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问句的例子

2024-09-10

反问句的例子(通用8篇)

反问句的例子 篇1

1、你觉得有问题吗?

2、我们难道被困难吓倒吗?

3、有这样的可能吗?

4、难道那条街不热闹吗?

5、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6、有这样的可能吗?

7、难道你觉得自己对吗?

8、这样有问题吗?

9、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10、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

11、人难道可以长生不老吗?

12、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13、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4、难道他觉得自己没有错吗?

15、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16、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17、你真的觉得是这样吗?

18、难道你认为没有这样一回事?

19、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

20、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2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22、地球难道不是圆的吗?

23、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24、我们怎么容忍破坏纪律的人和事?

25、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

26、这潮湿冰冷的地面,怎么能睡呢?

27、当农民,难道就不需要文化知识了吗?

28、难道你认为有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吗?

29、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

30、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31、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32、王老师带病工作,我们怎能不感动呢?

33、不耕耘怎么有收获?不学习怎会有知识?

34、我们劝阻同学吵架难道不是对的吗?

35、失败了还得干,难道能知难而退吗?

36、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7、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38、我们难道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吗?

39、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0、看到你有苦难,我难道不必须帮助吗?

41、听了他的感人事迹怎么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42、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难道爬得上这样的陡坡吗?

43、看着游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难道不特别喜欢吗?

44、我怎么不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呢?

45、我们是小学生,难道不要好好学习吗?

46、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47、黄山的云海怎么不令人流连忘返呢?

48、四周围黑洞洞的.,难道不容易碰壁吗?

49、对这种坏人环视,我们难道能不闻不问吗?

50、难道有比锻炼身体,争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吗?

51、你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52、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

53、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54、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界,我怎么能离开这个对象呢?

55、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56、人们怎么不希望车子能停下来,不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57、为了使西安四个现代化,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58、巍巍高山难道不是英雄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吗?

59、看到那数不尽的饿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60、如果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难道会这样湿吗?

61、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里怎么不会长蛔虫呢?

62、登泰山看日出难道不是我很久以来最大的心愿吗?

63、不劳动,连棵花也弄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64、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不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吗?

65、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

66、居里夫人只要在专利书上签个字,所有的困难不是都可以解决了吗?

67、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68、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难道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吗?

69、西湖,就像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那样的美丽动人,难道不让你留恋忘返吗?

70、难道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火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吗?

71、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难道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吗?

反问句的例子 篇2

在汉语中, “反问句”这个概念已经使用多年了, 探讨反问句的论著也为数不少, 但汉语反问句的内涵和外延仍然不十分明确。学者们习惯于对反问句性质特征等的描述, 很少有人给反问句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定义。对此, 冯江鸿作了积极的努力。冯江鸿2004年在提出了反问句的4个个性特征之后, 给反问句下了以下定义:反问句是一种间接陈述并通过诱导受话人接受或遵从其隐含意义来实施各种断言和指令行为的问句。[1]我们认为该定义可以揭示反问句的本质属性, 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 该定义不简洁明了, 有些冗长, 并使用了甚至比反问句更难理解的“断言”、“指令”等言语行为理论的术语。其次, 该定义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的外延, 一种明显的情况就是诘醒句。

诘醒句是指下面这类句子:

(1) 鲁贵:“可是这怪谁?你把人家骂了, 人家一气, 当然就把我们辞了。” (《雷雨》)

(2) 周萍: (不平地) “你是冲弟弟的母亲么?你这样说话。” (《雷雨》) [2]

这类句子和反问句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二者都是无疑而问, 说话人无意获得信息;二者语气相近;二者拥有共同的形式和作用。但这类句子不应被视为反问句, 因为它们不符合反问句“反”的要求。也正因为此, 我们称之为诘醒句。

殷树林对汉语反问句的性质特征和定义作了专门的探讨。他给反问句所下的定义是:反问句是形式和意义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对立的无疑而问的问句。[3]这个定义可以较准确地揭示汉语反问句的内涵和外延。

就我们了解的情况看, 英语反问句似乎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根据狭义的理解, 英语反问句是具有疑问的形式但表达断言的意义并且存在否定颠倒的句子 (interrogative form with assertive meaning and inversion of the negation) 。Quirk at el所持的就是狭义的观点:与感叹疑问句是有感叹句效果的疑问句一样, 反问句 (rhetorical question) 是有加强的陈述效果的疑问句。更确切地说, 肯定的反问句像强烈的否定句, 而否定的反问句像强烈的肯定句。[4]下面是作者举的例子:

(3) Is no one going to deFEND me? (“Surely someone is going to defend me”)

(4) What DIFference does it make? (It makes no difference”)

很明显, 汉语反问句与狭义的英语反问句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基本是一致的。

英语反问句最初是被作为一种修辞术看待的, 从修辞的角度来认识英语反问句有悠久的传统。英语反问句是一种提出问题但不需要回答的修辞术 (the rhetorical tactic of “posing questions that expect no answer”) , 这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英语反问句。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差别在于:广义理解的英语反问句包括诘醒句, 而狭义理解的英语反问句则不包括诘醒句。就我们所查阅的资料看, 似乎持广义观的学者更多一些。如, Pope明确指出特指型反问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疑问词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另一种是答案是一个否定的名词短语——空集。下面是她举的例子:

(5) Q.Who brought you into this world, anyway? Who taught you everything you know, took care of you, worked her fingers to the bone for you?

(A.You, Mama.)

(6) Q. Where are we going to get another 1949 Chevy muffler at 11:00 on Sunday?

(A. Nowhere.)

例 (5) 是诘醒句, 例 (6) 是狭义的英语反问句。

为了能更集中地显示汉英反问句的异同, 本文对英语反问句持狭义的理解。

二、汉英反问句使用的个案对比

我们选用的《雷雨》和《卖花女》都是英汉对照本, 前者是汉译英, 后者是英译汉。对这两部剧作中汉英反问句的使用情况作了全面的调查。下面是我们调查的结果。

《雷雨》中汉语反问句是224例, 英语反问句是120例。其中, 对译的汉英都是反问句的有113例;有111例汉语反问句的英译句不是反问句 (其中包括未译的2句) ;有7例英译句是反问句, 而汉语原句不是 (包括英译增补的1例) 。

汉英对译的113例反问句的具体情况如下:

111例没有对应英译反问句的汉语反问句的具体情况如下:

这111例反问句的情况我们再进一步说明一下。这111例汉语反问句有两例没有相应英译句, 其余99例对应的英译句, 有44例是陈述句, 40例一般的疑问句, 5例诘醒句。用陈述句和诘醒句来翻译汉语的反问句没什么问题, 可是用一般的疑问句来翻译, 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

这40例疑问句大多数都是疑问程度很低的附加疑问句、陈述疑问句和叹词疑问句。其实, 译者也常用这样的句子来翻译汉语的陈述句。如:

(7) 蘩:“你现在也学会你的父亲了, 你这虚伪的东西!”

