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树木评课稿

2024-07-15

认识树木评课稿(精选4篇)

认识树木评课稿 篇1

《认识面积》评课稿1

一、本节课新课程理念鲜明突出

1、教师像导演。从提出教学目标,到完成教学任务,整个过程,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老师出示了“圆”后,启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本节课你们想了解圆的哪些知识?”学生生成问题“什么是圆的面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以及怎样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在引导学生生成学习目标中扮演好了引导者角色。在学生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老师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实现知识迁移,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圆剪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进而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构建新知识。从这个层面来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组织者。在学生剪、拼图形的过程中,老师能够深入每一小组指导学生如何将圆剪拼成长方形,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从这个层面看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合作者。

2、学生像演员。在推导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中,从学生动手实践剪圆、自拼图形,到学生自主探究和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整个过程,学生个个是主体,个个是主角,演的轻松,演的有特色,学的真实,用的灵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

二、本节课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学生有四次动手操作的机会:第一次是将圆按照4等份、8等份、16等份、32等份、64等份的要求进行分剪。第二次是学生将剪好的纸片拼成自己熟知的长方形等其他图形。第三次是学生通过展台展示自己的拼图。这既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体现,又是突破难点重点的需要,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观察生活环境中自动喷水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圆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出喷水头喷出的最大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个值得商榷和加以改进的方面:

1、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本节课可以引导学生把圆折成三角形,尝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可以收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2、创设教学情境要立足于教学内容。总而言之,这节精品课,不仅充分展示了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而且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探索。

《认识面积》评课稿2

今天在网上观看了著名特级教师俞##在xxxx年上的一节三年级概念课《面积的认识》,底气造就了大气,正是俞老师自身的底气-----对教材的独特见解,深入的挖掘;对学生的了解;对知识建构的把握,造就了这一堂大气的概念课。老师们都知道,概念课好上,但是要把一节概念课上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俞老师却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满大智慧的数学概念课。下面就把我听课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1.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扎实的课。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必须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是什么呢?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进一步是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愈来愈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俞老师从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和学生谈自己理解的“面”;接着是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过渡到数学学科中所谓的“面”,揭示面积的概念,再接着,组织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安排测量身边物体面积的实践体验活动,巩固知识,积淀新经验,内化知识。学生从学到什么是物体的面,到发现面是有大小的,再到主动测量,主动建立测量标准,无不体现这是一节扎实的课。

2.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充实的课。

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俞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该动手时全体都动手,该思考时,学生都被俞老师引入深深地思考中,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节充实的课。

3.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平实的课。

听俞老师的课,没有一点作秀的痕迹,就像他在上一节平时的课。从课的开头就可见得,一般的公开课,上给听课者听的成分居多,总是用一些高科技的多媒体手段吸引听课的老师,总是让孩子们去配合自己的表演。可是俞老师的课时扎扎实实上给孩子们的课,没有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只是用自己的幽默风趣的语言,简洁明了的带领孩子们去遨游数学的世界,全无他人,这是一节真正的平实的课。

4.俞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真实的课。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从这一意义上讲,有遗憾的课才是一节真实的课,有缺点才能有进步,才能给听课者留下反思的空间,才能与听课者一同进步。俞老师的这节课在开头用了大量的时间在生活中找物体的面,学生面的概念建立的很好,可是正是这一部分用的时间太长了,导致后面学习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用时短,学生的操作稍嫌少了些,如果学生的操作在多一些,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将更加深刻。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的课堂是我们教师对课堂的追求,俞老师正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堂这样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3

今天上午听了三年级组吴老师的《认识面积》后感受颇深,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重视情景创设。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于小学生来说,课的开始是否能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老师以神偷奶爸的任务贯穿,使原本枯燥的数学概念课变得趣味盎然,有效驱动并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探索体验。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导学单的引领,带动学生在自主探索、充分的体验的基础上,运用摸一摸、涂一涂、比一比等各种方法,真真切切地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经历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比较面积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从大到小排列5个图形的活动。这些活动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做好准备。

三、体现了有意义的学习。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去理解,去把握,而不是让学生背记概念。老师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深化面积的含义,区分周长。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说一说;再比如提供图片区分周长与面积,既巩固了以前所学,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面积的理解。不仅注意到了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更是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对概念进一步强化。

