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节水农业

2024-09-09

农业机械节水农业(精选10篇)

农业机械节水农业 篇1

齐头并进

————山西旱农发展现状、措施及愿景

200920442282

王盼盼

2010-5-2

3目录

引言„„„„„„„„„„„„„„„„3 现状„„„„„„„„„„„„„„„„3 技术„„„„„„„„„„„„„„„„4 意识„„„„„„„„„„„„„„„„6 愿景„„„„„„„„„„„„„„„„6

—2—

【引言】

旱农是半干旱地区或半湿润易旱地区完全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作物生产的一种旱地农业。旱作农业是指主要依靠和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进行的农业生产,即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及信息管理等技术措施,提高降水利用率。

年降水量在 400 mm 以下的为干旱地区 , 400~800 mm的为半干旱地区 , 800~1 200 mm 的为半湿润地区。山西省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平均降水量为400到650毫米,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半干旱区。全省现有的 400 万 hm2耕地中, 旱地占70%以上, 旱作农业所占比例较大。从历史来看,旱作农业几乎也是黄土高原农业千百年来的常态。旱作农业建设过程中,干旱灾害仍然是山西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威胁。故“节水”应当是山西旱作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现状】

自然降水是山西重要的旱地水源。山西省在农业用水即自然降水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自然降水量偏低, 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全省年均降水量 450mm左右, 70%的降水集中在 7、8、9 三个月。春旱频繁发生, 伏旱、秋旱时有发生。二是自然降水利用率低。全省 80%的旱地分布在黄土丘陵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量大, 水 资源利用率低。目前全省旱作农业区自然降水利用率仅为 35%左右, 降水的粮食生产能力为 0.2~0.5kg/mm,对自然降水资源的浪费大,—3—

利用率低。三是旱作农业干旱成灾严重。统计资料表明, 全省受旱面积和成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干旱缺水、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严重制约着山西旱作农业的发展。(部分参考山西农业科学报)

【技术】

在这样的现状下,发展旱作农业,就得发展节水农业,就必须走传统生产经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道路,因地制宜地推广适用技术。闻喜县是旱作农业的典型县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纳水”和“蓄水”旱作技术,使得全县旱地小麦单产平均提高20公斤,七八十年代,东官庄村一班人又创造了伏雨春用经验,进入90年代后,闻喜县坑东村农民技师王仪春适时创造出小麦地膜覆盖技术,全县因此技术推广,小麦总产从1995年到1998年增长了8.5%。另外还涌现出了小麦地膜覆盖闻喜县的 “坑东模式” 和玉米秸杆、地膜二元覆盖陵川县的 “陵川模式”、麦田高茬旋耕复播覆盖永济市的 “屯里模式” 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典型。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发展潜力巨大。

基于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及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 山西省初步形成了具有本省特色, 适宜不同旱作区域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覆盖保墒培肥技 术模式、集雨补灌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和生物节水技术模式。根据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

—4—

等自然要素的相似性、节水农业存在问题和采取技术措施与节水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以及行政区域的相对完整性、区域的相对独立性,山西省节水农业区域可划分为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四个旱作区域。具体操作中,需要分地区因地制宜采取节水技术。

西部黄土丘陵沟壑重旱区包括吕梁山西坡北起兴县南至乡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本旱作区域宜实施以坡改梯生土熟化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充灌溉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免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应用玉米、谷子、小杂粮抗旱良种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东部低山丘陵易旱区包括太岳山与太行山南段、五台山一带的丘陵、盆地和土石山区。本区适宜实施以玉米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技术模式, 丰产沟、起垄耕作技术为主的农田土壤水库建设技术模式, 修建集雨窖、利用小泉小水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 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 应用玉米、谷子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中南部盆地边山丘陵春旱伏旱区包括忻定盆地、晋中盆地和晋南 盆地及周围广大的边山丘陵、垣地、洪积扇,是四个区域中农业条 件最好, 农业生产水平最高的一个区域。综合本区域特点, 适宜实施

—5—

以小麦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培肥模式,少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 应用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北部丘陵边山重旱区包括恒山、芦芽山以北的盆地、丘陵、山地。存在主要问题是:土壤贫瘠, 风沙较重,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生产能力低。适宜实施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覆盖保墒技术模式,少耕、免耕、深松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修建旱井进行节水补灌的集雨补灌技术模式,平衡施肥、应用抗旱制剂为主的化学调控节水技术模式,应用小杂粮抗旱良种为主的生物节水技术模式。

【意识】

旱作农业要将节水进行到底,光有技术还不够。只有技术与意识齐头并进,美好的愿景才能实现。节水意识的培养可采取如下措施:大范围的实行在标准用水量范围内的普通水价,超出则加倍甚至更高的收费;通过媒体、讲座宣传,使人们觉得节水也是一种义务;同时,政府补助改进灌溉设施,使节水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贴近人心。

【愿景】

在山西省一项旱农工程建设设想中,如果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20个百分点,一年将节水4.4亿立方米,节约投资2.2亿元。这势必为本地区旱农发展提供强劲的推动力。

总之,运用节水技术、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山西省旱作农业的发展会有更好的明天!

