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作文材料

2024-09-06

天津高考作文材料(精选8篇)

天津高考作文材料 篇1

由此,我们认为高考作文命题应该遵循作文及作文教学的基本规律,高考作文题应该贴近现实,让学生有话可写;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品味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感受时代的冲击和震撼,从而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

近年来,天津卷高考作文一贯喜欢“以小见大”,倡导作文的“生活化”、“通俗化”,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但要想写好作文又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思想积淀和语言表达功底。以此来审视天津卷高考作文,我们认为天津卷的作文是别有意味的。

首先,该作文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切入点,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写作角度:“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与长辈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既可以写自己读出的正面体悟:如事理、传统、时代的印记等,也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落后面”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矛盾、分歧、代沟等,而且要想写得深刻,就应该要进行思辨性地阐发,可见该作文命题写作角度多元,具有开放性,很好地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认知空间,能调动考生平时与长辈们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并“以小见大”地发掘出具有一定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的内涵。再者,人生就是一本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与智慧,也是以长辈为镜子,进行反思自我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该命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可见该作文命题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需要提醒的是,在文体的选择上,天津卷特别强调“文体特征鲜明”,所以所谓“文体不限”并不是想写成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而是应该根据你所要写的内容,选择适合这一内容的文体来写,而且一旦选定写某种适合内容要求及自己特长的文体后就要按照既定文体要求,力求写成这一文体,切忌写成“四不像”的文章。

更多您感兴趣的高考试题相关文章推荐:

1.20全国卷III高考作文材料

2.年全国卷II高考作文材料

3.2017年全国卷I高考作文材料

4.2017年北京高考作文材料

5.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

6.2017年浙江高考作文材料

7.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

8.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材料

天津高考作文材料 篇2

也许将来有这么一天, 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 有了它, 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 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比如说, 你在心里默念一声“物理”, 人类有史以来有关物理的一切公式、定律便纷纷浮现出来, 比老师讲的还多, 比书本印的还全。你逛秦淮河时, 脱口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旁边卖雪糕的老大娘就接茬说“飞入寻常百姓家”, 还慈祥地告诉你, 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 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女孩抢着说, 诗名《乌衣巷》, 出自《全唐诗》365卷4117页……这将是怎样的情形啊!

读了上面的材料, 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 , 自拟标题;2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 文体特征鲜明;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解题】

2014年延续使用多年的给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 但今年的材料不同于往年。

首先, 这个材料提供的是一种假设, 关于智慧芯片的假设和它相关的未来情形的描绘, 以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凡响的变化与深刻的影响, 要求考生据此展开联想或思考。试题本身对考生在作文中采取怎样的观点, 描述中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态度都没有做规定性的限制。此题具有较好的防宿功能, 考生提前准备的东西不容易转移嫁接, 而需要考生现场思考, 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有较好的区分功能。今年试题强调了文体特征的写作要求, 这对日常写作教学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其次, 试题要求在所给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联想或思考, 并且强调从这个材料所引发的要与所给材料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即考生的联想和思考是有逻辑依据的, 这个依据就是材料, 因此, 材料是引发性质的, 起引发题意的作用, 考生沿着所引发的思路展开思考和联想写作即可, 作文中不必非要出现芯片、举材料所描述的例子不可。

此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开放性和思辨性, 为考生提供丰富的联想空间与多维的思考角度。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悟和思考选取一个切入点进行写作, 可以记叙、描写, 展开对智能生活的想象, 可以进行思辨, 说理议论, 写成议论文;可以想象未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活, 记叙抒情, 写成散文、小说乃至科幻故事, 展现自己的联想、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水平, 写出具有创新性的优秀作文。考生作文可涉及诸多方面, 比如, 如何看待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人生体验的意义、学习的快乐, 如何看待书本知识和实际能力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如何看待高科技发展的利弊, 等等。而且允许考生对材料提供的这种可能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因为题目没有限定取什么样的立场, 所以考生选取什么样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不作为正误的判断, 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自圆其说。

