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澳大利亚

2024-06-19

初中地理教案澳大利亚(通用6篇)

初中地理教案澳大利亚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澳大利亚的位置特点、范围。2.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及其形成原因。3.澳大利亚地形和气候的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记住澳大利亚主要城市和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看景观图片和澳大利亚古老生物,运用小组探究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记住主要的动物名称和生活特性。了解澳大利亚很早以前就孤立存在于南半球,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因而有了独特而古老的生物。

2.通过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分析本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分布图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析出它们之间内在的联系,并通过填图记忆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分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澳大利亚人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2.澳大利亚工矿业特点

3.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学难点

1.澳大利亚有独特古老生物的原因。2.分析澳大利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的原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图导图练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录像:袋鼠。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动物?是哪个国家特有的吗? 生: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袋鼠。

师: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澳大利亚。(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1、地理环境独特的国家 课件出示大洋洲地图

教师:在图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陆和大陆岛。学生:„„

师:请同学们看《世界政区图》,谁能给大家讲解一下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和领土组成呢?

学生指图讲解

生: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它位于大洋洲,被太平洋、印度洋所包围,与亚洲、非洲、南北美洲、南极洲隔海相望。它的纬度位臵在南纬10°~40°之间,属于中低纬度的国家。其领土组成有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和附近的一些岛屿。

教师:读地图册澳大利亚分层设色图,说明澳大利亚一般海拔高度。学生:„„

教师:全国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下。东部大分水岭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处有艾尔湖,地下水丰富;西部是低矮广阔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师要求学生依据高度表说明广大地区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导学生在分层设色图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岭,并明确其一般高度;在图中读出澳大利亚最长的墨累河。教师在挂图上用指图杆明确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围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教师:自然条件对澳大利亚有显著影响。首先看 “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教师问题提出后稍停顿,让学生思考;也可以组织学生 东、中、西部地形不同

课件出示:澳大利亚人口城市分布图。

师:英国移民首先到达澳大利亚,建设城市,发展农牧业和工矿业。请同学们思考:假如是你先发现澳大利亚,你准备住在哪?或是把城市建在哪里?(结合澳大利亚气候图。)

生: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请大家读“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依据人口密度图例,说明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区。

学生:„„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和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分布很少。教师:为什么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特别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教师: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对澳大利亚人口分布有显著影响。首先看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请大家阅读课本中“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说明哪些气候分布区最适合人类生存。

学生:„„

教师:东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区是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分布地区,温暖湿润,适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广大内陆为草原和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居住困难较多,居民较少。

教师:经济发展来看,东南沿海有优良的港口,对外联系方便;经济发展较快,工矿业、农牧业都较其他地区发达,促成了人口向这里集中,澳大利亚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尔本都分布在这里。

教师提示学生可按方位说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

教师小结时,在黑板挂图上准确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东南沿海,并要求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挂图。

(多媒体课件显示悉尼歌剧院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张图片所指的建筑物的名字吗?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它?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信息

师:请在空白地图上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悉尼,全国第二大城市墨尔本。

学生填图,教师巡视检查

师:澳大利亚东南沿海人口稠密,这一带有较好的港口,对外联系便利,大城市相继出现,如首都堪培拉,全国第一大城市悉尼和第二大城市墨尔本都位于这里。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也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城市。

生:读图,查找城市

2、南半球的发达国家

师:(过渡语)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植物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居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与澳大利亚有关的农牧产品吗? 生:回答、举例等。

师:对,有利用澳大利亚羊毛生产的各种毛纺织品,人们之所以喜欢“澳毛”,是因为澳大利亚羊毛质地优良。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可谓是大发“羊”财。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P75页的内容,了解澳大利亚有哪些主要的矿产资源,主要了解铁矿石的地区分布。

学生交流。

师生总结:澳大利亚是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有煤、铁、金、铜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条件,迅速发展了采矿业、冶金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它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上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这部分的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它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的铁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带,这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便于大量出口。

师:(过渡语)现在,我们明白了人们为何将澳大利亚比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了,但有人又将澳大利亚比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又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让我们来读“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看看澳大利亚都有哪些矿产资源?

生:回答。

师:我国铁矿资源丰富,但是上海宝山钢铁厂使用的铁矿石还要从澳大利亚进口,为什么呢?

生:因为澳大利亚的铁矿石质量比较好,含铁量很高。

师:澳大利亚除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外,还有煤、石油等等,尤其是矿石产量高,矿产品出口创汇额占总出口额的很大部分。

(请一个同学阅读材料“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教师总结:所以,人们就称澳大利亚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师:到20世纪70年代后,澳大利亚的服务性行业迅速发展起来。你们知道哪些部门是服务性行业吗?

