2 Now please read the passage“Come and Eat Here”carefully.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找到对应的教案设计发现与课件呈现内容相同, 只是将其照搬于课件中。讲解时课堂氛围较沉闷乏味, 主要原因是把本属于教师自然过渡提示的语言内容都制作成课件, 整个过程给人感觉就是在念课件, 学生只是观看或做练习。

(二) 教学重难点讲解不清

案例2:B同学选的是高中英语人教版必修1 的Unit 3 Travel Journal的阅读教学。观察B同学在讲解时, 课堂氛围较沉闷乏味, 课件展示的文本信息量过大, 知识点讲解一笔带过未能突出重难点;时间有限, 有时将答案直接呈现在屏幕上, 缺少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实训中C同学过分注重看图说话式的直观教学, 讲解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上案例中的同学在使用课件辅助教学时, 孤立教案设计, 借用课件向学生传达了大量的学习信息和知识, 未能考虑到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和整个学习效果的反馈, 设有突出讲解重难点知识, 仅是一念而过。这些应用误区使学生把原本是辅助教学工具的课件和主导教学的教师二者角色相互颠倒, 本末倒置, 导致课堂效果不佳。大多数学生在课件制作时都采用顺序结构, 且在教学训练中过度依赖它, 影响了师生交流, 使自身成为课件的附属品。

三、多媒体教学中的课件与教案

(一) 教案与课件的定义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课时课题为单位, 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经过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 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 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二) 教案与课件相辅相成

教案与课件在多媒体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的。教案是教师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课件则是通过屏幕来传递和交换信息的媒介工具, 是教案和教学的辅助工具。教案是教师备课时用到的比较全面的提纲、讲稿, 而课件则是上课时要展示给学生的教学内容。课件是为教案服务的, 是教案中的一部分。二者不能相互代替, 要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相得益彰的效果。而且教案的编写有利于教师知晓教材去准确把握重难点知识, 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运用课件动态演示, 可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地展示给学生, 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 完成知识构建。

四、课件和教案要统筹兼顾

实训中不少师范生因在制作过程中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实际使用中无法与教学活动很好地结合,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案例3:C同学与A同学都选择的是Unit 2 Healthy Eating阅读教学。观察C同学的实践表现, 发现他对本单元的内容已经熟悉掌握, 并且能够将重点内容提取出来展示在课件上进行详细讲解, 而且课件制作结构清晰明了, 有层次感, 易于学生把握整个内容框架和教学进度。

对比案例1 和案例3 发现, A同学未对教材深度处理, 分析其教案中三维目标设计不够具体, 而C同学的目标设置清晰明确, 对重难点讲解具体到位且整个教学步骤的任务和活动都是有针对性地为达到三维目标而设计。且C同学的课件设计提纲挈领, 内容清晰, 文章结构框架要比A同学的清晰明了, 有层次感, 便于学生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针对本单元课题处理教材后, 整个教案设计实效性强,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饶有趣味。

案例4:D同学与B同学选同一单元的阅读教学, 即Unit 3 Travel Journal。该同学借用一个列表将全文两个主人公对旅游态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讲解, 对文章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用表格将原本是文本形式的信息提取出来, 使学习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对比案例2 和4 发现, 在careful reading环节时授课内容相同, 教学效果却明显有所差距。原因是因为D同学在对教材进行处理后, 正确把握了教案与课件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将课件的制作与教案相结合, 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D同学所教内容更有深度, 在教学中又熟练运用课件来辅助教学, 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做到教案与课件的统筹兼顾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制作课件时不能生搬硬套, 要提纲挈领, 把握好整体内容的结构来设计课件, 达到脉络清晰, 依据教案将二者在内容和结构上加以整合充分利用于课堂教学, 显示出二者各自的优势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

