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

2024-09-03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共13篇)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 篇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内容理解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以下正确/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1、提高阅读能力,短时间内把握文本信息;

2、掌握现代文阅读各种设错陷阱:曲解文意、篡改原文、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强加因果、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

答题技巧

1、快读文章,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

2、审清题目要求,如“正确/不正确”“符合文意/不符合文意”等。

3、看选项,回归原文划出原句,排除迷惑选项。

注意以下几类词:

①年代时间、数据;

②修饰限制程度或范围的词——大概、基本、关键、最、部分、凡、全、仅仅、几乎等;

③逻辑关联词——因此、由于、不仅……还、只有……才、只要……就等;

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4、比对选项和原文,无法完全判断选项正误时,圈出疑惑点,比较哪个问题更明显。

(二)布局谋篇题

提问方式

1、以……标题/开头/结尾/布局,有什么作用/艺术效果?

2、赏析文中重要的语句或如何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

注意事项:阅读主观题答题要从文中来,直接来源于文中或在文中提炼。

答题模式

积累答题术语,从思想内容和结构上两方面入手。

1、点明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结构上”的作用:

(1)开头:开篇点题,统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2)中间: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充实内容。

(3)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强化作者情感。

2、指出在“思想内容上”的作用:

(1)联系本句的含义。

(2)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

(3)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

(4)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三)语言修辞题

提问方式

1、说明……词/句子的含义?

2、……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注意事项

积累各类修辞手法的作用:

描绘类:生动、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突出强调、凝练集中,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表达类:增强语气,强调、强化,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答题模式

1、确认词/句子的修辞手法,联系修辞本身的作用。

2、结合具体的句子语境,联系前后句、文章主题深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断句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

1、特殊字词断句。利用句子的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文言虚词、文言实词等断句。

2、句子结构断句。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问题。

答题技巧

1、要通读全文,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二)文学常识题(选择题)

提问方式: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注意事项:主要考察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文书的名称、朝廷的官职、礼仪及某些避讳的说法等。

答题技巧

1、文学常识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

2、实在选不出来,一般影视或小说中涉及最多,最常见的错误率越大,主要是迷惑考生。越是生僻的知识正确性可能越大。

(三)翻译题

提问方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事项

1、保证语法的准确性。

2、找准重点词。

3、六不译:地名,人名,官名,年号,帝号,古今义相同的词。

答题技巧

1、重点词汇直接翻译,抓住采分点。

2、利用特殊句式得分。判断句要翻译出“是”、省略句要译出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被动句变成正常语序。

(四)诗词鉴赏题

提问方式:本诗的第四句广受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分析诗中的情感。

注意事项

1、古诗鉴赏重在字句的理解,要把握好意境。或低沉、或昂扬、或沉郁、或思念、或冷漠等,由此再落实到词句中;

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历史时期隐含的信息,确定大的情感基调;

3、注意诗歌中的意向和关键词,理解诗人为何有这一情感。

答题技巧

1、相关句子写了什么内容(景物),描绘了什么意境;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3、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光答“表达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五)名篇名句默写

提问方式

1、空出两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填空。

2、某篇诗中“___,___”两句描写了……的景象。

注意事项

注意平时的默写落实,防止音对字错的现象,多写诗词中的生僻字,易错字,不要只背不练。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成语部分

提问方式:以下句子中,成语表达正确的是?

注意事项

注意成语表达的出题陷阱:

望文生义: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前后矛盾,从逻辑事理的角度推敲存在问题。

褒贬失当。如:社会上各种腐败现象如雷贯耳。“如雷贯耳”是褒义词,形容名声大。

语境不合。如:润兴饭庄早已琵琶别抱。“琵琶别抱”专指旧时妇女改嫁。

重复赘余。如:让人贻笑大方。“贻笑大方”指内行的人笑话,不能再加“让人”。

(二)语病部分

提问方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注意事项

1、寻找句子敏感点,积累平时经常出现的病句模式。

2、合理判断句子顺序:

①分析句子成分。找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成分残缺赘余、语序不当等错误;

②判断句子逻辑。找出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错误。

敲黑板:语言文字运用部分主要靠日常记忆,病句总结模式,基础部分的积累不要偷懒哦。

四、写作(60分)

写作类型: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注意事项

1、谨慎审题,切忌跑题。

2、切忌题目忘写或字数不够。

3、字迹清楚,卷面干净,切忌潦草

4、作文注意分段,五六段为佳。

5、确定好作文文体是议论文/记叙文,切忌四不像。

答题技巧

1、审题,找准材料立意

全面解读材料,审材料、审提示、审要求,辨明主次。

2、题目紧贴材料,抓住老师眼球

拟题要求: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如写道德类材料,“莫使道德向隅而泣”“看客们,醒醒吧!”等题目很能博得好感。

3、适当运用题记

题记要与材料关系密切;语言要简洁,一般控制在一行字以内;防止题记与题目、文章首段的内容重复。

4、开头紧扣主题,观点鲜明

简练开头,最好两行半字数。同时,可运用多种方法开头,如六要素开头、悬念开头、修辞开头、典故开头、诗文开头等。考生要多积累文学典故、名人名言或万能开头,考场灵活运用。

5、正文内容多引用素材

注重积累正反对比的素材、新颖或引起关注的热点素材,使文章充实有说服力。

6、结尾总结、深化论证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 篇2

文学作品阅读题, 既考阅读能力, 又考表达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全神贯注认真揣摩文章的形 (材料内容) 与神 (观点态度) , 整体感知全文的内容和观点, 做到“句清段结篇回扣”, 及时标记文中重要的信息, 为正确地把握全篇主旨及答题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要理清行文的大思路, 高屋建瓴地把握文章, 不为个别地方的理解障碍所缚, 做到“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在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的前提下, 就可以按如下步骤答题了。

