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

2024-09-11

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精选11篇)

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 篇1

一、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面临的问题

作为该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其实是有一定的储备的,但是如果仅仅是针对学习数学的情况而言,事实上数学的学习其实是有很大一方面的问题的,首先对于学生而言之前数学基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就会让学生在新进入的高中数学学习上出现一定的偏差,由此引发的问题主要有对于解析几何的认识,就会出现脱节甚至是一知半解的,这样对于教师的基本教学而言肯定是不成功的,因此面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调研后,才有目的地去对该阶段的数学知识进行有选择性的补充。

当然,关键是需要学生在自身对整个数学知识能够有好的认识之后才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再次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才能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或者是一学期的时间里将数学知识有效地讲解出来,而且能够力争将其让更多的学生取得好的成绩,这又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函数同几何知识组合往往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问题,针对知识的综合而言学生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面对综合知识带来的困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应该如何去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针对教学比较困难的问题,首先教师需要对每一位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哪些问题,或者是哪些概念是没有办法去理解的,因为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其实是连贯性的,解析几何的掌握就是在初中阶段对于基本的函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会慢慢地出现新的一轮知识加深,因此只有将知识有效地串接起来,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相应地取得进步,对于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将该阶段的数学知识系统化归纳

然后逐渐运作到具体的教学中来,当然关键的是作为学生在面对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的时候除了具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同时需要自身能有把握好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导数知识微积分知识的一部分,而解析几何也是代数和几何的几何,当然任何知识的提升都是这样,之后在对于基础的知识有了一个系统的把握之后才会有机会在面对有难度的问题时本身解决问题的成功性也会加强许多。

难重点突破策略

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是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前提,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已有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要把握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的不同,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所有课前的精心备课以及准确的定位,都为教学的突破重、难点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发现知识的生长点和关联点是凸显问题重难点的关键。高中数学是一门难度系数高、系统性强的学科。我们都知道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的逻辑性和思维性,学生的学习也必须在数学的逻辑和思维的结构的帮助下,引导学生走向新的自我;积极的组织学生知识的迁移,由已知到未知的迁移,简单到复杂的迁移,从而改善认知结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新旧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已知的内容上去探究未知的知识: (1)利用新旧知识的雷同点和相似点,挖掘他们的“共同点”,化复杂为简单。(2)找新旧知识的关联点,即新的知识是由多个旧知识组合而成的,化未知为已知。(3)探究新旧知识的演变点,即有的新知识是由某些旧知识通过某种形式演变突破重难点。虽然概括了突破重难点的相关策略,但应用起来不是千篇 一律的,要针对具体的题目,针对具体的学生而言,采用恰当的突破策略。因地制宜地搞好重难点知识的突破。

确定了教材的重难点,也研究了相应的突破策略,但要真正地突破重难点知识,关键的还是要有恰当的教学方法,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合于学生学习,才能便于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如果方法不恰当,学生不感兴趣,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起来,之前的铺垫等于白做。那么。何为恰当的教学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适合于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教师除了研究教材之外,还要研究自己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安排新授课的难易,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个性答案,采用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使他们能尽量参与到教学中来,共同探讨所出现的疑难问题,集中多数人的力量,课堂中所出现的重难点知识,也就不成为问题了,会很自然地得到解决的。所以,要想突破教学中出现的重难点知识,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引导学生应对难点

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自信心。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从中外数学史,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跨世纪人才的需要等方面,强调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念,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志向,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措施。教师应磨好每堂课,要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数学教学,加强启发式和自导式教学。避免教学内容过难过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接受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每一个教学过程,使95%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学过的内容,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数学练习或在数学考试中使学生获得相当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把学习数学看成是一种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同时,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教师应以勤奋务实的精神对待数学教学工作,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是我们的天职。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在各方面多表扬和鼓励学生,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目中信得过的长者。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请学生多发言、多板演,发现错误及时评讲和纠正。有的数学例题可直接由学生自行探究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行讲述和解析。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是学生学好数学不可缺少的条件。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整体把握课程的前提下。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即还课堂于学生,教师只起协助,引导和点拨作用。教师要吃透教材,突出重点并千方百计让学生掌握重点,细枝末节等非本质内容不必苛求。抓住教材特色,构建内容间合理的逻辑关系,重视解题方法,在例题和习题中渗透数学思想。注重引导学生实现初、高中的平稳过渡。

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可引导学生对初中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使新旧知识有机融合。而同时,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教无定法,教学本身就是再生产,教师要有创新精神,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引导到探求新知当中去。

突破数学概率教学的难点

充分了解学情,注重随机观念的渗透

虽然初中生已经在小学阶段接触了一些概率和统计方面的知识,但是初中阶段的概率知识相较于小学阶段,具有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概率教学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和生活经验来设计教学活动,所举事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范围,并将随机观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例如,在讲“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定义和区别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中放入形状相同的5个红球,3个篮球,2个白球,之后让学生拿出其中的几只,而且每次要求学生拿出的数量不同.这样的实验简单且易操作,学生很有兴趣.经过多次的实验后,教师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的归纳对以下几种假设进行判定:1.从盒子中任取4个球,全是蓝球.属于事件;2.从盒子中任取3个球,只有蓝球和白球,没有红球.属于()事件;3.从盒子中任取9个球,恰好红、蓝,白三种球都有.属于()事件.学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和分析后能够很快做出判断,答案依次为: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必然事件.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大量重复实验反映的规律并非在每一次实验中一定反映出来,即使某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大,在一次实验中它也有可能不发生;即使一件事件发生的概率非常小,在一次实验中也有可能发生,进而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随机观念.

