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

2024-06-29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精选5篇)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 篇1

答:传播快速,篇幅简短,题材广泛,内容鲜活

2、消息类新闻分析要点是什么?

答:时效性分析;内容分析;结构分析;表现手法分析;语言分析;

3、专题片的特点与类型有哪些?

答:1.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结合的电视专题片;

2.从内容上分为形象(城市、单位、产品)专题片、人物专题和事件性专题片3.从文体上可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特点:电视专题片是介于电视新闻和电视艺术片之间的一种电视形态,要求既要有新闻的真实性,又要具备艺术的审美性。

4、专题片与消息类作品的报道方式有何不同

答:专题片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消息类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报道;

5、分析《焦点访谈》栏目的节目特点,说明电视新闻评论与平面媒体新闻评论的异同。

答:1.电视评论最大的特征在于它的视听互补和声像兼备

2、突出真实、突出现场、突出感染力。电视评论所传播的意见是一些立体化的、多方位、参与式的整合后的观点,它的论据与论点,发挥电视现场感的优势,无论来源还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多样,这也是有别于报刊评论和广播评论的特点。传统平面媒体评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缺乏对新闻作品背景的全面介绍,评论员热衷于断章取义;缺乏对法律常识的基本关照,满足于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口诛笔伐;缺乏对辩论对手的人格尊重,习惯于在字里行间冷嘲热讽;缺乏基本的逻辑常识,在辩论中深文周纳;缺乏对辩论主题的有效思考,不断偷换概念愚弄读 者。

答:《焦点访谈》的内容是当前的热点、焦点话题,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事件,《焦点访谈》通常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正面的宣传报道,另一类批评报道,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曝光”。《焦点访谈》的最大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纪实风格是《焦点访谈》的另一特点。

6、电视评论性节目的报道特点是什么?

评论类电视新闻节目具有新闻评论的共性要求,具有新闻性、社会性、政论性和指导性

7、什么是新闻性访谈节目?

答:节目的性质:公共新闻(或民生新闻)节目的形态:互动式的新闻性的谈话节目。节目的传播方式:电视现场直播(地点在小型新闻演播室)。新闻谈话应在热烈、活泼中保持理性,语言要轻松,并保持适当的张力,节凑适中偏紧,连接自然。主持人要淡雅自然不夸张。

8、分析《东方时空》栏目访谈节目的特点。

1、明星主持人的谈话艺术2话语空间广泛,选题独具匠心。直指内心的情感表达和积极正面的情感诉求9、1、社教类节目的使命是什么?这类节目寓教育于娱乐,寓教化于服务,寓宣传于信息、文化知识的传播之中

10、分析《实话实说》与《往事》两个栏目的异同。

《往事》创立于2005年,由上海著名主持人刘凝主持,是国内最早的口述历史栏目。它打破了访谈节目散点化叙事的常规,采用严密的故事化叙事方式,以纪录片创作理论为指导,实现了“真 实人物、真实事件、真实史料、真实细节”基础上的戏剧化表达,使“口述历史”的学术性与电视传媒的公众性成功嫁接,成为国内电视界传播“公众历史”观念最 具影响力的平台之一

11、第一部分:先写对给定的电视栏目的总的认识看法。比如分析某期《新闻调查》,就要

先谈一下对这档栏目的整体看法和认识,包括栏目的层次定位、受众定位,栏目的整体特点等等。大约写200字左右。第二部分:写针对给定的这一期节目的看法。比如这

期《新闻调查》的话题是关于全国的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的相关报道,可以谈一下对这个话题的选择、定位、深度、特点等的总的看法,可以评价本期节目是否能够做的符合栏目的要求,又是否有价值。第三部分:从以下四个分析角度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突出的并且能够有话说的方向,明确的给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结合节目的具体内容细节,展开分析论证。这类似于电影评论的要求。1²节目内容。2²节目的编导策划的结构。3²节目的主持人的表现。4²节目的制作,就是技术特点。从中选择一个方向为主,切忌贪多,要集中有限的笔墨深入展开分析一个方向。第四部分:再次结合栏目的整体定位进行总结。《天网》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一档制作播出以记录历史名案大案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栏目,同时又是记录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典型事件的系列纪实专辑时段,是展播社会法治类纪录片和系列纪实专题节目的重要平台。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那些曾经对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案件的真实记录,以新的视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大案、要案、名案。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试题 篇2

