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2024-06-02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通用8篇)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1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共青团济宁市委(2010年10月)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成长起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农民工中的新生代群体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随着我市农村青年大量进入城市,80后、90后正逐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如何了解这部分重点人群的生活、工作状态,针对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就业引导和创业扶持,是当前摆在全市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认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并为解决好他们的实际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济宁团市委对全市农村青年就业创业现状进行了一次自下而上的全面调研,就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如何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引导工作为主要内容开展了调研。本次调查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及高新区,在各县市区随机选取2个乡镇,1个街道,每个乡镇街道随机抽取10个村居,共调查了39个乡镇,390个社区(行政村),对14万名农村青年进行了摸底调查,并进行了实地座谈和考察走访,对全市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工作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现状和特点

(一)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比重大 济宁市共有青年约200万人(2003159),其中,农村青年约140万人(1408018),占全市青年总人数的70.29%;外出务工青年人数达80多万,共占全市青年农业人口的57%,占青年总人数的40%。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务工青年有31万人,占务工青年的38.77%,1990年以后出生的务工青年有89000余人,占务工青年总数的11.23%。在我市务工青年中80后、90后农民工占得比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成为主力军。

(二)受教育程度高,实用型技术培训需求大。

生于80年代,正好是中国九年义务教育和法制建设步入正轨的年代,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都具有至少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有些接受过中专或高技类课程训练。从调查数据来看,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2.37%,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最多,占46.36%,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8.35%,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92%,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部分中专生、技校生在出去打工之前学过专门的技能技术,但大批既缺文化又缺技能的农民工从事的大多是一些简单劳动或低技能性的职业,其比例约占流动总人数的70%,知识技能的欠缺使这部分人在打工者队伍中处于弱势、劣势,使他们在工作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境地。外出务工青年普遍认识到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其中33%的外出务工青年迫切需要实用技能方面的培训,27%需要得到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22%需要得到管理知识的培训。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青年农民工渴求知识技能,但培训费用和较长的培训期限使他们望而却步。绝大部分农村青年认为100—300元培训费用的培训班能够接受,青睐于1周至1个月之间的短期培训,但现在即便是政府补贴培训的项目需要农民自筹的学费往往也要高于农民工的预期,而且培训期也多在3个月左右。

(三)无务农经验,对家乡乡土认同在减弱

从成长经历来看,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61%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70%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而且,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

(四)比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生于8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并且他们的家庭多数响应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因此他们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只有一两个兄弟姐妹,由于相当多的人一毕业就进入城市打工或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城市里生活,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劳动,缺少艰苦锻炼的机会,缺乏父辈农民工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他们在城镇寻求职业时往往看不上低收入的体力活,又没有机会找到高收入工作。

(五)身份归属情况

与父辈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对城市的认知度更强,渐渐适应并习惯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环境,希望能在城市扎根发展。他们更不愿意重新返回自己的家乡,渴望能融入城市,但是他们的努力和梦想却难于实现。和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强烈向往城市生活。调查显示,他们在工作之余的生活丰富多彩,与城市人没有两样:逛街、网聊、泡吧、唱K等;他们不再节俭,每月将工资花光;他们不再如父辈一样无条件忍受艰苦;他们不再愿回农村。但他们的根也不在城市里。高昂的生活成本,复杂的户籍问题及其带来的社会保障的缺失,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梦制造了重重障碍。他们创造着城市的繁华,却无法融入这座城市,发现自己不过是身处社会边缘的匆匆过客。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观念发生转变,创业积极性较高

受社会历史、生活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也将谋生、赚钱作为重要目标,但不再把自己当作赚钱工具。他们不仅看重工作的“钱途”,更看中“前途”与提高生活品质。他们消费意识强,并以此向世人、社会展示自我的能力和价值;都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也想逐渐从打工仔转变为“创业者”;仅仅提高工资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他们还会要求更多的闲暇时间以及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等等。

从调查情况来看,从外面开阔了眼界回来的农村青年,他们的创业热情高涨,80%外出务工青年有自主创业的积极性,他们有着较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在打工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教训,捕捉有利于进一步发展的信息,这部分人就会成为创业的起步者。但从有创业愿望到创业起步还有一段距离,其中73%的青年人想创业并没有付诸实践,不知道怎样确定适合自己的项目以及启动资金的欠缺使他们的创业梦想大多数还仅限于想法阶段,无法落实。青年农民创业的启动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个人储蓄、熟人借款和金融机构贷款,其中个人储蓄占大多数,担保和抵押是更多农村青年信贷的主要障碍。

(二)维权意识逐渐提高

上一代农民工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很少选择通过法律渠道、程序化、正规化地解决问题,而通过非正式的方式解决,找亲友、反复找老板、消极维权的方式,这也反映了他们依法维权意识的淡薄。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提高,法律方面的知识增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了解逐渐深入,会选择法律化、程序化、正规化、更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越长,他们逐渐学会了通过正规程序化、法律的渠道解决问题,通过找律师、找工会、找政府机关、找劳动仲裁机构、找妇联等方式依法维权的比例在不断上升。据调查显示,目前新生代农民工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资拖欠和法律保障欠缺,他们大部分从事的是密集劳动型的工作,计件制使他们只有利用延长劳动时间,来取得相应的高工资回报。55.05%的人没有与用人方签订三险,大部分是用人单位明确指出只签订劳动合同,而不为农民工缴纳三险;调查显示:当出现劳资纠纷时,只有10.8%的人“忍着”,24.72%的人选择找人调解,25.76%的人“找老板”,19.89%的选择打官司和仲裁,还有人选择上访。

(三)对文化精神生活有强烈需求 80、9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较上一代普遍有较大的提高,他们从土地上挣脱出来,在竞争激烈的大都市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轻松体面的工作、时髦的装束、时尚的休闲方式等等,这些在第一代民工看来似乎与己无关的“城里人”生活,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诉求。但由于收入较低,他们只能选择比较廉价的文化消费方式。另外,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工作时,非常关注“对人的尊重”,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调查中,新生代农民工对一些公司控制加班时间,进行人性化管理非常满意,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更大。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空间上走近了城市,但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还与城市存在一定隔膜,制度层面、市民层面等都对他们有不客观的认知和明显的歧视,致使他们精神需求难以满足,向上流动的诉求难以实现。

三、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状况及就业观念转变,使我们得以深入思考80、90后青年成长、发展的固有问题和新的冲击,结合农村青年群体现状,共青团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服务农村青年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业任重道远。

