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以及精彩影评

2024-07-24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以及精彩影评(共10篇)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以及精彩影评 篇1

我不会像有的人因为拍的是主旋律就给低分,主旋律能拍好对我来说是大加分。这电影是我看到说有珍贵的高清历史原片彩蛋,很想在大屏幕上感受,自己主动掏钱买票去看的,本来对正片也没报很高希望,可以说是一次买椟还珠行为。看之前看豆瓣评价还好,也有了点期待。但是看的时候真是越看越生气。当然可能我对主旋律的标准比普通的商业电影要高——这是个制作者没有真正的信念,缺乏精气神的电影。这个题材不是不能拍的好看,而是这制作组根本没多用心。

单点评电影本身,重点散漫的塑造,部分细节违和非常扣分。

先说电影线索散漫而乱,节奏很差,中心人物塑造重点缺失。

作品的英文名是Mao zedong1949,应该是以塑造还原那段时期的老毛为中心。前中期发展主要几条线索,谈判线(包含国民政府的内斗和搞破坏),北平老毛周围的生活,特务线。结果另外两条线跟老毛都没什么关系??特务线整个就莫名其妙又垃圾,bug一堆,不知所云。谈判线其实挺有趣也挺重要,完全可以作为故事的重点主线,结果电影中期主要就让周去桌子大开会,老毛大部分镜头在生活中琐事………………………太奇怪了好吧??老毛不是塑造的中心人物,也是最高领导人吗?光塑造生活,最后渡江战役时指点一下,前面的思考讨论博弈呢。拍些生活化镜头大概是想突破“主旋律电影必然教条”的刻版印象,但是你不能在电影中间大部分给一个最高领导人主要拍这些吧,而真正拍他实行领导职责的时候,反而拍的比较教条了,就是咋说“一看就是特型演员在演戏”。

全片最好的老毛镜头只在片尾的原片里= =

说到节奏差,比如片尾千呼万唤的原片终于出来,开国大典,终于有个情绪high点,突然插入特务头子的情节,跳到这个塑造的特别垃圾的线,简直当头一盆冷水。

再说细节违和严重扣分。

先说明我其实并不是个很了解历史,更别说这段历史的人,有些知识比如当时局势我也是看这个电影才知道。但是这个电影有些细节凭我微薄又基本的一点历史常识也知道非常违和。

1.还是那条特别垃圾又不知所云的特务线,开始我还不知道他会这么垃圾。有个抓特务的战士便衣打扮成卖豆子的观察,然后国民党收买的特务去试探他,试探出来那个战士不会用秤,是个假扮身份的……

那个时候解放军战士可以说绝大多数都是平头老百姓出身,你告诉我他不会用秤???不会用秤???(当然也可能以前秤真的不是普通百姓基本掌握技能?或者不同地方秤不一样??欢迎打脸。)

2.那个叫陈有富(记不清名字反正负责老毛身边安全并且又抓特务的那个,又查了下才知道)的便衣“小心翼翼”跟踪嫌疑人然后跟丢那次简直看笑,尼玛你现在是警察身份抓潜在的马上要在重点仪式搞破坏的恐怖分子,直接出手盘查不行吗,对面已经有嫌疑的这么明显了,直接同志你好请出示一下证件,那段跟踪戏两边都暴露的不行还不出手,简直弱智。如果说电影其他部分还有个拍的不够走心的电影质量,特务线是垃圾注水民国剧的质量。

3.那个警卫队长演的也没有作为警卫兵的精神头,靠近结尾有一段,他在组织里跟上级还是谁说话,走路那个姿势,痞里痞气辣眼睛,而且这不是第一次辣了前面也有……也不是要特别刻意的强做精神,但是军人的站如松行如风要有吧?后面是在街上便衣打扮,还是这个走路姿势,这还可以理解,但更衬出前面的奇怪了。

4.有几段配音特别辣耳,比如小战士死讯传来小女孩那段尬哭。我直接把头扭过去不看画面了太难受。那个教礼仪的大婶棒读的也很辣。那个警卫队长说话口音腔调对于他的身份而言也很奇怪。播音员的口音听着是南方口音???

5.那个英国战舰上的演员太工具人了吧????????他们为什么要替国民党卖命,他们的心态是什么样的,好歹交代一下啊???其实这也是个有意思的点可以挖掘一下,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呼应一下前面提的英美的态度。结果就这样一头雾水过去了。

6.那个小战士的牺牲毫无必要……其实前面小战士放走特务然后老毛开口就不关禁闭就很奇怪了,军队讲究纪律,行令禁止奖惩分明,可以因为思乡而让他回来探亲,但放走特务(当然是不小心的)也是重大失误吧总该受应有的惩罚。

然后那个牺牲,不是战斗前进中牺牲,而是跑去插红旗时牺牲……………虽然插旗帜也是打仗的一环但是电影里没看出意义来,真是不必要的牺牲,所以显得特别尬((

然后这边祭奠时,插三根香烟头,尼玛编剧是黑吧?这也太不尊重人了,又不是没条件只能用这个做代替??还是那个时候真是有这种习惯?如果有误欢迎指出,。

7.任弼时拉小提琴为什么搞得这么悲怆,拍的革命乐观精神风貌一点不行吗,我觉得身怀重病碰积极向上才是那个年代革命者的风貌,再结合一年后的大刀,乐景写哀情正好煽泪。当然我不了解任老,可能人家就是这个性格,欢迎指正。

8.刚想起来一个一定要吐槽的点,在别墅旁边山区脚下发现士兵身体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抱歉我忘记具体谁了反正都是负责保安的士官)说你知道这里都住着什么人物吗,“十条命都不够你赔的”

“十条命都不够你赔的”

“十条命都不够你赔的”

制作组根本没有认真在想还原那个时期组织的风貌吧(冷漠脸)