Fan Coping your father now, are you? You hypocrite, you!

(8) 贵:“凤儿, 你这孩子是什么心思?你可是我的亲生孩子。”

Lu Now, Sifeng. What's the matter? You're my own daughter, aren't you?

另外有不是附加疑问句、陈述疑问句和叹词疑问句。如:

(9) 大:“你不要同我摆架子, 你难道不知道我是谁么?”

Hai Don't you put on airs with me. Are you trying to tell me you don't know who I am?

《卖花女》中, 英语反问句是99例, 汉语反问句是133例。其中, 对译的英汉都是反问句的有98例, 有1例英语反问句的汉译句不是反问句, 有35例汉译句是反问句而英语原句不是 (包括汉译增补的3例) 。

英汉对译的98例反问句的情况如下:

35例没有对应的英语反问句的汉译反问句的情况如下:

三、几点认识

从上面调查的数据,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就使用频率看, 汉语反问句的使用频率比英语反问句要高。《雷雨》中约是2∶1, 《卖花女》中约是1.3∶1。2∶1应当更符合实际情况, 因为《卖花女》中英语反问句的使用频率低, 汉语译文中的反问句的使用频率自然也就低一些。

2.就反问句的结构类型看, 在汉语中是非型反问句比特指型反问句略多, 在英语中是非型反问句却比特指型反问句少得多。《雷雨》中, 汉语是非型反问句是120例, 特指型反问句是92例;《卖花女》中英语是非型反问句是22例, 特指型反问句是76例。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 选择型反问句和正反型反问句都较少见。

3.从肯定、否定方面看, 虽然汉语中肯定的反问句也比否定的反问句多, 但英语中肯定的反问句比否定的反问句多得多。《雷雨》中肯定的汉语反问句是132例, 否定的汉语反问句是92例;《卖花女》中肯定的英语反问句是90例, 否定的英语反问句是9例。

摘要:比较汉英反问句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出, 汉语反问句的使用频率比英语要高;在汉语中是非型反问句比特指型反问句略多, 而英语相反;汉语中肯定的反问句比否定的反问句多, 但英语中肯定的反问句比否定的反问句多得多。

关键词:反问句,诘醒句,比较

参考文献

[1]冯江鸿.反问句的语用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禺.雷雨[M].王佐良, 巴恩斯, 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殷树林.反问句的性质特征和定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反问句的自述 篇3

一、用否定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如:“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怎么会不喜欢”“怎么会不愿意”这种否定形式的反问,表达肯定的“非常喜欢”“非常愿意”的意思。这样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鲜明、更强烈,给读者的印象就更深刻。怎么样,看到我以这种形式存在的标志了吗?要有表示否定性的词语哦!

二、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如:“难道你以为这件事真的是我做的?”用“你以为真的是我做的”这种肯定的形式反问,表达否定的“肯定不是我做的”意思,语气表达得更强烈。

说到这里,我就用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一句话概括我的存在吧:“反问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问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

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区别 篇4

疑问句只是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别人给予回答;而反问句中的疑问不需要别人回答,答案就在反问句中,使用反问句的目的只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两种句式都有疑问的意味,但是疑问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做出回答;而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不需要别热人回答.使用反问句可使表达效果更强烈.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而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而疑问句就是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今天几点起床的?-七点。

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

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

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3)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

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4)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谈反问句的意义和作用论文 篇5

【论文关键词】:反问句; 语用; 会话含义

【论文摘要】:“反问句是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中为表达自己观点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他把该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他的话语--反问句。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文章同时构建出了反问句的会话模型,认为否定只是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答无答不是反问句的本质特征。

1. 研究背景

1.1 关于反问句,人们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吕叔湘先生早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就对反诘句作了充分的论述,认为说话人(文章专指说出反问句的人)没有疑问,并且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现代汉语语法讲话》指出了反问是说话人”并无所疑“。常玉钟(1994)指出反问句有深层的隐含意义,是以言行事。张斌在《新编现代汉语》中(第452页)对反问句作出了正确而精辟的解释,”问者对某一问题明明已经有了确定的见解,只是用疑问语气或疑问方式表达出来,目的是为了增加表达效果,而不是期望听话人回答,这类句子又叫反问句或反诘问句“。我们认为张斌的解释基本上指出了反问句的作用就是说话人用这种非常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常规方式是陈述句),是站得住脚的。其他的现行主流现代汉语教材都一致讲到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①

1.2 我们觉得应该利用语用学理论来合理的解释,了解这种特殊句式是如何完成其特殊的表达功能

分析反问句,探讨说话人的观点是否以会话含义的形式传递给听话人的,是很有价值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可以据此建立反问句的会话模型,从而正确理解反问的意义,辨清它和否定,疑问句,是否有答的关系。

下面我们将证明在反问句中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一种会话含义,并此构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式。

2. 关于会话含义的特征

2.1 Grice认为会话含义有五个特征

1) ”可取消性“; 2) ”不可分离性“; 3) ”可推导性“,但由于话语可以是真实的,而会话含义可能不真实,所以含义的媒介体不是话本身,而是说这话的事实; 4) 会话含义是非规约性,但有些会话含义可能逐渐规约化; 5) 会话含义常有各种可能的解释。(沈家煊1986b、程雨民1983)

2.2 另外, Sadock指出会话含义的又一个特征

会话含义似乎是唯一的一类可以自由强化的语用或语义推理,即可以跟一个说明这种含义的陈述并联而不会有异常的冗余感.。(见程雨民1983)

2.3 Levinson认为单个看

”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的特征每一个都有问题“,但”把各项特征放在一起作为必要条件“就没有问题了,”总体上满足这些条件就足以判定一个推理是会话含义“。(见沈家煊1986)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原则来讨论反问句中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是不是会话含义。

3. 关于是否会话含义的讨论

3.1 可取消性

反问句所要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往往会因为语境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即使吕叔湘先生认为最典型的带”难道“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也可能不再是反问句。例如(1)具有含义(2):

