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课活动方案

2024-07-07

幼儿园音乐课活动方案(共14篇)

幼儿园音乐课活动方案 篇1

1.感受乐曲旋律,运用创编的动作参与表演。

2.随乐曲合拍地做蚂蚁走路、打招呼等动作。

3.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和与同伴交流,享受表演游戏带来的乐趣。

材料准备:蚂蚁头饰(头箍与毛根条自制而成),图谱,记号笔,音乐《蚂蚁搬豆》(原曲为《不倒翁诙谐曲》)。

环境空间:幼儿围坐成半圆形或马蹄形。

活动过程:

1.出示“神笔”,师画小蚂蚁,引出主题。

(1)师: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神笔。看,这次它能变出什么小动物?(师当场画小蚂蚁。)师:我们和小蚂蚁打个招呼吧!在幼儿随意打招呼后,师尝试启发幼儿用这样的节奏进行打招呼。(拍拍拍拍拍,嗨,你好。)(自我评析:这样做的目的是将主要节奏前置,以降低学习的难度。)

(2)借助提问与表述,巩固幼儿对小蚂蚁特征的认识师:小朋友喜欢小蚂蚁吗?那谁来说说小蚂蚁长得什么样?幼儿表述后师简要总结。(六条腿、一对触角,头,身体,尾部。)师:小蚂蚁长得那么可爱,怪不得小朋友都喜欢。现在,我们也把自己变成小蚂蚁吧(提示幼儿戴上头饰)。

师:小朋友们都变成了可爱的小蚂蚁,老师就来做你们的蚂蚁妈妈吧。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公园走走吧!呀,我们小蚂蚁是怎么走路的?(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演示,然后师将幼儿动作巧妙组合,形成固定节奏。)集体练习蚂蚁走路动作(跑跳步)(走走走走走走)。

师:哟,这不是我们的好朋友红蚂蚁吗?孩子们,打个招呼吧!怎么打呢?

(个别演示,后优化组合: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花,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继续向前走,看见小树,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继续向前走,看见小蜗牛,打招呼。(走走走走走走,嗨,你好!)(自我评析:这里借助情境创设,看见小花、小蜗牛等,使走路与打招呼练习变得有趣味性。)

师:我们走得有点累了,坐在草地上休息一下吧!

师:我们刚才来的时候,都看见谁啦?随幼儿回答出示图谱,师幼一起理解图谱。

师:休息好了,宝宝们,我们把刚才的打招呼游戏连起来表演一下吧!

(走走走走走走,打招呼。)师:宝宝们,配上音乐一定会更好玩儿!我们先听听看,再来试试看。

播放音乐(幼儿听,师随图谱指示)。

再次播放,幼儿随乐曲逐步合拍地做蚂蚁走路、打招呼动作(二到三遍)。

(自我评析:图谱的运用,目的是帮助幼儿清楚地区分与掌握A段音乐的四个乐句,为合拍练习降低难度。)(2)发现豆子,创编表演蚂蚁传递信息的动作。

师:宝宝们,又有点累了,我们坐下来喝点水吧!

师:哟,宝宝别动,妈妈发现那边有个东西。哦,原来是颗大豆子,比妈妈的身体都要大好多倍。妈妈来试试看,能不能搬起来?(师示范,搬不起。)师:妈妈搬不起来,怎么办?(请别的蚂蚁来帮忙)那我们怎么告诉其他蚂蚁呢?(用触角传递信息,碰碰身体、屁股、触角、肩膀……)听音乐来一次(将消息告诉别的同伴)(走走走走走走、碰触角;走走走走走走,碰碰肩:走走走走走走,碰碰手;走走走走走走,碰身体。)出示图谱,听音乐完整演示一次(传递信息)。

(自我评析:这是A段音乐的重放。设计蚂蚁传递信息这一游戏情节的目的是: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帮助幼儿学习合拍地表演。另外,借助图谱使幼儿对乐曲理解的难度降低。)

(3)创编、表演搬豆动作师:这么大的豆子我们该怎么搬呢?(幼儿演示,然后师请幼儿听音乐演示:或联手推、或联手抬……)出示图谱,幼儿完整表演。

(自我评析:这是B段音乐。图谱的运用,使幼儿一下子区分出A、B两段音乐的不同,这也为蚂蚁搬豆动作的创编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3.完整表演,并尝试进行邀请舞游戏师:豆子终于搬到家里了,我们都累了,休息一下吧!(幼儿回座位)宝宝们,今天我们去公园玩的路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遇到好朋友,打招呼:豆子搬不动,告诉伙伴;最后大家一起把豆子抬回家。)师:听着音乐,我们来完整地表演吧(整体练习一到二遍)。

幼儿园音乐课活动方案 篇2

一、音乐情景游戏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时要想方设法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 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其中将音乐情景游戏化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不仅能够增强音乐活动的趣味性, 还能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大班歌曲《迷路的小花鸭》这首歌曲旋律优美、内容生动, 在简短的的几句歌词中包含了一个极富童趣、寓意深刻的小故事。教师可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扮演小花鸭, 在游戏中感受小花鸭的不同情绪,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歌曲《蚂蚁搬豆》可以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知道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初步理解一个人的力量小, 有困难要找同伴帮忙, 从而用音乐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此外, 还有许多歌曲能加入游戏, 如《套圈》《蜗牛》等歌曲, 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

二、注重幼儿音乐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

课前, 教师应该根据所教班级选择适合该班幼儿特点的音乐活动, 力求达到科学合理, 这样才能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有所侧重。如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可以选择给小朋友们开展《好妈妈》音乐教学活动, 让幼儿通过学唱歌曲, 扮演角色, 在“妈妈妈妈快坐下, 请喝一杯茶, 让我亲亲你吧, 我的好妈妈……”的歌声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体会母子之间的情谊。