关键词:课程,旅游文学作品欣赏,思考

引言

近年来, 国家组织了对口高职招生考试, 此项政策有利于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进行进一步深造、学习, 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由于职高、中专、技校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定位的特殊性, 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不能简单等同于普通高中的教学教育。所以, 对进入高等院校的对口职高、中专、技校学生, 要因地制宜地进行传授知识, 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也是如此。

一、问题提出

目前, 笔者对安徽省数所高职院校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了调查, 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所采用的教材《旅游文学作品欣赏》, 是由李洪波、韩荔华编著 (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7年第一版) 。总揽全书, 全书分六章, 分别为:中国旅游文学概况、旅游诗欣赏、旅游词曲欣赏、游记欣赏、名胜楹联欣赏、碑铭摩崖欣赏[1]。该书录用文学作品均为古代文学作品, 这给对本来就不喜欢古代文学作品的高职学生增添了语言学习的障碍。该书要求学生提高分析欣赏具体作品能力[2], 然而本书选录的文学作品涉及对历史古景点欣赏, 如滕王阁、黄鹤楼、金陵凤凰台;对祖国自然风景欣赏, 如泰山、黄山、三峡、峨眉山。在学习具体作品前, 要求学生对各种景物具有一定审美知识和能力, 如对山、水、宫殿、饮食、服饰、雕刻、建筑等审美知识, 如学生不具备基础知识, 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理解、欣赏能力, 影响到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原因分析

笔者对对口高职旅游专业《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教学情况进行了调研, 对134名学生进行了《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问卷调查, 问卷收回率为100%。对学生进入高职前、后背景做了调查, 其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入学前学习背景

(1) 学生毕业学校、专业。

从统计结果来看, 毕业职高的学生60人, 毕业中专学校的学生57人, 毕业普通高中学校17人 (参加全国高考, 进校后转入本班级) 。毕业职高、中专学校学生占全班人数的88.2%, 其所学专业均为旅游管理。

(2) 学生在职高、中专学校所学的旅游管理课程大致为: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政治》、《导游业务》、《旅游地理》、《旅游概论》等一些课程, 关于旅游文学方面课程没有开设。

(3) 参加统考语文成绩。

在进入对口高职学院前, 班级学生参加安徽省对口高考, 班级语文统考成绩平均分为100分。众所周知:对口高考比普通高考, 其语文、数学、英语试卷难易程度为:比中考稍难, 比高考要容易的多。可以看出, 对口班班级语文成绩, 对比普通高考班语文成绩来说, 相对较弱。

(4) 对旅游文学态度、喜欢文学体裁。

对文学态度情况:喜欢文学学生39人 (占29.4%) , 一般喜欢文学学生76人 (占55.8%) , 不喜欢文学学生18人 (占14.7%) 。喜欢文学体裁情况:喜欢小说体裁学生56人 (占41.1%) 、喜欢散文体裁学生42人 (占29.4%) 、既喜欢小说又喜欢散文体裁学生12人 (占8.8%) , 喜欢古代诗歌体裁学生12人 (占8.8%) , 不作答学生12人 (占8.8%)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招生对口的学生均为旅游管理专业, 在职高、技校、中专学期期间, 学校没有开设旅游文学相关课程, 如开设的话, 其所学的文学知识仅仅局限在其语文课本中间。喜欢文学类的学生占总数85.3%, 说明大部分学生是愿意接受文学课程教学的。对于喜欢文学学生 (占82.3%) , 他们更注重现代文的小说、散文, 因为小说、散文具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喜欢古诗词、诗歌的学生所占比例很小。

2.学生入学后学习背景

被调查学生已是大学二年级, 学生已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英语》、《旅游口语》、《管理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营销》、《计算机》、《旅游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心理学》、《饭店管理》、《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毛邓概论》等课程。可以看出,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偏向管理、经济类课程, 开设旅游文化学类课程仅《旅游资源管理》, 就这一门课程, 还是偏于管理类。这样, 同学们在学习《旅游文学作品欣赏》之前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

