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历史试卷

2024-08-06

高二上学期历史试卷(精选7篇)

高二上学期历史试卷 篇1

高二文科历史(问卷)

时量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分封制也称封建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或功臣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周公立七十一国”B山东素称“齐鲁大地” C“裂都会而为郡邑”D“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2、下列选项中,不是描述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的是()A“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B“伯玉姊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C“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D“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3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有()

①“仁者爱人”②“克己复礼”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

4、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国之人,不准回籍。”两位皇帝的做法所体现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B官府垄断贸易 C闭关锁国D打压商人

5、“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从圆明园的废墟中,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

A近代中国主权的沦丧B戊戌变法的兴起

C洋务运动的破产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①轮船招商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京师大学堂④开平煤矿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①④

7、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李大钊等几位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B发动了社会变革运动

C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D是掀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主将

8、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力

9、虽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但是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该本质区别是()

A两者的地位不同B颁布的机关不同

C两者的性质不同D两者的作用不同

10、日本国会议员冈田春夫说,毛泽东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这句话说明毛泽东()

A第一个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B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C找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政治格局

11、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各种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建立不起来,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的局面结束于()

A 1952年B 1954年C1956年D1957年

12、某个时期的《科学普及资料汇编》记载,广东农民“创出”水稻和高粱杂交的办法;有的省份则实验出了亩产65217公斤的水稻„„此类科学“奇迹”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B“文革”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D“大跃进”时期

13、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1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以上材料说明()

A中国产品因质量差而引起美国家庭抵制B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

14、中新网2009年6月11日电,中国五矿集团11日正式宣布,完成对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公司的收购,这也是目前为止,央企在国外收购的首个百分之百股权的在产项目。这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

A“引进来”战略B“走出去”战略C“可持续发展”战略D“科教兴国”战略

15、《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债务人对所欠债务的偿还,有30天的法定宽限期。这说明此法律()

A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B维护借贷双方的平等权利

C不鼓励高利贷的存在D对平民利益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6、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三位伟人的重大理论成果,引领了中国100多年的革命与建设。三者在理论创新上的共同特点是都坚持()

A独立自主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独辟蹊径

17、在美洲,哥伦布的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许多地方都以他的名字命名。据统计,仅在美国,以哥伦布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就有30多座。哥伦布对美洲的主要贡献是()

A为西方殖民者入侵美洲打开了大门B给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

C第一次把美洲和欧亚大陆联系起来D极大地促进了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18、《泰晤士报》把某个国家命名为“有君主的共和国”,称它搞出了一套新的行政管理方法,即议会政府。在威斯敏斯特会议上,这套新的行政管理方法被称为“议会之母”。这个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19、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奥维瑞列举了人类历史上50个最重要的日期,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位列其中,其原因是()

A《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达尔文的进化论深化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开创了分子生物学C达尔文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上帝造人说”的合理性

D达尔文的理论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动摇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20、“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对此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君权神授遭到否定B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C国王权力受到法律制约D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1、某传单上写道:“同志们,被奴役的人民解放的时刻到来了,向沙皇政府报仇并惩办它的时刻到来了„„打倒战争!打倒沙皇专制政府!”这份传单最有可能出现在()A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欧洲工人运动中B巴黎公社期间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D俄国十月革命期间

22、电影《列宁在1918》中有这样一些情节,红军战士瓦西里在押送粮食回到彼得格勒后,自己却因为饥饿昏倒了„„瓦西里曾对妻子许下美好的愿望:“面包会有的„„”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23、“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美国著名记者杰拉尔德·约翰逊之所以这样高度评价罗斯福,从经济角度来看主要是因为()

A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民彻底消除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走出低谷 B罗斯福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使美国经济先于其他国家恢复发展起来 C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使美国大发横财

D罗斯福当政期间,美国为其他国家提供援助,加强了对世界经济的垄断24、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

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的动荡 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

25、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速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发展中国家②发展中国家面临日益严重的挑战③发展中国家应该抵制经济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5分,共计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

了那些改革措施?(7分)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4分)(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约》)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三、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材料二 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八条:天皇为保持公共安全或避免灾厄可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此

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应公布其将失去效力。……

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指出日本在政体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在任用官员上,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规定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

则。(10分)

(3)从《维新政体书》到《日本帝国宪法》,其变化的决定因素是什么?(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和战败的德国加入这一国际联盟组织,各

会员国应相互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问题。

材料二 国联盟约规定,国联的主要机构是会员全体代表大会和行政院。每个会员国,包括自治领都拥有一票。

材料三 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

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理想征服了欧洲,他是否能征服美国呢?”

材料四 威尔逊签署了和约后,带病去美国作了10000公里的旅行,到处演说兜售他的国联方案,直到1919年10月中风,半身瘫痪,但参议院就是不买账。参议院共和党领袖洛奇说:“美国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在1920年3月的最后表决中,参议院以53:28的多数否决了参加国联的议案。

——均摘自《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张建立国联的目的何在?(3分)(2)材料二中的规定对哪国有利?为什么?(4分)(3)据材料四,你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4分)

(4)据上述材料,分析围绕国联问题而产生的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什么?(4分)

姓益

阳市第十号七学中学二○一○年上级学期班期末考试答卷号 考密封 线内 答题无效

号场考益阳市第十七中学2010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文科历史(答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二、材料题(共3小题,共50分)

26、(1)7分2)4分3)4分

27、(1)4分

(2)10分

(3)6分

28、(1)3分

(2)4分

(3)4分

(4)4分

((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BBCA6-10 DCACB11-15 BDCBD 16-20 BCADB21-25 CABDC

二、材料题

26、(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

措施: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5分

(2)说明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决心坚定。4分(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27、(1)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4分

(2)材料一规定:只有亲王、公卿、诸侯可做一等官。依据:封建等级

制度或特权原则。

材料二规定: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可担任文武官员。

依据: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原则。10分

(3)变化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

斗争的结果。6分

28、(1)目的: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

3分

(2)对英国有利。因为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由此掌握国联的支配

权。4分

(3)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达到,以及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使威尔逊遭到

失败。4分

(4)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4分

5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三、选择题

1-5 CBBCA6-10 DCACB11-15 BDCBD 16-20 BCADB21-25 CABDC

四、材料题

26、(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

措施: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5分

(2)说明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决心坚定。4分(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27、(1)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4分

(2)材料一规定:只有亲王、公卿、诸侯可做一等官。依据:封建等级

制度或特权原则。

材料二规定: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可担任文武官员。

依据: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原则。10分

(3)变化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

斗争的结果。6分

28、(1)目的: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

3分

(2)对英国有利。因为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由此掌握国联的支配

权。4分

(3)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达到,以及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使威尔逊遭到

失败。4分

(4)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4分

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五、选择题

1-5 CBBCA6-10 DCACB11-15 BDCBD 16-20 BCADB21-25 CABDC

六、材料题

26、(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

措施: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5分

(2)说明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决心坚定。4分(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27、(1)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4分

(2)材料一规定:只有亲王、公卿、诸侯可做一等官。依据:封建等级

制度或特权原则。

材料二规定: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可担任文武官员。

依据: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原则。10分

(3)变化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

斗争的结果。6分

28、(1)目的: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

3分

(2)对英国有利。因为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由此掌握国联的支配

权。4分

(3)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达到,以及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使威尔逊遭到

失败。4分

(4)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4分

6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七、选择题

1-5 CBBCA6-10 DCACB11-15 BDCBD 16-20 BCADB21-25 CABDC

八、材料题

26、(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2分

措施: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5分

(2)说明了: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决心坚定。4分(3)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4分

