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2024-05-14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共9篇)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篇1

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如何提升创新能力

在线考试 70分答案

单选部分:

说明:字体为红色的是正确答案,黑色的是错误答案,用##号连接的是我两次答题的不同答案,知道哪个是错的,答对的几率也能高点

高精尖创意(广深长高)

课程中所讲的“原子弹与圆珠笔杂交”(超序联想)

课程中“一只猫”(意场感应)

约翰·霍金(世界创意产业之父)

本课程中提到的文化策划流程图(挖编听讲卖##编讲听挖编)

头脑风暴法(奥斯本)

在专家群体决策(直接头脑风暴)

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意思维)

世界创意大桥(中国的)

狭义创意(人类大脑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多选部分

说明:字体为红色的是正确答案,黑色的是错误答案,用##号连接的是我两次答题的不同答案,绿色的是部分正确的答案,知道哪个是错的,答对的几率也能高点

创意法主要有(2)(拉线+超大+非系统)

系统方法论(0)(系统创意方法+信息论方法+狭义系统方法)

对创意和创新的关系(没有创意就没有创新+创意是创新之源)

创意无处不在(杭州+中央电视台+马岩松)

创意的主要特征(自由+形象+突发)

对于反向创意(0)(能激发+是最+能使人##是最+能使人)

狂风暴雨创意法(0)(个体行动+团体脑海风暴)

对创意的理解确切是(2)(第一+发动机)

创意的三境界是(酝酿+顿悟+准备)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篇2

关于企业文化的提出, 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期, 经过专家学者的多年研究, 企业文化被证实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各个企业也纷纷认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逐渐建立了适宜企业发展需求的文化体系。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很多企业的认识还不足, 大多数领导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基础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 企业要得到长治久安的发展, 必须要不断地发展文化, 必须要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性, 下面就以我公司为例, 浅谈提高企业文化的方式。

1 提高企业文化创新能力的策略

创新性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可以帮助企业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文化的创新性可以进一步深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核心价值观, 形成一种新的文化竞争力, 其中, 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是“人”, 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1 以人为本, 发挥出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在竞争激烈的新时代, 企业的发展与人才有着密切的关系,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 充分地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就可以为企业带来技术和知识上的创新。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将我的设备、工场和资金全部夺走, 只要保留我的人员、组织, 在四年后我将仍然是钢铁大王。为此, 企业要提升文化的创新性, 必须要尊重员工, 理解员工, 信任员工, 创造适宜员工个性和潜能发展的工作环境, 充分的发挥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 企业要为员工提供公正的竞争环境和充满活力的竞争氛围, 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使员工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其次, 企业领导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 了解每一位员工的诉求, 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愿景, 以员工的发展为出发点, 为员工规划好适宜其发展的职业生涯, 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 从而达到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双赢;最后, 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对员工的重视度,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之中, 多倾听员工的意见, 尊重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1.2 完善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

在竞争积累的知识经济时代, 完善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优化企业文化的创新环境、强化企业文化的创新理念已经成为企业文化创新的必然趋势, 为此, 企业要充分地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创造性, 完善企业文化的创新机制。为此, 企业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文化创新机制, 就现阶段来看, 当前我国企业的文化创新机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创新机制还有着一定的差距, 在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中, 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创新, 例如, 微软公司为了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性, 就实施一种开放性的管理模式, 每一个员工都有大小相同的办公场所, 在办公场所没有钟表, 员工上班时间自由, 加班也是按照个人的意愿, 此外, 微软公司还建立了一种双向沟通的机制, 上级与下级之间不存在沟通的障碍, 员工可以任意地提出意见, 而企业就根据员工的意见不断创新当前的企业文化氛围。因此, 为了建立一种创新性的企业文化机制, 企业管理人员要积极地学习优秀企业的文化塑造模式, 建立创新性的奖励机制。