整节课,学生们学习劲头高涨,探索活动充分到位; 教师教学设计精巧,点拨到位,很好地体现了市局的指导理念,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课。

《认识面积》评课稿4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本节课上李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陈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找一找图片中的物体的面、摸一摸桌子的面的动作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长方形、正方形物体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李老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比较身边的学习用品的面积大小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李老师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四、几点不足

1、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还太小,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挖掘。

2、教师给学生准备的学具(素材)太少,太单一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用6个正方形拉出不同的图形”这一练习应该让学生动手拼一拼,摸一摸,得出面,再比较面积的大小。

4、教师总结性的话语太多,提问的学生面不广,回答问题的学生太少。

《认识面积》评课稿5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学习了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放在一课时进行课堂教学比较充实。而新课标教材认识面积独立成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编写意图,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来教学,在学习本课知识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熟识的事例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为后续的面积单位的学习和面积计算的学习做好准备。罗老师的课让我回味无穷: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罗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书桌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开口图形,学生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以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罗老师根据中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各种梯度的习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在摆铺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罗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6

听《认识面积》一课后的想法

我的建议:

1、当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后,我觉得就在这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再让学生齐读黑板上的板书“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而后再让学生举例说出课本的面积、桌子的面积等。

2、教学桔子的面积时,教师拿着桔子让孩子说出桔子的面积,如果一定要桔子的话我个人觉得就应该让孩子们上台去摸着桔子的面积,让学生新自体验不规则物体的面积。

3、在练习巩固中出示三个省(直辖市)的轮廓图时,里否应该考虑身边的素材,如琼海市、海口市、三亚市来进行比较。

4、在出示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大小时,当学生说出测量出它们的长与宽时,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出当知道长与宽我们只能算出周长,而不能量出面积。我觉得是否这样处理,当知道长与宽后,学习了面积的计算方法,我们也可以算出面积,但现在还没有学,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

5、在比较大小时,借鉴一下市一小的课例,直观地演示当周长一样时,面积是否一样。

《认识面积》评课稿7

校本教研让我们开展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等教研活动。

作为年青教师的我从中受益匪浅,现将区教研员韩老师针对我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认识面积》一课的点评记录如下:

韩老师:你的这节课体现了课改精神。

你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领悟面积的内涵,概念理解方式灵活,可喜的是没有让学生背记概念,而是通过实物举例,动手去摸索理解,去把握。

韩老师:尤其是将手画的黑板上,这个环节的设计处理不仅面积由物体表面大小迁移到图形大小上来,而且让学生明确规则图形有面积,不规则的图形也有面积,而且也有大小。

韩老师:从你的课堂上多次体现课改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不论是认识面积,还是比较面积大小都有所体现。

韩老师:课堂上还体现了估算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先估算,在进行计算,这种训练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很有帮助。

韩老师:课堂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经历找面积比较的过程,并体验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多样化。

韩老师:从你的这节课,让我看到泡崖小学教师的课改理念体现很明显,课堂上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下面,我就说说这一节课的问题。

韩老师:我觉得你们班的学生平时的训练就不到位,尤其是课堂举手发言直喊老师,不要求举手姿势特别规范,但是不能站着,甚至下地喊。

郭主任:对,这样显得课堂特别乱,再加上你的动作也比较随意,说话,站姿,手势给人感觉很闹。

韩老师:老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不能总是大声,学生也大声,课堂上你显得躁,正像郭主任说得那样,准备匆忙就显得毛躁。

韩老师:再就是你在课堂上组织教学能力还得加强,如果一个环节结束,马上让学生调整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不能你光顾着自己的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雪地状态。

现在看一节课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学的状态。

郭主任:教师讲的在好,学生不听,那么也是失败的,你要在组织教学方面多下功夫。

要学生运用各种激励的语言,让每个学生的视线始终跟着老师走,一年级老师在课堂组织教学上就非常值得借鉴,有时间不妨去看看,就“还有一双小眼睛没看我”,“男生中有一个小脑袋没有转过来”……总之,教师鼓励语言要灵活、生动。