一、审读题干要求

审读题干, 弄清要求, 是正确答题的前提。不少学生草草读题就开始作答, 往往答非所问, 似是而非。“审读”的要求, 就象审犯人一样, 不放过任何一点题干中的有用信息, 且在答案中要全面、充分反映出来。一要“审”答什么, 如17题分析作者对“人”和“时间”关系的观点和态度。二要“审”怎么答, 如16题“简要概括”, “简要”就不能啰嗦繁杂, “概括”就不能照抄原文。三要“审”答案信息所在。如15、16、17题“文章……”, 说明组织答案要整体观照文章。有时要求读某段或某几段回答问题, 则应重点分析相关段落。

二、锁定答题区间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来源, 除鉴赏评价需鉴赏者作出个性评价外, 其余题目的答案都能在原文的某些区间 (句段) 找到答案的信息来源, 这个区间 (句段) 是答案的材料库和信息源, 只要锁定, 就能删繁就简, 目标明确地思考和组织答案。例如15题梳理作者的思路。题干有提示语“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 暗示梳理思路要抓住“人的成长 (即时间线) ”来进行, 文中开头有“我童年”, 第三段“我上初中”, 第五段“十几年前的一天……发现一根白发”, 自然可以梳理出“童年时代”、“青少年时代”、“成年后”几个时间段。同时答案还应包含“对时间的感受” (题干要求) , 从第一段不难看出“人的生活和快乐受时间支配”, 2—3段不难感受“由冷落时间到感受时间无处不在”, 5—7段不难发现“时间隐藏在生活里”, “时间引领生命”的含意。

三、筛选答题信息

锁定答题区间后, 就要根据题干要求, 从文本中辨析筛选出与问题相关的答题信息加以标识, 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答案的要点, 只需按题干要求稍加整合, 即可成为答案。如16题“文章描绘了时间的各种行走方式, 请简要概括”。文章第1—2段写挂钟里时间的行走, 第2段有“走得不慌不忙, 气定神凝”这样的关键词;第3段写手表里的时间行走, 有“它跳得静悄悄的”这样的关键句;第4段写了“时间”的多种行走方式, 段末用了“匆匆”一词概括其行走特点;第5段写我发现第一根白发, 感受“时间……在我的头发里行走”;第6段写时间在自然界和人的生命中流逝, 原文有“持之以恒, 激情澎湃”这些关键词写行走方式, 最末一段写时间“引领我们一直走到地老天荒”, 表达人与时间“相依相偎”。

四、按要求拟答案

有的同学答案写了一大堆, 其中也隐含了一些答案信息, 但得分很低, 原因就在于答案似是而非, 若即若离, 不能很好体现题干要求。题干要求分条作答就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就不能直接照抄原文句子;有字数和表达要求就不能随心所欲作答。只有增强答题的针对性, 才能有效提高答案的得分率。如第14题, “怎样理解”, 是要考生把抽象和含蓄的表达具体化和明确化;“在文中的含意”, 则要求理解不能脱离语境架空分析。如果只关注句中“曙光”、“明丽”等词, 以为在歌颂时光就脱离语境了, “它”指白发, “刺痛”是理解的关键, 表明作者惊叹时光的流逝, 从初生的白发中发现了生命衰老的征兆, 全句表达作者从白发中发现生命的衰老, 惊叹岁月的流逝。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3

一、 合理安排顺序,把握题目关联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角度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理解文章的主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在高考考场上,学生担心时间不够用,压力会很大,因此不能像平时训练时那样从容淡定,常常会出现对文章理解不透彻,甚至误解的情况,这也是阅读的大忌。

教师在指导高中生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时,要让学生先通读全篇,把握行文的一般规律,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然后详细审题,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归纳答案。在阅读时要尽快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并画出自己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为答题做铺垫。其实阅读题的答案往往就来自于文章本身,只要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认真揣摩,反复领会,就一定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出题顺序通常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所以,建议考生在高考中按照题目顺序进行答题即可,不要进行跳跃式答题,避免在考试中出现丢题的现象。现代文阅读的各个题目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考生要善于挖掘,这样对解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 利用主旨句,找准突破口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通常出现在标题、开头句、结尾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反问句等处,文章的主旨句恰恰就隐藏在这些包含关键词的句子里。所以,学生阅读时必须高度重视,尤其是体现作者观点和文章中心的词语。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中,有时候会出现判断正误,这样的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命题者通常会跟学生玩文字游戏,改变句中的定语或者状语,从而改变句意,出现以偏概全、正话反说、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现象。当做这类题型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找准答题的突破口,也就是找到备选答案中哪个地方是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从而快速地选出答案。

三、 理解字词意义,明确解题思路

一般来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往往会考查更深层次的引申义,这样才能符合考纲的要求,更好地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在现代文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某句话的深刻含义”等类型试题,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对此,学生要找到这句话中的重点词语,明确解题思路,透过表面的意义去体会深刻的内涵,然后联系具体语境和上下文,做出正确的解答。学生要谨记命题者既然出了这道题,那么答案就一定会在文中。

如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现代文阅读《一朵午荷》中有一道题: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这是个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应在本义和象征义中寻找。“午”的本义是指看到荷花的时间是在午后,而象征义则指这朵荷花像时间停留在午后,永远不会凋谢。所以在答题时要全面、准确,既要体现出欣赏荷花时间的本义,还要表达出暗寓荷花的生命状态,在作者心中永不凋谢。学生在答题时要发散思维,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筛选重要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四、 弄清文章结构,理清答题要点