而且这个电影拍的比较脱离群众,既没拍好两方势力的明争暗斗,也没拍出来一方当时是如何得民心者得天下。

其他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 篇2

它延续着几十年来这一类型固有的叙事模式,高大伟岸的领袖人物,激情澎湃的战斗场面,复杂而又繁琐的谈判过程与会议场景,大段诵读的经典语录,惟妙惟肖的特型演员。

同时它也延续着这个生态闭环内如履薄冰的细微创新,越发亲近的重点人物,逐渐丰富的小人物视角,以及日益增加的商业元素,大量参与的明星,都在秉持“庄重、严肃、不戏说”的红线外,试图增加电影的可看性。

以《决胜时刻》而言,电影里多线索穿插,传统叙事线之外,非常与时俱进地编织了一条“谍战”线。战争与爱情也没有缺位,元素是足够丰富,但融合得并不好。政治主线不说,谍战那条线几乎完全跑偏。好像抓特务的本职工作没做好,倒是没少在谈恋爱上耽误工夫。

爱情戏也是无本之木,革命时代的爱,并没有太多浪漫书写的空间,石光荣式霸道的“对你好”已算入情境的表达。要不是黄景瑜长得帅,这部分基本不具备任何感人的可能性。

整部电影除了既有的历史进程,很难凝炼出一条有意义的故事线。1949年最大的事情,是围绕政治协商会议,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新中国。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无疑就是开会,怎么能把政治会议拍出故事感来?会议背后的事情能说的很有限,很多面孔已经消失在当下的语境里,更遑论去扩展与深入?

便只能泛写群像,写丰富的政治图景,写欣欣向荣的精神面貌,写各党各派、各行各业。在这方面,我以为《建国大业》已经做到了现有尺度的极致。而今再由黄建新重来一次,没有更好,反而在格局与感染力上都有所倒退。

历史的真实感在创作空间上已无比局促,无非更生活化更有亲和力的主席,更严肃更有魄力的总理,以及小提琴拉起“Amazing Grace”的任弼时。便唯有再次依赖特型演员,用取巧的方式强化和巩固“历史感”。唐国强们演得不可谓不好,但终归是观众们早已无比熟悉的讲述模式,一再重复,无甚新意。

即便是电影里插入了一堆其它影视剧的素材画面,观众们也丝毫不会觉得违和或突兀,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模一样的。

不会有任何情节上的意外,大历史自不必言,反动派垂死挣扎、负隅顽抗,注定也是徒劳无功。阴谋不成,谍战自然废话连篇。小人物的命运也有迹可循,无数细节引来意料之中的“牺牲”情节,看似颇有心思的布局,处处漏风,无不显现着创作的疲乏和懒惰。

电影叙事笔力的缺乏,同样反映在形式与内容的游离上。时常是高亢悠扬的配乐先至,精致考究的画面紧随,演员们表情生动,细节抓人,唯有情节是忽然跳入的。澎湃的情绪在某个节点毫无征兆地激发,却没有任何铺垫,空剩下浓烈,只能让观众发动自己有限的历史知识积累去发散和联想,自行补足。

这样的电影本身是“反叙事”的。局部的感情都是成立的,也不乏很多感人或激动人心的段落,但聚合在一起,便陷入各自为战的分裂。所以电影最后呈现的面貌,就是流水账、碎片化、不成体系,人物符号化,风格舞台化,台词口号化。

仅有的一些商业元素,畏手畏脚,并没有真下功夫去细细雕琢,大大咧咧,形式多过实质,拍得浮光掠影。

纵使如此不讲究的商业元素,却成为了电影仅有的强记忆点,而占据更大篇幅的正章部分显得越发缓慢和温吞。这种抒情式的漫写,在长达2个小时20分钟的时长中延宕,并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意义的戏剧冲突,而变成了一种通过表演“真实”而去复刻“历史”的精致模仿。

电影真正有价值的,还是那些被重新修复过的历史影像。它们如此真实地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那些人,那些弥漫在画面中的情感与情绪。无需任何语言的修饰和解读,这是再高级的表演都无法还原的。

现有叙事语境下,重大题材的创新越发艰难,如今想来,十年前那部《建国大业》,已然是最有成效的破题者。

我们的胜利是摧枯拉朽的,敌人的溃败是一泻千里,困兽犹斗。这不仅是光与暗、暖与冷、正与邪的对照,更是理所当然、不容置喙的定性。在历史面前,不再有暧昧空间,也不必再送去那些所谓善意的曲笔。好可以形式丰富,笔意深厚,坏也要坏得义无反顾、彻彻底底。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无论形式上、内容上,《决胜时刻》都无法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它所做的,就是它所能做到的。基于此,电影虽有很多遗憾,却也无法再有更多苛责。

不能说这样的电影没有技术性或艺术价值,但它们完全是存在于普通商业电影及艺术电影之外,可以自行构建运转的一套封闭美学系统。就像单位的“笔杆子”们挥挥洒洒所写就的大部头官样文章,高屋建瓴、用词精炼,引经据典、对仗排比,也算是门槛极高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来,那洋洋洒洒的字的组合,实在难以咀嚼消化,更别说欣赏品鉴。

传统的主旋律拍到如今,已陷入自我重复、难以创新的困境。红线就在那里,立场和语境一早已设置完毕,功过是非早有论断,可行书写的空间几乎没有。有关方面和观众们都双目如炬,稍有逾矩,都会引发“事故”。这样的电影也很难形成真正的话题度和影响力,可能获得的商业价值,多半要靠包场实现。

相比之下,不管你是否是“战狼”或“流浪地球”的粉丝,都必须承认,与商业类型片融合的主旋律,才是迭代的新品种,代表了主旋律未来的进化方向。

《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影评 篇3

看电影的时候,我过于情绪化,几次留下泪水。带着情绪来写影评着实不好,但是情绪又催动我写下这篇影评。主观之处,各位见谅

第一个镜头:炮击紫石英号

1840年,英国凭几座大炮就打开中国国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949年,面对紫石英号的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开炮!

国民党寄希望于英美两国所谓的介入是徒劳的,自己不行,何望别人?