三、教师的教学语言应生动活泼

因为我们所教学的对象是幼儿, 所以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应用切合幼儿实际、生动活泼的语言开展教学, 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幼儿音乐教学活动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要注意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使幼儿进入预设的情境。如教学小班《春雨沙沙》歌曲时,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察外面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说说春雨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接着教唱歌曲:“春雨, 春雨, 沙沙沙, 沙沙沙。小草, 小草, 在说话, 在说话。哎呀呀!我要发芽, 哎呀呀!我要长大……”让幼儿在倾听歌曲的同时, 静静体会春雨沙沙的美妙以及小草得到春雨滋润时的欢快, 最后鼓励幼儿学学小草发芽到长大的动作,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童真与童趣。

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应用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如大班歌曲《十二生肖歌》, 教师在教唱歌曲时, 可以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属相, 并让他们描绘一下自己属相的特征, 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幼儿对歌曲的理解程度, 激发幼儿学习歌曲的浓厚兴趣。

教学活动结束时, 教师应注意应用激励性语言, 引导幼儿开展创编表演活动, 使音乐教学活动目标得到落实, 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如《十二生肖歌》教学结束时, 教师可鼓励幼儿模仿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扮演角色, 让幼儿带着头饰一边扮演, 一边歌唱, 这样, 幼儿不但对歌曲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感受了动物们在歌曲中的神态, 而且对排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从而实现了音乐教学活动目标, 进一步拓展了教学内容。

四、在教学中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

倾听是感受音乐的最好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幼儿在倾听中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旋律, 留给幼儿倾听音乐的时间和感受乐曲旋律的机会, 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悟, 从音乐中获得体验。如教学歌曲《风儿找妈妈》时, 教师应该在教师播放或示范歌曲时让幼儿认真倾听歌曲。只有幼儿做到了倾听, 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歌词和乐曲风格。歌唱活动中, 能够做到准确地唱歌而不跑调, 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跑调现象之所以普遍存在, 我认为关键就是在音乐活动中缺失了有效的倾听。无论是钢琴、磁带伴奏或是师幼唱, 都应让孩子们去积极地欣赏, 借用听觉去理解和享受音乐美。如小朋友们在给小伙伴庆祝生日时都会唱《生日歌》, 但是往往会唱出三四个不同的音高, 这时候教师可以让孩子们静下来仔细聆听那些试唱标准的小朋友唱出的歌曲, 孩子们就会很快找到自己错在了哪里。接着, 教师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唱, 慢慢地, 大家就在一个调儿上了。由此可见, 聆听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一定要注重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

五、在音乐活动中重视幼儿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

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音乐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来组织教学,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发掘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目标, 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和创作的机会。如《郊游》是一首优美动听的四二拍儿童歌曲, 当幼儿欣赏完歌曲时, 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熟悉歌词, 然后让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 说说春天大自然的美, 白云、青山、绿水……当幼儿在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景之后, 还可以让他们将这些美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长此以往, 必将达到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之, 音乐活动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有效手段之一, 教师只有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 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富有艺术美感, 从而让师幼共同获得音乐活动带来的满足与快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幼儿园音乐课活动方案 篇3

关键词:幼儿 音乐教育 方案设计 课后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53-01

每年的暑假邵阳师范学校都会迎来特殊的学习群体,她们是来自邵阳全市各个乡镇的在岗幼儿园老师。这次农村幼儿园教师转岗培训,开设了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这节课,课时120分钟。这是一堂集幼儿音乐教学,幼儿音乐教学法,幼儿活动设计的综合课。尽管我们音乐组接到课题后多次开会研讨,并各按研讨方案围绕幼儿音乐教育最常见的歌唱活动与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进行了仔细的备课与教学,课后对其总结思考感觉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和学习。

1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触类旁通

首先在课堂里我与同学们学习给出的优秀音乐活动课设计方案后,我们试着总结了案例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由以下4部分组成:(1)情境设计符合教学主题;(2)技能训练放在活动中;(3)教学进行有层次;(4)活动设计具有完整性。

课堂里同学们大体能感受到优秀案例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也能就其中设计的某个环节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是在运用文字归纳总结上遇到了问题,而我认为之所以学习优秀的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指导以后的工作,把它收录成文字以点到面的学习才能在短时间里获得更大的收益。在后面的自主设计音乐活动环节,有着与优秀案例相类似的教学主题,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引用优秀案例中的情境设计。为了让学生不拘泥于此,在课堂上就情境设计发散思维,以便让幼儿集中注意力,快速的融入其中,从体验入手,有声音,有图片,有互动,有内在感知等,但不论那种情境设计都应与设计主题相呼应。在之后的情境设计中学生的设计就出现了很多生动的元素,有的是一副画,有的是一个故事,有的是音像资料,还有小游戏等。情境设计形式丰富多彩,并辐射到其它的设计环节里。

2 指引学生编写活动方案

在课堂里第二项大的教学就是给出新的幼儿音乐活动教材,编写音乐活动方案。很多优秀的案例确实可以直接为我所用,但是运用时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调整,因为学生、教师、教学条件,各不相同,甚至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运用时也不能一成不变。同时,教师在运用教案范例后,必须进行及时的反馈,对教案范例中的不当或不适用之出给以修正或调整,使之更加丰富、完整和科学。

对此我指导学生运用代入式编写活动方案,首先我们借鉴优秀活动案例的模本,定下活动方案的书写模块:(1)活动目标;(2)活动准备;(3)活动过程;(4)活动延伸。然后依据模本的框架仔细分析活动教案充实内容,最后把学生讨论出来的活动思路依次代入其中。在这个过程里,学员们积极发言,各种平时出现过在她们身边的活动都出现了,但更需要把这些活动进行改良或重塑让它们与音乐联系起来。在活动中能体现通过幼儿的听觉、视觉及身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从而把她们带进优美的音乐感受中以达到音乐活动的旨意。在抓住幼儿音乐活动的中心旨意的前提下结合活动方案让学生们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活动方案。

