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2024-08-30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精选8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1

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许尔君(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政治研究所所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决定》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目标、新观点、新论述、新举措。尤其在总的目标中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新的说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决定》提出的“六个紧紧围绕”,全面勾画出了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以及党的建设制度上的改革方向,这是决定我们党正确把握未来中国改革方向的总路线图,它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决定》还围绕“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立足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2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提出, 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其中, 以下四个方面的改革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破解择校难题, 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二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三是“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四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部分提到,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 优化学科布局, 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 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这四个方面的改革针对的都是教育的“老大难”问题:义务教育不均衡、择校热高烧不退、学生课业负担沉重、基础教育应试教育、教育行政化趋向严重、学术行政化与功利化。客观而言, 这些问题早在2009年国家制订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 就曾引起社会关注, 此后, 2010年正式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针对这些“老大难”问题, 均提到明确的改革思路。但遗憾的是, 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 《纲要》提到的这些改革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

《决定》提到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基本上都是对三年前颁布的《纲要》所提到的相关改革的重申。比如, 对于高考改革, 《纲要》提到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就包括“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 政府宏观管理, 专业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依法自主招生, 学生多次选择, 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 探索实行社会化考试”。“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组织”。略微不同的是, 《决定》提到了“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 明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很显然, 这体现了国家坚定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 可眼下的问题是如何贯彻《决定》, 切实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笔者看来, 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其一, 应把握改革的核心实质, 抓住教改的“牛鼻子”

《决定》提到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这些设想的出发点是不错的, 即希望通过减少科目减轻学生负担, 不分文理科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 一年多考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但笔者看来, 如果这成为未来高考改革的重点, 恐难起到多大效果。高考改革必须以考试招生分离为核心, 如果不推进考试招生分离, 而只是在考试科目、考试形式上做改革调整, 将很难打破当前的应试教育体系, 切实缓解社会的考试焦虑。高考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而考试招生分离又是高考改革的“牛鼻子”。

推进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 方法其实很简单, 只需把目前已经尝试的90所高校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脱钩, 将自主招生移到统一高考之后, 并把统一高考的功能从目前的选拔转为评价即可。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之后, 大学可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 达到申请成绩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高校, 大学独立进行录取, 一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样的考试、招生方式, 就做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 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操作成熟, 就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改革考试。实行一年多考, 最终形成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 建立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招生方式就是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招生的方式, 已经运作多年,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在技术上并不存在任何难题。

从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来看, 虽然再次提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 但是改革的落脚点可能还在考试改革, 包括统一考试、减少科目、一年多考, 这都是在不改变集中录取制度前提下进行的。这样的改革效果尚需观察。需要注意的是, 我国过去20年的高考改革, 一直在高考科目上做文章, 从7门到6门, 再到3+X, 可应试教育的局面并没有大的改观, 原因在于高校在录取时还是按单一的分数从高低结合志愿投档录取。再就是, 推进一年多考, 须对应多次录取才有成效;否则, 多次考选择最好的一次成绩计入总分进行排序录取, 还是为一次集中录取服务, 非但不能减轻学生考试焦虑, 反而可能增加学生的考试焦虑。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院士管理制度改革中, 《决定》提出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被认为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亮点”之一。客观而言, 相对于此前院士没有退出机制来说, 这一改革确有进步意义, 会让当选院士感受到“淘汰”的压力, 也防止院士一直掌握最高学术权力。但是, 这却不是触及根本的院士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院士制度的核心问题是院士利益化———院士本来是最高学术荣誉, 现在却与具体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挂钩。某人当选院士之后, 这不但是单位的荣耀, 个人也可获得各种好处, 包括津贴、社会福利, 更重要的是学术话语权。从当选起, 院士就一直处在学术顶端, 是重大课题的当然负责人和各种评审的牵头人, 这导致院士评审、院士管理都存在严重问题, 如“跑要”公关现象、院士四处兼职、学术腐败等。有的院士非但没有起到学术表率作用, 反而败坏学术风气, 改革院士制度势在必行。“张曙光案”曝出行贿2000万用于“跑要”院士, 就折射出了当选院士极为可观的“双重”利益。

近年, 针对院士当选年龄过大、终身制等问题, 舆论提出过年轻化、建立退出机制的建议。但其实, 如果院士只是学术头衔、学术荣誉, 不与学术利益挂钩, 年龄和终身制其实都不是什么问题。只要学者符合当选的条件, 什么时候当选都可以, 因为当选之后, 他还是和其他学者一样平等进行学术研究, 没有学术特权。同时, 终身荣誉也没有问题, 因为只是荣誉而已。

之所以年龄成为一个问题, 是因为当选者拥有学术特权, 如果年龄大, 没有科研创造活力, 这令大家忧虑;而一直不退休, 更让早就度过学术黄金期的老学者一直占据学术舞台。在欧美等国, 院士就是学术荣誉, 与利益毫无关系, 甚至有的国家还要求院士缴纳会费, 于是不存在院士的年龄和终身制等问题, 科学院等机构因其学术声誉而获得尊重。

