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课文研讨

2024-09-10

桃花源记的课文研讨(共10篇)

桃花源记的课文研讨 篇1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文《桃花源记》 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桃花源记》 教案1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 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一些文言常用词语。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简单的文言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复习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

二、作者简介

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与《归园田居》,对这位诗人有所了解,大家一起回顾、温习一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受家庭教养与儒家思想的影响,年少时就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时值东晋与宋的易代之际,社会**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41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可为学生介绍一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同时也可补充一些陶渊明的诗。)

三、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注意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诣(yì)太守 垂髫(tiáo)

刘子骥(jì)阡(qiān)陌交通 便要(yāo)还家

(二)熟悉课文:

1、疏通字词。

为业:靠……谋生。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

穷:穷尽。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属:类。

悉:全。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都。所从来:从哪儿来。

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

叹惋:感叹,惋惜。延:请。

语云: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志:做记号。

如此:像这样。遣:派。

欣然:高兴地。

2、自我尝试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地方在翻译的时候有困难的可与其他同学交流解决,如不能解决,可向老师提出来。

3、课件出示练习,检查掌握情况:

缘: 缤纷: 仿佛: 舍:

豁然开朗: 俨然: 属: 阡陌:

交通: 具: 要: 绝境:

无论: 延: 向: 志:

及: 诣: 志: 遂:

规: 寻: 妻子:

(三)理清文章线索、结构:

1、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别写了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再寻桃花源的情形。

分组讨论,明确、把握叙事线索与故事情节。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端,写渔人发现桃花林。

第二部分(第2、3段)发展,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与经历。

第三部分(第4段)结局,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第四部分(第5段)尾声,写桃花源无人问津。

四、全班齐读课文,尝试着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能初步背诵课文。

2、抄写并识记字词、对译课文2、3两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当堂小测,抽查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

二、研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思考:桃花源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几个词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美丽、神秘、幸福(大意对即可)。

三、分类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1、桃花源美在何处?

教师归纳: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相应的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2、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处?

教师归纳:

——桃林神秘:“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未果”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三)感受桃花源的幸福。

1、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

教师归纳:

(1)黄发垂髻:“怡然自乐”(与平安定、丰衣足食)

(2)住民:“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渔人(侧面烘托):“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与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朗读相应的语句,当堂背诵)

四、主题探讨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与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

五、深入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可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

——(自由辩论)

六、小结

陶渊明因生活在战乱频繁的环境里,因而构想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3、摘抄文中出现的成语。

桃花源记的课文研讨 篇2

主题研讨 呈现原生态课堂

选读课文怎么教?选读课文的生本课堂如何定位?从接到课题到正式亮相, 仅一天时间, 三位教师独立备课、钻研教材, 分别呈现了自己对于选读课文的把握理解, 实践了生本课堂的个性风格, 提供了关于选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探讨案例, 使得本次研讨有目标, 有思考, 有话题, 有争议, 更有收获。

郦鑫老师执教的《麻雀》一课, 采用个性化的阅读和批注进行研读, 交流操作时理解层面上的点评和鉴赏式的阅读可圈可点, 一个“落”字的对比式阅读, 使学生掌握了以关键词为切入口的学习方式, 最后读写结合进行情感升华。高忠琴老师执教的《剥豆》一课, 先从课题“剥”字入手, 引导学生弄清“bāo”和“bō”的两种读音, 接着重点研读, 以“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为学习主线, 读懂母亲对孩子的爱, 从而理解“瞻前顾后”等词, 然后从儿子、母亲和读者三个角度来理解文本内容, 最后群文阅读《学会看病》, 进一步读懂母爱。袁青老师执教的《看戏》一课, 课始, 让学生用一句话点赞导入, 接着给予学生充分的与文本交流的时间, 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尊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独特的感知力。通过唱一唱、演一演, 感受艺术的美, 并用文字表达对他人的欣赏。

