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游子吟》教案

2024-09-10

课文《游子吟》教案(精选4篇)

课文《游子吟》教案 篇1

一、情感铺垫:

1、我们来到人间,第一眼看到的是我们可亲可敬的母亲,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仔细听,跟着唱,有什么感受?播放《母亲》

2、伴乐欣赏有关母爱的诗词名句,一分钟速记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儿行千里母担忧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养儿方知父母恩无悔无怨,无休无尽,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世上最是母亲亲,断了骨头连着筋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为人父母天下大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二、读诗,了解背景

1、引入:就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崇敬走进的课堂,感受孟郊笔下那慈爱的母亲,齐读课题《游子吟》

2、简介作者:唐代诗人孟郊出身贫寒,早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大他。41岁开始,母亲鼓励他进京应试,不中。50岁时,孟郊第三次赴考,不负母亲期望中了进士,得了一个县尉的职,立即接母奉养。想起母亲的含辛茹苦,想起每次求学和赴考前母亲一针一线给自己缝制衣服,盼望远行的儿子平安归来,认为自己难报答母亲的深恩,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朗读诗歌

a、初诗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读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晖(hui)

b、再读,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c、配乐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和音乐美感。

三、解诗,初识爱

1、师:母恩难报,用孟郊的话说是—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那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呢?

2、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带着这样的`思索,再读诗歌,借助注释,争取读懂每句话及诗歌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孩子们对这首诗的意思大概读懂了多少?读诗的时候,透过静止的文字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四、品诗,深化爱

1、看图,听《游子吟》的歌曲,品读诗歌,沉入文本,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夜已经很深了,母亲还在昏黄的灯下缝着,补着,她摘下头上的簪子拨了拨灯芯,灯光明亮了些,孟郊抬起头来早已泪流满面,透过婆娑的泪眼,母亲几十年含辛茹苦的身影又浮现在面前……

小时候,母亲总是……

求学时,母亲……

远行前,母亲拉着孟郊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落榜了,孟郊垂头丧气回到家中,母亲……

2、后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孟郊自己在扪心自问,在反问自己像小草一样的心意能报答母亲阳光般的深恩吗?

3情感迁移:我们的妈妈呢?她为我们了什么?我们能报答吗?

五、写诗,升华爱

1、母亲是伟大的,知道母亲节是哪天吗?

2、母亲不分春夏秋冬,不管何时何地,也不论你成功失败,始终陪伴你,母爱无处不在,那么我们该怎样用行动来爱母亲呢?

3、用上一个词,一句话,一首诗,一首歌,一个符号赞美我们的母亲,记录下此时的感受吧!

4、我们这个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处处充满了爱,有伟大无私的父母之爱,

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在爱的沐浴下,我们健康茁壮成长。面对这样的爱,我们该怎样呢?

教师赠言:让我们学会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心存感恩,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答父母吧!

游子吟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课后会吟唱古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并感受母亲对诗人的慈爱和学会感恩。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好听的诗歌,这首诗歌是由唐朝一位诗人孟郊,为了自己表示对母亲孝心。写下的一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歌《游子吟》。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作者简介:孟郊(751年-815年),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注释

⑵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吟:体名称。⑶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⑷临行:将要。

⑸意恐:担心。归:回来,回家。

⑸谁言:一作“难将”。言:说。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⑹得:报答。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写母亲为临行的游子缝补衣服时的情景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四、文章总结 我们也要学习作者孟郊感恩父母,感恩朋友感恩社会。

游子吟教案设计 篇3

余庆县芝州小学 何昌文

《游子吟》设计理念:

《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所写的一首母爱的颂歌,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一直脍炙人口。为了让这凝聚了人类美好情感的名作牢牢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我始终围绕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咏三叹,咏叹到底。在品读全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诗意、想象诗画、品读诗情、写出诗感,引导学生读出诗的三种境界,即读出“诗中之画”、“诗中之情”、“诗外之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名句为情感主线,反复品读、回环体味,让祖国的经典文化和人类的美好情感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理解古诗的含义;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并默写古诗;

3、体会母爱的伟大,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赞美之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含义,有感情朗诵、背诵诗歌;

2、体会母爱的伟大。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结合生活,引入诗境

1、师谈话导入:班上哪位同学出过远门?离开家门时妈妈为你做了什么,又对你说了些什么?当时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从插图入手,引入课题。

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说说这幅图画的是怎样一种情景。(指明学生说。)

教师根据情况作补充:儿子即将远行,母亲深夜为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把自己对儿子的关爱、牵挂都一针一线地缝在儿子的衣服上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名作《游子吟》,感受母爱的伟大。(板书课题)

二、提出质疑,合作解题

1、读读课题,你有什么不懂的?

(比如:什么叫“游子”?“吟”是什么意思?)