【范文】

文化苦旅

天津考生

如果有一天, “智慧芯片”的发明可以让人们天文地理无所不晓, 那么也许就丧失了学习本身的快乐。人们不再凭借一技之长而谋求生存之道, 那么文化苦旅本身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学习的艰苦过程, 我们无法体会, 而附庸于艰苦之中钻研的乐趣不仅会大打折扣, 人们或许无法体会到青灯古佛手捧黄卷的温馨, 无法体悟“温故而知新”的伟大之处。也许, 你可以吟诵“皓腕凝霜雪”却难以想象初见“氓之蚩蚩, 抱布贸丝”的困惑, 无法体会寒窗苦读的意义何存。

生命的过程本身就是探究、学习和履行的过程。我们可以站在茫茫的草原仔细品悟《狼图腾》的意义, 在沙漠领略丝绸之路的风光, 然后细细品味揣摩《中国历史》, 我们可以在山海关遥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可以想象曾经楼兰的模样。

人们凭借一技之长而 各司其职, 我们通过学习掌握知识, 通过实践总结经验, 然后根据特长与爱好继续进修。因此, 我们懂得了迎难而上, 扬长避短。就像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先生感慨“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却也因难以体会音乐的美而苦恼万分。文化苦旅, 本来就该自己体会其中的乐趣的。

很欣赏余秋雨先生的文章, 有时候难以理解却也百读不厌。我总觉得, 旅行的过程就是获得文化的过程, 相反, 徜徉在文化里本身也是一种旅行。我们就在这种过程中, 痛并快乐着。痛的是, 百思不得其解, 快乐的是, 山重水复之后终于柳暗花明。

生命在不断体悟、获得与反思中成长。信手拈来, 虽头头是道, 却难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像当初, 文化侵略与掠夺, 也必然没有好下场。所以, 自己体悟其中的乐趣吧:体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欣喜, 体悟“猿猱欲度愁攀援”的心境。

文化不应该失去它本 身的意义。“智慧芯片”让人无所不晓固然诱人, 但知识获得过程中山重水复的痛苦和柳暗花明的欣喜呢?

天津高考作文材料 篇3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題浅析】

“阅读”是2016年高考作文的核心主题之一。天津卷的这则作文材料给我们列举了现代社会中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互联网和多媒体都是我们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这是每位考生都非常熟悉的生活体验,每位考生都将有话可说。

题目要求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这就需要考生就自己的阅读经历,阐述对“青年人阅读方式”所持有的态度,表达鲜明的观点。

每位有阅读经验的考生都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写:可以推崇进行传统阅读时的“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也可以钟情于现代社会高压力快节奏下的“碎片化阅读”;在素材的运用上,有丰富阅读经验的考生可以写一些自己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时的独特感受,课外阅读经历不多的学生谈课本或影视剧中涉及的名著给自己带来的阅读感悟也可以。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可以描述自己从互联网上获得的知识,或者观看影视剧、阅读电子书的经历,阐述这些“阅读”给自己“三观”带来的影响;也可以深挖一步,从“深阅读”和“浅阅读”的角度,阐述两者并存的合理性和互补性,分析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深阅读保留的情怀,以及浅阅读的方便快捷和未来发展趋势……角度不少,选择很多。

这篇作文的得分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考生的阅读积淀。这也给未来备考的学生更多的启示: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一环。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再多一些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在面对高考作文中各种各样的人文类题目时,你都会得心应手,应对自如,斩获高分。

【佳作展示】

阅读的三重境界

天津一考生

人生天地间,总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而阅读,则是最主要的通道。

阅读可以分为若干种,绝大多数人的阅读属于消遣性阅读。这种阅读的目的就是打发时间,说得高雅点,就是让时间不至于白白流逝。浏览网页,翻翻报纸,看看电视,了解一些新闻热点,搜集几条明星八卦,打探哪里出了奇人异事,瞅瞅又有几只“老虎”被调查……边看边乐,然后与志同道合者大摆龙门,是很惬意很得意的事。

市井闲人们的阅读大抵如此,一般上班族的阅读也大多可归入此类。我们青年学子,有时也愿意做这些消遣性的阅读。为的是放松放松,调剂一下有些枯燥的学习生活。我觉得,“消遣”是个中性词,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归入褒义,毕竟有所消遣便是有所追求的另一种形态,这总比无所事事、无事生非要好得多。

