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广场设计

2024-06-13

大学广场设计(精选8篇)

大学广场设计 篇1

临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区位优势明显。它既是我国著名的物流之都,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学的建设更加体现了临沂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大学的投入不断增多,规模也日趋扩大。同时,大学行政广场建设也应该紧跟大学发展的步伐,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广场。突出庄严肃穆的行政广场,也应注重人文气息,深化文化内涵,充分体现我校行政广场主题。因此,我们要以整体校园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我校特有的自然条件。结合校园现状,以植物景观为特色,中央主景区,集体休憩区,功能区为一体,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大学行政广场。希望这次规划设计能对临沂大学行政广场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基础和建设意义,使大学师生拥有一个心仪的行政广场。

概况

临沂大学行政广场位于行政大楼前,呈现的是庄严的一面,展现了临沂革命老区艰苦奋进,开拓创新的沂蒙精神。秉承“实”的校风和“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以解放思想,发展创新为主线。致力于建设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完善的基础设施,配置合理的功能分区,努力实现大学行政广场的可持续发展。

临沂大学位于我国红色临沂革命老区,成立由国家和直属山东省政府管理的综合性大学。学校风景宜人,人文荟萃。创办于1941年的临沂大学,它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的滨海区,抗大校园,名为”滨海建国学院”,学校有70多年的历史。临沂大学植根于沂蒙,一个神圣的土地,培育沂蒙人民的新时代红色沃土。因此,大学行政广场的设计更需要弘扬红色精神,体现了大学精神文化内涵。同时,行政广场的设计应体时代意义和当代人文。

行政广场位于大学行政办公楼前,大学南门入口的北侧,地理位置优越,方位大概成东西向,长约160多米,宽约60多米,是校园重要的园林景观工程。

行政广场应充分考虑大学总体规划,发挥地形特征和位置优势,基于大学行政广场的特殊性质,由休息区,娱乐区等构成,充分发挥实用功能的广场,使广场向人们呈现“以人为本”的情怀。

2场地解读 2.1自然条件

临沂市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日照比较充足,雨量充沛,无霜较期长。极端最高气温36.5℃,最低气温-11.1℃,年降水量869毫米,全年无霜长。年日照时数长达2314小时。

2.2 历史文化沿革 2.2.1临沂历史文化

蒙山高,沂水长,沂蒙山区好地方。素以沂蒙山区著称的山东省临沂市,总会让人想起红色年代的战火纷飞,想起沂蒙红嫂甘甜的乳汁,想起沂蒙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革命道路。而放眼今日的临沂,高楼林立,商业繁华,风光旖旎。时代赋予临沂崭新的容貌,但这座城市依然铭记着它光辉的历史。临沂市古称琅峫郡,沂州府。古代分别为齐国,鲁国,莒国所管辖,为东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山东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很多文化名人就出自这里。春秋时期,圣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中,就有十三人是临沂人。而儒家的曾子就是临沂人,他最有名的一句话“岁寒,然后知松柏然后凋也”激励了多少后来人为理想和事业不畏艰难的勇气。著名的二十四孝,临沂就有七孝,以孝圣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最为有名。临沂的土地上,踏遍了圣人和孝子的足迹。三国时代,中原大地群雄争霸,诸葛亮以“隆中对”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最终成就了刘备,孙权,曹操三足鼎立的局面。又在刘备死后,尽心竭力辅佐其子刘禅,赢得千古忠相的美名,被后代推崇为智慧的化身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而诸葛亮,正是临沂沂南县人。沂蒙大地铭记着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

泱泱魏晋,名士风流。这是中国最潇洒的时代,最自由也是最精神的时代。就像它产生出来的书法艺术,笔走龙蛇,淋漓大气。一代书圣王羲之写成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潇洒的字迹和乐天知命的哲思,为这片美丽的土地增添了大美与风流。

到了南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战争带给人们无数的苦难,诗人鲍照《拟行路难》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他的铮铮铁骨,他的悲天悯人,让沂蒙大地为人民的苦难哀声呼号!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文人在这里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将士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革命战争年代,临沂人“最后一碗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件棉袄盖在担架上”的精神,让这种精神更加浓厚。诞生于战争年月的沂蒙精神,情怀至真至柔,力量至伟至刚,它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而已经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了一种忠诚、英武、大义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临沂,正借助优秀的红色文化经典作品传承历久弥新的沂蒙精神。

2.2.2临沂大学城历史文化

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沂蒙山区,这里是山东党政军的机关所在地,1941年,为顺应根据地文化建设和军政建设的需要,山东五地委和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的决定,按照抗大一分校的建制在滨海区建立一所干部学校——滨海中学。并于同年5月,在莒南县朱边镇开学。当时学校虽然叫“中学”,但跟如今意义上的中学完全不同,最初设有师范部和中学部,后来中学部一度停办,这也是滨海中学经常被称作滨海师范的渊源。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为顺应当时抗战、反内战和建国的工作需要,滨海中学正式更名为滨海建国学院,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高校,刘导生是该校第一任院长。这就是临沂大学的前身。

在战争环境中,学校没有固定校址,是一所游击学校。除了少数警戒枪支外,学校没有多少武装,因此没有战斗力。

夏天还能在农家场院、大树底下和河滩上上课,冬天就只能在向阳的墙边、空房里上课。当时的上课情境,往往是教师挂块黑板,学生支个马扎或者直接就地打坐,拿出笔记听讲和记录。教学相长,学无止境。

