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范文

2024-06-21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范文(共7篇)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范文 篇1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谏太宗十思疏》译文]臣听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底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的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象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不考虑在安乐时想到危难、用节俭来消除奢侈,这也象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所有帝王,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夺取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难了吗?大凡在深重忧患当中必须竭尽诚意对待臣下,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竭尽诚意就能使胡和越这样隔绝、疏远的地方也能结成一体。傲慢地对待人,就是骨肉亲属也能成为各不相关的人。虽然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用声威吓唬他们,结果大家只图苟且免除罪罚,却不怀念仁德,表面上恭顺而不是内心里悦服。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众人;(百姓和皇帝的关系,就象水和船一样),水能载船也能够颠覆船,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范文 篇2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意见的一种专门文体, 既可以书面表述, 也可以当廷陈述, 内容比较接近口语, 体例也是大致相似的。我们愿意从历史资料《谏太宗十思疏》的记载去充分体认两位英才之间的良好互动, 学习谈话的“话术”。

一.迂回战术应对不是很有利的谈话局面

说到不利的谈话局面, 一般指要么是涉及到对方不太友好的谈话态度, 要么就是自己所涉及的内容比较敏感忌讳, 不适合马上展开谈话内容, 这时候不妨来学学魏征的谈话开门法。为了说服唐太宗接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魏征转了两道弯:

第一道弯是用比喻类比的语言来增壮声势。魏征说:“我听说要想树长得好, 必须要使它的根基牢固;要想使水流得远, 必须使水源畅通无阻;想要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加厚恩德和道义。水源不顺畅却希望水流得远;根基不巩固却希望树木长得好;恩德不深厚却希望国家安定, 臣这个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不可以, 何况是明智的人呢?!”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臣虽下愚, 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 不念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塞源而欲流长也。)

谈话中, 比喻类比的语言总是要形象具体些, 并且表面上是分离了一部分视线出去, 其实是偕同同路者群起而反攻。从大自然的现象开始说起, 魏征就设计好了自己的谈话路线, 那就是要唐太宗加强自己的朝纲治理, 这通常是和统治者的施政态度和内容相关的。既然万物与你同兴衰, 你就没有必要违抗这种普遍的规律。所以该怎么办是一目了然的事情。这样的比喻类比方式都是有一种共性的东西在里面的, 当前面的角色出场后, 后面的力量就有了建设性的铺排效应, 前面的共性内容再点到即止, 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所以魏征在表述完了自己的基本意思后, 就说到自己的愚笨认识所得, 那么隐含的意思就非常明显了。

除了比喻类比之外, 魏征转的第二道弯是以退为进。

他接着说:“历代所有的君王, 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是多, 但能够保持到底的很少, 难道不是得到容易守成困难么?!因为处在深厚的忧患之中, 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志得意满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算是敌人也会成为好友, 轻视他物的话就算是亲骨肉也会形同陌路的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法监督人民, 用威势恐吓人民, 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法, 不会让人们怀念皇上的仁慈。人们只是用谦恭的外表来掩饰内心的不满。” (原文:凡百元首, 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 必竭诚以待下, 既得志, 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 终苟免而不怀仁, 貌恭而不心服。) ”

所谓的以退为进, 就是对象暗地被转换挪移了下, 注意焦点始终还是保持的。也最好是把他处对象的不良表现端出来说, 可以就收到了隔山打牛的效果。魏征扩大了对象的范围, 虽然说的是历代君王的成败得失, 但所指为何不言而喻。

在以退为进的过程里, 把话题从良好的方向拐到它的反方向, 从好的事情说到不好的一面, 有对比的意味在里面。这样在听众的注意力方面形成一种逆挽之势, 好像是岔开了话题, 但凝神一想, 好像又是加重内劲, 使语言获得了穿透的功力。

二.凛然正气应对需要有说服力的僵谈场面

谈话遇到的难题有时就是要说服别人改变原先错误的立场, 这样就得要求说话人自己首先得有一个正确的立场。因为谈话是面对面的接触, 交往双方的思维又都是动向的, 这样会使话题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而且有时交谈的一方控制了谈话的主动权, 另一方就很难继续自己的说话内容, 这时就要坚定自己的谈话态度, 创造有利的谈话语境条件。良好的讲话态度更是讲话成功的首要条件, 否则一切谈话方法都无从使用。