农业机械节水农业 篇2

全场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1699公顷, 其中棉花面积1086公顷, 平均单产4830公斤, 总产籽棉5252吨;种植哈密瓜579.5公顷, 平均单产36375公斤, 总产21732吨;西瓜16.2公顷, 平均单产45300公斤, 总产732吨。总公司下达主营业务收入4890万元, 实际完成5484万元, 完成计划的112.15%。利润50万元, 实际实现利润60万元, 完成计划利润50万元的120%。资产负债率下降,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职均收入实际达到18092元, 超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农场总体生产形势喜人, 社会和谐稳定。

立足节水, 保护和建设敦煌地区生态环境

敦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温家宝总理两次对敦煌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了亲自批示, 省委陆浩书记及酒泉市党政主要领导也多次来敦煌就其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调研并做了具体指示。敦煌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作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来抓。2007年7月, 市委、市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及《敦煌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两份重要文件, 对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督查落实。

按照敦煌市委、市政府“调整水价、配置水权、关闭机井、压减农田”的总体节水工作思路, 从2008年到2010年安排敦煌农场必须压减耕地394公顷, 关闭机井48眼, 其中2008年压田200公顷、关井34眼, 2009年压田67公顷、关井10眼, 2010年压田60公顷、关井4眼。完成上述指标以后, 该场的现有土地规模将缩小20%、农业年用水缺口达到700万立方米、水费成本增加70%以上, 全场农业净收入将损失400万元左右。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 保持农场经济稳定, 进而继续推进全场农业可持续发展, 成为敦煌农场现阶段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通过认真分析研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总结农场过去几十年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调查了解垦区内、外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拟定从2008年到2010年完成滴灌面积1340公顷, 集中精力新建670公顷以葡萄、大枣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 稳固670公顷哈密瓜商品基地, 做好670公顷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力争到2012年使农业年产值达到1.3亿元, 职工人均收入达到40000元, 企业利润实现500万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该场决定把“建设高效优质节水型特色农业”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农场发展基本方针分步骤实施。

㈠将黄墩地区建设成为高效滴灌节水农业示范区继续管理好2004年该场利用“日元”贷款建设了142公顷滴灌工程。在投入使用后, 由于工程设备先进、建设质量高、运行管理好、综合效益显著, 尤其在推广“一膜单管”种植模式建设成本低、效果好上, 为本地区推广滴灌节水起了示范带动作用。与此同时, 将2005年敦煌市在该场实施的67公顷市级滴灌节水项目和该场又自筹资金配套建设了67公顷节水灌溉项目加起来, 目前该场实际已有滴灌面积275公顷。这些项目运行3年来, 不仅设备完好率、投入使用率均保持在100%, 已累计节水300余万立方米, 节本增效150多万元。为今后继续推广滴灌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也为管理上创造了经验。

㈡组织建设好以滴灌节水为主的省级土地整理项目2007年11月, 在农垦集团公司领导的关怀和农垦土地局的大力支持下, 该场申报的土地整理项目获得了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准。这个项目建设规模134公顷, 总投资300万元, 全部为国家投资, 这对该场扩大建设滴灌节水农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场以这个项目建设契机, 以项目资金为铺垫, 通过农场积极筹资、职工投劳等方式, 扩大建设规模, 力争使国家投资项目建设成为优质典范工程。同时, 通过内部资金整合再建设267公顷滴灌面积, 使2008年实际新上滴灌面积达到400公顷, 全场滴灌总面积达到667公顷。

为了使这一工程顺利推进, 去年入冬前, 在全场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下, 已完成400公顷, 总长度42公里滴灌面积的地下主管道的铺设工程, 今春又完成了其他地上设施准备的工作, 按计划6月准时投入使用, 到8月申请国家项目竣工验收。

㈢积极争取资金, 扩大滴灌农业面积经过前两项工程建设, 黄墩地区尚未建滴灌面积约有667公顷, 安装滴灌所需资金达600万元。要完成这一工程, 该场将通过争取项目支持、地方财政支持和自筹等三种形式, 计划到2009年和2010年两年完成这一项目。今年1月份, 该场为发展滴灌工程, 成功上马了一条滴灌管带生产线, 这为推动这一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 黄墩地区将有1340公顷高效滴灌节水农业示范区, 也能从根本上缓解黄墩分场的农业缺水问题, 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创造基础条件。预计这一项目将使农业用水量节约40%, 作物产量将提高15%, 综合年增效200万元以上。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农业

㈠稳定和做大做强西湖地区哈密瓜产业自2005年开始, 农场邀请全国各地瓜商连续3年成功举办西甜瓜开园节, 对提高农场哈密瓜知名度, 开拓销售市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西湖分场气侯独特, 发展哈密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667公顷规模, 在国内外市场连续多年产销两旺, 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能力的哈密瓜商品生产基地。仅这一项高效性、特色性明显, 就使瓜农单产均收益在3万元以上。因此, 2008年要在全场设立了9个固定的甜瓜销售市场, 改变了过去那种分散销售带来的种种弊端, 初步形成了规范的比较成熟的场内一级销售市场, 使瓜农和瓜商双方都得到利好。与此同时, 2008年还成功申报了哈密瓜绿色食品质量认证。

今后的工作重点是保持667公顷的规模不减, 保持现有的特色不退, 进一步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栽培技术水平, 使产量和质量再上新台阶。

㈡压减黄墩地区棉花种植面积棉花是该场的传统产业, 但是,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幅度较大, 采摘费用持续增长, 销售价格又基本不变, 所以, 利润越来越小。棉花又是高耗水作物, 在水价上调、配水量减少的大背景下, 农场计划将原来1340公顷种植面积压减为670公顷, 把棉花产业的发展重点调整和优化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延伸产业链三个方面。为此将重点放在大力发展效益更高、耗水量较小的特色林果业建设上。