住宿和教学场地解决了,吃饭穿衣也成了问题。由于没有细粮供应,当时的师生都吃一样的饭:糁子煎饼和地瓜干,能吃上小米和高粱已经算奢侈。为了改善学生生活,学生领到高粱后把它碾成米煮着吃,大家戏称为“珍珠饭”。艰苦的岁月磨砺了临大师生的品格,无论何时何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后来,滨海建国学院又历经滨海公学、滨海乡村师范、临沂师范学校、临沂大学、临沂师专、临沂师院直到今天的临沂大学,老区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是一所在战火中成长的大学,一所集全市人民之力创办的红色大学,它必将带着老区人民的希望,将家乡的儿女培养成明天的国家栋梁。

2.3位置区位 2.3.1临沂市区位 临沂市向东靠近连云港、岚山港和日照港,港口区位优势明显,为临沂物流之都的美誉打下良好基础。它是山东省最大的市,又属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范畴,位于鲁,苏两个经济大省的交界处,南北交汇,海陆兼济,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临沂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网也越织越密。飞往全国几十个城市的空中航线,京沪、日东、新亚欧大陆桥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在临沂市境内纵横交错,构建了一个相当便捷的陆海空立体交通网,再有不断完善的现代化信息通讯网,让临沂对外联系的空间,时间距离大大缩短,客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此多重交汇,内外双向互动,遍及海内外,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2.3.2临沂大学城区位

位于临沂市西北近郊秀丽的祊河岸边,由沂、祊、涑河三河形成的冲积平原上。东起工业大道,西至临西十路,南靠双岭路,北接聚财六路,东北角与滨河大道相连,交通便利。

2.3.3广场现状分析

行政楼前的广场由于行政广场设计风格与现有校园环境不相一致,缺少了庄严的形象,规划设计中没有依据生态学效应,草坪,灌木,乔木等配置不合理,没有体现出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临沂大学行政广场设计需体现大学城特征和沂蒙精神,并赋予其时代性。

3广场设计 3.1总体构思

位于行政楼前的大学行政广场,由于其特殊位置,必须有它庄重,规整的一面。而且,它诞生于革命老区,又要赋予它红色精神文化内涵。大学行政楼是行政办公人员工作地点,所以楼前广场设计需要体现严肃认真的一面,体现大学工作人员“实”的工作原则。避免广场建设过于繁琐,奢华,尽量使我们的行政广场回归大学精神,反映山区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景观植物与广场的搭配设计,是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中轴对称的广场设计方案,使得整个广场显得更加庄严,简洁。简单的铺装与植物造景,提倡的是勤俭节约,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回归自然的设计方案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协调。

3.2设计原则

3.2.1“以人为本”原则

行政广场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服务于大学师生的,它的设计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理念。广场的设计重点放在满足人的需要上面,能够起到防松办公人员身心,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的目的。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运用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

3.2.2地方特色原则

临沂大学扎根于山区,服务于人民。要做好大学大学广场建设,就要根植于沂蒙山区的红色精神,奉献于山区教育建设。在飞速发展的大学城建设上面,不要千篇一律,发挥行政广场的特色,凸显临沂大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积极探索的学术精神。要将临沂人的风土人情融入广场设计中,展现临沂人民朴实热情的一面。

3.2.3 突出主题原则

广场设计中需要突出的是“实”的校风,抛弃铺张浪费,富丽堂皇的铺装和植景,取而代之的是朴实无华,符合当地特色和大学人文气息的布景。行政广场不能像公园一样,更加需要以庄重的形象示人,所以广场的建设让广场功能区中轴对称分布。

3.2.4庄重典雅的原则

大学行政广场不同于一般花园或者游乐广场,必须采用典雅主义风格来处理广场的布置,力图突出行政广场的庄重典雅气质。典雅的广场与恢弘的办公楼相辉映,彰显稳成持重,继往开来的形象。

3.3景区规划

按照临沂大学总体规划部署和现有场地特点,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行政广场的多功能性满足了现代人广场的要求。由此,广场设计中的健身区,景观区,休息区相辅相成,能更好的满足办公人员的需求。各功能区交相呼应,呈对称分布,更加突出了行政楼的庄严。3.3.1健身区

迎宾广场位于进门的西侧,呈圆形分布,其中布满各种健身器材,为办公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活动区域。增强他们的体质,以便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在健身器材一旁还有象棋台等文娱设施,让人们在工作之余下下棋,能够起到放松心情的效果。3.3.2观赏娱乐区

该区域位于健身区西侧,也呈圆形布局。一条南北方向的道路贯穿整个区域,其中是错落有致的木质长椅,可供行人休息。在道路的一旁,有一条石质长廊,上面布满爬山虎,夏天显得格外静谧。长廊的一头是整个观赏区的中心,一个小亭子,也是行人观赏驻足的好去处。北面是散布的雕塑群,如运筹帷幄的诸葛亮,端庄雄伟的颜真卿,学不可以已的荀子,还有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沂蒙六姐妹,这都一一根植于临沂这片红色的土地。3.3.3中心活动区

这个区域是整个广场的核心部分,位于整个行政广场的中心,它包含迎宾广场区和碧水观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的整体雕塑群,有手握钢枪的战士在战火中呐喊,有支持前线的山区人民奋力推车,有饱受战争摧残的母子相依为命。体现了我们沂蒙山区军民一心,奋力抗战取得胜利的革命精神。雕塑的周围,是碧水观景区,围绕着雕塑。碧水池中有喷水头,采用循环喷水的方式,与雕塑交相辉映。雕塑和碧水池中都装有彩灯,夜间的广场更加绚丽多彩。最外边的一周就是中央活动区,为平时的各种学校活动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3.3.4大草坪区

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并经修剪的人工草地铺设,起到游憩,观赏和保护土地的作用。用高羊茅,早熟禾等品种,提高整个草坪区的密度和覆盖性,、同时还较好的抗病虫性。3.3.5集散区和娱乐区

