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

2024-09-12

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精选7篇)

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 篇1

山区乡村旅游指开展于山区的乡村旅游。我国山区面积大,人口多,在全国2 3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1 500多个是山区县(市、区);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0个主要繁衍生息在山区,因此,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和民族乡村旅游都是在山区开展的。我国的山区有其独特的特征,表现为地形上的隆起和经济上的低谷,全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也分布于山区,在山区发展乡村旅游对振兴山区经济、解决山区贫困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区乡村旅游地数量越来越多,分布区域越来越广泛,模式越来越多样化,然而,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如乡土气息日渐缺失,旅游产品特色趋同等,导致部分山区乡村景点逐渐丧失了吸引力,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因此面临一些困境。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山区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寻找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化策略,为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山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优势。

1.1 山区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优。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且高级别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山地面积为主的中西部地区。山区山峦重迭、密水相间、植被茂密、物种繁多,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再加上地形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条件优越,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并且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特色各异,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很多,如观光、探险、考察等,能分别满足不同群体游客的需求。另外,山区的村庄绿荫环抱,溪水清澈,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自然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更符合游客休闲的需要及对乡村的真实感受。

1.2 受城市化影响较少,后发优势明显。

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历来受外界的影响较小。由于现代文明对乡村的介入较少,不少山区还保留着大量原始、独特的奇风异俗,也尚有许多颇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地尚未开发,特别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山区,更是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景观和风情,这些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地大多数都位于偏僻的地方,地方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交通不便,因而不为外界所知。但是,当地的风景却十分优美,并且保存了众多原始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后发优势。

1.3 山区乡村旅游符合游客新的心理需求。

从游人需求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他们对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的需求逐渐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扩展。以往城市居民到郊区出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过去游客只关注休闲,现在更多的走向了体验、娱乐、教育等全方位的层次。山区特有的资源,让游客观有风景,食有美味,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给了游客自由体验的基石,无论是哪一种群体的游客,均能在山区找到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及产品。

1.4 地理位置由劣势转为优势。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游客的出行线路在空间上延展开来,由近郊逐渐向远郊延伸[4]。根据对四川省城市居民的调查发现,目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空间距离选择比以往增大,居民对乡村旅游出游半径逐步扩大,约有59%的游客选择的出游半径为1~3 h车程的范围;32.1%的自驾车旅游者选择1~2日游,38.5%的自驾车受访者认为周末理想的出游距离为100~200 km,超过了以往只属于城市周边的近郊型乡村旅游,地处远郊的山区进入了这个圈层。随着各地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郊工业气息大增,远郊因发展滞后,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成了吸引游客的亮点,离市区较远的山区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客源地。

尽管山区乡村旅游有很多开发的优势,但从最初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发展到现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地没有突出地域的优势,发展迟缓。山区乡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模式单一,功能单调。

最初的山区乡村是从对近郊型乡村旅游的模仿和学习开始的,旅游地具有简单的观光和休闲功能,其主要特点是“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此时的山区乡村旅游和近郊型的乡村旅游没有本质的差别,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不高,只要能感受乡村宁静悠然的生活气息就可以了,于是,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大行其道。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结构单

一、功能单调的的山区乡村旅游形式还是满足了很多游客的需求。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希望能够观光和休闲,还希望乡村旅游地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体验、教育、娱乐、度假等方面的功能。但直至现在,山区仍然有许多乡村旅游地沿用初时的经验与模式,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内容千篇一律,无法满足游客的要求,更没有突出山区的优势,功能单调。

而近郊型乡村旅游由于交通方便,距离客源地较近,更能吸引游客,导致山区乡村旅游发展进入瓶颈阶段,走入困境。

2.2 旅游产品趋同化严重,缺乏地方特色。

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从最初的农家乐,到现在的民俗村寨到度假休闲村,似乎类型多样,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山区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很少。首先,山区乡村旅游资源性质类同,均以山区、乡村、生态做为主打品牌;其次,同一区域的山区在地貌、人文环境、历史传承方面类似,加上面向同类同区域的客源市场,经营模式单一,近距离范围内山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另外,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地域之间趋同、区县之间趋同、村域之间趋同,比如,从青海到西藏到甘肃到四川,都有藏族风情的山区乡村旅游点,但各地的开发模式甚至待客模式均相同,没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缺乏特色的旅游地是没有生命力的,会导致游客的重游率越来越低,山区乡村旅游也就因此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支撑。

2.3 景观城市化和人工化严重。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山区乡村旅游的核心在于“乡村”和其特有的山区气息,然而,在很多山区乡村旅游地,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并没有了解游客的真正需求,误以为将乡村的景观建设的漂亮就是吸引游客的杀手锏,于是将原有的纯朴自然乡村景观改造成城市的翻版,统一化的墙面,标准化的建筑,规范的市场,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将山区乡村旅游地变成了“山区乡村土地上的城镇”,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使其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4],同时也使游客失去了选择和兴趣。

2.4 旅游要素结构不合理,形象不突出。

旅游者对客源地的选择因时因地而变化,但受市场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必须高度关注要素结构的合理性。山区乡村旅游地特色的缺乏是因为不了解游客的真实需求,其旅游要素结构的不合理性降低了消费者对山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和选择意向。游客选择山区乡村旅游,是希望能够真正看到山景,体会到山情,品尝到山味,感受到山风,然而目前一大批山区乡村旅游地提供了和近郊乡村旅游一模一样的产品,没有注重游客选择的吃、住、行、游、娱、购各要素的合理搭配与环境的协调,没有打造出真正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优化策略。

