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2024-07-20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精选13篇)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1

九年前我第一次教一年级时是探索着前进,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听评课,给自己充电。而今,我再次成为一年级语文教师,收获很多,感慨颇深。小学新课程改革热热闹闹地进行了五六年,期间关于新课程改革的讨论层出不穷,各种观点相互碰撞。与以往的课程相比,此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不少新的、具有时代感的、更人性化的理念。我想结合一年级识字教学体会来谈谈我对本次新课程改革的看法。

新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教学方式由以往的“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我也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讨论对生字的识记方法,由于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够,在备课时很想当然,认为这些形式学生不学就会,教师无需指导,只要做好安排即可。结果要么是学生干坐着,要么是说着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看似热闹的学习场面中,常常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教学效率极低。我觉得在一年级教学中,重在培养他们树立的这样的学习方式学习意识,懂得将自己的方法与别人分享,在合作中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低年级课程教学中的使用频率不宜过高,如果要使用,一定要设想周密,组织严谨,加强具体的指导。

此次新课改,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提出这样的建议:多认少写,其目的是能尽快阅读。这一建议是正确的,但是在教学中常常存在误解这一建议的情况。例如我发现学生尽管记住了字形和字音,可是对字的字义却不甚了解。试想一下,光记住有声音的符号,而不了解这些汉字代表的意义,又怎么能进行阅读呢?阅读是将文字符号进行转换,变成有意义的内容的过程。我觉得在教学汉字时要强化对汉字意义的教学。学生在掌握汉字音形的同时要强化音形义三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字义教学无疑是是识字教学的核心,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更是教学的盲点。因为难,所以许多教师为图省事容易一带而过。因为想当然,以为字义不需讲学生结合自身的经验就会懂,所以常常会被忽略成为教学的盲点。其实只要汉语拼音这一工具学生掌握的好,字音对学生而言已经不是很大的问题,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正音。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后,分析字形也不是很大的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只要抓住几个关键性的知识点提点学生即可。字音有汉语拼音可借助,字形有汉字可依托,而字义则是比较抽象。这就需要教师细准备,精心引导学生理解字义。以学生的思维水平为备课起点,重点准备适合学生的理解字义的方法。有时我会想只要在如果能加强字义教学的基础上减少识记的量,不知道是不是可行。

此次课程改革还强调识字教学要培养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识字兴趣从何而来?要想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改变识字课的简单枯燥肯定是必要的。我曾学着引入有趣的形式,可能组织不到位等原因,我常常觉得课上得一塌糊涂。每当这时,我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感觉很苦恼,时常反问自己:在课堂中那些热闹有趣的游戏形式究竟是为了什么,该如何有效使用这些有趣的形式?在思考中,对这些问题我给出的答案是:有趣的形式不是为了提高课堂的热闹而是为教学目的服务,为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服务的。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初入学时从形式上吸引学生是有效的,而接下来的重点逐步过渡到培养学生建立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明白学习与游戏是不同的,学习是要动脑是要付出努力的。这时使用有趣的形式,如游戏、表演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当学生理解了所学的内容,有了领悟,增长了见识后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认知内驱力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所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重点应从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入手。我觉得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在种种实例中让学生明白识字的作用,而不仅仅是口头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真正意识到识字的重要作用。一定要向学生强化这样一种观念:识字是为了有用而学的,不是单纯地为记字而记字。在低年级教学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口语实践优于书面语言发展的思维矛盾。例如我在出示生字时不是孤立地出示,常常是以词语的形式出现;有时,我会用动作表示某个字,让学生来猜。比如我在教“推”时,先演示推的动作,让学生猜完之后,再出示“推”这个字,引导学生将字音、字形、字义联系在一起,等等。为了弥补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我常常四处讨教经验,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觉得作者的做法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同,他也提倡这种先调动学生现有经验的,然后再出示生字的方法。只是他的想法及做法比我考虑的更深入,更周全。可是他只是将这一点运用在识字教学中,而我则将这样的想法渗透到生字的复习巩固环节。我在给学生复习生字时,我常常也是也是出示类似谜面一样的语境或问题,在复习中也强化运用。总之,我的想法就是结合学生自身的经验,在情境中学字用字,让学生有识字的成就感,自豪感。这样也是加强语文实践性的表现吧。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2

一、笔画名称的困惑

“这”“过”“边”等字中的“辶”的第二笔,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S版,以下简称《教参》),发给学生的《写字》(全日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均定为“横折折撇”,而《识字描红》(幼儿素质教育系列用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定为“横撇弯”。前三者均为小学教师、学生用书,说法一致。但按“横折折撇”写出来的汉字会是什么样的呢? 机械的“横折折撇”类似于推倒的“M”,何其难看! 怎能体现汉字楷书中的“辶”的圆润与曲折。另外,“廴”的第一笔写法也是“横折折撇”,同样的“横折折撇”,却又写出了如此有棱有角苍劲刚直的“廴”,让学生如何去体会、去区分“折”的含义。

还有,“纟”在《写字》和《教参》中定为“撇折、撇折、提”,《识字描红》中定为“撇提、撇提 、提”; “飞”的第一笔 , 《教参》为“横折弯钩”,《精英教程一点通》(湖北教育出版社 )(以下称《一点通》)中为“横斜钩”;“专”中的第三笔,《教参》中为“竖折折”,《一点通》中为“竖折撇”;“云、去”的倒数第二笔,《教参》中定为“撇折”, 《一点通》中为“撇提”。

从以上笔画的书写名称看,前二者为小学教师、学生用书,说法一致,但我认为后者更为实用、准确。

二、笔画顺序的困惑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汉字的书写都遵循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里后外,先中间后两边等书写规则。但还是有些平常字, 却规定了不平常的书写顺序,如“火”先写上边的“点”和“撇 ”,再写“人”字。“忄”先写”“点”,再写“竖”,这些特殊规定都能接受。但让人困惑的是“乃”与“及”,这俩字中的“撇”都在左边,可写起来笔顺却不一样,“及”先写“撇”,“乃”后写“撇”。这些字在写法上可能融合了草书和行书的写法,但对小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无序和错乱。

三、笔画多少的困惑

汉字的书写, 不仅讲究笔画的顺序,而且要知道笔画的多少,尤其学习查字典,更要求学生数清笔画数。“了”是两笔写完,一笔“横撇”,二笔“弯钩”,可“队、陈、郑”等中的“阝”中的“横折弯钩”为何又成了一笔呢? “横撇”已经把笔提起,“弯钩”也是重新轻落笔,为何又是一笔写完?

四、笔画书写的困惑

小学生一开始学写汉字,便接触了“横、竖、撇、捺、点 、提”等这些笔画及其书写特点,小学生都知道“撇”“提”的写法是先重后轻,末笔都是用力后甩出来的虚笔,而“折”是实实在在的用力收笔。可汉字中的很多笔画名称与其实际书写不相符。如“云”“公”的倒数第二笔都是“撇折”, 而实际的写法却是“撇提”。“撇提”在小学用书中还未提到。“东 ”“车”中的第二笔也为“撇折”,但写法却与“云”“公”的倒数第二笔明显不同,都是实笔收尾。还有“艹”的第三笔,所有资料都定义为“竖”,而教科书(S版语文第二册) 中印出来的怎么看都是“撇”。像这种情况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可谓比比皆是。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3

关键词:动画;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诞生,是教育技术手段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融文字、数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于一体,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乏味、完全依賴教师语言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节省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容量,让抽象更直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众所周知,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拼音和字词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从个人的教学经历和经验中,我发现拼音的掌握、识字量的积累、良好的朗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表达兴趣的建立等,是一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关键。一年级的小朋友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让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变得似乎总是躲不开那些障碍和死角。为了摆脱这样的教学桎梏,针对这些难题和困惑,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构建动画世界,化解拼音烦恼

一年级上期中,前半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拼音。拼音是由字母符号组合而成的,有的字母符号之间的区别很小,而字母按照不同的顺序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拼音。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在拼音教学时,声调的掌握、易混拼音字母的区分、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是拼音教学中的难点。要把这些长得很像的字母符号准确区地分开,并会读、会写,那些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的方式,小朋友们没有丝毫兴趣,效果甚微。