集散广场区和娱乐区区均位于广场的东侧,以植物造景、草坪造景为主,空间很开阔,随机布置石凳、木制座椅,给人一种贴近大自然的感受,体现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的理念,为人们营造一个开敞式的公共文化休息空间。

3.4道路规划

广场道路的设计需要与整个广场设计风格相一致,相协调。道路宽2-5m,铺装采用多种石材,并采用无障碍设计,保证广场内各景观连接的连贯性,于此同时也为人们跑步健身的运动通道。游步道宽1.5-2m,铺装形式多样,主要有石板、卵石、冰裂纹路面等。

3.5植物配置

行政广场的植物配置,不仅需要科学性,也要讲求艺术性。尽可能创造出美观,经济和生态的协调的景观效果。整个广场植物配置采用自然式的同时,行政广场的特征也需要主体建筑和主干道的规则式。植物的布置采用孤植,对植,列植和群植等,尽可能体现出植物景观布置的错落有致,疏密有序,四季见绿。真正起到绿化和美化的效果。

3.6排水设计

广场的排水在广场设计中起到重要作用,排水效果的好坏对广场的使用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临沂大学城行政广场内碧水池和灌溉用水采用循环式供水。灌溉管线埋入地下,植物灌溉采用隐蔽式。草坪积水广泛采用沿坡度排水,广场道路设暗渠,总体遵循就近排水原则,利用道路组织地面水,同过暗渠排入雨水管道流入附近河流。

4结语

临沂大学行政广场设计以弘扬沂蒙精神,发展“实”的校风为要求,着力突出临沂大学精神内涵。用中轴对称的方式,体现了行政广场的庄严性。与此同时,广场中的活动区和休闲区等,为办公人员提供了休息活动的场所,反映了校园“以人为本”的需求。飞速发展的大美临沂是山东的骄傲,全面提升的临沂大学将成为沂蒙大地新的代名词。

参考文献

【1】《园林景观设计实践方法》【美】莱诺·G汉尼鲍姆编著,宋力(主译),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江苏科学出版社 【3】《景观设计艺术》.顾晓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3 【4】《设计词典》张乃仍主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环境心理学》林玉莲,胡正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王浩,谷康,陈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7】《风景建筑小品设计图集》,【日】奉田幸夫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8】《环境艺术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 【9】《沂蒙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丁凤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 【10】《园林雕塑小品》,曲伟耕,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11】《植物造景》邬帆,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12】《园林生态学》冷平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13】《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

【14】《景观形态学》,吴家华,东南大学出版社 【15】《城市形态》,凯文·林奇,中国建工出版社

附录

附图:临沂大学城行政广场设计图

致谢

本次毕业设计已经完成。回顾这几个月的设计历程,让我觉得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经历的这次设计,不但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加提升了我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大学广场设计 篇2

1 沈阳建筑大学校园广场设计的处理手法

1.1 轴线的运用

在广场空间的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组团相关联,使校园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

沈阳建筑大学的广场主要是利用这种轴线设计来组织广场空间,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校园的内在联系。校园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沈阳建筑大学的龙潭广场与该学校的入口广场相连,入口处的老校门景观与广场均呈平行轴线布置,形成对景。在此处,可以看到新校园的长廊、广场,又可以回忆老校园,似乎位置上的同一直线成为了时间的隧道。

1.2 自然环境的引入

在进行广场设计时,大量引入绿化、山水等自然环境,是广场设计的重要手段。沈阳建筑大学主要应用了水环境来组织广场空间(见图1)。龙潭广场的水系与长廊另一侧的河流相结合,形成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并形成了连贯的轴线。另外,广场的水岸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活跃了氛围。在长廊北侧部分做出叠水处理,使水与长廊取得了很好的衔接。

1.3 公共雕塑及环境艺术设施

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在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几个方面:1)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2)雕塑与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3)注意雕塑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4)注重雕塑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龙潭广场是采用上述第四种方法,将“龙”字写在水池底作为该广场的中心。它摒弃了人们惯用的雕塑品或喷泉作为广场中心的设计方法。从长廊上向水中望去,刚劲有力的中国书法随着水的涟漪飘动,反而显得清秀柔美。

2 沈阳建筑大学广场设计存在的问题

2.1 广场的尺度感有待推敲,铺地规模过大

广场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连接教学主楼和校园的主入口,是整体校园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场建设全部采用同色、同质石材铺地,没有采取必要的设计元素,使得广场更显得空空荡荡。只有从校园入口望过来,才会感到尺度对于建筑的作用,而从其他的角度观看则只能感到空旷。

2.2 广场没有行为支持,缺乏吸引力

经过几年的使用,很遗憾地看到,龙潭广场的使用率几乎趋近于零。只是在节假日有大型活动的时候,才会有组织地使用。人们从主入口进入校门后,如果目的地是生活区,那么必须从该广场穿越,但在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人在穿行过程中,都是脚步匆匆,几乎没有人停下来,对它加以感受。平时也几乎没有人自发地到这里来,更不要说形成活动景观。它确实是一个广场,但并不是一个积极的室外空间,这样大的一块用地就在这里闲置,不能不让人感到惋惜。

2.3 道路缺乏识别性

单纯地解读龙潭广场(见图2),会让人有不知自己该去何方的印象。好多平行的轴线道路引导着人们,但是却不知道哪条路是最近的、不至于走到水边的那条路。

2.4 广场的材料没有考虑北方的气候条件

现在的广场建设全部采用的是单一灰色的花岗岩铺地,只是对铺地上进行了方格网分割,但分割的材料采用的是抛光的深红色花岗岩。这些抛光的石材,在下雪的时候,表现的异常光滑,使得走在上面的人不得不小心翼翼。

