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企业法制建设

2024-07-09

如何推动企业法制建设(通用8篇)

如何推动企业法制建设 篇1

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很多现代企业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将现代企业向企业文化建设方向推进,在企业管理中采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并以企业的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为目的,甚至是作为工作重心。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正确的把握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经营方式,从而为改进和强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努力,进而推进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发展及将思想政治工作合理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富强、文明的新型现代化企业。本篇文章围绕“现代企业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进行阐述。关键字: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经济发展

前言: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都得到了全面的可持续化发展,因而也大大的推动了现代企业在企业文化中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方面的建设。由于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长期经营管理的主导者更是一个倡导者,它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丰富经验和发展历程进一步传承和升华,进而有效的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其中,他还帮助现代企业积累和提炼特殊的组织管理文化,将人本管理文化和企业价值取向作为核心,以企业的最高目标、行为规范、优良作风及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进而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中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和了解,进而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而努力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离不开现代企业的推动,然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需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因为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需要借助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和培养,让他们在创建优良的传统文化中提高对思想政治文化的认知,进一步为实现社会价值、企业价值、个人价值而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因此,我们可知,如若没有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和指引,企业文化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企业产生难以避免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的对员工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教育,利用科学伦理的武装力量将员工的腐败、庸俗思想摒弃掉,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企业精神文化。

(一)建立规章制度,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企业的经营管理阶层需对各阶层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计划、方针、措施,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方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形成有规范、有制度的科学化建设管理章程,为建设较稳定的企业文化而努力,最终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现代企业中。因此,为了适应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方针我们必须提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章程,进而将企业文化建设成更具有创新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现代企业,通过制度管理提高员工的行为素质和文化修养,使其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配合。

(二)深化工作方式,提高创新思维,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多样性

现当代,各行各业为了提升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发展,在文化建设中的各种表现形式也是层出不穷,在工作方式和创新思维上都采用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裁来作为依托,进而转变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同时又进一步加快工作方式的改进和深化,不断的引进新元素和新材料,从而突出企业文化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思想政治工作。就传统意义方面来说,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作为一次演讲、比赛甚至是重大会议,因为企业文化是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化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等作为传播者和传承者的重要内容,即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深化工作方式和提高创新思维为主要载体的企业文化,并结合员工的综合素质及企业的发展趋势创造出具有丰富内容、形式独特和自身优势的企业文化。当然,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对思想政治的认识是深化工作方式和提高新思维的关键也是重点。

(三)加大投入,转变观念,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持续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和向一体化推进,使得很多企业与企业之间都逐步将眼光从产品竞争移向企业文化竞争方向。由于,先进的现代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可持续化发展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更是一个企业发展趋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合理的优化配置,积极贯彻和落实”三大代表“的方针政策,并以科学为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我为政治要求,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量为客观需求,以建设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理论探讨为企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方针,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积累丰富的经验。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加大投入,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而努力。再者,在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投入,进而为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中的发展提供资金周转和物质保障,这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依托企业文化建设,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许多现代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其实,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在对发生的某些变化为主,其中包括:员工队伍、员工收支、信息交流、价值取向等一些列的新事件和新变化的发生。再者,我们该如何将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收支、不同地域文化、不同价值观念及不同文化知识的员工在思想上相结合,这是当代各行各业在企业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难点。因此,面对这一切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传承和继承过去良好的经验做法,同时还要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凭借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这一系列的新问题。面对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要在继承过去好的经验做法同时,一方面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借助企业文化发展方向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空间、地理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以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方针为前提,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代企业文化中的建立和发展,进而为建设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而不断创新,这样既能提高思想政治在企业文

化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能间接性的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企业在经济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以发展为基础,并通过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和提升员工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为出发点,最终以实现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和建设企业文化为目的。

三、合理规划,有效开发,进一步促进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建设和发展

一个企业文化的建设、发展和创新直接关系到这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战略目标,也关系着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由于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中是一个长期的、较细化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工作内容。如果说,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上来讲,认识、了解、探索、创新和改进等工作方法,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但是,由于现当代的很多人力资源在专业技能、学术学历上都存在总体文化素质不高需待加强的现实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升和加强人力资源的整体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而为企业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并为推进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发展而积极规划和开发。其中,一个企业的合理规划和开发是显示企业文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中的建树,也是体现社会价值、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现代企业的推动。因此我们在建设现代企业文化时要随时随地的坚持以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为根本,努力做到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不断的开阔进取和深入探究,为实现企业文化方针政策而转变思想,优化工作方式,进而将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新路线、新途径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具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道路,进一步全面的推动企业文化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推动企业法制建设 篇2

关键词:现代企业制度,会计,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指的主要就是劳动者在进行特定的劳动时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显得更加的重要。在现代企业制度中, 企业与政府、银行以及整个社会都有很大的联系, 这就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使命。要想保证企业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就需要加强道德建设, 着力解决混乱的工作秩序。

一、推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 有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在整个经济市场中, 会计人员是比较特殊的一类人, 他们被誉为是经济工作的安全保卫者, 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关口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在经济工作中财务工作是最基础的, 执行好财务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主要就是依靠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有效的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可以让其更好的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 解决会计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很多的事情都需要经过会计人员的手, 包括乱吃乱喝、受贿、贪污以及过度的铺张和浪费, 这些现象的产生直接的原因不是因为会计人员, 但是会计人员的屈服和顺从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这些现象的产生。在利用制度保护自己的同时, 比如说《会计法》来合理的保护自己, 还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来武装自己的大脑, 不要被权利和欲望所征服。在工作当中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不作出违法、违规的事情, 履行好自己应有的义务。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职业道德的要求

(一) 爱岗敬业, 熟悉法规

对于任何职业来说, 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会计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行业, 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不断进行专研学习, 即使是在工作中也还是需要不断的去补充专业知识, 提高专业技能。对于会计人员来说, 进行报账、记账以及算账都是最基本的, 如何在这些工作中将所涉及到的法规严格的进行执行就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熟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 把好关口工作。

(二) 诚实守信, 保守秘密

作为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素质之一的还有诚实守信, 只有做到诚实守信才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则是影响整个会计工作的关键。同时还需要做到的就是保守秘密, 因为会计所接触到的都是企业财务上面的东西, 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旦泄露给了竞争对手, 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这一种极其不道德的违法行为需要严格杜绝。

(三) 依法办事, 客观公正

对于会计人员的工作往往具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也比较多, 而且还有一整套规定的办事程序和流程, 这就很好的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在工作时会计人员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形象建设, 杜绝歪风邪气, 旗帜鲜明的同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坚决斗争。在办事时力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决不搞弄虚作假以及通同作弊的行为。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

道德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问题, 需要不断的进行强化。因此就需要不断的健全教育培训机制。采取不同的培训和教育机制来更好的加强道德宣传和教育。以往往往只是进行岗前教育培训。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应该建立针对会计员工整个职业生涯的教育和培训。主要包括岗前培训, 工作中定期进行培训, 退休后作为教授人员对在职职工进行跟踪教育和培训。使得每一个会计人员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防止被现代环境腐蚀。

(二) 强化法制监管机制

对于相关的管理部门来说一定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只有健全的法规才可以更好的保证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 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可以从以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对于故意造假者, 需要加大力度进行处罚力;然后就是尽快完善市场的退出机制。有一些已经上市的公司就存在作假的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要采取严厉的措施来进行惩罚。不仅仅要求公司退市, 相关的机构和人员都要进行处理, 对于中介机构取消其资格, 对于相关的责任人和会计师, 取消其职业资格证书;最后需要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具体的考核办法由当地的财政部门负责制定, 考核最好采用年度考核, 不仅节省了工作量还具有针对性。同时考察要具有全面性, 主要包括会计职业行为、职业道德、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以及会计监督等。

(三) 建立考核管理机制

首先就是在进行招聘的时候要重点的对员工的道德素质进行考察, 对于那些专业能力很强, 但是道德素质不过关的一律不得录用。同时树立典型模范, 积极发挥其示范作用, 通过大力宣传其事迹, 让其他的会计人员向典型模范学习。再者就是针对每一个会计员工建立诚信档案, 每一次良好的表现和违规、违纪的行为都会被纪律到诚信档案, 然后通过诚信档案对会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 决定其工资水平和待遇。加强对于违规乱纪行为的揭露, 同时进行反面的教育。让其他员工明白违规乱纪是没有好结果的。

四、结束语

在逐渐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下, 建设好会计职业道德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努力。需要根据社会不断的进行调整, 同时根据会计行业本身的特点, 从行业自身的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需要一直坚持不懈。只有这样, 才可以使得诚实守信、坚持操守、努力服务的职业道德精神深入人心, 然后进而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影响到更多的人参与到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这项工程中。

参考文献

[1]王合喜, 董红星.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 2008 (2) .

