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2024-09-04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共8篇)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1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导入新课,在游戏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接着我让学生用小棒摆正方形,学生通过摆一摆,发现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同时因为小棒的总数不一样,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得出结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

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先通过猜一猜“假如老师摆五边形,出现有剩余的,你猜一猜,余数可能是几?”,学生猜完后,再出现算式给他们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

整节课,通过课件展示、操作学具、游戏活动、放手探究等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整节课学生在动手、动嘴、动脑中,真正参与了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上完这节课后,我发觉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语言是一门艺术,由于我平时没有规范用语的习惯,所以出现语言不精练,欠准确的情况。还有语速过快等问题。这堂课让我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针对以上的问题,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通过观察,展开大胆猜想,在练习中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掌握余数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开放”、“民主”的教学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空保证。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以往的按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教学,打破了教材束缚,不再做教材的复制者,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让学生在“体悟”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创生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发现并掌握余数的概念以及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当然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老师去创建,我和学生是师生,是研究的伙伴,更是朋友。在课堂上我对学生很民主,师生之间的交流,生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在我上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有感.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属下位学习,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动手摆三角形,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小棒后,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小棒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小棒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一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试商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

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 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 然后告诉老师, 你是怎么摆的, 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 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 谁来考考老师? (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 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

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 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了。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 这样做, 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 建构概念

1. 明确图意, 展开思维。

呈现教学情境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每组摆5盆, 最多可以摆几组?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 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 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2. 实际操作, 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2。①出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 还是每5盆摆一组, 最多可以摆成几组?②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 看看每5盆摆一组, 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③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 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板书:余数) ④尝试列式:23÷5=4 (组) ……3 (盆) ⑤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 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 叫作有余数的除法。 (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⑥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⑦学生汇报。⑧列出竖式:

(2) 观察比较:看看我们前面学习的例1和现在学习的例2的竖式, 比一比, 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3) 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 (一个正好分完, 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 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 摘桃子”的思考平台, 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 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 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

出示例3, 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先列式算一算, 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 你们发现了什么?

2. 归纳总结: (1)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 (2)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余数要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 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 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 (判断题, 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

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 如果除数是9, 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7, 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图示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 猜一猜第8个是什么图形、第12个是什么图形。)

4. 拓展题:

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 很快地猜出第18个、第24个图形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 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整节课前后呼应, 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 结束全课

从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谈起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因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05-01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创新经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发挥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因素我个人的体会是:平凡的数学问题要变换形式,使呆板的操作程序有“趣味性”,“思考型”,“应用性”,“开放性”,最后要求学生提问题。下面以“有余数除法”谈谈我的开发:

一、趣味性

一个人对一件事感兴趣,他就会努力把这件事做好。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学得更快、更好。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伟大的游戏。所有的孩子生来就这样认为,并且将继续这样认为,直到我们使他们相信学习是非常艰难和讨厌的工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会认为学习是有趣的。他们经常会摆弄着一些东西,他们很好动。孩子们认为这是很有趣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这个世界,他们在学习着。但对于许多孩子来说,这种对学习的兴趣最长将持续到上学前。上学后,许多孩子都会逐渐地对学习、在学校的学习产生厌恶感,他们认为在学校学的知识很枯燥,没有意思。现在,我们应该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并发现学习中的乐趣,要学生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黑板上出示20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不看黑板,你告诉我第几只,我就能说出她是什么颜色。”经过实践游戏,学生们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诱导学生创新的第一要素。

二、思考性

上述问题,如果把解决方法和答案都告诉学生,那就会削弱教学的创新因素。这时我们应当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识。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效率。例如设问:“第14个气球是什么颜色?”学生会有多种回答:(1)“我可以在心里数一只红、一只黄、一只绿,这样一直数下去,第14只是黄色的。”(2)“红色是1、4、7、10、13、16、19,所以第14只是黄色”(3)“我只要3只3只数,多出一只是红色,多出二只是黄色,刚好是绿色”。这一过程便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三、应用性

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只有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才能引发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因此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巧妙抓住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验。在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我们经常提问“有26个人,要去春游,每辆出租车可以坐4人,一共要租多少辆车。”这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题,题目训练的目的在于如何处理好余数。有的学生说6辆,有的说6辆半,有的说7辆。

把数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要求教师善于创设、发现和利用生活化的数学场景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开设课程,使学生学习数学有种亲切感,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应用题同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

四、开放性

教学课堂必须从封闭走向观念的开放、知识信息的开放,教师应为传统教学模式注入生机活力。创造精神需要有发散性思维,所以设计的题目可以不止一个答案,这样就具有开放性。我们可以给出以下问题:若100=ab+2,问:a、b可以是哪些数?或者更加形象些,我们有100个物品,以及可以装a个物品的盒子。问:a是哪些数时,可以装完100件物品,且剩下2件物品?这一问题可转化成为98可以被哪些数整除。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大家凑起来回答,每组回答出一种答案得一分,得分多的小组胜出。

五、学生提问题

我们以前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太少了。在教完有余数除法后,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出题目”,一组出题目,另一组做。课堂气氛很活跃。实际教学中,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这种学生提问活动,理应成为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

以上所述,只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其实每个课题都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设计教学。

