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2024-08-29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共8篇)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篇1

应用化学xx班化学实验周2总结报告

指导老师:xx

前言:

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特安排本实验周。本实验周始于2014年12月29日止于2015年1月9日,为期两周,分为动员(18周周一)、无机合成(18周周二至18周周四)、胃舒平中铝镁含量的测定(18周周五至19周周一)、有机提取(19周周二至19周周三)、废旧电池的综合应用研究(19周周四)等五部分。本实验周通过有机实验、无机实验、分析实验三个方向训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安排了废旧电池的综合应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同学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主探讨研究,强化了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验周回顾:

1.胃舒平中铝镁含量的测定: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胃舒平药片中镁铝的含量,包括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实际等。

2.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制备及组成测定:根据已给的方案,制备出三草酸合铁酸钾并提成、分析其组成。

3.牛奶中酪蛋白和乳糖的分离及纯度测定:按照已给方案,分离提纯牛奶中的酪蛋白和乳糖,对提取出的酪蛋白和乳糖测定纯度。

4.废旧电池的综合应用:查找文献,收集废旧电池综合应用的资料,撰写一篇论文。

心得体会:

通过为期两周的实验实训,每一位参与者都有着自己的收获与体会。于我而言,两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这两周的收获是巨大的。

首先,在这一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书本上所没有的实验技巧,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我化学基础知识又有了新的理解。实验过程中,有许多平时没有注意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决定了实验的成功与否。比如取用药品的钥匙是否干净,称量用的分析天平是否已经调为水平,又或者量筒是否充分干燥。这些细小之处很可能被忽略,但是它们对实验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另外就是溶液的配制了,书上经常是一带而过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得不去重视。有时,设计方案中的浓度太高,无法溶解,有的时候,设计方案没有考虑到化学药品的纯度,经常是顾此失彼。当然,类似的实验细节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枚举了。总之,这两周的实验让我学到了很多实验的小技巧,也让我不断地去注重细节。

其次,实验周期间忙碌得生活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作为化学实验工作者的不易。看似稀松平常的测试工作可能是体力与脑力的风暴式考验,普普通通的过滤和溶剂更是对实验者耐心的巨大挑战。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想必是离不开化学的了。但是化学实验却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苦不堪言。是的,看似轻松,实则不然,想象一下一次过滤可能是数小时的鏖战,溶解也是室温、酸度、浓度的三方妥协,沉淀结晶更是一场不知尽头的马拉松。当然也有成功的喜悦,从原料到成品,再到定性测试,每一次的验证就是对自己理想的肯定。不过,失败还是时常发生的,特别在这些多步进行的综合实验中,没有经验的我们基本都是失败的。具体来说,化学实验还是喜悦和痛苦并存的,想想以后的专业生活还真是有点头疼......最后就是总结一下这三个实验的经验了。在三草酸合铁酸钾的合成中,要注意在过滤分离三草酸合铁酸钾时,不应过多使用乙醇溶液,这会导致部分未反应的草酸钾离子析出影响到样品的纯度,另外在合成氢氧化铁时也要注意过氧化氢的用量,滴加速度和反应终点,过氧化氢在改阶段是一种反应物,又会受热分解,所以很难定量滴加,只能观察反应终点。最后就是在铁离子的定性测试中,一定要控制酸度,使得锌完全置换出铁离子。在胃舒平中铝镁含量的测定中,设计实验方案时应减少样品的使用量,因为样品不易溶解,过滤,浓度较 1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与材料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篇2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专业一门独立的课程, 其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事实并进而归纳总结的科学态度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学实验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的方法。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合成过程中所得的产物往往不纯, 其中常夹杂一些反应副产物、未作用的原料及催化剂等, 纯化这类物质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过滤及重结晶。过滤及重结晶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必须掌握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2 实验目的

1) 熟悉减压过滤和热过滤的实验操作。

2) 掌握重结晶的基本操作。

3) 熟练掌握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4) 练习普通过滤、抽气过滤和热过滤的操作技术。

3 实验原理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是温度升高, 溶解度增大。若把固体溶解在热的溶剂中达到饱和, 冷却时即由于溶解度降低, 溶液变成过饱和而析出结晶。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 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 (若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极小, 则配成饱和溶液后被过滤除去) , 从而达到提纯目的。

在进行重结晶时, 选择理想的溶剂是一个关键, 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 不与被提纯物质起化学反应。

2) 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 ;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 只朗溶解很少量的该种物质。

3) 对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 (前一种情况是使杂质留在母液中不随提纯物晶体一同析出;后一种情况是使杂质在热过滤时被滤去) 。

4) 容易挥发 (溶剂的沸点较低) , 易与结晶分离除去。

5) 能给出较好的结晶。

6) 无毒或毒性很小 , 便于操作。

在几种溶剂同样都合适时, 则应根据结晶的回收率、操作的难易、溶剂的毒性、易燃性和价格等来选择。

4 实验操作

4.1 溶剂的 选择

在重结晶时需要知道用哪一种溶剂最合适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一般化合物可以查阅手册或词典中的溶解度一栏或通过实验来决定采用什么溶剂。

溶剂的最后选择, 只能用实验方法来决定。其方法是取0.1g待结晶的固体粉末于一小试管中, 用滴管逐滴加入溶剂, 并不断振荡。若加入的溶剂量达1m L仍未见全溶, 可小心加热混合物至沸腾 (必须严防溶剂着火! ) 。若此物质在1m L冷的或温热的溶剂中已全溶, 则此溶剂不适用。如果该物质不溶于1m L沸腾溶液中, 则继续加热, 并分批加入溶剂, 每次加入0.5m L并加热使沸腾。若加入溶剂量达到4 m L, 而物质仍然不能全溶, 则必须寻求其它溶剂。如果结晶不能自行析出, 可用玻璃棒摩擦溶液液面下的试管壁, 或再辅以冷水冷却, 在使结晶析出。若结晶仍不能析出, 则此溶剂也不适用。如果结晶能正常析出, 要注意析出的量, 在几个溶剂用同法比较后, 可以选用结晶收率最好的溶剂来进行重结晶。

4.2 溶解及趁热过滤

通常将待结晶物质置于锥形瓶中, 加入较需要量 (根据查得的溶解度数据或溶解度试验方法所得的结果估计得到) 稍少的适宜溶剂, 加热到微微沸腾一段时间后, 若未完全溶解, 可再次逐渐添加溶剂, 每次加入后均需再加热使溶液沸腾, 直至物质完全溶解 (要注意判断是否有不溶性杂质存在, 以免勿加过多的溶剂) 。要使重结晶得到的产品纯和回收率高, 溶剂的用量是个关键。虽然从减少溶解损失来考虑, 溶剂应尽可能避免过量; 但这样在热过滤时会引起很大的麻烦和损失, 特别是当待结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时更是如此。应为在操作时, 会因挥发而减少溶剂, 或因降低温度而使溶剂变为过饱和而析出沉淀。因而要根据这两方面的损失来权衡溶剂的用量, 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左右的溶剂。