1.3 借鉴网络技术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性

将新技术运用到企业文化的创新中是未来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这种新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 企业文化的创新就是吸收先进文化的过程, 也是将所吸收的文化融入企业员工行为中的一个过程, 从本质上来说, 这种吸收先进文化, 并将文化融入企业发展中的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处理过程, 近些年来,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因此, 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可以与新技术结合起来, 其中, 应用范围最广新技术就是网络技术。为此, 企业可以建立适宜自身发展的局域网, 利用局域网, 及时把握社会文化的变动, 从而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多新的内容, 此外, 企业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企业内部的精神和理念传播出去, 让企业的员工可以及时地学习;此外, 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文化论坛, 这样, 员工就可以通过文化论坛与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不断改进企业文化创新方式。白音华煤电公司铁路分公司在这个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009年, 白音华煤电公司铁路分公司建立了企业网站, 利用互联网对员工进行了企业文化的宣传, 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4 企业文化的创新要注意多元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企业的竞争已经由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经济竞争关系转变为现阶段的合作竞争关系,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 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更加的激烈。因此, 创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机制也成为企业文化塑造的必然趋势。多元化文化的塑造关键是要借鉴其他的先进文化, 充分汲取外来文化的优势。为此, 企业管理人员必须要密切关注多元化文化的发展, 加强学习, 使企业的发展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 打破传统封闭的竞争环境, 让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塑造出优势地位。

1.5 加强企业内部的团队建设

由于竞争环境的转变, 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不仅需要加强内部沟通, 也要加强外部沟通, 因此,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文化的创新性, 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企业内部的团队建设, 赋予每一位员工必要的权利, 加强团队核心凝聚力的建设, 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此外, 企业要鼓励员工学习,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参观、讲座等形式加强企业文化的宣传, 让每一位员工都能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在员工对企业文化有了基本的认知之后, 企业理人员就需要聘请相关的专家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的训, 使其能够明白企业内部深层的管理和经营理念以及员工发展的规划等等, 同时, 为了落实好企业文化的宣传管理人员也可以定期开展企业文化知识比赛、有奖问答各种集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比赛和讲座, 让企业文的理念可以深入到每一位员工的内心深处, 成为其工作指导和精神依托。

2 结语

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就现阶段来看企业文化的建设虽然得到了普及, 但是创新能力有限,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力, 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的发展, 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建立创新的文化发展趋势, 不断提高企业文化的创新力。

参考文献

[1]谢仁寿.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创新[J].技术经济, 2005 (09) :25.

[2]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15.

[3]杨功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创新策略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05) :11.

[4]王振宇.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04) .

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篇3

中央关于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要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

我们所说的创新,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十一五规划强调的自主创新,是指从研究开发到付诸实施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全过程。因此,研发实为自主创新的源头和基础。中央这一战略部署,为我国今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企业是自主研发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虽然大力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但在核心技术方面,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可能获得他们最先进的东西。因此,我们只有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形成自主创新雄厚的技术基础,才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在自主创新中,要发挥企业作为主体地位的作用。我们应该清醒地认清这个道理,要在多方面行动起来。

推进研发,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这里的“产”即企业,它不只是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在事实上让它起关键作用。企业是最贴近市场需要的,它也最能掌握市场的潜在需求,因此企业也最能在研发的目标上做到有针对性,也最能体现市场需求导向作用。

中外研发投入的差距

几乎所有的国际名牌企业,都有以自己的领先技术为后盾的拳头产品和服务手段,进而在很大程度拥有以创新争得市场竞争的主导权。因此,名牌企业无不在研发上给予高投入。要生存,研发费用平均约占其销售额的2%;要具有竞争力,就应该提高到5%以上,甚至超过10%(见表)。

销售收入与研发经费支出间的比例关系,反映了企业对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而我国企业在这方面依然差距巨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其销售额比重仅为0.5%。

企业在创业阶段需要有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后来就要学会与学研部门合作,但更多的是靠企业自己。只有企业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研发中的关键作用之后有了自觉行为,企业才能真正成为研发的投资主体,自主创新才能进入成熟的良性循环。例如:美国企业的研发投入在美国全部研发费用中占72%~73%,德国占66%~67%。

中外研发成果的差距

研发所取得的成果也反映在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数据上。国际上一些知名的大企业都拥有大量发明专利,如:IBM公司2000年有2886件发明专利,2001年增至3411件,2002年为3289件。

我国企业2000年全国企业职务发明专利为1061件,2002年为1461件,即在2002年我们全国专利总额只占到IBM一家企业当年专利数的44%。这表明,我们自主创新之路还任重道远。

除专利外,我国每年科技成果约有3万项,但只有20%的成果能转化为生产力,而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极少,只有5%。重要的不仅在于成果数和专利数的多少,更要看这些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能力,以提高一国经济的科技含量。

成果转化为生产能力,重在以企业为主体,做有利于企业的推广应用,并促使这些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例如:像微电脑、机器人等这类高科技产品由于在汽车工业找到了广泛的用武之地,就既提高了汽车的技术含量,又更好地推动了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换句话说,高新技术不能被视作“空降兵”,它需要依靠强大的老支柱产业作为其重要用户,才能有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克莱斯勒前总裁艾科卡所说的:“没有底特律,就没有硅谷”。