弄清结构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从结构和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学生把文章结构层次弄清了,就基本上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阅读文章时要设法找到文章的主线,然后根据主线去弄清各段落的层次。在考试中经常会出现概括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高中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做概括题型的思路是依据主旨句进行总括,把文章内容具体化;通过提炼要点进行概述,紧扣文章主题。同时,近年来开放性试题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频频出现,以“请谈谈你的理解”为主要表现形式。学生在答题时必须要认真、仔细,语言要精炼、准确、简洁、清晰,突出重点。

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现代文阅读《她只能活七小时》中有一道考题为: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要高度重视注释的作用,这篇报道发表于二战期间的1943年8月,曾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答题时要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经过仔细分析,就能得出答案要点:对生命的尊重;世间有大爱;在战争年代对人性、爱的期盼。

总之,在实施了一轮课程改革以后,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在题型和考查目标上做了改进和调整,开放性的探究题目逐渐成为了出题的重点,并且具有较高的分值。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钻研考纲和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促进高中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方法,从而为答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奠定基础。

高考散文阅读题题型及答题技巧 篇4

三、语句赏析题

1.命题特点:

⑴考查频率最大。考查次数最多,07、08所有散文阅读都有这一考点。⑵考查类型多样。不再局限对语句的含义分析;类型还涉及:语句的修辞效果赏析,语句的结构作用分析,语句的主旨内涵理解,等;

2.命题类型

⑴解释语句在文中的含义。或:分析下列语句的表现手法。

这类题型最多;或1句,或2句,最多3句。多为使用某种修辞或某种表现手法的语句。

07天津《雪野的精灵》19.请赏析“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雪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这句话。

07安徽《乡村的风》17.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

07浙江《泰山之恩》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07江苏《麦天》15.“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

08全国Ⅱ《马缨花》: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⑴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⑵即使是在黄昏时候,┅┅同浴在阳光里一样。

08天津《敦煌》20.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画线的文字。

08安徽《我与地坛》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上巅布散烈烈朝晖。

08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14.怎样理解“它在清晨的曙,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在文中的含义?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3.第④段说:“干净的树枝上┅不可言状的绝响。”分析它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09四市摸底《温软的稻草》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赏析下面两句话。⑴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⑵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08.12月高三期中考试题《羊皮筏子划过的岁月》13.联系全文,谈谈第三段中“可她们至多也就是一声叹息”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思路:这类题答题思路一般有两种:

⑴使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景物何种意境)+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排比等)+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07浙江20题答案: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

07天津19题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小生命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我”见到这些小生命时的惊喜与感动之情。

08天津20题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静态画面赋予动态美,表现了“我”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08重庆14题答案:用比喻修辞,把白发形象地比成明丽的雪线,梳下来的白发让我感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09南通第一次调研13题答案:用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形和声描 写了树枝结冰的美丽外观与动听声响,突出作者对冬天可爱之景的赞美和对寒冷的喜爱。

⑵某一语句的结构作用 这类题也占相当比例。07重庆《告别三峡》“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07江西《泰山很大》17.“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08山东《歌德之勺》19.“今天终于以另一种方式接近了你”这句话在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18.“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2.第③段中,“也许我对寒冷还只是一知半解”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结构研究:

07江西17题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08南通第一次调研12题答案:引起下文,引出寒冷体验的叙述和对寒冷的感悟。

答题思路总结:

这类题要求较单一,答案组织也较明确。答题思路一般是:指出某种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总结上文)+上下文的内容说明。

⑶主旨句含义理解。

07山东《灯火的温情》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答案: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苦难和艰苦环境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新年和人格尊严的呼唤和坚持)

07四川《焰火的变奏》17.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作者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这个反问句强烈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

07浙江《泰山之恩》21.联系全文,就“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答案: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

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表现了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和作者的豪情壮志)

答题要点:这类语句一般皆是在文章末尾,都是议论句,起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答题时不能一叶障目,语句含义要结合文题中关键词和思路结构题、内容要点概括题的答案综合而来。

⑷还有一类,看似是语句理解,实则是内容要点概括。(可省略)07全国Ⅱ《海南杂忆》14.作者到了“天涯海角”,为什么却说“这哪里是天涯” ?又为什么开玩笑说“在这个石缝里坐下,说半天情话”?(答案:①“天涯”本意是天之尽头,作者也以为前无去路,如今却名不副实,岛上交通比较发达、方便。②“海角”原来是奇拔的岩石,这出乎作者的意料。两座相偎相倚的 高大岩石引起了作者的联想。此处环境优美,风景怡人,适合谈情说爱。)

07北京《湿湿的想念》20.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答案: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07浙江《泰山之恩》19.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答案: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③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

四、探究题

新题型,散文探究题不好出,毕竟,对一片散文而言,语句含义作用,行文思路,内容要点,散文主旨,等已经考查,应该已经够了。其他还有什么可以探究?所以,目前已经高过的探究题,包括高考卷和各地模拟卷,出现的探究题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题。如:

07江苏《麦天》17.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是文章的层意高度概括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是以小见大的手法。启示主要有两点:①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寻找最佳的切入点。如本文对歌德故居中的炊勺的发现。②要精于思考,学会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就像作者从炊勺中看到了歌德的非同一般一样。

08山东《我所认识的梁漱溟》(人物评传)22.作为一篇评传性文章,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梁漱溟的?这样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写作技法

答案:主要从学问和人格两方面认识梁漱溟。启示有四点:⑴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⑵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⑶中心内容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⑷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09南通第一次调研《寒冷的味道》15.第①段作者说“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最后一段又说“寒冷还会来的”,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理由。---对比明确语句含义,并前后比照明确结构作用。