3.1 去城市化,还原乡村印象。

山区乡村旅游与近郊型乡村旅游相比,“乡村” 的优势更明显,在开发中,应尽可能的还原质朴天然的乡村面貌。乡土情结是引发乡村旅游的根本动力,其发生地是“乡村”,必然有区别于城市或城镇的本质属性[5]。城市化的喧嚣和忙碌是游客特意逃避的,因此,区别于城市性的乡村印象是山区乡村旅游的基本动力,也是山区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和可持续发展的依托。近郊型的乡村旅游地出现的首要问题是城市化的倾向,而这点恰好是山区乡村可以弥补的。山区乡村清晨安详,夜晚宁静,这种传统的乡村印象最符合游客对于“乡村”的心理感受,故在山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尽可能的远离城市化的影响,还原农村本色,展现农家风情。让游客的脚步在山区乡村空间里旅行,精神在山区乡村概念中旅行,将山区乡村的本土面貌完整地展现于游客面前。

3.2 延长旅游时间,打造“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随着我国对节假日的进一步调整,短时间的假期越来越多,再加上平日的双休日,城市居民的休闲习惯也随之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短距离、长时间”的休闲方式。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外出旅游住宿为0夜的人数比例为59.3%,但在关于希望的逗留时间调查时,有高达40.6%的被调查者愿意在乡村旅游住宿[6],这说明乡村旅游的度假市场很大,但近郊型的旅游地没有将其转化为现实的客源市场。城郊型的乡村旅游地距城市中心区近,交通发达,大部分游客的逗留时间为半天到一天,但山区一般距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一天或半天之内的旅途会让游客疲惫,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可将其距离上的劣势变为开发的优势,通过开展生态观光游、青山绿水休闲游、绿色生态考察游、原始森林探险游等多主题的旅游活动,有效延长旅游时间,打造旅游度假花费不高,适合2~3 d天的短期度假,与周末双休日和新的假日制度的闲暇时间相符合的“短期休闲度假地”,让游客在悠闲的乡村环境中度过长短适中的假期,带动乡村旅游,实现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

3.3 开发乡村性强的原生态旅游商品。

与近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山区乡村具有的最大优势是尚未受到太多外界的影响而保留了相对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商品。乡村旅游的产生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商品,即使同一种人文环境,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当地土特产、手工技艺、民族服饰等,都是游客感兴趣的内容。从工业文明中逃离出来的人们要体验的是地道的农业文明,而不是工业文明的复制品,真正富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才是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山区乡村日常生活中很普通的东西,如田间地头的水果,现摘的毛豆等带着露水和泥土气息的农作物对看惯了超市里商品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还有城里不易买到的商品,如农民自家生产的最接近生活的最绿色的最生态的,也是受游客欢迎的;还有些是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商品,特别是地域文化明显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原生态产品,均是近郊型乡村旅游地所缺乏的。乡村旅游本身是一种大规模的城乡交流活动,乡村旅游的内在价值及附加值都经由交流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将原生态的文化和产物在交流展现给游客,是山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石。

3.4 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营造“四园”氛围。

从乡村旅游产生的哲学渊源来看,进入后工业文明以来,都市的喧嚣,环境的恶化,工作节奏的加快,时刻激发着人类思想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思想,推动着旅游者远离城市,走进田园,“回归乡村”正是“回归自然”的一个部分[7]。山区拥有山体的天然,具有生态的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旅游者对回归自然的强烈向往,因此,从本质上说,山区乡村旅游是发生在山区这个特定区域的一种旅游形式,而这种旅游形式必须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才能突出其魅力。

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 篇2

1.1 农家乐

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 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特色, 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其主要特点包括:1.基于乡村地区, 具有乡村特点;2.经营规模小, 以城郊农民家庭为依托;3.空间开阔, 任何的乡村特色都可以打造成农家乐。

1.2 国际驿站

国际驿站是以家庭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 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其主要特点包括:1面对的市场以国际游客为主;2.参与性强,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到当地人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中, 体验中国传统、特色活动、以及当地人们的日常休闲活动等;3.鲜明的地方特色:游客在观赏独具中国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 得到精神上的纯中国乡村旅游体验。

1.3 采摘篱园

是指能够提供观赏和采摘特色蔬菜、瓜果或其他特色农作物等休闲活动的高新农业实验基地或种植基地。其主要特点包括:1.观赏性, 园区内以采摘类植物为主, 具有观赏性;2.教育性, 园内的陈列展示, 技术人员的讲解指导有一定的知识普及作用;3.综合性, 集观赏、采摘、休闲、学习和科普为一体。

1.4 养生山吧

以依托山地资源, 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 从事颐养身心、健康休闲、舒适度假的经营主体。其主要特点包括:1.将绿色与养生有机的融入乡村旅游产品的发展中, 创新旅游产品;2.以自然生态、保护环境为出发点, 提供符合人体安全、健康、绿色、环保的产品;3.积极倡导节约环保意识, 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1.5 生态渔村

依托乡村良好的自然生态、村容风貌和渔业特色产业, 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 可提供特色餐饮、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等服务的独立经营主体。其主要特点包括:1.参与性, 让游客积极的参与渔村生活、体验渔民活动;2.文化性:切身体验独特的“渔”文化内涵, 得到其他运动不可比拟的精神享受。

1.6 民族风苑

以民族建筑、服饰、风俗、生活形态和宗教信仰与生产方式等为依托, 集中展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 以提供民族文化与风情体验为特色的综合接待场所。其主要特点包括:1.以当地特有的民族风情为核心, 突出民族特色;2.将民族文化和旅游进行结合, 满足游客对民族文化体验的需求。

2 业态共性与个性分析

2.1 共性:

作为乡村旅游的载体, 以上几种模式都遵循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 尊重当地的社会文化, 保持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人文氛围的本土性。其共性有:

1.在区域上具有地方性: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主体, 对发展乡村旅游起着关键作用, 无论是农家院还是国际驿站都突出了这一特征。

2.内容上具有原真性: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的地方特色、原汁原味, 是其他旅游地无法复制的。

3. 质量上具有优质性:根据旅游地自身的优势和游客的需求, 推出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

4.内容上的差异性:鲜明的地域特色, 满足游客追求“新异刺激”的需求。

2.2个性差异

1.规模不同:休闲农庄、采摘篱院、民族风苑、养生山吧、生态渔村和乡村酒店要求经营规模较大。山水人家和国际驿站要求具有一定经营规模。农家乐和农家院所需经营规模小。

2.价格不同: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生态渔村、乡村酒店、国际驿站价格高。采摘篱院、民族风苑、农家乐、农家院价格低。