㈢着力发展葡萄和大枣产业从2006年起, 该场就开始着手作物结构调整方面的调研工作。两年中, 先后6次组织干部职工220多人 (次) 外出考察学习, 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全场上下已经形成一种共识, 认为美国“红提”葡萄和哈密“五堡”大枣两个林果品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国内市场“红提”葡萄地头销售价一直保持在每公斤5元左右, “五堡”大枣地头销售价一直保持在每公斤30元以上, 近10年两个项目单位产值一直保持在15万元左右。敦煌的南湖、新疆的哈密、吐鲁番、阿克苏等地种植效益都很高, 但因为建园投资较大, 所以发展比较缓慢, 今后要重点培育这两个新产业。一是2008年先上10公顷葡萄、100公顷大枣示范园, 用以探索研究建园技术和扩大建园作示范。利用3年时间在黄墩分场建设340公顷“红提”葡萄和340公顷“五堡”大枣果品基地。经过3至4年的精细管理, 完成以上结构调整, 农场将形成哈密瓜、棉花、特色果品三产并举、优势互补、节水高效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使农场“关井压田”以后, 在总种植规模减小的情况下种植业年产值达到1.3亿元左右, 农业增加值保持在6600万元以上, 农场收取的土地承包费维持在1100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使农场在“关井压田”以后, 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 更好的实现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示范作用增强的总目标。

把住农业节水命脉 篇3

近年来,我国农业用水在水资源所占比例极大,而且浪费情况严重,随着“水十条”的出台以及国家近日对于农业用水价改的试点,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用水将迎来一系列的变革。

农业用水改革不能拖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很多领域作出改革部署,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就是其中一项。据了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稀缺,而这项改革的推进成为“当务之急”。接下来,改革将尽快开展80个县的试点工作,并形成改革总体方案上报国务院。试点方面,地下水严重超采的地区要求“先行一步”,改革进度快的地区可以得到中央水利建设投资的倾斜。

据了解,这项改革的目标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具体措施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第25条中有所提及:“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推广水价改革和水权交易的成功经验,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用水计量,合理调整农业水价,建立精准补贴机制。”

“总的来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说,特别是长江以北,整个北方地区拥有的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的1/5多一点,但是由于面积宽广,现在主要农产品的增产越来越依靠北方。所以怎么样既能科学地节约用水,又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的增收,政府是通盘考虑的。

实行水价制度改革,是为了解决水权的问题。陈锡文表示,中国北方很多省份的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都来自黄河。但黄河每年的径流量是有限的,如果上游用多了,下游就没得用了。因此,国家从黄河源头开始,对每个省份可以从黄河流域用多少水有分配和定额,这就是所谓的水权,而在配额中用于农业的部分,就是农业的水权。农业水权再进一步到了农民灌溉,就会精确到一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如果超了,就要从以后的配额中扣除,但是节约了就会有奖励。如果要据此形成一个固定机制,就需要价格来做杠杆,因此要实行水价制度改革。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部处长黄声铿说,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必然会提高用水价格,而就是因为现在的水价便宜,管理松散,才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未来要在行政手段的基础上再加入市场要素,未来北方农业用水成本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至于如何消化这些成本,从而保证农民的基本用水需求,就要靠精准补贴了。

明晰农业水权,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

“我们要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农业节水的重要突破口。”在日前举行的“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新闻通气会上,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意味着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将成为今年水利改革重头戏。

上面已经提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势在必行,而目前来讲,在用水方式比较粗放的情况下,如何去实现呢?的确,而就现行的农业水价标准来说,普遍存在偏低的问题。很多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反映,当地“只是象征性收取,远达不到供水成本”。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是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农民的用水行为很难被约束,节水意识不易被调动激发。

通过总结经验,国都证券农业类分析师赵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一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会优先选择灌排设施比较好、用水计量设施比较完备的地区。具体操作上,赵博表示:“首先要明晰农业水权,严格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我国目前正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已经有80%以上的县明确了用水总量,下一步要把农业用水总量进一步分配到灌区和农户。同时,对不同地区的主要农作物灌溉都要采取用水定额管理。在保证农民定额内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

同时,赵博还告诉笔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水价既要反映农业供水成本,同时也要反映水资源的稀缺性,所以,要分不同类型的地区、不同类型的作物来合理确定农业供水价格。

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把水节下来,但又不能过多地增加农户的灌溉成本,这需要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他说:“这些年,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河北等地探索的‘一提一补机制。‘提就是将水价提高,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补就是将水价提高的部分和财政补贴资金作为节水调节基金,按面积等补贴给农民。通过灵活的机制,实现水价虽提但负担不增、用水减少但效益增加,调动农民参与和支持改革的积极性。”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

“我国农业节水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现象,水资源不足与灌溉用水浪费并存,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差距较大。”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陈雷介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节水灌溉,并把节水灌溉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近些年来,我国在连续30多年灌溉用水总量保持零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了1.72亿亩,粮食总产量增加了5000多亿斤,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3提高到0.51,亩均灌溉用水量由479立方米下降到367立方米,减少了23.4%。

据相关官员透露,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到2020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以东北、西北、华北等为重点,大力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组织实施好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大力研发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国情、质优价廉的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推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的综合集成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浅谈节水农业 篇4

浅谈节水农业

作者:贾志峰 胡晓燕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摘要:本文从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与浪费并存的事实出发,综述了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在分析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节水农业的发展方向。关键词:节水农业措施方式现状

节水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农艺和管理等措施,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节水农业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今年来日益严重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但是在这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1.用水浪费,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用水效率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2.灌排设施整体标准较低,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