生:(略)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地图,在图中找出澳大利亚大堡礁,说明它的位置。学生回答。

阅读材料:塑造珊瑚岛的主力军是珊瑚虫。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海岛叫珊瑚岛。珊瑚岛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0°之间的热带浅海地区,以太平洋的浅海比较集中,如澳大利亚东北面的大堡礁。中国南海诸岛中的多数岛屿均为珊瑚岛。

课件展示:大堡礁图片。

教师总结:大堡礁中有数千个岛屿,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也是世界上海洋生物品种最多的地区之一。

3、活化石的博物馆

师: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有关澳大利亚动植物资源种类的阅读资料,同学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澳大利亚这个“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含义。(可以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生:谈自己的具体体会和感受。

教师:在澳大利亚,除了袋鼠外,你知道它还有哪些古老特有的动物吗?

生:有憨态可掬的考拉、善于游泳的鸭嘴兽、体型庞大的鸸鹋等。师:同学们列举出来的可真不少!来,让我们一睹它们的“芳容”!

(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些动物的图片)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古老可爱的动物都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为什么澳大利亚有如此众多古老原始的生物呢?让我们在学习活动中寻找答案,解开疑惑吧!

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完成,教师巡视倾听

生1:根据大陆漂移说可知,大约2亿年前,澳大利亚大陆是和其它大陆连在一起的,约6500万年前分离,从此孤立于大洋上。

生2: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可以推断出,由于自然条件单一,加上长期的地理隔离以及缺乏激烈的竞争对手和天敌,所以这里的动物演化很慢。

生3:南极大陆虽然也处于孤立状态,但因为它纬度位臵高,特别寒冷,生存条件恶劣,所以很少有古老特有的生物。

师:同学们能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了“学以致用”,老师感到特别高兴,让我们为自己的进步鼓掌加油!

教师:澳大利亚不仅有古老珍奇的动物,还有种类繁多的特有植物和鸟类呢!教师:同学们喜不喜欢这些古老、可爱的动物?

生:当然喜欢。

师:但是这些珍稀的动物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多媒体出示材料)

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古老而脆弱,1895年澳大利亚从欧洲引进24只家兔,放在墨尔本公园内,一场大火,兔子全部逃走,由于环境适宜,几十年后兔子遍布全大陆,到处啃食牧草麦苗,危机着古老动物的生存,这一祸害至今未除。另外,来自其它大陆的高等动物也虎视眈眈地瞄准了这些古老的动物。不仅如此,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为了获取树袋熊的皮毛而大量捕杀它们,几乎使这种可爱的动物灭绝。这里的动物们大都面临着栖息地面积缩小和被破坏的险境。

师引导学生总结:全人类都应当努力保护好这座“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共存,让这些可爱的物种和我们一起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成为我们美好家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结论总结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独自占有一个大陆的国家,也是南半球的经济发达国家,它的环境很美,那里的人“骑在羊背上”,“坐在矿车上”,被特有动物簇拥着,正扬着悉尼的白帆驶向世界。这就是咱们今天讲的澳大利亚。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唯一独占一块大陆的国家是()A.澳大利亚

B.印度

C.加拿大

D.丹麦

2.下图为某一国家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该国自西向东的地形组合正确的是()

A.高原—平原—山地

B.山地—平原—高原 C.高原—盆地—高原

D.山地—盆地—山地

3.澳大利亚国徽左右两侧是澳大利亚所特有的两种动物,是国家的标志,民族的象征。这两种动物分别是()

A.鸭嘴兽、考拉

C.鸸鹋、鸭嘴兽

B.袋鼠、考拉 D.袋鼠、鸸鹋

4.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的地理原因是()A.澳大利亚大陆的地壳太活跃,多火山、地震 B.澳大利亚大陆上的自然环境千变万化

C.澳大利亚大陆很早便同其他大陆分离,孤立地存在于大洋中 D.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和挤压

5.钱币被人们称为一个国家的名片,方寸之间,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自然风光和艺术人文无不尽显其 上。与该图示相吻合的美称是()

A.“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C.世界火山博物馆

B.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D.“坐在矿车里”的国家

6.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有利条件是()①草原辽阔 ②气候条件适合

③人口多,羊毛、羊肉需求量大 ④没有大型食肉猛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五、作业布置

跟同学说说你印象中的澳大利亚。

六、板书设计

澳大利亚

(一)地理环境独特的国家

1、位置特点

2、气候:半环状分布、干旱

3、地形:东部山地

中部平原

西部高原

4、人口城市分布在东南沿海

(二)南半球的发达国家

1、农牧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

2、工矿业:“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旅游业

(三)活化石博物馆

1、特有动物

2、原因 悉尼

初中地理《澳大利亚》说课稿 篇2

你们好,我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初中地理《澳大利亚》。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自主、合作、探究;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辅导者”。基于这些理念,对“澳大利亚”一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在拟定课程目标后,重组教学内容,从网上搜索图片、设计并制作了“澳大利亚” 幻灯片课件 。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知识系统,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和探究协作交流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澳大利亚”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之后的又一个区域地理的学习内容。教材没有直接介绍澳大利亚地理特征,而是选取了几个形象的标题,如 “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来突出澳大利亚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都隐含在形象的标题中,因而吸引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空间。