五、结论与建议

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案例对比后, 我们发现要在多媒体教学中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教案与课件的关系, 在实践教学中熟练又恰当地使用,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为帮助师范生正确把握教案与课件的关系, 学校和教师可采取以下三种措施:首先, 开设公共课程或邀请专家开设讲座对教案和课件进行理论上的知识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二者的特质、使用技巧及关系处理。其次, 在课堂中适时播放学长学姐或优秀教师的教学大赛获奖视频。在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学习, 并用自己之前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分析思考, 教师要适当点评帮助学生分析从哪些方面入手去观察教学, 这样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向他人学习。最后, 在课堂实践训练中, 给师范生实践教学的机会, 亲身体验教学并从中反思, 从自身学习中获取经验, 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培训, 师范生定能够掌握课件与教案二者的关系, 并对其进行有机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统筹兼顾。这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发展有极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高明鸣.PPT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背影》说课教案 篇3

《背影》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其最大的特色是以新颖独特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父亲的背影来构建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抒发浓浓的父子深情,是散文中的精品。学习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鉴赏和品味散文语言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课内容和文章特色,我从新课标的三个维度出发确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理解文章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的深情。

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针对本文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的特色,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品味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理解特定情景中父亲的感人形象;把教学难点确定为深刻体会父子间浓浓的亲情,激发孩子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迁移教学法。

在学法上,我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品读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诵读法、圈点勾画法、合作探究法,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既学到知识,又提高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我按以下四个环节来展开课堂教学:1.听一听;2.读一读;3.品一品;4.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听一听”这一环节,我以“情”为切入口,首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聆听韩红的一首《天亮了》,然后在悲伤的旋律中讲述一对年轻夫妇怎样在缆车发生意外的瞬间,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孩子,而自己却永远掉落在山谷中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创设情感氛围,导入新课,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二)读课文,说父亲

在“读一读”环节,我先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叙述的事件、描写的细节内容,以“我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一位 的父亲”的句式说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感受父亲的形象,为下一环节的深入研习做好铺垫。

(三)选点突破,辐射全篇

在品读过程中学生会很容易把目光放在“买橘子”这件事上,这是文中感情的聚焦点,也是本课我设计的教学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通过“品一品”去实现教学目标,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概括第六段的内容,分析此段层次。这一步骤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习作者层次分明叙述事件的方法。第二步感受外貌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文中写到父亲的穿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些颜色让我们看到一个沉重的背影,折射出父亲到处奔波,家境惨淡,十分艰难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着实让人感动。第三步品味动词运用、动作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细腻而又简练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月台的艰难。第四步品味语言描写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如“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能顺利到达北京,真是关怀备至。第五步品味作者的情感抒发对父亲形象的表达作用。文段中作者的流泪以及流泪的叙述,更是从深层次表现“父爱子,子怜父”的深情。总之,这一段作者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我重点引导学生朗读、理解、赏析,达到“选点突破,辐射全篇”的教学效果。

(四)真情诉说,情感迁移

最后是“说一说”环节。在这一教学步骤中,我安排一个情景活动展开教学,具体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是“激情”。先让学生聆听刘和刚的歌曲《父亲》,营造课文中需要的情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一边看屏幕显示的一幅幅老父亲的画。第二步是“煽情”。在歌曲将近尾声时,我动情地说:“听着深情的歌声,看着画中父亲满脸沟壑般的皱纹、艰辛的背影,再想想你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父亲,或背井离乡在外艰辛打工的父亲,或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的父亲……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父亲说一句什么话呢?”第三步“动情”已水到渠成,我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父亲说的那句话表达出来。此时,学生沉浸在真情诉说的感动中。我抓住时机,鼓励学生课后拿起手中的笔,及时把自己所感受到的父爱记录下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背影》的课件 篇4

在中学语文课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关于这篇课文的学法、教法,也有很多很多的教案、学案以及分析文章,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语文教师,本来只有虚心学习的份,哪还敢在这个领域说三道四。但是,我上完这堂课,还是有一些话不吐不快,所以就写了下来。

上课之后,本来一切都照着老师安排的步骤进行,写作背景的介绍,作者简介,疏通字词,朗读课文,课正在按部就班地上下去。大约到了20分钟或者25分钟的时候,终于讲到了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学生朗读,然后讨论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等。学生讨论的结果与我以前的教学中遇到的大同小异,无须赘述。但下面的课堂进程似乎渐渐地偏离了我原先的教学设计。