27、(1)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4分

(2)材料一规定:只有亲王、公卿、诸侯可做一等官。依据:封建等级

制度或特权原则。

材料二规定: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可担任文武官员。

依据: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原则。10分

(3)变化的决定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的激化;

斗争的结果。6分

28、(1)目的: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争霸世界的目的。3

(2)对英国有利。因为英国拥有最多的殖民地(自治领),可由此掌握国联的支配

权。4分

(3)由于美国控制国联的目的没达到,以及美国的孤立主义传统,使威尔逊遭到

失败。4分

高二上学期历史试卷 篇2

一份历史试卷的质量如何不仅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对教师来说也是意义重大的。而当下历史试卷的资源是很多, 但良莠不齐, 该如何判断评价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 以南京市白下区2011-2012年上学期初三历史期末试卷 (以下简称白下区试卷) 为例, 谈一谈自己对试卷评价标准的一些认识。

一、试卷评价的非学科性标准

1. 信度。

也叫测试的可靠性, 指的是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可靠。也就是说, 测试的成绩是不是反映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例如, 如果同一套测试在对同一测试对象进行的数次测试中, 受试者的名次排列忽高忽低的话, 则说明该测试缺乏信度。以白下区试卷为例, 我将这一试卷在期末考试之后又找个时间给学生测试了一下, 以我班学生的成绩反馈来说, 第一次的平均分是51.2分, 第二次是54.6分, 因为已经做过一次, 第二次的均分高是很正常的, 而每个学生在两次测试中的排名次序是基本不变的, 这就说明这份试卷的信度是较高的。

2. 效度。

亦称测试的有效性, 指一套试卷对应该测试的内容所测的程度, 也就是说, 一套试卷是否达到了它预定的目的及是否测量了它要测量的内容。以白下区试卷为例, 试卷测试范围是世界史的上下册, 一共共考了33个考点, 覆盖率达到100%。

3. 难度。

难度系数反映试题的难易程度, 即考生在一个试题或一份试卷中的失分程度。如满150分的试题, 考生平均得分108分, 平均失分42分, 则难度系数为42/150=0.28。难度越接近1表示越简单, 越远离1表明试卷越难。白下试卷的难度是0.862, 对于一个考查学科而言是达标的。

4. 区分度。

区分度是区分和鉴别学生能力和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差异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标志着一份试题能否将学生的成绩拉开距离, 真正从分数上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区分开来。区分度高的考试, 优秀、一般、差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比例, 如果某一分数区间学生相对集中, 高分太多或不及格太多的考试, 区分度就低。一般而言区分度在0.2—0.4是合格的, 而0.4以上是优秀的, 而对于一般的期末考试而言, 试题的平均区分度以0.25为宜。白下试卷的主观题的平均区分度是0.49, 加上客观题试卷的整体的平均区分度是0.26, 都是几乎达到了要求的最佳值, 应该说出的是很成功的。

总体说来, 试卷的难度、区分度、覆盖度。信度和效度之间交互作用构成整体试卷的检验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我们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个指标来评判试卷的质量。而应该根据考试的目的, 在选用估计方法上也应该将试卷的信度、效度及其难度的估计方法统一考虑。总之, 一份好的试卷应该有较宽的覆盖度、中等难度、一定的区分度、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作为考查初三学生的期末试卷, 白下区试卷都是符合试卷评价的非学科性标准要求的。

二、试卷评价的主观标准

试卷的评价除了有考后分析的客观标准之外, 还应注意试题评价的主观标准。以历史学科为例, 历史试题在主观上一定要符合学科的指导思想, 即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和深化历史教育改革;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稳定教学秩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教育打下基础。

1. 基础性原则——注重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考查。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是考查学科, 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好历史的基础知识, 为进入高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新课改之后, 初高中历史有了明确的分工, 初中主要是以通史为主线的历史学习, 高中主要是以专题为主线的模块学习, 学生如果不能在初中阶段打下扎实的通史基础, 进入高中学习就将举步维艰, 因为高中不会再专门给学生讲授通史知识, 所以中考历史学科的考查难度为7∶2∶1, 基础分占了70%。

【例1】 (白下区试卷) 雅典是一个奴隶制共和国。伯利克里当政期间, 决定同另一个城邦建立同盟关系。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

A.公民大会 B.大陆会议 C.人民代表大会 D.人民委员会

【例2】 (白下区试卷) 二战后,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按照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建设, 走了不少弯路。它们先后进行了改革, 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中改革较为突出的是 ( )

A.保加利亚B.波兰C.匈牙利D.阿尔巴尼亚

2. 能力性原则——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阅读史料的能力。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除了要夯实基础之外, 还要注意学生的能力考查, 高中的学习主要就是能力考查, 如果初中部分不能与之衔接, 将会对学生进入高中学习造成很大的不适应, 所以中考历史学科除了70%的基础分, 另外的30%就是能力考查。新课改下历史学科主要体现的是“论从史出”的能力要求,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所给的史料, 提取其中的有效信息, 最终得出历史结论。

【例3】 (白下区试卷) “英国到处都建立起大工厂。庞大的厂房, 发出隆隆的轰鸣, 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历史已经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里“新的时代”是指 ( )

A.蒸汽时代 B.电气时代 C.信息时代 D.生物时代

【例4】 (白下区试卷) 英国人肖恩·马洛尼说:“它是魔幻的第七大洲, 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所有的知识。”文中的“它”是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 ()

A.计算机网络技术B.原子能技术C.航天技术D.生物技术

3. 社会性原则——注重联系社会实际, 贴近学生的生活。

20世纪以来,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为, 历史不仅应重视政治史, 还应该把视野扩展到人类活动的全部, 尤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领域, 主张把“人类社会的日常生活细节与重大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考查, 通过社会生活的演变来加深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理解, 丰富人们的历史意识”。在中学历史学习阶段也应更多地渗透社会史观的理念, 将历史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通史识今”、“学以致用”, 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 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从历史这面镜子中获得深刻的领悟。

【例5】 (白下区试卷)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现代经济。下列企业与这一新经济形式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

A.中国李宁

B.美国微软

C.德国奔驰

D.美国麦当劳

4. 人文性原则——彰显人文性质, 注重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1年的初中历史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 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在历史学习及评价中要注重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感悟, 强化学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例6】 (白下区试卷) 恐怖主义是21世纪的“政治瘟疫”, 在上世纪30年代, 出现了国家恐怖。其中对内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的国家恐怖发生在 ( )

A.德国 B.西班牙 C.意大利 D.日本

5. 创新性原则——注重实体的原创性和情境性。

社会要想发展, 得靠改革;改革想要成功, 得有创新;创新, 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初中历史试题中, 应该强调试题的原创性。试题的设计要善于紧扣教材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围绕社会热点对教材知识在新情境、新问题下重新组合, 从而考查学生的知识重组、整合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7】 (白下区试卷)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图片与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比较材料中的两幅图, 说明达·芬奇的画反映了当时广为流行的思潮是什么?

如何评价分析历史试卷, 掌握试题的评价标准, 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试题评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强烈的反馈作用, 使教师能够较好地明确试卷出题者的意图, 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 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重复劳动和做无用功, 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通过试卷评价, 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及试题命制的水平。

摘要:试卷评价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 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反馈作用, 而且是学生的学习的晴雨表。因此历史试卷的质量好坏十分重要, 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评价试卷的好坏呢?本文拟从试卷的客观和主观评价标准加以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试卷评价,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1.