引导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要使学生接受统计和概率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得出结果做出决策、评价改进.因此,在概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素材,以及足够的实验时间和空间.例如,学校想了解全校学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是否要问一问每个学生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如果只调查一个班的学生可以吗?

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调查活动中抽样的必要性和样本的代表性.当学生获得调查数据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数据,需要计算哪些统计量才能达到调查的目的?当学生得出统计结果后,教师应当要求他们对这些数据做出恰当的分析和解释,最后为学校提出合理的建议.通过参与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学生对事件发生的概率有了深入了解,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活动经验,掌握了解决概率问题的思维方式.

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 篇2

重点内容是相对来说的, 主要指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就知识结构体系来说, 重点是指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等特点的重要知识, 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集中精力深刻揭示的教学内容, 这些知识需要学生重点把握知识内容与技能的内在本质.

难点知识是指教材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接受的物理知识点, 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材中知识内容本身的性质造成的; (2)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不当的教学方法而人为造成的; (3) 学生思维和心理障碍造成的.

二、重、难点物理知识难以突破的原因分析

重、难点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 要想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去寻找难点的形成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加以排除.

1. 学生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思维定势在学生物理学习中比较常见, 思维定势导致错误的概念抗拒新知识的获取, 学习新知识之前形成的错误概念会阻碍科学概念的形成, 使相应的教材重、难点内容不易突破;一些重难点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重新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常有一种维持原有认知结构的倾向, 不恰当地把新知识纳入到认知结构的原有框架之中.这样, 就无法理解新知识的普遍意义, 致使教学中重难点不易突破.

2. 教学方法不当

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思维方法是, 从有代表性的感性认识入手, 归纳出它的本质特征和共性, 得出概念和规律, 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物理课堂上教师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特点, 相同的内容换用演绎推理的方法来讲解, 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好接受, 从而形成学习难点.

三、突破重难点物理教学的方法

1. 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抽象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中, 有一些概念学生即没有感性认识又不能通过实验观察, 导致概念难以理解, 如, 加速度、电场强度、电势, 磁感应强度等.针对这些难以理解的概念, 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 运用概念类比的方法讲解, 如, 加速度概念的讲解, 可以从学生已学习“速度”这个概念入手, 先让学生回顾速度的物理意义:描述物体位移变化快慢.然后提问:那么速度变化的快慢用什么来描述呢?这样通过类比创设情境, 教师就很自然的引入“加速度”这个概念, 学生也在类比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讲电场时, 可以用已学过的重力场, 类比引入, 讲磁感应强度时可以用电场强度类比引入.

2. 教学中善于运用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大多学生对知识点认识不全、分析不细, 不能很好的对物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点,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如, “电阻”这一知识点, 可以归纳如下: (1) 用电阻定律来计算电阻、用“伏安特性曲线”来表示电阻; (2) 串、并联电路中任一电阻的变化对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路端电压的影响; (3) 闭合回路内某一可变电阻值为多大时它消耗的功率最大等.

3. 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突破重难点教学

力、声音、能量、电流、磁感线、分子运动、电子转移等抽象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如何化抽象为形象, 便于理解是教学的关键, 由于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立体等特点, 能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和规律,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比如, 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 讲解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的时, 相信大部分学生难于理解, 因为它们的关系的确是比较抽象, 若我们通过视频课件先分别展示出红蜡烛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分运动, 然后再展示出红蜡烛参与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 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视频中感觉合运动与分运动的二者关系, 这样, 学生对于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这个知识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 有一个难点: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每隔一定的时间投下一颗炸弹, 问炸弹在空中的排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模拟视频展示飞机投弹情景, 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飞机投弹”这种模型有一个深刻、形象的认识, 这对解决难点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认识规律, 抓住本质

很多学生, 物理学习成绩不理想, 是因为没有抓住知识点的本质和关键, 理解不透彻, 如, 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 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 有的学生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学生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然而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其原因是没有抓住本质.又如, 变压器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 这关系大多数学生记的扎实, 但在做有三组以上线圈的计算时, 他们仍套用公式结果得出许多矛盾的结论, 这就是对N1∶N2=I1∶I2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输功率等于输出功率这个关键的问题重视不够造成的.所以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抓住概念、规律、定理等的“条件、结论”和本质的相应能力.

摘要:通常来说, 高中所有学科中最难的一门是物理.因为, 物理中有很多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规律、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等, 这些难点和重点往往比较抽象, 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或理解, 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取精神.教师应该充分研究高中物理的重难点知识形成的原因, 结合学生的学习困难, 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情境,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 从而突破重点、难点和疑点.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课堂场景

参考文献

[1]扎西彭错.再现突破——利用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材重难点[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高中政治教学如何突破难点 篇3

那么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归纳出以下五种方法:

一、理论联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是思维的一般过程。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要突破难点,就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理论联系实际,讲究说理形象化。例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一问题是一个难点,其中原因主要是学生往往会把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混同于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总认为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为了讲好这一原理,扫除学生在理解中的障碍,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举一些形象、恰当的事例,如水果包括苹果、香蕉、葡萄、芒果、西瓜等,在这里水果(共性)存在于苹果、香蕉、葡萄、芒果、西瓜等(个性)之中,再如人包括男人、女人、老人、少人、黄种人、白种人等,同样,人(共性)存在于男人、女人、老人、少人、黄种人、白种人等(个性)之中,在同类事物的分析比较中,普遍性即共性,特殊性即个性。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明白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里面包含普遍性。以此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教师讲的东西越是形象的、具体的,学生就越容易理解难点、突破难点。

