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2024-06-13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精选7篇)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篇1

山西省电化教育馆

2013年是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是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之年,围绕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的总体目标,我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的,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建设以互联网和云计算为环境支撑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通过行政推动、示范试点等有效手段,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积极推动有关政策的出台,以行政促应用 省教育厅于2012年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设置了综合工作组和四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了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密切合作的工作机制。我馆作为成员单位,配合基教处开展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工作。一是协助教育厅制定出台《山西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把“三通两平台”的分任务分解细化,形成系统、科学的行动方案,确保工作推进有序;二是制定了《2014-2015年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安排意见》。总体指标与三年行动计划保持一致,分年分项制定了推进措施,明确了各市、县的工作目标和责任,与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体系完整、相互配套的工作措施;三是围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参照国家《数字校园 1 示范校建设参考指标》,结合我省实际,制订了《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标准(试行)》,从互联网接入、校园网络环境、基础设施、教学应用、教师个人空间、教学资源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标准已于2013年7月印发至各市,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层次应用提供了行政依据;四是出台了《山西省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指导意见(试行)》。意见提出,我省“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建设将充分依托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计算、存储、资源和运营优势,建设网络学习空间软件平台,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分享、沟通、反思、表达、传承等活动提供载体服务。在政策出台与行政推动方面,各市也积极出台了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意见与应用意见,召开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一些市还是以政府名义出台和召开的,工作推进力度很大。

二、积极开展试点实验项目,以示范引领应用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学教研”是我馆实施“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的一个实验项目。“三通两平台”工程中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习空间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目前也没有一个权威的解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们认为学习空间必须与日常教学、教研紧密结合,深层次解决教学教研实际问题。基于以上理解,我们结合我省课改实际,在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目的是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如何有效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计划用两年时间完成。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平台已经搭建完毕,功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网络 2 教研和学习空间个性化服务。全省共有37所实验校、173个实验班、468名实验教师在11个学科上开始实验。该项目在“山西省网络教学教研寿阳县现场会”和‘山西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班班通”芮城现场会’上进行了展示,得到领导和与会者的一致认可。

三、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积极探索和尝试 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是我省加快落实“三通两平台”任务的重要举措,符合我省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需求,对于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重心从资源建设向服务提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论证和筹备建设中我们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用户量大,对网络环境和基础设施的要求高;二是建设成本高,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后续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三是服务类型广,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开展全口径服务,以及从课件资源库向多元化的交互式互联网服务转型的客观需要,对平台的服务形式、内容和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组织有关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权威专家召开了专项论证会,就项目的实施办法、技术标准和发展机制进行了充分讨论,并形成了以下共识。

1.应用技术手段满足服务需求。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紧密围绕应用需求为建设基础,以ICT(信息通信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为依托,支持多用户大并发应用。通过建立云计算数据中心,以宽带网络(固网和移动互联网)、城域网和校园教育网络环境为传输载体,形成面向全省的网络教育云服务体 3 系,提供包括基础数据应用、教育资源应用、云存储、网络视讯、网络空间、远程教育与培训等多元化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2.开拓建设思路,创新发展机制。广泛吸收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采取由政府主导,企业投入建设、参与运营的方式,减少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并把选择权交给教育教学一线,通过市场行为建立需求与服务间的紧密对应关系。同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支持,以及在生均经费中列支信息服务专项经费等政策,最大化实现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效率和发展成果。

目前,根据《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规范,《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征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国内多家优质企业积极响应,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已经逐渐清晰,建设实施方案中规划的各项互联网服务项目,包括网络微视频、网络选修课、网络培训和专递课堂等,均已完成前期开发工作,进入上线测试阶段。同时,正在积极争取教育厅、财政厅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四、发现和推广市域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的典型 2012年,运城市就出台了《运城市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实施意见》,把“班班通”教学应用、“人人通”试点应用放在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地位,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典型引领、行政推动、活动促进”的方针,把“班班通”教学应用、“人人通”试点应用同课堂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同学科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同教师专业成长结合起来,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加大应用力度,不断强化推动措施,有效地促进了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一县(校)一亮点’。”9月,在全省“班班通”、“人人通”教学应用芮城现场会上集中进行了展示,13县(市、区)、5所市直学校利用电子白板一体机和精彩的解说,集中展示了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研方式;展示了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专业成长,促进角色转型的新途径新方法;展示了不同学段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新方式、新路径;展示了县、乡、校三级资源库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以及我们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方面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探索,受到了王珠珠馆长和张卓玉副厅长的高度评价。人民网、山西日报、中国教育信息化网等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五、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应用情况

我省自2012年底启动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以来,为全省501所8人以上的教学点配备数字资源接收播放设备,通过宽带卫星网络,为地处偏远的教学点输送优质教学资源。各项目县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强化组织保障,创新教学应用形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芮城县积极探索,充分发挥中心校示范带动作用,借助网络优势,扩大数字资源的应用范围,实现异地同步课堂教学,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加强教师培训,利用示范课、交流课、汇报课等手段,组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切实提高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资源开展教学应用的能力。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装处乔玉全处长对我省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对芮城县、临 5 猗县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六、即将开展全省“班班通”设备教学应用年活动 我省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班班通”项目已实施三年。为有效推动“班班通”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学水平,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教育厅将2014年确定为“班班通”设备教学应用年,主要开展6个方面活动:一是组织开展第二届山西省中小学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技能大赛评比活动;二是组织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示范课展示、观摩、交流活动;三是启动实施“‘班班通’教育教学资源进教室计划,开发交互式数字资源、“同步课堂”资源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数字资源,实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探索多途径实现“班班通”的新举措;四是组织开展优秀课件和微视频评选活动;五是组织开展山西省“班班通”多媒体设备教学应用示范校评选活动,发现和培养“班班通”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应用和教学管理方面的典型;六是启动实施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篇2

教育资源平台是国家教育资源中心为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搭建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应用环境,目的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广大师生提供智能导航和以学习空间为基础的多种教学应用服务,为社会各方的资源供应者提供推广服务,为各级政府、各类学校采购资源和应用服务提供支持。教育资源平台在提供资源上传下载服务的基础上,强调以学习空间为核心的资源推送,把不同用户所需要的资源送入不同的个人空间,以教师的教学空间应用带动学生、家长和学校的空间应用,以“网络平台校校通”促进“优质资源班班通”和“学习网络人人通”,让优质资源和创新应用服务到家、惠及人人。

由于临泽县成为教育资源平台使用的首批试点地区,我们有幸成为教育资源平台的首批使用者。两年多来,教育资源平台在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如影随形:学习前沿教育理论,积累教育教学资源,交流网络信息技术,反思自身工作得失,相互促进,共享智慧。教育资源平台中的教师空间逐渐变成了教师的工作室、图书室、资料室、百宝箱,不仅使教师的资料管理整齐有序、资源使用方便快捷,也记录下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点滴与智慧。

一、让教育资源平台成为教师的成长档案室

作为教师,工作多年积累的各类资料数不胜数。教育教学资料积累难,收藏难,分类难,整理难,而在使用时能及时地找到它更难。有了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以后,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教师科技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空间文章栏目分为几大类,再将大类细化为若干个小栏目,将自己的资料上传其中,条目清晰,使用方便。在具体实践中,笔者对自己的教学资料进行了分类管理(如图1、图2所示)。

资料充实、分类明晰的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不仅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而且可以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真正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者和课程资源的承载者。平台空间记录着教师每一个成长的脚印,成为教师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成长档案室。

二、让教育资源平台成为教师的便捷工作室

“老师,您插在一体机上的U盘,被擦黑板的同学撞碎了”。

这是2015年12月底,笔者应一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做培训经验分享时发生的事。组织培训活动的教师听到U盘被撞坏后,脸都变色了。几百人的讲座,没有课件资料是不行的,现在回临泽县去取新课件又不现实。

“宋老师,怎么办啊?”