创新的源泉在人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自主创新的最重要资源。其来源有如下三种:

第一,需要培养人才。主要是通过研发实战提高科研队伍的创新能力,研发成果才更易于向商品转化。

第二,注重招聘外来人才。这是壮大人才队伍的重要渠道,更是外来经验“为我所用”的捷径。美国在战后20年间引进了外来高科技人才达40多万人,其中华裔占1/3。硅谷有7000多家高技术公司,其中约有2000家由华裔创办或经营。难怪有人甚至认为:没有中国人,硅谷就不成其为硅谷。

当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才争夺战国际化、白热化形势的紧迫性,我们必须有力地创造真正能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客观环境,以吸引强国战略所需的有用之才。否则,人才流失要比有形资产流失带来的损失,要严重得多得多!

第三,企业通过并购或战略联盟形式不只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还要想到这是获得被兼并企业专业人才、培养成本最低的办法。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通过收购休斯电子公司,以及其它很多公司,获得了大量有用人才。

通用汽车公司在底特律有一个实力雄厚的研究中心,其员工1550人,其中1/3是高学历:有博士学位的占74%,硕士学位的占20%,而本科学历的只占6%。他们的研究课题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不仅针对近期需要,也包括汽车工业长远发展,超过5年期的项目占45%,不足5年的短期应用研究占36%,还把11%的力量投向基础研究。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澳大利亚举行了一次太阳能汽车竞赛,在3200公里的赛程上,通用车比位居第二的日本汽车超前650公里之遥。

人才的差距在流向

在发达国家,全国的研发人才向企业集中是普遍现象。例如在美国,企业集中了全国研发人才的75.4%,日本占64.8%,英国占68.5%。其它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研发人才也都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企业。而我国,很大一部分科研人才仍游离于企业之外,游离于市场之外,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无能为力,这正是我们的创新成果不能更多地、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原因之一。

各界共同推动自主创新

总之,自主创新对我国来说还是一个新事物,在起步的时候还很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推动。例如为了提高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比重,政府就需要采取一些有力的激励措施。特别是对那些取得成果又能实际应用的项目,要予以重奖,更要为其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实行税收优惠,以及国家补贴。在眼前看,虽然国家减少了收入和增加了支出,但这些激励机制所产生的效果和创造的财富则远非投入可比的。

在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以技术创新为中心的技术进步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60%,而我国尚只占33%。

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是向未来挑战,是向没有完全把握的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因此失败风险很大。因此,就需要有一套风险投资体制,这对在客观上提供有效的研发和创新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据世界银行统计:1991-1995年西方国家支持高科技发展的“企业风险基金”总额已达到800亿美元。这是企业开展研发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外部条件。

在企业内部,要提高全体职工,尤其是专业人才对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才会有自觉行动,才会有可能出现创新。因此,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主体的根本之道。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篇4

作为插座行业的专家与领导者,公牛电器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打劳动密集牌、不照搬国外技术、不打价格战,推出公牛儿童保护插座、防脱插座、防雷插座等安全升级的创新产品,成就“中国智造”的品牌形象。

在1995年创立伊始,公牛人就开始默默无闻地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组建专业研发团队、购置先进设备、研发前所未有的新技术,这一步步在现在看来似乎简单、平凡的程序,在当时的很多同行眼里,却显得“有点太执着”。但是很快,之前的兢兢业业、辛苦付出有了回报。1997年,公牛电器凭借其对技术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对产品安全的高标准严要求,率先成为插座行业内首家通过国家长城认证的企业。一时间,这个后起之秀成为行业标杆,让当时还未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对手们猛然惊醒,这也成为插座行业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二十一世纪初,公牛电器的插座被认定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至今依然占据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是不是要出口,出口业务到底要投入多少”,这个问题让公牛人又陷入了沉思。相比其他的电工企业,公牛的出口业务起步较晚,2002年启动之后也并非一帆风顺,为此连续亏损三年之后才站稳脚跟。最终,凭借公牛般的韧劲,公牛和贝尔金、罗格朗等世界电工巨头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随之打开美、日等市场。公牛插座的出口,并不只是为了赚钱,更多的是通过与国际化的先进企业的合作,参与境外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学习其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为自身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自主创新能力。