第二个镜头:田二桥牺牲

我们的中国怎么来的?无数百姓的鲜血换来的,以土地为纽带,以共同利益为根本,全中国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向着反革命,向着不民主不自由以最壮烈的牺牲向前进!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关于战斗精神,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武器装备存在代差,仗就很难打了。就如同英军和清军精锐增格林沁铁骑之间单方面的屠杀一样。但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在每一场战斗中,都如同克劳塞维茨对“精神要素”放在第一位的看重一样。任何战斗的胜利,都需要精神的不屈服!

第三个镜头: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不是袁世凯的抵制,也不是蒋介石的总统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站起来了,大多数人民在共产党的带领下结束了被压迫的历史,不断的在新时代享受着发达的物质生活。现代的我们不再用为被压迫而焦虑,不再为国家的命运而掀起一场场运动。我们在较大的自由空间之内,选择我们的生活,为自己的生活而烦恼,为自己的发展而烦恼,什么是站起来,这就是站起来!

《决胜时刻》电影观后感心得影评 篇4

创作历程

14天写出大纲,67个工作日完成拍摄

去年10月,博纳董事长于冬和导演黄建新接到了北京市委宣传部的任务,要筹拍一部讲述1949年香山故事的献礼片。“布置完任务出来,我和于总就站在路边发愁。”黄建新坦言,当时自己就觉得“太难了”。如何不重复以往的主旋律创作,找到新的路径?

就在大家都一筹莫展之际,艺术总监张和平提出,他有一个最佳的编剧人选,就是曾创作过《天下第一楼》《新龙门客栈》《投名状》《邪不压正》等一系列佳作的金牌编剧何冀平。

“接到这个任务我也有一点犹豫,因为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红色主旋律,完全没有经验,好在没有经验也就没有顾虑。我想,不管什么题材,必须要好看。”何冀平透露,当时她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要快。“11月接到任务,3月就要开机,所有人都在等我的本子。”

在翻阅了大量资料,并恶补了相关的影视作品之后,何冀平用了短短14天时间,就拿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故事大纲。“我的剧本向来是写人物,人物要有情感,有温度,有激情,尤其是毛泽东这样一个人物。如何表现他?我就设计了三个小人物,他们和毛主席之间的故事就构成了戏剧性,写出了不同层次的情感。”

这样一份大纲摆在黄建新面前,一下子就让他兴奋了。“何冀平老师写人物是数一数二的,剧本这样一聚焦,我们导演在创作上天地就宽了,可能性也出现了。”他透露,由于剧本采取的是虚实结合的创作方式,一开始大纲送上去报审的时候,专家对“虚”的部分是存有异议的,直到完整的剧本出炉,看到“剧本把毛主席写的那么生动”,终于顺利过审。

接下来的拍摄任务异常紧张,作为有丰富制作经验的导演,黄建新把制作流程细化到了每一天。“当时算了一下,除去转场,一共只拍了67个工作日。”为此,他和导演宁海强、摄影指导邵丹提前制作了“视觉前端剧本”,“我们用了二十几天的时间,拿了全世界100部战争片,拼装出了电影里的那场战争戏,最后剪成长度四分五十几秒的片段,把音乐配上反复修改。”实拍时,宁海强导演展现了他对战争片强大的驾驭能力,调了八台机器同时拍摄且无一穿帮,大大节省了后期制作的时间。黄建新总结,“动用一切方法塑造人物,展现喜怒哀乐,是这部电影创作的核心。”

优秀的剧本和强大的团队为《决胜时刻》注入了灵魂,也让演员有了充分施展的空间。曾多次饰演周恩来的刘劲说:“作为演员来说,真的是需要一个好剧本,所以这一次要感谢冀平老师创作了人物形象非常鲜明的一个好剧本。”他认为,片中不只是小人物写得非常有特点,对领袖人物的塑造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人物形象有温度、有情感,观众看了以后反响很强烈,领袖人物的另一面在这部戏里也表现了很多,包括周恩来在谈判桌上据理力争,但在谈判桌下跟张治中是一种兄弟情谊,这种反差表现得特别强烈。我演得很过瘾,大家也感觉到这个周恩来和以往的周恩来形象不太一样,很丰满。”

在出品人于冬看来,《决胜时刻》有点像当年《建国大业》的姐妹篇,当年创作时的很多遗憾在这一次都弥补了。“尤其是片尾,当修复后的高清彩色4K的开国大典影像首次亮相大银幕,真实的毛主席的光辉形象出现以后,全场鼓掌!所以我们很有信心这个片子会在今年的国庆档放映后,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很好的社会效益。”

专家点评

角度独特、故事丰满、细节感人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这部影片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好,让观众非常容易被代入,“整部影片的观看过程当中,观众都沉浸在一种饱满的情绪状态中”。其中,领袖的人民情怀和战友情怀表达得非常充分。饶曙光说,自己在看到任弼时拉小提琴向战友告别的段落时,忍不住掉下了眼泪,“这样的细节有新鲜感,把几十年浴血奋战的战友情表达到了极致”。他还提到,小人物的塑造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小战士还有毛主席的女儿,这些人物能够跟当下的观众实现一个有效的对话,使得年轻观众不仅仅了解了革命历史,更感受到革命烈士所带来人性的表达和感动。”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身边很多年轻观众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当时我就觉得这电影成了。这部电影立意很高而表达又平易近人,情感浓郁而又理性深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分享了自己的直观感受,并进一步表示,“影片深度挖掘了北京香山在新中国成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做到了很重要的奠基作用。我相信这部电影上映之后,双清别墅和香山会成为北京文化旅游一个新的胜地。”

除了立意深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更肯定了影片在艺术上的突破。“以往我们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走过戏剧化、诗意化、多维度、细节化等不同阶段,但这部作品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它是人物的历史。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历史其实是人的历史,而这部电影就是用艺术的方式,让一些消失的历史和人重新在大银幕上鲜活起来。”在他看来,影片很巧妙地设计了警卫员、播音员、主席的家人以及民主党派不同个性的人士,为塑造领袖人物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空间,提供了让人物活起来的可能性。此外,尹鸿也肯定了影片在制作上还原历史的精准把握:“这两年有些作品过度渲染战争场面,但《决胜时刻》在这方面树立了非常好的标杆,使影片的质感和最后纪录片的质感毫不违和,营造出真实的历史感。”