反思评课 专家引领点拨

课后的教学研讨先由三位开课教师进行课堂反思, 听课教师踊跃发言, 交流听课心得与点滴收获。三位教师个性鲜明, 郦老师的从容老练, 高老师的温婉清新, 袁老师的激情引领, 充分尊重学生的起点,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能力发展, 这是非常珍贵的课堂案例。但好课永远在下一堂, 在选读课文的定位上, “选”的角度、方法、目标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的。如何把“母爱”这样高大上主题的文章转化为语言文字的表达实践?如何在篇幅较长的文字中挖掘出它的语言规律, 并加以敲打运用?如何剔除非语文活动, 凸显语文课的醇厚味道?这三堂课仍然带给我们深邃的思考和有益的借鉴。

汪潮教授高屋建瓴, 针对这三堂课的特点进行了深度剖析, 从“选读”“原生态”“生本课堂”三个关键词入手, 在“课文的定位问题”“文本解读问题”“教学设计问题”三个维度进行指导与点评, 指出了存在问题以及课堂改进策略, 提出“高文低教”“长文短教”“先学后教”“精略得当”, 为教师们指明了努力方向。如果把《麻雀》一课改写成一个片段, 对《剥豆》一课进行文字规律的打磨敲击, 把《看戏》中的环境描写着重加以训练, 那么选读课文的教学策略就有了崭新的提升和创新。这些中肯的建议令现场教师受益匪浅。

专家的点评犹如醍醐灌顶, 给现场教师以深刻启发。原来, 选读课文还可以这样上。选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练习式文章, 在把握上以“选”为关键词, 可以“选”主题、“选”结构、“选”方法, 选择需要解决学生阅读盲点的一个角度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大气而有内涵, 扎实而有侧重, 不求面面俱到, 每课只得一隅,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个性创造 开启“话题式”研讨

我们的研讨需要务实的态度, 既能提出优点, 又要面对问题, 形成“话题”, 引发讨论, 方能放下架子, 迈开步子, 形成良性的研讨氛围。《教学月刊·小学版》陈主编鼓励教师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开展每一次教研活动, 并提出要注意的几个问题:①非单纯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②非单纯顾及个体, 更照顾大体。③非单纯地把握学情, 更注重学法渗透。④非常规学法, 更注重年段的要求。理念决定深度, 视野决定广度, 创新决定难度。唯其艰难, 方显勇毅。我们的生本课堂实践需要更务实的态度、更坚实的脚步和更自觉的姿态, 在“话题式”研讨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争议中不断自省, 砥砺前行。

最后, 洪志明校长对二位专家的点评表示感谢, 对三位老师的课表示肯定, 又指出常态化的教研活动要继续做好思、评、议等方面的提升, 同时把握生本课堂的三个概念, 以改善课堂师生关系为核心的生本课堂基本内涵, 即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以自主和合作为基本方式, 先学后教, 生生为师;以校本化教学文本为重要载体, 在任务和作业设计上下功夫, 在兴趣和习惯培养上下功夫, 一切基于学生, 为了学生, 让学生自觉发展。生本课堂中充分的独立学习、常态的合作学习、丰富的内容选择是生本课堂的形态特征, 在“让学”“研学”“补学”的生本课堂核心模式中, “让学”要给学生时间、要求、帮助, “研学”要鼓励学生同桌学、小组学、走动学;“补学”要补差、补缺、补强。我们还要用好生本课堂的三条经验:“三学模式”的个性化时间;“三学模式”的学科化时间;合作学习的差异性实践。生本课堂的抽象性, 造就了许多流派, 应该全力推广“质疑问难”等12 条课堂改革的个性化经验。

桃花源记的课文研讨 篇3

【关键词】课文;名联;读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联语的海洋中,有一部分涉及中学语文课文作者或课文内容、人物的联语浪花,晶莹灵秀,趣味无穷。学习它,鉴赏它,既可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奇趣妙韵、艺术魅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学到有关对联的知识,掌握对仗技能,可谓一石三鸟,受益多多。