就本节课的教学实际来看,课堂需消化的知识容量大,新课中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较多,所以如澳大利亚的城市、工业部门等只作简单介绍,而将重点放在独有动物的形成、探究其养羊业的分布以及矿产品的分布上,其目的是突破难点,让学生真正弄懂。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并能够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

并简单分析说明其特有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

3.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说明澳大利亚的自然条件对其农牧业和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过程,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和方法,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做出判断。通过阅读有关地图,知道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通过观察澳大利亚丰富而古老的动物物种特征,了解其进化缓慢的`原因。通过阅读有关地图,学习分析澳大利亚自然环境对其农业、经济等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懂得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2、理解澳大利亚利用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快速发展经济。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澳大利亚经济发展特点。

难点:

1.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

在课前充分搜集有关“澳大利亚”的资料,采用信息技术,将搜集到的重要信息制作成学习课件。为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探究性问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片,来获取地理知识。

(一)说教法

根据地理教学的一般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自学讨论法:通过教师提出的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在主动的学习中获取知识,变学会为会学,填写知识结构建立知识结构体系,

图导图练法;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眼识图、动脑析图、动口说图和动手绘图等多项措施的训练过程,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培养用图习惯和发展地理智能。

(二)说学法

1.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图文结合读。

2.思:即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议:即讨论,学生在初步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教师的置疑,互相讨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填:填写知识机构提纲,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

①“袋鼠之乡”: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古老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这个内容是澳大利亚在自然环境上与其他国家最大的差别。从学生感兴趣的动物图片入手,让学生对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为了较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对此问题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利用大陆漂移的内容探究此问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三个问题(具体见课件或教案),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合作学习。学生通过逐步探究,从而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达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②“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主要介绍澳大利亚的农牧业。具体程序如下:首先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成就,简介其牧业的发展历史,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活动。为了让学生更容易了解养羊业的分布,引导学生借助地图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分别探究了解澳大利亚地形、气候特征对农牧业分布特点的影响 ,并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条件与农牧业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从而对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有一定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③ 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究地形和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容易得出结论:即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南部。然后简单介绍澳大利亚的三大著名城市。

④ “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了 2 个活动,通过阅读材料和读图查找矿产资源分布特点,了解澳大利亚工矿业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即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优势)。在完成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价值观念。

初中地理教案澳大利亚 篇3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指出俄罗斯的地理位置,认识俄罗斯是地跨亚欧两大洲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2.认识俄罗斯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难点:理解俄罗斯的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一:时事导入,激趣质疑

情境导入:多媒体呈现2008俄罗斯总统大选图片:当地时间3月2日上午8时(北京时间2日凌晨4时),2008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投票正式开始,由于俄罗斯东西时间差异大,投票时间定于各地时间上午8时到晚上8时,海参崴选民开始投票时,首都莫斯科仍是1日夜里11时„„(新华社特稿)

提出问题:

(1)这两个城市的选民投票时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2)反映了俄罗斯具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地理问题的质疑、析疑,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环节二:国土辽阔,寻找证据

多媒体呈现俄罗斯位置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案资料:

1.七大洲面积(万平方千米):亚洲4 400,非洲3 000,北美洲2 400,南美洲1 800,南极洲1 400,欧洲1 000,大洋洲900。

2.世界面积大国(万平方千米):俄罗斯1 700,加拿大997,中国960,美国937,巴西854,澳大利亚769。

3.平原面积(万平方千米):西西伯利亚平原260+东欧平原400=660。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15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大高原之一。4.俄罗斯陆上邻国有挪威、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国家。5.俄罗斯东西长1万多千米,约是中国的两倍。生生互动

结合地图和学案中补充的资料,小组合作完成:

(1)寻找证据证明俄罗斯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大”。(2)各组派代表依次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位置图、地形图,进行小组交流、比较分析,正确描述地理位置、地形、河流特征。

课堂评价:教师在充分参与学生的研究、展示之后,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讲到哪儿,教师评价到哪儿。注意从知识、思路、规范、规律、方法等方面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地图,预设下列问题:(1)展示城市分布图,俄罗斯地跨欧亚两大洲,为什么是欧洲国家?(2)展示邻国图,俄罗斯濒临哪些海洋?有哪些邻国?总结其海陆位置有什么特点。(3)展示位置图,俄罗斯经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

(4)展示地形图,俄罗斯地势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有哪些主要的河流?说出它们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5)完成教材活动题。总结河流和地形区的位置关系。设计意图:采用以上步骤的教学,抓住“大”这个特征,引导激励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研究,教会学生举一反三的分析方法,并把这一方法应用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中去。

[承转过渡]配乐《莫斯科郊外的夜晚》,多媒体播放景观图片。从宽阔的伏尔加河、广袤的东欧平原、贝加尔湖冬季的湖面到莫斯科红场、街头一角、母子依偎,从自然到人文,从“大”到“冷”。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与图片的巧妙结合,既给学生带来了课堂上的轻松一刻,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俄罗斯的另一个特点——“冷”,从而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教学环节三:天寒地冻,解释原因

俄罗斯气候分布简图

雅库茨克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

展示资料:10月的俄罗斯开始转冷,需要穿大衣了,莫斯科的温度5~15 ℃,北部地区可能会开始落雪了。

春天:5月和6月 夏天:7月和8月 秋天:9月和10月 冬天:11月至次年4月

探究活动一:俄罗斯的气候特征。

问题引领:(1)展示气候分布图,读出俄罗斯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主要以什么气候为主?