魏征在这次“谈话”里应该说要说的内容是很多的, 但可以感受到的就是他从容不迫的气势。他镇定自若的态度很好地安排了说话的内容:

先摆出谈话的大致方向, 要求君王慎重考虑自己的治国方略, 用比喻类比的语言迂回前进;

接着铺陈要害, 说明不这样做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具体内容见上) ;

然后分条讲述, 鞭辟入里:“假如真正见到心爱的东西, 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惕;将要大兴土木, 就要想到停止来使老百姓安定;思虑位置高会招致危险, 就想到要谦虚平和, 自我修养;惧怕自满自封, 就想到应当象江海那样处在百川的下游;喜好游乐, 就想到以三次为限度;担忧自己懈怠, 就想到应当谨慎地开始、慎重地结束;忧虑视听蔽塞, 就想到应当虚心地容纳下属的意见;惧怕谗邪, 就想到端正自己斥逐奸佞;恩惠加给臣下时, 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就胡乱奖赏;刑法加给臣下时, 就要想到不要因为生气而滥用惩处。” (诚能见可欲, 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 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 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 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 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最后正面劝说, 语重心长地提出建议, 容人参考, 留有余地。有了前面的基础, 这时再说什么都不为过, 态度真诚则可。顺带还可展望一下将来的宏图, 说明改正做法后的前景, 那必定是很好的局面:“全部履行这十个所想, 宏扬那九种德行, 挑选贤能的人任用他, 选择正确的意见听从它, 那么, 智慧的人会全部献出他的谋略, 勇敢的人会竭尽他的力气, 仁德的人遍施他的恩惠, 诚实的人献出他的忠心。文武并用, 垂衣拱手地治理, 又何必自己劳神苦思, 代替百官的职责劳役呢? (总此十思,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则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 代百司之职役哉?)

这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说理谈话的有益的启示:

一要坦白真诚。把自己的想法真实表达出来, 以诚相见。含混法、遮掩法、推诿法和蛮横法也许会取得一些阶段性、战略性的暂时“优势”, 但不是值得提倡的真正的谈话方法。

二要谦虚谨慎。说话时不盛气凌人, 不刻薄无礼, 即便是指摘对方的缺点错误, 也可以用探询的态度, 这比把自己的意图强加于人要好得多。

三要认真严肃。不是要你板着面孔训人, 但也绝不是轻浮随便地大放厥词。谈话要实在真切, 说话也要有责任心, 句句有用, 这样还能博得人们的信任, 有助于增加自身魅力。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忧虑大唐王朝繁荣背后的危机的力作, 在群臣齐唱赞歌的时候, 这篇文章却使唐太宗看后感到十分羞愧, 连忙从谏改过。不失为是“谈话”佳篇。有人说魏征是个不会说话又敢说话的人, 他的美名得益于唐太宗的宽容开明, 但是史料记载唐太宗有一次在下朝之后跑到自己的寝宫恨恨地说:“有机会我一定要杀了那个老头子!”长孙皇后听说此话后, 便问何事让帝王如此恼怒。唐太宗说:“魏征这个家伙, 总是在上朝的时候指摘我的疏漏之处, 让人真的是很没有面子!”长孙皇后没有再言语, 只是马上换了朝服站在庭院当中恭贺唐太宗。皇后的突然行为让唐太宗感到十分诧异。长孙皇后说:“臣妾听说, 主上圣明才会有敢于进谏的忠臣, 今天魏征耿直正说明圣上的英明, 所以臣妾向皇上道贺。”唐太宗转念一想, 确实自己计较了一些不该计较的东西, 于是对魏征和皇后心存感激。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篇3

魏徵(580~643),字玄成,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魏徵先后上书二百多次,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徵病卒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徵殁,吾欠一镜矣。”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特别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又下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义巡游怀州、狩于济源。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为“论时政第二疏。”

疏,作为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行规劝时所写的文章。疏,意思是“分条陈述”。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课堂学习】

(一)字词积累

1.注音

求术之长(chang) 浚其泉源(jun) 殷忧(yin) 壅蔽(yong bi) 谗邪(chan)

黜恶(chu e) 乐盘游(le) 懈怠(xie dai) 谬赏(miu) 宏兹九德(zi) 垂拱(gang)