所以, 院士管理改革的关键是应该实行院士去利益化, 即取消院士的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 将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这才能让科学院、工程院成为真正的学术共同体, 而不是异化为利益共同体。

只有把握改革的实质推进改革, 才能让改革得以“深化”;否则, 改革就会因没有触及实质问题, 而难以对现实教育局面有所触动。

其二, 应针对推进改革的难点, 创新教改机制, 明确改革路线图和时间节点

深化教育改革的每一项内容, 都需要政府部门转变发展教育的思维, 而怎样推进教育行政部门放权, 将是改革的攻坚战。

如前所述, 新一轮高考改革能否真正深入取决于是否切实推进考试招生分离, 而这也考验教育行政部门是否真正放权, 因为实行考试招生分离, 要求政府部门把考试组织权交给社会机构, 把招生自主权交给大学, 把考试选择权交给学生, 要建立全新的考试招生格局。这也是《纲要》颁布三年之后, 高考改革迟迟不见具体方案、没有实质性改革举措的根源所在。

另外, 《决定》还提到“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 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这需要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与此同时, 学校内部也要最终实现行政向教育和学术放权, 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

在笔者看来, 上述这些改革不能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这会陷入“放权”的悖论, 而应该建立新的改革机制———由全国人大、地方人大讨论和审议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 一方面广泛听取民意, 另一方面则监督政府部门依法放权推进改革, 否则, 改革就可能一直悬在空中难以落地。

包括院士管理制度改革, 也该寻求新的改革路径。从利益角度分析, 由科学院、工程院自身进行改革是十分困难的。可以说, 其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 只有发动全体教授、学者的力量, 按照学术共同体的属性, 重新制定科学院、工程院章程, 才是对院士管理制度进行根本改革, 这样才能重树院士的学术声誉。

更重要的是, 虽然《决定》总体提出要到2020年见到改革的成效, 但对于具体的改革, 需要有明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节点。就拿“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来说, 如果不明确时间节点, “逐步”就可能变得遥遥无期。

事实上, 在《纲要》颁布之后的过去三年, 我国是有很多机会尝试取消大学校长行政级别的。比如, 新建的南方科技大学, 校长朱清时明确提到“去官化、去行政化”, 宣布学校内部行政人员将没有行政级别, 可随后深圳市委组织部出面为南科大公选局级副校长, 这也宣告“去官化、去行政化”遭遇重挫。对于一所全新举办的大学来说, 上级管理部门为何硬要套上级别, 耐人寻味。据说, 有级别才能吸引优秀人才, 按照这种逻辑, 大学将永远无法去行政化。

再比如, 我国从2011年年底就开始探索校长公选, 教育部选择了2所部属院校公开选拔校长。本来, 对于新选校长, 教育部是完全可以尝试不再设立级别的———对于“老人”来说, 已有级别再取消面临的阻力势必很大———可在所有“985”高校新任校长、党委书记的任命函和新闻宣传稿中, 都会特别强调指出副部级。试问, 这是在淡化行政级别, 还是在强化行政级别?

有一种说法是, 学校如果取消行政级别, 将降低教育的地位, 这完全是歪理。教育的地位显然不能通过级别来体现, 行政级别的存在恰恰是矮化了教育, 既严重影响学校的独立性、自主性, 也使学校官场气氛浓郁。这种说法盛行, 暴露出管理者、办学者并不愿意真正取消学校的行政级别, 而是想守住既得利益。即学校有行政级别,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 可为一些官员提供升迁的台阶 (正厅或副部, 当前不少高校的校长、书记就空降而来) ;对于学校的领导来说, 则可一边是学者、一边是官员, 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通吃。

为此, 有必要明确取消学校行政级别的具体时间节点。既然已经意识到行政级别、官本位对学校办学的严重侵蚀, 既然已经做出决定, 要取消行政级别, 那还等什么呢?如果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取消行政级别这类改革就会一拖再拖, 最后拖到不了了之。而且, 对于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的行政级别, 适宜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不然, 就会给学校、科研院所、医院以拒绝取消的理由。

进一步说, 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有清晰的路线图, 这样才能让教改落地, 而不是一遇到阻力就打退堂鼓。

其三, 应健全教育问责机制, 加大教育问责力度

早在三年前国家颁布《纲要》时, 舆论就曾评论“亮点”多多, 与此同时, 舆论也很担心规划会成为“墙上规划”。而今担心差不多变成了现实, 三年时间已经过去, 实质性的教改却了了。现在《决定》再次重申改革的内容, 但愿这次能动真格, 真正深化推进, 以啃硬骨头的勇气去兑现改革的承诺。

如何兑现?除建立新的改革机制、明确改革路线图之外, 有必要加大教育问责力度。拿《决定》提到的“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 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来说, 其中义务教育不设重点校、重点班, 是2006年我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早就明确规定的内容, 也就是说, 这已经不再是改革的内容, 而属于依法治校的问题了。