3 完善音乐活动的组织与实操

这堂课的最后环节是把已经设计好的音乐活动方案模拟试教出来。在座的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幼儿教师,对于活动试教还是有些经验,主动上台来试教的老师综合素质都还不错,下面的学员配合的也很好。这个环节问题大都出在了兼顾的面太多,组织的活动没有连接性与整体性。例如有位学员在音乐打击活动一课设计中,她共进行了包括有贴图认识音高的活动设计,有演奏打击乐认识打击乐器活动设计,还有欣赏演奏打击乐活动设计。每项活动她都设计的不错,但是一堂课究竟多少个活动才合适?没有权威的研究结论,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时间、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而定。事实是,我们在这一个案例中看到多个活动或者任务,但是接受到的信息却是刚开始有兴趣的时候就被转移了,注意力难以集中。显然,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活动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就单个活动而言更能吸引幼儿注意力,组织的活动能够与音乐感知相结合由浅入深就是优秀的。正所谓“用心品味才能有滋有味”。就整堂课多个活动的集合而言,职责明确、分工清楚、有区分度的活动效果更佳。

一堂引人入胜的活动课,必然有一个流畅的活动过程,即有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贯穿其间,目标明确、思路清楚、心无旁骛。而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扬长避短的组织音乐教育活动,更巧妙而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在实操中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活动效果。

4 建立追踪服务让课堂延生

这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课只有120分钟,但很受学员们欢迎,她们觉得非常有实用性,可惜的是时间太短,能够上台实操的老师有限,大部分的学员没有机会上台展示,而且她们教学的环境以及条件都有所不同,实际授课与实操方案也会存在差异,所以要想实操与改进只有真正走进这些农村转岗幼教的课堂中才能够实现。在今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教育受到革命性的挑战。如果把传统的课堂教育放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里,无疑比粉笔加黑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整合,对变革音乐学习方式、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让学校与学员们,教师与学员们交流指导实操的平台,让我们把知识带到每个需要帮助的学员身边,带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农村幼儿身边,这样让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这仅有的120分钟而将延续到她们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实现这堂课的真正意义。

本人担任幼师音乐教学九个年头,但这次课让我觉得在幼儿音乐活动课不仅仅是音乐专业技能技巧的运用,更多的是新的教学理念的运用,也是对我音乐教学的一次挑战,之前我所教的在校幼师的音乐课大都围绕音乐的基本技能技巧进行,如乐理视唱练耳,声乐等,这些都是音乐教育专业学科中最基本和最熟知的专业课程而针对这次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操课,在岗的幼儿教师则希望我能帮助她们打开思路,在已选定的音乐教材中,有更好的活动思路,和怎样把音乐知识放到活动中指导她们实操,是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自然也成为了我以后教学的努力方向,值得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参考文献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方案 篇4

【设计意图】

几年前一首“健康歌”给当时年幼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今天我们的幼儿园的又放起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看着孩子健康的舞蹈,机灵的坐着歌曲里的动作,我会心的笑了!幼儿园通过这次健康教案活动设计,充分的发挥了孩子们与音乐配合的天赋。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 欢快的情绪。能较清楚地演唱歌曲,并唱准休止符。

2.能根据歌词创编动作,进行歌表演。

3.感受运动身体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健康歌磁带

2.小猫、小狗、小鸡卡片

【活动过程】

一、 欣赏歌曲。

教师放健康歌录音,让幼儿欣赏,提问幼儿这是什么音乐?你听了这首歌想干什么?歌曲中唱到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在运动?

二、学习歌曲

1.引导幼儿仔细听一听歌里唱的是什么,把刚才听到的歌曲的歌词来按节奏朗诵,让幼儿知道有的地方要停顿,不能发出声音。

2.练声

1=C

5 6 5 4 3 1 | 2 1 2 3 5 — |3 3 3 5 5 5| 3 3 2 2 | 1-- — —|

我爱 我的 小 鸡 小鸡 怎样 叫 ? 叽叽 叽 叽叽叽 叽叽 叽叽 叽

我爱 我的 小 猫 小猫 怎样 叫 ? 喵喵 喵 喵喵喵 喵喵 喵喵 喵

我爱 我的 小 狗 小狗 怎样 叫 ? 汪汪 汪 汪汪汪 汪汪 汪汪 汪

3.教师弹琴,幼儿跟着唱歌。

三、进行创编动作

1.教师放录音,幼儿自由运动身体,创编动作。根据歌词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谁做的动作好,就用谁的,来调动幼儿创编的积极性,最后,创编出适合幼儿表演的健康歌。

2.引导幼儿跟音乐磁带快乐的边唱边做创编的`动作,比比谁的动作最漂亮最有力。

3.我们身体上还有什么地方也需要经常的做运动?

说了那么多的地方,能不能听着音乐做做看?什么时候做?我来做望远镜,找找你们有几种不一样的运动身体的方法。

4.集体初步尝试

四、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用这首好听的健康歌运动了身体,小朋友们高兴吗?我们要经常锻炼身体,每天运动我们的身体。我们身体才会长的棒,不容易生病。

【活动延伸】

幼儿音乐活动方案 篇5

1.感受乐曲雄壮有力的音乐节奏,跟随音乐表现“小猪盖房子”的动作。

2.能用打地基、搬砖头等动作大胆表现音乐中小猪盖房子的故事情节。

3.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已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

物质准备:《三只小猪》音乐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都有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吧,那最厉害的是哪一只猪呀?猪老三是怎样盖房子呢?今天我们来学学吧。

二、初步感受乐曲,跟随音乐表现“猪老三盖房子”的动作。

1.完整倾听音乐一遍,学习打地基、搬砖头的基本动作

提问:小猪盖房子,用了哪些动作,怎么做?

2.再次倾听,并随音乐做动作。

提问:刚才猪老三造了四个房间,哪四个房间?

3.再次倾听音乐,引导幼儿说说盖一个卧室需要搭几个砖头。

师:盖一个房子需要几块砖?

4.师幼扮演小猪盖房子的角色,尝试用打地基、搬砖头等动作表现音乐中小猪盖房子的故事情节。

师:这次,我是大灰狼,你们是猪老三,我来检验你们的房子到底牢不牢固?

三、尝试创编“猪老大和猪老二盖房子”的动作,随音乐玩“小猪盖房子”的故事情节。

1.启发幼儿依据木房子尝试自编盖房子的动作

师:猪老三的房子是一块砖一块砖的往上叠,那猪老二木片的房子,怎么叠呢?