如何推动企业法制建设 篇3

工会组织的工作之一是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和宣传,提升企业职工的参与和管理意识,党的十八会议上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企业的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也是最基本的内容,所以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作用,做好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和利益的协调工作,保持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会组织;企业文化构建;作用

工会组织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中重要推动力量,工会组织本身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企业文化建设更是需要企业职工的全面参与,只有获得和赢得企业职工的肯定,才能带动企业文化更好的建设。同时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到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还要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发挥工会组织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正确的认识企业工会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探索工会组织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1 工会组织对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企业文化理念是八十年代引入我国的,我国企业文化不是本土文化,实现本土化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国际优秀企业文化向本土文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企业工会组织能够利用自身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落地奠定坚实的基础,更好的协助企业解决文化本土化过程中的问题。当企业工会组织坚持与时俱进,着力与企业发展的同步,保持与企业员工精神文明的统一,才能更好更快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工会组织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站在企业自身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与企业发展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联系,更是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的不竭动力。当然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企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围绕企业生产活动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但是由于企业经济活动在很多方面都具备自身的特色,文化气息浓厚。缺乏企业文化气息的经济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以及企业经济价值观念的树立,工会组织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 工会组织如何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2.1 把工会工作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理念作为行为的指导,工会组织想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更新工会工作的理念,进行工会组织理念的创新,从而要求企业工会组织能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以及服务意识,将企业工会组织内部的一些工作都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在企业员工利益得到充分保护时,还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企业工会理念的不断创新。做到在政策宣传、舆论导向以及矛盾解决中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维护企业良好的形象,充分发挥工作组织的参与与教育职能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积极开展员工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抓好工会活动阵地建设,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真正将企业工会工作全面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每一个步骤中去。

2.2 完善工会工作体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工会组织想要更好的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就必须要坚持和树立“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才能更好作为”的发展意识,带动企业文化建设目标的快速实现,完善企业工会工作有关体系。同时企业的领导层和管理人员要提升对企业工会组织作用的重视,明确企

业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加大企业工会组织建设力度,完善企业工会组织的相关配套设施。此外还要健全企业工会组织队伍建设,提升企业工会内部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让他们能够全方位的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企业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2.3 更新企业工会工作模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只要企业工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原则就能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企业工会组织全面推动工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作风建设,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者有效的结合,发挥两者的工作的作用,实现企业革新和企业发展。同时全面的工会工作模式有助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从而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工会组织还能够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者紧密的结合,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各项活动中来,解决企业内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2.4 健全工会组织的制度带动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建立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代用“制度”的色彩,是一种“软实力”。而工会组织想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必须完善自身,健全自身的制度。企業工会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基层活动,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地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将这些活动用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使其变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丰富和填充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让企业文化在不断发展中深入人心,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执行力,从而完善企业文化建设。

3 小结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今后长远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企业更是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一个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做好企业各项活动的设计工作,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琼.如何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3):14-14,15.

[2]宋婉琳.工会组织如何发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创新性作用[J].管理观察,2013(17):123-123.

企业法制建设 篇4

健全企业的总法律顾问制度和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建设,努力推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强化企业负责人的法制精神和法律意识,不断完善法律顾问组织体系,健全法律风险防范的各项机制,将法律精神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为促进法律进决策,进管理,进文化,强化企业管理人员法制观念搭建了重要的平台,是我们推进法制宣传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推进企业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强化法制观念,努力做到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为国资、为员工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爆发延续至今的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是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国有企业法制建设,提高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发挥其在抗击金融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我们企业化危为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点,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永恒的主题。纵观与企业共存的各种风险,其最终表现往往就是法律风险。为什么这么讲?从宏观上看,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企业必须按照经济法制的结构和框架进行运作,否则就没有与其他企业和民事主体进行经济交往的环境和平台;从微观上来看,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其发生的各种风险的后果一方面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就是体现在承担法律责任上。比如在给企业带来重大的损失后,往往对企业下一步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企业解散、破产或者被并购重组等等。因此,企业风险管理中宏观和微观的这些表现决定了风险管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法律风险的防范。

第二点就是法律风险防范对企业、集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通用电器原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句名言。在他担任通用CEO的时候,记者问他有没有令他最担心的事情,他说并不是通用的业务让他担心,而是有什么人做了从法律上看非常愚蠢的事情,给公司的声誉带来污点,并使公司毁于一旦,这样的事情使他担心。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担心,这主要是因为大企业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具有较高的信誉、雄厚的实力,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或者说他的市场竞争对手并不多,对于外部的风险抵抗能力比较强。有一些大企业就以欧洲的足球队为例来说

明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一个高水平的世界级的足球队不仅体现在犀利的进攻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要有铁桶般的防守,他们开玩笑说意大利足球的进攻并不好看,但是意大利的防守是铁桶般的,所以意大利球队曾经得过世界杯冠军,这就说明了风险防范对一个大企业而言更加重要。据对一百家世界级的品牌调查显示,36%的世界品牌企业,其历史都在100年以上;28%的企业,历史在80年到100年之间;25%的企业,历史在50年到80年之间;历史在50年以下的企业只占16%,所以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没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是不可能的。这些成功的企业经验反复证明了企业的管理是成在法治,败在人治。比如说近几年来,国际国内陆续发生的多家大型公司、百年老店严重亏损,甚至倒闭破产的事件,从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到前两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及世通公司申请破产、日本的八佰伴公司宣布破产,到国内的一系列企业,包括上市的德隆的坍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巨额亏损,到这次美国大公司出现的严重亏损甚至破产的情况,总结这些事件带来的沉重教训,几乎都是因为企业严重的违法违规行为造成的,所以大型企业要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要打造世界级的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就要加强法律风险防范。

第三点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调研,归纳了七个方面的法律风险需要特别关注。第一个是因为市场需求萎缩,资金链断裂引发的违约风险。签的合约不执行,违约所带来的风险。第二是因为行业整合,企业并购中尽职调查的不确定性增加的风险。今天早间新闻正在介绍陕西进行煤矿大整合,要把陕西省的2200多家煤矿企业经过大的重组后压缩到1000户,这个动作是非常大的,应该讲在当前也是一个时机,但是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怎么搞好尽职调查,怎么处理好相关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弄不好就很容易造成后遗症。第三个是走出去、投资并购时,境外法律环境发生的变化带来的风险,这方面的情况我们也遇到比较多。大家都比较了解,前段时间中铝并购力拓带来各种各样的变数,这些法律风险也要特别关注。第四是有些国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滥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所带来的风险。反倾销、反补贴案子数量大幅上升,也充分说明这一点。第五是建筑施工企业面临工程款拖欠的风险。这个不仅是国外,在国内也是非常明显。第六是妥善处理劳动用工涉及的劳动合同方面的风险,怎么样严格地执行劳动合同法,应该讲在现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对我们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第七个是历史遗留的债权债务提前引爆的风险。有一些时候合同双方都还比较彼此信任,但