“《决胜时刻》是一部出人意料的电影,一般重大历史题材都会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和全景描绘,但《决胜时刻》更多的是宏大历史中的生动切片和壮丽史诗的细节。”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注意到,影片的英文名是《毛泽东1949》,“这个译名很好地体现了它的艺术特点,代表了一种更有温度的想象,一种更富细节的遐思”。

在细节处理上,《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特别喜欢毛主席帮贴身警卫写情书、和小女儿抓麻雀、去戏园子看《霸王别姬》等情节,“这些情节生动刻划了主席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儿女情长和人之常情。这种虚实衔接恰到好处天衣无缝,唐国强在塑造上真的是炉火纯青。”

《决胜时刻》观看体会

今日上映的电影《决胜时刻》,给观众准备了一个大“彩蛋”——片尾将播放时长4分钟的开国大典彩色纪实影像。能够第一次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超清画质的珍贵影像,大伙纷纷叫绝,“震撼”“请多排片”。

一个个历史节点,一页页山河变迁。开国大典,新中国沧桑巨变的起点,深深烙印在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在课本上、在影视作品里,每每读到、听到、看到这一历史时刻,那份激情与澎湃总会油然而生。而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国领袖的庄严宣告依然响彻云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可以自豪地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道一句,“这盛世如你所愿”。

图片是凝固的历史,影像是岁月的再现。感动源于巨变与飞跃,也源于历史影像带来的那份真切。其实,对于许多历史事件,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就拿开国大典来说,我们都知道,对其中的诸多细节也能如数家珍。但这份认知大多来自文字以及珍稀黑白影像,在时间、空间上难免有一些距离感。而这一次,在超清的历史影像中,凝固的时间重新流动,老一辈革命家们的音容笑貌以及许多历史细节清晰可见,你我仿若亲临盛事,历史的丰富、深厚与生动就此展现。

而这一珍贵的“彩蛋”,得之可谓意外。导演黄建新偶然听闻,在网上看到过开国大典的彩色录像。为此其费尽心力、几经波折,终于在俄罗斯档案仓库中,找到了一段4分钟的开国大典影像。后经修复,胶片宛若新生。这启示我们,近代以来,限于特定时期的条件,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的记录和保存难度较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些史料不存在。就现实来看,有不少珍贵的历史资料或散落民间,或沉寂于国内外的档案馆、图书馆,下番功夫收集挖掘、系统梳理,一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精彩 篇5

今天观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决胜时刻》,这部影片反映和讲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京香山,在国共和谈破裂的千钧一发之际全力筹划新中国的大事记。再现了共和国缔造者们运筹帷幄、筹建新中国的决心与信心。影片中的一些片段令我印象深刻。一个是毛主席身边的小战士田二桥的牺牲,16岁的年纪,带着对主席的承诺回到家乡,踏上战场,为了红旗不倒,为了心中的信仰,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另一个是,身体状况相当不好的任弼时手写请柬,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请来围坐一起,把一曲小提琴曲送给曾经并肩作战的亲密战友,展现了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最震撼的是,影片的最后看到了开国大典的彩色历史画面,十分震撼,心情也仿佛受到感染,心潮澎湃。这一幕幕的场景,无一不体现出了革命成功的来之不易,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和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决胜时刻》观后感影评 篇6

那么,《决胜时刻》这部影片该算做哪一类呢?显然,从电影名称和影片所讲述的1949年前后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来看,它更符合上述第一类影片的特点,叙事宏大,气势磅礴,将1949年渡江战役前后存在于中国大地上的一对对矛盾载体同时生动展现在同一画卷中:苦难与辉煌、北方与南方、共产党与国民党,帝国列强与中国人民,国安与特务,历史(长征、南昌起义、三大战役胜利时庆祝)与现实(炮击紫石英、开国大典)……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而在描述这些滚滚历史洪流的间隙,作者又努力试图激起几朵不一样的浪花,于是我们看到了揉在其中讲述的几段人物故事,如二桥的人生经历,警卫与播音员的爱情故事,特务对家人的留恋与自杀的决绝,蒋介石败退前的挣扎和困惑,毛人凤面对刺杀宋庆龄任务时的狡黠,张治中与毛、周的情谊及人生结局,任弼时演奏小提琴抒怀,毛主席与子女相处、看戏及吃夜宵时付账的趣事……这些小故事如同精密齿轮啮合过程中的润滑剂,导演仿佛在竭尽全力让观众阅读“视频历史教科书”的同时,少一些枯燥感,而多一些历史温情的触动。应该说,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能做出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对于本片我还是觉得有些可惜。

同样作为宏观叙事类的历史影片,《建国》《建军》《建党》甚至年代更久远的《辽沈》《淮海》《平津》《解放大西南》等战争电影,它们虽然同样存在“大格局”电影叙事的先天困难,但至少叙事主线清晰:片头展现大的历史矛盾,片中所有背景/次生/辅助事件和人物关系都能紧密围绕主线做适度展开而不做过度发散,片尾明确展现矛盾解决后的历史结局及意义,以影片名称为主题,整个故事得到完整叙述。

而《决胜时刻》这部影片的主题核心是什么呢?