动画与故事是小朋友们永远都不会拒绝的礼物,我在教学拼音时,除了常见的儿歌和课堂小游戏之外,还充分利用了动画这一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教学声母b和d、p和q时,利用flash动画制作,将这几个声母设计成几个卡通娃娃,半圆分别是娃娃的肚子和脑袋,当“肚子”和“脑袋”慢慢鼓起,越来越大,伴随着读音一起出现,而且在反复播放时,速度会越来越快。这样,在笑声中,孩子们记住了这几个声母的读音和方向。相比自己以前叫孩子们不厌其烦地背顺口溜,效果好得多。

另外,整体认读音节的顺序也是一大难点,从一开始接触整体认读音节开始,就为16个整体认读音节编撰故事,将16个整体认读音节视作16个兄弟,依次为老大、老二、老三……每一个整体认读音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故事都根据它们的字母组合相配,故事还配有相应的动画,这样下来,等到16个整体认读音节教完,孩子们已经听了好多个有趣的故事,音节的顺序和写法也牢记于心。

二、课件游戏结合,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教学包括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一年级要求认识一类生字1000个左右,平均每课在13、14个。识字量的积累直接决定着阅读速度和能力。传统的识字游戏有摘果子、摘星星等,把这些游戏用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小朋友们,不仅能增加内容,也能节省时间。如课件制作出结满生字果子的树,“摘”一个就掉一个到篮子里;摘一颗星星,星星就闪闪发光;认一个生字气球,就爆一个等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课件和游戏结合的形式来进行识字练习。小朋友们喜欢比赛,可以用幻灯片制作出生字图片,图片快速地出现,小朋友们以小组为单位,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努力,3分钟之内,看哪个小组认的生字最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处于最佳记忆状态,如果遇到自己不认识的字,也会认真地听同组其他小朋友的读音,从而加深印象,而且培养了小朋友们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给教学带来了很多方便,对教学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也不是万能的,运用也不能一成不变,太过于频繁,会让孩子们产生依赖和疲劳。而且,对于有些展示的内容,一过性的图片和文字很难让孩子有深刻的印象,所以,使用多媒体课件时,针对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教师必须配上恰当的板书,让孩子们加深印象。课件的内容也不能覆盖课堂太多,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的精美而弱化其对教学的辅助作用,毕竟,教师的角色魅力在课堂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

参考文献:

廖瑞芳.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2013(37).

十年在困惑中成长 篇4

——读《幸福了吗》有感

继10年前出版《痛并快乐着》后,白岩松又于2010年出版了《幸福了吗》。和那些以个人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名人出书不同,这本书不能满足人们的偷窥欲,它的重心不是白岩松的私人生活。白岩松在书中的角色相当于导游,带领人们游历2000-2010年的中国,后者才是作者要展示的风景。用封面上的两行字来概括这本书是最贴切的:“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成长与困惑。这个人,也是你。”

读《幸福了吗》,书中散发的困惑感紧紧吸引着我。阅读中,经常会感受到作者用那种不怎么确定的语气讨论某个问题。我喜欢这种不确定,它没有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说教,有的是与读者真诚、平等的交流。从书名到目录到正文,从代序到代后记,有那么多的疑问句,那星星点点的问号,常让我想起白岩松紧皱眉头的标志性表情。问号告诉我们,作者在思考这些问题,有时这些问题可能也是问读者的。比如书名,幸福了吗,有个大大的问号,却没有主语。作者是问自己,还是在问读者,抑或两者都有?即使随便地浏览,也会感受到作者的困惑。随便摘几句书中的例子吧,幸福在哪里?我们该如何解决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新闻进步了多少?如果走得太远,会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SARS真走了吗?灾难中,我们要学到什么?看日本,看什么?美国,美吗?感动,有没有用„„

困惑源于变化。那么多的困惑,似乎都是由一个困惑衍生出来的,那就是:我们该如何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时代?这个问题太抽象,于是白岩松开始讲故事,以轻松自在的方式,把他的想法一点一点表达出来。我们不妨随着他讲的那些故事去看一看,这十年中,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成长。

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种角色的变化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如何更好地融入世界,是一道现实的问题。当911事件发生后,针对国人解恨的感觉,白岩松指出,这是对生命的漠然,一种可怕的情绪。针对由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失控引发的抵制家乐福事件,白岩松反驳了标榜爱国、骨子里是盲目的激情宣泄的抵制事件,坦言用爱国主义绑架别人行为是不对的。从没能直播拉萨314事件到乌鲁木齐75事件直播产生的良好效果,在对比中说明了,要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哪怕是负面事件,及时透明的报道,对事情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在对SARS的阻击战和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助中,我们有了长足进步并积累了宝贵经验。事过之后亡羊补牢,事发之前防患未然。白岩松反思问题,着眼长远,提出“后救援”概念,不让爱的潮水退得像来得那样快,不让感动在一觉醒来后无影无踪,记住苦难是为了让苦难不再发生。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岩松看台湾》、《岩松看日本》、《岩松看香港》、《岩松看美国》系列节目,看什么呢?白岩松选择了看那些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助我成长;而不愿看缺点,以此麻醉懈怠自己。取人之长,补我之短,这正是进取开放的少年中国心态,升腾着自信和从容。

低年级的拼音识字教学 篇5

今天浏览了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一届拼音与识字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的讲话,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有了几点新的认识。

1拼音:只要求正确拼读,不要求默写

2识字:多认字,在生活中识字

3写字:姿势正确,笔顺正确,不默写(测试卷不提倡出默写题)

4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朗读,不强调感情

5理解:重在重点词句,特别是养成在文中理解词语意思的习惯,不要求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通过插图理解句子,看图想文,读文想图画

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 篇6

在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时,必须要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单,什么是双,什么是声母,什么是韵母,了解这些新名词的词义后,学拼音往往会事半功倍。

1、差生:30%。这些学生对语言接受能力非常差,性格内向,不爱开口讲话,留恋在父母怀抱的日子,没有读书兴趣,必须多鼓励,少责骂,但该严厉时必须严厉,不放松很重要,适合重复拼音教学。在全班集体教学后,要加强训练,重复朗读,个别指导。

2、中等生:40%。这些学生处于中游水平,既不懒也不勤快,被动,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所以基本上一节课会跟上来,不过要特别注意,管好他们上课不搞小动作,认真朗读就行。

3、尖子生:30%。这批人比较少,但班里总有这么8-15位左右,这些孩子特别聪明,接受能力较强,会带动全班气氛,这批学生积极性高,表扬也很重要。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老师要寄予厚望,一年级差生好生不那么明显,老师教得好结果都是好学生。

2013/6/1

水乳交融的拼音识字教学 篇7

学习拼音是为了更好地识字。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汉字时语音方面的问题,提高其学习汉字的兴趣和积极性。我认为,在一年级上学期,拼音教学应与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就以声母“b p m f”和复韵母“ie üe er”两课的教学谈谈个人如何将拼音与识字有机结合的。

一、插图字母相结合,引出关键字,架起音形之桥

苏教版汉语拼音第3课是声母《bpmf》的教学,在第一板块进行声母认读的时候,课文插图基本上包含两部分的内容,既有声母的音,又显现着声母的形态。教材这样设计,是通过语境中的生活常用字引出声母,从而学习拼音字母,但更要从拼音字母回到生字,让学生把语境中说的常用字变成会认的,也就是由“只闻其声”,变成“音形统一”,让学生通过听读的方式认识生字。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引导说出图中“谁在干什么”时,适时地引出相应的汉字,通过教师的范读或“小老师”的领读,运用听读识字的方法,指导学生图文结合认生字。学习“b”的时候,引出“波”;学习“p”的时候,带出“坡”;学习“m”的时候,引出“蘑”;学习“f”的时候,带出“佛”。也就是说,在引导认读声母的时候,就要建立汉字和拼音之间紧密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每个生字都有不同的读音,每个读音都有对应的汉字,有效搭建了学生学习拼音和认识汉字的桥梁。

在教学ie üe er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打破看情境图引出音的做法,而是利用学过的汉字作为桥梁,带动拼音字母的学习。如“月、儿、耳”在《认一认》中学过,通过熟悉的字引出“üe和er”的读音,尤其是特殊韵母“er”,通过熟悉字的巩固,它的发音已经不是难点了。“叶”虽然没在《认一认》中出现过,但在前面的拼音教学中偶尔出现过,那么引出“ie”的音也就顺其自然了。孩子乐于识字,利用认识的字或常见的字来引出韵母的发音,这样不仅巩固所学的字,同时也更加激发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