(一)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服务机制

2008年以来,我们实施了“青春创业小老板培养计划”,全市共立项“青春创业小老板培养计划”创业项目130个,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培训创业青年1800人,扶持创业青年105人,发放创业贷款2400万元,青年“志愿创业导师团”成员达到100余人,扶持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全市共青团工作以实施“青年就业创业扶助行动”为总抓手,坚持就业与创业并重,坚持城市与农村并重,坚持运用团内资源与团外资源并重,把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作为重点,努力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更多帮助。

1、建立融资服务体系。积极为青年创业拓展融资渠道,一方面积极争取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创业扶持资金、“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计划”专项资金、省青春创业基金等上级团组织的资源,另一方面完善“百千万农村青年创业”贷款机制,争取市县级金融机构的支持,采用免担保信用贷款、互保、联保、法人担保贷款等形式开展小额贷款,为更多青年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2、完善创业辅导体系。根据调查初创业青年的创业成功率不到10%,但如果有创业导师“一对一”的辅导,为创业青年提供项目、经验、管理、决策等全过程、综合性的创业引导,会极大的提高青年的创业成功率。2009年,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换届,把更多的青年企业家吸收到创业导师的队伍,并借助工商联、企业家协会、青联、民间地域商会等组织支持,继续批量充实“青年创业导师库”,切实做好志愿者导师与创业青年的对接,完善创业辅导体系。

3、建立培训实习体系。一是联合市农业局、市劳动保障局迅速启动农村青年春季培训行动,利用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基地,面对返乡农民工、初高中毕业生,深化SYB(创办你的企业)、实用技术和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着力提高农村青年的择业、返乡创业的能力。二是组织大中专院校团委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设计开展丰富的工作项目,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提前教育、提前服务。三是建立市县两级“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100个,组织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已毕业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青年农民工到基地参加社会实习,为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创造条件。

4、建立信息服务体系。一是采取城乡互动、区域协作的方式,依托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和青年企业家等各类资源,挖掘用工岗位,开展“就业援助周”、“春风送岗位”、“万名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计划”等活动,将岗位信息及时向农村青年发布,帮助城市下岗青年、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就业,盘活就业存量,在青年与用工岗位之间搭建平台。二是通过完善“济宁青春创业网”专题网站建设,开通专用QQ群、飞信群等方式,及时发布、交流就业创业的有关政策信息。三是通过成立“创业青年联谊会”等组织,加强创业青年间的沟通、交流。

5、建立青年农民工维权体系。开展法制培训、解答热线咨询、法律援助等工作,帮助青年农民工维权,营造城市与农村青年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在法制培训方面,在农民工集中流出地和流入地组织宣传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对青年农民工的特殊保护政策和目标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目标是提高青年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侧重事前预防。在热线咨询方面,向青年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服务,由专职律师就个案提出具体的法律咨询意见,指导青年农民工依法有效解决纠纷。

(二)建立健全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1、加大对农村青年的调研力度。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农村青年特别是返乡青年农民工的思想状况、就业创业状况、知识技能水平、现实需求等,为进一步扎实有效引导农村青年就业创业、青春建功新农村打下基础。

2、培养各类新型农村青年带头人。培养人是共青团的重要职责和重要优势,培养新型农村青年带头人既是共青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开发农村青年人才的有效途径。将优秀农村青年培养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将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成为村务管理带头人,是共青团履行党的后备军职能的一个重要思路。今年我们将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培养和选拔一批有一定文化、有创业热情的农村青年,引导和扶持他们兴办种养殖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组织、工商企业等,使他们成为创业致富带头人,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拔一批有知识、懂技术、有发展潜力的农村青年党员、团干部、团员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对象,通过组织培训、挂职锻炼、定向培养、结对帮扶等措施,使他们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重点选拔、联系、培训一批有一定务工经验、有一定职业技能或在外创业有成的务工青年,以及一些转移就业中介组织青年负责人,使其成为转移就业带头人,引导他们利用亲情、乡情的关系以及中介组织的作用,打造当地特色劳务品牌。

3、加大推优荐才工作力度,积极挖掘青年典型。在全市范围内推出一批立足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的优秀青年创业典型、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青年岗位能手等各类先进典型,广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激发青年创业热情,增强青年自主创业的信心和决心。组建优秀青年创业者巡回报告团,深入各县市区、乡镇、村举办“创业在济宁 建功新农村”优秀青年创业者报告会,营造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广大农村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打造青年创业文化

1、建立舆论宣传体系。相对于青年的就业创业需求而言,我们所能扶持的人数毕竟有限,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破除济宁固有的中庸保守思想,大力倡导青年创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年的创业愿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团组织通过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介,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关于扶持就业创业的有利政策,扩大党和政府扶持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宣传范围,在政府与青年群众之间架起一道“信息高速公路”,让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为青年就业创业点亮一盏明灯。另一方面积极选树创业典型,大力宣传创业成功的青年典型和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回馈社会的创业导师、企业家典型,适时开展“青年创业之星”、“优秀创业导师”等评选活动,积极营造关心创业、勇于创业的社会氛围。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2

新生代农民工, 是相对于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从农业和农村中流出并进入非农产业的第一代农民工而言的。唐仁健认为“新生代农民工”, 主要是指80、90后, 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 是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支新型劳动大军, 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 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 为城市繁荣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有着显著差异, 消费观、储蓄观、婚姻观发生巨大转变, 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化意愿。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劳动就业制度各方面的障碍, 他们大部分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 缺乏市场竞争力, 就业过程中劳动权利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处于低收入、低保障的“双低”地位。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市民化的过渡阶段, 享受合理的劳动就业权利保障是改善其生存状况的重要前提。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 西北地区是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劳动力输入和输出地, 加快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进程, 对提高西北地区资源配置程度、人口聚集程度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有着促进作用。同时, 可以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能有效提高人均收入、解决就业问题、调整就业结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然而,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定居城市过程遭遇重重困难, 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发展关系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因此, 对其劳动权益保障进行探究十分迫切、必要。

2 样本来源及说明

调查范围覆盖西北四省, 包括陕西省 (西安、咸阳、宝鸡、汉中、安康) 、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 、甘肃省 (兰州、天水) 、青海省 (西宁) 等9个城市, 保证抽样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1034份, 回收有效问卷936份, 保证样本具有一定可靠性。调研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随机抽样, 重点对其基本信息、工作情况、生活状况、权益保障 (医疗、保险) 以及生活观、价值观等进行抽样调查, 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科学性 (见表1) 。

936位被调查者中, 男性占62.6%, 女性占37.4%。其年龄结构:平均年龄25岁, 15~19岁占1.2%, 20~24岁占45.1%, 25~29岁占42.8%, 30岁及其以上占10.9%。25岁以前, 男性比例低于女性比例, 25岁以后, 女性比例开始大于男性, 总体男性多于女性, 年龄分布比较集中, 数量存在明显性别差异。其中初中文化水平为25.9%, 高中文化及以上的人数占总体60.2%。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学习能力、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但是, 高中文化以上比例不高, 文化程度总体依旧较低。从事的工作行业分布比较广泛, 从事二、三产业比例达到62.4%。

