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试卷

2024-06-24

《学前心理学》试卷(精选7篇)

《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1

一.填空题。16%

1、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是 感知觉。

2、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儿童对几何形体感知的效果较好。

3、生活制度对儿童在时间的定向上起决定作用。

4、记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 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

5、想象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时期的想象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 自由联想。

6、最初的 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

7、根据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 前运算 阶段。

8、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 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9、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 好动、好奇、好问以及 好模仿。

10、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 行为的调节。

11、动作 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12、“活泼、灵活、好交际”是我们对哪种气质类型的人的描述?多血质。

二.选择题。9%

1、儿童最晚出现的是(B)。

A.形象记忆B.语词记忆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2、对胆汁质的孩子,应着重(D)。A.防止粗枝大叶、虎头蛇尾 C.培养机智、敏锐和自信心

A.情绪冲动性B.防止墨守成规、谨小慎微 D.防止任性、粗暴D.情绪感染性

3、幼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常常会把它抠掉,这是(A)的表现。B.情绪易变性C.情绪两极性

4、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这是年幼儿童常出现的(B)。

A.记忆扩张现象

A.要晚些B.记忆恢复现象C.记忆潜伏现象B.要早些C.要不明显些D.记忆提取现象 D.时间差不多

5、婴幼儿大肌肉动觉准确性的发展,比小肌肉动觉的发展(B)。

6、幼儿抱着一只玩具鸭子,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说:“鸭子要游水了。”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这说明(B)。

A、经验性想象对幼儿的重要作用B.成人的语言提示,对幼儿有意想象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C.实际行动对幼儿期的想象具有重要作用D.幼儿的想象受个人愿望的影响 7、5~6岁幼儿能参加较复杂的集体游戏和活动,说明幼儿注意的(B)。

A.稳定性较好B.分配能力较强C.范围较大

D.选择性较强D.记忆的概括性

8、幼儿知道“夏天很热,最好不要到户外去”反映了幼儿(C)。A.感觉的概括性B.知觉的概括性C.思维的概括性

9、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A)。

A.记忆B.思维C.感知觉D.自我意识

三. 判断题。15%

T

1、人的的各种心理活动在先学前期逐渐齐全。

F

2、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都是人的独立的心理过程。

T 3、1~2岁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回忆的发展。

T

4、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F

5、梦是有意想象的一种极端表现。

T 6、3岁后,特别是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T

7、思维的发生,说明儿童已具备了人类的各种认识过程。

F

8、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的,然后出现直观行动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抽象逻辑的思维。

F

9、关于学前儿童词类的研究表明,儿童最先和大量掌握的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

T

10、幼儿掌握的词义越是丰富和深刻,他运用该词的积极性也越高。

F

11、书面语言是从学前期开始正式发展起来的。

T

12、年龄越小的儿童,气质掩蔽的情况越少。

F 13、6岁左右,幼儿的理智感已明显发展起来。

T

14、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4岁以后,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

F

15、在一般情况下,幼儿总是过低评价自己。

四. 名词解释。20%

1、元记忆的发展:指儿童对自己的记忆过程的认识或意识的发展。

2、想象: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

3、情感:较高级的、复杂的、较稳定、冲动性弱、比较不外露、社会性较强的体验。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4、道德感: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5、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五. 简答题。30%

1、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个体心理的发生;(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3)学前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

2、学前儿童感知发展的趋势。

(1)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2)感知过程趋向组合和协调;(3)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4)感知过程的主动性不断加强;(5)感知过程的效率不断提高。

3、幼儿有意注意的特点。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4)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幼儿再造想象的主要特点。

(1)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3)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6、儿童运算阶段和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区别。

(1)运算思维依靠概念进行,前运算思维依靠表象进行;(2)运算思维有可逆性,前运算思维没有可逆性;(3)运算思维具有守恒概念,前运算思维没有守恒概念;(4)前运算思维只是自我中心的,运算思维逐渐非中心化;(5)前运算思维是不灵活的,具有固定性、刻板性或呆滞性,运算思维具有灵活性。