是一到危机了,都担心对方挺不过危机提前倒下,使自己的债权落空,所以又重新按照相关程序来追讨债务,所以这也可能引起新的风险。归纳了一下,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可能面临的这七大类特殊风险,如何防范好危机中凸显的这些法律风险,既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更是对企业下一步发展、乃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次重大考验。所以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观点就是,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要求。

第二个个观点是,只有提高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才能依法保障和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怎么样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能力,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切实加强企业的法律管理。企业要提高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首先要加强法律管理,而不仅仅是完成或做好法律事务。英国壳牌石油在2004年,曾经因为错误公布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多公布了很多,而被美国的证监会和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处以罚款1.5亿美元,三名企业高管还被迫辞职。该公司在总结这次案件的教训时特别强调了三点:一是企业的各项制度本身在制定的时候就要合规合法,因此需要加强对企业制度合规性的审查。二是要重视企业法律事务部门、法律顾问提出的审核意见。业务部门必须在向企业高管报告本部门意见的同时,报告其征求法律事务部门的意见,也就是说在报告本部门业务处理的时候不能只报告自己部门的意见,一定要同时报告本企业法律顾问对这个事情进行法律审核后提出的意见。第三是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合规文化,这是保证企业依法经营管理的基础。所以总结三点教训,核心是一个企业要加强法律管理。

第二个方面是高度重视制度的执行。大型的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普遍形成相对成熟的制度体系,因此需要特别强调制度的执行。当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创始人留下一笔遗产——25本珍贵书籍。学校一直把它们珍藏在图书馆内,并要求学生只能在馆内阅读,不能带出馆外。176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大学图书馆,在火灾发生前,一个学生正好把其中一本书带出了图书馆而幸免了火灾。第二天,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带出来的这本书可能就是那批珍贵书籍中唯一存世的孤本,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找到了校长,把书还给了学校。校长收下书后非常感谢他,同时下令开除这个诚实的学生,理由就是他违反了校规。哈佛大学的董事会找到校长说情,校长强调,我们培育哈佛的理念是让校规来看守哈佛的一切比让道德来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这充分说明了制度执行对一个学校,同样对一个大企业的重要性。

第三就是大力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企业内部法律人及企业法律顾问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专业队伍保障,有一种观点认为企业内部法律人就像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一样,直到出了问题才被想到,其实企业内部法律人不仅是在公共设施出现问题时进行维修,更重要的作用是对公共设施进行日常保养和维护,使它们不出现问题。企业内部法律人是与社会律师比较而言的,企业内部法律人对企业所在行业更加熟悉,更能及时发现企业内部的法律需求,紧密结合企业经营发展战略来处理相关的法律事务、加强法律管理,因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打赢官司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无疑是优秀的,但能使企业少打或不打官司,同时保障企业依法经营、不断开拓壮大的企业内部法律人才是最优秀的。那么如何培养企业内部法律人,既要重视他们的法律专业素质,也要使他们对企业核心业务有深刻的理解。其中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在企业的业务设计、重大决策、合同谈判过程中充分参与,要落实好企业法律顾问的知情权。只有落实了他们的知情权,才能培养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从三个方面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的防范能力,结合国资委政策法规局工作来看,国务院国资委也是高度重视国有企业的法制工作、法制建设的。去年中央企业按计划完成了2004年国资委提出的“国有重点企业法制建设的三年目标”。截至2008年12月31日,141户中央企业执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92户,占65.25%;其中设立专职总法律总顾问的有51户,占施行总法律顾问制度户数的55.43%;重要子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有292户,占中央企业报备的重要子企业总数的24.35%;中央企业总部法律事务部门作为独立职能部门的有97户,占68.79%。今年上半年这些数据应该又有进一步的变化。比如讲中央企业总部一共是136户,设立了总法律顾问的现在已经达到96户。2008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黄副主任代表委党委、委领导在中央企业法制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新的三年目标,这新的三年目标是:以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为核心,力争到2011年上半年,在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全部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企业的规则制度、经济合同和重要决策的法律审核把关率达到百分之百;违法经营发生的新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杜绝;历史遗留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基本解决;企业法制工作在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使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去年9月,国务院国资委又进一步提出了地方国有企业法制工作新的三年目标,即以加快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为核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省属国有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 的比例达到70%;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企业法律工作制度基本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一个优秀的企业越是在危机的时候越能显示出它的综合实力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有利于保障企业在危机面前转危为安,可以说是一个成熟健康企业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企业重要软实力的标志。

法律工作者要有什么作为呢?就是我们的思维和逻辑。首先,全部的法律工作应该在国际经济运行规律和行业发展逻辑中寻找到自己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什么?就是要确保企业完成它最终的目标,在企业赚钱的过程当中,法律去帮它维护好,去帮它利益最大化,去防范它的风险。这就是法律工作者的逻辑基点。法律顾问要讲“三句话”,不能讲“一句话”。第一句话,这件事情是不是合法。例锦江董事会要决定一件事情,这个事情是不是合法,必须要作出判断,不作出判断,谁作出判断?这是第一句话。第二句话,这么做法律风险在哪里?要揭示风险,如果讲不出第二句话的,这个人没有水平。但是关键是第三句话,如果这件事情不能这么做,建议怎么做?这是要有点功力的。针对行业讲的这三句话,恰恰是全部法律逻辑的起点。第二,法律的思维是全面的,所以,必须从国内法和国际商事管理的法律渊源中把握关键的法律问题。有的法律顾问写的法律意见洋洋洒洒,当然这也是需要的,但是只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从实战的角度来讲,法律意见书要揭示关键问题。就是要从国内和国际的惯例当中把握法律的关键。第三,经济全球化的背后是法律规则的国际化。这一点在实务操作中越来越有体会。跨国资源的流动,国际贸易需要统一的规则,WTO的规则就是最好的法律规则全球化的典范。当然要防止法律国际化变相成为美国化或者否定民族化。点。

第三,从宏观上讲,系统和体系的重要性。首先要看宏观,宏观是法律工作者,特别是总法律顾问必须关注的。总法律顾问的整个思维里面,法律体系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以体系替代经验是非常好的捷径。法律工作者具备的法律体系是建立在学习的法律的特定术语当中,考虑问题的特定角度当中。以前国有企业的领导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喜欢带两个人去看人家三样东西。第一个人带办公室主任,第二带财务部经理。看三样东西,一看营业执照。一看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个亿,是个大公司;二看人家的财务报表,几百个亿,是个大公司;三看厂子里

有多少人,万人大厂,是个大公司嘛。但是,06年新《公司法》出来以后,现在出去考察战略伙伴,可能要带三个人,看另外三样东西。首先带个办公室主任,带财务部经理也不错,但是还要带总法律顾问。看的不是营业执照,美国公司进来都是一美元注册一个公司。跟我们谈判的美国公司在开曼群岛注册一个一美元的公司到中国和国有企业搞合资,拿了厂房土地去抵押,然后取得银行贷款,还认为搞了一个大合资,被人家玩得厉害。只有银行的资信才是真的,银行对它的评价才是真的。第二也不看它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没什么用,要看现金流量,流量是真的。第三,不是看厂子里有多少人,而是看自主品牌和客户名单。制度一变,观念要变。这种思维是哪里来的?只有法律工作者具备。这是从体系和系统里面学来的。在整个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税收,包括国际争议的解决上,有一套特定的法律思维,而这套法律思维正是我们要从宏观上把握的关键所在。

