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2024-09-07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通用10篇)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篇1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黄俊溢 据公开资料整理

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巨大的水污染压力。据环保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地表水水质稳中趋好,但部分水体污染问题突出。近八成劣Ⅴ类水体集中在海河、淮河、辽河和黄河流域,海河、辽河流域主要支流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分别为44%、33.3%。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14个富营养化湖库无明显改善。近岸海域局部污染严重。水环境领域中的湖泊污染治理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难题,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来治理。诸多闻名于世的湖泊都经历过艰难的治理历程。其科学的治湖举措和先进的治理思路,均可为我国的湖泊污染治理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期国际绿色经验将以被日本人视为母亲湖的琵琶湖为例,对其治理经验总结一二。

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四面环山,面积约674km2。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邻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横卧在经济重镇大阪和名古屋之间,是日本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千百年来,日本人民在琵琶湖一带生活栖息,孕育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灿烂的精神文明,日本文化经典《万叶集》和《源氏物语》便成就于此。因此,琵琶湖与富士山一样被日本人视为日本的象征。

琵琶湖纳入河流460条,流出河流仅濑田川一条,自然条件极为封闭,湖体净化周期为19年,进多出少的水流格局使得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琵琶湖环境保护的自然净化条件并不好,虽然自明治时代实施对京阪地区供水以来,就一直重视对琵琶湖的水质保护,但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琵琶湖的环境也遭到严重的污染与破坏,水质下降,赤潮、绿藻时有发生,浅水区更是堆满了漂浮来的各种生活垃圾,京都市供水中一度出现过霉臭味。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的高速经济发展带来了环境危机,随着沿岸城市工业的发展,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建设,彻底改变了琵琶湖封闭式的水资源利用的传统版图和格局。工厂、生活用水等排出的废水中大量农药、化学合成品、重金属类物质破坏了水生环境,给水中的鱼类也带来了危害。1962年,因为农药而产生的渔业受害额度达到了4亿日元。据1973年滋贺大学的统计数据,平均13%到14%的鱼出现了脊椎骨异常。随着农药使用标准的制定,一部分农药在湖周边6km以内的使用被禁止。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化学污染的严重化,重金属污染和PCB(多氯联苯)污染受到了广泛关注。琵琶湖每年有大约2mm厚度的堆积物形成,对湖底表层5cm的堆积物进行取样就可以判断出25年间湖水的状态。据立川正久教授关于湖底泥沼中的重金属分布情况的调查,1970年8月28日到1971年2月7日,用采泥器取样分析表明,底泥的含锰量随水深每增加1米而增加40ppm(1ppm=1mg/kg=1mg/L=1×10-6),成正比关系,而其他物质随水深的垂直分布或呈现出弱负相关,或根本无相关。南湖与北湖的锌、锶、镉等重金属含量与几千米深的大洋海底粘土中的重金属含量相当。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锰是地质中的原有物质外,钴、铜、铅、锌,明显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污染,另外,有充分理由怀疑铬、锶、镉也是受到了污染才产生的。它们是超出了湖水净化能力而沉积的。

也正是从那个时期起,日本和当地政府加强了对琵琶湖的综合治理和公害防治工作。

严格立法与公众参与并举治污

从1972年起,日本政府全面启动了“琵琶湖综合发展工程”,历时近40年,促使琵琶湖水质由地表水质五类标准提高到三类标准。这些措施概括起来可以总结为几个方面。

首先,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入手。滋贺县城乡污水处理在琵琶湖污染治理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污水处理率98.4%,在日本国47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排名第二。全县已经建成高度发达的污水管网体系,城市公共下水道普及率达到87.3%,尚未普及的城区则安装按国家统一标准制作的合并净化槽,接入城市公共下水道后送往滋贺县已经建成的9座污水处理厂,日本城市污水处理受《下水道法》规制,生物耗氧量、化学耗氧量、悬浮物、总氮、总磷的标准分别是日均值4.8、20、40、5和0.25毫克/升,而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目前普遍采用的1级B标准中,上述五项浓度限值分别是20、60、20、20和1毫克/升。

为实现琵琶湖的有效治理,滋贺县各级政府所属的污水处理厂严格实施限值标准,不断深化技术升级和质量管理,滋贺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均采取封闭运行并实施除臭处理,解决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普遍存在的公众环境污染投诉问题。

其次,对城镇工业污染加大治理力度。1972年日本制定了 《水质污浊防止法》,滋贺县同时制定了严于国家限制的企业废水标准,政府要求所有企业均达标排放,经常采取突击性的环境监察和监测,对治理无望的企业实行关闭淘汰,对有意愿治理又缺乏资金的企业提供资金援助,目前境内420家企业中达标企业占到65%,对于达不到企业废水排放标准的企业,其废水禁止直接排入水体,而是纳入城市污水管网进行集中处置。