[2]勒高夫.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3]姚锦祥.高中新课程实践引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聂幼犁.命题理论与技术:新课程指导下如何改革.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 (4) .

[5]林桂平.近五年文科综合卷历史选择题的命制变化特征与教学启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5, (1-2) .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3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炮/印朱/片眼/或/不容发

B. 门/囚/低/月咀/咬文

C. 寒/丝/龙烟/和竹/一十寒

D. 响/清/忌/簿种/未雨绸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说北京奥运会圆满举办后,许多西方媒体为寻找赞美北京奥运会的形容词而处心积虑,国际奥委会官员也为如何赞扬北京而发愁,绞尽脑汁想形容词。

B.如果你能设身处地为林黛玉想一想,那么你不仅会明白她寄人篱下生活的无奈,而且会彻悟为什么她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C.校运会百米决赛开始了,我们班的苏航一马当先跑在了前面,并第一个越过终点线,顿时同学们沸沸扬扬,好不激动。

D.无论是构思布局,还是语言文字,《老人与海》高妙的艺术、深孕的寓意都使人高山仰止

3.依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句子。(4分)

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翩跹的蒲公英;

人一离开乡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下面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5分)

记者11月7日从陕西省测绘局获悉,得益于西安市地下水的持续回灌,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矗立千年的唐代建筑大雁塔由1996年时的1010.5的西北方向倾斜度,逐渐回弹至今年的998.9点九毫米。有专家称,按照目前的“回位”速度,倘若不出现意外,大雁塔塔身完全扶“正”尚需一千年左右。大雁塔位于西安南郊的慈恩寺内,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的,始建于公元652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窦泰,字世宁,大安捍殊人也。本出清河观津,曾祖罗,魏统万镇将,因居北边。父乐,魏末破六韩拔陵为乱,与镇将杨钧固守,遇害。泰贵宠,追赠司徒。初,泰母梦风雷暴起,若有雨状,出庭观之,见电光夺目,驶雨沾洒,寤而惊汗,遂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湔裙,产子必易。”便向水所。忽见一人,曰:“当生贵子,可徙而南。”泰母从之。俄而生泰。及长,善骑射,有勇略。泰父兄战殁于镇,泰身负骸骨归尔朱荣。以从讨邢杲功,赐爵广阿子。神武之为晋州,请泰为镇城都督,参谋军事。累迁侍中、京畿大都督,寻领御史中尉。泰以勋戚居台,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

天平三年,神武西讨,令泰自潼关入。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初,泰将发邺,邺有惠化尼谣云:“窦行台,去不回。”未行之前,夜三更,忽有朱衣冠帻数千人入台,云“收窦中尉”,宿直兵吏皆惊,其人入数屋,俄顷而去。旦视关键不异,方知非人。皆知其必败。赠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谥曰武贞。泰妻,武明娄后妹也。泰虽以亲见待,而功名自建。齐受禅,祭告其墓。皇建初,配享神武庙庭。子孝敬嗣。位仪同三司。

(节选自《北齐书·第十五卷·补列传第七》)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初,泰母梦风雷暴起暴:突然

B.寤而惊汗,遂有娠娠:身孕

C.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纠:纠正

D.旦视关键不异,方知非人关键:门锁

6.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显示窦泰“显贵”的一组是( )(3分)

① 泰贵宠,追赠司徒。

② 以从讨邢杲功,赐爵广阿子。

③ 神武之为晋州,请泰为镇城都督,参谋军事。

④ 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

⑤ 位仪同三司。

⑥ 赠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谥曰武贞。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②③④D.②③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窦泰的远祖是清河观津的后代,因为曾祖窦罗是统万镇的守将,所以安家在北边。父亲窦乐在破六韩拔陵作乱时遇害,在窦泰富贵受宠之后,被追封为司徒。

B.窦泰的母亲,梦见突起风雷,好像天要下雨,便走出屋到庭院中观看,看见电闪雷鸣,雨点飘洒,忽然惊醒,一身冷汗,生下了窦泰。

C.窦泰有勇有谋,自己背着战死的父兄骸骨投奔尔朱荣。凭借随军讨伐邢杲的功劳,被赐爵为广阿子。后又受到高祖的赏识重用,不断升迁,升为侍中、京畿大都督,不久又兼任御史中尉。

D.东魏天平四年,窦泰行军到小关,被周文帝偷袭,全军覆没,窦泰自杀。死后,他被封为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谥号为武贞。皇建初年,朝廷将他陪祭于高祖庙中。他的儿子窦孝敬继承了他的爵位,位列仪同三司。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泰父兄战殁于镇,泰身负骸骨归尔朱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四年,泰至小关,为周文帝所袭,众尽没,泰自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宿直兵吏皆惊,其人入数屋,俄顷而去。(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正月二十日张园赏海棠作

管鉴

春阴漠漠,海棠花底东风恶。人情不似春情薄,守定花枝,不放花零落。

绿尊细细供春酌,酒醒无奈愁如昨。殷勤待与东风约:莫苦吹花,何以吹愁却。

[注释]管鉴在《<养拙堂词>序》中说:“与客赏海棠,忆去岁临川所赋,怅然有远宦之叹。” 管鉴原本是龙泉(今浙江省某县)人,靠父亲的功绩被荫授为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司干办官,任所在抚州,于是移家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西)。

(1) “愁”是这首词的词眼,词人抒发了哪些愁情?是如何表现这些浓愁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细读全词,本词中哪些字词用得传神形象?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4) 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5) 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6)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走近云梦草原

王守振

① 一直以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辽阔只是塞外风光的专利,也一直以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苍凉只是西域风情的绝唱。然而,在云梦山巅,当这些意象中流传千古的诗页与画卷穿越时空的阻隔,与眼前的一切交汇时,我不禁惊诧与迷茫了,不是由于她的大气与非凡,而是为了她的似曾相识却又蕴涵着的独特和新奇。

② 这里是鹤壁市淇县云梦山东侧海拔500多米的一个山势平缓的山顶。秋去春来,年复一年,数千万年的风化雨浸、枯老荣生,使得漫山齐腰的黄稗草,在大自然的呵护与磨练下,浸染绵延成一处“空中草原”。放眼远眺,秋风劲舞,草浪翻涌,远山绰约,云雾迷朦,蒙古包白影点点,散落成趣;近看芳草萋萋,山花烂漫,群鸟翻飞;侧耳倾听,山风阵阵,秋虫和鸣。草丛中偶有几片嶙峋怪石,突兀伫立,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给这静谧而又辽阔的草原平添了几分野趣,更显得恬淡、宁静和安详。

③ 蓦然,阵阵马蹄声从背后生出,由远及近,沓沓作响。回首看去,一群青春男女跨骏马飞奔而来,打一个潇洒的手势,又携咯咯笑声擦身而过。飒爽英姿,骏马秋风,给苍茫的秋阳大漠风光注入鲜活之气、青春之美。

④ 沿名叫“桃园”的草坡前行,两旁以《鬼谷子》十四篇命名的十四座草亭,古朴雅致;太阳洞西侧,一堵大型汉白玉摩崖石刻巍然矗立,《鬼谷子》兵书全文跃然石上;“孙庞对弈”大型雕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广袤无垠的山顶草原和着秋草的气息、泥土的馥郁,泛起幽幽历史沉香。相传,这里曾是纵横家鼻祖、智圣鬼谷子演兵布阵、习练兵法的地方。当年鬼谷先生斩草为马,撒豆为军,点石为兵,揣摩出了诸如八卦阵、握奇阵、蟠龙阵、颠倒八门阵等一个个阵法,神出鬼没,奥妙无穷。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旷世奇才,都在这里从师鬼谷先生,学有所成后,走出云梦,将千军万马运筹帷幄之中,叱咤风云,演绎出“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的历史奇闻。