二、学拼音节变声调,拓展基本字,铺平认读之路

学了声母bpmf的音和形之后,继而组织学生进行声韵相拼的练习,学生在拼读口诀(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的带动下,进行四声的拼读,并相机出示常用的“八、把、爸、皮、妈、麻、马、骂”等字。而在“ie üe er”的教学中,通过“孙悟空变招”游戏和大y“乐于助人”的故事,学生很快地认识和掌握两个整体认读音节(ye和yue)的音和形,通过整体认读音节四声的教学,学生很快认识了常见的“爷、野、夜、约”等字。在拼读音节的过程中,老师则扮演“汉字使者”,随着学生的拼读,相机选择生活常用词中的汉字作为认读对象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去认读,同时纠正一些拼读方面的错误,将拼读和识字紧密结合。通过聘请“小老师”、小组合作、开展比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拓展学生的识字数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识字的能力。

三、读字扩词练说话,激活内存字,打开生活之窗

现在的小学生学习的渠道多,知识来源广泛,言语表达能力比较强,即使有很多汉字不认识,更不会写,但能结合生活语境能给字组词或扩词,如上面“爷、野、夜、约”等字,通过“找朋友”,又相机认识了“老爷、野兔、夜晚、约会,树叶、月亮、耳朵”等词语,然后引导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学生畅所欲言:如“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圆;每年七月七日,牛郎和织女在天桥上约会;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秋天的树叶飘落下来,像翩翩起舞的蝴蝶”等等。因此,学生掌握了“拼读识字”的方法后,让学生进行拼读说字、组词、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只要学生能想到,说得出,再在老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就会有想认,想写,想用的欲望。

课堂上,学生之间经常会相互“考核”,尤其是遇到同音字用错的时候,反应特别强烈。如:出示“树叶图”和“音节yè”,很多孩子组了“树叶、绿叶、叶子、枫叶”等与“叶”有关的词语,有个孩子突然说出“夜晚”……识字量大的同学立马能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及时反驳:树叶的“叶”是树上长的,“夜晚”的“夜”是天黑的时候……这样的交流互助,不仅给学生一个自我能力展示的舞台,更加沟通了课内学习和生活实际,把学生学习的视角引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生活处处皆语文”,社会生活、人文话题都是我们学习的源泉,同伴亦然。

四、拼读音节诵儿歌,运用新学字,体验阅读之乐

儿童思维发展新论指出,学龄前的儿童在母语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基础。实践证明利用儿童已有基础借助汉语拼音去阅读,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好时机和有效途径。在“ie üe er”的教学中,结合情境图,让学生找出“ie üe er”的读音,相机出示词语:中秋夜、夜晚、树叶、月儿、月饼、孩儿、儿子、耳朵等词,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练习说话,然后出示“中秋节的夜晚 。”句式练习说话(说话要求:后面的内容里有“üe er”的音)。其实学生的言语内容就是一首情境歌(相机出示):“中秋夜,月儿明。妈妈讲故事,孩儿静静听。”学生迫不及待地借助音节去阅读带有汉字的儿歌。这样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扩展活动,使抽象的字母符号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进一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儿歌朗读中丰富着语言的积累也促进汉字的识记。

学生在学习声母或韵母的基础上,拼读音节,认识新字,组成词语,用词说话,进而拓展阅读。拼音为识字服务,识字为用词奠基,用词为表达添彩,表达能更好地促进阅读。就这样步步提升,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汉字音形义的结合,会读、会认、会用,这就是我们识字的主要目标。

当然,课堂内的学习只是做了一个范例,教给学生方法,打开学生思路,要树立“生活中识字”的大语文观,让学生爱语文、学语文、用语文。我们需要牢牢把握拼音教学和识字的关系,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学会学习,感受语文的魅力,分享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把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结合起来 篇8

——不断实践,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拼音教学,另一个是识字写字教学。拼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汉语拼音有很大的用途。首先汉字难认、难记、难写,注音读物对儿童识字有很大帮助。其次,可以推广普通话。学普通话光靠口耳传授,容易忘记,掌握了汉语拼音,就可以随时查考,反复练习,矫正方音,加速学普通话的进程。教材在安排上是先系统的展现拼音教学,然后是阅读和识字、写字教学,可拼音在前一两个月学完后并不代表学生已能熟练掌握,特别是一些形近的声母,如b和d,p和q,f和t,m和n,z和zh等。还有一些易混淆的复韵母,如ao和ou、iu和 ui、ie和 ei、an 和ang、in 和un,学生极易弄错,如何在后面的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拼音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的目的?同时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在识字教学过程中由于超大量的识字任务(新课程一年级上册要求会认313个字,会写116个字。)加上汉字本身结构复杂多变,以及课时非常紧张等多种因素,制约着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因而也影响着学生学习汉字的效率。怎样才能实现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的完美结合?

我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下面我以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十二月歌》的教学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学生字时,我首先板书一个拼音,如教学《十二月歌》一课中的生字:龙、放、外、清、午、舟、女、秋、香、黄、雪、松”,我首先板书“sōng”,请学生在心里拼一拼,然后请平时拼音掌握不太好的学生来拼一拼,大家帮忙纠正。拼完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个字圈起来,想一想这个字如何记住,请想好的学生说一说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的位置以及自己的记字方法(“松”在“冬月大雪压青松”这句话中,“松”字左右结构,左边木,右边公。),我再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这个生字,同时及时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鼓励其他同学积极动脑,想出更好的记字方法,最后总结谁发言次数最多,谁记字方法最妙?给与适当奖励。有些构字部件学生不知道名字,教师也可以随机教给学生,灵活方便。用此法讲生字,讲完后生字就都在黑板上了,然后请学生拼着拼音读一读,这时还可以进行一些拼音练习,如:找出带有整体认读音节的字,找出三拼音节等等,这样做就达到了拼音和识字的结合,在识字中复习拼音,在复习拼音中识字。再擦去拼音开火车读一读。然后给每个生字组词。在组词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分不清的形近字和音近字,进行对比,帮助学生弄清楚。这样就达到了识字时音、形、意的结合,学生印象深刻。

熟练掌握拼音和生字还有一项重要的练习方式就是做生字作业,每学完一课生字(这里指会写的字),我都要求学生在生字本上给每个生字写四遍组两个词,在给词语注音的过程中,学生就是运用拼音,学生每学完一课就能检验一次自己拼音掌握的情况,不断纠正,不断练习,最终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我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拼音和识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学生牢牢掌握拼音,而且能帮助学生识字,学生的识字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样做的好处是:

一、可以不断地复习拼音。拼音在入学后前一两个月学完并不代表学生已能熟练掌握,需要不断复习才可真正掌握,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每个生字前学生都要拼出此字的拼音才可进行下一步学习。此时教师可以多辅导拼音掌握不太好的学生。

二、目标明确,有竞争,有兴趣。此种方式为学生建立了一个个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每个字就是一个小目标,学生每学会一个字就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而且整个过程学生处在不断的思考当中,真正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效果好。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9

这是《国标本(苏)语文》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第13课。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以情境图激发兴趣,引入本课所要学习的三个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及其四声;第二部分是an、en、in的书写;第三部分是拼音练习,用以认读音节,第四部分是看图读拼音词、拼音句子。本课时完成第三、四部分的教学。

学好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重要保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新课程标准,我力求做到汉语拼音的教学具有趣味性,富有童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能正确认读由声母和an、en、in组成的音节,并能根据图画正确认读拼音词,从而进一步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方法,显然,掌握拼读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在学会拼读双音节词的基础上,教材编排了纯拼音句子的练读,通过练读,逐步实现由词到句的过渡,这无疑又成了教学的难点。

七八岁的孩子一上一年级,就要学习抽象的、对他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汉语拼音,显然是有困难的.,也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如:针对一年级孩子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学时,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中去学习。告诉学生,拼音乐园中有许多好玩的东西,并且在“摘气球找秘密”的游戏中,巧妙地复习学过的内容。又如:在纯拼音句子的教学中,借助媒体辅助——七巧板教学,将活泼、生动的飞机、小鸟、小猫、小屋子形象一次次出现在画面上,刺激学生感官,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不断发现拼板中的小秘密(音节),从而连词成句,突破了认读纯拼音句子的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声母与an、en、in相拼的音节词时,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由老师带着小朋友学习第一组音节,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教具,合作学习其他三组音节,然后交流反馈,评出“最佳合作奖”。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探究,评价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歌曲导入。(伴随着《郊游》的音乐声,生自由做动作。)

师:小朋友,我们今天到拼音乐园去秋游,好吗?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就将学生带人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师:瞧!拼音乐园里有好多气球。(黑板上贴有不同颜色、图案的气球,背面写有学过的声母、韵母、音节。)

2.生摘气球。

师:你们喜欢漂亮的气球吗?你喜欢哪个就把它摘下来,不过,气球背后都有一个小秘密,你得把它说给大家听,说对了,这个气球就送给你了。

3.给“气球”分类。

请拿到声母、韵母、音节气球的小朋友分别起立,说说读时分别要注意什么?