《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规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 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按照这一规定, 如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还存在重点校、重点班, 就应该对当地政府和学校实施问责。可遗憾的是, 从这一法律颁布至今, 各地都还存在各种形式的重点班、重点校。有的地方虽称取消了重点班、重点校, 却出现了示范校、试验校、创新班, 只是换了一个“马甲”而已。对于这类现象, 却没有人被问责。

原因在于, 虽然该法也明确了问责, 可是却是上级政府部门问责下级政府, 同级政府部门问责教育部门, 问责结果可想而知。对于法律明文规定的条文尚且如此, 《纲要》《决定》有关这部分内容的意见能得到怎样的执行, 自然会令公众心有疑虑。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3

2016年11月7日,中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在郑州举行。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作宣讲报告,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谢伏瞻主持报告会。谢伏瞻在讲话时指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着眼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专题研究部署全面从严治党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组织中央宣讲团集中宣讲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全会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举措。当前,河南全省上下正在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以这次报告會为契机,进一步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引向深入,迅速在全省掀起新的热潮。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全面从严治党新坐标、开启了新征程。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体党员干部要把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与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实际行动,自觉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开展工作,深刻领会、带头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部署,敢于担当、主动作为、克难攻坚,要坚持马上办抓落实,干好每一天、干好每一月、干好每一年,以更大力度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各项事业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4

全面解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主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十八届四中全会聚焦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私法、全民守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为了帮助考生深入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时政方针,中公教育特别针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主题进行了全面解读,帮助考生从容应战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祝各位考生考试成功!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任务极为繁重,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战略定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注重从思想上、制度上谋划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中央政治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积极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完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各方面工作取得新成效,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打开新局面。

全会高度评价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会提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完善立法体制,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5

五中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怎么理解它的历史意义?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主要是通过五中全会的重要文件来把握。主要有这样几个重要文件。一是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二是习近平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讨论稿的说明。三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四就是《公报》。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是通过《公报》得到了集中反映。我们对五中全会精神的把握,我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叫做“六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

五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就涉及我们怎样理解“十三五”规划,怎么理解“十三五”时期,这是我们对全会精神所要准确把握的第一点。“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第一句话就叫做: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战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到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也就剩下五年。可以说,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决胜阶段。能不能取得胜利呢?这就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第二句话:奠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实基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话,“十三五”时期可以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两句话的概括,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

“十三五”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呢?是规划期与决胜期的重合。“十三五”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重合的。同时,“十三五”时期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就算是实现了,实现以后,紧接着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渡。我想这是我们对全会精神的第一个“准确把握”。

(二)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十三五”时期做规划,首先就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环境。五中全会是这样定位的,即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严峻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仍然存在可以大有作

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严峻挑战,这是并存的。这就构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基本特征。“严峻挑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多种多样这样那样的矛盾叠加在一起,矛盾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前进的道路上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和隐患。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就要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我想用十一个我们面临的课题来表达我们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理解。第一,利益分化多元,如何凝聚人心?随着我国的发展,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分化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也是多元的利益关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对我们党和民族来说,凝聚人心这个问题很重要。

第二,需要核心价值,如何明确导向?我们现在有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把各个民族、群体、地区凝聚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发展导向。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基本核心价值。

第三,安全形式复杂,如何总体安全?我们的安全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无论是周边地区,还是我们的东海、南海问题,还有国内的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我们怎样能保证我们的总体安全?前几天美国军舰在南海挑衅,它实际上就是

对我们的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底线来进行挑战。

第四,发展动力减弱,如何推动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了,我们发展的速度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还有下行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推动发展?与此相关的是,第五,经济增速放缓,如何提高质量?大家都很关心经济形势,增速放缓了,我们仍然要发展,我们就是要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

第六,人民积极参与,如何扩大民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也在增长。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公共决策,要有自己的表达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呼应人民群众这种积极性来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第七,制度效能受限,如何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各种具体制度。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在现实的运行当中,我们的制度的优势、制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第八,治理方式滞后,如何现代治理?2014年召开的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把法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

义法制国家呢?就是我们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治到现代的法制的转变,这对于我们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第九,信息方式变革,如何主导话语?我们知道,信息传播方式和过去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不一样了。在这样一种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形势下,我们如何主导我们的话语?如何建立我们的话语主导权?这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第十,腐败频发多发,如何重整行装?我们党有这样一个重大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怎样往前走的问题。

第十一,大国地位增强,如何经略世界?经略世界,不仅是经略周边。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大国地位增强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经常在国际的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和多国外交中显示我们的大国风范。这样的话,如何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在世界的发展中更好地发展中国,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我们的挑战和考验。这是第二个“准确把握”。

(三)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三五”规划,首先就是要明确“十三五”时期

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公报》已经把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其中提到了一句话,就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个表述是第一次。大家怎么理解呢?首先,新常态就具有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前,我们党就是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特别是要引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依靠什么呢?依靠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是“十三五”规划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我们过去强调的是高速发展,现在新常态,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保持那样的高速增长,因为那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与此相适应,虽然我们的发展速度降低了,但是我们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怎么提高呢?根本来说,就是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这是经济结构。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我们的发展速度依靠资源,利用资源的大量投入。另外,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以此