3. 服务种类有差异:休闲农庄、养生山吧、乡村饭店和山水人家以养生和调理身体为主。采摘篱院提供观赏、采摘、休闲、学习和科普等服务。生态渔村是提供以“鱼、渔”和水体景观为主题旅游吸引物。民族风苑集中展示民族文化、民族风情的综合接待场所, 民族特色最为浓重。

参考文献

[1]赵新峰, 李袛辉.乡村旅游中农家院发展的路径选择---国际经验与京郊案例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5, 27 (5) :130-133.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应用

随着互联网热和电子商務的兴起,旅游电子商务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乡村旅游更是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以及旅游效益的综合性,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覆盖全国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区域平台、电子政务实现在线展现、网上预订、支付、电子认证及统一管理,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必要性

(一)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实现传统经营模式网络化、电子化和虚拟化的演变,能够将消费者和供给方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满足个性化旅游的愿望。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倾向于使用网络搜索了解旅游信息,实现电子商务与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是顺应市场要求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实现服务者和消费者“零距离”。规模零散、服务标准低一直是制约乡村旅游做强做大的瓶颈,通过电子商务为服务者和消费者提供的便捷交流平台,服务者可以不断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还便于及时向消费者作出信息反馈,并汇总分析后制定出符合市场趋势的经营策略。消费者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了解旅游服务项目的综合信息,从而做出理性选择。

(三)提升服务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乡村旅游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其一可以有效降低成本。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影响面广,相比传统的纸质媒介,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投入成本。其二可以有效提高旅游项目销量。电子商务可以提供给乡村旅游企业更加通畅的销售渠道,便于乡村旅游融入市场营销体系中。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商务网站平台获取旅游信息的消费者已经超过80%.到各门户网站查询旅游信息的消费者也近六成。电子商务的应用使乡村旅游经营变得更为主动。

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交易主体

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买卖双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联系起来,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运营中旅游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交易主体主要包括企业 (Business,简称 B)、顾客/客户 (Consumer,简称 C)和政府机构 (Government,简称 G)。其中的企业既包括旅游和非旅游的直接经营企业,也包括旅游中间商或分销商。顾客是指旅游服务的最终消费者,泛指通过旅游电子商务的形式交易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和组织 (如公司客户等)。

三、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以上三类交易主体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经营模式,因乡村旅游的消费终端主要是个人和组织,本文仅就就面对终端消费者的网上零售BtoC模式、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和CtoC模式做以分析探讨。

(一 ) 网上零售BtoC模式

网上零售BtoC模式作为一种直销模式,通过现代化网络平台和呼叫中心为服务载体,配合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实现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旅游业的创新性融合,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模式。网上零售BtoC模式更加突出与顾客之间的直接沟通,具有减少市场交易中间环节,提高供需交易的灵活性等特点,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旅游企业运用这种经营模式,初衷在于突破中间商对客源的垄断和控制,建立一种直销模式,直接面对最终顾客。但旅游中间商市场中介参与的专业化程度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并为顾客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由此可见,旅游中间商的功能并不能被网上零售BtoC模式完全取代。

(二 )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

中间商是链接旅游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起着帮助进行消费决策的重要作用。BtoC中间商销售模式是指在线旅游企业通过网站和中央预订系统等渠道,帮助经营乡村旅游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销售,并收取相应的费用或佣金。

在实际经营运作中,存在两种类型中间商。其一是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拓展业务范围,提高经营效率;其二是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二者发挥着相似的作用,但又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中间商在交易中发挥着轴心的作用,往往与一方交易后再与另一方联系。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主体存在于市场,并不直接参与供需双方的交易活动,它作为一种交易媒体,主要提供信息交换的场所,为交易双方提供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信息。因为新型乡村旅游中间商的存在,使顾客拥有了更多的主动需求,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旅游产品设计的可能。例如携程网中的乡村旅游资讯和预订服务,服务于自助游游客,开发的“结伴同游”、“活动召集”、“线路推荐”等特色版块,提供了景区完善的农家乐住宿和餐饮预订产品。有力地拉动了乡村旅游接待业的发展。

(三)CtoC模式

CtoC模式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电子商务,前面的C是指卖方 (经营乡村旅游的个体),后面的C是指顾客。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准入门槛底,参与人数众多,交易频率大,农村创业者往往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有偿或者无偿使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专业C2C交易平台,发布服务信息,进行业务洽谈、销售和支付,从而获得收益。C2C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可以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例如:淘宝网、拍拍网等,也可以通过个人网站、BBS论坛、博客等。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不同于普通的购物网。一是实地体验式消费,可以消除顾客的诚信顾虑,二是不存在乡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担忧,因此,CtoC模式在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农朝幸.《农村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模式》[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8 )

[2]《2017-2022年互联网+乡村旅游行业运营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J/OL].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2017-01-18]. http://www.askci.com/reports/20161116/1121076117739086.shtml

[3]《2015年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分析》. [J/OL].中商情报网,2015:[2015-09-16]. http://www.askci.com/

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分析 篇4

容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外相关行业的推动,乡村旅游业近几年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其发展形式多种多样,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对德清县乡村旅游业现状分析,主要表现为:

1、“农家乐”

2、“洋家乐”,并且进行自我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初步的职业规划。

关键词特色乡村旅游旅游人才农家乐

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是我们学院的一个特色专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较少,学院针对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根据景区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同时更加重视对景区经营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开展与景区企业的合作,还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实习生到景区跟岗和顶岗实习,这也是我们学院的一大特色。作为专科生的我,要与本科生一同竞争要面对的是巨大的挑战。结合实际,.对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业进行可行性分析。