4.3 结 晶

将滤液在冷水浴中迅速冷却并剧烈搅动时, 可得到颗粒很小的晶体。小晶体包含杂质较少, 但其表面积较大, 吸附于其表面的杂质较多。若希望得到均匀而较大的晶体, 可将滤液 (如在滤液中已析出结晶, 可加热使之溶解) 在室温或保温下静置使之缓缓冷却。这样得到的结晶往往比较纯净。

有时由于滤液中有焦油状物质或胶状物, 使结晶不易析出, 或有时因形成过饱和溶液也不析出结晶。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玻璃棒摩擦器壁以形成粗糙面, 使溶质分子呈定向排列从而形成结晶, 此过程较在平滑面上迅速和容易;或者投入晶种 (同一物质的晶体, 若无此物质的晶体, 可用玻璃棒蘸少许溶液稍干后即会析出晶体) , 供给定型晶核, 使晶体迅速形成。

4.4 抽气过 滤

为了把结晶从母液中分离出来, 一般采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气过滤。抽滤瓶的侧管用较耐压的橡皮管和水泵相连 (最好中间接一安全瓶, 再和水泵相连, 以免操作不慎, 使泵中的水倒流) 。布氏漏斗中铺的圆形滤纸要剪得比漏斗内径略小, 使紧贴于漏斗的底壁。为盖住滤孔, 在抽滤前先用少量溶剂把滤纸润湿, 然后打开水泵将滤纸吸紧, 防止固体在抽滤时自滤纸边沿吸入瓶中。借玻棒之助, 将容器中液体和晶体分批倒入漏斗中, 并用少量滤液洗出粘附于容器壁上的晶体。关闭水泵前, 先将抽滤瓶与水泵间连接的橡皮管拆开, 或将安全瓶上的活塞打开接通大气。以免水倒流入吸滤瓶中。

布氏漏斗中的晶体要用溶剂洗涤。以除去存在于晶体表面的母液, 否则干燥后仍要使结晶玷污。用重结晶的同一溶剂进行洗涤, 用量应尽量少, 以减少溶解损失。洗涤的过程是先将抽气暂时停止, 在晶体上加少量溶剂。用刮刀或玻棒小心搅动 (不要使滤纸松动) , 使所有晶体润湿。静置一会儿, 待晶体均匀地被浸湿后再进行抽气。为了使溶剂和结晶更好地分开, 最好在进行抽气的同时用清洁的玻塞倒置在结晶表面上并用力挤压。抽滤后所得的母液, 如还有用处, 可移置于其它容器中。较大量的有机密剂, 一般应用蒸馏法回收。如母液中溶解的物质不容忽视, 可将母液适当浓缩。回收得到一部分纯度较低的晶体 , 测定它的熔点 , 以决定是否可供直接使用 , 或需进一步提纯。

4.5 结晶的干燥

抽滤和洗涤后的结晶, 表面上还吸附有少量溶剂, 因此尚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干燥。重结晶后的产物需要通过测定熔点来检验其纯度, 在测定熔点前, 晶体必须充分干燥, 否则熔点会下降。固体的干燥方法很多, 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晶的性质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空气晾干: 将抽干的固体物质转移到表面皿上铺成薄薄的一层, 再用一张滤纸覆盖以免灰尘玷污, 然后在室温下放置, 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彻底干燥。

烘干:一些对热稳定的化合物, 可以在低于该化合物熔点或接近溶剂沸点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实验室中常用红外线灯或烘箱、蒸气浴等方式进行干燥。必须注意, 由于溶剂的存在, 结晶可能在较其熔点低得很多的温度下就开始熔融了, 因此必须十分注意控制温度并经常翻动晶体。用滤纸吸干:有时晶体吸附的溶剂在过滤时很难抽干, 达时可将晶体放在二三层滤纸上, 上面再用滤纸挤压以吸出溶剂。此法的缺点是晶体上易玷污一些滤纸纤维。

5 实验步骤

5.1 仪器、药品

粗苯甲酸、活性炭、循环水真空泵、恒温水浴锅、热水保温漏斗、玻璃漏斗、玻璃棒、表面皿、抽滤瓶、布氏漏斗、酒精灯、滤纸、量筒、沸石

5.2步骤

5.2.1 溶解、脱色

用台秤称取3.5g粗苯甲酸, 放在250m L烧杯中, 加入150m L蒸馏水, 加热至沸腾, 直至苯甲酸溶解。若不溶解, 可分次再适量添加少量 (2~3m L) 热蒸馏水, 搅拌并加热至接近沸腾令苯甲酸全部溶解。如溶液有颜色, 则应先撤去热源, 待溶液稍冷却后, 加入1g的活性炭于溶液中, 煮沸5~10min, 脱色。

5.2.2 热过滤

在脱色的同时准备好热水漏斗、菊花滤纸以及烧杯, 并在热水漏斗中加入热水, 加热待水接近沸腾时, 放入折叠好的滤纸, 并用少量的热水润湿。然后, 对上述热溶液进行热过滤, 绿叶用烧杯收集。在过滤过程中应用小火加热保温以免冷却析出晶体, 妨碍过滤。滤完后, 再用少量 (1~2m L) 热蒸馏水洗涤滤渣一次。

5.2.3 结晶

将所得的滤液充分冷却, 使之结晶析出。

5.2.4 抽滤、洗涤

按装置图装好抽滤装置, 进行抽滤, 抽干后, 用玻璃钉或玻璃瓶塞压挤晶体, 继续抽滤, 尽量除去母液, 然后进行晶体的洗涤。即先把橡皮管从抽滤瓶上拨出, 关闭循环水真空泵, 把少量蒸馏水 (作溶剂) 均匀地洒在滤饼上, 浸没晶体, 用玻璃棒小心地均匀地搅动晶体, 接上抽气泵, 抽滤至干, 如此重复洗涤两次。

5.2.5 干燥晶体

取出晶体, 放在表面皿上晾干 (适当不吸水的产品) , 或在100℃以下烘干 (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晶的性质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空气晾干、红外灯或烘箱烘干、用滤纸吸干或置于干燥器重干燥) , 称重, 最后把赝品倒入回收瓶, 计算产率。

6 注意事项

1) 在热过滤时 , 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 , 否则漏斗一凉 , 结晶在滤纸上和漏斗颈部析出, 操作将无法进行。

2) 洗涤用的溶剂量应尽量少 , 以避免晶体大量溶解损失。

3) 用活性炭脱色时, 不要把活性炭加入正在沸腾的溶液中。

4) 滤纸不应大于布氏漏斗的底面。

5) 停止抽滤时先将抽滤瓶与抽滤泵间连接的橡皮管拆开, 或者将安全瓶上的活塞打开与大气相通, 再关闭泵, 防止水倒流入抽滤瓶内。

参考文献

[1]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0-80.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篇3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建议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基于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曾有不少同仁对当地的实验教学进行过一些调查,也曾撰写过相关的调查报告。我们在研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对问卷的内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问卷的内容更加充实,参与面更加广泛,被调查者更具有代表性。同时,我们还力图以教材编写的特点为突破口,结合调研的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教材的下一步改编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

