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4-05-28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选11篇)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

班组管理是企业工作的基础

一、什么是班组管理?

班组管理是指以班组自身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监督和激励等管理活动,其职能在于对班组的人、财、物进行合理组织、有效利用。

二、班组管理的特征:

1.其基本要求是系统管理——即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其基本内容是基础管理。

3.其基本形式是民主管理。

三、班组管理的内容:

1.生产管理;

2.质量管理;

3.技术管理;

4.劳动管理;

5.设备管理;

6.经济核算;

7.安全文明生产;

8.思想政治工作。

四、班组管理的重点:

1.抓好班组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度、均衡生产制度、岗位技术练兵制度、设备工具维护保养制度、安全文明生产制度、交接班制度、考勤制度、经济核算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职业道德规范、思想工作制度等等)

打个比方:制度好,好人做好事,坏人做不了坏事;

制度不好,好人难做好事,坏人专做坏事。

2.抓好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2

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企业得到生存和发展, 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引领企业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 这是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

1.企业文化能形成先进企业理念。

先进企业文化在提炼核心价值观时, 应该以企业发展的现实阶段为背景, 以企业发展的目标为根据, 努力使企业的价值观切合企业实际, 显现企业个性, 反映企业特色。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核心价值观, 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它的灵魂, 是一种理念力。这种力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成败, 关系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决定着企业的品位、品格和文明程度。

2.企业文化能体现企业核心竞争力。

俗话说“一年企业靠产品, 十年企业靠人才, 百年企业靠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 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有人把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概括为七大要素:真实稳健的财务状况, 内外一致的企业形象, 真实诚信的服务态度,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公平、公正善待员工, 激励员工开拓创新, 这七大要素无一不与其先进的企业文化直接相关。

3.企业文化具有更强的渗透力。

先进企业文化强调把文化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 把先进理念渗透到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 渗透到企业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经营策略之中, 渗透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之中, 企业文化“力”的作用才会真正显现出来。

4.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制度建设, 企业精神的提炼、培育乃至倡导、发扬, 需要企业制度的全面支持。在企业精神与价值观的熏陶下, 通过树立典型人物与先进事迹, 使企业具有了生命力, 所以,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要围绕企业目标建立健全乃至创新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 使员工的各种活动、相互关系的协调以及行为效果的评价等都有章可循。

二、按照现代企业要求建设企业文化

1.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

泰勒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物本管理”, 即把企业看作是一个大机器, 而企业员工则是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 把人当成物来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企业出现了“人本管理”思想, 认为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 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这对于确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想, 开发人力资源和人力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国民营企业创业之初, 大都生产工具落后, 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很难得到保障, 多数私营企业停留在传统管理阶段。当今, 确立员工的主体地位, 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成为民营企业的首要工作。重视员工再教育, 加大提升人的能力方面的投入, 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 解放被管理者, 这是营造“人本管理”的文化与环境氛围的必然要求。

2.创新知本经营文化。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事实证明, 企业只有形成了优秀的企业文化, 才能打造出一支用知识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员工队伍。而企业要生存与发展,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3.着力营造百年企业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相互间的推波助澜, 企业间的竞争将是学习力的竞争, 或者说企业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实际上应该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如果说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 那么, 其中的关键是企业的学习能力。建立学习型组织, 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念。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 民营企业只有通过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能力, 在学习中不断实现企业的变革, 开发新的企业资源和市场, 才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4.要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相承接。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底蕴来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以规范、引导人们的日常行为, 其精髓是“诚为本, 和为贵, 信为先”。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使中国的民族文化具有与时俱进和兼容并蓄的特征, 这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能够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提供肥沃的土壤。因此, 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根植其中, 吸取其精华。

5.要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锤练企业的根本在市场, 打造企业的关键则在体制创新。在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必然会伴随企业文化的提升和转型, 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必须与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用这种文化确立公平竞争原则, 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构建企业技术、管理和体制创新的机制。

6.要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相融合。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3

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的特点

班组内的工作相对其他工作风险性高,危险性大。班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面对工作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隐患,因此发生事故的机率高,造成自身或他人伤害的可能性大。据统计,由于直接面对各种危险,在已发生的事故中,有80%以上发生在班组。

班组面对具体的工作环节,工作量大。同时也是各种新工艺、新技术的直接应用和使用单位,在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日新月异,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这就给班组在工作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熟练掌握。否则就有可能因为对新工艺、新技术认识不足、操作不熟而引发事故。

班组内人员流动性大。新工人、转岗工较多,许多实习的员工都要在班组进行见习锻炼,其中相当多的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经验不足,操作技能差,危险性认识不足,会给班组的安全管理增加难度。

班组内人员素质差别较大,安全意识高低不齐,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不足,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注重班组内员工不断有效地训练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班组内成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安全技能,并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能力,不断接收新事物,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班组安全管理的目的和作用

班组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的最终实施单位。要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规范化,首先要实现班组管理单元的规范化,并通过班组管理来落实,提高业务和安全技能,防止事故发生,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一个班组的管理一般应包括生产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班组安全管理是班组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是与其他方面密不可分的,是基础的管理工作。安全管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班组管理高低的重要标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安全管理水平低的班组或不重视安全管理的班组其总体水平必然是落实的,也就存在着发生事故的潜在隐患。

班组安全管理的目的和目标,是打牢基础管理工作,实现安全生产,防止事故的发生,避免造成人身伤害,提高班组的整体管理水平。

班组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班组是直接作业环节的最小管理单元。据不完全统计,80%的生产事故发生在班组。其原因多是因为违章或物的不安全状态造成的。一旦发生事故,不仅造成人身伤害,还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班组安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只有在班组日常工作中减少不安全因素,及时消除潜在隐患,才能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其意义在于充分保证了企业的各项管理目标的顺利贯彻落实,生产指标和安全目标的完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班组长是班组安全文化管理的推动者