二、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在比较中掌握难点

在哲学方法论中,比较是简单的认识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较为容易的掌握理论难点。例如,教师在讲解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就可运用对比分析。由于学生在学哲学以前就在物理、化学课程中接触过物质这个概念,一讲物质,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而哲学上讲的物质与它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在教学上就成了一个难点。如何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我们应分三步进行对比:首先,相对于意识来说,指出物质表示的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其次,相对于物质形态来说,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千差万别的,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客观实在都是它们共同具有的特性;第三,相对于物质结构的观念来说,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相对的、可变的,而在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却不会由于自然科学的任何新发现而改变。经过这样的对比讲解,学生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就会较为深刻了,同时师生进一步分析归纳出哲学中讲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加深认识理解,突破难点。

三、根据难点内容层层设问,步步深入,化解难题,俗称“脱衣法”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有时在突破教学难点上,为了强调学生注意,引起思考,我们可以把教材的内容设置为若干问题。所提问题,有时可以叫学生回答,有时可是设问,教师自问自答②。如在讲授“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这一难点时,教师可以一开始就连续问三个问题:(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如何进行交换?(2)能否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每一商品都总是完全按照它的价值量相交换?(3)原因是什么?分析答案后归纳指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供求关系是不断变化的,价值规律就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自发地上下波动而发生作用的。至此教师又可提出三个问题:(1)价格经常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否违背价值规律的要求?(2)价格的上下波动同价值关系怎样?(3)从一个较长时间看,价格与价值的关系怎样?一边问,一边分析和回答,同时辅之以实例。这样设问,由浅入深,引导思维,突破难点,就能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脉络和教师讲解的思路同步,通过师生的双边互动,学生对问题就会有深刻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画龙点睛

教师在讲解难点的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思路,又要掌握契机,进行总结归纳,画龙点睛。如在讲解“商品的价值”时,教师就可以先指出商品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它可以用来交换。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列举电视、衣服、大米、钢笔四种商品,要求学生分析其异同,让学生讨论。同时,教师在学生的议论中可适时地点出四者的相同点有:都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都是劳动生产出来的。然后可叫学生分析它们的劳动生产过程、工具、原料等。经过学生一番热烈的议论后,教师才往关键上一点:虽然它们的具体形式、形态不同,但都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我们就把它叫做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另一个共同属性——价值。不同商品之所以能相互交换,就是因为它们有一个比较的相同的基础——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晶,这就是价值!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快地认识到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五、借助图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直观教学

我们在一些难点的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图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直观、生动、活泼。在“量变与质变”一节内容的讲授中,教师就可以把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绘制成图表并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在量变和质变两栏中,定义里的两种变化、特点上的运动两种状态,原因中的都是矛盾引起和依存、破坏的两种情况,辨证关系中的准备、结果、开始、无限交替等都特别进行强调。同时还可以剪辑、下载有关量变、质变的生动事例、制作成教学软件,使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体会量变、质变的概念及其关系。这样,学生学完这一节内容后,一般都可感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并进而懂得这是事物由于内部矛盾运动推动起发展所表现出来的过程和形式。由此可见,直观教学法也是一种有效突破难点的方法。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4

陈湘涛

历史教学如何突破重难点

参加工作刚一年,接的是初三的历史。边摸索边实践,发现很多学生对历史问题只知皮毛,而没有深入理解问题。我认为是在教学中没有突破重难点。只是把历史当做了记忆的一门课。从网上看到了很多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觉得很好,现总结如下:

一、历史假设法:

就历史科学本身来说,是不容许假设的,但从历史教学来说,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可以进行假设性的提问。例如《美国南北战争》中南北双方的经济制度矛盾、内战的爆发是课文的重难点,笔者在教学中曾这样假设:假如有一个北方的资本家在美国的南方开了一家织布厂,这家工厂有没有发展的可能性呢?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后进行交流,有的说“他买不到原料,因为棉花控制在南方的奴隶主手中,他们要把棉花卖到欧洲去”,有的说“他织出来的布没人买,因为南方大量的奴隶买不起棉布”,还有的说“他找不到干活的自由劳动力工人,因为南方实行的是奴隶制”,这样,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使学生在讨论中对美国内战的原因和性质就理解得更加具体了。

二、分设台阶法: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近一百多年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世界史中的国体与政体、议会和政府、国家政权的性质等问题本身就超过了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教师可以将这一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台阶:(1)3月18日革命是哪两个阶级面对面的生死搏斗?(2)巴黎公社组织机构的组成成分怎样?(3)公社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为哪个阶级服务?(4)为什么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性质的政权?这样学生沿着台阶步步深入,从而学得顺利,记得深刻。

三、列表对比法:

比较是人们通常运用的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世界近代史上亚洲有两次性质相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然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难以接受,如果教师将两次改革的内部条件、社会背景、力量对比、政策实施、国际环境等方面内容列成表格加以对比的话,那么上述结果的出现也就极自然了。这种对同一特征或性质相近的历史事件进行的对比,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从而能帮助学生找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经常采用比较的方法,那么无疑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向知识的广度、深度发展。

四、直观图示法:

此法适用于理论性较强和较抽象的教学内容。如:“奴隶制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内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产力水平发展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依次展现如下的一组内容:(1)原始社会时人们制造的粗糙石器(2)我国商代的精美青铜器、陶器、玉器(3)殷墟平面图和古巴比伦城(4)大规模奴隶劳动的场面和生产中精密分工的场景。教师同时根据直观的画面进行讲解,在历史画面的不断再现中,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理论知识和较抽象的道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这种直观教学法也较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五、揭示矛盾法:

世界近代史上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漫长斗争过程中,圣雄甘地曾倡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其中的“手纺车运动”这一内容可帮助学生来认识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正义性,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提出问题“游行群众队伍中推的是什么模型?20世纪30年代的印度人民还在提倡手纺车运动是不是社会的倒退?从而在设置矛盾的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最终理解运动是保卫印度民族工业抵制英货的爱国运动这一性质。

六、数字计算法: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却是个短命的王朝,在学习这一段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数字计算的办法来说明问题:“打匈奴、筑长城,约征发了30万人;攻打越族、开发南方,约征用了50万人;筑阿房宫、骊山陵,约征用了70万人,这样就是约150万人了,而当时秦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如果男子占人口半数的话,那就是1000万人,再减去老的、少的、病的、残的,青壮年劳动力最多也就四、五百万人光景,男子劳力不够用的时候,甚至妇女也被征……”这些数字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示性,通过数字的计算比较,进一步深化了教材,使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秦末农民起义决非偶然,而是秦的暴政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此秦王朝的短命也就极自然了。

七、形象类比法: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突破重难点 篇5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由于受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受社会环境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难懂,抓不住重难点的现象,虽然小学生们知道去预习什么的,但是往往找不到重难点,在那里盲目的学习,不能透彻的理解知识点。但却是生硬地记住一些数学公式,不能理解。就此,本文针对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及教师怎么样去把知识点化难为易,探讨几种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性,趣味性掌握知识点的方法,以及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 重点 难点 掌握方法 教学技巧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通过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此问题有如下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三年级“多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有的老师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②会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2)理解教材不深入,把握教材不准确,驾驭教材能力有待提高。(3)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新的教学方法,如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被广泛采用,但是实效性较差。(4)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表现在课堂上,重教案,缺乏随学生学习应变的机智。

(5)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热情,年轻教师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乐意实践,但是不重视深入反思,不善于深入研究。

二、教材、教学用书的解读肤浅。其表现为:

(1)解读教材的能力低,无法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教学用书的说明和建议。

(2)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对教学难度的把握不准确。(3)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低。

(1)认识的偏差。其一,只要会背概念,会用公式、法则解题就够了。其二,“认真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花架子”,得不到有效落实。

(2)不愿“成长”的心理滋长。凭经验教学,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缺乏交流或交流找不到对象。

(3)唯“考试”论英雄。只重视考试而忽视平时的教学作用,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4)对自己的平时教学要求不严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教学习

惯,不知不觉中逐步丧失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对现状提出的一些建议:

1、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前的充实准备,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

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

3、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自己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从板书的内容上可以体现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要直观,对比性强,学生便于比较,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

4、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跟体积的计算,因此教学时自己采用直观教学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分析,做法分为如下三步:

(1)将橡皮泥捏成一个长为7厘米,高4厘米,宽2厘米的长

方体。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板书:已知:a=5cm b=3cm h=4cm 求S=?(100平方厘米)V=?(56立方厘米)

(2)将这个长方体捏成正方体,求这个正方体的棱长?(a=4cm)(这里的体积没变化。)

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层一层地让学生练习。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如“假分数化为带分数”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不但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以34÷9为例要复习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其中重点追问:“这道题中34÷9,商3是平均分的34吗?那么平均分了多少?验算时只用商和除数相乘行吗?应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大家讨论”。这样就能顺利地掌握新规律和验算方法。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新知识前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是旧知识,并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 为什么?这时又可用旧知识——通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讨论此题的计算步骤,抓住规律“化异为同”,沟通新旧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

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分层次逐步推进,突破各个难点,学好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但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教学时,先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复习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同一位数除法相同,进而再研究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归纳出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除法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一位够除,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把新知归为旧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为学好多位数的试商,达到正确地迅速地求出商,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又一途径。

例如:“三位数乘多位数”新课知识重点是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积是多少个百,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写在积的百位上。这一个新知识是在学生掌握

一、两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设计新课练习,要紧紧围绕新课知识重点,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以下练习题: 1.完成下列各题计算: ① 314 ② 537 _× 570_ _× 48_

目的:集中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本节课重点上。2.计算下列各题:

(1)541×632(2)712×431 目的:a:乘数个位、十位上数字小,节省时间

b:重点放在本节课上

c:独立完成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

3.选择教材上练习题:

目的:通过在前两套计算题目的基础上,总结 4.思考题:

(1)5379×8641(2)735×1324 目的:a:起到知识渗透、迁移的作用

b: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而,要突出教学重点,还应在设计授新课的练习题上下功夫。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