⑤ 眺望莽莽原野,细听草木萧萧。端坐反应轩,留连揣摩亭,小憩抵戏斋,抚摸鬼谷子兵书中的捭阖术、反应术、内楗术以及揣篇、摩篇、权篇的亭内雕刻,感受计计相套、环环相扣的兵法奥妙,领略这些智谋在政治、外交、军事等领域的应用技巧,特别是对现今人们为人处世、经商创业的启迪,使厚重的兵学文化与当今纷繁的生活一下子拉近了距离,昭示良多。

⑥ 夕阳西下,满天云锦。站在草原东侧的巨石之上,俯视脚下,悬崖陡峭;凭栏远眺,沃野千里。感触天地之造化,陶醉在边塞风光独有的中原文化里,沉湎在浩瀚悠远的历史积淀中,人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的演练场。

⑦ 霞辉散去,夜晚来临。月儿垂挂天穹,繁星忽隐忽现,秋虫和鸣,清风拂面,草和着风在月光照及的地方发出嗍嗍的微响。云梦草原更显得幽古神秘。

11.文章第一段说“我不禁惊诧与迷茫了”,结合全文说说,云梦草原为什么让“我”“惊诧与迷茫”?(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说云梦草原“蕴涵着独特和新奇”,结合全文,分点概括云梦草原的“独特和新奇”。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四、五两段描述了鬼谷子的相关事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结尾说:“云梦草原更显得幽古神秘。”根据文章,探究思考作者为何说“更显得”?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文采是个低端概念

周泽雄

数月前,有论者以“文采欠佳”为由,奚落巴金、茅盾等人的作品。对此,我曾就其批评方式,提了些外围性意见。没有切入正题,倒不是出于回避,而是没有发现有效目标,即,他们所说的文采究系何指,尚未见明确表述。这问题其实颇值一议,我这就试试。

若不加限定,文采的实质只是一种辞采,通常体现为文字美色。被赞许为有文采,意味着该作者的文字眉眼,长得格外玲珑俊俏,类似语言里的西施、潘安。姑按此说,则我以为,文采是个低端概念;设若文学概念也有先进落后之分、健康陈腐之别,推崇文采,当属后者。

中国文学的发展相当特殊,既有早熟一面,也有迟迟未能发育成熟的一面。过分注重文采,即是发育不当的结果;而其特有的早熟性,又把这份先天不良,培植到玄妙的美学高度,类似把一种变态水族培育成婀娜万方、清泪汪汪的金鱼,令人一见心喜之余,忽视了它的魅惑性和欺骗性。当然,蓄意卫护者不难在古人著述里挑出若干断语,证明前贤对此有过戒惕。如刘勰有言:“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明确指出了辞采泛滥的危害性。诗人杜牧也有类似的高见,他说:“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今人钱钟书讥讽贾谊名文《过秦论》那个浮夸的开头时,也以一个黑虎掏心的洞见,点明了症结所在:词肥意瘠。不过,由于古人的文学观里缺乏高端概念,所以他们即使对文采有所警惕,也认知不足,一般仅限于指出文采与义理的冲撞相克,无法用一个更高的概念,把文采牢牢镇住。所谓更高的文学概念,我指的是风格、结构、文体、思想之类。

与这些更高的概念相比,文采不过是一介审美小厮。拿文采来衡量古希腊悲剧或司马迁的《史记》,好比拿玩具望远镜来探测河外星系,拿文采来衡量曹雪芹或海明威,好比拿药房里称中药的戥子,为一头大象测体重。如果你对小说《围城》的欣赏止于作者的幽默文笔,结论只有两个:要么说明你缺乏把握长篇小说的能力,要么说明作者缺乏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总之,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是什么美事。长篇小说自有长篇小说的胸襟抱负,它虽然不应在文采上有所亏空,但也不该把成败系于文采之上。否则,就有失文学体统了。

由于文采是一个较小的审美单位,所以,在一些体量迷你的文体(比如随笔)里,会占据较大的权重。身为随笔家,却不能在文字美色上偶尔让人耳目一新,多少有些丢脸,其文学成就也难免随之下滑。反过来,身为小说家,却可着劲地在文字上逞风雅,耍贫嘴,而不是倾全力于作品的结构、主题及人物性格上,其实是志大才疏的表现。

英国随笔大家赫兹立特有个说法,值得恭听,他把文采判为一种“字面上的想象力”,他还认为,这种想象力不过是“头脑贫瘠”的特征。识者或谓,当今文坛,文笔“淡出鸟来”的家伙比比皆是,适时强调文采的重要性,难道不是对症之药?非也。依我小见,那不过暴露出我们文坛还有股沥青般呛鼻的文学初级阶段气味而已,我们若不明就里,盲目突出文采的地位,只会使我们愈加深陷在这个初级泥沼里。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针对数月前有论者以“文采欠佳”奚落巴金、茅盾等人作品,因为没有发现有效目标,作者只就论者的批评方式,提了些外围性意见。

B.文章中引用刘勰的“联辞结采,将欲明经,采滥辞诡,则心理愈翳”是为了论证“蓄意卫护者不难在古人著述里挑出若干断语,证明前贤对此有过戒惕”。

C.中国文学的发展既有早熟一面,也有迟迟未能发育成熟的一面。过分注重文采,即是发育不当的结果。

D.英国随笔大家赫兹立不仅把文采判为一种“字面上的想象力”,而且还认为,这种想象力不过是“头脑贫瘠”的特征。

16.“文采”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为“低端概念”的“文采”有哪些特征?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为什么作者说“文采是个低端概念”?(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 (70分)

18.梦想,流露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梦想,散发出淡淡的幽香温情。在梦想实现的征程上,你在那美丽的季节里,曾有过泪与笑,曾有过苦与痛,也曾有过抉择与放弃,但无论如何,你有着美丽的梦想。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梦想的季节”为题作文。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③不能写成诗歌;④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kǎn/jiàn huái/huí zhèng/zhēng jué/jiáo(A luò/lào tà/tà quān/juàn jiàn/jiān;C xuān/xuān jiǎo/jiāo ǎi/ǎi bào/pù;D dùn/dùn wéi/huì bó/bù miù/móu)

2. B(A“处心积虑”为贬义词,感情色彩有误;C“沸沸扬扬”形容议论纷纷,不合语境;D“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不合语境)

3.示例:就成了离枝的树叶、飘荡的柳丝、飞扬的花朵、飘散的木棉。

4.示例:大雁塔逐渐改“斜”归正

5.C (“纠”为“检举”之意)

6.D (①窦乐被追赠,间接显示窦泰的“显贵”;④表现的是其他官僚对窦泰的畏惧;⑤说的是窦泰的儿子窦孝敬)

7.B (“忽然惊醒,一身冷汗,生下了窦泰”误,应是“遂有娠”,即有了身孕)

8.(1) 窦泰父兄都战死在镇上,他便自己背着父兄的骸骨投奔尔朱荣。(殁,死;负,背着;归,投奔。注意三个实词的翻译)

(2) 天平四年,窦泰行军到小关,被周文帝偷袭,全军覆没,窦泰自杀。(四年,根据语境,应是天平四年;为……所,被动句式;没,通假字,通“殁”)

(3) 当夜执勤的兵吏都受了惊,他们进入好几间房子,不久又离去了。(宿,名词作状语,当夜;直,通“值”,值勤;俄顷,不久)