“一体机网络通着没?”

“通着呢!”

“那就好办!”

笔者迅速打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登录个人空间,找到并打开了培训所需的课件资料,培训也得以如期进行。充实的内容分享和丰富的资源展示,赢得了参培教师的热烈的掌声。同时,这个小插曲也让参培教师感触颇深: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确实为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方便,恰当运用,的确可以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方便快捷。

还有一次,笔者因为出差耽误了行程,而第二天又有笔者执教的语文课和学校安排的防震演练活动。为了不影响学生的课程和活动,笔者通过教育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先以明确的自学目标重新修改了导学案,将教学课件分为“自学”和“反馈”两部分,制订了学习达标检测作业,发到了班级空间资源库里并以公告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任务和环节;下载学校防震演练方案,根据要求设计了班级演练实施步骤,就演练内容、环节、路线、人员安排等做了详细说明,并发布班级公告。回来后了解到,学生的学习和演练效果都没有受到影响。不难看出,教育资源教师空间平台已经变成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移动工作室!

三、让教育资源平台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源百宝箱

下面以一则课堂教学实例和一则培训活动实例,说明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的教学资源百宝箱作用。

为了向学生讲授启蒙经典—《弟子规》总叙部分内容,笔者登录教育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打开资源库中的“经典诵读”文件夹,和学生一起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文本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PPT课件生动地学习了《弟子规》总叙部分的内容以及其蕴含的道理,并通过交流反思,体会到了《弟子规》所赋予的现实意义。

笔者为一所中心小学做课题培训,从研讨交流可以看出,理论的讲解对于培训学员来说并不直观,他们更想看到的是具体的过程性内容,甚至是已经成型的模板等。于是,笔者将自己在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课题研究”栏目内的课题资料推荐给了他们,从课题申请表、实施方案、过程资料,到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从文本资料到音视频资源及相应用软件等。培训学员除了对笔者表达谢意外,更多的是对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使用便捷的羡慕和赞美—教师空间真的变成了教师工作的百宝箱。

四、让教育资源平台成为教师创新教研的新机制

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的良好运用促进了传统教研工作的创新。伴随课程改革的深化,教研的校本化成为教学研究成熟的标志之一。而引导全体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全过程则是校本教研的关键。教育空间恰恰为学校、为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便捷的技术平台。教育资源平台教师空间的高效使用,提升了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突破了传统教研迈向校本教研的瓶颈。

2014年,学校确立了《信息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板书的运用艺术》的研究课题,目的是调查研究信息技术时代教师对传统板书的运用走向。课题研究面很广,单凭“一人一科”是不能说明问题的。这时,笔者想到了教育资源平台的教师空间,何不在这里进行调研呢?笔者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课题研究的内容、意义、目的、目标发在了空间里,并广泛征集富有科学性、实用性、艺术性的各学段、学科的教学板书。一月之后,竟然收到了各类板书千余幅,收到各类使用经验和建议思考两万多字,有些板书还被多次跟帖,阐述了教师自己的见解和使用心得,更令人惊喜的是还有一些学者、专家的建议,让我们如获至宝,信心倍增。

建立在教育资源平台上的学科教研活动,能全面调动教师、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学者、专家、骨干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的教研机制使传统的教学研究活动变成了常态、及时的沟通与共享,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开创了新途径。

五、结束语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搭建 篇3

摘要:“三通两平台”建设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标志性工程,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着教

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教育资源 公共服务平台 空间 建设

一、建设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并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的具体要求,这对进一步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空间的搭建可以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网络学习空间,所有开通空间的学校、教师、学生既能在这里下载使用免费资源及应用,也能选购付费资源及应用,还能销售或分享自制的资源。平台以政府投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市场提供增值服务为辅、个人资源自由分享与交换等多种运营模式来促进教育资源灵活应用,让每位学生都能享受到教育信息化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二、空间的建设

此平台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建立空间,包括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机构空间、班级空间以及教育企业机构空间,成为人人学习的空间。打造出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在网络上从事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一个集教学应用、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教学交流于一体并可定制、可编辑的个性化信息门户。

1.机构空间

教育行政机构空间:教育行政部门机构空间与下级机构空间之间建立联系,机构空间之间通过自动获取相关机构门户网站或由机构管理员在机构空间上发布相关信息,下级机构会自动看到上级机构空间所发布的信息,其他用户空间访问机构空间查看信息、留言,或在线互动解决问题。

学校空间:学校空间会自动获取展示学校门户网站内容,班级信息、教师空间成员、学生成员和学校应用、学校校本资源以及空间管理员发布的学校通知、公告等信息,平台自动将这些信息推送到相关教师、学生、家长手中。

班级空间:按现实班级打造虚拟的网上班级,满足班级学生、教师和家长在线上、线下、课堂内、课堂外的立体化互动交流以及共建、共享班级资源,班级空间提供班级展示、师生交流功能,以此拓展传统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结构,为教师、学生、家长提供了更加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

企业空间:教育企业在企业空间中发布企业所研发的教育新产品、新应用产品的详细信息、使用帮助以及产品的售后服务等信息供学校、教师、家长选购。

2.用户空间

教师空间: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网络工作与学习空间,主要围绕教师的课前备课、课中授课、课后作业等多种场景,包装系列应用,实现云端资源直达课堂、云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常态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师的教研提供系列应用。教师空间主要展示教师所发布的资源、心得、文章、照片、作业答疑、个人作品等信息,教师登录空间后可以维护个人备课本信息,空间会同步推送当前教师教学中所需要的资源,教师通过空间发布作业、通知,上传分享教学资源,让学生和家长进行查询。此外,教师还能发起一些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与家长交流如何教育孩子,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答疑解惑。

学生空间:主要面向中小学打造的交互式、个性化、自主性的网络学习空间,内含形式多样的学习、课外拓展和互动娱乐方面的应用,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资源的共享和学习主体的互动。学生进入空间能够查询、下载优质的教学资源学习,方便学生学习其他名校教师的教学资源,记录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笔记、学习心得以及与教师交流、互动等。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家长空间:家长空间是专为学生家长设计的网络空间,家长在空间中即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查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了解孩子的成长曲线、与教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与家长交流孩子的教育心得等。随时随地与教师沟通,做到真正的家校互通,实现零距离沟通。

3.专题空间

名师空间:设置名师空间专栏,组织名师团队开发各类精品资源,并向各类用户提供精品资源,平台为名师设置专用专题门户,向用户提供各名师团队详细介绍以及精品资源信息,用户使用名师空间里的精品资源,并对资源进行评价,与名师进行在线交流活动。任何教师只需要通过一台电脑和一个麦克风,就可以为省内或全国各地各年龄段学生提供各种形式的在线辅导和教学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课件管理、课程教学、答疑解惑、学员评价等功能模块,从而达到让教师为学生提供针对性、个性化的辅导答疑,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信息化理念。

教研空间:教研空间是省、市、县、校教研部门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主题空间,教研空间应具备建立跨区域的教研小组、设置教研课题、布置教研任务、开展教研讨论、形成教研成果等功能。

其他空间:平台应支持组织空间授权个人用户创建专题(扩展)空间,如学习小组空间、兴趣社团空间等。此类空间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管理责任人员和讨论主题(话题)、成员自愿加入(或由管理员邀请加入)、有自己独立的内部共享信息和信息发布平台。