(一)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德清县农家乐乡村旅游工作按照“提升发展、打造特色”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挖掘各类资源要素,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做新、做精、做优、做特、做大、做强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乡村旅游业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至2009年底,全县农家乐102家,床位1236张,餐位11698席,去年共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营业收入6453.2万元。2010年上半年,接待游客72.3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3148万元,同比增长22%。2010年全县农家乐全年共接待游客121.8万人次,同比增长38%,营业收入6456万元,同比增长35%。农家乐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全县已有国家级农业旅游休闲示范点1家,省级农家乐特色村3个、特色点2个、星级农家乐40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14家,二星级21家,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

(二)德清县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1、总体模式

打造特色,进一步创新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其地域、环境、文化、民风等方面的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防止相互效仿、恶性竞争。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实现多元化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在发展农户单体经营的同时,探求公司、股份制经营形式,当前出现的三合乡农家乐依托下渚湖景区、何村“城仙居”及租地方式、劳岭村国际友人租旧房改造、新建的会所度假式,户外俱乐部基地式的,杨墩村的“农庄式”等多种形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模式,已形成不同形式的三大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区块。德清县将继续依靠德清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打造自己的乡村游品牌。

2、特色模式

以“洋家乐”为代表的国际化乡村旅游,目前已建成或在建的有,南非人利用农家旧房改造的三九坞老家,三九坞“洋家乐”推崇低碳环保的经营理念;同家乡村乐园把优美的乡村自然文化、农情野趣体验活动都转化为创意休闲旅游商品供游客购买,推出崇尚自然奢华的驿站;杭州美术家协会所在的具有苏式古朴怀旧风格的莫干书院;法国人集中日韩风格一体的庄园式山里茶园会所;上海单车俱乐部利用农民泥房改造的骑迹山庄;采用租赁式的城仙居;具有浓郁江南庭院风格的铜官庄养生居,园林建筑设计独具匠心,环境优美,服务周到;利用民国旧居改造的名家画廊等。

(三)德清县乡村旅游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近期,德清县旅游管理局提出“三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旅游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和旅游业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互动。县风景和旅游管理局今年在“抓人才,树先锋”的精神指导下,采取多种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随着德清旅游事业的迅猛发展,我县目前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有所凸显:旅游饭店中高星级饭店缺少,整体服务管理水平落后;旅行社中缺少中级、高级导游人员;旅游景区内缺少优秀景区讲解员和管理方面的人才等现状。此现状的出现从侧面表明我县旅游人才缺口增大,导致县内已有旅游人才已经不满足我县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德清县把“精技能、高专业”高校旅游人才列为我县紧缺型人才。

四、自我剖析及职业规划

(一)自我剖析

我来自于浙江德清,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德清的旅游资源有一定了解,现在就读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选报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创业做好准备,决定在未来开办一个“农家乐”。我也是一个善于交际,组织能力强;善于理财,有亲和力,务实,做事冷静、有计划,不怕艰苦,但自尊心强,办事直爽,待人诚恳;机智敏捷,较强的耐心和自制力;坚韧不拔;但是也存在缺点有些守旧,多情善感,严肃,知识面局限于课本,创新能力不强。

(二)职业规划的具体步骤

1、在校期间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努力学习各方面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思考与反思,从大型景区中学习他们的管理能力及景区的布置和服务,为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

提出好的建议。

(2)、加强个人修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和注重个人精神修养,不断反省自身错误。

(3)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和工作中,要敢于质疑现状和冒险,通过不断地追求变化、发展革新等寻找机会,要学会把一个领域的经验应用到另一个原本不相干的领域,使其成为一次有特色的创新。

(4)掌握景区的政策与法规

依法治国是我国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掌握和熟悉景区相关法律是旅游人才所具备的重要条件。

(5)紧随思潮,与时俱进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而要适应产业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不断继承和发展。

(6)制定早期目标和简单规划

在实习中总结经验,并对农家乐进行整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创办“农家乐”的短期目标,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简单地“农家乐”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和对自己出吧选址进行合理的初步规划。

2、毕业后前5年

(1)第一年

1)上半年:做一名推销德清地区农副产品的外销员,主攻上海、杭州两大市场,可以从中进一步了解两大地区的旅游市场。

2)下半年:准备在德清地区某家农家乐进行服务工作并了解附近县市的客源情况,总结该家“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小结分析。

(2)第二年

在浙江省德清县筏头乡某坞中创办一个“竹林寨”,以莫干山风景区和莫干湖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当地山水旅游资源,注重竹文化发展,发扬和保持当地民风民俗。通过政策扶持、大学生创业贷款、朋友合作、父母支持和与企业合作等途径,对资金进行整合,进行“农家乐”的初建工作,并积极学习参观其它县市农家乐发展情况。在建设中坚持“不破坏”原则,以“生态、低碳、舒适”为开发主题,把“时空穿梭,复农耕文化,领山寨风采”作为开发理念,打造德清县特色旅游品牌“竹林寨”,计划建设2到3年。

(3)第三年

拓展山寨旅游项目,与当地县委、县政府、县教委等机构合作创办农耕文化馆,创立德清地区野外生存训练基地,为我县以及周边地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能力、增长知识的平台,使青年人有一个更好的实训场所,并努力在年末对“农家乐”进行试营业阶段,预期在2年后完成此项目。

(4)第四年

在前三年工作中总结经验,提出一个新项目“莫干山峡谷漂流”及与食品企业合作创办“竹林寨”特色食品公司,并且成立德清县农家乐特色食品生生产基地,既可以带动经济发展,也可以增加当地人就业。未来三年的计划。

3、N年后

我会根据自身情况,作出一个符合当地发展的可行性规划,现在的想法是建立一个综合性疗养机构“山林疗养中心”并用于度假、疗养、居住等活动。主要侧重于保健方面,主攻人群退休人员,具体内容根据以后具体情况去分析。

五:总结

通过调研使我对德清县乡村旅游业更加了解,明白了旅游人才在我县的需求情况,我会不断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并且把知识用于实践中,我将来在农村创办“农家乐”打好基础,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做贡献。