3.节水领域的技术发展落后,如节水设备和材料的工艺落后,产品功能单一,配套性差;农业节水技术产品的产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等。

4.节水相关政策不配套;

5.节水意识淡薄。

二、发展节水农业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城镇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间将形成争水用局面,农业用水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个矛盾只能通过发展节水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工业、城市用水之间的矛盾,而且对缓解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

三、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从农田水循环和节水技术措施看,节水农业包括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等措施,需要土、肥、水、作物等协调配套,具有明显的系统特征、效益特征和技术综合特征。

1.工程技术节水

1.1开辟新水源,增加供水能力

1.2改造原有工程设施

1.3田间节水

2.农艺技术节水

2.1节水农作制度

研究适宜当地自然条件的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提出相应的节水高效间作套种与轮作种植模式。

2.2选用抗旱高产作物和品种

大量研究和实践证明,作物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由本身遗传特性、形态特征和生理过程决定,因此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作物品种来达到节水的目的。

2.3利用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

耕作、覆盖措施和化学制剂可以调控农田水分状况、蓄水保墒,提高农田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此外,农田水肥耦合及高效利用技术也是一种农艺节水的重要措施。

3.管理技术节水

农业管理范畴的节水,包括管理措施、管理体制与机构,水价政策,用水管理,节水措施的推广应用等。

3.1组织机构:通过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达到科学节水,合理运行,维护得当,良性发展的机制。

3.2现代化用水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结合专家系统等专业软件,科学制定用水计划,适时适量调配水源,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3.3维护与维修管理:灌溉系统的维护与维修直接关系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应制定相应的计划,如灌溉系统岁修和大修计划,灌溉系统的维护计划,设备的维修等。

3.4政策法规

依据《水法》、《农业法》的节水条款,制定节水政策、法规。①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②依据政策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规范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和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促进节水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3.5加强宣传

加强节水宣传,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培训班、发放节水资料等形式,普及节水知识,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

四、节水农业技术的发展方向

1.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

1.1建立区域雨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高效工程和生物雨水集蓄形式;

1.2研究污水(或中水)灌溉对土壤、地下水及作物品质的影响,提出污水(或中水)作物安全高效利用指标量化体系,研究不同灌水方式下作物灌溉制度;

1.3研究低成本、节能型的微咸水开发利用技术,建立微咸水灌溉下的控制指标体系和作物灌溉制度。

2.应用新材料及先进制造工艺

采用高分子材料研制技术可靠、结构简单、经济合理的刚柔混合结构或纯柔性结构作为渠道的护砌结构;研制抗堵、耐用、价廉的微灌灌水器,开发新型微灌过滤器、注肥器及系统控制设备;研究低压节能型异形喷嘴喷头;将工程措施、农业措施与管理措施有机结合,形成综合节水技术,并向标准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研发适合旱区应用的新型低成本、高效率的坡面集雨固化材料、生物集雨材料和田间集雨材料等;研发新型节水制剂(保水剂、吸水剂)、作物抗蒸腾制剂;研发可被微生物完全分解为对环境无害物质的新型覆盖材料等成为发展的热点。

3.研究和推广生物技术节水

利用作物生理调控和现代育种技术,可以实现用水从传统丰水高产型向现代节水优质高产型转变的关键性技术。

4.信息技术节水

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对水资源、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进行监测调控,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精量灌溉。

5.注重节水农业综合技术集成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与管理节水的有机结合与集成,重视节水农业的综合效益,发展与国家经济水平、水资源数量相适应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

五、结语

1.我国人口基数大,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较其他国家更为紧迫、重要。

2.正视我国节水农业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立足国情,研究符合我国国情民情的节水农业,切忌盲目照搬。

3.发展节水农业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科学确定不同地区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切忌盲目发展。

4.发展节水农业应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农民承受能力及节水对生态的影响,促进节水农业与工业、人、社会的和谐发展。

5.发展节水农业要抓好素质教育。提高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对农民进行节水知识培训和水患意识教育,引导农民发展节水农业,实现用水观念的转变。

6.在水旱灾害频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要满足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和谐发展的需要,不仅要发展节水农业,还须提高全社会综合节水的能力。

参考文献:

节水农业综合技术 篇5

节水农业综合技术将田间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对田间土壤水分转化及各种情况下的SPAC系统水热传输;田间灌水技术节水机理、土壤水分控制与作物生产关系、冬小麦节水增产喷灌模式;不同保墒覆盖条件下农田水热反应及节水调温增产机制;最佳麦秸及薄膜覆盖技术;冬小麦、夏玉米的水分生产函数Morgan模型、Jensen模型的干物质累积函数、水分影响函数及水分敏感指数累积函数;土壤墒情监测技术、各类墒情预报模型和灌溉预报方法等统一深入的研究。在河南清丰和北京南部进行了小麦玉米连作和冬小麦喷灌的节水综合技术试验示范。该研究成果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对形成与丰富我国非充分灌溉理论有重要意义,亦有良好的使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该项节水农业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在河南清丰和北京南部进行了三年以上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的试验示范。清丰示范区冬小麦-夏玉米栽培节水高产试验,50亩地5年平均亩产粮食1000kg,包括降雨在内的总水分生产率达2.0kg/m3。北京南部示范区140亩冬小麦(喷灌模式)平均亩产467kg,总水分生产率达2.36kg/m3。

