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范本

2024-05-29

美丽乡村建设范本(共8篇)

美丽乡村建设范本 篇1

一、坚持党建引领,健全服务机制,助推和谐乡村更温情。

建立“新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责任区—党员(胡同长)—居民户”的服务架构,依托“1+X”党员联系群众服务模式,确立“一统双带五到位”服务机制,即:以新村党组织为统领;党员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发展扶贫项目、合作社带动群众致富;确保惠民政策宣讲到位、意见建议征求到位、弱势群体服务保障到位、防返贫动态监测到位、医疗健康服务到位。一是发挥党员力量,服务群众“零距离”。推行“1+X”党员联系居民户制度,普通党员、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依据个人能力、岗位职责至少联系1个居民户,每月至少一次入户走访,不定期进行电话谈心,重点做好传达政策决议、做好卫生防疫、引领村民共同治理等工作。目前,全镇10个行政新村47个自然村全部建成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起了779名党员联系服务8308户群众的网格化服务体系,收集上报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2400余件。二是坚持组织统领,守好防返贫底线。发挥新村党组织在防返贫监测工作中的“探照灯”作用,创造性运用“红黄蓝预警”模式,即:根据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对全村农户开展监测,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为红色预警监测对象,6000~7200元为黄色预警对象,7200~10000元为蓝色预警对象。对于红色和黄色预警对象,落实相关帮扶政策;对于蓝色预警对象,密切关注动态,优先提供就业机会,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累排查重点人群信息433条,帮助2户农户办理了农村低保,帮助5名儿童落实了困境儿童或事实无人扶养儿童等相关政策,纳入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5人。三是依托扶贫项目、合作社,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依托盛木园林苗木种植产业扶贫项目,打造苗木繁育产业区;以云朵庄园特色葡萄种植产业扶贫项目为圆心,带动“张庄蜜桃”“肖天核桃”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绿色品牌,形成复合型葡萄产业带。每年扶贫项目收益稳定在35万元左右,切实提升了村民收入。依托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凝聚助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镇新村党组织引领党员、村民创办企业45家、合作社74家,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劳动力就业600余人。

二、坚持文化先行,挖掘地方特色,助推活力乡村有内涵。

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切入点,持续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激发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一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镇村两级文化阵地建设,依托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持续开展舞蹈、曲艺、书画等各种指导、培训,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力。发挥新村文化专管员的带动作用,形成“一村一特色”的文化阵营,如张南新村曲艺文化、惠民新村腰鼓文化等。二是深入打造特色综艺项目。打造“农民丰收节”“艺术节联欢晚会”两个本地文化品牌,将响扇舞、腰鼓舞、三句半等10余种本地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迄今已举办7次大型文艺汇演。深入挖掘辖区内各类人才,建立起以鼓乐队、秧歌队、舞蹈队、曲艺队为代表的13队236人文化活动队伍。三是持续培养文艺创作人员。一方面聘请舞蹈、曲艺等专业老师对各领队及文艺骨干进行专业艺能指导,培养本地文艺创作人员。目前全镇已经形成了一支集编剧、表演为一体的“三句半”小剧团,还涌现出了一批以张子周、许继田、张之伟等为代表的诗歌、散文类创作人才。另一方面,依托乡镇文化站,引入舞蹈、声乐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形成了以旅意青年歌唱家张博、画家张思俭等为代表的“XX文艺圈”。

美丽乡村建设范本 篇2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概念取向

彬县新农村建设模式实际上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是在充分发挥彬县自然条件、生态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基础上, 通过推进村庄环境的综合提升、农村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力求把全县247个行政村都建设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打造成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产业特色最鲜明、公共服务最健全、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渭北山区县之一, 探索构建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定位

立足县域抓提升, 着眼全市建试点, 面向全省做示范。在现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 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 抓建设质量提升、抓综合配套延伸、抓品牌效应攀升, 目标是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和对外第一形象品牌。彬县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 高度凝聚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元素, 集聚了农村经济实力、文化活力和环境魅力因素, 全面彰显了品牌产业、品位村镇和品质农民特色, 整体营造了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农村城市共建共享、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优势, 成为新农村示范区的提升工程和精品载体。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在彬县这样一个生态优势明显、地域特色鲜明、后发优势强劲的发展中的山区县, 探索建设“美丽乡村”, 打造新农村建设的个性化典型, 构建山区县科学发展的示范性模式,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一是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彬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县, 加快科学发展, 必须依托和放大先发优势, 推进错位式、差异化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是基于对彬县地域特色优势的深刻认识、基于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建规律的全面把握、基于对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提升、基于对农村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二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美丽乡村”是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实践。彬县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出台了《彬县美丽乡村实施意见》, 明确了“美丽乡村”的实施架构、评价标准、考核办法、奖励政策和长效管理机制, 使“美丽乡村”建有方向、评有标准、管有办法, 把新农村建设从一个方向性的概念具化为可操作的工作。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彬县是生态脆弱县区,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之中, 既是落实十八届三中精神的要求, 也是现实的需要, 更是应尽的责任。四是展示彬县特色的有力抓手。在建设过程中, 彬县着重体现地方的生态特色和产业特点, 通过对新农村建设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 把“美丽乡村”品牌打造成为继“煤化重镇”、“果品之乡”之后的第三个知名品牌。这样, 既把“美丽乡村”作为当前工作的载体和工作的方向, 更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今后彬县转型和发展的助推器。

