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2024-08-09

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共3篇)

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篇1

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讨论稿)

各市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保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立德树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需要,按照中等职业教育“2.5+0.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4.5+0.5”的学制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校外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0.5年。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比为4:6;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3.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严格执行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各市和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行业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手段和方法上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招生对象与学制

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全日制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基本学制以5年为主。

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培养目标与要求

职业学校应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学校毕业生应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应按照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定位及专业特点,进一步明确各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

五、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

(一)中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公共基础课程内容要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选择。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语文、数学、外语(英语等)、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等,选修课程包括物理、化学、心理健康、职业健康与安全等。专业技能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包括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1~5学期教学周18周,周学时28,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三年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总学分不得少于170。军训、社会实践、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5学分。

公共基础课程总学时约为1200~132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基础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具体安排如下:

专业技能课程总学时约为1800~198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实习实训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分配和学期安排。集中实习实训不低于600学时。学校要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

1.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课程可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专业课程主要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对应的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相关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如实验、实习、实训(专业实践)、大型作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教学安排。每学年为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含复习考试),假期12周。前3年一般每周安排28学时,后2年一般每周安排24学时。1~9学期每学期机动周2周。顶岗实习一般按每周30小时(l小时折1学时)安排。总学时数约为5000。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一般16~18学时为1学分,总学分为260~280。实验、实习、实训、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活动,以1周为1学分,共10学分。

公共课程总学时约为2000,学分约为110。允许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在规定的范围内适当调整,但必须保证学生修完公共课程的必修内容和学时,包括:

专业课程总学时约为3000,学分约为160。合理确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课时分配和学期安排。专业实践课程的总学时不低于1200。学校要认真落实《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实习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在确保学生实习总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需要,集中或分阶段安排实习时间。对文化基础或职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可

根据需要对课时比例作适当调整。实行弹性学习制度的学校(专业),可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教学。

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中应设立选修课程,其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

六、教学计划基本框架

1.专业与专门化方向 2.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 3.培养目标与规格

4.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5.职业能力 6.课程结构

7.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与目标要求 8.教学安排表 9.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10.实训(实验)条件

七、教学计划管理

省组织力量制定职业教育各专业大类教学指导方案。职业学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和省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并适时对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滚动修订。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与实施的管理监督,省职教教科研中心组和各级职教教科研机构要加强指导工作。

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篇2

江苏省中等及以下学校绩效考核工作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中等及以下学校绩效工资实施工作,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促进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文件及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江苏省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苏人社发[2011]158号)要求,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核心,以促进教师教书育人绩效为导向,着力构建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职业特点、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教师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促进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绩效考核范围

按国家规定执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的中等及以下学校及其在职在岗的工作人员。中等及以下学校包括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和幼儿园。

三、绩效考核原则

(一)坚持分类考核原则。中等及以下学校绩效考核,按照行政隶属关系和学校类别分类组织实施。学校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按照专业技术、管理、工勤等岗位类别,体现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岗位要求和业绩贡献。根据各类学校实际,确定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基本工作量标准。

(二)坚持突出公益原则。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方向,突出中等及以下学校公益性质,强化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教育服务导向,坚持绩效考核与社会效益、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结合。

(三)坚持激励导向原则。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培养质量;激励教师敬业爱岗,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推进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四)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注重考核过程透明公开,考核方法科学合理。确保绩效考核公平公正,确保考核结果的公信度。

(五)坚持简便易行原则。绩效考核与学年度考核有机结合。根据学校实际,细化考核方法,优化考核程序,科学可行,操作易行,简捷高效。

四、绩效考核内容

(一)学校绩效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履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办学方向、规范办学、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情况。

1.规范办学。主要考核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严禁乱收费等方面情况。

2.发展规划。主要考核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科学制定与实施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年度计划执行、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等方面情况。3.人才培养。主要考核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研究、德育工作(包括少先队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促进学生成长、确保实习实训成效等方面情况。

4.队伍建设。主要考核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骨干教师培养与引进、教师培训进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情况。

5.学校管理。主要考核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包括学生管理、校园文化建设、体卫艺及健康教育、校园管理、安全保卫、校企合作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情况。

(二)校长绩效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法规范办学、办学思想与办学方向、发展理念与素质教育、规范收费与勤政廉政、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按照规范招生、安全稳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及科学组织实习实训等方面情况。特别是执行“五严”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均衡分班、阳光分班,不得违规招生。校长参加交流,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职情况,作为校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教师绩效考核内容

主要考核教师履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教师职责、依法执教、履行学校规定的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情况

1.师德表现。主要考核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不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不得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得索取或变相索取学生家长钱物,不得向学生推销学习用书、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品,不得违规增加学生作业量,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不得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不得损害学生利益。对存在严重师德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

2.教育教学。主要考核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与素质提升、在学生日常管理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工作等方面情况。