3 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缺失的现状分析

西北地区是新生代农民工重要的输入地和输出地, 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充分就业关系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由于城市容纳能力有限, 新生代农民工大量流入城市过程中, 面临就业不充分的现状。同时劳动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大量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找不到工作滞留城市, 不利于城市发展和稳定。基于以上情况, 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3.1 缺少劳动技能培训, 再教育机会匮乏

调查显示, 22.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是“没钱交学费”, 高达53.1%的人选择“没时间, 担心自己学不会”, 只有22.4%认为“培训没用”。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由于培训资金、学习能力的限制, 缺少相应培训。选择免费培训项目 (见表2) 时,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需要最为迫切, 达到71.5%, 而对学历提升、法律知识、安全卫生知识、人文知识、生活知识的培训需求较低, 依次为16.8%、5.2%、1.7%、2.9%、1.9%, 培训需求层次较低, 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分析表明, 新生代农民工缺少必要职业安全卫生知识, 导致劳动权利受损, 法律知识的欠缺又增加其维权难度。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有所提高, 但由于缺少必要职业技能培训, 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匮乏, 往往从事着技术程度较低的工种, 收入并不乐观。

3.2 劳动强度大, 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

我国《劳动法》明文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 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被调查者中, 高达93.5%的人表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 其中8~10小时占40.6%, 10~12小时占51.4%, 1.5%甚至超过12小时。77.6%的人表示平均每周加班6小时以上, 存在不同程度的加班情况。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强度大、休息得不到保证。高强度劳动的背后, 却是低廉的劳动报酬。根据国家统计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的《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我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年工资为24932元, 月收入达到了2078元。调查中, 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月收入2000元以上只有13.3%, 3000元以上的仅占3.2%, 大部分人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 收入普遍较低。可见, 与城市居民相比, 存在着“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从工作类型看, 936位新生代农民工, 25.2%选择销售工作, 普通工人144人, 占总数的15.4%, 其次为运输装置机工人占15.1%, 手工艺及类似工人占11.9%。通过分析, 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比例为42.4%, 从事管理、销售等非体力劳动的比例高达57.6%, 可见, 文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 大部分从事对文化和技能要求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例如饮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 这也决定其竞争力不强, 受不到企业重视, 经常处于低收入、低保障地位的局面。从职业上讲, 农民工是工人;从地域上讲, 他们是市民, 但是其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将其与城市居民区分开来, 又由于自身能力所限, 就业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3.3 工作环境较差, 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危害因素 (见表3) 的调查, 48.1%的人从事着高温或低温环境作业的工作, 37.4%认为存在噪音过大或震动的危害因素, 两者比例高达85.5%, 可见高温或低温环境作业和噪音问题已成为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分析表明, 由于经济迅速发展, 企业往往以眼前经济利益为最高目标, 为降低生产成本, 不注意改善农民工工作环境。

另一方面, 为进一步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课题组设置两个主观题:“您目前所从事职业的危害因素有哪些”和“您是否采取相应措施来避免工作场所危害的发生”, 统计结果并不理想, 被调查者回答不积极。通过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危害因素知识的欠缺一方面来自于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不注重劳动环境的改善, 另一方面, 来自于本身对危害因素的不重视。他们往往对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并不很了解, 忽略工作中存在的危害因素, 不能很好的采取相应措施来规避危害, 防患未然。

3.4 劳动合约的签订率低, 缺乏相应劳动保护

调查显示, 几乎只有一半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18.70%表示无合同无协定, 劳动合约签订率总体偏低。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率为平均每人每年0.15次, 据相关研究,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0.08次, 跳槽频率约是老一代的2倍, “用脚投票”的现象时常发生。主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环境较好,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责任心相对较差, 往往眼高手低, 不愿从事脏、累工作, 因此频繁更换工作。走访天水过程中, 长城电器开关厂厂长表示, 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较差, 一旦与用人单位发生冲突, 往往一走了之, 给工厂造成损失。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 过度频繁更换工作造成“摩擦性失业”, 不利于他们深入掌握一门技能, 技术不精, 只能从事技术较低的工作, 收入不高。此外, 造成企业技术流失, 使企业对他们采取不重视的态度。为节约生产成本, 用人单位不愿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长期劳动合同, 造成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发生纠纷时, 由于劳动合同的缺乏, 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成本, 即使获得赔金额也不足以支付维权花费, 使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放弃维权, 劳动就业权利受到侵害。

3.5 组织化程度低, 缺少维权保障

调查发现, 新生代农民工一旦与雇用单位发生纠纷, 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的仅有28.8%, 同时寻求政府协助、工友帮助、媒体反映的分别为18.3%、19.9%、30.8%。虽然维权途径越来越多元化, 维权意识也越来越强, 但是维权效果并不明显。一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青年期, 生理和心理还不成熟, 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资本, 法律意识仍较淡薄, 维权能力不足;另一方面, 他们作为个体太分散, 组织化程度低, 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谈判的组织平台, 包括正规化组织和非正规化组织。因此维权力量单薄, 效果不佳。

936位受访者中, 对于“是否知道单位工会的存在”, 仅有187人知道, 376人表示不清楚。谈及“对工会的认识有哪些”时, 46.8%表示对工会不了解, 15.3%认为工会不能维护职工权益, 工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发挥的作用并不突出。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工会参与度不高, 组织化程度很低, 缺乏必要劳动保护组织力量, 反映了工会组织的宣传力度不够。也从侧面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各种形式组织的缺失, 政府的引导职能发挥不明显。因此, 政府应积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正规化组织和非正规化组织的建设和引导, 尽快改变他们弱势群体地位。

4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新特点。由于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的缺失, 导致其劳动权利、社会保障权利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并不完善。为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提出以下建议:

4.1 实施补偿教育机制, 加大培训力度, 普及创业知识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关系着自身生存和发展, 就业竞争对手包括城市新增就业人口、老一代农民工、大学生, 挑战前所未有。与城市新增就业人口相比, 他们被企业排斥, 缺少公平竞争机会;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技能不精;与大学生相比, 他们专业知识不具备, 综合素质不高。面对如此巨大的就业压力, 让新生代农民工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 既是群体生存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因此, 一方面, 政府应当加大财政投入, 引导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免费培训项目, 并对培训进行严格监督, 使新生代农民工切实享受到免费培训的益处;另一方面, 政府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自主参加各种学习培训、积极参与培训, 对表现优异的新生代农民工采取奖励措施, 提升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文化素质, 提高综合竞争力。政府还应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知识的宣传力度, 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业, 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鼓励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发挥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家的示范带头作用, 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