第四看微观。宏观问题解决以后就是怎么做的问题。首先在整个国际经济的投资过程当中,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教训非常惨重,这里面的源头是法律的设计没有到位。例锦江走出去的所有谈判,都是在董事长领导下总法律顾问全程控制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从决策的时候就进入了。首先,要准确地选定企业的组织形式。走出去收购兼并,是成立合资公司,还是收购后组建独资公司,还是像某些西方国家一样组建非法人实体,这是很严峻的技术问题。许多国有企业走出去,最后遭受重大法律风险的时候,往往是源头上这点没有把握好,糊里糊涂地出去了。出去以后想一定要自己一个人走路,没有人陪的。要用有国际经验的中介机构,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现在都用大牌的,不在乎这些钱,比如说请Baker&McKenzie,它的价格很高,但是值。只有这样的中介机构的团队在境外才能够考虑法律风险的防范,这个钱不要小气。

第三,东道国和母国的法律框架是整个法律框架设计的原点。这里特别提到备忘录MOU的问题,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备忘录。广大的技术人员要注意这个问题,它是今后跨出去战略在法律上非常关键的问题。

第四,要有完善和透彻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就是需要视野和角度的深入性以及专业性。专业性的尽职调查必不可少。英国人的尽职调查非常严格,英国银行付一块钱,要六个人同意。这个成本很高,但是非常值得,银行的钱不会糊里糊涂地就出去了。我们是几十亿的钱,两个人就可以搞定。这种制度下培育起来的企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尽职调查的理念。每件事情都要有各种角色的人予以分别负责。但是作为总法律顾问,尽职调查是你对董事会提出合理意见的一个基

础。哪个总法律顾问在发表意见时,只有看到尽职调查报告以后才有发言权。

第五,在这一系列工作完成之后,有一个风险的评估。对风险要进行识别、分类和评级。风险有很多种,但是最后产生风险的是法律风险,因为进法院门的或者进仲裁机构门的必然是法律争议。任何风险在人眼里都是没有价值,但是法律风险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会产生结果。

最后,微观层面肯定要把突发事件和防止国有资产的恶性损害作为我们逻辑的归宿。要打赢国际官司,在源头上就要考虑好,写合同的时候就要考虑到怎么打赢官司。

最后是信息和控制。在整个中国对外投资经营当中,信息必须全方位地把握。所谓全方位的把握是从这五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经济环境,有15项指标,是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一致推荐的。第二,政策环境,有5项指标。第三,法律环境,有4项指标。第四,文化环境,有4项指标。第五,技术环境,有5项指标。信息把握是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投资过程中,必须多方位注意的。整个投资经营过程当中,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大量的案例分析,已经悄悄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比如说,现在的领导者或管理人跟原来的领导者和管理人已经有不同,过去领导者和管理者无所不知,样样都懂,现在的领导者不强调自己样样都懂,强调自己是一个学习者。过去的领导者、管理者往往是国内视野,但是现在是全球视野。这里面细微的变化值得研究。这也是在对外投资和国际管理中,在法律控制过程中注意把握的。关键是实现控制、主动防范风险。防范风险不能被动,要主动,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思维、法律思维的结合,使国有企业在国际经营管理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金融危机下外经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

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给全世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金融产业乃至实体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外经贸企业更是首当其冲。结合东方国际集团的实际和外经贸企业的现状,从金融危机对外经贸的影响,金融危机下外经贸面临的法律风险和东方国际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一些做法,从三方面作简要的阐述。

首先,金融危机对外经贸企业的影响。这个影响大致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需求明显萎缩。

我国出口60%以上是出口到美国,日本和欧洲,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的滑坡导致了我国国际贸易订单的大量减少。08年东方国际集团出口美国比07年下降了9.13%,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5.8%。09年上半年对美国出口同比下降了21.82%,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了35.46%,对日本出口同比下降了21.88%,其它市场包括三大新兴市场拉美、非洲、中东,三大潜力市场东盟、韩国以及俄罗斯,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等,受市场萎缩的影响,大客户销售明显收缩。许多国外公司关闭,采购计划大幅缩减,中小客户更是由于市场低迷,只是观望,有的客户迟迟不下订单,有的客户落单时间明显迟后。同时,受销售和欧美其它国家货币贬值的影响,许多客户纷纷调整品种的档次,要求出口商降价和减价,造成了出口成交的困难。由于市场不景气,许多客户恐慌心理上升,为减少库存,他们采取不进货少进货,或缩短进货周期等办法来分解困难,这就造成了外贸出口企业的订单大幅减少,下单推迟和交货期缩短的现象。第二个影响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一般经济发展良好的时候,贸易摩擦会减少,越是到经济发展减弱的时候,摩擦会加剧。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厨房器械等产品发起了5起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涉案金额达到5.1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对中国的弹簧组等一些产品发起了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到2.81亿美元。另外美国还对中国的碳素钢板发起了1起所谓反规避的调查,一般国际上把改变运输线路、谎报原产地、伪造官方文件等等视为规避行为。欧盟对华蜡烛、不锈钢钢板、无缝钢管、铝箔等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中国的钢管配件等发起了4起反倾销复查,即反倾销认定结束后每年不断进行所谓的复审。同时,我国还遭受到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每年损失数百亿美元。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经历了比较严重的贸易摩擦,给企业出口增加了困难。比如,7月份美国一家纸袋产品的生产商及其子公司,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美国商务部递交了对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生产的纸袋产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的申请。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正式立案调查,这个案子虽然不大,但是它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巨大,2005年以后我们一直说的是后配额时代,美国对纺织品开始的第一起贸易救济行为,因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量十分大,这个案子引起中国政府,包括全国行业协会和许多企业的高度关注。可以预见,到下半年会有更多的类似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贸易争端的频繁发生对外贸企业的经营

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我国的外贸企业还受到了生产成本、融资、出口政策的调整、汇率的变化,包括外贸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行业自律,企业间恶性竞争,缺少研发技术和设备投入等等,这些因素在某些程度上影响了外贸业务的开展。东方国际集团的主营业务就是贸易进出口和与之配套的国际物流,围绕这些业务谈给外经贸企业所带来的法律风险和采取的对策。

首先是金融危机下,外贸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一是国内外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货款回收存在风险。受金融危机冲击,国内外客户均遭遇了银行授信和贷款的影响,客户支付能力下降,许多客户由于资金周转和销售困难,纷纷要求延长付款期。由于市场履约和收汇等各类风险难以预测和控制,再现加上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客户潜在的违约率提高,风险增大。例如,有许多客户将支付方式由信用证支付以改为TT支付,信用证的支付是银行的信用,改为TT支付就改为商业的信用,变成个人信用,导致了支付信用的降低。一旦客户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国外以后,外贸公司便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有的公司今年遇到了不少国外客户进入破产保护的程序,无法支付货款的情况,而且其中许多是有着相当长业务合作关系的老客户。在业务过程中,客户往往是先更改付款条件,而后延迟付款,到最后有些外贸公司就接到了国外客户的破产律师函,这种情况在今年并不少见。

二是国内出口委托方恶意诉讼,将风险转嫁到外贸企业。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代理业务当中。由于国外客户在金融危机下出现的支付困境或破产,导致某些代理业务不能正常收汇,国内出口委托方为了转嫁风险,故意将代理关系扭曲为收购、加工关系,并在自己企业所在地提起恶意的诉讼,向外贸代理公司诉要货款,加之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许多外贸公司陷入了极大的被动。

三是进口产品价格下跌导致委托人托欠货款。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公司代理进口的原材料价格下跌。价格的波动使得委托客户的资金流动性出现了问题,资金链断裂,使得客户不能及时支付进口货物的货款和提货,而由外贸公司承担了本应由客户承担的损失。虽然在具体业务操作流程中,一些外贸公司,也向客户收取了保证金,并要求客户提供股票、不动产等在内的担保物,但由于这些担保物变现能力较差,加之其本身价值也一直在波动,因此一旦出现客户支付困难,一些外贸公司将承担相当大的资金风险。事实潜在的贸易争端犹如业务中的定时炸弹,日益增多的贸易争端,也给外贸企业开展业务设置了障碍。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如果应诉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这种国际案子持续时间