来吸引投资,提高利润,但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式是我们对“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理解。在总体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三个“准确把握”。

(四)准确把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大原则”

“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定位在“十三五”时期,怎样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呢?五中全会提出了“六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就解决了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问题,也就是说,它让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是服务谁的问题。所以要把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我们的基本原则。

第二个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这就回答和解决了我们的发展方式问题。有了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发展的价值要求,是为了人民的全面小康。同时,我们还要探讨,我们依靠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式。

第三个原则,坚持深化改革。这就是回答和解决了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八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提了出来,也就解决了我们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因素阻碍着生产力的积极发挥,阻碍着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怎么办?那就要改革。改革那些妨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改变那些阻碍、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所以我们看这两年,全面深化改革,一件一件地推行,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还有党的建设领域、国防和军队领域,全面推进的举措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一个强大的不竭动力。

第四个原则,坚持依法治国。这是解决我们发展的制度基础问题,解决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基础问题。因为我们讲,改革是“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既要“破”,也要“立”。“立”什么呢?立法。通过法制体系的完善,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到全面守法,通过整个法制程序、法制体系的建立,使国家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有基本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发展秩序。否则,人们就会对发展缺乏良好的预期,因为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

但是我们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就能让人民群众看到确定性,看到未来,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

第五个原则,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实际上就是解决我们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维问题。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又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脱离世界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两个大局”统筹起来,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是要把国内的事、国家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在脱离外部环境、外部世界的条件下进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样的战略思维,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

第六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解决我们发展的领导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实现“十三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五)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大家在2012年学习十八大报告时都已经看到,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目标要求。这次的“十三五”规划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在十八大提出的基础上又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反映

了什么呢?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在《公报》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通过比较“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十八大报告中所提的目标要求,我们又有哪些新的内容、新的内涵呢?我想有这样“五个强调”。这“五个强调”是有新的要求、新的内涵和新的信息的。

第一,强调保持中高速增长。在全面建成小康的过程中,我们对发展速度的要求是保持中高速增长,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要保持每年6.5%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可以叫中高速增长,就可以达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这样一个发展目标。这是对发展速度的要求,明确提出来的。

第二,强调发展的包容性。我们的发展,不是单方面的发展,不是单个价值目标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某一类、某一个地区、某一类人的发展,我们的发展要有更大的包容性。也就是说,各个地区、民族、群体都要纳入我们的发展框架中,都要享受我们的发展成果。这是“十三五”规划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强调发展的包容性。

第三,强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知道,拉动经济增长有投资、出口、消费这“三架马车”。现在,在这“三架马车”当中,我们更加强调的是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怎样才能鼓励消费呢?怎样才能让居民既有比较全面、厚实的社会保障,没有更多的后顾之忧,同时又能够有自己的收入?能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消费支出?这也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路。

第四,强调脱贫。摆脱贫困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还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脱贫的重要性,规定的细致程度和要求的标准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要求和标准。因为,如果脱贫问题不解决,大面积的地区性贫困问题不解决,我们很难说是全面小康。从目前我们国家的贫困人口来看,如果按照我们中国的标准来看,我们现在还有7000万人没有脱贫,还有5年的时间,我们能不能让7000万没有脱贫的人口中绝大部分人脱贫?如果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就更高了。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现在我们国家还有2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2亿左右的人实际上已经接近总人数的1/6。所以说,脱贫的重要性、迫切性,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的攻

坚战。

第五,强调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十八大之后,三中全会提出来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对国家的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等各个方面建设的一个新认识。也就是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经济建设方面、社会经济方面、文化建设方面、生态建设方面的全面小康,而且也是政治建设方面的全面小康。也就是说,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提高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的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说,如果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不能取得显著的进展和成效的话,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也很难实现。我们要依靠国家治理现代化,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这是理解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五个“准确把握”。

(六)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

《公报》用较大篇幅来阐述“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且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展就是要回答和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党从新中国成立后,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在深入探讨发展理念问题,并且也在不断地创新、丰富发展理念问题。从世界来看,各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发展理念问题也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反思,意在提出符合现代化和新经济的发展理念。因此,十八届五中全会上确立的新的发展理念,可以说是我们党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个问题上做出的又一次新提升、新成就。

因此,在理解、把握发展理念问题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首先,要通过明确发展来筹划发展;其次,要解决好发展方向问题;最后,要找准发展着力点。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环境下,面临的发展着力点也不同。因此,集中思考和回答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问题,就形成了一定的发展理念。

第二,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这也涵盖了思想和

实际,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发展需要靠实践来推动,而发展又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我们在实现理论创新、思想解放、价值观变革的过程中,也是在为实践和行动提供理论指导。因此,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成果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三,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发展的角度,可以归纳出五点发展难题。一是发展动力怎样转型。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中,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巨大的,这些成就一部分是在传统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取得的。面对新的环境,如何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型也逐渐成为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二是发展矛盾怎样处理。邓小平曾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也就是说,在推进发展以后,也会相应地产生新的、大量的矛盾和问题。例如,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一方面是社会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快速提升,人民的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改善。另一方面,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