4.2 改善工作条件, 加大对劳动合同的监管, 增强劳动保护措施

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职业病的监督检查和治理工作, 履行好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监管的职责,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应及时了解所从事行业存在的危害因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减少各种事故的发生。劳动合同的缺失, 使许多农民工失去维权的最佳工具, 无法获得司法救济。因此, 劳动部门要经常对农民工合同签订情况进行检查;对工资报酬、社会保障、劳动条件、休息休假等权利提出强制性执行标准, 更好保障他们的劳动权益。要把新生代农民工列为法律援助的重点对象, 加大对他们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劳动法》等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法律维权意识。此外, 督促用人单位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4.3 鼓励发展农民工正规化和非正规化组织, 增加维权力量

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作为个体太分散, 缺乏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沟通与谈判的组织平台。积极发挥农民工各种形式组织的维权作用, 包括正规化组织和非正规化组织, 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一方面, 加强职工代表大会的组织建设, 另一方面, 正确对待农民工的自治组织, 诸如“同乡会”、“打工者协会”、“农民工联谊会”等各种形式的非正规化组织。除此之外, 鼓励和扶植劳务中介组织, 如“劳务输出公司”和“劳务派遣公司”, 政府要引导其发挥正面作用。各种组织建立以后, 农民工就可以通过集体力量和雇主进行谈判, 改变自身在维权中的弱势。

摘要:以西北四省新生代农民工为对象, 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劳动权益保障的现状, 提出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

参考文献

[1]刘传江、程建林, 我国农民工的代际差异与市民化[J].经济纵横, 2007 (4) .

[2]刘俊彦, 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10) .

[3]赵雪雁, 城市化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06, 29 (1) .

[4]魏天辉, 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权利保障[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 :519-521, 540.

[5]刘兆军, 新生代无地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

[6]张志胜, 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研究[J].求实, 2007 (1) .

[7]张春龙, 现代性与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特点、问题及出路探讨[J].中州学刊, 2011 (2) .

[8]姚远, 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前途[J].中国职工教育, 2010 (4) :5l-53.

[9]符平、唐有财, 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 2009 (12) .

[10]颜海林、周建武,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创业权益维护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9) .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分析 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意愿;需求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意愿

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来说,首先在就业意愿上就显示出极大的不同。老一代农民工就业的目的基本上是为了打工赚钱、回家盖房、娶亲养老、供养孩子上学等;新生代农民工则完全摆脱了为最基本的生计而外出奔波的宿命,与之替代的是“从学校刚毕业,出来见见世面,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不愿待在农村务农,到城市中享受城市人的生活”、“到外面学点技术”、“实现自己的梦想”等等。可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的意识格外强烈。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在2010年6月发布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就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分布呈现明显的“两升一降”特征,即在制造业、服务业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在建筑业中呈下降的趋势。《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则显示,2004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和建筑业中的所占比重分别为33.3%、21.7%和22.9%;而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数据显示,外出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的比重分别为39.1%、25.5%和17.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5年间,农民工从事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上升了5.8和2.6个百分点,建筑业则下降了5.6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相对于传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显露出了行业倾向性,开始偏向于劳动环境和就业条件更好的行业。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分析

(一)受教育水平

按照国家统计局2009年公布的数据分析,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占到了26%以上,其中21-25岁年龄段的比例则达到31.1%,远远高出农民工总体平均水平7.6%。《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就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从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比重分别高于半文盲、文盲、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而从90年代开始, 则是初中教育水平的比重成为最高。所以,与上一代大多是文盲半文盲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多数人都已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这不仅使得他们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也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同时他们也可以通过报刊、书籍以及网络来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来为自己利用。

(二)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上述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分析也可以看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是初中刚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因此,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就成为决定他们前途的重要因素。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达到了36.9%,高出老一代农民工14个百分点;而对于从农村走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务农这项基本的生活依靠也可以是他们最基本的技能,而调查数据则显示: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从事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则从来没有务工的经验。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教育水平为主、职业技能水平相比老一代农民工有较大的以高,但是,他们目前的职业技能水平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意愿中的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导向

(一)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劳动力市场网公布的信息数据来分析,2009年城市劳动力市场对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需求占到总需求的60.2%,对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的需求仅占39.8%。而当前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还不到30%。同时,劳动力市场中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门职业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中专、职高和技校水平的劳动力,这部分需求占到总需求的56.6%,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这部分人也只有20%左右。所以,在市场国际化、竞争激烈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背景下,知识和技能逐渐取代以简单体力劳动而成为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标准。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如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就很难满足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需求。

(二)政策导向

由于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供求失衡,这就需要相关政策的介入对其实施积极的干预,促使劳动力市场从失衡转变为供求平衡。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主要从技能水平上下功夫,目前针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三类: 1.委托模式,即政府委托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进行常年培训;2.定点模式,即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两地政府牵手,有目的进行培训;3.订单模式和联合模式,即政府和企业联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由政府牵线搭桥,对企业用工进行培训。此外,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回乡创业等。从而通过多种方式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四﹑结束语

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乃至我国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重大问题。从新生代农民工主体角度出发,对其就业取向、素质技能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导向,有助于全面深入的研究其就业问题。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无论从其自身还是企业、政府都应积极寻求各种有效的措施来最终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陈微.需求的跌落:第二代农民工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8,(12).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4

先生/女士:

您好!为研究我县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状况,特制定本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本县农村户口群体,此次调查是匿名填写方式,恳请您真实填写感谢您的支持!

1、您的性别?□ 男□女

2、您的年龄□20以下□21-303、您的文化程度

□小学□初中 □中专、高中 □大专及以上

4、您的婚姻状况是□已婚□未婚*

5、如您已婚有子女,您的子女

□打工地入托儿所或学校 □自己带□找人带□放在老家由父母或亲戚带

6、你认为城镇户口重要吗□重要□不重要□不知道

7、您是否□中共党员□共青团员□两项都不是

8、如果您以上两项都不是,您是否希望争取加入共青团或共产党

□希望入党□希望入团□没有想法

9、您现在的工作地点是□外省□本省大城市□本县

10、您目前从事的行业是

□农业□制造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其他__

11、您是通过什么途径寻找工作的□亲友介绍□网上招聘信息□人才招聘会□中介机构

12、与父辈对比,您在选择工作时更会更考虑

□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发展机会

13、您进城后变换工作单位的次数

□没换过□2次以下□5次以下□10次以下□10次以上

14、您变换工作单位的原因是

□收入太少□工作太累□工作危险□学不到技术 □工作环境差

□工作不稳定□受到不公正待遇□受不了企业各种限制 □没有发展前途

15、您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口基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

16、您能接受假期加班吗?为什么

□能□不能□加班工资高□没办法不得不加□不想加班要休息

17、除了打工,您有准备通过其他途径挣钱吗?