[这样安排复习内容,体现了灵活性和层次性,多样有趣的形式使学生拾级而上。]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一)学习两拼、三拼音节

1.示范第一组

(1)出示音节b—an,声母是谁?韵母是谁?声母b和an做朋友时,怎样拼?(学生拼读)

(2)同上方法教学卜d-an n-an

(3)齐读(边翻教具,边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里,教者有目的地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为下个环节学生自学作了示范、铺垫。]

2.自学第2、3、4组

师:刚才老师给每一组发了三组滚动卡片,下面就用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自学。每组由小组长负责好,发挥小组力量,比比哪组小朋友最团结、合作得最好,评出“最佳合作奖”。

(1)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反馈,学生参与评价。

师:“最佳合作奖”到底属于哪一组呢,赶快来比一比。

(要求:小组长负责举卡片,小组成员齐拼读,其他小组评,相互评,最后评出结果。)

[这部分自学,体现了开放的教学思路,发挥—了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同时,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学习双音节词

师:小朋友,拼音乐园里还有许多好看的东西,快看——(贴三张图片:山水 枕头 金鱼)

1.说说每张画的内容。

2.出示三个双音节词:???shan shui、zhen tou、jin yu(自由拼读)。

3.指名上黑板将音节贴到相应的图下方,然后示范拼读。

4.齐拼。

[这里,初步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学习纯拼音句子。(多媒体——七巧板)

师:拼音乐园里好玩的东西可真不少。听!轰隆隆——

1.(屏幕出现一架飞机)师:快看,有一架飞机飞来了,这架飞机的每个零件都有一个小秘密,(飞机由几块积木拼成,每块积木都有音节或音节词),小朋友,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2.(媒体演示)点击飞机上的每个零件,屏幕逐个跳出音节。

wo de ji mu zhen hao wan,

da jia fei ji fei lan tian。

学生逐行拼读。

3.连词成句。

师:谁能把这些音节连起来读?

(1)试读 (2)范读(指导轻声的读法)

(3)指名读 (4)齐读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巧妙使用七巧板——“图片拼切法”教学,形象生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突破了拼音句的拼读这一难点。]

4.拓展说话。

屏幕出示:“小鸟”、“小猫”、“小屋子”学生练习说拼音句。

师:积木变!变!变!(屏幕演示过程)

小鸟: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只小鸟飞蓝天。

小猫: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只小猫真可爱。

小屋:我的积木真好玩,搭座小屋真美丽。

[这一过程,以纯拼音的句子出现,既考虑到了学生能用已学过的知识来拼读,又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了学生思维,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拼读能力。]

三、小结全课,细细回味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拼音与识字教学 篇10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

提高小学低年级拼音与识字教学有效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进而提高语文能力。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教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拼音与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一、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年龄,缺乏持久性,尤其是在严肃的课堂氛围中更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无法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活跃课堂氛围,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教师活跃课堂气氛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也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在问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比如,《口耳目》这节内容,教师可以制作生字卡片,让学生以接龙的方式识字,教师随机拿出一张卡片,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字,第一个学生回答完毕之后,由第二个学生回答,这样依次类推,回答不出来的学生直接在游戏中淘汰,坚持到最后的学生可以得到教師奖励的小礼物。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很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提高了拼音与识字的效率。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上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主宰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主体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设计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学生答疑,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高拼音与识字水平。

比如,《在家里》这节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通过教材上的图片及拼音进行识字,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提出来,教师耐心解答。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读与写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学习效率更高,这堂课快结束时,教师对学生问的比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印象,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肯定和被动学生的效果不一样。

三、运用多媒体方式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多媒体方式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如果运用到课堂上,一定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小学生对丰富多彩的东西很感兴趣,而多媒体正是具有这个优点,多媒体的图片、视频、音乐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多媒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往的板书不能全面地展现教学内容,而且教师写板书也很辛苦,枯燥的板书内容也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若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辅助教学,教师不用太辛苦,还能全面地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比如,《操场上》这节内容,教师可以提前录制学生下课后的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把各种运动都展现出来,学生看到自己在操场上玩耍的视频一定很激动,观看完视频后,教师把本节课中要学习的拼音及汉字展示在多媒体上,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沉浸在多媒体视频中,带着快乐学习本节课的拼音和汉字,一定可以学好。

四、运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

小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喜欢几个同学一起学习,学起来很轻松,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讨论学习方式,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不用顾及对与错,也可以帮助组内成员解答问题,还可以跟小组成员一起探讨问题,互帮互助、互相竞争,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请教教师,教师负责解答或者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提高。

比如,《菜园里》这节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一起朗读文章,一起学习文章中的拼音和汉字。如果遇到问题,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教师在学生完成小组学习之后,给学生讲解其中的问题。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11

专题讲座学习心得笔记

专题讲座名称

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互动讨论

主要观点记录 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

主持人(王剑宜):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课程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识字教学以及相应的汉语拼音教学如何才能让孩子学得高效而快乐?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参与课程实验的朱玉明、刘鹰、李晓艳、王剑宜老师是怎么说的。

王剑宜:对于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来说,很多老师都在想尽办法,千方百计地总结各种好的办法,我们南山实验进行“八岁能读会写”实验几年以来,关于识字这一块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们觉得大量阅读对于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快速地起步阅读,大量识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刘鹰:实际上我们识字的目标就是为了抢占阅读这块阵地。既然识字的目标是为了尽快阅读,那么识字的目标就不需要那么高,会认就行,我们在识字的时候把目标定得非常明确,实际上也是相对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我感觉过去我们仿佛是为了识字而识字,为了写字而写字,其实学生是非常辛苦的,老师也教得非常辛苦。我有一种感受,其实孩子在学前已经有大量的词汇量了,据专家研究大概有三千多,比如说,春天、地板、桌椅,每个词义他都知道,(李晓艳:就是口头语言)那么识字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他已经知道的这些字词和它们的符号构筑起一种联系,那么我们的状态就是让孩子在字音与字形之间构筑起一种桥梁,所以我们对字义、组词等这样一些比较繁琐的可能会增加孩子负担的教学是尽量避开的,我们的目的非常单纯,直奔主题,识字——起步阅读。

朱玉明:我们这个实验识字与阅读基本上是同步的。以前教学当中一二年级就是识字,最多读几篇课文,但是我们现在的实验是识字与阅读同时进行的。孩子刚识字就给他文本;刚认识的字,就马上做“字宝宝搬家”等游戏。

刘鹰:就是给他语境。今天识了几个字,我可以编个小故事,把它们插在里面,马上让他去读,非常有成就感。

朱玉明:识字与阅读同时起步,识字是为了阅读,同时阅读也促进了识字。孩子认了这个字,只有在后来的阅读中反复再现,反复看,他才不会回生,否则的话,你认得的字不去看,不经常在阅读中碰到的话,回生率是非常高的。

刘鹰:这个我很有体会,因为我以前教过部件识字,也是大量识字,但是到最后效果非常不好,我在处理时就是跟阅读隔离开了。阅读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就像朱老师说的,阅读可以巩固汉字,同时是一个滚雪球的方式,他可以不断在阅读当中认识一些自己不会的,碰个面啊,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在阅读中像滚雪球一样,只会越来越多,不会返生。

王剑宜:另外,就像一个字,原来认识的,跟不认识的组合在一起后,连蒙带猜地就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

朱玉明:另外,这个字就见了面,下次我们教到的时候,他就已经眼熟了。它接受起来就会更快一点,识字效果也会更好一些。

李晓艳:在识字与阅读同步这一块我们也是做足了功夫的。我们的老师在最开始的时候,甚至在孩子还不能阅读的时候,就培养他阅读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如有的老师把绘本根据孩子的情况分成几个层次,字很少的,字稍微多一点儿的,字更多一点儿,A、B、C几类,让不同的孩子都有书可读。从最开始,入学时就让孩子和书亲近起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有了,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量多了,很自然地孩子就可以阅读了,到后来我们的识字就很轻松,不觉得回生啊,复习巩固的方法就是阅读。