答案:⑴开头是说人们对生活中“寒冷”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少(2分);结尾说经历“寒冷”不仅是生活的自然规律,而遭受挫折乃至磨难等人生的“寒冷”更是生命的成长规律;人需要“寒冷”以发挥生命潜质,锻炼意志品格,使自己坚强勇敢。⑵文章由实到虚,首尾呼应,紧扣主题,使主旨更加突出。

09苏北四市第一次摸底《温软的稻草》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怎样表现了的“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三层意思,启示是对前文相关“朴素”“真实”内容的高度概括。

答案:文章选取稻草、草帽、锄镐等大量、具体、典型的农村生活物品,描绘了充满着土地与阳光气息,有着劳动的喧闹、丰收的色彩、孩子们的笑声和农人平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乡村生活的真实、简单、朴素和农人的自然朴实。

命题特点及答题思路: 从命题类型看,有两种:

一类是文本内探究。一类是文本内涵(可以看是主旨)探究。这类题按照命 题指向基本属于文章主旨内涵范畴的探究。或者说,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几道题的答案看,答案基本都是文章多层内容的高度概括。这需要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命题指向,准确切分文章相关区域的表述层次,并能够高度洗练地进行语言概括。如07江苏高考卷,09苏北四市摸底卷。这类题答题时要分点答题,且答案要全面,不能遗漏。因为每道题皆是6分,甚至8分,一般不会让你仅就一点答题。

一类是有文本内的写法技巧延伸到写作实践进行感悟总结。这类题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写作理论认识。这类题答题要求学生走三步:第一步,胸中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要有一定的认识能力;第二步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第三步谈感受,学生在平时的作文实践中要有感受、启发的厚实积累。

注意一点:没有一题是完全开放的,不可能让你天马行空,使得评分不好操作。如:

08山东《歌德之勺》(人物特写)22.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命题指向是“突出特色”,那就只能是答案定好的“以小见大”,否则错误。而第二问的“写作启示”就只能是“以小见大”的启示。

总结

散文阅读题探究,我们分析这些,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素养的基础上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能力的指导和提高,但方法的熟练程度和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散文呢阅读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散文阅读指导要注意几个意识。

散文复习几个意识

文体意识

明确各种文体的相关特点。不同的文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结构、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语体色彩,因而也有不同的解读方法。

散文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如下方面内容:

①记叙性散文—记人叙事—细节描写—反映世态 ②抒情性散文—咏物状景—借物抒情—言志抒情 ③议论性散文—议论见长—典型言行—杂感随想 系统意识

学生现代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知识不系统,概念不清晰;或者是我们训练不系统,指导不到位。因此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构建阅读与鉴赏的相关知识系统。如: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系统: ⑴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8种;江苏6种)。⑵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

⑶表现手法(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等)⑷选材特点(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⑸结构特点(线索、首尾方式、铺垫、呼应、悬念等)另外人称变换的作用;文句在文头、文中、文尾的作用等。

2.指导阅读和鉴赏的一些常见的方法。如:对于一般文章中的关键语句的搜寻,就可以教给学生的常见的方法。

⑴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

⑵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文章那些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的句子,注意那些发表议论的语句。⑶从结构上看,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前呼后应、承上启下的语句,有重要指示代词的语句,位于全文或全段开头、结尾处的语句等。

⑷从修辞上看,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等手法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

3.系统编制各类文体考查要点。

如:小说考题,我们去年讲过;散文阅读题我们刚刚讲过。整体意识

就是鸟瞰全局,把握整体,亦把握文章的主旨,即主要内容或中心思想,把握了它,就能运用它直接或间接地答题。如不从整体上把握而去解题,容易犯“盲人摸象”的笑话。建议坚持按照我们今天散文阅读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文本意识

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纵观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绝大部分题目以选文的句、段为命题点,且要求考生充分利用原文词句写出正确答案。在理解重要语句、概括内容要点时,要坚持把词语置于其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同时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的概括的话作答。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句义理解以及内容要点概括这两道题,都可以在原文本中找到答案的,就是赏析题和探究题这两道题目也是要紧扣文本的。考生必须有较强的文本意识和语境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

规范意识

语文考试不仅考查会答,还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是规范。语言要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且书写要工整。答题要有针对性,要针对题目要求答题,不要乱答,答非所问。表达要有呼应性,即题目有几问,你就要有几答,题目问“几个方面”你就要答几个方面;题目问“为什么”,你就要用“因为”“所以”来呼应。

同时,我们的考生答题往往犯不全面的错误。由于阅读老师往往是采点给分,为了达到“写”的全面性,一个方法是:近年考卷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可以多答一些。依据答题的赋分,分点作答,4分往往要答两点,6分往往要答3点以上。同时做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④等序数号来回答,这样明白、清晰,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小学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5

一、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作用。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往返答:对于熬头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讲,是下笔点题,点见于文字章的中间,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部实质意义上来讲,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部实质意义的描写打下伏线。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继往开来、过渡(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见于文字章大旨,让人回味无限,并与标题问题相照应。

二、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惟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部实质意义往返答,常见的有称道、嘉赞、热爱、喜爱、打动、开心、巴望、震撼、眷念、失意、淡淡的忧愁、惋惜、忖量(吊唁)故里和亲人、或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见患上的,有的也许写患上比较蕴藉,多的很直抒胸臆。

三、归纳综合文章大旨。

对于这种标题问题,在回答以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举行回答:“…故事,称道(嘉赞)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惟感情,展现了…的深刻原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出格是熬头段或最后一段的熬头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品类型的标题问题,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怀,出格是描写中又分为人士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士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生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活泼、形象、动人。抒怀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凸起文章的中间。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和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情形的描写,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部实质意义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乐趣。

五、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伎俩?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许多,经常使用的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患上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巨著中的有关内部实质意义,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部实质意义有什么作用?“,这种标题问题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位,凸起了主人公的某种精力"。