(1) 他生气了,说,”难道我错了吗?“

(2) 我没有错。

但在(3)中,会话含义(2)就被消除了。

(3) 他陷入深深的沉思,说,”难道我错了吗?“

很明显,这个人在思考,是想找到他是否错了的答案,是疑问句,只不过是在问自己而已。

3.2 不可分离性

仅仅用同义词替换并不能使说话人的观点脱离反问句。

(4) ”嘿嘿,好东西,别碰!“考古学者笑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古人类的侈口罐。“……

”我家里有个咸菜缸,你要不要?“

”君子不夺人所好,你留着用吧。“

这里是植物学家讽刺考古学者,认为考古学者什么破罐破瓮都当作宝贝。如果把”咸菜缸“换成”瓦缸“、”泡菜坛子“、”旧面盆“等,都能表达他的讽刺。

3.3 可推导性

每一个反问句表达的说话人的观点,都是能够推导出来的。下面,我们用Grice的推导模型来推导(5)中反问句的会话含义(6)。

(5) ”你就是看不起井下工!“

”我看不起?我就是井下工!“

(6) 我不可能看不起你。

推导过程如下:

说话人S说了P(指(4)中的反问句);没有理由假设他不遵守各项准则或总的合作原则;

S知道(并且也明白我了解他知道)我能够看出:需要的假设是他认为G(即含义(5);他并没有做任何事来防止我认为G(恰恰相反,他用了”我就是井下工!“来鼓励我认为G。);他是要我认为,至少是愿意(在(4)中肯定是愿意)听任我认为G;所以他的含义是G。

3.4 非规约性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296页)中指出:比如

你看得懂吗?

有这件事情吗?

这两个句子,用两种语调来说,就可以有询问或反诘的两种意义。

可见,听话人要在知道反问句的字面意义之后要在语境中推导才能得出它的含义,即说话人的观点。他不能从字面意义就可以得知说话人的观点。

我们认为反问句的会话含义规约化的程度不高,有时甚至是很低的,不足以改变反问句传达的说话人的观点对听话人来说是一种会话含义的事实。因为(ⅰ)更多的反问句是没有用”难道“,往往是不能单看一个句子就马上认为是反问句的。(ⅱ)很多用了”难道“的问句也不一定是反问句。(ⅲ)更重要的是,当说话人的观点表现为特殊性会话含义时,就算知道问话不是疑问句也要结合语境推导才可能知道说话人的观点。

3.5 不确定性

在有些情形里,反问句的会话含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即使说话人的观点是确定的,但听话人会有自己的理解。看下面的例子。

(7) ”……老炮,把您的绝招亮一亮吧!“

”看你说的,我有啥绝招哇。“

我们可以认为他是说他真的没有绝招,也可以认为他是谦虚。究竟是哪一个,要根据说话的场合而定。

4. 通过上面的论证,我们可以确定反问句中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是会话含义

下面,我们将拟建出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4.1 反问句的会话模型

a. 有一个语境X,X中有听话人H的参与或存在;

b. 说话人对X中的某个事件Y有了自己的观点Z;

c. S用表述Z的否定命题~Z的字面形式和疑问形式想结合的方式构成反问句P,P具有会话含义Z;d. 按照合作原则,H认为S想要他做Z的理解,即说P时的含义是Z。

4.2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认为a和b是反问句生成的两个必要的前提条件,c说明了就说话人一方反问句的构成方式,d说明了说话人的表达意图和听话人的理解方式,是作为一种会话含义来理解说话人的观点。

H的参与或存在要么以动作行为,要么以言语行为,要么只是以听话人的方式或身份出现。Y,我们也称作触发事件,既可以是一个实际的情形或动作,也可以是言语。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Z的字面形式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简单地照搬表述Z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另一种是用与表达Z的字面形式有很大不同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字面形式并对Z进行否定,换个角度,对于听话人来说,第一种是只需要否定~Z的字面形式就可以推导出Z的,第二种是在否定~Z的字面形式之后还必须要结合语境才能推导出Z来。我们认为前一种属于一般性会话含义,而后一种是特殊性会话含义。

5. 反问句的核心意义

从4.1的会话模型我们可以归纳出反问句的核心意义:说话人将自己观点的逆命题跟疑问方式相结合以构成话语来表达这个观点。它是人们表达对某个事件的观点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说话人的观点,对于听话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会话含义。

6. 反问句与否定的关系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指出:”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于根元(1984)和郭继懋提出了他们的观点(见1.2)。在我们看来,反问句中存在否定是肯定的,但它就象6.2中的会话模型显示的那样,只是作为说话人构成反问句的方式之一而存在,反问句的根本目的不是否定,而是表达说话人的观点。在一般性会话含义的反问句中,尤其是由听话人提供了反问句的触发事件时,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反问句就一定是一种否定。在由说话人根据自己提供的触发事件和有特殊性会话含义的句子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否定只不过是说话人构建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的方式之一,并非为了否定而否定。

7. 反问句与疑问句的关系

主流的现代汉语教材都认为,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有的还强调常常是只问不答或说话人不希望回答。但于根元(1984)认为就问话人的主观方面来说,反问句是无疑而问。

对于听话人,”事实上,反问句经常是有疑的,另一方往往可以作答“。

我们认为,有的教材上说的只问不答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从6.2中的会话模型来看,反问句是”无疑而问“,这一点无庸质疑。关于是否有答的问题,我们认为,那不是反问句的特征。一个人提出他自己的观点,别人完全可以表示赞同、反对以及提出修正等等。这就是于根元(1984)所提到的对听话人有疑,往往可以作答的情况。他也正是根据可以作答来判断反问句对于听话人是有疑的。我们认为,反问句的答语不是对问句的回答,而是对说话人观点的应答。至于于根元(1984)提到的自问自答的情况,我们在4.6已经作出了解释。

8. 余论

文章提出了反问句的核心意义。黎天睦(1994)指出提出小品词对于汉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再汉语语法研究的其他方面也一样有启示作用。一个句式核心意义的提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它,运用它,尤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反问句的会话含义除了说话人要表达的观点外,常常还有请求、讽谕、禁止、提醒、强调等等含义。这需要另文讨论。

注释

① 文章参考的现代汉语教材有刘月华等著《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冯志纯主编. 《现代汉语(增订本)》,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黄伯荣, 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增订三版)》,张斌.《新编现代汉语》。

为了保证语料的合法性,文章绝大部分语料都引用附注①中提到的教材和于根元(1984)中的例句,为行文方便就不再一一说明出处。特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2] 程雨民. 格赖斯的”会话含义“与有关的讨论,《国外语言学》, 1983, 1.