班组在企业中居基础地位,班组长作为班组的“当政第一把手”,是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执行者,又是班组安全、生产、质量与效益四结合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班组安全文化管理的重任。班组长的安全文化意识直接影响安全文化管理的最终效果。因此,可以说班组长是班组安全文化管理的直接推动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他将一个单位的要求和目标最终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身上。另外班组长还可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可以有效带动班组内全体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搞好班组安全,班组长必须做到“五要”:

一要有正气:

二要扶持积极向上之人;

三要敢于向邪气亮剑:

四要形成奖优罚劣、团结互助的良好风气;

五要把提高素质和规范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班组成员是班组安全文化管理的粘合剂与催化剂

班组成员是组成班组的最小细胞,是安全文化直接受体。班组安全文化管理能否得到具体表现并行之有效地实施与完善,可以说离不开班组成员的参与。班组成员能否积极参与并支持班组安全文化管理,能否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切身实际行动推进班组安全文化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班组安全文化管理之优劣。从这一点上而言之,班组成员是班组安全文化管理的有效粘合剂和催化剂。班组长应该充分调动班组成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凝聚集体之力,以安全为中心,将班组成员组织起来,有效将班组安全文化管理推向更合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台阶。

争创先进安全生产班组

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4

点击数: 822 【字体:小 大】 【打印文章】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形成的一种企业员工共享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包括如下内容:

1、所有企业的价值观应该是股东、经营管理人员、职工和顾客都得到利益。

2、应该同样重视个人的成果和集体成果。两者应该均衡重视,不能为了一种成果而牺牲另一种成果。

3、再好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如果不能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支持和合作,也难以实现。只有通过充分的互相协商和协调,目标才能实现。

4、经营管理人员共有的三种价值观,即严守交货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是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妥协的。如果不能实现这三项,而需要决定其优先顺序的话,第一是严守交货期,第二是保证质量,第三是降低成本。令人放心的交货期和可靠的质量是现在新的非价格竞争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增大。

5、顾客的意见不一定总是正确的。但是,正确的总比不正确的多得多。因此企业应该正确地对待顾客,顾客对企业来说是生命线。

6、诚实是最重要的人的价值之一。诚实是使每个人和公司联系的纽带。

二、工会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二条,“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工会组织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第五条,“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显然,企业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管理者。

(二)一般情况下,企业文化的产生有以下三种模式:

1、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领导班子是创造企业文化的源头。

企业新建或初建一个企业,公司一位或数位高级管理人员或企业领导班子制订并努力实施一种创意、经营思想、发展目标、经营策略、管理战略等。

2、企业经营行为。

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制订的经营思想等各项经营业务认真实施;企业员工运用经营思想、经营策略等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行实际操作。

3、企业经营成果

企业通过运用各种措施、手段,使企业经营取得成功,这些成就持续相当一段时期,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

企业在相当一段时期的经营实践中产生了企业文化,它包含了企业创意思想、经营策略;同时也反映员工在实施经营策略中经验体会等内容。企业文化是企业个性化的根本体现,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

上述三种模式都是通过人(职工)来完成的,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说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实践并有实效的管理思想。作为职工利益代表和维护者的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显而易见。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企业文化建设自身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的体现。

1、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不仅具有管理中的软约束作用,更具有引导和约束员工行为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以员工为载体而存在的,来自不同环境中的员工之间存在利益和文化理念上的认知差距,因此,化解文化差异,统一的认知理念,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最终满足员工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就显得必要且迫切。

让所有员工(无论是领导者、管理者抑或是普通员工)认同所在企业,不仅是身体的依附,而更应是文化上的认同,找到一种归属感。解决的办法就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比如可以通过思想建设来提高员工的觉悟,把个人利益统一到企业目标的大环境之下,让其认识到“大河无水小河干”,即企业利益最大化是员工利益最大化的保证。员工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意识,结果自然就是“小河有水大河满”,即员工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努力工作。

2、职工是企业构成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个企业,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者聚集在一定的工作场所中,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而工作,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目标必须让企业员工所了解。同时为了使企业保持正常的工作秩序,企业内部必然会制定一系列员工行为、观念的规范和判断这些行为和观念的标准。由此形成在企业内部由员工共享的符合企业经营和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无论它们是经过提炼与概括的,还是松散地体现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可以说:有企业,有职工,就应该有企业文化。

(二)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

工会是党和国家联系广大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最重要工作方针之一。因此作为工人阶级群众组织的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就占据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贯彻落实“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尤其是发挥工会教育的职能作用。必须体现全局的、先进的、符合企业发展的、普遍的而科学的职业文化、道德文化、社会文化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文化内容,不断深化实际的、有成效的、积极的教育体系,促进职工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和形象的闪光点。工会的教育职能不仅在职工科学文化的再教育上要发挥其主动性,更要在两个文明的整体协调上发挥它的能动性,要制订符合自己企业文化,推动企业进步的教育结构,提高职工在建设道路上的一致性,保持职工在新兴领域里的先进性,融洽职工在生产中的互助关系,创造出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互学、互励的氛围。追求卓越、追求高尚,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大大地推动一个企业精神文明的建设。此必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作用于物质文化的更加丰富。

(三)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工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中国工会章程》总则中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因此,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工会工作运行机制,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工会组织在生产经营、改革管理及企业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就成为企业工会自身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只有充分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完善工会自身组织和职能,才能更好地发挥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使工会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才能更好地使工会工作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