该综合技术可应用于农林牧渔和水利行业。节水灌溉、覆盖保墒和灌溉用水管理等方面的6项应用技术在华北平原以及我国北方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示范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推广应用中还要进一步完善,可结合大面积示范、技术培训等形式进行。

一体化栽培技术和喷灌模式已在示范区所在县推广,面积达31万亩,3年累计新增产值

探索节水灌溉农业 篇6

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年粮食产量在30亿斤左右,由于该地区十年九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400毫米,干旱成为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1997年因旱灾旱田作物全部绝收,减产20多亿斤,2007年因旱灾旱田作物仅收2成。特别是王府站镇属于对台地沙性土壤,年年干旱,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尽管该镇气候干旱,但土地相对平整且集中连片,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较为适宜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为了实施吉林生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2010年10月28日,吉林省水利厅以吉水技【2010】1074号正式批复有郭县农业玉米膜下滴灌项目,项目区定在王府站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投入资金4500万元,建设面积2.25万亩,亩均投资2000元,用于项目区打井、上电、修田间路、铺设滴灌管道及主控室建设。项目区涉及王府站、阿拉嘎、外五家、二部落、青龙山5个村,1374户,4122人。项目建成后,每亩增产350公斤,每年增产粮食7875吨,按照前三年平均玉米价格0.73元/斤计算,增收112.5万元。与传统耕作方式比较,可增产40%,节肥50%,节水60%。2010年秋收后开始规划项目区,形成实施方案;2011年4月中旬完成所有建设工程;4月底前完成项目区播种任务。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当年见效。

节水农业问题浅析 篇7

关键词:节水农业,工程节水,农业节水

0 引言

节水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采取工程、农艺、生物和管理等措施, 综合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利用率及其效益的农业生产体系, 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益的目标,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发展节水农业的紧迫性

1.1 农业生产水资源严重短缺

发展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88万亿m3, 年水资源总量约为2.8万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量仅为2 200 m3, 只有世界水平的1/4。按亩均计算只有1 300 m3, 只有世界水平的1/2。而且还存在着水资源分布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布局与发展之间严重错位和水资源严重污染等问题。

距预测, 在2030年前后, 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高峰,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 760 m3, 逼近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警戒线, 届时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亿t, 才能满足需要。按照现有的水平预测, 灌溉面积需要发展到0.6亿m3, 届时农业用水量将由现在的4 000亿m3增加到6 650亿m3, 要提供如此庞大的农业用水供给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1.2 农业用水浪费大, 节水潜力大

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 现在用水总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 其中农用灌溉用水量约占90%~95%。农业用水中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首先是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低, 年均仅为0.45;其次是农田对自然水的利用率低, 仅达到65%;最后是农业用水效率不高, 其中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率仅有1.0 kg/m3左右, 旱地农田仅有0.6~0.75 kg/m3。根据中国工程院预测, 在不增加现有农田灌溉用水量的情况下, 2030年全国缺水高达1 300亿~2 600亿m3, 其中农业缺水500亿~700亿m3。若将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由目前的0.45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0.7, 则可节水900亿~950亿m3, 如果能够同时提高水的利用率, 农业节水后不仅可满足7亿t左右的粮食生产用水, 还能节约出400亿~500亿m3的水量用于国民经济的其他重要行业。因此, 农业节水对保障国家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发展节水农业具有明显的紧迫性。

2 节水农业的发展情况

2.1 节水农业发展起步早

我国农业节水发展较早。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就开始研究节水灌溉技术, 70年代初重点对自流灌区土质渠道进行防渗衬砌;70年代中期, 开始试验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80年对机电井灌区推行节水节能技术改造;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在北方井灌区大面积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从90年代开始, 逐步实现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

2.2 节水农业成果明显, 农业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

目前, 我国有灌溉条件的农田约0.56亿hm2, 实际可确保灌溉的面积约为0.5亿hm2, 约占全部耕地的40%。另外, 农业措施对农田节水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 已达到0.13亿hm2。近一半灌溉农业实施了一定程度的节水措施。2003年, 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水量的比重已由建国初期的92%、1980年的88%下降到66%;用水量从32.9 m3/hm2回落到30.6 m3/hm2;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从不足0.3提高到0.45, 每立方米灌溉水增产粮食也明显提高, 达到1.0 kg/m3左右。经过多年的努力, 农业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

3 发展节水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灌溉效益衰减

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完成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 已年久失修, 据估算约有0.07亿hm2农田灌溉面积难以完全发挥作用, 每年损失粮食约150亿~200亿kg。

3.2 水资源日益短缺

农业用水短缺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和城市用水挤占农业用水, 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供水工程, 挤占现象严重;水源工程遭破坏, 如水库淤积、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井干涸;田间工程配套程度较低, 田面不平, 形成“水中旱地”。

3.3 节水法规制度建设不健全

虽然我国近期大力推动节能减排, 也出台了一系列的包括节水在内的节能条例, 但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节水法规制度方面的建设很不完善, 尤其灌溉用水的市场机制不健全。其次, 农用水价偏低, 未形成水市场, 调节手段单一。

3.4 农民群众的认识程度低

很多地方老百姓养成了“一条土渠一把掀, 开个豁子随便浇”的大漫灌思想, 认为“有河就有水, 挖井就有水, 水是用不完的”, 对水资源缺乏认识不到位, 没有水资源危机意识, 节水意识淡薄, 导致了抵触情绪。又由于节水灌溉将打破以往农作方式, 这也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问题, 因循守旧的思想促使着他们抵触此类工程。

