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2024-08-19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精选10篇)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篇1

枣阳市第四实验小学 赵军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州气质,在它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我认为,诗意的语文教师,课堂应该是博大的,宽容的,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闪溢着灵动和惬意,既有小桥流水的平淡温馨,也不缺乏长江黄河的豪迈气势。而这一切的创造者是语文教师,演绎者是语文教师,充满深情的坚持者依然是语文教师。

一、挖掘课本的诗意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是充满诗意的,因此教师在对课文的处理时要努力挖掘课本的诗意,对教材处理、加工,还原语文的诗意。如对人教版四年级《搭石》其中的处理时,对其中的一段处理后排成这样的文字。

每当

上工

下工

一行人

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

是那么

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 后面的紧跟上去

踏踏的声音

像轻快的音乐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

给人

画一般的美感

这如一首小诗,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使课文的诗意很好体现,对课文的理解带入诗境,更能体现语文的魅力。

有时课文的一个词,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和句子的顺序等,都是一个潜在的诗意语文。如林莘老师在上《凡卡》一课时,对课文中的这一句:‚那是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林莘老师在对这段文字的挖掘、处理时,她从一个‚啦‛字入手,让学生通过有‚啦‛和没‚啦‛时反复读后比较,谈体会,学生从而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从林莘老师的这一个小小的文本处理,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我们在教什么?我们该怎么教?教材里本身有用不尽的资源,只要我们是一个善于钻研的教师,何愁语文课没有诗意。

二、彰显教师的诗意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应该是一位谈吐风趣、学富五车的‚诗人‛。言语中带着诗意;朗读中能聆听到诗意;课堂中浓浓的诗意语文;教学中充分显现教师智慧,能够深入浅出。诗意的语言让学生永远回荡在心间,师生终身受用;诗意的朗读让学生听得如神,师生受益匪浅;诗意的课堂让学生学得轻松,师生其乐融融。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言语滔滔不绝,脱口而出。他在评价一位朗读时声音小的学生时,他说:‚读得真是‘小心翼翼’‛;对一位朗读较好的学生的评价是:‚读得真好,我们也陶醉在你的朗读之中了‛。‚滔滔不绝地说是能力,专心致志地听是修养,用语文要有能力,也要有修养‛。‚带着灵动读……‛如虞大明老师在出示一张图片前的语言可谓妙趣横生,‚我找了找,你们猜找到了吗?‛,‚我找呀找,你们猜?‛,‚我找呀找,你们猜?‛,‚这次找到了。‛,‚倒数几个数,看图片。‛。

三、追求学生的诗意

诗意语文课的落脚点是学生的诗意,只有把学生带入诗意,我们的诗意语文课才算划上圆满句号。

1、让学生读出诗意。《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有感情的朗读‛,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呢?我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语言的节奏美,让人感觉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清幽古朴,或是热闹繁华;有感情的朗读就是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怨,读出作者的爱恨痴嗔狂。语文课堂中,朗朗的读书声能让学生通过读悟出文意,让学生通过读给课堂的诗意增添色彩。让学生在师生的合作朗读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老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的合作读给诗意语文创设了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有节奏的朗读中学语文,朗读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以曲折的语调来体会作者或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穷人》一课中‚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揍我一顿也好!‛朗读这段话时要停顿曲折,表达出桑娜由犹豫不定到下定决心的思想变化,挖掘出桑娜同情穷孩子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在比较的朗读中‚咬文嚼字‛;让学生在想象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人与大象共舞时的情景。

2、让学生写出诗意。每一次的读都能促进学生的写,只有让学生说出诗意、写出诗意,学生才能成为诗意语文的主体。老师一次次的启发,带入学生走入诗意的彼岸,写的前提是让学生有诗意的说,有诗意的交流。①文章结尾处意犹未尽,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诗意。如林莘老师上《凡卡》一文时,在结尾处这样设计:‚凡卡回家了吗?用你们的笔补一个故事,续写《凡卡》。‛②为文章另辟蹊径,在改写中尽显诗意。如王崧舟老师上《与象共舞》时,引导学生说出‚与书共舞‛‚与狼共舞‛‚与龙共舞‛‚与墙共舞‛‚与飞碟共舞‛‚与奥运会共舞‛‚与上帝共舞‛‚谁与共舞‛‚与自己的心灵共舞‛。学生在这些拓展中,诗意语文体现得淋漓尽致。③在课文留白处写出诗意。如《去年的树》一文中,‚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其中两个‚看‛,让大家产生无穷的遐想。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鼓励他们写出自己的想法。语文课的诗意跃然纸上。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篇2

所有这些现象,归纳起来讲,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一是教师的功底和素养亟待提高。如果课堂能成为学生惬意的享受,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点燃学生学习语文,渴求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诗意的栖息地,课堂必将跃动并迸溅出生命的活力!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散文化”的教学。

一、什么是“散文化”的课堂

先秦文学中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文章都称作散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散文以抒发情感或表达哲理为目的。散文选材的广泛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以及主题的集中性决定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当然,散文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其表达形式是不拘一格的,语言传达是多姿多彩的,所以,现代散文更青睐于语言的修辞化、生活化和情感化。

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优美如画,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形散神聚,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挥洒自如,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情思绵长,假若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散文一样文采斐然……那样的课堂不就成了“散文化”的课堂?

“散文化”的课堂,就是一种在内容和形式上类似于散文的课堂,它内容饱满而充实,情感真挚而感人,结构严谨而连贯,语言生动而富有韵律,表现手法灵动而丰富多彩,因而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更是优美、开放、自由的,散发着生命的活力,彰显着人文化的魅力。

二、“散文化”课堂的界定

什么样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散文化”的课堂?它应该有若干衡量的标准,这里列举的几条,也是衡量这一概念时必须观照的几个基本要素。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性的学习达到知与行的完美结合。这种情境可能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一个场景,或是一个故事、一次活动,或是学生生活中接触的人、事物等等。学生所接触的这些内容,本身应该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既能牵动学生的情感,又能留给他们无尽的思索。所以,生活本身就是一篇篇优美的散文,而源自生活的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又通过课堂被学生解构。就是这样看似周而复始的循环,让学生的认知获得螺旋形的提升,学生们徜徉、沉浸其间,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

读《西湖》,可以深切感受其美景如画的特点;读《学与问》,能够深刻领悟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读《牛郎织女》,能感受到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读《青海高原一株柳》,心中定会升腾起对平凡又极不平凡的柳树的赞美……虽然文体不同,但这些文章都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情感与哲理的折光反应。

(二)教师情感的丰富性

理想的教学,应该是诗意与知性的完美统一;理想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诗性与知性彼此交融而形成的个体。知性,含有知识性、理性的意思。知性语文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其价值取向是能力的,教学特征是理性的,思维方式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但同时又是诗性的,充满情感的,其价值取向是人文的,教学特征是情感的,思维方式是感性的、体验的。