3 解决措施

3.1 调整广场尺度及结构

广场可以包含多种功能,如节庆、交往、休憩、观赏、游乐、健身、文化、教育等。它可以成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种信息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室外生活的舞台。广场的建设不是单纯地用来烘托建筑单体,而是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开放的、活跃的高校公共交往空间。但是现在的校园广场往往把群体活动视为中心,如此大的面积只是作为一年甚至几年使用一次的活动场地,太奢侈了,因此应该在满足校园广场当前功能的同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划分,将其利用起来。首先保留现有广场组织大型活动功能,但面积要缩减,并通过利用地面高差等广场设计要素给予界定,同时,给广场赋予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将广场化整为零,化大为小,分成若干个子区域,增加动静分区,在各区域内增加绿化覆盖,各子区域的内容包括:休闲区、文化区、游乐区(健身器材)、观赏区、信息区等,并且通过轴线关系,在各区域内加强有机联系。有效地减小了广场的空旷给人带来的距离感,使广场具有人性化的尺度,让人体验视觉和心理的舒适。

3.2 校园广场设计与交通组织上的协调统一

校园广场的人流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区域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区域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各区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1)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2)校园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车行道、步行道等,并在线路安排予以充分考虑;3)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3 完善广场美的形式,增加广场的意义性

在进行分区的同时,注重其景观艺术水平的体现。校园广场的文化性、历史性、人文性应该是其首先考虑的主题,并根据自身的学校特点,加以选择和细化。作为一所建筑类大学,在其景观设计及小品设计时应更能体现学校特色。

3.4 加强与自然的和谐性

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越来越被人类重视。人所居住的环境也应与自然环境共生,即使是公共空间也要注意与周边的和谐。它不一定是周边传统的继承,但却应该给该地域增加活力和更有内涵,即生命力的内容。龙潭广场设计过于走形式化的路线,所有的路,植物的种植均遵循着方格网的轴线。因此,缺乏与人的亲密感,设计时可考虑局部增加活跃元素。

3.5 灯光与夜晚活动空间

广场应创造出更多的学生夜晚活动空间。拥有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春、夏、秋季的20:00~22:30之间,是学生下晚自习的时间,很多人会借此时间进行娱乐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活动的机会也是校园规划中所要考虑的。

4结语

大学校园广场是校园规划中的核心空间,是体现校园地域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它反映了校园的总体布局、环境质量及特色。现代化的大学校园广场设计应建立为师生服务的设计理念,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等多方面为师生营造出有归属感、安全感、舒适感的人性化户外活动空间,体现大学校园的人文关怀。

摘要:在分析沈阳建筑大学龙潭广场的设计手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校园设计理念发展趋势,指出营造优美的高校校园广场环境的方法,以供其他学校广场设计参考。

关键词:空间组织,空间尺度,人性化,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唐弈.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2000(3):28-29.

[3]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论大学校园规划中的文化广场设计 篇3

一.文化内涵是大学校园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魅力所在

周围的建筑物、道路、周围环境等实体限定了广场的空间,共同构成校园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首先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其文化内涵的设计,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各自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应当深刻挖掘。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校园,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广场的环境,体现出校园的个性和文化。

注重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清华大学校园里礼堂区一直被认为是校园的中心,清华学堂、大礼堂、科学馆、新建艺术教学楼、二校门等欧美古典建筑共同形成礼堂前广场.在广场空间的西边有中国古典皇家园林被焚烧后留下的近春园、工字亭、水木清华、古月堂;广场东边是清华学堂和艺术教学楼组成的博物美术校史教学区;礼堂前和大草坪四周地面铺砌花岗岩,广场绿地正南边一块造型别致的大理石上刻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深红大字.整个广场精辟地反映和记载了清华大学的历史、文脉和校训,成为学子们参观、游览、休闲、娱乐、集会、学习的理想场所。学者们认为“建筑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其高境界是在实用、漂亮的基础上造成一种氛围,强调设计的内在精神对人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建筑为人所造,供人所用.校园广场既是文化空间亦是使用空间,其实用性表现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和来客参观、游览、休闲、娱乐、集会等各项活动。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人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人爱采摘和捕获;人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了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他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人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丁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等等,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另外,“夜生活”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大学生节假日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校园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

三.校园文化广场与单元建筑、道路、环境协调统一

1、校园文化广场与单元建筑协调统一

校园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人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

2.校园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确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视距与楼高的比值介于1.5--2.5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3.校园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

校园文化广场的人流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两点:区域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区域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各区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②校园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车行道、步行道、校园内公共车等,并在线路安排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自行车、汽车停车场等。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機会。

四、校园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

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人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山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本文提到的清华校园,全部建成后将形成以大礼堂区为中心共8个环境空间,每个区的广场空间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山水花木衬托着各式建筑是风景秀丽的清华园的特色,形成了优美安静宜人的育人环境.清华园原本是皇家园林,中国园林的特点是把建筑和山水自然巧妙地结合,没有环境对建筑的烘托任何建筑都将黯然失色,也是一条规律.校园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他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天津大学校园的北洋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激光音乐喷泉,柏树、荷花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广场西面敬业湖大面积水域的衬托使求实亭、北洋碑、太雷像熠熠生辉,勾画出一幅人杰地灵的文化氛围,给人以激情和享受.新建成的华南师范大学南海学院,为引人优美的洪水自然景观,中心广场朝西向湖面打开,以跌落式的人工水体与湖面相连,并将校园最重要的建筑—图书馆布置于此,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

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有具像的和抽象的,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如纯装饰性的、宗教性的、纯艺术的具像雕塑。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抽象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他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来烘托绿色环境。

3、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

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校园的内在联系,使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在校园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组团区相关联,使校园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圆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校园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校园的内在联系,使得校园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以时间长轴来衡量校园,其校园设计中的各元素总是处于一种永无止境的动态积累中,任何一种场所的设计,环境的设计,都是一种“制约中的再创作”.要设计校园整体性环境,就要具备整体性思维,就要求设计师能将设计的场所环境纳入校园一定的区段、区域,乃至整个校园的整体性环境中,并通过运用轴线组织的方式,将它们相联系,并根据此场所与环境在校园整体性环境的重要性,来决定突出处理还是协调其他环境.