五、参考文献

[1]孙剑锋中国旅游新闻网2011-10-24

[2]冯景豪湖州旅游、专版—湖州日报2011-04-22

[3]湖州在线—湖州日报2010-9-21

[4]德清县旅游局与“农家乐”的对对碰国家旅游网

[5]德清县风景与旅游管理局网“三举措”狠抓人才队伍建设德清县新闻网2011-09-15

[6]德清县政府网德清县农家乐提升发展实施意见

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 篇5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旅游的开发,类型多样,其中关联到的因素很多,涉及到主要依托资源及开发主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对于不同的开发主体、不同的资源类型,其开发模式也不尽相同,远见主要从资源利用角度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传统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是一种乡村休闲形式,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

提供的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

一般来说,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可以满足舒缓现代人的精神。

2)休闲农庄模式

休闲农庄模式是以休闲农庄作为经营单位的发展一种乡村旅游的模式。

休闲农庄是指占地有一定的规模,以农业生产和乡村生活为依托,以农耕文化为核心,利用田园景观为游客提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体验以及住宿、餐饮等基本服务设施的经营主体。

3)景区依托模式

景区依托模式是指依托旅游景区(点)开展乡村旅游,把附近旅游景区(点)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并融入一些乡情活动,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4)民俗风情模式

民族风情模式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

5)品牌餐饮模式

品牌餐饮模式是指某一特定乡村旅游地以品牌化的特色餐饮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手段,从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游客对旅游地的深层体验,“从味蕾开始”。特色餐饮,是乡村基于饮食传统文化,投入最少,最易于经营的旅游服务。比如:生态渔村。

6)乡村酒店模式

乡村酒店是指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综合性旅游住宿单位,是将农业景观、生态景观、田园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进行结合,能够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的经营主体。乡村酒店的档次介乎于城市酒店和农家住宿之间,让游客能在农村享受到酒店级的服务。

乡村酒店模式是以乡村酒店作为主要旅游接待设施,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模式。7)古村聚落模式

古村聚落主要是指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历经年代久远,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

古村聚落模式是指以浓厚的古村聚落文化和特色古村聚落建筑为核心吸引物,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一种模式。

8)创意产业模式

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创意产业模式是指依托乡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创意产业所形成的氛围,开发艺术家社区等具有鲜明创意产业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一种模式。

2、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旅游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科学性、规范化等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的开发大都基于业主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照科学的规范进行合理的规划开发,致使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布局不合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导向指示牌也没有。大部分乡村游客旅游归来后,都在抱怨景区停车难,停车场缺乏安全保卫人员和措施。让游客进入其中就像是无头苍蝇瞎转悠,人流量大的时候特别危险。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开发者没有对科学规划足够的重视引起的。

2)盲目开发,重复建设

有不少的景区是村集体或私营业主自行开发的,由于没有经过对资源条件、市场诉求、周边竞合等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规划,致使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开发主导者只是基于自己眼前利益,没有考虑长远的发展,甚至都没有思考开发与周边资源的协调与竞合,重复建设也在所难免。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服务的提供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他们往往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服务水平偏低,并且观念比较落后,没有统筹安排,提高服务质量的意识,致使管理比较混乱。

随着旅游形式的多样化,乡村旅游形式逐渐成为游客日常休闲的选择,以往较为混乱的服务不在能够满足游客的需要。服务“短腿现象”日渐凸现。

4)缺乏商品意识,产品单一

乡村旅游仍然处在“吃农家、住农家”这样一个基础的接待服务阶段,真正农村的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已经在开发乡村文化,但也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使

莲山课件 乡村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旅游产业链条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真正实现旅游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

5)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不少旅游者比较在进行乡村旅游时,比较热衷于现场宰杀、烹饪还在饲养的羊、鸡、鸭等畜禽。这种做法实际上隐藏着不少问题,现场宰杀的畜禽几乎是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的检疫,其中暗藏的疾病游

客和经营者是无法分辨出来的。而乡村的厨房、碗筷也缺乏正规的消毒措施,没有卫生防疫部门的监管,很难达到与城镇餐馆相提并论的消费要求和卫生标准。有的经营点甚至还出售明令禁止销售的保护野生动物,如野猪、蛇类、青蛙等动物。

3、乡村旅游发展方向

1)乡村旅游分布的变化与新格局的形成

随着旅游消费意识的成熟,乡村旅游的格局也由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向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转变。

观光、餐饮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5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5公里,小型城市周边15公里范围区域。

休闲、体验为主的旅游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250公里,中型城市150公里,小型城市周边80公里范围区域。

2)乡村旅游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

乡村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不再以出游距离作为第一选择,而更多考虑的是旅游过程中的得到的服务和体验。

乡村发展旅游要么依托自身资源的吸引力,自身没有资源的只有依靠附近的景区进行联合品牌,打造特有的服务接待。借助景区的客源。

3)乡村旅游从单一观光采摘农业型向休闲、度假、体验乡村型发展

乡村旅游有待产业的升级,随着大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和旅游者消费心理的成熟,单一的观光采摘已经不再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旅游者到乡村希望得到乡村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安宁,那么乡村旅游必定也应该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旅游转型。

4)乡村旅游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 乡村旅游的自发发展是初期市场主导下的一种状态,是一种被动反映,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自发的旅游状态将不再适应旅游者的需求,乡村旅游必须以规范化的姿态主动出击,找到与市场的契合点,这是市场化的必然。

5)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策划案例分析 篇6

而乡村旅游经营者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供给方, 如果不愿意提供低碳乡村旅游产品, 甚至不认可低碳旅游产品, 那么消费者即乡村旅游者将不再有机会进行低碳乡村旅游体验, 低碳乡村旅游市场的运行和低碳旅游业的发展会受到制约。换言之, 只有当乡村旅游经营者愿意提供低碳旅游产品, 并且消费者愿意支付低碳旅游产品且支付意愿能够弥补经营者相应形成的生产成本, 才能激励保证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进程的顺利进行。而通过搜索“乡村旅游行为研究”, 所得文章绝大多数是从旅游者 (消费者) 角度进行研究, 而对乡村旅游经营者 (即供给者) 研究甚少。因此, 本文着力从乡村旅游经营者行为研究着手, 对实施旅游低碳发展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析。