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篇4

1、数学知识总是渗透着实际问题,只有联系生活实际,才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上课时我打破了以往的思维方式,没有安排任何的复习铺垫,而是创设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谈话的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并且通过活动使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余数是怎样产生的,而且对余数产生的感受特别深。

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数学规律,本节课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使学生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正好平均分,出现剩余的情况是很多的,并明白平均分时,剩下的不够再分的数就是余数,从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余数”这个概念,又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对比,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结构特征有所了解和认识。在学习“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这一结论时,也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来检验了学生归纳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积累一些感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写出算式,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各抒已见。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验证这一过程,尽量做到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做到规律让学生去发现,结论让学生去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3、虽然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了开放性的设计,并尽可能对学生可能有的答案作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上面对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依旧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有很多地方会出乎意料,这时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要特别关注学生,更要有目标的调控,和组织开放教学的能力,万万不能用预设的答案去套学生。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创生过程,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向教师质疑,做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生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智慧的光芒。当学生得出结论的时候,我总要问他们还有没有其它的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新观点、新方法、新创意的生成。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5

我教学了三年级教材《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教材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扩展,我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一方面注重结合具体的情境,另一方面重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有余数除发的计算。本节课我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由没有剩余引入到有剩余,初步建立余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余数和除数关系。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到规律,解决问题。教学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铅笔,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形象感知正好分完与有余数的两种不同分的结果。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思维活跃,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进一步验证了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感到满意的地方,当然其中也有不足点,虽然整堂课的重点部分—对余数的理解,已不成问题,但有些细节还需改进,例如:有关除法应用题中单位名称的书写,如何把应用题答完整,都是我在课堂上没有预想到的,这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改进。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刚刚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余数意义的理解,巩固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进一法”和“去尾法”,并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使用“进一法”或“去尾法”解决问题。

通过租船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读题,让学生明白“最多”和“至少”的意思,分析题意,利用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其次通过画、圈小圆片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题意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再通过列算式,列竖式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知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充分理解租6条船的道理。最后检验。通过做一做第2题,用钱买面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并不是所有情况都是商+1,两种情况的对比,最后总结出“进一法”和“去尾法”,再通过具体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让学生透彻理解两种方法的联系和区别。

总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要比我想象的要好,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选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部分学生总是忘记商的单位,此类问题还需要学生多强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7

基于这一模式, 笔者设计并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一课, 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在此和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画图、观察、比较和归纳, 理解余数的含义。

2.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供充分的试学、展学空间, 提高学生操作、归纳、交流等数学学习能力, 发展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引学, 唤醒原有认知

1.出示算式:8÷4=

师:会算吗?8÷4=2这个算式在你的脑海中可以表示什么?

生1: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每人2个。

生2:8个苹果, 每4个1份, 可以分成2份。

师:这是除法的两种不同含义。

(评析:学生的思维通过这一简单的提问被激活了, 借助“8÷4=2”这个算式, 学生能够迅速调用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 理解从两个维度解释这个算式的不同含义, 对后续学习有余数除法起到铺垫与促进作用。)

师:如果我们规定“8”是8根小棒, “4”表示4根小棒可以搭一个正方形, 这个算式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8根小棒, 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 可以搭2个正方形。

(二) 试学, 激活自主学习

师:如果有9根小棒, 也是4根搭一个正方形, 结果会怎么样?你能画一幅图来表示吗?

学生尝试画图:

师:谁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图?

生1:我先画了一个正方形, 用掉4根, 再画了一个正方形, 又用掉4根, 最后还剩1根。

师:能用一个算式把你们搭的结果表示出来吗?请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主尝试表征上述操作及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收集各类学习成果, 请“小先生”上黑板进行板演, 为下一环节展示交流做好准备。

(评析:这一环节中笔者直接抛出问题, 组织学生尝试, 充分暴露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借助“画正方形”这个操作活动, 让学生亲自实验, 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自主尝试的过程中, 基于授课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 笔者特意把“画图”和“列式”分步骤展开, 因为低年级学生不适宜一次性完成多个任务, 自主学习的开始阶段, 小步子打好基础是关键。)

(三) 展学, 数形结合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1.展示学生成果:

①9-4-4=1

③9÷2=4……1

④9÷4=2余1

师:请同学们静悄悄地欣赏一下黑板上的几种做法, 你看明白了吗?

2.学生介绍自己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生生互动质疑。

“小先生A”讲解9-4-4=1。

“小先生A”:有9根, 搭一个正方形用4根小棒, 我减了2个4, 还剩1根。

生1质疑:我建议你可以把“-”改成“+”, 再加个括号。 (“小先生A”似乎没有听明白生1的意思)

师:你们谁听懂了他的意思?

生2:我明白了, 他的意思是可以把9-4-4改成9- (4+4) 。

师: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的知识, 这两个算式还可以变化吗?

生3质疑:那你的算式中怎么看出有两个正方形呢?

“小先生A”:我这里的2个4就表示2个正方形。

师:这位同学用我们原来学过的连减算式来表示搭正方形的结果, 可以吗?仔细看黑板上还有哪种方法和连减是类似的?

学生纷纷指向:

师 (追问) :哪里可以看出是2个正方形?