综上所述,校园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校园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校园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校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校园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校园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校园设计正是通过对校园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校园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校园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沈福煦建筑概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95一96

(2)唐弈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2000,3(2):21 -24.

(3)苗日新 清华园九十年变迁【EB/OL1】. http://www.tsinghua.edu.cn /chn/xxjs/story

/story3.htm.

(4)《建筑设计资料集》编委会. 建筑设计资料集(3)【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广场设计毕业设计说明 篇4

一、项目概况介绍(项目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本广场位于黑龙江的省鸡西市某住宅区附近,占地面积约为3.24公顷。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因市区地处鸡冠山西麓而得名,地处三江平原穆棱河流域,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跨二、三、四积温带。鸡西市境内地势起伏,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原为主,地貌特征为“四山一水一草四分田”。

(二).目的及意义,“人”是文化休闲广场的使用者。因此首先考虑使用者的的要求、做好总体布局,提高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功能要求。在文化休闲广场的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本地特色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计中主要采用以植物造景为主,绿地中配置高大乔木,茂密的灌木,营造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环境。纵观古今中外的广场设计,都以“接近自然,回归自然”作为设计法则,贯穿于整个设计与建造中。只有在有限的生活空间利用自然、师法自然,寻求人与建筑小品、山水、植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能使环境有融于自然之感,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

二、项目的研究方法、设计思路(设计立意、构思及指导思想)

(一).设计立意,广场作为城市的重要景观节点,承载了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释放城市空间,协调人与自然共生的使命。自由而奔放的弧线围合出鲜明强烈的广场空间,游走于广场绿荫之中,品位每一处精心刻画的细节,真正开拓人们的胸怀情感。

(二).构思,充分发挥绿地效益,满足不同要求创造一个幽雅的环境,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现代的生态环保型的设计思想;植物配置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要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尽量避免裸露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设计说明

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加以点缀,使广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广场之中道路力求通顺、流畅、方便、实用。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周围小区环境相适应。周边的绿地不仅可以对小品起到延伸和衬托,又独立成景,使全区的绿地形成以集中广场为中心的绿地体系。

(三).指导思想,1.“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可人环境,体现人为生态。2.“以绿为主”最大限度提高绿视率,体现自然生态。3.“因地制宜”是植物造景的根本。4.“崇尚自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设计方案解析(方案的优点、特色)

(一).优点,1.艺术与思想表现的设计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2.景观绿化设计

a.整个广场的绿化造景设计遵循生态学和美学理论,以生态为特色,生物多样性为特色,充分尊重功能需求和人与自然的融合;综合考虑当地气候和土壤因素,以乡土树种为主,突出地方文化内涵;追求绿地的景观效益,最终形成季相分明、个体优美、群体宏伟的景观效果。

b.绿化景观考虑一定的层次,并采用复合混交林的绿化方式,增加绿化 覆盖面积和叶面指数。

c.植物配置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力求意境上的独特性、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科学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地方性。选用多种乔木、花灌木进行搭配,做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丰富多彩。这些花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花可赏、四季有景可观的景观效果,并使人们能清晰地感受到四季更迭、时间流转和万物生长的变化。

d.为了不影响广场的采光、通风,选择种植小乔木、花灌木,设置种植有四季青草、红瑞木、紫叶小檗、金叶榆、芍药、立体五色草模纹花坛等。从而在整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设计说明

体上形成乔、灌、草相互交错的完整的植物群落。

e.充分运用垂直绿化等形式,增加绿化的景观效果,美化广场环境。f.绿化配置由点,线,面三者全方位网罗构成。其中点状绿化以花境花坛为主,绿地花圃构成绿化面域,而线性绿化则是以步行长廊为主的林荫道。

3.广场小品设计

小品设计以功能和景观兼容为目的,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景观装饰的效果。设计追求细部精致,整体简约典雅,融合本地传统文化元素,让游客在观景中潜移默化地被当地人闻风貌吸引

4.夜景规划

夜景规划以喷泉饰景照明和广场饰景照明为主,并以其最为明亮,辅之激光照明,为夜空增添色彩,并并作为主景的背景,丰富夜景效果。交通性照明和地灯亮度次之,但规整统一,便于形成完整的亮化曲线。种植照明最暗,而构筑物饰景照明点缀其中,形式多样,富于创意和变化,增添情趣。

(二).特色,1.主入口:以花海为主题,运用裁剪和拼接的手法,化零为整,创造出错落有致,变幻中又互为统一的空间环境。

2.心之窗喷泉:以中心叠水喷泉为视线中心,辅以周围的小型喷泉可供观赏。四方奇趣妙景,风姿独卓,俯仰间,清渠留香,和风送爽,水沫成珠,光风霁月。

采用音乐喷泉的形式,闻声而来,迎人入景,引景于人,两者互动妙趣横生,充分利用空间引导游人活动,使得广场景观层次更为丰富多样,生动鲜活。

充分利用空间,生态自然,强调引导性,景点与游人的互动性原则。3.绿化休闲区:西南广场范围内,私密性区域,以静为主,布置有联排青石凳,六角亭,静思林,以及不规则花坛花境,该区以休憩为主。