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叩响学生的心弦。试想,如果教师在讲台上愁眉不展,怎能描绘《春》的如诗如画?如果教师超然文外,怎能感受朱自清赏绿时的如痴如醉?面对作者用生命和感情的汁液浇灌出来的作品而无动于衷的人,是注定教不好语文的。因此教师要像酝酿散文的情感一样培植自己的教学情感,全身心地倾注,全方位地沉醉,声情并茂地诵读,激情澎湃地演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台上用生命歌唱”为我们诠释了“站在讲台,你就是语文”的真正内核:真情实感才是语文教学赖以发出生命光彩的灵魂所在。

(三)组织课堂的缜密性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师不太重视课堂的组织,以为语文课随意性较强,这样或那样操作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大。其实,精心地设计好课堂的结构,理顺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精心地设置好各个环节,注意环节之间的连贯与衔接等,对整合课堂学习优势,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仔细想来,这些教学要求,也正是散文笔法的要求之所在。

一位教师执教《都市精灵》一课,教师先从“都市”和“精灵”两词入手,整体感知了文本的内容,然后从小动物“可爱”的特性着手反复渲染,组织有感情地朗读,巧妙地进入精灵所起的作用以及精灵们现状的讨论,从而引出对比手法的探究,接着通过“在对比中,他思考着什么”引出对文字的诵读,最后教师问:“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创作一个标语告诫、警戒人们应该做些什么?”很自然地结束了全文的教学。整堂课一气呵成,严密有序,教学设计几乎完美。过渡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例如:“宽广的大地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平和馨香,增添了灵动的气息。然而,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北京城,这些动物的现状如何?”不经意间,把学生的思维从美景的陶醉中牵引到对现实的思考中,堪称“无缝对接”。

(四)教学语言的感染性

散文化的语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阅读的内容所呈现的形式,常常是修辞化或精细化后处理的句子;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呈现出一种生活化的原生态。美的事物适宜于用美的语言去表达,美的语言又适宜于用美的言语去教学。散文化的语言,既富于美感,又不失修饰,贴近实际,生活味浓郁。这样的语言对学生而言是亲切的,是极富感染力的。教师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情境,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

教师的语言,若能做到情感深沉,幽默风趣,妙语连珠,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一个成语,甚至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肢体语言),都能透露出教师的文化素养,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甚至成为学生课下效仿的经典,相信学生也能在语言运用和品析中恰到好处、顺畅活泼,在思维实践和处理问题时也能做到流畅、灵活。

三、教学要形成一个“磁力场”

散文是“形散神不散”的,而课堂的“神”在哪里?向心力和凝聚力如何建立?教学应该承担起怎样的人文使命?这些问题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能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磁力场”的关键。

课堂的“神”就是这堂课所表现出的一种精神、一种风范、一种力量,这是课堂的砥柱。脱离了这一宗旨,课堂就成了支离破碎的散片,再精彩也仅仅是花絮朵朵,缺少了成束、成堆、成片乃至漫山遍野的艳丽和浓香。

建立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抓手就是设置情境。当下的课堂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如何合作?合作的结果如何?创设情境就是师生“合作”的主要方式,而师生互相之间所创设的具体的课堂情境就是“合作”的主要成果。可以说,“情境”是课堂教学形成磁力场的最重要的抓手。

教师应该让课堂成为一种令师生惬意的享受,应该让学生在享受中理解文本、丰富文本并超越文本。这样,课堂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渴望,才能点燃学生们心灵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超越知识,走向生命,走向智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会闪现出生命的活力。

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 篇3

一、师生心灵融通,追寻诗意,享受生命

新课程的新教学理念,为语文教学照亮了迷径。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全身心地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让师生心灵融通。

1.少些刻板,多点自由——放飞学生的想象

很多教师课堂预设得太多,导致课堂上过于关注教案,过于在乎课堂上表面的喧哗和热闹,忽视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感悟。新课改指出语文课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一些自由,为学生营造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生。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引导学生画小花、帖星星,是在实践中想象花的美、星星的繁多;把学生比作小星星,述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是在美的情境中想象星星的可爱、夜空的可爱;让学生模仿课文写小诗,是在创造中生成,在生成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教学一定会诱发出儿童的灵感,流淌出儿童的智慧。

2.少些讲解,多点诗意——创造审美的意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体现“双主”作用,注意遵循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但教师们对“双主”作用实施的策略理解模糊,有的教师“主导”过多,有的教师“主导”随意、放任,导致不能合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需要投入、体验、感动,需要师生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如在教学《白鹭》一课时,通过学生默读课文,再现白鹭的“钓鱼图”“瞭望图”“晚飞图”的画面,让学生想象夕阳西下,暮色渐浓,炊烟四起,晚景如画,黄昏中,悠然地看到白鹭低飞,那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事,这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啊!读到这里,我想到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两个黄鹂鸣翠柳”以上教师充满诗情的引导,让语文富有了诗意,让学生感受了诗意,同时语文教学也在充满诗意的氛围中感受生机盎然。

二、师生心灵对话,追求创意,润色生命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到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与二月花”……无不让师生在心灵对话中感受激情,享受语文精神的滋养。

1.深化对话感悟,此时无声更有情

在对话中,教师的引导不容忽视,教师要采撷佳景,引导对话内容,避免那种因条分缕析而带来的对文本自身的割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需要教师引导、暗示学生注意“文本风景”中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部分,引领学生对文本中的重点、难点,予以关注、欣赏、品味、思考,共同品味和欣赏。

2.活化对话空间,交融互动情满堂

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决不忽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自主探究,活化师生对话空间,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中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引导学生变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适时给予启迪、引导和帮助,这样教师的引导对话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请看下面的对话片段:

师:老人30年后能活到100岁吗?

生:老人天天这样扫,很勤快,能活到100岁。

生:山上空气新鲜,能活到100岁。

生:我从第十节看出来有自信、有毅力的人能活到100岁。

师:你读读这一小节,读出自信。人的心情愉快也能使自己延长寿命。

生:“30年后,我再来看你”是我给老人信心,“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表现了什么?

生:是老人的信心。

师:老人能活到100岁有三个原因:(1)锻炼;(2)环境好;(3)自信乐观。老人能活到100岁吗?

生:能(齐声答!)