2.随音乐表现“猪老二盖房子”的故事情节。

3.启发幼儿依据草房子尝试自编盖房子的动作

师:猪老二的房子是一块一块的木片往上叠,那猪老大的草房子,怎么叠呢?

4.随音乐表现“猪老大盖房子”的故事情节。

5.随音乐完整玩“小猪盖房子”的游戏。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方向与策略 篇6

一、感受音乐的第一步—聆听

谈到对音乐的感受, 聆听是最基本的一步。首先通过听来感受音乐的美好, 体会音乐的意境。对幼儿心灵的陶冶和听觉的发育都具有良好的作用。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让他们尽量通过综合多样的游戏活动去触摸、去感觉、去聆听、去体会, 体验所有的高低、大小、强弱的自然音律, 感受音乐的张弛有力。通过听让幼儿体会音乐的色彩变化、强弱变化、声音的高低变化、长短变化等这些音乐的基本要素, 为幼儿听觉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听觉意识的培养是律动、歌唱、游戏、音乐创作的基础。听觉意识又是注意力的基础, 听觉意识既是天生又是可培养的。这是教师在幼儿园音乐课程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音乐环境创造

环境设置是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独立专用的音乐活动室对于音乐活动的开展是非常有利的, 能一定程度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注意力和兴趣。音乐活动室 (或音乐活动区) 应配备相应的音乐教学设备等。幼儿乐器, 黑板、白板, 音乐挂图、拼图、教师用乐器都应配备。

从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应能较熟练演奏钢琴并边弹边唱歌曲, 组织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让音乐时刻渗透在幼儿的生活当中, 可以用音乐表现幼儿的日常行为, 比如, 起立、放椅子、如厕、收玩具、散步、回座位等等, 这都是音乐活动策略中必不可少的。

三、以节拍感觉与节奏训练为起点的活动策略

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的规律是, 节奏比音高更早被感知, 应注重幼儿通过自己听音乐感知其中相应的节拍, 一般情况下幼儿会不经意间感知到音乐的节拍重音并随其扭动身体作出相应有节奏的动作, 这是幼儿对节奏最基本的内在感知, 这在其听觉发育过程中同样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内在节奏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相关有趣和有意义的节奏活动来提高和发掘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对其听觉发育是有相当意义的。

节奏活动的组织教师可多方位地去考虑, 最基本的常用地方法是教师引导幼儿边朗读歌谣边拍手或拍腿、传球或边唱歌边用手拍节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在钢琴上弹出长短不同的音符让幼儿辨别其长短并用肢体形式表现出来。还有用不同的打击乐让幼儿随音乐演奏或教师带领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简单的乐曲都是好的尝试。单一的节奏活动, 教师要有多方位组织形式, 只有丰富的活动形式才能使幼儿感受音乐活动带来的成功和愉悦感。

四、具有综合意义的唱歌活动

首先, 教师应对所选歌曲做大量的前期案头知识储备工作。其次, 教师要熟练演唱和弹奏歌曲, 包括音准, 吐字, 声音等, 总之用美的声音把歌曲表现出来, 在活动设计上教师一定要仔细考量, 既要提高幼儿音乐能力又要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还应该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而在教育活动方向把握上下大量功夫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切忌不可就唱歌而唱歌, 在音乐活动组织形式上一定要有多样性。

五、幼儿体验音乐的良好方式———律动

(一) 在律动中激发幼儿对音乐节奏的良好体验

幼儿的天性就是喜欢游戏, 游戏是他们的好伙伴, 游戏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快乐体验。将音乐贯穿于游戏活动之中, 能让幼儿在玩耍中轻松愉快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学会歌曲、掌握舞蹈等。如扮演小鸟时, 需要跟随音乐节奏模仿鸟儿的鸣叫、小鸟飞翔、捉虫、嬉戏场景等, 通过生动有趣的角色表演感受节奏的变化。

(二) 在律动中引导幼儿感知音乐的强弱变化

在这里我们要谈到的是声势律动, 通常也称之为体态律动。就是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比做不同的乐器, 把音乐中的感受、体验, 如节奏、速度、情绪情感等用身体不同部位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律动中, 在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的同时, 教师注意引导幼儿体验乐曲的强弱、快慢及情境变化, 用声势律动让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乐段之间的过渡及不同变化。

(三) 通过集体舞让幼儿感受音乐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 集体舞是深得幼儿喜欢而且百跳不厌的, 也是幼儿感受节奏和旋律的一种良好方法。喜欢模仿是幼儿的天性, 也是他们最喜欢的, 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由简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 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形象, 使之大胆想象、创造、表现音乐。这样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欲、表现欲, 极大满足幼儿参与音乐表现的愿望, 从而学会合作, 促进与同伴之间的友好相处, 将音乐的强大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浅析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 篇7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64-02

目前我们大部分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以听光盘和磁带开展活动。大部分老师不懂得基本的声乐知识和音乐识谱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的音乐活动也需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老师的专业素质要不断的提高。为此,我想就我在幼儿音乐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解决方法。

一、音乐教学活动的误区

误区一:幼儿的歌曲特点是节奏简单、简短重复性强。我当初觉得孩子容易学会,于是就将歌词从头到尾的教唱,我认为他们学三四遍可能能记住。可是孩子们的表现却令我非常失望。有的孩子把歌词记混了,有的不能重复老师教过的歌词,还有的同学连歌词的复述能力都不具备。

误区二:我总是按部就班的将课本的知识传授给幼儿,致使幼儿对所教的音乐知识不感兴趣,课堂效果非常不好。诸如,有的音乐是音乐欣赏课,幼儿只需要能注意倾听其中的旋律就可以了,我却要求幼儿把这些旋律也唱出来,结果孩子们在跟唱的过程中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鸦雀无声。

误区三:在教授英语音乐课的时候,我认为孩子只要跟着老师说英语就可以了,不用加入汉语的成分,也不需要懂得汉语的含义,幼儿只要能把单词顺下来就可以,女孩子比较配合,有几个男孩子对所教内容不能理解,就不跟随着唱,甚至把眼睛一闭,根本不再理会老师,提出明显的抗议。