刘鹰:对,我觉得我们是尝到了阅读对识字的甜头,我们是早早地,一起步就阅读。我记得一开始读绘本时,其实有些字他是不认识的,但只要一碰到认识的字,他就高兴地叫:“这是我们学过的”、“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特别有成就感,认了字马上就可以读。

朱玉明:而且他觉得识字有用。我有一个学生,上课时认了字,课间她在读一本书,读到了课上教的一个字,非常高兴地跑来,“老师,我们刚才学的字在这里!”她觉得认字很有用,对她的阅读很有帮助。

李晓艳:如果你这节课里出现的字,是上次课哪首儿歌里学过的字,一读到这个字,他会把上一首儿歌都背下来。

朱玉明:识字和阅读是不能分开的,紧密结合,识中读,读中识,效果是最好的。

刘鹰:对,这是我们识字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朱玉明:当然低年级不可能每节课都去搞阅读,阅读是辅助,课外阅读是配合的,但我们课堂上要让孩子快速进入阅读,必须大量地识字,就会有一些效率比较高的,孩子比较喜欢的方法。形成共识的一个理念就是:认字就像认人一样。第一次见到一个人,我们可能看完一面也认识这个人了,但回过头来可能想不清这个人眉毛是什么样子,眼睛什么样子,鼻子什么样子,你可能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儿童认识事物处于镜像期,他认识事物不是像成人一样去分析,观察分析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就像照相机一样把它整体拍下来,是一个镜像记忆。认字也一样,他看一个字,不是像我们以前教孩子,这是横,那是撇,没有那么细致,就是告诉他这个字是什么,像照相机一样拍下来,就认得这个字了,一个整体的印象。

李晓艳:汉字的特点本身也是这样,一个汉字就像一幅图画一样,和小孩的心理(朱玉明:镜像记忆)更符合。

刘鹰:我想补充一下朱老师说的,认字如认人。比如我跟朱老师一碰面,第一次碰面,她说“我叫朱玉明”,我说好,似乎认识了;但第二次碰面,可能似曾相识,可始终说不出她的名字,然后她再说一遍,“我叫朱玉明”,(王剑宜:而且你也记住她的样子了);第三次、第四次我肯定就知道了,我一见这个人,就能叫出来:“朱玉明”。其实识字就是这回事。

朱玉明: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老朋友。我们很多的识字方法,就是给他一个反复见面的机会。

刘鹰:对,我们的课堂就是为了让孩子对生字不断地去见它,不断地与生字碰面,增加与“字宝宝”碰面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的创造不是天天读书,或者枯燥的办法,我们有非常多的方法,游戏啊,信息技术啊,包括小组活动等等。

王剑宜:一说到这些方法,所有的老师都会侃侃而谈,大家都有很多好的经验。我们所有的这些经验都是根据汉字本身的特点以及孩子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来采取的,这些办法都能让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孩子刚入学,对汉字比较陌生的时候,我们就编一些顺口溜,学“田地”的“田”:“田字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开始是老师编,然后调动家长一起参与,慢慢地孩子自己对汉字也有感觉了,自己也参与来编。

朱玉明:孩子通过联想,通过编顺口溜、编故事、猜字谜来记。

李晓艳:他觉得汉字很好玩。

王剑宜:我们并没有说这个是字音、字义、字形,但孩子在编顺口溜中,猜字谜过程中,理解了汉字的意思,也了解了字形。

朱玉明:这也是汉字的优势。汉字有很多形声字,字形有表意的功能,在编故事、顺口溜中,把字义理解了。

王剑宜:像王荣生老师说的,老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记得我们班有个孩子,当时说“秋天”的“秋”时,也不知是在网上找的,还是自己编的,我感到挺形象:“半边绿,半边红;半边喜欢及时雨,半边最怕水来攻。”(朱玉明:是网上的。)不管是网上的,还是自己创编的,他都有兴趣来做这件事。

刘鹰:我们在备课时怎么处理教材呢?一篇课文确实有很多生字,二三十个,它只是把“字宝宝”引荐给我们,一篇课文只是一个载体,更多的时候,在课堂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游戏把“字宝宝”复现出来。如刚开始,会用倾听的方法,小手指着字,跟着老师认一遍,这就是跟“字宝宝”第一次见面。这个环节完了,就设计第二次碰面机会,可以同学之间相互问一问。

朱玉明:给字编上号,叫号认字。

王剑宜:请教小老师。

刘鹰:第几排的第几个字是什么呀?会的孩子会大声答:我来教你,第几排第几个字是什么。这个时候是第二次碰面。接下来会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把“字宝宝”放在字卡上,开火车啊,或者红绿灯啊,等等。我们的理念就是不断地把“字宝宝”拿出来反复与孩子见面,像认人一样。

朱玉明:还有一个,孩子组了一个词,其中有个字是没学过的,老师就把那个字板书在黑板上,这次并不要求孩子学会它,只是混个眼熟,见一面,下次教这个字的时候,似曾相识,这样就对识这个字有个帮助。

李晓艳:经常一节课下来,副黑板这面都有好多,孩子组词带出来的,或者是在课文里带出来的生字都写在这边。

王剑宜:另外,识字跟孩子的发展也是有阶梯性的。如,最开始是听音找字,老师来读,孩子找出字卡中和老师一样的字,随着孩子的发展,不满足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就换偏旁,加偏旁,减偏旁,同音字,看图片找字,看动作找字,如,这个“咬”,我做动作,孩子看到了,就找那个字。同时汉字的规律,汉字的字义也进一步地理解。

刘鹰:信息技术对复现汉字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优势的。

朱玉明:我们这个实验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传统的教学是一进校先学拼音,我们是一进学校先识字。其实孩子一上学是很想拿起书来读的,他认了字就能读书。如果你花了一两个月时间先学毫无意义的拼音,可以说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是一个打击。所以我们在教孩子认得几百个字,能够初步阅读之后才学拼音,学拼音和教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教孩子键盘操作同时教汉语拼音,这样孩子学会了键盘操作,熟悉了拼音以后,教孩子打字,打字中,出来的都是同音字,在辨析选择的过程中,对这个字的印象更深刻了,同时对同音字也扫描了一遍。

刘鹰:对,他得挑出需要的字,又是一个再现的过程。

朱玉明:对其他的字又混了一个眼熟,这是同音的。通过拼音、电脑,一下子把这些字呈现在面前,他很新奇,非常有兴趣。通过信息技术,在word文档里,孩子给字变变颜色、字体,反反复复,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当识字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孩子本身会说话,把自己的话在电脑上打出来,打的过程又是一次复习。

刘鹰:学会拼音后,我们每个识字课堂都会留出大概5-10分钟打字,他们很喜欢。别小看这个打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他首先要认识这个字,要挑出来,还得选,这里面包括很多能力。

朱玉明: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效果是最好的。

刘鹰:各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了。

王剑宜:还做小老师,相互帮助。

朱玉明:当他学会了电脑操作,学会了汉语拼音后,他就知道了我们说的话可以通过键盘敲出来,一开始就是一句两句,很简单的话,(王剑宜:我爱妈妈。)自然而然地就(书面)表达了,所以我们的习作稍微迟一两个月,基本上也开始了。拼音学完了,识字、阅读、习作就都起步了,这是我们实验的一个创造吧。

李晓艳:对实验中识字的效果我们都很惊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很好地运用了小组合作这种形式来识字。现在的孩子在学前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特别是识字这一块。每次在入学时的识字前测中都会发现,班级中有的孩子,少说吧也有五、六个达到了2000字以上,然后1000字、800字,当然少的也有100字左右等。那么这样的一种情况怎么样来处理识字教学呢?我们把孩子分成小组,识字多的孩子当小组长,四人一组,有识字稍微少一点的、弱一点的,搭配起来。识字多的孩子很好地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

刘鹰:否则他们在课堂上没事情干。

朱玉明:他上课很无聊,就会注意力不集中,养成不好的习惯。

李晓艳:现在的班额是40人,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全都照顾到,小老师帮了我们的忙。另外,孩子教孩子,孩子也愿意接受,效果特别好。我最近在教学中发现,游戏在小组中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老师面向全班时,肯定有些学生要散掉,关注不到个体。在小组中,四个人,每个都动起来,每个人都参与。我们有一个抽大奖,用手指抽,把小字卡摆在这儿,全班是用脚踩,小组就用小手指抽,他们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动起来。这样的一个情境,孩子之间相互帮助,很和谐,不会觉得这个孩子很弱,识字多的孩子很愿意来帮助他。另外,因为会在全班进行小组之间的比赛,他就会觉得我帮助他也是为了我们小组,就越来越向上。