这是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的片段。孙老师较好地处理了学生自主探究与教师引导对话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点拨的作用,又活化了语文空间,使两者相得益彰。

三、师生个性呈现,唤醒成功,放飞心灵

记得孙双金老师在听了《鸟的天堂》教学后讲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大榕树是鸟的天堂的话,那么我们应该让课堂成为师生精神的天堂。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充实的、美好的,而教师则是仁者和智者的结合。”这让我想到:唯有解放自己,凸现个性,才能获得师生心灵的放飞,促进师生生命的升华。

1.让个性呈现,丰满课堂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读文的过程变成学生个性化读文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刻领悟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曾听过薄俊生校长的《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他引导学生认真读书,看谁能成为课文中人物的知音;引导学生朗读雨前蔷薇花和雨中的蔷薇花,启发学生思考:读了这两段,你有什么想法?你最想做什么……课堂上薄校长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真正拥有自主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拥有独特的感受,在探究中获得真正地思考,从而让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领悟了课文的深意。

2.促新实活美,放飞心灵

凡听过于永正老师上课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活泼、生动、充满魅力。于老师能创造性地将教学理论与方法、原则灵活运用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能将课堂教学内容出神入化,收发自如,课堂上用师爱孕育了課堂教学情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表达爱、传递爱,用形象化的画画、唱唱、演演,用形象的美将学生带到课文美的境界,体味课文美的语言,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这种新、活、实、美的教学氛围中兴趣盎然,声情并茂。我们的也应播种一些新、活、实、美的种子,让学生能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放飞心灵。

语文是歌,

一曲礼赞生命的歌;

语文是诗,

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语文是画,

一幅五彩斑斓的画;

……

我们走在新课改中的语文课堂上,如果师生心灵融通,学生妙语连珠、兴致高涨;教师怦然心动、神采飞扬,学生的想象放飞了,学生的灵性唤醒了,儿童的语文、生活的语文,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情感、诗的意蕴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点拨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篇4

[摘要] 诗意语文是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以王崧舟等语文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教学片段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人性、情感和个性三个方面,追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

[关键词] 诗意语文 课堂教学 口头评价

诗意,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是干旱的季节里,生长出来的苦涩之果。语文教学亟需诗意之水的浇灌,语文教师亟需诗意之水的滋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笼、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走进一个崭新的诗的境界之时。

——王崧舟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口头评价因其直接、快捷等特点成为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世说新语》载: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虽未见戴,但“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不正是一种深刻的幸福体验吗?诗意语文之诗意,重在对话

过程中的欣赏和体验,这一过程,恰似“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于是,当我读着王老师这充满诗意的语文论著,倘徉在大师那满怀睿智的,流淌着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仰视着大师的灵魂,面对一些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看似热闹但却令人忧虑的评价现象,如花样翻新的奖励方式、充斥课堂的廉价表扬等苍白的师生课堂问答时,总会在内心深处发出这样的诘问: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诗意在哪里?

请看靳家彦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珍珠鸟》中“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一句时的教学片段:

[课堂片段一] 师:“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它指什么?(小男孩语塞,哼哼半天,说不出来。)

师:我知道,你心里明白,嘴上说不出来,是吧? 小男孩:嗯。(师非常信任地点点头,笑着对他说:“一定是这样的。”并摸摸他的头,请他坐下。)

师:先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

(其他同学大致将问题说清楚了,老师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

小男孩:(突然将手高高举到靳老师面前)我知道了,这是一种爱,是一种没法用语言表达的爱。

师:(幽默地笑着)噢,怪不得你刚才一时回答不上来,没法用语言表达呀,呵呵。(众鼓掌,笑)

真是“良言一句三冬暖”啊,靳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信赖能创造美好的世界”时,他自己已将“信赖”在课堂上演绎。老师的每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每一句朴实的话语,每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都透着对学生深深的关爱。这样的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流淌着人性美的暖流,其美如诗啊!

一、风般清朗——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人性的追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舒展轻松的过程,是一个感受幸福体验的过程,是一个开启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由此,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口头评价应该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口头评价的人性美。

1.幽默评价——意味深长。幽默作为一种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博人一笑,产生愉悦感,而且还能于笑声中给人以智慧的启迪,产生意味深长的美感效应。因此,幽默的语言也是评价语言的首选。

[课堂片段二] 一次语文课上,我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默写李白诗《望庐山瀑布》。这位学生刷刷地很快就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字写得又高又大,引得其他学生都笑了起来。该生看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亦颇有得意之色。待静下来以后,我说道:“这

位同学的默写全对了,但是‘字高字大’(自高自大)就不太好了!”

对学生在作业中所暴露出来的思想缺点,我并没有大发其火,也没有一本正经地进行批评教育,而是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含蓄委婉地进行评价,使学生在思而得知后的笑声中受到教育。

2.形象评价——意境深远。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富感染的。课堂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课堂教学评价恰当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评价更富有感染力。

[课堂片段三] 一次在我执教的《五彩池》一课上,男女生分组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很好。我评价说:“男生声音宏亮、整齐、奔放;女生声音甜美、圆润、绵密。男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男导游,气宇轩昂;女生读得好,使人想起了五彩池边的女导游,袅袅婷婷;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我还未把话说完,学生们说:“知道了,您别说。男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高耸的藏龙山,广阔悠远;女生读得好,让人仿佛置身于山间的小溪,淙淙流淌。”原来他们想起了一篇课外读物描述海洋与小溪的句子。孩子们的情绪被鼓舞起来了,练了一遍又一遍。

从上边的例子可以看出,形象的评价语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领略到了语言所创设的丰富意境,唤醒了学生的联想,以往学过的语言被激活,融汇到新的语言图式中,意会了阳刚与阴柔这非他们的年龄所掌握的知识,以及对比、排比与对偶这几种修辞手法。

3.适时评价——春风化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评价处理课堂上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课堂片段四] 一次,在二年级何老师执教的口语教学《保护有益的小动物》的公开课上,老师创设了一个捕杀动物严重的村庄的情景,让学生想想有什么办法保护小动物?这时,一个学生说:“可以把这个村庄的人都杀掉,从别的地方移一些喜爱小动物的人过来,这样他们就不会捕杀小动物了。”此语一出,四座皆惊:这办法简直是愚蠢至极,甚至是惨无人道的。该生也觉得这样的办法太欠妥当,给老师制造了麻烦,自觉理亏,满脸通红悄然坐下。老师一时也愣住了,这可是事先没有意料到的答案啊。只见老师迟疑了片刻,说:“同学们,你们说这办法好不好,大家讨论。”这话引来了一场激烈的辩论,最后,在总结陈词中学生说道:人是最高级的动物,更应该保护。关爱生命,珍惜生命,这是文明社会的表现。这些村民捕杀动物的行为固然令人痛心、令人痛恨,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应该通过教育批评或通过经济制裁等法律手段来使他们悔改。在肯定学生的认识之后,何老师说:“大家能够多学这些知识,要感谢谁?”于是,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刚才“犯傻”的孩子„„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课堂上的一次意外,在老师的巧妙评价引导下,收获了不曾预约的精采:学生从中受到了人文教育,学到了法律知识,感受到了宽容的美德,真是一箭多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啊。

二、树般韵致——课堂教学口头评价情感的追寻 同样一个“好”,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感受到你发自内心的赞赏。“教育的技巧就在于随机应变”(马卡连柯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不顾学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而只顾展示教案。要关注课堂动态,因势利导地进行评价,不断促进教学动态生成,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张力。

1.巧语“花”言——片言只语显真情。一句赞语比任何苦口婆心的说教和任何暴风骤雨般的批评与责备都更有力量。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语言,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来提醒学生不要放弃锻炼的机会,当学生组织语言有困难的时候,教

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课堂片段五] 有一次上课时,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可站起来却不知说什么。我走过去,亲切地抚摩着他的头说:“你能举手回答问题,真了不起!可能还没有想好吧,但就这样坐下了,会失去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老师相信你,你一定能回答出来的!”学生在我的鼓励下,顺利回答了问题。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为帮了他一把,而感到高兴。一句简单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滋润了她的心田。慢慢地,他成为一名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

为此,我深受启发,课堂上常常使用如下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很行。”

“谁能用你的聪明才智,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 “你(们)知道得真多。”“你的知识真丰富。” “再试一试,我对你有信心。”“我觉得你能行。”“你觉得你的问题在哪儿?要我帮忙吗?”“只要你有决心,我会帮助你。”“再试一试,再想一想,不要紧张。”

„„

“xx同学你很认真地参加了讨论,你来说说你的观点,声音响亮些!”