2.解词

(1)一般词语

承天景命:大。

殷忧:深切的忧虑。

傲物:自己以外的人。

骨肉:亲人。

貌恭而不心服:貌、心,形用作状,表面上、在内心里;而:表转折。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欲,动词用作名词,想要的东西。

思谦冲以自牧:冲,谦虚;牧,约束,修养。

乐盘游:以……为乐。

谗邪:形用作名,谗佞之言,邪恶之人。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能,动用作名,有才能的人。

择善而从之:善,形用作名,好的意见。

信者效其忠:效,献出。

何必劳神苦思:何必,为什么一定;劳,使……劳。

(2)一词多义(解释在括号中)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高)

②孰与君少长(年长)

③尔翁长铨(掌握、担任)

④宁为百夫长(首领)

⑤塞源而欲流长也(长远)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

③简能而任之(连词,表承接)

④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

⑤貌恭而不心服(连词,表转折)

①可畏惟人(只、只有)

②惟庚寅吾以降(句首语气词)

③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①戒奢以俭(连词,表并列)

②伐根以求木茂(来,连词表目的)

③竭诚以待下,纵情以傲物(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用,介词)

⑤思三驱以为度(把……当作,介词)

①承天景命(大)

②至若春和景明(日光)

③良辰美景(景色、景致)

(3)词类活用

①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形用作名,重任)

④居域中之大(形用作名,重大的地位)

⑤德不处其厚(形用作名,深厚的境界)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动用法,使……安)

⑦则思江海下百川(名用作动,居……之下)

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动用法,使……虚)

⑨则思正身以黜恶(使动用法,使……正;形用作名,邪恶的人)

⑩宏兹几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3.句式特点

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判断句)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定语后置)

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

④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

4.本文中的成语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垂拱而治正本清源善始善终骨肉至亲

心服口服慎终如始赏罚分明人尽其才劳身焦思

(二)整体把握

1.明确主题

太宗贞观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圃。魏徵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2.知晓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指出人君有始无终,天下易取难守的原因,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第三段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即“十思”。

nlc202309051542

3.把握写法

文章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国家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义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正反两方面阐述道理的方法和比喻、排比及对仗的修辞手法,正反论述,说理透彻,比喻排比,生动有力,化意用典,简洁明白,文章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三)重点研习

1.第一段前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看法的?

【明确】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罔家,必积德义。

2.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明确】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魏徵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要实现这一境界,必须形成何种局面?君王要怎样做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4.根据十思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几戒?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作者的用意是说明为人君者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

【课后检测】

1.疏,作为一种文体,是_____________。疏,意思是“_____________”。魏徵,史以“_____________”称之。他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编撰工作。

2.下列词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疏浚 金壁辉煌 载(zai)舟覆舟 正身以黜(chu)恶

B.谬赏 首曲一指 木之长(zhang)者 浚(jun)其泉源

c.壅蔽 开诚布公 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罢黜 压赴刑场 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3.下列加点的词语有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C.则纵情以傲物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4.下列用“/”表示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c.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 D.永保/无疆之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德不厚而望罔之治

治:治理得好 B.莫不殷忧而道著

殷:深

c.简能而任之 简:简明 D.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好,福祉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一篇文章,纵然开头美妙至极,但如不能善始善终,收尾无力或成败笔,则近乎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B.要治理好同家,不仅统治者要事必躬亲,知人善仟,下面的官员还要廉洁能干,同时,再赋予民众以监督官员的权力,这样,统治者就能够垂拱而治。

c.完善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D.中国足坛腐败现象十分严重,从高层到俱乐部、从裁判到运动员涉及面很广,只有司法部门介入才能从根本上正本清源。

7.下列对“十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提出,作为帝王,在他计划营造宫殿时,就要想到适可而止,以尽可能减轻百姓负担,使他们安居乐业。

B.帝王担负着治理天下的重任,当他骄傲自满时,就应想到自己要像江海那样宽广,有能容纳百川的胸怀。

c.帝王担心自己偏信谗言邪说,就要想到首先端正自身以便除去邪恶,将要施恩奖赏人时,要警惕不因自己的偏爱而赏错。

D.帝王喜欢到郊外去打猎,就要想到最多只能去三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呜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建,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nlc202309051542

B.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牧:约束,修养

c.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效:效仿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身:使自身端正

B.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使心虚

c.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代下:代替老百姓

D.何必劳神苦思 何必:不必

10.对下列各选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徵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③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④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A.①②中的“夫”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也相同。