一、这些联语中有些是对作者成就功业及高尚人格的赞美

如: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此联高度地概括司马迁高尚的人格、不屈的个性及伟大的成 就:通过《报任安书》我们可以对此联有更深的了解。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青山埋忠骨,岂能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对李白的诗才、傲骨以及飘逸洒脱、桀骜不驯的个性,千百年来后人一直赞不绝口。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洒脱;他有“自言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引三百杯”的飘逸豪迈;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硬气;他才思横溢,“斗酒诗百篇”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以上四联是对李白诗才人格的全方位写照。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留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留三亩旧祠堂。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三大诗人,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并实践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是对李清照婉约词风及其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高度概括。地名巧对作品名,工整别致,既交代了词人的出生地,又点明了词人的文采才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指辛弃疾阐述抗敌之策的论著《美芹十论》。“悲黍”指《诗经》中抒发故国之哀的名篇《黍离》。上联以“铁板铜琶”的铿锵之声和“大江东去”的磅礴之气表现辛词豪放的创作风格。下联借其论著和《黍离》之悲表现他忠贞的爱国情怀。

二、有些名联涉及或暗引课文内容,甚至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

如:志涪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忠信廉洁智,情系荆楚;任疏黜迁沉,志托离骚。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对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准确的评价。这两联从不同的角度对屈原的品德、贡献、遭遇作了总结,特别是后联既概括了屈原高尚的人格魅力,又交代他非同寻常的人生遭遇。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避秦且休问,世家本属晋时人。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清。

流水当年怀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的理想生活乐土总是让人无法忘怀,以上四联皆缘《桃花源记》有感而发。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凿情。

拙朴自然中见精工隽永,简洁地概括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巧妙地借用王勃《滕王阁序》的意象赞美湖山风光,含蓄隽永别具情趣。

大梦何迷离,几可游仙揽月;圣贤多寂寞,安能摧眉折腰?

此联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了概括。

沾湿何由彻,由风而雨,困天下之寒而寒;叹息肠内热,推己及人,为天下之忧而忧。

可怜三重茅屋,怎耐乱世风雨?安得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

书忧时恤民之怀,三吏三行三别曲;为茅屋破被所苦,一琴一榻一草堂。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前三联都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来。后一联让我们自然想到《客至》中“但群鸥日日来”的美好意境,由此也联想到了杜甫高洁美好的心灵。

热泪湿青衫,相怜天涯沦落;长句赠歌长,痛感琵琶铮枞。

枫叶四弦秋,根煞天琶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秋风枫叶千尺水,明月琵琶一腔情,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千载流传,润泽后世。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优乐到心头。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使后人永远感佩不已。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并未成翁.到此无须杖履;不能一醉,常来辜负林。

怎能忘记那山林之乐,与民同乐的惬意醉人?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留下了一片风景一篇美文一段佳话,芬芳齿颊、怡人情怀、流传千古。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建议 篇4

《桃花源记》寄托了诗人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这篇记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

本课拟用一个半课时教读。

由于文章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在此条件下,教师可以凭自己的经验创造出有特色的教法来。下面提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一、关于诵读教学

本文共309字,用中速读一遍约需2.5分钟。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读过两三遍,课上再读七八遍,必能基本成诵。再加上教师及个别学生的示范朗读和检查背诵,课上用于诵读的时间不会超过35分钟。这是学好这篇课文的基本保证,从长远的眼光看,尤其应该如此,决不容忽视。

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在扫清语言障碍的基础上读得顺畅,主要是字音准确,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并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

2、对情节作一点分析,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具体地想像出故事的发展过程,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并牢牢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的语句,能读出一点“讲故事”的味道;

3、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能比较熟练地背诵全文。以上是就水平一般的教学班而言,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也无妨先背下来,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二、关于想像力的培养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品味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想像来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例如:

1、渔人“忽逢桃花林”是否出于无意?