(2)展示雅库茨克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该气候最显著的特征。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气候资料,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归纳总结气候特征。探究活动二:俄罗斯的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问题引领:(1)展示俄罗斯气温、降水分布图,分析俄罗斯气温变化有什么规律,降水分布有什么规律。

(2)叠加地形图,思考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3)叠加城市分布图,思考城市分布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充分利用小组内和小组间同学的互助学,学生感受到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突破难点。

课堂评价:

学以致用:思考题——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三条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长度都比伏尔加河长,为什么俄罗斯人却将伏尔加河称为“母亲河”?(友情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

设计意图: “人人学有价值的地理”就是强调地理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因此,该题目的设置接近生活,展现地理的应用价值,并注重了开放性。使学生成为一个个发现者,将评价落实到学生的主体上,充分发挥评价的效益,促进学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并有利于教师切准学生“脉搏”把握教学进程。

教学环节四:归纳总结,掌握方法

学生活动:将上述核心概念填到上面的框架图中,完成知识体系的建立。且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这种小结删繁就简,目的明确。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明确其 内在联系,掌握学习区域自然地理的一般方法。从而使学生在系统地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专家点评教学与反思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本节课精心设计情景导入、组织教学过程、设计探究活动,无一例外都是遵循了此地理教学理念,呈现出两大亮点:

一、基于课标下的教学目标让地理教学更能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灵魂和方向,任何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必然要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那么怎样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更有效呢?本节课是在分解课标的基础上设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既灵活又有针对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样才能给学生主体性发展留有余地,才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创建高效课堂。

二、评价优先于教学设计让课堂更灵动

本节的另一亮点就是把评价纳入教学目标中,优先于教学设计,且使教学设计为其服务。评价不只是终结性的而是更注重过程性,在评价知识技能目标的基础上,更要评价学生的情意发展,即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绪、感情、态度以及关心、合作、交往等。简言之,即要重视学生的课堂感受,把它作为和认知同样重要的要素在教学目标中加以确立。因此教学设计更重视依据本节具体的内容,挖掘出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例如“小组合作找证据”环节,就是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中让学生伴随着困惑、讨论、释疑等积极情感,在学会聆听、解决问题、表达见解等过程中,产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迸发,学生的“心智”之门开启了,创新的热情激发了,学生“出彩”了,课堂也就“精彩”了。这种评价使“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学理念不再是漂亮的外衣而是真正的体现。

此外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承转过渡时引入学生熟悉的歌曲配上精美的图片,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创设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能让每一个同学“入戏”,达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课堂学习评价

一、慧眼识图

读下图,完成第1~3题。1.对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A.该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美国 B.图中山脉属于亚欧两大洲的分界线 C.图中山脉以西为中西伯利亚高原 D.该国矿产资源丰富,轻重工业都很发达

2.位于西西伯利亚平原和中西伯利亚高原之间的河流是()。A.叶尼塞河

B.勒拿河

C.伏尔加河

D.鄂毕河 3.俄罗斯完全在亚洲部分的工业区是()。

A.乌拉尔工业区

B.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 C.以圣彼得堡为中心的工业区

D.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4.下图为“沿北纬60°俄罗斯地形剖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高西低

B.西高东低

C.南高北低

D.南低北高

5.读“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示意图”,判断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占优势的资源是()。

A.淡水资源、科技力量

B.科技力量、人口 C.人口、土地面积

D.淡水资源、土地面积

二、图说地理

6.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往往是基于国情,特别是依自然、人文地理的特点而制定。读“俄罗斯地图”,完成下列问题。

俄罗斯地图

(1)用具体数据,说出俄罗斯人口的分布特点。(2)读图说出俄罗斯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3)读图说出俄罗斯工业布局的东西差异。

(4)推测俄罗斯政府会提出怎样的战略发展政策。说说你的理由。答案:

一、1.B 2.A 3.D 4.B 5.D

二、6.(1)俄罗斯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大于25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欧洲部分,亚洲部分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人以下。欧洲部分人口密度较大,亚洲部分人口密度很小,东西人口密度差异大。

(2)矿产资源丰富,东西部均有分布。

(3)西部工业区较密集,且部门较齐全,东部工业区较稀疏,且工业部门较单一,以采矿业为主。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1.通过读世界政区图和世界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示意图,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明确世界上的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明确区域划分的十三个分区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阅读“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明确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识别国家之间的国境线,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 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别方位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国际常识,懂得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明确一个国家的主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4. 通过对世界组织的介绍和阅读各国的有关数据,培养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激发学生的的竞争意识、进取心和爱国热情。