六.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10%)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2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特征,音乐审美教育

儿童心理特征既简单又复杂。说其简单主要是相对成年人而言, 说其复杂是因为它涉及儿童心理各个方面, 而且很多是不易观察的内心世界。儿童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发展的初期阶段, 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形成认知方式的重要阶段, 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以及不同的环境对其发展和培养都有着重大影响。新世纪初, 我国基础音乐课程确立了“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换言之, 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力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成中的美和幸福感。基础教育如此, 幼儿教育阶段更应如此。“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看似抽象, 但其实施的过程必有切实的论据, 这个依据就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脱离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味地以成人的主观意志向幼儿灌输知识、训练声乐和器乐技巧的话, 不仅会扼杀幼儿的音乐兴趣, 而且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造成极大伤害。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 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 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这个时期学前儿童的注意力、感知觉、思维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特征, 其特征为:第一, 注意力。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龄前儿童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 有意注意尚处于萌芽发展阶段, 且年龄越小幼儿高度发展的无意注意就越占主导地位, 形象鲜明、活动变化的新异性刺激物能够引起并较长时间地维持幼儿的注意力。第二, 感知觉。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感觉和知觉在活动中发展;经验在幼儿知觉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大;词在幼儿感觉和知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知觉的目的性逐渐加强。第三, 思维。其特征表现在:刻板性, 即幼儿的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情境的某一方面, 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结果产生不合逻辑的推理;不可逆性, 即对时间的理解只能顺推下去, 不易逆转回来;转导推理, 即他们从一个特定的事物推论到另一个特定的事物, 从不考虑一般;相对具体性, 即幼儿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 是形象思维, 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那么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来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呢?

一、适应学前儿童注意力发展特点, 在音乐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幼儿年龄越小, 注意的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都相对较差, 这个时期的儿童好奇心强, 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 容易引起注意。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形式, 将所要教的知识装扮起来,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幼儿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教师首先要感兴趣。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夸张的表情和语气, 会使幼儿的兴趣高涨, 一下子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 幼儿会积极参与。如:在上音乐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时, 教师可以先出示图片的背面, 勾起幼儿的好奇心, 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出来了, 等他们猜出多种答案后, 教师再数“一, 二, 三”, 将动物“请”出来, 幼儿在猜的过程中情绪被调动了起来, 猜对了的幼儿欢呼雀跃, 其他幼儿也受到感染, 学习歌曲的兴趣大增, 很快便学会了此歌。对于幼儿来说兴趣的培养十分重要, 因为幼儿时期心理发育尚不完全, 缺乏意志力与责任感。

二、根据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通过对儿童听觉训练和培养, 提高儿童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幼儿在个体发育过程中, 其感知觉正处在迅速的发展中。幼儿初期各种分析器的结构与机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程度, 为感觉和知觉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自然物质基础。在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 幼儿通过积极从事各种活动, 提供了各种分析器的分析综合能力, 因而促进了感觉和知觉的发展。音乐是听觉艺术, 听觉体验是学习的基础, 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更好地领悟表现音乐。根据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实验表明, 大多数婴儿已具备了敏锐地辨别不同频率声音的能力。自然地对音乐做出反应是幼儿的本能, 也是幼儿的兴趣所在。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 除各种音程外, 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简单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对于学前儿童来说, 学习音乐最好的起点是倾听音乐的实际音响, 而不是辨认音乐符号和学习识谱。将幼儿浸浴与音乐之中, 比教给他识谱和乐理更有助于以后的音乐训练。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上的视听环境, 如播放一些短小、风格不同的音乐, 要学生听几遍以后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音量、音质变化在听觉上的敏感性。与此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乐曲的音质及这些音质的不同特点, 如小提琴的声音宛如人声的歌唱, 长笛的声音犹如鸟语花香等。在对于儿童听觉能力培养上, 我们还可以让儿童听赏些音乐大师们的经典作品。