过去的诗人对此就有不同解释。唐代诗人王维曾写道:“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桃源行》)按这种说法,渔人这天并非出来打渔,而是为了欣赏山光水色,在不知不觉间来到桃花林的。南宋诗人谢枋得的看法与此不同,他写道:“飞花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庆全庵桃花》)这是说,渔人“沿溪行”恰好在溪的下流,桃林中既“落英缤纷”,自然有不少花儿落在水面,随流而下,渔人是在看到这些花瓣后,逆流而上到达桃花林的。这两种说法都有理,不必辨其是非,却也无妨以此引起学生的想像。

2、渔人何以敢入洞?

渔人见桃林面积之广(“夹岸数百步”),又是纯一色的桃树(“中无杂树”),为人间所罕有,已有“寻仙”之意;待到行至桃林尽头,发现了“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他以为这是“天外有天”的标志,便决意去追寻光源,满心希望能由此而直达仙境。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写作特色

1、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本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了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此为第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这是第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举动。“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这是第三折。接着便具体描绘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这是第四折。“太守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不复得路”,留下了更大的悬念。为之迷惑不解。这是第五折。

2、组织材料,详略得当: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3、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村人为“避秦时乱”而来此,至晋太元中已将近六百年。文中没有提到渔人所说的具体内容,但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可以推知他说的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桃花源记课文读后感 篇5

第一处: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从这句中可看出这里的人已经很久没有出去了,见到除了桃花源以外的人非常惊奇。从这里还可以看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不愿出去呢?如果说是因为战乱的话,那他们早就出去了,因为战争是不会一直停在一个地方的。

所以说,他们留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个地方仿佛人间仙境,树木茂盛,芳草清香,土地肥沃,非常适合居住。再加之这个地方又极少知道,所以他们决定留在这里,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家园。

第二处: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段话让我们心生猜忌:渔人不是去壹次了吗?他应该还记得路的,假如他真的忘了,可是他也做了记号呀!再看下面一段内容:

南阳刘子骥,高尚土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来又有人去找了桃花源,可始终没有找到,这是为什么呢?

不过,这篇课文真的写的不错。把这个桃花源写的亦真亦假,作者的这个结尾倒是提醒了我们,若我们也想有这样一个真正的桃花源,就应该保护环境,不准滥砍滥伐,共同建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桃花源。

1.课文《我喜欢》读后感

2.课文《金色的鱼钩》读后感

3.课文《迟到》读后感

4.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读后感600字

5.《滴水穿石的启示》课文读后感

6.课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后感

7.课文《陋室铭》读后感

桃花源记研讨课实录 篇6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一生经历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桃花源记》,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复习。

二、明确中考文言文的考点

学生自由发言,总结考点,然后师出示投影:

1、掌握文学常识

2、理解常见实词在文章中的含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手法

三、文学常识(1)作者回顾

师问:你了解作者多少呢?生答。(2)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师追问:我们学过哪些“记”?

《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 《满井游记》 《登泰山记》

过渡语:同学们,坚定的步伐已经迈出,我们要勇往直前,进入基础闯关。

四、基础闯关(1)背书关 2分钟自由背书,然后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背诵。争当“背书小状元”!(2)字词积累关

文言文中的词语有特殊的文言现象,你能说出来吗? 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学生结成小组,归纳总结文中出现的以上词语现象,然后小组内交流。通假字:便要还家(通“邀”邀请)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无论魏晋

5、不足为外人道也

6、诣太守,说如此 一词多义

1、舍 便舍船,从口入 屋舍俨然

2、志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3、寻 寻向所志 寻病终 词类活用

1、欲穷其林

2、未果,寻病终

3、渔人甚异之

重点实词(男女生抢答)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阡陌交通

3、黄发垂髫

4、具答之

5、咸来问讯

6、延至其家

师:如何让自己在复习重点词语时,更能得心应手呢?老师支你一招。(出示投影)(生齐读)

通假字要勤整理 一词多义要分清 古今异义巧归纳 词类活用记心中 重点词语别放过

师小结:不管复习哪一课,只要你细心整理,相信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本文中概括一个成语,大家能说吗?(生:世外桃源),对,还有哪些呢?