再次,针对农村面源污染进行有效治理。为保护琵琶湖水质,污染物排放较大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比重已经降到很低,辖区内农业生产以污染程度较低的粮食蔬菜种植和天然水产养殖为主,且大力引进精准施肥、利用堆肥等技术,降低肥料使用量。为解决灌溉用水直接下田的问题,滋贺县409个村落已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农业灌溉排水的循环利用。最后,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识。琵琶湖水质改善过程中,当地民众发挥了巨大作用,如1977年发生赤潮,全县人民自发走上街头宣传为此专门制定的《富营养化防止条例》,广大家庭妇女积极参与,自觉抵制使用合成含磷洗涤剂。滋贺县人民还常年组织义务植树造林、拾捡垃圾、清除湖体污垢、割刈水草和芦苇、监督企业排污等,涵养水源,减少污染物纳入和湖体中腐败物,推进了湖体水质改善。

经过30年的治理,琵琶湖水质大为好转,透明度达到6米以上,重新恢复美丽容颜,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篇2

为此, 邢台市城区河道管理处对城区小黄河、围寨河、二条河水体防治进行了调研, 运用化学药剂和生物分解剂两种防治方法对黑臭水体防治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创新防治对策, 为城市黑臭水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1 防治原理

(1) 化学防治:通过对水体投放生石灰、硫酸铜, 对水体进行杀菌, 清洁水体。

(2) 生物分解:通过生物的作用降解土壤、水体、污泥或残渣中的有害有机污染物或转化无机污染物降到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水平。

2 材料与方法

(1) 调查地点概况:调查地点呈线状布置, 四线贯穿整个市区, 具有区域典型性。

(2) 小黄河沿岸 (南大郭至开元桥) , 全长约9.1公里。

(3) 围寨河 (守敬南路至辛庄北路) , 长约4.6公里。

(4) 调查方法:以两条城区河道中拦水坝为节点, 沿河道分段调查四条河水体情况, 在踏查与详查统计的基础上,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进行黑臭水体防治效果分析。

(5) 防治创新方法:调查水体情况, 再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河段进行对比。实验河段一段投放化学药剂, 一段投放生物分解剂, 一周后进行防治效果对比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河段选取结果

调查了城区两条河道的水体后, 小黄河选取在5号坝段和9号坝段;围寨河选取1号坝段和顺德路坝段。邢台市围寨河污水处理厂化验室对四段水体进行化验, 化验结果如下:

3.2 防治结果

3.3 结论分析

对于黑臭水体投放药物, 化学药剂生石灰和硫酸铜效果基本没有;投放生物分解剂后效果特别明显, 而且生物分解剂的直接投放也改变了过去投巨资建污水处理厂, 河水处理再入河的传统思路, 节约了大量资金、电力、人力资源, 属于黑臭水体治理方法的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篇3

关键词:城镇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策略

城市湖泊,河流等水体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雨污没有分流等原因造成水体污染,水体严重的缺氧和发黑发臭的状态,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排污的超标对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影响很大,造成城市的污染问题。如何解决黑臭水体的问题,在全市范围内也是城市环境改善的热点问题。

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节能环保和生态优势,是最有前途的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接种微生物技术,直接将水污染物降解,从而修复水的污染;另一种是土著微生物技术,向黑臭河道投入定量微生物的生长促进剂之类的营养,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让土著微生物把污染物降解,从而达到水体修复的目的。

一、物理方法

1、疏挖底泥。在河中清除污染淤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泥沙覆水体污染,从而改善水质。然而,对特定水体而言其中却存在许多问题,是否有必要底泥疏浚或清淤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达到预期的水质要求,才不至于将深层底泥中富集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暴露出来而二次污染上覆水体。国内外许多专家都反对清河的这种方法,因为如果沉积物中重金属富集,一旦暴露,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此外,污泥最终处置是安全的或合理使用填埋也是—个问题。

2、引水冲淤。为了改善水质可以引进外部清洁水体,关于浮游植物的生长,水的停留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控制因素。如果流入河中只作短暂停留,即使河水营养极为丰富的污水,只有非常有限的微生物,数量远低于预期。因此,在允许以引入外部的清洁水的情况下,增加河水,这样既可以在河水停留时间人为缩短,使污染是不容易留在所造成的河流黑臭河,同时增加水动力,改善河流污染情况,同时河流氧气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引水技术改善河道水体水质的实例较多,如上海苏州河的综合调水工程,福州内河的引水冲污工程。

3、截污治污。完善城市生活污水市政管网,避免居民生活污水进入地表水,考虑对初期雨水的截流,尽量减少城市降雨径流对地表水的污染,目的是削减排入受纳水体的污染物总量,为进一步净化水质创造条件。武汉东湖的水果湖水域,在污水截流后,湖水中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悬浮物逐年上升的趋势得到遏制,污染物总量逐年下降,水中溶解氧上升,湖区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4、机械除藻。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一些以河水为生的季节性藻类威胁到水体的环境,尤其是在高温下,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增加了水处理技术的难度,提高水处理的成本。因此,要解决河水技术的富营养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河道水除藻技术可参考湖泊水处理技术,用处理湖泊水藻类的方法来处理河道水藻类。如直接过滤除藻工艺、气浮法除藻、慢滤池过滤、微滤机除藻等方法。

二、化学方法

可以使用的化学品去除污染的水的污染物。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新型高分子合成药物。不同药剂水质控制参数去除效率是不一样的。利用药剂法去除水中污染物例子很多,如天津市津河水处理工程的初期工程,采用了高效净水剂对津河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水体澄清,臭味降低,对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悬浮物都有一定的去除率,尤其是对总磷的去除率,处理后水中总磷含量达到了0.025mg/L,符合景观娱乐用水的A类标准。

