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2024-05-25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共8篇)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1

今年7月 25 日至8月7日,经研室组织人员到县供销社、县商务局、县交通局、泷泊镇、五里牌、尚仁里等单位就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深入了解了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发展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形成了初步的调研报告。

一、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我县辖15个乡镇场,195个行政村,总人口18.3万人。地貌以山地为主,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格局,是集双牌水库水淹区、林区于一身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09年,我县被列入了全省薄弱与空白县经营服务网络建设重点县。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1、交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我县大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共投资31260万元,建成农村公路909.8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的目标。142个行政村通上了水泥路,通畅率达72%。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及客运班线通达日趋完善。全县拥有二级客运站1个,还建成了江村、茶林、五里牌、理家坪4个五级客运站。全县有县内班线32 条,农村客运班车95余车辆,乡镇班车通车率100%。195个行政村中有95个已达通班车,通达率达44%。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乡村,方便快捷的农村道路客运网络基本形成。农村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运输难、行路难”的局面大为改观,过去农民靠“肩扛手提” 等方式 出行、赶集已退出历史舞台,初步构建起农村交通运输网 1

络,为农村现代物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物流网络建设有所发展。我县非常重视物流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农资配送、“万村千乡”等惠民工程。截至2011年7月底,我县引进配送企业家,注册资金达到万元;共建成标准化乡镇农家店251家,村级农家店家;其中日用品店185家,农资店66家,新增加营业面积11540平方米。标准化农家店乡镇覆盖率达到100%,村级覆盖率达到了75%。农资、日用品配送率分别达到60%和40%,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开展有序,全县已有42个“家电下乡” 销售网点通过备案审核,其中县城17个,乡镇25个,有效地延伸了家电销售配送网络,初步形成了以承办企业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农业重点乡镇村组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购买放心而价实的农资商品。

3、农副产品流通日趋顺畅。农村的主要产出是农副产品,农民的重要增收点来自农副产品。建设农副产品流通平台是解决农副产品“卖难”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对全县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全面规划调整,投入万元,对江村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梧江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北竹木批发市场进行了改扩建。2010年又申报新建6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分别是:城北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江村农产品批发市场、何家洞紫金山农产品批发市场、理家坪农产品批发市场、麻江洪水岭农产品批发市场、尚仁里农产品批发市场。供销社等相关部门积极指导群众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抱团优势,做到资源、信息共享,促使农副产品的销售量和销售率大幅提升。据统计,2010年入社农户比同等条件未入社农户的农副产品销售率高出个

百分点,人均收入高出元。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引导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与超市根据市场需求签订购销意向协议,减少了中间环节,有效缓解了农民“卖难”的问题。通过建设批发市场、专业合作社和“农超对接”等三大流通平台,我县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农副产品流通日益顺畅。

二、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它发达县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1、运营、监管权责不明。农村物流发展涉及到供销、商务、农业、发改等多个部门,由于体制性原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各自为政,出现了管运营的没管好运营,管监管的又插手运营的状况,造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尴尬局面。目前,全县个农资店,既有供销系统的,又有农业系统的,各自发展,不成体系,导致农资销售非常混乱,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影响 了农村物流的健康发展。

2、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农产品的生产季节性强,鲜活量多,不易储藏运输,这就对农村物流交通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县地处偏远山区,属山岭重丘地带,群众居住分散,大部分山区建制村通畅公路只通到了村中心地带,许多村民小组群众离公路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没有普遍受益,交通极为不便,导致运输成本偏高。阳明山、何家洞等地的特色农产品要打入县城市场,只能通过高价运输,剔除运输成本后,价格优势不复存在,获利甚微。商品配送成本高配送率低,日常消费品一个季度才配送一次。

3、经营业态十分粗糙。由于没有全盘规划,导致网点分布不合理,偏远山区根本没有涉及。传统流通方式仍然处于主导地位,农村超市、农资店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全县连锁店虽然在组织形式上形成了连锁,统一了店名和标识,但在具体经营运作方面远远未达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规范化标准,没有形成集团优势,导致市场占有率低。另外,市场监管鞭长莫及,农村消费市场存在监管空白地带,农村购物难、购放心物更难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4物流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县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农资配送中心和物流企业。商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现有的三个农产品经营市场,规模小,档次低,仍然是简易市场或露天市场,更没有电子信息发布系统、冷藏设施,停车场地更是严重不足。面向农村的日用品配送中心也只有2个,仓储设备简陋,仅有两三台车辆运营,采取简单的点对点配送方式。

三、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发展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是搞活流通、扩大农村消费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供销、商务、财政、发改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物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同时,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运营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职责,理顺管

理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为顺利推进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科学编制规划。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我县实际,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编制好我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实施步骤,具化建设措施。根据群众消费习惯和聚居情况合理布局农资、日用消费品连锁店、农产品交易市场,争取在3-5年内建成覆盖全县的商品流通体系,真正解决农民“卖难、买难”问题。

3、出台扶持政策。将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向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倾斜。实行多渠道筹资,鼓励、支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活动。

4、夯实基础设施。一是加快配送中心、仓储设施建设,在县城建好一个高标准的农资配送中心、1 个日用品配送中心,建好1个平方米以上的农资仓储库。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各基层政府要着手建立为农产品交易提供平台的农网;为农民、基层的信息服务站、市场需求者之间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建成日用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信息共享平台。三是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农超对接”等工程建设,对农村现有零售商业网点进行改造、提升和优化,完善质量回访制度。四是加大改造、新建乡镇农贸市场力度,提升乡镇农贸市场的档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5、优化流通环境。一是加大农村市场违法行为的整治力度,净化市场环境。加强农资、食品、家电等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2