学生自由发言: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3)译句关

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师:大家谈谈我们在翻译句子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大家畅所欲言)今天老师送大家几条锦囊妙计:(出示投影)

1、要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

2、补充出省略的成分;

3、要调整语序;

4、在准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还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师:面对通篇的句子,哪些是容易考的呢?老师帮大家归纳。(投影)

1、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

2、运用修辞之句(如:排比,对偶)

3、含有重点词语的(如: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4、主旨句,反映作者情感,蕴含哲理,结构上起一定作用之句等 师:祝贺同学们顺利闯关成功!复习时,抓住规律,巧用方法,学习起来就会如鱼得水。同学们,夯实基础很重要,文意理解不可少。我们共同进入下一个环节。

五、把握脉络,理解文意

(1)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2)明确本文的线索

渔人的行踪:发现桃源---访问桃源---出而复寻桃源(3)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寄托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

2、作者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3、有人说最后一段和桃花源关系不大,可以删去,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讨论,整理答案,然后交流。)

六、拓展延伸

陶渊明在文章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种淳朴安宁,恬淡的心境在他的其它作品中有所体现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小结:《归园田居》中的“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归隐田园的无悔;《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感受到了他陶醉于自然美景的自得;《五柳先生传》中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淡泊情怀。

过渡语:在复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将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巧妙的结合起来,这样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一节课的收获如何?一起走进中考练兵场,接受检阅!

七、中考演练场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表现真的很棒,老师最后再送大家一个礼物。(投影)

送你一把金钥匙

1、牢记重点字词句,夯实基础别小视。

2、温习作者及背景,促进理解变能力。

3、复习中心和写法,篇篇归纳和整理。

4、瞄准中考要精练,文意分析巧联系。

八、结束语:

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也许六月的中考就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梦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以无果而终,朝气蓬勃的我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么,快马扬鞭,努力拼搏,朝着我们的理想桃源进发吧!最后衷心祝全体同学都能早日找到自己的桃花源!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把学生推向“一线”,任凭他们自由自主地去发挥创造,鼓励他们大胆想像,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求异创新的良好学风。

人的活动离不开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学生只有把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因此我设计了活动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动中思”,孩子们有时候的表现和发挥是超越老师的想像的。所以说孩子们也是我的老师。

袁会峰校长: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得到很好的落实。在这一点上,林老师把握得很好,而且能够用灵活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调动学生深入文本,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这体现了新课程对人文性的关注,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提高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激励。

王志敏主任点评:文言教学的第一任务是,引导学生弄懂文言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和文意的理解是阅读文言的基础,否则文言的教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要就这点要求进行了落实。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有意识有方向地逐步积累文言字词和句式,还能注意教给学生相关的方法技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有效地降低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难度。

课文桃花心木预习资料 篇7

例: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流芳百世指鹿为马 雪中送炭精雕细刻 伶牙利齿

2、说出有“舌”字的成语,说得最多的胜出。

3、各举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的俗语(包括成语、惯用语等)。

例如:一是一,二是二

4、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 ) 陈残云( ) 王任重( )刘海粟( ) 丁慧中( ) 焦若愚( )

5、成语填空第一组:( )服( )服 ( )德( )德 ( )讹( )讹( )牙( )牙 ( )老( )老 ( )计( )计

第二组:神( )( )神精( )( )精 痛( )( )痛欺( )( )欺日( )( )日 微( )( )微

【参考答案】:

1、答案:(遗臭万年)(点石成金)(锦上添花)(粗制滥造) (笨嘴拙舌)

2、答案:七嘴八舌、妄口八舌、闲嘴淡舌、唇枪舌剑、张口结舌、笨嘴笨舌、鹦鹉学舌等。

3、答案:一不做,二不休 一心一意 三心二意三下五除二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四通八达四面八方四面楚歌 五花八门 六六大顺 七上八下七嘴八舌七七四十九 八九不离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九九归一 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十有八九 十拿九稳十全十美