【参考译文】

窦泰,字世宁,是大安捍殊人。他的远祖是清河观津的后裔,曾祖窦罗,是北魏统万镇的守将,因而安家在北边。父亲窦乐,北魏末年破六韩拔陵作乱,窦乐与镇守的将领杨钧固守,遇害。窦泰富贵受宠之后,追赠窦东为司徒。当初,窦泰的母亲梦见突起风雷,好像要下雨,便出屋到庭院中观看,看见电闪雷鸣,雨点飘洒,忽然惊醒,一身冷汗,于是有了身孕。到时候却不能分娩,很害怕,有巫婆说:“你渡河让河水打湿裙子,就容易产子了。”窦母便走到河边,忽见一人对她说:“你应该会生个贵子,但要迁居到南方去。”窦泰的母亲听从了他的话。不久便生下了窦泰。等到窦泰长大成人,擅长骑射,有勇有谋。窦泰父兄都战死在镇上,他便自己背着父兄的骸骨投奔尔朱荣。凭借随军讨伐邢杲的功劳,赐爵为广阿子。高祖在晋州当政时,请求让窦泰来担任镇城都督,参与谋划军事。窦泰不断升迁,担任侍中、京畿大都督,不久又兼任御史中尉。窦泰以功臣贵戚身份居此要职,虽然没有检举弹劾几个人,但百官都畏惧他。

东魏天平三年,高祖西征,令窦泰从潼关进入关内。四年,窦泰行军到小关,被周文帝偷袭,全军覆没,窦泰自杀。这以前,窦泰将从邺城出师时,当地有个惠化尼编了个顺口溜说:“窦行台,去不回。”出发前一夜,三更天时,忽然有数千个穿着红色衣帽的人进入台中,声称“捉拿窦中尉”,当夜值勤的兵吏都受了惊,他们进入好几间房子,不久又离去了。天亮后发现门锁没什么异常,知道那不是常人,都知道此战必败。死后封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谥号为武贞。窦泰的妻子,是武明皇后娄氏的妹妹。窦泰虽然是凭借亲戚的关系而被重视,但他的功勋却是自己建立的。北齐受禅建国后,派人拜祭他的坟茔。皇建初年,将他陪祭于高祖庙中。他的儿子窦孝敬继承了他的爵位,位列仪同三司。

9.(1) ①一是由落花而产生的伤春愁绪;二是离乡“远宦”之愁,作者的远宦之愁,是由赏海棠未能尽兴而引起的。②借景抒情,借落花而引发伤春愁绪。连绵的阴雨、怒吼的狂风使海棠花开得早,败得也早,刚是“正月二十日”,海棠便遭受到零落的厄运,这不能不勾起词人的惜花之情和远宦之叹。

解析:古人评诗论词时常用“诗眼”、“词眼”的说法,所谓“诗眼”、“词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词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本题为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切忌空洞,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愁绪”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愁”;至于如何抒发“愁”情,则是对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即表现手法的考查。

(2) 如“漠漠”,运用了叠音,音节上铿锵有力,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力地烘托了词人的伤春愁绪。如“细细”,亦用叠音,这不只是一般的品酒,而是要借细斟慢饮,来从容地守定将落的海棠,这个词把作者留春的心境描摹得极其细腻。

解析:古人作诗写词讲究炼字,这种题是要求品味这些锤炼过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应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10.(1)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茕茕独立

(2) 晓来谁染霜林醉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 留取丹心照汗青

(5)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6) 非宁静无以致远

11.云梦草原既有塞外风光的广袤辽阔,又有西域风情的壮美苍凉,更蕴涵着的一种独特和新奇的美感。

12.(1)给人一种恬淡、宁静和安详之感;(2)有鲜活之气、青春之美;(3)泛起幽幽历史沉香。

13.作者写鬼谷子及其弟子事例,目的有二:一是突出云梦草原蕴涵着历史的沉香,二是表现现今人们的为人处世、经商创业从厚重的兵学文化那里受益颇多。作用在于使文章富于厚重感。

14.云梦草原给人一种独特和新奇,在那独特的环境之下感悟天地之造化,令人不仅陶醉在边塞风光独有的中原文化里,也沉湎在浩瀚悠远的历史积淀中。

15.B (这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辞采泛滥的危害性”)

16.文采的实质只是一种辞采,体现为文字美色。具体指作者的文字眉眼,玲珑俊俏。文采作为低端概念具有早熟性、魅惑性和欺骗性。

高二语文上学期的期末试卷 篇4

4.A(B项成分残缺,应在“添加剂”的后面加上“的专项活动”;C 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D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系列”放在“促进”的前面) 5.B

6. C(A项,原文是“一直有观点认为”,并非作者的观点;B项,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D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7. C(C项是说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

8. D(D项是说我国高中教育已形成了系列化举措,与解释理由无关)

9. D庶几:希望、企图

10. C(A作为;治理B被;我C都为音节助词D顾念;回头看)

11. C【解析】A.项:①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 B【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该项无中生有。

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省略主语) (2)张安道正好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适 知 除) (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 (意 “被之以威”倒装 被)

14.诗歌鉴赏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⑵第一问: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

第二问: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2分)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16.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表现了鸟的空巢随着时光流逝,日渐残损、破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鸟去巢空的怅惘之情。(2分)

17.描写了三类“空巢”: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经兴旺,如今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主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每点2分)

18.“起点”意味着曾经寻常而温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广大世界、无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发点,(3分)如今又寄寓了人们探寻名人成功足迹、获得教化的心愿。(3分)

19.首尾呼应,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2分)作者展开想象, 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4分)

20.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定期公布国外正规高校名单(4分)

21.(1)答案示例: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4分)

(2)答案示例: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4分)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的期末试卷 篇5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鼙pí鼓 未遂suí 骊lì宫 城阙què 勖xù勉

B.饥馑jǐn 扃jiǒng牖 修葺qì 引擎qíng 栏楯shǔn

C.薜bì荔lì 佝偻lǚ 召zhào见 筵yán席 莳shì秧

D.踯躅zhú 凝睇dì 脂zhī粉 汀tīng州 哂shěn笑

2.下列各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白皙 文身 照相机 明火执仗

B.斑驳 坐落 流线形 世外桃源

C.倦殆 度假 名信片 缔结邦交

D.呕气 脉膊 捅漏子 坐阵指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王府井大街上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直到天黑还不绝如缕,热闹极了。

B.尽管有过许多血的教训,一些司机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铤而走险的行为,交警部门应当加大处罚力度。

C.那林立的大石,千态万状,有的像卧虎,有的像奔马,无不惟妙惟肖。

D.这些文章或辨析真伪,或分别源流,或比较优劣,或品评得失,其结论虽难说都是不刊之论,但都建立在丰赡的材料基础之上,可谓持之有据,故令人信服。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世博会刚刚完美落幕,华特·迪士尼公司又与上海申迪集团签

署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合作协议,标志着上海迪士尼乐园项目正式启

动。

B.最近卫生部组织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公布

了4批43种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19种易被滥用的食品添加

剂的黑名单。

C.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

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

率。

D.新年伊始,国家再次出台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调

控政策和财政保障政策,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5.下列注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早实以蕃(而且)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认为)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修饰关系)夫差以酣酒亡(因为)

B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其莳也若子(种植)

轩凡四遭火(总共)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迎)

C往往而是(到处)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每次)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沿袭)秉烛夜游(持,拿着)

D苟有能反是者(假使)苟且偷生(姑且)