B.①②中的“夫”用法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不同。

c.①②中的“夫”用法不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相同。

D.①②中的“夫”用法不相同,③④中的“而”用法也不相同。

11.根据解释从文段中找出相对应的名句。

(1)开头做的得好的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 )

(2)老百姓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事。( )

12.翻译。

(1)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_____________

(3)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_____________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或进行规劝时所写的文章

分条陈述 诤臣 隋书 群书治要

2.C(A.“壁”应为“碧”;B.“曲”应为“屈”,“长”应读“chang”;D.“压”应为“押”)

3.D(古,“把……当作”;今,“认为”)

4.C(正确的停顿是:则脂者/尺其谋,勇者/竭其力)

5.C(“简”应为“选拔”的意思)

6.A(B.“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就能使天下太平,与句中“统治者要事必躬亲”相矛盾;C.“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与语境不符;D.“正本清源”与“从根本上”重复)

7.D(对“三驱”理解不当。“三驱”:从三面驱赶野兽,留一面放生,指狩猎有度)

8.D(“效”的意思应为“献出”)

9.C(“代下”应是“代替臣下”)

10.D(①夫,那;②夫,发语词;③而,表并列;④而,表转折)

11.(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2.①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危险,就要谦虚谨慎,自我约束。 ②如果竭尽诚心,那么即使像吴越这样的世仇,也能团结在一起,如果轻视他人,那么亲骨肉也会变成陌生人。 ③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忧。 ④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翻译范文 篇4

实词:求—要求;欲—想要;思—希望;长、固见注释②③;根本—树根;流—河流;远—长远;浚见注释④;安—稳定、太平;积—积蓄、积累;德义见注释⑤

虚词:三个“之”—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第三人称代词,它的;者—助词,提示条件

臣听说要想让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基;想要河水流得长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要使国家稳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民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实词:固—形,稳固;望—希望;求—要求;思—希望;下愚见注释⑥;明哲见注释②

虚词:而—转折连词,却;三个“之”同上;虽—连词,虽然;其—指示代词,这;而—递进连词;于—介词,对;

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远长,根不稳固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像陛下这样)明智的人呢?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实词:当神器、居(据有)域中见注释③④,重—形用名,重权;大—形用名,重大地位;念—考虑;居(处在)安思危—处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以俭见注释⑤;以—动词,用、行;

虚词:两个“之”—结构助词,的;斯—代词,这;以、而—目的连词,来;

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永无止境的美善,不居安思危,不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像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实词:凡百元首见注释⑦;承天景命见注释⑧;善—好;克—动词,能够;终—坚持到底

虚词:者—代词,……的;盖—语气副词,表不十分肯定地判断,大概;岂—难道;之—代词,代天下;乎—语气词,表疑问,吗;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实词:殷忧—深重忧患;竭诚—竭尽诚心;得志等见注释;行路—路人;董—监督;振—通“震”,威吓;威怒—使人畏惧的怒气;免—免于刑罚;貌—名词用状语,表面上;心—名词用状语,在内心;

虚词:盖—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前两个“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既—已经;则—就;虽—连词,即使;后两个“以”—介词,用、拿;两个“之”—代词,代臣民;苟—苟且;两个“而”—转折连词,但是;惟—只,只是;宜—应当,应该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5

【学习目标】1.辨析“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重点】1.诵读文章,感受文句,培养自学文言文的能力。2.辨析文中文言实词,积累文中文言虚词的用法,区别文中古今异义词的含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目标难点】1. 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勤俭朴素,继承优良传统。

【相关材料】

1.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后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2.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3.语言知识

【难读字】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重要实词】 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承天景命(景,大)

虽董之以严刑(董,监督,管理)能克终者盖寡(克,能够)

将有作(作,兴造。指兴造宫室一类事情)则思谦冲以自牧(牧,修养)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重要虚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以 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译为“把”)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代词,用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介词,“为„„所„„”,表被动)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副词,大概)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句首语气词,不译)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无(边词,表转折)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连词,表假设)

【古今异义】 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谦词。今无此意。)承天景命(景,大。今常用于景色。)

【词类活用】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宏兹九德(使动用法,使„„光大)

【通假字】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特殊句式】(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表示从谏改过。(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魏徼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全文共三段:

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句排比,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与“水”的比喻。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须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更为具体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与“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竭 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做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文章最后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三、疑难问题探析

1.本文在论证主要观点时的论证方法和角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在提出主要观点之前,作者打了两个比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泌浚其泉源。”作者打这两个比方,是为了使主要观点显豁。接下来,作者从反面论证了这个观点,如果国君不积德义,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就像“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国家是不会安定的。第二自然段,作者又从历史的角度来证明观点。作者以概述的方法,列举历史上的君主“善始者繁,克终者盖寡”,告诫太宗“竭诚以待下”。作者以对比论证的方法,分析了“竭诚待下”的两种结果。“竭诚以待”下,则“吴越为一体”;不“竭诚待下”,则“骨肉为行路”。因此,要善待“下”,否则,君主之“舟”,就有倾覆的危险。言词之致,述理之尽,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2.“十思”与中心论点之间是个什么关系?

这“十思”,涉及的方面比较广,细究起来,涉及到欲望、行为、品质、纳言、赏罚等各个方面,但是,所有这些,都与“积德义”有关,是“积德义”具体作法。“总此十思,宏兹九德”是对“十思”的总结。只有积了“德义”,才能达到理想的政治境界:“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仁德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3.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给我们哪些写作的启示呢?

一是陈述意见的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是用来劝谏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陈述的内容无一不针对帝王的易犯病,又无一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二是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三是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四是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显然,这篇古代佳作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写作启发。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 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四、写作特点:

⑴ 比喻论证,生动形象 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⑵ 正反对比论证,加强说服力 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凸了出来。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本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诫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灵,即使不用再举出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⑶ 语言朴实雄健 文章虽多用对偶句,但笔力道劲,气势雄健,朴实无华,与六朝的骈赋不同。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一句,“恩”“喜”“谬赏”分别与“罚”“怒”“滥刑”反义相对,“加”“因”分别与“及”“以”近义相对,这样,大大加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体会一下。

⑷ 雄辩的逻辑力量 三个段落,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那么,人君为什么当“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阐述了这个问题。作者从历史教训出发,提醒太宗必须谨慎从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虽没有用到一个“思”字,但却始终是扣住“思”字着笔的,它实际上紧承第一段解释了人君当“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难以善始善终;“取之易。守之难”的严峻事实:“殷忧”时、“得志”后的不同态度,“可畏惟人,载舟覆舟”的深刻教训。同时,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铺垫。到第三段,作者则明确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说明道理的基础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体内容,并说明如果能够做到这“十思”,就能够发扬光大“九德”修养,使百官各尽其职,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细读文章,便会发现,作者用一“思”字贯穿全文,前后勾连,层层深入,水到渠成。从提出问题——应当“思”,到分析问题——为何“思”,再到解决问题——怎样“思”,结构谨严,浑然一体,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2、了解“居安思危”的意义 3、诵读全文,读出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魅力和魏徵忠心耿耿、犯颜直谏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诵读

《谏太宗十思疏》预习题:

翻译下列句子: 1、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天子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3、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

4、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西门豹知道自己有个性急躁的缺点,经常佩带熟皮,提醒自己放宽缓一些。董安于觉得自己性格过于宽缓,经常佩着绷紧的弦,提醒自己紧张起来。

5、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 征没,朕亡一镜矣。

解题: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魏征:唐代的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他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青史。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合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上司的脸色行事。后世的一些诤臣,如称“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他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议二百多次,达数万言。他很注意进谏的方法和实效。他的意见大都为唐太宗采纳,使唐太宗避免了不少政治上的失误。唐初社会能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他可谓功不可没。

魏征从小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从小丧父,家境清寒,但非常好学,即使避难出家当了道士也仍然潜心读书。他十分关心政治,反对隋朝暴政,同情人民疾苦。后来毅然加入了农民起义军。投他的生活道路使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因此“民本”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他非常重视历史教训,认为隋文帝统一天下后,经过精心治理,不到二十年而臻于富强,可谓善始,但他不能善终。骄奢淫逸,徭役无已,邪恶之人受宠,忠正之士丧身,结果“民不堪命,率士分崩”因此他提出把布德施惠,礼仁诚信作为治国大纲,主张轻徭薄赋,明法慎刑。为了保证这些政治主张得以实施,他还强调广开言路,慎选人才。