各样的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地区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不同社会群体间收入差距较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等。这些都是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也是我们应该极力解决的难题。三是发展环境怎样保护。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环境被破坏,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程度严重;部分地区资源面临枯竭,植被、地表遭到严重的破坏。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处理好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同样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难题。四是发展空间怎样拓展。发展,既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时间段内进行的发展,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人员和物资的大量交互,我们所面对的发展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地域上,更广阔的、多维的、新颖的发展空间已经出现。例如,“互联网+”这一新兴产业模式,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发展空间,而发展空间越大,发展余地就越大。因此,怎样更加有效地实现发展空间的拓展,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五是发展成果怎样分配。发展会产生财富的增加,而财富的增加不仅要看财富增加的总量,也要将财富的分配情况考虑在内。因此,怎样更加明确地表明财富分配的实际情况,让更多的人共享发展成果,也是在今后的发展当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的分配问题。

面对这些发展难题,我们要解决它、改变它,要明确发展目标、发展价值和发展道路,力求实现健康、有序的发展。

核心提示:五中全会直面很多发展难题,其经略方策也气势恢宏,但落脚点还是普通百姓。这次全会已经明确,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式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归。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将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注重机会公平将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颜晓峰教授受哲学熏陶多年,常能洞察发展难题,并力图慎思之,明辨之,运筹之,破解之。以此国士之学养作为宣讲家五中全会解读之开篇,当不负诸君!三、五大发展理念反映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我们讲了,我们党一直在探索发展规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理论贡献,提出了每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理念,使我们在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不断推进、不断深化。现在我们这“五大发展理念”,实际上可以说,是我们党对发展规律的一个最新的认识成果。下面我根据《公报》的精神、内容,把这五大发展理念的要点,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的要求,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为什么要把创新发展放在发展理念之首?要把创新提到当今时代条件下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因为仅仅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样一种发展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们怎么样能够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条件下,保持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呢?那就是挖掘内部潜力,这就是创新。通过创新来生产出新的财富、新的资源、新的功能和效用。这是我们现在发展的一个着力点。所以在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于创新发展也讲了很多,我们在这里也就提示几个要点。一是培育发展新动力。二是拓展发展新空间。这两个我们刚才都讲了。三是构建产业新体系。我们原有的产业结构,更多地依赖于传统产业,那么新兴的产业凸显它的成长、成熟,使我们的产业体系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四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就是如何在新的体制机制下,使我们的发展有一个大的提升。这是我们讲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一点,坚持创新发展。

(二)坚持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的要点就是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发展全面小康强调的是全面,全面就是要把我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当做一个整体来推进,不能单向独进,不能把每一项建设、每一个地区、每一类人群的发展置之不理。如果出现发展的矛盾,那么实际上就是不够协调。所以我们说,把协调发展作为我们“五大创新理念”的第二条,强调发展的整体性。对于协调发展,全会也做了深入地、全面地阐述,这里有这样几点可以再提示一下。一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来看,我们推进城镇化势头很快,成果也很显著,但是在城乡之间,发展上的差距以及各种各样的条件差异,还是有不少的问题的。还有区域,不同区域之间也要协调发展。二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作保障,如果社会建设之后,社会管理混乱,社会治理属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那么经济发展也很难有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社会条件,所以我们强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讲我们“四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新兴工业化和信息化怎样协调发展?如何为我们的新型工业化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城镇化的发展,怎样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同步?以及农业现代化。“四化”要协调发展。四是国家硬实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我们知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构成了国家的硬实力,但是一个国家要富强,要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光有硬实力还不行,还要有软实力。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起了一个支撑的作用。就像人一样,人是有精神的、有意志的人,虽然看不见,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对一个人能力的提高、贡献的付出,都起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支撑作用。民族的发展,也是一样。所以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上的富强,也是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强盛,不仅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准提高了,而且我们的文明素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的文化生活也提高了。五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我们要发展就要有安全的保障,我们要富国就要有强军的支持。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如果我们没有巩固的国防,没有强大的军队,那么民族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今天,我们经济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实力要提高,我们也要有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来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全保障。这是第二大发展理念。

(三)坚持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事实上就是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达到的效果,要达到的目标就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理念。人类生活,依赖自然界,离不开自然界,但是同时,人的生活又是在消耗自然界的资源。在这样的一种

情况下,如何保持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国家的资源容量,比如人均水的拥有量、人均矿产的拥有量、人均森林面积拥有量,在世界平均水平上来看,都是比较低的。这就是说我们的生态环境是比较脆弱的,就是说绿色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来说,特别是一个要实现全面小康、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这个矛盾一定要得到很好的解决。也就是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如何把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统一起来?这是我们发展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首先,我们要确立绿色发展。只有绿色发展这条道路,才是可持续的道路。黑色发展、白色发展,都是以自然资源的破坏和不可修复为代价的,实际上是吃祖宗饭,给子孙留下了大量的后遗症。所以全会精神也提出一些新的关于绿色发展的思想理念。一个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我们提出国家安全包括生态安全,生态并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生态,它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的生态,是全球性的生态。所以,我们要在全球生态的大的视野下来看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第二个要点,我们强调怎么样能够实现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就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通过这些科学合理的格局来使我们的发

