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2024-05-10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精选8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篇1

课题: 代数式的值(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求代数式的值,感受代数式求值可以理解为一个转换过程或某种算法

2、会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3、能理解代数式值的实际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代数式求值的教学活动,渗透数学中的函数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求代数式的值

教学难点:利用代数式求值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求下图三角形的面积:

生:三角形的面积=ah

22.继续求下图三角形的面积

生:三角形的面积=36=9 2

3.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求当a=6,h=3时,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ah36= 9 22

4.揭示新课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3.3 代数式的值)

二、探索新知

1.师生共同学习例

122当a=-

2、b=-3时,求代数式2a-3ab+b的值。

教师写出例1的全部过程(主要规范学生做此类题目的格式)解:当a=-

2、b=-3时, 222a-3ab+b

2=2×(-2)-3×(-2)×(-3)+(-3)=2×4-3×(-2)×(-3)+9 =8-18+9 =-

12.补充例题

当x=

2、y=-3时,求代数式-3x-5y的值。(由学生仿照例1完成)解:当x=

2、y=-3时,32-3x-5y

32=-3×2-5×(-3)=-3×8-5×9 =-24-45 =-69

从这张表格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随着值的逐渐增大,两个代数式的值怎样变化?

(2)当代数式2x +5的值为25时,代数式2(x +5)的值是多少? 4.巩固练习

(2)剪绳子:

1)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变成()段;将一根绳子对折2次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变成()段;将一根绳子对折3次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变成()段; 2)将一根绳子对折n 次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变成()段;

3)根据(2)的结论,将一根绳子对折10 次再从中剪一刀,绳子变成()段;

用绳子、剪刀操作,然后再分析、思考。)

(3)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正方形

1)搭n 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2)搭100 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根火柴棒;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四、布置作业 P91习题5.31五、教后反思: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篇2

关键词:七年级代数教学,运算能力,数学思维方式

七年级代数有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引人负数, 完成有理数域的建立。以便在八年级建立实数域, 或在高二建立复数域时加以沿用。数系的扩充是生产发展的需要, 也是数学发展的需要。二是用字母表示“数”并建立“式”的概念, 为数学由常量进人变量打开了大门。而数和式的建立与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的学习提供了重要基础。由此可见, 七年级代数的具体内容为中学数学最基础的部分。与数学的各方面的内容关系密切, 在教学运动中影响也较大。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常用的。提供的运算法则和性质, 建立起来的系列概念.在以后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 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七年级代数和小学算术相比, 内容较为抽象, 运算方法则较为灵活。

七年级学生, 大部分是十一、二岁的儿童, 处在向青年期过渡和转变阶段, 是增知识、长身体的时期。加之现在的七年级生大多数又都是独生子女, 依赖性强, 独立性弱, 学习上被动的多, 自觉性差。他们思考问题时, 形象思维多, 逻辑思维少。习惯于死记硬背, 照抄照搬, 不善于动手和动脑。进人中学后.课程一下子增加到十一门, 其中考试科目就有七门之多。而且和小学相比, 各学科内容的深度, 广度大幅度提高。面对这些情况, 更使学生学习好, 就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引导, 严格要求, 帮助他们在学习习惯上, 方法上来一个较大转变。为能按照中学要求教好数学, 打好基础, 必须改进教法, 做好以下工作。

一、根据大纲要求, 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小学进行的是非负有理数的运算, 进入中学则要求有理数域和有理式中进行运算。起点高了, 运算对象变了, 内容更加抽象了, 但其表现形式都更加丰富了。根据大纲要求, 运算能力的培养是七年级代数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如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 不但能容易掌握公式、法则, 而且还能容易懂得公式和法则的形成过程和应用条件及范围, 这是培养运算能力的前提。七年级学生习惯于在非负有理数中解答问题, 面对负数及有关概念容易只从“正数”角度去理解。因此, 对数的概念的理解, 要以实际例子出发, 帮助学生对负数有一个正确认识, 防止造成-a是负数的错误。另一方面是注意能力的培养。对于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同时进行。运算能力是多种技能综合应用的结果。所以, 对此种能力的培养不宜单独进行, 而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参与和支持。如 (1) , 当a>0, b>0, a>b时, 1/a与1/b哪个大? (2) 当a<0, b<0, a>b时, 1/a与1/b哪个大?对于此题的解答, 需要通过、判断、推理, 展开想象能力, 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培养运算能力的时候, 要抓住运算的实质, 培养学生的“变形”能力。解题实际上是根据已知, 应用概念、公式、法则进行变形、化简而求出结果。因此运算的实质是一种变形运算能力的培养,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其能力的培养上要分出阶段, 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计划, 并作出合理的安排。还应注意使学生懂得算理, 掌握算法, 以此提高运算能力。培养学生随时能注意自己的计算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实际的判断能力, 提高一题多解和掌握互逆运算关系及其互为检验的方法。