4、答案:鹏程万里 风卷残云 任重道远 沧海一粟 秀外慧中 大智若愚

课文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8

《桃花心木》是人教版九义教材六年制第十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时本着致力于体现要自主、要读书、要综合,有空间、有实践、有情趣的新课程理念。张扬语文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在变“教案”为不确定的“学案”中,学生都能如文中所述:“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教学思路:

一、自主定向,去感知。

1、速读梳理,破题入文。

揭题激趣后,激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课文是写“桃花心木”这种植物还是写什么?引导学生运用整体式快读和寻找式快读相结合的方法,初步感知课文。

2、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速读后,教师设计这样二个问题,通过预习和速读,你读懂了什么?现在又最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最想知道:①为什么种树人不按时按量给树苗浇水?②“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这是什么原因?③作者想表达什么见解等)。老师引导学生对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并建议把这些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探究目标,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读课文。

二、自读自悟,来探究。

1、速读引路,自己走进文章里去。

老师引导学生根据既定目标和学路,自己去读书,去解决疑难问题。及时进行句点圈画,从哪里悟好要标出来,悟到什么可注出来。

①速读扫障碍:在自主读书中,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枯萎、锻炼、依赖、优雅、勃勃生机”等词意。知道课文主要写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的事。

②再读理思路:了解作者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来组织材料。

③细读赶来回趟:通过深层次朗读,明白文中种树育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精读细品,带着收获回课堂。

反复品读课文,找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句段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并从中揣摩感受。如“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出“不确定中生活”的意思,“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又是什么意思?可以从身边的人或具体的事去感悟句子的意思。然后围绕学习目标,提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自己要思考该问题的答案),为下环节的朗读答辩做准备,如:

种树人的一番话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的原因是什么?

三、自由交流,说感受。

1、小组交流,探究成果。

重点交流自学所得,包括读懂的与不明白的,对小组中普遍存在的疑惑,找出有关词句,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悟一悟,进行新一轮的探究。着重引导交流:“我”因什么而“奇怪”和“更奇怪”?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还奇怪吗?联系最后两段话想想这番话是不是有道理?为什么?

2、举行朗读答辩会

答辩会的攻方由各组轮流担任,守方为该组以外的其他成员答辩内容有:

①攻方:派代表读好自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向守方提一个问题。

②守方:可自由发言,对攻方的朗读进行评价,对辩手的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并回答攻方提出的问题。守方同时又对攻方的回答进行评价。(学生在多回合的答辩中,把对问题的探究引向深入,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擦出创新的“火花”,提高语文素养)。

四、回归整体,重感悟。

1、课文不是写植物,为什么却用“桃花心木”做题目?作者的用意是什么?你有没有其他看法?

2、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研读全文,你获得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说说你将以怎样的行动去“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选择你喜欢的角色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想当主持人的:去美美地读,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某一段,做到熟读成诵;

想当小画家的:去画一画你心目中的桃花心木,并配上解说词;

想当小作家的:用你喜欢的形式(日记、书信、口头,或写一段话)向你父母说一说你的感受;

课文《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 篇9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描写了阳春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春天的美丽。作者把三月桃花水比成竖琴、明镜,揭示了春水的可贵,春天已经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全文语言优美,很适合朗读。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语文学习的认知概念,能在教师的组织下,交流现实生活中的事情,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应用语文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能够接受的事实中选择具体的教学题材,尽力创设浓厚的、鲜明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培养应用语文的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可贵的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课文学习了解大自然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出示课件教师范读1、2段)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注意读书的正确姿势,开始吧!

2、课文中的字、词你会读吗?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绚丽、流淌、纤细、开犁、应和。单独课件出示。)如果你认为他读得正确,就跟着他连读两遍。

3、应和的和还有什么读音?(课件出示。)

4、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些比较难读的字词,谁想当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读?