三、根据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幼儿生活范围扩大, 见闻日广, 知识经验更加丰富, 言语能力水平提高, 这样使他们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这时期的幼儿思维已由婴儿期的直觉行动思维进到具体形象思维了。教育心理学认为,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的核心。如果能在音乐教育中有意识地去启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力, 同时对儿童智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在学前期里, 儿童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同时他们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 获取直接和间接的经验都相当的少。这种知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幼儿只能进行直观的、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 这种创造大多脱离实际, 还有很大的夸张成分, 教师应了解幼儿的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中借助各种辅助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这些抽象的音乐元素, 弥补其思维的不足。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 是一种培养人创造性的教学法, 它充分调动了人的一切感觉器官来接触音乐,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进行表达。比如相同的一个节奏型或一段旋律, 可根据个人的不同感受转化成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 强调细微的不同之处。为了促进儿童音乐潜能的发展, 我们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 要接纳每一个儿童不同的创意, 这样才能使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 表现音乐之美, 越学越热爱音乐。

《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

一、《学前心理学》的课程性质和地位

《学前心理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具有基础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并能依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指导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为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

通过该课程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研究方法。

2.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表现及特点的基本知识。

3.掌握学前儿童注意、感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智力、创造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知识。

4.掌握学前儿童游戏、学习等活动心理的发展。

(二)职业技能目标

1.能运用学前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区分不同年龄段具体幼儿的心理特征。

2.初步具备根据幼儿心理特征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能力。

(三)素质养成目标

初步形成对幼儿的喜爱之情,培养研究幼儿心理及行为的兴趣,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为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打基础。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教学现状

《学前心理学》课程性质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该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和能力,为将来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因为本门课程知识较为抽象,使得当前高职院校《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沿用传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教学重理论讲解而轻实践能力培养。一方面,从学时分配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实训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环节比较薄弱,形式比较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较少。

第二,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系统性而轻应用性。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忽视知识的应用。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理论学习的难度,又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际工作相脱节。

第三,课程教学偏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教学方法上重视教师“教”的主导

作用,相对忽视学生“学”的主体性,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学的状态,积极参与和互动较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由于所学理论与实际脱节,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能力支持,表现出人職适应困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如何根据幼儿教育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建立突出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训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函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目前,《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已引起高职院校重视,但从总体上看,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还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学前心理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对学前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和分析幼儿园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前心理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了学生真正热爱和学好学前教育学,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体验幼儿园的生活,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书本理论知识,真正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学的价值,进一步明确学习学前教育学的目的,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真正认识到学习学前教育学重要意义,增强他们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的,与学生双向互动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让学生共同参与,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观点,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乐学、好学。

第三,课堂上多采用案例教学,树立学生的科学教育观。为学生展现典型案例,可配以图片或文字,尽量形象生动,一步步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觉独立思考问题,从而找出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四,强化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幼教理论知识融入幼儿的真实生活中,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增设教学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模拟练习,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布置班级环境;组织学生表演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要求自制玩具等。第二,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时间,积累经验,提升教育技能。学生实习的内容可包括幼儿园每日生活的观察、对幼儿及教师行为的观察、观察幼儿教师的互动环节、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开展幼儿游戏等。学生在实地观察可以对幼儿园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幼儿的接触,发现自身的幼教兴趣点,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13(4):94-95.

[2]胡雪芬.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5(4):33-38.

[3]李雪岩.基于全实践理念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J].时代教育,2016(4):57-57.

[4]何雯静.高职(幼专)学前教育职业化培养课程教学设计——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例[J].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110-112.

《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4

(√)8.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9.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10.依恋行为一般发生在婴儿与母亲之间。(×)11.母亲忽视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或对之不敏感,使孩子的需求信号受到冷遇,容易使孩子形成攻击性行为。(√)12.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13.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14.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15.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16.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会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7.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18.学前儿童游戏中兴趣指引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19.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20.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2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2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23.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24.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25.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26.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28.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29.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30.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31.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3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33.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34.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35.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垂直关系比水平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大(×)36.适应性告知是儿童思想的一种传递方法。