韩老师:面积大小比较时反馈要控制速度,课堂教学动作要快,说的也那么快,下面好多学生都没有听明白,这时你要加以控制。

还有有一个学生回报公式法,但是单位你没有及时纠正。

我:对,这个问题我发现了,但是以为以后才认识所以不想浪费时间。

韩老师:这种想法不对,至少得给学生一个准确得知识。

要学会控制课堂,课堂发言也要有所把握,不能有几个举手的都要叫,要灵活处理,再有就是练习反馈要有侧重,不能一个模式。

郭主任:韩老师提了这么多宝贵意见,今后你要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加强学生得训练,我:感谢韩老师这么诚恳的帮助我,我光注重教材的研究挖掘,却忽略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学生训练,今后要在这些薄弱环节上努力。

《认识面积》评课稿8

本节课上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目标要求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实施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一、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本节课上,郑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体会,直观地理解面积的含义:首先结合学生自己找的身边的具体实例,通过摸一摸黑板面的动作,找一找身边还有什么有面积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其次通过找正方形、三角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感受面积并认识到平面图形也有面积,又出示角让学生找面积形成对比,使学生理解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使学生完整的认识面积的含义。然后在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实践操作中,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丰富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为后继学习面积的度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设计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郑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面积之后,通过广告位招租这一习题,既巩固了面积的概念,又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第二个练习谁的面积比较大,追问学生能不能一下子比出来,再出示1一边是长方形一边是正方形,2大小不一的正方形3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第三个练习让学生估测图形的面积应该是有多少个小方格,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理解面积是二维的,通过课件的逐步演示,用小方块填充整个图形,进一步丰富了面积的概念。

三、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上,无论是对“面积”含义的理解还是让学生用不同的面积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郑老师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拼摆等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加深学生对建立统一测量单位重要性的体验。

《认识面积》评课稿9

宋老师讲这节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听了之后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有许多地方设计很是让人耳目一新。

1.激发学生挑战的心理。首先教师给与学生出示例题,学生猜测鸟巢的占地面积大约是20让学生猜测单位。虽然学生用了自己学过知识,进行猜测试填,但是学生们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掌握的知识,认为自己填的单位不合适。这个时候,老师再适时的给与学生一个没有学过的单位。这样进入新课即使学生感觉有挑战性,又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已经有了经验,能够较容易的进行学习。

2.给与学生建立脚手架。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支撑。在上本课内容之前,教师给与学生进行适当进行复习。这样能够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能够较好的进入新知识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的脚手架建立起来,或者是重新树立起来。这样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去学习和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3.学习和生活结合起来。教师的在教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而这些例子都是学生周围现实世界接触的地方,这样学生能更好形成自己的数学形象,进行更为容易的形象思维,建立学生的表象。

4.本节课,教师在教学中,重在学生感受。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和掌握。这样非常容易给以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5.建议在最后不知一下作业,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相关的面积,这样学生能够在有意识的观察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认识面积》评课稿10

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在本节课中,刘敏老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平面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刘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面积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一、概念的掌握比较扎实

在课的开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摸数学书、桌子、黑板表面、铅笔盒盖的面,直观感受物体表面的大小,再让学生比较黑板面和数学书面的大小,通过比较引出面积的含义。接着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课桌面、铅笔盒盖的大小,巩固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随后又让学生自己选择周围物体并比较他们面积的大小。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主说一说周围物体表面的面积,和比较物体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充分感知并且初步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体验策略的多样性,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的优点

刘老师先让学生猜一猜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矛盾。再引导学生借助老师提供的学具,同桌合作交流,自主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比较。让学生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初步感知用正方形进行测量比较的优点。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学生可以将两个图形重叠后,再进行观察;可以用方格子摆一摆数一数;还可以用长方形纸条摆一摆数一数……最后通过“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些”的问题的争论,让学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摆或画正方形格子的方法比较的优点。

《认识面积》评课稿11

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感觉到张老师对教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但整体来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想抓的内容太多,一节课40分钟,容量太大。建议:

1、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知道什么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就不要再浪费时间,哪些新内容的教学需要用到旧知识,这些知识掌握的怎么样?都要有清楚的把握。

比如:在上课伊始,老师课件出示的这些常见的物品中除了书中的圆柱形物品,还增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物品,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六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于圆柱的初步认识,和长方体、正方体一定能区分开,做如此安排浪费了时间。建议本换节的情境创设可以这样,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的物品。上课了,先出示书中的情境图,让学生从中找出圆柱,之后,让学生把你课前准备的圆柱形物品高高的举起来,大家互相看看,都是圆柱吗?然后找出不是圆柱的,说说原因,以此来导入新课。