一、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苍南县有120万人口的大县, 2011年6月份进行行政区划调整, 把原有36个乡镇合并成10个中心镇和2个少数民族乡, 现在全县有87个社区, 有776个行政村。近年来, 我县始终把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 不断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多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1.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2011年9月, 现代化、多功能的县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 县文博馆、体育中心、广播电视中心、县城中心湖文化广场、龙港体育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已动工兴建, 预计明年年底竣工;灵溪、金乡、龙港、矾山和桥墩等中心镇综合文化中心已达到省一级站以上标准;灵溪、龙港、金乡、宜山、矾山等5个中心镇图书分馆已建成免费开放, 并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全县现有32个社区建成社区文体服务中心, 其中五凤、南宋、兴南和石坪等4个社区申报温州市文化示范新社区;目前全县共有建成省级文化示范村7个, 市级文化示范村30个;农村宗祠改建文化中心62所, 农家书屋333家。这样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2. 开展公益文化活动

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中心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免费开放, 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每年组织送戏下乡和县内外“文化走亲”活动;开展送讲座、送培训、送展览下乡活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建立图书流通点, 每个流通点图书每季互相流通;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 丰富电源、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 实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以县文化艺术节、“草根微舞台”“广场文艺晚会”“经典红歌演唱会”“新春音乐会”等为载体,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创新文化活动载体, 打造“县有品牌、乡镇有特色、社区有特点”的文化品牌, 形成县、乡镇、社区 (村) 多层次文化活动平台, 推动文艺创作生产, 推出艺术创作表演新人, 活跃文艺氛围。

二、苍南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 我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 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较好的发展局面, 但同时也看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1. 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经济、地理及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很不平衡。通过调查, 发现有些中心镇、社区和村经济基础好, 基层领导较重视, 交通方便,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比较完善, 常年坚持开展文化活动, 并能积极购买新书, 补充藏书。但有些乡镇、社区地处山区, 交通不便, 经济困难,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阵地被挪作它用, 例如, 浦亭社区文体中心、凤池社区文体中心和凤阳乡文体中心等活动综合楼均被其它单位占用了, 无法开展活动, 严重阻碍了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2. 资金投入不足。因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是免费开放、免费

服务, 是文化惠民工程, 需要政府资金投入, 保障正常运转。有的中心镇根据上级要求已建成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但由于资金的困难, 后续工作难以开展, 尤其是社区和村的文化服务阵地均很少正常开放, 不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功能作用。

3. 服务水平不高。

发展文化服务, 队伍是保证, 人才是关键。乡镇文化干部专职专用不多, 很多文化干部被借用到其它岗位上工作。社区和村的文化设施和阵地几乎没有专职干部去管理, 是聘请文化志愿者参与管理, 这些人员一般文化水平不高, 年龄偏大。据统计, 社区和村文化管理员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占40%, 年龄55周岁以上的占65%, 这样造成管理能力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的局面。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已影响着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 切实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 加强领导, 明确责任。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把它作为评价本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的重要举措,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纳入财政预算, 纳入领导干部工作考核体系。加强组织领导, 统筹协调, 积极构建党委、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建立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咨询制度, 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指导, 及时解决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

2. 健全机制, 增加投入。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文化经费

投入机制, 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投入增长幅度, 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 保障基层文化建设及免费开放运转经费。县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重点用于全县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公共文化产品创作、培育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等, 同时,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文化。支持、引导和规范企业、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的公有制资本投资文化事业非营利性领域, 鼓励社会力量捐赠文化事业。

3. 培养人才, 壮大队伍。文化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物质载体和根本保证。农村文化要得到持续发展, 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建设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文化干部队伍。因此, 当务之急, 要从政策上、机制上稳定和充实农村文化队伍。一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建立村级文化辅导员队伍, 以形成县区 (文化馆业务干部) 、乡镇 (文化员队伍) 、村级 (文化辅导员队伍) 的文化队伍网络。政府文化部门特别要重视村级文化辅导员的队伍建设, 在业务上进行培训和指导的同时, 每年排出一定资金, 发给一定金额的奖励。二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于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村以及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 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新农村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4. 绩效评估, 确保实效。采取政府组织、专家参与的方式,

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3

关键词:建设现状 存在问题 思路对策

一、我市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现状

1.粮食市场体系现状

根据我们对全市粮食市场情况调查,我市目前共有城乡粮油集贸市场86家,年成交量都在1万吨以下。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214家,其中,国有83家,民营131家。粮食经纪人690个。全市目前有粮食经营户616户,其中,国有87户,集体企业9户,股份制企业64户,个体经营户456户。我市粮食市场体系基本形成,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但市场体系主要以低层次的城乡粮油集贸市场为主,普遍档次不高,规模不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不够完善。

2.粮食物流体系现状

我市粮食物流的运输方式主要靠铁路和汽运,铁路有太焦线、侯月线。公路主要有晋长高速公路、晋焦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太洛公路、晋韩公路、曲辉公路和晋陵一级公路。对于东北大米、玉米等需要跨省、长距离进出的大宗货物主要靠铁路运输,而小麦的购进,面粉、食用油等的消费主要靠汽运来保证。我市粮食物流的特点主要是“两多、两少、一小、一分散”:即成品粮油多,原粮少,短途物流多,长途物流少,流量小、货源分散。

3.物流基础设施情况

我市目前有铁路专用线1条,总长度630米,有效长度150米,钢罩棚面积2777平方米,大型粮仓机械设备103台。

4.粮食储备体系现状

全市粮食总仓容6.4亿斤,其中,完好仓容4.4亿斤。仓容规模在1亿斤以上的1个为高平国家粮食储备库,其仓容规模为1.6亿斤,500万斤以上的39个,需要维修的仓容2.0亿斤。

二、我市粮食物流体系存在的问题

1.粮食市场体系亟待健全

一是成品粮油市场有待提升和规范。从我市市区看,成品粮油市场规模小,档次低,经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二是農村粮食市场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粮食市场大部分是在乡镇农贸市场中摆摊设点,或租赁几间房屋经营,条件简陋,几乎没有什么仓储设施,兑换或收购的粮食大多为露天存放。三是批发市场体系建设不完善。我市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仍处在城乡集贸市场阶段,设施简陋,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全市还没有一家相对规范且成规模的粮食批发市场。