[3] 郭继懋. 反问句的意义与作用. 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4] 黎天睦. 论”着“的核心意义. 戴浩一, 薛凤生主编.《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5]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全集 第一卷》,辽宁教育出版社, .

[6]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一:预设.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1.

[7] 沈家煊. 语用学论题之二:会话含义. [英] S. C. Levinson著. 沈家煊译.《国外语言学》, 1986, 2.

反问句的例子 篇6

——陈述句、反问句的互换

教学内容分析:

陈述句、反问句的互换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句式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之前在上新课时,随着课文的学习,对反问句有了一定的接触与了解,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教会学生自己总结它们互换的方法与规律,为今后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语感基础,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已经有了一定的技巧与方法,而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与方法,有助于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正是“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运用,还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面不是一味的教学。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情感需求,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什么是反问句?什么是反问词?

2、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和运用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从练习中找到常用的互换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入手,归纳出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方法。

2、通过练习,使用自己归纳出来的方法转换句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为: 重点:复习反问句与陈述句的互换,找到互换的方法和一般规律。难点:利用方法与一般规律进行练习。教学策略:

教师:情境教学、任务驱动等; 学生:自主探究、同学交流等; 为达成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反问句与陈述句转换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同学交流,采用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希望在学生的主动性较高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媒体:

1、上课课件准备;

2、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练习题单。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出示幻灯,学生观察分析,自由发言。

(1)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2)难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这是伟大的奇观。

(3)这难道不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吗?

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问:比较这组句子的句式和意思有什么异同?标点和语气有何不同?

2、学生发言。

3、教师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

4、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二)反问句换陈述句。

1、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

①出示例句:这难道不是母爱的力量吗? ②说明:否定形式的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是肯定的。③请同学把它换为陈述句:这是母爱的力量。

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还要去掉否定词,把问号改成句号。

⑤练习,幻灯片出示练习题,学生口头练习,教师及时指导。(1)这位小姑娘天真美好的心灵,不正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吗?(2)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难道不正像那风雪中挺立的红梅吗? 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

①教师出示例句,要求学生仿照否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讨论学习。(小组讨论)

例句: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②小组讨论学习。③交流汇报。

④总结方法:肯定形式的反问句换陈述句去掉反问词和语气词及问号,再加上否定词和句号。

⑤幻灯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指导。

3、小结。

4、练习活动。

请同学拿出自己收集的反问句,和同桌同学互练互评,若有意见和答案分歧,与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解决。

(三)陈述句换反问句。

1、教师出示例句,与同学讨论解决。

例句:老师和家长这样关心我们,我们要努力学习。

解决:老师和家长这样关心我们,我们怎能不努力学习?

2、简单总结方法。

陈述句换反问句,有时用上“难道”、“怎么”、“岂不”等词。语气就强烈得多,这时句末应加上“呢”、“吗”等词及把句号换成问号。

(四)练习。

教师发放练习题单,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互评,再集体反馈。对掌握不太牢固的知识点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提供练习题加以强化和巩固。

(五)活动。

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抢答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6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参加到活动中来,并记分评比。

教师准备若干陈述句或反问句,要求学生以抢答的形式换成另一种句式,回答正确加分,回答错误扣分,最后小组评比,评出优胜小组。

(六)总结。

1、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2、陈述句改成反问句。(1)增加反问词;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3)增加反问语气词,“。”变“?”。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反问句改陈述句,学生掌握得比较好,方法得当,而在新授中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有点难。学生把方法是学会了,句号要改为问号,肯定词或否定词也会换了,但在具体改的过程中碰到了问题,如反问语气词不知加在哪里,按照方法改了后句子不够通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反复读,读懂句子意思。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检测是否正确,即把你改的反问句换成陈述句与原句对照,找出问题所在。

反问句改陈述句

1、难道这幅画不是我们班蔡颖画的吗?

2、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3、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怎能不闻不问呢?

4、难道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5、功课没做

完,怎么能

电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难道这不是真理吗?

7、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8、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9、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

10、我们怎能被困难吓倒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难道

样的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我的心绷紧紧的,这怎么能忍受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我们

难,怎

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不是自家人,难道就不该互相关心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讲桌上的那束鲜花,不正表达着我们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吗?

18、没有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19、同窗五载的情谊,我们怎能忘记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同方言的疑问句 篇7

大同方言疑问句的类型, 以语义和表达形式为依据, 可分为三类 :1特指问, 2选择问, 3然否问, 下面分别加以描写。

一、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指用疑问代词来表明疑问点, 希望对方就疑问点作出答复的问句。大同方言的特指问句主要用疑问代词和句调来传达疑问。其中, 疑问代词主要有以下六类 :

以上的疑问代词中除“谁、哪、哪里、多少”与普通话相同外, 其余的都体现出较强的方言特色。

大同方言中指人的疑问代词“谁”用法和普通话一致, “谁们”形式上是“谁”的复数形式, 但在方言中既可用来指单数, 也可用来指复数, 例如 :

(1) 今个请的有 (些) 谁们呢?今天请的都有些谁呢? (复数)

(2) 这是谁们的孩子?这是谁家的孩子? (单数)

(3) 谁们家的羊不往回圈, 到处瞎跑?谁家的羊不往圈里圈, 到处瞎跑? (单数)

上例中的“谁们”也可用“谁”替代, 在“谁”和“谁们”两可的句子中, 用“谁们”语气上带有强调的意味。

询问事物时, 大同方言常用的疑问代词“啥”, 相当于普通话的“什么”。“啥”在大同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 , 语法功能多样, 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例如 :

(4) 啥也 [ia0] 不懂?

(5) 吃的啥?

(6) 你干啥去呀?

(7) 你这有啥亲戚?

大同方言 中询问处 所时常用 的疑问代词“哪滩 儿”“哪忽栏 ( 儿 ) ”“哪圪朵 儿同普通话中“哪”“哪里”的语义、语法功能基本相同, 可做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例如 :

(8) 哪滩儿有修鞋的? 哪里有修鞋的?

(9) 咱们家新房在哪滩儿?咱们家新房在哪?

(10) 灶火哪忽栏烂勒?灶火哪里烂了?