防雷插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所生产和使用的电源插座、转换器绝大部分都具有防雷功能,当时国内在这方面几乎是零起点,但考虑到消费者安全重于泰山,插座专家及领导者公牛电器毅然决定放弃研究国外插座的已有设计、开辟适合我国消费者使用习惯和雷暴天气特点的新设计方案。

“用户用电安全是公牛插座的第一发展要义,当时研发防雷插座时,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做就做还未使用就让人信赖的防雷插座”。在专业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公牛人把氧化锌压敏电阻(MOV)、陶瓷气体放电管(GDT)、高温熔断保护器三重防雷元件,形成“三重门”的防雷原理,发展至今已形成独具公牛电器特色的三重防雷技术,有效地减少了主要损害电路的感应雷在雷暴天气给家庭用电带来的灾害,成功化解大电流安全隐患。

事实上,除了防雷插座之外,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插座专家及领导者公牛电器更是加快了自主创新的步伐,如儿童防触电插座、过载保护插座、漏电保护插座、抗电磁干扰插座、防脱插座等一系列的插座产品,都是为消费者提供具备特别功能的安全升级的自主创新成果。

尤其是在儿童防触电插座上,公牛插座不仅在设计上更人性化,还研发了导电体单极插不入、分体独立保护门等特殊技术,充分保护儿童和插座亲密接触时的安全。双重全封闭插孔是指插孔双层封闭能让立体芯保护门全部遮盖住插孔,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孩子对小孔的注意力。而独立保护门技术则是让两极孔、三极孔保护门独立操作,互不影响。当两极孔插入时,三极孔依然封闭,确保孩子的安全。

除此之外,公牛电器独有的全球第一款自锁式防脱插座也代表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高水平。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公牛研发团队历经数月、几易其稿,终于通过在插座内部结构中增加“防拉脱”模块的技术专利实现自动锁紧,使得安全性能大大升级。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篇5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就业问题和实现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市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经济质量不断提高,对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到2011年底,全市中小企业发展到4451家,实现生产总值438亿元,占全市的70%左右。可以说,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对我市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的生命,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通过实施创新型中小企业培养工程,引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涌现出了沃尔德电缆有限公司、佳木斯畅通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迪尔制药机械有限公司等中小企业创新的典型,这些企业通过自身研发机构和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40项,其中国家级以上5项,推动新成果、新技术转化22项。

但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我市中小企业的总量和集群化水平还很低,基本上以劳动密集、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信息面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拥有佳木斯大学、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省农垦科学院、中国防爆电机研究所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这些科教优势都还没有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较弱,至使产学研结合不紧,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产业化率不高。我市多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仍处于一对一状态,通过技术市场、技术交易的科技合作途径与渠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科技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专利咨询服务部和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也处在起步阶段,专业性的创业服务和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没有开展。因此,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充分整合和利用发挥本市科教资源,加强校(院)企结合,加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率,是提高广大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佳木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政府牵头搭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技术支持等科技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

大规模,追赶国际水平。以此帮助带动中小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一、构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集成、共建共享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特色的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平台。制定、实施鼓励政策,调动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监督、考核、管理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运行补贴专项资金。

二、构建人才培训、引进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人力支撑。

一是加大企业经营者培养力度,着重抓好对中小企业家和创业者的培训,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经营管理战略研讨班、职业经理人及工商管理进修班等多种形式加大培养力度。二是要协调组织各类高校、职业技术学校,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开展技术培训,尤其要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培训力度,为中小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人才。通过搭建中小企业人才平台,推进人才保护机制,重点培养先进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三是建立专项人才引进计划,把进高素质的人才作为

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重点引进与我市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善于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专家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努力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牌效应。要形成人才的梯次配备,不仅在领导层有相应的科技人才,在管理层、执行层都要具有一定比例的技术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努力打造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创新的团队,不断提升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三、构建技术支持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支撑。成立专家咨询团,手把手扶植和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推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主要是建立专家联系机制,建设专家数据库,针对中小企业的具体需求和难题,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和企业诊断等活动。积极发展企业自主、联合研发机构,加快技术支持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我市产业特点,构建公共技术研究平台。定期举办技术成果发布会,开展产学研对接,由政府牵头培育市场,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

四、构建中介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等良好服务环境。一要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结合。要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探求有效的合作机制与合作方式,通过共同研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产品的研发,促进技术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成为企业的技术孵化器。二要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协作网络,搭建中小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篇6

发布时间:2008-3-15信息来源:

加强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推进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充分认识推进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中小企业大省,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成果,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强化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功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鼓励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继续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因此,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我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经济竞争力越来越体现在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实力上。我省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虽已今非昔比,但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仍较缺乏。特别是一些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或封锁态度,使我们处处受制于人,无法从根本上形成竞争优势。光靠引进、买专利已不是上策。而事实上,只有千千万万个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激情迸发,真正把自主创新变成企业的自觉行动,才能使整体创新能力得到增强。为此,广大中小企业要切实增强自主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带动生产力的跨越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等办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宽松的自主创新环境。

(二)广大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特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包括产品(服务)创新和工艺创新、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等,既有大量的产品(服务)和工艺创新,也有具有重大进步意义的原始创新成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中小企业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与大企业不同,中小企业更侧重于对原有技术的革新与改造,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相对较大,涉足的产业领域较多,涉及的部门和地区较多,创新成果分布的领域与影响的范围较广。“十五”以来,全省中小企业已经累计开发新产品4万多项,省级以上新产品6000多项,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两倍多。在全省1834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34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了大头,技术进步在中小企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近50%,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我省自主创新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

(三)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在许多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具有较高的效率。在一些传统产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了这些产业的重振和发展。在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些新兴产业中,如计算机、程序控制仪器、软件等,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

动更加活跃,占有明显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这些产业的发展。在大众消费品市场,由中小企业开发和经销的产品占了80%以上。此外,由于机制的优势,中小企业创新的效率也是较高的。据我们对全省372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通过技术创新,有91.2%的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有94.7%的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96%的企业拓展了市场,91.5%的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77%的企业降低了材料消耗,69.4%的企业降低了能耗。

二、当前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

尽管近几年来我省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历史和体制机制的影响,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还面临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自主创新人才。我省从事科研开发的科技人员虽然60%在企业,但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企业,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很少。目前,我省中小企从业人员中享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40%,中级技术职称的仅占0.91%,初级技术职称的也只有2.58%,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国有企业平均水平,人才短缺的状况十分突出。二是创新资金来源不足。造成资金紧张的最重要原因是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证券市场发育滞后,广大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民间借贷目前还处于体制外,既缺乏法律保障,且融资成本高、风险大,满足不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信用状况普遍较差,从金融机构贷款十分不易。融资难,使很多企业因资金缺乏而无力搞技术创新,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也较低。

三是研发投入杯水车薪。一方面,我省中小企业R&D投入的强度还很小,全省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的费用投入不足,占销售收入比重不到0.6%,科技型中小企业中也只有1%多。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是企业投入资金不合理,重设备引进,轻消化吸收,基本上是引进花10块钱,消化吸收仅花1块钱,存在“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的现象。由于投入不足,消化不畅,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尚未进入良性循环,总体跟不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难以显现自主创新“马赛克”的亮色。

四是创新服务能力较弱。已有的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产品少,服务面窄,服务缺乏深度和广度,部分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较弱。全省由中小企业产业集聚构成的604个块状经济区,建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仅占37%。2003年以来为加强行业自律而创建的14个中小企业行业协会,大多没有推出面向本行业的技术服务项目。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层次比较低、服务内容比较单一。

五是税收优惠政策的目标不明确。税收政策是国际上通用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经济杠杆,但目前我国的税收政策缺乏系统性和指导性。具体表现在:通过税收优惠来支持和鼓励哪些方面的科技发展缺乏导向性;在协调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发展和传统技术改革等方面缺乏清晰的目标;导向性的科技税收优惠措施不足;针对具体的科技开发活动及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力度不够。

三、“十一五”时期推动我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对策

“十一五”时期,要解决阻碍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各级政府和部门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创新机制为重点,通过建立四大支持体系,推动

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建立政策支持体系。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作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点,在政策引导中,坚持把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政策支持的重点应当放在财政、金融、产业的引导和支持方面,利用财政资金、金融利率、税率倾斜等手段,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开发的资金投入,直接或间接扶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要制定各种针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科技计划,从研究开发、试制、成果的商业化等阶段对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全过程予以支持。改变专项扶持资金“撒胡椒面”的做法。此外,还要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调动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

二是建立服务支持体系。企业自主创新过程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活动,创新资源、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关系形成之前,相互之间还有一个搜寻、选择和被选择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有关组织和中介机构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交流等服务支持,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要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创新等信息服务的机构,解决中小企业限于人力和资金而难以建立自己的信息情报组织问题。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基地,在区域经济内形成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发挥集群力量,形成辐射效应,带动区域间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