2.粮食物流体系基础薄弱

一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物流效率低、成本高、流通不畅。二是粮食物流方式落后。原粮运输仍以传统的麻袋、编织袋包装为主,成本高,损耗大。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我市粮食物流除高平国家粮食储备库机械化作业程度较高外,其它大部分仓库规模小,设施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有的库站只能靠人力装卸、搬运,无法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

3.粮食储备体系有待完善

我市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有71家,除泽州县的19家企业经营基本正常外,其余企业大都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粮库上漏下潮的情况普遍存在,仓储设施完好率下降,安全储粮隐患增多。

三、发展我市粮食物流体系思路和对策

1.调整布局,完善功能,建设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

一是完善粮食收购市场。科学布局我市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支持和鼓励其它市场主体合法入市收购。二是提升城乡集贸市场功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易环境、健全交易手段、提升市场功能、提高交易水平等手段,促进我市粮食零售市场健康发展。

2.扶持改造,规范发展,建设区域性成品粮油批发市场

一是在市区选择一家区位优势明显、规模较大、有一定实力的成品粮油集贸市场,通过改造现有基础设施、提升市场档次、完善交易制度等手段,扶持其建设覆盖全市的成品粮油批发市场。二是大力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利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化手段,促进城镇和农村粮油连锁超市和便民店的发展。

3.建设粮食物流通道和节点,健全粮食物流体系

开展粮食物流 “通道工程”和“节点工程”建设。一是建设玉米、杂粮等流出通道,小麦、大米、食用油等流入通道。重点建设通往河南等省市的跨省流出物流通道,河南、山东、东北等地的小麦和食用油、大米等流入物流通道。二是建设1个省级粮食物流节点。即晋城市粮食物流中心;6个市级粮食物流节点。即高平市城市中心粮站、阳城城关粮站等物流节点。20个县级粮食物流节点。即沁水郑庄、陵川礼义、附城等物流节点。

4.建设粮食物流中心,提高粮食物流水平

通过整合我市现有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资源,通过退城入郊、土地置换等办法,推进我市粮食物物流中心建设。

5.建设我市“数字粮食物流”,推进我市粮食物流信息化

通过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建设上联省粮食物流节点,向下辐射全市粮食物流企业和粮食物流节点的信息平台。同时,在我市物流信息体系建设中,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粮食价格采集、粮食安全预警、粮库管理、粮情监测、储备粮管理、粮食加工等物流体系全过程的应用,全面实现粮食物流信息化。

6.健全粮食预警研究机制,确保粮食市场安全

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粮食预警机制的研究,从土地安全、农业生产、粮食流通到粮食储备再到市场调控等,建立跨部门、综合性粮食安全预警机构,加强协调,落实责任,健全制度,确保我市粮食应急机制快速、顺畅启动,确保我市粮食安全在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出现大的问题。

四、总结

结合晋城实际,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做大做强粮食产业这一主题,加快粮食物流中心建设,科学构建现代粮食物流体系,促进粮食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责任编辑:祁彩云)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4

一、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本次调查问卷共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会计规范建设及执行情况的调查。在问卷设计过程中,调查组针对所拟调查问题的具体性质和内容,采取了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询问方式。问卷调查是在~间分批进行的,调查工作截止时间为208月31日。

本次的调查对象主要取自于会计实务界且在区域与行业分布上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的人员。总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份,回收率约为35%。考虑到问卷回收的因素,我们在调查中采取了问卷调查和邮寄调查两种方式。问卷调查主要是在对几个省、市的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员培训时进行的,共发放问卷350份;邮寄调查是在互联网上按行业随机选择对象进行的,共发出问卷250份。本次问卷调查的范围涉及湖北(占32.38%)、湖南(占25.71%)、四川和重庆(占8.1%)等19个省(市);被调查者所在单位性质主要是国有企业(占68.98%),也包括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还有少量的教育科研单位和机关团体;调查的行业主要包括电信业、化工业、水利电力业、冶金业、采掘业及其他制造行业。

二、调查结果的基本分析

(一)对我国现行会计规范总体状况的基本认识

1.对我国会计规范建设与执行情况的总体评价。我国自1992年开始实行会计制度全面改革以来,会计规范对会计实务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回收的有效答卷中,比较客观地反映了被调查者对我国会计规范建设和执行情况总体评价(由于篇幅限制,下面将各类表格及具体数据予以省略)。对会计规范建设情况的评价高于“一般”水平的比例达89.7%,对会计规范执行情况的评价高于“一般”水平的比例达86.28%,可见会计规范的建设和执行情况在被调查者心目中总体评价比较接近,其中对规范建设情况的评价略好于规范执行情况。被调查者对于会计规范建设情况评价“很好”的比例不到1%,而对于会计规范执行情况评价“很好”的则为0,这说明被调查者对于会计规范建设和执行情况并不满意,同时也指出了会计规范建设和执行要进一步加大持续改革力度,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我国现行会计规范总体合理的比例为77.15%,总体不合理的比例为3.34%;会计规范总体能起作用的比例为86.19%,不起作用的比例为0.9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被调查者对我国会计规范体系的设计以及可能起到的作用在总体上还是比较满意的。

2.对会计规范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我国共颁布了16项相关的会计规范,我们对这一内容逐项列示,请调查者做出判断。在收回的196份有效问卷中,对于“您了解或者熟悉的我国现行已经颁发的会计规范”问题,超过50%的被调查者所熟悉的会计规范的顺序分别是《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贰ⅰ镀笠挡莆裢ㄔ颉贰ⅰ赌诓炕峒瓶刂乒娣丁贰ⅰ渡蠹品ā返取j煜と耸挥谐?0%的会计规范的顺序则分别是《总会计师条例》、《注册会计师法》、《行业会计制度》、《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上述结果表明:一是被调查者对那些与企业会计实践工作联系比较紧密的会计规范较其他会计规范熟悉;二是被调查者对通用型会计规范较特殊型会计规范如审计类规范、特殊行业规范等熟悉。