三、提出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 切实提升旅游文化学课程地位。

长期以来, 人们只关注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 因此研究旅游多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出发, 忽视了旅游文学在教学中的地位。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注重旅游文化学研究, 提高旅游文化学地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复旦大学旅游系沈祖祥先生指出, “以旅游文化在旅游业种的地位和兼容性来看, 旅游文化学有必要脱颖而出, 成为与旅游管理学并行的旅游学核心学科”, 其“包括旅游美学、旅游资源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民俗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地理学、旅游规划学等一批专业课程”[3]。

2.开设相关旅游文化基础课程, 为学生学好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程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

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是一个有序的知识链。建议对口高职院校在开设《旅游文学作品欣赏》之前, 开设《旅游文化学概论》、《中国民俗学》、、《旅游审美》、《旅游文化与审美》等相关课程, 以便于学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知识、民俗、景点审美有个通识, 为学习《旅游文学作品欣赏》做好必要知识准备。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从声、光、电多方面再现旅游文学作品内容, 增强学生审美的直观性。

实践证明:对于传统教学方法而言, 现代多媒体教学有多方面优点, 如通过声音、画面等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教学, 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知识直观而形象, 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活泼、生动、有趣, 富有启发性, 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观沧海》诗歌时, 从优酷网搜索到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观沧海”的片段[4], 将其在课堂中放映。片段是:曹操在咏诵“观沧海”诗歌前, 得知了公孙康将袁熙、袁尚杀死, 并头颅送来消息, 验证了“奉孝临终所封之书”的正确性。想到奉孝的死, 面对自己尚未统一的大业, 曹操感到万分伤痛, 他站在高耸陡的山岛, 面对苍茫壮丽大海, 听着那萧瑟秋风涌起波涛拍打着海岸岩石声音, 便咏诵这万古绝唱的《观沧海》。看完视频, 同学可以直观感受到曹操的伟大政治抱负, 欣赏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壮美, 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4.坚持以课程为纲, 从有利于学生审美要求入手,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旅游文学作品欣赏》课本是教学的“纲”。在备课时, 教师要“吃透”教学内容, 把握住教学内容实质。在教学时, 教师依据学生实际特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授课。可以采用传统的文学作品欣赏教学方式, 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字句疏通—翻译——主题—人物形象——写作特点”一线式, 也可采用情景式教学。既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 也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既可以采用诵读式教学, 也可以采用将旅游诗词改变成歌曲式教学, 让学生自编、自学、自唱, 学生不亦乐乎。既可以采用传统的室内教学, 也可以到旅游景点, 触景生情, 进行现场教学。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的审美情感在教学得到提高与升华。

5.坚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 从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出发, 采取多变的考试方式。

坚持以学生为审美主体, 这是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基本要求。学生在接受了一学期文学作品欣赏教育后, 提高了文学审美修养, 具备了一定的文学作品审美能力。由于学生具有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迥异, 其审美能力、审美情趣也有所不同。如果对学生采取千篇一律考试方式, 那么就有可能扼杀学生审美的个性。依据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情趣、偏好不同, 采取不同的考试方式:可以让学生写篇对某首诗歌欣赏的论文,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审美素养和文字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依据自身审美能力进行审美再创造, 进行文学作品创作, 写成诗歌、小说、散文, 或进行绘画艺术作品创作, 将作品意境通过绘画艺术来表现出来;或者通过谈话形式, 观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洪波, 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洪波, 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7.24.

[3]沈祖祥.旅游文化学导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37.