三、空间交流共享

1.家校互通

家长通过家长空间查看孩子的个人信息、上课课表、各位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在学校的考勤情况、日常表现、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情况,接收学校、教师发布的通知公告,获取孩子最新的测试成绩,进入班级群同教师和其他同学家长沟通,观看平台推送的名师课堂视频。学生通过学生空间来查看个人课表、任课教师个人信息及联系方式,获取教师发送的家庭作业,查看个人考勤记录、日常表现,进入班级空间上传照片与师生沟通交流,观看教师或系统推送的视频等教育资源。

2.网络云盘

网络云盘提供个人空间、机构空间的私有云、公有网络云盘服务,供各类空间用户上传自己的资源到云盘空间,用于课堂教学或与其他用户分享,用户使用离线下载资源库资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至教育机构云盘空间,如果学校接入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私有云存储系统,则自动将本校教师下载的资源保存至学校私有云的空间中就近访问,云盘覆盖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系统,方便用户分享个人资源。

3.社区生活

通过个体空间的社区交友网络功能,为各级用户提供与教育相关的社区(社交)生活功能,通过基础性的空间更新、评论、私信、话题等功能实现如个人空间展示、资讯公告、个人动态、资金账户、个人相册、网络日志、课程表等功能,以此让个人空间使用生活化、便利化、常态化。

网络学习空间的创新不仅要支持有组织的课堂教学,将原有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映射到网络上,而且要能够支持、促进自组织的泛在教学,服务于教学的新体系、新模式。

四、结语

建成后的平台能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服务,利用平台空间中的教学应用系统,各类教育人群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习评测、家校互通、资源建设等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装备的作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人人通”,实现教育部门、学校与师生(家长)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互通,切实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篇4

第一条 为规范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运行,提升平台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建设、运行、服务和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下简称交易平台)是指实施统一的制度和标准,具备开放共享的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为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资源交易综合服务的体系。

公共资源交易是指涉及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具有公有性、公益性的资源交易活动。

第四条 交易平台应当立足公共服务定位,坚持电子化平台发展方向,遵循政府主导、管办分离、开放透明、资源共享、高效便民、守法诚信的原则。

第五条 按照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要求,实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相互分离的监管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及其当事人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主动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统筹指导和协调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相关工作。

各市州人民政府发展改革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指导和协调等相关工作。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国土资源、建设、国有资产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所属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职责分工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各级各类交易平台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设施和服务等。

第二章 交易范围

第七条 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项目实行目录管理。所有纳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转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项目应当纳入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由省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由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涉及进口机电产品招标投标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推进其他各类公共资源纳入统一平台交易。纳入平台交易的公共资源项目,应当公开听取意见,并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列入公共资源交易目录的项目应当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禁止任何形式的场外交易。

省属驻省内各市县单位、驻省外单位交易项目可选择在驻地交易平台进行交易,也可以选择在省本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

第三章平台运行

第九条 交易平台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我省规定的场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交易规则和数据对接要求,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必要的现场服务设施。

市场主体依法建设的交易场所符合我省规定场所设施标准的,可以在现有场所办理业务。

第十条 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交易平台交易应当按照以下程序组织实施。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一)受理业务。对进入交易平台的各类交易项目,统一由交易平台设立的受理窗口受理登记。交易平台依据有关规定,受理经行政监督部门审核通过的项目交易资料。对进场交易申请人材料齐全的进行受理登记;材料不齐全的,一次性告知补正后受理登记。

(二)安排时间场地。受理登记后,根据项目交易需求,由交易平台统筹协调安排开评标(挂牌、拍卖)时间及场地。

(三)发布信息。凡发布公共资源项目交易信息,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应当在本级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指定媒体统一发布,并接受市场主体和社会各界的咨询。

(四)缴纳保证金。缴纳投标保证金应严格按照国家法定标准和程序进行。投标保证金由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要求提交,可以由交易平台专设窗口统一代收代退,逐步推进网上转账和退付。积极推行银行保函方式缴纳保证金。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核准(备案)银行保函缴纳方式或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明确银行保函缴纳方式的,交易平台应该允许使用。银行保函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收退,并对其有效性、真实性负责。

(五)确定评标评审专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评标评审专家由项目单位在行政监督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的监督下,从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中抽取。

(六)组织开评标。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均应在交易平台组织实施,评标报告(交易结果确认书)由交易活动当事人签字确认。

(七)公示交易结果。交易平台根据交易组织方提交的书面交易结果,发布公示信息,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由招标人或招标代理机构发放中标(成交)通知书。

(八)缴退费用。中标单位、未中标单位分别在签订合同和确定交易结果后,按照相关要求,办理相关费用缴纳、保证金退付等事宜。

(九)资料归档。交易活动结束后,按照相关要求,应由交易平台保存的资料,由交易平台保存,应由招标人(采购人)或代理机构保存的资料由招标人(采购人)或代理机构保存。

第十一条 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根据国家的规范和标准,推行统一资格预审申请文件、资格预审文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的标准模板,推广使用电子标书、电子开标评标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推进全省范围内的远程异地评标和评标评审全流程电子化。

第四章平台服务

第十二条 交易平台应当推行网上预约和服务事项办理,确需在现场办理的,实行窗口集中,简化流程,限时办结。有关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工作规范、收费标准和监督渠道应当按照法定要求确定,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十三条 交易平台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公告、资格核验结果、交易过程信息、成交信息、履约信息等,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指定媒体依法及时向社会公开。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及其他依法应当保密的信息除外。

交易平台应当无偿提供依法必须公开的信息。

第十四条 交易服务过程中产生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以及音视频等,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归档保存。

第十五条 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从事以下活动:

(一)行使任何审批、备案、监管、处罚等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二)违法从事或强制指定招标、拍卖、政府采购代理、工程造价等中介服务。

(三)强制非公共资源交易项目进入平台交易。

(四)干涉市场主体选择依法建设和运行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

(五)非法扣押企业和人员的相关证照资料。

(六)通过设置注册登记、设立分支机构、资质验证、投标(竞买)许可、强制担保等限制性条件阻碍或者排斥其他地区市场主体进入本地区公共资源交易市场。

(七)违法要求企业法定代表人到场办理相关手续。

(八)泄露公共资源交易中应当保密的各类信息。

(九)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

第十六条 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提供公共服务确需收费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根据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的性质,其收费分别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管理,具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按照本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交易平台发现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保留相关证据并及时向同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报告。

第五章 专家管理

第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依法需要评标评审的,应当按照全国统一的专家专业分类标准,从依法建立的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专家,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对专家实施监督管理。

使用国家有关部门评标专家库专家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或者国家有特殊要求,采取随机抽取方式确定的专家难以保证胜任评标评审工作,需要指定、外聘专家的,由项目单位提出,报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备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跨区域选择使用专家资源,积极推广专家远程异地评标评审。

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在各级各类交易平台设立专家抽取终端。评标或评审时,专家应在专家抽取终端采取随机方式确定。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评标评审专家使用和管理应遵循《甘肃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和专家库管理办法》(甘政办发〔〕172号)规定。

第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的建设、管理和维护。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健全专家选聘、考核和退出机制,强化专家责任追究。

第二十条 交易平台应按规定对专家的评标评审行为进行评价,定期向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管理部门反馈情况及问题。

第二十一条 省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应当与国家综合评标评审专家库连接,实现专家资源及信用信息共享。

第六章 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十二条 省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与国家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对接,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服务。