3.对具体会计准则的了解程度。会计准则是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体系的重要内容。对于“您了解我国已经颁发的具体会计准则”这一问题,在收回的175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对具体准则的选择排序具有明显的时间特征:~最先颁布的8项准则中有7项排在前7位;~新颁布的准则较均匀地分布于中间位次,依次为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债务重组、收入、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非货币性交易、固定资产、借款费用、存货、租赁、中期财务报告、投资、无形资产、建造合同和或有事项;19发布并于20修订的投资准则排在第13位,它可能和投资准则的内容比较复杂以及企业实际投资业务较少有关,会计人员要理解和把握投资准则具有较大的难度;而目前尚未颁布的4项准则(应收账款、分部报告、每股收益、研究与开发费用)则排列于末尾。

(二)对所在单位会计工作状况的基本看法

1.对单位会计组织工作状况的评价。任用合格的会计人员是严格执行会计规范并保证良好会计秩序的基础条件。为此,我们设立专门的问题对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会计机构和人员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只有83.25%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本单位会计人员全部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显然和《会计法》第38条“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被调查者所在单位会计人员主要是大专学历,其中约占94.58%的调查单位的会计机构负责人是由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人员担任,这表明会计人员素质结构有所提高。另外,约占73.81%的调查单位已经有人取得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这说明我国实行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后,不仅为会计师事务所培养了大批符合执业要求的人员,也为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前进的问题,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平地村在这个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平地村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固本强基工程的切入点,围绕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不断的创新思路,取得比较好的成效。

这里有一系列的统计数字,原来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三万元,到今年超过了20万元,原来是02年不足3万元,经过三年有2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2年的三千多块钱,到去年年底的4049元。被国家民政部、司法部评为“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05年村党支部被广东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个村的村风村貌得到较大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平地村的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说它是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有几个观点。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新要求。这个新要求就是说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要落实到共同富裕上。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让每个人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政治上坚持民主管理,激活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体现农民群众的意愿,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依托于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落实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这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历史大趋势。

二是体现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新要求。我认为第一点,我们要看到我国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必然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统筹城乡发展,以三化带动新农村的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化带动我们广东就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的城镇化。

第三个观点,体现了破解“三农”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战略角度调整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新农村、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城乡关系等,我认为是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社会小康的一个总纲。四是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新要求。总的来说,我们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几个差距,我认为最大的差距是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的差距,特别是农民收入水平高低、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又加剧了城乡差距,影响社会和谐。我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建设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实现农民富裕安康,农村文明和谐。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几个生动实践,几个部分来说明。

第二部分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积极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们看到广东省开始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这一点是从2003年开始,平地人抓住这一契机,首先抓好班子的组织建设,以一公两强为标准,建设群众信任好班子。所谓一公两强,就是有公心,两强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这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标准,贯穿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班子建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始终,从逐步建立起来一个富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群众信任的好班子。他们还采取聘任的方式选拔人才,促进班子结构的年轻化、知识化。

在阳江市委实施的“十百千”优秀后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发挥驻村干部帮扶指导作用,有效增强了村党支部班子的战斗力。加强领导发展的能力,带领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能力,用了很多办法来培训来提高他们的能力,这不展开说了。

第三是创新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广大党员的政治热情转化为建设的动力。有四个创新,创新发展党员渠道,注重在致富能手、青年骨干和种养专业户中发展党员,能够带头致富,也能够带领群众致富。创新党员学习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发挥作用途径。创新党员的考评激励模式,实行村民评议党员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固本强基,有效地改变了平地村原来班子不强、思想落后、发展滞后的(),这是以固本强基为发展契机。

以“三化并举”为实现途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省委和市委的指导下,平地村确立了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并举”的战略举措。一是实行“工业带动”、“工业富村”。以万象工业城为发展工业的先锋,盘活土地资源,营造良好的招商环境,通过“土地出租、厂房出租、场地出租”等方式,吸引各地客商前来投资置业。目前,工业园已经开发土地138万平米,吸引了18家企业落户。同时,出租村集体用地,组织本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务工。随着工业项目的增加,流动人口的积聚,村经济得到了兴旺。二是走农业产业化之路,通过引进外地客商开发、引进龙头企业和异地党员联营合作等多种渠道,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民种植经济作物146亩,产值达到250万元。另外一个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规划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立了农业技术的培训室,与高校合作建立农业教学实验基地,建设平地春雷网,通过信息化促进农业的市场化。

三是改旧建新,推进城镇化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村,一方面搞好各个村民小组的硬底化、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另一方面,规划建设了一个十万平方米,集办公楼、农贸市场、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社区卫生服务站、星光老人之家、绿化带、路灯、住宅、商铺等配套功能设施于一体的平地新村,形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村的雏形。通过“三化”并举,平地村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不仅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还促进了平地村民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工人和公民的转变。

以民主管理为政治保障。平地村把民主作为建立新管理机制的灵魂,探索一条富有农村特色的“核心+民主”的民主机制,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一个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管理制度,形成了重大事项“村班子拟定方案——村民酝酿——征求意见——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村民自治机制。他们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就是“板凳会议”,也就是说大家带板凳来议论,自由发表意见和建议。第二是建立“两委班子议事会”,一个是村委一个是党支委,确保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和村民自治的协调与统一。三是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了村务情况通报、村务工作征求意见、民主决策、进村入户等制度。四是建立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小组,规范村务公开,建立健全罢免卸任机制,由群众对村干部进行业绩考核和评议,实行罢免。通过生动深入的民主政治建设,村民对村务工作热心了,积极了,主动了,有效地凝聚了民心,调动了民智。