1 理论基础、研究假说与数据说明

1.1 理论基础

乡村旅游经营者是低碳旅游经营模式的重要主体。由于专门对影响乡村旅游经营者采纳旅游低碳发展理念的影响因素研究文献甚少, 而有关农户决策行为方面的研究却比较丰富, 因此, 可以借鉴前人对农户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对乡村旅游者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目前, 影响农户决策行为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农户自身特征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杨兴柱[1]通过构建农户参与旅游决策行为结构模型, 分析认为农户的旅游开发基础认识、地方认同感以及农户的参与能力等对其旅游参与行为有正向影响。娄旭海等[2]研究了河南省小农户农业标准化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 对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意愿起显著影响的因素从大到小有:组织形式、家庭特征、农户对农业标准化的认知程度和生产特征等;李响[3]研究认为生产者的客观因素 (如年龄) 、对生猪安全生产的忧患度、对生猪安全生产卫生状况的关注度、对政府公布安全生产信息的需求度等主观因素以及生猪养殖规模对其安全生猪供给意愿影响显著, 而养猪纯收入对养殖户的安全生猪供给意愿影响不大。蔡立旺[4]认为农户文化程度、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等内部因素, 以及政策、市场、社区及邻里关系、推广服务体系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农户的决策。张春丽等[5]通过对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10位农户的实地调研, 分析发现农户参与湿地旅游的意愿受户主年龄、对湿地旅游的认知度、拥有投资资金的量以及是否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当地收入水平、农户参与是否可行、当地湿地旅游资源情况和政府态度等内、外部综合因素的影响。彭玉珊[6]认为, 农户的文化程度、养殖规模、专业化水平以及是否加入优质猪肉供应链、对健康养殖的认知等因素对养猪场 (户) 健康养殖实施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农户的年龄和是否符合“标准化养猪场”的要求对其健康养殖实施意愿则有负向影响;研究还发现, 养猪专业户比规模化养猪场实施健康养殖意愿更强烈。

因此, 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旅游低碳发展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随着乡村旅游经营理念的更新和升级, 若将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看作一种新产品, 借鉴产品营销的思路, 则乡村旅游经营者面临着对低碳旅游从认知到采用的问题。根据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五阶段模型, 乡村旅游经营者对旅游低碳化发展经营模式的采用也可以分解为包括对低碳旅游理念的认知、低碳信息搜寻、试点评估、采纳决策和决策实施后期行为五个阶段 (见图1) 。乡村旅游经营者经营决策的产生为某种内在或外在刺激所触发, 分析内外刺激因素对农户经营决策的影响, 对低碳经营理念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根据班杜拉人类行为模型, 外界环境会激活个体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 并在消费者价值观的作用下最终影响个体的决策行为。基于众多学者的研究, 本文提出了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决策模型 (见图2) 。经营者的个人特征及信息诉求动机及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决定其决策行为, 而获取信息的传播媒介则直接影响经营者对低碳旅游的印象和认知水平。

1.2 研究假说

假说1:乡村旅游经营者个体特征因素显著影响其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意愿程度。

在本文中, 收入水平、受教育水平、经营者兼业化水平、从事旅游经营时间和是否本村人五个因素将作为经营者的个体特征因素。

1) 收入水平。高的家庭收入水平并必然促进经营者对新经营理念的认可。有学者研究结果发现, 由于农户具有有限理性特点, 当收入水平较低时, 他渴望通过采用新的理念来改善经营状况;而当收入水平达到较高水平时, 农户一般选择保持现有经营方式而对新技术的采纳意愿较弱。因此, 收入水平对经营者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意愿的影响尚待实证研究来确定。

2) 受教育水平。一般来说, 乡村旅游经营者所受教育水平越高, 所学知识越多, 看待问题的视野也就越开阔、接受新事物和对新事物的理解能力也越强, 进一步其接受新事物意愿也会越强烈。

3) 经营者兼业化水平。本文选用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经营者兼业化水平。本文预期, 兼业化水平越高的经营者收入对乡村旅游收入依赖性越小, 从而对升级乡村旅游发展理念的意愿越弱。而从事旅游经营时间和是否本村人对经营者实施旅游低碳发展意愿影响不能确定, 只能通过实证分析得以验证。

假说2: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意愿程度受其经营性信息诉求动机因素显著影响。

本文将改善经营现状驱动因素、风险态度和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低碳经营未来经济效益的评价作为其经营性信息诉求动机因素。

1) 改善经营现状驱动因素采用选项“对当地旅游发展现状满意程度”这一指标来衡量, 本文预期满意程度对实施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影响为负;

2) 经营者对新事物的接受很大程度受其自身所持风险态度的影响。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作为一项较为前卫的经营理念,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未来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 风险偏好型对未来经济形势判断会比较乐观, 其实践新经营理念的倾向较大。本文将“乡村旅游低碳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北京市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紧迫程度”这两选项作为衡量经营者对风险态度的指标。本文预期风险偏好型的经营者, 其实施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意愿更强烈。

3) 经营者在乡村旅游过程中考察旅游低碳化发展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它对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具有一定影响程度。一方面, 已实施旅游低碳经营并获得效益的经营者由于“棘轮效应”将成为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动机;另一方面, 基于“学习效应”, 那些认为旅游低碳化理念会较大程度上提高经营效益的经营者也会“跟风”, 从而增强其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意愿程度。

假说3: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意愿程度受其获取低碳信息渠道的显著影响。

经营者对低碳旅游信息的获取来自于诸多渠道, 本文将众多信息渠道主要归类成互联网等大众媒体、旅游企业、亲友乡邻以及政府渠道等四类。由于各渠道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因此, 本研究中各个信息渠道的影响程度需经实证分析确定。

1.3 调研数据说明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3年12月课题组对北京市昌平、延庆、密云、怀柔等区的10个村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实地调研。课题组共发放问卷300份, 收回258份, 其中实际有效问卷为225份, 有效问卷率75%。