根据广东一家以企业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调查数据表明,在目前未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门部门的企业中,17%的企业把这一职能放在了党委或工会部门。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魏家福总裁提出了中远企业文化建设的三个最大化:一是经营利润最大化;二是股东回报最大化;三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他在一篇论述企业精神价值观的文章,题目叫《无形胜有形》中讲到,过去,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大小,主要指的就是两个部分。一是包括船舶、汽车、房地产、土地等实物的实物资产;二是包括现金、应收帐款、债务等在内的金融资产。而实际上,在真正的市场条件下衡量企业价值的要素,除了上面所讲的两大部分外,还包括其他三个重要因素,一是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企业组织;二是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三是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外部满意客户群。只有通过同时充分发挥这三者的作用,才能实现企业整体价值最大化。

如何“建设内部满意员工队伍”?作为职工利益代表者和权益维护者的工会扮演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工会通过“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另一方面,“工会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技术业务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内部职工群众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目标追求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具有定向、支柱、感化和暗示作用,企业在竞争中是否成功,在于全体员工能否分辨、接受和执行组织的价值观。因此,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一支好的员工队伍,具有一个功能健全并且能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工会,必然能为企业的文化建设作用重要贡献,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

(二)工会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

“工会会同企业、事业单位教育职工以国家主人翁态度对待劳动,爱护国家和企业的财产,组织职工开展群众性的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活动,进行业余文化技术学习和职工培训,组织职工开展文娱、体育活动。”根据企业文化定义,所有这些职工活动,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工会法》第三十一条间接说明了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工会代表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风貌、集体作风和性格等的集中反映,从一定程度上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职工思想的综合反映,职工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真正缔造者,因此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也就必然成为企业文化的缔造者。比如中远企业文化重要代表之一的“华铜海”精神就是中国远洋船员爱国主义精神、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拼搏精神等中远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

(三)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1、工会作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柱,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扮演了主力军的角色。在党的领导下,工会组织教育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当主力军和重要支柱,同时通过举办各种企业文化活动,有力的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2、企业文化就其本质说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通过实践并有实效的管理思想。其基本内涵的重要一个方面就是确立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用目标凝聚员工,统一员工的行动。企业目标的完成完全依赖于员工和员工行动,也就是说,员工(工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3、企业文化建设成功与否,不是看表面的形式,不是看是企业是否采用了知名企业的做法或者知名咨询公司的系统,企业文化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就是一种向心力,只要企业有了凝聚力、向心力,就说明企业文化建设达到了一定层次。工会在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向心力过程中的作用也决定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5

韩华斌

(中煤五公司徐州煤矿采掘机械厂)

摘要:本文介绍了标准化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详细论述了做好标准化工作是实现企业创新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企业创新层出不穷的今天,要想使产品赢得市场,质量是关键,而质量是用标准来衡量的。产品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企业产品的技术标准水平的高低。标准化工作做得好,产品质量就好,企业管理水平就上一个台阶。因此,标准化工作日益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标准化工作已成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做好标准化工作是企业实现管理创新的需要,也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那么面对中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的严峻形势,企业标准化工作是如何推动企业发展的呢?根据我厂的实际情况谈几点认识。

1、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是企业创新的重要保证,而标准化是企业开展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有效依据。

标准化工作是企业组织设计生产的重要基础工作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技术手段,也是企业质量管理的支柱及各项质量工作的依据。要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制定出先进、科学的标准并组织实施。产品标准决定了产品在用户中的形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建立高水平的产品标准是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手段,我们要通过产品标准化的工作创新,来推动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

我厂生产的《JDH型煤矿用调度回柱绞车》没有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可使用,必须制定出高水平的企业标准,一个标准水平的高低,主要看技术指标的高低。而在今天,由于市场经济,一个标准是否先进,其评价依据应当是市场和生产需要。能充分满足使用者和技术需求的为先进标准,只有先进的产品标准才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标志。于是我先去煤矿企业做市场调研,尽可能收集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技术标准,尤其是安全、环保、人身健康方面标准要求,并充分验证,对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最终圆满制定出了《JDH型煤矿用调度回柱绞车》产品标准,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和用户的认可。为企业创造了效益,同时又推进了企业的科技创新。因为任何一项科技成果,不论是新产品还是新工艺,从研制到鉴定都有标准在把关、在衡量,只有符合标准,才能在生产领域得到推广和应用。标准化是企业创新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途径。它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如果企业创新脱离了标准化,就不能应用于生产,而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2、标准是标准化工作的特殊成果

制定、贯彻执行上级标准并不是标准化工作的全部内容,运用标准化原理与手段,使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活动科学化、程序化与规范化,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得最佳秩序和经济效益,是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目的。一个拥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几乎每天都有新产品、新技术出台,而新产品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它的技术创新是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是标准化造就了新技 术、新工艺的出台。

3、标准化工作能指导设计、工艺及生产制造等过程,是一项渗透性较强、设计面较广的工作。

4、因为标准化工作渗透到产品设计、工艺及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因此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市场竞争力,首先要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

实现产品设计标准化、通用化,可缩短设计周期,实现工艺及工艺装备标准化,可使产品生产成本降低,实现外构件、通用件标准化,可提高通用水平,使产品在高水平、严要求的标准控制确保高质量、优性能,这样产品才能有竞争优势和占领市场的能力。