特别长,比如,苏美的铅笔和家具案,还有到印度的纺织品案子。有几个案子由东方国际集团牵头,会同全国一些企业应诉,最长的官司打一年多,诉讼成本巨大,许多企业选择放弃诉讼,不打则极有可能丢失许多既有的市场。一旦在诉讼中胜出,则税率会降下来,但不参与的,就是十倍甚至是二十倍。所以不仅国内生产商受到的冲击,外贸公司也会因殃及池鱼,难逃影响。

东方国际集团应对法律风险的做法。针对以上几种遇到的法律风险,法务、业务和财务部门密切配合,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一是梳理企业应收账款,尤其是关注公司外汇账款的催收工作。由法务会同业务和财务部门,加强和完善应收账款的预警和征收机制,由法务部门全面协助财务部门,掌握每一笔货款的收付,及时发现超过合同期限收款的情况,特别是自营业务外外汇收账款的回笼,一旦出现预期,立即要求业务部门提供资料,形成由业务人员、财务部门、法务部门联合把关的催收体系,由法务部门全面介入,并了解业务过程,调查客户资信,掌握货款拖欠的原因,制定催收的计划和工作目标,力争防止任何一笔不良债权的出现和损失的发生。

二是果断采取措施,利用多种手段,将可以发生的纠纷、争议消化在前期协调过程当中,力争将损失控制在最小。对无法协调的纠纷,果断地提起诉讼,将案件的风险控制在最低点。针对国内委托客户可能会提起的恶意诉讼,一旦发生代理收汇不良的情况,公司的法务部门一方面梳理代理关系的证据,确定未收款事实和原因,协同财务部门终止该业务的外汇核销和退税的工作,搜集业务资料,补强必要的诉讼证据。另一方面会同业务部门,与代理客户有效地沟通,确定向国外客户追讨的方案,了解代理客户的心态,如出现代理客户存在向当地司法部门恶意滥讼的可能,法务人员将以主动诉讼的方式,争取司法的管辖权,确定出品代理关系,明确不能收回的责任归属。从08年下半年至今,东方国际集团下属有不少企业就是以这样主动诉讼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与多家代理客户之间的代理合同争议,遏止他们恶意提起诉讼的可能,防止和控制了不必要的诉讼和法律风险的发生。

三是由法务部门配合公司经营班子,全面开展对公司客户的资信审查,理清与客户的业务开展模式,合同签订和资信情况等动态的问题。要做到事先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事先防范包括法律意见书的签订,合同的起草。但是合同执行时间跨度长,在整个执行的过程中,往往市场变化,客户变化,政策变化和外部价格的变化,包括担保物的变化等等使原来的合同起了非常大的变化,在这

个过程当中,就要加强事前和事中的控制。

四是开拓思路,灵活应变。由法务部门为业务开展、开发提供务实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在保障企业风险得到控制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企业开展业务创造便利条件,针对金融危机下业务出现下滑的实际情况,要求公司的法务部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的控制,另一方面也要为业务具体的开发、开拓提供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法律支持,发挥法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法律的服务工作推进到业务第一线。积极参与业务谈判,合同起草等具体的事项,灵活地为业务部门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创造尽可能务实的内部风控环境。同时,对国家出台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关注外经贸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法务部门进行各个层次的教育、培训和普及,对经理层、相关人员、业务人员和专职人员,特别是对国际贸易的争端、反倾销、反调查和贸易壁垒方面的法律培训。

五是为东方国际集团外贸企业投保出口贸易信用投保,进一步地提供业务保障。针对日益增加的业务风险,经过交流协商,与中国信用出口保险公司签署了全面的合作协议,有助于保卫集团下属的各个子公司提供统一担保,其中包括优惠的费率、一站式服务、服务绿色通道、理赔绿色通道等多项服务内容,这些保险措施也为外贸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有助于稳定外贸出口的业务。

以上是东方国际集团在面临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法律风险时所带来的一些对策和措施。要战胜危机靠的是科学的决策,靠的是严格的制度,靠的是坚定的信念,经得起大浪淘沙的企业才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

评价各类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

评价各类企业法律风险的指标指数化,考虑到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对企业法律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企业采取的防范法律风险的做法,一些疑难案件的论证映射出来目前立法层面、司法解释层面有哪些问题,需要进行思考和研究。

目前法律风险的评价,2005年路伟律师事务所就发表了中国100家企业法律风险系数排名。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和北京大学金融法中心也出台了上市公司法律风险系数,通过指数化研究作出排名。它从不同的行业、风险因素做出的一个总括的排名,不具有什么突出的意义,如果说有意义的话,就是说这种排名可以界定你所在的公司所处于的风险系数的位阶,然后采取一种常规形式的防范。当然国资委揭示的当前形势下有哪些重点的风险,那是目前应该重点防

范的。

排名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所在的行业。有一些行业受关注度比较多的,关乎国计民生的,或者说法律问题最多的,像金融保险,有说法说金融保险的所有产品都是法律风险。保险公司的官司是最多的。另外像生物制药、食品安全这一块,涉及到公众消费,涉及到监管部门监管力度,往往是法律风险系数排在第一位的。第二,知识产权。如药品企业,风险系数就很高。反过来上海铁路局、中国邮政就没有知识产权问题,因此这方面没有法律风险。第三个,公司的组织形式。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在中国大陆上市还是在境外上市,法律风险完全不一样。有些风险是封闭的不外露的,有些是内部的,并不暴露在公众面前。今年《保险法》的修改,就把保险公司传统可以采用的国有独资公司一律改成股份有限公司。可以看出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相配套的治理结构对企业风险的影响。第四,企业的注册地或者说主要业务所在地。总部在中国,主要业务在中国的,和总部在美国的,主要业务在美国的,完全不一样。还有是其他的,如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口,主要是外贸型的,原料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和产品主要卖往美国和欧洲的,与完全面对国内客户的,风险系数都不一样。这些不同的系数说明什么问题呢?不是说系数高的,就天天要亏损打官司。而只要你采取常规化的、非常成熟的方式就可以防范。例,如果汽车因第三人造成损失找不到致害人是谁,保险公司,最早是中国平安说汽车损失险可以赔偿30%,因为它无法行使保险代位追偿权,还有两家公司一家是5%,一家是10%,现在中国保险业协会用格式化合同一律改为30%。平安在格式化合同的设计和论证上太成熟了,所以这次得了北大风险系数评比的金奖。它如果采取了完全有利于自己的格式化的管控机制,未必能影响它的经营。这是常规性的法律风险。国资委提示的法律风险和经济危机有关。比如说境外收购,滕州重工收购悍马。如果是纯粹的炒作做个广告的话,没有问题。真想收购的话,一亿多美元的投资,商务部不批怎么办。如果是高能耗的、污染的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改委不会批。再加上社会公众的评价,说滕州收购悍马,会不会把悍马制造成拖拉机。这是目前的形势下所可能遇到的风险。对这些风险,国资委上下都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经验。国资委在一次会议上讲到这么几点。第一,提高对风险的认识,要有“三个融入”,融入决策、融入管理、融入文化,这三个融入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第二,制度化保障,国资委推行总法律顾问制度,并且这个职位要作为高管职位来设立;第三,提高法务人员的素质,因为我国立

法和司法解释更新的频率太快,三天不学习,知识就过时了;第四,保障法务费用的开支。我国的法务开支在企业的总费用的0.02%,是美国的四五十分之一。舍得投入的话,肯定会有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有一个说法,美国街头的艺术家画速写,一个人不到3分钟画好了,要500美元,那个人说这功夫是怎么练就的,是过去30年练就的。这是常规的法律风险的防范。