展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再一个要点,这次全会提出了资源观的概念,要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就是说,如何使我们的资源,使那些能够循环利用的、能够节约使用的,更好地为我们人类的生活来服务。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确实看到了仍然有不少资源浪费的现象。这是第三个新的发展理念。

(四)坚持开放发展

坚持开放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形成深度发展的互利合作格局,这也是这次全会所强调的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必须放在全球经济发展的格局中来推进。因为现在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人类不仅形成了经济的交往、交换、贸易关系,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共同体关系,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又具有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具有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开放发展是我们必然的一种选择。所以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开放发展也做了很多深入的论述。比如提出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那么我们要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一个利益共同体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开放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再有就是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说,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使我们国家的对外开放和国际战略融为一体,是一个大手笔、大布局。再有就是强调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通过这些很实际的、很管用的举措来体现我们的开放发展理念。这是第四大发展理念。

(五)坚持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也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这是我们发展里所强调的、所落实的。也就是说,我们即使推动了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即使经济财富按照既定目标提高了、增长了,但是如果全体人民在经济发展的成果面前,缺少获得感,缺少共享感,缺少公平感,这样的发展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的发展。所以,我们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的专门提出,也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

所以,在共享发展问题上,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也提出了很多很切实、很符合当前人民群众愿望要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一是要求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是获得感,而不是剥夺感,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大家感到改革发展,我是受益者,我是获得者,这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准。二

是强调注重机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怎样让大家共享呢?首先就要从机会公平做起,给大家有一个共同发展的起点、机会和权利。我们讲,全面小康不仅是各个领域的小康,而且是各个人群的小康、全体人民的小康。所以,为什么习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每个民族都要全面进入小康,不能把某个民族排斥在小康之外。习总书记还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是检验全面小康最重要的行业和地区。怎样保证我们的农村能够同时进入小康社会?三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也是我们解决共享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公共资源、公共服务,比如说医院、学校,还有各种各样的公共资源,如何能够让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都能够得到同等的、同样的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四是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是使我们的教育均衡发展。让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教育。六是促进就业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使劳动力能够有就业的机会,能够通过就业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七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也是讲在收入分配上,我们要通过这样一种指标来体现和坚持共享的问题。八是建立更

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这也是我们要着力推进的问题,就是说,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医疗是一个大头,要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变那种因病致贫的问题。九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三五”规划提出一个“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通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人民群众不仅生活水平提高了,而且健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十是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些都表明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的道路上,通过这些具体的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包括衣食住行、教育、医疗等等方面,来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自己、家庭以及人民群众所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

以上是对“五大发展理念”做了大致的梳理。当然,我们今天也只是初步的学习,以后随着我们读到更多公开发表的文件,通过更多的学习、思考和研究,对新的发展理念会有更多,更全面,更为深入的认识成果。

四、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所以,这次五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理念的树立和贯彻,对于我国发展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肯定有网友就要问,为什么树立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会对我国的发展全局带来这样重要的作用和效果,会成了一场深刻变革呢?这个问题也是比较重大的理论问题。通过昨天晚上到今天的思考吧,我理出了这么几条,我们先把观点提出来,如何理解、如何阐释,我想我们还可以留着下一步来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新发展理念确立发展方向。为什么是深刻变革呢?因为它确立了我们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和确立,就规定了和导向了我们的发展要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进行努力。

第二,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方式。发展的基础是发展方式问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方式变革,建立新的发展方式,首先要确立新的发展理念,这是第二点。

第三,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境界。我们从现在起到第一个一百年,到第二个一百年,实际上我们的发展始终在路上。

在路上,实际上有各种各样的新风景,我们可以达到新的发展境界,这是新发展理念起到的作用。我们可以讲,现在的发展样式、发展成果、发展手段,确实超过了前人的想象,比如说讲大数据,前人没有创造出来,也没有想象出来,比如讲现在“互联网+”,在互联网没诞生之前,即使是诞生之后,也没有人想到互联网能够这样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经济社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新型的业态和经济发展样式。再往后十年、几十年会出现什么样的发展境界呢?我想这也超出超乎我们现在的想象,但我们有这样的新的发展理念的引导,鼓励大家创新,鼓励大家探索,新的境界就在这样的创新、这样的探索中成长、成熟起来。

第四,新发展理念保证发展未来。发展的未来怎样?我们确立这样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按照这样的发展理念去做,我们去创新,我们去协调,我们去“绿色”,我们去开放,我们去共享。按照这样的发展理念走出去,保证了我们国家在未来几年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路上,能够取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发展,能够保证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然后再接再厉、顽强奋斗去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6

满分: 100.0分 得分:100.0分

一.单选题(每题10.0分)得分:40.0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在北京举行。正确C