六、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原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觅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语,这样才能真正地舆解文章的意思,富厚回答内部实质意义,用本身的语言把本身对文章的理解精确地表达出来。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技巧方法

一、基本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谜底

二、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通读全篇,大抵了解。先整体大略阅读全文,大抵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和词组、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标题问题,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干的段、句,截取一段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谜底(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查抄]

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归纳综合提炼。(尽有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一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抵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大略阅读全文,大抵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里有数。那么我们要大抵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一、了解文章的大抵内部实质意义。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何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

二、了解文章的大抵结构,首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士、工作、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质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搞清文章的线索、挨次、层第二等。

三、了解文章的思惟、感情、大旨。

注意事变: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边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文句。文章中关键的文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自力成段的句子、中间句、警语、比方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怀句、议论句、重复出现的文句、重点联系瓜葛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并且…由于何况可是然而是以)等等,应出格注意那些表现作者立场不雅点、反应文章深层次内部实质意义、内涵较为富厚、形象活泼的文句。注意文章的大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个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伎俩,相当不明显,我们也能从这些个文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搞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情势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惟内部实质意义,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搞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间思惟。从这一点来讲,搞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搞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底下几方面举行。

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 篇6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概括作品的主题

1、标题提示法

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主旨。主要用于议论性、抒情性散文。

2、段意整合法

通过整合每段的中心意思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概括不同与归纳,归纳是从不同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幷提取出带有共性的论断,概括是将每段的中心意思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他们表达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来。

3、首尾归纳法

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主旨。许多文章都是在开头、结尾部分表明其主旨,尤其是对散文来说,运用首尾归纳法,一般都能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4、关键词句归纳法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思想,作者写作文章时,常用一些词句来表明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抓住这些关键词句,仔细分析,即可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准确分析作品的结构

1.抓线索

线索的作用是将零散的片段和场景连接起来组织成篇。如散文一般以时间、空间、物件或情感为线索。

2、注意开头、结尾、过渡段、相互照应的语句

开头和结尾,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或总结的作用。过渡是上下文之间转换的衔接,照应是前后文的关照呼应。考生把握了过渡与照应,对文章的整体结构也就掌握了。

3、捕捉关联词、标志性语句

(1)关联词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

(2)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可以提示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

(3)总领、总结性的语句在全篇中或是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的重要意思。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整体思路和结构也就变的清晰了。

阅读题答题方法与技巧:赏析作品的形象和内涵

1、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技巧

(1)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里描写等。

(2)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

(3)情节是作品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来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

2、赏析作品内涵的技巧

(1)从抒情性、议论性的句子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入手。对于散文,考生应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对于小说,考生则应重点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从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入手。考生应重点关注决定人物命运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和具有象征意味的自然景物的描写。

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答题技巧 篇7

从政治材料分析题本身来看, 它包括材料和设问两部分。纵观历年高考试题, 可以清晰地看出, 政治材料分析题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材料数量较多, 呈现方式灵活, 内涵丰富, 时代感强, 信息量大;而且视觉新颖, 设问巧妙, 指向明确, 要求具体。比如, 从材料的呈现方式看, 就有文字型、图表型、图表、注释型、混合型等几种。从设置的问题看, 可将其归结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大类。所以, 在学习和平时的训练中, 就要注意选取典型题例, 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材料分析题的上述特征,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去分析探讨审题、答题的一系列思路、步骤、策略, 以及方法、技巧与规律, 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学习效果。

本人根据多年辅导高三学生政治高考的经验认为, 学生在解答政治材料分析题时, 要紧紧抓住试题特点, 着重把握和运用好以下五个解题策略。

一、捕捉有效信息, 舍弃无效信息, 挖掘隐性信息

全面解读材料, 准确获取信息, 是解好题的基础和前提。而学生所要审读的材料, 作为现象的东西, 它是以当年的重大社会热点和人们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为背景, 来精选材料, 设置情境的;它往往是从宏观着眼, 微观切入, 材料精巧而深刻, 提问明确而新奇。所以, 学生在审读材料时, 必须开动脑筋, 要把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经过一番“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 方可审清材料, 提取信息, 把握本质, 明了题意。

二、紧抓关键字、词, 分析图表数据, 把握内在联系

在平时作业和训练过程中, 学生要注意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材料的具体特点, 采取合理的审读对策, 瞄准解读材料的切入点。比如, 对文字型材料, 要紧扣关键字、词或者重点语句, 因为这有助于学生快捷、准确地理解题意;而图表型材料, 重点在于对材料所提供的数据, 以及图形变化趋势的精准分析。而且, 题目所给各种类型的材料, 往往会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客观上要求学生只有综合思考, 才能真正弄清联系, 有效提取信息。

三、审清设问要求, 找准问题类型, 依据特点作答

高考政治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虽然丰富多彩, 令人眼花缭乱, 但若稍加分析, 就不难看出, 它总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而设置的。比如, “是什么”的问题经常表现为:反映了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表明了什么, 等等;“为什么”的问题经常表现为:分析 (或说明) 原因 (理由、依据) 、必要性、重要性、意义、作用, 等等;“怎样做”的问题经常表现为:要求、措施、建议、经验、教训以及启示、启迪、警示, 等等。仔细分析, 即可将其准确归入上述三类问题, 据此求解答案, 即可化难为易。因为这三类问题的答题范式和具体要求, 学生普遍比较熟悉, 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得心应手。同时还应当审知识范围, 从设问中明确是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文化生活常识的知识, 还需进一步审清具体的知识范围。如哲学常识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人生观等。最后, 结合问题类型找出材料中的表现, 然后从容组织答案。