三、生态修复方法

1、生物膜除污技术。生物膜除污技术的载体是天然材料、合成材料,在其表面形成一层特殊的生物膜,可为微生物提供较大的附着表面,有利于加强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将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小河道治理工程中,一般选用当地盛产的石材和适合生物附着的合成材料,在施工当中,尽量让其表面粗糙,增大其生物膜表面积,使其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加强。

2、曝气复氧。在被污染的水体中人工充氧,以满足动物和好氧微生物的需求,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以维持生物群落的平衡,从而提高了水的环境,消除水体中导致黑臭污染物(如H2S、FeS等)。同时河内充氧可使松河表层沉积物成致密表层沉积物,在厌氧状态表层沉积物相对宽松,很容易掩盖水分子的扩散。

3、生物菌种和微生物促生剂。通过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中投加经过培育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和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最终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对于向受污染的水直接加入微生物菌种生物修复技术更有争议性,集中使用是否造成了环境的安全问题。除了流动性差和污染较少的水体,直接加入微生物菌种不是很好。至于微生物的生长促进剂,不存在安全问题,而且还通过促进污染物的减少,微生物降解的作用,使污水的BOD,COD迅速下降,溶解氧显著增加,黑臭消除。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加入化学药品的河道中,好氧微生物的繁殖,从低级到高级生物演替,生物多样性增长。同时,它是一个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水体修复技术。结束语:城镇建成区黑臭水体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每条河涌的实际受污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一定要根据河涌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内外的成功治理经验,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技术进行因地制宜的综合整治,以实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目标。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篇4

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黑臭水体治理刻不容缓

黑臭水体多为城市河流,通常位于人口密集、商业发达地区,黑臭水体产生的地下水污染和空气微生物污染等会对居民生活、市容市貌和城市公共服务功能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作为全市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一环,实施黑臭水体治理势在必行。据了解,黑臭水体往往与主要河流相关联,小的水体治理不好,大的水体就会受到污染。黑臭水体渗入地下之后,下游地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大的`河流都会受到影响。如果地下水被黑臭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将难以估量。PM2.5特别防治专家小组成员 何海洋“首先水体里边有一个好氧的细菌。它整体对这个水里面的有机物进行一个消解,消解完了之后水里的氧气会逐渐的减少。同时补充这个氧气会越来越少。这块好氧的细菌就会逐渐的减少,同时这个厌氧的细菌就会逐渐的增加。但是厌氧细菌增加了之后就会产生一个黑臭的现象。”目前,不少专家已经开始研究黑臭水体对大气污染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某一固定区域的黑臭水体确定水体断面,再从不同距离的采样点进行空气微生物的取样。依据对照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取样地区的微生物及颗粒物浓度均达到中度污染级别,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已刻不容缓PM2.5特别防治专家小组成员 何海洋“对颗粒物的影响主要是氨气这块,它是大气颗粒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铵盐。另外这块可以产生一部分的这个芳香烃跟有机挥发物。它对大气的臭氧会有一定影响。其它的会产生一部分对人体有伤害的你比如说硫化氢,还有其他一些恶臭的气体对人体的呼吸道跟肺部是有一个很大伤害的,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致癌。”

摸底黑臭水体 篇5

关于黑臭水体,目前的主流定义是以溶解氧、臭阈值、透明度和色度四个指标进行水体质量考量,其中有一项不达标就可称为黑臭水体。由此可见,要想摘掉“黑臭水体”的帽子,需要综合、系统地进行整治。薛涛指出,目前已有的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约有56.7%的河流属于黑臭水体,广州有58.7%,江苏有20%,官方数字显示,干流四类以下水体占37%,支流四类以下水体占44%。这些数据既能反映目前治理压力较大,也可看出黑臭水体中的巨额商机。

技术路线总结

薛涛总结了目前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技术路线。“技术路线可分为四类。第一是外源阻断,如截污管网、面源控制,使外部的污染物尽量减少进入河道中间。第二是内源控制,即做一些清淤疏浚的工作。第三是原位修复,即在河道上直接施治。原位修复技术又可分为曝气、絮凝沉淀、生物填料、仿生强化、藻类抑制几类。第四是补水措施。可利用再生水、雨洪,或进行调水等。具体治理中,一般在建立以溶解氧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首先做截污,根据情况看是否需要应急措施来解决截污过程中的问题,接着是前期的工程化措施以及后期的补水措施。”

推进瓶颈分析

薛涛分析,目前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有几处瓶颈。在商业模式方面,商业开发空间局限下的PPP范畴内政府支付信用需要探讨;由此带来的对资本市场态度和企业行为的影响需要考虑;考核指标、成本计量与系统集成效果有待细化。此外,由于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要依赖建设系统,涉及建设部,而水十条由环保部发动,建设部的重心则更多倾向于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这就需要部委之间的协作与平衡;在推进相关PPP项目方面涉及财政部,而财政部考虑的多是财政安全问题,这也需要环保部结合环保领域的特殊性去跟财政部沟通,以争取在环保类PPP项目推进上达到更好的效果。