“xx同学老师已听到你的意见,很好!请你有条理把你的观点向大家说一说。”

投以赞许的目光,请全班学生鼓掌欢迎这位同学发言,发言后:“今天我非常高兴xx同学大胆举手发言,而且非常棒,希望你经常让大家听到这样精彩的发言。”

“你又进步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继续努力噢。”

“没关系,只要去做了,就是一个胜利。”老师走近其身边,悄悄地说:“你知道吗,你很聪明。你的想法也很棒,把你的金点子与同学们分享,好吗?”“我觉得你能行。”

“噢,别害怕,大胆说,你是最棒的。”“你是个很自信的孩子,大胆说。”

„„

用这些带有丰富情感的语言,激励评价学生,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像她那样自由和谐地发展。

2.举手投足——一眉一眼传真情。大凡学生都有尊重、崇敬教师,乐意接受教导的自然倾向,都希望得到教师的注意、重视、关怀、鼓励,都希望教师能热情地、认真负责地教育他们。因此,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教师一个

善意的微笑可能会使一颗悲伤的心变得兴奋起来;教师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调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化学生的情感,使教学过程充满韵味。当居里夫人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在一堂法语课上,女教师欧班请小朋友背一背法国民歌《小燕子》。12岁的玛丽(幼时的居里夫人)感受到了教师善意的目光,她读懂了,那目光中蕴含的是鼓励、信任和肯定。教师分明在说:你能行!于是,在教师充满肯定性评定的目光中,玛丽差涩地背起了民歌„„几十年后,居里夫人的名字传遍全球,但她忘不了欧班老师,忘不了老师那次鼓励的目光。她从繁忙中抽暇去拜访老师,当她和老师相见,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为老师再一次背诵起《小燕子》那首民歌。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景象!教师的目光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力量,充分显示了教学艺术的魅力。因此,在重视语言性评价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非语言式评价。一个真诚的微笑,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等,这些无声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将牵动着学生的心,这是一种被评价者最容易接受的评价形式,它可以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一名同学回答问题完整而且声音洪亮,向他微笑,给予肯定;一名同学帮助学困生,摸摸他的头,给予激励;一名同学胆小,说话断断续续,向她投以信任的目光,表示相信你能行。不要怜惜这小小的举动,不要怜惜你真诚的评价,它会拉近你和学生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三、鱼般从容——课堂教学口头评价个性的追寻 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充满诗意的个性化评价指的是容纳学生不同的、然而却是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个性化评价适应了多元解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阅读这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和独创精神。学生的发展由于受遗传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个体之间显示着不同的特点,或天赋不一,或志趣各异,或个性迥异,就个体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最近区问题。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评价时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灵活掌握评价的尺度,作出针对性的、客观性的评价。

1.鱼跃鸢飞——因人而异

(1)因人的个性差别而异。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理解,评价应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如对外向型的学生可以说“你敢于大胆发言,很勇敢”;对

敢于创新的学生可以说“你的想法别具一格,很有新意”;对于胆子很小,难得一次举手发言的学生可以说“你讲得很好,再响亮地讲给大家听一遍好吗”等。

(2)因人的学习水平而异。不论哪个班集体里,学生的智力水平总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有余力,有的发展滞后,如果用单一的尺度来评价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就会造成优等生发展提高迟缓、学困生感觉永远跟不上的现象。

①对基础差的学生,评价应重在鼓励其敢读,爱说。后进生在课堂上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的状态,其原因主要缺少参与学习的基础学力,存在着自卑和依赖心理。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②对基础好的学生,评价要旨在激励他们挑战,创新。心理学家认为,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心探索欲,而优秀学生最容易处于这种状态。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激励其创新。

教师要发挥评价的多种功能,与点拨、引导等技巧融会贯通,使学习水平本身发展较前的孩子更上一层楼,让他们更富有创新意识,思维空间更加广阔,语言发展更为突出,如“我想你应该考虑更全面更深刻些”,“希望你在语言方面再简练一些”等;对学习暂时滞后的孩子,教师要在肯定其努力、进步的同时,给他们指明继续努力的方向,也要在提

醒、批评的同时,教给他们改进的方法,如“你考虑的思路正确,只不过马虎了一点。”“声音响亮是你的优点”等,使其感受到“只要我努力,一定会有提高”。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只有教师灵活而富有启发性的评价才能确保每位学生在每天的课堂学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

2.芝麻开花——因时而异

即在评价时应考察受教育者在不同阶段个体退步或进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性自身的发展状况,关注个体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事实上,班级里不同层次的群体都需要这样的评价来关注他们成长的每一步。语文学习是生成性的,建构理论强调学习的生成性,语文课程建构性评价中的“建构“是一种生长性的“建构”,既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既是已有知识的建构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又是一种生长,它主要是通过评价发现学习者的闪光点,“照亮”他们认识上的模糊与误区,让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使认知情感趋于成熟。

个性化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但在开展个性化评价、尊重个性化理解体验的同时,必须防止忽视文本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价值取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狐狸和乌鸦》的结尾,有学生评价说:

狐狸很“聪明”。在想象《凡卡》未来的生活时,有学生把“穷人”变成大富豪,将“学徒”变成“大老板”,这都是不切合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教师可以以评促思,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哪些意见更合理?为什么?”让学生在交流反思、批判性解读中,完成对文本更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我们应该追求诗意的生活 篇5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闫福香

“喝水是为了活着,喝茶是为了更好地活着。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更好,我们好要有诗和远方。”这是“中国诗词大会”优秀选手薛玉涵离开擂主争霸赛赛场时,一番意味深长的感慨。

我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应该说是怀着一种期待和愉悦的。因为我对古诗词的喜爱也是由来已久的。观“中国诗词大会”,我和主持人、点评嘉宾、参赛选手们有着一种强烈的共鸣。那就是“诗词大会”不像是一场通俗意义上的比赛,而更像是一场诗词狂欢。庞大的百人答题团,每场五位登台答题的优秀选手,一身诗意的美女主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点评嘉宾,这真是一个难得的古诗词爱好者的际会,更是一个难得的切磋、学习的平台。选手当中,由年仅七岁的小学生李尚容,也有年近花甲的诗词爱好者,更有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才俊。甚至还有来自俄罗斯的大卫和来自刚果共和国的南唐。

我一向认为古诗词意境太过唯美,格律也太过规整,而且又旁征博引,用字生僻。所以,选其中通俗易懂的背诵,如果能对其诗意再有所了解的话,那就很不错了。但通过诗词大会,80后、90后的年轻人,他(她)们竟然还有人在搞古典诗词的创作和研究。更有像王天博、王泽楠通过古诗词,鸿雁传书,情定三生。真是把古诗词的浪漫演绎到了极致。

古人曾言:“仓廪实而知礼节。”所以,我一直以来就有这样的困惑:古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要和我们相比,应该是天壤之别。那么,是什么支撑了他们几千年的诗意生活?真可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他们或以诗绘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或以诗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或以诗传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为路人”;.......或富含人生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样,我更有理由坚信“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片面性。据我所知,历史上就有很多文人一生穷困潦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说书唱戏,往往就有那么多的穷书生,虽然衣衫褴褛,却仍是满口“之乎者也”,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也许你会把他们的清高笑成迂腐,但你可曾思考过是什么力量支撑了他们诗意的生活?