第二十三条 市场主体已经在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登记注册,并通过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共享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不得强制要求其重复登记、备案和验证。

积极推行全省数字证书“一处办理,全省免费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支持不同电子认证数字证书的兼容互认。

第二十四条 各类交易平台依法建设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要与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和有关部门电子监管系统对接,并按照规定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市场主体信息、交易信息、行政监管信息的集中交换和同步共享。

第二十五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依托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建立公共资源交易主体信用信息库。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当事人资质资格、信用奖惩、项目审批和违法违规处罚等信息,自作出行政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上网公开,并通过相关电子监管系统交换至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各交易平台要在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记录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的有关信用信息,相关信息纳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交换共享。

第二十六条 省公共资源交易局汇总全省交易数据,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为各级交易平台提供自助式统计分析服务。

第二十七条 交易平台和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在公共资源交易数据采集、汇总、传输、存储、公开、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数据安全管理。涉密数据的管理,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应当分别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系统对接,交换共享公共资源交易相关信息、项目审批核准信息和信用信息。

第七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省发展改革委对各级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实施业务指导和综合监管;协调督促行政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职责,纠正、依法查处不正确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会同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加强对中介机构、评标专家库的监管;会同相关部门负责社会交易平台的验收。

第三十条 各级招标投标、财政、建设、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等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第三十一条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推动建立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项目登记,公告发布,开标评标或评审、竞价,成交公示,交易结果确认,投诉举报,交易履约等交易全过程监控。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以及和其对接的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应当实时向监管系统推送数据。

第三十二条 建立市场主体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事前信用承诺制度,要求市场主体以规范格式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并纳入交易主体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三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和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信息作为实施监管的重要依据,逐步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失信主体参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依法予以限制,对严重违法失信主体实行市场禁入。

第三十四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关联比对分析机制,开展监测预警,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监管重点。

第三十五条 各级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应当完善监督渠道,加强社会监督,设立和公布监督举报电话,开通网上监督举报通道,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受理投诉和举报,并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违法违规行为及时作出处理。

第三十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委会同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联合抽查机制,对有效投诉举报多或有违法违规记录情况的市场主体,加大随机抽查力度。

各级发展改革委、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过程中,有权查阅、复制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有关文件、资料和数据。交易平台应当如实提供相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 各级发展改革委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会同交易平台建立由市场主体以及第三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交易平台提供服务情况进行评价。

第三十八条 市场主体或社会公众认为交易平台及其工作人员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可以依法向相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发展改革委或政府指定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机构投诉、举报。

第三十九条 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自律管理和服务。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是根据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各类交易特点,按照有关规定建设、对接和运行,以数据电文形式完成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在线监督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信息系统。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系统是指联通公共资源电子交易系统、监管系统和其他电子系统,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信息数据交换共享,并提供公共服务的枢纽。

第四十一条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是指由政府推动设立或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确定的,通过资源整合共享方式,为公共资源交易相关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等提供公共服务的单位。

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总结 篇5

汝守华

(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157010)

摘要:通过对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的回顾,介绍平台服务的保障措施、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总结共享服务平台的管理与服务经验,希望能对地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开展服务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创新创业 中国分类号:C203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是按照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原则,为牡丹江市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信息查询、技术创新、质量检测、法规标准、管理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设备共享等服务的综合机构,平台以整合境内科技资源,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行业科技进步,更好的为我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为宗旨。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原则”搭建的服务平台,有效地解决了我市科技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源”的矛盾,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的开放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在营造区域创新创业环境氛围,服务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平台坚持公益性服务公众的方向,依托专业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利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与风险,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着重解决中小科技企业共性需求,畅通信息渠道,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一、构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历程

1、起步阶段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科技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基于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科技条件平台纷纷开始构建。2007年6月,牡丹江市科技情报研究所本着为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服务的目的,挖掘特色技术资源,着手构建数字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007年10月开始,整合科技资源,改版门户网站,以“牡丹江科技”为牡丹江市对外窗口和基础平台,构建全市科技服务平台。为了摸清家底,掌握情况,首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科技资源调查活动,对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2、构建阶段

面对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的现状,我们确定了以申报项目解决资金的路线。2008年1月申报了国家财政部补助地方科技场馆建设项目——黑龙江省东南部数字服务中心建设,获得50万补助资金。利用该项目资金,购置了服务器、工作站及相关辅助设备,引进了万方数据、科普数据等科技资源,并进行二次开发。先后开发开发了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条件共享、科技人才交流、科技资源服务和电子阅览六个子平台,08年6月,具有科技资源共享、科技创新服务和科普教育相结合的平台主体基本建成。

3、发展阶段

2009年,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农村科技、科技条件、科技人才、数据资源、电子阅览、科技跟踪、国际科技合作、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奖励申报等服务和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科技专家管理、科技创新共享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模块。通过不断的努力,一个具备科技管理、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和科技创新创业等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性地方科技服务平台初步建成并投入服务。2011年市资源共享平台进行了重新规划和改版,构建了具有独立域名网站、设有独立专线和服务器,具备两级用户注册、后台三

级管理、实现与省创新共享服务平台远程无缝链接和资源共享等多种管理功能。

4、服务阶段

作为一个地方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在兼顾科普教育、农村科技、数据资源、科技信息挖掘、科技管理等多种服务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特别是在大中型仪器设备、科技高端人才共享方面,面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个人创业,提供仪器和人才共享、中小科技企业孵化服务。

二、服务实施保障措施

1、政府强力支持

牡丹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加强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健全了技术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交易、科技投融资五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原始创新体系和以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市科技主管部门更是高度重视企业创新和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优惠政策。筹建了牡丹江市高新技术创新平台和中小企业孵化中心,搭建了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设立了500平方米的科学仪器试验与检测场所,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创造了良好条件。

2、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服务平台设有平台建设与维护、科技信息收集与研究、创业辅导与培训、技术咨询与项目包装、资源共享管理与服务等服务机构。人才团队分三层,核心团队(专职)16人,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5人,高级职称10人,拥有科技管理、科技情报研究、计算机软硬件、英日俄等语种翻译、金融、经贸、企业信息化等多专业人才。专业团队(兼职专家、顾问)66人,均为黑龙江省内院士、学科带头人、行业专家、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知名专家,分能源石化、森工木业、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轻纺造纸、节能环保、电子信息、农产品及食品加工、新材料以及市场分析等11个专家组。服务团队(录入人才数据库,根据需要随时开展服务)578人,涉及各行各业,具有高级以上职称。

3、完善现代化基础条件

服务平台位于市中心,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设有检测、办公、展示、培训、电子阅览等服务区,平台拥有百兆光纤宽带、3台高端服务器、30台工作终端、摄象机、数码相机、防火墙、扫描仪、投影仪等先进的设备。平台以协作共享的方式组建创新资源资源平台,拥有图像颗粒分析系统、定速式摩擦材料试验机、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孔径测定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仪器设备215台套。围绕全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对自主创新的需求,以牡丹江市创新平台(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牡丹江市科技情报所为主体,依托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重点实验室、高校和科研院所,集成整合技术开发、中间实验、产品测试等领域的基础条件资源,建设产学研紧密结合、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

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在科技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资源共享方面的经验,创建科技创新资源服务平台,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积极性,充分发挥平台的团队作用,开展仪器设备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咨询、技术交流、科技攻关、项目包装等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进全市科技发展。细化服务职能,规范服务手段,制定《牡丹江市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绩效评估管理办法》、《牡丹江市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补贴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人才共享奖励办法》、《牡丹江市科技企业孵化管理办法》以及《牡丹江市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评估与激励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制度来加强创新资源服务的监督管理。