治理工程中的难点探析

王家卓在沙龙中提到工程治理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一是污水直排问题严重。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多地考察,很多河流甚至没有进行截污。二是合流制的溢流污染。以南湖为例,一到下雨时期,七毫米的雨就会导致污水横流,其核心问题就是合流制的溢流问题。我国六百多个城市有10.7万公里的合流制的管网,这部分管网对我们城市水环境的改善是较大隐患。三是初期雨水污染。初期雨水水质很脏,其污染和污水相差无几,经常导致一场雨后环境回到解放前的现象。四是管网的错接和混接的问题。我国多处没有明确的分流制或合流制,大多是混流系统。如石家庄某项目中,管道前面实行分流,在过铁路时却合成一根管,堪称无用功。南宁的一些管道,外部是分流的,但在小区建成的时候,污水接雨水,雨水再接污水,非常混乱,难以操作。天津目前查到的混接错接的有3900多处,数目惊人。

需要严格控制增量 李其军指出,对付黑臭水体,需要严格控制增量、消减增量。可通过对新建改扩建工程进行控制,如果新建改扩建工程没有污水管线,如果这个流域内污水处理厂满负荷,则就应当坚决否定该项目。如果对此不加控制,在没有污水管线、污水处理厂满负荷的情况下,污水只能向周围的沟渠排放,导致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陷入恶性循环。还可通过建立断面水质生态补偿机制的方式予以控制。如上游河水经过下游,水质变好了,则上游付费;如果水质变差了,则需要下游付费。建立这种监督及激励的机制,能够调动区县政府的积极性。张统也表示,全流域的河流治理是非常难,经常出现“上游治好了,中间许多没有治理的支流污水又汇入”的情况,亟需对河道支流采取预处理措施。

需要企业、技术联合协作

水环境治理,尤其是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复合性业务,涉及环保、市政、水利、生态、建筑等多方面问题,一种技术很难包打天下。如何将企业、技术进行合理集成,将是工程进行中一个重要问题。李力指出,流域治理需要站在城市尺度上去考虑,北控在流域治理中的三个关键支撑便是投融资体系、技术体系及企业生态群。其中,有些拉动政府,有些负责招商,有些专注流域治理。在技术体系也有功能划分,如黑臭水体可分为流动水体和封闭水体两类,这两类水体所需要的治理技术完全不同;即使针对某一种水体,也需要多种技术的配合协作。李力表示,目前北控正在致力于企业生态群的建立,北控在流域治理方面项目及框架协议有550亿投资,期待各方企业参与。

需要明确的资金结算、回报方式

多名与会专家对相关PPP项目的支付风险较为担心。如果按治理一条河两个亿计算,这么多条黑臭河道,一年这么多钱从哪儿来?张燎提出,南宁腊口河项目结合政策,预备做成PPP,以效果付费,这个想法很好,但对于企业运作来说,前期需要垫付,治理不好不给钱,完全看效果,合同都没有,有着多方面的风险,难以开展。王家卓认为,纯河道治理这种收益非常小,它的收益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土地环境品种的改善和空间功能的提升上,是一个综合的收益系统。建议将河道的治理、防洪和污水厂截污以及景观、照明和沿岸的海绵城市等项目进行综合的打包。至于眼下热议的按效付费,理论上比较简单,但操作起来的具体标准和实施手段较为复杂。比如有几天没达到标准或某些指标没达到,如何管理?超过了指标以及超了多少倍,应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需要明确。李其军建议,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在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太大,能不能分散化?比如本来一年要投几百个亿,但政府资金不够,则一年投十来亿,其余让民间资本来进入。这样不仅能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将企业重视效率的特质引入工程项目中,充分发挥PPP效果。

政府财政需要走向透明公开化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解读 篇6

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编制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内容包括城市黑臭水体的排查与识别、整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整治效果的评估与考核、长效机制的建立与政策保障等。有关专家对《指南》发布的背景、意义、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权威解读。

百姓全程参与监督黑臭水体治理

解读人: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

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反映强烈的水环境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人居环境,也严重影响城市形象。近几年“让市长下河游泳”的呼声反映了百姓对解决和治理城市黑臭水体的强烈愿望。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系统性强,工作涉及面广。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城市人民政府是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责任主体,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等部委指导地方落实并提出目标: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城市黑臭水体识别主要针对感官性指标,百姓不需要任何技术手段就能判断。因此,《指南》特别要求注重百姓的监督作用,让百姓全过程参与城市黑臭水体的筛查、治理、评价,监督地方政府对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的成效,切实让百姓满意。《指南》规定,60%的百姓认为是黑臭水体就应列入整治名单,至少90%的百姓满意才能认定达到整治目标。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会同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建立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公众举报。

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将组织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培训,并指导和督促各地抓紧开展工作。一是今年11月底前,要求各省完成本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计划并上报;二是今年年底前,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向社会公布本地区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计划;三是从明年开始,将定期通报各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进展情况,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并向社会公布监督检查结果,对整治不力、未按期完成整治目标要求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约谈相关责任人。

城市黑臭水体识别标准

解读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洪臣

《指南》中对于城市黑臭水体给出了明确定义。一是明确范围为城市建成区内的水体,也就是居民身边的黑臭水体;二是从“黑”和“臭”两个方面界定,即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和(或)散发令人不适气味的水体,以百姓的感观判断为主要依据。