1 调查背景

重庆市从2010年9月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化学实验教学在高中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我市现行人教版、苏教版两种高中教材,其中化学实验的内容都比原教材丰富。在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不少学校在实验教学时尚存诸多困惑,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了加强新课程在重庆的推进,全面了解重庆市实验教学的实施现状,特面向全市大多数区县和学校开展了题为《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开设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比较客观地了解我市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教学实施的现状。重庆地处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游,教育发展现状也居于全国中等水平。所以,我市实验教学的现状能一定程度地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实验教学的实际状况;我们的研究成果也能在一定程度对其他省市的化学教育、教学的开展和决策提供参考。

2 调查过程

调查内容涉及高中化学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实验的认识、实验室规模、药品和器材配置、实验人员数量及其待遇、实验管理、实验课开设、重难点实验搜集等23个题目。问卷由区县教研员、直属学校教研组长组织教师独立匿名填写,调查组回收有效调查问卷219份。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有市直属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区县级重点中学、普通中学等。因此本次问卷调查覆盖面广、回收问卷样本丰富、数据真实可靠。在认真统计的基础上形成了较详实的统计数据,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3 调查结果

为了增强本次调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对问卷调查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精心设置。现将所设置的问题按其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呈现出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1 实验开设现状

实验开设现状的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分析可知,现行教材规定的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近40%;学生实验开设得很少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占1/3;70%左右的教师反映很少开设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开设状况不佳不是因为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嫌麻烦,反映出这两种情况的教师共占80%。

建议各学校可增加高一上学期的课时以保证实验的开设;定期开放实验室,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2 实验教学现存问题原因分析

学校相关领导对实验管理的重视程度、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及师资等情况、教师对教学的主观看法、教材的编写体例及难度等因素将直接决定客观教学行为,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我们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设置了相应的问题。

3.2.1 学校对实验教学的管理

有关学校对实验教学管理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认为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管理重视且规范到位的比例不到30%,说明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不足,这是导致实验教学难以落实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3.2.2 实验设备配置及师资状况

学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及师资状况如表3所示。近一半的学校实验室只有2~3间,实验员也多为2人;虽然专职实验人员的工作计算工作量,但84%的被调查者反映任课教师参与实验准备基本没有计入工作量,2/3的教师认为实验条件、药品、仪器配置正常。按《重庆市普遍高中化学实验开设要求》的规定:19个班以上的学校应配备2间化学实验室和2间实验准备室及2位实验员;36个班以上的学校应配备3间实验室和3间实验保管室及3位实验员(大规模的学校可以按每12个班多1间实验室的比例增加实验室和实验保管室)。而被调查的学校其各种实验条件及人员配备还没有完全达到此要求。

因此,加强实验室硬件设施建设,提高中学实验室配备标准,增加实验员人数及提高其收入都是当务之急。有条件的学校应多开展数字化实验。

3.2.3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实验教学的主观看法如表4所示。大多数教师认同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作用,但仍有39%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有限。近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有兴趣。在做演示实验前,35%的教师上课前只用心准备重难点实验;58%的教师认为“已有实验经验,把药品凑齐就可,不需课前详细准备”,即可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上课时有34%的教师完全自己做演示实验;55%的教师邀请学生一起做实验。由此可见,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所花心思不够,多为应付、交差了事;55%的教师觉得学校开放实验室最大的障碍在于教学管理的困难。

3.2.4 教材编写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为了从教学层面更全面而深入地掌握一线教师对教材研究的水准、了解当前教材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层次性是否合理等情况,我们还设置了以下问题:现行教材的实验内容设计和安排是否合理?现行高中教材中的疑难实验有哪些?您还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教师们普遍反映:

现行教材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比较合理。教师们总结出现行教材中的疑难实验共28个,如甲烷与氯气反应的实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石蜡油的分解实验等。主要意见和建议为:①应该把“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分开,规定必须做的学生实验,设置相应课时,保障学生实验能够落实到位,避免学生实验只由教师演示的现状。②由于我市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选修六《实验化学》,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开设或开设部分选修六内容,因该教材实验内容设置和安排更完整、系统、科学;建议条件差一点的学校在每个模块教学中都安排几个重点学生实验让学生来体验,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否则会出现新教材实验增多,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反而减少的窘局。适当增加“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强化实验设计,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4 结论与建议

明确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从而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整体质量。

4.1 结论

第一,普通高中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基本能够保障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因近几年各区县通过调整高中布局、申报重点高中等途径,加强了普通高中的硬件建设,实验设备得到充实。94%的教师都认为学校现有实验设施及药品配置能够开设绝大多数的高中实验,只要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再稍增加一些仪器药品就可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第二,学校对实验的管理制度、实验人员及教师参与实验管理等制度还有待加强。部分学校领导对实验室的管理还不够规范到位,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且实验人员的待遇还有待改善、任课教师参与实验室管理等工作量还有待进一步认定。同时,实验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亟待加强。

第三,当前实验教学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部分地区实验教学开展的情况甚至不如课改前。究其原因:唯分数论的思想在教师中根深蒂固,导致教师的意识不到位;通过播放实验视频来代替现场实验的情况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4.2 建议

第一,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优化教师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改变当前分数至上的不良导向,进而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多角度、全方位来评价教师,如把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以切实减轻教师和学生过重负担,使教师有精力将其重心放在实验教学研究与应用上,使学生有意愿参与更多的实验体验。

第二,建议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高中化学教师和实验人员的实验培训,以提升其素质和能力。部分相关人员虽然已经参加过市、区和校级培训,在理念上已认同新课程的体系和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仍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甚至把实验当成负担和麻烦,而淡化和削弱实验教学。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让更多相关人员乐意从事实验教学和研究,开全、开好化学实验,从根本上促进教学。并建立建全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做到让培训者学有所获、获能致用,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建议在考核时采用笔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以全面考查培训效果。

第三,建议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对现行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并明确开设要求。高中新课标[1]没有明确对学生实验进行分类,本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进行实验探究。但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课标和教材没有明确分类(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而造成学生实验开设率比原来还少。针对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部门,对现行各本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分类,明确要求,甚至可以像化学1和化学2那样明确规定哪些实验为学生实验,哪些为演示实验。同时,各省市(或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的教学实际、经济条件、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实验教学要求,并印发到一线教师手中,人手一册,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基于当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建议在制定教学要求时应本着教学难度适中、实验数量合理、实验原料环保、突出重难点实验等原则。总之应以扭转当前实验教学不受重视、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不利局面作为制定教学要求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样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才能准确定位,才能确保和促进高中化学实验保质、保量的开设,从而促进高中化学教学。

此外,建议一线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一些适合大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模式。加强化学校本教研,特别应做好化学课外实验,从而对实验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同时,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加强对重难点实验的研究。

参考文献:

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总结 篇4

结报告

《新课程农村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总结报告宁都县第四中学 何宁东本课题的计划研究时间是2010.11—2012.12,由于课题组成员积极工作,学校大力支持,各项具体任务完成得较好,因此申请2012年3月结题。在课题实施研究期间,学校领导大力支持,课题组严格按预定方案执行研究工作,课题组老师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极参与实践研究,并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研讨、积累、反馈、再实践、再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案,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经过两年的克难攻坚,形成了一批反映化学教学探究设计,实验改进的论文、活动方案设计、课件等。初步建立了宁都四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课堂的评价体系与实施方案。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均已完成,研究初见成效,具备了结题的条件。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化学课程改革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索知识。纵观现今化学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条分缕析,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2.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个性的体验感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发展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提出:要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拓展学生的问题空间,增强实验内容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实验,提高实验过程的探究性;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认为:人对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过程,只有人这一主体的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入。(2)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实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建立在学生渴望学习、渴望获得新知的基础上。(3)素质教育理论。传统教学以知识和技能立意,以本为本,以纲为纲,强调教学的传授和灌输特点,忽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感受和长效发展。素质教育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在尊重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倡导教学的策略性和科学性,对传统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重新作出解释。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在实验与研究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和实践,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农村实验资源,发现问题。(2)创设实验情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4)研究、开发农村化学实验。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感性认识,也可以通过实验构建化学原理,获得认知未知事物的思维能力和方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达到:(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基本理论, ,获得验证有关的化学知识的实验技能;(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推动学生愉快、主动地学习和探究化学知识与化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通过化学实验来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问题的水平;(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科学,注重实践,认真负责,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广泛的资料阅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修养,使自己朝着研究型的教师迈进,另一方面,可以以这些成熟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作到有章可循,不“盲目行动”。继续地探索更多的途径,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有所突破,也为今后的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2、行动研究法:

除了结合新课改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外,还可以结合各种活动,使课题研究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在一线的教学中获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反过来促进课改往更深更广处推进。

3、经验总结法: 根据确立的步骤选择进行实验,然后根据实验的情况和经验进行分析、整理,找到其中的规律。当然这其中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模式,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为具体情况不同,具体的操作模式也不同。在课题研究中得到的经验教训才是值得去推广传播的。同时,在课题的每一个研究阶段,及时的进行经验总结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更好的展开。

六、课题研究和实践情况

(一)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0.09-2010.10)(1)成立课题组:(2)制定课题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年级:(3)申报立项:(4)召开课题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10.11-2012.9)第一阶段(2010.11-2011.4)(1)组织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2)制定各主、子课题研究计划,开展研究;(3)对课题的各项资料建档。(4)主要工作:由何宁东老师带领本组老师进行探索,熟悉操作流程和数据的采集分析,让本组老师达到独立熟练运用的程度。第二阶段(2011.5-2012.9)(1)深化课题研究;(2)组织有关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参与实验,由学生亲自操作,采取典型示范——成立培优小组——班级演示实验——班级分组实验等步骤,逐步扩大和推广,使其迅速为教学服务;(3)阶段评价,汇报工作;(4)形成课题阶段性成果报告。

3、总结阶段(2012.10-2012.12)总结课题,完成课题的各项工作。

七、课题研究成绩和收获理论贡献1.弄清楚了影响农村化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老师的理念问题,农村学生的的表现欲弱。学校的实验硬件配备不到位的问题,学校对化学教师开展化学实验的认识问题,老师的培训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当今会对学校的评价问题等2.探索出一整套评价在农村中学开展化学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3.设计开发了许多适合农村中学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案例4.对教材上部分实验进行创新改进,使之更适合农村探究式教学的需要实践意义

1、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能力通过研究课题,我校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由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研究者,成为了研究的主体,集研究者与成果应用者的双重角色于一身。我们的老师在以下方面的能力增强了:(1)目标意识增强了,让学生的知识、情感、能力、态度方面的相关发展目标得以达成。(2)发展的过程意识增强了。教师心中装有学生,眼中有了学生,能尊重学生需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大胆交流,主动表达。(3)主体意识增强了,教师能将学生作为能动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索实践,主动发展的场所和机会,引导学生探索,启发学生思考。(4)教育环境意识增强了。和谐的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主题实施的关键。

2、拓宽了评价途径,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们老师经常采用实验探究、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时候,我们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3、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探究式教学主要以实验为载体,为了课题研究的需要,课题组成员不但圆满演示了教材上的各个实验,还创造条件增加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探究实验。并且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组织学生发挥所长,进行自我实验研究。有了动手实验的机会,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普遍高涨,化学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我钻研的劲头逐渐足起来了。有的学生还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家庭小实验,这非常可贵。

4、加快了教研步伐,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课题组成员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教研意识,提升了业务水平,并带动学校全体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2012年课题负责人何宁东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学科带头人,课题组成员钟辉生老师被评为省第二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2010-2013年三年期间,不断地将课题成果总结成论文,一共有29篇推广价值 :本课题从调研无效和低效的化学实验教学的表现及成因和发展可能性入手,精心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探索和尝试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构建新课标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以及以教材中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实验、现象异常的化学实验、失败的化学实验等为实验教学突破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实施,形成了 “问题——实验事实——结论——应用” 为基本结构的实验教学模式,这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现实意义。

八、课题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困惑与努力方向、由于学生受学习经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问题意识的局限,对问题探究往往存在失误和偏差,甚至产生逻辑性错误,制约了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形式,70%的中等程度的学生还是等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这些学生在思维习惯上缺少一定的主动性,对学习缺少应有的渴求。再有,由于高考升学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往往偏重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对中下等学生缺少足够的关注,当教师提出一个设问时,不同程度的学生感觉是不同的。好学生觉得适合时,差学生觉得很难,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差学生觉得适合的问题,好学生又觉得是在耽误时间,并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探究式学习虽好,但费时。有超过一半的差生不敢怀疑教师、书本,甚至包括资料上的答案,说明这些学生在长期的课堂学习中习惯于教师讲坐等现成的知识,特别是不习惯于自己对知识的探究、归纳、总结和反思。

1、缺乏证伪制约探究活动的体验的研究求证是探究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探究的是人类已经发现的、成熟的知识内容,一般教材、教师所理解、认同、实践的探究结论,表面上看仿佛是从事实得出规律的,事实上只是一种表象性的探究学习。对假说的求证过程不能变为纯粹的证实过程,加强证伪,从反面去获得真知,反会带给学生更深刻的体验。

2、教师引导不当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的研究探究式教学关注如何构建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放在教学设计的一个突出地位。教师引导不当,就会设定框框,把学生手脚捆绑起来,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预设好的一套去运行,严重削弱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3、时空的限制影响探究式教学的开放性的研究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课堂探究活动受阻的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我们大概算过进行一节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内容的问题性,以及教师控制力的减弱,使得探究时间拖长。所以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赶时间,在探究的课堂上就迫不及待地完成探究的整个任务而放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体验性。其次由于教室是探究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限制了探究的空间,也制约着探究的深入进行。