3.5 地方政府支持与否是节水灌溉推广的瓶颈

很多地区借节水灌溉的幌子骗取国家资金, 这些工程往往是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往往是“领导来了放一放, 领导走了盖起来”, 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 给当地的群众造成了很大的心理伤害。

3.6 对采用综合技术发挥整体效益重视不够

我国在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 往往只注重单项的工程技术, 而没有很好地将农业增产措施予以配套, 形成综合技术。因此, 虽然节水, 但产生的效益不高。

4 发展节水农业的目标与措施

4.1 发展节水农业的目标

发展节水农业以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良性循环、提高农民收入为总目标, 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为核心, 依靠科技进步, 建设持续、高产、高效相结合的现代节水农业, 建成完善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

4.2 发展节水农业的主要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涉及到多个部门和多种技术, 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

1) 从注重工程措施向采取综合措施转变。按照国际节水理论的新观点, 工程节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资源节约, 它仅仅是提高灌溉水的输送效率。而农业节水, 防止作物无效蒸腾, 减少地表蒸发和水土流失, 增加土壤蓄水,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农业节水必须采取工程措施, 与农艺、生物以及管理等措施相结合。

2) 开辟新水源, 增加供水能力。在充分利用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同时, 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安全使用部分再生水, 微咸水和淡化后海水等非常规水以及通过人工降雨等非常规手段增加农业水资源, 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3) 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地面灌溉技术是我国灌溉的主体, 节水灌溉潜力大。目前我国地面灌溉占97%, 该技术耗能少、投入低, 农民易掌握。随着近年来能源紧张状况的出现, 人们重视地面灌溉技术的改进与发展, 如采用激光平田技术进行涌流灌溉和膜上灌等。

4) 加大农艺节水措施。灌溉用水约50%消耗在田间, 如何做好田间节水, 抑制土壤蒸发和作物奢侈蒸腾,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既是节水农业的重要方面, 也是节水农业发展的潜力所在。农艺节水的主要措施有: (1) 调整作物布局, 选用节水高产型品种; (2) 深耕蓄水和覆盖技术; (3) 增施有机肥; (4) 实施作物节水高产的化学调控技术, 如喷施黄腐酸抗蒸腾剂。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篇8

一、适宜区域

该项技术适宜在我省长春、松原、白城等市的干旱县(市)和干旱地区推广应用。该技术在春旱严重干旱地区比人工刨埯坐水种每公顷节水达30吨以上,省工12个,省种15公斤,每公顷节省支出350元以上,增产幅度可达10%以上。

二、技术要点

1.机械深松蓄水

分全面深松和局部深松两种。全面深松是用全方位深松机或振动(翼式)深松机在工作幅宽上全面松土。局部深松是用铲式或凿式深松机进行间隔的局部松土。一般深松整地为35~45厘米、中耕深松深度为20~30厘米、垄作深松为25~30厘米。

2.行走式节水灌溉机械播种

(1)施水方式:一种是种床开沟施水,用施水开沟器在垄上开沟、施水。开沟深度一般为6~10厘米,宽度为10~15厘米;另一种是种床下开沟施水,施水在种床表土下面,施水铧尖调整到比开沟器铧尖低3~5厘米处。

(2)施水量:根据土壤墒情来确定施水量,使其土壤含水量满足种子出苗条件。旱情较重或沙质土壤施水量公顷60~90立方米,旱情较轻施水量公顷30~60立方米。

(3)机械组装:在拖拉机牵引的拖车上安装水箱,在拖车后挂接坐水种单体播种机;在水箱引出放水管在开沟器后部固定,用放水伐控制水流量;用单体播种机同时深施肥,将施肥口置于开沟器与水管出口之间;在播种机后挂覆土器,另外播后视土壤干湿情况及时镇压苗带,以防跑墒。

3.行走式机械苗侧开沟节水灌溉

用小四轮拖拉机牵引装有水箱的拖车,拖车后挂开沟器和覆土器,开沟器上附有苗侧开沟注水装置,使开沟、注水、覆土作业一次完成。开沟深度一般为15厘米,沟与苗带相距一般为10厘米,注水定额一般为6吨/亩(相当于每株灌水1.8~2.4公斤)。该项技术是以行走式和注入式为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措施,能够在苗侧根部形成一个具有保水、抗旱、增温、保苗等诸多效应的“湿团”体,灌水量是大水漫灌用水量的十分之一,在无降雨条件下可保持苗活20天,可有效解决苗期干旱补水问题。

4.应用抗旱保水剂

保水剂可以将雨水或灌溉水多余的部分吸收储存在土壤中,成为农作物干旱时的“小水库”,并在一定时间内缓慢供应给作物吸收。

(1)种子包衣:先将保水剂按1%浓度对水,待吸收成凝胶状后,在将玉米种子侵入,取出晾干即形成了包衣种子。

(2)拌土或拌肥:将保水剂与细土或化肥混合,在起垄时均匀撒入播种沟,每亩用量为1.5公斤。

三、注意事项

节水农业灌溉项目请示 篇9

按照省财政厅、省水利厅《关于印发〈20xx年省级水资源专项资金项目〉的通知》要求,我镇拟申请将石洞镇列为省级水资源费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区项目。

该项目为已实施省级财政万亩以下渠系配套项目的项目区,是花木示范基地,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项目的要求,区政府拟将该项目区列为龙马潭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项目示范区。石洞镇是泸州市北大门的卫星城镇区位优势突出,距泸州市中心10公里。幅员面积51.4平方公里。石洞镇辖区内共有8个农业行政村,3个社区,74个农业村民小组,12个居民小组,人口43794人,其中:农业人口36879人,非农业人口6915人,农村劳动力24095人,人口密度852人/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22亩,其中:田25981亩,土4541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6969亩。