5、采取科学的运营方式

在科技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下,坚持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科技创新资源

服务平台。采取自有设备为主,协作服务为辅的运营方式。创新平台的设备由专人管理,全天开放,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实行成本价服务。整合牡丹江市仪器设备资源,组建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平台,成立牡丹江仪器设备共享服务理事会,在创新平台设立协调办公室,统筹管理共享工作。

6、调动各种资源储备

共享服务平台一方面坚持做好与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衔接工作,努力挖掘各类科技资源,进行知识加工,为地方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服务,作为省创新平台加盟单位,可以使用省创新平台仪器设备、专家人才、文献数据等全部资源。另一方面注重横向发展,建立了牡丹江市仪器设备、科技专家、科技成果和协作项目4个地方数据库,不断完善牡丹江市科技基础资源平台和数字科技服务中心,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服务内容

1、技术服务业务内容

① 突出仪器设备共享服务。通过开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使用需求和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储备调查研究,平台引进企业急需的稀缺仪器设备16种,建立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

② 构建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协作网,开展网络共享服务。整合了牡丹江市215台套仪器设备,成立牡丹江市仪器设备共享理事会,面对全市中小企业开展资源共享服务。

③ 作为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平台共建理事单位,可以免费享受省共享平台的科技文献、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成果以及科技咨询、数据信息、案例、培训及专家资源等服务。

④ 科技企业孵化及创新创业决策咨询服务。面对中小科技企业,汇集行业学科顶级专家和咨询机构,实现咨询资源共享,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言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2、技术服务模式

采取自有仪器设备检测服务与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专家现场诊断、咨询、培训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自有设备检测服务采取中小科技型企业提出书面检测申请或电话检测申请,平台工作人员填写作业工作单,按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只收取成本费用,半年或一个季度一结算。

协作网仪器设备检测服务采取网上填报检测申请单,创新平台网上接受申请,向相关协作网单位发出通知,协作网成员单位接受申请,服务平台向企业用户发出服务通知,企业用户按通知去相关单位进行检测,协作网成员单位填写作业工作单,收取工本费,年末创新平台给予协作网成员单位适当补偿。

专家现场诊断、咨询与培训采取无偿技术服务,依据诊断、咨询与培训次数、时间、效果,年末创新平台给予专家适当补偿。

3、技术服务手段

服务平台具有较先进的检测和试验仪器设备16种,有一支较高素质的专业服务团队。利用协作网仪器设备215台套和578位科技专家开展共享服务。自身为企业服务采取收取成本费;协作网服务采取收取工本费,后补偿的方法;专家采取无偿服务,后补助的方式。为创业科技型企业提供运营场所,利用自身优势条件和资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交流活动。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服务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注重在技术引进与创新、技术难题攻关、科技立项与成果奖励、知识产权研究分析、竞争情报、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质量认证、行政法规以及前沿科学知识等方面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四、现有资源使用效率情况

1、牡丹江市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达6.04万人次,全文文献累计下载1.2万

页;提供联机公共目录查询6千余次;开展原文传递服务426篇; 提供科技经济信息1.3万条。目前,平台已成为提供高效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对于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借助服务平台丰富的资源,平台已为许多企业提供了科技查新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创新服务、政府科技立项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其中为牡丹江科技企业科技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报免费查新检索214项。

2、建立了牡丹江市基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自有仪器设备16种,同时通过平台,实现了牡丹江市215台较大型仪器设备和578位科技专家共享服务。2010年,利用服务平台,32家企业使用创新平台仪器86台次。64位专家在创新平台的安排下,受中小型科技企业的邀请开展难题攻关、技术开发、咨询和诊断等服务。3、2010年,组织创新方法、质量认证、企业信息化、知识产权、产业联盟以及有关政策法规培训活动12次,参加培训企业120余家,培训人员1280人次。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6次,130多人次参加交流和培训。4、2010年新孵化企业8户,拥有专利技术11项,开发新产品8项,孵化高新技术项目38项;累计毕业企业30户,安排就业3000人,转化科技成果16项。

五、服务绩效

2010年,创新资源服务平台的开放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平台为32家中小企业开展仪器设备技术服务86台次,累计服务8750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93.9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780多万元。

通过协作网共享服务156台次,累计服务1.6万机时,为企业节约检测费用66万元,节省检测仪器设备投入2000多万元。

平台先后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技术服务450多项(次),制定各类技术标准20多项,服务企业40多家,提供培训2000余人次,专家服务86人次、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18项。累计为企业节省各种技术服务费用260多万元。

通过服务平台的各种服务,培植了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了24家成长型科技企业,企业开发了63种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18种,企业获得专利12项。被服务企业累计新增产值1.2亿元、新增利税1800万元。

2010年,牡丹江市为优化区域创新环境、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企业创新热情,有效激活区域科技存量资源,提高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发挥高级人才潜能,搭建了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各种资源高度集成,创新要素高度集中,实现了大开放、大共享、全方面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技企业提供全面的专业检验测试、技术咨询等服务服务,大力助推了全市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服务中心的服务,缩短了企业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与风险,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牡丹江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在构建和服务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在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加盟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的契机,完成与省平台的无缝链接,充分利用省平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服务。另一方面构建牡丹江市科技创新资源共享联盟,目前由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牵头,牡丹江市医学院、黑龙江省农经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牡丹江药检所、省林科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富通空调、恒丰造纸等大厂加盟的创新服务联盟已经建成。下一步在完善平台建设和联盟规模的同时,扩大宣传,抓好服务示范工程,争取为地方科技创新作出更大的贡献。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source shared services platform,we actively assist Enterprises in the new venture

Ru Shouhua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篇6

教育基础数据是学校各类业务系统的核心, 是学校精确管理与重大决策的依据, 是数字化校园或智慧校园应用的基础, 是向公众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重要支撑。基于教育基础数据, 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可以建立基于实名制的学习空间与网络交流平台, 可以实现网络协同教研与自主学习, 可以为校园一卡通、学生综合评价、图书管理等校园核心应用提供标准化接口, 教育基础数据是学校提供优质管理、教学与服务的保障[4]。建设并完善教育基础数据, 一方面可优化管理, 为教育决策预测提供依据, 另一方面可实现精确的教育管理并推广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

随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逐步发展, 教育信息化数据日益积累, 基础数据的建设与应用越来越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目前在学校的信息化应用中, 基础数据的应用现状是什么?应用需求是什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有效地开展基础数据的建设与应用?笔者结合在深圳教育基础数据的应用实际与建设需求, 结合云技术的应用, 就云计算环境下的基础数据的组成、基础数据的存储管理、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基础数据的交换与应用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1 教育基础数据的主要组成

教育基础数据包括学校、学生、教师和资产等信息。教育基础数据的覆盖范围囊括公办学校、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高等院校等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基础数据主要涉及的核心业务为学生学籍管理、教师人事管理、学校资产管理等业务系统。

教育基础数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1]:

1) 学校数据

包括学校的基本信息、班级数、学生人数、班级情况、领导班子、中层干部、教职工、专任教师、校园情况、校产情况、教学行政生活用房、学年经费收支情况等信息集。

2) 学生数据

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籍信息、入学信息、免费核验信息、异动情况、毕业去向、升学成绩、奖励、处分等信息集。