(√)3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

(×)38.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

(√)39.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

(√)40.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

(×)41.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增加或直观的位置移动。(×)42.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43.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44.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45.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46.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47.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48.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49.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50.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5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睬。(×)52.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53.婴儿形成哪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只与教养方式有关。(×)54.儿童攻击性行为有工具性侵犯和敌意性侵犯。(√)55.研究表明,年龄小的儿童工具性侵犯的比率要高于年龄大的儿童。(√)56.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水平的六个阶段有时会相互交替的。(×)5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的自发的蹬脚等动作会随着作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58.0-2岁的儿童对美术的欣赏是纯表面和直觉的。(√)59.学前儿童游戏中假想和真实的转换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特点。(√)60.在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中性别稳定性出现最早,然后是性别认同,最后是性别恒常性。(×)6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62.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63.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64.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65。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66.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67.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6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69.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70.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71.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72.孤儿院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73.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74.在儿童交往中,受欢迎的儿童往往具有外向。友好的人格特征,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75.观点采择本质特征是去自我中心化。(×)76.研究表明,2-4岁儿童,攻击性形式发展总趋势为身体性攻击逐渐增多,言语性攻击慢慢减少。(×)77.3岁以前的儿童听到音乐表现出快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听到了好听的音乐。(×)78.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79.在儿童平行游戏中已有初步的社会互动。(×)80.较高游戏水平的出现意味着较低层次游戏水平的消失。(×)81.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82.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83.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84.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85.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86.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87.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88.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89.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90.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91.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92.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93.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94.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95.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96.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97.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98 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99.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100.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101.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102.六七岁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103.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104.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105.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106.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107.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5

请问小王爸妈的担心有无必要?请用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进行分析。

答:小王父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4分)对孩子而言,同伴交往有重要作用:(12分)(1)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以上每项无展开分析的酌情扣分)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限制明明的交往行为,只会使明明更加不会主动去交往,从而缺少机会,在社会发展,认知、情感以及自我发展各方面受到影响。(4分)2.小明的爸爸妈妈总是担心小明和外面的伙伴一起玩耍会削弱自己家庭教育的作用,因此禁止小明与伙伴们进行交往。渐渐地,爸爸妈妈发现小明越来越沉默,不懂得怎么与人交往,有的时候又非常任性。

请从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角度分析小明父母的做法。

答:小明父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没有认识到同伴交往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2分)同伴交往有重要作用:

(1)帮助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

(2)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

(3)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以上每项4分无展开分析的酌情扣分)孩子自身对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的能力是影响儿童交往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学会交往。限制明明的交往行为,只会使明明更加不会主动去交往,从而缺少机会,在社会发展,认知、情感以及自我发展各方面受到影响。(4分)3.明明和表弟多多差半岁,同时上了幼儿园小班。由于明明爸爸妈妈工作忙,不久她被送到了小镇上奶奶家。小镇幼儿园的老师非常强调知识学习,一年后,多多已经能认许多字了,而明明却整天沉浸在游戏中,几乎不学习,一个字也不认得。爸爸妈妈开始为此担心,怕幼儿园这样的教学会影响明明今后的学习。

你觉得明明父母的担心有必要吗?为什么?试从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角度加以论述。

答:明明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对幼儿来讲,游戏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而游戏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5分)(1)游戏能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成熟与发展;

(2)游戏能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

(3)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其智力和语言的发展;

(4)游戏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5)游戏能促进幼儿美感和美的创造力的发展。

4.某幼儿园大班在室内组织语言教育活动,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故事时,外面过来一群别的班的孩子。喧闹的声音马上把孩子们的注意吸引了过去,大家开始相互交谈,老师大声提醒保持安静,也没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这时老师突然停了说话,孩子们安静了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

试分析这次活动中幼儿教育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老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什么。

答:(1)从幼儿注意发展的规律论述。(10分)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幼儿的注意主要还是无意注意,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许多事物都能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2)老师要根据幼儿注意特点来组织教学。(10分)对注意的组织常是通过言语指示来实现的,通过言语指示,可以提醒幼儿必须完成的动作、应注意的情况。老师突然停止说话,孩子们安静下来,继续听老师讲故事,这是老师通过言语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来控制幼儿的注意活动。