王剑宜: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学校有自己研发的课件,很多字摘出来以后,有一个“送字回家”,孩子们在拖动鼠标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提高了,同时很好地把字再次复现了一次。我想到我曾经做过的一个创设情境的识字方法。举个例子。我在屏幕上打出来:我收到了一封信。一个信封,下面是“信”,带着孩子们看着屏幕认会了这个字。我这封信是我的一个朋友邮来的,呈现了朋友的照片:“朋友”;我说,收到这封信我很高兴,可是打开一看,是“空白”,一个字也没有。孩子很感兴趣。我说,我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第二天朋友来了一个字条,说:你不是很有办法吗?你想想怎么看到信上的内容。正好那天我碰到了一个情况,我受伤了,然后拿碘酒涂了手,涂完之后摸那个信,哇,变蓝了!孩子们就很好奇,都陷在情境里。为什么会变蓝呢?我就想办法到网上查:什么碰到碘酒会变蓝?“面粉”就出来了。大家来试一试,找两个小朋友到前面,涂了那张字卡,涂了面粉,就变蓝了。朋友又说,你能把上面的字变没吗?又犯难了,正好做鱼,涂了点柠檬汁,又拿柠檬汁涂了点在上面,然后字什么都看不见了,又变成白色了,然后又学“柠檬汁”。就在这个情境当中,十几个生字

都拎出来,孩子非常感兴趣。然后又说:小组合作,谁先把这些字认全了,那个小组就来做这个实验,孩子就相互考,小组长或者会的考不会的。

朱玉明:孩子再看到“柠檬”这两个字,首先会想到王老师这个实验啦。

王剑宜:所以我认为情境可以使孩子很有兴趣地去做,很深刻。

李晓艳: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可能是更多地关注用什么办法让孩子来接受这些字。你看王老师采用了这个办法,孩子识字多了以后,可以用“生字聚会”,同偏旁的字开会。有些生字离孩子生活很近的,很容易识记,如“椅子”,这些木头做的椅子;但有些如“栈道”“箩筐”啊,城市的孩子根本没有生活经验,我们就找一个图片,或者多几个,大量的感官刺激就会把形象与字建立起联系来,印象就很深刻。

朱玉明:开始是老师想办法,到后来则都是孩子想办法,有些字孩子想的办法比老师还巧妙。

刘鹰:我感觉是这样的。到五六百字时,孩子对汉字的间架结构已经有些默会了,最后他编的故事经常让我们大吃一惊。

朱玉明: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掌握了汉字的规律了,他又运用这个规律想办法识记难字。每次推难字,看哪个小朋友有巧妙的办法把这个难字记住,巧记难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创造力啊,思维能力啊,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刘鹰:我们其实不需要刚开始硬把汉字间架结构这些知识教给他,识到五六百字,很自然地就知道(领悟到)了,轻轻一拎,什么左右上下、偏旁等都默会了。

王剑宜:孩子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掌握的方法运用到生活场景当中、校园文化当中,认班牌,认同学名字。

朱玉明:对,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叫做“见字认字”,走到商城,走到街道,都认。

刘鹰:很多人都说我们这些实验班孩子到了第二学期是识字熟练工,真的,不用你很费劲,老师感觉很轻松。我觉得这是一个规律,识五六百字后,汉字的优势特别能在孩子的意识中体现出来,不仅是间架结构,甚至是汉字的一些造字规律,他都能领会。

李晓艳:我记得很清楚,就是五六百字后,大概是第一学期后半学期时,他看到汉字就会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如,“沙漠”的“漠”为什么是三点水啊,沙漠里不是没有水的吗?我的名字“lǚyīnɡjié”的“英”为什么是草字头,“英”不是“英雄”的意思吗?很自然地,他就会思考这些问题。

刘鹰:有些他还真能说出来,如“漠”,是没有水的意思,没有水那不

就是“沙漠”嘛。很多孩子创造出来的帮助认字的方法就很有汉字根源性的东西、文化的东西,这真不是我们教会的。

李晓艳:这个时候,我们也会给一些书啊什么的,我们的家长很惊讶,为什么一年级就会很喜欢《汉字奥秘》等这些书不放,这些书我们都没有读过。对汉字追根溯源,学到这里他就很需要这些东西,读到了一个,就回到班级里来说:“你们知道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吗?”他就有这样的兴趣与欲望。

朱玉明:所以识字效果就好了,很快地掌握了这些汉字后,他的阅读就很轻松了。爱上阅读之后,学过的生字不断地运用,这些字跟他就完全成了朋友,他就掌握了。

王剑宜:来了解这个实验的外校的老师经常会问一些问题,如:孩子经常会遗忘这些字怎么办?经常大量地读,写是怎么处理的?像这些问题我们也是有办法的,比如孩子早上入校的时候经常会有一个“识字早餐”,把生字都读一遍,复现一次。有的时候,并不是整本书学完了才检测,每节课开火车,“火车进山洞”用来全班的检测。

朱玉明:还有小考官啊。

刘鹰:有这样的检测当然很重要,实际上,我们有一个理念:识字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我们不要焦虑,我们一旦焦虑,孩子就会觉得这事情好难啊,他就会放弃。

朱玉明:其实今天不认识,明天就认识了。

刘鹰:对,我甚至跟家长说,今天二十个字,孩子可能只认识十几个,你千万不要说“你今天怎么这样了!?”可以这样做:噢,这个字你还不认识啊,就告诉他这是什么。不断地让他跟字宝宝见面,今天不认识,明天不认识,后天还能不认识吗?所以心态一定要平,你的心态好,孩子就觉得这个事情很轻松,老师说了,将来我会认得的,他就不会压抑、热情被我们打击。

李晓艳:留的作业更多的是让家长和孩子玩玩游戏,打打字卡牌。

刘鹰:我记得我在家长会上说:识字的事你们千万不要参与。我知道家长一焦虑,孩子就糟糕,我说:十五分钟你就跟他玩游戏,不说“你上课怎么没听啊,这个字都不认识”,你就和他玩游戏;不认识了你教给他认识就行了。

王剑宜:我们经常采用的办法是让孩子来教我们,“你是怎么学的,把我教会”。

刘鹰:孩子不认识的,不要紧,就说:我教你啊,这个字是“春天”的“春”,你读一下。经常就是碰到这样的状态,因为我们的理念就是:识字是细水长流的,不可能一刀切。包括孩子的阅读起步,可能都会有前有后,当然最终都会走到一个目的地。

刘鹰:刚才剑宜提到有的老师提到一个写字的问题,我们这个实验一个很大的亮色,我觉得特别好,就是“识写分流”。我们的目的是抢占阅读这块领地,那么我们的识字就是认得这个字就OK了。但是写,我们也会有,我们写那些高频率的独体字,就是“人教版”中要求的,我们也会提笔练字。他认了一二千字,再写那三四百字,多容易啊,一点没有压力,写得非常好。

朱玉明:要求是少些,但要写得好,而不是抄抄写写,反复很多遍,机械地写。

刘鹰:对,我们的感觉是这样的,写字,相当于一个技能活儿,实际上一年级的孩子手脑是不太协调的,那时逼她去写字,他非常痛苦。

李晓艳:他会很憎恶这个字。

朱玉明:所以我们是写得少,写得好。

刘鹰:我们的目的是,我们认字,我们阅读,我们优先发展的是他的思维,到了三、四年级,把写字的量一点点加上去,这是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的。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兴趣是学好知识的首要因素,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老化,更是一条恒古不变的真理。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兴趣,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轻松而有成效。在识字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低年级语文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我在低年级汉语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

一、拼音教学要突出趣味情境“图与歌”

生动形象的画面,朗朗上口的儿歌是小朋友喜欢的。汉语拼案例式学习心得

音的教材图文并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画,并精心设计儿歌,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提供“情境图”与“语境歌”。教学时情境图用以指导学生观察,并相机出示字母,语境歌则用以巩固所学的字母。小朋友在图与歌的情境中学习,知道了字母并不是神秘的东西,而是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之中,从而缩短了学生与汉语拼音的距离。另外,借助形象的图画和琅琅上口的儿歌帮助学生认识、熟悉字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与审美教育。教字母发音和教字母形态时,都可利用“图与歌”来创设趣味情境,如教单韵母“o、o、e”,可用这样的儿歌:“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CIQG,太阳出来公鸡叫,圆圆嘴巴000,清清池塘一只