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一个是培育新村民,树立新风尚。打造以“求变、求富、求强”为内涵的新“平地精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宣传教育活动,“争当文明平地人”主题活动,提高村民的素质。活跃文化生活,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活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集体意识。开展卫生建设村组竞赛和卫生公约大家谈活动,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加强了社会事业建设,特别是优先发展了教育事业,已经投入了二百万元兴建平地新小学,建起藏书量一千多册的青年书屋,设立邹鹰助学奖学金,开办成人夜校。发展卫生事业,开展农村合作医疗,目前参保率已达到52%。加强社会关爱,开展助困和慰问活动,建设星光老人之家。今天的平地村村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友好,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新的发展思路带来了新的发展成效。回顾平地村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实践,我们认为可以有几点带有普遍性意义的做法和经验。

首先,要坚持观念先导,切实重视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的问题。我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三个引导。刚才欧广源书记也提到,三个先导是观念引导、典型引导、政策引导,观念是在前面,观念问题关键是转变干部的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动力。观念不改变,还是等、靠、要,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和能力。平地村抓住了村班子和党员的观念改变,通过他们领导和带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了群众过去那种依赖的思想,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第一点我认为他们很好的经验。

第二,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解决建设什么样的新农村的问题。平地村按照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村、培育现代农民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产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生产规划化、组织合作化、保障社会化、环境生态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三年工作方案》,按照规划分布实施,通过这个规划我们看到平地村整个空间结构体系、现代产业布局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人居生态环境体系等专项规划建设的蓝图,我们可以看到平地村这样一个规划,可以成为全省固本强基一个示范点、农业示范村、园林生态示范村和著名的民营工业村,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促进。

第三,要坚持依托县域经济,统筹解决怎样建设新农村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除了观念之外,很重要一点就是要有一个经济基础,没有经济物质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一句空话,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物质基础了。平地村实施“三化并举”,正是把握了广东省和阳江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有利形势,抓住了地理条件较好、省级民营科技园坐落其中的有利条件,来整合资源,解决了经济基础的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也注意到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注重以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来促进协调发展,加强各项公共建设事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平地村在发展中将筹集到的资金主要还是放在公共建设上,为农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一方面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另外一个方面是加强公共事业的建设,为村民提供有力的公共保障服务。在工农统筹方面,坚持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两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是发展园区工业,安置本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方面注重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障。平地村将农村的土地资源,采取集中创业的方式,整合土地、资金、人力等资源,达到了扩大规模和集约经营的目的,使得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解决了我刚才说的有钱办事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第三点。

第四,要坚持上下联系动,形成合力,以创新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讲创新精神了。在平地村的建设过程中,当然首先是得益于固本强基中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制度了,党委、政府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导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成为建设的主体。社会各界给予了资金、技术和知识等的帮助,成为新农村建设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部分,平地村的领导挂点推动,本身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有社会各方面给予了支持,将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进步发展也是比较快。这是我们总结的四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第三个部分,我想说一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战略思考。有一点探索性质,不一定对。从平地村的实践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一个是外源型发展与内源型发展的关系。这是我们概括的。我们根据平地村发展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协调好外源型发展和内源型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外部资金的投入,更要重视壮大本地的经济。开始我们要招商引资、征地办厂打开局面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还是要结合实际,既发展本地的支柱产业与特色产品,这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二,既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更要着眼于就地发展。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农村人口庞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记得温总理说过,中国农村人口很多,不可能都很快变成城市人口。将来的模式是这样的,就算去城市务工的人,他也是经常回到农村住的。这是一个特点。另外从国际的经验来说,就算是城镇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九十了,但是住在农村的人口会占到百分之五六十,德国就是一个例子。一个方面我们要想到农村要解决它的劳动力的就业发展与经济,第二要改变村容村貌,搞好农村的建设,让大家很高兴的像是住在城市里一样回到村里居住,将来如果平地村很好,我们广州人可能都会来这里居住了,当然可能交通有一点远。决定一方面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人口,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问题。第三要根据自身实际推进工业化,更要着力加强农业与农村自身发展。第四既要面向外部的需求,更要面向农民和农村内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立足于满足农民与农村的自身发展需要来推进,同时也要瞄准外部需求来拉动村级经济的发展。

第三,制度变革与主体力量培育的关系。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政府要在新农村建设的推动阶段成为投资建设和指导的主导力量,农民是建设的主体力量,社会各方面力量,包括非政府组织,是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相互联系发挥作用的纽带和平台。我初步了解,韩国也是这样。这些力量要组合好,要通过制度与组织的创新发展,形成壮大建设新农村的合力。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完善政府体制,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要加快农村组织的创新,从平台村的实践看,村委两班子实际上承担了组织农民的功能,从农民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来看,还需加强农民自身的组织建设,特别是要允许、引导、规范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比如说发展行业协会、农业协会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和农业生产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吸引能力、谈判能力、经济能力,而且还可以在一些方面通过文化活动,组织文化发展,有利于调和矛盾、提高素质、活跃文化氛围。要积极发展各种社会力量,平地村在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发挥了很大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源于政府推动,作为社会力量的自发性、专业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应该在社会组织结构的调整中发育更多的中介组织,来发挥社会方面的作用。这是第三个关系。

第四个关系就是面向现代与传承传统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坚持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人文指标的统一。我们搞现代化不是以农村取代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着眼于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第一,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风貌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活方式,应该具有现代生活的健康特征,又具有传统社会的乡土风貌,不是说将城市的那种情况都搬过来。当然我们在传统的方面有一些东西要改,比如说传统的陋习、卫生习惯等,但是农村中的乡土特色、地方特色不能改,保护好地方的人文风情、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各有特色。第二,现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新农村的新农民必须是现代社会新公民,具有现代精神和传统美德相结合的新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不要走弯路,现在很多农村民风很纯朴,传统好的东西我们要巩固要发挥,要在意识上和时代性上赋予新的精神风貌,比如说一些权利意识、义务意识、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市场意识等等,过去那种勤俭节约、诚信知礼等,我们要保持。第三,现代制度与传统风俗相结合,现代制度以其理性精神、契约化的形式对于农村村务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具有根本性作用,乡村的传统风俗以人情关系,、血缘和地缘等文化力量促进了乡村的和谐发展。平地村在加强现代民主制度的建设同时,就十分重视乡规民约的作用,把全体村民反复讨论,上下酝酿的“村规民约”变成村民的“小宪法”,规范思想和行为。