九、对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制约因素的实施对策

1、从实际出发构建探究框架,消除探究的基础障碍不同基础的学生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我们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仔细的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中、上等的学生喜欢和欣赏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能较快地适应这种教学形式,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施展自己才能,并能在一种满足感中得到能力的提高。而较差的学生思维上存在着较大的惰性,因而他们对这种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也较为缓慢,所以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们根据学生群体水平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如对盐类的水解规律的探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教法(1)实验引入:用ph试纸测醋酸钠溶液的ph,得ph大于7。(2)提出问题:为什么醋酸钠溶液呈碱性?(3)组织讨论: 醋酸钠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4)初步总结:运用电离平衡知识,总结出弱酸强碱盐水解的本质和特征。(5)提出问题:氯化铵能否水解?(6)实验验证:学生的判断是否正确。(7)启发类推: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弱酸弱碱盐又怎样?第二种教法(1)学生实验:测出给定的九种可溶性盐溶液的酸碱性。(2)数据分析:将九种盐按它们溶液的酸、碱、中性加以分类,并找出它们的规律。(3)理论探索:看书或讨论找出各种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4)总结规律:总结盐类水解规律,(5)验证假说:测定醋酸铵、碳酸铵溶液的ph。两种教法比较,都按探究思路组织教学,但探究程序和体系不同。第一种教法偏于接受性探究,思维的发散控制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概念,这对于落实基础,严格按照教材体系学习较为有利,适合于层次不高的学生。第二种教法偏于完全性探究,学生按照科学方法论去从事学习,在否定与肯定地不断较量中,逐步完成了探究任务,思维量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但对于层次较差的学生不一定有利。

2、处理好证实性实验与证伪性实验,增强探究的体验性在探究式教学中,除了证实性实验外,我们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证伪性”实验,使学生发现一些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因素和问题,同时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曲折。①“否定性实验”证伪,如:S2-、NH4+均能水解,两者能否大量共存?多数学生认为难以共存,因水解相互促进,要生成H2S和NH3,但实验结果证明这一判断是错误的。②用“失败性实验”证伪,如在上苯酚与溴水反应时,故意往稀苯酚溶液中滴加浓溴水,边加边振荡,看不到白色沉淀。实验为何失败,激起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材中可利用的易失败的实验还有很多,如做银镜实验时滴加氨水过量;证明蔗糖水解产物时,没有用NaoH中和多余的硫酸等等。失败实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对成功实验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所需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

3、以课题组织探究式教学,发挥探究的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权利,每步探究让学生先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教师作用旨在突出一个“导”字,即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课题式教学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在教学中以课题为任务,使用任务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整体任务下的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教师设置学习的重点,向学生提出待解决的问题而不代替学生思考;提供信息,补充知识,而不把学生的自主探究引向已有的结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质疑、探究、创新。例如:[提出课题]:纯碱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请设计实验测定纯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汇总学生的实验思路和步骤。[发现问题]:(1)如何做到加入的试剂已“足量”?(2)如何得到纯净的沉淀?(3)干燥沉淀时能不能用烘干的方法?[解决问题]:(1)可以往上层清夜中滴加沉淀剂,判断沉淀是否过量。(2)沉淀称量前必须过滤、洗涤、干燥。(3)BaCO3、MgCO3、AgCl受热要分解,故不能烘干。[总结评价]:学生在讨论、交流基础上获得共识。以课题组织教学,教学设计没有明显的暗示,释疑解难的过程变成了先试后导的尝试探究,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激励和唤醒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探究欲,使学生的学习更自由、更富有个性。

4、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探究,消除时间空间障碍为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得认知和情感体验,积累方法和经验。我们在内容上选择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进行探究,核心内容的探究点不一定是教材上现成的知识条目,可以是围绕立足基础、针对主干内容提炼过的拓展性知识。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学科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也采用其它方法来跨越探究的时间障碍,解决的对策有:①把两个课时合并到一起来完成探究式教学。②把复杂的探究课分段设计,分解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去完成,放弃它的连续性。③简化课题引入、复习提问等辅助教学,安排其余简单内容课余自学。我们还采用不完全探究的方法,就是可以不必一次探究透、探究完,允许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或材料,螺旋式地分阶段地开展不断的探究活动。学生探究的场所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教师放手让学生课外去自主探究,学生探究的空间可以是图书馆、网络、实验室等不限定的场所,也可以是互动的交往空间和协作空间,教师只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总结。

5、改变教学方式,构建合适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同为教学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加强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指导,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通过实施一系列教学程序逐步形成课堂探究教学模式:(1)、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创设情景,诱发探究,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好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原动力,是探究性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我们根据学生学过的化学知识,以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素材为背景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① 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情景。实验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我们通过调整实验顺序,改进或增补实验等方法创设探究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Na2O2的性质教学中,先做一个”棉花滴水着火”的实验,学生看到实验现象后,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老师究竟加了什么物质? 师生共同分析:棉花着火是因为反应放出了热量,然后老师告诉学生所加物质是Na2O2, 教师引导:那么Na2O2和H2O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如何来检验?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展开讨论 ,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教学中通过一些新颖有趣的实验来创设问题情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变的浓厚,而且探究问题的欲望会更加强烈。②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创设探究情景。化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利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现象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以便培养其在解决问题时思维的实践性,例如:在学习白磷的性质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在二战期间,美国有个侦探小分队发现在一深山里有个隐蔽的军火厂,上级要求小分队在十天内摧毁这军火厂,结果小分队只用十几只老鼠在其背上涂了些液体就完成了任务。阅读完之后提出问题:老鼠背上涂的液体是什么物质?它是怎么完成任务的?学生看了这个故事会非常惊讶,很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学习磷的性质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被调动起来。这种问题情景是由知识的实际应运创设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通过新旧知识的迁移创设探究情景。知识是密切联系的,新旧知识都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在讲授新知识前,首先找到知识间前后的逻辑关系,然后以此作为生长点设计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创设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景。如在“苯酚”的教学中,为了探究苯酚的性质,先让学生复习有关醇的知识然后再设问:羟基与烃几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醇,那么羟基和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是否还是醇?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羟基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化合物属于什么类别的化合物?其官能团与醇类相同吗?其性质如何?与醇类有何区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以探究苯酚的性质。这样一系列紧密联系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会认真地去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进而的出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发展。

④通过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创设探究情景。在化学学习中,学生对所遇到的问题产生争议是难免的,争议是学生的认知思维发生冲突的结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在化学课堂上创设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来进行探究教学.例如:探究乙烯的性质时将乙烯通入溴水后,溴水褪色。于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是乙烯的作用而使该水褪色,但少数同学回答却是不一定。原因是制取乙烯时产生的副产物so2也可溴水褪色。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2)、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教学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不是简单临摹教材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激思激趣”,以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启动学生思维的激活点,进而引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并且不断变换设疑的方式和策略,使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和动机得以维持和强化。在学习双氧水的化学性质时,首先让同学们观察样品,分析H2O2的化学式,并结合已经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和相类似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去推测H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然后根据同学们讨论的推测结果进行归纳,H2O2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同学们根据推测的性质,独立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去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在听取完各小组汇报实验研究结果,以及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后,由老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其他同学可以适当补充或提出新的研究方案和结论,并共同讨论,以完善实验探究结果。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给同学们留下新的问题,以激发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已经学习了H2O2的一些化学性质,它还有其他化学性质吗?那它的分子结构又是如何?我们工业上如何制备?它有哪些用途?课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继续去探究以上问题,可以去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或者通过上网了解相关知识。”(3)、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创造的空间,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①营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在探究过程中,提问时多采用开放或试探性语言;引导时多用鼓励或协商的语言。例如“你回答得很好,但答案不是固定一种,大家各抒己见,说错了没关系”,“你说得很好,能否阐述自己的理由”等。②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创设真实、生动、有趣、开放的教学情境,精选生活问题,将学习内容融入现实生活的广阔背景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利用直观电教媒体,使枯燥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③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4)、通过师生对话,鼓励学生探究。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真诚的倾听,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使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中,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自由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流畅表达,使学生有信心表达,学会与他人沟通;鼓励学生多方面发现,鼓励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只要学生能提出问题,解释问题有自已的思路,都给予鼓励;即便是学生的回答偏离教育目标很远时,也不给予绝对地否定,把问题留给学生在课外共同讨论。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适当给予启发,适当“拉一把”,降低问题的台阶,设置低一个层次的探究点,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有机化学乙酸乙酯制备实验报告 篇5