鹅,水中倒影是个e,扁扁嘴巴eee。”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富有音乐感的便捷直观的形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快快乐乐地学习,对于爱唱爱说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尤为喜欢。

二、识字教学要注意积累方法、自主识字

由于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很长,易于疲劳。因而教学要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边学边玩。

1、加一加的方法。就是用学过的字加偏旁的方法来学习生字。学生以前学过的字加上偏旁可以变成新的字。如学习“灶”字,“土”加上“火”就成为“灶”字。上课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的方法来加深印象,让一些学生扮演偏旁,另一些学生扮演学过的字,使他们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快乐记忆生字。

2、减一减的方法。就是把以前学过的字去掉某一部分变成新的字。比如“羊”字,就是“样”字去掉木字旁变成了“羊”,“炮”字没了“火”就成了“包”。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生字,让他们说一说去掉哪一部分可以变成新的字,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记住的生字多了。

3、猜一猜的方法。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出谜面,让学生尝试写出字形,也可以和学生一起编字谜,如“碧”可以编成:王先生,白先生坐在石头上。通过猜谜语,学生不仅知道了“碧”的结构,而且“碧”字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换“衣服”记忆字形。这个用于形声字的学习,一般安排在学新字前,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炮”字前先出现熟字“跑”,然后用“火字旁”换下“足字旁”为“炮”,问:你认识吗?“足”换“火”这件衣服是什么字?此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这个游戏不仅使学生记住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对区别形近字有明显的效果。

5、画一画的方法记忆字形。就是学生字要表达的事物把它画出来,再和生字进行比较。学习“歪”字,用笔画一幅挂得不正的画,使学生清楚地感知“不正”就

是“歪”。

6、编顺口溜,帮助记忆生字。如教学“田”字,可告诉学生“四四方方一个口,一个十字在里头”这就是“田地”的“田”字。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记得也很快。

7、形象识字。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强,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相结合,利于学生记忆。例如学习“亭”字时,可以让学生看看凉亭。小学生想象力丰富,时间一长,也会自己发现字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开动脑筋把字记住。

8、比较识字。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教师把以前学过的相同或相近的字和本课的生字一并出现,让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在联系中区别,如学习“邻”字可与“领”相比较。学习“炮”字,可与“苞、饱、泡”相联系比较,学生观察比较后,自己总结出:这四个字右边都是“包”字,但各有不同,有火是火炮,草头是花苞,有食吃得饱,有水是水泡。学生通过比较它们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义,便不会再混淆了。此外还有编故事、编口诀、编儿歌等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又快又牢记住字形。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1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月的识字教学,小同学们有一定的识字量,但孩子年龄偏小,字学认读能力偏低,老师打算让小同学在课余时间多读、多记、多背、一边认更多的字,张零予小同学年龄比赵心境和李梓睿稍大些,领悟认读能力较强,认字量也多些,李梓睿由于年龄偏小,认字速度相对与其他小朋友慢些,但不能否定其识字认真的优点,老师打算发挥其长处,让李梓睿小同学连续识字的时间长一些,以便能识更多的字。

二、目的和要求

老师根据小朋友们的具体情况,精心布置和设计每节识字课创造丰富多彩的情境,为三位小同学创造轻松愉悦的识字环境,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要求三位小同学对所教的字会认、会读、能组词;并认识部分偏旁部首,积累一些词语,为以后的识字阅读打下扎实基础。

三、教学进度

鉴于张零予小同学领悟能力强,老师打算加大力度要求张零予同学每次认识生字5---10个,由于赵心境和李梓睿年龄偏小,要求他们认识3---6个字。

四、近期识字课教学规划

针对张零予、赵心境和李梓睿三位小同学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如下:

1、打算用一节课复习巩固所有以往认识的字。

2、计划每节课对以往认识的字及时进行复习巩固,以便三位同学能够完全掌握理解。

3、计划每周五下午对本周所认得字进行复习一次,以防遗忘。

4、计划每个月对张零予、赵心境、李梓睿、三位同学测验一次,以便更好的复习巩固认识的字。

5、老师打算加大力度,让总识字量有大的突破,计划争取让张零予在11月份突破100个字;让赵心境在11月份突破50个字;让李梓睿突破35个字。

总之,老师将继续带领三位小同学轻松愉悦地识字、生动活泼的认字,为三位小同学认识更多生字,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努力。拼音课计划

一、汉语拼音课的教学思想

以孟凡越、张零予、常心怡三位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愉快地学习汉语拼音,认识汉字、积累语言,为三位小朋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汉语拼音课的教学目标

拼音教学要过三关:兴趣关、部件关、拼读关。

1、兴趣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一定要设法激发小朋友们的兴趣。

2、部件关:拼音部件要会认读,发音标准,字形要记牢。

3、拼读关:学生能准确拼读。

三、学生近来情况分析

经过近几个月的学习,回顾过去,总结经验,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拼音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先详细说明如下:

1、单韵母a/o/e/i/u/u:孟凡越、张零予和常心怡三位小同学对单韵母掌握的比较好,能读会拼。例如:ma ya da ba;mo po wo po ge she re;ji li bi ji ;gu hu zu lu xu ju lu lu ,三位小同学对上述音节能读能拼,但不足的地方是三位小同学对字母的书写不太规范,这是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2、声母b p m f d t :孟凡越和常心怡两位小同学对声母b p m f d t 掌握的比较好,张零予小同学相比较而言要差一些,三位同学能拼会读.3、声母n l g k h j 刚学,三位同学刚读消化得不太好,会写,但拼读有问题,书写不太规范。

五、汉语拼音课近期教学规划

针对孟凡越、张零予和常心怡的实际情况现制定如下计划:

1、计划用两节课重点讲解a o e i u u 的拼写让他们能够书写规范。

2、计划花两节课时重点复习,帮助小朋友们学会拼读、书写,标调n l g k h j

3、计划花一节课重点复习。

4、计划花一节课重点巩固复习j q x y 与u 相拼去两点的规范。

总之,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因材施教带领三位小同学一起攻克汉语拼音的教学难关,学习好

在拼音识字教学的困惑中成长 篇13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这些年来,有关汉语拼音教学的反映一直比较强烈,主要是汉语拼音难教,教学时间长,学生负担重,学起来感到枯燥乏味等。原因何在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汉语拼音教学功能的定位不适当。教学汉语拼音,抄写字母的作业普遍较重,即使是抄写生字也总要带上拼音。其实,汉语拼音只是识字的拐棍,主要是认,有什么必要抄这么多遍呢!20世纪80年代推广“注•提”实验,因为要提前读写,所以“大纲”又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基础上增加了“帮助阅读”,并提出了直呼音节的要求。汉语拼音的教学时间由本来的四个星期增加到六七个星期,有的甚至要用八九个星期,使本来就比较难学的汉语拼音雪上加霜,一年级师生普遍感到苦不堪言。

未来的课程标准应如何给汉语拼音定位呢?我们认为,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来看,只能将其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上。

2. 改革汉语拼音教学的突破口

首先是降低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

在哪些方面降低要求呢?

(1) 重认读不重书写。认读什么?认读声母、韵母,要读得准、记得牢。有个问题值得研究,开始阶段,声母、韵母、音节是不是可以只认不写?识字可以先认后写,汉语拼音为什么不能先认后写?