从现实情况看,城市黑臭水体很多是流动性差甚至封闭的水体、断头浜,就是所谓的“死水一潭”,也有的是季节性河流。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有机污染物排入水体,微生物好氧分解使水体中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逐渐被消耗殆尽,造成水体缺氧。在缺氧水体中,有机污染物被厌氧分解,产生不同类型的黑臭类物质,呈现水体黑臭。有些黑臭物质阈值很低,微量即可产生强烈黑臭。因此,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有机污染物过量排入水体,使溶解氧降低。

城市黑臭水体可遵循政府部门预判、公众调查两个阶段进行识别。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排查掌握的水质监测资料及百姓投诉情况,初步对建成区的水体界定“无黑臭”、“局部黑臭”和“全部黑臭”,并征求社会意见;对可能存在争议的水体要通过公众问卷调查等形式进一步识别。

《指南》明确黑臭等级的划分,透明度低于25厘米、溶解氧低于2毫克/升、氧化还原电位-200到50毫伏,氨氮指标不高于8毫克/升,可视为轻度黑臭;透明度低于10厘米、溶解氧低于0.2毫克/升、氧化还原电位低于-200毫伏、氨氮指标高于15毫克/升,可视为重度黑臭。划分等级的目的是为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优先顺序以及计划制订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整治效果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群众满意是界定“消除黑臭”标准

解读人: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孙永利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因为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比较多,在城市政府层面涉及的管理部门也比较多。

很多地方的水体整治存在周期性反复问题,如果治理工程不到位,治理后的水体很快又会恢复到黑臭状况,因此,整治效果评估不是仅仅看工程完工后这段时间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看其持续性的效果,看其受不同环境条件影响之后的效果。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效果评估,最重要的是要看公众满意程度和长效机制建设情况,只有周边群众满意了,才能认为治理工作到位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是“一次性”工程,“碧水蓝天”需要地方政府长期的持续性投入,长效机制是周边群众长期满意的基础和前提。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程非常复杂,因此,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全程参与整治方案制订、工程实施、监测机构选择等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完成水体整治效果的评估工作,作为政府支付整治实施方费用的依据。

实现百姓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水环境改善

解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

城市水环境质量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水十条”总体部署了未来5~15年的水污染防治行动战略,有宏观层面、大尺度的水污染治理,也有小尺度的水环境改善要求。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就是要实现百姓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水环境改善。

然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甚至有专家认为这是最难的工作。

因为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需要构建完善的城市水系统和区域健康水循环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因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现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对于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促进经济发展。

4类技术手段进行整治

解读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胡洪营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技术的选择应遵循“适用性、综合性、经济性、长效性和安全性”原则。回顾国内外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实际工程案例,可以发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可以采用的技术措施非常多,技术原理和应用形式也各不相同。《指南》根据各种技术的功能将其划分为四类。

第一类,控源截污技术。即防止外来的各种污水、污染物等直接或随雨水排入城市水体,主要包括截污纳管和城市面源污染控制两项技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就是铺设污水管道收集污水。控源截污是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采取其他技术措施的前提,但实施起来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城市规划建设整体统筹考虑。

第二类,内源控制技术。顾名思义,内源就是水体“内部”的污染物,通过清淤和打捞等措施清除水中的底泥、垃圾、生物残体等固态污染物,实现内源污染的控制。

第三类,生态修复技术。即通过生态和生物净化措施,消除水中的溶解性污染物。比如,通过曝气向水中增加氧气,促进水中的各种好氧微生物“吃掉”有机污染物。还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还包括对原有硬化河(湖)岸带的修复技术,利用人工湿地、生态浮岛、水生植物的生态净化技术以及人工增氧技术。

第四类,活水循环等其他技术。这类技术是通过向城市黑臭水体中补入清洁水,促进水的流动和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与分解。清水补给措施既可以作为一种临时措施,也可以作为一种水质维持的长效措施。清水的来源包括地表水和城市再生水,其中城市再生水是污水经过多重处理后达到景观利用标准的回用水,利用这种水符合资源再生利用的原则,对于北方缺水城市尤其重要。包括就地处理和旁路处理技术,即把城市黑臭水净化后再进入水体,适用于不具备截污条件时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也适用于突发性水体黑臭事件的应急处理。

社会资本参与整治

解读人:上海济邦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燎

城市政府在治理城市黑臭水体顽症时,在投融资方面通常遇到两大难题。

一是资金需求量大,包括前期治理工程投入、后期运维和长效保持的资金;二是治理工程建设与后期运维环节被人为切分开,负责整治工程的不管运维,负责运维的决定不了选用什么技术路线,项目全寿命期的成本和效果缺乏一个系统的管理者。

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是一个全新的思路。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仅可以解决政府短期集中投入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可以将环境治理的工程转换成一个按“效果”付费的易于管理的合同。

社会资本以PPP模式参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在广西南宁那考河治理项目中进行了有益尝试。

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是穿越南宁市中心的邕江18条支流之一,由于受上游面源污染、河道拥窄、沿途排放口管理失序等影响,河水水质长期处于劣五类状况,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黑臭水体。虽然有多个规划设计单位、环保工程公司都与政府接触过,各种前期投入和试点工程投入了不少资金,但治理效果并不明显。经过多方研究论证,市政府在2014年年底决定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彻底根治那考河的黑臭问题。