□已经开始从事其他投资活动□想过并开始准备和计划

□偶尔想过□没有想过

18、如果有机会,你会自己创业吗□会□不会□ 到时候再说

19、您目前的居住状况是

□单位宿舍□自己租房□与人合租□借住亲朋家□自己买了房

20、您的月收入是(扣除必须缴纳的社会保险、税金等后的净收入)

□500元以下□500元至1000元□1000元至1500元□1500元 以上

21、您觉得您每月的收入

□不够花□需要家里补贴□基本够花□有富余

22、您每月的主要支出是【可多项选择】

□ 吃穿 □手机、上网□交通□ 房租□给家寄钱□存钱

23、您在业余时间主要从事什么活动[可多项选择]

□读书看报□业务学习□看电视□上网□交友□文体活动

□做家务□休息□其他

24、平时上网干些什么□玩游戏□看视频□ 聊天□看新闻□其他

25、平时交流娱乐的对象□工友同事□同乡同学□当地人□其他__

26、对您来说,哪一项最重要

□尊重与平等□高收入□提高技能□养家糊口

27、你是否自我感知在城市中受到岐视□是□不是□说不清楚

28、如果与上级发生比较大的矛盾冲突,您做出以下哪种选择

□忍气吞声选择留下□留下来但会向周围人倾诉积极解决矛盾

□选择离开

29、您每年累计接受多长时间职业技能培训

□没有培训□少于一周□一周到二周□二周以上

30、您愿意参加培训吗,您不愿意参加培训的原因是

□愿意□不愿意□没钱交学费□单位不组织

□没时间□担心自己学不会□培训没用

31、你认为你已经融入城市了吗

□已经融入□基本融入□正在融入□没有融入□无法适应

32、如果有条件的话,您将来选择在何处定居

□目前工作城市□本县城市□回农村老家□到时候再说

33、村委会换届时是否回乡参加选举□回去□不会去

34、回乡参与选举的原因

□.和自己的利益相关□关心乡村发展□自己想当村干部,有所作为

35、不回乡参与选举的原因了

□经济原因□对选举情况不太了解□少我一票没关系□其它__

36、是否有务农经历□经常□ 偶尔□基本不会

37、您了解以下哪些法律法规[可多项选择]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集体合同条例□ 都不太了解

38.您认为当前农民工打工面临的最突出的困难是:

□ 信息不灵,工作不好找□ 家里小孩、老人没人照顾

□ 自己技术缺乏□ 维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很难

□缺乏相关政策、制度支持□其它

39、您最希望政府在下列哪些方面提供帮助【可多项选择】

□劳动就业□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监督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5

为摸清全市农作物秸秆生产和综合利用现状,研究制定下步工作措施,促进济宁市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按照济宁市人大工作安排,对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情况及下步工作措施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有关情况及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作物秸秆生产和综合利用状况

(一)农作物秸秆资源状况。全市常年种植秸秆作物面积1400多万亩,年产生作物秸秆910万吨(折干),其中,小麦种植560多万亩,年产秸秆220多万吨;玉米种植450多万亩,年产秸秆480多万吨;水稻种植近80万亩,年产秸秆50多万吨;棉花种植130万亩,年产秸秆60万吨;花生、薯类、豆类、蔬菜等其它各类作物种植面积220多万亩,年产秧秸100 万吨左右。

(二)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状况。目前,全市小麦秸秆除小部分通过捡拾回收用作饲料、燃料及工业原料外,基本实现了粉碎还田。2011年全市小麦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率均达到了97%以上。玉米秸秆有八成以上实现了机械化粉碎还田,另有2%的玉米秸秆通过青贮氨化等措施用作食草畜禽的饲料。据测算,2011年全市小麦秸秆综合利用量达200多万吨,玉米秸秆利用量达430多万吨,水稻秸秆通过编织品转化利用量45万吨以上,利用率90%;棉花秸秆主要用于做饭烧材;花生、地瓜、大豆、蔬菜等作物秧秸基本上作为饲料喂养牲畜转化利用。

二、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推广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坚持把推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不断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强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970万千瓦,联合收获机2.49万台,其中玉米联合收获机6460台,秸秆还田机1万多台,配套大中型拖拉机增加到3.6万台,农作物秸秆还田率达到93%以上,综合利用率95%以上。与五年前相比,全市农作物秸秆还田率和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了53和45个百分点。在促进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方面,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关键技术的推广:

(一)大力推广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在夏季,我们重点推广小麦联合收获-秸秆切碎还田-玉米机械直播技术,通过给小麦联合收获机加装二次切碎装置,将粉碎后的秸秆均匀地抛撒到地表,然后利用玉米直播机械进行免耕播种作业。在小麦秸秆收获还田过程中,我们严格控制秸秆留茬高度及切碎长度,禁止无切碎装置的联合收获机进地作业,避免因秸秆过长、留茬过高而影响播种,或出现秸秆焚烧现象。目前,该项技术已在全市广泛应用,小麦秸秆切碎还田面积达到种植面积的80%以上,保护性耕作覆盖率达到了20%以上。在秋季,我们重点推广玉米联合(或人工)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小麦免耕播种、玉米联合(人工)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机械深松(耕)或旋耕整地-小麦精量播种技术。通过玉米联合收获机或秸秆还田机将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覆盖地表,然后进行免耕播种;或者将粉碎后的秸秆深翻掩埋、两遍旋耕,再用普通播种机或精量播种机进行施肥播种。经过处理后的秸秆,不仅能满足下茬作物种植的农艺要求,而且可以得到有效利用。实践证明,连续两年以上实施秸秆还田的农田,土壤团粒结构明显改善,有机质明显增加,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显著提高,节本增效作用十分明显。

(二)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青贮和氨化技术。近年来,我市食草畜禽发展较快,对秸秆饲料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为满足畜牧业发展对秸秆饲料的需求,我们在全市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青贮、黄贮和氨化技术,连续几年运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秸秆青贮收获及加工机械进行重点补贴,目前,全市玉米青贮收获机械已达到70台,饲草加工机械1万多台,今年秋季,全市完成玉米秸秆青贮收获面积8万多亩,通过机械化措施加工转化秸秆饲料近20万吨。梁山县开发区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技术,仅开发区科龙畜牧有限公司每年青贮玉米秸秆就达1.2万吨,可以消化5000余亩玉米秸秆,基本解决了公司牛、羊冬季饲料问题。