讨论告一段落后,学生发言,但我发现学生好像还是不愿意静下来,于是我问:“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学生A腾地一下站了起来:“像父亲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随处都可能遇到,我身边的人包括我的亲人也都是一些普通人,老师不止一次让我们写他们,但我从来没有写得这样动人,而作者只不过写了父亲的背影,为什么竟能写得这样让人感动呢?”学生B:“你看看文章写得有多细致,父亲的穿着,动作,你看穿着的颜色,还有那些动词,走、探、攀、缩、倾,还有蹒跚、慢慢这样的形容词,这哪能不感动人呢?”学生A:“那他为什么要写得这样细致入微呢?”学生C:“好了好了,我来说。写得细致是因为观察细致,写得动人是因为在观察和写作时投入了真挚的感情。喂,这可是标准答案啊。”

这时有几个学生交头接耳了一会,其中的一个说:“不标准,我来补充一点。写作本文时作者自己也做了父亲,——后面不是说惦记着我的儿子吗?——他对父亲的理解比二年多以前深刻得多了,所以才这样动人。”学生可真行,一群毛小子,原以为他们什么都不懂,说起来倒是一套一套的。我想,到此为止这个小问题总该差不多解决了吧。

正当老师准备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坐在后排的一个学生突然站了起来:“那他为什么这样仔细地观察父亲的背影呢?”这个问题一提出来,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钻牛角尖”。这怎么能成为一个问题呢?父子关系嘛,还用多说?但我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处理这个问题,而是问:“你怎么会提到这么一个问题的呢?”该生顿了一会,冲着学生B说:“在车站这样一个有许多人的地方,你通常会对什么人的背影观察得这样仔细呢?”学生B被问得一时语塞。静了几秒钟,原先一直沉默旁观的学生D站都没站起来突然冒出一个词:“美女。”这一下全班立刻变得热闹起来了。有的学生觉得好玩;有的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闹哄哄地说个没完;还有一些学生一边说着话,一边还拿眼睛瞟老师一眼,看看老师的反应;有的学生对此非常不满……

这时女班长站了起来:“我们这是在上语文课《背影》,你们都说到哪儿去了啊,一点气氛都没有了。——老师你看我们的课堂成什么样了,你怎么不管一管呀。”其实从学生D说出“美女”二字到女班长发话,也就不到3分钟时间。我当然能够控制住时间的。只是我感觉到,这个问题并非毫无意义,但又一时没能想到一个恰倒好处的办法把它与课堂的主题联结起来。既然班长这么说了,我就示意学生静下来,并要求学生就刚才的问题谈自己的想法,但要求先举手后发言,有秩序,不重复。这时举起手来的学生并不多,还是班长抢先发言,她显得有些忿忿然:“父亲个子不高,长相不美,是个胖子,穿戴么,不是黑的就是青的,又不时髦,不幸他是父亲;这时他旁边还有一个美女,很是妖妍,我敢肯定,D的两只眼睛只会盯着美女,而不屑看父亲一眼了。”学生D被班长的一席话说得头都埋下去了〖注〗。奇怪的是,这回其他同学也没有哄然大笑,而是出现了近半分钟的沉默,倒是我先打破了沉默:“为什么都不开口了?”学生E:“我们想,父亲不美,为什么能这样吸引住作者的目光呢?肯定是另有一种力量,这就是爱,世界上最无私的一种感情——父爱。”这时我看到不少学生在点着头,一个个表情严肃。我想,课上到这个份上,原先安排好的那些步骤和程序不要也罢,分析词句啦,讲解练习啦,如果这时硬拉进来,岂不扫兴?这时我要求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同时提醒,像读“大江东去”一样的`语调合适吗?学生一致认为不合适。“那该怎么处理呢?老师不说,你们自己看着办。”结果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了这段话,几个女同学都读得有些结巴了。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剩下不多的几分钟时间在学习小组内交流阅读本文后的感受。老师穿梭其间,听到学生这样一些交谈:现在我知道文章感人的力量哪里来了;有个音乐家曾说他用皮靴照样能够演奏出动人的乐曲,奥秘原来就是感情啊;美文靠做是做不出来的,我常常喜欢看那些辞藻华丽、语句扇情的文字,读过《背影》之后,觉得真是浅薄;……