(评析:教材在一年级的时候特地安排了学生用连续减去相同数的分物活动, 这为学习有余数除法做好了铺垫。学生在尝试列式中很自然地出现了连减的算式, 符合学生的逻辑起点。)

“小先生B”讲解9÷2=4……1。

“小先生B”:9根小棒, 平均分成2份, 每个正方形是4根, 还多出了1根。

生5质疑:你的6个点是什么意思?

“小先生B”:6个点我是在口算训练上看到的, 是表示多余的意思。

生6质疑:我们不是每4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吗, 你为什么要除以2呢?

“小先生B”:我是平均分成2份呀!

生6:可是我们已经知道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 要算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呀!

其他学生附和:对呀!应该除以4, 因为是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告诉我们了。

“小先生B”:谢谢你, 我接受你的意见。 (并改正成9÷4=2……1)

生7质疑:那这个算式要加单位名称的话, 你认为应该加几个单位名称呢?

“小先生B”面露难色:“我SOS求救。”

生8帮助:我觉得2后面应该加个单位名称, 是“个”。

生7继续质疑:那“1”有没有单位名称呢?

生8:“1”没有单位名称。

师:你们认为呢?

生9:“1”的单位名称是“根”。

师:这个算式有点特别吧, 还出现了两个单位名称。那6个点在我们语文里面称为省略号, 在这个算式里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叫“余号”。

(评析:在选择让这个学生上台板书之前, 笔者一直以为这个学生是正确的。然而这个小先生讲解时, 才发现他的算式有问题, 他把除数和商的位置调换了, 将错就错也是一种教学智慧, 笔者把问题抛给了学生, 让他们在思维碰撞和交流中, 明白用谁做除数的问题, 比教师的直接纠正效果更好。)

“小先生C”讲解9÷4=2余一。

“小先生C”:我的算式表示9根小棒, 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 搭了2个, 还剩1根。你们有问题吗?

生1:我建议你把最后的“一”改成“1”。

师:同学们看这个算式和9÷4=2……1哪里不一样?

生5:一个同学是写“余”字, 一个同学是画了6个点。

师:你们喜欢哪种?为什么?

生6:喜欢有余号的, 更加简洁。

师:数学上, 我们一般选用简洁的符号来表示。

(评析:教学中, 笔者尝试把学生的活动置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之前, 开展“人人争当小先生”活动, 让教师教授的讲台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走上讲台讲学, 单一的师生互动里面就融入了更多的生生互动, 同伴互助, 从而不断地生成新的问题。上面三个“小先生”的讲学展示了他们的思维轨迹和思考路径, 他们提出了有关余数的含义、余号的书写、除数如何确定以及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等问题, 这是教师无法预设的, 但这样的生成恰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追求的互动的、动态生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的课堂”。)

(四) 研学, 沟通图、有余数除法算式、连减算式之间的联系

1.各部分的名称。

师:同学们很能干, 通过刚才的学习, 你们想到了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黑板上有这么多方法, 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一种呢?

生齐答:有余数的。

师:余数在哪里?那另外几个数叫什么呢? (被除数、除数、商)

师:这个算式会读吗?9除以4等于2余1。

2.沟通比较。

(1) 9÷4=2……1和8÷4=2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原来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余号, 还多了余数。

生2:有两个单位名称。

(2) 沟通除法算式与连减算式的联系。

师:这两个减法的算式是我们原来学过的, 和有余数除法的算式有没有关系?善于观察的小朋友一定有自己的发现!

生:最后剩下的1根就是除法里面的余数。

生:减掉的2个4, 2就是商。

(3) 数形结合, 沟通图与算式的联系。

教师在算式上分别点9、4、2、1, 请学生找到数在图中的对应位置。

(评析:教师在展学环节看似是一个旁观者, 实际上是位积极的倾听者和思考者, 作为教师, 要思考学生在讲学和质疑中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老师进一步补充, 还需要增设怎样的活动和追问才能达成课时目标。这一环节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适度引领和提升, 沟通了图、有余数除法算式、连减算式之间的联系, 达到了知识的融会贯通。)

3.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在用小棒摆正方形的过程中找到了有余数的除法, 其实有余数除法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应用呢。我们一起来做两道练习。

4.渗透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男生:如果有10根小棒, 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 结果怎么样?

女生:如果有11根小棒, 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 结果怎么样?

要求:男、女生分别选择一题先画出图, 然后用今天学过的新知识列出算式。

完成的学生可以思考:如果有12根小棒, 每4根搭一个正方形, 结果又会怎么样?

展示学生的画法:

师:那12根小棒呢?

生:12÷4=2 (个) ……4 (根)

回答完后立刻意识到自己说错了, 纠正:12÷4=3 (个) 。

5.小组交流。

师: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 (先独立思考, 再小组交流)

生:被除数大1, 除数不变, 余数大1。

生:余数不能随便大起来。

师:余数不能无限大下去, 大到什么时候就停止了。

生:大到除数的前面一个数就停止了。

师:那余数和除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余数为什么要比除数小?

生:如果一样或者比除数大的话就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了。 (师板书:余数<除数)

[评析:这一过程非常自然、精妙。通过展示一组完整的题目 (一个周期) , 使学生自发完成对有余数除法中余数的理解, 通过知识的联系, 达到自我建构的目的。]

(五) 固学,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再次巩固余数比除数小这一知识。那如果有一堆小棒, 如果是搭三角形呢?有剩余, 你们猜会剩下几根?为什么?搭五边形, 六边形呢?