案件中反映出来的公司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映射出从法律的立法意图上把握隐含的风险。有这样一个案子,有个公司现金流出问题了,要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有限责任公司转让自己的主要财产谁说了算?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会还是股东会?这个公司法上没有规定,但是《公司法》75条规定,有限公司的股东在五种情况下可以要求公司回购自己的股权,一种情况是公司转让主要财产,股东反对无效的。这个案子05年公司主要财产2000多万,是其持有的另外一个公司的股权,另外一个公司上市的话,股权的价值可以达到5亿人民币以上。转让这部门股权的时候对谁说了算产生了争执。公司法没有规定,章程没有规定,就去打官司。

第二,公司对外担保,《公司法》规定公司对外担保的时候,由章程来规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除非有关联交易。如果一个公司章程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了,但是董事会或董事长越权,在法律上怎么办?债权人肯定说这是有效担保,因为公司法关于内部谁说了算是公司内部的事,对外只要程序上有法人代表签字、公司盖章,债权人没有义务查章程。反过来从公司这个角度,《公司法》说了对外担保肯定不是董事长一个人说的算,只能按章程在股东会和董事会之间进行配置,越权无效。工商登记的章程上有记载,完全可以查询到。

第三,资金借贷。公司因为法律限制从银行借不到钱,于是互相去借。《公司法》规定借贷由章程决定是股东会还是董事会说了算,《公司法》这一条实践中完全被回避了。因为借钱如果要开董事会太麻烦,总经理找下面的业务人员很容易就回避掉。要么签买卖合同,或者租赁合同,需要多少钱就先以预付款的形式给,需要500万两个月就签500万的合同,两个月之后合同解除了,就把借款的问题完全回避掉了。如果事后不能按时归还,这个法律风险怎么办?怎么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还有06年1月1号实施的新《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分立,旧公司法规定必须通知债权人,如果债权人有异议的话要么提前还债,要么提供担保,否则不能合并或者分立。现在否则后面那就话没了。如果现在债权人不同意合并,公司不理你,该合并还合并,该分立还分立,债权人没有办法。有一个案子,债

权人不同意公司合并,只有提前要账。可是债权还没有到期,想提前要账不可能。事前也没有约定如果发生合并、分立,债务人立即还债,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产生了。

还有就是国资委提示的资金链断裂产生的违约责任问题。今年2月份最高法院发布了一个关于贯彻合同法的司法解释

(二),今年7月7号又发布了《当前形势下审理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的司法解释。这个司法解释有很大的突破,确定了情势变更原则,确定了经济危机下的情势变更如何使用。违约责任方面,合同法规定违约金不得超出损失的30%,问题是超出以后怎么办?另有一个案件,公司要搬办公场所,需要把原来的办公室退租,5月1号退,新的办公楼5月1号要交付,如果不能按时交付,损失有一个计算的方法,比如说损失为100万,到期交付不了,双方签订备忘录约定,采取的补救办法是,继续履行合同,但是每延迟一天免两天的租金。双方就这个条款发生争执,因为合同法约定违约后采取继续履行或者其他补救措施之外,还应当赔偿损失。违约一方说延后一天免两天租金本身就是违约责任的方式,如果按延期所免去的租金超出了损失即100万的30%,属于过分高于违约金,要求变更合同。这就是法律本身存在的问题,如果你事先没有考虑到的话,那么事后就会产生非常棘手的麻烦,去打官司乃至败诉。

因此,人们都说法务工作像是一个修理工,其实类似于清洁工。天天在打扫,没人能看得见,但的确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如果忽视了这样的工作,只能是亡羊补牢,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属于微观的、零散的,是务实的。

如何推动企业法制建设 篇5

经济发展是法制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经济支持力量,而法制建设则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制度依据和环境依托。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法治环境的好坏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现就政府法制建设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谈几点看法。

一、法制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政府法制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首先,加强法制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法治经济。一方面,经济的管理与运行、资金的引进与配置、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经济利益的分配和保护都需要法制作保障,市场经济秩序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实质上就是法律秩序,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秩序地运行,否则市场就是无序的。另一方面,市场的参加者需要法律的保护。市场的主体是一个个独立自主的实体,他们为了不受任何非法的侵犯,保证正当的竞争行为和秩序,要求法律加以保护。市场经济活动中,参加者的各种行为绝大多数表现出了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用法律对市场经济参加者合法权益进行及时保护,对侵害公民、法人、集体、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及时有力的制裁,就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法制建设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经济建设不仅是城市规模、经济总量的扩张,还必须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仅仅以GDP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不够的,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法治是影响一个地区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法治化水平的高低更能够显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好”应该是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不仅仅包括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还应该包括法治化水平。纵观世界,每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都同时具有健全的法制,都有法治做保障,没有法治做保障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不可能长久。要实现经济率先发展,就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投资,对于长期投资者的信心支撑,最重要的是法制环境,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公开、公平、透明、诚信、稳定的良好环境。

最后,加强法制建设,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有力保障。“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没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保持稳定,最根本、最可靠的措施是实行法治。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还不少,这虽然有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法治观念淡薄,缺乏依法维权、依法办事的观念,依法行政和规范管理的能力还不够强。解决好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更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

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畅通公民参与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渠道,增强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适应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势;有利于引导和规范群众和各级干部的行为,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和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二、政府法制建设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一)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经过20多年的普法,公民法律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学法、知法、守法的自觉性逐步增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我们在普法教育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了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通过培训、讲座、考试、考核等方法加强领导干部的学法,对提高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要更加注重发挥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在普法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懂法、守法、护法,作表率、作模范,这一点,对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考试考核制度,开展“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和“学法用法模范机关”的评比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促进公务人员学法。

(二)紧紧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服务大

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也是法制宣传教育发挥职能作用的必然要求。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和安排,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和活力,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大力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创新服务与规范管理有机统一,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加强依法行政,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服务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政府由传统的计划、审批许可、指挥、组织产供销、命令向规划、制定政策、运用经济杠杆、指导、协调、服务转变,成为服务型政府。角色的变化,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管大环境,经营活动让企业去做,政府不为企业承担风险,让企业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也就是说,政府就是要尽力为企业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除此之外,凡市场机制可以合理解决的事项就由市场调解。二是依法行政,牢固树立依法办事就是最好的投资环境的观念。行政执法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密切相关,与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对群众、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最大、最直接,行政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发展环境的好坏、法治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执法机关必须确立自觉守法、依法行政的观念,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不断完善依法行政体制和机制,健全依法行政制度,严格依法行政程序,强化行政行为监督,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健全和完善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开展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把严格执法及执法成效纳入考评范围,作为争先创优及干警、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和晋升的条件之一,进一步提高执法和管理水平。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审核制度,积极推进各级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促进领导干部决策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依法行政,只有依法行政,才能避免官僚主义,提高办事效率,增强透明度,避免暗箱操作,提高诚信度。三是培养和树立新的政绩观。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著名行政法专家马怀德教授提出:要将“法治GDP”纳入“新政绩观的指标体系”。从经济GDP、绿色GDP的提出,再到民生GDP、法治GDP政绩观的提出,是政绩观质的飞跃,将从法治的高度推动依法行政,促进政府法治化变革。十年前我们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七大又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样保证十七大的这些新要求的实现,将法治纳入政绩考核的标准之中来衡量领导的政绩,将法制建设这个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无疑能极大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法治不仅仅能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能保障人的自由和人格尊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它的作用不容忽视。虽然将“法治

GDP”纳入“新政绩观的指标体系”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应该树立这种意识,要把法制建设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不能脱离法治来搞经济,也不能脱离经济来谈法治,既要发挥法制的规范作用,又要服务于经济发展。