二、加强数学思维方式, 论证问题的思路及步骤, 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现行教材在例题中增加了“分析”、“理意”等论述, 是很有益处的。通过对例题的分析, 对弄清解题思路, 形成数学思维方法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教学中应结合备课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加强数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培育, 这是为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而采取的举措。只有这些“思维方法”为学生所掌握并转化为一定的思维能力.才会成为学生终生受益的观念和方式。

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最终要变形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ax=b而得以解决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则通过消元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再去求解。这种消元转化的思想实际是解方程的重要指导思想。关于数形结合的问题。在七年级也需要加以注意的。散和形是客观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内容。都是思维的对象和依托。图形提供的信息较为全面, 在记忆中也能持久保持。特别对于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更需要图形的帮助和启发。如应用题中有关行程问题。百分比浓度问题、面积问题等, 利用图形进行分析效果较好。

在七年级加强论证问题的教学。不仅是完成七年级数学教学任务的需要, 而且也可以为后面学习平面几何作出准备。首先要使学生懂得有关论证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论证方法。一个正确的论证是由已知出发.运用概念、公式、法则、公理、定理等, 依据逻辑论证原理进行一系列的正确判断。论证就是找出已知结论和必然的逻辑关系和思维的活动轨迹。在学习论证时, 可让学生在认识已知的基础上展开求证。在讲解幂的乘方运算法则时, 就可以利用论证方法加以引导。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 底数不变, 指数相乘。这里已知是幂的乘方: (am) n (a≠0, m、n为正整数) 结论是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 (am) n=amn。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篇3

关键词: 数与代数 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及编排

对于数,有理数扩充到实数,从易到难逐步呈现数的概念.同时,式子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元一次方程扩展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三元一次方程组,出现了一元一次不等式.方法上包括方程组的解法和不等式组的解法,符合新课标对初中数学的知识要求.

2.从知识的安排层面上看

(1)教材把实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不等式放在七年级下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七年级上刚学习了有理数和一元一次方程这两个最基础知识点,该知识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密切的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知识的迁移效果相对来说比较显著,学生容易接受.

(2)在实数的学习中,出现了无理数.对于初中阶段,无理数是数系扩充的终点,它很抽象,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在七年级下学期学生的心理特征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且性格和心理上也越来越稳定,有足够的能力接受它.

3.具体知识点呈现方式

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图文资源,在每章节,设计有章前图、章前语,都包含了许多相关的问题信息.基于此教师可以创设一系列学习情境,形成一条前后联系的无形链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提出一连串问题,联系已有经验.

例如:介绍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先出了个题目并引导学生得到表示式x+y=10,2x+y=16,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每个方程都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则是联立了两个这样的方程.

紧接着教材引导读者解一个方组,探究出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从而得出概念: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例题的编制理念

1.体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很多例题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带领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2.体现“做数学”的思想:数学思维不但要追求严谨,更要讲究灵活,“做数学”是培养学生数学精神的一种有效途径.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营造积极活跃的氛围.

3.注重体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材中例题的数量有限,这就要求例题的典型性.因此,要注重融合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做到举一反三.

4.注重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多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已有的条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拓展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或非认知因素.比如说学生的情绪、气质、性格等.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对称美、简练美和和谐美,等等,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造成积极的影响.

三、习题

课后练习题的数量应该适量,习题数量过多容易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学习负担,也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习题数量过少则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不到很好地辅助教学的目的,个别知识点所包含的习题数量也是根据各自的难度和重要性设置.从而使得习题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教学提供更便利的条件,从而强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经统计,数学习题的类型主要分为五类: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解答题.这四种类型的习题难度依次增加,安排比较合理.

四、教材特点分析

1.在知识的衔接上逻辑性强:上学期刚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七年级下册就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接下来就是不等式组.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有利于师生总结完整的知识框架.