实验 名称

乙酸乙酯 制备

一 实验 目的和要求(1)掌握酯化反应原理,以及由乙酸和乙醇制备乙酸乙酯的方法;

(2)学会回流反应装置的搭制方法;

(3)复习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液体的洗涤、干燥等基本操作。

二 反应式(或 实验原理)

本实验用冰醋酸和乙醇为原料,采用乙醇过量、利用浓硫酸的吸水作用使反应顺 利迚行。

除生成乙酸乙酯的主反应外,还有生成乙醚等的副反应。

三 实验装置图

四 实验步骤 流程装置 在 100 mL 圆底烧瓶中加入 14.3 mL 冰醋酸、23.0 mL95%乙醇,在摇动下慢慢加入 7.5 mL 浓硫酸,混合均匀后加入几粒沸石,装上回流冷凝管,通入冷凝水,如图 4-14-1-a。反应 水浴上加热至沸,回流 0.5 h。

稍冷后改为简单蒸馏装置,如图 4-14-1-b,加入几粒沸石,在水浴上加热蒸馏,直至丌 再有馏出物为止,得粗乙酸乙酯。

首次蒸出的粗制品常夹杂有少量未作用的乙酸、乙醇以及副产物乙醚、亚硫酸等,洗涤 干燥等操作就是为了除去这些杂质。洗涤

(1)在摇动下慢慢向粗产物中加入饱和碳酸钠(Na2CO3)水溶液,除去酸,此步要求 比较缓慢,注意摇动不放气,随后放入分液漏斗中放出下面的水层,有机相用蓝色石蕊试纸 检验至丌变色(酸性呈红色)为止,也可用 pH 试纸检验。

放气是为了避免因产生 CO2 气体导致分液漏斗内压力过大。因为有以 下 反 应 产 生 :

CH3COOH+Na2CO3→CH3COONa+CO2↑+H2O H2SO4+Na2CO3→Na2SO4+CO2↑+H2O

(2)有机相再加 10.0 mL 饱和食盐水(NaCl)洗涤,用以除去剩余的碳酸钠,否则不 下步洗涤所用的 CaCl2 反应生成 CaCO3 沉淀。

注意:丌用水代替,以减少酯在其中的溶解度(每 17 份水溶解 1 份乙酸乙酯)。

(3)最后每次用 10.0 mL 的氯化钙(CaCl2)洗涤两次,以除去残余的醇。干燥 将酯层放入干燥的锥形瓶中,加入 2~3 g 左右的无水 K2CO3/MgSO4 干燥(分别不水结 合生成 K2CO3·2H2O、MgSO4·7H2O 而达到除水干燥之目的),塞上橡皮塞,放置 30 min,期间要求间歇振荡。蒸馏 蒸馏装置如图 4-14-1-c 所示,实验前提前干燥。把干燥后的粗乙酸乙酯滤入 50 mL 烧 瓶中,水浴蒸馏,收集 73~80 ℃的馏分。称量,通过折光率判断其纯度。

纯粹乙酸乙酯具有果香味的无色液体,沸点 77.06 ℃,d 2040.901,折光率 20 nD 1.3727。理论产量:0.25 mol,22 g

五 实验记录

实验 日期 时间 步

骤 现

象 备注 13:30

13:45

13:55

安装反应装置

圆底烧瓶中加入 14.3ml 冰醋酸、23ml

95%乙醇,在摇动中慢慢加入 7.5ml 浓硫酸

加入沸石,装上回流冷凝管,水浴加热

所用试剂均为无色液体,混合后仍为无色,放热

14:50

沸腾回流 0.5h,稍冷

烧瓶内液体无色

15:00

加入沸石,改为蒸馏装置,水浴加热蒸馏

15:10

液体沸腾,收集馏出液至无液体蒸出

15:25

停止加热,配制饱和 Na2CO3、饱和氯化钠、饱和氯化钙溶液

烧瓶内剩余液体为无色,蒸出 液体为无色透明有香味液体

15:30

向蒸出液体中加入饱和 Na2CO3 溶液,用 pH 试纸检验上层有机层

有气泡冒出,液体分层,上下 层均为无色透明液体,用试纸 检验呈中性

15:45

转入分液漏斗分液,静置

上层:无色透明液体;

下层:无色透明液体

15:50

取上层,加入 10ml 饱和氯化钠洗涤

上层:无色透明液体;

下层:略显浑浊白色液体

16:00

取上层,加入 10ml 饱和氯化钙洗涤 上层:无色透明液体;

下层:略显浑浊白色液体

16:10

16:15

16:45

17:05

17:25

取上层,加入 10ml 饱和氯化钙洗涤

取上层,转入干燥的锥形瓶,加入 3g 无水硫酸镁干燥 30min

底物滤入 50ml 圆底烧瓶,加入沸石 无色液体 16:50 安装好蒸馏装置,水浴加热

收集 73~78℃馏分

停止蒸馏

上层:无色透明液体;

下层:无色透明液体

粗底物无色澄清透亮,MgSO 4 沉于锥形瓶底部

液体沸腾,70℃有液体馏出,体积很少,液体稍显浑浊,73℃开始换锥形瓶收集,长时间稳定于 74~76℃,升至 78℃后下降

烧瓶中液体很少

无色液体,有香味,锥形瓶

观察产物外观,称取质量

质量 31.5g,共 43.2g,产品质量为 11.7g

六 产率计算 产率=

七 讨论 1.加料滴管和温度计必须插入反应混合液中,加料滴管的下端离瓶底约 5 mm 为 宜。

2.加浓硫酸时,必须慢慢加入并充分振荡烧瓶,使其不乙醇均匀混合,以免在加热 时因局部酸过浓引起有机物碳化等副反应。

3.反应瓶里的反应温度可用滴加速度来控制。温度接近125 ℃,适当滴加快点;温 度落到接近110 ℃,可滴加慢点;落到 110 ℃停止滴加;待温度升到 110 ℃以上时,再 滴加。

4.所用仪器均需烘干,否则,乙酸乙酯不水戒醇形成二元戒三元共沸物在 73 ℃之前蒸出,导致产率大大降低。

八 思考题

1.在本实验中硫酸起什么作用? 答:在酯化反应中,浓硫酸其催化和吸水作用。

2.为什么要用过量的乙醇?如果采用醋酸过量是否可以,为什么?