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篇6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长征》一文中,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是诗词中的一个重点。诗词中写到“乌蒙磅礴走泥丸”,我抓住“走”和“泥丸”两个词语向学生提问:把“走”字换成“踩”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踩”字,不能突出它的疾驰状貌,不能很好表现泥丸滚动的情形,所以还是用“走”字好。有的学生说“泥丸”有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的精神。我采用动态效果,展现红军在绵延不断的五岭翻越,冲破敌人封锁线,藐视困难的,山如“细浪”、“泥丸”的一段动画,学生觉得很生动形象,难点解决了,教学也水到渠成了。生动多变的画面,震撼的音乐创设了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动态感,使学生耳、目、口、心各种感官得以激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在学习《凡尔赛宫》这篇课文时,我针对本课中插入历史轶事增强文章的趣味性这一难点和抓住事物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这一重点。我在课件导人部分向学生展示凡尔赛宫图片,展现凡尔赛宫的雍容华贵和富丽堂皇,从直觉形象上给学生以感染,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上。在难点突破上,我选取了一些电影片段,展现当初凡尔赛宫的修建背景,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和嫉妒心。学生进人了一种情景,无论是从直觉上还是理性认识上启迪深化学生对凡尔赛宫的认识和感悟,为学生下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声情并茂的情景效果不仅能突破重难点 还能丰富课堂重难点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能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如教七年级上的课文《春》一文时,重点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体会春天的勃勃生机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先展示几幅多姿多彩的春景图,再请学生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荚不胜收的佳景和行云流水的朗读,让学生再最短的时间里最深的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

生机勃发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难点中“运用生动的描写进行景物的刻画”,我首先展示了几段优美的景物描写片段,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几幅极有特点又有意境的图片,配上音乐,看着图片,学生表达美的愿望调动了起来,他们特别愿意用自己的文字去再现眼前所看到的美景。从学生课堂上所写的片段来看,比他们凭空去想象着美景而行文效果要好。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美景,在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拓展了教学的重难点。

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创设悬念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利用多媒体建立直观课堂

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如何突破 篇7

一、注重方法, 体现实用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重难点概念和规律时,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展示个人天赋。老师讲课要注重方法的实用性, 使学生尽快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如类比法。在高中教学传授下面几个概念时:电场强度 (E=F/q) , 场强与力、电荷的关系;电容 (C=Q/U) , 电容与电量和电压的关系;当然还有速度、加速度这些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我们可以用初中所学的电阻概念, 电阻 (R=U/I) , 对于电阻与电压、电流的关系, 学生们非常了解, 电压、电流并不决定电阻的大小, 电阻由其他因素决定。学生们在理解上面所述概念时, 用电阻的例子做个类比, 可以加深其理解。

物理学具有较强的规律性、逻辑性。有些公式学生容易混淆, 造成记忆错误。如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 死记伤脑筋, 可以借助规律记忆法, 让学生们学会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推出三个实验定律的方法, 学会了推导记忆的方法, 就不需要烦琐的记忆了。

二、抓重点, 识本质

很多学生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 究其原因, 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抓住关键和本质。

例如, 电磁学中,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 又是本质, 记住并不难, 难在应用上。例如, 对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时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个问题, 有些学生认为, 有边切割磁感线就有电流;有些学生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 而不是看磁通量变化不变化。这两种认识都是错误的, 这是学生们常常出现的问题, 较难真正理解并应用, 其原因是没抓住本质。

又如, 变压器中的电流与匝数成反比的关系, 学生们都牢记这一点, 其实它成立的条件有限, 在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只有一匝的情况下成立的, 教授过程中应该强调是输入和输出的功率相等, 然后根据输入输出的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进行数学上的推导, 这样的话, 不论单匝还是多匝, 抓住关键和本质才好, 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才稳固, 才能灵活应用。

三、认识要统筹, 要细致

学生们的总结和归纳能力差, 对知识认识不全, 分析不细, 这是影响学习的另一重要因素,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这方面的培养。比如“圆周运动”的问题, 看起来比较简单, 但是它包含了许多东西, 归纳下:圆周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 、周期、圆周运动的条件、运动时各个力做功的情况、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最关键的还是向心力 (F=mv2/r) 。左边是力, 要受力分析, 右边是mv2, 这不仅是看到线速度, 更重要的是动能与能量转化问题。要把这个问题弄懂, 只有通过练习和总结才能熟练地掌握。对重难点的理解, 不能局限在课本上, 要把书吃透, 把书中的话拓开, 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并练后总结, 归纳并升华, 从而做到重难点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细致分析。

四、做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代表性

练习是增强知识理解的又一关键, 教师们用好这一法宝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 还可以增加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这样的话, 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多了, 学习的疲劳可以减轻。

练习成功的关键在于选题, 选题在于要有代表性, 要做到每做一题就有一些收获, 一点启发, 一次鼓励, 促使学生们对物理产生兴趣, 打好基础。有时几个练习都是反映一个知识点, 我们要善于分析, 归纳, 从而对知识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不理解, 我们可以专门找这一方面的练习, 先多讲, 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相互讨论, 最好以学生做题的习惯思维作为讲解的起点。但是基本的思路一定要有普遍性。如果只是认识不全, 那就只有多练习了。对于学生们初学新知识, 不宜用太难太综合的题型, 简单而又有代表性即可。针对性练习是一个必杀技, 它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从而提高学生成绩, 让教师们完成传道授业这份神圣的使命。

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 篇8

一、熟读原理,理解原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熟能生巧”。学哲学有一个入门的过程,作为学生最基本的就是熟读哲学原理,这是学好哲学的第一步。若平时没有学好;高三复习一定要补回这个环节。

如何读?可以利用早晚读或每周抽半节课读。读什么?读课文原理、定义,尤其是黑字部分要精读。每节上课前用5-10分钟默写一两个原理,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对哲学原理就必然会很熟悉了。