阅读的第二重境界,我称之为充电式阅读。这种阅读有明显的现实“功利性”,颇有现趸现卖、临时抱佛脚的意味。以我为例,该交综合性研究作业了,我才上网搜索相关的材料,包括成本的书、杂志及相关论文,然后挑灯夜读,快速扫描,从中筛选出自己用得着的矿石,冶炼、提纯,最终形成自己的产品。这样的阅读,效率高、印象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的大脑里面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品位。出于很切近的目的,其效果却是长久的。这样的阅读,其实就是我们成长的台阶。

听说大多数成年人尤其是上班族,其阅读大都含有某种“功利性”。这不是坏事。关键是要将这些信息合理转化,切忌生搬硬套,机械照搬。否则的话,这种阅读就成了鸦片,副作用可不是一般的大。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精神性阅读,或者叫心灵性阅读。这样的阅读完全是个人的兴趣所在。阅读的过程,也是修养身心、陶冶情操的过程。据说,这样的人,看经典的影视作品,会忘掉了世界的存在,能与剧中人的命运相喜悲;看喜欢的文学名著,常常会如五柳先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惜的是,我还没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但我会向这个方向努力。

鲁迅说过,要看各样的书,即使和本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卢梭则强调,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两位大家道出了读什么书和怎样读的问题,明乎此,力行之,便会臻于大境界。

[点评]

作者将阅读分为“消遣性”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这样的“三重境界”,并精要地指出其主要特征——“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这是很有见地的。当然,如果单是这样分条陈述,未必就算得上上乘之作,因为这篇作文的要求是“谈谈‘我的青春阅读”,一离开“我”,全盘皆输。所以,作者便将“我”的阅读经历与这阅读的“三重境界”融合在一起——枯燥的学习生活之余的调剂放松的“消遣性”阅读;出于学习工作的一时之需的“充电式”阅读和虽不能至勉力而为的“精神性”阅读。如此,这篇文章就成了一篇既有理l生深度又有感性“真度”的佳作了。整篇文章条分缕析,论据丰赡,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我、引用与写实很好地交融在一起,文笔老到,很耐读。

阅读,与光明和希望牵手

天津一考生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宋朝诗人周弼的这首《夜深》,道尽了沉浸于文字世界而浑然忘我的读书境界。回首望去,我的青春也与阅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看似只有黑白两色的书页,却如朵朵繁花,装饰了我那原本单调贫乏的青春岁月。

天津卷高考作文 篇4

比尔盖茨曾言:微软离破产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诚如斯言,当今世界变化之迅猛,非常人所能预料。因而,忧患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有忧患于心,忧于当下,警于未来。

忧患似一樽古朴的警钟,拨散人内心的浮躁,换来渠清如许之心。华为内部曾传有打败苹果,干掉三星的口号,但立刻被任正非严惩并禁止了。诚然,华为已不可与当年相提并论,但实力却依旧比不过苹果,任正非这样做最为重要的目的,即是让员工潜心研究,以忧患之心面对未知的挑战。正因有忧患意识贯彻于华为精神,引导华为发展,才有了面对美国封锁的云淡风轻与傲然自立,有了手握5G的一览群山与坦然自若。秉忧患之心,方得御览天下之大观。

而固步自封止步不前,必将经历时代与市场之淘汰,化为尘埃。多年之前,在手机通讯刚兴起之时,诺基亚便以凌云之势力压其他手机企业,立于市场的顶峰。然而,诺基亚自满于业绩,不做进一步的研发,最终于二十世纪销声匿迹,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笑柄与所谓的.怀念。以被物质撑得过饱后的漠然对待世界时,世界必将以默然还之。因而以忧患内核,植于时代产品中,方可展其价值与光彩。

诚然,忧患能引领我们无惧世界洪流,然而,忧患也绝不是禁锢思想与才华的铁笼,若以忧患之心,给与未来过多的关照,我们也终将止步于斯,未有翱翔天地之广阔与博览群星之机遇,而成为一个平庸的灵魂。

青年更当以忧患之心,圆己之梦而成大国之梦。身处新时代洪流之中,我们极易迷途远方,成为一颗无用的弃子,精神之海也将失去特有的波澜。因而以忧患之旗,引领我们的学习生活,益治其文,我们才能无悔于青春无愧于未来。当别人都在随波逐流时坚定自我,始终相信自己的人,即使经历了许多困难,最终却能够笑着。