A.21日至24日 C.24日至27日

B.18日至21日 D.25日至28日

2.1922年,党的()制定了党史上第一部党章,便对政治方面的纪律作出明确规定。正确B A.一大 C.三大 B.二大 D.四大

3.《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下列()属于党委(党组)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检查考核情况的处理方式。正确A

A.在适当范围内通报 C.向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报告

B.对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放任不管 D.向上级党委(党组)报告

4.()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正确C

B.党A.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的组织生活

D.监督

5.()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B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批评和自我批评 C.全面从严治党 D.“四个全面”

6.《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下列哪种方式是对领导干部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情节较轻的追究方式()。正确B

A.罢免 C.询问质询 B.批评教育、诫免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 D.撤换

7.2016年是长征胜利()。正确C

A.75周年 C.80周年 B.70周年 D.85周年

8.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正确D

B.社会

C.群众

9.《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下列()是追究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失职渎职责任的组织处理方式。正确B

A.降级 C.罢免 B.责令辞职 D.撤销党内职务

10.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是对权力最好的监督。正确B

D.A.民间组织

A.公平C.公正 B.公开 D.民主 11.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正确A

A.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C.1931年1月至1933年1月

B.1935年10月至1937年10月

D.1932年7月至1934年10月

12.《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追究集体责任时,下列哪类领导干部不承担领导责任()。正确D

A.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

C.参与决策的班子其他成员

B.直接主管的领导班子成员 D.对错误决策提出明确反对意见而没有被采纳的领导

13.遵守党的()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正确A

A.政治纪律 C.廉洁纪律 B.组织纪律 D.群众纪律

14.()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正确D

A.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C.批评和自我批评

B.党的组织生活 D.监督

15.《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开展党性党风党纪和()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和法规制度,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正确A

A.廉洁从政

B.廉洁从业 C.革命人生观 D.作风

16.党委(党组)应当将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专题报告上一级党委(党组)和纪委。正确A

A.每年 C.每季 B.每隔一年 D.每半年

17.追究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时,()不属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责任追究对象。正确D

A.工作岗位变动的领导干部 C.已经退休的领导干部

B.已经提拔的领导干部 D.已经去世的领导干部

18.()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正确A

A.先进性和纯洁性 C.科学性和纯洁性

B.先进性和实践性 D.先进性和理论性

19.()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正确B

A.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C.批评和自我批评

B.党的组织生活 D.监督

20.红军打胜仗,()是靠山。正确B

A.城市手工业者 C.小资产阶级

B.人民 D.农民

21.《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下列()属于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的内容。正确B A.将检查考核结果与干部奖惩脱钩

系 C.对检查考核结果严格保密,不予以通报

二.多选题(每题10.0分)得分:20.0

B.制定检查考核的评价标准、指标体

D.向同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执行情况

1.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应当着力增强党()能力。正确ABCD

A.自我净化 C.自我革新 B.自我完善 D.自我提高

2.《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工作可以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工作等结合进行,也可以组织专门检查考核。正确BD

B.工A.验收考核

作目标考核

D.考核

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必须坚决反对()。正确ABCD

A.形式主义 C.享乐主义 B.官僚主义 D.奢靡之风

4.纪律严明是全党()前进的重要保障。正确ABC

B.A.统一意志

统一行动 C.项目考核

D.C.步调一致

思想一致

5.《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正确ABCD

A.知情权 C.选举权 B.参与权 D.监督权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解决问题,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正确ACD

A.深入实际 C.深入基层 B.深入民间 D.深入群众

7.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错误正确答案:CD

A.人生方向 C.精神支柱 B.奋斗目标 D.政治灵魂

8.必须勇于推进()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正确ABCD

A.理论创新 C.制度创新 B.实践创新 D.文化创新

9.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对党忠诚老实、光明磊落,()。正确BCD

A.做磊落人 B.说老实话 C.办老实事 D.做老实人

10.长征的过程,不仅是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而且是()的过程。正确BCD

A.实事求是 C.创新理论

三.判断题(每题10.0分)得分:40.0 1.党内监督要贯彻民主集中制。正确A

A.正确 B.错误 B.联系实际 D.探索革命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正确B

A.正确 B.错误

3.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正确A

A.正确 B.错误

4.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正确A

A.正确 B.错误

5.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正确A

A.正确 B.错误

6.党的纪律是维护党性的规矩。错误正确答案:A A.正确 B.错误

7.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正确A

A.正确 B.错误

8.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正确A

A.正确 B.错误

9.建设廉洁政治,坚决反对腐败,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任务。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0.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1.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2.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3.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4.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5.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6.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7.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正确A

A.正确 B.错误

18.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理想信念高于天。正确A

A.正确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7

关键词:改革,社会,治理

目前, 中国正处于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 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深化改革部署, 会对中国未来十年, 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产生深远意义和影响, 中国的实践发展永无止境, 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十八届三中全会依然以改革为主线, 成为一个新的改革起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全党的改革智慧, 既吸收过去改革经验, 也吸收国外经验和国内民间智慧, 将其转化为新的改革动力, 让改革的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飘扬。