(11) 到哪圪朵儿的车好等?到哪的车好等呢?

其中, “那滩儿”应是“哪头儿”的音变形式。“哪忽栏”里的“忽栏”是“环”的分音词。“忽栏”在大同中方言中有三种语义 :一是指圆圈形状的物体或物件, 如“这个汗忽栏可不好洗呢。 (这个围兜非常难洗。) 二是相当于量词“块”或“片”。如“这孩子脸上让人打得青一忽栏紫一忽栏的。” (这个孩子脸上让人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三是和指示代词“这”“那”或疑问代词“哪”组合, 相当于“这儿”、“那儿”和“哪儿”。如“这忽栏干净, 坐下吧。” (这儿干净, 坐下吧。) [1]显然, “哪忽栏”中的“忽栏”用的是它的第三种语义。“哪圪朵儿”中的“圪朵”是晋语中的“圪头词”。其中的“圪”, 方言学界大多认为它是个“表音的词头”, 没有实际意义, 没有标明词性的作用。[2]这三个词在方言中的使用频率都高于“哪里”和“哪”, 是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方言词。

询问时间时大同方言多用“多会儿”, 有时也说“几时”、“啥时候”、“哪会儿”,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什么时候”。例如 :

(12) 你多会儿走呢? 你什么时候走呢?

(13) 三虎几时娶的媳妇?三虎什么时候娶的媳妇?

(14) 小红啥时候回她妈那儿去勒?小红什么时候回她妈家去了?

(15) 这是哪会儿的事呀?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咋、咋底、咋底个”是大同方言特指问句中用来询问原因、方式、性状的一组代词, 这组词是近代汉语代词在大同方言中的遗留。“咋”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 在句中作状语。例如:

(16) 咋回事?怎么回事?

(17) 今儿咋这么冷呢?今天怎么这么冷呢?

(18) 这句话拿大同话咋说呢?这句话用大同话怎么说?

“咋底”、“咋底个”在大同方言特指问中使用频率高, 用法上稍有分工, “咋底”常用来询问原因, 和普通话“怎么”对应, “咋底个”用来询问事物的性状, 相当于普通话的“怎么样”。例如 :

(19) 这是咋底回事?这是怎么回事? ——询问原因, 在句中作定语。

(20) 在那住的 咋底个? 在那住的 怎么样?——询问状况, 在句中作宾语。

(21) 事办得咋底个?事办得怎么样?——询问状况, 在句中作补语。

(22) 这件衣裳咋底个?这件衣裳怎么样?——询问性状, 在句中作谓语。

有时, “咋底个”也可单独成句。如 :

(23) 咋底个?这就走呀?——表惊讶, 在句首, 是独立成分。

(24) 咋底个?这事行不行?——表责问, 在句首, 是独立成分。

大同方言特指问句中出现的语气词有“呢勒、呀三个。朱德熙 (1982) 把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呢”分为三个 :呢1表示时态, 呢2表示疑问, 呢3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或态度。[3]大同方言特指问句中的“呢”, 除了表疑问外, 还含有惊奇、深究的意味, 表示说话人的情感或态度, 和普通话呢3功能相当。如例 (17) 对天气如此冷表示惊讶, 例 (12) 、例 (18) 则含有对问题深究的意味。而语气词“勒、呀的出现, 往往和句中所说事情的时态有关, 对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状况询问时, 用“如例 (10) 、例 (14) , 对未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情询问时, 用“呀如例 (6) 。值得一提的是, 在大同方言中语气词“呀”更像一个表示将来时的专用标记, 关于它的用法在后面部分会详细说明。

二、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指问话人提出并列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项, 让听话人从中作出选择的问句。大同方言选择问句的格式有 :“VP1/NP1--M-VP2/NP2--M” (M为语气词 ) 和“是VP1/NP1还是VP2/NP2”两种。其中, “VP1/NP1--M-VP2/NP2--M”为常用句式, 在两个选项之间可插入的语气词有“呢、呀、啦”三个。例如 :

(25) 这给孩子看病呢, 给你看病呢?这是给孩子看病还是给你看病?

(26) 你看电影呀看电视呀?你看电影还是看电视呀?

(27) 到后来你去啦他去啦?最后是你去了还是他去了?

以上各例前后两个选项之间有时也出现关联词“还是”, 如例 (26) , 也可说成“你看电影呀还是看电视呀?”, 但以不出现为常。我们认为“VP1/NP1--M--VP2/NP2--M”中没有“还是”的形式是方言中固有的选择问句句式, 加“还是”是受普通话的影响出现的一种混合句式。

普通话的选择问句中各选项之间有时也会出现语气词“呢”, 但这个“呢”的身份相对自由, 可以所有的选项后都不要“呢”, 也可以都要“呢”, 可以前项要“呢”, 后项不要, 也可以后项要“呢”, 而前项不要。与此不同, 大同方言中这类选择问句中语气词“呢、呀、啦”的出现往往是强制性的, 即前后项都必须出现。

“是VP1/NP1还是VP2/NP2”格式和普通话选择问句完全相同, 在大同方言中出现的频率远远低于前一种格式, 主要使用人群是年轻人或读书人, 应是受普通话影响较晚兴起的一种句式, 其中关联词“还是”一般不能省去, “是”出不出现两可, 出现后语气显得和缓。例如 :

(28) 你们家 (是) 矿上的还是城里头的?你们家是在矿上还是在城里?

(29) (是) 坐车去还是走的去?坐车去呢还是走着去?

大同方言选择问句中出现的语气词有“呢、呀、啦”三个, 语气词的选择和所问事件的时体有关, 据此, 我们又可以把这类问句分成未然体选择问句和已然体选择问句两种。

1. 未然体选择问句

未然体的选择问句 , 其说话的目的着重于让对方对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作出选择。常用的形式有“VP呢 + VP呢”和“VP呀+ VP呀”两种。例如 :

(30) a吃米呢吃面呢 ?

b吃米呀吃面呀 ?

(31) a你 (是) 当工人呢 (还是) 考大学呢 ?

b你当工人呀考大学呀?