四、揭示材料意蕴, 分析说明原因, 寻找破解对策

材料分析题的设问角度灵活, 问题多种多样, 所以, 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要区别对待, 各有侧重。比如, “表1和表2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的设问就属于“是什么”的问题,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注意从现象入手, 全面分析理解材料, 深刻揭示材料的内在本质。对于“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认识论原理, 说明我国现阶段加大中央财政支农这一决策的合理性”这类“为什么”的问题, 重在调用所学知识, 结合材料情境, 围绕设问指向, 寻找理论依据 (或现实依据) 。而对于“运用经济常识, 就如何保证中央财政支农功能的实现, 提出措施或建议”的“怎么样”类问题, 核心是灵活运用和准确迁移知识储备, 从不同主体、层次和方面进行多角度的综合思考和针对分析, 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五、依据背景材料, 联系社会热点, 链接教材观点, 找准问题切点, 生成答案要点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8

一、 快速阅读全文并寻找答案

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在答题时首先了解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人文性等特点,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作答。在备考时,初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训练手段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速读、精读等,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实现初中生知、能、行的和谐发展。学生在考试时应该快速的阅读全文,中考考试时间有限,要尽量避免因为过度咬文嚼字而造成时间的浪费。当对文中所描述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带着问题回到原文找答题区域,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或多或少都在原文中有所体现的,只要学生经过思考和提炼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然后准确地加以表达就行。

比如南通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 》,此文通过一系列精美绝伦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昙花绽放的详细过程,感人至深,耐人寻味。做这个现代文阅读题时,首先要速读全文,大致找到文章的主旨句和中心思想,能够对文中描写的事物有清晰正确的认识。然后带着试题中的问题,回到原文中去找答案。有一道题是: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中“瞬息”与“永恒”两个词的理解。这样的问题是中考试题中常考的内容,非常具有代表性。然后要联系上下文,找到关键词和关键句,认真揣摩,最终能够得出瞬息指昙花绽放的时间很短;永恒指昙花厚积薄发的精神以及完美绽放生命的状态给人们的启迪,而这些都是永恒的结论。

二、 掌握典型题,深挖文章主旨

考试前语文教师要给初中生归纳典型的题型以及相应的答题策略。经常出现的考题方向有:关于语言修辞的题型(以“这句话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为代表);关于布局谋篇的题型(以“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代表);关于表现手法的题型(以“文章运用某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和作用?”为代表);关于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以“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为代表);关于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以“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为代表)。只要初中生对这些易出现的题型和答题技巧掌握透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一定可以比较轻松应对中考现代文阅读题。

比如南通市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曾经有过的落日》,文中作者由眼前的落日联想到出差回来,在火车上看到的亲切的落日;几年前,在西双版纳看到的若有若无的落日;两千年前,屈原投江时的落日;布鲁诺被捆到十字架上看到的落日。试题中问道: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这是典型的关于谋篇布局题,做这类题时要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通常文首的作用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等。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呼应前文等。文末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韩勇

当我们对新课程的态度从最初的狂热逐渐走向理性的时候,我们发现,万变不离其中,对文本的把握仍是语文课堂的首要任务,而传统的朗读教学更有助于我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

一、朗读有助于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提高审美趣味。如教授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讲授过月台那精彩的一段时,教者先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那幅画面,随后点拨其中重要的动词“探”、“穿”、“攀”、“缩”、“微倾”等,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品味,在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学生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的伟大背影。这个背影也许幻化为了他们父亲的身影,人间真情无需教者多言,学生已心领神会。

再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一幅幅美妙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觉把握作者情感的起伏,领会作者的爱春之情,同时也有他们各自独特的情感体验。文学是要用心感受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心灵来触摸神奇的文字,用自己的心声来表达文字带给他们的震撼,自然能走近作家的心灵世界,与作者同呼吸,共喜怒。

的作用是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等。经常仔细做阅读分析题,不难理解文章第五段的具体作用:由上文对记忆中的落日过渡到对千百年前落日的描写;点题,使文章前后连贯;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 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品味语言

随着初中新课改的实施,为中考命题提供了依据和改进方向,在现代文阅读题命题方面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解题技巧,更加注重选材的内容,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现代文阅读题通常会选择课外阅读中的优秀文章或者节选,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和备考时要鼓励初中生多阅读课外材料,培养语感,增长见识,学习写作方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不断积累素材。

比如南通市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爸爸的白发不是老》,文章语言质朴但饱含深情,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其中有一道题:请结合语境,理解第十段画线句“似水流年里,人间亲情,都是雪中的炭,锦上的花”的深刻含义。此题着重考查初中生的初步阅读鉴赏能力和迁移拓展能力。在阅读时要找到主线,能够根据主线去理解各段落的意思,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文章情景交融,渲染了雪夜“我”跟随父亲去接母亲时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做了铺垫。画线句的深刻含义就是想要表达时间的流逝是无情和沧桑的,唯一不变的是亲情。亲情就像是“雪中送炭”,给我们带来温暖;又像是“锦上之花”,给我们的心灵带来慰藉和温馨。生命是短暂的,我们要珍惜亲情,善待亲人。

总之,学生在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时要仔细推敲,合理运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做到统筹兼顾,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226511) 二、朗读有助于学生对意境的理解

“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的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中。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于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古代诗词中的意境最优美,若只靠教者的讲解来理解,学生难以把握真实情境,反复朗读就尤为重要。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散曲的教授,教者先点拨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体现的作者主要感情,然后放开课堂让学生自由朗读。在学生探讨如何读好的过程中,他们已走入诗中凄凉的秋景、游子深切的乡思中,这胜过教者千言万语的讲解。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挖掘