关于全县旅游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篇6

一、提高认识,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一)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顺应现代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需要。旅游产业是发展势头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具有关联度高、污染少、增收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特征。当前,旅游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已成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从国际看,世界旅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本世纪头20年,世界出游人员将增长一倍,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的水平。近年来,全球旅游重心正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到我国旅游的国际游客越来越多,中国正成为全球最安全、最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从国内看,我国人均GDP已达到2058美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用”向“住、行、游”升级,国内旅游已进入大众消费阶段,旅游消费正成为热点消费。“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旅游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关键时期。国家规划至2010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率达到8%,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国正在形成新一轮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热潮,相当多的省市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培育。因此,我们要顺应国内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乌石红色旅游、白石生态旅游两大品牌,基本健全了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旅游景区(点)发展日趋成熟,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质上档,农家乐休闲游开始起步,旅游产业发展蓄势待发。2006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0万元。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县市相比,与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我县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充分,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效益不高等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不足,增强紧迫感,强化措施,大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三)加强旅游产业发展,是推进富民强县的重要举措。旅游产业与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增长关联密切,是推进富民强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都与消费密切相关,对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旅游产业综合性强、关联带动作用大,直接涉及14个产业,间接影响47个行业,几乎覆盖了从传统服务业到现代服务业的所有行业和门类,是促进服务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环节;旅游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较大,是有效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的重要途径;旅游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破坏小,是最具永续发展能力的绿色、生态、健康、环保型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要从我县旅游产业正处于全面加速发展阶段的实际出发,借鉴、引进成熟的产业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管理,实施适度规模、均衡生产、市场细分等措施,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造特色品牌,以品牌扩大我县旅游的影响力,增强竞争力。

(三)整合拓展。要适应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整合旅游资源,拓展发展空间,把旅游产业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引入现代旅游理念经营农业、工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以及城市建设、管理,带动关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要坚持“四个结合”: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发展文化、体育等产业相结合,以鲜明独特的湖湘文化、白石文化、湘莲文化、槟榔文化特色吸引游客,以旅游的发展推动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坚持发展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相结合,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城镇,形成各具地域特色的城镇风貌,推进新型城镇化。

(四)挖掘保护。要按照和谐发展、永续发展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湖湘文化、白石文

便捷性。加快打通与周边县市的对接通道,尤其是与南岳、韶山、花明楼的对接,促进旅游区域合作。争取开通游客较多城市的直通班车。要加强景区(点)配套设施建设,努力做到配套齐全,布局合理,便捷安全,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与游客需求相适应。要围绕打造国家、省级旅游精品,使旅游景点上档提质。借助彭德怀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着力提升乌石红色旅游档次和地位,借助白石金字招牌,重点打造齐白石故居。要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开通建设好湘潭县旅游网,完善旅游信息网络,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三)开拓客源市场,提升综合效益。促进客源市场持续快速增长,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要实施积极的市场开发战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拓展客源市场,优化客源市场结构,提高综合效益。要按照重点市场重点突破的原则,加强长株潭一级旅游市场开拓,在稳定一级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衡阳、邵阳、娄底、张家界等二级市场,加大对外宣传产品开发制作、市场广告投放力度。加快主要旅游区(点)和周边重点旅游区(点)之间的对接,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实施联合促销,整体促销,打造我县旅游整体形象。高标准、高质量办好首届中国湘潭湘莲文化节,实现以节促旅。积极鼓励引导湘潭人游湘潭县,促进县内旅游市场发展。

(四)重视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队伍,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

持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项目的投入,加强与中央、省、市有关部门衔接,积极争取更多的旅游发展资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坚持内资、外资并举,国有、民营并重的方针,加快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将旅游资源开发景点经营权面向国内外招商,特别是要舍得拿出一批好的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县投资开发旅游资源。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7

1 改革后的畜牧兽医服务体系现状

为给全县农牧民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畜牧兽医服务, 我县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推进了全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从改革后的效果看, 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更趋合理, 表现为理顺了关系, 稳定了队伍, 提高了工作积极性, 重大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综合防控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同时改革也清除了长期以来存在于畜牧兽医管理体制上的一些弊端。

1.1 畜牧兽医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改革后县畜牧局原有行政管理职能不变, 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按“条条管理”模式进行人、财、物管理;撤销原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 组建互助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将县兽医卫生检疫站撤并到县畜牧兽医工作站, 同时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 分别主管畜牧生产、动物防疫和动物产品检疫工作。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隶属县畜牧局管理, 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负有技术指导职责。改革后防检体系更趋合理 “以检促防、防检结合”的作用发挥突出, 兽医行政管理、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兽医技术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 为保障畜牧业生产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乡镇一级管理力量明显加强

我县乡镇畜牧兽医站按照“条条管理”模式将原先2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改为19个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乡镇畜牧兽医站管理体制统一调整为“条条管理模式”, 自2008年元月, 各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人员、业务、经费由县畜牧局统一管理。将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调整为“条条管理”模式后, 有利于加强对乡镇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指导, 有利于全县畜牧兽医工作的上下协调一致。改革前, 部分乡镇业务人员长期充当乡镇一级的驻村干部, 大部分时间和工作精力用于村一级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无暇顾及自己的本职工作, 其业务素质得不到加强。改革后更有利于业务人员一门心思的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钻研业务和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上, 更好地为当地的畜牧业发展献策献力。