用“呢”的问句是对某一时段正在进行的事情做出选择, 用“呀”的问句是对某一时段之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选择, “呢”在这类问句中具有普通话中“呢1”和“呢2”的功能, 既表疑问又表时态。含“呀”的问句蕴含着“将要干什么”的意思 , “呀”是个兼表将来时的语气词。

“呀”表将来时, 在大同方言中可出现的句型句类如下 :

从句型看, “呀”可用于主谓句的各种下位句型和个别非主谓句, 例如 :

(32) 李莉又补习呀。 (动词谓语句)

(33) 墙干了就白呀。 (形容词谓语句)

(34) 我爹七十呀。 (名词谓语句)

(35) 书我还呀。 (不用你管啦。) (主谓谓语句)

(36) 下雨呀。 (非主谓句)

从句类看, “呀”能用于陈述句的肯定式和疑问句。在陈述句中, “呀”一般附着在句末, 如“明个进城去呀。”, 疑问句中则情况不一。

是非问、特指问“呀”都在句末。例如 :

(37) 你这是上山去呀?你是上山去吗?

(38) 你们明个多会走呀?你们明天什么时候走?

选择问句中, “呀”出现在每一项之后, 然否问句中“呀”位于句中。例如 :

(39) 种谷子呀, 种麦子呀?种谷子还是种麦子?

(40) 你这阵儿吃呀不?你现在吃不吃?

大同方言在表揣测的问句中, 语气词“呀”、“哇”往往连用。例如 :

(41) 你妈也 [ia0] 一块儿去呀哇?你妈也一起去吧?

(42) 天咋也晴呀哇?天大概要晴了吧?

刘勋宁 (1985) 对陕西清涧话中的语气词“呀”[ia0] 的来源做了探讨, 认为语气词“呀”是由近代汉语中的语气词“也”发展而来。[4]我们认为大同方言中的语气词“呀”也是如此。首先, 从语音上看, “也”上古属余母歌韵, 中古为麻韵三等字, “也”读 [ia] 应是古音的遗留。其次, 今大同方言口语中“也”多读 [ia0], 如上例 (41) 、 (42) , 此外, 和“也”同属中古麻韵三等字的“夜、卸”二字在大同方言“夜个 (昨天) ”和“卸货”等词中韵母也读 [ia], 大同方言中“呀” [ia] 的本字为“也”, 是符合语音演变规律的。

而“也”字表将来时的用法最早可上溯至上古时期[5], 如 :

子贡闻之曰 :“泰山其颓, 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 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 (《礼记·檀弓上》)

宋元时期, “也”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 可用在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句尾, 也可用于句中表停顿、用在句尾表推测语气。如 :

归来应过重阳也, 菊有残枝。 (《全宋诗》)

可早到咱家门首也。 (《元人杂剧选》)

明清朝时依然保留“也”表将来时的用法, 如 :

柴大官人在庄上也不?《水浒传》

独坐无寐, 我往视新妇来也不?《聊斋志异·菱角》

大同方言中语气词“也” (文中写作“呀”) 用于未然体表将来的用法应是古汉语用法在方言中的遗留。

2. 已然体选择问句

已然体选择问句 , 其说话目的是让对方对已发生的事情做出选择 , 所用格式为“VP啦 +VP啦”。例如 :

(43) 年时个你们去太原啦去北京啦?去年你们去太原了还是去北京了?

(44) 夜个你们吃包子啦吃饺子啦 ? 昨天你们吃包子了还是吃饺子了?

这类问句用法与普通话用法相同, 句中往往含有表示过去时间的词语, 如上例中的“年时个、夜个”。

三、然否问句

然否问指的是把一件事情的正反两方面都说出来, 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答复的句子。根据句中谓语动词的不同, 这类问句在大同方言中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 谓语动词为动作行为动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句式 :

1.VP-Neg (否定词)

这类问句有“VP不”和“VP没”两类。

“VP不”句式用于未然体, 时间可指现在或将来。例如 :

(45) 王老师今儿来不?王老师今天来不来?

(46) 新娘子习人不?新娘漂亮不漂亮?

(47) 你会做玉茭面窝窝不?你会不会做玉米面窝头?

(48) 黑夜, 你抠麻将去不?晚上, 你去不去打麻将?

这种句式中谓语形式可以是单个动词或形容词, 如例 (45) 、例 (46) , 也可以是动宾、动补的组合形式, 如例 (47) 、例 (48) , 谓语为动补组合时, 后一个动词只能是“去即“去的弱读形式。

“VP没”这类句式用于已然体, 表示对过去或现在已经发生的动作行为加以询问。否定词“没”的前面可出现表完成体的助词“勒”, 但以不出现为常。例如 :

(49) 你夜个进城 (勒) 没?你昨天进没进城?

(50) 你妈做上饭 (勒) 没?你妈做没做上饭?

(51) 你将将儿看电视 (勒) 没?你刚才看没看电视?

邵敬敏、王鹏翔 (2003) 认为陕北方言的“VP-neg?”问句是用正反问的形式表达了是非问的语义内容。句尾否定词的否定作用明显弱化, 在方言中去掉后不影响语义的表达, 已开始接近纯粹的疑问语气词。[6]大同方言中“VPneg”虽然在语义上和普通话中的带“吗”的是非问句有相通之处, 如例 (46) 也可以理解为“新娘子习人吗?”, 例 (50) 也可理解为“你妈做上饭了吗?”, 但其中的否定词 (不、没) 不能去掉, 去掉后句子无法成立或改变句义。 (* 新娘习人?在方言中不成句。你会做玉米面窝窝?虽然成句, 但表示的是问话人对你会做这件事的惊奇或质疑, 与问能力的你会不会做语义不同。) 因此, 我们认为大同方言中的句尾“不、没”语义并未虚化, 仍是否定词。黄国营 (1986) 认为“‘吗’字是从正反问句句末表示‘反’ ( 否定 ) 的那一部分虚化而来的”, 即是非问句是由正反问句发展而来, 语气词“吗”是由否定词虚化而来。[7]大同方言然否问句中的否定词没有虚化, 这可能是该方言中没有疑问语气词“吗”的主要原因。

2.VP+M (语气词) +Neg

这类句式可以看作是上面“VP-Neg”句式的扩展形式, 其中的“M”是语气词, 该句式在方言中的使用频率和“VP不”大致相当。根据语气词和句尾否定词的不同 , 可以分为“VP + 呢 + 不”、“VP+ 呀 + 不”和“VP+ 勒 + 没 (呢) ”三小类 :

A.VP+ 呢 + 不

(52) 你认的他呢不?你认不认识他?

(53) 小王这会儿胖呢不?小王现在胖不胖?