教育教学研究,主要考核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与课程改革、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参与专业与课程建设、参与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指导学生社团、参加与指导各类竞赛等方面情况。

素质提升,主要考核教师拓展专业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完成规定的培训进修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情况。

3.专业实践。主要考核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及推进产教结合等方面情况。

4.班主任工作。主要考核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班级管理、组织少先队及班集体活动、关注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情况。

5.教师交流。按照相关规定,参加学校安排的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等方面情况。

(四)其他人员绩效考核内容

一般岗位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主要考核服务态度、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情况。以聘用合同和岗位职责为依据,以岗位性质、工作效率、技术含量、服务质量、劳动纪律为主要内容,按照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三类岗位分类考核。

1.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考核岗位目标完成情况、专业理论水平、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对象满意度、职业道德和工作实绩等。2.管理人员主要考核完成岗位目标、管理成效、组织协调能力、职工满意度、廉洁自律等。

3.工勤技能人员主要考核岗位目标完成的数量与质量、技能知识水平、实际操作能力、服务态度和工作实绩等。

五、绩效考核方法

(一)学校绩效考核方法

1.根据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由学校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学校绩效考核工作。

2.学校绩效考核程序:

(1)学校自评。根据学校主管部门要求,学校在自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并填写相应考核表。

(2)民主测评。学校领导面向全校教职工就本年度学校工作述职。学校主管部门考核组通过听、看、查、访等方式全面考核学校工作,并通过适当方式征求社区相关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的意见。

(3)综合评价。学校主管部门考核组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根据考核指标体系,撰写学校绩效考核报告,包括学校领导班子的基本情况,本年度学校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绩效考核等次建议。

(4)确定等次。学校主管部门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核学校绩效考核报告,确定学校考核等次。

(5)反馈考核结果。学校主管部门通过一定方式向学校领导班子反馈学校绩效考核结果。

(二)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法

1.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校领导班子成员、工会主席、有关部门负责人、教职工代表为成员的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并组织实施绩效考核工作。学校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必须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经全体教职工大会或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2.学校根据管理、专业技术和工勤技能等不同岗位工作特点,分类考核。绩效考核与年度(学年度)考核结合进行,按规定程序,精简易行,确保实效。

3.教职工绩效考核程序:

(1)个人自评。教职工个人对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自评,填写相应考核表。

(2)民主测评。在所在部门(或系部)教职工中和所教班级学生中进行民主测评,并通过适当方式征求学生家长代表、社区等方面意见。

(3)综合评定。学校绩效考核工作领导小组根据绩效考核办法,结合教师自评、系部(或部门)民主测评情况,综合确定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

(4)校内公示。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经学校绩效考核领导小组审定后,在校内公示7个工作日以上。

(5)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学校通过适当方式向教职工反馈绩效考核结果。

(三)校长绩效考核方法

校长绩效考核由学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参照学校考核程序,根据学校绩效考核结果及校长本人一年来工作业绩、对学校的贡献度等情况,综合确定绩效考核结果。

六、绩效考核应用

(一)学校考核结果应用 1.学校的绩效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2.根据学校绩效考核结果,按照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意见的通知》(苏人社发„2011‟158号)有关规定,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对推进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高、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学校,可适当增加绩效工资总量;考核结果较差的学校,相应核减绩效工资总量。

学校绩效考核结果同时作为学校经费补助及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职务任免、表彰奖励、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的依据之一。

(二)校长和教职工考核结果应用

校长和教职工绩效考核结果是发放个人绩效工资的重要依据。学校依据考核结果向校长和教职工发放绩效工资。

1.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学校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核定的统一标准发放。对履行岗位职责、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按月全额发放。对没有履行岗位职责、没有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违反学校教育教学要求、存在师德问题或发生教学事故的,酌情减发。

2.学校研究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后,报学校主管部门批准,在校内公开。根据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依据绩效考核结果,按照苏人社发„2011‟15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与程序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中,合理确定分配等次,重点向关键岗位、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和成绩突出的教师倾斜,适当兼顾不同岗位人员利益。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适当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强化绩效考核成效。3.校长绩效工资根据学校的绩效考核结果,在本校绩效工资总量范围内统筹确定,既要与本校教职工绩效工资保持合理关系,又要统筹考虑同类学校校长的绩效工资水平。校长基础性绩效工资按照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标准,由学校主管部门根据学校绩效考核结果确定。

4.绩效考核结果记入校长和教职工绩效考核档案,同时作为岗位聘用、职务晋升、培养培训和表彰奖励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七、绩效考核管理

(一)绩效考核是学校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关系到学校事业发展及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二)学校及教职工对绩效考核结果如有不同意见,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向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申诉。学校或学校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处理。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各地各校实际,制定科学可行的绩效考核实施办法。