教学建议的教材分析

“世界的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教材分设了两个标题。实际上,“国家”和“国界和领土”是不可分的,把它们分开叙述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重点不同。

世界的国家,着重国家的特征,强调国与国之间在领土大小、国家性质、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方面的差别。这部分的重点落实到如何看待一个国家: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材中“读一读”的两个标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特别强调了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

“国界和领土”则强调国家的主权。如何划分国界或领土的争端在国际关系上是一个重大的问题。教材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来说明: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

为了更深入的认识世界各地,便于分析和比较,按 地理位置、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把世界划分为13个地区。教材给出了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上面有13个地区的位置和范围。13个地区的名称、位置、范围必须熟记,并在图上落实,因为它是今后要讲的分区 地理的基础。

世界国际组织,重点介绍了两个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教材在编排上,各标题各有分工,又互为联系,从分到合。这种编排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

教法建议

建议将讨论法、学习指导法和讲授法等结合起来进行授课。

对于世界的国家,由于学生比较熟悉,可以让学生说出知道的国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引导学生读图,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到六个国家的位置,以及小国摩纳哥和地区格陵兰。对于各国的政治制度,不必展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可以通过 教师提供的反映各国经济状况的图表和数据,了解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讲清“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南、北”特指的 地理位置的意义和所代表的经济地位上的含义。强调我国在国际交往所持的态度: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对于“国界”和“领土”这两个概念较为复杂,但又是本节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基本概念,最好用边指图边看书边总结的方法。充分利用三幅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国境线上的界碑”明确:第一,国界线在地图上用什么符号表示(包括未定国界线);第二,国界在地表上用什么标记来表示。巩固所学的国界和领土的概念,并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去。

对于“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师可充分利用世界 地理区域的划分图。由于有13个分区较为繁琐,又需要落实在图上, 教师可以设计游戏式的指图快速抢答或者在图上填地区的名称。注意,要学生明确13个地区都分属哪个大洲。

对于重要的国际组织,首先应阐述建立国际组织的重要意义。由于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传统、道德、民族等的差异较大,因此建立国际组织是非常必要的。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概况,可由学生阅读后,师问生答。这部分应补充一些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发挥作用的实例,如以巴冲突、联合国在南斯拉夫的维和行动,对非洲灾荒的人道主义援助等。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世界面积大国和人口大国

国界线的划分依据和领土的含义

教学工具:

世界政区图、“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表面按水陆分布,可分为七大洲、四大洋;按热量、水分和植被的变化规律,又可分为不同的自然带。这些差异都是根据自然规律划分的。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是居住在不同的国家的。世界上大约有190多个国家,你能举出你熟悉的国家和他们所在的大洲吗?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分组讨论】世界各国之间有什么不同? 教师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并进一步讲解。

【 板书】一、世界的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

【提问】这是世界上面积位于前列的国家,你能按面积大小排列这几个国家吗?以上几个国家各属于哪个洲?你知道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吗?(利用世界政区挂图讲述,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面积仅有0.44平方千米,不足北京故宫面积的2/3;而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摩纳哥面积只有1.89平方千米,仅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一半。我们往往将这种面积非常小的国家称之为袖珍国家)

【 板书】面积大小不同

【承转】各国人口也有很大的差异,你知道世界上的人口大国是哪几个国家吗?

【展示】“世界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读出各国的人口数,对照世界政区图看着这些国家分布在哪些洲?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哪个洲这些国家最多。(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有60%分布在亚洲,这其中包括人口居世界第一、二位的中国和印度。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人口非常少,如面积居世界第二的加拿大,人口仅有2914万人,仅相当于我国人口的1/40,而前面所提到的袖珍小国梵蒂冈和摩纳哥,人口分别仅有1380人和不足3万人)。

【 板书】人口多少不同

【承转】同是人口大国的中国和美国,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又如何呢?世界各国按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展示】世界政区图。就你所知,哪些国家是发达国家,哪些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呢?

指导学生阅读读一读中的资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归纳】 全球发达国家仅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以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有150多个,占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极大的差距。从地域分布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国际上也把这种差异说成是“南北之差”。

【 板书】

【讲述】此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也不一样,当今世界上主要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

【 板书】政治制度不同

【讲述】国家不论面积大小、人口多少、政治制度有何不同、经济发达与否,地位应该是平等的,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我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请同学朗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板书】地位平等

【承转】有国家就会有国界问题。什么是国界线?一个国家的领土包括哪几部分?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多少海里?划分国界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阅读】让学生自学“国界和领土”这两段课文。

【归纳】 国界是本国与邻国之间的界线。国界线以内的陆地、领海、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1958年,我国政府宣布的我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因此,国界确定了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管辖范围,一个国家的领土是不允许别国侵犯的。国界都是国家间经过谈判商定后,人为划分的,通常以山川、河湖或经纬线为界。