一、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到“治理”, 这也是沿用了十八大报告里“治理”的概念。在十八大报告里提出要充分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和国家管理中的作用, 当时这个“治理”没有那么明确地提出来。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改变了过去单纯强调“管理”的概念, 用“治理”统领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治理的新模式, 我觉得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与过去不同的是, 现在的改革更加强调法治, 更加强调系统, 更加强调源头, 更加强调综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治理理论运用到了改革的实践中, 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挑战的新模式, 只有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优势, 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彼此合作, 才能使使社会所有成员的生活条件、福利水平都能成倍增进。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到治理中来, 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提出治理概念, 主张用治理替代统治, 他们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既看到了市场的失灵, 也看到了国家的失灵, 市场的失灵是指市场具有自发性的特点, 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限制垄断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 单纯的市场手段不是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同样, 仅仅依靠国家的计划和命令等宏观调控手段, 也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最终不能保证和促进公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正是鉴于国家的失灵和市场的失灵,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以治理机制对付市场和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不足, 认为治理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治理理论具有巨大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但其内容复杂庞大, 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这为治理理论的发展带来了困境, 但是与此同时, 为解决社会困境也必须依赖治理理论。

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 以期望应对我们现在面临的治理困境。全会指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注重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先进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成,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 国家治理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公平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提高效率,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此次会议把财税体制改革提升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 并赋予了“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特殊定位。由此可以看出合理的财政体制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财政是政府各项职能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财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 财政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可以说只有国家发展了, 才有我们个人的发展, 财政税收的增加, 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公平、利益固化等一些列问题, 科学合理的财税体制改革, 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国家财政更好地发挥保证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正常运转和促进经济基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作用。

(二) 政府治理

科学的宏观调控, 有效的政府治理,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建设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会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的阐述, 一是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三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传统社会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状态, 是党和政府作为唯一的主体进行社会控制, 同时还要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 现在我们面临一些社会的复杂问题, 单纯地靠政府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了,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治理能力的实现既不能靠相互隔离的政府部门, 也不能靠设立新的部门, 唯一办法是围绕特定的政策目标, 在确定部门边界的前提下实行跨部门合作, 这种合作是全面的, 包括政府与非政府之间、公私部门之间、政府与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合作等, 整合相互独立的各种组织以实现政府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从而向“小政府, 大社会”转变。

(三) 社会治理

创新社会治理, 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增强社会发展活力,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维护国家安全。

社会治理是发展之基、安居之本,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加强创新社会治理有利于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人民的安居乐业。改革开放35年来, 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 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城乡差距、教育公平、阶级固化、利益固化等一系列问题, 我们出现了很多过去所不曾有的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应在党和政府领导下, 动员和运用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 还应该以市场的力量、公民个人的力量积极参与, 用法制的手段来推进社会服务、社会管理, 既保持活力, 又促进和谐稳定。强化工作机制建设,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工作格局, 推进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创新, 强化道德约束, 规范社会行为, 调节利益关系, 解决社会问题。

三、提升治理能力的意义

改革先易后难, 更要攻坚克难;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 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理念, 为改革发展提出了新模式, 完善国家治理体系, 不断推进治理能力建设, 国家治理本质上不是人的治理, 而制度的治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财政是国家存在和履行职能的经济基础, 要充分发挥财政的监督作用, 保证中央的决策到位;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政府治理能力, 政府要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 进一步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加强市场活动监督, 形成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 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创新社会治理, 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 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它使民主深入人心, 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 是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它让人民监督权力,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让政府与社会更多平行互动、协同治理, 最终达到善治。

只有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强的优越性, 治理这个概念中国古已有之, 而且在几千年中国传统管理文化中积累了大量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就是多元参与式管理, 互动式管理和民主管理, 而不是以往的单一的主体的管理。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充分显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 更多地发挥市场和社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只有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 才能在根本上要求政府为公民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需要从转变执政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和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入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闭幕, 一分部署, 九分落实。改革蓝图有了, 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要有序推进改革, 该中央统一部署的不要抢跑, 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 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 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 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必须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我们要坚定信心、凝聚共识、落到实处, 定能孕育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现代中国。

参考文献

[1]李成瑞.发挥国家财政的宏观调空作用[J].真理的追求, 1994, (5) .

[2]托克·麦克格雷.走向真正的全球治理[J].马克思主义与实, 2002, (1) .

[3]刘晓.协同治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政府治理范式的有效选择[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5) .

[4]俞可平.全球善治与中国的作用[J].当代世界, 2012, (12) .

[5]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5) .

[6]龚维斌.创新社会治理, 增加发展活力[EB/OL].人民网, 2013-11.

[7]高小平.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EB/OL].人民网, 2013-11.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1.

[9]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11.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篇8

新华网 新华社近日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决定约1.7万字,分七部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北京晨报 习近平所作的说明约1万字,分三部分:关于全会决定起草背景和过程;关于全会决定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内容;关于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说明指出,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工作部署,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二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体现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论法治。三是反映目前法治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4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四是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适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力争提出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五是立足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又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

nlc202309040703

上一篇:加强学校团支委的建设下一篇:苗木常用繁殖方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