二、用巧用活辨析题是解决哲学难点的好方法

哲学要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而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分析,本身就是辩证的思维过程。例如辩证法就要求学生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变化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孤立、静止、否认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哲学的难点就难在,没有社会阅历的学生们如何用辩证观点去分析、理解、看待一个哲学问题。运用辨析题可以解决以上遇到的难题。因为辨析题本身最大的特色就是通过运用辩证的观点,把似是而非的观点、问题,辨别、分析清楚,分析透彻。

三、多角度材料分析题讲练

哲学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同一组材料你可以从唯物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可以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老师可能认为很简单,但学生可能认为很难,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高考失分主要集中在不定项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上,所以老师要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组织材料、编成材料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训练,通过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例:论述题

材料一,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我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涉及我国现代化全局的大事。为此,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西部大开发》。

材料二,江泽民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思路当然不能脱离实际地标新立异,而是依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未来趋势作出明确的选择。

材料三,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一系列扶持和优惠政策能否落到实处,能否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带来活力,最终还要靠西部自己的努力。

运用哲学知识,结合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2)结合材料二、三,谈谈应怎样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

分析:本题就是典型的材料题,题目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材料,运用哲学体系里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材料,才能够得出正确认识和理解。第一小问要看出每组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哲学”它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以上范围的原理只要和材料有联系,都可以用,体现多角度。实际上,学生答题时,往往只答其一而遗漏其它。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材料二、三分析怎样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材料二要有“新思路”体现辩证法的创新精神。而“新思路”不能有脱离西部實际,“变化和趋势”则显然体现辩证唯物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材料三“国家扶持”“西部自己努力”体现辩证法关于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反复进行多角度材料题分析,可以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迅速提高解题能力。

四、快速分析练习法

所谓快速分析,则是在重点讲练的基础上组织大量的辨析题和多角度材料分析题,每节课可以组织四五道辩证题或三四道多角度材料分析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题或两组一题,限时讨论,限时草拟答案提纲并发言,老师当场纠正错误,通常要求学生十分钟内完成一道题的思考及草拟答案提纲。

这样做既可以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也可以提高快速反应及解题能力,对于突破哲学重点、难点都有非常直接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较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并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就能很好地在他们的困惑点上把握好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从而突破哲学教学的理论重点和难点,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理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哲学课的教学就会更有生机和活力。高考复习中要突破哲学重点难点,归纳起来就是:熟读原理,理解原理;巧用活用辨析题;进行多角度材料分析;重点讲练与快速分析练习相结合。

(作者单位:四川省叙永一中)

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 篇9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材为例

江苏省昆山陆家高级中学(215331)张金城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通过大量观课、评课以及研讨活动,笔者发现如果课堂教学难点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造成无效或低效的课堂,甚至影响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找出重点内容外,还要立足课标要求和学生特点,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认知困境,预设多种突破难点的教学方法,以便在课堂上灵活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进而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以人教版必修1为例谈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难点有效突破方法。

一、疏通思路

教学时像庖丁解牛一样,层层剥皮,步步深入,依照逻辑顺序,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思路清,学起来就轻松,可化难为易;思路乱,理解就困难,知识就混为一团,进而影响以后的进一步学习。

案例1: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节难点之一:气候类型的确定。在地理教学中,气候类型的确定是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在各种考查气候类型判断的习题和检测试题中,关于全球气候类型的较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无从下手,更说不上准确地判断。其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依据气温、年降水量等数值指标逐步判断气候类型。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气候降水柱状与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判断南北半球,以给出气温的气温资料确定其热量带,以提供的降水资料确定其具体的气候类型。即:以月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化难为易,并以典型例题进行训练及时巩固。

二、化整为零

把一个比较难懂难解的问题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先指导学生弄懂小问题。小问题弄懂以后,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在地理教学中,小到地理概念的理解、地图的阅读,大到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解读都可以用“化整为零”的方法。

案例2: 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难点之一:风的形成原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风的形成原理,可以设计三个小问题,引导学生逐层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它们依次为: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梯度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区别?

2、逐层引导学生分析:一力、二力、三力作用下风向、风速的变化以及判定。(结合板图以及物理知识储备)

3、讨论: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共有三种作用力,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随着上述三个问题的逐一解决,学生便由浅入深地理解风的形成原理以及不同位置风向有所不同。然后再用以下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风的形成原理。

三、搭桥铺路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较难或者存在知识断层,可设计一些铺垫,降低“坡度”,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难点。

案例3: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教学难点是 “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有效的探究活动,适当降低“坡度”,引导学生逐步提升认知层次,有效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探究一:让学生观察自己所画的“洋流分布模式图”,用两个阿拉伯数字分别表示南、北半球的洋流分布状况(8和8),以深化学生对洋流总体分布情况的直观印象。

探究二:让学生将“8”分别带入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观察洋流的实际分布状况,找出与其不符的海区(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北印度洋),并启发学生将表示南半球洋流分布状况的数字改为“0”。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发现”不同海区洋流分布的共同特征和差异。

探究三:启发学生通过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副热带海区、副极地海区、北印度洋海域和南极周围洋流的分布规律,让学生自主对新知的本质性内容做出正确的概括和归纳。

探究四:让学生在洋流模式图上标明寒流和暖流,既验证和强化已学的寒、暖流概念,又使洋流模式图得以彻底的完成。

这些学生亲身参与的探究活动中,既有直观的认识,又有理性的归纳,能引导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洋流模式图的涵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情况,当堂决定运用上述活动的全部还是部分,以引导学生主动、高效地完成难点知识的学习。

四、直观教学

人的认识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有些理论性的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有目的地运用板书、板画、挂图、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或组织学生参观或现场教学,在实际体验的基础上讲清难以理解的抽象知识,就能有效地突破难点。