2.圈一圈, 填一填。

(六) 延学, 拓展视野

1.挑战题:□÷6=□……□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认识了余数, 和余数交了朋友。

生:我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师:如果让你对余数说一句话, 你最想对余数说些什么话呢?

生:我想说, 余数你是不是除数的弟弟呀?

师:是哟, 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啊。

【教学反思】

一、整合教材, 彰显教学智慧

有余数除法是表内除法的拓展和延伸, 鉴于有余数除法和表内除法的这种紧密联系, 同时考虑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新修订的教材把“有余数除法”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教材在安排上,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特点, 将教学难点分散到四个例题中, 例1 是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例2 是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例3 是除法竖式, 例4 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例题分得较细, 步子较小。但从班级的实际水平来看, 总有一部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对有余数除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再加上一年级下册已经出现“29 个橘子, 9 个装一袋, 可以装满几袋?还剩几个”的用同数连减的问题, 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减一减的过程已经搭建了由减法到有余数的除法过渡的桥梁。因此, 在充分遵循学生的逻辑起点和现有认知起点的基础上, 笔者把例1 和例2 进行了整合, 以例2 为主体, 同时涵盖例1, 引出“9 根小棒搭正方形的结果会怎样”。用这样一个问题认识了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再通过10 根、11根、12 根搭正方形的问题发现了余数和除数的关系。这样的整合凸显了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更有利于学生完整地建构余数的概念。实践也证明, 这样的整合学生是可以接受的。

二、自主尝试, 凸显以生为本

周玉仁教授说过“:凡是学生能探索的, 我绝不代替;凡学生能自己发现的, 我绝不暗示;凡学生能自己总结的, 我绝不包办。”笔者想说:凡学生能讲解的, 我坚决退到后台,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请你们自己试一试!”“先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我们请小先生来介绍一下。”“我们再等待一下, 给其他同学更多的思考时间!”这些语言已经成为我们课堂的常态语言, 凸显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在上面的课堂中, 我们可以看到“小先生”的讲解、学生的质疑是多么精彩。而这正是源于平时的课堂我们大胆放手, 给了学生多次锻炼的机会, 让学生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沟通比较, 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二年级数学“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反思 篇8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0有关余数的除法。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

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数。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

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三、测评训练

1、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

(1)、让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

(2)、根据圈的结果填空,完成练习。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几盘?

6÷2=3(盘)

例2、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能摆几盘?÷ 2 = 3(盘)、、、、、、、1(个)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1、第61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 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学生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一)出示教材第59页主题图。(二)引导观察,交流信息。

(三)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平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意义

(一)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1)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1)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2)教师板书规范写法:7÷2=3(盘)??1(个)。

(3)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1)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呈现下表。分的物品 6个草莓 7个草莓 几个一份

每2个一盘 每2个一盘 分的结果 分了3盘,正好分完 算式表达 6÷2=3(盘)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三)理解商与余数名数的确定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1)学生读题,根据题意独立完成。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第1小题算式中每个数分别在图中表示哪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2.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这一题涵盖了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1)学生独立先在图中圈一圈,再说一说,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

(2)比较发现两小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理解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

三、观察比较,发现关系

(一)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4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8根、9根、10根、??15根、16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9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二)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三)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观察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1)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2)余数可能是4、5、6??吗?为什么?(3)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4)学生举例验证

3.教师小结并板书:余数<除数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教材第61页“做一做”。

2.学生读题,教师引导理解:用小棒摆一个五边形需要5根小棒,如果有剩余,可能是几根?

3.为什么是这几种可能性?你是怎样想的? 4.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可能会剩余几根?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1、2题。1.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讲评。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体会商与余数的名数的确定方法。

(二)填一填:()÷6=7??

1.思考:里可以填哪些数?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余数要比除数小”来确定余数。

五、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二)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表内除法的基础之上,同时它也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

1、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理解。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自己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 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发现并理解“余数定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

结合情境理解余数为什么一定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口算

2、先摆小棒,再解答。

(1)拿出 10根小棒,平均分成 3份,每份几根?剩几根?

(2)拿出 9根小棒,每 4根放一堆,可以放几堆?还剩几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新知识。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 2,展示课件。

1、动手操作。

请每位学生分别用 8、9、10、11、12根小棒,每 4根摆一个正方形,看看这些 小棒最多能摆几个正方形。

操作完毕后,全班交流、互动,反馈信息。

(1)如果给你 8根小棒,每 4根摆这样的一个正方形,最多能摆几个呢?会有 剩余吗?(摆 2根,没有剩余)

你能列出算式吗? 8÷4=2(个)

(2))如果给你 9根小棒,最多能摆几个呢?还剩几根?(摆 2根,还剩 1根)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9÷4=2(个)…… 1(根)

(3)10根呢?

师根据反馈及时板书:10÷4=2(个)…… 2(根)

(4)11根呢? 12根呢?

11÷4=2(个)…… 3(根)

12÷4=3(个)

为什么不是余 4根,写成 12÷4=2(个)…… 4(根)呢?