三是建立金融支持体系。自主创新作为使科技成果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物质产品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必须要有作为这种活动的直接基础和直接构成要素的资金投入,这是企业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最先决条件。要通过政府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增加R&D的投入,提高企业用于消化吸收新技术的投入资金比例。要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基金,遵循公开公正、规范透明、竞争择优的原则,支持具有较高创新水平的创新项目产业化。放宽金融业的市场管制,鼓励建立中小民营银行,满足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资金需求,提高全社会金融资源配置绩效。加快发展各种风险投资机构,规范风险投资资金的进出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自主创新长期贷款。

四是建立技术支持体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创新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科研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中小企业基于自身技术、人才、设备等条件限制,往往无法适应这种需求。应当促进各类技术支持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以满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为目标,各类社会科技支持机构广泛参与、协同配合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支持体系。要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机制,发挥产业集群的综合优势,整合现有分散于各企业的研发资源,建立共性技术服务中心,帮助解决一家一户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建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各种中介机构的合作机制,鼓励产学研联合培养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自主创新队伍。近几年,余姚、金华等地采取关系不转、户口不迁的柔性用人机制,吸纳“候鸟型”教授、专家为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服务,绩效明显,值得借鉴。还要建立多层次的教育培训机制,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对中小企业各个层次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增强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备注:此调研报告原载《调研与对策》2005年第25期(总第68期)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篇7

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问题

第一, 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意识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而经营者风险偏好程度的大小则是经营者创新意识强弱的重要表现。创新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活动, 许多企业家出于稳健考虑, 在“不求有功, 但求无过”心理的影响下, 安于现状, 对创新不积极、不热心, 特别是受托管理的企业经营者, 更是对创新采取了观望和回避的态度。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从而影响了企业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积极性。

第二, 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在科技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拥有及使用。长期以来, 我国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国有科研机构或国有大中型企业, 目前我国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技人员只有38%在企业, 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且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低。

第三, 技术创新资金不足。目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导因素在于资金, 资金投入是技术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企业自身由于风险偏好和资金短缺等原因, 我国2/3的大中型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 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只有l.7%。近年来, 虽然国家对企业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 但技术创新所固有的风险性使得国家在商业银行贷款和政府投入上都存在融资不足的问题。

第四, 政策环境不佳。一般而言, 市场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节存在着先天缺陷, 特别是市场机制对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公益性研究及涉及长远战略目标的研究的调节存在着很大不足, 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一系列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 以弥补上述先天性不足。从我国的情况看, 政府采购主要以节省资金为目的, 但是在采购本国创新技术和产品, 鼓励和保护本国企业自主创新方面还远远不够;许多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还存在着原则性强、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另外, 近年来国家在涉外税收、外汇管制、加工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调整频繁, 但政策制定程序、法律体系和金融制度往往缺乏透明度, 使企业无所适从。

第五, 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非常缓慢, 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相对滞后, 产、学、研之间相互脱节的现象严重。中介机构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协同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创新需求。企业没有强大的科研开发力量, 在技术上无法实现创新与突破, 技术难题无法得到解决, 更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结果形成了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的“两难”境地。

第六, 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产权制度、管理机制、分配方式、技术保护等方面存在着问题, 特别是我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还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存在着与世界贸易法律框架不协调、相抵触的地方。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

第一, 增强创新意识, 强化创新观念。这就需要不断摒弃“清静无为”的思想观念, 培养人们进取有为的新理念、新思想;大力宣传创新思想, 树立民族自信心, 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 不断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 营造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家、企业家、广大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坚定以创新促发展的信念, 对一些新思想、新变化、新风险抱有积极的态度, 主动吸收外部世界的新信息,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

第二,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地位。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 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企业要在创新活动中发挥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三个方面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要重视创新的物质条件, 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企业要深化内部改革, 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广泛开展小改小革和创造发明, 激发广大职工的创造性;依靠新技术发展生产, 使企业成为创新成果的应用主体;从战略高度, 融合各方面的创新工作, 使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在市场上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 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第三, 制定完善法制和政策环境。借鉴国外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经验, 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活动进行政策引导的力度。制定激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财税金融等政策, 解决企业在创新中遇到的风险大、融资难的问题。在税收鼓励方面, 对企业自主研发的各项计支加大税收抵扣, 加速研发设备的折旧, 缩短折旧期限等, 有步骤地实现内外资企业税率政策的统一, 给内资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金融方面, 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企业上市发行进程, 制订鼓励风险投资的政策措施, 完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政策。在财政支持方面, 国家财政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大力支持企业的自主研发。在工商管理方面, 为科研院所科技人员进入产业领域创造便利条件。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为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提供支持。另外, 在外汇管制、加工贸易及涉外税收等方面不断探索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 引导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四, 推进体制改革, 加速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吸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体系, 以整合行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技术优势进行创新和竞争, 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和学科结构, 不断增强科研能力及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此, 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营造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生和转移的法制环境。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企业创新活动获得与高风险、高投入相对应的补偿和收益。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知识的流动和转移。通过向社会开放国家科研基地和科技资源等方式, 倡导社会资源进入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 形成一个投入、产出、转化与受益的绿色通道。同时, 还要支持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篇8