《十思疏》写于贞观十一年,是魏徵奏议中十分重要的一篇,也是魏徵给唐太宗开的一剂很及时的良药。

唐太宗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听取下级的劝谏,甚至被誉为“从谏如流“。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的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贞观十一年,他先下令修了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老百姓为了服徭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的大臣向唐太宗进谏,太宗却说,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尽管百姓颇有怨言,可是这些声音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魏征在这年的三月到七月,五个月中连给太宗上了四疏,《十思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读准字音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读准句读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本文的感感情应该是忠诚,恳切,要做一个谏臣,首先要有满腔忠诚,对国君的,对国家的,同时又特别的恳切,才容易接受。)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1. 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 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论点的提出:非开门见山,而是用两个比喻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

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总结历史经验,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

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容易“傲物”,使人离心离德。

人民的力量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

第3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载舟覆舟 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让学生从文章中找一个句子作为自勉的话,或者作为赠言送给别人,你会摘哪一句 戒奢以俭,谦冲自牧 根固本长,泉浚流远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篇6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谗.()邪 求木之长.()者 浚.()其泉源

正身黜.()恶 皋陶.()载.()舟覆舟

象箸.()仁者播.()其惠 壅.()蔽 董.()之以严刑

懈怠.()垂拱.()而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 B.智者尽其.谋 吾其.

还也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洗 D.将有作,则.思知止而安人

此则.

岳阳楼之大观也 3.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听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闻名)B.善始者实.繁(确实)春华秋实.

(果实)C.震.之以威怒(震慑)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挥舞)D.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水流)流.水不腐(流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伐:残害。C.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明达的人。D.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流下、流入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修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信者:忠诚的人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下司..之职

下司:下属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必固.其根本

②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③居域中之大.

④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⑤择善.

而从之 虚.

A.②③⑥

B.①②⑤

C.③④⑤

D.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魏徵这篇谏疏是规劝唐太宗李世民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B.疏,是文体,给皇帝上的奏章。这篇奏章,提出十条建议,劝谏太宗。

C.全文在章节结构上形成正反对比,如“积德义”与“德不厚”的对比,以艰难“殷忧”与“得志乐逸”的对比等。

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

初,伍员(春秋楚人,父兄为楚平王所杀,投吴)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随:诸侯国名),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荐:多次。食:侵食)上国,虐始于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使下臣告急,曰:‘夷(指吴国)德(贪心)无厌,若邻于君,疆场之患也。逮吴之未定,君其取分焉。若楚之遂亡,君之土也。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秦伯使辞焉,曰:“寡人闻命矣。子姑就馆,将图而告。”对曰:“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

(《左传·申包胥如秦乞师》)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为封.豕长蛇

封:大。B.申包胥如.

秦乞师 如:往、到 C.虐.

始于楚

D.我必复.

楚国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包胥爱国赤诚的一组是(①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 ②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③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

⑤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

A.①④⑥ B.C.②③⑥ D.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员和申包胥虽是朋友,但政治观点不一致。伍员出逃时立誓要颠覆楚国,而申包胥

B.申包胥假托昭王之命到秦国求救,对秦哀公申说吴灭楚之害和秦救楚之利,立于秦庭

C.D.《无衣》选自《诗·秦风》,诗中有“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诗句。秦哀公赋这首诗,意在答应 1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子姑就馆,将图而告。

(2)寡君越在草莽,未获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

(4)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答案

1、答案:chán zhǎng jùn chù yáo zài zhù bō yōng dǒng dài gǒng

2.A 以:因为,介词。

3.B 提示:B项“春花秋实”中的“实”应是动词,结果实。

所,臣下哪里敢就这样去客馆休息呢?”申包胥站起来,靠著院墙痛哭,哭声日夜不停,连续七天没有喝一口水。秦哀公为申包胥作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连著叩了九个头,然后才坐下。于是。秦国出兵了。

4、D 解析:D项“下”是“处于„„之下”的意思。

5、C 解析: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耳目”在文中实指耳朵和眼睛,在现代汉语中,则指爪牙、帮凶。6.D “下司”,两个词,下:臣下、下属;司:管理 7.D空”;②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乐”;③⑤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意思

8.C “以历代帝王为例”错,而且其中的观点并不是作者要陈说的观点。9.D 复:颠覆。10.B 其中“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若以君灵抚之,世以事君”“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三句均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申包胥的爱国赤诚。“寡君失守社稷,越在草莽”