误区导致的结果:幼儿不能积极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提到上音乐课就有种排斥心理或者拒绝上幼儿园。

二、有效音乐课的措施

1.词语替换。发散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它是抓住一条主线,扩散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的一种思维方法。如果将这种方法巧妙用于幼儿的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将会有较好的效果。例如,在小班的《世界真美好》的唱歌活动中,幼儿在熟练掌握基本的歌词后,教师可以启发幼儿想一想:农场里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他们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呢?这个时候幼儿会展开自己的想象,联想自己实际生活中所听到的或者看到的各种动物的叫声和样子,然后叽里呱啦地说出来。在这里,幼儿需要掌握两个要点:一是动物,二是与动物相对应的特点。例如大公鸡,喔喔叫;大象伯伯慢慢走;小猴子真顽皮;小黄莺高声叫;小海鸥真勇敢,飞得高来飞多远;小青蛙呱呱叫等,这些都是比较形象的特征,我们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替换,让幼儿感受用相同的韵律唱出这些歌词来,进而陶冶他们的美感。老师在教授其他的儿歌时,在改变句式的情况下替换名词、动词或者数量词和形容词,只要灵活运用就可以。

2.图画描绘法。唱歌是幼儿园中常用的音乐活动,教师在组织此类活动时,通常要范唱好几遍,才能使幼儿对歌词的内容得以理解和记忆。如果我们使用思维教育中的图形认知的方法,幼儿则更容易掌握。图形认知即对具体形象性的理解,在组织唱歌活动时,用线条、彩、画等形式去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或者音乐形象,幼儿就可以在轻松记忆这些图像的同时,理解并学会这首歌曲。例如,在教授《三只小“马”》,歌词里反复提到小海马、小河马、小木马,这三只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海马生活在海洋里,小河马生活在大河里,小木马生活在公园里。教师可以將歌词中的事物用图画表现出来,当这些图片出现在黑板上,幼儿不用记住歌词,只需看到图片就知道要唱什么了。教师边唱歌边画出这些形象,不用画得很好,只要能够被幼儿认识即可。幼儿时期的学习都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有了具体形象的知识,歌词中的抽象事物会更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运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学习途径,会让幼儿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听了歌曲后,自己绘画出歌曲中描写的情景和事物,这样可提高幼儿的发散性能力。

3.身体表现法。在音乐活动中,用身体表现音乐即用简单的图形动作创编舞蹈。创编活动在思维教育中包含了认知评价、发散等多重思维能力。其中认知活动时各种活动的基础是要理解音乐语言,然后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脑中可见的形象,然后在对音乐与形象进行基本的评价、判断后,幼儿即可用身体动作进行表现。例如,在创编舞蹈《蜗牛与黄鹂鸟》的活动中,幼儿要根据乐曲大胆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境,在通过观察和模仿对蜗牛的爬行以及背着壳前进,和对黄鹂鸟飞动的样子以及叫声和高傲的表情等各种动作的认知,使转换、评价、发散等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发展。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简单节奏与旋律的歌曲,让每个孩子选择一个音符,先比较音符的高低、长短,用自己身体的位置高低与姿态保持时间对音乐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这样就仿佛形成了音乐的旋律。在近些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让孩子排成各种对性,如横排、竖排、源泉等,更能体现这种活动的趣味性、流动性和变化性。

4.和声歌唱法。幼儿园的音乐以歌唱为主,而歌唱又以集体合唱为主。我们常常会发现,集体歌唱活动终会出现幼儿唱的速度不一,有的幼儿性子比较急唱的比较快,声音以大吼为主;有的幼儿则比较内向,不敢出声;还有的幼儿声音比较柔和。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比较低,重在参与的过程,不要求唱的质量。如果运用思维教育对幼儿进行引导,加入简单的和声歌唱练习,儿童就能逐步注意自己的声音与他人声音的关系,并使自己逐渐融入到集体中。

音乐中的音符是幼儿不能理解和看见的。音乐中音的高低和长短,音乐的开始与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相对比较抽象,幼儿不易把握,需要老师反复的教唱。如果把思维训练和音乐教学活动相结合,音乐活动就能更加生动有趣。

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音乐活动的结合运用,在智力方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为幼儿提供自主探索和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有了自由欢乐的音乐气氛后,就能激发幼儿潜在的创造性、表现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以发展,最大限度的体现幼儿活动的主动性,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悟,并健康快乐的成长。音乐活动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陶冶情操。音乐能锻炼幼儿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从而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

幼儿音乐活动方案精选 篇8

培养幼儿转换节奏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反应的灵敏性。

准备:

《海狮顶球》音乐,图画卡片海狮4只,皮球4个(其中两个画上__节奏型,两个画上_节奏型)。

玩法:

幼儿围成圆圈,老师把4个球任意放在4只海狮头上成一个节奏型,幼儿起立按此节奏型在圈内边走边做节奏动作,如跺脚、拍手、拍肩。乐曲停,教师变换球的位置,幼儿站立拍出新的节奏。

规则:

幼儿园小班音乐活动方案:小小鸟 篇9

1.进一步熟悉歌曲,学会演唱歌曲;

2.能运用身体各部分与同伴接触进行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小鸟的图片、音乐,小鸟头饰若干,树林背景。

活动过程:

1.发声练习:《我爱我的小动物》

2.熟悉歌曲《小小鸟》

(1)倾听旋律和幼儿一起一边手指游戏一边演唱歌曲;

(2)幼儿自己边玩手指游戏边唱(手指游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

(3)请个别幼儿到前面,与同伴两人玩手指游戏(一人用一个手指做小鸟),边玩边唱歌(强化记忆歌词)

(4)分别请几组幼儿到前面自由结伴,同伴两人玩手指游戏;

3.幼儿迁移手指游戏的经验,自幼结伴做游戏。

(1)老师扮演小鸟和幼儿一起表演《小小鸟》,鼓励幼儿说说小鸟的各种动作;“小鸟怎样点头?”“小鸟怎样和同伴碰一碰?碰哪里?”