案例4: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地球的运动及地理意义”是本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其中难点之一是“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以及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可通过直观图的设计步步推进,环环相扣,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而得出,这样既化解了难点,又强化了重点,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具体设计如下:

1、“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概念”教学

由于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教学导入后第一步先让学生观看“太阳直射点、黄赤交角3DMAX三维视频”,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看课本中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充分读图理解。然后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图1),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图1 第三,作图2,解释太阳直射点。并启发学生看图分析,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相当于经过地球球心的光线与球面的交点,它位于昼半球球面的中心。如图二中的P点。太阳光与P点球面垂直。太阳直射点在球面上唯一的。通过这个直观图的分析,要求学生达到目的:只要给出一个球体,给出一条或一组太阳光线,同学们就应该会作太阳直射点。

图2

2、“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教学

⑴教师在黑板上作图3:四个地球球体位置互相垂直,中心作太阳。并画出公转方向。根据图2把四个球体的太阳直射点点出来。观察分析:直射点ABCD都在正对太阳面且位于图中虚线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虚线代表什么呢?----公转轨道面即黄道面。

图3 ⑵如果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则太阳直射点ABCD永远落在赤道上。作图4,启发思考:地轴是垂直与公转轨道面的吗?联系图一说明真实的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倾角为66°34′,且地轴北极端指向北极星不变。

图4 ⑶把图4地轴改为倾斜,如图5

图5 ⑷在图四公转轨道面画上黄色,如图6

图6 ⑸在图6上画出赤道,如图7。观察太阳直射点ABCD的纬度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图7,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有时在赤道上BD、有时在北半球A、有时在南半球C。

图7 ⑹根据图7把四个图合到一个图上,如图8概括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图8 ⑺观看地球公转3DMAX打光三维视频(立体),巩固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五、联系生活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

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

案例5:高中《地理》(必修1.人教版)“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难点之一“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或孔明灯的放飞来加以解释。

如何突破高中数学教学重难点 篇10

范文大全

(可编辑)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

难点

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以读促悟”突破阅读重难点

杜城小学 邵玲君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入职小学语文教师初期,在阅读教学中,最令我头疼的问题是我不能很好的运用多种读法来突破重难点,所以,我的语文课,总显得混乱而单薄。我明白这个问题不解决是绝不可能的。于是,为此我也做了不少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咨询有经验的教师、听示范课、课堂实践……终于,在一次次学习与打磨课中,我很顺利地运用了多种朗读方法,课堂生成性高。现在结合所执教的部分课例进行总结延伸。

一、创设情境,范读促悟

在教学目标中,我们总会看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流利”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程中即可解决,可如何做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到“有感情”朗读,是一个难题。朗读是一种用富有个性化的声音来表达内容的过程。指导朗读,如果过分重视技巧,势必只让学生产生一种统一的而不带个人感悟的声音。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是朗读要求的重、难点。学生只有进入情境,感情才容易激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课文内容相符合的情景,并使情景具有形真、情深、理念寓于其中等特点。在《三月桃花水》导课中,我尝试多种导入:图画导入、声音导入、设置情景……最后,我决定用我的整体朗读将学生带入情景中。没想到,在配合着视频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投入情景中,不知不觉,陆陆续续有学生跟我一起朗读起来,最后,蔚然成片,全体学生都跟着我一起朗读起来。这一过程,教师的创意,激趣范读,让学生充分领悟。

二、熟读精讲、抓住关键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便是教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是共同促进学生对的理解的。脱离“读”的讲解,是生硬的,是无效的,是没有课堂灵魂的。在讲与读的关系上,应该是以读为主,以讲为辅。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当然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和必要的讲解,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体会到写法的精妙,不读或不反复多次地读,是不可能领会到的。

(1)抓关键性词语,在教《三月桃花水》一文中通过理解“袅袅”读出如雾如烟感,经过教师的点拨,抓住了这个关键语,学生得到了要领,有意识读出适当的重音。通过教师讲、学生读、读后再讲,讲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后再读,学生在读中理解了“一群”的意思。

(2)指点句子,理解内容,在教“催促着村民们开犁播种啊”一句时,通过教师指点,让学生以讲导读,使学生感知其感情。

三、多种形式,因材施读

在组织学生朗读时,要考虑到形式的多样化,才不至于朗读形式的单一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反感。个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分读、分角色朗读、齐读、老师范读、引读、默读、浏览等都是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三月桃花水》第三部分升华情感时,学生在理解后个读、齐读,最后我采用引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手段。如《田忌赛马》一文中,我先指导学生个别朗读人物语言,之后再分角色朗读。学生都想读的情况下依课文看能否齐读。个读可以通过指导带领全班读正确、有感情。引读可起到激发情感的作用。

四、因地制宜,选法正确

首先要根据的题材、特点选择读法,不同内容和文体,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大有差异,对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也不同,所以我们首先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散文,不但语言优美,而且感情丰富,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应充分运用各种感情朗读的方法,例如创设情境教师引读、想象画面读、配音朗读……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在执教《秋浦歌》时为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情感,我设计以下环节: 请同学们再闭上眼睛,听听老师朗读本诗,在你的脑海中想象当时的画面。(师配乐朗读)你都在脑海中看到了什么?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象画面,同桌之间互读。