(2) 求拼读不求直呼。汉语拼音以训练拼读能力为重点,要确保拼读练习的时间。

相关的语音知识不讲或少讲。如教声母,就读呼读音,只是要读得轻一点儿。不要讲声母的读音跟音节的不同,也不要讲呼读音后面还有个元音。非讲不可的要尽可能地深入浅出,最好是用童话故事或歌诀的形式。有的可以推到以后去讲,不要都集中在开头,希图毕其功于一役。

其次是要减轻负担、激发兴趣。

在安排上,允许采取多种形式。可以集中在开始一气呵成,也可以将拼音教学分为若干单元,拼音与识字交叉安排,以拼音助识字,通过识字又进一步巩固拼音。如学过了拼读单韵母音节,遇有单韵母音节的生字,如“木马”“大米”“拔河”等,就借助拼音来读准字音。在这个过程中,拼读的技能也得以巩固。然后再接着学复韵母音节,练习给复韵母音节的生字注音。依此类推。

编写拼音教材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并要有趣味性。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是陌生的,他们以前既没有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编写汉语拼音教材,要注意从儿童已经熟知的事物引入,并尽可能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或儿歌的形式。如学习一组字母,除了为每个字母配上形象的表音表形图外,还可以将它们组织在一幅图中,用故事的形式来表现,并用一首包含该组字母的儿歌来巩固。这样寓教于乐,儿童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二、 关于识字教学

1. 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大纲”规定,小学阶段的识字量是2500个。我们曾对毕业班学生的识字情况作过调查,其结果是识字回生率高达29.1%,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平均掌握一千七八百个字。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识字教学中,未能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其主要方式是靠大量的机械重复,学生的内部活动未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阅读课外读物和写话,学生学过的生字无法通过大量的读写实践予以复现和巩固。

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认为将来电脑普及了,用不着再练习写字了,尤其是毛笔字,更以为学了没用处,相当一部分学校是不抓的。他们没有看到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行为方式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书写训练在培养人的意志力、耐力和稳定神经系统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如不在课程标准上加以强调,则要不了多久,就可能在学生写字上出现“沙化”现象。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电脑失写症”,这是我们应当引以为戒的。

2. 小学阶段的识字量

小学阶段究竟以识多少字为宜呢?由于各地各校的条件不同,师资与生源不同,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是不尽合理的。然而面向全国制定的课程标准总要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数值。80年代后期,陈良璜先生以当时采用的各种课本的生字量为依据,求出的小学阶段识字量的相对合理值为3091个。此数值是这样求出的:先取各种课本的生字平均值,然后用优选法决定它的上下限。因为各种课本都已经在相当范围内使用,使用它的班级也多数能完成其识字任务,所以各种课本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取它们的平均值,再用优选法定出它的上限和下限,这样得出的数值应当说还是相对合理的。(陈良璜《对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生字量的研究》,《教育研究》1990年第9期)1986年,朱智贤等曾就“中国内地城市各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作了大规模的调查,其结果为:小学毕业的男生平均识3004个字,女生平均识3007个字。可见,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定为3000个左右是适宜的。

在这3000个左右的生字中,可确定2500个左右的高频字作为要求“学会”的字。国家语委和教委1988年1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是面向社会的,与小学生在读写活动中接触到的常用字并不完全一致。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共排出要求学会的生字2568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5个字未能进入。1996年,陈良璜先生统计了11种小学语文课本的生字表,按出现的先后次序排出了2502个字。两相对照,《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252个字未能进入小语课本的前列。《小学新实验课本•语文》共收字3232个,《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有124个字未收入。我们拟以现行的8种小学语文课本所收生字为基础,再参以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所收的字,编制一个适合小学语文需要的常用字表,供编写小学语文教材使用。

然而,怎样才能既保证达到3000个左右的识字量,又不致造成学生的过重负担呢?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采取的识字教学策略是“识写分流,多识少写”。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识上,而是重在写上。低年级小学生手部的小肌肉群还比较稚嫩,手的力气小,加之刚开始学写字,尚未形成熟练技巧,写字既缓慢又吃力。相对说来,认字的负担就比较轻。天津市谷锦屏老师实验“听读识字法”,幼儿园的孩子三年内一般都能认读常用汉字500个以上就是证明。

原“大纲”低年级的识字量定为1150个左右,这个规定显然偏低,必须要大幅度地增加。

为什么要增加低年级的识字量呢?这主要是为了缓解识字与读写的矛盾。要读书、作文必先识字。字识得太少,读书、作文必将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传统蒙学就是采取先识字后读写的做法。蒙童先用一两年的时间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杂字”等,可认识一两千字。然后再去读“四书”“五经”,再去学习做文章。可是自20世纪初我国实行新学制以来,片面强调识字要合乎儿童兴趣,要贴近儿童生活,造成低年级识字量锐减。解放后,小学低年级每课只学三五个生字(即所谓“三五观点”)。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规定的低年级识字量仅700字,其阅读覆盖率为63%。这就造成了识读的矛盾,识字拖了阅读的后腿。至于写话,就更谈不上了。

根据陈良璜先生用各种课本的生字量数求出的相对合理值,一年级为690字,二年级为924字,合计为1614字。我们统计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前四册课文,其总用字量为1610个。据此我们认为,将低年级的识字量规定为1600个左右是可行的。试用修订版“大纲”规定低年级的识字量为1800个,是否偏多了?

3. 改革识字教学的突破口

在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识字教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截至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约有20余种识字教学法。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提”实验、字族文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等。分散识字注重课文语言环境的因素,强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其主要方法是“多读课文多识字”。集中识字以汉字学习为本位,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注•提”实验是利用汉语拼音,采用侧面迂回的办法学习汉字。字族文识字则是在“字族”成“文”上下工夫。……总之,各家都是利用汉字音形义所固有的内在联系,从某一个方面突破,来挖掘小学生的识字潜力,往往以高识字量作为标榜。

那么,是不是识字量越高越好呢?不见得。一味追求高识字量,却损害了儿童的身心健康,或是以抑制其他方面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代价,这就不足取。识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寻求一条科学化的识字教学之路。

为了构建一个科学的识字体系,我们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融汇各家之长,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识字教学体系。

从目前流行的几种识字教学法来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往往此家之长恰是彼家之短,此家之短又恰是彼家之长。分散识字强调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识字质量较好,也比较巩固,但识字进度较慢。集中识字强调借助汉字的形体规律快速识字,识字量较大,但遗忘率高。“注•提”实验强调借助汉语拼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由于只注重字音,不注重字形,识字的基本功不扎实,错别字丛生。

一个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瞎子背瘸子”,即深入调查各个流派的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从而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识字教学体系。如低年级课本,可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编排方法。“识字”单元,集中识字,深入浅出地揭示汉字规律。“课文”单元,随课文分散识字。“识字”“课文”交叉安排。“课文”全部加注拼音,编写课外读物,亦全部加注拼音。提倡大量阅读,以发展其语言。中高年级则主要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如此安排,庶几可收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之效。

二是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首先,它是表意的、具象的,通过字形就可以大致了解其意思。其次,它是组装型的,是按不同层次、有秩序地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正如清代文字学家王筠所说:“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不可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会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汉字的特点。专门的“识字”课文,可以用形象化的图来揭示象形字、会意字造字的原理。还可用一个固定的声旁字,通过变换形旁,衍生出一串形声字,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根据汉字的结构层次,教材应先要求儿童认识一批基本字(包括部首字),从而为认识合体字做好准备。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据文定字的,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先部件后整合的顺序。先出现一批最常见的基本字让学生认一认,这问题就解决了。与此同时,结合在课文中分散识字教儿童掌握一些基本笔画,然后再认识一些常用偏旁,从而为儿童今后识字准备下足够的零部件。这样做是符合学习汉字规律的,因为“对识字者来说,生字中的已知部件越多,越便于建立汉字形体本身结构之间的联系”。(苏静白《识字教学与汉字属性研究》)

教儿童认识汉字要坚持与阅读实践相结合。儿童认识了生字,并不意味着就能阅读课文了。试想,小学生只有把每个字的细枝末节看清了才能识别,那就无暇把这个字放到上下文中去领悟语义,也就是说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因此,阅读对汉字识别的要求就不仅仅是能识别,而且要达到“自动化”的整体认知。也就是说,不必看清字的每一个细节,只要看到字的轮廓或特征,就能准确无误地加以识别。只有达到这样的程度,儿童才有可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语义,从而顺利地进行阅读。由此看来,孤立地教儿童识字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坚持识读同步、寓识于读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

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儿童掌握了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基本字、偏旁部首,初步具备了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这就为培养其识字能力创造了条件。要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体会字义,启发学生自己想出记字的方法。学生遇到了困难,老师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

三是要加强写字教学,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接受过传统写字训练的老一辈人,字大都写得不错。这说明我国传统蒙学的写字教学法是有效的。然而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我们竟将这套行之有效的写字训练方法丢弃了。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机械抄写生字量过大,造成了学生随便乱写,写字姿势大都不正确。传统蒙学教写字强调描红仿影,强调写字习惯的培养,强调打好写字基本功;教师批改写字作业看重字写得好不好。所有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并应在教材编写中予以落实。

上一篇:2010年国税局党建工作交流材料下一篇:天祝二中行风评议活动第一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