(三)鼓励发展秸秆捡拾打捆、固化成型和其它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在小麦秸秆产生量多的地区,积极推广应用小麦秸秆捡打捆机,同时积极发展秸秆揉搓丝化、压块和颗粒饲料加工等机械设备。经固化成型的作物秸秆易存放、易搬运,主要用于畜牧养殖、生物质能源或工业用原材料等。去年,由马来西亚前能有限公司总投资4200万美元的梁山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已在梁山经济开发区开工建设。该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消耗树枝、树皮、秸秆等废弃物20万吨,可给当地农民增加收入3000万元左右,直接带动1000多人就业。通过对新鲜、无霉变的风干秸秆进行打捆、压块,用作燃料、饲料销售到生物质发电厂、养殖场或出口到韩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目前,我市的汶上、邹城、梁山等地已有10余家加工企业从事秸秆加工,年加工利用秸秆17万吨。

三、推进秸秆机械化利用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引导。为解决好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在秸秆收获的前期,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展开强势宣传;在乡镇村街道张帖标语、开办专栏、印发通告等,大张旗鼓地宣传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的好处,帮助群众算透还田利用的效益账和违禁焚烧的危害;在农村中小学广泛开展“小手牵大手”活动,印发致家长的“一封信”,让学生说服家长,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开展秸秆还田和有效利用的自觉性。从2004年起,我市各级农机部门年年召开现场会、演示会,广泛宣传推广玉米机

收、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增收致富的典型教育引导群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强化政策扶持。“十一五”以来,我市先后争取并落实各级农机补贴资金3亿多元,其中有一半多的资金用在了对玉米联合收获机、秸秆还田机、青贮收获机、小麦秸秆切碎机、秸秆捡拾打捆机等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的补贴上。在市财政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各县市区都制定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部分乡镇还实施了农机秸秆还田作业补贴。如任城区按一次还田每亩30元、二次还田每亩40元补贴;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按每亩35元标准补助农户秸秆还田。补贴力度的加大,加快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的推广速度,有力支撑了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另外,在济宁市范围内,对收购、运送秸秆的车辆免收过桥过路费。据统计,夏秋两季期间,免收秸秆运输的各类车辆过桥过路费20余万元。

(三)推进社会化服务。几年来,我们采取项目、资金倾斜及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和扶持发展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为主的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到目前,全市经工商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增加到216个,拥有农机原值50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401个,共吸纳社员1.3万多人,注册资本达到了2亿多元。依托农机服务组织,各级农机部门积极组织开展以机收、机播、机耕和机械化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农机作业服务,大力发展农机跨区作业、合同订单作业和耕种收“一条龙”作业,不断提高农机跨区作业的效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机手参与到农机作业服务中来。农机服务组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机作业水平的提高,为农作物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的普及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搞好技术指导。在每年三夏、三秋开始之前,我们都要对参加农机作业的机手进行机械使用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知识及有关技术规范的培训,不断提高机手驾驶操作技能。同时积极组织农机企业及农机部门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搞好维修服务,确保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农业生产。

四、存在问题

(一)由于受传统种植习惯影响,稻麦种植区小麦秸秆还田后被焚烧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目前,我市鱼台、中区、微山、嘉祥四个主要稻区县水稻插秧仍然以人工为主,机械插秧技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为了灭茬种稻和免受麦茬对人体造成的伤害,大部分收获还田后的麦秸、麦茬被烧掉,被捡拾利用或者深翻(旋耕)掩埋的秸秆很少。

(二)一些先进适用的机械化秸秆处理技术和装备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影响了秸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小麦秸秆切抛还田技术,经粉碎还田后的秸秆均匀地抛洒在地表,不会出现堆积现象,既保墒保湿又不影响下茬作物种植,深受群众欢迎。但是有一些机手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愿在联合收获机上加装秸秆切碎装置,有的在作业时故意加快行进速度或者高留茬作业,出现了秸秆还田质量不高的问题,不但给秸秆焚烧带来了隐患,也给下茬作物的腾茬播种造成影响。小麦秸秆捡拾打捆、压块制粒等固化成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相关的机械设备在我市普及应用较少,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大型青贮收获机、铡草机等秸秆饲料加工机械近年来稳步增加,秸秆青贮、微贮、黄贮及氨化技术逐步推广应用,被畜牧业用作饲料的秸秆数量逐年增加,但是从青贮加工情况看,仍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培育发展秸秆产业前景广阔。

(三)在新机具新技术研发推广方面,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推进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一方面要普及应用先进适用的秸秆处理装备,另一方面要加大作业补贴和研发推广投入力度。目前,农机作业补贴投入资金较少,特别是水稻育插秧和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的补贴几乎空白,不能有效调动农民使用新机具新技术的积极性。在秸秆利用新技术研发推广、农民机手教育培训方面,政府资金投入不足,有的地方甚至连正常的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各级政府对机械化秸秆利用工作缺少统一规划和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影响秸秆机械化利用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五、工作建议

(一)严格农机作业标准,进一步提高秸秆还田质量,防止出现秸秆焚烧。一方面,各级农机部门要加大农机作业标准的宣传,加强机手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要严格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强化农机作业质量监督,对未安装秸秆切碎还田装备和达不到低留茬技术要求的收割机禁止下地作业。

(二)加大新机具新技术研发推广力度,从装备及技术层面堵塞秸秆浪费或焚烧漏洞。今后一段时期,应在全市重点推广小麦秸秆切抛还田、秸秆捡拾打捆固化成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秸秆青贮氨化饲料转化等机械化利用技术。在稻区县,一方面要大力推广使用小麦秸秆捡拾打捆机、水稻插秧机等秸秆利用装备,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和小麦秸秆切抛还田-秸秆深翻掩埋或旋耕破茬处理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问题。

(三)搞好秸秆机械化利用规划,制定扶持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编制秸秆机械化利用规划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划和政策导向,充分考虑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和农民需求,特别要突出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饲料加工转化和秸秆收集利用三个重点,做到规划内容与国家产业政策、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与当地畜牧业发展相适应,推动我市秸秆利用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格局。要研究制定扶持秸秆机械化利用技术应用的政策措施,明确新机具新技术研发、推广及人员培训的具体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水稻育插秧作业补贴及秸秆利用先进实用机械设备的购置补贴力度,确保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研究 篇6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工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新生代农民工逐渐代替了他们的父辈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自己的新特征、新诉求,在这些新诉求当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依然是农民工问题当中最关键的问题。在就业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使他们难以充分就业。在新形势下,如何突破困境,探索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对策,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况,使他们有尊严的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深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时存在的困境以及产生困境的原因,并借鉴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验,从我国政府、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等各个层面提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的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中国特色的解决劳动力流动的途径。【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困境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49.2;D412.6 【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引言10-1