“VP+ 呢 + 不”中的“VP”可以是 动词、形容词或动宾短语。语气词“呢”的出现, 使整个句子在语气上比“VP不”句式舒缓, 并强化了疑问的力度。同时, “呢”的出现, 还突出了句末“不”的否定意味。

“VP+ 呢 + 不”式的答话通常很简短 , 肯定式用“VP+ 呢”, 否定式用“不 +VP”。例如 :

问 : 你去北京呢不?你去不去北京?

答 : 去呢。 ( 肯定 ) 不去。 ( 否定 )

问 : 你想家呢不 ? 你想不想家?

答 : 想呢。 ( 肯定 ) 不想。 ( 否定 )

B.VP+ 呀 + 不

大同方言中“呀”是一个表示将来时态的语气词, 所以这类然否问句往往是对将要发生的事情进行询问。例如 :

(54) 你今儿走呀不?你今天走不走?

(55) 下了班, 你上街呀不?下了班, 你上不上街?

(56) 过年你儿子回来呀不?过年你儿子回不回来?

“VP+ 呀 + 不”式的答句也很简短 , 肯定式用“VP+ 呀”, 否定式用“不 +VP”。

“VP+ 呢 + 不”式和“VP+ 呀 + 不”式对译成普通话后 , 字面上看不出有什么区别 , 例如 :

你喝酒呢不 ? →你喝不喝酒 ? (普通话)

你喝酒呀不 ? →你喝不喝酒 ? (普通话)

但这两种问句在大同方言中语义蕴含有区别 , “你喝酒呢不 ?”可以问你现在喝不喝酒 , 但更多的是问你平时能不能、会不会喝酒, 是对人的一种惯常行为习惯的询问。而“你喝酒呀不 ?”是问你现在想不想马上喝酒。这说明方言中“呢”和“呀”两个语气词所蕴含的时间意念是不同的。“呢 + 不”问此时此刻及其之前的事 , “呀 + 不”问此时此刻之后的事。所有的“呀+ 不”句在语境的帮助下可以转换为“呢 + 不”句。如例 (56) “过年你儿子来呀不”可以转换成“过年你儿子来呢不 ?”句义没有改变 , 但“呢 + 不”句一般不能转换成“呀 + 不”句, 例如“平时你抽烟呢不 ?”不能说成“平时你抽烟呀不 ?”。

C.VP+ 勒 + 没 (呢)

该句式为“VP—Neg”中“VP没”的扩展形式, 这类然否问句的特点是在VP后带表完成体的助词“勒”, 句末可加语气词“呢”。例如 :

(57) 吃饭勒没呢 ? (你) 吃没吃饭?

(58) 你买新衣裳勒没呢 ? 你买没买上新衣服?

和“VP没”句式一样, 这类问句只出现在对已然事件的询问中。语气词“呢”可使语气舒缓, 避免问话的突兀、生硬。

郭校珍 (2008) 认为山西方言反复问句中的中置成分是体标记而非语气词。[8]我们认为从大同方言疑问句的整个系统来看, 大同方言然否问句中出现的“呢、呀、勒” (中置成分) 等词, 在句尾时也带有时体的特征, 如果把前者称为“体标记”, 后者归为“语气词”, 会使系统发生混乱。从这些词的历史来源看, 把它们看作带有时体特征的语气词可能更好些。

3.VP—Neg—VP

该句式在方言中使用频率不高, 可能是受普通话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式句式。例如 :

(59) 她买的衣裳好不好 (呢) ?

(60) 红红考没考上大学 (呢) ?

这类句式在使用的过程中可在句尾加上语气词“呢”, 加上后句子的语义不变, 语气上显得更舒缓。

(二) 谓语动词为系动词“是”

大同方言里没有疑问语气词“吗”。普通话带“吗”的是非问句, 大同方言主要用语调 (升调) 来表示疑问。除语调外, 陈述句和疑问句同形。例如 :

(61) 这本书是你的? / 这本书是你的。

(62) 他是学校毕业的? / 他是学校毕业的。

此外, 普通话中是非问句大同方言中常用“是不”的固定格式来表示。例如 :

(63) 是不你们明个考试呀?你们明天考试, 是不是?

(64) 那儿是不可冷呢?那个地方很冷, 是不是?

(65) 王兵是不开过煤窑?王兵是不是开过煤窑?

这里“是不”应是“是不是”的省略形式, 在句中只出现在主语前或主语后两个位置。回答时, 可用“就是 / 不是”作答。因为它提问的是整个事件能否成立, 我们把它看成是然否问句的一种。

根据以上对大同方言中的三种类型疑问句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大同方言的疑问句在表达形式和手段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

1. 表达疑问的语法手段主要有语调和句式两种形式。

大同方言里没有疑问语气词“吗”。普通话带“吗”的问句, 大同方言主要使用语调 (升调) 来表示疑问。

此外, 大同方言中有些疑问句是通过一些固定的句式来传疑的。在选择问句中有“VP1/NP1—M—VP2/NP2—M” (M为语气词 ) 和“是VP1/NP1还是VP2/NP2”两种格式。在然否问句中则多用在陈述句中加“是不” (?i??p??32) 的固定格式来表示。

2. 疑问语气词具有表体的功能

大同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除了表示疑问的功能外, 往往还具有表示时体的特征。一般情况下语气词“呀”表将来时体, “勒”表完成体。其中, “呀”表将来体的特征最明显。例如 :

你爹七十呀? (你爹快七十了?)

你上山去呀? (你上山去?)

你将将看电视勒没? (你刚才看电视了吗?)

这和晋语区其他方言中语气词兼表时体的特点相一致, 应是晋语整体特征在大同方言中的具体体现。

3. 部分问句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句式

受语言接触的影响, 大同方言在词语和句法结构上受普通话的影响,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在疑问句上, 除了直接从普通话中借来的疑问句式外, 还出现了部分方言和普通话混合的问句格式。如选择问句中“VP1/NP1—M还是VP2/NP2—M”句式, 就是方言“VP1/NP1—M—VP2/NP2—M”句式和普通话“VP1/NP1还是VP2/NP2”句式相互影响而出现的混合句式。

参考文献

[1]孙玉卿《大同方言的词缀“忽”》, 《方言》2001年第4期

[2]邢向东《神木方言研究》, 中华书局, 2002

[3]朱德熙《语法讲义》, 商务印书馆, 1982

[4]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 《现代汉语研究》,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85

[5][7]黄国营《“吗”字用法初探》, 《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邵敬敏、王鹏翔《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一个类型学的过渡格式研究》, 《方言》2003年第1期