2、出示注解,解释诗题。

吟:吟咏;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这里用的是第二种含义。游子:离家远游的人。相关题材的诗歌如:《暮江吟》、《石灰吟》等。

3、介绍诗人和诗歌背景。

作者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在小时候失去了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从小刻苦学习,可是多次考试落榜,直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该诗就是在他考中进士后,为感谢母亲写下的。

三、细读诗歌,感知诗意

1、朗读名句:在这首诗里,有一句诗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感受,后来一直被人们吟诵的千古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这里的“寸草”是什么意思?“三春晖”是指什么?(强调:注意“晖”和“辉”区别)。请生结合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这句诗表达的是反问的语气,你能把读出这种反问的语气吗?(鼓励学生用反问句式、肯定句式、感叹句式表达自己的理解。)

(3)引导学生用反问的句式问自己、问老师、问同桌,反复吟诵这句诗。

2、朗读“临行前”的诗句: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请孩子们读

读前四行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这四行诗,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课件出示插图)

预设:抓住“密密缝”,体会浓浓爱。

(1)为什么儿子不能报答母亲的恩情呢?(指名说,预设:生说作者进京赶考前的晚上,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给儿子缝织衣服。)

师:你的感悟能力很强,请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种感受的?是的,插图是文字的再现,书上的插图再现了哪句诗?(“临行密密缝”)母亲为什么要“密密缝”?(使衣服结实耐穿,怕儿子迟迟不归。)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意恐迟迟归”)你很会读书,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确,在古代吴越民间,有这样一个习俗,儿子出远门前,母亲都要为儿缝织衣服,缝得越密,儿子就回来得越早,缝得越稀,儿子就回来得越迟。所以母亲“密密缝”,是因为“意恐迟迟归”。

(2)指导朗读。

母亲把这份愿望缝进了衣服里,现在,我们就把这份祝福融在诗句里,读出来好吗?(希望再密一点,让儿子早点回家;还要再缝得密实一些,再结实一些。母亲的心情多么迫切啊!巴不得儿子早点回来。)

(3)母亲担心的仅仅是儿子“迟迟归”吗?她还会“恐”什么?(指名说)

(4)由此可想,母亲在“游子衣”里,除了缝进了密密的针线,还缝进了什么?

请把母亲的担忧、祝福、牵挂和所有的爱,都缝进游子衣里,一起读读前四行诗。(指导朗读)

(5)可以说,一件游子衣,一片慈母心!你说,这样的深恩能够报答吗?所以,作者发出感慨(诵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四、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1、指导朗读,引导出学生的感情。A.指导朗诵的节奏(课件展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指导朗读的感情。

(读时语调缓慢,满怀深情,读出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指名个人朗读,师生评议。

3、配合音乐,教师动情范读。

4、配乐集体朗诵。

5、集体背诵古诗。

五、结合主题,推荐阅读

1、课件播放《母爱》、《繁星》,让学生读感知。

2、有机会收集冰心的诗歌《纸船》进行阅读。

3、诉说母亲关爱自己的一件小事,从而体会母爱的神圣无私。

六、作业布置,加深巩固

1、把古诗背给妈妈听,为妈妈做一件开心的事。

2、收集歌颂母爱的诗歌,在班级开展一次“母爱伟大”的诗歌朗诵活动。

附板书设计:

14.古诗两首(其二)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中之画)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中之情)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之意)游子

游子吟教案 篇4

一、讲故事,引出课题

教学时,先采取讲故事导入法,讲述孟郊写这首诗的背景和这首诗的内容,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二、解题

游子: 古人把离家在外的人叫“游子”。“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三、小组合作学习,初读古诗

1. 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初读古诗。

2. 学习小组长拿卡片,让其他同学读。同学间相互纠正字音的落实情况。

3. 抽学生读古诗。师相机范读。

四、再读古诗,读出韵味

1. 在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说,把读中感知的内容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从自由广泛的交流中得到比较全面的整体感知。教师设计问题: 在读中大家一定明白了不少问题,愿意互相说说吗?可以同桌说,也可以小组说,谁认为自己说得好还可以站起来说。

2. 自己还有哪些地方不懂,提出问题,集体讨论解决。着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寸草心”、“三春晖”。

3. 听一听,模仿读一读,感悟古诗的韵律。

4. 看着图,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熟读成诵

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比赛读等一系列过程中,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亲对儿女的`爱。让背得快的同学介绍自己背书的方法。

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尝试读一读另一首诗

晨起缝破衣

郑 燮

晨起缝破衣,针线不成行。

母年七十四,眼昏手又僵。

装棉苦欲厚,用线苦欲长。

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

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

这首诗,同样是穷书生的感叹,同样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七、听歌曲《游子吟》,感受游子在外思念祖**亲的感情

参考资料

△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现浙江省德清县)人。唐朝诗人。他一生很不得志。早年屡试不第,46岁才考取进士,50岁出任溧阳县尉,以后还做过几任小官,生活非常贫困。他的诗,很受韩愈的推崇。与诗人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五言古诗。诗人在题下自注“迎母溧上作”,该是他中进士后,在溧阳做官时,为迎接母亲的到来而写。这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细腻深沉,深得人们的喜爱。尤其是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成了有口皆碑的佳句。1992年,香港民众评选十首最喜爱的唐诗,《游子吟》就名列榜首。

△ 孟郊诗两首

闻砧归信吟

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 泪墨洒为书,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将寄万里亲。

杵声不为客,客闻必自白。 书去魂亦去,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兀然空一身。

△母亲的恩情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上一篇:玩转手指游戏培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家务劳动实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