1.3 村级防疫员队伍的作用凸显

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村级防疫员队伍, 因为畜牧业要发展, 也必须要有一支为其服务的队伍, 而村防疫员是最贴近畜牧业的队伍。我县的防疫员工资自2002年纳入财政转移支付予以列支后, 防疫员工资得到了保障, 防疫员队伍逐步得到了稳定。县政府自今年起将防疫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每年拨付防疫专项经费20万元, 取消农户防疫费。经费有了保障, 更有利于加大对村级防疫员的培训, 明确了其职责为免疫注射、免疫档案管理、疫情测报、协助产地检疫等工作, 签订责任状, 年终按绩效考核实行奖惩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使本已萎缩的村防疫员队伍有人管理、关心、指导和监督, 使养殖业的发展和壮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2 互助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服务内容重“产中”轻两头, 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尤其是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而目前我县还没有1个龙头企业能通过订单为农民提供“产加销”配套化、系列化的服务, 县、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还是以提供技术指导等产中服务为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找不到路子, 拿不出措施, 农民往往只能根据经验和滞后的信息安排畜牧业发展, 导致畜产品产销关系和市场价格长期波动不定;不能在市场价格持续走低时为农户养殖及时提高信息服务。

2.2 服务机制重指令轻市场, 与畜牧业生产需要结合不紧

长期以来, 县、乡镇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主要是执行上级指令和完成上级任务, 很难随时根据畜牧业生产需要来制定服务工作计划。因此, 所实施的畜牧服务必然很难满足畜牧业生产需求。长期以来只停留在动物疫病防治、良种畜的引进与推广等技术方面的服务。当前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更需要服务机构运用市场经济规律, 辅之以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等行政手段, 确保“产加销”等各个环节协调运作, 使各类组织提供的社会服务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

2.3 服务效果重眼前轻长远, 忽视社会服务和综合效益的结合

目前, 我县县、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只重视对单项的、现存的需要开展服务, 没有制订系统的、长远的发展规划, 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2.4 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发展要求

当前, 由于农民的思想意识和自身条件还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农民求稳心理根深蒂固, 因循守旧, 缺乏穷则思变的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 对调优畜产品结构缺乏内在动力。加之农民由于经济能力有限, 而扶持农民的措施又有限, 农民发展畜牧业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3 加快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3.1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在创新发展思路上下功夫

目前, 畜牧业发展正处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换的关键时期。各级政府要把发展规模养殖作为加快畜牧养殖生产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来抓, 研究发展措施, 制度实施规划和具体方案, 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因此, 必须把加快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新时期推动畜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性举措来抓。在发展思路上, 坚持国有民营一起上、各级组织一起办、全民动员一起抓,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 建立健全畜牧技术综合服务、畜产品信息服务、优质种畜禽服务、畜产品加工销售、畜产品质量安全、畜牧业支撑体系等六大服务体系, 形成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导, 畜牧龙头企业为骨干,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 镇村集体合作组织为补充的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格局。

3.2 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 在加强组织引导上下功夫

一是政府部门要有效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项目上给于大力扶持。对在我县投资办厂, 兴建畜牧企业的公司要在土地流转、登记注册、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对在全县畜牧业发展中涌现的畜牧经济能人、协会组织, 在项目立项和贷款方面, 给于积极的扶持和引导。

二是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发展规模养殖, 增加贷款数量、延长贷款时间, 切实解决养殖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大会表彰、电视宣传等形式, 大张旗鼓地宣传表现突出的畜牧服务组织和先进个人, 形成鲜明的社会舆论导向,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参与全县畜牧事业发展。

四是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能力, 为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产品营销、技术咨询、人力培训等方面的服务, 解决养殖户科学饲养水平不高, 养殖信息不灵, 畜禽产品流通不畅等问题, 促进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3.3 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在健全组织体系上下功夫

一是要进一步稳定基层服务队伍, 进一步完善县、乡镇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要充分发挥基层服务人员的职能作用, 特别是要加强村级防疫员队伍的建设。要大力推广畜禽养、防、管、治新科技、推广普及杂交改良、人工授精、种草养畜以及疾病综合防治技术等畜禽饲养综合配套技术, 使畜牧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协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方针政策, 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力争经过2~3年努力, 全县建成雏鸡、小尾寒羊、绒山羊、仔猪繁育等专业协会50个以上, 40%的农户成为专业协会会员, 重点抓好良种仔猪繁育、雏鸡繁育、小尾寒羊协会综合产值占到畜牧业的产值的60%以上, 基本形成一个协会拥有一批同业农户, 一个村级协会就是一个产业龙头的格局。协会主要职责是:①帮助农民发展生产, 解决资金不足、债务负担重的问题;②为养殖户产前、产中提供技术服务;③负责养殖户畜禽新品种引进和良种畜推广, 帮助养殖户调整结构;④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和卖难问题。

三是努力扶持建强畜牧产业加工龙头。重点培育一批转化水平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 不断增强畜牧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确保每个支柱产业都有1~2个大型加工龙头, 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之路, 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使畜牧新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四是加强畜禽疫病防制, 健全防控体系。重大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对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影响。一要切实贯彻《动物防疫法》,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行政行为, 对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 把动物疫病防制作为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防疫质量, 落实专项资金。二要建立健全县配套的冷链体系, 确保防疫密度。实现动物防疫疫苗从运输、保管到使用的规范化。三要落实动物免疫反应死亡的补偿资金, 争取广大养殖户对防疫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四要加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构建重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落实疫病的普查报告制度, 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化建设, 适时掌握疫情的动态, 准确监测疫情, 依法果断处理。通过规范畜禽防疫, 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 有效地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增强畜牧业抵抗疫病风险的能力。

3.4 进一步坚持市场取向, 在完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一是努力构建政府对畜牧业发展投入的长效机制。互助县农村, 广大农户分散居住, 分户养殖, 农户要想发展适度规模养殖, 仅靠单枪匹马养殖是很难发展的, 政府部门要进行有效整合以形成完整高效运转的产供销合作体系, 并在财政上给与支持。

二是不断加强县、乡畜牧兽医服务部门业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对养殖户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他们科学饲养、动物防疫等适用技术的运用能力, 充分发挥科技对规模养殖的提升作用。畜牧部门要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规模养殖场进行跟踪服务, 为规模养殖提供技术保障。