校园广场设计说明 篇5

(一)、项目简介:(1)、基地概况:

广场位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西藏民族中学内,占地面积约550㎡,是一个长29m,宽19m左右的长方形平地。广场有西藏民族中学教学楼围合。设计范围是整个有教学楼围合的园子。(2)、设计要求:

1、要体现现代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2、满足中心广场的基本功能要求:集会、休闲、通勤等。

3、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风格、色彩上的统一与协调。

4、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步行系统等。

5、景观多样性。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广场空间,强调亲水、绿化、小品的利用。

6、力求最经济的投入,达到最佳的观赏效果。

(二)设计理念:

将校园景观的特色、人文气息及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对植物的合理配置,建筑及其与校园特色的有机结合,营造具有特色、优美、和谐、宁静、舒适的良好校园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校园规划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教学活动提供物质环境,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人性场所》)以营造文化氛围为指导思想,创造最适孩子们学习、游戏和进行体育锻炼的学习生活空间。

(三)设计原则

注重“以人为本”,强调环境的整体和谐,使景观的观赏性与功能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相互统一。1.生态原则:

生态原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绿地的生态的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起来。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景观的灵魂。设计中采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物种生态原则,尽可能多的布置多物种的植物群落,从而达到最佳的滞尘、降温、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吸收噪音、美化环境的作用。2.功能性原则:

景观的功能性是不可缺少的。设计中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小品的实际功用,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针对空间使用者的不同,空间尺度也有所不同。3.植物造景原则:

注重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由于树木高低、树冠大小、树形姿态与色彩的四季变化等,都能使居住环境具有丰富的变化,增加绿色层次,加深空间感,可以打破建筑线条的平直、单调的感觉,使整个校园显得生动活泼。

(四)、设计要素和手法:

此次设计以木为主,通过中国古典式的亭子将分离的水体连接起来。既可以增加人文气息的效果,又不会使得整个校园广场给人一种一览无余的感觉。在休息区还有花坛,花架等,既可以放松心情,遮阳,又与亭子相协调,起到观赏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主旨。在行政楼通往出口的道路上,种植了行道树,以棕树为主,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在亭子旁边还种植多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在校园的景点旁边设立景石,种植红河榕等,增加自然效果。1.景观布局

校园应具有良好生态景观,势必着重创建充满时代气息、文化氛围的环境,与建筑景观系统完美结合。

校园总体景观布局以程式化与自然化有机结合的手法,采取道路、场地整体规则式布局与局部自然式布局相结合,植载整体自然式布局与局部规则式布局相结合的方式,在规则中体会规矩与规律,在自然中进行陶冶与感受亲切。使得校园总体布局理性严谨、而又自然随性,营造出了现代、大气、生态的校园氛围。

种植设计 1.设计原则:

与环境景观相协调,反映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做到适地适树。

2.植物配置:

在统一基调的基础上,树种力求丰富有变化,注意乔灌木结合,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长相结合,乔灌木与地被相结合,适当点缀草花,构成多层次的复合结构,利用植物本身的树形、色彩、季相特点,按照反差、对比和渐变等美学原理组成宽度、色彩不同的花带以及大小不等的图案,在林中草坪的映衬下,显得既规则又活泼,给人一种舒畅愉悦的空间感受。形成特色的植物群落景观。设计中植物群落的构筑,不仅满足美学、植物学上的要求,还兼有生态方面的要求,考虑到植物的滞尘、隔音、吸收有害气体、降温增湿的功能。

⑴入口树阵与各分区树阵采用挺拔形美、叶形漂亮的银杏、黄山栾、合欢等观赏树种。⑵各自然种植带的种植遵循常绿与落叶相结合、四季变化的原则,组合如下:

①冬季观赏主要突出树形(雪松、云杉、黑松、盆景松、华山松等)、枝干(白皮松、青桐、红瑞木、紫薇)、果实(柿树、金银木、火棘等)。②秋季突出叶色的丰富变化(银杏、栾树、黄栌、五角枫、白蜡等)。③夏季植物品种丰富,开花植物众多(栾树、合欢、木槿、紫薇等)。④春季可观赏开花植物(碧桃、玉兰、榆叶梅、丁香、连翘等)

八一广场设计原则 篇6

2008级英语(国际旅游)—2班严冬20080910010129

八一广场原名人民广场,是南昌市和江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八一广场对于弘扬“八一”精神,进行革命传统和英雄主义教育,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改造后的八一广场体现了更广的群众参与性,并使广场周边的交通更通畅,环境更优美。八一广场集万宠于一身,文化、商贸、娱乐、休闲、餐饮、服务等各展魅力,是通往城市四方的直通大道,是南昌市民活动的中心。

一、功能质量原则

八一广场为市民提供了具有功能性的大量活动区域。人们进入八一广场,可以进行纪念性瞻仰活动,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长的重要历史,了解江西的地域文化;也可以参与群众性活动,看水幕电影,观舞台演出,赏音乐喷泉。

二、视觉和谐原则

广场无论是景观设计、绿化美化,还是灯光夜景等,都注重色彩的和 谐明快。通过统一改造广场周边的建筑物立面,拆除周边广告,恢复展览馆原貌,兴建沃尔玛购物中心、财富广场等,周边的环境更加协调。