四、“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架构

按照“立足县域抓提升、着眼全市建试点、面向全省做示范”的基本定位, 彬县探索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架构体系。一是明确四项目标。即“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 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 确保全市第一, 力争全省唯一。二是搭建四度架构, 立意上求高度。围绕“着眼咸阳建试点, 面向陕西做示范”的定位, 置身于“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 着力“探索形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的‘彬县模式’的愿景目标。平面上求广度。城乡联动全履盖, 247个行政村全面实施, 以村为基础, 以城为带动, 发挥村的特色和城的辐射两大功能;全民参与共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民为主体, 发挥政府的带动性和农民的积极性两个作用。类别上求深度。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 根据每个村的特色和基础, 将全县247个行政村划分为工业特色村、高效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和城市化建设村, 不千篇一律、不千人一面。并且按照创建水平, 设定了“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三个层面, 为各个村的创建提供了阶段性的目标。推进上求力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推进原则, 坚持“同类不同步、同步不同类”和“先易后难”的时序安排, 确定年度建设计划, 加大建设力度。三是坚持四美原则, 尊重自然美。充分彰显依山傍水、因势因地而建的生态环境特色, 抓自然布局, 融自然特色, 不搞大拆大建, 避免不伦不类, 侧重现代美。坚持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 把生活富裕作为美丽乡村的前提和基础, 融现代文明于自然生态之中, 体现全方位开放理念, 可憩可游、宜商宜居。注重个性美。因地制宜, 因势引导, 因村而异, 体现“土洋结合、雅俗共赏”的效果。构建整体美。强化全局战略思维, 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 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来设计, 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 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 力求全县美丽、全县发展。四是实施四大工程。实施环境提升工程, 抓外在有形环境的提升, 巩固扩大成果, 综合改善质量, 全面提高品位;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抓内在经济实力的提升, 扶持优势产业, 形成品牌效应, 增强支撑功能, 壮大集体经济。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现代家庭工业集群化发展、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 积极培育产业大村、经济强村;实施素质提升工程, 抓潜在文明素养的提升, 培养有技术专长、有创业激情、有文化素养、有宽广胸襟、有文明气息的现代品质农民;实施服务提升工程, 抓广度公共服务的提升, 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繁荣农村社会事业, 重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 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通过实施这四项工程, 实现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以及农民素质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五、“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广

2014年是彬县建设“美丽乡村”第二年, 在深入总结今年太峪镇拜家河村美丽乡村试点的经验的基础上, 培育精品村8个, 建成“美丽乡镇”4个, 进一步打响彬县“美丽乡村”品牌。一是明确建设要求和标准。将在总结2013年验基础上, 调整完善和补充相关建设标准要求, 使“美丽乡村”建设的评价标准更加全面、科学, 更有力地引导和推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突出项目建设重点。把项目落实、项目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继续以项目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项目调动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的积极性, 以项目检验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成效。加大项目包装力度, 主动做好项目衔接, 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加大提高项目市场化、社会化运作水平, 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各类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作为重要环节来抓。积极探索“美丽乡村”管理办法, 试行社会化、公司化经营模式。在全县范围内建立, 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 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继续实行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跟踪复评制度。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授牌后, 每年度进行一次复评, 复评合格的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奖励, 二次复评不合格的取消称号。四是营造浓厚宣传氛围。加大舆论宣传动员力度, 扩大影响, 形成声势。创新宣传载体, 适时举办“美丽乡村节”、全县“走进美丽乡村摄影大奖赛”大型活动。积极做好“美丽乡村”品牌经营文章, 提升彬县美丽乡村的对外品牌, 强化市场化营销理念, 提高策划经营水平, 创新合作途径。此外, 重点县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广泛开展合作共建。通过积极宣传造势, 凝聚县内各方力量支持创建、参与创建。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创建乡镇、创建村 (社区) 深入开展美丽乡村结对创业活动。积极倡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 建设美好家园。

摘要:陕西省彬县以“美丽乡村、幸福彬县“为主题, 围绕“四美三宜”的总体要求, 按照“规划先行、以人为本、注重特色、合力共建”的原则, 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自下而上民主决策、农村民生需求导向和以县为主统筹使用的制度优势,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实现“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郑庄:美丽乡村的范本 篇3

下公交的地方靠近十字路口,有个卖蜂蜜的老大爷,70来岁,记者向前问路:郑家庄怎么走?“你说的是郑庄吧?那个庄现在可好着哩。”老人坐在马扎上的身子微转,手朝右一指,“往那走,两里来地。”

郑庄不大,远看很像苏式园林,街道整齐,黛瓦白墙掩映在花木丛中,恍惚间以为走进了江南小镇。走近了看,才发现院落横成排竖成行,大门也多是朱漆高门,两旁还挂着大红的灯笼,典型的北方民居。

村里的主通道旁有处草棚,远看记者以为是处茶棚,走近了才发现是处石碾。碾盘、碾滚和手柄都已经磨得很光滑。如今,这石碾早已经没人用了,不过是个念想,记录着过去的岁月。

济宁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时,要求村庄的规划设计要注重保留老树、家庙、水井等乡村记忆。这就是乡村记忆吧。

道旁的花丛里竖立着曲阜市妇联制作的宣传牌:“一花一木凝聚真情,一举一动书写文明”。陵城镇妇联副主席付冉告诉记者,这里是曲阜市级巾帼文明示范街之一。

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大门,院内干净整洁,屋内窗明几净。说得夸张点,都快赶上售楼处的样板间了。

这是“美丽乡村·清洁庭院”创建的结果。刚开始,有人觉得美丽乡村建设和自己没啥关系,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牲畜乱跑,妇联挨家挨户上门帮着打扫、整理,规划庭院分区,设计室内摆设。这一来,家家户户大变样。有的村民说:“这一改,屋子都觉得亮堂了。”

为了激励妇女和家庭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仅2016年,曲阜市妇联就印发了1万多张宣传画,制定门前三包责任书5000多份,厨房卧室客厅温馨提示2万余个,并和市妇幼保健院联合制作了一批草丛花池宣传牌,真正把宣传发动做到了农户家中。

如今,出门在外的郑庄人若被问及家是哪里的,他们会大声说“郑庄”。逢节假日,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会邀请同事、朋友到老家转转。