有人说,诗歌散文要读,小说不一定要朗读。其实小说文字本身所包含的情节只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沉静的美,无论这种情节是多么的曲折动人,它也仅仅是人们脑海中的一部无声电影,若能加以诵读,何尝不是一件快事。教授小说时,用分角色朗读法既可以体现朗读者本人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又能够借助语音、语调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情感传递给现场每一个人,从而产生共鸣。

例如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中,鲁智深对郑屠说的一句话:“洒家特地消遣你!”有位同学在朗读时不仅语调充满挑衅,就连眼神也情不自禁带着鄙视,再兼之三分的痞气、五分的傲气、七分的豪气,硬是把一个侠肝义胆、有勇有谋的花和尚读活了,引来满堂会意的笑声。如此快意恩仇地读书,学生自然多了几分学习的兴致,同时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在朗读中凸显出来了。

四、朗读使课堂充满音乐美

“汉字有四声之别,因此就有声调之抑扬,非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汉语重声韵之连绵,因此词语便有双声、叠韵、全重叠、交错重叠等组合形式,非朗读不足以表达其音韵之美。汉语讲究节奏与对称及声韵调的组配,由此而产生特有的节律之美,非朗读不足以感受到其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魅力。”记得教授《陋室铭》时,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此起彼伏,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陶醉在这种氛围中,摇头晃脑地读起来。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发奋努力创造美。

五、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的运用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阅读文章,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还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通过朗读,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9

1、确认指定句段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句段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具体赏析从三个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结构上的作用如:A、开头段: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统摄全篇;开门见山;上下文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B、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C、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呼应前文;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使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

高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有哪些 篇10

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

②何为?(干什么呢?)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

⑥安哉(乎)?(哪里呢?)

⑦不亦乎?(不是吗?)

⑧非欤?(不是吗?)

⑨宁耶?(哪里呢?)

(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

②直耳!(只不过罢了!)

③惟耳!(只罢了!)

④一何(多么啊!)

⑤亦哉!(也真是啊!)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

②得无(微)乎?(该不吧?))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

④庶几欤?(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

③其?其?(是呢?还是呢?)

六,其它

否则:如果不就。

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

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

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然而:这样却;但是。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

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

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

相率:竟相,一起。

向使:假使,如果。

之谓:说的就是――。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 篇11

一、人物形象概括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③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提问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文中某某是一个怎样(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或: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某某的形象。)②某某人物形象具有哪些(什么样的)特点或品质(精神、思想等)?請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从答题规范的角度来讲,这两种提问形式的答题格式是有区别的。

对于第一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先从总体上对人物形象进行定性概括,即用一个长单句的形式表述该形象的个性特征(肖像、性格、精神、品质、思想等)和身份地位特征等;再结合具体文本分条分点作具体的分析,即这些个性特征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某某是一个个性特征(A、B、C……)+身份地位特征的形象。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对于第二种提问形式的回答,要注意这个“特点(特征)”可能涵盖的内容,如肖像特征、性格特征、气质特征、品质特征、精神特征、思想特征等。因此,要注意审题,看题干要求的指向性是什么,切忌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组织答案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有两种。第一种答题格式是先概括出所有特征,然后再逐一分析,即:某某具有个性特征A、B、C……。①分析个性特征A;②分析个性特征B;③分析个性特征C……。第二种答题格式是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

二、人物形象作用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文中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这类题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①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看,即对其他形象塑造的作用;②从与故事情节的关系来看,即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③从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来看,即对文章主题表现的作用。总的来说,在人物塑造方面有对比、衬托等作用,在情节结构方面有贯穿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在主题表达方面有揭示、突出主题等作用。具体来说,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三类:主人公、次要人物、线索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①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②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③线索人物是特殊的次要人物,有对比、衬托、烘托、线索、揭示主题的作用。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主要就情节结构方面的作用来谈,内容上的作用主要就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两方面的作用来谈。答题时,要围绕该人物形象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这三个方面的作用考虑,要注意分条分点表述,分析时要做到立足文本、点面结合、有理有据,力求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当然,这三个方面的作用不一定在每个题目里都面面俱到,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和题干显示要求作适当调整或取舍。

三、人物形象技巧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某某人物?请简要分析。(或:分析文章对某某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②文章是如何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分析。

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有哪些。具体来说主要有:①肖像描写,作用是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在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反映人物的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③心理描写,作用是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行动的内在依据;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作用是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⑤动作描写,作用是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作用是刻画、突出人物性格;⑦其他手法:工笔、白描、对比、衬托、烘托及修辞手法等。

这类题型的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①指出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法是什么;②分析这种手法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③点出这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即刻画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当然,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设问的实际情况对这三个步骤稍作顺序上的调整或取舍。

四、人物形象探究题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或个性化、创意化解读的综合探究分析能力。这类题型的设问角度比较宽泛,没有固定的命题形式。虽然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解答这类题型时可以从环境交代、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手法技巧等方面来切入,寻找突破点。因此,在具体答题时要根据题目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来确定考查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以避免张冠李戴、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同时,这类题型的分值一般较高,答题时要力求做到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

高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20 篇12

政治主观性试题在高考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所占的分值高 (总分100分, 主观题占52分) , 是政治高考的“押轴题”、“重头戏”。因此, 答好它, 对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看, 相对客观题而言, 主观性试题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 得分率很低。 (例:全省政治主观题平均得分率2009年19.57分, 2010年19.79分) 可以说主观题答题是学生高考的软肋, 严重制约着考生的考试成绩。

一、目前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情况看, 考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1.基础知识不扎实, 导致调动和运用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知识迁移能力差。思维不灵活, 缺乏变通性。2.审题和分析能力差、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非所问。例如, 题目要求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有些学生却用政治生活甚至哲学生活的知识来回答。3.答题方法不对, 文字表述能力低、不能恰当运用学科术语答题, 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也是考生拿不到理想分数的原因。例如, 有些学生把政府依法行政写成依法执政;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等。