文学作品欣赏 篇3

摘要:由于这部巨著是以数个大主轴穿插众多小故事而成,因此关于《红楼梦》的主题,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是其中最为人所重视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及薛宝钗之间的三角恋爱,也有人认为这部巨著是在描写传统中国贵族生活的腐败与颓废。全书中有很多关于佛教、道教、儒家的思想,富含神话的色彩,并且反映著作当时的政治礼教、社会生活、经济制度及文化发展,乃至服装穿戴、饮食药膳、建筑亭阁、舟车行轿等等层面。《红楼梦》作为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古代小说,表现出多种艺术风格。这部文学瑰宝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红楼梦除了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还有许多几乎无法表述的清的。诸如文学价值、岁时习俗、哲理宗教、园林建筑、戏曲游艺„„无不赢得古今人之美誉。红楼梦,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本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宫廷、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婚姻、奴婢、等级制度及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

关键词:封建制度 艺术价值 文学价值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可以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及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我感觉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被诗词曲赋所修饰着的小说巨著,它那行云流水般的散文中,处处沁透着诗情的芬芳。这些数不胜数的诗词曲赋犹如镶嵌在碧海青天里的珍珠,闪耀出独特的光芒。能够

给读者留下意外的收获,令人赏心悦目。这学期还从新看了一下这部电视剧呢,里面的诗词歌赋局域很高的文学价值,许多经典的红楼曲赋如今依然被列为背诵对象,这是我们文化永远的宝藏。

一、艺术风格

一种风格的形成,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阶级、时代、传统文化的哺育、作家个人时身世经历等,都是重要的因素。首先,《红楼梦》风格的形成,与时代和作家的身世经历有着十分直接的联系。1.是从内容上说的,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历来看法分歧最大,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们争论不休,意见不一。尤其是《红楼梦》写了不少有关婚姻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在宝、黛、钗三人的婚姻爱情纠葛上写得特别细腻、生动。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实,《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伪百科全书,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具有强烈政治内容的作品。

所以,概括地说,《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2.是从细节上暗示情节,充满蕴意。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的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在元纪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特意点醒他说贵纪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而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贸府众人的节礼中,惟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以上例子都反映了《红楼梦》以细节暗示情节的含蓄风格。

3.“弦外音味外味”不直言而寄托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如第七十八回中贾宝玉应贾政之命,作的《妮蛔词》,借歌颂林四娘的英勇“来讥斥满朝的君臣。“天子惊谎恨失守,此时文武

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他歌颂林四娘,突出表现了林四娘的勇武英豪,反衬天子、朝臣的腐败无能,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酌封建王朝。《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掉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实际上它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它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

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波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表现了作者蔑视封建尊卑观念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脱离封建道德规范的渴求;“体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尤其是借用贾谊遭谗及绍死羽野的典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不平,宣泄胸中不满,委婉表达了对君权的批判。

二、文体的特点 1.创造性

集诸体于一身,作为《红楼梦》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上是鲜有的。《红楼梦》之前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也有诗词谚语等运用其中,但毕竟体式及数量都远逊于《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红楼梦》可谓是“前无古人”。2.丰富性

《红楼梦》中存在大量的诗词曲赋,体式上包括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谜、酒令等等,形形式式,无所不包,是形成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内容上涵盖了思想、文体、人物、历史、建筑、园林、习俗、哲理、宗教、戏曲、游艺、音乐、美术„„方方面面,令人叹为观止。

三、从贾家败落的主要原因看《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贾府的衰落是由盛至衰的规律,是封建社会衰落的必然,也是曹雪芹想表达的一个根本道理。

1、直接原因:

元妃死,贾府失宠,受到当权者的排挤,邃被他们以贾政外放做官时出的所谓府库财务问题为由头将贾家抄家。贾府的靠山有两个,一是元妃,二是北静王府。其中,北静王府后来失势,被派派往西南边境镇守,贾府 失去权力庇护。接着,元妃薨,贾府完全失势,故其衰落也就是必然了。

2、衰落前的隐患:

其一:贾府盛极一时,所谓树大招风,必然引起众多的妒嫉,这是最大的隐患。其二:王熙凤专横跋扈,放高利贷,制造冤案等,使贾府遭到众多怨恨并留

下被其他掌权者排挤贾家的把柄。其三:贾宝玉因一戏子已经和当时的权臣结怨。其四:四大家族中薛、王、史三家的衰落,使贾府失去最后的屏障,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五:贾府子弟毫无作为,使贾家势力日渐淡薄,无力与排挤者抗衡。总之,贾府的衰落是一个盛极必衰的道理,其他的直接原因都只是相对和偶然的。