答:(1)本实验中,我们是利用过量的乙醇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右秱;另外醇还可以和生成的水、乙酸乙酯生成二元戒三元共沸物而蒸馏出去,从而促使酯化反应的迚行。

(2)丌可以。而酸丌能不酯共沸。

3.酯化反应有什么特点?在实验中如何创造条件促使酯化反应尽量向生成物方向迚行? 答:(1)反应条件:一般需加热,用浓硫酸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反应物:醇是任意的醇,酸可以是有机酸,也可以是无机含氧酸。

反应机理:一般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且羧基不醇羟基数目比为 1:1。

(2)利用过量的乙醇来增大反应物的浓度,使平衡右秱;另外醇还可和生成的水、乙酸乙酯生成二元戒三元共沸物而蒸馏出去,从而促使酯化反应的迚行。

4.能否用浓氢氧化钠代替饱和碳酸钠溶液来洗涤蒸馏液?

答:丌可以,使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可以使乙酸乙酯发生水解,降低产率。

5.用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能除去什么,为什么先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是否可用水代替? 答:(1)酯层中含有少量未反应的乙醇,由于乙醇和 CaCl2 作用生成 CaCl2·4H2O 结晶化物,所以使用乙醇除去少量未反应的乙醇。

化学实验报告 篇6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一、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化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及由此产生的新课程标准,对照新旧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在实验教学方面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转变:

1、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探究化[2]。改变化学实验“照方抓药”式的现状的关键,是加强化学实验的探究化设计,这对于更好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必修1中“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反应”的探究实验,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实验必要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来设计实验方案;另一方面又提供了一个实验方案,让学生参考并尝试利用该方案进行实验,最后让学生小结交流探究活动的收获。这样的实验教学,在指导学生学习设计实验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动手能力。

另外,新课标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在新课标中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本文由第 一·范 文 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2、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重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课内学习转变为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更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生活化[2]。

3、从只应用近代实验方法向适当应用现代实验方法和仪器,重视中学实验向现代化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现代化[2]。

化学实验的现代化科学手段的发明与使用,是和人类对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的探索分不开的。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需要定性分析,测定物质的各组分的含量需要定量分析,确定物质的结构需要结构分析。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化学分析方法的定量化和实验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跟以往的化学课程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引入了现代仪器分析的四大类仪器或方法(光谱类、色谱类、质谱类、电化学类)。例如:选修5中,“用质谱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鉴定分子结构”;选修6中“用化学方法或红外光谱法检验卤代烷中的卤素”实验,“用中和滴定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醋酸中醋酸的含量”实验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现代实验分析仪器和方法的学习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要掌握它们的具体的原理和应用技术,不同的实验技术所要求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有的只是属于介绍性质,只要求学生掌握其最基本的原理,达到拓展科学视野的目的就可以了。

4、重视绿色化学思想与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实验中的体现,这就是所谓的化学实验的绿色化[2]。高中化学新课程在设计上十分注重“体现绿色化学思想”。例如:选修6(实验化学课程模块)中,将“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单独作为一条“内容标准”;将“查阅资料:符合‘绿色化学’思想的化工产品的生产” 作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的一项学习活动。

二、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那么,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实验教育功能的发挥

激发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训练可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学会团结协作是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对此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思想认识,同时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发挥好这些化学实验教育功能。

范文网

具体而言,教师在实验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需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会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同时,学会团结协作是当前社会分工日益完善、细致所导致的对人才自身素质的要求,在实验内容的选择中要重视选择一些需要通过小组协作方式才能完成的试验探索,让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根据要求,进行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合作与分享。

新课程在必修1的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里就已经明确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并强调了掌握好实验方法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利用好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教材,先对学生进行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学习方法的教育,这包括了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规范教育。实验安全教育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进行思考与交流再由学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操作应该规范,应该仔细检查安全措施,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成功。然后,利用小组合作做实验可以两人一组,有大致的分工,职责基本明确,紧密配合的形式完成“粗盐的提纯”实验。学生完成实验后要做好总结和相互评价,老师最后结合自己观察的情况点评学生们的表现,表扬一些组或个人。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又树立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二)、提高动手能力,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是实验者必须对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有一定的了解。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将“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列作“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在新课程里增加了大量的学生实验探究的内容,在实验探究中的每一个实验,必须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才能完成,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是完成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同时,要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特别是观察、实验、假说、推理、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等。要重视通过实验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材编写时由于考虑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是演示实验多,学生实验少,如果教师教学是按照“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其效果是学生会应试而没有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尽可能做到演示实验学生化,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其学生操作流程是:根据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原理→选实验器材→动手实验→记录现象及数据→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三)、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增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设计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能用于实验探究的问题可能来自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也可能来自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可能来自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无论是什么情况,始终要让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渴求和欲望。对于教材中某些验证性的实验如果改为探究性的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中,从而不断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

对高一化学实验报告册的几点质疑 篇7

一、实验内容不要重复设置

原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版》,下同)出版的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的实验一,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中的制取氧化铜部分,主要是为了巩固初中学习的过滤与蒸发的有关基本操作技能,当然也考虑某些贫困地区初中不具备实验条件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高中教材没有此类学习内容和有关实验了。而《苏教版》化学(1)专题的第二单元专门研究了物质的分离与提纯(P17—18),并且配合教材,在实验册化(1)中安排了实验三。我认为实验册化(1)中的实验一与实验三属于重复设置,而实验一中的O2的制取在初三也已经安排了学生实验,所以,该册中的实验一我觉得应该删去。

二、容设置要与教材一致,更要考虑安全因素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实验五为:乙烯的制取和性质。但在定型本高二化学第二册(必修加选修)中却将该实验删去了。我认为:该实验危险系数较大。按此实验要求,该实验所用药品为酒精和浓硫酸(体积比簧测力计的示数和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3)钩码的数量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保持不变,改变钩码的位置,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以及钩码的重力、动力臂、阻力臂。

师:下面你们开始实验,实验中一定要细致认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

(在学生操作中指导他们分好工,在初中探究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人包办,几个人旁观的现象,指导他们合作探究,强调不能一人包办。)

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的方法在以前的教学中已经指导过,如:观察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数据间的数值关系,等等,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学生得出结论。

师:哪位同学能把你得到的结论给大家说说?

学生都积极举手回答。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个别学生举手回答。

师:你们小组之间对这些结论进行交流讨论。

师总结学生的结论,并用PPT展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应用:

投影练习:如图4,一根扁担左端挑着100N的青菜,右端挑着200N的萝卜,扁担保持水平静止。肩膀距离左端1m,则肩膀距离右端多远?