吾与点尔(和)雪肤花貌参差是(长短不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国家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6.下列对文章表述的分析和概括,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均衡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B.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必须让所有学生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让学生接受不同模式的教育。

C.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域性差异,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完善,一旦取消文理分科,就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D.为确保高中教育的有序发展,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

一旦取消分科,就会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

7.下列对“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的积极意义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避免学生个性的片面发展,帮助他们建构完整的人格。

B.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让学有生接受到更广的学科知识。

C.让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和高考、高校录取制度改革。

D.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利,让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相结合。

8.文章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不能作为理由的一项是()

A.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还没有丰富起来;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还不具备坚实的发展基础。

B.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学生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

C.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利于大学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D.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 德 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

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弭:低垂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觗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0.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为国以礼

B.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 府吏见丁宁

C.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觗触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D.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轼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第Ⅱ卷(共114分)

四、古诗文阅读(24分)

13.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4分)

答: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4分)

答:

14.古诗文默写。(每空l分,共6分)

①________,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②,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③,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

④,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⑤,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⑥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 — 19题。(22分)

空巢

夏日过了秋日来了,晚秋萧瑟,叶落纷纷,成群的鸟就离巢远行了,它们到温暖的南方,重新筑它们的巢。而留在北方的巢,随着叶片落尽而暴露无遗,北风扫过来,大雪压下来,巢日渐衰败破落,像一堆乱糟糟的垃圾。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

有一个日子,我应朋友之约到一个村子里散心。村子很大,人迹却稀疏。村头村尾,现代气派的住宅一座接着一座,可是大多房门紧闭,闻不到鲜活的人气。我感受着它的豪华,也感受着豪华中的枯寂。问及这些人哪去了,说是到大洋彼岸淘金去了。这使我想起了空巢。空巢已经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主人的富有。他们有意设计这一个个空巢,为的是给别人看。他们在这个豪华空巢筑好之后,一阵热闹,又再度远走他乡,回到彼岸那个要寒酸得多的客居住所。他们把异乡当作了故乡,留给老家的是一个华丽的空壳,像蛇蜕一般,闪动着银色的光亮,只是没有生命在内。风吹过,什么响声都有,就是没有生命的吟咏。让我奇怪的是它引起了留守本土的村民的歆羡,似乎村子的形象就是这些空巢,自己在空巢面前无来由地气短,好像自己被生活大大地亏待了。其实他们日子过得也不赖,打打鱼做点小生意,一家子和和美美。但是他们满眼都是别人的空巢,算计着自己何时也能拥有一座空巢,牵引住来往行人的目光。

有一类空巢是我常会在旅行途中顺便走进的。在一些古旧的四合院,一代一代地繁衍,人丁兴旺,曾在某一些日子里达到饱和,一天到晚都充溢着几代人或稚嫩或昂扬或浑厚或深沉的声响。这样的家族给人的感觉就是旺盛。人们乐于与这种人家接近,缘于这类宅院的欢笑、和睦和协调气息,让人觉得这里盛满了寻常人家生活的全部内容。十年、二十年过去,这些宅院明显萧条和空旷了,年轻人都走远了,去追求他们的梦。外边世界要比老宅广大得多,使他们的才情得以无限量地扩张。只有年关将近,他们才像候鸟般返回,使老宅重新焕发生气。只是新春来了,他们又离巢远行,继续新的里程,老宅又一度归于岑寂。越往后,他们返回的次数越少,一次又一次难以聚齐,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而老宅也有不少地方颓了倾了。前尘梦影交迭,旧时月色重来。有的老宅因着这些远行者的声名,贴上了名人故居的标签,引得四面八方的人来参观。但岁月的风雨已把老宅摧残成千疮百孔的空巢,在飘摇中任人指认、品评。有些人记住了,有些人以为和自己无关,看过以后也就淡忘了。时光越往后移,这类空巢越多。人们寄寓的心愿,似乎教化的一部分内容,就由空巢来承担。譬如我们会说,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

南方是游移的放纵的不安分的,这使得许多人居无定所,没有固定的温馨的巢。他们的巢总在路上,是背上那个移动的壳子。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就是漂泊的日子,漂泊的日子更多一分风险和和一大串未知数,匆忙仓皇,在急切中穿行。可是有些人恰恰适应这种节奏,这大致可以追溯到古人游历的风尚、仗剑而行、四海为家、天当被地当床的浪漫主义情怀。现在年轻的漂泊者正在重温这一壮举。只是日子变得越发实际,其中滋味若何,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每次冬天到北方,我都要目击空巢。空巢在瑟瑟寒风中发抖,谁也不知道它们的主人是鸟类中的哪一种,更没人关注他们年复一年的变化,我只是在目击时荡起淡淡的思想上的涟漪。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

15.“空巢是时光的脚印,时光走得越远,这个脚印就越模糊、残损,到了一定的时候,那些还带着羽毛的枯枝就不断地掉落下来。”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技巧(4分)

16.文章第二、三、四段描写了哪几类“空巢”?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6分)

17.文章第三段写到“名人故居”,试分析“某位名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提示人们不要忘记了这个起点”中“起点”的意味。(6分)

18.文章最后说“但愿来年春天,里面能传出雏鸟们参差不齐的欢叫。”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特点?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作者来年愿望的理解。(6分)

六、语言表达(8分)

19.依据下面报道的信息要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4分)

为防止一些质量低劣的国外大学和跨国皮包公司招摇撞骗侵害我国自费留学生的利益,教育部考试中心近日决定,今后将定期向社会公布信誉良好,并经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的国外院校名单。

据了解,该中心已公布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等国符合要求的高等院校名单,近期还将公布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高校名单。这些院校都经过所在国政府机构批准,具有学位教育资格。由这些院校颁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证书,所在国政府和中国教育部都认可。另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近期还将公布经各国教育机构批准、具有办学资格的语言学校、职业学校以及技术学院的名单。由于我国政府不鼓励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因此,有关部门将不提供国外中小学学校名单。

七、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次,一个推销员在街头推销气球。生意稍差时,他就会放出一个气球。当气球在空中飘浮时,就有一群新顾客聚拢过来,这是他的生意又会好一阵子。他每次放的气球都变换颜色,起初是白的,然后是红的,接着是黄的。过了一会儿,一个黑人小男孩拉了一下他的衣袖,望着他,并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先生,如果你放的是黑色气球,会不会上升?”气球推销员看了一下这个小孩,以一种智慧和理解的口吻说:“孩子,那是气球内所装的东西使它们上升的。”

全面理解材料内容,联系社会或自身作文,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题答案

1.D 2.C 3.D【解析】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易错用为贬义成语。A项 不绝如缕,比情势危急;也形容声音细微悠长。B项 铤而走险:因走投无路而采取冒险行动。用在本句与句意不符。C项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此句式说天然的“大石”,使用对象不当。

4.A(B项成分残缺,应在“添加剂”的后面加上“的专项活动”;C 单谓语与双宾语搭配不当,“效率”不能用“完善”,应用“提高”。D项语序不当,应将“一系列”放在“促进”的前面)5.B

6.C(A项,原文是“一直有观点认为”,并非作者的观点;B项,说法绝对,原文只是说“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D项,原文是“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7.C(C项是说取消文理分科的条件)

8.D(D项是说我国高中教育已形成了系列化举措,与解释理由无关)

9.D庶几:希望、企图

10.C(A作为;治理B被;我C都为音节助词D顾念;回头看)

11.C【解析】A.项:①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B项:②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2.B【解析】B项: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该项无中生有。