从海报上看,右下方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小字,正是我党目前大力开展的教育活动主题。那么影片是要表现我党同志在那一历史时期是如何践行这八个字的吗?似乎不是。坦率的讲,“初心”“使命”这两个概念当然有着非常丰富的,但“为人民服务”、“推翻三座大山”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不受欺侮、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显然是这两个概念中最基本的应有之意。反观影片,除了寥寥几句伟人们的台词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多重点表现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情节,甚至对“初心”和“使命”是什么都未做认真的探讨。其实,如果将影片中的一些情节加以展开完全可以生动展现这一主题,例如,在和平谈判部分,增加演绎对条文中诸如没收官僚资本等条款国民党是如何得抗拒抵制,他们抵制的原因是什么(可通过国府官员私下谈话展现,也可通过谈判桌上辩论时由我党揭露),我党提出这些条款又是什么原因(人民利益是如何通过这些条款体现出来的);再比如,在二桥因为家中贫困而哭泣,毛主席感叹为何江北实行了土改,百姓日子依旧贫苦时,如果后面能增加这一民生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措施,哪怕是用二桥的口吻在给主席的书信中叙述出来,岂不正是对我党践行初心为百姓利益服务的最生动体现么。可惜,片中这段情节竟以主席的一句感慨和派二桥回家调研便戛然而止了……如此种.种情节,可谓不胜枚举,每件事中的细节都可以称作体现了我党的初心,可最后都流于表面叙事而未做深入挖掘,中间的那层窗户纸就是不去捅破,看着真是急煞人也。至于夹在其中的某些爱情、亲情片段则更局限于个人情感,对表现“初心”“使命”就更无帮助了。

那么,如果影片不是为了表现这八个字,而只是为了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的某个“决胜时刻”呢?就像当年的《至暗时刻》一样?好像也不对。影片前半部分主要围绕和平谈判及渡江战役,后半部分则围绕政协会议及开国大典,从始至终展现了我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一系列胜利,如双清别墅时期国安部门保护领导人反特的胜利,我党对国民党和平谈判的胜利、渡江战役的胜利、开国大典顺利举行的胜利……等等等等,可是,究竟什么是“决胜时刻”呢?

如果理解为“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那么上述这些胜利之中,哪一项可以被称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决定性的胜利呢?是反特成功吗?按片中蒋介石那句“我们所有的失败都源于此人”的说法来看似乎是的,影片对此也大书特书,可是按照唯物史观“历史由人民创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了历史进程,英雄人物可以影响历史进程速度”的观点来看,蒋的说法显然不对,反特的历史作用并没有那么大。是和平谈判的胜利吗?片中的李宗仁和蒋介石都对和平谈判嗤之以鼻,两党胜败的最终结果也并不是由谈判桌决定的,所以和平谈判的胜利算不上“决定性”。是渡江战役的胜利吗?百万雄师过大江拉开了解放南方地区彻底推翻国民党政府的序幕,但国共力量的反转其实在三大战役时期已经完成,相比之前的鏖战,渡江战役的历史地位稍显薄弱。这样看来,能被称作“取得决定性胜利时刻”的似乎只有开国大典了,这场盛典确实可以称之为人民对反动派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的结果和象征,可问题是,开国大典只在影片最后占了很小的一部分篇幅啊!

或者,如果理解为“决定这些胜利的时刻”呢?似乎更不靠谱了。因为如果把观察的时间尺度拉长就会发现,无论是通过土改改变生产关系从而极大地促进解放区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通过三大战役彻底消灭国民党五大主力扭转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决定49年这一系列最终胜利的时刻其实是在影片所讲述年代之前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部影片最让人惋惜之处就在于叙事结构的松散导致的影片主旨的模糊不清。流水账般的叙事方式加上突兀频繁的场景切换色调对比让人在观影过程中思路转换应接不暇;在没有重点叙述事件的前提下,大量具体人物故事的掺杂其中更加冲淡了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叙事逻辑,最后搞成了一盘大拌菜,明明准备了10种上好食材,一顿加工烹饪之后却依旧是10个味道。

如果跳出影片的思路,让笔者自己在影片所述历史时期挑选一件既能体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又可称得上“决胜时刻”的话,我倒是觉得和平谈判破裂前后,我党领导人如何站在人民国家利益的角度思考决定举行渡江战役,彻底解放全中国将是一个不错的展开角度。尽管今天看来,渡江战役的难度似乎没有那么大,仅仅一天时间便完成了渡江突破,整个过程进行得可谓摧枯拉朽。但是我想,在战役开始之前,面对国民党构建了许久吹嘘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尤其在解放军只有帆船可用的情况下,打过长江也许并不是一件没有失败风险、那么容易下决心的事,因为即使是国民党内部最不看好这条防线的张治中也认为要突破长江,解放军至少需要7天。而且此时,在陕北还有国民党精锐的胡宗南集团,西北有彪悍的马家军,东北华北散落着不计其数的土匪和国民党散兵游勇,而南方地区水系纵横、山林密布的地形对以北方战士为主的我军部队本身就是个考验,更别说华中地区还有桂系精锐部队一直保存实力,磨刀霍霍了。本片中,毛主席观看梅兰芳戏剧时评价项羽优柔寡断、妇人之仁的话以及历史上“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训导似乎也暗示着领导层对于渡江战役的风险其实有着充分的谨慎和考量。而最终,领导人决定放弃划江而治的幻想,以解放军的暂时牺牲换取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永久和平生活,给民族创造休养生息和发展的环境条件,这种勇气和担当精神不正是对我党坚持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么;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刻,不正开启了后面从渡江到统一大陆、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胜利征程么!

最后,除了夸奖一下开国大典彩色视频以及与紫石英号炮战的片段外(看到这里的时候确实很燃很激动),要疯狂地给影片中的几位演员点赞!几位老戏骨的表演极富张力,大气沉稳,从微表情到动作方式,处处透露出一股伟人气场;而几位演员的表演又各有侧重,使几位领导人不同的性格差异一目了然;最让人惊艳不已的是扮演李宗仁的濮存昕,考察防线时挟洋自重的自负、面对出身黄埔的江防司令时的鄙视厌恶,探寻等待溪口态度时的不甘和无奈,决定沿江一战孤注一掷时的眼神决绝,不说话时下弯的嘴角,说话时漏出的半扇牙齿……这真是我最喜欢的一版李宗仁影视形象,没有之一!!只能说,国家队的实力确实秒杀当今的很多演员啊。此外,几位年轻演员也发挥出了不俗的实力,甚至连扮演李讷的小演员表现得都很入戏,从演员的态度上来讲,这部戏还是配得起向国庆献礼的。

《决胜时刻》观后感影评 篇7

我是冲着修复的彩色开国大典去看这部电影的。开国大典前的这段历史,不管是从小接受的历史教育,还是之前看过的影视剧,都让我对《决胜时刻》的内容比较熟悉。这部影片的主线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些,只是导演用了一些小事体现了伟人生活化的一方面,比如毛主席关心二桥做了什么梦,了解他担心家里的情况后,就让他回家探亲;帮陈有富出主意追女朋友(哈哈!);陪小女儿李讷抓麻雀(这里要表扬一下饰演李讷的小姑娘,长得好漂亮,演技也好棒!)。最后修复过的开国大典出现在大荧幕上时,很震撼!当看到天安门上空出现的寥寥几架飞机时,想起了总理当年说的飞机不够飞两遍,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总理,如今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了!