忧患即智慧,患其一生,方能于每条纵横阡陌,遇见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天津卷高考作文 篇5

可真到了生日这一天,我却有些手足无措了。早上,老妈一醒来,就急匆匆地把我也拎了起来,于是,我用满意的口气略带不乐意地说:“老妈,不至于我过生日,你这么激动吗!”老妈停下手中的事,用一种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蓦地才说了一句:“你糊涂了吗?今天是星期天,9点你要去上奥数,现在是8点半,还不赶快?!”我倒!于是鼓着大嘴巴一脸恼火地赶向辅导班,好在老师比较够意思,没有提前开课,我这才得以安安稳稳地坐下。

2个小时过得真慢,我终于明白了古人“度秒如年”的感受,哦,原来是这般刻骨铭心啊!11点,我终于从苦海中解脱了出来,迷迷糊糊的,我上了车,开动电源,却不知怎的又停了下来,还没反应过来,一个差不多大的男孩己在我的车下哼哼唧唧,我半天来的气终于找着地儿,我没好气地说了一句:“大哥,你属猪的啊!”那厮还比较害羞,一句话没回就上了车“噌”地溜了,只留下我一个人顾影自赏,没想到我不当大姐许多年,居然雄风,哦不,雌风犹存啊!

原以为上午的不幸只是巧合,没想到下午更倒霉,被闷在作业堆里不说,居然一件礼物也没收到。唉,我的手表,音乐盒也只有让周公送给我了。将近1点半的时候,我开始倒计时,“10、9、8……1、0!”我激动地顺喊出了最后一个数字,一抬头,却见母亲一脸严肃地看着我,根据我的经验,她要么有天大的好事,要么有天大的坏事,果然,我一眼瞥见了她身后的塑料袋,啊哈!她终于良心发现,为我送礼物了。老妈缓缓地掏出袋子,我微笑刹那间凝固了,“文汇书店”4个大字瞬间毁灭了我的美梦,天,这挨千刀的资料又得折磨我好一阵子啦!

天津高考作文 篇6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118名选择到新疆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在心中表达了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总书记在给其回信中,肯定他们投身于基层广阔天地的选择的同时,也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即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这也是对这些立志扎根基层的年轻的“中国面孔”最大的精神鼓励和褒奖肯定。

拳拳赤子心,彰显“中国面孔”的坚毅之美。“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追求理想的前进道路上往往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伟大祖国在筚路蓝缕、踯躅前行中寻求繁荣复兴之路,还是每个人在披荆斩棘、蜿蜒辗转中实现自身成长与进步,往往都要历经困难挫折的重重考验,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正是由于每个炎黄子孙、华夏儿女血液中流淌的不屈的精神、坚定的信念,才让我们以“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度与风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与毅力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这些有志于扎根基层的“中国面孔”虽然年龄尚且稚嫩,经验稍显不足,但已将为国利民的信念牢牢植根于内心深处,以自身的拳拳赤子之心为“灯塔”,为未来发展之路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时他们的爱国心、报国志也为更多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殷殷为民情,赋予“中国面孔”的担当之美。“庭院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其寓意是越是在安逸舒适的环境下生活,越难有更好的人生历练与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青年一代英雄辈出,在他们身上都赋予了“中国面孔”的担当之美。不管是参加中共一大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党员代表们,还是志在为“全球组网”、硬核托起“航天强国梦”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北斗团队,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背景、国情形势,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年轻追梦、勇于担当的劲头,不怕风险挑战、不畏道路曲折,而是将时代使命扛在肩头,脚踏实地走好前行之路,以为民情怀为依托,立志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扎根边陲辛勤耕耘,为助力边疆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高考材料作文复习指导 篇7

一、成也审题, 败也审题

审题是写作的门槛, 通过审题可以检查出作者的思维走向和思维能力。当前学生在审题上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呢? (1) 眼光狭窄, 想不到更广的范围; (2) 认识肤浅, 想不到更深的内涵; (3) 理解错误, 想不到命题者的意图, 导致失分。那么怎样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呢?