(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法制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要抓住各种发展机遇,不断探索与实践,在严格贯彻执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符合现实特点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各职能部门应组建由经济专家、法律专家组成的顾问团,对相关法律及国家优惠政策进行研究,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将发展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五)积极解决现实问题,维护法律秩序和权威。一是司法部门应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拒不执行法院裁判和暴力抗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充实执行力量,保证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使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得到保护,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增强群众对法律的信仰度。二是加强基层司法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基层司法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和基层群众联系最紧密,也是处在各种矛盾的最前沿,他们的一言一行对群众的影响很大。目前,基层司法机关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执法和法律

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要加大对现有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业务技能,同时要不断引进法律专业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三是加大法制建设投入力度。法制建设是基础性工作,其作用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这是治本的工作,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另一个角度看,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提高了,矛盾减少,犯罪率降低,社会就会稳定,经济就能又好又快发展,这远比出了问题再花很大的代价去解决要好的多,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法制建设的投入力度。目前,急需加大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投入。电视台要开辟专门的法制宣传栏目,通过以案说法、专家访谈等形式,定期宣传与经济发展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形成一批法制宣传品牌;在闹市区和流动人口集中区域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栏或橱窗,进行长期宣传;在农村、社区,逐步推行“村村(社区)有法制学校”工程,赠送法律图书,建立法律图书角,让农村村民、社区居民有学法场所和工具。有了阵地,法制宣传才能长期持久地开展。

三、加强法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切实加强行政法治研究和实践,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首先要建立完善执法体系。在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调整政府职能的基础上,通过法律形式合理界定政府与部门、部门与部门各自的职责权限,做到职权法定、权责一致,避免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依法打架等问题,切实

如何更好的推动公司班组建设工作 篇6

班组是企业最基层的生产组织,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能否将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深入到班组的安全建设,是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改革和改进班组管理的传统模式,探寻和创新班组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对于发挥职工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加强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成企业的基本元素是人,由几个人组成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能够协作完成某种生产任务的团体就称为班组。生产流程有一个个环节构成,每一个班组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班组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衔接起了整个生产过程。有人将班组比喻人体的毛细血管,无处不在,我认为将其比喻为人体的各个器官更为确切,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个人体的活动。班组作为企业的“器官”,每一个班组的安全生产情况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安全生产。班组犹如大厦的基石,是企业生存发展、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我们知道,班组是由单个成员组成的,由于每个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从而造成人员素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而表现出不同的能力。但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仍需下大力气来提高全员素质,从基层、从班组抓起,即使做不到人人有进步,至少可以让每位员工给自己定一个准确的位置,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企业里适合做什么,能够做什么。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实际上,人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既有管理能力,又有高业务水平的人并不多,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用发展的眼光来寻求员工的进步。有人认为,培养人才最有效的办法是“送出去”或“请进来”,这也是许多企业常用的方法。笔者以为,培养人才最适合的地方是在班组、在现场、在生产第一线。理论知识固然不可少,但实际操作经验更加重要。只有在生产现场通过师傅的手把手传授,员工之间的互相切磋交流,才能在培养团队精神的同时不断提高技艺,甚至会在生产一线打造出一流的员工队伍。所以班组不仅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基本的单位,也是培养和提高员工素质的基本场所。

既然作为企业的基层单位,班组就应该有他的领头人---班组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头将尾”。班组长工作在现场,是现场生产的指挥者。常言道:安全不安全,班组是关键。班组工作搞得好不好,班组长的作用至关重要,班组长的职能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和影响着班组的各项工作。而班组的绩效有时与基层的管理者-----班组长密不可分的。所以,选拔优秀的基层管理者至关重要。

班组长是企业价值和利润的创造者,是中层管理人员的左右手,是作业人员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完成现场作业的直接操作者。要想创造一支高效能的团队,就必须有一个过硬的带头人。或者从优秀的员工中选拔,或者由员工自己评选,不管采用何种方式,我们选出的基层管理者一定要有纯熟的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面对 工作一要身先士卒,不怕困难;二要技术过硬;三要善于组织,带领团队完成工作任务和生产指标;四要勇于承担责任,这

就是我们常说的“打铁还得本身硬”。有了这些技术素质,我们还应该注重被选拔人的人品。“蒙牛”有这样的用人理念: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就告诉我们,选拔基层管理者不仅要注重他拥有多少专业技术知识,更应看重他是否具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被信赖的人品。

班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都要通过班组落到实处,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要从班组中开展,特别是企业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必须从班组抓起才能搞好。企业要发展壮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就要把企业的管理、思想、文化深入到班组这一层次,从基层抓起,从班组抓起。

首先要将班组建设落实到现场。一是使现场管理标准化。二是实施作业规章制度化。三是班组教育普及化。班组要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定期开展安全活动,做到人员、时间、内容、制度、效果落实;要严格执行班前布置、班中检查、班后安全讲评制度;对新入职人员、工种调动人员、长假、复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每次接受完教育的人员要签名,做到班组全员受教育,一个不漏。四是基层管理系统化。要以定量为主,一切凭数据说话,班组的生产活动和劳动成果,都要用数据反映。班组反馈的各种原始数据,要做到流向清晰、传递迅速、内容完整、真实准确。

其次要健全“五好班组”创建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坚持进行月

度考核和奖励,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并作为年底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要对搞得好的班组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要予以处罚,使班组既有动力、又有压力,使员工在这个团队中每天都保持着新鲜感、成就感,那么员工就会快乐工作,不断进步。企业的效益自然也会不断提高。海尔的“赛马”机制所显现出来的效能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再者是要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活动。一是不断推进班组管理思想现代化建设,让广大员工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去学习和认识、提高、升华,同时创造和总结新的管理方法,做到“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和“学用一致,学用结合”。二是发展和维持员工的友好合作的工作关系,做到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紧紧依靠全班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大家的积极性,找差距,找不足。三是开展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如何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 篇7

一、校长的办学理念与领导风范

有人曾说过:学校文化即“校长文化”。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文化总是反映校长本人特有的价值观和领导风范。校长对于学校文化起着极其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校长是把握学校发展方向,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可以说,校长是建设学校文化的灵魂。

校长在办学过程中,应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倾注了真情,表达真我。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站在共性和个性的结合点上,站在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引领学校快速而又持续地发展。要对学校发展的理性思考和激情投入,实施学校文化建设的蓝图,丰富“学会参与,主动发展”为主题的现代学校文化的内涵。

校长在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和真情,既是个人的,更是学校这一群体的,从而展示出学校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学校文化的形象。

1. 把心用在“人本”上

把心用在“人本”上,就是从人的本义出发,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从事人的工作。校长和学校班子成员不是官员,而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从事教育的学者。我们面对的是人,做的是培养人的工作,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办学行为都要符合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宗旨。人们常说: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三句话之所以能流行起来,自有其深刻的道理。这是学校管理以及学校文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评估学校的最终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2. 把手抓在关键上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抓什么?怎样才能牵住学校工作中的“牛鼻子”,怎样才能牵一发动全身?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必有关键所在。我们力求同时做到:在学校宏观管理上,抓好办学主题的确立、办学品牌的打造、办学特色的形成;在学校中观管理上,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研活动开展;在学校微观管理上,抓好课堂教学效益、教学流程优化、教育活动开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3. 把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

校长的脚要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正如南方的柑橘不能生长在北方的土壤里一样,每所学校都有其自身的传统特点、文化背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将根深深扎在一方水土中。学校不仅要能培育出适合这方水土生长的良种、硕果,而且能以更多的良种、硕果来不断优化这方水土。学校的特色、优势好比办学的良种、硕果,而学校的文化、环境好比办学的本水本土。把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就要热爱自己的学校,只有深爱自己学校,才会扎根于自己学校;要客观而又辩证地认识自己的学校,只有理智地认识自己学校,才会正确地发展学校;要经常地分析学校,只有经常地分析学校,才会始终不脱离学校。因为文化不仅要有魂,还要有根。文化应该向下生根,向上成林。