《决胜时刻》观后感影评精选 篇8

其实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早在1989年国庆40周年献礼影片《开国大典》就有呈现,前同样由黄建新导演,云集百余位华语影星的献礼作品《建国大业》对这段历史也有着浓墨重彩的表现。

相较于前两部作品,《决胜时刻》在对建立新中国重大战略决策和历史事件的展现上,采用了更为具象化和人性化的手法,影片更多着墨在毛泽东周围的身边人。“伟人身边人”此前在这类作品中是作为闲笔呈现,或者更多是贯穿在诸多重大历史事件间作缓冲之用。而在《决胜时刻》中,足足有一半“伟人身边人”的戏份,并大多由高知名度的青年演员饰演,必然会贴近青年受众,增强年轻观众族群的代入感。

该片用一个个小故事和众多人物串联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香山指挥创建新中国的过程。举个例子,从唐国强饰演的毛主席与黄景瑜饰演的警卫员的互动中,就能明显看出拍摄的独到之处,这种手法大胆呈现了伟人平凡化的一面——让角色更为生动,也拉近了作品与广大年轻观众的距离,对家国历史的代入感也更为强烈。同时令网友们惊喜的是,没想到毛主席的日常这么有趣,喜欢听戏还追星,甚至还给警卫员支招追女孩儿。他说起英语来不比年轻人含糊;他会在街头品尝北京小吃;他看完戏后会跑到后台跟梅兰芳见面;他平易近人,像看着我们长大的长辈一样;他还会安慰思乡的少年,为孩子准备好一趟特别的回乡之旅。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以及精彩影评 篇9

2019《决胜时刻》观影心得

9月9日晚,我有幸观看了影片《决胜时刻》。这部影片真可谓鸿篇巨制,是一部史诗级大片。看过之后,仍叫人意犹未尽。

《决胜时刻》主要讲述了1949年毛主席领导解放军实现最终胜利的点滴故事。说它点滴,因为影片中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在领导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中的生活细节。这之中有乡愁,有幽默,有深情,有辛劳,将这位伟人塑造得淋漓尽致,形象在战火飘飞的生活中更加高大挺拔出来,让我对毛主席有了更亲切地认识和更崇高地敬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与小战士二桥的幽默和感人故事,毛主席让二桥回乡照顾家人,感激的二桥一家英勇投身于渡江战役之中,最终二桥壮烈牺牲,染了血的信送回了主席手中,主席潸然泪下。看这段的时候,我忍不住泪水。毛主席是伟人,但他更有与人民群众血水相融的情感。当然,影片中也有毛主席西郊阅兵时气吞山河之势,有新中国领导人与国民党谈判时的风度气概,有渡江战役时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这部影片,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我获益匪浅。

难忘那夜的观影。没有这决胜时刻,哪有我们的幸福安宁!

2019《决胜时刻》观影心得

之所以选择观看电影《决胜时刻》,一来是因为名字,而来与其他主旋律电影不同,《决胜时刻》讲述的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我所关心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感觉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也想到了当下脱贫攻坚也进入到了决胜时刻。回首70个春秋,70年前,他们为中国扬帆起航,70年后,我们继续保驾护航!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要坚定目标。脱贫攻坚之路已行进至此,一路上我们的付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我们依然不能松懈,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初心不改的前进,特别是在这最后的决胜时刻,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我们要更比以前工作认真、努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脱贫攻坚的收尾之路,总结经验、细心负责,在这最后的时期,决不能出现失误,我们要昂首挺胸,面对着阳光,稳健地、大踏步地前进。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要整治问题。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槌,面对问题不护短,整治问题不手软,工作中不能有侥幸心理,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我们要有一个信念,我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广大贫困百姓能过上小康生活而工作,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切身体会百姓生活的不容易,用自己的努力加上他们的勤奋,为他们改变生活,用自己的力量走好脱贫攻坚这最后一段路。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要转变作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人,特别是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在如今的关键时刻,不可以有丝毫懈怠,我们要严肃干部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干部也要转变工作作风,对待贫困户要热情亲和,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保持昂扬的斗志,旺盛的干劲,在这最后阶段发挥出自己光和热。

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只有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坚定目标、整治问题、转变作风,就一定能把脱贫攻坚这份工作完成好。

2019《决胜时刻》观影心得

《决胜时刻》是一部充满史诗情怀的电影,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重磅之作,回溯了党中央领导人于1949年春进驻北平后,在香山全力筹建新中国的燃情历史,该片讲述新中国成立前,以毛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为中共中央指挥中心,在这里运筹帷幄,克服重重苦难,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故事。

作为献礼建国70周年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之一,电影《决胜时刻》讲述的故事才是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这个电影里的人物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才是中华民族的先锋。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这一点毫无质疑。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再一次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决胜时刻》让我明白了,今后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严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不断进行思想上的检视、政治上的省思,在思想上政治上接受洗礼,从而使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坚固,与党同心的情感更加深厚,听党指挥的行动更加有力。

《决胜时刻》让我明白了,今后要一切向前走,不忘走过的路。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所做出的贡献,战争年代,先烈们奉献的是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建设时期,先辈们奉献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奉献就在于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实实在在地干有利于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不问索取,只讲付出,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在我们身边,这样埋头苦干、实干,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的先进典范时有涌现。这些先进人、先进事就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突出体现,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方向。我们党员要艰苦奋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决胜时刻》让我明白了,今后要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如今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新的机遇,我们党员要抓住这些机遇,不断发展,让国家繁荣富强。要抓住这些机遇,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习的力度、韧度和厚度,决定了一个人视野的宽度、思想的深度和事业的高度。因此,只有抓好学习,不断积累优良经验,担负起责任,才能走得远。我们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党员,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让我们的青春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中绽放出光彩。“我们要将抓住机遇,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我们要将斗争精神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升华,升华中落实到行动,为民族的复兴不懈奋斗!