反问句的例子 篇8

关键词:问句逻辑,选择问句,语义预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引言

早期的研究都把预设当作语义学的内容,认为预设是句子之间的关系;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学界受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影响,发现预设也是一个语用概念,自此,就引发了对语用预设的狂热研究,与此同时,对语义预设的研究被搁置。但是,对预设的分析不能抛开语义部分,因为它是语言研究的基础层面之一;而且,对语义预设的研究也有助于对句子的语义结构及所呈现出来的语义关系进行相对透彻的理解(彭玉海 2001)。

在逻辑学层面,问句的结构统一被分为两部分:常元和变元。问句的常元是问式,即问号和问词,问句的常元决定问句的形式; 问句的变元是问句中除了问式的其余部分,决定并体现问句的内容,因此,变元部分与问句的语义预设直接相关。基于此,本文讨论了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及其与答语间的限制关系,试图对其中存在的争议提出自己的看法。

2 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分析

关于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目前学界仍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1)“是非问句 + or not”句是否应归属为选择问句,这种形式的问句的语义预设与选择问句的是否相同;2)选择问句提供的可能世界的数目是两个还是多个,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是二值还是多值。针对以上两个问题,本文通过例句作以下分析:

Do you like tea or not?

该问句的常元为“do”和“?”,变元为“you like tea or not”,由于这里的“not”是“you dont like tea”经过删削后留下的,则变元部分的完整表达应为 “you like tea or you dont like tea”;因此,该问句的语义预设部分应该为“you like tea or you dont like tea”,与是非问句“Do you like tea?”的语义预设是完全相同的,都是提供了两个相互矛盾的可能世界,选择范围也具有封闭性,需要做出“是”或“非”的判断。由此可知,“是非问句+ or not?”句应归属为是非问句的变体,也是二值变量的封闭性疑问句。

但若问句中提供了至少两个选择项,且选择项的语义关系相容,则选择问句被解读为多值变量的疑问句,即提供选择的可能世界的数目为多个,选择范围也是开放的,但相对于特殊问句而言,其选择范围较小。其语义预设也是多值的,包含了多个不相容的命题,可表示为P v Q v T …,这些命题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命题之间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选择项。例如:

Do you like tea,juice or coffee?

此问句的常元为“Do”和“?”,变元为“you like tea, juice or coffee”;由于“or”具有域的属性,在此问句中,若“or”被识解为狭域,即“or”所管辖的区域只涉及到句中的名词短语,则该句被解读为是非问句,那么其语义预设为“you like tea, juice or coffee”Ⅴ“you dont like tea, juice or coffee”;若“or”被识解为宽域,即“or”所管辖的区域涉及到了整个句子,则该句的变元可扩展为“you like tea, or you like juice or you like coffee”,即语义预设为“you like tea, or you like juice, or you like coffee”;由于“tea”“juice”“coffee”在语义上是兼容的,问句实际上是在“tea”“juice”“coffee”所在的语义场中作选择,此时问句可被解读为多值变量的选择问句,其语义预设也为多值,即“you like tea,or you like juice, or you like coffee, or you like both tea and coffee or you like all…”,此语义预设包含多个命题,但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然而,如果选择问句中选择项的数目为二,且语义互相矛盾时,选择问句被解读为二值变量的疑问句,即提供选择的可能世界的数目为二,此时的语义预设也是二值的,但同样是对“值”的选择,而非判断,可表示为PⅤQ。

1) Is the new teacher male?

2) Is the new teacher male or not?

3) Is the new teacher male or female?

句3)的常元为“?”和“Is”,变元为“the new teacher is male or female”,该句中的“or”只能被识解为宽域,否则句子没有意义。因此,变元可扩展为“the new teacher is male or the new teacher is female”;句1)和句2)的变元皆可扩展为“the new teacher is male or the new teacher is not male;“female”与“male”的区别性语义成分为[-male],即“not male”,由此可知,句3)中的“female”可被替换为“not male”,但此时并非是做出“male”或“not male”的判断,而是在“male”和“female”两值中做出选择。

由此可见,虽然“是非问句 + or not?”句在形式上与选择问句相似,但本质上也是要做出“是”或“非”的判断,因此应归属为是非问句,是是非问句的一个变体;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是二值的还是多值的,取决于问句所提供的选择项的数目和选择项之间的语义关系是否相容,即使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是二值的,也与是非问句和“是非问句 + or not?”句本质不同,前者是在两值中做出选择,而后者是在两值中做出“是”或“非”的判断。总之,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可概括为:至少两个不相容的命题复句,命题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命题间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选择项。

3 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对答语的限制

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包含了至少两个不相容的命题, 命题中有且只有一个为真,这些命题之间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选择项。由此可知,选择问句的问点或焦点应该落在选择项上,而答语是对命题或选择项的选择。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为答话人提供了选择依据(选择项所具有的特征“F”)和具体的选择范围(选择项)。

Do you like tea or coffee?

此问句的语义预设为“you like tea, or you like coffee, or you like both…”,为问句提供了完整的语义内容,问句的焦点落在了“or”连接的并列命题的选择上,问句的答语需要从多个命题中做出选择,具体来说,就是从“tea”和“coffee”中做出选择,可见,该预设为答话人提供了选择依据和具体的选择范围以及回答的形式。

4 总结

本文从问句逻辑的角度,对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做了详细分析,并对其中存在的争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推知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是一个由至少两个不相容的命题组成的复句:P v Q v T …; 由此可知,“是非问句 + or not”类句子只是形式上与选择问句类似,但实质上只是是非问句的一个变体。

此外,本文对选择问句的语义预设与其答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发现问句的语义预设既决定了问句的语义内容,又反映了问句的语义关系,还可折射出问句答语的形式与内容。

参考文献

1.Dean, N. Logic and Language [M].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3.

2.Levinson, S. Pragma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3.Katz, J. Semantic Theory [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2.

4.Karttunen, L.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Questions [J]. Linguistic Philosophy, 1977(1): 3-44.

5.Kiefer, F. Questions and Answer [C]. Dordrecht: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3.

6.Saeed, J. Semantics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7.

7.戴耀晶.汉语疑问句的预设及其语义分析[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8.彭玉海. 预设的语义描写功能[J].中国俄语教学,2001(4).

9.王维贤等.语言逻辑引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

上一篇:灯箱广告制作合同书下一篇:高中考试反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