PPP项目的基本内容是政府通过竞争性程序选择一家社会资本,由后者设立项目公司筹集资金,进行河道治理工程的投资建设。更重要的是,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仍由项目公司负责,政府则依据河道黑臭水体治理的效果是否达到PPP合同预定的治理效果等标准,支付服务费,形成政府购买治污服务的运作模式。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篇7

按照市政府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暨上级环保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紧急会议的统一部署,组织对全镇农村黑臭水体进行大排查、大整治,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村级区划为基本单元,以农村地区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全面掌握全镇农村黑臭水体现状、存在的主要污染成因以及自然村,动态更新全镇农村黑臭水体清单,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措施,整治农村黑臭水体,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排查整治范围和内容

(一)排查范围

全镇21个自然村,含新型农村社区。具体为各村内村民主要集聚区适当向外延伸1000米区域内的水体,以及村民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同时,对2020年排查出的疑似农村黑臭水体点位再排查。

(二)排查内容

1.农村黑臭水体基本信息。包括黑臭水体名称、水体类型、水域面积、地理位置、所属区域及其面积、人口数量等。

2.形成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原因。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产养殖污染、种植业污染、企业排污、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污染、底泥淤积、厕所粪污、其他污染问题等。

3.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包括是否已开展治理、治理进展及治理成效等。

三、工作依据

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XX省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方案》X环函〔2020〕X号、《关于印发XX省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X环发〔2021〕X号)。

四、工作步骤

(一)全面排查阶段

镇域所辖所有自然村开展全面排查,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结合环境信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核查等问题线索,对本村区域内逐一排查,建立台账,细化措施,形成《农村疑似黑臭水体清单》。对2020年排查出的疑似农村黑臭水体点位逐一“回头看”。

五、工作要求

(一)严守时间节点。

各村要严格按照本方案确定的时间节点有序推进,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

黑臭河道治理背景 篇8

(1)响应国家《水十条》:《水十条》,提出了“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

(2)恢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和自净能力、防治绿藻爆发的需求:恢复流域水体的自净能力消纳下水污染负荷,才能保障河道水质达标;同时恢复水域生态系统有利于增加流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其生态功能。

(3)提升周边居民幸福感、树立良好城市形象的需求:河道黑臭给周边居民带来极大困扰,降低了河道景观、文化等功能品质,而恢复河道水情、水美,提供亲水机会,能大大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市容市貌。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城市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工业废水。

农村河道污染源:生活废水、养殖业废水、农田经流水。内源污染控制技术:底泥疏浚、底质改良、增加曝气。河道生态修复:生态浮岛、生态护岸。河道景观设计: 黑臭水体治理难点:

(1)黑臭水体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是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2)采取有效技术措施,短时间内能消除黑臭现象,但其难点在于治理后的水质长效保持,保证黑臭不反弹。

(3)很多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因重治理轻保持、重短期轻长效而导致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时,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机物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质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硫醇、硫醚、有机胺和有机酸等恶臭物质,致使水体变臭。其中腥臭味是由微藻、放线菌、霉菌引起。

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中的铁、锰等金属离子与水中的硫离子形成硫化亚铁、硫化锰等化合物。悬浮颗粒吸附硫化亚铁、硫化锰等,致使水体变黑。污染源调查

点源污染:污废水直排口、合流制溢流口、管网初期雨水、非常规水源补水

面源污染:城市降雨径流、冰雪融化、畜禽养殖废水 内源污染:水体底泥、岸带沿线垃圾、水生植物状况 其他:污水厂超标废水、落叶沉降情况、潜在事故排放 环境条件调查:

(1)周边环境:周边建筑群特征、城市道路和交通情况、水体沿岸其他基础设施情况等。

(2)水文条件:水体的位置、边界范围、面积及水位、流速及流量、周边水系连通情况等。

(3)水体岸线硬化状况:硬化岸线和河湖床的面积、硬化厚度、硬化类型等。(4)其他:黑臭发生时段、持续时间、百姓投诉情况、影响居民人数等。根据污染程度与治理目标的不同,黑臭水体治理可分为:应急治理、水质改善和长效保持。

应急治理阶段:对于黑臭现象严重的水体,采取有效措施,快速缓解和消除黑臭现象。通过截污,控制外源污染物的进入,通过絮凝剂、除藻剂等药剂快速去除污染物,通过底泥清淤将大量污染物迁移出水体,通过地表水或再生水补充,使污染物质快速迁移、稀释,以短期内消除黑臭。(是不得已而为一的措施,没有办法的办法)

水质改善阶段:进过应急处理措施,黑臭现象缓解之后,需进一步减轻水体污染负荷,采取工程措施净化水质,恢复水体景观功能。人工曝气充氧可使水体保持好氧状态,防止滞留型水体、封闭和半封闭型水体,投加底质改良剂或氮磷控制 剂以降低内源污染负荷;通过植物塘、生态岛等,利用水生植物是净化功能改善水质。

长效保持阶段:黑臭水体治理后,可能会面临污染负荷再度升高等问题,使得水体水质恶化和黑臭反复,因此需要保证水质有效管理,确保水质改善效果的长效性。消除黑臭后的水体,仍然是富营养化水体,藻类容易暴发,最终导致黑臭,应采取必要措施控制水华控。