2019《决胜时刻》观影心得

电影《决胜时刻》不仅讲述了历史背后的故事,更为大家成仙了壮观恢弘的战争场面。电影《决胜时刻》讲述了在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关键瞬间,党中央以掷地有声的宣言、以英雄无畏的呐喊之姿,向大家传达了建立一个新中国必胜的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该从《决胜时刻》这部电影中看到“理想信念”的伟大之处,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更应该坚定理想信念。

《决胜时刻》告诉我们,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来都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始终体现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中。干部要成长,就必须用真理武装头脑,加强党性修养,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决胜时刻》告诉我们,要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衡量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领导干部要忠诚干净担当,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对党忠诚,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种一致必须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忠诚和信仰是具体的、实践的,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认识和领会其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实践要求,切实做到时时对照、躬身践行;要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检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断掸去思想上的灰尘,永葆政治本色。

《决胜时刻》告诉我们,要始终做到为民造福。历史充分证明,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进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最好时间节点。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是不是有助于解决群众的难题,是不是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要胸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业之中。

“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人生的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干事创业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我们正处在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勇立潮头、奋勇搏击,我们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在新时代创造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

《决胜时刻》这部电影更加凸显人物的性格,以“不说教”为准则,以情感推动故事发展,力图展现更生动的伟人形象,更鲜活的历史故事。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欣赏程度非常的高。在人物塑造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形象被高度还原,除此之外,通过生活化场景,使中央领导人的形象更立体。

《决胜时刻》里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任弼时年轻时曾遭受严刑拷打,中年时身体特别差。在他48岁病重时,邀请毛主席和朱德等人来他家听他拉小提琴。他给这些特别听众拉了一首《灯塔》,这首曲子,不仅献给了心中最重要的听众,更献给了生死与共的战友,也献给了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这种家国情怀在新时代下更值得发扬光大,作为一名党员看完《决胜时刻》更加坚定了自己脚下的路。

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复兴梦”由此而来,这是我们的初心,更是我们的使命。有了梦想,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总书记高瞻远瞩,为中国、为中华儿女指明了未来之路。

中国是历经风雨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是无比坚强的英雄民族。中国数度辉煌,开辟了“丝绸之路”,经历过唐宋盛世,创出了“四大发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中国曾经几度坎坷,遭受过列强侵略,被侵占过国土,丧失过主权,陷入过迷茫。我们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几经沧桑,用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气概向世界呐喊: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

中国在逐梦路上一路远航。唐诗宋词大放异彩,中医中药广为推崇,万里长城屹立千年……这一个又一个奇迹都在无声的证明着——传承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至今仍然举世瞩目、经久不衰。中国,从未放弃过复兴的梦想。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华儿女,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梦想的创造者、践行者。中华民族有梦,所以,在前行之路上一路走来,从未止步。历经七十年,中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奥运”举办,“神十”升天,“蛟龙”探海,世博开幕……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在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新姿态。中国,秉持着不懈追求的初心,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复兴梦”迈近。

梦想前方,路在脚下。以家国情怀为特征的“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既涵盖了“强国”、“富民”的家国情怀,也涵盖了个人的奋斗情怀。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只有实现了民族梦、家国梦,个人梦想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是全国人民的梦,更是高速人的梦,只有每个人都充满激情和梦想,“中国梦”才挥洒得更加绚烂夺目、更加坚实稳健。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以及精彩影评 篇10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

电影《决胜时刻》讲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自1949年再回北平进驻香山后,到国共和谈、渡江战役再到筹划新中国的建立等一系列事件。

从前的我们对毛主席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一位伟大的领袖”。而电影选取了许多生活的小事,让毛主席在我吗=们的心中逐渐丰满。

“我离开北平时才26岁,转眼间56喽。”轻松的语气,微笑的神态,然而三十年来的辛酸苦楚有几人知晓。刚入北平便知火车站外有国民党埋伏,依然微微笑着从容迎接。这种幽默豁达或许早已经深入了主席的骨髓,如此才能让他一次又一次带领着人民解放军走过一次次危难。

和女儿一起抓小鸟,躲在树后悄悄等待的模样完全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关心下属的感情生活,教他用诗经里的爱情诗歌表白,事成之后满脸骄傲;为了能去戏园看梅先生的戏,“套路”自己的警卫员;看着老乡捎来的辣椒笑弯了眉……这一件件的小事让主席十分的“接地气”,主席不再是处于云端只能仰望,他就是我们身边一个伟大的普通人。

“一切为了人民”是贯穿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工作的基础思想,为了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而奋斗不息。国共和谈本不必谈,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足够的力量解决一切障碍”。但为了人民免受战火纷扰,我们一让再让。“天下为公”是他们永远的初心。南京政府派来的和谈代表来到北平时说“人人笑容挂念、容光焕发”。全国上下都渴望着解放军的到来,因为他们带来和平与自由。这才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影片中也有许多对比。已经解放了的北平总有暖融融的阳光鲜明的色彩,哪怕是夜晚也温馨祥和,而国民党那边,不论何时总是一片阴云笼罩,压抑悲凉;共产党内部上下同心,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互相猜忌、推卸责任。而国民党军官毛人凤办公室悬挂的“天下为公”更有些许讽刺意味。

影片末尾时,16岁的田二桥紧紧抓着旗杆不让它倒下,最终献出自己的生命。那封留着弹孔,浸着鲜血的信是他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有这样一些满身烈焰从炮火中走来的人,胜利怎么会不属于我们。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