关键词:创新;发展;创新实践

引言:

在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必须根本性变革管理理念、内容和方式,运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的管理变革仅仅停留在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局部的修整,将难以应对激烈变化的外部环境,必将为市场所淘汰。众多管理创新成果的成功经验表明,实施管理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有管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勇气、创新的智慧,能够驾驭创新艺术,能够融会百家之长为我所用,摸索企业变革的规律和历史方向。

一、企业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市场经济最大的变化是打破了企业产品统购统销的政策,让企业直接面对市场,而这个市场再也不是原来意义的市场,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市场上的商品相当匮乏,顾客以能买到商品为满足,购买心理是单一的。而现在的买方市场恰恰相反,市场的商品相对充裕了,购买心理也从单一色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健康心理、好美心理、舒适心理。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出现各种不同的购买心理,还会出现自尊心理、占有心理、猎奇心理。在各种购买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对商品也越来越挑剔。一种心理代表一种需求,企业只有研究人们的购买心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求,企业才能取得收益,才能生存,发展。面对大干世界,多种多样的心理需求,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多大,生产的产品也不可能满足公众的各种需求,只能满足某个方面的需求,而市场的需求又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只有不断创新,生产和顾客消费需求动态相对应的产品,企业才能很好地引导消费。

二、企业创新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发达国家中,每天有成千上万家企业开张营业,每天也有成千上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企业界各种资本流入市场,同样每天开张的企业不少,破产倒闭的企业也屡见不鲜。尤其有些国有企业早已资不抵债,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对企业间优胜劣汰,应该视为非常合理的现象。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的原因很多,但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企业创新的步伐太慢,不是在产品创新上赶不上消费选择的步伐,就是企业机制创新影响了企业产品创新的力度。更主要的是一个企业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制胜,关键还要在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上创新,如果只有好的产品,不会推销也不能赢得市场。我国的企业是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在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上比较陈旧,一些企业推销产品一般只注重宣传产品的内在质量,不大注重树立产品在市场中的形象。特别是当一种新产品上市时,用户对你的产品不了解,光靠宣传产品质量如何好是不行的,必须采取一套能让用户信任的措施,例如发现质量问题在一定的时间可以退换,有一定的保修年限,并且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很好地履行诺言,这样产品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也就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市场竞争无处不在,一种好的营销方式很快就会模仿,那么你就要不断创新,树立更新的营销理念,推出更新的营销方式,外国商家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卖当劳能在中国市场扎根,除了过硬的食品质量外,就是不断变化的促销方式。任何一家企业都想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都想提高市场占有率。谁能在解决这一系列难题中表现得最出色,谁才能在企业创新中有所作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竞争的加剧逼迫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本身也是一种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体现。

三、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战略要求

一个企业由于创新,其产品、技术、市场营销就可以领先同行业其他企业,但要想长期站稳市场,就必须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把企业的不断创新放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企业发展战略要保持相对稳定,保持相对稳定并不意味着坚持不变。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企业的基本性创新。

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为了应对市场的重大变化。任何企业发展战略都是针对市场环境制定的。当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时,毫无疑问就应该调整或重新制定发展战略。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国入世后又使中国企业融入了全球经济大市场中,而这个市场变幻莫测,这就使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显得格外重要。在营销过程中,企业内部条件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重大变化也是常有的事,如果发生了这种变化就要凋整或更新原有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创新也是为了提高企业长期的作战水平。企业各项工作都要上水平,战略更要上水平。企业发展战略之间存在水平差异,这种差异往往还特别大。智慧有多少,战略有高低。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为了创出更加高明的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取决于企业领导观念的转变。企业普遍需要发展战略创新,有的需要重新定位,有的需要重新整合资源,有的需要重新制定政策和策略。一套因循守旧的路子,要走一条新路需要花很多的功夫,会遇到很多阻力,由于企业领导或多或少存在怎样使企业发展的旧观念,企业发展战略创新往往提不到重要议事日程。企业领导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战略,应该首先向自己的旧观念挑战。