如果还照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思路往下走,那么,今天我们是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是诗人?退一万步说,我们更有条件、有理由追求诗意的生活。薛玉涵的古诗竟然是她教数学的奶奶教的。她说奶奶喜欢在午后戴上老花镜,翻翻书,读读诗。人民警察王继波竟然能背诵古诗四千首,同时还致力于诗词创作。还有以诗传情的那对小情侣,王泽楠从事外文翻译工作,王天博则是学习农林专业的。背诗超过一万首,起诗社,以诗会友的李四维好像也不是学习古典文学专业的。倒是顾世宝一门三兄弟自幼跟父亲学诗,现在一个是古典文学学士,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这还真像极了北宋的苏门三学士。还有和李四维争夺擂主位置的竟然是只有十六岁的中学生李子琳。其实很多的参赛选手都不是从事古典文学专业的。90后的蒋连杰竟然因为网络游戏与古诗词结缘。可见,诗意的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非常赞同郦波老师对于古诗词的见地,他认为古人的那点浪漫和愉悦都通过诗词体现出来。“浪漫加愉悦”,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人想要的诗意生活吗?爱诗的人会少一些烟火气,这也是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沉淀的东西。所幸还有像叶嘉莹、王立群、郦波、蒙蔓、康震等坚守在古典文学研究这块阵地上,为我们的学习指点迷津、指引方向。更令人欣慰的是对于古诗词还有那么一个群体不是为了死记硬背,备战高考,只是出于热爱,而达到一种如痴如狂的境界!诗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选手说,可以不吃饭,可以不睡觉,但不可以没有诗。但是,我却不敢说,这个群体能有多庞大。

最后,我想把两句诗送给“诗词大会”:“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华夏子孙,万万不可让这份浪漫和愉悦遭遇“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凄凉境地!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篇6

061100

***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

黄骅市岭庄中学刘源港

我认真阅读了肖川博士《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那质朴的语言,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无不让我由衷的钦佩。《生命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六个“讲一点”》等文章,我都反复进行了阅读。作者在散淡的言谈中,让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广阔而深邃、诗意而温暖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富有诗意地活着。说句实在话,我一向是这样认为的,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一向在用行动追求着诗情画意的生活。

诗意,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自然流露。我很赞同肖川博士的观点。以我个人的看法,教师的诗意,在于真心关注和热爱教育,在于富有激情充满真情,在于从平凡的教育生活中看到精彩、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看到教师在促进人的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教师以欣赏者的心态看待自己的工作的时候,看待学生的生命之树神奇成长的时候,当教师把批改作业、认真备课当成一项事业的时候,教师这一职业也便赐予我们诗意。

我就说说我自己吧。有人问我:“你的许多同学,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而你,却还在乡村里教之乎者也,你真的一点也不觉得自卑吗?”我淡然一笑,说:“我从来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的工作和生活,我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诗意的人生,我过得很快乐,凭什么要自卑?”

季羡林先生说过:“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还有句非常好的话说道:“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的人相处。”在学校里,我的学生欢迎我,我的同事尊重我,我的领导重视我,我工作开心,生活充实。

与我的同事们一样,我欣赏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认真的备教辅改,用一颗真心一片真情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乐在其中,无怨无悔。我觉得自己教书育人,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老师,对“幸福”的要求非常简单--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就可以品出增补的滋味;一朵鲜花,一片绿叶,就可以闻到幸福的气息;一幅图画,一段文章,就可以读出幸福的甜美!

我欣赏我的同事们,我们大家都很平凡,但是我们不感到平庸。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添砖加瓦。我们虽不是参天大树,但愿意做大树下的一方泥土;虽不是太阳、月亮,但愿意做天空中的平凡星辰。我和同事们,注定做不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我想,即使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做顽强的小草,我们也绝不自卑!

我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去年教师节那天,我收到学生的许多贺卡,有一张这样写道:“老师,你的微笑像一朵娇嫩的花蕾,包含一团温馨的真诚;你的心灵像一汪澄碧的潭水,装载一汪无尽的宽容。你用欣赏的眼光鼓起了我这位差生生活的风帆,让我终生难忘!”我知道,即使是“差生”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他们渴望赞美与鼓励,他们需要关爱与重视。我改变了过去对学生比较粗暴的管理态度,对他们和风细雨,亲切关怀,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和谐。许多曾经孤独封闭的心灵,对我敞开了心扉。我对学生欣赏,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微微一个点头;有时只是一个亲切的眼神,一次默默的握手。但对学生来说,那却是老师无限的信任、巨大的鼓舞。能够 让学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于我们做老师的,是一种莫大的欣慰、莫大的幸福。

我把自己的欣慰和幸福写成文字,既让他人分享我教书育人的快乐,也可以自我欣赏--我这个人,寻求内心和谐,怀有关爱之心,心灵纯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我的最大特点,就是始终面带笑容。我的天空总是蓝天白云!有人问我:“你这个人,为什么总能笑容满面?”我笑着回答:“那是因为我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工作,就会觉得工作充满无限愉快;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事,就会觉得每一位同事都值得信赖;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就会觉得每一个学生都聪明可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也很精彩!用欣赏的眼光面对生活,就会觉得蓝天白云总是与我相伴、诗情画意总会扑面而来!

要想有诗意地栖息于教育,我认为教师应从心理上修养自己。

肖川说得好:“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价值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人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在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程度上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生命的的价值就是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既然做了教师,就应该要有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就应该要学会摆脱名利的束缚,就应该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是鱼儿,就不要羡慕天空;你是鸟儿,就不要痴心大海。既然做了老师,你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牢骚满腹,不要说工作平凡、生活辛苦。其实,把平凡的工作做好,你就不平凡:把简单的工作做好,你就不简单!

上一次参加培训学习以后,我写了一则体会,我这样说:教师的幸福,在于教师的发现,在于勤奋努力的工作。对于我们的眼睛和心灵来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与感悟。常听有些教师抱怨工作与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无聊,我想这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善于发现生活和教书育人的美好,没有找到教育教学和教师生活的乐趣吧。备教辅改、听说读写,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充满了乐趣哟!