产品标准是企业组织设计、生产的依据,制定技术标准除了对用户进行大量调研外,还收集国内、外同类产品和国际先进标准,结合本厂的实际进行不同程度地采用,以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设计阶段,对设计工作要提出标准化综合要求,参与标准评审及制定各种企业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统一的依据,使设计工作一开始就按规范进行,提高设计标准水平和速度;在产品试制阶段,提出标准化审查报告,开展工艺标准化工作,如:工艺要求、工艺流程、工艺装备等,在产品设计制造出来后,为了确保设计持续有效,还要利用标准化手段保持产品不断改进和创新,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方法在产品生产的管理过程中得到执行和应用,这对稳定产品质量,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大幅度地缩短设计生产开发周期等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并不断促进企业标准的技术进步。

标准化工作几乎渗透到企业各个部门、各项工作中,标准化工作理顺后,企业容易做到职责分明,使规章制度、岗位标准落到实处。并通过标准部门与各部门的密切配合,能少走弯路,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进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想赢得市场,就一定要有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上,标准化也只有注重开发,才能最终确定标准化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企业标准化工作通过先制订高水平标准,然后形成体系,一环扣一环地开展,不断地把工作推向纵深,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站在企业竞争的制高点。

4、标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及时修订及查询等工作是标准化管理中的重要工作。因为标准具有时效性,为了保持良好的标准时效性,促进产品技术改造和改进,这些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标准化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是提高企业全员的标准化意识,使全员能自觉掌握、遵守和运用标准的重要渠道。

5、标准化工作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通过标准化对某些对象进行合理地归纳和简化,控制多样化和复杂化。如对产品品种规格进行合理简化,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批量,为企业创造采用高效率的工艺装备和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条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以此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通过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操作程序标准化,避免操作工序的混乱,达到标准化要求,从而使生产更加安全高效,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设施的安全,提高生产效率,一个企业只有按照标准操作,才能减低消耗,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全面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标准化工作目前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业管理中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标准化工作能通过技术管理和科学管理途径,渗透到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各 2 个方面,只有不断加强标准化,采用先进的设计和工艺标准,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企业必须重视标准化工作,运用标准化,充分发挥标准化作用,使企业实现标准化、科学化管理,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基础标准通讯》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6

当前,我们正在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和创建和谐企业。我认为,在这一系列的主体工作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仍然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我们企业的工会组织,其中一项重要的职责,就要致力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因为,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它不但应该具有先进性、特色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等特性,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建设企业文化的主要精髓和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群众的主人翁积极性,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以最大可能地推动企业发展。就是说职工应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而工会是职工群众自愿参加的群众组织,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其作用是其他任何组织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在期间她还应该肩负着重要任务,工作中应开辟多种有效的渠道。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地位,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及其基本职责决定的,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职工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保障点。工会是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而企业文化建设正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1精神状态和人心向背,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第二、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有效切入点。

首先,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会组织的职责之所有;其次,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素质和竞争能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工会组织职工开展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再者,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这不仅包括维护职工的利益、民主权利,而且包括维护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使职工得到必要的精神文化享受。只有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向上的职工文化体育活动,才能不断满足职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再者,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则是工会履行参与职责的应有之意。由此可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正是工会履行自己社会职责的一个有效切入点。

第三、是创办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企业文化建设从某种角度讲,是凝聚职工、激励职工、团结职工构建和谐企业的工作。工会通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八荣八耻”的道德荣辱观,潜移默化地提高职工的素质,造成一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上下协调一致,人人自觉为企业献策出力的大好局面。作为工会组织本身,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可以更好地,更直接地起到桥梁作用,纽带作用和润滑剂作用,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说,基于这样一个理念,正是找到了工会组织与构建和谐企业的最佳结合点。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综上所述,工会工作的对象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都是职工群众,工会的社会职责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依据自己的优势,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是最大面积的覆盖作用。因为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在企业里,有各级领导层的工会,有基层工会、车间分会,在班组还有工会小组,而且在基层工会还设有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能覆盖到每个企业的绝大多数职工。如果充分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使每一个层次、每一个细胞都活跃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这就是企业活力之最深厚的源泉。

二是群众活动方式的渗透作用。因为工会的工作是一种群众化的、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自教寓乐的方式,所以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时,能够广泛的吸引职工群众参加,多方听取和积极反映职工群众的意见,企业文化建设就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得到职工的理解、支持,从而激发职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

感,增强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发挥出职工群众的创造性和内在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是众多的阵地培育作用。因为工会拥有众多的阵地和较完善的文化、宣传、教育、娱乐设施,各种形式的团队、协会组织,每年还为职工订阅和购置大量的报刊、杂志、书籍,工会的这些阵地和设施,为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众多的阵地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给予职工的培育作用是得天独厚的。

三、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要从自己的基本职责和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中探索出有效的途径和渠道。

1、通过开展企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知道,企业的文化建设其中包括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企业目标、规章制度、企业环境、组织结构等等,而这些内容的筹划、决策与形成,离不开职工群众的民主参与,工会应该组织广大职工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民主评议干部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使企业确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确保职工的切身利益,并且督促企业向职工公开物资采购、投资决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劳动安全等情况,确保干部的廉政建设,使之成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部关系,增强企业凝聚力,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

2、通过调整劳动关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塑造好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因此,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紧紧抓住这个结合点,通过帮助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开展平等协商签订集团合同、调节劳动争议等渠道,有效地调整劳动关系,使企业形成一个上下团结,同舟共济,合力奉献的集体。

3、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和合理化建议活动,是工会履行建设职责的重要方面,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要发动职工群众围绕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创造发明等群众性活动,并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在企业形成创新技术、创新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氛围,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求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

4、通过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职工素质的高低,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技术素质,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工会要通过履行教育职责,渗透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首先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武装广大职工,引导职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配合党政加强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自觉贯彻落实“八荣八耻”的道德观,帮助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