结语:红楼梦》是一部“集中表现了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以及中国文体的主要特征”的伟大作品小说主体上是白话文,同时汲取了文言文和其它多种文体表现形式的营养,尤其是小说中大量与叙述文字浑然一体的各种文体的艺术运用,更是把中国文艺特点融于小说创作的实践推到一个近乎极致的境界。透彻理解多种文体在小说中的用意,是打开理解《红楼梦》大门的把重要钥匙,也是享受《红楼梦》所带来的审美愉悦的一条必由之路。林林总总的诗词曲赋无不令人赞叹,我们也被曹雪芹那非凡的才情所深深折服,我想这些诗赋是他留给我们后世不可多得的瑰宝,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利用,读懂它,欣赏它,才会让这部巨著凸显其价值。

参考文献:

1.成穷《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一版。2.冯其庸《冯其庸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一版。4.刘大杰《魏晋思想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5.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6.曹学芹《红楼梦》三秦出版社1992年4月第一版。

文学作品赏析课程论文

————红楼梦赏

姓名:张苓苓

学号:2008041377 班级:08艺术设计班 指导老师:胡新华

经典文学作品欣赏论文 篇4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其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学的一篇总序。而《孤独者》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中的代表作之一,通过魏连殳这个社会“异类”最终被“消灭”的悲剧命运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性、封建礼制的残酷。下面笔者将浅析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相似点。

一、主题

《狂人日记》与《孤独者》主要都以揭露和批判残酷的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为主题。《狂人日记》具有鲜明的五四新文化特征,表面上写“狂人”的被迫害妄想症,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脉络。《孤独者》或许正切合那句话:“错的不是我们,是社会。” 魏连殳和“我”都是具有先进思想、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新青年”,却都遭到封建传统势力的迫害。同时鲁迅通过叙事者“我”和主人公魏连殳的几次对峙,写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困惑:“对历史和现实的孤独者命运的考察,更深层面上展开的是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以及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与驳难。”①

二、思想内容 在思想上,《狂人日记》和《孤独者》都表达了鲁迅的叛逆和不妥协精神,同时也有鲁迅自身的迷茫。《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展开,通过“我”——一个“疯子”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赵贵翁和他的狗,街边的小孩和女人,狼子村的佃户,甚至是自己的哥哥,似乎人人都包藏祸心。然而看似疯狂的想法掩盖的是真实的黑暗,且这种“黑暗”像潮水一样渐渐涨高,从肉体上的“吃人”,到封建礼教对人的迫害,到来自麻木的亲朋的压迫,最后是自身也被毒害,丧失意志而成了“吃人者”。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和恶性循环反映了鲁迅对社会发展拘于困境的忧虑和愤怒。而《孤独者》的主题与《狂人日记》相似,同样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礼教。《孤独者》中魏连殳的短暂的一生是鲁迅塑造的一个更深刻沉痛的悲剧。文章以旁观者的角度写魏连殳作为一个“异类”被人排挤,不但因舆论压力失去了原本薪水不错的职业,最后嗜书如命的他竟然不得不卖书维持生计,反映出封建社会传统势力对一个异端残酷的驱逐,一步一步地剥夺他的一切。《孤独者》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魏连殳摇身一变成了杜师长的顾问。他以毒攻毒的方式来报仇: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去压迫当初欺侮他的人。于是昔日的敌人纷纷向他磕头打拱,于是有了“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他胜利了,但是他其实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已经真的失败,他成为自己曾经嗤之以鼻的封建势力支持者,成了封建制度压迫下的牺牲品。这种清醒的认识更突出其悲剧色彩。

二、人物形象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被迫害妄想症精神病患者。他活在现实与虚幻之间,既恐惧着被身边的人“吃”,又同样害怕自己也成为“吃人者”。“狂人”的形象是象征性的,他代表了具有新思想的渴望进步的青年,代表了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的批判、追求和深思。如狂人面对遵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反映他对新时代的期待和信心;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接受过良好的西方教育,思想先进开放,显然是一个人们避如蛇蝎的“异类”,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多数是绝不相容的。文章又以“孤独”为中心,描写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第一类即是麻木的大众,他们是可悲的,根本不知“孤独”为何物;第二类是自以为“孤独”的所谓的“不幸的青年”,他们自认为世事不公,怀才不遇,终日颓唐无所事事;第三类是以魏连殳为代表的真正的孤独者。他们深沉的孤独无法被理解,至始至终只能默默承受。归结起来这三种人的“病因”都是封建礼教的迫害,从而深化了主题。