(因为 4根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2、观察发现

(1)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每道算式中的余数和除数,大胆猜测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师: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呢?

余数小于除数。(师板书)

(2)学生验证: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余下的小棒根数能 不能是 4根、5根、6根 ……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余数不能大于或者等于除数,因为这种情况下,余下的还可以再分,直到不能再分为止,此时余数小于除数。得出余数 <除数的 结论是正确的。

小结:剩下的不能再分的数叫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师:通过刚才的探讨,我们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是小于除数的。现在让我们用一堆小棒摆一个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是几根小棒?

总结:每 5根摆一个,就是把小棒每 5根分一份,除数是 5,根据余数和除数 之间的关系,可能剩 1、2、3、4根。

师:如果用这些小棒摆三角形呢?

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2、完成“练习十四”第 14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已知除数是多少,在被除数和商未知的情况下,求余数最大 是几,然后指名回答。(除数是 8,不管被除数和商是几,余数都小于除数,可 能是 1—— 7中的任意数,其中,最大是 7。)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课本68页的例6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事例的探讨与研究,进一步学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解决较复杂问题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和余数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将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有余数的除法计算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咱们来做个小游戏,从1开始依次往下数1、2、3、4、5,轮回来6、7、8、9……一直这样数下去,每一个数都对应一个手指。现在老师说任意一个数,你能马上就找到这个数对应的手指是哪个吗?试一试。

数到24是哪个手指呢?

有的同学是一个一个的数,老师一下子就知道是哪个手指,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学习完今天的知识你就明白其中的道理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出示课件图片。

(1)提出问题。

师:仔细观察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有13面小旗子,它们摆的很有规律)

师:知道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吗?

师:按照这样的规律,你知道第16面小旗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吗?

(2)解决问题。

师: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看看谁能很快就知道第16面小旗子是什么颜色。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反馈。

(是黄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们的方法。

预设:

生1:最后一面小旗是第13面,我接着往下画,画到第16面小旗是黄色。

生2:小旗每3个一组是一样的,每一组里面的小旗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排列。16个小旗3个3个一圈,圈了5组,剩余1个,这1个就是第16面小旗子,他是第6组里面的第1个。按照排列的顺序,可以知道是黄色。

(引导学生明白这种圈一圈的方法可以用除法来表示,根据摆小旗的规律,用除法的余数能够快速解答这种周期问题。因为余数是1,就说明第16面小旗时某一组里面的第1面,应该是黄色。)

(3)验证结果。

师:用16÷3=5……1这样的求余数方法进行判断,结果正确吗?

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然后说一说。

2、想一想:如果按照那样的规律往下摆,第27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呢?(第68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中的珠子是按照什么样的规律串在一起的,然后独立思考第24个珠子是什么颜色,说说解题的思路。

2、完成“练习十五”第5题。

六一儿童节,校园会场上摆了很多漂亮的花盆,看看是怎么摆的。如果一共要摆32盆,那么最后一盆应该摆什么颜色的花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小组讨论后交流、反馈。

3、完成“练习十五”第6题。

(1)引导学生用求余数的方法进行判断。

(2)这是一道思考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月里面完整的星期有4个,就是说一个月里面至少有4个星期六和星期日,但是题目中说6月有5个星期六和星期日,意味着六月的前两天应该是星期六和星期日,这样才符合题意。

四、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做的小游戏,其实它和我们今天学的用除法余数来解决问题有关系。你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它的奥妙就是每次都数5个,就是把5看作一组,做除数,报出的数就作为被除数,然后用报出的数除以5,看余数是几。余数是1就是大拇指,余数是2就是食指,余数是3就是中指,余数是4就是无名指,没有余数就是小拇指。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60页例1及第61页例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探究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果盘、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你来说我来猜”的小游戏。老师画出红黄蓝三个颜色的气球,并标上数字1、2、3,告诉同学们后面的数字依次轮回红黄蓝颜色,现在你们可以任意说一个数字,我就能猜出它相对应的气球是什么颜色,之后师生进行猜气球颜色游戏,师说,几次我猜对了吧。为什么我会猜的这么准呢,其实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动手操作,探究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一)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二)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5.练习:圈一圈,填一填。

三、探索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同学们,其实,有余数的除法里边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下面请看……

1.想一想:用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

2.用9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9÷4=2(个)……1(根)。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9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余1根小棒,如果是10根、11 根、12、13、14……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合作接着边摆边列出算式。

4.观察每道题的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1)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它的数?

(2)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生:余数按照1、2、3出现,它们都比除数4小。师:你真善于观察。余数总比除数小,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生:如果余数等于除数,那就又可以摆一个正方形了。

教师板书:余数<除数

(3)归纳小结:

余数既不能比除数大,也不能和除数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怎么样? 余数<除数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的活动,写出了这么多有规律的算式,大家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了除数要比余数小的规律。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

四、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1、抢答 有一堆小棒,摆五边形,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摆三角形呢?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3、填一填:()÷6=7…… 里可能会填几。

五、课堂总结

剩下不能再分的数叫做余数。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3.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例1、6÷2=3(盘)8÷4=2(个)

7÷2=3(盘)……1(个)9÷4=2(个)……1(根)

10÷4=2(个)……2(根)