“第六产业”

在别的地方,丈量时间的尺子是田里的农活,在郑庄,是路旁的树绿树黄。

郑庄人早就不单纯以种地为生了。多年前,郑庄的耕地就打包租给了种大棚蔬菜的。现如今,这些地被曲阜银府生态园经营,租金1200元/亩,种植绿化苗木和发展生态旅游。

白天的郑庄很安静,街上几乎见不到人影。人们都忙自己的事儿去了,打工或者做生意。付冉说,“到晚上就热闹了”,因为忙了一天的人们都回来了。

郑庄距曲阜市区只有十几分钟车程,距兖州大约一刻钟,距邹城二十几分钟,到济宁市区半小时也够了。很多在城里上班的人晚上还会回村里住。没有进城的也闲不着,银府生态园的苗木栽培、管理、移植、采摘都需要人手。今年68岁的郭大妈就在银府生态园上班。园区有几个大棚,郭大妈的工作就是管理大棚中的果蔬。每天吃过早饭,郭大妈就骑着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中午回家吃饭,下午四点半也就下班了,比城里“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自由。

郭大妈的工资是一天40元。郭大妈说,如果不是老伴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也能到园区干活,就能多挣一份了。

别看郭大妈骑电动三轮到园区上班,其实郑庄和银府生态园只隔着一道拱门,就像一座庄院的住房和后花园,整个来看,是园中有村,村中有园。事实上,它们协同发展乡村旅游,是同一处国家AAA级景区。来旅游的人看在园区、住在村里,到村里寻乡愁、在园区扑进大自然,在园区玩够了,临走会带上村民自家产的大煎饼……它们是邻居,是伙伴,是发展共同体。

这样的村庄已不单纯属于农业的领地。传统农村是从事农业生产及农民居住的地方,而郑庄从事的有装饰材料、装修工程等加工制造业,还有休闲旅游、物流配送等服务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组合。有人把这叫做“第六产业”。

相比单一的农业生产,“第六产业”显然更能增加农民收入,也更符合人们的生活需要。郑庄人均耕地1.5亩,今年玉米刚收割时只有7毛多一斤,按一亩地产1400斤算,忙活一年和郭大妈打工一月挣得差不多。

儒学节

郑庄没有一户人家姓郑,多数人家姓董。庄名怎么来的,已经鲜有人知。

这也不是人们要考虑的问题,人们要思考的是,怎么才能在这里生活得更幸福。

有调查发现,许多人觉得,现在生活是比以前好了,看上电视了,打上电话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个个兜里也都装着部手机,可心里却觉得越来越不痛快了,邻里之间见不上面了,说不上话了,人情都变冷了。

怎么让人情热起来?

2016年11月13日,郑庄村村委大院里热闹非凡。邻里乡亲大人小孩围坐在一起,有吃有喝,有说有笑,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办婚宴或者满月酒。其实,这里正在举行“邻里和谐宴”——街坊四邻坐在一起包饺子、话家常,一起庆祝“百姓儒学节”。

建设美丽乡村,不仅要村子美,庭院美,更要人文美,“百姓儒学节”就是曲阜市为提高乡村宜居水平和人们的幸福感而专门打造的。“百姓儒学节”期间,全民健身运动会、庄户剧团展演、经典电影放映、邻里百家和谐宴等活动轮番上演,且户户知晓、人人参与,让大伙儿真切感受到富起来之后的幸福活法。

今年是曲阜第三届“百姓儒学节”。“邻里和谐宴”那天,郭大妈没有去上班,她早早地就和老伴儿到了村委大院。到那儿一看,桌凳都摆好了,看来还有比他们到得更早的呐。

调馅、和面、擀皮、包饺子,说着笑呱,拉着家常,平常哪有这种机会啊,就是过年,也是在家各包各的,远没有这般热闹。妇女们包着饺子,平常不大下厨的糙老爷们儿也闲不住,烧火,下饺子,端上桌,一个个也忙活得热火朝天。再看看围坐在一起的老人们,连平常不大出门的,都多加了件棉袄到来了。一口饺子咬进嘴里,脸上就笑开了花,好像那馅儿是用快乐做成的。

郭大妈说,村里每有这样的集体活动她都参加,“别看耽误挣一天钱,这样的喜事可是花钱买不到的。”

居“家”养老

在郑庄,如果你问大伙儿:到现在为止,哪些年的生活最好?答案无一例外地指向“今天”。

今天不仅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心里也“暖和”。孤寡老人老董说。

往前推几年,老董觉得自己的晚年必得在远离村子的幸福院度过,像以前听说过的很多孤寡老人那样,背着铺盖卷住进去,每天按点起床、打饭、看电视、熄灯上床,甚至连吃什么、吃多少,都被人规定。再说,“离开我的这帮老伙计,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想去受那份罪”,但他想不出更好的选择。

今天,老董住进了村里的互助养老院,想吃什么就做什么,身边还是那些老伙计老朋友,性格脾气也都摸得清,在一块儿说说话拉拉呱打打牌,心里舒坦。

郑庄有89户人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54位,独居、空巢老人30位。2015年,村里投资21万元建成了互助养老院,养老院里宿舍、厨房、餐厅、活动室和洗澡间配备齐全,可集中供养25位老年人。村“两委”的6位成员和一位志愿者轮流值班。

如今,互助养老院里已集中供养5位老年人。一些没有住进来的空巢老人白天也会从菜园子里拔了菜,带到养老院里来,和老伙计老姊妹伙着吃,“比一个人佝偻在家里好哇。”

自从互助养老院建起来,老人们对“养老院”三个字不再那么反感了。村民老董头说:“再过两年我就住进去,不离乡不离土,和在家一样。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互相照应。”年轻人也不再觉得,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会被笑话。