3) 教职工数据

包括教职工的基本信息、职位/工资、变动情况、任职情况、简历、学历学位、行政管理、党派职务、岗位证书、专业技术职务、任课、教学工作量等信息集。

4) 学校资产数据

包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装备、学校藏书、阅览室、教学仪器、体卫艺设备设施、劳动课设备配备、办公设备配备等信息集。

2 教育基础数据的应用现状

笔者收集了深圳市基础数据应用的一些情况, 目前深圳共有10个行政管理区, 截止2012年底, 共有各级各类学校约1800多所 (含民办学校与幼儿园) , 有150多万学生与10多万专职教师。

目前深圳基础数据的应用现状是:各学校已通过多年的信息化应用, 逐步积累了一些基础数据, 数据大部分是分散存储在不同的业务系统数据库中, 部分以纸质表格或EXCEL电子表格的形式进行存储, 目前还不能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开展数据的公共应用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基础数据采集没有与生产数据的业务系统实时对接, 学校的数据采集工作存在难度。目前基础数据采取每年两次的填报或修改工作, 数据不能与生产基础数据的业务系统进行同步对接。大部分学校的采集工作采用了数据转换方法, 即从在用的业务系统中将数据转换成相应的EXCEL表, 再将EXCEL表导入相应的基础数据管理系统, 在数据转换的过程中, 大多数学校不具备具有专业技术的数据转换工作者。

2) 生产基础数据的业务系统为数据孤岛且应用覆盖范围不全, 全市的基础数据还没有在整合的基础上提供管理应用服务。大多数公办学校, 有针对基础数据的专用业务系统, 并设专人维护。大多数民办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或职业教育机构, 信息化应用能力薄弱, 没有开展专门的业务应用, 也没有设专人对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学校基础数据分散存放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 校方没有技术力量进行整合, 数据的跨系统应用与决策支撑服务难以实现。

3) 数据存储量逐年增长, 数据集成应用需求提升[3]。目前基础数据存储信息量快速增长, 仅以保存最基本的文本信息 (诸如姓名、家庭情况、政治面貌、获奖情况等) 以及照片信息 (学籍档案照片、毕业照、工作证照片等) 为例, 普通学校一年的数据量就将超过3 GB, 如图1所示。在市级规模, 按深圳目前约1800多所公民办学校计, 这个数字则将达到数10 TB, 如图2所示。在可预见的将来, 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科技活动成果、各科成绩、体检结果, 教师教学视频剪辑等信息, 都可能进入教育基础数据的处理范畴, 为数据容量带来几何级数的增长。

3 教育基础数据应用的总体需求

对基础数据实施简化而准确采集, 是基础数据应用的基础;对分散分布存放的基础数据实施安全实效的整合, 是基础数据应用的核心;提高基础数据的集成应用能力与决策分析支撑能力, 是基础数据应用的保障。

4 教育基础数据应用的设计原则

1) 加强数据规范, 统一规划, 全面实施[6]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预算、统一标准、统一目录体系、统一元数据、集中建设、共享应用、防止重复建设的原则, 做好基础数据应用的顶层设计, 确保数据应用范围全覆盖。

2) 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与存储管理机制, 实行分级管理与维护[5]

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部门数据信息的条块分割, 造成数据共享应用的行政阻力大于技术阻力。基础数据的采集、共享、应用、维护都需要相适应的行政体制来保障, 需结合当地的财政投入与行政管理模式, 统一规划, 分级管理, 共享应用。教育基础数据以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施整合。存储管理体系采取集中分布相结合的模式。没有开展基础数据建设的区域可在市级平台上开展分级应用, 已开展基础数据建设的单位保留原有应用与本地存储模式, 采取与市级平台同步备份与数据交换的方式开展共享应用。

3) 理清数据生产、审核与应用流程, 保障数据真实可用[4]

数据生产、审核、应用的流程是数据真实可用的基础保障。明确基础数据的来源与使用流程, 明确数据的生产部门、审核部门与应用部门, 把好数据的审核关。实施基础数据平台与数据产生的业务系统实时对接, 真正做到数据源于核心业务, 服务于教育管理。

4) 建立数据安全服务体系, 确保数据安全应用

安全服务体系包括统一的数据目录体系、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体系、完善的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制度、透明的资源服务体系、数据安全应用责任机制等[5]。基础数据的安全管理需与业务的行政管理相配套, 明确安全管理责任机制, 建立完善的用户权限机制, 从数据生产、存储与应用各环节确保数据安全。

5) 充分应用云技术, 提高基础数据的应用服务效益[1]

建立教育管理公共云服务平台, 在数据整合的基础上扩大基础数据的应用覆盖范围。通过云存储、云安全、云服务等的应用, 建立集中与分布为一体的基础数据云, 逐步完善基础数据的用户管理体系, 广泛服务云覆盖下的教育机构与社会公众。

5 教育基础数据的应用逻辑设计

基础数据具体有几种采集来源?基础数据提供什么应用服务?基础数据的采集与服务应用逻辑, 如图3所示。

1) 基础数据应用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开展应用服务、分级安全管理的应用模式。通过云计算模式为各区各校统一提供基础数据云服务[2]。

2) 基础数据的云服务包括:数据上报、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查询修改、数据采集录入、数据转换应用、数据业务支撑、数据决策支撑等。

3) 基础数据的采集应按照实际应用情况, 设计数据的采集方式与采集接口。

4) 基础数据的采集方式有三种:

(1) 源自于业务系统, 通过各类业务系统的接口适配器, 完成与数据生产的业务系统的实时同步对接。

(2) 源自于批量填报, 通过文本适配器, 完成与批量录入的Excel、XML文档与OCR文档的转换对接。

(3) 源自于少量手工填报, 通过采集录入云服务, 对基础数据进行单独、个别录入与修改。

5) 采集的数据需审核后, 再进入基础数据库, 以便在准确的数据基础上提供正确的应用。基础数据的审核流程为:学校审核后报区一级教育管理部门, 区一级教育管理部门审核后汇总到市一级教育管理部门。

6 教育基础数据的存储管理设计

在教育云环境下, 基础数据的存储采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方式[5], 使用“分级存储、分级管理、安全自负、共享应用”的管理办法, 按照“平台建设单位负责数据存储安全, 数据生产单位负责数据采集安全, 数据应用单位负责数据应用安全”的原则开展应用。

市与区的存储管理逻辑如图4所示。

1) 为结合现有建设现状、建设投入模式与行政管理模式, 充分调动各区各校的基础数据建设积极性与责任心, 基础数据的存储采取分布与集中相结合的模式。

2) 基础数据在市级统一集中存储并统一集中提供应用。市级统一存储, 为全市各区设置数据逻辑存储分区, 见图4的市级云存储。区级单位实施基础数据的自主管理并负安全责任。互为同步的数据备份也增强了数据安全应用保障。

3) 已开展基础数据应用的区级单位采取本地存储管理, 与市级云存储中的逻辑分区建立实时交换与备份。

4) 没有开展基础数据应用的区级单位直接在教育云中开展区级子云的存储与应用。区级子云中的基础数据与市级云存储中的逻辑分区实时对接。

5) 数据的产生、审核、维护与应用流程, 与实际的行政管理级别相吻合。

7 教育基础数据的数据流程设计

要确保基础数据的有效应用, 核心在于:在数据的生产、交换、整合到应用的过程中, 明确各个环节的管理责任与操作权限, 确保数据生产准确性、整合有效性、审核可行性与应用实效性。

图5为通过调研, 结合实际应用与管理, 总结的基础数据的数据流程逻辑图。

1) 数据的采集 (①、④、⑤分别为三条数据生产渠道)