《决胜时刻》是博纳影业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骄傲三部曲”的重磅之作。电影《决胜时刻》讲述了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至北平香山,在这里指挥渡江战役、会见民主人士、筹备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重大事件。香山作为革命圣地,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电影《决胜时刻》在香山双清别墅内取景拍摄,真实还原了70年前香山的一段历史。

电影《决胜时刻》聚焦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展现真实的历史轨迹。紧张迂回的谈判桌上、火光漫天的枪林弹雨,片中的每一帧镜头,都蕴藏着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曙光。《决胜时刻》不仅着力于时代的刻画,更聚焦于人物的塑造,力求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用生活化的场景,让观众零距离、全方位地感受领袖风采。

本片着重塑造了毛泽东的形象,少见地刻画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形象。片中,毛泽东与身边战士陈有富、田二桥等人的互动,对女儿的暖心陪伴,让观众意识到伟大领袖也是生活中真实可感的人。在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奏响一曲人性的温暖之歌。

电影《决胜时刻》聚焦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燃情岁月。这一年春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踏上了“进京赶考路”,翻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这一年,国共和谈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迎来解放的曙光;也在这一年,共产党人齐心协力,负重前行,架构起新中国的四梁八柱,举办开国大典,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

9月9日晚,我有幸观看了影片《决胜时刻》。这部影片真可谓鸿篇巨制,是一部史诗级大片。看过之后,仍叫人意犹未尽。

《决胜时刻》主要讲述了1949年毛主席领导解放军实现最终胜利的点滴故事。说它点滴,因为影片中生动地再现了毛主席在领导人民取得最后胜利的过程中的生活细节。这之中有乡愁,有幽默,有深情,有辛劳,将这位伟人塑造得淋漓尽致,形象在战火飘飞的生活中更加高大挺拔出来,让我对毛主席有了更亲切地认识和更崇高地敬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毛主席与小战士二桥的幽默和感人故事,毛主席让二桥回乡照顾家人,感激的二桥一家英勇投身于渡江战役之中,最终二桥壮烈牺牲,染了血的信送回了主席手中,主席潸然泪下。看这段的时候,我忍不住泪水。毛主席是伟人,但他更有与人民群众血水相融的情感。当然,影片中也有毛主席西郊阅兵时气吞山河之势,有新中国领导人与国民党谈判时的风度气概,有渡江战役时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这部影片,写尽了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我获益匪浅。

难忘那夜的观影。没有这决胜时刻,哪有我们的幸福安宁!

2019《决胜时刻》观后感800字

之所以选择观看电影《决胜时刻》,一来是因为名字,而来与其他主旋律电影不同,《决胜时刻》讲述的是中共中央“进京赶考”、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我所关心的故事。看完这部电影,感觉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是分不开的。由此,我也想到了当下脱贫攻坚也进入到了决胜时刻。回首70个春秋,70年前,他们为中国扬帆起航,70年后,我们继续保驾护航!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刻,要做到以下几点: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要坚定目标。脱贫攻坚之路已行进至此,一路上我们的付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我们依然不能松懈,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初心不改的前进,特别是在这最后的决胜时刻,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我们要更比以前工作认真、努力,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好脱贫攻坚的收尾之路,总结经验、细心负责,在这最后的时期,决不能出现失误,我们要昂首挺胸,面对着阳光,稳健地、大踏步地前进。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要整治问题。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响鼓重槌,面对问题不护短,整治问题不手软,工作中不能有侥幸心理,发现问题要及时上报,我们要有一个信念,我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为了广大贫困百姓能过上小康生活而工作,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切身体会百姓生活的不容易,用自己的努力加上他们的勤奋,为他们改变生活,用自己的力量走好脱贫攻坚这最后一段路。

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刻要转变作风。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关键在人,特别是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在如今的关键时刻,不可以有丝毫懈怠,我们要严肃干部管理,完善相关制度;干部也要转变工作作风,对待贫困户要热情亲和,对待工作要认真负责,保持昂扬的斗志,旺盛的干劲,在这最后阶段发挥出自己光和热。

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只有认真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坚定目标、整治问题、转变作风,就一定能把脱贫攻坚这份工作完成好。

电影《决胜时刻》观后感

《决胜时刻》是一部充满史诗情怀的电影,作为献礼祖国70华诞的重磅之作,回溯了党中央领导人于1949年春进驻北平后,在香山全力筹建新中国的燃情历史,该片讲述新中国成立前,以毛主席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北京香山双清别墅为中共中央指挥中心,在这里运筹帷幄,克服重重苦难,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故事。

作为献礼建国70周年的“中国骄傲三部曲”之一,电影《决胜时刻》讲述的故事才是决定中国命运和前途的,这个电影里的人物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才是中华民族的先锋。没有他们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这一点毫无质疑。

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再一次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决胜时刻》让我明白了,今后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从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自身政治意识,严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不断进行思想上的检视、政治上的省思,在思想上政治上接受洗礼,从而使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坚固,与党同心的情感更加深厚,听党指挥的行动更加有力。

《决胜时刻》让我明白了,今后要一切向前走,不忘走过的路。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党员我们不能忘记老一辈为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所做出的贡献,战争年代,先烈们奉献的是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建设时期,先辈们奉献的是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奉献就在于能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实实在在地干有利于党、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事,不问索取,只讲付出,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在我们身边,这样埋头苦干、实干,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的先进典范时有涌现。这些先进人、先进事就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突出体现,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方向。我们党员要艰苦奋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决胜时刻》让我明白了,今后要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如今的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新的机遇,我们党员要抓住这些机遇,不断发展,让国家繁荣富强。要抓住这些机遇,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学习的力度、韧度和厚度,决定了一个人视野的宽度、思想的深度和事业的高度。因此,只有抓好学习,不断积累优良经验,担负起责任,才能走得远。我们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党员,要走在时代的前面,做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与奉献者,让我们的青春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中绽放出光彩。“我们要将抓住机遇,凝心聚力,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上一篇:蓝莓树电台导播文本下一篇:童年?畅想?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