三、历史延续原则

八一广场的改造,无论是整体构思还是局部设计,都紧紧扣住了八一历史文化这一主题,处处体现了八一历史,处处展示了八一文化。

四、个性表现原则

八一广场通过八一起义纪念塔、八一金水河、八一音乐喷泉、八一军史浮雕、八一升旗台、八一题词、八一军史石刻大事记等建筑深刻体现了八一广场的独特性。

五、人为主体原则

八一广场为人民群众营造了更庄严的纪念空间,营造了更舒适的休闲空间,营造了更清新的美的空间。

六、适应自然原则

大学广场设计 篇7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广场舞参与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论文研究的需要,笔者通过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站对有关广场舞方面的期刊论文及硕博士学位沦为进行检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及通过查阅有关广场舞的书籍,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了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广场舞参与情况调查问卷,共调查学生20人,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将问卷上的相关信息运用EXCEL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2.1.1 性别特征

从表1中可以看出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广场舞参与者中女生人数远远多于男生,其中男生有2人,占10%,女生有18人,占90%。通过与学生交谈后得知女生人数多于男生人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广场舞节奏较慢,对动作的节奏感和美感要求较高,而男生较喜欢对抗激烈的项目,在节奏感和美感的表现力上较差,所以男生很少参加广场舞。2、广场舞对减肥、塑形效果明显,女生对身体形态要求较高,所以参与人数较多。3、男生在协调性、表现力上不及女生,加之多数男生将课余时间花费在打电子游戏上,仅极少数的男生参与广场舞运动,通过对2名男生的访谈后得知,他们参与广场舞仅仅是因为好奇,只是偶尔参与一下,并没有养成持续参与的习惯。4、男生很少有人参与广场舞主要还考虑到面子问题,害怕在大庭广众之下碰到同学、朋友,为了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所以多数男生选择不参与广场舞。上述几点原因是造成广场舞参与者中男生少于女生的原因。

2.1.2 年龄特征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广场舞参与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该年龄段共有13人,占总人数的65%,21-22岁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0%,23-24岁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10%,25岁以上的仅有1人,占总人数的5%。20岁以下的人群多为大一大二学生,他们刚从高考的束缚下解脱出来,进入大学后有大量的课余时间,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因此在晚上会选择参与广场舞。21-22岁的人群多为大三学生,该年龄段学生面临着考研压力,多数学生将时间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因此该年龄段的学生人数少于20岁以下,通过对4名学生访谈后得知,其中有3人没有选择考研,1人选择考研,因复习压力较大偶尔会选择参与广场舞来放松自己。23-34岁的人群多为大四学生,该年龄段学生的人数较少,大四学生面临着就业、实习等现实压力,在校时间较少,因此该年龄段参与广场舞的学生人数较少。25岁以上的人群多为研究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空闲时间较多,但学生们的应酬、兼职时间也随之增加,供自己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该年龄段学生人数最少。

2.1.3 学历特征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20名调查对象中,本科生有19人,占总人数的95%,硕士研究生有1人,占5%,博士研究生0人。上述数据表明河南师范大学学生课外广场舞参与者以本科生为主,学历层次与参与人数形成了反比关系,学历层次越高参与人数越少。

2.2 学生对广场舞的认知情况调查

2.2.1 学生对广场舞健身作用的认识

广场舞强度较低、是一项以有氧呼吸为主的运动,经常参与广场舞对提高人体心肺功能效果明显。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广场舞的健身作用有较好的认知,其中有3人认为非常重要,占总人数的15%,有12人认为重要,占总人数的60%,有5人认为一般,占总人数的5%,没有学生认为不重要或非常不重要。这说明学生对广场舞的健身作用持肯定态度,这有利于广场舞在学生中的普及。

2.2.2 学生对广场舞的喜欢程度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20名学生中,有2人非常喜欢广场舞,占总人数的10%,有13人喜欢广场舞,占总人数的65%,有4人表示一般,占总人数的20%,仅有1人表示不喜欢广场舞,占总人数的5%。这部分学生认为广场舞的动作过于简单、单一,难以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总的来说,多数学生喜欢广场舞,这说广场舞在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基础。

2.3 学生参与广场舞情况调查

2.3.1 学生参与广场舞时间调查

从表6中可以看出学生参与广场舞的时间注意集中在30-60min,其中参与时间在30min以下的有6人,占总人数的30%,参与时间在30-60min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50%,参与时间在60min以上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0%。有氧运动要达到健身效果至少要持续进行30min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学生们通过广场舞可以达到健身效果。

2.3.2 学生参与广场舞频率调查

从表7中可以看出学生每周参与1-2次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20%,每周参与3-5次的有14人,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70%,每周参与5次以上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10%。河南师范大学广场舞是在室外田径场上进行,室外场地受天气影响较大,一旦遇到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活动将无法进行。每周参与1-2次的学生没有形成持续的运动习惯,运动时间不固定,而每周参与5次以上的学生形成了固定的运动习惯,除了在学校参与广场舞外,在课余时间还会到公园、广场等其他地方参与广场舞。

2.4 学生对场地满意度调查

从表8中可以看出,有4人对场地感到满意,占总人数的20%,有14人感到一般,占总人数的70%,有2人感到不满意,占总人数的10%。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对场地满意度不高,学校有待进一步加强场地的建设。

3 结论

1.河南师范大学学生广场舞参与者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参与者年龄集中在20岁以下;参与者学历以本科生为主。

2.学生对广场舞的健身作用持肯定态度;多数学生喜欢广场舞。

3. 学生每次参与广场舞的时间以30-60min居多;频率以每周3-5次居多;学生对场地的满意度不高。

参考文献

[1]吴家发.浅谈广场舞在农村的兴起[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5):162-163.

[2]窦彦丽,窦彦雪.广场舞文化溯源与发展瓶颈[J].四川体育科学,2013,02:92-94.

[3]孙海艳.广场舞对锻炼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13,04:106-107+112.

[4]杨冰,唐良华.楚雄城区广场舞发展趋势的研究[J].思想战线,2013,S1:145-146.