5一、选题背景10

二、相

关文献综述10-1

3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

4四、创新之处1

4五、研究价值14-151.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15-231.1新生代农民工15-201.1.1含义15-171.1.2特征17-201.2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20-231.2.1新生代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20-221.2.2新生代农民工的充分就业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22-23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状23-312.1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23-252.1.1就业行业分布状况23-242.1.2就业途径状况24-252.1.3地域分布状况252.2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存在的困境25-282.2.1企业准入门槛过高252.2.2就业信息渠道不畅25-262.2.3各种劳动权益受损26-282.3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境产生的原因28-312.3.1户籍制度的影响28-292.3.2政策执行不到位292.3.3法制不健全292.3.4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不足29-302.3.5国际影响30-313.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31-343.1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32-333.1.1英日模式323.1.2美国模式323.1.3德国模式32-333.1.4拉美国家模式333.2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的启示33-343.2.1不能忽视农业的发展333.2.2制定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33-343.2.3加强工会的作用344.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对策34-434.1发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35-394.1.1改革户籍制度,解除身份歧视354.1.2促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选择空间35-364.1.3重视对农业的发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农业内部就业36-384.1.4积极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和学习机会384.1.5多渠道提供各种就业信息

38-394.1.6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394.1.7加强监管力度394.2增强企业的人文关怀,使新生代农民工有尊严的就业39-414.2.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给新生代农民工以人文关怀39-404.2.2完善企业用工制度,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40-414.3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竞争能力,使新生代农民工充分就业41-434.3.1加强心理受挫能力的培养414.3.2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41-424.3.3积极探索创业道路42-43结束语43-44参考文献44-48致谢48-4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9

济宁市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篇7

由于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群体, 国外并未有学者对农民工政策进行专门研究。在就业政策方面国外没有相关研究, 国外进行的相关领域研究主要是分别从土地政策层面、户籍政策层面、社会保障政策层面进行的, 在此可以借鉴。

国外学者在土地政策层面的相关研究。一些学者从土地分配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角度进行了分析。BravoUreta等 (1996) 的研究结果显示:土地改革及分配政策可能导致土地资源过分集中, 迫使土地较少或无地农户必须转移以获取经济收入[1]。Van Wey (2003, 2005) 和Quinn (2006) 的研究表明农户土地相对贫困度越高, 劳动力转移概率越大[2]。而Yao (2001) 研究则指出土地调整越频繁、分配越平均, 就越利于劳动力转移[3]。一些学者在土地流转上进行了研究。Haberfeld等 (1999) 指出:印度不完全的土地产权制度阻碍了农户间的土地流转, 迫使农民季节性向城镇和工业转移[4]。Yang (1997) 认为中国农户拥有的土地产权不完整, 迫使农民倾向于通过农业兼业方式转移。另外, 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可促进农民实现城镇永久性转移[5]。Rozelle等 (1999) 和Kung (2002) 认为加强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建设, 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国外户籍制度层面主要相关研究。国外有一些学者从中国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力流动与就业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了研究。Zhigang Lu (2006) 指出户籍制度既影响劳动力就业, 也造成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收入差距, 提出废除户籍制度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的政策建议[6]。Peter和Shang (2001) 认为中国户籍制度致使城乡分割, 这阻碍城乡间人口的流动与就业。Wang和Zuo (1999) 等认为农民工因没有城市本地户口, 在就业岗位、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等方面与城市本地居民存在很大差距, 这影响其平等就业[7]。Xiaogang Wu和D.J.Treinman (2004) 指出乡城户口流动性的决定因素主要是教育、党员和军事服务[8]。Chan, Zhang和Yang et al. (1999) 提出户籍制度松动使城市用工制度也逐渐放宽, 这促进了农民工在城市各种产业部门就业。

关于社会保障政策层面,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政策中公平与效率的问题这方面进行的。庇古和凯恩斯 (1936) 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的方式调节收入分配, 以促成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促进社会公平。萨缪尔森 (1996) 认为社会福利影响因素中经济效率是必要条件, 而分配公平是充分条件, 所以社会福利须公平与效率并存[9]。阿瑟·奥肯 (1987) 指出:平等和效率冲突时, 为了效率要牺牲某些平等, 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Lieberthal (1995) 指出中国应制订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来对社会保障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同时鼓励社会互助与商业保险发展成为社会保障的有力补充, 以增进社会保障政策的公平与效率[10]。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土地政策、户籍政策、农民工就业政策、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等层面进行的。

土地政策层面主要相关研究。此层面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从土地流转方面进行的。盛来运 (2007) 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可能性的影响显著。刘晓宇等 (2008) 指出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有利于劳动力外出打工。衣保中等 (2008) 研究得出加大土地流转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赵亚萍等 (2008) 研究得出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宅基地流转正相关, 而宅基地流转滞后。建议通过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建立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等措施鼓励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自由流动, 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11]。张杰 (2009) 提出让土地变资本。农民工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补偿, 在获得较稳定收入的同时可向城镇发展。

在户籍政策层面的主要相关研究是在户籍制度方面进行。一些学者在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蔡昉 (2003) 提出户籍改革放松了对劳动力转移的控制, 但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依然存在。胡鞍锕 (2005) 和支军 (2004) 认为户籍制度是导致流动人口非永久性迁移的主要原因, 提出通过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促进其在城市就业定居。邓鸿勋、陆百 (2004) 指出户籍制度使农民工不能改变身份, 大量农民工回流农村,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杨金深 (2006) 认为户籍改革虽放宽了农民进城条件, 却没根本改变, 大中城市户口门槛仍很高。建议打破户籍制度, 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12]。安洪 (2004) 提出户籍制度虽有所改进, 但仍制约农民进城就业。解丽娟 (2010) 认为户籍制度使农民在城市就业机会不平等, 阻碍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行结合实际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改革, 并在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方面进行了研究。周德魁 (2008) 、胡献忠 (2008) 及王立平 (2007) 等认为户籍制度应全方位、深层次改革, 促进农民工市民化。陈玉光 (2007) 与刘传江 (2006) 提出逐步剥离户籍附加功能, 使户籍与福利完全分开, 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发展机会平等。周小刚、陈东有、张智勇和梁东新等 (2009) 认为户籍改革要承认不同部门的利益分别, 并寻求部门利益间的均衡点, 搞好综合协同改革, 在既有利益格局中寻求新政策的兼容性。