这就是郑庄,一个美丽的家园,一个现代农村的范本。

郑庄只是济宁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截至2016年三季度,济宁共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7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4个,无数乡村旧貌换了新颜,变了气色,提了精神。济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因此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美丽乡村建设材料 篇4

服务百姓

———记富裕县忠厚乡农乐村党支部的先进事迹

农乐村坐落于富裕县忠厚乡北部,北临讷河,东接依安,全村共有3个自然屯,6个村民小组,339户,1495人,有党员23名。全村实有耕地12,910亩。集体积累已达到450万元,早已步入全县经济强村行列。几年来,村党支部认真履行“任职一届,致富一方”的责任,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3年以来,农乐村先后获得“县级党风廉正建设先进集体”、“市级先进党支部”、“市级文明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抓经济,求真务实

1994年5月,农乐村党支部新班子上任。当时摆在支部一斑人面前最大难题就是一个“穷”字!老百姓只靠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单一,年年种大豆、玉米,是典型的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而且村里还背有50多万元高息抬款的债务包袱。

面临“山重水复”的现状,村党支部一斑人认识到,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经过反复研究,村党支部确定了“理财、治乱、抓经济”的工作思路。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关键放在村级经济管理上。在村级费用管理上,坚持一只笔理财。不该花的一分不花,不该批的坚决不批,彻底清理了乱批条子、乱赊帐、乱用工、乱派车的不正当现象;在村级集体资源管理上,加大了黑地清查力度。对村里每个农户的承包地进行了详细丈量,同时,治理了乱开荒、乱挖沙石和乱种地等违法现象。由于支部一斑人工作认真负责,敢于碰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收回了多年不上帐的黑地1100亩,没收私开荒地400余亩。几年来,为集体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重点放在发展特色经济上。从1999年到现在,已初步形成了大菇娘基地,并为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建起苗圃两处,总面积430亩,五年来,实现纯收入23。5万元。在为村集体创收的同时,每年可节省植树资金15,000余元。

村党支部把抓经济的中心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连续几年的自然灾害,村党支部一斑人深深意识到,光靠单一的种植业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市场经济需要,必须靠两条腿走路,一是走农牧业并举的路子。因此村党支部大力响应县、乡党委政府的号召,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户发展奶牛业。通过积极争取,2002年,农乐村被县委确定为奶牛基点村。一方面,发动 党员干部带头养牛搞示范。通过他们的带动,使大部分农户纷纷走上养牛致富路。另一方面,协调金融部门扩大贷款规模。几年来,共为农户解决奶牛贷款280万元,并组织群众到安达、哈尔滨等地帮助购进优质奶牛208头。截 至目前,全村奶牛存栏达到456头,日交商品奶3.1吨。二是“要致富,搞劳务”,村支部组织并培训了多余劳动力,搞劳务输出,近几年来,共向外输出劳务人员138名。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和村党支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分不开的,更是班子全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带队伍,勤政为民

要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就必须建设一只勤政为民、群众拥护的队伍。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常说:“虽然我们村已经没有外债了,但和牧业乡镇的兄弟村相比,我们已落后一大截儿,再不加快步伐,只能越落越远。群众认识的提高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干部必须受点累,要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去年秋季,青贮搞收贮大会战,村党支部书记矫信田、村委会主任邱贵良带领着全班人马在青贮现场与群众同吃同住,同睡一铺炕,摸爬滚打一干就是二十多天,不仅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建起了忠厚乡第一个青贮公司。

他们不光是领着群众发展生产,还带头维护群众的利益,处处关心群众的生活,为群众办好事、解决难事。村党支部为解决农民出门难、买牛难的问题,多次由村里出钱派人领着农民到海拉尔、双城购牛;为支持群众养牛,他们多次把信用社的同志请到家门口,为农民办贷款;村里几年来还多次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仅今年新 学期开学,就拿出4千元,资助3名贫困户子女上学。

针对个别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漂浮、为群众服务意识不够的实际,村党支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解决。如要求党员干部“走进农户家门,说出心里话,帮想发家路,搭好致富桥”,每次村干部入户都带笔记本,对群众提出的问题、要求,能当面答复和解决的,马上给予答复和解决;解决不了的,记下来,反馈给支部,由组织协调解决。再如,积极组织开展了以“三个一”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示范区活动,即掌握好一门技术、上一个致富项目、帮扶一个群众。通过这些措施,初步实现了村两委成员“实用技术学得好,勤劳致富干得好,模范作用发挥得好”的目标,从而带动出了一支勤政为民能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党员干部队伍。

两手抓,创建世纪文明村

在群众致富的同时,村支部着重提高自己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他们就像过日子的家长一样,总在思索这样的问题:“吃饱了,穿暖了,还得干点啥?”这几年,村支部决定把“还得干点啥”纳入工作日程。2001年4月,农乐村先后召开了“两委”班子会和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反复研究讨论,最后通过了农乐村历史上最完备、最现代、也最能体现农乐村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村规民约。村党支部还趁热打铁,积极开展了争创“十星级的”文明户、“五好家庭” 活动。通过定期评比、请乡领导为高星级户挂牌添星和兑现奖励政策等方式,调动了老百姓参与创评活动的积极性。现在,全村共有“十星级”文明户67户,“五好家庭”86户。村支部善于用民主的、法律的、人性的手段处理事务,正确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来信来访工作。村上设立了“民事小法庭”,有事都到村上解决。几年来,打架斗饿殴的、游手好闲的、婆媳不和的、虐待老人的基本没有了无理上访、越级上访的没有了,计划生育过去在农乐村是老大难问题,现在计划生育率达到100%,全村共有60多户只有一个女孩并且符合生育二胎标准的,妇女主任手头的生育指标一大把,却没有一个要指标的。