13.(1)(孟德)用他的衣服换了一把刀和十个饼,携带(这些东西)进入山中。(省略主语)(2)张安道正好掌管秦州,孟德托言有病,得以脱离军籍成为老百姓。(适 知 除)(3)推测虎(要)吃人,先用威风压倒对方,但(对于)不害怕它的人,虎威就无处施展了吧?(意 “被之以威”倒装 被)

14.诗歌鉴赏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⑵第一问: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2分)

第二问: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2分)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16.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2分),形象表现了鸟的空巢随着时光流逝,日渐残损、破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鸟去巢空的怅惘之情。(2分)

17.描写了三类“空巢”:①乡村空巢(或乡村现代气派的住宅),豪华气派却没有人气,是主人炫富的象征。②市井空巢(或古四合院),曾经兴旺,如今岑寂。③南方空巢(或漂泊者的空巢),主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每点2分)

18.“起点”意味着曾经寻常而温暖的“空巢”是名人走向广大世界、无限量地展示才情的出发点,(3分)如今又寄寓了人们探寻名人成功足迹、获得教化的心愿。(3分)

19.首尾呼应,与文章开头北方鸟的空巢的破败景象形成强烈反差。(2分)作者展开想象,描绘了北方空巢雏鸟欢叫、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寄寓了呼唤游子归巢、亲人团聚,向往温暖和美生活的愿望。(4分)

20.教育部考试中心将定期公布国外正规高校名单(4分)

21.(1)答案示例:一千多年前的春韭,被杜甫保鲜在一首诗里,至今仍散发着清香。(4分)

(2)答案示例:多情的小草,在春风和雨露的歌吟里,在大地上排列着,把自己排成诗行。(4分)

高二上学期历史试卷 篇6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

2.请把第Ⅰ卷的答案连同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3.请把第Ⅱ卷的答案用0.5mm黑色中性笔直接写在试卷上。4.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50分)

本卷共25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曾有“边缘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等多种形象,其中“神化”和“僵化”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

()A.汉朝和宋明时期

B.汉朝和隋唐 C.隋唐和宋明时期

D.隋唐和晚清

2.右图为明代安徽休宁人丁云鹏所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氏趺坐于两株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打扮的孔子相对。隋唐时期当儒学受到佛道两教冲击时,儒学大师的态度应是()A.放弃儒学 B.创造一种新思想

C.平等对待儒、道、佛三教 D.以儒为本,吸收道、佛思想加以完善 3.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者,理也”

()

C.“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D.“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由“贤人”来做统治者

5.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培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D.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

6.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反对出售赎罪券 B.改变天主教的仪式和教义 C.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 D.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

7.右图拉斐尔作品体现的精神与我国孟子“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

A.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作用 B.反对封建制度

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

《圣母与圣子》

8.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是否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②是否反封建 ③有无对未来社会的政治设想 ④是否主张以民主、法治取代封建专制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④ 9.“社会公约在公民之间确立了这样一种平等,以致他们大家都遵守同样的条件并且全部应该享有同样的权利。”这句话最有可能出自谁的著作()A.康德 B.伏尔泰 C.孟德斯鸠 D.卢梭

1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

A.忠勇正直 C.凶猛残暴

B.奸诈狡猾 D.刚正威严

11.2010年11月中国邮政正式发行《中医药堂》邮票一套4枚。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症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12.“桃园、千里走单骑、华容、走麦城”,这几个词语是从某名著中提取出来的,这部名著应该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封神榜》 13.2010年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这种艺术形式是()A.绘画艺术 B.戏剧表演 C.篆刻艺术 D.书法艺术 14. 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①上帝创造万物 ②适者生存 ③自然选择 ④物种不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 1839年的《澳门新闻报》曾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至今仍不知西洋。只有林(则徐)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材料中“林总督行事”指的是()A.主持虎门销烟 B.抗击英国侵略者 C.编译《四洲志》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6.“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个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最有可能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孙中山 D.陈独秀

17.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初期

18.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 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 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

19.下图为1833~1915年“共和”、“民主”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频率的统计图。1905~1913年“共和”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频率,其原因包括()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①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 ②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20.新三民主义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是()A.有了明显的反帝内容 B.中国人民的民主权利问题

C.最终归宿是社会主义 D.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人民民主革命、世界革命相结合

21.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枷锁,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A.《强学会叙》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论持久战》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2.齐奥尔科夫斯基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没有人能永远留在摇篮里。”今天,中国人已经走出了自己的摇篮,开始蹒跚学步了,这是指()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D.“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太空遨游 23.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旨在A.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B.强调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 C.提高人民群众水水平D.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 24.库尔贝在一封信上这样描述右画“弯着腰、身体被烈日烧灼、头戴麦秆草帽的七十岁老人,他那粗布的裤子上打着补丁,脚上 穿着古老的木鞋,破袜子露出脚。在老人旁边是个满头尘土、皮肤 被太阳灼成褐色的少年。”此画应属于下列哪一绘画艺术流派

()

A.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石工》法国库尔贝(1819-1877)

()

25.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说:“世界历史都是人类各种文化的传记”;“每个文化都以其原始的力量

从故土上生成起来,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植根不移”;“每个文化都有它自己的观念,它自己的爱好,A.每个文明都存在生命周期 C.人类的文明都是相同的()

B.人类的历史是文化兴衰史

D.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立地位和独立价值 它自己的生命,意志和情感,以及它自己的死亡。”对此则材料体现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三道材料解析题,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

26.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继承,促进了儒家思想的活跃与发展,并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清 《弟子规》

(1)简述材料一涉及儒家的主要思想?(3分)分析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材料二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是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庙丘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2)结合材料二、三、四,指出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是怎样批判理学的?(3分)这些思想批判,是在怎样的政治经济条件下萌生的?(4分)

材料五 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的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指封建社会,引者注)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3)阅读材料五,结合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和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说明为何“前者是中世纪末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6分)

27.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之花,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1)左图所反映的思想理论指导了哪一场革命运动的发生(1)?这场革命运动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表现有哪些?(3分)

材料二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发起的一场运动的名称。(1分)请概要指出这场运动的意义。(3分)

材料三

„„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而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

——毛泽东(3)材料三出自毛泽东的哪篇文章?(1分)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材料四

1992年1月26日《深圳特区报》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1分)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材料三、四两位伟人的共同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4分)

28.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发电机和其他电力技术发明的出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4分)

①手摇电话 ②电脑

③早期的火车

④改良蒸汽机

(1)上述的科技成果按照发明的时序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最有资格体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特征的发明是_______。(填序号)(5分)

(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世界各地联系更加密切,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时代,那时也是西方资本主义野蛮扩张,建构世界市场的时代。面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侵略,19世纪的中国先后出现哪些新思想?(6分)

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卷 篇7

1. 下列词语中,加黑体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诚(qián)匙(yào)

首(qǐ)永(jùn)

B. 间(shùn)铿(qiāng)

羽扇巾(guān)跌(dàn)

C. 哮(páo)守(gè)

(bìn)废(tuí)

D. 人(huán)浑身数(xiè)

(yè)一(piē)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3分)

A.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 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 一块珍藏多年的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了一块一文不名的瓦片。

C. 我们少年时代,读书真的到了夙兴夜寐的快乐程度。我现在闭着眼能清晰地看到自己一面吃饭一面读书的“迷样子”。

D.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不但知识渊博的人见解比较深刻,而且对事物的发展前途常有远见。

B. 具有创新思想,是能否发现新事物的关键。

C.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北平还差点事儿。

D. 获得教养,能改善生存质量,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或改换词语)

(1) 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幸福是”开头,写一组排比句。(5分)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 文言文阅读(18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团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予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6. 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薄:靠近,接近