1. 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内涵。

全面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内涵就要在所给材料上下功夫。准确全面至少包含以下因素: (1) 内容要求, (2) 范围要求, (3) 立意构思, (4) 格式, (5) 字数, (6) 其他要求。有了这些因素, 全面具体就变得比较具体了, 学生的审题也就容易操作了。

2. 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材料的内涵。

作文材料来源广, 材料有一定的隐蔽性, 也要经过一番审视。本次六区联考作文所给材料主旨本不难理解, 而且角度多样, 谈团结、爱心、互助、坚持、领导等皆可, 尽管这样, 仍然有部分学生甚至文笔还相当不错的学生写偏题, 造成非常遗憾的失分。怎样审视材料呢?对单则材料, 我们可以用多项思维来分析, 挖掘其内部蕴涵, 下面通过实例具体说明。

材料:有一个鲁国人, 擅长编织麻鞋, 他的妻子擅长纺织白绸。他们想把家搬到越国去, 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是穷困不堪了。”鲁国人问是何道理, 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 而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白绸是做帽子用的, 而越人却不戴帽子, 你们夫妻在越国无用武之地, 怎会不穷呢?”

横向分析: (1) 从鲁国的角度看, 鲁人的特长是什么?以他们的特长到越地会有怎样的结果? (2) 从劝告者的角度看, 她劝鲁国人不要搬到越地去的理由是什么?这使你认识到什么道理?

这样横向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思索材料的含义。

纵向分析:设想鲁人听了劝告后, 是去还是不去越国?各有怎样的结果?

这是用恰当的想象作深入思考。

综合分析:将横向和纵向思考综合思考, 可以比较准确深刻地确定作文的立意;如何发挥才干, 如何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 以及掌握信息的重要性, 等等。

逆向分析:如果想求得新意, 还可以逆向分析:鲁国人到越地去一定会受穷吗?鲁人可能会富起来, 因为越人不戴帽子, 不穿鞋子, 鞋帽业更有广阔的市场;正因为披发赤脚并非文明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 必将逐步改变, 所以鲁人特长也可能会大有用武之地。

用以上的多项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作文立意也就容易确定了。

但是有时候作文提供的材料不止一则, 这时又如何审视材料呢?这里最关键的是要找出一组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概括出这组材料的一般道理。

寻求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定要异中求同, 异中求同的思考主要依赖发散思维, 跳出材料本身, 在更广阔的范围思考。

有这样一组材料: (1) 作家丁玲, 十年浩劫的折磨, 使她留下了难以忍受的腰痛病, 不能伏案写作, 但她不甘心文学生命的终结, 自己做了一块特殊的写作板:一块二尺见方的木板, 凿上四个眼, 系上两条带子, 套在双肩上, 在上面写出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2) 杨荫榆自“女师大”事件被“打落水”后, 先后在苏州女师, 苏州东吴大学任教, 日寇攻陷苏州时骂敌, 于1938年被日寇杀害; (3) 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之一,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 晚年被解职后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处境尴尬, 但断然拒绝国民党反动派的利诱。

这三则材料虽然庞杂, 看似有不同的命题,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保持晚节, “夕阳无限好, 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

此类材料作文虽然内容烦杂, 实则与单一的材料作文差异不大, 因为它是在同一观点下统辖的众多材料, 好比我们选用一个观点, 论述过程中引用众多材料一样, 只是调换了位置而已。

二、调动储蓄, 冲出平凡

在本次作文阅卷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有共同的见地:出彩的作文太少, 太多人云亦云, 比如“团结就是力量”“一根筷子易折断, 十根筷子难折断”这些句子, “汶川地震”“蚂蚁抱团闯过大火”等事例被考生滥用, 造成阅卷老师视觉疲劳, 因此都只能得个中庸的分数。

人云亦云是一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它限制了思维者的活动, 总是在固定的圈子进行, 怎样才能“出新”呢?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思维定势。

1. 组织学生多读书。

不读书或少读书必然缺乏原材料, 也就会出现别人想到的材料你也想到, 当然就人云亦云了。比如有个考生谈到张爱玲和顾城的例子, 这位考生一定是读过两位作家的作品, 或者看过介绍他们的有关书籍, 这样的文章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这篇文章显然就在众多的平凡的考卷中脱颖而出, 获得较高的分数。当然, 只读书还不行, 还要边读边想。读书好比工厂进材料, 分析就像对材料的加工。如果只读不分析, 就无法汲取写作的营养和方法, 就无法下笔如神。