“扫干净屋子,才能招待客人”,是农乐村干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提高村民文明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村域环境,过去,农乐村的村屯路同其他村比是好的,但也还存在死角死面。今年6月,为了达到文明村标准,村支部研究决定:家家自修门前路,自挖门前沟,自建门前桥,公共路段由村上负责,有弯取直,有坑添平,统一垫沙子。前后花了半个月时间,共整修道路7条,4,500延长米,现在下雨天也可以穿着拖鞋上街了。每年春天,村上都发动群众出义务工,在新整修路两旁栽花种草,在红花绿草的掩映下,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让别人根本看不出是来到农村。村支部还在 2000年制定了“农乐村绿化五年实施纲要”。不但在成块农田边上栽上杨树,还在村屯主干路两旁栽上了风景柳。自2000年以来,全村共植树56,000多棵,成活率达到95%以上。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 篇5

【内容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结合我县实际,必须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强化农村社会治理,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进一步提升崇明生态岛建设品质。打造“美丽乡村”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关键词】制度 长效管理 美丽乡村建设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号召,为深入推进崇明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建设的内涵和品质,促进生态岛建设上一个新台阶指明了方向。自2007以来,崇明县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总投资累计超过40亿元,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农村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得以完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民主管理水平得以提高,为美丽乡村的后续建设打下了结实的基础。

美丽乡村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工作得到落实的保障,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下面,笔者就如何加强制度建设,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于美丽乡村建设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有余,其他力量参与不足。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级规划、决策大多由村委会少数人说了算,乡村建设也主要采取传统的行政动员、运动式方法,这就导致决策规划视野狭窄,市场机制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尤其是农民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部分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存在“等、看、要”思想,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农民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组织协调有待加强,部门间合力联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具体实施中,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间明显存在合力联动欠缺的现象。如在清理河坡违建行动中,水务局要求禁止河坡一米内种植农作物,防止河坡坍塌,村民提出由上级部门统一种植树木,这样既美观又能防止水土流失。水务局答复这是绿化市容局的职责范围,需要村委会自行与其进行沟通。

(三)重建设轻规划,设计近乎趋同。美丽乡村建设涵盖面广、类别众多、建设周期长,且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有差异,这就需要在统一规范管理、建设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一村一品”、“一村一景色”差异设计。然而在建设实践中,各村注重硬件设施建设的多,软件建设少;同质化建设严重,特色化建设不足。

(四)治理机制长效不足、监督管理有待完善。一是资金问题。虽然目前对农村地区环境管理有专项资金规定,但是只涵盖了河道保洁、农村公路保洁,而对于村级项目后续长效管理、养护资金却未纳入其中,例如:泯沟绿化后,河坡草坪清理杂草费用、太阳能路灯长期维修费用等,增加了村级财政负担和心理负担,使美丽乡村建设由好事变成了坏事。二是监督考核问题。目前对各村的考核的手段仅限于一次性的实地查看及台账资料的翻阅,对“村美”的持续发展缺少长期的跟踪,对“民富、人和”的目标达成难以进行有效的评估。

二、美丽乡村建设要妥善好处理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之间的关系

建设美丽乡村,政府是主导,农民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编规划、给资金、建机制、搞服务,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要通过构建村民民主参与机制、自治机制等,使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决策主体、建设主体、监督主体、维护主体。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也是不能持久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外来资本投入、社会捐赠捐助”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三)处理好统一规划管理与差异设计的关系 统一规划管理是指对规划编制、资金项目规范管理、监督考核等一般性的统一顶层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必须因地制宜,尊重差异,鼓励特色设计,发挥各村优势。

(四)处理好牵头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美丽乡村建设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要发挥好统一组织协调的作用,整合相关部门的资源,形成建设合力,把各种分散在各个部门中的惠农资金、力量统一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平台上,提高办事效率效益。

三、加强崇明美丽乡村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强化部门联动,整合各方力量资源

1、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美丽乡村建设中,各相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权力清单,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牵头部门要做好统筹规划,整合好各职能部门的资源,加强组织协调,构建部门联动机制,全力为各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实现村庄环境整治“规划一张图、条块一盘棋”。

2、积极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机制。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形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方式,交由企业和市场去运作,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探索村级经济发展新模式

1、建立村民民主参与机制。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增进农民民生福祉。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村务公开机制,使政府、村级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切实调动农民参与建立的积极性,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可出台一些奖励制度,加大对五星级文明户等奖励力度,适时推出“美丽家庭”等各项评比活动,增加群众自觉参与的热情。

2、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可通过“村规民约”等载体,与村民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对乱倒垃圾、乱建坟墓等违反规定的家庭予以经济和精神处罚。通过一段时间的密集监督和惩戒措施,逐步改变村民根深蒂固的小农思想。建立村民督察队,通过群众管群众的方法推进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家园建设。

3、探索村民参股运作机制。探索引导村民股份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把土地、资金、劳力这三个生产力要素整合起来,做到土地入股——地生钱,资金入股——钱生钱,劳力入股——力生钱,农民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红,使美丽乡村真正变成老百姓共同的奋斗目标、致富家园。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1、立足乡村特色,进行分类制度设计。在中央对美丽乡村提出的“五美”(环境之美、风尚之美、人文之美、秩序之美、创业之美)要求基础上,注重规划引领,立足乡村特色,编制村庄规划。各乡镇、村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建制村分类规划,分为特色农业村、休闲产业村、综合发展村等类别,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2、进一步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建议在已有专项资金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并完善美丽乡村建设长效管理专项基金,将项目建设后续管理、维护资金纳入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完善专款专用、专户拨付、专户报帐的核算体系,切实规范报账制度,严禁建设资金挪作他用;以乡镇报账为主体,建立健全县级专户拨付、镇级报账和村级台账的核算体系,并规范总账、明细账、分户账和凭证管理制度,做到账证一致、合法有效。