农民工就业政策层面主要相关研究。一些学者从就业歧视角度对就业政策进行了分析研究。邓鸿勋、陆百甫、孙立平以及沈君彬等 (2004) 认为中国劳动力市场存在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政策。黄瑞芹 (2002) 、赵振宇 (2002) 、蔡的贵 (2006) 、徐玉龙 (2007) 与袁志刚 (2005) 等认为城市的歧视性就业政策不能实质性地降低城市就业人口失业率, 反而可能使大量劳动力流失, 地方政府应主要靠市场来调节农民工就业。王解静 (2006) 认为, 我国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主要是因为政府在劳动力市场进行错误的政策干预。另外一些学者对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就业政策的建议。唐永进 (2002) 认为, 农民工就业制度体系中应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王朝明 (2002) 提出农民工应得到制度的就业援助。杨鹏程、陆丽芳等 (2003) 认为政府应对农民工取消针对农民工的各种不合理收费, 并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邵霖 (2009) 提出应统一农民工就业管理, 加强与农民工输入地的协作, 促进其有序流动。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 确保农民工就业工作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实施, 加大财政投入, 集中政府分散的就业扶持经费, 发挥其最大效应[13]。

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层面主要相关研究。学者针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不足与发展做了分析。郑功成 (2002) 认为不宜将一元化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作为确定现实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发点。孙树菡, 张思圆 (2002) 提出城镇社会保险体系应将农民工纳入其中, 且只能适时地分层分类将农民工纳入。周亦乔 (2004) 认为社会保障管理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 这不能适应农民工参保需要, 建议消除我国政策中存在的制度歧视, 完善立法和相应司法保障措施, 同时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14]。袁贵仁 (2008) 主张压缩现有社会保障的规模、程度和水平。周庆国 (2001) 认为公平和效率都应服从于社会福利这一目标, 只有公平和效率实现最优组合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15]。华迎放与何平 (2006) 提出改进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政策, 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制度。申曙光与展凯 (2006) 对各地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进行了评析和测算, 以养老保险为例, 北京、上海模式较好地考虑了农民工特点, 深圳模式次之[16]。彭宅文 (2006) 提出农民工的社会边缘地位不利于其表达利益诉求, 这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议程设立途径少, 影响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迅速、合理地制定, 且政策质量不高, 现有政策得不到有效执行, 提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双重社会效应[17]。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归属问题, 学者们认为有三种模式选择:继续参加农村社会保险[18], 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19], 建立独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20]。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壮大, 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巨大, 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状况的好坏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国内外进行了不少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相关的政策研究也不少, 本文在此对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相关的政策研究进行了梳理综述。

如何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 篇8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农民工。他们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社会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因其数量庞大和身份独特而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全局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他们能否实现稳定就业直接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需要从治国理政和长远发展的高度,密切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就业,引导这一群体在实现环境、身份、观念转变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在温饱的环境中长大,对城市充满了向往,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打工的,有些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一是“干不长、频跳槽”,稳定就业难实现。笔者曾经在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对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过调查,发现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的比例只有17%,超过80%的人频繁换工作。其中最长的工作时间是一年,大部分是春节后便换工作。没有稳定的就业,就难有自身的成长积累。如果长期处于无业状态,就会成为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二是受教育程度高,待遇要求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在我国教育快速发展,农村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从小就与电视、手机相伴,比较了解外部和城市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和乡村文化有了差异。他们不单纯需要稳定的薪资,更多考虑劳动环境、发展空间、文化生活等方面因素。他们外出打工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而且追求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三是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大多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他们更加看重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和人身权利,而在工作耐受力和吃苦精神上远不及上一代农民工。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妻。他们更注重企业的人性化管理,认为这样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才会更大。

四是孤独心理和受挫情绪影响就业。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许多方面与城里人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而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其产生自卑心理。另外,只身一人外出务工,缺少家庭温暖,加之他们务工所在的一些私营企业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对待,这些情况的存在使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形成封闭的心理,缺乏人际交往,不利于就业和个人成长。

五是社会保障不全面。近年来,由于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目前房价已经大大超出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承受力。另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相对不稳定,无论个人或企业均不愿意参加社会保险。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只有很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有保障水平极低的保险,而且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绝大部分处于中低层职业,面临着很大的失业风险,没有全面的社会保障,失业后将难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保险属于社会资源再次分配,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资源再次分配中获得较少的份额,不利于城乡居民平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成果。

二、如何实现新生代农民工更高质量的就业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要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群体,以宽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他们,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从政治上帮助他们维护合法权益;从文化上帮助他们解决继续教育、文化生活等问题;从社会上帮助他们解决身份认同等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一是完善城乡就业制度。要将解决农民工问题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公共预算,从根本上做到有人抓、有人管。一方面,要在就业政策上对新生代农民工一视同仁,要将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管理服务范围,取消地域、身份、户籍、行业等各个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性限制,实现就业政策的普惠共享;另一方面,要在就业服务上实现城乡平等,面向所有城乡劳动者,积极提供全方位、平等的就业服务。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工作困境。一方面,要提高用工待遇,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在当前劳动关系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比例过低的背景下,适度提高工资标准对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尤为重要。建议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引导劳资双方合理确定工资水平。增强农民工在工资分配中的话语权,完善相关岗位的行业标准,改进工作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吸引员工稳定就业。一方面,要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长效机制,通过签订责任状将欠薪治理情况纳入政府考核,明确各级政府的监管责任,建立有效的预防和处置机制。另一方面,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农民工参保和维权意识,依法查处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的事件。

同时,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要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生活,鼓励企业开展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活跃其业余文化生活。凡是免费向市民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一律免费向新生代农民工开放。

三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地位,促进其融入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要在数量上实现农民工身份、工作的转化,而且要在质量上实现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价值观念等与城市居民融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要消除政策性歧视和排斥,为农民工的市民化提供条件,农民工在落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并妥善处理承包土地、宅基地的使用权及收益。赋予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集中建设一些能够满足基本居住条件的农民工公寓,用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租得起、住得下、留得住。

四是强化技能培训,实现素质就业。根据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开展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培训内容要贴近农民工,除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等传统培训项目,还可以开展创业培训、法律培训、心理培训等,多方位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实现素质就业。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岗前有培训、在岗有提高。

五是做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发展规划,找不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在职业选择、技能培训和岗位稳定性等方面有许多不足。他们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城市就业所必需的专业要求了解不多,很多人不知道职业规划,偶尔有了解也是片面地认为职业规划没什么用处,致使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没有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直接导致了频繁跳槽等现象,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另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择业时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哪家企业收入高就往哪里跑,盲目跟风,由此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展职业规划是相当必要的。要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做好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认识自己,分析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规划。同时,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使他们及时调整心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和适应城市生活。

上一篇:在等待中收获成功高中作文下一篇:这儿真美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