(2)请个别幼儿到前面和老师一起找同伴表演唱《小小鸟》,并尝试在唱到“碰一碰”处,用身体各部分与同伴接触。

(3)请幼儿自己寻找同伴边演唱边游戏。

浅谈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 篇10

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使幼儿萌发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乐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而幽默的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现音乐的真、善、美。然而音乐毕竟有它的特点,它不像造型艺术或语言艺术那样直接地描绘事物,除了少数声音(如动物和交通工具鸣叫等)能用乐器直接摹仿出来以外,一般都是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来塑造艺术形象的,有很多音乐作品甚至没有具体形象,仅仅表达了某种感情和意境。那么,如何组织缺乏生活经验的幼儿进行音乐欣赏,让他们感受和认识音乐中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从而进入音乐作品的意境,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丰富幼儿有关的知识经验

幼儿在欣赏音乐作品时,离不开生活实践和认知能力,因此,丰富幼儿有关知识经验是幼儿对音乐产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选择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相吻合的作品,是接受欣赏内容的前提。如大班幼儿在听了钢琴曲《瑶族舞曲》后能有声有色地谈论他们的感受:“我好像看到一位阿姨在跳舞(她边说边举起双臂做了个优美的动作),旁边有许多人在拍手,后来有许多人跟阿姨一起跳舞。”如果没有看过喜庆的场面和少数民族歌舞表演,就不可能对乐曲热烈欢快的舞蹈性质有所感受,也不可能产生那样的想象。倘若把这首曲子给小班幼儿欣赏,恐怕不会有如此的欣赏效果。

二、教师应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结合歌(乐)曲的目标、内容,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为之而动。如欣赏音乐作品《摇篮曲》就可以创设这样的音乐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房里一教师扮演妈妈,边哼曲子边哄宝宝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就被这优美、安宁的音乐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以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欣赏质量。

三、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幼儿欣赏音乐的情趣和积极性,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音乐欣赏是一个审美过程,在实施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必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把各方面的教育内容互相联系起来,彼此渗透,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听、唱、奏、舞、画等方法,发挥综合教育的功能,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里,列举一个综合的音乐欣赏活动:春天,大自然到处充满着生机,教师带着幼儿到动物园去参观,有重点地引导他们观察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回来后,结合图画给幼儿朗读有关小动物的散文诗,接着让幼儿自编谜语,描绘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的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幼儿欣赏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当一阵轻快的音乐响起时,有的幼儿说是蹦蹦跳跳的小兔子,有的幼儿说是玩皮的小猴子在爬上爬下找食吃……当缓慢低沉的乐曲出现时,幼儿显出略带紧张的神态:“笨重的狗熊来了”、“大象甩着鼻子慢吞吞地走来了”……边说边学各种动物的神态动作。教师因势利导,要求幼儿听音乐自编“小动物跳舞”。结果,每个孩子的感觉、动作与音乐性质都十分吻合。

四、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诱发他们进行联想、想象和创造

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音乐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活动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同时,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由于幼儿的生活背景、记忆储存和想象不尽相同,所以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就有所差异。教师应允许幼儿根据不同的感受、理解进行创造表现,只要有幼儿自己的创作意图,哪怕在成人看来“离谱”,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还应注意留给幼儿更多的创作空间,使他们的创造力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应有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策略,让孩子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大胆想象、充分表现,让音乐活动能够真正生动活泼地开展,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e]

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篇11

(一) 内容选择“适宜”

首先,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教材最好具有一定难度, 经过幼儿的努力能够达标。除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外, 教师还必须考虑到音乐教材本身的趣味性、情境性、游戏性。如《三只猴子》是一首幽默、有趣的歌曲, 歌曲的内容是一个情景故事。又如中班歌曲《小青蛙》, 角色是幼儿熟悉的小动物, 歌曲的旋律明朗、轻快活泼, 特别是副歌部分, 青蛙的叫声节奏明快、朗朗上口, 适合幼儿边唱边表演, 增加了游戏性与趣味性。

(二) 玩法设计“有趣”

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努力把游戏快乐的因素添加到音乐教学设计之中, 自然渗透在整个音乐教育情境之中, 从而让学生快乐而不知疲倦地投身于音乐学习之中。歌曲《小青蛙》的设计提倡在玩的过程中学唱新歌。我们以游戏“小青蛙捉害虫”为主线, 扮演“荷叶”的幼儿通过控制歌声的大小, 让“小青蛙”能听辨歌声的暗示找到“害虫”。游戏玩法设计新颖有趣, 歌唱成为参与游戏的需要并贯穿整个游戏过程, 而幼儿也在一遍又一遍快乐地游戏中, 自然而然地学会歌曲。

(三) 规则拟定“合理”

教师拟定的规则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游戏的趣味性, 因此, 教师要注意所拟定的规则的合理性。

1. 规则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规则的制定既要考虑游戏任务的需要, 也要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如果规则过难, 超过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 就会出现屡屡违规。教师再三说明和提醒幼儿遵守规则, 导致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 反之, 可以使幼儿产生一定的游戏性体验。

2. 规则要明确、严谨。如果规则的制定模棱两可, 幼儿容易引起争执。

3. 尽量不使用制约幼儿行为的纪律性规则。规则过于强硬, 会破坏活动的游戏气氛, 削弱幼儿对活动所可能产生的游戏性体验。

4. 规则太繁琐, 影响游戏成效, 一般规则以2-3条为宜。

5. 尝试与幼儿协商制定规则。

在规则执行的过程中, 幼儿通过反复验证、修改, 重新制定的循环过程中, 逐步完善规则, 并最大限度地支持自己拟定的规则, 更好的完成游戏。

例如, 中班音乐游戏《小青蛙》, 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制定游戏规则:其一用歌声的大小引导青蛙找到“害虫”, 歌声越来越小表示青蛙离害虫越来越近, 歌声越来越大表示青蛙离害虫越来越远;其二游戏前“青蛙”要闭上眼睛;其三其他朋友不能用语言或是动作提醒“青蛙”“害虫”的躲藏位置。从学生的角度说, 他们喜欢适合自己的游戏, 游戏规则的制定应注重可行性、适宜性。