本调查中关于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意愿分布情况为:有效调查样本中有56.9%的经营者表示非常愿意实施低碳乡村旅游发展, 只有8%的样本表示不愿意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 而其他35.1%的受访者基本保持中立态度 (见图3) 。

本研究在分析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影响因素时, 将经营者的个体特征和经营性信息诉求动机作为经营者实施乡村旅游低碳发展意愿的内在刺激因素, 而将获得低碳信息的渠道作为外界环境对经营者的刺激因素。研究变量的选取和赋值情况详见表1。

1.3.1 内在刺激因素分析

本研究内在刺激因素主要包括样本个体特征和低碳经营信息诉求动机两方面。其中, 个体特征包括样本经营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兼业化水平、从业时间和是否是本村人五个变量。其中, 兼业化水平采用旅游经营所得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来衡量。具体描述见表2。

在样本乡村旅游经营者中, 初中及以下的农户占30.6%, 高中、中专学历有39.6%, 而大专以上学历的农户占29.8%。受访对象中, 58.2%的经营者是本地人 (见表3) 。

在样本数据中, 年均旅游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经营者达49.3%, 还有50.7%的人年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下 (见表4) 。

从年均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看, 有59.8%的家庭通过旅游所得收入只占到家庭总收入50%以下, 这说明样本范围内农户兼业化程度比较高 (见表5) 。

经营者的信息诉求动机以其对当地旅游发展现状满意程度来反映。52%的受访者对当地旅游发展现状不满意, 这说明, 绝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者存在改善乡村旅游经营现状的动机 (表6) 。

经营者的风险态度在问卷中反映为其对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前景的预期。在问卷中设置了“乡村旅游低碳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北京市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紧迫程度”这两选项作为衡量经营者对风险态度的指标。若对乡村旅游低碳发展是未来发展趋势的认可程度越高、北京市发展低碳乡村旅游越紧迫, 本文则认为其为风险偏好型。数据表明, 调查样本中有67.1%的受访者同意低碳乡村旅游是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趋势, 有84%的经营者认为北京市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这说明样本经营者对低碳乡村旅游未来发展前景持较乐观态度 (见表7和表8) 。

在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影响经济效益的评价中, 80.4%的样本经营者认为乡村旅游低碳发展能较为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29.6的样本经营者认为没有影响甚至会抑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见表9) 。

1.3.2 外在刺激因素分析

在本研究调查问卷中, 经营者获取低碳乡村旅游信息的渠道有电视广播、互联网、亲朋好友、旅行社、环保公益活动、报刊杂志、学习培训课堂等。本研究将众多信息渠道归纳为四大类, 其中, 政府渠道 (学习培训、环保公益活动) 、大众媒体 (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收音机等) 、旅游企业和亲朋好友是经营者目前了解低碳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 分别有20.4%、55.1%、16.0和8.4%的受访者通过上述渠道获取低碳旅游信息。

2 实证分析

2.1 分析方法的选择

本研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并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 对经营者低碳化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该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2.2 实证结果分析

从实证分析所得结果可以看出, 模型整体估计效果比较好 (见表2) 。本研究将影响经营者实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因素分析如下:

1) 个体特征中, 受教育水平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低碳旅游经营意愿有显著影响。可见, 受教育水平的影响符合前文假说。这说明, 经营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 其越能理解和接受新经营理念, 越能把握经济环境发展趋势, 从而实施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意愿越强烈。对经营者年均收入水平的分析表明, 收入水平对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意愿影响呈现负影响趋势, 但收入水平只对中等收入经营者影响显著。且中等收入经营者实施低碳经营的发生比是高收入经营者的0.26倍。随着收入的增加, 由于目前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缺乏发展战略眼光, 经营者逐渐满足发展现状, 从而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意愿逐渐减弱。

注:Cox和Snell, R2=0.433;模型拟合度:χ2=410.551p=0.005;平行线检验:χ2=0.559, p=0.999

另外, 是否是本村人以及收入所得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和从事乡村旅游时间对经营者实施低碳旅游意愿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北京市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招商引资, 农户乡村旅游兼业化运作以及开发经营可持续性较差等现实有关。

2) 乡村旅游低碳经营信息诉求动机中, 反映该因素的指标“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满意度”对经营者实施低碳经营意愿无显著影响。从数据描述分析看, 52%的经营者对当地乡村旅游经营现状不满, 可能是由于样本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有关。

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低碳发展前景的预测左右其实践低碳经营的意愿。从表11看出, 两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为正, 且系数较大。说明对乡村旅游前景预测较好的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意愿越强烈。统计结果也表明, 认为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经营者中非常愿意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比例达63.54%。

3) 从外在刺激因素来看, 经营者采用大众媒体、政府宣传渠道、企业宣传推广和亲朋好友等传播方式获取低碳旅游信息有显著影响。在统计中, 通过上述各种渠道获取低碳信息的经营者中, 非常愿意实施低碳乡村旅游和愿意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8.7%、73.3%、45.9%、53.7%, 愿意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人数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3.3%、17%、49.2%、37%。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 大众媒体, 如互联网凭借其传播迅速、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 是经营者目前获取低碳旅游相关信息的主要来源, 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成功的实践案例, 从中吸取经验, 从而促进了经营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和了解。

(2) 旅游公司推广宣传方式对经营者认知低碳旅游相关信息也有比较大的作用。比如, 以旅游公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模式, “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让农户可以像公司一样采用新理念进行集约化、低碳化生产经营。

(3) 政府宣传渠道因其信息的权威性、稳定性较好, 对经营者获取低碳旅游相关信息影响也较大, 是经营者判断大经济趋势的重要依据来源。

(4) 亲朋好友的口口相传, 也是经营者获取乡村旅游发展经营信息的主要方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以北京市300户乡村旅游经营者为样本, 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乡村旅游者实施旅游低碳发展意愿的影响因素, 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在低碳旅游发展理念的内在刺激方面, 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经营者实践低碳旅游经营意愿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高的经营者对新理念、新技术的接受、理解能力更强, 有助于其对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认知, 从而更有意愿实践低碳旅游;收入水平较高的经营者越满足现状, 从而对低碳旅游实施意愿较弱。