另外,还要利用自己的阵地和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艺术、体育活动,尤其重视文化宫、俱乐部的中心阵地作用和服务功能,重视从文化宫、俱乐部到文化室、文化点的辐射作用,形成上下一条龙,最大限度地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陶冶职工情操,促进职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此外,工会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活动,树立贴紧中心、服务中心的意识;二是要找准位置,做好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不能越俎代庖;三是依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活动方式,创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7

一、绩效管理的历史变迁,绩效管理随经济发展而发展

纵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间断地对绩效管理进行探索。18世纪的产业革命,围绕提高企业利润,产生了绩效管理的思想火花。早期的绩效管理思想处在苗头状态,分散在其他学科之中。1895年,泰罗提出具有激励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绩效管理的学者逐步增多,这个时期已提出对员工奖罚技巧问题,缺陷是对人性化问题注意不够。20世纪30年代,孕育了行为科学理论,标志着员工激励理论的形成。主要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费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为后来的绩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加强了对绩效管理中对“人性化”问题的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持续发展期,随着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以谋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会计学应运而生,德鲁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并把目标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这是绩效管理的里程碑。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公司分权制的建立,权、责、利问题的提出,部门绩效考核的责任会计的发展,标志着组织绩效管理理论的产生。20世纪80年代,360度绩效考核法在欧美企业广泛应用。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企业绩效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学者创新了考核方法,最突出有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记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其中KPI和BSC是目前最广泛绩效考核法,EVA关注企业增长潜能和企业财富持续创造,被称为至今最为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

二、绩效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行为的一致性,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到极至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时代,谁能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保持员工行为和企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最有实际意义的工作。绩效激励是员工激励的基石,是员工激励的基本依据,是企业人事变动、工资调整、职务晋升、人员培训等人事工作的主要依据。

绩效管理涉及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责任目标,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核心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汇成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企业获利能力。其实质是人尽其才,使人力资源作用发挥极至。通过绩效管理,切实保证员工选拔、报酬、学习培训、技能开发、激励奖惩、晋升调动、辞退除名等一系列人事工作具有科学性。

三、加强绩效管理的策略建议

1.加强学习,领会和掌握绩效考核的实质与精髓。人的行动是受理念支配的,要想将绩效考核转化成实际行动,应转变观念。为此,应加强绩效考核理论的学习,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明确绩效考核的意义和目的,使之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抵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应加强绩效考核技术的培训,帮助管理人员熟练掌握绩效考核的程序和技巧,领会绩效考核的实质与精髓,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创造性。

2.做好绩效考核基础工作。绩效考核需要企业各个环节支持配合。因此,开展绩效考核工作,应花大气力夯实基础管理工作,包括进一步推进企业绩效多元化,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增强信息的时效性,完善基本核算参数和计算方法,增强业绩计量的可靠性;完备内部制度体系,增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

3.进行职位分析,制定科学规范的职位职责。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职位分析是最基础的工作,只有把这项工作做扎实,其他各项工作才有依据。职位职责是整理职位分析结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职位基本信息、职位设置目的、工作领域、工作职责、业务权限、工作频率、工作依据等,以及任职要求(基本素质与业务能力)。职位分析与职位职责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4.制定关键绩效指标,合理分解企业战略目标。关键绩效指标,是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分解,并随公司战略的演化而不断修正;能有效反映关键业绩驱动因素的变化,是对关键重点经营行动的反映,使高层领导清晰了解对企业价值最关键的经营操作的情况,使管理者能及时诊断经营中的问题并采取行动;能有力推动企业战略的执行,能为业绩管理和上下级的沟通提供一个客观基础,能使经营管理者集中精力管好最大驱动力的经营绩效。

5.提升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丰富企业激励手段的内容,发挥绩效管理的长效作用。绩效考核体现着企业的战略导向和管理者的意愿,应依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员工的不同需求,创造丰富多彩的激励手段,除传统的物质奖励和职务升迁外,还应考虑长期的激励手段,如员工享受期权、股权,外派学习培训、签订长期合同等,发挥绩效管理的长效作用。

摘要: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高效率、高效益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低效率、低效益企业在竞争中失败。实践表明,员工的绩效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文章着重论述绩效管理的历史变迁、绩效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搞好绩效管理的工作建议。

关键词:绩效管理,历史变迁,地位作用,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1]汪家常,魏立江.业绩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韩明,谢赤.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评体系研究[J].金融研究,2009(3)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8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中地位作用

0引言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系,最初流入的是现金,最终流出的也是现金。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都要服从于财务管理目标,不能各自为政,财务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实践证明,财务管理的好,企业经济效益就高。反之,财务管理差,企业经营效益就低。因此,为了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并发展下去,加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工作,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

1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

企业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手段,对企业的人、财、物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利用,使其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诸如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人事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涵盖着企业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各项工作既有科学的分工,又有紧密的配合。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一种价值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因此,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是监督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的有效工具,更是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和依据。它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枢纽位置和中心环节。同其它管理相比较,财务管理具有综合性强,联系面广,反映迅速、准确三个特点。因此,可以说只有抓好财务管理,才能带动企业全面科学管理;只有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才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制度。

1.1企业生存发展基本条件和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固有的内在联系,决定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要求,就是不断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增值能力和自主经营的支付能力,而财务管理在提高企业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中起着主导作用,企业目标的实现过程就是财务管理职能运作过程,这种固有的内在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1,1直接性。企业的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财务管理是一种价值管理,它通过资金、成本、利润等管理对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进行管理。其中成本控制是其一个重要的内容。成本控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降低成本,当售价不变时,降低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相对增加j降低成本就可以降低保本点,扩大安全边际,增强抗风险和竞争能力;降低成本就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社会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总之,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大局。

1.1.2一致性。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价值最太化)是企业目标(企业永久生存)的价值化,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又正是企业目标的具体化。