二、精心组织, 有效实施, 实现快乐成长

(一) 角色转变“融入”

游戏中教师从“主导者”变成游戏的参与者、协作者, 和幼儿成为平等的玩伴关系, 缩短距离, 教师的要求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1. 游戏参与者。

在“小兔乖乖”的音乐活动中, 老师戴上兔妈妈的头饰, 幼儿很自然地明确了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兔宝宝, 教师以兔妈妈的口吻组织活动, 营造活动氛围。

2. 游戏协作者。

在音乐活动“三只猴子”中, 幼儿扮演猴子在床上跳, 教师为幼儿现场演唱, 让幼儿合着歌声按节奏跳,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游戏情况调整演唱速度, 为游戏提供有效支持。通过角色转变, 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 营造轻松愉快、自由平等的氛围,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游戏。

(二) 教师指导“适度”

游戏过程太难, 幼儿就会失去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和兴趣;反之, 一学就会也会感到无趣。所以, 一定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近期发展特点设计、调整游戏。创设“高结构低控制”的教学环境, 在选择内容、设置情境、预设组织环节等过程中, 可以从教育者的角度有更多的预成性考虑, 尽可能地丰富师幼、幼幼互动的形式, 提供给幼儿更多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 引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三) 教学方法“灵活”

1. 玩中学。

在玩中学, 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游戏中, 没有生硬的指令与教导, 只有快乐的游戏, 还有符合自己能力与意愿的挑战, 以及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与互动。

2. 模仿中学。

幼儿有好模仿的天性和本能, 因此提供正确的、熟练、富有表情、能正确体现作品音乐形象的示范, 供幼儿模仿, 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但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模仿, 排除想象力和创造性。因为每一个幼儿都与众不同, 都有不同的创造需求, 以及独特的创新能力。

3. 创造中学。

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因此, 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 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 如在音乐活动《小瓢虫》中教师引导幼儿在一次次感受音乐的基础上, 在一次次用肢体语言表现的基础上, 引导幼儿想象“小瓢虫还会停在哪里?”幼儿想象创编的欲望大大加强, 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 学习品质“提升”

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是音乐教学的新的尝试, 它将音乐活动内容溶于游戏的形式中, 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方式, 尊重幼儿, 它推崇主幼学习音乐, 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自主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想象力的开发, 使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及分享等, 提升学习品质。

音乐活动游戏化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各种合理需要的满足, 追求的是“游戏音乐, 快乐成长”的主旨。如何发挥音乐活动游戏化的最大价值, 值得每一位幼教工作者认真对待, 我们课题组将继续努力编制更多更好的音乐游戏, 让幼儿在快乐地音乐游戏中实现自我成长。

摘要:音乐是幼儿把握世界的重要手段。长期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表明;游戏是幼儿特殊形式的一种审美活动。幼儿热衷于追求游戏过程中的快乐,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 倡导的是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地游戏情境中, 让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 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篇12

第二层次目标--音乐教育总目标

第三层次目标--各年龄段音乐教育目标

第四层次目标--具体音乐教育目标

(二)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原则

1、“以美感人”--以“审美”为核心的幼儿音乐教育

用美好的音乐感召幼儿,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活环境和音乐中蕴含的美,熏陶自己心灵世界的美,插上想象的翅膀,进入音乐美妙的境界。

2、“以乐施教”--以游戏为手段的“愉悦性”的幼儿音乐教育

让幼儿与音乐一起玩,在快乐的游戏中自主探索音乐的奥秘,学习并大胆尝试用个人喜爱的方式来抒发和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以情动人”--以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音乐教育

小学音乐活动方案音乐教学活动 篇13

一、歌曲《巴塘连北京》《迷人的火塘》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课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歌曲《巴塘连北京》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初步了解中华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2、培养学生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少数民族音乐;

重点、难点: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区分;

教学过程:

一、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听完之后请你告诉我这段音乐的风格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面?演奏的乐队事中华民族乐队海狮西洋管弦乐队?演奏形式是合奏还是独奏?

二、到底是什么喜讯从北京传出来呢?大家都是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祖国的心脏,在1976年又一个重大喜讯从那里传出来,人们听到了这个喜讯之后是怎样的一个心情呢?从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出,下面完整的欣赏一遍乐曲。

三、用手指来告诉每个段落的进入。

四、乐曲中哪段最有力,哪段最抒情?

五、跟着哼唱这两段旋律;

六、这里还有一首和北京相关的歌曲《巴塘连北京》,一起来学唱;

1、认真聆听歌曲范唱;

2、一起用2/4拍来指挥;

3、老师范唱中间比较难掌握的节奏;

4、学会歌曲之后加进几个藏族舞蹈的简单动作,边唱边跳;

课堂小结: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有限,以后还要多进行这样的训练。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迷人的火塘》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

教学目标:

一、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以及他们的音乐风格。

二、了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重点、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同学能说出多少个少数民族?

二、今天我们要学唱的这首歌曲你能从歌词里听出是哪个少数民族吗?_

三、聆听歌曲范唱;

四、你知道火塘在侗族同胞那里象征着什么吗?侗族同胞在喜庆节日的晚上,生起篝火围坐在火塘的四周唱歌跳舞,抒发他们对生活的憧憬,火塘象征着欢乐的时光。这就是侗家的风俗。

1、老师范唱。

2、重点演唱第四乐句(即第7、第8小节),引出切分节奏;

讲解书上___是什么节奏,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学过的节奏对比一下,他们之间有相似点吗?