【展示】“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国界线”、“阿根廷和智利之间的国界线”图。

美国与加拿大,阿根廷与智利之间分别是以什么划定国界的?(美、加两国东段边界以湖泊中心为界,西部边界有一段以纬线为界,而美国的海外州阿拉斯加的东部与加拿大的边界有一段以经线为界。阿根廷与智利则以安第斯山为界。)

还有一些国界线是根据 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来划定的,如我国与俄罗斯东段的边界是根据中俄双方签定的《尼布楚条约》确立下来的。一般来说,两国的陆上边界线往往设立界碑、界墙、栅栏、哨所等作为边界的标忐。看“中国与巴基斯坦国界线上的界碑”图。

初中地理老师教案 篇5

第一节 美国

一、美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人口和农业

1、地理位置:

①纬度位置:美国本土大部分处在北温带,只有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北寒带,夏威夷州在热带。

②半球位置:美国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

②海陆位置:美国本土三面临海,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东南临墨西哥湾,美国北与加拿大相邻,西南与墨西哥相邻;阿拉斯加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位于太平洋北回归线附近。

2、领土组成:本土由48个州和一个特区组成,海外州有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3、地形:分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山脉是落基山脉;中部为面积广大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地。

4、人口:外来移民大汇集。美国是世界第三人口大国,人口构成主要有欧洲白人后裔(占84%)、亚洲移民后裔(黄种人)、黑人(13%,祖先是被当作奴隶贩卖来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黄色人种),数量已不多;华人和华侨在美国将近240万,华人和华侨最多的城市是旧金山和洛杉玑和纽约。

5、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①地理位置:美国幅员辽阔,本土大部分处在温带和亚热带,夏威夷州位于热带,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美国本土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②地形:美国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2以上,耕地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土壤肥沃,对农业发展有利。

③气候:美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又有多样性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美国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落基山以东地区降水量在500mm以上,水分条件较好。

④美国河湖众多,密西西比河是世界第四长河,它纵贯美国中部,水量大,流域面积广,五大湖是世界的淡水湖群。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农业灌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美国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美国是世界上出口家产品最多的国家,主要是由于美国农业具有两大特点:机械化和专门化。

6、主要农业带

农业带 形成原因

乳畜带 这里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的生长。而且,这里是美国的制造业带,城市和人口分

布密集,因此畜牧业非常发达。

玉米带 这里是温带,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

棉花带 这里原为棉花带,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等原因,植棉业己经衰落。现己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

种作物区

小麦带 这里地势低平,土质好,冬季冷而长,适宜耐寒能力强的小麦生长,密西西比河为灌溉提供

发良好的条件

畜牧和灌溉带 这里地形多高原、高山,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少,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亚热带作物带 这里地处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宜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二、美国的工业

1、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工业现代化的强度高,工业部门齐全,产值世界前列,新产品种类丰富,产量大,许多工业产品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美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有一关键因素,美国始终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硅谷”是世界的高新技术产业区。

2、三大工业区

工业地区

主要资源

东北地区

煤、铁

大西洋沿岸有许多良港,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运便利

西部地区

森林、金矿

南部地区

石油

墨西哥湾的港口和便利的铁路运输

太平洋沿岸的良

港和贯穿美国东

西的铁路等

运输条件

石油、宇航、

飞机、电子等

钢铁、汽车、化学

主要部门

主要城市 纽约、华盛顿 休斯顿、亚特兰大、 旧金山、洛杉矶

芝加哥、底特律 新奥尔良、达拉斯 西雅图

初中地理教案与反思 篇6

一、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三、教学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四、教学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平台、实物投影仪。

六、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开放式教学等。

七、学法引导: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八、教学安排:二课时(黄河的概况及奉献为第一课时,黄河的忧患和治理为第二课时。)

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播放录像): 播放一段气势磅礴的黄河景观录像,配上对白和音乐,使学生感受到黄河博大的胸怀,增加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师:是啊!此刻我们激动,我们自豪!我们多么想去深入了解这条哺育了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母亲河啊!

滔滔黄河 板书:黄河的概况

活动一:利用电脑课件展示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并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课本P49几个活动题,代表上台指图讲解,其他的同学纠正 补充,最后师生一同在图中分析出黄河概况(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流经的省区;长度、流域面积;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划分.)教师及时板书。在此活动之前,学生用素描的形式画出《黄河流域图》,教师将全班同学收集的有关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制成有利于教学的精美课件,在学生上台讲解黄河的概况时,适时展现。如在《中国的地形图》上动画闪烁出现黄河的发源地、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在《中国政区图》上动画闪烁显示黄河流经的省区;在学生画的《黄河流域图》上动态显示主要支流,上、中、下游的分段情况。

活动二(分组讨论): 接着大屏幕上展示有关黄河的讨论: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的人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害河。你的观点呢?黄河是其中之一,还是两者兼有?(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师:是啊,黄河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华北大地上,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够具体指出是哪些? 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以下几点: 板书:

二、黄河的奉献 塑造平原、富蕴水能、提供水源 活动三: 接着学生代表结合相关的景观图片,指图一一讲解。生:黄河冲出青铜峡后,水势变缓,在干旱的宁夏和内蒙古境内塑造了具有“塞上江南”的宁夏平原和“塞外江南”的河套平原,在下游地区又塑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在流域图中,配上相应的景观图片。)生:请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黄河的中上游多在高山、高原的峡谷中穿行,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所以水能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如此丰富的水能资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却付之东流。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黄河的中上游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枢纽和水电站。(课件展示沿途主要水电站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知道梯级开发成串分布的特点。)生:这些水电站和水利枢纽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而且还提供了便利的灌溉。而首先揭开引黄灌溉历史的是宁夏平原。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修建了许多引黄灌溉的水利工程,使黄河流域的面积大大增加。(课件展示宁夏平原灌溉渠道图片和刘家峡水库图片。)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黄河的源流概况和黄河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通过同学们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等方面能力。课后活动: 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黄河忧患和治理方面的资料,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就是水利部长„„”。

十一、评价、建议:

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板书做的很具体,将主要的问题都做了说明,学生的互动感很强,由于有前面的知识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归纳出黄河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以及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成果的展现,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兴趣高涨。但是作为书中重要的一课,我们必须让学生彻底明白黄河的各种特性,所以用两课时来讲解比较合理。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③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课标分解: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运用资料说明说出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迁移应用找寻其他星体上的生命物质条件分析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用资料说明上,要求学生先熟练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然后迁移应用到在其他星体上寻找生命物质。重难点: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教学方式:(1)应用“互动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2)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归纳。(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具体如下:(1)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和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2)本讲基础性知识多,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复习时要充分运用太阳模式图,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八大行星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3)利用比较法理解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正常的长时期的太阳状况,而太阳活动是短时间的激烈显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同之处是强弱的差异。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设计、制作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2)编写好提供给学生的学案资料。(3)由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四、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学质疑本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和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具体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见学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1)天体类型:①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人造天体有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③和④。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 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太阳是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点拨: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气候、地形等。一般地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名称 概念 特点周期与影响◆自主探究五: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1)外部条件: ①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轨道面几乎在同一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种比较的宇宙环境中。②讨论:如果太阳光照时强时弱,变化明显,对地球上生命有何影响? 小结: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使地球上的生物。(2)自身条件: 讨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那些?这些条件分别是什么因素形成的?

环节二:交流展示 1.天体的辨析方法 2.天体系统的辨析方法 3.区别“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差异性 5.探究后,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环节三:互动探究 1.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课文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等? 2.2008年 1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图片。它们被称为HR8799星系和北落师门星b。研究人员至今已发现300多颗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过测量它们的重力、速度和亮度变化等方式发现的。这次,人类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迹”。据此判断科学家要了解所发现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现象,应该注意观测该行星的哪些特征? ◆教师说明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过程:(1)假设——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2)证据——读图或资料寻找相关的信息(3)论证——应用信息解决相应问题(4)观点——形成相关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结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和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现、课件呈现等),运用探究思维过程,进行探究分析。自己设想同伴交流:推出结论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环节四:精讲点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反映了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级别顺序 B.“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和月球之间也能形成天体系统 C.任何天体间都可以形成天体系统 D.天体是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的统称,因此民航飞机在飞行中也属于天体 【问题反馈】 1.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不清晰,出现答题失误。比如对是否是天体,是否是天体系统的判断出现错误的频率很高。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不清。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四大影响途径不清晰。4.地球的特殊性内外因分辨不清。【矫正练习】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所有的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与星云,但夜空中用肉眼观察到的主要是恒星。B.任何两个位置上相近的天体都可构成一级天体系统 C.任何一个天体处在地球这个位置,都会有生命的生存和发展。D.任何一个天气系统,其内部的各天体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2.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的有()A.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C.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D.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使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 B.使地球电离层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对两极地球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没有任何关系 ◆矫正反馈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重新回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运用本节所有重点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然后在加上巩固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为全面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利于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上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高效教学提供了实践反思的宝贵经验。

环节四:迁移应用(见学案和巩固案)

四、思维拓展:

第一步,课堂上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板书设计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 物质性(天体)运动性(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从运动特征看从结构特征看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但在教学中仍然发现下列几个问题亟待解决:①小组内活跃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导这些沉默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来,值得思考;②提供的资料较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急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锻炼;③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课外知识偏少,较少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六、评价与建议:

本节课内容抽象而且难懂,为了能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锋面系统的特点与其天气特征,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问题引导法、实物演示法,读图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能够动起来,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展示仪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过程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对重要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加深印象。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在本节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第一: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方式需要改进。本节课中,学生单独演示、回答讲解虽然比较多,但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比重仍然偏大。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得原本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被掩盖。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时更多地使用: “ 你说呢? ”“ 你认为呢? ”“ 你的观点呢? ”“ 你的看法呢? ”“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 再想想看? ” 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改进自己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不足。第二点: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不够。我应该把今年以来的容易被学生关注的不同天气现象联系进来,让学生分析判断,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古诗词,感受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第三点:准备还不够充分。虽然为这节课准备的时间有近一个星期之久,但是教学中有些问题的呈现仍让学生感到茫然。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在地图上读出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2.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2.通过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角色表演,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再通过老师的点拨引导,把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给学生以思维美和发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的图文资料。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模拟旅行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并把所说到的有关亚洲的知识都写在黑板上,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教师:要了解一个大洲的情况,需要知道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那么自然环境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教师:认识某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先从哪个要素入手呢?我们可以先设想这样一次模拟旅行,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去济南旅游,大家想步行去大明湖公园游玩,但首先得知道公园在哪里,那么怎样描述公园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刚才几个同学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们描述的──在哪个区、哪条街道、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要先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设计意图:优化教学方法,巧设情景,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让难以理解的问题生活化,难以描述的知识情感化,让学生的知识从身边教起。给学生一个支点,带大家探索新知!讲授新课──用类比思维、模拟旅行和学生活动创设情境,带领学生探索新知,体现过程和方法教学的新思想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的地理位置)情景一:创造类比思维,让学生感受位置知识,培养学生从身边学起的思想 教师:我们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我们刚才描述公园的位置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区”就是它在世界中的半球位置,亚洲所在的“街道”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它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教师:在东西半球中,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你能从上图中得到有效信息吗? 学生回答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承转: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找出其周围的大洋、大洲。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分别位于亚洲的哪个方位?以及周围的大洲,各位于其哪个方位? 情景二:创造学生活动,让学生感受海陆位置知识,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学生活动:角色扮演──亚洲的邻居(读亚洲的范围图)。

活动要求:1.每7人为一小组,以讲桌为“亚洲”,确定教室的北方,请这7位同学依据地图,说明自己应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报出自己的方位,并按与亚洲的相邻关系调整前后左右的距离。2.由扮演大洋的同学说出亚洲周围的大洋,并说出亚洲不直接濒临四大洋中的哪一个?

学生回答预设: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3.由扮演大洲的同学说出亚洲周围的大洲,并说出各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以及哪个大洲与亚洲处于同一块大陆,哪个大洲占据了该大陆的大部分? 因为大洲分界线知识学生没有接触过,学生思考回答前老师需要做如下的启发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如亚洲和大洋洲、亚洲和北美洲;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学生回答预设: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设计意图:巧设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适应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在玩中学,在做中实现知识的发现和探索。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处理,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仅准确地理解与掌握了亚洲的海陆位置,而且避免了知识的单调与重复,让学生兴趣高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达到想学、爱学以及开启知识思维的目的。教师评价学生活动成果并引领学生对刚才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纳总结: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不知大家是否记住了亚洲的“邻居们”,请大家再次读图观察包围亚洲的大洲和大洋,一起完成下列表格吧!大洲 位于亚洲的方位 与亚洲的分界线 欧洲 在亚洲的 方

山脉

山脉

海峡 非洲 在亚洲的 方

运河 北美洲 在亚洲的 方 ______海峡 大洋洲 在亚洲的 方 设计意图:注意教学方法引导和形成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有利于带领学生形成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方法技能。承转:通过刚才的探究学习,我们发现了亚洲的半球位置特点是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海陆位置特点是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与大西洋不直接相邻,但与大西洋的属海相邻。在认识了亚洲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之后,我们还应该认识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情景三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找到发现和归纳经纬度位置的方法 教师:如何描述大洲的经纬度位置呢?主要是说出其最东和最西的经度。那如何描述其纬度位置呢?先读最南最北的纬度,看有那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然后概括出纬度位置特点,通常表述为位于五带中的哪几个带。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尝试描述亚洲的经纬度位置,派代表到讲台展示交流成果,具体展示略。教师明确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亚洲位于26°E和170°W之间;最北约达81°N,最南至11°S;自北往南被北极圈、北回归线、赤道三条特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北寒带、北温带和热带。教师小结:今天的学习,我们特别要关注的是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主要是找出穿越大洲最南、最北的纬线和其他重要的纬线,判读该大洲所属的南北半球以及五带;海陆位置主要是找到大洲所临的海洋,说出与各大洋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意图:注重学法的指导,不是追求孤立的知识点的传授与记忆,而是学会认知的方法与思路,通过方法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达到对知识能体会和应用的目的。

七、课后作业:

结合时政热点,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大洲、地区或者国家,比如说欧洲、中东或叙利亚,分析它的地理位置特点,下节课一开始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交流。记住要结合地图进行描述呀!

八、教学反思:

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本节课我以亚洲为案例让学生了解分析某地区(国家)位置和范围的思路、方法,通过活动——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把所学习和探究过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体现了用知识深化学生探究成果的教学新理念。

九、评价与建议:

本课先让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学生已有的经纬线、和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等地理知识来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解决北美洲的地理位置,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合作能力。最后说明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亚洲各区的居民生活各具差异。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意图是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不是让学生异想天开,而是在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基础之上,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学习打下基础,从而初步形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理念,并通过分析环境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美景总在预料之外作文下一篇:的生活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