2.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数学思想方法是一套教材的灵魂,本教材对数学思想方法作出了强调,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3.摒弃了偏繁、偏难的陈旧内容,降低了数与式的计算、变形的难度.

4.增添了一些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

5.通过观察、猜想、探究、思考等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素质.

6.教材打破了学科界限,交叉间隔安排代数与几何内容,同时注重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明明.北师大版与人教版初中数学数与代数部分的比较研究[D].2013.

[2]杨慧娟、裴昌根.60年来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历史沿革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代数式概念的产生过程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3、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列代数式

难点:

1、引入处的问题(3)和(4),借助动画解决,其中(4)还要利用图形的割补思想;

2、例一(3)(4)(5),例二(数量分析要透)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在小学我们曾学过几种运算律?都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它们?

(通过启发、归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用字母表示数的五种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a+b=b+a;(2)乘法交换律a·b=b·a;(3)加法结合律(a+b)+c=a+(b+c);(4)乘法结合律(ab)c=a(bc);(5)乘法分配律a(b+c)=ab+ac.

指出:(1)“×”也可以写成“·”号或者省略不写,但数与数之间相乘,一般仍用“×”;(2)上面各种运算律中,所用到的字母a,b,c都是表示数的字母,它代表我们过去学过的一切数.

2.(投影)从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5千米,步行要3小时,骑车要1小时,乘汽车要0.25小时,试问步行、骑车、乘汽车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3.若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v表示速度,你能用s与t表示v吗?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a厘米,则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用l厘米表示周长,则l=4a厘米;用S平方厘米表示面积,则S=a平方厘米).

此时,教师应指出:(1)用字母表示数可以把数或数的关系,简明的表示出来;(2)在公式与方程中,用字母表示数也会给运算带来方便;

那么究竟什么叫代数式呢?代数式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代数式

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单独的一个字母以及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

学习代数,首先要学习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明确代数式的意义.

2.举例说明 例1 填空: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____________册;(2)温度由t℃下降到2℃后是______℃;

(3)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______立方厘米;(4)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______千克. 解:(1)12n;(2)(t-2);(3)a;(4)(1+10%)m. 例2 说出下列代数式的意义:

(1)

32a+3(2)2(a+3)(3)a+b

(4)(a+b)

2解:(1)2a+3的意义是2a与3的和;

(2)2(a+3)的意义是2与(a+3)的积;(3)a+b的意义是a,b的平方的和;(4)(a+b)的意义是a与b的和的平方.

说明:(1)本题应由教师示范来完成;

(2)对于代数式的意义,具体说法没有统一规定,以简明而不致引起误会为出发点.如第(1)小题也可以说成“a的2倍加上3”或“a的2倍与3的和”.

例3 用代数式表示:(1)m与n的和除以10的商;(2)m与5n的差的平方;(3)x的2倍与y的和;(4)v的立方与t的3倍的积.

分析:用代数式表示用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要注意:①弄清代数式中括号的使用;②字母与数字做乘积时,习惯上数字要写在字母的前面.

三、课堂练习1.填空:

(1)n箱苹果重p千克,每箱重______千克;

(2)甲身高a厘米,乙比甲矮b厘米,那么乙的身高为______厘米;(3)底为a,高为h的三角形面积是______;

(4)全校学生总人数是x,其中女生占48%,则女生人数是______,男生人数是______. 2.用代数式表示:

(1)x与y的和;(2)x的平方与y的立方的差;(3)a的60%与b的2倍的和;(4)a除以2的商与b除3的商的和.

四、师生共同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叫代数式? 222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篇5

一、填空:

1、设甲数为x,乙数比甲数的3倍多2,则乙数为

2、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它们的倒数和为

3、能被3和4整除的自然数可表示为

4、a是一个两位数,b是一位数,如果把a放在b的左边,则所在的三位数是

5、一项工程甲独做需x天完成,乙独做需y天完成,甲先做2天,乙再加入做a天,这时完成的工程为

6、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先以a千米/时速度走了m小时,又以b千米/时的速度走了n小时到达乙地,则汽车由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千米/时

7、一件商品,每件成本a元,将成本增加25%定出价格,后因仓库积压调作,按价格的92%出售,每件还能盈利

8、有一列数:1,2,3,4,5,6,…,当按顺序从第2个数数到第6个数时共数了个数;当按顺序从第m个数数到第n个数(n>m)时共数了个数。

9、某项工程,甲单独做需a天完成,乙单独做需b天完成,则

(1)甲每天完成工程的

(2)乙每天完成工程的

(3)甲、乙合做4天完成工程的

(4)甲做3天,乙做5天完成工程的

(5)甲、乙合做天,才能完成全部工程。

二、选择题:

1、下列代数式中符号代数式书写要求的`有()

①②ab÷c2③④⑤2×(a+b)⑥ah2

A、1个B、2个C、3个D、4个

2、a、b两数的平方差除以a与b的差的平方的商用代数式表示为()

A、B、C、D、

3、矩形的周长为s,若它的长为a,则宽为()

A、s-aB、s-2aC、D、

4、当a=8,b=4,代数式的值是()

A、62B、63C、126D、1022

5、若代数式2y+3y+7的值为8,则代数式4y2+6y-9的值是()

A、13B、-2C、17D、-7

6、若a、b互为相反数,p、q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为5,则代数式的值是()

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篇6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巩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2、掌握数轴的意义及构成特点,明确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

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直观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投影展示)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5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学生结合上述问题分组讨论,明确以下问题:

1、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体现距离、方向)?

2、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3、什么叫数轴?它有哪几个要素组成?

4、数轴的用处是什么?

5、你会画数轴吗并应用它吗?

“问题”解决:课件投影课本p8图1、2-1,同时说明其产生的过程及合理、简明的特点;

结论:正数、0和负数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

3、展示温度计图形,比较其与图1、2-1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温度计也可以看作将正数、0和负数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的情形;

不同点:温度计是竖直的,方向感不直观。

4、描述数轴的意义(课本p9中间,由学生阅读,并尝试画一条数轴,强调)

(1)数轴的构成三要素:原点、方向、单位长度;

(2)数轴的用处是:把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课本p9图1、2-3),说明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5、归纳

(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则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表示数-a的点在原点的边,与原点的距离是个单位长度。

(2)数轴的出现将图形(直线上的点)和数紧密联系起来,使很多数学问题都可以借助图直观地表示,是“数形结合”的重要工具。

二、例题分析

例1.先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

-1、5,0,-2,2,-10/3

例2、数轴上与原点距离4个长度单位的点表示的数是。

三、巩固训练

课本p10练习

自我检测

(1)数轴的三要素是;

(2)数轴上表示-5的点在原点的侧,与原点的距离是个长度单位;

(3)数轴上表示5与-2的两点之间距离是单位长度,有个点;

(4)如图,a、b为有理数,则a0,b0,ab

课堂小结

(1)数轴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数学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五、作业

1、课本14页习题1、2

2、完成“自我检测”

3、个性补充

⑴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0.5,±0.1,±0.75。

⑵画一条数轴,并表示出如下各点:1000,5000,-20xx。

⑶在数轴上标出到原点的距离小于3的整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代数式 篇7

一、新标准英语七上文化差异描述

1.打招呼的差异。在中国,打招呼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社交形式。当遇到不熟悉的人,中国人往往就来个“点头之交”即可;对于很熟悉的朋友,用语就比较多样了。然而,在西方,这种方式会让他们感到很突兀,甚至不快。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这些问题是有关他们的私生活的,而对于英美人来说,隐私是非常重要的。在西方,当他们遇到人不想多聊,只想简单的打个招呼的时候,他们经常就说“Hello”或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说“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或“Good evening!”,这就等同于中国人的点头之交。如果遇到比较熟悉的人,他们会常用谈论近况来开启交际对话。

而对于谈近况这个话题,我们最熟悉的就是“How are you?”这个问句了。而这个话题出现在Starter Module1My teacher and my friends Unit2 Good morning. I’m Chen Zhong.这一课中出现。以前常听人批判中国的填鸭式英语教学的时候就喜欢用这个问句来做例子,中国的学生只会用“Fine,thank you.”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发现最近的孩子并不会这样了,一组学生,我都问同一个问题,但是答案会比较丰富,例如:Just-so-so. Not bad. 等等。对于这点,我们应该感到欣慰。但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学生也会停顿思考后才回答我这个问题,说明“ How are you?”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真的就是一个需要思考后回答的问题。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西方人也是很喜欢用这句老套的问话来打招呼,事实上,他们大多时候所期待的都是“Fine,thank you.”这类标准的回答。其实“How are you? ”就像中国的“你吃了吗?”其实问的人也不一定要真想知道你吃没吃,中午吃什么了?这只是开始一段话的问候语。在历史悠久的中国,民族文化背负的东西很多,其实西方很多国家的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快乐的。我们东方文化充满了消极宿命的色彩,面对“How are you?”就自然会有不同的回答。但是西方人倡导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所以不管他们心情多么糟糕,也基本都是用 “Fine,thank you.” 或“Pretty good” 来回答。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对错,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文化也就营造出了不同的语境。

2.校园环境差异。新标准英语七上Module3 My school Unit 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in my class.(P14)中对话里:

Linda: Yes,it’s really big. 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in my class.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in Beijing?