B. 予乃摄衣而上摄:整理,整顿

C.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危:危险

D.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使任意行动

7. 下列各句中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项的是()(3分)

A.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C.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 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8. 下面对文章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这篇文赋,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两赋抒情写意,大体相同,而此篇表现作者幻想超尘出世以求解脱的情思比前篇更为具体而深沉,末尾鹤化道士的幻觉幻境,更多具一层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

B. 全文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的变化,逐步推出新境,显现出作者文思奔涌、奇想联翩、幽情妙趣、随文毕现的艺术特色。

C. 苏轼秋天刚写完《赤壁赋》,由于情犹未尽,又在隆冬写了这篇《后赤壁赋》。

D. 《后赤壁赋》写的是月夜之游,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古诗鉴赏(8分)

10. 阅读下列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古代士兵的头盔,诗中借指士兵。

(1) 上阕头两句一问一答,写诗人登楼所见之景。“何处望神州”说的是什么意思?(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此词即兴抒怀,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上的哪一个人物来暗讽什么?倾诉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 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师说》)

(3)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过秦论》)

(4)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______________,而未尝往也;______________,而卒莫消长也。

(苏轼《赤壁赋》)

(5) 携来百侣重游,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五、 现代文文本阅读(28分)

(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10分)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它对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正在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也许,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代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牛群也是如此”中的“此”指狼的消失导致鹿群的数目增加而使草场受到严重损害。

B. “正因为如此”中的“此”指牧牛人杀死狼,不懂得像山那样去思考。

C. “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的“这”指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D. “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的“这”指这个世界启示人们不要为了自身利益而破坏自然界的食物链,要回归田园,善待自然。

13. 选文末段末句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这三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18分)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的画笔,还是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了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之外,几年没有画过什么。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苏艾和琼珊——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黯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她把琼珊的想法——看到窗外那片叶子掉落的时候,我也该走了——告诉了老贝尔曼。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连讽带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做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他们在那儿担心地瞥着窗外的常春藤。

第二天早晨,苏艾睡了一个小时醒来的时候,看到琼珊睁着无神的眼睛,凝视着放下来的绿窗帘。

“把窗帘拉上去,我要看。”她用微弱的声音命令着。

苏艾困倦地照着做了。

可是,看哪!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最后的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那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

“那是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说,“我以为昨夜它一定会掉落的。我听到刮风的声音。它今天会脱落的,同时我也要死了。”

“哎呀,哎呀!”苏艾把她困倦的脸凑到枕边说,“如果你不为自己着想,也得替我想想呀。我可怎么办呢?”

但是琼珊没有回答。那个玄想似乎更有力地掌握了她。

那一天总算熬了过去。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仍旧依附在茎上。随夜晚同来的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低屋檐上倾泻下来。

天色刚明的时候,狠心的琼珊又吩咐把窗帘拉上去。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琼珊躺着对它看了很久。然后她喊喊苏艾,苏艾正在煤气炉上搅动给琼珊喝的鸡汤。

“我真是一个坏姑娘,苏艾,”琼珊说,“冥冥中有什么使那最后的一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现在请你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再——等一下;先拿一面小镜子给我,用枕头替我垫垫高,我想坐起来看你煮东西。”

一小时后,她说:“苏艾,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去那不勒斯海湾写生。”

下午,医生来,他离去时,苏艾找了个借口,跑到过道上。

“好的希望有了五成。”医生抓住苏艾瘦小的、颤抖的手说,“只要好好护理,你会胜利。现在我得去楼下看看另一个病人。他姓贝尔曼──据我所知,也是搞艺术的。也是肺炎。他上了年纪,身体虚弱,病势来得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不过今天还是要把他送进医院,让他舒服些。”

那天下午,苏艾跑到床边,琼珊靠在那儿,心满意足地在织一条毫无用处的深蓝色户巾,苏艾连枕头把她一把抱住。

“我有些话要告诉你,小东西。”她说,“贝尔曼在医院里去世了。他害肺炎,只病了两天。头天早上,看门人在楼下的房间里发现他痛苦得要命。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想不出,在那种凄风苦雨的夜里,他究竟是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末了──看看窗外,亲爱的,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选自《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删改)

15. “啊,亲爱的,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结尾揭示叶子是假的,而在前文已有多处伏笔。具体有哪几处伏笔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珊的生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的只有两处。请依据这两处描写,分析贝尔曼这一形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著名作家张洁在《我的四季》一文中写道:“秋天,我和别人一样收获。望着我那干瘪的谷粒,心里有一种又酸又苦的欢乐。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人一样地大笑。在这笑声里,我知道我已成熟。我已有了一种特别的量具,它不量谷物只量感受。我的邻人不知和谷物同时收获的还有人生。我已经爱过,恨过,欢笑过,哭泣过,体味过,彻悟过……”你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会?

请以“收获”为题,写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字数不少于800字。

(命题人:张旭鸿顾卉宇)

参 考 答 案

1. D(A项“隽”应读juàn;B项“宕”应读dàng;C项“恪”应读kè)

2. A(B项“一文不名”指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此处应改为“一文不值”之类的成语。C项“夙兴夜寐”多形容做事很勤劳。此处写的是读书的勤奋和快乐,应改用“废寝忘食”。D项“安土重迁”指的是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此处应改用“叶落归根”之类的成语)

3. C(A项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应将“知识渊博的人”和“不但”调换位置。B项一面词和两面词搭配不当,应在“具有”前加上“是否”。D项动宾搭配不当。宜将“改善”改为“提高”)

4. (1) 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 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2) 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 / 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5. 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幸福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6. C 危:高

7. A(A项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B项 时:名词用作状语,这时;C项 东:名词用作状语,从东方;D项 西:名词用作动词,向西飞去)

8. C

9. (1) 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了,为了等待您随时的(意外的/预料不到的)需要。(2)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3) 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邯郸成为(秦国的一个)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不能坚持到最后。

10. (1) 神州在哪里?意思是说整个中原都沦陷敌手,已经非我所有。(2) 借三国时的英雄孙权来暗讽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屈辱求和,倾吐了作者仰慕英雄,主张收复中原的情怀。

11. (1) 假舆马者/而致千里 (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4)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5)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2. D(此句中的“这”所指代的内容与“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这”指代的内容相同,即人类用自己的奋斗换来了和平,但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13. 由于狼的消失导致鹿的增加,从而使大山伤痕累累。维护生态环境这也是山的愿望,但人类却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环境为代价,还没有认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这是人类悲哀之所在。

14. 层层递进:先写对狼的消失,鹿的增多导致后果的直接认识,以此推测到牧牛人杀死狼,再联想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导致“长远的危险”,从而得出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发人深省。

15. (1) 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2) “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的“贴”字。(3) “他的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4) “他们找到了一盏还燃着的灯笼,一把从原来地方挪动过的梯子,还有几支散落的画笔,一块调色板,上面和了绿色和黄色的颜料”。(5) “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答对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16. 答: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它的存在将燃起琼珊与病魔抗争而勇敢地生存下去的希望。(2分)最后的藤叶之所以能挽救琼珊的生命,是因为历经风雨的藤叶并未像琼珊想象的那样凋零,而是依然挂在窗外的藤枝上,这让琼珊找到了与病魔抗争的理由,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4分)

17. (1)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2分)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2分)(2) 再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让我们看到贝尔曼平凡得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他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2分)

上一篇:特殊句式习题教案下一篇:新闻大求真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