创新也来源于企业领导的动力、魄力和毅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发展战略创新是企业再造工程,是一项具有很大风险、困难和阻力的系统工程。企业领导组织实施这样的工程,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要有排除各种困难和阻力的魄力,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才能把具有创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制订好、实施好。

结束语:

如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篇9

通常意义而言,企业的人才来源无非两个途径,一是从社会上招聘吸纳人才;二是企业建立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但不可回避的是:从社会中很难找到对企业合格的人才,尤其是管理,营销类的人才。许多曾经有过辉煌经历,有手捧一大堆证书的人才到了企业不是眼高手低,就是水土不服;靠空降兵式的人才策略取得成功的概率较低;而多企业的伤害却往往是致命的。那只有第二条路了,企业自己培养;但许多企业发展也不那么简单。企业花费了巨资进行系统的人员培训,但真正对员工能力和素质有大幅度提升的缺少之又少?这就摆在众多企业家面前一个难题:企业如何来建立起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打造一支铁血团队呢?

一. 建立各岗位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

几乎所有的企业家们都在高谈人才,但并没有弄明白自己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各企业的人才价值观各不相同。海尔公司认为:相马不如赛马;只有在自己岗位上脱颖而出的这才是人才。蒙牛公司认为:人才就是德才兼备。有德有才,放手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五德,坚决不用。这些人才价值观看似有几份道理,但在实际运用中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过于地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蒙牛的“诬陷门”事件的背后不难发现蒙牛在商业道德上的缺陷;这对满口“仁义道德”的蒙牛公司也是一个极大的讽刺。不要忘了,不论企业的规模大于小,都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我们不能以一个近似于完美的要求去衡量员工。不同的岗位对员工的能力素质的标准自然不同。企业要选拔,招纳,培养人才;首先比较对不同的岗位建立标准化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

何谓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是一个组织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获得成功,对组织内个体所需具备的品格、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要求。

能力素质模型是将这些能力素质按内容、按角色或是按岗位有机的组合在一起,

每项品格、能力和知识都会有相关的行为描述,通过这些行为描述来体现对于某项品格、能力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各岗位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企业就能清晰知道在不同的岗位上需要什么样的才人;现行的员工与企业的标准是否匹配?如不匹配,在那些方面有所欠缺?企业又该如何去培养?

通常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包括了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品格。知识包括行业知识,专业知识。能力有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品格包括: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

不同的岗位,对这三个维度的能力要求概不相同;同样延伸出的能力模型也不相同。如一个仓库保管员,往往对品格的要求大于要高于普通的操作工。营销人员对能力的要求要高于其他职能部门的员工。同样不能级别的员工的能力模型依然不一样。级别越高,三个维度的要求点也就越高。如普通的销售人员在能力要求上就低于销售经理。基层销售员只要掌握基本的产品和行业知识,客户的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和执行力等。而销售经理除了以上能力以外,还需要具备公关能力,市场的规划能力,客户的管控能力,团队的管理能力等。

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员工的能力素质模型也不一样。企业在发展初期,营销人员的素质能力模型过多于偏向于创新能力,拓展能力,员工的忠诚度等。到了企业发展的中期,营销人员的素质能力模型就偏向于规划能力,管理能力,执行力等。到了企业发展的后期,营销人员能力素质模型就偏向于行业运作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绩效管理能力等。因此我们在建立企业员工的能力模型时避开一下三个误区:

一. 具体岗位上的员工能力素质越高越好。

某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能力素质高于岗位要求,自然就能创造出杰出的业绩;理论上说似乎如此,但实际上不能将优秀员工安排到他最合适的岗位上去,就会造成人才浪费,导致人才流失。

二.企业的能力模型的恒定的,贯穿于企业的发展之中。

某些企业在创立之初,就创建了企业的人才价值观;认为这是企业发展之本,列入企业的核心刚要。但实际上,随着企业的发展,这些所谓的价值观往往只是墙上的标语,早就名存实亡了。人才往往是跟着资本走的,有多大的资本就才能吸引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别抱怨招纳不到或培养不出人才,那是企业将人才标准定得太高了。

三.员工的能力模型等同于岗位说明。

上一篇:朱德和红军长征胜利下一篇:经典励志红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