5.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畦”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答: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4分)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分)(分析6分):孩子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那种想通过毫不吝啬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

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养育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可信赖的自尊。

作为妈妈一方面要维护孩子小小的自尊心,鼓励孩子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向孩子提出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其通过主观努力去实现。(建议6分)6.5岁的小强在幼儿园经常为了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对小朋友有拳打脚踢等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其他人都躲着他,很不受小朋友欢迎。

请你从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角度分析并提出教育措施。

答:(1)父母的惩罚。

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性行为。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就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2)大众传播媒。

大众传播媒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会从这些电视、电影暴力节目中观察学习到各种具体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不仅能从暴力节目中学习到攻击性行为,更为重要的是,电视、电影人物的经历会使许多孩子将武力视为解决人际冲突的有效手段,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依靠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因此,要有意识弓l导孩子看电视及上网。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

(4)挫折。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研究认为,一个受挫折的孩子很可能比一个心满意足的孩子更具攻击性。

对孩子来说,家长或教师的不公正是挫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问题时,要保持公正的态度和方式。

7.每天睡觉前,倩倩必须把一条粉红色的毯子放在枕头边,她总是把脸贴在小毯子上才愿意入壶。如果哪天小毯子被妈妈洗了还没有干,倩倩就哭闹着不愿意睡觉。就这样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现在她连上幼儿园也要带着她的小毯子。为此,倩倩的妈妈有些迷惑不解,女儿为什么睡觉时就要盯着平常的一条小毯子呢?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列进行分析。

答:(1)这是依恋的一种表现,是依恋情感的转移;

(2)小红毯成为安全的依托;

.(3)儿童依恋的表现(微笑、啼哭、吸吮、喊叫、抓握、偎依、跟随等);

(4)依恋对行为的影响: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对认知发展的影响。必须十分重视孩子的依恋行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8.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个性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答:(1)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

好奇、好问;

好模仿;

好冲动。(6分)(2)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6分)详细阐述,酌情加分。

9.材料:她易于察觉别人不易察觉的事情。在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0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人注意到这个差异。

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与陌生人接触。

她情绪不易外露,受到表扬时,也没有什么表示。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

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午睡时,她总是把衣服一件件叠好放在椅子上。如果椅子稍歪一点,她要把它放正,还要看上几眼,然后才躺下。起床时,穿衣动作也很慢。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并谈谈如何根据此类气质进行教育。

学前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 篇6

学前教育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之一。学前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包含很多内容,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学前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 是教师对学生、事业及自己的态度在其言行中的反映。人格魅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性格或特质, 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呈现, 它是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而形成和发展的独特的感染力、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总和。优秀教师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学前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人格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坚定的信念。

一个矢志献身幼教事业的人, 会以强大的动力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认真负责地做好保教工作。

(二) 浓厚的兴趣。

对幼教工作的浓厚兴趣是学前教育教师创造性地完成保教工作的重要动力, 因而要学会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主要兴趣。首先, 教师的兴趣要广泛。新事物不断出现, 孤陋寡闻的教师很难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要有主要兴趣, 即对幼儿身心发展﹑对所任学科的研究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接近和了解幼儿, 而且促使他们积极地钻研教材, 研究教育方法,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三) 热烈的情感。

学前教育教师积极热烈的情感不仅能推动自身积极工作, 而且能直接感染幼儿, 培养幼儿积极健康的情感。

1. 热爱幼教事业

一个对幼教事业充满深厚爱心的教师, 会乐于献身幼教事业, 精心哺育幼苗。学前教育教师的这种情感是与其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豪感﹑使命感等联系在一起的。

2. 热爱每一个幼儿

热爱幼儿是学前教育教师的天职。一个对幼儿充满诚挚的爱的教师, 会随时随地关心幼儿的成长, 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保教水平。热爱幼儿, 教师要做到:了解幼儿, 因材施教;尊重幼儿, 维护幼儿的自尊心;信任幼儿, 想方设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严格要求幼儿,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 热爱所任学科