2、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针对教学目标,要有目标指向,不做无用功。

3、探究侧面积公式环节,这节课看似学生在动手,实际是在教师的牵引下操作,每一步都是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缺少独立思考。建议放手让孩子去做,课前让孩子准备圆柱形物品时可以建议他们准备侧面容易剪开的,可以让孩子们自己试着剪,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做。

《认识面积》评课稿12

郑洋洋老师所执教的《认识面积》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1——72页内容。

“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几何概念教学课,从长度到面积,是空间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为面积单位教学及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有大有小,但是要上升到数学的认识,尚需要丰富大量的表象和大量的实践操作,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的目的。为此,郑老师较准确的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通过探索、交流、比较、评价等学习过程,得到用估测解决问题的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合作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郑老师准确地把握了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内涵,充分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课程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环节。将枯燥的几何概念课上的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呈现如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注重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统一

课堂教学必须要传授知识。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被动接受,而有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其间的奥妙全在一个“趣”字。为此,我们提倡“知情”统一的课堂,要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学习材料,组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本节课,郑老师在导入环节巧妙的引入学生喜欢的动物,小兔子作为导入手段,通过小兔子比较贪吃想吃更大片的树叶来引出面积这个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欲望。

亮点二:注重“生活味”和“数学味”的统一

如果说生活的“味”是亲切自然、丰富多彩的,那么数学的“味”则是抽象严谨、精炼深刻的。数学教学应使“生活味”与“数学味”有机融合。本节课,郑老师选取了大量生活中的物体(树叶、字典等),并以学生的学习环境为主阵地,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物体,如:黑板,课桌,课本等物体,通过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感受物体面的存在等活动,把间接的数学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起来,初步建立“面”的概念。在这里,生活是形式,数学是本质。

亮点三: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对小学生而言,概念教学可以适当地淡化它的定义,而要注重感知和体验,在丰富和坚实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本节课,郑老师首先通过若干个大小区别明显的物体的面,比如课本和课桌的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面的大小上来。在学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入面积概念,然后通过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概念的内涵,拓展概念的外延。郑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运用小组合作等方法,然后通过动手实践、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测,在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中形成多样化的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如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大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选择是通过填充三角形,圆形或者正方形来比较两个面积的大小等等,使同学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体会到选择正方形是最方便也最容易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全面、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的同时,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亮点四:注重现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在告诉我们两个图形所用的方格个数,猜猜哪个图形面积大这一环节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当然,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郑老师在课堂教学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1.作为一名新教师,板书书写欠规范。

2.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以后,应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老师没有把这样的机会放手给学生。

3.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果把重叠法也用到本节课中,那么这节课将更加完美了。

《认识钟表》评课稿 篇2

《认识钟表》评课稿1

今天听了梁老师讲授的《认识钟表》,授课中,梁老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低年级学生特点为抓手,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果良好。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在开始就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9时在上课,晚上9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梁老师结合低段学生的特点,采用集体鼓励奖励星星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饱满的兴趣学习,学习效果良好。

建议:认识钟表时,时间安排短,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表达时间,才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认识钟表》评课稿2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杨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杨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杨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杨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杨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杨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杨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杨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杨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5.美中不足的是:

①杨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评课稿3

今天,听了袁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一、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我播放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在这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我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三、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第二个环节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老师在其中只是引导而已,当然学生在这个环节也表现的很好,很详细的汇报了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学具钟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认识钟表》评课稿4

黎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黎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听力比赛,播放一段钟表的声音,让学生听这是什么声音?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学生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说对了几样。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黎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黎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黎老师还设计了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黎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9时做作业,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认识钟表》评课稿5

《认识钟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过一小时是几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总体来说徐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相当清晰。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学习。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兴奋,也容易分散。教学中徐教师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徐老师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是很好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利用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徐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徐老师用课件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课件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2、创设教学情节吸引学生。

课中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一开始,徐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徐老师又以乘动车为主线,让学生拨一拨:8时出发、9时到达宁波、11时到达上海,在钟面上怎么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3、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徐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徐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4、美中不足的是:

①徐老师的问语要适合一年级小朋友,如:在教学7时时,老师问学生怎么表示,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表示,那只有老师自己回答了。

②关于课堂常规,在订正学生课堂上做的练习时,要先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停下来之后再订正,这样才有效率。

③碰到课堂中学生回答错误而其他学生帮忙改正后,要让说错的学生再回答一遍,给他以鼓励,帮他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认识钟表》评课稿6

 重点:

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难点:

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环节:

(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

(二)结合生活认整时

(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刻

(四)区分中拓展认识

(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

(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

(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

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习研讨。

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

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大大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习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

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解说6个主题图的设计理念:

(1)为了分散教学难点,有效利用时间,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有关认识钟表的知识,课前精心设计了预习提示单,孩子虽然很小,但是他们的自学能力不可小视。

(2)、数学知识趣味化

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问题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思考的内动力,例如:钟表真的坏了吗?学生深入地思考交流后知识提升了;他们谁说得对?争论什么呢?巧妙有效地突破本课难点。

(3)关注学生,给予人文关怀

一分钟的休息游戏时间,石头剪刀布,有效地利用的这个1分钟。

(4)关注后进生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5)教师充分培养一年级学生的倾听、表达、课堂习惯的培养。夯实本课重点内容。

(6)教师语言到位、学生明确要做什么。(由于孩子年龄小,我们在课件上也做了文字提示)

(7)我们精心设计了有趣的课后检测环节。认钟表,奖励参观学校图书室、舞蹈室、微机室撤场的环节。

不足: 教师有时过于着急,留给学生的时间过于短,要充分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再充分些就更完美了。我们一学年会共同努力。望多多指教。

《认识钟表》评课稿7

梁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尊重学生位主体的地位,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同时教师将学习与平时的学习生活练习起来,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一、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梁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自制的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更是利用儿童话的语言,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

二、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梁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几时上课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小耳朵注意听,让小手放到位,耐心的培养学生,纠正学生的学习习惯。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认识钟表》评课稿8

今天听了张雁斌老师的《认识钟表》一课,深受感动。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本节课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身边的同学过生日引入,妈妈给她准备了一份礼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练习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通过“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粘贴,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4、在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使学生围绕问题畅所欲言,这样,同学间也有了相互学习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和颜色的变换,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张老师还乘机追问:“关于钟表的知识,你还知道那些?”学生们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知道我家钟表的后面有好几个钮,可以开时、定时的”;“我知道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我知道表上除了有分针、时针外,还有秒针。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点”……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显得乱而无序,应加强对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巧妙引导,以其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新型课堂。各环节的实行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2、由于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3、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4、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热爱数学。

总之,整体看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值得同仁学习。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认识钟表》评课稿9

黄文静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黄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蓝猫开钟表店的故事贯穿在整节课堂中:如逛蓝猫钟表店初步认识各种钟表;设计闯关游戏招收钟表修理工等。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黄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玩一玩桌子上的钟面模型,仔细看看,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总结出认读的方法。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黄老师借助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数学动了起来。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发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黄老师还设计了师说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黄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早上8时升国旗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早上8时读书,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7时、9时等。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黄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钟,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本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学生自己操作时没能一一照顾到,少数学困生感觉吃力;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评价性的语言太过单一,课堂教学重在语言激励。

《认识钟表》评课稿10

《认识钟表》这节课是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让学生从小建立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陈老师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教学过程,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说一说、拨一拨、做一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课堂中通过形象、生动的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来学习知识。在这节课中,以下这几个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们学习。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老师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突出知识点。例如:在欣赏各种各样的钟面时,老师用准备很多漂亮、形状不一的钟面,激发学生的兴趣,难怪全班学生都想和这些钟面交朋友。再如: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在他们的汇报交流中认识又粗又短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分针后,又通过把时针、分针分别进行闪烁,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教学钟面上有12大格时都把一大格一大格做了处理,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二、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注意创设了很多轻松愉悦的情节。如:老师创设了“老师是早上7时起床,你是什么时候起床的?”这个情景,展开教学,学生兴趣很浓。在认识了钟面以后,让学生动手拨一拨,因为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学生注意力很集中,一下子就拨出了这些时刻,正确率很高,教学效果很好。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来获取知识