①、②、③为文本数据的采集渠道, ①为文本数据的复制与传输;②是文本数据批量或单次复制在传输完成后, 通过一信号文件触发文件处理与数据转换的过程;③是文本数据通过文本适配器, 与数据交换平台对接。

④为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直连渠道, 核心业务系统包括学校、学生、教师和学校资产数据的业务管理系统, 业务系统中的有效数据通过直连的方式进入基础数据库, 业务系统中的待审核数据通过直连的方式连接数据交换平台。

⑤为在教育云中开展的采集与查询修改应用, 这部分数据直接接入交换平台, 通过审核后进行整合并提供服务。

2) 数据的交换与整合

各类数据源的数据通过交换后集中整合到待审核数据库, 数据审核后提供应用与服务。

⑥数据的交换、调度与稽核。交换平台与各类数据源相连, 与各数据分布存储地相连, 实现同步交换、同步实时备份或异步触发交换备份, 交换的数据类型包括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与半结构化数据。

3) 数据的审核

数据的审核由各数据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 可分为市、区、校三级。

⑦为没通过审核的数据, 可生成统计报表, 进行数据的追溯与稽核。

⑧为通过审核的基础数据, 直接进入正式的基础数据库提供数据的应用与服务。

4) 数据的应用与服务

基础数据有三大类应用, 一是用于业务管理, 二是用于决策支持, 三是用于数据上报与查询服务。

⑨为基础数据的公共云服务, 为具备应用权限的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用户或社会公众提供数据查询统计、数据提供或数据上报服务。

⑩为基础数据对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支撑, 基础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为教育公共管理系统、各校园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直接提供数据支撑。

11 为基础数据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决策预测系统的支撑服务。

8 教育基础数据的集成应用设计

随着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发展, 处理的数据类型将包含结构化、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 而处理的数据容量将超过10TB, 向PB级发展, 处理数据的类型、数量与速度越来越趋向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满足教育基础数据可持续的发展需要, 在明确基础数据真实、安全、可用的基础上, 如何高效地实现数据集成应用, 包括数据的抽取、转换、整合、装载到基础数据平台进行再应用, 是基础数据应用平台的核心技术[9]。

教育基础数据的集成应用设计, 主要从数据架构、存储管理、集成性能、智能应用等方面考虑。在前述基础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应用逻辑、存储管理与数据流程设计、基础数据采集的三种来源与三类应用服务的基础之上, 我们须进一步考虑如何利用集成平台有限的处理能力解决这一架构中数据量大、数据格式多样、传输方式多样的问题, 使基础数据系统具有较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同时, 我们还必须满足数据在实时交换、整合的过程中一定的实时性要求。为了应对这些挑战, 我们提出利用SOA、ESB、ETL与BI技术[9]搭建松耦合的系统架构, 设计了如下的集成应用平台框架, 如图6所示。

1) 实现市区两级的分级存储、分级管理与同步共享

各区基础数据与市级基础数据, 通过ESB服务总线实现数据的异步传输、同步传输与实时备份, 通过主数据管理 (MDM) 实现同一标识数据的唯一性与同步性, 确保实施按区管理、全市统一调度的存储管理策略。

2) 确保来自多种采集渠道的基础数据的整合

Camel Route这一ESB工具, 支持各种方式的系统接入, 可实现传输协议的转换、传输路由的选择与传输流程的设定, 支持目前在用的多种传输协议, 能汇总各种采集渠道的基础数据, 包括业务管理系统中的基础数据 (JDBC) 、存储在电子文档中的基础数据 (File) 、扫描纸质件中的基础数据 (OCR) 、网上采集填报的基础数据 (web service) 。

3) 通过ESB传输总线实施安全与高效的数据交换与整合

在基础数据整合平台中, 数据接入缓冲区 (In Bound Cache) 与各类数据源分别按标准定义接口 (适配器) , 数据接出缓冲区 (Out Bound Cache) 与各类数据应用系统也分别按标准定义接口 (适配器) , 接口均可复用。接入缓冲区的数据通过合并、清洗、转换后, 以唯一标识在主数据库中予以记录, 再按统一的标准规范, 流向数据接出缓冲区, 提供数据应用服务。数据源系统与数据应用系统中的数据不实时对接, 经由主数据库实现基于同一性的共享应用。当数据交换量大幅增加时, 上述模式可简化交换流程并有效提高交换效率。同时, 因数据接入缓冲区与数据接出缓冲区是分别独立的, 可有效提供数据的安全性。图中显示了通过交换平台, 将学生学籍系统中的学生数据用于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过程。

4) 通过数据的管理与控制严把数据审核与质量关

在上图的主数据管理界面, 对合并、转换与修改的数据严格定义审核流程, 与相关应用系统结合来实现数据审核, 严格确定数据的应用质量。同时完成数据交换的实时监控, 对出错的数据交换可分析并回溯, 统计分析数据交换量, 实施数据交换的日志记录。

5) 通过在Camel Route中定义传输交换的优先级别

提升整合平台的易用性与健壮性, 确保系统需要的数据按优先级别到达。在数据转换与交换的应用实际中, 需要的数据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内按时到位, 是数据应用与智能分析的基础保障。

6) 实现基础数据的智能分析应用

全市基础数据库只是数据仓库中经确认的一个子集。数据智能分析, 以并行数据库、ETL技术与BI工具为技术核心, 经数据抽取、转换与加载, 分别展示为物理层面、逻辑层面与决策层面的数据, 最后在决策应用的数据上提供智能分析应用。

9 结语

本文结合深圳市教育基础数据的应用现状, 阐明目前广大学校在基础数据应用方面存在可用性不高、共享度不足、覆盖范围不广以及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云服务形式对数据进行统一采集与应用的整合框架。这一框架能有效提高数据共享程度, 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及维护的开销, 在更加安全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更丰富的应用, 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效益和决策支撑能力。标准教育基础数据元数据的设计、各种接口适配器以及教育基础数据云中各项服务的管理支撑系统的设计, 将在下一步具体系统的实现中进行逐步细化设计和落实。其中共享的元数据模型如何建立、基础数据服务如何进行语义描述以及教育基础数据云服务如何进行安全及性能监控、自动整合等, 都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同时, 还须在系统投入使用后对教育系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反馈调研, 考察系统是否切实改善了教育基础数据应用情况, 作为不断完善系统的依据。

摘要:基础数据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核心与基础。提高基础数据的应用服务能力, 数据采集是基础、数据整合是关键、数据安全是保障、智能分析是需要。结合云计算的应用, 分析教育基础数据的组成、基础数据采集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探讨在教育云环境下, 教育基础数据的采集与存储、交换与共享、应用与服务等过程中的挑战及其解决方案。

关键词:基础数据,教育云,数据采集,数据流程,数据交换,数据安全

参考文献

[1]Alabbadi M.Cloud Computing for Education and Learning:Education and Learning as a Service (ELaas) [C].Intera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CL) , 2011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2011.

[2]Mariya S.Cloud computing—an advanced e-learning platform of school education[C].Interactiv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CL) , 2011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3]Wayman J, Stringfield S.Technology-Supported Involvement of Entire Faculties in Examination of Student Data for Instructional Improvement[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6, 112 (4) :549-571.

[4]陈庆贵, 申屠祖斌.教育基础数据库建设的探索与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 (23) :74-76.

[5]张延松, 薛永生, 张宇, 等.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数据库建设规划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3 (B08) :293-299.

[6]杨晓北.教育综合统计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J].管理信息系统, 2001 (6) :20-22.

[7]张宇, 张延松, 薛永生, 等.电子政务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信息服务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05 (3) :39-41.