一个对所任学科充满爱的学前教育教师, 会自觉地理解和钻研教材, 精心地组织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从而使幼儿产生积极的体验, 深刻地感受与理解教学内容。

4. 高尚的情操

教师具有高尚的情操不仅能使自己的人格趋于完善, 而且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学前教育教师要具有深刻的道德感、强烈的理智感和较强的审美感。

(四) 坚强的意志。

教师坚强的意志品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也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学前教育教师的意志品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坚定目标

学前教育教师对完成保教任务要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 一旦目标确定, 便自觉付诸行动, 并始终如一, 百折不挠, 矢志不移。

2. 坚韧不拔

意志的“长城”建之不易毁之易, 学前教育教师平时对自身的软弱﹑畏缩等不良品质决不能放纵。在意志锻炼中, 要时时牢记做孩子的榜样, 切忌“下不为例”。

3. 坚持自制

慎重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善于支配和控制自我, 是教师有效影响孩子的重要心理因素。在保教过程中, 教师常常会因为内心的烦恼或幼儿中出现的问题而感到不顺心。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沉着自制, 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幼儿园, 更不能无端训斥幼儿。因为在幼儿园, 教师整个身心是属于孩子们和幼教事业的。

4. 坚决果断

遇事要冷静, 迅速合理地做出处理, 是教师工作成效的又一重要的意志品质。学前教育教师要善于在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中审时度势, 明辨是非, 随机应变, 果断处置。

(五) 良好的性格。

在教师的人格特点中, 性格是最核心的因素, 它能影响其他各个因素。学前教育教师的良好性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正公平

学前教育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因此, 在保教过程中, 教师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 关心、爱护全体幼儿, 不偏爱, 不歧视。

2. 活泼开朗

学前教育教师要做到该唱时唱, 该跳时跳, 该模仿时模仿, 即应当性格开朗, 热情大方, 心胸豁达, 充满活力, 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身幼教事业。

3. 诚实谦逊

学前教育教师一方面要自省, 正确分析自己, 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勇于改正, 另一方面要虚心地向别人求教, 做到取长补短。

4. 独立自主

独立自主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必须具备的品质。学前教育教师要善于独立思考, 不拘泥于陈旧, 不人云亦云;不因袭模仿, 不照抄照搬;能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即使在意外的状况下也不惊慌失措, 在紧急的情况下也能发挥自己的力量。

二、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能力包含的内容很多, 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种能力。

(一) 活动组织能力。

教师要把一日活动组织得有条不紊, 必须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订保教计划的能力;二是组织保教活动的能力。

制订保教计划是保证完成保教活动的前提。在制订教学计划时, 教师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二要考虑幼儿的身心特点和最近发展区;三要考虑所授知识的容量适中。在组织保教活动中, 教师首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 以及不同的幼儿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 教师要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全体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最后, 教师要灵活妥善地处理好保教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使保教活动顺利进行。这些都是组织保教活动能力的具体表现。

(二) 言语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保教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来进行的, 因此保教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语表达能力。教师的言语表达应做到:第一, 生动形象。言语要具有趣味性, 引人入胜, 并符合形象思维的规律和形式, 用幼儿熟悉的形象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第二, 准确精炼。能确切地使用概念, 科学地作出判断, 合乎逻辑地推理, 表述简洁清楚, 干净利落。第三, 通俗明白。说话要明白, 深入浅出, 善于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 把抽象的东西讲具体。第四, 严谨含蓄。言语要具有逻辑性, 结构严谨, 思路清晰, 善于帮助幼儿思考, 富有启发性。此外, 还要注意辅之以非语言表达手段, 如手势、表情、姿态等, 以增强言语的表达效果。

(三) 观察能力。

进行有效的保教活动, 首先要了解孩子, 教师的观察力是洞察幼儿的内心世界、进行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首先, 教师要具有了解幼儿个性和活动情况的细致而全面的观察力, 从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等方面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情感体验。其次, 教师要善于分配和灵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以了解幼儿的反应。