镇内农业以水稻、蔬菜种植为主,属三溪口尾水灌区,农民愿意投工投劳参与工程建设,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参与建设和承担建后管护责任,开展农业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积极性高。项目区灌溉面积4169亩,其中:自流灌溉2501亩,提灌面积1668亩,灌溉灌区永寿社区、顺江村、鱼眼滩村、花博园等四个村。灌溉水源有保证、灌溉面积集中连片、节水增产效益显著,能有效促进粮食及其他农业生产发展。

项目区花博园村内有小型水利设施25处,山坪塘22口,石河堰2道,总计有效蓄水量120万m3,提灌站1处,装机55千瓦,提水能力324立方米/小时,配套灌溉渠道2.5 km,项目区水源以三溪口水库(中型)水库为主,龙溪河为辅,水源充足,但渠系配套较差,输水损失较大,不能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制约了项目区的粮食、蔬菜、水果的发展。为改变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状况,拟将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列为省级水资源费农业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项目主要内容:

一、项目名称: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镇农业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二、项目性质:省级水资源费项目

三、建设地点:石洞镇花博园村

四、建设规模:新建引水渠3km,新建田间灌溉管道5km。新增有效灌面685亩,改造灌面765亩,发展节水灌面1500亩。

五、建设年限:6个月

六、总投资110万元,其中省级水资源费补助资金95万元,地方财政和灌区农户自筹15万元。

七、资金用途:建筑工程105万元,其他费用5万元。

八、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每年可节水30万立方米,每年可新增35万元。

妥否,请予以审批。

农业机械节水农业 篇10

摘要:文章在阐述我国农业水价历史沿革及现状基础上,分析了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和水价不能按成本收费原因,提出了水价改革建议: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认真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科学的水价办法;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关键词:农业水价 改革 节水

一、灌区水价的沿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水费经历了多个历程,灌区的水价也随之发生变化。1965年之前,供水不收费。1965年,水利电力部制定了《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使用和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虽经国务院批准颁布实施,但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未能在全国执行。由于长期采取无偿供水或低价供水政策,导致水利工程维修管理、设备更新费用严重不足,许多单位连简单的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同时不利于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为此,前水利部1982年2月向国务院呈交了《关于核定水费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制定水价应以供水成本和利润为依据。1984年7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纪要提出“要修订水费标准,拟定全国征收水费的原则,对提高水费以后发生困难的地区和部门,要进行补贴,宁可将水费补贴在明处。”1984年冬水利电力部拟定了《重新核订水利工程收费制度的暂行规定》上报国务院,1985年7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并以国发[1985] 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的通知》转发全国遵照执行,此后许多省市都对供水成本进行了测算,并拟定了水费改革方案,自此,灌区的水价收费有规可循,并逐渐步入正轨。

二、现行水价政策对灌区的影响

现行的水价政策的核心和基本依据是国发[1985]94号文《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它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规范管理水利工程有偿供水行为的主要法律依据。该办法推动了水利工程水费计收工作的全面展开,使水利工程由无偿服务转向有偿服务,对水利工程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它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产物,与目前市场经济难以接轨,加之其制定过程中本身存在多种缺陷,其对灌区产生了极端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水价太低,节水意识低下,导致珍贵的水资源巨大浪费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农业水价偏低,这主要是因为:水价政策定价原则极不合理,水费标准背离市场价值,主要表现在农业按供水成本收费,其成本不包括农民投劳折资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使得现行水费标准不到供水成本的一半,造成水费偏低,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水资源本身的价值被抛弃。水资源本身具有价值,此价值的产生是有水资源所有全所确定的,在水价确定时,完全没有考虑其存在,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国家所有权的丧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例如,现在引黄灌溉的水价从0.006元/立方米到0.056元/立方米,平均不足成本的25%,引黄1000立方米的水费只值一瓶饮料的钱,难以调动用户节水的积极性,造成 水资源极大浪费。我国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即约有一半的水被浪费,引黄灌区下游输水损失达30-50%,河西走廊一些渠道,水量损失竟高达60-80%。

2、难以形成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甚至放纵浪费水资源 有效的节水管理机制是节水的关键。国际上普遍公认,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可以节约50%的用水。高效的节水机制至少应该包括:经济激励(惩罚)机制、水权交换机制、合理调配、规划、高效配置机制和交换机制,现行的水价政策不利于上述机制的形成,如目前的灌区收入主要依靠水费,在固定的价格条件下,水费的收入取决于供水量的多少。一些灌区为了获得较多的收益,甚至鼓励多用水,有些灌区虽然节约了水,但被无偿地调给其它部门,无利可图,严重地影响了节水积极性,不利于节水机制的形成。

3、灌区难以维修更新改造

健康的水利工程是充分发挥水利效益的前提,由于现行的水价太低,甚至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灌区工程更新改造由于没有资金来源而受到威胁,甚至采取了只用不修的“榨取式”的使用方式,导致隐患骤增。据统计,全国现有220个大型灌区老化失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全国现有111座大型水库不同程度地存在险情。仅以渠道工程老化为例,在被调查的373座渠首建筑物中,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失效的占16%,报废的占10%,完好的仅占4%。造成老化的原因是多样的,如自然老化、工程质量存在缺陷、规划设计不合理、资金短缺、管理不善等,其中由于管理不善和人为破坏造成老化损坏的占 10.9%。如果不对这些老化的工程和设备进行改造和修缮,供水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威胁,难以支撑21世纪我国人口对粮食的需求。