11÷4=2(个)……3(根)

余数小于除数 12÷4=3(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59页主图、第60页例1、第64页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摆小棒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发现日常分物时存在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初步感知“余数”;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会读、会写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2.让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对比、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资源:PPT、小棒、学具片

教学内容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属于整除类,表内除法涉及此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这是有余数的除法内容。从小学生学习的角度,“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因此,表内除法学完后不久,教材编排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单元。

教材第59页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分别用11根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情境,起到了四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便于师生操作,引入新课,三是让学生关注能摆几个图形,发现还剩几根小棒,四是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提供示范,积累活动经验。

教材第60页例题1借助平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这里有两个对比:一是平均分草莓分得的结果的对比,一个是用除法横式表示的对比,第一个对比是理解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商和余数单位名称的基础。

教材第60页做一做和第64页第2题,都便于学生操作、填空、用除法算式表示,帮助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学会确定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学生分析:

学生刚刚学完表内除法,对除法的本质“平均分”理解深刻,知道除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除法算式,能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能准确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能熟练进行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也能熟练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物的过程和结果。但是,“平均分物后有剩余”的现象,会造成学生对除法本质理解的认知冲突,认为这样的情况不能用除法表示。解开学生的困惑,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切身感受到“平均分物物后有剩余”的正常现象,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实现象,从而理解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以及理解商与余数的单位名称的确定。

教学实施过程:

一、操作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用小棒摆图形活动。

(1)教师用12根小棒先摆一个正方形,再连续摆两个正方形,让学生表述教师的操作过程,并用除法算式表示,板书:12÷4=3。

(2)PPT:

学生独立操作,表述。

(3)PPT演示学生交流汇报操作结果。(分三栏,图文结合展示)

2.揭示课题。

(1)对比:教师摆小棒的结果和学生摆小棒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摆完图形后,没有剩余的小棒;我们摆完图形后,有剩余的小棒。

(2)提点:生活中这样的现象也可以用除法表示,那么,这叫有什么的除法呢?

学生:有剩余的除法。

(3)教师板书:有剩余的除法(后面会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操作对比,学习例1

1.对比平均分草莓的结果。

(1)PPT演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学生表述平均分过程和结果,并用除法算式表示:6÷2=3(盘)

(2)PPT出示: 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用学具片代替草莓独立操作。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依言用学具片代替草莓摆一摆。

PPT演示:把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

(3)对比:两次分草莓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PPT出示,强调“正好摆完”,演示强调“还剩余的1个草莓”:

提问:剩下的1个草莓还可以摆一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强调:每2个摆一盘,剩下的1个不够摆一盘。)

2.对比用除法横式表示分草莓的情况。

(1)结合第一次分草莓图,说说6÷2=3(盘)的含义。

(2)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提点: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第二次分草莓有没有进行平均分?)

提问:第二次分草莓的现象,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

(3)PPT演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写法,强调:六个圆点写在商后面格子的中间,再写“1(个)”。

板书:7÷2=3(盘)……1(个)

说说这个除法算式的含义。

(4)回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PPT揭示“余数”的名称,说说余数表示什么:余数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余的部分,修改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5)学生尝试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6)PPT出示,对比表示两次分草莓情况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强调:余数的名称、余数的含义、商的单位、余数的单位

三、小结新知,提炼方法

1.PPT出示,回忆: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学生自由说,指名说,教师提点: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写法、读法。

2.提问:我们用什么方法获得了这些知识呢?

提点:操作、观察、对比、交流。

四、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完成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逐题演示答案。

演示强调:2个2个地圈,竖着圈;3个3个地圈,横着圈;

演示强调:填空中的余数和算式中的余数一一对应出示;

演示强调:平均分铅笔和剩余铅笔的画法;

语言强调:商的单位和余数的单位的确定。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十四”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PPT演示答案。

3.PPT出示:用小棒摆图形的现象,用除法算式表示。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2 = 3(盘)……1(个)

余数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P60—P61的例1和例2。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绘本的具体情境,感受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意义。

2.从实际情境和操作实践中,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在算式中理解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3.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最终达到根据数学问题,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4.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的实际问题用算式表达,感受余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含义,并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五、教学准备

课件、9张鞋子图片。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读绘本吗?(生:喜欢)前两天老师也读了一本绘本,它的名字叫《百足虫的100只鞋》。这里面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里面还包含了一个数学问题,具有很独特的数学思考。它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绘本教学

(1)绘本阅读

方式:多媒体播放。

于是,它打算先把8只鞋子送给只有4只脚的小松鼠。

(2)复习无剩余的平均分

过度:爱思考的百足虫就在想: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1)课件提问:8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预设:4只小松鼠。

过度:那我们一起来分分看。

2)课件演示:分的过程(每4只鞋子一份)

边说边分:把四只鞋子分给一只小松鼠。

分给1只小松鼠之后,暂停,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鞋子还能再分给一只小松鼠,我们就继续分。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把8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刚好分完,没有剩余。

3)用算式表示平均分

提问:你能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吗?