陈老师在这节课上,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8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师说时间让学生拨,同桌互拨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

《认识钟表》评课稿11

王xx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有这样一些成功地地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王老师在导入时设计了一个谜语,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说说钟表的用处,拉近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在教学认识整时,认识大约几时时,又创设了喜洋洋生活的一天和相约去看书的情境,这些孩子熟悉的动画人物牢牢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让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样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学生说对了说错了,不是老师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评,谁说对了,还有没有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这将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王老师在这节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观察、操作、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钟面模型,看看上面有什么,进而认识钟面。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如果分针还是指着12,时针指着8,那是几时?8时。如果时针指着5呢?5时。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大家,我们以后怎么看时间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认读的方法: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这里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在认识大约几时这一难点时,王老师采用“情境体验式”。创设了喜洋洋和懒洋洋相约去图书馆看书的情境,知道了3时不到一点和3时刚过一点,这些接近3时的我叫做大约3时。让学生在观察中比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认识大约几时,然后又出示几个大约几时得时间让学生来认读,较好的突破了难点。为了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王老师还设计了钟表的练习,学生在操作中学会了方法,学懂了知识。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王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喜洋洋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并潜移默化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上午几时起床,晚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喜洋洋上午9时做操,晚上9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9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精心设计练习,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练习的设计上,王老师能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巩固练习题,让每个孩子都能吃的饱,吃的好。如认整时,拨整时,认识大约几时,全体学生都会;根据时刻画时针或分针,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学生画的很好;观察钟面上的时刻找规律,则满足了三分之一左右学生的智力发展需求。而这些对于打造高效课堂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从整体看这节课很成功,这和王老师在上课之前进行了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教学中语言要更加准确,教学设计还可以大胆放手一些,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钟表》评课稿12

听了杨老师的课,感觉低年级的学生特点和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语气、课堂语言,自己一点也不熟悉,听了杨老师的讲课,收获颇多。

整堂课环节特别明确:认知钟表的两个针——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识半点;目标达成度也比较高,重难点也比较清楚,但是或许有由于是下午第一节上课的原因孩子的情绪以及参与度不是很高。

而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思考如下:

我们习惯于在生活中说几点几点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就是几时几时半,这样老师在课堂上改正,是需要总是改正还是需要随孩子随平时的说法,这点需要老师本身先要明确。

其次,教授孩子的几点半的问题,这本身是这节课的难点,但是在这个地方处理的时候感觉还是理解的不是很好,老师只是说时针走过几就是几点半,但是这个地方孩子没有感知,不知道到底怎样算是几点半,没有真正理解规律中的“走过几点就是几点半”的含义。

《认识钟表》评课稿13

上午在一四班听了老师的《钟表的认识》一课,对于一四班的孩子有很大的感触。整体一四班的孩子的听课的认真程度以及回答问题明亮的声音、清晰地思路令在做听课的老师折服。

听了杨老师修改之后的课之后,感觉思路特别的顺畅。表现在:

环节特别的清晰:认识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认识整点;认知半点;知识总结生活教育,这使得整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思路特别流畅:各个环节之间过渡的比较明确,知识难点处理也比较得当,整体孩子知识掌握牢固,对钟表的认识比较到位。

但是,觉得有一点在时间的分配上,觉得在前两个环节上,时间用的比较多,占据了23分钟的时间,而这节课的知识难点对于半点的认识,却花费了很少的时间,但是却因为孩子回答的比较全面到位,使得课堂进展的比较顺利。但是这点应该是注意的,就是重难点分配的时间要多一些。

《认识钟表》评课稿14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王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如猜谜语等情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中,王老师出示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9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之后还设计了摆时针、分针说时间练习,很好的把时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教学。说一说身边的生活时间,效果明显。如出示升国旗8:00时钟、吃饭12:00时钟、踢球4:00时钟等练习设计,还有王老师设计摆时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时间,更加深了对时钟的理解。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认识钟表》评课稿15

“认识钟表”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此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再认识钟表表面上的整时数。我听了徐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我觉得徐老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整节课的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新朋友,通过一个小谜语猜猜新朋友是谁,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巧妙地过渡到钟面的认识,并围绕“钟面上有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学生交流发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对钟面及时针、分针的认识。