11.C。C项中“秦哀公非常痛快地答应了申包胥的请求”一说有误。文中“秦伯使辞焉”一句则说明申包胥如秦乞师不是一帆风顺的。“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一句的

12.(1)您暂且住进客馆休息,我们将考虑一下再告诉您。

(2)我们国君还流落在荒草野林之中,没有得到安身之所,臣下哪里敢去客馆休息呢?(3)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4)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译文: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7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5 更新时间:2010-8-27 8:49:14

文章来

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m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

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教学设想】

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

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

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

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韧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

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

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1.注意读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窜舟\/军’蔽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黜恶 谬赏

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问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4.注意句子:

①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二。读熟课文,背下来最佳。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辨析词义,归纳义项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教学步骤

一、齐读课文,能背下来的同学背诵

二、检查作业,分析课后练习二。

1.古今问义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亲人。2.古今词义有区别:⑤虚心,文中是实指,“使心虚”,现代汉语抽象化,为美德,谦虚的表现。

3.古今词义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树根,现代汉语用比喻义或引申义。②纵情,文中是“放纵感情”,即“骄傲”之意,现代是“尽情”之意。④以为,文中是“以之为”的省略,是两个词,现代是“认为”的意思。

三、结合课内词义,复习以前知识,做课后练习三。可以商量,用5分钟完成,然后请同学回答,明确: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诚实;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请求; 4.治:A.治理;B.医治;巳惩治追求

其中A项词义为课文中义项,其余三项是以前知识,通过归纳.掌握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四、课文内容我们已经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时间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重要性。

2.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五、各段在阐明观点时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强表达效果? 明确:第一段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用“木长、流远”,喻国运长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长治久安”,中间用排比来加强语势。

第二段用设问和对比的手法,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即民心重要,能“载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全文骈散结合,语言流畅,表现力强。

六、作业

1.结合课后练习一,背诵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四、五。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媒体设计

可通过电脑powerpoint系统做出系列幻灯片,一片一段。借此来强化对文章词义的理解及诵读、背诵。使用时同步出现。比如:理解词义时将一些难懂的词语用彩色标出;诵读时则将停顿、重音等容易出错的地方用斜线、着重号等标出;背诵时则可背一句出现一句。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书上有,此略)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1)从标题看,两文都属于什么文体?

(都是谏文,都是就某一事情对君王进行劝谏的)

(2)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何异同?请写一段一两百的文字作简要分析。

(语言形式上,两文都运用了大量的整句,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整句之外,又都辅以散句,表达自由,笔意酣畅雄健。两文又都运用了排比铺张,注重文采。但李斯的《谏逐客书》的排比铺张更浓重一些。

内容上,两文都就某一事情明确表态,并都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但李斯的《谏逐客书》开门见山,不绕弯子,首句就犀利明快,一语中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通过比喻、对比等反复引导,最后才讲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出其重大意义,写得语重心长,恳切深厚。两文的劝谏风格颇为不同。另外,李斯善于用大量举例的方式来说理,而魏征则善于用一系列比喻进行劝说。)

(设计意图:各种资料书和刊物上的“标准化”客观选择题已多如牛毛,而主观表达题却不是很多,所以这里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设计了两道主观表达题,以检测学生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鉴赏水平。另外这是课外作业。前面的课内作业已有文言字词方面的小练习,所以课外作业就以主观表达的大题目出现。)附:课堂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本文积累语言功底和文化功底。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板书以简洁为好,少而精,写点指导性、方向性的话即可。)·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二.解题(同方案一)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翻译—诵读—背诵”。该设计以翻译为中心,通过翻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快对课文的熟悉速度,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先根据课文的注释,把全文连起来翻译一遍。“连译”时要顺畅,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词语间组合的协调,并且有时要另加一些字词上去。比如原句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可译为:“我听说(想要)期求树木长(得高),(就)一定(要先)稳固它的树根。”再比如原句:“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可翻译为:“(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载船,(也能)翻船,(这是)应当特别谨慎的。”

然后进行对照阅读。先读一句原文,再说一句译文;一遍结束后又倒过来,先说一句译文,再读一句原文。以此加深对原文的印象,也借以训练文言文与现代文两者的语感。

然后略去译文,只读原文。要读得连贯流畅,有韵味。

最后试着背诵,直至当堂背熟。

四.课内训练(同方案一)