三是健全利益连接机制。协调龙头企业、各类养殖协会、交易市场与养殖户的利益关系, 使他们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提高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对各级畜牧部门和畜牧业协会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使行政部门与群众、服务组织于村级协会组织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为畜牧业生产服务的整体效应。

3.5 进一步提升发展层次, 在增强服务效能上下功夫

一是要壮大发展规模。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资金投入, 加快发展步伐, 做大组织规模, 增强辐射和带动能力。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二是要延伸服务领域。根据广大养殖户的需求, 不断延伸服务领域, 做大服务规模。要引导各级畜牧服务组织特别是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转变观念, 找准位子, 放下架子, 挑起担子, 不断推出服务项目、延伸产业链条, 由单一产中服务向畜牧业生产全程扩展, 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信息、种畜引进、畜产品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式服务, 促进农村畜牧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全县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篇8

【关键词】 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据调查统计,兴化全市共有农村各类实用人才98890人,占该市农业人口的8.2%。其中女性实用人才11429人,中共党员10078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1.56%和10.19%。按学历分:本科及以上54人、大专577人、中专3206人、高中16592人、初中及以下78461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0.05%、0.58%、3.24%、16.78%、79.34%。按从业结构分:生产能手67398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68.15%,其中种植能手46004人、加工能手21394人,分别占生产能手的68.26%、31.74%;经营能人13658人,占实用人才的13.81%,其中企业经营人才10797人、农村经纪人2381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480人,分别占经营能人的79.05%、17.43%和3.51%;能工巧匠13131人,占实用人才的13.29%,其中技能劳动型人才12499人、文体艺术类人才632人,分别占能工巧匠总数的95.19%和4.81%。村(居)干部2033人、其它实用型人才2670人,分别占实用人才总数的2.06%和2.70%。

2.存在的问题

(1)总量不足,素质不高。从调查情况看,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只占农业人口的8.2%,比例偏低,与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要求极不适应。同时,大多数农村实用人才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知识面比较窄,他们学历偏低,初中及以下的有78461人,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9.34%,普遍缺乏理论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总体素质不高。

(2)结构不优,分布不均。从成长过程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缺乏综合的、现代的农业生产技能,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特别是创业型人才严重匮乏。从专业分布上看,从事种养业生产开发型人才较多,而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的人才少,尤其是外向型、开拓型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这种人才队伍结构局面导致农副产品的加工、贸易跟不上,农业生产附加值低。

(3)管理松散,作用不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技术种类繁多,造成多头管理或都没有部门认真负责地管理,除农业部门和劳动部门经常性开展一些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工作之外,其他部门与农村实用人才联系较少,更谈不上管理。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部分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带富意识不强,即使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活动,也局限于“亲帮亲”,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普遍,效果不够明显,造成大规模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

(4)流失严重,后备不足。在农村许多人都有跳出农门的思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驱使,一些农村实用人才致富后眼睛就盯上了城镇和发达地区,有的到城镇发展,有的到发达地区淘金。学校毕业生或学有所成的复员退伍家人大都不愿在农村创业,纷纷外出务工,不思在本乡本土“干出点名堂”,致使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后备力量不足。

二、制约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1.人才观念滞后。社会上对人才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包括部分基层干部,仍然认为只有具备一定学历和职称的人方可称为人才,现有的“土专家”和“田秀才”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人才工作的重点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忽视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自然也认识不到他们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2.组织化程度不高。市、乡两级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管理说还没有能够建立起健全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科学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机构不健全。一般乡镇还没有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负责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乡镇组织委员负责这项工作,精力比较分散,管理力度不大。市、乡机关各部门尚未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管理制度不完善。实用人才队伍在培训、评价、保障、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还不完善,解决实用人才遇到的实际问题缺乏相应的制度保证。

3.激励机制不健全。现有的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管理激励机制在科学性、优惠性、务实性、灵活性和配套性等方面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一是扶持政策不健全。实用人才在创业中普遍遇到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困难,非常希望得到政府与社会的关心和扶持,但目前兴化市的相关扶持政策还不够健全,缺乏农村实用人才教育、培训和开发等专项资金及投入渠道,用于人才开发、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尚未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捐助为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二是宣传报道不到位。在日常工作中,开展各类优秀实用人才评选表彰的活动不多。利用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实用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带动辐射农业产业发展的先进事迹少,激励实用人才作用发挥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

4.培训效果不明显。近几年,虽然兴化市加大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力度,培训人数较多,但仍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培训活动没有统一的规划。二是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由于实用人才技术种类繁多,集中教育培训的课程设置受到影响,专业培训的设置还停留在种植、养殖等大众化项目上。

三、加强兴化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创新农村实用人才管理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上突出位置,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市、乡应建立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部门具体负责,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劳动、财政、发改委等部门及农口各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格局。

2.多方筹资,增加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市、乡政府每年应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对农村实用人才和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的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技推广机构等的补贴制度。探索动员社会力量,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示范实用技术的项目资助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要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树立人力资源开发理念,迅速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使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3.强化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这一工作要求,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农民教育培训要适应农民的特点,要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实用为先、技能为主、增收为重。

4.加大扶持,制訂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结合兴化市的实际,在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前提下,对农村实用人才投资兴业给予必要的政策优惠和扶持。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扶持计划,支持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后援技术支持,将他们培植成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经营的种养大户、农民企业家和农村经纪人。

5.广泛宣传,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兴业的激励机制,建立农村实用人才表彰、激励制度,对于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对本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实用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热爱农业、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事迹,弘扬农村实用人才甘于吃苦、勤于耕耘、勇于创业、敢于实践的精神,扩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农村实用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作者简介:许倬恺,女,(1982-),汉,江苏江都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是公共管理

上一篇:用既又既又造句集绵下一篇:侍宴诗,侍宴诗徐陵,侍宴诗的意思,侍宴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