为1∶3),必须加热到170°C,尽管教师反复要求学生按规范操作,但仍不能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导气胶皮管扭曲不畅等)以致造成高温混合液连同塞子从烧瓶口喷出的后果。2002年我校(当时用的是实验本)高二学生做此实验时就出现3例上述危险情况。所幸当时为寒天,只毁坏了学生的棉衣,没有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苏教版》化学(2)教材中没有提及乙烯的实验室制法,更没有安排教师演示的实验,甚至连一幅拓展知识的图示也没有,而实验册化学(2)却异想天开安排了一个实验四,内容竟然是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真是匪夷所思。

三、实验设计要从实际出发,个别实验的设置值得商榷

如实验册化学(2)实验八中的电路板制作,其中用到油漆、汽油、电吹风。油漆、汽油本来就难闻,且油漆还有一定的毒性,再加上二十几台电吹风一吹,这种气味谁能受得了,且时值夏天,叫学生人人戴个大口罩吗?纵然实验室有换气设备,但也无法改变现状。

四、实验内容设计要考虑其可操作性

巧合的是《苏教版》实验册化学(1)的实验五与《人教版》第一册的实验五竟是同一个名称:氯、溴、碘的性质、氯离子的检验。连实验用品也基本相同,再细心比较一些实验内容,《苏教版》却多出了氯气的性质这一项。而奇怪的是实验用品中却没有该项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若按实验册要求做此实验,必

介绍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鼓励学生要像阿基米德一样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介绍我国古代关于杠杆方面的发明创造,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卡,把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和自己的感悟简洁地记录下来。

课后思考:

给你一根铁棒,怎样去撬动一块巨石?

9.教学反思

9.1力图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以设问方式并让学生尝试各种方法拔图钉引入新课,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良好氛围;借助PPT动画这一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和思考;在习题的设计方面,不求难度,只求对这节课概念的理解,学生做起来既容易,又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兴趣。

9.2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强调要细致严谨、实事求是,不出假数据;在实验小组内,强调不能一人包办,别人旁观,要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得出结论环节,发动学生组间讨论,培养了学生积极参与交流讨论的科学素质;在介绍阿基米德的故事中,告诉学生要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9.3教学过程力求与实际生活紧密衔接

在课题引入环节,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螺丝刀、钳子、钉锤;在习题设计环节,以生活中常见的抽水机井把、起吊机的伸缩臂、公园里的跷跷板为问题载体;在巩固与应用中,以扁担为背景而设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介绍物理,从而向学生渗透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营造和谐的化学课堂,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袁功龙

(溧阳市戴埠初级中学,江苏溧阳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两个重要的方面,学生的学科情感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学生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反之如果学生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不满意,或受到教师的漠不关心、过多的指责等,就会使学习情绪不佳,从而对教师产生讨厌、对抗的不良情感,继而老师一上课心里就烦,对教师所讲知识也烦,甚至产生种种不良情感,导致知识的传授过程滞沮,宛如向板结成一块的花盆中灌水,虽然上面满溢,可是实际渗透滋润不多。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教师能体现学生的民主

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是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师生关系本质上不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统一的对话过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给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所以在交往过程中,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师生、生生之间共同探究,共享经验、共享探究问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我在实践中深深感到,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问题研究的情境。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特别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体现学生的民主,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以促进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欣赏,把民主、和谐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秘诀。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须添加下列用品:广口瓶(2个)、双孔塞(2个)、90°C弯曲玻璃管(5根)、胶皮管(2根)、烧杯、小胶塞(2个)、针筒(2支)、集气瓶、玻璃片、有色布条(2片)、铁钉、铁丝(粗、细)、火柴、棉花、Na OH溶液、Cl2(放在贮气罐内)共17种,加上原来的21种,合计38种。实验台上如何摆?这且不说,教师都有切身体会,在做Cl2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定能发现坐在讲台附近的学生有时用手捂着鼻子,说明他们闻到了Cl2的气味,而近30组学生同时在做这个实验(Cl2的取用不可能在全封闭状态下进行,且学生操作也不如老师熟练),室内是什么情景,就可想而知了。可能考虑到这一点,《人教版》只用氯水而没用Cl2,而《苏教版》为什么要画蛇添足呢?再者,一节课内,这么多的容量,学生能完成吗?同样,化学(1)实验六也超出了课时的最大承载量,希望编者能认真修改一下。

五、适用新形势,不要雾里看花

按照惯例,每学期各学科新授课时皆安排在16周左右,高一化学课时绝大多数学校安排每周3节次,也就是说,每学期

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及学生自身的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本质上是教师的人才观、学生观、人性观的问题。自古以来,如何看待学生,说法较多,把教师比作“园丁”、学生比作“花朵”的观点最具合理性。因为它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民主性,有助于建立比较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二、教师能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得到学生的尊重是教师的一种最大需要和满足。虽然教师也会有缺点和犯错误,但学生应该通过正当途径诚恳地提出意见,应该懂得尊师是人类的美德。教师应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中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在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就会是另一种情景。

三、对学困生更多的关爱与理解

学困生往往有自卑心理,往往因成绩不理想而愧于见老师,更不会主动地向老师提问,长此以往,问题越聚越多,只有48个学时。化学(1)、化学(2)教材内容皆为4个专题12个单元,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课时建议皆为36个课时,这样一来,单元过关是没有时间了。那么每个专题总要小结和测评一下吧,按每次用去2个学时,又去掉8个学时,这样算来,还剩下几个学时可供使用?《人教版》高一全学年共安排8个学生实验(5个选做实验),而《苏教版》每学期都安排9个实验(探究性实验:化学(1)7个,化学(2)4个),也就是说《苏教版》一个学期安排的实验比《人教版》一个学年还要多。当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教育理念的体现,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时由谁提供?更何况江苏省高考只考语、数、外三科,理、化、生自动降为次要学科,学生很少愿意在实验上多下功夫。与其虚设这么多的实验课题,不如面对现实,每学期实实在在安排3—5个学生实验方为上策,至于探究性实验如何安排,更需要慎重探讨而研究了。

小麦全蚀病药剂防治实验总结报告 篇8

小麦全蚀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目前全国发病面积约1000多万亩。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感全蚀病。轻者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大幅减产,严重者整株枯死,绝产无收。因此,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的扩展蔓延,对稳定小麦产量,提高小麦品质,确保小麦种子的正常繁育、调运,以及商品小麦的流通,和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麦全蚀病是全国性植物检疫病害,笔者进行实验,目的是想找出对小麦全蚀病行之有效的药剂防治办法,以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为“三农”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实验条件

实验地点设在开封市顺河回族区东郊乡边村北地雷胜的实验田中。本实验采取三种方式,一是不拌种也不喷雾,即对照;二是只拌种不喷雾;三是即拌种又喷雾。试验地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每个试验点各约占333平方米。实验所用品种为周麦18,试验地土质为两合土,播种时间2010年10月15日,播量每667平方米10千克,播深5厘米左右。底肥为许昌生产的宝福来牌45%复合肥50千克,先撒后犁,然后整地播种。出苗时间是2010年10月22日。追肥时间为2011年2月25日,每667平方米追开封尿素18千克。2011年5月3日喷一遍防治小麦白粉病和小麦穗蚜的药剂。2011年6月7日成熟收割。

3 实验方法

实验一是对照即不拌种也不喷雾;实验二是2010年10月15日用12.5%全蚀净悬浮剂(美国孟山都生产),按药、水、种比例为1:50:500进行拌种,拌后播种。实验三是除了用12.5%全蚀净进行拌种外,2011年4月19日又用25%咪鲜胺乳油每药桶(15千克水)25毫升、二氯异氰尿酸20克、松脂酸铜15毫升、黄腐酸钾25克,搅拌均匀,进行整株喷雾,以防止全蚀病的发生。

4 实验结果

上一篇:爱的古诗句下一篇:语文课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