[5]樊晓,崔国文.论广场舞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4,06:41-44.

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浅析 篇8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

一、绪论

在中国,城市广场作为一个真正体现公众民主意识,并在城市发展中体现城市形象的因素,是近些年的事情。传统意义上中国的城市广场由于受封建思想的长期影响,民众的意识较为封闭,在空间上也表现为内向型空间形式,缺乏精心的设计。当前城市广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主要侧重于设计前期分析与定位不准,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层面上注重定位的重要性,从设计的前期就要把握准确广场具体的设计定位,并贯穿与整个的设计过程当中。

二、目前国内城市广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广场空间尺度偏大

空间尺度作为衡量广场空间品质的质量高低,这是一种错误的评判标准。由于我国在解放初期在各地方城市设计了一些大型的广场,其功能一般是用于政治性集会,因此在尺度上侧重于满足这一功能而显偏大。但是,这种大尺度的广场只是适合于某段时期,其巨大的尺度与人体尺度的亲切宜人相悖,是不能够作为广场的本质或城市结构的需要而进行设置的。

(二)广场空间围合性不充分

广场的围合性是由周边介质进行组织围合的。由于在设计的同时没有具体对广场周边的环境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导致广场围合性较弱,给人心理上造成一种空旷感。这样会降低广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会缩短游人在广场内进行休闲活动的时间。假使以道路作为围合,这样在亲近性方面就会给人造成一种距离感,并且不容易集聚人气,广场的功能就会处于单一化。另外,对于建筑围合的广场,在建筑立面方面的考虑明显不足。

(三)广场主题塑造不强

广场主题塑造不强是很多广场出现的问题。由于设计者将简单的设计元素叠加堆砌,不考虑它所在城市中的结构与地位,也不考虑它对城市面貌的影响。这种欠佳的设计手法使得城市广场在空间形态与空间结构上与整个城市的发展相脱节,致使广场毫无设计场所精神性与特色,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文化性与设计理念。

(四)广场人性化设计薄弱

广场缺乏人性化的设计,在国内广场中比比皆是。人性化设计就是把人作为主体,以人为本,从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学等角度进行富有人文关怀的设计。而国内的广场恰巧是缺失这样一种设计理念或者是反映的这种手法远远不足,设计的景观元素粗制滥造,缺乏对于细节的推敲,致使设计的空间品质大大降低。

三、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理论体系与原则

(一)城市广场设计定位体系

1.性质定位

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是由它的功能,所处的具体环境,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地方文脉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的。对于处在具体环境下的城市广场的性质定位,需要我们做到对于具体城市性质,规模,城市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历史文脉进行深入而细致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合理的广场性质定位。假如前期对性质定位不准,很难想像将交通性的广场设计成带有休闲性质的广场的后果。

2.尺度定位

城市广场的尺度定位应根据城市的规模、广场的功能要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需求等方面进行考虑。它影响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与空间形态,同时对于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也有非常亲密的关系。为此城市广场尺度定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考虑城市的规模;②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③考虑城市的空间形态;④考虑城市广场周边的围合界面形态;⑤考虑参与者的心理感受;⑥考虑参与者的活动需求。

3.功能定位

城市广场的功能定位主要依赖于周边的围合界面,参与者的活动类型以及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我们在功能定位层面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城市规划在宏观层面上的具体定位

(2)周边的围合界面

(3)参与者的活动类型

(4)广场能的复合性

4.形态定位

广场空间形态从平面上分为单一形态与复合形态两种基本类型。基于这两种平面形态,我们需要针对广场所在的城市结构与形象进行前期定位,做出符合宏观控制的空间形态。影响广场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有:

(1)周围建筑的体型组合与立面限定的建筑环境。

(2)街道与广场的位置关系及交通关系。

(3)广场的自然几何形状与尺度。

(4)广场的围合程度与方式。

(5)主体建筑物以及主体标志物与广场的关系

(二)城市广场设计定位指导原则

1.整体统一性原则

整体性基于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定位时需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布局、总体的空间形态以及对于城市广场的具体控制有深入的认识,立足于宏观的角度有利于形成设计的整体性。统一性是基于广场形态,布局等外在表现要服从于整个城市的宏观战略。在具体的性定位,尺度定位,功能定位,理念定位以及形态定位上都要首先遵从整体统一性原则,这样就不会本末倒置,达到局部服从整体的效果。

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

作为建筑领域,当前注重生态建筑与开放建筑;作为经济领域,也讲究可持续性发展。诸多的领域面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生态循环系统的不平衡,作出生态可持续发展。这项原则同样适用于本文对于城市广场设计定位的指导。

3.人性化定位原则

“人性化”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人性化定位就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达到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定位观。尤其对于国内的一些广场来说,最终设计成果就是大尺度少人气,多硬质少树木,极少关注残障人员,使得人们无法真正地介入广场,从而最终荒废。这就是没有运用人性化定位原则指导设计,没有从人的角度进行设计。

4.功能复合性原则

随着生态观念与节能意识的深入人心,当今的城市广场都由单一功能向复合性功能转变。这种类型的广场或以某一种功能为主,兼顾其他功能类型;或者是组织多种功能。在这种意义上,对广场的设计定位就应该本着功能复合性原则,对城市广场进行有效合理的功能分区,使得广场更加有效地使用率,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型制的积极空间。

5.场所差异性原则

在设计定位时,应注重城市城市的场所性与差异性原则。场所性就是广场的地域特色;差异性就是使设计的广场对于其他广场来说具有独一性。这样就能给人们在视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广场具有明显的识别性,达到定位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郑宏.广场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上一篇:中班教案:我的小手下一篇:去游乐场玩的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