只有发现了生活与工作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与工作的乐趣。工作是一种乐趣,休闲也一样很逍遥;看电视有看电视的好,看书有看书的快乐;种花写字画画可以陶冶情操,洗衣做饭扫地其实也可以当作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只要细心体味,其实也有很多诗意。只要心中有爱,我们教师也会拥有无穷的幸福!

在业余,我比较喜欢写一些新闻,写一些散文诗歌。许多老师问我:“你怎么那么多情,那么有激情?你怎么看出工作中有那么多值得歌颂的人和事?”还有人说:“依你看,好像生活里就全是风花雪月、蓝天白云,没有乱云山风,没有阴郁连绵。”其实,我是在用欣赏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用真挚的感情讴歌教育,在用积极的心态影响学生,在用自己的身心追求教书育人的“诗意”!许多人评论我的博客:“李老师,你真的阳光灿烂!读了你的文章,我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的确很开心,因为我用朴实的文字影响了别人,也就幸福了我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我已经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想告诉年轻教师: 人生有太多让我们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只有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懂得随缘,只有这样,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

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诗意课堂 篇7

一、重视文学教学,开掘文本的诗意

语文新教材增加了学生背诵的诗词和美文,减少了教师教参的分析讲解,更加富于文化的色彩和诗性的光辉。诗意的语文教学应该以文本为依托,根据语境营造出特有的情境和意韵,让学生在文本浸润的氛围和意境中感受诗意、体验情感、感悟生命。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教师要重视和加强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作用,用诗歌特有的艺术美感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要学好语文,就必须多读诗词和美文丰富自己。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对古典诗文的诵读、引导,带领学生在经典文字丰厚的土壤里,找到奠基人生大厦的巨石,以诗意的语汇和理性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路。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诗词的欣赏,借助文本,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和思维认知,在诗歌的王国里为生命洗礼,让心灵更加纯净。这是语文教学内容上倾向“崇真”的要求。

我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时,首先,挖掘出情感美,让不知愁滋味的学生感受“人月两团圆”的心情。其次,挖掘出语言美,引导学生对作品反复涵咏体味,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其他诗词的鉴赏能力。这首词的美还表现在诗随月光照的地方,不断流露自己怀念故人的感情。最后,挖掘出哲理美,让学生领略词作的理趣美。

再如散文,除认真品味语言,通过语言感知作品中呈现的物象,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重视散文的艺术手法,特别是各课突出的艺术手法应该成为鉴赏重点。这就需要细读,细细地品味。比如欣赏咏物散文表现手法———托物言志。细读会发现有:对物抒情的,用直呼“你”的方式,如《山中访友》;托物寄意的,在对某种事物进行足够的吟咏、描述之后,顺势表达出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世界的感悟或观点,如《爱莲说》;物我交融的,这是借物写人的一种技巧,作者先写物,然后写自己也成了“物”,“物”在文中经历了由实到虚、由物到人的转换,作者的经历、情感也就渗透在这种“转换”之中,如《荔枝蜜》;运用象征,通过某一形象表现出深远的含义,让人体味到事物的意义,又体味到文章的深刻与美好,如《白杨礼赞》。

二、融摄诗情教育,追求课堂的诗意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个性灵魂高品质的精神漫游。它追求个性精神的飘逸和超脱,让人美丽的梦想在诗意中盛开。因此,富于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像和煦的春阳,充满了美感,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人性的自由和张力。诗歌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生命和本体。在富有意境、含蓄和唯美的诗歌王国里,不断引进富有诗意的教学理念,通过富于诗意的课堂设计,以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课堂语言,组合和引入诗歌的美学元素,为学生创设文化氛围浓厚的诗意情境。应该承认,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追求一种知情结合、文质兼美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接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美的陶冶,提高审美情趣。这是语文教学形式上富于“尚美”的要求。

试看陆游的《书愤(其一)》:“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第一二句表示出对主和派当道的愤慨,以及意气风发必操胜券的信心。第三四句,诗人慷慨激昂,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第五六句由豪放转入感伤,表现了诗人虽已年老体衰,但仍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思想。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宋王朝腐败无能的无比愤恨,也流露出自己因不被重用而伤感的情绪。全诗突出一个“愤”字:“愤”主和派破坏抗金,误国殃民;“愤”满朝无人出师,收复失地;“愤”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真是字字铿锵有力,句句入理感人;忠心耿耿,气贯长虹。这首诗使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短短的一首诗,寥寥几十个字,却可以激起人们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激愤,其语言锤炼的功夫由此可见。学生读了这样的诗,就会懂得怎样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和意,从而提高自己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品位。

追求课堂的诗意,具体到阅读教学中,牵涉如何创设情境的问题。我认为阅读情境创设的关键是课堂导入。比如特级教师余映潮2003年10月在“全国中学语文新理念新课堂高级研讨会”上的课《七颗钻石》(这是一篇内容浅显,仅五百余字的童话,作者列夫·托尔斯泰),课文很简单,读一读学生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余老师在上课开始创设了激发学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情境:“同学们,我们今天要上一堂阅读活动课,活动步骤是读、说、想,达到的目的是:读起来———让我们的心情激荡,说起来———让我们的发现闪光,想起来———让我们的思绪飞扬。”这几个充满诗意的句子在屏幕上一出现,学生的心都被激活了。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诗意的导入,声情并茂的演说、朗读、背诵,也可以是影视图像,还可以是故事叙说、学生演读。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能忘记文本的宗旨,要求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三、植入诗性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

诗意的语文,诗意的人生。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朱光潜说:“一切文学都具有诗的特质。”有诗性才有文学作品的优雅情怀和沧桑品貌,这里面包含着对生命叩问的深意,文学作品的意蕴应在此中。艺术的本质是自由,文学的本质是悲情。戏剧的作用是讽喻,而悲剧的价值在于唤醒。悲剧,就是把富有诗意的花碾碎给人看。没有如此凄美而彻底的撕碎,怎能唤醒人们心存的那份美好,又怎能引起沉睡的人们对有价值的东西的追怀和珍爱?文学就是人学。文学作品旨在对人性的叩问和反思,诗性的教化,意义正在于此。语文教学应该教会学生发现自己,认识旧世界,反省人类基本的价值,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和人文认知。重视语文教学的诗意性,就是要重视语文的人文性。在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构建学生内心价值系统的诗性力量。在文字与诗性的对接中,我们要让人性在真善美中复苏和张扬。尤其是要以诗歌为中介,通过诗歌特有的美学语言,用诗性解读文学,用文学解构语文,用语文完善人生。由此可见,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的教化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用最简约的形式在人们的思想上“点石成金”,使我们的生命在诗性光芒的照射下,学习、接近和崇尚真善美,逐步成为灵魂高尚而内心完善的人,从而造就自己有价值的人生。

正因为诗歌是情的结晶和美的精品,所以它应该成为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最佳依据。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绿”,仅是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一种精确写作方法,抑或能联系背景“又绿”反映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的信心,还是流露诗人因前途未卜?担忧新“绿”如初度罢相时一样夭折的一息怅惘?也许还会认为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直接象喻,联系前两句体味这个字更多的是反映了一种并不实指某种意念的心境交融着并不强烈的亢奋与稍带落寞的惆怅,有着无穷的美感与魅力。这样在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中既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又培育了诗意的人性。