[8]沈晔.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瓶颈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7) :68-69.

[9]IBM Software Group ESB、WEBSPHERE、SOA技术交流资料, 2011.

[10]探智软件科技 (上海) 有限公司.Trinity v3.7产品及功能介紹[R].2012.

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篇7

关键词:数字教育 实时教学环境 远程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9-0057-03

一、引言

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和技术的推进,远程教育平台经历着由初始研发到实际应用而至逐步完善的实质性变化。其功能也从以发布简单信息和文本教学资源为主,到以利用网络进行辅助教学,进而提供从一门课程到学科学习全过程的总体解决模式,使学习者基于网络进行学习成为可能。大量的实践表明,网络教育平台为远程教育组织集合了更多的智力资源并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对远程开放教育的稳步推进有很大助益。纵观远程教育发展历程,技术应用始终是促进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今以网络与多媒体为核心支撑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集面授、电视、网络教育各自的优势于一身,集文本、音频/视频信息传播媒介为一体,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创造一个师生可以交流的虚拟教学环境,从而实现在远距离环境中推行教学计划、实施教学环节的目的。[1]

然而,由于技术的复杂性、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开发过程的非标准性,各高校、企业和行业培训的远程教育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导致资源难以整合与共享,应用软件间缺乏可互操作性,难以提供面向大规模用户的高可靠、可管理的服务。

因此,在仔细研究国内现有远程教育平台后,提出构建开放的数字教育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它集成和整合大量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高效的、个性化的数字化学习服务,进一步提升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二、系统设计与分析

1.系统设计思想

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稳定、易扩展、各组成部分模块化并且相互间尽量松耦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远程教学设计灵活的、可扩展的集成框架,使教学平台具有可扩展、可伸缩的功能,为各类远程教学工具提供方便的集成和互操作环境;为远程教学活动提供信息发布、教学管理、实时教学、协作学习等工具和“按需服务”的教学环境,提供远程教学服务;遵循网络教育技术标准,实现大范围异质资源的访问、搜索与共享,提供资源服务;提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协作的教学辅助环境,包括实时的视音频、异步的论坛、邮件等多种形式,实现远程辅助学习服务。

2.体现“按需服务”理念

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系统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用户“按需服务”的特点:其一,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分析设计新工具并将它集成到该系统中。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根据用户的需求和系统自身的环境进行新工具的设计、测试和评估,最终发布。其二,此平台中集成了大量教与学的相关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有选择地获取相应的工具。

3.系统总体框架

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组织结构和框架如图2所示。该框架划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基础设施层、远程教学支撑层、教学应用层和访问层:

基础设施层包括基础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库和相关信息库等;

远程教学支撑层采用中间件技术,通过远程教学环境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实时教学环境的构建和远程教学环境中间件与实时教学环境的集成,实现远程教育服务和系统的可扩展、可伸缩,并向上提供模块化服务功能;

教学应用层利用远程教学集成服务组件,建构教学系统、资源管理系统、辅助学习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

访问层是用户接口,通过各种浏览和应用程序访问远程教学资源和系统,并进行交互。

三、系统实现

1.实时教学环境子系统

实时教学环境子系统是基于网络的虚拟课堂教学系统平台,它能够将教学实况信息及相关教学资源以流的方式发布,从而克服了由于网络带宽的限制对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再编辑等特性。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教学和交流的环境。实时教学子系统包括实时教学直播、教学点播、课程再编辑和双向交互等功能。

(1)教学直播技术

实时教学直播系统的教师端依工作步骤的渐进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直播前→直播中→直播结束。

实时教学直播模块收集教师讲课视、音频实况,以及教师讲课用DOC、PPT教案、图片、Flash与计算机操作桌面、白板笔迹,并对所有这些教育资源进行同步整合,并分别将其发布于流媒体服务器与Web服务器。学生连接网络之后,就可以观看到教师讲课的实况,并可以看到与之同步的教师使用的教学素材。此外,在课件直播的过程中,网络课件同步生成,生成的网络课件的内容与学生实时学习的内容完全一致。再编辑系统主要对形成的网络课件中所用的教学素材进行重新组织,对教学素材的属性进行重新编辑,并对各个教学素材在时间上重新进行编排,并最终形成网络课件。

(2)再编辑技术

再编辑模块可将教学中运用到的DOC文档、PPT文档、HTML网页、图片、Flash、视音频媒体资源进行同步组织形成多媒体课件。在课件再编辑模块中,可以对课件及其资源的描述信息进行重新编辑、修订。再编辑系统共包括四个部分:课程编辑准备部分、课程编辑部分、标准打包部分和XML编辑部分。

2.远程教学环境子系统

此子系统由若干协作学习功能模块组成:开放互助式协作学习模块,学习行为跟踪和教师导学模块,学习活动设计、监管与控制模块。

各模块之间的交互主要体现在:学习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选择并组织学习内容,学习内容随学习进度不断丰富;通过开放互助式协作学习模块和其他实时通信工具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教师利用其提供的统计分析数据与可视化图表,随时跟踪学习者在远程教学系统上各种学习行为,做到及时反馈以保证他们与学生之间的持续性互动,其功能结构图如图3所示。

(1)开放互助式协作学习模块

协作学习模块主要负责为学习者的协作学习提供平台和工具,协作学习模块的特点是设计多个数据表,把学习者协作学习过程和成果以记录的形式及时存储到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表的关联,实现多种状态的组合查询。其中数据表的设计符合SCORM标准,提高了范式标准减少数据冗余。

(2)学习行为跟踪和教师导学模块

学习者学习活动跟踪模块的功能是记录学习者在远程教学系统上的行为,并以类聚、图表或系统智能评价等形式呈现给教师和学习者。教师根据这些信息,提供反馈和建议。采用下列事件跟踪与拦截技术:1)面向日志(LOG)的数据分析与提取技术,以用于分析学习者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使用相关的LOG,获取学习行为信息;2)事件拦截技术,实现对系统事件的动态拦截、过滤和取样,获取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系统会话数据。

教师导学模块中导航/递送模块负责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导航请求转化成编列请求,并将编列模块确定的目标学习单元递送给学习者;编列模块负责响应编列请求,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以及编列规则,来确定学习者将要学习的目标学习单元;课程导入模块主要负责从学习资源库中导入课程,记录课程信息,其中学习资源库中的课程必须遵从相应标准并以包的形式存在。

(3)学习活动设计、监管与控制模块

在此模块中教师通过提供的各种工具来创建和预览他们所设计的学习序列,每个学习活动由对应的工具来实现,还可以将学习序列以文件的形式导出实现共享。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答复学习者的学习疑问,辅导学习者学习;修改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和修改系统分配给学习者的目标学习单元,评价学习者学习情况。

四、结束语

通过对现有远程教育平台的分析,构建以各种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式数字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此平台的各个组成部分模块化并松耦合,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同时它提供了各类教学资源形成便捷的互操作环境。今后将对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稳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天健.现代远程教育网总体方案实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8).

[2]汪琼,费龙.网上教学支撑平台现状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0(8).

[3]苑红晓,杨静,董纳.多媒体远程教育平台系统的设计方案[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1).

[4]高岭,周涛,董侠.组件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中的应用[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

[5]Zongkai Yang,Qingtang Liu,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A Virtual Classroom Syst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and education,ISSN:0360-1315,2004.12,Article in Press,Available:www.elsevier.com/locate/compedu,SSCI/SCI/EI源期刊.

上一篇:2011黎明社区老年人优秀事迹下一篇:西瓜说明文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