3、唱歌词,老师可以在学生唱好了第一声部的时候,加入第二声部的演唱。

4、带领学生唱第二声部,尤其注意第二声部进入时的节奏,休止两拍,把能唱第二声部放在一组,剩下的同学唱第一声部,老师也带唱第二声部。

5、今天我们除了了解侗族的歌曲之外,还要去另外一个少数民族那里看看,听听。

6、聆听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

在我国云南省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同胞,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有彝族、傣族等,在云南的西盟、沦源等地居住着另一个少数民族——佤族,他们世世代代在那里狩猎、耕耘,他们的音乐与他们的风俗一样古朴、粗犷;

7、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绪?(热情、欢快)

8、歌曲最后的江三木啰是佤族的语言,表示欢乐、友好的意思;

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四步曲 篇14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 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欣赏活动, 能够使幼儿接触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 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 丰富幼儿的欣赏经验, 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能够愉悦幼儿的情绪, 启迪幼儿的智慧, 激发他们的想象力。那么, 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 如何开展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呢?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妙用听前提问法, 引导幼儿进入音乐的世界

“听”的参与是欣赏音乐作品的关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 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听前提问法。

听前提问法, 就是在听音乐前,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幼儿提一些简单的带启发性的问题, 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欣赏的一种可行方法。比如大班音乐欣赏《维也纳时钟》, 这首曲子很有特点, 它里面有很明显的时钟走动的“滴答”声。在欣赏前可以对幼儿说:“听一听, 这首音乐里有什么特别的声音?”这时孩子们都会静悄悄的认真仔细的听这段音乐, 并且听完后会很兴奋的告诉你他听到了什么声音, 还会猜想那个声音是什么发出来的。虽然问题很简单, 但能使幼儿全神贯注地听, 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 充分发挥了幼儿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 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二、调动多种感官, 帮助幼儿感知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 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 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们知道, 成年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 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 因此可以开展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 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比如在《维也纳时钟》的欣赏中, 加入打击乐器的表演, 幼儿可通过打击乐器敲出的节奏的快慢, 去进一步辨别音乐的乐段, 巩固理解乐段中的内容, 感知女孩起床和小闹钟在工作的不同的节奏, 女孩起床是慢慢的, 很抒情的, 听起来很舒服, 而小闹钟工作的时候节奏像“小鸡啄米”像“机器人”一样。另外, 还可以通过音乐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幼儿自己对乐曲的感知和认识。又如《维也纳时钟》小女孩起床时可以用伸懒腰的动作来表示, 而小闹钟工作时可以用敲榔头的动作, 也可以用摇摆脑袋的动作。这样就更能引起幼儿参与音乐欣赏的兴趣, 形成一种主动欣赏的积极状态, 从而也较好的感受和理解了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

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帮助幼儿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因此光靠“听”是完全不够的, 需要用多种手段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从而才能达到欣赏音乐的目的。普通心理学的感知觉研究早就指出:人在感知一个特定事物时, 开放的感知觉通道越多, 对特定对象的把握 (理解、记忆) 就越全面、越精确、越丰富、越深刻。另外, 近百年来, 音乐感知心理、音乐教学心理的研究也反复证明:音乐感知活动不仅是一种听觉感知的活动, 而且是一种多感知通道协同工作的感知活动。因此, 对幼儿来说, 可见的、可控制的、外显性的、参与性音乐操作活动, 是倾听、欣赏活动的主要伴随方式。在音乐欣赏中, 教师可以借用舞蹈、美术、图形谱、活动教具、游戏、故事等形式, 帮助幼儿形象地感受音乐。

如“借助故事欣赏法”。在欣赏《维也纳时钟》时, 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故事:“早晨爱睡懒觉的小女孩被小闹钟叫醒了, 女孩懒懒得伸了个懒腰, 不想起床。”……故事讲完了, 孩子们还想听, 就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再听一遍故事。当孩子们再次倾听音乐时, 教师适时地进行讲解、提示, 帮助幼儿理解。当幼儿已经基本熟悉音乐的大致段落, 就可以请幼儿为图谱排队了。这样的过程能够帮助幼儿梳理并区分音乐的段落, 并且图谱上的图形更能加深幼儿对音乐中故事的印象, 从而对音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如“音乐内容游戏化”。小班第一学期的音乐活动《秋天》, 这是一首带有一点抒情色彩的歌曲, 节奏稍慢。教师引导幼儿想象树叶落下来的景象, 并且让他们扮演小树叶宝宝, 从树上飘落下来, 慢悠悠的、轻轻的, 最后全部落下来之后就没有声音了, 最后一串音节的反复与几组和弦, 教师提示幼儿:清洁工把“小树叶”扫到垃圾桶里去了——游戏收尾, 孩子们回到自己座位上。这样他们自然就能理解音乐表现了秋天来了, 秋风扫落叶的情景。游戏提高了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更有利于幼儿理解乐曲的内涵。

四、教师通过自身的角色参与, 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进行情感表达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 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 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能, 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 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教师个人的情感能力与技巧, 也是区分“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因此教师自身的角色参与对幼儿音乐欣赏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学会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不仅仅是教师, 还可能是各种各样的角色, 如鸭妈妈、鸭孩子;放牛娃、牛犊;观众、演员等。教师要十分乐意和善于扮演这些角色, 以逼真的表演把幼儿带入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学会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红绸舞》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 表演时, 应突出强拍处向上的“甩”劲;《赶花会》的A段音乐轻快活泼, B段较为舒展柔美;《牧童短笛》的A段清新悠闲, B段活跃欢快;《京调》A段流畅淋漓, B段高唱低吟, 亮丽委婉。教师学会区别各种音乐、特别是性质相近音乐的作品之间在情绪、情感上的细微差异, 能够准确地参与表现和传授。通过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熏陶, 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丰富。

音乐欣赏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是比较有难度的领域之一, 同时它又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永恒的课题, 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 拓展其外延, 才能赋予这一课题以新的活力。在实践中, 我感到音乐欣赏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审美情趣与审美情感, 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带来的愉悦, 体验自由表达与创造的乐趣。音乐以的各种“美”的形式, 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卡尔奥尔夫认为:“完全没有音乐感觉的孩子是罕见的, 几乎每个孩子都能理解和享受音乐。”在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以上四个步骤, 层层深入, 使幼儿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幼儿对艺术的热爱, 使他们在快乐中得到心灵的释放、触动和表达, 从而为其一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智慧力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区食品安全知识讲座下一篇: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特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