以上几种常见毛病, 是影响主观题得分率的最大障碍。那么, 如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 提高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有效性呢?本人认为, 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 关键还应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下面结合个人教学中一点体会谈几点看法。

二、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 精心审题——审

审题, 是正确解答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 一旦审题出现失误, 就会严重影响得分率, 可谓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因此做主观性试题要努力做到认真审题、抓题眼、明题旨, 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能错。具体来讲要做到:

1.审试题的指向 (所属模块及知识范围) 及设问点, 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明确试题所要考察的知识范围。即弄清楚考查的是“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还是“政治生活”中的哪些概念、原理及观点;弄清答题的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 还是“怎么办”;答题的主体是党、政府还是企业、个人等等。问什么答什么, 避免答非所问。

2.审主观题试题所呈现的背景材料, 努力挖掘和提取每一句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排除与立意无关的信息, 即与答题无关的干扰信息和迷惑条件。捕捉住有效信息, 是考生准确回答问题的关键环节。要准确地提取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就必须对试题材料认真研读、认真思考、抓住材料的中心和主题, 比较复杂的背景材料则将其分解为若干层次, 理清材料每个层次的含义是什么, 进而全面准确地理解其内涵。

3.审试题的分值。在主观题试题中, 每个问题后面都明确地标出了设问的分数。考生可参考分数来判断自己应该如何组织答案, 如何选择答题要点。比如本小题12分, 大致可从3或者4个方面回答, 每点3~4分左右。如果某小题只有4分, 那么答案应该比较简略, 可能只有1~2个要点, 只需要抓住主要意思简单作答即可。

(二) 联系知识——联

1.联系材料作答:

在解答主观题过程中学会分析材料、利用材料是答题的重要环节, 因为材料往往蕴含答题的角度。分析材料, 弄清材料的层次, 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 搜索相关课本知识点, 设置答案。在答题中就能正确地联系材料作答。

2.联系教材知识作答:

高考试题越来越灵活, 材料和情境越来越新。但是, “万变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课本知识。因此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联系教材知识进行作答。在审题意的过程中, 应在头脑中再现一些与题意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建立起材料和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 找准, 找全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例如谈到“以人为本”这个知识点, 它既涉及到经济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科学发展观;也涉及到政治生活中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宗旨和工作原则、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又涉及到哲学生活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还涉及到文化生活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等。因此只有熟悉书本知识, 进而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书本知识, 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提高政治主观题成绩, 切忌脱离教材相关知识答题。

3.结合最新精神作答:

高考主观题命题一般情况都以当前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 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 因此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结合重大时政、党的最新的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路线作答。例如, 近几年, 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生问题”, 涉及到与此有关的意义类题目时, 考生都可以写上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等时政语言。

(三) 简列提纲——理

很多考生在答政治主观题时不列提纲, 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就如俗话所说, “脚踩西瓜皮, 溜到哪里是哪里”.这种随想随写, 随写随想的情况, 容易造成条理不清, 层次混乱, 遗漏了某些重要的知识点…… 要避免或减少种种毛病, 我们在答题中, 必须重视简列提纲。

因此, 在明确答题思路、组织好材料的基础上, 可根据题目要求, 安排好答题要点的先后顺序, 迅速编写好提纲, 提纲力求简约, 自己明了即可, 以确保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会漏点, 也不会思路不清。最后还要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 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 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列提纲, 有利于写全要点, 减少失误和涂改而提高得分率。

(四) 组织答案——答

作为文科老师都有这样的阅卷体会, 拿到试卷看到漂亮的书写就有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考生因此可能多得分, 甚至得高分 (其中包含良好的“印象分” ) ;而对字迹潦草、卷面零乱者阅卷老师一般给分少。为此, 考生在答题过程中要做到:1.要精心设计好卷面结构, 力求卷面整洁。2.用字规范, 语言准确精练。3.层次清楚, 有逻辑性。4.多角度思考问题, 确保答案的完整性和规范性。

(五) 检查答案——查

做好主观性试题后, 还需要对所做的题目和答案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一遍, 这是答题步骤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看审题是否准确, 有否存在偏差, 联系知识、材料是否恰当, 条理是否清楚, 要点是否齐全, 答案是否规范完整, 有没有错答或漏答, 有无答非所问, 关键的知识点表述是否准确严密, 标点符号有没有存在不恰当的地方, 有没有错别字等等。通过检查及时更正, 要把答卷过程中的一切失误都消灭在交卷之前。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精选 篇13

(1)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寻找它的本体;

(2)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语的象征对象;理解词语的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

(3)理解词语的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

(4)理解代词的词义就要在上句或下句寻找释义。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2、句子理解型:一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形象化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的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3、筛选整合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是:

(1)文中刻画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文章分几个方面、几个阶段来写的,其变化过程是怎样的,要求概括说明。

答题方略: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回答此类问题,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另外,要总揽全局,总体把握,防止因答案要点不全而丢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题目的作用:及好在哪里,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7、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虚实结合:关于散文的线索,明线和暗线。06高考黑龙江等地题:16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母体——绵绵土——故乡)

8、环境景物描写的作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结合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景中藏情〉此为散文中的描写,而在小说中的描写主要有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的景物描写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比如课文《药》之结尾。注意结合具体的题目。此外有渲染(烘托)气氛、衬托情感或主旨、表现人物品质、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人物心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补充:托物言志、象征、虚实结合: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学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例](2006年高考湖北卷)本文主要运用于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另一种表现手法是拟人)

9、过渡和照应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迎接新年》下一篇:接待礼仪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