美丽乡村建设范本 篇6

一、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

近年来,镇根据山东省生态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建设活动,部分村庄已达到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容环境整洁有序,产业发展带动良好,农村公共服务完善等标准。目前,全镇共创建示范村个,达标村个

(一)基础设施建设。村庄道路布局科学合理,道路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主干道硬化率达100%,次干道及宅间道采用多种形式硬化,村内主干道道路标识清晰,有必要的排水沟,道路设施齐全;建设三个自来水厂,全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每个村庄建有符合要求的排水设施并正常运行,村庄无污水乱排现象;所有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达100 %,次干道和宅间道按照需要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

(二)村容环境。村庄房屋建设具有整体特色风格,房屋布局科学合理,外墙整洁美观,热水器、空调等设施安装规范,无危房和影响景观的棚舍、残破或倒塌的墙体,无乱搭乱建现象;所有村庄内干净整洁,宣传栏、广告牌等整洁有序,无乱贴乱画现象,生产生活用品集中有序存放,无安全隐患。无露天焚烧垃圾和秸秆现象。村民家庭卫生整洁,村民卫生习惯良好,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无乱倒填埋生活垃圾现象;所有村庄按标准配备垃圾箱、运输车辆和保洁队伍,村庄干净卫生、无垃圾死角,垃圾分类收集与存放。所有村庄建立了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村庄无土堆、粪堆、柴草堆等情况。划定畜禽养殖区域,人畜分离,无畜禽乱跑现象。有污水处理设施,并运行正常;林草覆盖率达到30 %,村庄街道、河道两侧及农宅之间适宜绿化的已全部绿化,村庄建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村庄内庭院合理绿化美化;户用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 %,实行粪便无害化处理,符合GB 7959国家标准要求,并建立长效机制。

(三)产业发展。部分村庄有主导产业,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开展村务活动和保障公共服务的需要;大部分村庄有种养大户或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且运行良好;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转移;依托乡村资源,加快发展各类服务业。

(四)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卫生室建筑面积不小于80 m2,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公共卫生室、观察室、值班室和药房;设备符合山东省村卫生室基本设备配置标准要求;从事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人员取得相应执业资格,并遵守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遵守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村卫生室有关规章制度;村民普遍享受公共卫生服务;村庄设有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面积不低于200 m2,基本功能空间包括图书报刊阅览室(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综合展览室;文体公共活动广场,面积不低于500 m2,并有灯光、有源音箱、球类设施、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设备;建有公共阅报栏、村级广播系统等;建有便民服务机构;代办农业服务、社会事业服务、劳动保障、救助服务、法律援助、资源交易等服务。村庄有客运站点。建有完善的商业服务网点,设有服务设施,能提供多项或综合服务。

(五)乡风文明。有村规民约;每年开展政策宣讲活动;建有规范的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村内无封建迷信、婚丧大操大办的现象;有公共墓地或灵堂,无乱埋乱葬等现象;定期开展爱国主义、集体观念、道德、法治、诚信等教育活动。每年开展读书学习活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每年定期宣传和普及农村绿色环保意识、质量安全意识,无铺张浪费现象;定期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卫生健康知识、计划生育和防灾减灾、避险自救技能宣传活动;开展文明信用户、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利用重要纪念活动和传统节日开展特色健康民俗活动。部分村庄建有相对固定的文体队伍,定期开展文体活动。定期开展党员远程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栏、阅报栏、公开栏、文化墙、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乡情村史陈列室等形式,丰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

二、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铺集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环境等有了显著的改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差距。

(一)资金整合不到位。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不能单靠政府的投入,而应多方筹措统筹投入,但在实际操作中社会融资困难。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很多美丽乡村还处在边远地区,无法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 的注入、企业投资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回报,帮扶、捐赠、捐建以及其他社会投入资金量非常有限。

(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尚待加强。在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村,有一部分村民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知之较少;一些村民理事会流于形式,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一些村庄建设规划设计图纸不完善,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率不高。

(三)美丽乡村建设宣传不到位。目前,美丽乡村村庄无相关知识宣传、没有村庄建设规划展示图、没有村庄整治和建设项目安排表等,村民缺乏参与和监督美丽乡村建设的平台,周边村民等难以从示范村建设中进行学习和借鉴,示范作用难以真正地体现。

三、美丽乡村建设的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又好又快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我们必须坚定信心不动摇,加大力度不松劲,找准短板补不足,强化保障不弱化,确保2020年,个村全部达标。

(一)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全面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2018年确定建设12个达标村、1个美丽乡村的目标任务,这是一个量化的刚性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为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将加强监督和指导。镇工作组要定期前往重点村建设现场,狠抓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村庄环境整治和项目建设进度,帮助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本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不拖后腿。要实行重点村建设责任到人,抓好工作的落实。

(二)深入发动群众,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一是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要成立工作组,深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村庄,宣传党和政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了解村民对于村庄整治的所思所想,重点是取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二是要以民为主推进村庄整治和建设。村庄整治和建设的方案、规划、项目及资金安排要与村民协商并上墙公布,整治和建设效果要第一时间接受群众评议。三是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要建立农民按规划建房、改造房屋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发开展村庄整治特别是住房及房前屋后的整治,对按规划建房或改造房屋的进行上门验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发展人居科学建设美丽乡村 篇7

以下, 结合我们的研究项目以及近年来在浙江、福建、广东、河北、京津等地乡村的实地考察, 将积累的经验与思考的问题, 作一简略介绍。

1 城乡统筹互动发展的研究背景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 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就曾提出中国城乡聚落分布形态的演化过程, 认识到原有村镇的空间分布形态, 在城镇化进程中将呈现出各级城镇重新组合集中与空间调整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 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和同济大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下, 聚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进行城乡统筹互动发展的区域性研究。项目结题时, 在费孝通先生主持下通过评审, 之后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了《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专著。