4. 把眼睛盯在持续发展的规律上

先进的文化一定是科学的文化。我们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着力于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学校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龙头课题引领,学校三个龙头课题是一脉相承的,是继承中深入发展的产物,是我们学校发展的轨迹,更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全员参与的研究和渗透于曰常工作的研究,有利于激发学校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先进文化。

5. 把功夫花在自身的提高上

个体是学校团队最基本的组成,学校的发展建立在每个个体发展的基础之上,学校就是要为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提供机会,搭建舞台。因此,只有当每个个体具有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学会参与,主动发展的思想,审视自己,规划自己,发展自己的时候,学校发展才有了坚实的依托,学校文化才有了勃勃生机。

实践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明确了自身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才会更自觉地注重自身的提高。校长以及教师都应该有一种超我的境界,都应该有一种文化的自觉。

把心用在“人本”上,把手抓在关键上,把脚踏在自己校园的土地上,把眼睛盯在持续发展的规律上,把功夫花在自身的提高上。

二、共同的奋斗愿景和团队精神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好比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能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产生一种聚沙成塔、万众一心的力量。因此,我们努力形成一种“积极参与,主动发展”为特征的价值观念,即“参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发展必须更好的参与”。

学校愿景服从于价值观的支配,是学校文化实现与发展的集中体现,并引领学校文化的发展。我们的共同愿景是:要让学校发展的理想目标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追求;要让主动发展的思想理念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认识;要让奋发向上的求索精神成为全校上下的共同行为。我们力求把“参与———发展”的思想转化成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使学校呈现出“人人都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个个都是学校的主人”的态势。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着力增强全校上下对学校共同价值取向的认同感,树立管理即服务,教育即服务的观念,使整个班子以及全校上下形成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任劳任怨、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使学校领导班子能够尊重每一位员工,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教职工拥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

1. 个体成长与学校文化息息相关

学校领导班子每一个成员的发展都是在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实现的,从他们走过的成长道路,从他们自身的特长发展来看,都能说明每个个体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与学校发展紧密结合的意识,并努力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在学校的发展中,他们既是学校文化的创导者、建设者,又是学校文化的受益者、影响者。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一致起来;将自身的发展与做好管理工作一致起来。力求将自身的发展寓于学校发展之中,寓于日常工作之中。

2. 工作的行为要求与团队提高紧密相连

我们学校以建设学习型团队为组织的追求,实现这一目标的管理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文化塑造能力,要具备塑造执行力强的一支团队所需要的策略和方法。在班子建设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去提升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具有学校文化的内涵,让自己的行为与团队的提高紧密相连。

以身作则———这一能力不仅是领导干部需要的,更是学校组织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自我要求。

协助他人——在学校管理体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权、责,我们不仅要发挥好自己的职能,还要有能力协助他人。管理者的协助,其实是对组织成员提升执行力最好的教育和训练。

鼓励他人———要关注他人,用自身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影响他人,观察他人工作的过程,关注他人的情感体验,不断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在组织中实现人生追求。

规划方案———每一项工作都需要认真策划,每一次策划都是一次创造,我们力求让学校的规划、计划更贴近学校实际,用智慧去工作,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去工作,更好更快地促进学校发展。

评鉴改进———各项工作的目标、内容、标准都尽可能制定清楚,关注过程,追求卓越,养成自我反思、警醒的思维习惯。

以上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特点:不论是哪一层级的领导,都把自己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学校发展的目标之中,在学校的发展目标中融合自身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导向。

大家通过目标的达成,共同参与讨论并提炼学校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组织的核心,对学校的长期发展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学校的价值观的确定必须真实反映学校的长远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从而指引和激励每一个人。共享的价值观一旦建立,其被接受和认同就会变得容易而且顺畅,这样就能确保核心价值观能够正确地反映学校的长远目标。也正因为价值观的真实性以及学校行为的连续一贯性,这个行为的符合程度要比价值观的内容更重要。通过班子成员的个体行为与班子团队提高的有机融合,形成对班子建设、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形成这样一种共识———“我们是一家”,只有在这种“家”意识的推动下,学校的文化才会真正成为全体师生的精神皈依。

三、强而有力的中层执行力

现在都在说领导力,校长要有领导力,中层要有领导力,甚至教师要有领导力。我们认为,领导力包含着执行力,没有执行力,也就没有领导力。中层执行力是提高管理效能和学校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关键。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战斗力;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目标的达成。强而有力的中层执行力,可以引导教职员工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各项制度建设,并完善及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目标明确、简洁高效、监督有力、奖惩规范、制度严明的文化氛围。

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学会管理首先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走得出自身管理的局限,站得高一些,望得远一些,审时度势,不迷失方向。二是要走得进管理,重心下移,了解第一线情况,把握工作的主动。三是要钻得进管理,研究学校管理,探索教育规律,掌握管理艺术。管理者不沉下去不行,但一直沉在下面浮不上来也不行;不钻进去不行,但钻进去了钻不出来也不行。我们要避免出现“方向不明,干劲足;思路不清,点子多”的现象。

浅谈如何加强法制建设 篇8

关键词:法治政府;有限政府;市场

法治文化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宣传各类法律法规为内容,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在广大公民中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一、法制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即为构建民主法治社会,这是和谐社会的制度之源。民主法治为人们之间的信任互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激发社会无限活力创造了条件;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提供了保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持。民主法治居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位置和更高层次,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其他的本质特征。

1.法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而系统的工程,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来看,消除社会矛盾、保证国家政策有效落实、巩固我们已经取得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成果,这些都需要法律制度来进行规范与认可。

2.法制是维护和谐社会稳定的前提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静止的文字意义上的和谐,它的建设过程是动态的和发展的,而要维护和保证这种动态的和谐,第一要素就是稳定。只有当社会处在一种平稳有序的状态中时,构成社会的各个组织才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只有加强法制建设,才能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制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保证社会发展稳中求进。

二、如何加强法制建设

(1)实践证明,无论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还是创新 管理、提升服务,法治都是最可靠的手段。偏离法治轨道,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

(2)推进法治建设,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长治久安,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法治。法治建设推进得越持久、越深入,其成效就会成倍放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特别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既是对我国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更高要求。

(3)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治道路不动摇,紧紧围绕建设法治中国的总目标,以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重点,以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为根本任务。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法制建设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法制建设的科学理论

(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原动力。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理论,而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总结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实践,并在充分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政法工作的重要精神。对于我国的政法工作,党中央一直以来予以高度关注和热切关怀。自觉学习党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各种理论和思想,坚持法制建设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政法工作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决策部署,确保政法工作沿着科学的道路健康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我国法制建设

科学发展观认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且要求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我国的立法工作

立法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立法工作的生命线。“法治的人文关怀的实质在于对个人人格、价值与尊严的肯定与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社会主义的主人,社会主义的法律就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符合人民的利益追求。这就要求我国应当以人本主义为原则,加快人权立法的步伐,建立、健全和完善我国各个法律领域中的人权保障制度。

(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范我国的执法工作

针对目前我国执法工作的整体情况来看,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规范我国各行政主体之执法权和执法工作。大力加强执法队伍的人员素质建设,提高组织保障工作水平,提高执法人员的福利待遇。这样,从观念、组织、人员到待遇,内外兼济,多管齐下,多层次,多角度的来解决这一难题,促使执法机关执法为民,文明执法,坚决杜绝行政权“寻租”现象的出现。

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中,法制建设处于一个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强化。然而,新一代的国家领导集团已经为我们明确了目标,建设民主法治国家势在必行,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不移的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CCND2013.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建设[N].法制日报,2013-03-06

[2]周佑勇.依法行政的观念、制度與实践创新[J].法学杂志,2013(07)

作者简介:

上一篇:马基期末考试重点下一篇:我家的音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