正因为如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农业水价政策,根据农业的实际情况,至少应该保证按成本收费,但实际上据成本还有一定的距离。

1、习惯势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意识深处根本没有水资源商品性概念,尽管近几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有关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人们对水资源短缺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水资源具有商品属性有了不同程度的认可,但用户特别是农民对此认识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水从地前过,不用白不用”的思想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消除,提高水价,尽管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一时间抵触情绪很大,接受有一断过程。

2、担心加重农民负担

农民负担过重,是近年来农村出现的突出问题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曾多次下文,三令五申要将农民的负担控制在上一年纯收入的5%之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将水费计收作为有偿服务行为,收入当做事业性收费进行管理,有的地方政府将水费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并按预算外资金进行调控,所以,一提及水费问题,就同农民负担结合起来,担心如果提高水价,会增加农民的负担,与上级的精神相违背,清理行政事业收费时往往被列为清理和审查对象,导致水费标准难以达到合理水平。

3、有关部门缺乏改革的魄力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环境资源和生产生活资料,它涉及到各个方面,水价改革涉及面广,大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的态势,所以,有关部门在对水价改革问题上过于谨慎,特别是由于客观上存在国发[1985]94号文,即《关于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更加束缚了手脚。尽管许多学者对此研究比较深入,也提出了不少对策,可相应的主管部门改革的魄力难以到位,顾虑太多。

4、农民的承受能力有限

由于工农业剪刀差的存在,农民的收益相对较低,客观上形成了农民的承受能力极其低下。根据有关学者的推算,一些地区一亩地收益在200元左右,其中不包括农民所投入的劳动,如果将农民的劳动折价计算在内,种地的收益实际上是一个负数。如此低的承受能力,不可能承受过高的水价冲击,这是农业水价不能提高的最根本原因。

四、水价改革建议

农业水价改革关系到节水农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的成败,因此,在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极端短缺的情况下进行水价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和教育,充分认识水资源危机紧迫性,为水价改革奠定舆论基础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工具作用,让公民知道我国水资源供需形势,通过耳闻目染,强化水资源危机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有一种危机感。特别是利用好每一年的世界水日(我国为水周),宣传有关政策方针,让公民充分地理解水价改革关系到国际民生、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等重要性,为激发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水价改革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2、准确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所谓的承受能力,是指人们在某种信号的刺激下仍能保持常态的容忍能力。它有一个最高限,超过这个最高限,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将会出现异常地变化,如对社会不满、破坏性行为,甚至游行、示威和暴动等。它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物质承受能力在分析社会综合承受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从经济承受能力、生活承受能力和历史承受能力等角度加以考察和研究。对于心理承受能力,目前尚不能准确地用数量加以描述。但是在水资源价格中绝对不能忽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通过经济的影响直接表现在对事物的评价与效果上,它关系到人的情绪、面貌与生产的积极性。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该准确地估计农民的可承受能力,包括物质与心理两个方面,水价改革的幅度应该在可可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进行。

3、充分地剖析现行水价政策的利弊,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 目前,对现行的水价政策分析有很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弊端探析上,这是很片面的,实际上,现行的水价政策也有一定的合理成份,如它具有充分地保护农民的利益和水权思想。我们应该全面地研究现行水价的利弊,为制订合理的水价办法提供充分地理论和现实依据。作者认为,新的《水价办法》也必须充分地考虑这一思想,同时,为了充分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水价制度体现市场经济运 作原则,做到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体现一般商品的价值规律。考虑农业的具体状况,可以对农业粮食作物按完全供水成本核定,经济作物要加一定的利润;在此基础上,实行动态水价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确保地表水、地下水及降水联调机制顺利实施。

4、制定合理的水价目标,分步实施

合理的水价目标也是水价改革的方向。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利产业政策》对此进行了纲领性概括。合理水价目标制订应充分地考虑成本核算的会计学、环境会计学以及宏观经济学,在充分地测算基础上加以确定,目标确定以后,分阶段性地予以实施,同时搞好收费体制的改革。

5、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水价的改革

农业水价的改革,最终通过用户的支持得以失陷,用户是水价改革的主力军。我们过去水价的改革,大多采取由上而下的策略,完全忽视用户的作用,用户只是被动的参与者,其积极性被无情的抹杀,其意见和建议也难以得到反馈和重视,常常因阻力太大产生不良效果,我们应该吸取这方面的教训。

所以,我们在进行水价改革时,应该将用户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建立用户参与管理决策的民主管理机制,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按照《价格法》有关规定,用户参与“听证会”,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作为为决策层参考的依据;(2)建立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的管理模式,用水协会作为用户的代表直接参与水价的谈判,目前在我国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和河北等五省进行的新型的经济自立灌排区试点值得关注与探讨。所谓的经济自立灌排区,是指在水利界限清晰、相对独立的灌排区上建立的旨在逐步减少并最终消除对政府财政依赖、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经济上自负盈亏、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强调民众参与的、非赢利的经济实体,试点单位表明,用户作为水价制订参与者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效果较为明显。

参考文献

[1]贾大林,吴景社,节水农业是缓解我国21世纪水危机的重要途径,1999 [2]姜文来著,水资源价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沈振荣、苏人琼主编,中国农业水危机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8.[4]贾大林,农业用水危机及粮食安全对策,农业技术经济,1999(2)

上一篇:古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下一篇:四年级的烦恼与忧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