下课铃响,我既没有追问他们交流时说了些什么,也没有布置作业 ,只轻轻地道了声别,就离开了教室。学生在教室里还像上课时那样静静地坐着。

八上语文《背影》课件 篇5

这是一篇感情深挚的美文,教学前先用音乐烘托气氛感染学生,教学中运用朗读教学法、研讨点拨法,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体味并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深情。

3.体会本文朴实真挚、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读为主,通读、选读、品读、析读、诵读贯穿课堂,分不同阶段理解父子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体会自己父爱的深沉与伟大,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会关爱他人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

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意;初步把握主旨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 蹒跚( ) 举箸( ) 惦记( )

2.解释下列词语。

祸不单行:

狼藉:

簌簌:

蹒跚:

琐屑:

3.作者及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这篇课文追忆了作者在八年前,19,父亲朱鸿均(任徐州烟酒公司局长)被解职,朱家“祸不单行”,祖母又去世,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借钱办完事后,又变卖典质还债。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相爱相怜的感情,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板书课题:背影)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在文中标注:

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3)“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四、突破重点,合作探究

1.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1)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2)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3)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2.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五、品味语言,初步感悟主旨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六、自主小结

“五句话儿”,“四次背影”,但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

七、作业

1、将预习提示中的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完成课后建议(不借助其它参考书,做在书本上)。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进一步把握主旨,体会情感;语言训练。

一、复习导入,积累语言

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下吧!

(1)“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2)“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3)“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3.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再次感受父亲朴实、深沉的爱。

二、品味语言,进一步感悟主旨

面对这样浓重的父爱,儿子至始至终都能理解吗?

①学生浏览全文,并在文中勾画。

②重点分析

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1)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2)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3)第三次流泪:“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4)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三、总结全文,明确文章的线索

我们用两节课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四、写作练习

1.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请同学再读课文,深入体会这一特色。

2.现在请大家口头表达,写作交流。

(1)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2)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3)交流写作心得。

五、本课小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六、作业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节文字。

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点题的背影 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悲哀的泪

买橘子的背影 感动的泪

分别时的背影 惜别的泪

想念中的背影 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伤心的泪

文章的线索:明线一背影;暗线一父子深情

背影课件教案 篇6

1、知识与技能: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在品词析句中,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2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父亲》(低声地),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声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父亲是一颗星,陪我放飞童年的梦想;父亲是一把伞,为我撑起无雨的晴空;父亲是一池湖水,包容我的无知和娇嗔;父亲是一座桥,渡我从悲伤飞向快乐。是啊,深情的话语饱含着我们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实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二)、简介作者,激发兴趣。

1、学生交流作者资料。

2、师生共同交流所搜集的作者资料。

朱自清,中国散文家,诗人。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

1、言行中看父亲

师:速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思考:从父亲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父亲劝我、嘱咐茶房、亲自送我、忙讲价钱、拣定座位、嘱托茶房、为子买橘、远行回头、惦记儿孙)师: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2、感动中谈父爱

学生交流最感动的一处,教师总结过渡:的确,文中的父爱堆积如山,处处可见,而其中“为子买橘”可谓是经典之笔,让我们一起走进父爱的世界。

3、细节中悟父爱

(1)看视频片段“为子买橘”,听读。

山东教师招聘网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四)、赏读课文,理解亲情。

1、感受中看儿子

面对父亲的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2、变化中谈儿子

出示感受的句子,齐读,思考:儿子对父爱的理解有什么变化?(学生读句子,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五)、敞开心扉,释放亲情。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的经历,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可以用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可以用一首脍炙人口的歌,也可以用一首隽永的小诗„„)师总结: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五、布置作业:

以“父爱”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

六、教学反思

背影课件教案 篇7

一、参评对象

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教科研人员、教育管理者,以及从事行政、后勤管理和图书馆、青少年宫等校外教育单位的教育工作者。

二、参评范围

1.有关教育改革、教育管理、素质教育、教育创新、课堂教学、教学经验、教材教法、学法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团队学生会工作、多媒体应用、特殊教育、幼儿教育等方面的优秀论文;

2.有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秀教案、个案分析、教学点评、优秀课件等;

3.有关教师辅导学生优秀作品,包括学生的优秀作文、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论文等。