(四) 创造能力。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创造能力。第一,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因时因地制宜;第二, 认真分析和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教育经验, 既不盲目迷信, 又不一意孤行;第三,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 总结经验, 有所创新, 对工作精益求精, 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五) 实际操作能力。

在保教过程中, 能自己制作教具, 正确使用教具;能根据季节和主题变化布置环境;具备一定的唱、跳和运动技能;能在保教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 等等。

(六)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必须主动迎接时代的挑战。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适应新情境的能力:第一, 要适应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世界新技术革命向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学前教育教师已不再是“高级保姆”, 而应成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教育改革者。第二, 要适应面向社会的新要求。教师要树立起“大教育”的观念, 深入调查, 从教育发展的需要出发, 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师要能联系社会, 调动社会中的积极力量, 为学前教育服务, 如组织亲子活动、开展社区教育等;教师要能服务社会, 强调教育的社会效益, 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财富。

三、学前教育教师的教育机智

所谓教育机智, 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意外的情况快速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它是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及意志的果断性的独特结合。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 一方面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在一日活动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新的甚至是意外的情况。另一方面, 教育情境又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 会随时随地发生一些新的、甚至意外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教育机智, 迅速做出反应, 果断采取措施, 及时妥善处理。

乌申斯基认为:“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 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 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

幼儿教师的教育机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在保教过程中, 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能根据幼儿的要求和愿望, 循序渐进、巧妙诱导、启发孩子思考, 帮助幼儿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学会生存。

(二) 灵活果断, 因材施教。

由于幼儿个体的差别和教育情境的错综复杂, 教育过程中随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教师的教育机智表现为能正确分析问题的起因, 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及时调整教育行为, 从而有效组织保教活动。

(三) 好学乐学, 实事求是。

要使保教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还要好学乐学, 不断积累知识经验和教育教学经验。讲究教育工作的科学性, 在教育幼儿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 说话有度, 分析中肯, 判断得当, 结论合理, 要求恰当, 方式适宜, 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总之, 学前教育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搞好保教工作、培养幼儿成才的重要保证, 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伯黍, 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4, (第1版) .

[2]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 (第1版) .

《学前心理学》试卷 篇7

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

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主要是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发展性评价理论。例如在学习“学前儿童的性格”时,教师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为什么性本善且相近呢?”导入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理、心理知识探究性格形成的过程、特征。这就应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无压力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认识了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及学前儿童的气质的基础上,自主、合作探究学前儿童的性格特点;应用发展性评价理论,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不仅看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看到学生的进步,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探讨学前儿童性格的可塑性方面,结合实际,让学生大胆想象,在学前儿童性格的培养方面集思广益,扩充书本知识内容,提出各自独特的看法。

二、有丰富教学资源的支持

学前心理学教学资源包括:学前心理学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相关能力、学前心理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学前心理学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利用本地条件开发学前心理学教学资源,不仅有利于学前心理学教学,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如在学习“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时,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让学生亲自分别与小班、中班及大班的孩子们做游戏,依次用文字、图片、实物等刺激学前儿童的感知觉,概括不同年龄段孩子们观察力的特点,以及结合其个性及共性,开拓思维,总结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学生的学习落实到真实问题的解决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发展都起到促进作用。

三、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与顺应。1.问题情境: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学前心理学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创设问题情境宜围绕教学目的,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新意识,且难度适中。在学习“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时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回答是因为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教师再通过狼孩和猪孩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2.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与学前儿童做游戏,在真实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所学的知识得以运用,并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学习“学前儿童的注意”时,让学生分组到小班、中班、大班去与孩子们做游戏(实验),获取孩子们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的一些数据,总结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的一些措施。教师再提出:幼儿的电脑游戏以多长时间为宜?在网络中如何引导幼儿使用网络等有关学前儿童注意的一些问题。3.模拟真实情境:一些不易真实接触的教学内容创设模拟现实情境来满足教学的需求,如:人脑的机能、遗忘规律等。4.合作性教学情境: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改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教师要拥有较强的信息素养

上一篇: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西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下一篇:存在的辛酸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