再如朱自清的《春》,这是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拨动过许多人的心弦。“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它可以激起学生无限的想象,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经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春草嫩绿、柔软的特点。教师还可以抓住文章最后的三个比喻,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进行艺术形象“再创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丽的,是生动活泼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是从新、美、力三个方面形象地再现了春天的特征,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义深厚,句外有意。教师应该反复引导学生领会这些比喻的妙用,从而使其受到美的感染。

我们要反对的是传统教学中那种用冷漠的知识分析,肢解完整的文本感情,压抑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机械、刻板的做法。传统的文学阅读教学对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还是有充分认识的。如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倡导通过“诗教”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人格,以及教学中注重“导”和“引”的方法,就是人文性的一种体现。

所有这些由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诗性教化和人文关照,无疑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终极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人性的沦丧,正迫切地呼唤语文教学诗性和诗意的回归。这是语文教学目标重在“向善”的要求。

摘要:在现实教学中, 语文教学往往成为一种技巧性的训练, 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和诗意世界的构建。诗性是人性的完美形式, 因而我们呼唤回归诗性和人性的语文教育。通过诗性的教化培育人性的诗意, 应当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要努力让诗的精神进入课堂, 让诗的美感萦绕学生。课堂教学应该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 创造出诗意, 这应当是语文教学不懈的美学追求, 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上重在“向善”的要求。本文从重视文学教学, 开掘文本的诗意;融摄诗情教育, 追求课堂的诗意和植入诗性教化, 培育人性的诗意等方面探讨了语文的诗意和诗意的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诗情教育,诗意课堂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2]黄孟柯.人生平台上的语文[M].科学出版社, 2002.

[3]张贡.文学的力量: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M].民族出版社, 2001.

[4]王本华.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 2004, (11) .

[5]张冬颖.让心灵在诗韵中飞扬[J].中学语文教学, 2005, (2) .

追求诗意的语文教育 篇8

在《凭什么让学生爱上你》一书中,苏静并没有拿什么高深的理论来标榜炫耀。支撑着该书的,是大量的教育细节和教学案例。而且,教育细节不是平面列举,教学案例也不是机械堆砌。在將教学方法归并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思维的纵向发展,并由此窥到了作者充满诗意的教育人生行走方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静的诗意人生,得益于她对诗意语文教育的追求。

广泛延伸,拓展阅读空间

文本只是供学生阅读的范文,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丰富课堂的内涵,需要拓展阅读空间。课堂阅读空间的拓展既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过分拔高,也不该囿于学生的当下水平,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图解和机械性的呈现。教师要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让课堂张开应有的触角,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信息,从而帮助他们看到更深邃的文化宇宙,得到更深刻的思想启迪。

在教学《燕子》一文时,苏静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由写燕子到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这一写法之后,鼓励学生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天,然后,又开始了以“春”为主题的文学知识拓展活动:向学生推荐了朱自清的散文《春》,谈到了钱钟书的《窗》中对春光出人意料的描述,说到了“悲情的春天”,提到了“灵感的春天”,谈及了“幽默的春天”。通过如此密集的信息传递,让学生看到了丰富多彩的春天,也教会了他们如何辩证地认识事物,怎样从独特的视角解读世界。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就在这样的课堂延伸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展现魅力。品味阅读意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教师就应该对案例进行富含理性的高屋建瓴的剖析,以展现文本的魅力,让学生品味到阅读带来的无限意趣。

语文学习应该是快乐的求知之旅,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抱文明成果、吸取文化营养的天地。然而,将学生集中在一起进行应对考试的训练,将所有的知识点都罗列起来让他们记忆,设计层出不穷的练习题让他们训练以拿到高分,却成了我们课堂阅读的常态。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学生对课堂阅读望而生畏,还会淹没语文教育的诗意。

要想让语文课堂还原本来面目,闪烁光芒,充满魅力,让学生满怀期盼,我们就应该借鉴苏静的“魅力问答”法,让分散的文本学习成为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机整体,将知识点串成教学链,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问答中巩固旧知,学习新知。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过“个性化阅读”和“竞赛性阅读”等形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让他们在班级、小组的竞赛中学习语文,同样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深度挖掘,增添阅读内涵

成功的课堂不能只停留在对文本的平面解读上,还应该有一定深度的挖掘。有深度的挖掘能够丰富课堂阅读的形式,增加课堂阅读的内涵。挖掘应该立足于文本,又不为文本所限,让学生在对文意的渐次探析中体悟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时,对于“蟋蟀用世界上最柔弱的工具创造出最伟大的建筑”,这一点,苏静没有停留在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等浅层次的阐释上,而是板书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并解释道:“所谓君子就是品行高尚的人。在古人眼中,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同天体的运行,恒久不息。而蟋蟀,用柔弱的工具建造出如此伟大的工程,不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么?它堪称动物界的真君子。所以,这句古代名言把我们刚才对蟋蟀洋洋洒洒的赞美浓缩其中,可谓言简意赅,这也是古人的智慧所在。”借助诗性的语言给学生以必要的点醒,既能展现教师的教学智慧,让学生“亲师信道”,又能增添阅读内涵,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来理解课文,让他们看到文本更生动感人的内蕴。

持续研究,丰富阅读元素

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乃至教育专家的先决条件,就是热爱教育,将诗意教育变成人生行走的一种方式,潜心教学,将诗意教学化为生命的一部分。正是有了全身心的投入,苏静和学生一起办的十多期“主题报”才会有八期在《中国少年报》上整版发表。这些“精致耐看”的作品,丰富了阅读的元素,是师生智慧的结晶,更是他们生命力的诗意呈现。

对于办报的经历,苏静认为不光给学生带来了收获,也实践了自己的教育追求:“或许有教师不理解,如此兴师动众去办一份报纸,与考试无关,与班级管理无关,值得么?我想说,不仅值得,而且很重要。因为看似一份小小的报纸,在‘诞生’的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元素:创意、合作、毅力、才能、智慧、爱……”正是为了丰富教育的元素,苏静才和学生一起研究确定“友情方阵”,和学生一起选题,为他们献计献策,在整体策划这一环节中,苏静更是和学生全程合作,或具体指导,或恰当点评,或撰写导语、结语。而在阅读元素被无限丰富的同时,教师的生命质量也得到了诗意的张扬。

浅谈语文诗意课堂的追求 篇9

概括而言,舒心教学追求的课堂的特征是“五有”即有心、有据、有序、有法、有趣。

一、有心

教育实际上是育心。是教育者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结合的教学过程唤醒学生学习之心的复苏、活跃,从而进行发自内心的真实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实践。“复苏”因为多数正常的学生具有天生的学习的心力,只不过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学习受挫的增多、非学习诱惑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学生学心处于一种浅睡眠状态。这种唤醒不仅仅是声音能做到的,更主要的是“以心灵唤醒心灵”。这就要求我自己在教学上做个有心之人。