预设:8÷4=2(只)

师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

预设:表示平均分,我们就用除法算式。

小结:的确,像这样进行平均分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3.引入有余数的除法

(1)引入新问题

过度:百足虫送完8只鞋子之后开开心心地回了家,可是……

绘本阅读

“还剩下这么多的鞋子怎么办?”小百足虫回到家问妈妈。

“你不是还有其它的朋友吗?”妈妈说。

师:小百足虫想到了小松鼠,松鼠只有4只脚,穿起鞋子也比较方便。

绘本:于是百足虫又带了9只鞋子,准备送给好朋友小松鼠。

课件提问:想一想9只鞋子能分给几只小松鼠?

(2)动手分一分

过度:我们也像刚才一样分一分。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请拿出学具:9张鞋子图片。

1.同桌两人摆一摆、分一分。

2.分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分的过程。

3.说完后,把学具收起来。

师:谁来读一读?

师:请拿出学具,边分边说,开始。

生操作,师巡视,并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3)生展示分法

师:哪一组来帮我分一分?

提问:你要怎么分?

预设:把4只鞋子分一份。

分好第一堆之后,师提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余的鞋子数比1只松鼠的脚只数要多,我们就继续分。

分到最后只剩下2只鞋子之后,追问:还能再分吗?为什么?

预设:剩下的2比4只少,不能再分了。

师评:谁明白了他的意思?

预设:1只松鼠需要4只鞋子,而剩下2只鞋子就不够分了。

师评:谁想再来说一说?

预设:剩下的鞋子只数比一只松鼠不得只数少,就不能再分了。

师评:你说的真清楚,请坐。

(意图:深刻理解什么时候能继续分,什么时候不能分。)

(4)说过程

过度:回忆刚才分的过程,谁能把分的过程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我们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总结的孩子。

课件出示完整的表述: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可以分给2只松鼠,还剩下1只鞋子。

(5)写算式

师:你能也用一道算式表示刚才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巡视不同的方法,并询问不同算式表示的意思。

抽取不同算式展示

预设1: 9÷4=2(只)还剩1只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1只小松鼠有4只脚,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就分走了8只鞋子,本来有9只

鞋子,就还剩下1只鞋子。

师评:你们听懂了吗?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你呢,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吧。

预设2:9÷4=2……1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把9只鞋子,每4只分一份,就用除法算式9÷4,分的结果是分给了2只松鼠,就把2写在后面,还剩下1只鞋子就在最后面写上1.师评:有没有问题想问他?

(学生的两种算式在描述过程中,根据学生的4只鞋子分一份,就把4只鞋子图片圈起来)

师:这两个算式,哪一个更能表示出分的过程和结果?为什么?

师评:的确,刚才我们是把9只鞋子,每4只鞋子分一份,就用算式9除以4(板书:9÷4),结果分了1个4,2个4,分给2只小松鼠之后(边说边圈出2份,并板书2只),还剩下1只鞋子,我们就在2只松鼠的后面写上1只,中间我们用6个小圆点隔开。

板书算式:9÷4=2(只)……1(只)

(6)揭示课题

过度:观察2到算式,同样都是除法,这一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剩余的数。

师:你还记得除法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名称吗?9叫做(被除数),4叫做(除数),2叫做(商),那这里的2叫做什么呢?

预设:余数。

师红笔板书:余数

提问:这个算式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师生齐读:9除以4等于2只余2只。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有余数的除法(手指算式)。

张贴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4.余数性质:余数<除数

(1)脱离实物,半抽象思考

过渡:分9只鞋子遇到了余数,爱动脑的小百足虫就开始想了:那把10只鞋子、11只鞋子分给小松鼠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停顿5秒)

师: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成果?

预设:10只鞋子,每4只一份,可以分给2只小松鼠,还剩余2只鞋子。

师:用哪一个算式?

预设:10÷4=2(只)……2(只)

板书算式。

追问:为什么余数2不能再分?

预设:1只松鼠有4只脚,而剩下的2只鞋子不够再分了。

师:说的真清楚,剩余的数比一只松鼠的脚的只数(手势指到4)少,就不能再分了。

提问:那分11只鞋子的算式怎么列?

预设:11÷4=2(只)……3(只)(师板书)

师评: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3)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提问:请大家认真观察分:9只鞋子、10只鞋子、11只鞋子时的余数,猜想分12只鞋子时,余数可能是?

预设:余数是4.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没有余数。

师评:那我们就来分分看。

出示课件分12只鞋子(正好分完 没有剩余)。

提问:谁来帮助列算式:

预设:12÷4=3(只)(师板书算式)

追问:之前分9、10、11时,都产生了余数,分12只鞋子怎么就没有余数了?

预设:因为12÷4刚好够除,三四十二。

师评:他用了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不错,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预设:如果剩余4只鞋子的话,就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追问:谁听明白了?

请人重复:剩下的数等于4时,可以再分给1只松鼠。

追问:也就是余数能不能等于4?

预设:不能等于4.追问:那余数能大于4吗?比如余数能不能等于5?

预设:大于4只鞋子,也可以再分给一只松鼠。

提问:余数不能大于4,也不能等于4,也就是说余数必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4.师板书:余数必须小于4.过度:当我们4个4个分的时候,余数必须小于4,如果除数是6,,6个6个分,余数就?如果除数是8,8个8个分,余数就?(出示课件:一堆鞋子分给:蚱蜢、蜘蛛)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6,余数必须小于8.师:看来余数跟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是什么关系?