黑臭水体治理典型案例 篇9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摘要

本发明涉及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以水生态物滤装置作为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生长的良好载体,使水体中的微生物得以聚集,快速挂膜,修复低等生物群腐食食物链;同时对水体曝气增氧,将高效生态修复剂投入污染水体,生态修复剂中活性微生物在充氧的环境中,可去除杂草、水藻;辅以基底修复技术,采用专有填料产品,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同时辅以水生动植物(生态浮岛等技术),延长水体环境的食物链,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彻底消除恶臭,恢复水体持续自净功能。它在地表水治理尤其是城市河湖的治理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地表水的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生态坝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化处理系统融合生态坝拦截及生物滤池技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生态物滤装置是在水域中直接设置微生物载体,大量培养土著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利用生物膜截流和捕食藻类并综合降解污染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可以是雾化曝气软管、或是水处理行业常用的曝气设备如鼓风曝气装置、表面机械曝气装置、射流曝气装置、喷水式曝气装置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曝气增氧装置结合了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流动,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生态修复剂是包含: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可以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于水面的浮岛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地表水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底修复是指用特殊的生物填料,使水体中土著微生物快速增长繁殖,形成优势种群,可有效地将底泥中内源性污染有机物质分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稳定物质,使水体在较短时间内得到修复治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水治理工艺,其特征在于,经过上述的处理工艺流程,地表水能够形成持续自净功能的生态系统,从而恢复水体水质。

说明书

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行业中对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的水质进行处理净化的一种方法。

背景技术

河流、湖泊、水库、海洋港湾、人工河流、人工湖、池塘等地表水域存在着较严重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径流所携带的面源污水、风沙扬尘携污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源污染,及污水的汇入、大气沉降等外部因素;另一类是内源污染,即由于污染物在水体内的停留、沉积而形成的底泥,这些底泥还有大量的污染物质,并不断往水体内释放氮、磷以及有机质。

我国目前对天然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域的治理措施基本是依靠市政工程手段,即截污、驳岸、清淤加换水,这些方法对地表水域的水质净化很有好处,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也存在投资极其巨大、建设周期长的致命弱点,一条小河的治理资金往往需要几十亿元,而且配套管网建设、配套污水处理厂建设极其繁杂,需要数年的工期;同时还存在以下不足:

1、驳岸及清淤的工程量大,成本高,清理出的污泥处理不当易引起二次污染;

2、无法做到完全截污,由于河、湖是开放式系统,类似大气沉降这样的污染源无法做到完全截除;

3、治标不治本,清淤后换水的水质无法保持,由于地表水的微生态系统随着底泥的清除被破坏,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下降,一旦遇到外源污染水体将再度恶化;

4、很多地表水域属于封闭性半封闭性水域,如湖泊、水库、海港、大湖湖汊、死河汊、城市死水河道等,由于水体封闭、流动缓慢、与外部交换不畅,呈死水状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度低下,即便是较少量的污染源进入水体,由于得不到及时分解净化,日积月累也会使水质逐渐富营养化,进而导致发臭,形成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公开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已解决恶化的地表水体水质及生态恢复的问题,改善人居环境。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包括以由生态坝、生物滤池组成的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为核心的水体生物修复系统。

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由生物滤池及生态坝系统组成。其中生物滤池用于点源污染(污水经排污口进入水体)的控制,在排污口附近设置生物滤池,污水通过生物滤池的作用,可去除大部分邮寄污染物及悬浮物,削减污染负荷。经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河道旁的生态拦截系统。而生态坝系统用于面源污染(雨污水形成地表径流进入水体)的控制。生物滤池出水及收集的地表径流进入生态坝拦截系统,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水体,可有效控制进入表面水体的负荷。该系统只需利用河湖的边坡建设,无需额外占地。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最终依靠生物膜上的大量微生物分解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实现水质的直接净化。

并同时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曝气充氧装置进行曝气充氧,提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所述的曝气充氧装置是雾化曝气软管,直接敷设在所述地表水体中,并与设置在岸边的压力气源相连接;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设置在所述的雾化曝气软管的上方或附近。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直接设置水流营造装置,使水体充分流动,并使所述曝气充氧装置所充入的溶解氧随水流流向所述的微生物附着载体。

通过投加筛选的生物复合酶及微生物来改善水体的微生态系统,加快恢复水体低等生物腐食食物生物链的建立。所述的生物修复剂:芽孢杆菌、巨大芽胞杆菌、低温有机矿化菌、硝化菌、反硝化菌光合菌等。

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在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种植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可以种植在水下、岸边,或是无土种植在漂浮在水面的浮岛上。

在所述地表水体内部还直接放养鱼类、贝类等水生动物。

本所述地表水基底修复技术是指在水体底部投加特殊填料,激活土著微生物迅速繁殖,而被激活的数量庞大的微生物菌群及后期投加的微生物群可逐渐分解底泥,进而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从而使水体水质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源头生物处理与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不仅可以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负荷,而且可以美化河道、湖泊护岸,无需额外占地。而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可以改善水体微生物系统,恢复水体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体水质。整个工艺不需要清淤,不会引起二次污染。与传统的治理方法相比,可短时间内消除河道、湖泊的黑臭、富营养化等水质恶化现象,恢复河道、湖泊的自净能力。