Daming: There are forty students,twenty girls and twenty boys.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对这个“big”的差异。笔者发现两张图片里教室的桌椅都是一套套独立的,也就是说教室里的学生是没有同桌的。在中国,同桌是一种校园文化。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同桌是他们人生的第一次实际的人际关系训练。然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学生上课有必修和选修两种,学生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去不同的教师上课,他们经常要跟不同的学生一起学习。而且不同的教室也有根据课程内容有多样化的布置,大部分的教室都是单桌或是适合他们小组活动的大张桌。因此,在西方学生的眼里是没有同桌的。

3.兴趣爱好差异。说到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都是因人而异很难总结。所以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来谈谈这方面的差异。在新标准英语七上这册书中,与足球这项运动有关的图片和文字出处入下:

1.以图片形式出现过四次,分别位于:S15,S24,P28,P50.

2.以文字形式出现过四次,分别如下:

(1)S24 的对话里:

Tony: What’s your favourite sport,Daming?

Daming: Football.

Tony: It’s my favourite sport too!

( 在这个例子中,Daming和Tony的最喜欢的运动都是足球,但我觉得他们的文化内涵是不一样的。考虑到两国的足球文化的差异,笔者认为Daming说喜欢足球,这可以理解为其个人的一种兴趣爱好,而Tony对足球的爱好则体现了一种普遍性。)

(2)P28 描述My school day: They go to the playground and play football (during the break).

P31 Around World: After school they go swimming,play football ...

(这两处都提到了学生的足球活动,对于英国的学生休息期间和放学后,最常见的运动之一就是踢足球了,而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打乒乓球和篮球,这个差异我们从学生所写的作文My school day里很容易看出来。)

(3)P50 Choosing birthday presents一文中提到:

Lingling’s aunt and uncle like football,but they don’t go to football matches. They usually watch football on television at weekends.

二、结束语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 篇8

历史这一学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学、文学等。所以对这一学科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尤其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历史这一门课程他们既陌生又熟悉。在小学阶段对于历史知识也了解了一些。面对这些初一的学生,历史这一门课程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教呢?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初一的学生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的独立性增强,希望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民主,并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独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间,有些事情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再加上他们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与新的老师和同学接触,这需要一段适应期。而且许多学生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不喜欢上历史课,所以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呢?

一、根据每节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讲课方式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一)》,这一节涉及的内容是比较广泛,包括先秦时期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因此我认为这一节课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感兴趣的一方面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的代表给大家讲述他们所了解的内容。最后再由老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所创造的辉煌文明。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历史知识的掌握。

又如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节的重点内容就是汉武帝对汉朝的统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给大家看一些大屏幕《汉武大帝》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形象记忆,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同时也可以加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汉武帝的了解进行点评,并且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汉武帝没有实现大一统,那么中国的历史会怎样发展呢?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西汉历史的了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二、上课前老师要做充足的准备,尽量从学生的视角去讲解

从学生熟悉的内容进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第18课《三国鼎立》,相信许多同学都对这一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一课的内容与他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的内容有关,因此学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在课前多了解一下学生对这部分的哪些人物比较熟悉或者是一些小故事,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从调查的方向上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抓住学科之间的渗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都有,所以老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从其他的学科上引入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例如第9课《中华文明的勃兴(二)》这一节会学到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介绍这一时期著名的代表人物。那么在这里可以结合语文课上对《论语》十则的学习,学生对孔子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由此导入我想学生应该会比较容易接受。

那么对于初一的学生怎么才能学好历史呢?由于初中的学习要求与小学不一样,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对此许多学生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在此提出一些我的看法。最重要的就是利用好自己手中的教科书。对每一节的学习内容要根据小课题有所大致的了解,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这样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不会摸不到头绪。然后不断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开始可以简单地进行练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上一篇:雨花外国语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口算比赛测试卷下一篇:平凡而温暖的春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