进入新世纪, 中国的城乡建设进入新阶段, 面临新问题。至2011年末, 中国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51.27%;城镇人口6.9亿, 设市城市共657个;有县城1635个, 流动人口总量2.3亿。全国设市城市市区实有房屋建筑面积近200亿平方米。年末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

在村镇建设方面:全国有建制镇19683个, 乡13587个, 村民委员会所在地55.37万个, 自然村266.95万个。全国村镇实有房屋建筑面积约360亿平方米, 年末农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

2 0 1 1年, 我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 0:46.6:43.4。其中, 一产的比重持续下降, 二产长年基本持平, 而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 展现出我国城镇化蓬勃推进的明显变化。在就业方面, 从事农业的劳动就业人口虽有所下降, 但目前还保持在40%左右, 这一事实造成了三次产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巨大差距。我国一、二、三产业的人均产值比重, 1978年为1:6.9:4.9, 至2011年仍为1:5.5:4.2, 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扭转。与此同时, 城乡人均收入比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1左右, 进入新世纪之后已扩大并稳定在3:1以上。

在快速的城乡发展过程中, 城市和农村地区在建设的投入上始终存在巨大差距。在城市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入达到1712.5元/人时, 乡村建设地区的投入仅为141.9元/人, 城乡投入相差达12倍以上。

长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和工程界对区域的发展, 地方的发展, 对农村的发展与建设, 包括对最基层的县、村镇的研究还相对不足。比如说, “现代化乡村”或者“美丽乡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图景?目前的研究还很不够。近年来, 中央一直在强调要支持中西部发展, 强调注重“三农”问题, 但发展重点始终离不开城市, 特别是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目前特有的城乡格局, 被批评为“城市像欧洲, 农村像非洲”。

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看, 全国现有657个设市城市, 这些城市的市域行政区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50%以上, 市域常住人口占了95%, 但这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人口算得上是城市居民 (城里人) , 而另一半居住在市区之外的人虽然被称作“市民”, 但都还是农民, 这种情形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内。所以我们认为, 目前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城乡综合体, 我们目前面对的问题始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今后的发展重点, 要依靠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的方式来促进乡村的发展, 要依靠切实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 实践案例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 人居环境建设已经是中国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科学发展观是得之不易的战略准则, 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指引, 我们应将科学发展观在人居环境科学中加以具体落实, 在“生态文明”指引下建设人居环境。面对这样一个大规模、高速度的城乡发展, 如果仍然孤立地就建筑论建筑、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 而不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角度去分析研究, 显然难以得到全面的结论。

在“十八大”报告中, 又一次强调了生态文明, 提出要在生态文明的指引下建设我们的人居环境, 包括城市、包括乡村, 包括城乡一体的综合体, 而不能单独的割裂开来。

下面介绍两个具体的实践案例。一个是在广东省相对贫困的地区, 一个是在江苏省相对富裕的地区。

2.1 美好人居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介绍广东云浮的实践与经验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是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 1994年设市。全市总面积7779.1平方公里, 山区面积占60.5%, 丘陵面积占30.7%, 全市“八山一水一分田”, 是典型山区市。云浮市2010年末户籍人口282万, 人均GDP30547元, 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8位, 在广东属于相对落后地区。

云浮市经验中重要的一条, 是在市委书记直接指导下探索美好人居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建设过程。在发展过程中, 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云浮城乡空间发展战略, 包括区域一体化战略:统筹区域城乡发展;轴向拓展战略:塑造城镇发展廊道;美好环境战略:保护利用自然条件;空间优化战略:营造优质生活空间。

在惠民工程中, 云浮市首创了绿道远足规划, 全市规划五条分别名为金道、禅道、文道、同道、福道的绿道, 总长465公里。云浮的老百姓在劳动之余, 有了新的健身娱乐场所。除此之外, 还规划建设了自行车休闲道路、慢行绿道、登山道、赛车道、景观区, 还将一些历史文化环境综合其中。

同时, 各个村庄还努力改善自身的环境。事实证明, 当老百姓认识到改善自身环境的重要性, 自发组织起来, 加上政府的适量补贴, 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为学习和总结云浮的经验,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与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以及云浮市政府, 已经举办了多次“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居环境”的研讨会, 一些专家学者来到当地考察, 做学术报告, 并且形成了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云浮共识”。其主要内容是:

(1) 营造美好的人居环境, 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 实现美好人居环境共建, 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3) 提倡以人为本, 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向。

(4) 美好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是人居科学具体实践。

(5) 坚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推进。

(6) 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

(7) 坚持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相互促进。

国内各省市的同志到云浮考察后, 也纷纷在共识上签字, 要把云浮的经验带到各个地方去。

2.2 人居环境科学探寻理想乡村模式——江苏省的实践

这个理想乡村模式, 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目前可以做的是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的城乡空间整治和优化的过程。江苏省率先开始做, 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领导下, 进行村庄环境整治, 探索现代化小村庄的新发展。

江苏省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是一块富饶、美丽、宜居、令人向往的土地。自南宋起, 就享有“苏湖熟, 天下足”、“上有天堂, 下有苏杭”的美誉, 是中国人心目中较为理想的“人居天堂”。进入新世纪以来, 江苏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目前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60%, 正在走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城市化迅速改变城乡环境的同时, 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质量提升与规模增长不同步、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空间面貌日益趋同、原有人居环境特色和文化传统受到冲击的现实困境。

如何在城市化转型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发挥城市和乡村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 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赢互补;如何在城乡建设方式转型中提升空间功能品质和文化内涵, 传承和发展江苏的宜居文化传统, 并充分体现生态文明, 实现美好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 是当前城市化和统筹城乡发展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命题。

江苏全面实施村庄环境整治的意义可以归纳为:“小村庄、大统筹;小村庄、大战略;小村庄, 大任务;小村庄、大特色”。江苏村庄环境整治过程不仅要改善环境卫生状态, 还要努力成为保护、彰显和再塑江苏乡村特色的过程, 要通过因地制宜的整治, 使江苏乡村呈现多姿多彩的“千村万貌”。