通过老师范读、配乐朗读、想象阅读、同桌互读共同提升这一系列环节学生达到“读出诗歌的韵味”这一目的。

写人记事的要思考的问题多,用默读和自由读比较合适。遇到人物语言丰富的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感悟,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例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通过配乐朗读、教师引读、观看影片来阅读哈尔威船长与船员之间简短有力的对话,品味哈尔威船长高尚的品质。《晏子使楚》则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阅读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品质在阅读中想想人物心理、动作、神态等细节。而说明文的特点是知识丰富,感情淡薄,可以默读为主,加以浏览、速度等方式,以达到增长知识,了解事物的特点和性能的目的。

仅仅根据内容选择读法还不够,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教学程序,循序渐进地选择读法,如初读课文时,为了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我选择自由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生字词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时,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后要熟读课文,积累语言,形成能力。我指导学生充分地适用各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如精读重点段,表演竞读朗读、齐读、引读,分角色朗读等,激发情感,在积极的气氛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到了高段,教材中增加了结合背景来体会的中心思想与人物品质。这些一般比较脱离学生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或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种子的梦》、《囚歌》和《凡卡》,这个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搜集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资料熟悉背景,老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图片或简短视频来引导学生直观体会写作背景

五、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语言,培养情感的有效方法。通过朗读成诵,学生不由自主的去运用,去模仿。小学是记忆的黄金时间,在学习语文时,尽量多背一些,多积累,为以后的学习与运用打下基础,做到腹中有笔墨。在教《三月桃花水》这篇语言优美的散文最后,为了进一步升华情感,也为了学生积累语言,我用语言应烘托,让学生最后再次齐读全文,在齐读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些学生甚至可以达到诵读。熟读成诵,在熟读中品味情感,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浅谈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 篇11

关键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比较教学;学科渗透

我们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有这样一种感受:课堂上总想让学生把所教的知识学得完全,于是教师在上课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效果往往是差强人意,尤其在教学效果反馈时,发现学生对重点部分掌握得不够牢固,在难点之处错误率很多。结果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费力,最后教学质量还上不去。症结何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学中没能有效地突破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我们都知道,评价一节课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就在于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否被突破。如何把握重点、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是教学活动中永恒的主体,教师只有把握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才会扫除学生学习上的障碍,解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那么,如何能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呢?

一、教学重难点突破的意义

1.理解课程标准的需要

和老教材相比,我们现在运用的新教材范围更广,可以延伸的空间更大,因此关于一节课的重难点的把握上很容易进入一些误区。合理把握好教学中的深度、难度以及重难点问题,必须对新的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研究知识结构,控制教学的难度,从而有助于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作出正确的解读。

2.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

我认为最好的减负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突破重难点,让课堂教学走向有效。教学重难点有两重性,一方面它可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分化点,另一方面又是学生智慧的开窍点。突破,学生就会如履平地、如饮甘饴;否则,学生就会一头雾水,如听天书,徒然增加学生的负担。

3.提升教师素质的需要

拥有“一桶水”的老师不一定是个好老师,能倒出来的也不一定是好老师,我们认为有“两刷子”的老师是能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老师。他们能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这样讲出来的课就精彩纷呈、妙法叠出了。

二、教学重难点突破的几种方法

落实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突破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往往是使学生活跃思维、激发兴趣的催化剂。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下面我就谈一谈对此问题的点滴体会和做法。

1.多媒体法

比如在教学3B Unit11 A good idea时,结合正在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大环境,设计了通过小组比赛赢取奥运会入场券的主题。他分别给奥运会的五个吉祥物——福娃,以五个适合它们的不同的爱好,再将自己扮演成“欢欢”加入到比赛中去。学生被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扮演着其它四个小动物跟老师一起迎接挑战,一路过关斩将。在遇到“—Do you like swimming?—Yes,I do./No,I don’t.”这一重难点时,这位“欢欢”引导学生询问电脑课件里的“晶晶”:“Do you like swimming?”电脑里的“晶晶”马上用憨厚的声音回答:“No,I don’t.”老师通过这种人机交互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明白了句型的意思,掌握了重难点句型,还让学生同时得到了语言实践的机会。

2.情景表演法

低年级小朋友不会书写母语,但能听懂。而英语不是我们本民族的语言,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或是情景,小学生无法理解他们从未学过的英语句子,因此,在传达较难的句子时,教师可将其表演出来。如:出示演一演小丸子一家,让学生演一演小丸子,用句型This is my...介绍自己的家庭,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快乐地说英语、有意义地说英语。

3.自编chant法

小学生对有节奏的chant、歌曲十分感兴趣,通过实践,也证明了此法可行。在鲜明的节拍中,孩子们轻松地理解了新知识。如教3A Unit 8 Let’s go to the park一课时,按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把课本中的知识按自己的教法编成琅琅上口的chant。其内容如下:

park,park,

Go to the park,

let’s,let’s

let’s go to the park!

...

再配以有节奏地击掌,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学生不但学起来兴趣盎然,而且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很多。

4.游戏法

譬如,我在教学生学shopping这一单元时,让学生(教师)提前准备好要学习的各类衣服,让学生扮演营业员与顾客,使学生在这样的场景中选购商品、挑选颜色和尺码、问价钱交款。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乐于思考、乐于参加,不知不觉掌握了新知识。

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方法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教学单独使用的情况,这些方法当然也可以联合使用。总之,我们要做到在教学中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生,努力实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让我们的小学英语课堂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2]俞端康.小学英语教育.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3]丁蔚苒.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0(1).

[4]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孙夏玲.“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2008(2).

上一篇:善待动物800字作文初中下一篇:小学毕业班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