第二, 从经营者对乡村旅游低碳发展的预期来看, 对其发展前景预期越乐观的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意愿越强烈。

第三, 从外在刺激因素来看, 大众媒体、政府渠道、企业推广宣传和亲朋好友等信息渠道显著影响种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意愿程度。

3.2 建议

通过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低碳旅游发展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家庭收入水平及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能促进经营者对低碳乡村旅游的认知。在乡村旅游升级转变过程中, 要加强培训, 注重低碳相关理念的传播与教育, 并通过制定相关低碳补贴促进经营者实施低碳旅游的热情;在实践中, 政府可以建设低碳乡村旅游试点项目并安排相应的低碳扶持资金, 使科研、教育及技术推广各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并进一步形成农科教协作、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模式。

第二, 政府要着力采用“试点带动”的方式, 逐步推动乡村旅游的低碳化发展进程。由于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存在目光较短浅, 因此要通过发展试点区域, 通过实实在在的成功示范案例, 来调动他们参与到低碳旅游创建活动中。

第三, 信息获取渠道也应更加多元化, 发挥各传播渠道自身优势。各主体要充分做好宣传工作。

摘要:本研究构建了乡村旅游经营者实施旅游低碳化发展决策的理论模型, 并通过对北京市10个郊区县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实地调研数据, 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 探析了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 经营者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水平等个体因素, 其对乡村旅游前景预期和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经营信息诉求动机因素, 以及大众媒体、政府渠道、企业宣传推广和亲朋好友等传播渠道因素, 显著影响经营者实施低碳乡村旅游的意愿。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途径分析 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已成为当今重要的产业形式,它把城市与农村紧密相结合,赋予乡村产业发展新内容。从本质上讲,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用以区别城市旅游和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标志。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工作

首先,制定科学规划,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做到统放适度,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的开发、村旅游资源离不开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等的协调统一有效管理,政府主管部门依据农业资源不同性质、作用、功效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分门别类,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做好指导、监督,有针对性的管理。“统”是为了旅游乡村的整体形象和整体利益,“放”是为了让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更灵活,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

其次, 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要重视本地人才的培养, 用现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现代化经营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旅游是一种文化性、趣味性、参与性很强的产业,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 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平衡发展的乡村生态环境中,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旅游者的出游动机,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最后,扶持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旅游环境是个综合指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更是综合性经济产业,包括有形的指标,如便捷的交通,以提高旅游区的可进入性;特色的乡村旅馆,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包括无形的服务质量等标准,创造高质量、高品位的旅游服务环境,以赢定游客的稳定性,使游客进的来、留得住。

二、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的构建,加大梯级、分层开发,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乡村旅游重点在乡村景观所具有的典型乡村性和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性,开发保持乡村旅游产品就要从挖掘产品供给入手,考虑这些资源的内涵,多方位满足游客观光、度假、求知、闲适、猎奇、尝鲜、参与等活动需要,调动游客视觉欣赏、触觉感知、味觉品尝、丰富听觉等多种感官,让游客主动参与,丰富见识、增长才识。这就要求依据乡村旅游产品自身兼具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的功能特征,保持乡村旅游产品的自然真实性,设计独特性产品。农业的地域性、自然条件差异性决定了产品不能模仿,切记追求一刀切。

乡村旅游产品的梯级分层开发要自然和人文兼顾,推动“物的乡村旅游”和“人的乡村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留住乡土文化和建设农村的生态文明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意识,素质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这些最好要融入乡村古朴建筑、乡民奇妙典故传说、传统部落住宅、浓厚底蕴的乡村节庆、风情沿革、农作物及生产方式等等都是丰富的乡村人文资源之中。因此要认真分析旅游乡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从中探寻乡村发展的文脉、演变,设计一些吸引旅游者参与共融的农家生活旅游项目产品,山水之乐乐于人,山水之美美于人。因朴实的农村乡情让旅游者体验乐趣, 因旅游参与而收获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能使游客积极参与,共融共乐,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建立有效利益分配和调控机制,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循环

乡村旅游良性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旅游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平衡分配、协调控制。可持续旅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旅游社区集体和居民、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常态又处于动态,必须确保各利益之间分配均衡,方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使乡村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益。而当地政府作为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权利人和乡村旅游总体利益的代言人、旅游资源产权归属人责任重大,它规划利益群体参与旅游开发,保证从制度入手,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利益沟通机制、参与机制等,实现利益的公平、公正,合理规范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求。

四、注重经济利益、资源和生态环境、社会(包括文化)效益综合发展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乡村旅游的基础在农业,农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乡村文化建设、农村生态及资源环境的开發保护影响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开发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乡村旅游独特的原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治理恢复,所以要预防并渐进推进,不能一窝蜂,不能刻意模仿随意开发,开发必须兼顾资源与环境,把追求经济效益具体化为实际的旅游经营和管理之中。旅游资源目标开发的同时,对乡村旅游有的考核要严格到位,对游客的接待容量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乡村居民的承受力。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乡村保护区等形式,把濒临消亡的乡村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予以保护。另外,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是内涵,关键在服务。城市旅游者乡村游除物质观赏外,重在精神娱乐、精神收获。树立这样的观念: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游客从旅游服务中更加认可和尊重当地旅游产品和村民,反过来,旅游地村民从自己提供的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中对自己地方风俗文化及服务感到自豪、自爱,自然行为极易升华为文化遵守的自觉。所以,品味乡村生活,只有旅游服务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才能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和品味,才能保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地要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以优美的生态环境、特有的文化产品吸引各类游客,创造出自己的、稳固的旅游形象,使乡村旅游最终发挥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3)

[2]徐琪.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10)

[3]高愈萍.浅析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6

[4]李加林.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1)

作者简介:任世国(1972—),男,河南新乡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建筑业协会工作报告下一篇:数学教师个人年终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