企业的且标是生存、发展和获利。企业的这个目标要求财务管理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地使用资金的任务。力求保持以收抵支和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减少破产的风险,使企业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下去,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一个要求——偿债能力。筹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二个要求——营运能力。通过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使企业获利,是对财务管理的第三个要求——盈利能力。企业应保持良好的偿债能力与尽可能提高营运、盈利能力的协调、统一,促进企业理财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最高目标着眼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基本目标着眼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由此可见,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财务目标是最本质的,它能集中体现企业经营的目标。任何一种经营方案,不论它直接服从于何种职能化目标,只有在其可为企业增加财富时才具有可行性。

1.1.3风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参与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随着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企业要自主经营,像设备投资、技术改造等重大经营决策全由企业自己决定。这些重大投资项目往往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些项目的预测和决策的正确与否却又主要取决于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1.2企业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决定了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为了实现经济目标,需要发挥计划、生产、质量、营销、财务等各方面的管理职能,合理组织,调节人力和物力。这些管理职能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承,共同构成了企业管理这一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才能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呢?一个时期以来,企业管理曾以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市场管理为中心,但由于他们都受到各自职能范围的限制,只能对企业的某·方面发生调控作用,不能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因此也只能制约企业莱一部门的人员,而不能涉及到企业的各个职工。强调生产管理的重要性,可能会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提出“质量否决”,往往又忽视了货款的回笼,总之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效益低下的问题,究竟原因是没有抓住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矛盾——财务管理。那么财务管理是如何表现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矛盾的呢?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1_2.1全局性。即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可以利用货币资金形态综合反映。流通领域生产资料的取得表现为资金流出,产品销售表现为资金流入,生产过程中的价值耗费、增值、分配、补偿都表现为一系列货币资金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财务管理的主要对象——资金及其流转。可见,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是指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方面,它以货币资金形态综合反映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1.2.2渗透性。指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涉及到了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各单位乃至每个职工。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不仅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影Ⅱ自到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每个职工的利益,所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乃至每个职工都要精打细算,尽可能节约开支,降低威本费用。从财务的角度而言,就是要减少资金的流出。因此,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就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渗透到了企业内部的各个管理环节。

1.2.3综合性。即财务管理具有综合协调管理的功能。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经济管理工作。企业通过财务预测、决策和计划来综合规划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制定台适的利润分配政策来正确处理协调债权人、职工、投资者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资金、成本、收入和利润等财务指标又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

企业生产经营的物质条件,生产经营中的耗费和收回,生产经营的成果及其它分配等情况。

2如何使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2.1更新思想,转变观念。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实行财务管理,就必须转变观念。必须认识到,财务关系是各种关系的反映,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通过财务关系来处理协调,所有经营管理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经营成果最终要通过财务成果来反映和体现。也就是说,生产经营是手段,经济效益是目的。树立市场观念、风险与收益对等观念,资金循环观念、机会成本观念、全员财务意识观念、经营观念、竞争观念、节约观念、效率观念、信息观念、人才观念、法制观念等等,树立一个有价值的财务管理思想新体系,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创造或取得最大经济效益过程中的龙头作用。

2.1.1财务管理新思想的导向——市场观念市场经济本身就意味着竞争,意味着风险。在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下,市场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起点和终点,是企业经济效益的源泉。企业要搞活,就要有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的能力;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随着市场转、瞄着市场变的市场观念,自觉地按照市场组织、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2.1.2财务管理新思想的关键——风险与收益对等观念市场经济本身就是风险经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存在风险,财务活动也不例外。但风险和收益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收益,那么可以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是为了风险而存在的。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综合考虑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一般而言,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在风险与收益的相互协调中进行利弊权衡,以期获得较高的收益,而不是最高的收益。风险管理的最佳方法不是回避,因为回避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回避收益。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占领市场、优胜劣汰作为行动的准则。企业不能只负盈不负亏,要确立有奖有罚、超收多留、欠收自补、资不抵债破产,承担经营风险的观念。节约、盈利观念要求我们精打细算,励行节约,讲求适度成本,防止只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注重资金增值,讲求生财、聚财。因此财务管理者必须具备风险与收益对等观念,深刻领会新型财务管理就是风险管理。

2.1.3财务管理新思想的桥梁和纽带——资金循环观念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实现资金的快速流动和循环,提高资金运作效益,是解决多数企业当前面临的资金困难的首要问题。所以应从资金运作的角度来审视企业的经营活动。销售部门不仅耍关心销售量的大小,更应关心现金收入的多少;供应部门不仅耍关心库存,更应关心采购资金的需用量和采购成本;职能处室不仅要关心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更应关心费用的节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中资金运作的质量,进而实现资金运作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资本的不断增值。

2.1.4财务管理新思想的具体反映——机会成本观念从成本概念而言,人们习惯强调已消耗的物化劳动及部分活劳动,而在当今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概念还应包括可能付出的代价,即机会成本。许多经济资源均有多方面的用途,但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资源又总是相对有限的,在进行决策中,选择某一方案必然意味着其它方案可能获利的机会被放弃或丧失。而不容忽视机会成本的概念对企业决策有重要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因此,此次优方案的可能收益作为中选方案的“所失”,即中选方案的机会成本,可以全面评价决策方案的优劣。

2.1.5财务管理新思想的保证——全员财务意识观念财务管理只是财务部门职责的这种狭隘观念,必须转变为人人当家理财的全员财务意识观念。企业管理既然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这就应使财务管理成为从领导到职工,不论职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人人理解、人人关心、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日常工作,要求企业每位职工都围绕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2.1.6财务管理新观念的基石——法制观念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从企业同国家的经济关系来看,增强法制观念尤为重要。企业以国家大局为重,自觉遵守国家的财经政策,法规纪律,这是关系到财经环境和财经秩序能否安定有序、市场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我国企业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经济大舞台,更加需要我们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理财,依法生财,这样才能维护国家利益,保证财务管理新思想的确立。