预设: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师擦掉4,板书除数。

师:我们一起来把你们重大的发现读一读。

生齐读: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5.巩固提升

过渡:你们这么爱动脑筋,百足虫太喜欢和你们交朋友了!

师:于是百足虫打算把9只铅笔,每人分2只。可以分给()人,还剩()只。

追问: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

预设:……

师:小百足虫突然想到今天妈妈给自己买了很多山楂,于是它打算把17个山楂平均分给3只小刺猬,每只小刺猬分()个山楂,还剩()个山楂;请你拿出“学习卡”圈一圈、填一填。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

预设:……

过渡:看来大家都是爱动脑的好孩子,下面百足虫想考考我们大家的眼力,大家有信心吗?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不计算,运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判断计算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14÷4=2……6()

(2)18÷5=2……8()

(3)21÷3=7()

(4)27÷4=5……7()

过渡:看来大家的眼力也不错,百足虫想跟我们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大家愿意吗?

师:请看游戏规则:大家一起唱“找、找、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

(1)7人 2人一组

(2)15人 4人一组

师在黑板上记录:_____人一组 剩余_____人

师:大家玩的开心吗?请大家观察老师记录的:“每组人数”与“剩余人数”,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剩余人数必须小于每组人数。

6.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和百足虫一起学习了数学知识,你学的开心吗?为什么?

预设1:我知道了怎么写有余数的除法。

预设2: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

师评:孩子们,你们都有了这么多数学知识的收获,真是不简单,那你想对绘本中的主人公小百足虫说点什么?

预设1:善良,因为它把鞋子送给自己的朋友。

师评:懂得分享的孩子,一定能交到更多的朋友,不过老师觉得你们也很善良,因为你们都积极思考,帮助百足虫解决了余数这个难题。

……

师小结:百足虫真是一个善于分享的好孩子,不过老师也必须我ini门送去大拇指,因为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绘本故事中发现了数学问题,而且勇敢地解决了今天的数学问题。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老师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们也能像今天一样,带着数学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积极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再见!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和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2、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教师花瓣学具、小组探究单

课前准备: 课前小探究

问题:把22朵花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朵,还剩()朵?你会用算式表示吗?你能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吗?

教学过程:

一、认识有余数除法名称及含义

1、情境引入

自然界中有许多美丽的花,我们一起去欣赏。看,这是3片花瓣 的兰花,这是4片花瓣的花,有5片花瓣的,还有6瓣花,它们美吗?你最喜欢的是几瓣花?

2、动手操作。

现在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花,用你们拿到的12片花瓣拼一拼,看看最多能拼几朵花?

3、学生汇报

预设1:我们把12片花瓣,每3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4朵花。

预设2:我们把12片花瓣,每6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预设3:我们把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2朵花。

追问:剩下能不能再拼一朵花?

预设4:我们把12片花瓣,每4片拼一朵花,最多可以拼3朵花。

4、结果分类。

学生反馈

师小结:看来,我们在平均分东西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不够分,还有剩余的情况。

5、尝试列式

预设:12除以5等于2,单位朵,余2,单位片。

师教学并板书(师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有余数的除法。

6、理解含义

追问:12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商和余数都是2,但它们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预设:12片花瓣,每5片拼一朵花。可以拼成2朵,所以它的单位是朵。还剩余2瓣,所以它的单位是片。

(设计意图:以拼花和分花为主体,主要是想贴近生活,也是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我的数据“12片”,没有用教材中的6个草莓。因为12这个数据即可以被3、4、6整除而巩固了旧知,被5整除余2又延伸到了新课。)

二、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关系

1、例题变式

如果增加一片,13片,还是每5片拼一朵,你说最多可以拼几朵?为什么?同桌说一说算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学生汇报。

2、小组合作

继续增加花瓣的数量,14、15……20、30、100。最多可以拼几朵,还剩几片花瓣?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要求:

摆一摆:小组里,每人选一种,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将你的想法用算式的形式汇报给小组长。

写一写:小组长将组员的结果记录下来并汇报。

对比观察除数和余数有什么关系?

预设:除数都比余数大

……

追问:当除数是4,余数是?当除数是5时?除数是6时?

师小结:在有余数除法算式中,除数一定要比余数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把15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5÷4=3(朵)……3(朵)

追问:这里数字、单位都一样(3朵),意思一样吗?

(2)把16朵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4=3(朵)……4(朵)

(3)把16朵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朵,还剩几朵?

16÷3=4(朵)……4(朵)

2、课前探究结合。

这个问题还记得吗?就是我们课前研究的问题,现在你再试试看,跟之前写的一样吗?

3、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算式。

(1)师:如果我们只看这个算式,去掉这些数据,你知道这里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6=()……()

(2)如果我知道余数是5,商是2,你知道被除数吗?

()÷6=(2)……(5)

四、全课总结师: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作用真的很大,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后拓展

在算式()÷6=★……★中,余数和商是相同的数,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它们有什么规律?

六、板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2.《有余数的除法》的数学教学反思

3.有余数的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4.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5.《有余数的除法》的教案

6.《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总结

7.《有余数的除法》的评课稿

8.《有余数的除法》评课稿

上一篇:党支部创先总结下一篇:高一化学钠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