五 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同方案一)附:课堂板书设计(先同方案一)

翻译—诵读—背诵

·方案三 一.导语设计(同方案一)二.解题(同方案一)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范读—理脉—背诵”。该设计以理清脉络线索为中心,在范读中理清脉络,再根据清晰的脉络背诵全文。具体如下。

首先范读。范读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同学或老师。范读时必须节奏整齐,音韵铿锵,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在范读过程中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然后根据脉络线索试背,直至能当堂成诵。

四.课内训练(同方案一)

五 课堂小结(同方案一)

六.课外作业

(同方案一)附:课堂板书设计(先同方案一)范读—理脉—背诵 附:备教资料 ·卡片

1.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注的《古文观止》(中华书局版)评《谏太宗十思疏》:“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世主何尝不劳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义,则反不如不用思者之为得也。魏公十思之论,剀切深厚,可与三代谟、诰并传。” 2.清代吴楚材、吴调侯校勘《谏太宗十思疏》:

《贞观政要》、《旧唐书·魏征传》于“居域中之大”下有“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十二字。于“戒奢以俭”下有“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十字。于“承天景命”下有“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十二字。于“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下有“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十四字。于“所宜深慎”下有“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十一字。自“文武并用”至“代百司之职役哉”作“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3.清代沈德潜选注的《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刊魏征的五言古诗《述怀》:“中原还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沈德潜点评:“此奉使出关而作也。‘国士’句是主意。气骨高古,变从前纤靡之习,盛唐风格,发源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整理:新范文 来源:互联网 收藏本页 保存本文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重点难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重点)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 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具体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文言现象

2、完成练习二——五

3、难句的翻译(教师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提名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思考练习一

第一段.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先从正面说,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比喻说里,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而况于明哲乎?”接着进一步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使国家常常治久安,就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一样只能是一种妄想。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利用了“木”、“水”的比喻。

第二段.总结历史教训,从反面论证“居安思危”的必要性。先指出历史现象: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取天下时,“殷勤深”,能够“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难免得意洋洋,以致“纵情以傲物”。而“竭诚则„„为行路”。心态不同,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强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深慎”,这是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民关系比作水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精警。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虽然全段未见一个“思”字,但是从反面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第三段.回答任何“居安思危”。是全文的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两条戒奢侈;“念高危”、“惧满盈”两条戒骄傲;“了盘游”、“忧懈怠”两条戒纵欲;“虑壅蔽”、“惧谗邪”两条戒轻人言;“恩所加”、“罚所及”两条戒赏罚不公。最后作者说明: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国家却可以“垂拱而治”。“垂拱而治”是作者的政治理想,但它不同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它要求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积极地求治,不是消极地以不治为治。

4、联系背景说明本文的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上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特别是渐渐忘了隋代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就从魏征进《十思疏》的贞观十一年来看,他先后下令修了三宫殿,多次巡游、打猎。老百姓为了服役,长年不能回家。为此有大臣进谏,他竟说:“百姓无事则骄,劳役则易使。”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爽快地接受下级的意见。于是,魏征在这一年从三月到七月共四上奏疏,《十思疏》是其中一篇。在这里,魏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代灭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良药。

5、学生齐读课文。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体会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语言特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品味语言

1、思考:语言的特点?

明确:本文也是一篇很好的政论文。宋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作者是初唐时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古朴,散文也比较好。和同时的人比较起来,他受六朝以来浮艳文风的影响较少。

唐人奏疏很多,传诵至今的只有魏征、狄仁杰和陆贽等几家。

《十思疏》是一骈体文。唐代奏疏习惯上都要用骈文写,就是后来反对骈文、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也还用骈文来写奏章。然而《十思疏》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一方面又敢突破骈文的形式束缚,它一不避三排,起句就是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首尾虚字,如虽、终、也、哉等;三不避散句。同时不用事、不用典,不咬文嚼字。魏征虽然是有名的史学家,但是《十思疏》中看不到他作繁复的引证,看不到典故。只用了两个浅显的比喻。这是同当时追求形式的文风是背道而驰的。这种敢于冲破落后传统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在骈俪风气占统治地位的初唐 时代更显得难能可贵。

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

2、自由朗读,体会语言之美。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四、课堂答疑

五、诵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上一篇:《我的邻里乡亲》参考教案下一篇:学校教育惠民政策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