附图说明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图

5、曝气充氧装置工作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如图所示,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源头生物生态拦截强化处理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的排污口处设置生物滤池,生物滤池包括高效滤料、曝气系统、反冲洗系统、沉淀系统组成。可根据处理量分为钢筋混凝土式(水量大)和玻璃钢一体式(水量小),高效滤料选择适合用于低氮磷浓度的湖水的处理,吸附处理容量大,运行费用低的“F.F”吸附过滤材料;同时具有物理截留(过滤)的作用,过滤水中藻类及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由上部进水,采用多孔管布水系统,出水经过沉淀池沉淀后排入生态坝拦截系统。

工艺中生态坝拦截系统,包括布水系统,填料床,排水系统,植被等。布水系统为PVC穿孔管布水。填料可由砾石、粗砂、土壤组成。排水系统为设置在填料床底部的PVC穿孔管收集后排水。表面植被可选用挺水植物等。

该系统从源头上控制进入水体的污染源。(2)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

生物挂膜和曝气充氧生物链重建系统通过直接在地表水体内部设置微生物附着载体,即水生态物滤装置,促使水域中原有土著微生物在微生物附着载体上大量繁殖,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由生态基等生物填料组成,主要由编织层和泡沫层组成,在水流中保持漂浮状态,根据水体深度决定生态基的安装深度。

曝气充氧装置由水流营造装置与曝气充氧装置相结合的一体式造流曝气机,由造流曝气机同时实现水流营造和曝气充氧两种功能。

连续曝气10天后,水体溶解氧逐步上升至2mg/L以上时,生态基上已经附着部分微生物,水体逐步改善,产生适合微生物生存的环境,随后开始投加微生物,水体会在50天发生明显变化,逐步构建起适合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3)生物多样性生态循环系统

在河道或湖泊岸边种植水生植物,根据水深不同,分为挺水植物区、浮水植物区、沉水植物区;

挺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米以内的种植挺水植物。主要种植荷花、香蒲、鸢尾、千屈菜、花叶芦竹、芦苇、再力花、水葱、伞草等植物。

浮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0.5~1.0米以内的种植浮叶植物。主要种植品种为菱角、睡莲、萍蓬草。

沉水植物区:在湖岸周围水深1.0~1.5米以内的种植沉水植物。主要有沉水植物主要有穗状狐尾藻、轮叶黑藻、篦齿眼子菜、马来眼子菜、五刺金鱼藻、苦草。

鱼类种群、大型无脊椎动物构建。适当放养一定密度的鲢、鳙鱼等,抑制藻类生长,控制蓝绿藻水华发生,为水生植被的全面恢复重建创造条件。大型水生动物是水体自净生态系统生物链中重要的“消费者”,它们吞食水中微小生物或其他生物排泄物和有机残屑,从而在水体净化中发挥作用。为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碎屑,进一步改善水质,放养能摄食有机碎屑、腐屑的底栖动物铜锈环纹螺、田螺等。

同时投放专有基底填料,是微生物在基底大量繁殖,对基底底泥起到一定的分解作用,去除湖底内源污染物。

经过上述工艺步骤,水体将会恢复为正常的浅绿色,水体的各项水质指标将逐步提高至地表V类水以上标准;而河道、湖泊的底泥会逐步降解、含水率会大大降低、底泥减少,底泥颜色也逐步由黑色恢复为浅黄色,最终,河道、湖泊的生态系统将得到稳定,持续自净能力恢复。

说明书附图 图

1、河道治理及水体生态修复治理工艺流程图

2、生物滤池剖面示意图

3、生物滤池工作示意图

4、生态物滤装置、基底填料安装方式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湖泊科学 篇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和“重大新药创制”3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由环保总局牵头组织实施,环保总局为组长单位,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等九个单位为成员单位,国家将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予以支持。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资金投入总量最大的环境科研项目。

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表示,“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要突出三个重点,一是饮用水安全,二是流域性环境治理,三是城市水污染治理。他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 技重大专项,要围绕国家环保目标,通过研究,提出解决中国水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为改善中国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提供技术支撑。要通过实 施重大专项,实现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和突破,带动相关领域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和环境治理的跨越式发展。要搞清水污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基本 阐明中国区域性、流域性重大水环境问题形成的机理和机制,以解决关键技术为核心,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水污染治理关键共性技 术,并通过开展工业废水治理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展区域、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

由八十六位在中国环保领域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组成的“环保智囊团”今日亦在京成立。这个“智囊团”,由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组成。

“十一五”期间,建设部将会同相关部委共同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以下简称“水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16个 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专项之一,该专项实施关系到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水污染治理目标的完成,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责任重大,任务紧迫。水专项目标定位于为 水环境改善、水体污染物减排和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将水专项实施任务与国家重点污染治理工程和流域水污染治理规划有机衔接,与地方治污工 作密切结合,紧扣《纲要》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合力推进,积极推动专项的启动,目前专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水专项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纲要》要求,以水环境质量改善和水体污染物减排国家目标为导向,在河流水环境整治、湖泊富营养化控制、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综合管理与监控预警等五个主题开展研究,分三个阶段(2007-2020年,共15年)予以实施。

上一篇:姥姥的幸福作文500字下一篇:以你是我心中不灭的光作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