三、参评要求

1.所有参评论文要求“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有一定的理论认识,又要有自己的实践、思考、研究和创新。”论文中所提出的问题对当前教育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论文题目要精练、简短、明确,论点要集中、鲜明,论据要充实、有据;文字表达要规范、简洁、流畅;字数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2.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案例,要求文件大小不超过10MB,注明课件制作软件(请采用幻灯片)及参评作者信息(包括姓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课件名称、课件创新点、教材版本、名称、年级、邮编等)。

3.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要求:参评作品须书写工整或打印;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形式的作品,需提供相应作品的照片若干张,并配相关文字说明。作品须注明学生姓名、年级、辅导教师姓名、联系电话、单位、邮编等。

四、相关说明

1.所有参评的论文、教案和课件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文责自负。请采用电子邮件投稿,每人限投1~2篇论文。

2.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聘请专家组成评委会及时进行评审,两周之内通知作者是否获奖,若在此期限内未收到任何答复者,请与评审组电话联系。

3.教师辅导学生的优秀作品,可由学校集体组织进行参评,各学校将符合本次征稿范围的作品经过初评后集中推荐到评委会,对于学校将给予颁发集体荣誉奖。

4.参评提交截止日期:

第一批截止日期:2013年6月30日

第二批截止日期:2013年12月31日

五、评选办法

1.依据科学、公开、公正的原则对参评作品进行评审,严格评审程序,保证评审质量。获奖名单将分为两批于截稿日期结束一个月内公布在相关网站和教育杂志上,届时请各位获奖的老师留意查看。

2.所有来稿将由评委会严格认真评审后,统一签发“获奖通知书”,并告之相关事宜。

3.本次评选活动将设立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十二五”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组与相关杂志社共同颁发获奖证书,根据有关规定,享有职称评定、业绩考核方面的优先权。

4.为扩大活动规模与参评论文、教案和课件的质量,对组织10篇以上参评作品的学校及个人,评委会将向组织单位或个人颁发“优秀组织奖”。

5.所有参评的获奖论文,均可根据作者要求,优先安排在《学园》、《中外教育研究》等国内权威杂志上公开发表。

本次评选活动,本着激励、自愿参加的原则,可由各级教科研部门统一组织参加。

来稿请寄:北京市清华大学84-84信箱

优秀论文评审组〈收〉

邮编:100084

联系电话:010-88909395 88909179

背影微型课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三、板书

背影

——朱自清

(一)1.我身体平安。

2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3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感动、愧疚)

(二)三次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

B.望父买橘——感动

C.临别叮嘱——感动、心酸

1.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我 走 了,到 那 边 来 信。

2.进去吧,里边没人。(关注人)

背影(教案) 篇9

朱自清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体现了浓浓的父子情。预设两课时讲完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注重学生的字词及整体内容的把握,第二课时把把重点放在第六自然段。

这篇课文应该让学生体会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的特点,让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领会那浓浓的父子情。体会父子情的时候我准备了很多感人的小事例。同时带领学生

理出本文出现的四次背影,分析这四次背影的作用及关系。

【教学目标】

1、情感朗读,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学习重点】第6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学习难点】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上课前完成)

2交卸(xiè)奔丧(sāng)狼藉(jí)赋闲(fù)颓唐(tuí).....

琐屑(suǒ)差使(chāi)簌簌(sù)蹒跚(pánshān)箸(zhù)......

3、查词典,解释词语。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父亲”好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的形象的?

(2)你觉得“我”是个好儿子吗?(联系本文或课外知识)

5、在下面写下你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6、在下面写写你还了解到那些与此文有关的信息,或写几句读完此文后的感想。

二、学习研讨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生活中时时有感动,它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可以是一种场景。如果你有一颗善感的心,同学的批评可以给你感动,妈妈的唠叨可以给你感动,甚至于爸爸的背影也可以给你持久的感动。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看他是怎样被父亲的背影感动的。

复习回顾作者朱自清的有关内容:先让学生简述,教师再作补充。

2、交流自学内容。(小组学习)

3、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教师介绍背景:海外现代文学研究名家李欧梵的意见是颇有启发性的。他在北大讲学时说:鲁迅在著名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圣人之徒”“以为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集中表达了五四一代人对于父辈的不满,五四是个反传统的年代,是个“打死父亲”的年代,五四文学的父亲形象都是负面的;而《背影》不同,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里,它第一次重点刻画了一位正面的父亲形象。在“满街走着坏爸爸”的情况下,这一个“好爸爸”一下子激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

(2)学生默读课文,感受:“父亲”好在哪里?