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的目标是:用3—5年的时间对全省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推进村庄净化、绿化、美化和道路硬化, 普遍改善环境面貌, 使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配套。更高层次、更高标准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打造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到2015年全省建成1000个三星级“康居示范村”, 带动100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

江苏村庄环境整治提出的“五结合“原则是:环境整治与空间优化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功能提升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乡村复兴相结合, 环境整治与集约发展相结合。根据乡村空间重组规划的指引, 有差别、有时序、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整治策略;通过主动、差异有序的设施配套, 而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 来积极地引导乡村空间的优化重组, 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与质量;环境整治要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培育、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发展、特色地域文化的彰显有机地结合起来。

2011年10月以来, 江苏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 以“普遍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以“六整治” (整治生活垃圾, 整治生活污水, 整治乱堆乱放, 整治工业污染源, 整治农业废弃物, 整治疏浚河道沟塘) 和“六提升” (提升公共服务配套水平, 提升绿化美化水平, 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 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提升建筑风貌特色化水平, 提升村庄环境管理水平) 为主要内容, 迅速建立组织机构, 编制工作规划, 细化目标任务, 完善技术标准、建立监督制度、组织人员培训。经过半年的全力以赴推进,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村庄环境正在改善。

例如, 在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基础上, 实施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对集中村建设有动力污水设施, 对分散居住点建设微动力、无动力污水设施。同时, 积极推进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城乡统筹处理模式。整治的成果是使得过去那种“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乡村环境大大改善。江苏村庄环境整治的意义在于:“家园变得整洁, 服务得到改善, 特色得以彰显, 经济得以发展, 农民得以安居”。

3 研究过程中的几点认识

3.1 建立“科学共同体”

在研究中吴良镛教授号召“在达成建设美好人居环境的共同目标基础上, 各个学科发挥自己的优势, 共同参与实现共同目标的进程, 形成合力”。这个“合力”被吴教授称为“科学共同体”, 就是指邀请各行各业共同讨论城乡统筹和乡村建设的问题, 而不仅仅是规划和建设部门参加。另外, 吴教授还提出了“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 将各方面的经验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融合在一起, 搭建起一个公众、学者和官员一起参与的平台, 形成共同的纲领, 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3.2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

特别重要的是, 提出以县为单元进行农村基层治理, 这是我们针对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的一项战略思考。县域农村基层治理作为统筹城乡重要战略的提出, 还需要不断的实践验证和发展。县的情况千差万别, 各有特色, 也面临各自的矛盾和问题, 但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农村基层加以创造性地治理, 县的长期稳定与发展定会实现。“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 最终达到全面小康、全面发展的目标。

3.3 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设想

对于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吴教授提出了他的设想:一方面, 大中小城市的崛起, 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 现在几乎没有任何区域不受全球化的影响了。在此影响下出现世界城市 (比如上海) , 大城市地区 (城市密集区如苏南地区) 也不断兴起。这是一个趋势, 是全球化、全球贸易、全球交流的要求。农民进入到大中城市中去, 促进经济进程中的生产要素转移和产业升级, 增强经济竞争力, 是我国城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另一方面, 在广大农业区域,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 还需要保持住大量的农业地带, 要保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农业系统的平衡非常必要。因此, 需要重点考虑县城—重点镇—集镇对农村区域的带动作用, 以农业经济为主体, 需要城乡统筹, 均衡发展。人居环境要达到基本的标准, 城市反哺农村, 改善生态环境, 治理污染, 社会保障、文化建设也要跟上。在源头做到城镇化, 也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3.4 国际经验的借鉴

我们的研究也认真参考了国际发展的一些经验。例如, 我们翻译了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编写的《乡村中心规划指南》。该《指南》提出:就发展而言, “对于整个地区来说, 并没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 最多只能给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向和一些技术程序。并不存在通行的标准和规则, 即便有的话也应非常小心地对待, 使之因地制宜。”

中国农村量大面广, 希望中央政府提出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政策来覆盖各个方面工作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乡村中心规划指南》对此提出第一条, “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增加最大化, 是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基本的条件,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 经济贫困是无法建设美丽乡村的。第二条, “对现有及未来繁荣成果的公平分配”。我们的美丽乡村, 是希望所有的市民和村民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而不是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后另一部分人继续保持贫困状态。第三条, “对自然产生有害后果最小化”。虽然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要影响资源和环境, 但是, 怎么使它的有害后果最小化, 是我们在进一步发展中的一个挑战, 称之为“保护与发展共存的过程”。

3.5 研究结论

我们的研究最终提出了四个建议:第一, 转变“重城轻乡”的发展思路;第二,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 以县为单元开展农村基层治理;第四, 搭建统筹城乡的人居科研平台。希望科学研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用理论与实践的努力共同促进美好乡村的建设。

构建美丽乡村,推进公益建设 篇8

近日,中央政府又出台了一项专项政策,针对农村的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婺城区财政局以发展农村公益事业,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通过四年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筹资筹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面临或多或少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乡(镇)村的重视度不够,筹资筹劳难度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是村级公益事业投入的基础,也是财政奖补的依据,但从四年来实施情况看,也是各乡镇和各村普遍反映工作难度最大、影响工作开展的首要问题。资金配套压力大,环节监管不够严等问题。

随着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需要建立健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相关配套制度,规范项目实施、后期管理和有关基础工作。 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干部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积极转换工作思路,努力改变工作作风,尽快转变工作方法,面推广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管系统,区、乡、村要建立一事一议项目档案,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会议记录、村民签字方案、验收报告等有关原始材料汇总归档,实行规范管理。

上一篇:中商国际购物分销代理合作协议下一篇:我的外婆家乡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