针对语文教学而言,我认为语文教师宜有以下“三心”:

1. 真心

我追求的舒心语文课堂,首先要表现出真心。即对教学文本的真心,对学生的真心,对教学过程的真心。

对教学文本的真心,就是尊重文本,以文本为中心设计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上所有的教学行为的本源即文本本身。不进行牵强附会的拓展和延伸,把主要的课堂对话限制在文本范围内。

对学生的真心,就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切合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尽量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

对教学过程的真心,就是在讲解、示范、点拨、评价的过程中,力求真实有效,不浮夸,不表演。

2. 善心

语文教师的善心首先表现在课堂上,每一节课,不敷衍,要尽可能把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不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全力以赴地把学生引到语文的学习实践中去。每节课的目标简约而能落实,不提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把错误的内容给学生,不布置那些盲目的单纯重复的只是体力劳动式的作业。比如把某篇文连续性抄写数十遍。

3. 爱心

爱心,体现在课堂上实际上是一种态度。既包含对文本的态度,也包含对学生的态度。爱心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言行。比如板书是否简约大方,是否照顾到前后左右的学生?比如讲解的语速、声调是否保障教室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听得见。

二、有据

有据,即是有理。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设计、课堂操作有没有依据,是否过于随意,是否出现一些无效的环节。课堂教学的依据主要的有三个方面。其一是教学目标,其二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能力,其三是教师自身的语文教学的理念和理解。

教学目标受到语文课程目标和文本的教学内容的制约。目前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内容核心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我们的语文课程的教育目标。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必然要以此为依据。

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师生文本对话和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所以文本的教学内容必然会成为我们教学的依据。当然这里说的文本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指文本内容,还包括文本的语言形式。也就是说文本里蕴藏的一切适合于语文教学的资源。

当然语文文本的教学内容是多元的,如何进行选择也要依据学情和教学时间、条件进行选择。

三、有序

好的语文课堂,本身就是一篇合乎章法的美文。这个序,还是要明晰的。这个序一要合乎语文学习的规律,二要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僵化不变的。比如引导学生学习《桃花源记》这篇文言文。我们就要遵循下列的“序”:

1. 引读 即把学生引到文章的阅读上去

2. 预读 给学生提供预读的时间,指导利用好预习提示、课本注释、课后习题

3. 助读 通过范读、答疑、讨论等形式解决学生预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 导读 根据学情和《桃花源记》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品读重点、精彩点

5. 创读 从《桃花源记》出发,引导学生读出文本,进行文章评论式、续写式、创编式写作,比如改写成课本剧、诗歌体文章、读后感等,要求可以降低,只要是学生自己的阅读所思、所写都应鼓励

四、有法

法,即方法。这个方法首先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也就是能把全体学生引到语文实践活动上去的方法,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点拨、辅导、评价的方法,还有就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调控课堂的方法。

方法的选择,体现着智慧和语文教师的功力。

比如有位老师见班里学生打瞌睡,就随手板书了一副对联:

瞌睡睡,瞌睡越睡越瞌睡;

精神振,精神愈振愈精神。

对联一出,老师再幽默一解,班内瞌睡者精神为之大振。

五、有趣

学习不是快乐的。语文学习不下一番苦功夫,学而无成。但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创设一种有趣的氛围,让学生能够舒心而学。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十几岁的少年,我们根本不可能完全依靠强制来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如何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增加趣的成分,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

具体而言,如何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呢?

1. 适时幽默,趣在“语”中

好的语文教师,多数是幽默大师。比如国学大师刘文典在教学中,经常幽默语奇出。

一次,有学生问道:“先生对写文章有何高见?”“问得好!”刘文典应声而答,然后朗声吐出五个字——“观世音菩萨”。

众学子一听无不愕然,先生这不是答非所问?给我们念什么佛呀?

刘文典神秘地解说道:“‘观’,多多观察生活;‘世’,须要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菩萨’,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这个解释幽默风趣而又通达明晰,让学生豁然开朗。

当代的语文名师们也不乏幽默之人,比如于永正、魏书生等,他们的教学语言往往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会心而笑,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所以幽默增趣,语文不可面沉如水,死板僵化,有点适时的幽默是教学的基本功。

2. 恰切借鉴,趣在“动”中

语文课堂的趣,还可以体现在恰切的借鉴中。不少电视节目的形式,我们都可以借鉴。比如《焦点访谈》《百家讲坛》《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借鉴这些节目形式,时代感强,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容易在活动中体现趣来。

3. 发现趣点,趣在“文”中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本,趣点多多。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文中的趣,也是我们的一项任务。

比如鲁迅的《社戏》文中体现少年生活趣味的内容很多,平桥村的少年和“迅哥”月夜行船、月下看戏、偷豆等情节,极富情趣。

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语言幽默闪烁于字里行间。

总之,我追求具有“五有”特征的语文课堂教学,以“有心、有据、有序、有法、有趣”为目标力争实现语文教学的舒心。

还原语文本色 追求本真课堂 篇10

追求本真课堂

阳邑中心小学

王旗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旗慧,是阳邑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从教13年来,我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2008年被评为武安市骨干教师;连续多年年终考核优秀;2014年9月获得武安市第三届小学语文名教师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

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学习我很荣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为我搭建这样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还原语文本色,追求本真课堂》。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生态课堂是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语文课堂的培养目标,还原语文课程的原点。用简单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和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语文教学出现了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泛化、甚至滥用的现象,使得原本的语文课堂丧失了真实的面貌,让学生的说读能力减退。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呢?让语文还原本真,让学生品味语言。必须重视语言教学,必须以读为本,必须加强听说读写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文本为主

陈钟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达出语言深处的美。”的确,学生面对的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学习、揣摩、品味、吸收其语言精华,让学生受到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熏陶。特级教师洪镇涛更是把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强调要回归到语文学习的本体——学习语言上来。

课文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文本语言的赏析,品味作者创设的意境,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这需要教师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品读文中关键词,揣摩感悟玩味,从而领略语言的魅力。如在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我抓住“不可估量”一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价值;在教学2段中抓“拱”字,来了解圆明园的分布;在第3自然段中抓重点词“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来体会圆明园的宏伟。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冷落文字。

二、重视诵读,多读,反复品味

我们强调阅读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研习,那如何带领学生去“理会语言,体悟语言”?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条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一篇课文如果不读通读透,而忙着去操作电脑,带领学生看画面、听音乐,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也便没有了语文味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就没了,语文素养也无从谈起。

三、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感悟语言,成功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课文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为的是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过去的美好,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更能激起人们的痛惜与仇恨。从而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和使命感。然而,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已不复存在,只能通过阅读课文感悟、想象等在脑海中再现昔日的景观,对此,我让学生认真读书,有重点、有层次地理解感悟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宏大的布局,然后重点感受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当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玲珑剔透”等词语来谈自己的学习体会时,适时引导学生或联系生活经验,或展开想像来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大气之美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秀气之美。

上一篇:党建制度下一篇:民警学习三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