2.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核心是人,企业员工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此,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最终决定着能否真正确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9

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发起,职工参与,经过企业和职工的集体协商,并经劳动保障等有关监管部门审核备案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企业年金方案规定企业年金的参与人员范围、缴款模式和方式、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投资政策、权益归属、支付条件和其他有关事项。

对于企业,企业年金的主办人( Sponsor )来说:

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进行企业年金管理的“宪法”,是企业职工、管理层在企业年金方面全体意志的集中表达,是企业与运营机构全部合同的基础,是企业招标、评估选择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依据,是确定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政策的准则,是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根本保障。

对于企业年金计划的参与职工( Participant )来说:

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职工与企业的集体合同的一部分,是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权益的.法律文件,是职工监督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行为的依据。

对于企业年金运营机构( Operator )来说:

企业年金方案是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共同遵守的准则,是运营机构企业年金客户需求的集中反映,是运营机构企业年金业务人财物资源配置的目标。

对于监管部门(Supervisor )来说:

企业年金方案是监管部门的一个监管重点。企业的企业年金方案,必须到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备案。国资企业还必须到国资监管部门审核备案。只有经过监管部门审核备案合格的企业年金方案,才能享受相关税收和政策扶持,才能规范进入企业年金运营程序。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管理;地位

中图分类号: F2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7-28-2

0 引言

企业财务管理具体来说涉及了企业生产运营与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企业的融资、投资、财务风险预控、利润分配等诸多关系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容。高效的财务管理能够及时反馈企业资金收支及循环过程中价值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并编制相应的报表来全面反映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为企业决策层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最优决策。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增加了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企业有必要分析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加强风险的识别与预控,促进企业的长效发展。

1 财务管理的内容及职能分析

1.1 具体内容

①融资管理。企业资源的来源主要分为内部经营积累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是根据企业发展投资需求以及最优的资本结构要求,深入分析金融市场环境,确定合理的融资方案和渠道,筹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管理活动。融资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经营方式及重要决策,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此,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发展战略目标,选择最佳的融资渠道和方式。②投资管理。投资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投资管理是为扩大企业发展规模而增加资金总供给量的管理活动,涉及的财务管理内容包括増量和存量资产的管理。企业在遵循可行性分析、结构平衡、动态监控原则上实施的投资管理活动可以迅速扩大企业市场范围,提高企业资金的周转率和利用效能。③运营资金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销售情况与运营资本的需求量呈同向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企业运营资金的管理在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方面愈发重要。全面、合理的运营资金管理内容包括流动资产与负债的管理,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流动资产短期内可转化为现金,这就表明流动资产越多,企业短期的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较弱。将流动比率控制在2为最佳状态。④利润分配管理。企业利润分配指的是净利润的分配,是企业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顺序管理利润分配的活动。企业在制定利润分配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各项影响因素,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的同时,兼顾企业的长效、稳定发展,科学合理地进行利润分配,以更好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调整优化企业的目标战略。

1.2 财务管理的职能

①战略规划职能。企业财务战略规划指的是涵盖投融资、税务规划;制定规范化的会计政策与制度;落实企业决策,定期将企业的财务及经营状况反映给企业领导管理层;根据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战略目标,规划年度财务资金并强化核算与监管;全面、系统地对重大经济事项进行财务分析。②会计核算职能。依据会计准则设立必要的会计科目和账簿,及时记账、登账与核账;严格审批企业各种发票单据、收付款手续及其执行;及时跟进成本、费用、收入及利润等项目指标,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与完整性;负责税务相关工作:投资项目的税务筹划、落实公司的财税待遇、协调与外部相关部门的关系等;完善会计制度,监督其执行与整改。③ 资产管理职能。建立企业各项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定期和不定期盘点、核实企业资产,确保资产的完整性、安全性;优化配置企业资产及其利用,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资产的保值并増值。

2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 实现企业最大化的效益目标

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其强调的是企业资金的增值,资金的周转情况是评价一家企业经营好坏的重要指标。这里的经济效益不是企业的账面利润。账面中的大量呆滞存货和逾期应收账款,增加了坏账和存货跌价的风险,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畅,无法有效保障债权人和投资者的权益。有效的财务管理始终坚持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为目标,不会为了追求当前利润而实施缺乏前瞻性的短期行为,保障合理的现金流,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

2.2 降低企业风险

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在控制企业成本和费用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我们说成本降低会增加企业的净利润,但成本增加不一定会减少企业利润。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市场价格变化莫测,不同期的商品成本没有可比性。增加产品升级、质量提高的成本,从短期来看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但在长远角度会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2.3 监督作用

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维护国家利益,在管理中实现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及监督功能的有效结合,对业务、财务活动实施全过程控制。因此,财务管理应积极参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制定,事前规划各项决策与计划的合法、合理性;事中监督经营活动过程,确保其按计划运行,分析与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加强事后综合分析。

3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

3.1 运用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

首先,企业经营者要从实际出发,树立专业化的经营观念,坚持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优化企业的资本运作,各项财务收支要制定详细的计划,确保各项财务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最大化。

其次,企业经营者还要树立必要的财务风险意识,着手建立长期预警系统,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风险的突发情况,从而保障企业稳定发展。此外,企业经营者还要树立现金流的觀念,重点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做到对现金流状况和基本走向的准确把握,并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进而对财务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2 优化资金配置,加强资金风险防范