2.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个人要有独到的思想认识, 就必须对周围的人事热情关注。现在的中学生一谈到作文就头疼, 认为无话可写, 这就是生活的贫乏。

三、积极防止, 冲出误区

1. 题目俗套雷同, 拟题不当。

自拟题目首先要准确, 其次要生动形象。可是有的学生为了讲准, 就选一个说错不错说好不好的题目, 比如这次的六区联考就有不少这样的题目《谈团结》、《团结就是力量》等, 这就犯了俗套的毛病。俗套与新颖之间虽然很难用语言表达来区分, 但两个题目放到一起比较, 谁优谁劣还是很容易区别出来的。

有些学生的拟题甚至出现不准确的现象。题目与内容不合或者用词过大或过小的现象都有。

2.“三段”模式。

每次考试, 不少学生在写议论文时总跳不出“三段”模式, 第一段提出论点, 第二段选用具体事例论证, 第三段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

复习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比如贾谊的《过秦论》, 其论点就是在文章的结尾处总结出来的。又如, 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的论点却是在批判送去主义以后, 也就是在“破”之后才“立”出来的。

在阅卷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 有些学生无话可说, 就拼命用例子来填塞, 一个不行两个凑, 两个不行三个够, 看看约摸字数差不多了就匆匆结尾, 缺少必要的道理分析, 简直就是故事大串连。还有些学生估计是积累不够, 在一篇文章中反复空洞地说教, 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话, 凑足字数完事。对于以上情况, 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在一篇文章中论证方法综合使用, 论证方法不是只有举例论证或者道理论证一种, 两者应兼而用之。另外,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也是很好的论证方法。对于后一种情况, 还应该指导他们多读书, 加强知识储备, 实在不济, 大脑中强行记住十几则材料, 到时候灵活运用即可。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篇8

1.抓关键语句。即抓住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一般设置在材料的开头、结尾,有时也指材料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例如:足球名将贝利初露锋芒时,记者问:“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成为世界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贝利初露锋芒时说“下一个”,表现他不满现状;成为世界球王后说“下一个”就更表现了他勇于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此点立意即可。

2.抓因果关系。任何事情都有前因后果,由果溯因,找出事情成功、失败的根源,从而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汉钟离到人间传授法术,指导人们如何“点石成金”。人们蜂拥而来求艺,唯独吕洞宾问道:“点石成金之后,金子还会变成石头吗?”汉钟离道:“会,但那是在3000年以后的事情了。”吕洞宾大惊失色:“如果有人3000年以后本想靠着一块金子来度日,但金子却变回了石头,那岂不是害了人家1这法术万万学不得!”吕洞宾拒绝学“点石成金”的法术——他刚一拒绝,便成了仙。

材料强调吕洞宾拒绝学法术,并且刚一拒绝就成了仙,原因是怕害了人家。由果溯因可得出:心存善念即圣贤,不可见利忘义,要保持高贵的天性等。

3.抓情感倾向。有些材料中的词语具有明显的褒贬色彩,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态度,由此思考,往往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从材料中的“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充斥厌恶之情的词语可推出作者对接上断臂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对其保持自然状态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4.抓主要对象。有些材料中涉及的人或物不止一个,我们要分清主要对象和次要对象。只有抓住材料中的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最佳立意。

例如: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笨拙,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这则材料涉及四个对象:人、狼、鹿、植物。但主要对象应该是鹿:鹿因为没有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得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笨拙甚至大批死亡;后来又因狼的介入而奋力奔跑,从而恢复了生机。由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抓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对比、并列和互补三种关系。

例(1):①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②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

第一则强调人多心不齐而坏事,第二则指出人多心齐而成事,由此可见两则材料是对比关系。但人的多少不是材料的关键,二者所共有的关键点在于是否心齐。因此,材料的中心是成事根本在于人心要齐、同心同德。

例(2):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事先也做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这两则材料应是并列关系,都说明了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却失败了。抓住二者失败的共同原因:胆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由此可得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3):①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①强调人做事要有坚定的信念;②强调人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二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将两者结合起来考虑可得出观点:既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总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并非高深莫测、毫无头绪,相信同学们在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基础上,再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一定能审好题,立好意,定能写出精彩文章。

上一篇:捐赠仪式主题下一篇:《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