(四)各校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政策解释宣传工作,使得教职工充分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绩效考核,自觉按照绩效考核要求做好本职工作。

关于制定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及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篇3

建设的实施意见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办学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校长室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决定以“正文化”为我校文化建设的龙头,用三年时间精心打造“正文化”品牌,形成本校的特色。为“正文化”建设正常有序地开展,取得预期的成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支队伍(干部、教师、学生)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水准为目标,大力开展以“正”为核心的正文化建设活动,弘扬“以正为范、以正为荣、以正为美、以正为乐、以正为贵”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人讲正、事事重正、时时求正、处处显正”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养,培育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使学校“正文化”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使“正文化”真正走进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灵,“人人讲正、事事重正、时时求正、处处显正”蔚然成风,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各项工作在“正文化”引领下呈现新气象,“正文化”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

三、工作任务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大环境文化建设。

借助校园北扩及改建的东风,配合南北景观大道和60000平方米校园绿化工程,精心打造“正文化”建设景观,力争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怡人。科学设置文明用语警示牌,增强育人内涵,让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正文 化”的内涵。

2.精心策划教室环境布置。

教室是“正文化”建设主阵地,学校将对教室大环境布置统一要求,各部、各班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布置。文化建设办公室、政教处(团委)将定期对教室“正文化”建设环境布置工作检查评比。

3.学生宿舍环境文化建设。

创新宿舍内务和“正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宿舍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用融合的手段为宿舍内务和“正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着力把宿舍建设成为体现学生共同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弘扬正气、团结友爱、温馨宜人、品味高雅的“正文化”建设基地,发挥其对学生的导向、陶冶、约束和凝聚作用。

4.校园餐厅环境文化建设。

餐厅作为我校校园“正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校园“正文化”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充分使校园餐厅文化建设的平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餐厅文化应将传统的饮食卫生文化、珍惜粮食文化等与“正文化”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创建我校餐厅特色文化品牌。这不仅是对餐厅的简单环境美化,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

5.实习室环境文化建设。

实习室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正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各专业实习室要把本专业的特点与学校“正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精心布置实习室环境,努力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性的育人环境。

6、办公室环境文化建设。

办公室文化是一所学校主要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一所学校最直观的文化显现,彰显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品位、办学水平和文化内涵。各办公室要在醒目位置张贴体现学校 “正文化”内涵的标语,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放置学校座右铭“正派做人,正确做事”的标牌,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感受“正文化”的熏陶。

(二)师生行为文化建设

1.领导行为文化。在“正文化”的引领下,通过三年努力,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体行政干部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品位 2 的职业境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高远的战略眼光,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干部队伍端正的处事风格成为全校师生的榜样,为我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教师行为文化。一是强化师德教风建设,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二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三是搞好校本培训,用“正文化”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让“正派做人,正确做事”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用三年时间,形成具有我校“正文化”特色的丰硕成果;五是加强对“正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督导、检查和评比。

3.学生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编撰15册以“正文化”为主题的、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按照我校学生管理条例要求,强化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优良环境的打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到“正文化”的熏陶,从而纠正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举办专题讲座、教师演讲比赛、编撰校本教材、学术报告等活动,让学习实践“正文化”成为每一名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2.利用法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大赛、书法大赛、歌咏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正文化”的熏陶,高质高效推进“正文化”建设。

3.定期在各教学部开展“正文化”建设主题活动。

4.利用运动会、重大节日精心策划系列文艺演出,力争每台节目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得精彩。

5.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开放家长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活动,向社会展示我校“正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门类齐全、操作性和执行力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规划、章程、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教学常规、宿舍管理制度、师德规范、班主任工作制度、奖惩细则、教育教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等等。

2.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各项制度一旦确立,必须严格按制度执行并进行督查、评比,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努力形成民主、科学、自主、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将所有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

四、实施步骤

1.2012年8月~12月。宣传发动、分析校情、制定规划;挖掘、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全面组织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环境文化建设、师生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初具成效。

2.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进一步推进校园“正文化”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高水平举办各项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推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完成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学校内部管理科学、高效,人际氛围更加和谐,师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善,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3.2014年1月~2015年6月。总结提高,建立校园“正文化”建设的工作常规和一系列体现我校“正文化”特色的规章制度。学校成为“正文化”建设氛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内部管理民主高效、教学质量一流、师生行为规范、文化底蕴丰厚、人民满意、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五、保障机制

1.健全机构。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行政组班子成员为组员。

2.端正思想。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学校把贯彻落实《校园“正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各教学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3.落实责任。文化建设办公室、政教处(团委)作为“正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主要抓好各项活动的策划工作,各教学部、各班级具体负责校园“正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4.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把校园“正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正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及时、有序、高效开展。

上一篇:九江成考辅导培训报名下一篇:单位节约用电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