企业合理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及发展战略的实现,离不开资金的安全与高效使用,所以必须优化资金配置,有效防控资金风险,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企业应根据资金流通的具体情况,合理管理流动资金与固定资产,及时有效的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确保企业资金的安全。另外,企业领导管理层应加强预测、识别及评估资金风险,并将其有效转移,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要求财务人员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好市场分析与预测,实时预测、分析可能会出现的资金风险,及时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

3.3 规范企业财务核算制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建立和完善财务核算制度,根据企业的类型、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財务管理体系,明确财务会计核算的流程和标准,尤其要加强对产品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核算,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能够规范进行。其次,企业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合理配置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尤其要加强对日常会计账目及现金的管理。加强审批制度建设,对于每一项财务支出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坚决杜绝挪用资金等现象出现,为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4 加强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的培训

首先,加强招聘环节的考核。在招纳财务人员时应严格考核其专业技能和职责素养,对其从业资格证进行检验,保障其知识结构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其次,对于现职财务人员要定期地进行业务培训,并附带考核,培训结束后考核合格人员可以继续留用,不合格者予以解聘,进而促进企业财务人员自觉更新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不断地学习新时期的各种政策与法律法规,使其符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此外,还要加强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使其以正确的工作态度和敬业奉献的精神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并严于律己,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流动与运转。

参 考 文 献

[1] 闫花朵.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6(17):140-141.

[2] 李莹.浅析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决策中的地位与作用[J].新经济,2016(15):101-102.

[3] 孙娇.试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6(11):176-177.

班组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篇11

关键词:会计工作,企业管理,经营,竞争

一、会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 会计信息收集与分析

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与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是紧密相联的, 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是否正确, 要通过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检验。

只有会计信息的完整、可靠和及时才能保证企业决策的正确度, 所以企业决策者必须收集准确的会计信息,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进行监督, 制定计划之前必须要会计分析, 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 提出改进意见, 全面了解生产与销售、市场、产品、资金等情况, 保证其协调统一, 使经营决策更可靠和有效, 增强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二) 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最大的效益和荣誉, 实现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一个企业的企业管理工作涉及许多不同的部门, 其管理成效的优劣不是管理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企业若干部门共同执行的结果。由于会计部门是和企业的其他各个部门、业务广泛联系的, 会计部门在经济业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会计要深入到企业管理之中, 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会计工作, 就没有企业管理。

二、企业会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 认识不足

个别企业领导对会计工作比如会计信息真实与否、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否合理不够重视, 仅限于完成报送任务, 为了局部利益, 迫使会计人员说假话、报假数, 以显示其“政绩”, 取得“政治荣誉”。只有掌握了真实情况、数据, 才能诊断企业经济运行具体状况, 维护企业健康运行, 使企业管理有的放矢、开源节流;对于前瞻性信息的掌握, 有利于现代企业在竞争中获得领先优势。

作为企业决策者, 要能对影响其决策的因素事先做出调整, 提高对会计信息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方面的要求。对于审核不完善存在以下问题:凭证合法性、真实性存在问题, 会计凭证的审核制度不健全, 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账簿登记不规范比如自行挖补、涂改等。

(二) 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部分企业会计人员很少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 不能对所得到的会计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 难于发现问题、找出对策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机构不够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有所欠缺、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 机构改革时企业中很多表现好、技术好的会计人员被分流, 安排他职, 岗位的变动严重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整体水平, 特别是一些单位任用会计人员, 并不是通过公平竞争的方法向社会广招人才, 而是录用一些文化水平不高、业务技能差的人安排在会计机构。个别会计人员在是非方面不坚持原则, 对违法违纪行为不敢制止和揭发, 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市场的公平。

三、针对问题应采取的相关措施

(一) 改变观念, 创新思维

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企业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人员都要多关注会计工作的重要性, 要牢固树立会计参与企业决策的新观念, 无论是在人、财还是物上, 给企业会计工作必要的支持, 以此提高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善于运用会计数据来分析和决策, 适当转变思想, 调整会计工作的服务方向, 改变过去的报表型会计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的管理信息型会计, 使会计信息成为对企业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决策依据。

转变传统角色, 就要从原来只是进行数据的记录、整理等转为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的高度。要真实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具体状况, 通过各种指标把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呈现出来。同时, 还可以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能够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会计指标, 如企业的经济利润、资本盈利能力、技改技措、投资消耗量等。还应随着制度或者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作相应的调整, 跟得上经济的发展步伐。

(二) 加强队伍建设

企业面对的是市场, 经营的目标是使企业增值。因此, 财务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只是从节约和控制的角度进行管理, 而是应根据市场灵活地调度资金, 引导企业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 从而灵活地进行各类有利投资, 以最大限度地用好资金。

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方面, 首先需要稳定会计队伍, 会计持证上岗制度要严格执行而不是很随意;还可以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学习, 比如采取培训和继续教育在岗会计人员的方式, 培养会计人员的操作技能或者分析能力, 建设一支知识面广泛、精通业务、高素质的会计人才队伍;同时思想作风、职业道德也很重要。要发扬坚持原则、注重科学、严谨求实的作风。

(三) 完善机制

完善机制就是强化内在的利益驱动机制。所有者和股东是希望以较小的享受成本支出获得更高的企业价值或财富, 而经营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 能更多地增加享受的成本, 这就是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主要矛盾所在。针对这个问题, 企业可以让经营者的报酬与绩效相联系并辅之以一定的监督措施。从而, 在利益的驱使下, 所有者和经营者能积极配合,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战略核心作用。

四、结束语

上一篇:医生求职自荐申请书版下一篇:常规量化检查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