《狂人日记》和《孤独者》都是鲁迅先生的优秀作品。虽然它们诞生至今已过去数十年,但依旧高踞文坛巅峰,为无数后人所敬仰、学习。

摘自钱理群《“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读<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

文学院 数字出版1班

关于文学的文章欣赏:在文学路上 篇5

在文学路上,也曾关注过大好河山的景色和社会热点,写出自以为切中时弊的“檄文”。也曾在爬山时,独自一人在幽静的山路上凝神构想,陶醉在文学梦中不愿醒来,看到一篇篇散发墨香的“美文”见诸于报端,就象见到自己心爱的孩子,到如今才知那是可贵的青春激情。

蓦然回首,才知青春年华己悄无声息地在生命中滑落。看到镜子里自己不再年轻的脸庞,凝视着比自己个头高出许多的我的孩子,才知道自己已站在不惑之年的尾端;看着周边的人多半在为自己后辈美好的生活尽最大的努力,才知自己心中固守的清贫和文学梦想,在一些人眼里是那么的不屑。不知何时,我收起了那颗为文学骚动的心,每天生活在企业繁忙工作的夹缝内,在远方陌生的城市里,每天忙得无瑕顾及其它。心灵的触角日渐迟钝、再也不会为一抹斜阳、一朵小花、一轮明月而动情;再也寻觅不到那份写文章的闲情逸致,心中的那个最初的文学梦也随之变得清淡而消失……偶尔见到报端、刊物上文友的华篇,心中泛起的是满满的羡慕,才惊觉自己为自我成就而丢失了自我……

文学是一部历史书,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着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光辉,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它不仅深入人心,而且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如今,喧嚣浮躁的社会和紧凑的生活节奏,人们更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自己的影子,去反思曾经走过的路。只有争鸣的文学作品,才能给他们强烈的时代带入感,才能给沉静的人以生命的激情,也才能给浮躁的人带去安静。

在文学路上,我似乎一直都在那段熟悉的十字路口徘徊……是义无反顾地怀揣对文学痴迷与渴望在文学殿堂的旅途中继续行程?还是退避三舍,绕道而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少年时的文学梦啊,让我重拾对文学的执着,哪怕被飞溅得一身泥土,哪怕没有任何的路标,我依然沉迷于文学创作的海洋世界里,执着自己的信念,一步步,踩过水洼,跨过泥泞,迎着风雨,向着未来,坚定的走下去。

在文学路上,我从文学痴迷的远方来,那里有我对文学的爱好,有我对文学的阵痛,也有我在文学上的纠结,更有我在文学上的牵挂。走了那么久,还会迷惘,无助吗?不,不能!生活的压抑在美丽如画的景致中会被慢慢遗忘,但在文学路上,还有我心灵深处最深切的期盼和呼唤。

我出生在南方,曾无数次见过南国的冷与温,腑观南国的雪与霜。家乡肥沃的土地留下我太多沧桑和足迹,每一条路,每一片山林,每一处田野,每一个地方,都见证了我的存在。我曾经那么深沉地在文学路上的长途跋涉,只为寻找我灵魂的净土。而今,站在这苍茫的天地间,我不再徘徊,而要尽情去抒写文学的山水田园和美景,尽情去陶冶世间自然和沧桑,用文学的笔端去耕耘、去书写、去洗涤都市的喧嚣,去净化浮躁的思想……

在文学路上,满目的南国春色美景总是那么诱惑宜人。想那桃花、杜鹃、海棠、白玉兰,一朵朵,开在阳光明媚的春天里,我隔林相望仿佛听见花落声声。

在文学路上,我会不加思索的把原来的自己遗忘,那么多唯美的感伤,那么多久不曾停歇的脚步,那么多不着边际的想象,会随着我的脚步,在白昼与黑夜的更替中,渐行渐远……

上一篇:为增强反腐倡廉宣教调研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下一篇:海口工伤保险认定办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