2.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有认表的经验,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但是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有的能认识整时,但概念是模糊的,为了更好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老师出示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四个表示不同时刻的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引导总结出当分针指向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的认读方法。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徐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利用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巩固认整时的方法,也使孩子感受到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再如:徐老师创设了一路跟动车拨时间情境,使学生入情入景,激发学生拨钟热情,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比如出示小明上午8时做功课,晚上8时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8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文化及品德教育。

在最后一个环节,教师用课件演示介绍古人是用日晷、沙漏等来记时,现在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钟表来记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受到文化熏陶。最后还对学生进行惜时的思想教育。

《认识分数》评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地位与作用

《分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的再认识》(34~36页)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的,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性质以及公因数、公倍数等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的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教学目标

过去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将教学目标分为了三维。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将教学目标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与直观操作,体验分数产生的实际背景,进一步理解分数,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积极参与操作活动,主动地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与挑战性。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学情

《分数的再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次,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事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故事“西游记中的唐僧分饼”引入课题一天,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又累又渴,于是孙悟空、沙和尚和猪八戒去摘果子解渴。不大一会三人腾云驾雾回来了。唐僧很高兴打开了干粮袋,里面装着2张糖饼,3张油饼。同学们,你能用分数表示出糖饼占饼总数的几分之几吗?油饼呢?唐僧说:你们辛苦了,给你们一张油饼吧。怎样用分数来表示徒弟们得到的这张油饼呢? 为什么这样表示?一张油饼分给三人吃吧。你们说怎样分才公平啊?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首先让学生猜测如果每个同学拿出自己所带笔的1/2,是否相同。肯定会有两种答案,再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先叫全班学生拿出所带笔的偶数支。再是让学生数出偶数支的1/2。最后全班交流,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拿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分数有更深的了解。

(三)运用新知,拓展延伸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两本书的1/3不同,使学生认识到:

1/3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1/3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使认识进一步提升的:

任何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相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

对应的整体不同,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四)巩固反馈,发展能力

在处理具体练习中,我觉得应该指出的是。

1.画一画中,无论如何画,只要是整个图形的1/4是一个小正方形既可。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练一练第1题重点是分割法、移动法、旋转、合并这些方法的使用。

3.练一练第2题重点体现涂法的多样性。

4.练一练第3题重点除了体现画法多样性之外,还要比较平均分之后,每一个图形的两个1/2是否相同;还要比较这三个图形的1/2是否相同。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把已经形成的抽象认识,进行了及时的练习和必要巩固和强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节课我不仅注重了知识的教学,同时也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经历猜测、验证、总结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小结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主动回答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在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有层次的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教学理念。

五、说板书

分数的再认识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因为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学生对教材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理解

各位评委,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部分完成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概念和面积单位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了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与内容的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中掌握4-6学段空间与图形的要求,以及学生所具有的认知结构特征,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能力目标:理解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将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定为:能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之上学习的,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直观到抽象,层层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学的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现已有的表象,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练习,巩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小兔乐乐想从三快草地中(有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找一块面积最大的草地去吃草,却不知道怎么计算哪块土地的面积最大,请同学们帮助解决。学生利用以前的知识能够计算出其中正方形和长方形草地的面积,不能计算出平行四边形草地的面积。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识,还体现出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些方法,展开其中的割补法,通过转化-找关系-推导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自己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概括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这一环节的设计,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高。

课后练习和一些变式的习题。

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多种形式的数学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

(四)联系生活,深化应用。

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用学到的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

(五)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六)布置作业:

自编一道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富有实践性和应用性,鼓励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认识圆》评课稿 篇4

今天有幸听了王雅老师的数学课《认识圆》,感觉收获挺大。“圆上”指什么?就是指围成圆的封闭曲线上,以这条封闭曲线为界,曲线以里叫圆内,曲线以外叫圆外。步步夯实,才能得到清晰准确的直径与半径的概念。

王老师的这节课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本来枯燥的一节概念教学课上得生动有趣。思维往往从动手开始,在教学中王老师重视让学生动手动脑,实践探究,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王老师都安排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交流的机会,有效地解决教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认识直径和半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关系时,教师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口交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水到渠成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节非常实在的常态课,我觉得教者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教学风格,值得我们大家借鉴和学习。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单位推荐意见下一篇:太原定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