学生发言交流:

预设学生发言:A、在送行中,父亲为儿子做的事: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师: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大都会选择买橘子这件事。学生发言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为后面品读做准备。

预设学生发言:B、从文中四次刻画父亲的“背影”,可看出父亲是个好父亲:怀念父亲,难忘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别后怀念,再现背影。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文中的父爱。

(3)你觉得“我”是个好儿子吗?

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他是如何对待父母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可抓住作者几处流泪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流泪——悲哀之泪;第二次流泪——感动之泪;第三次落泪——惆怅之泪;第四次落泪——思念之泪。

感情变化:不理解—理解—体谅—感动—思念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大家都一致认为第六段写得最感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段。

2、重点赏析 指名学生单个朗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的好,教师再朗读技巧(轻重音)上加以指导,找出应重读的词,加以体会。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沉重的背影(“黑色”)

蹒跚的背影(“蹒跚”)

艰难努力的背影(“攀”“缩”“倾”)父爱子

朴实的语言(几处语言描写)

学生齐读、自由朗读第6

我展示上课之前精心准备了很多小事例。

3、拓展迁移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读了本文,你会不会想到父母平时对自己的许多爱,甚至有些是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

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得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学生自由发言)

三、课后迁移训练

1、复习整理上课笔记。

2、完成以下阅读训练。

纸钢琴

女儿酷爱音乐。

每天清晨,当面对阳台上响起琴声时,她便痴痴的趴在阳台上静静聆听。她多想自己能有一架钢琴„„不,不,哪怕能摸一摸,坐在琴椅上弹一次也好啊!

一天,父亲来到阳台上,看到女儿趴在阳台上,食指在阳台上跳跃着,父亲便有了一桩心事。

女儿从没看见父亲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在他身上的总是洗得发白的工作服。女儿很懂事,她知道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音乐学院,那样才能弹上钢琴。

父亲似乎比以前忙了许多,每天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裹着一身脏衣服倒头便睡。

日复一日,女儿不知道父亲为何如此拼命,但她看得见父亲的白发越来越多„„

年复一年,五年过去了,女儿考上了最好的高中。

父亲去银行取了存款,一路上陶醉在喜悦之中,却不知背后跟着一双罪恶的眼睛。他来到商店,来到钢琴前。这是一架崭新的钢琴,标价一万。“够了!”他想,于是他叫来了售货员。当他满心欢喜地将紧拽在手里的工具包打开时,一条被刀划开的口子凝固了他的笑容„„

父亲茶饭不思,一下子憔悴了许多。担忧笼罩着女儿的眼睛。几天后,父亲拿出了一样东西,:一块木板,上面贴着厚纸,画着键盘。父亲说:“本想给你买一架真正的钢琴„„”女儿第一次看见父亲的泪水,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她什么都明白了。

她坐过去,食指轻快的跳跃在琴键上,周身沐浴着暖暖的旋律,她泪流满面,如痴如醉。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选文大意。

父亲攒钱准备为女儿买一架钢琴,钱却被偷走了,父亲无奈之下只得为女儿制作了一架纸钢琴。

2、“每天清晨,当面对阳台上响起琴声时,她便痴痴的趴在阳台上静静聆听。她多想自己能有一架钢琴„„不,不,哪怕能摸一摸,坐在琴椅上弹一次也好啊!”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一天,父亲来到阳台上,看到女儿趴在阳台上,食指在阳台上跳跃着,父亲便有了一桩心事。”父亲的心事是什么?

4、“当他满心欢喜地将紧拽在手里的工具包打开时,一条被刀划开的口子凝固了他的笑容„„”此句表现父亲怎样的情感?

由兴奋到惊愕和悲伤。【教学反思】

上一篇:律师工作汇报:诚信执业,服务为民,树立律师党员新形象下一篇:啤酒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