5、课文里的字词同学们都掌握了,相信课文也会读的不错,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精读课文:

1、(课件出示: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和段落。

3、谁来说说,到底是什么声音,像小铃铛一样,走过村边?(第3、4段)(课件出示。)

4、是啊,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板书)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再来读一读三、四段并在课文划出描写声音的词语(有节奏的鼓点、水波声、鸣响、低语、丁冬、铃声、水浪声)。

5、这么多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一定非常的好听,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谁想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指名反复读)

6、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原来这些奇妙的声音,都是三月桃花水发出的。真是会读书的孩子们。那么又是什么光芒,像丝绸一样映照着蓝天呢?(课件出示)

7、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一面镜子。(板书)在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燕子、白云、垂柳、姑娘、花瓣、村庄、炊烟。)

8、这么美的画面你喜欢吗?带上你的喜爱之情读一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自读课文)

9、谁想把这种美的感受带给同学们,读给大家听一听?(2―3人)

10、听着同学们读得这么美,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一下,在这幅春天的美景中你都看到了什么?除了这些,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

11、这珍贵的三月桃花水带给我们如此美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称赞它吧!(课件出示7、8、9自然段)还有谁来赞美它?

四、小结:

是啊,三月桃花水它是春天的竖琴,让我们听到了美妙的乐曲,它是春天的明镜,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感受?(板书:沉醉)

五、作业超市:

三月里,春天悄悄的来到我们中间,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带来的喜悦,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美丽的春天吧!

1、抄写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3、用你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春天吧!

4、用你的水彩笔将你感受到的春天画出来吧!

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的课文研讨 篇10

学习目标:

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1、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2、体会到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

明育人之道这种表达方法。

学习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林清玄及其文学成就。

2、找林清玄的作品读一读。

课时:建议两课时,也可根据学情划分学习内容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课文导读

《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课文借生活平凡小事给树苗浇水,喻深刻的育人道理——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边读边做批注,特别要针对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利用“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思考作者是怎样来写的。读书要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这才是最高境界的阅读,相信你能行!!基础达标

1、我能看拼音写词语

chāyāngkūwěiduànliànyōu yǎ zì zaìbó bó shēng jī

()()()()()

2、我理解的词语有。

3、用课文里的词语填空,完成练习。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不只是(),()也是一样,在()中生活的(),能比较()生活的考验,会()

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把很少的养分()为巨大能量,努力()。写写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我知道作者运用的方法,主要写了,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学后疑惑:在收获的同时,我还有疑惑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疑惑一:疑惑二:挑战自我:如果你学有余力,可以尝试完成以下内容。

1、把含义深刻的句子背下来,让它时刻提醒自己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

依赖别人,努力生长。

2、结合实际谈一谈自己所悟出的成长的道理。

二、拓展阅读

南瓜的力量

在美国麻省Amherst学院曾经进行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试验。试验人员用很多

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地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

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500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500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

承受了1500磅的压力,当它承受到2000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5000磅的压力后瓜皮才产生破裂。

他们打开南瓜并且发现它已经无法再食用,因为它的中间充满了坚韧牢固的层层

纤维,试图想要突破包围它的铁圈。为了吸收充分的养分,以便于突破限制它成长的铁圈,它的根部甚至延展超过8万英尺,所有的根往不同的方向全方位地伸展,最后这个南瓜独自地接近控制了整个花园的土壤与资源。

由南瓜的成长想到人生。我们对于自己能够变成多么坚强常常毫无概念!假如南瓜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压力,那么人类在相同的环境下又能够承受多少的压力?大多数的人能够承受超过我们所认为的压力。因为你拥有比你想像中大得多的潜能!只要像小南瓜一样将绑住你的铁圈挣脱,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你!

1、研究人员最初估计南瓜最多能承受磅压力,实验证明整个南瓜承受

了超过磅的压力,因为。

2、概括每自然段的意思: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相关链接

林清玄当代作家,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等。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

心田上的百合花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自身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以自己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花。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两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和悬崖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无数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人们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上一篇:相交线与平行线证明下一篇:集成项目保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