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2024-09-13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通用9篇)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1

1、高校茶文化课程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既处于学生时期,又处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的过渡时期,在这样的时间段内,大学生群体具有思维活跃、参与感强、求知欲强、对客观事物有一定判断能力但又容易判断失准等特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群体的社会阅历不深,尤其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存在欠缺,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就成为了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国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集中体现了很多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塑造,不失为一个非常良好的尝试。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至少可起到这么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完善大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在知识结构方面仍然较为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理论知识为主,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而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一定的完善,在传统文化方面为大学生注入更多的营养,间接完善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做好准备。二是提高大学生在人文方面的思维能力。人文学科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涉及到多个社会领域和科学领域,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当代社会的人文内涵,掌握基本的人文价值观念,透过我国茶文化实现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的融会贯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是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我国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茶文化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我国茶文化在当代被漠视甚至丢弃,很大一部分原因不是传统文化失去了魅力和价值,而是传统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发扬和传承,以茶文化课程的开设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我国传统茶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其中蕴含的人文智慧、道德情操,可以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茶文化的魅力所在,进而对我国传统茶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并有效增加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高校茶文化课程开设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茶文化的诸多积极意义,高校在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面投入的精力较多,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客观来看,我国高校茶文化教学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对茶文化深刻内涵的传授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刻、不够全面,甚至无法准确领会茶文化中的基本内涵,这对茶文化的传承、传播不利,也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利。二是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老套,缺乏具有现代气息的内容载体,在依托历史、偏重茶史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文化在学生心中的实用性和魅力,这对茶文化在当代的继续发展不利。三是茶文化课程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缺乏学生实践环节,在有理论、无实践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成了“纸上谈兵”,在连泡茶、饮茶、品茶都没有接触过,连茶具、茶服、茶室都没有见识过的情况下,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解就很难深入,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四是茶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和细化,虽然一直在强调通过茶文化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基础文化素养,但这样的目标仅仅是泛泛而谈,并未进行进一步的细化规定,这也间接导致不少茶文化课程教师缺乏授课动力,甚至在授课中存在应付了事的情况。

3、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分析

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更加完善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基于当前高校茶文化课程客观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有必要对高校茶文化课程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途径进行客观分析,以帮助高校通过茶文化教学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文化对学生的积极影响效果充分发挥出来。

3.1理论教学和充分的实践教学相结合

众所周知,茶文化虽然体系庞大、内涵丰富,但却是从基本的饮茶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为向学生充分传授茶文化的内涵,就必须首先让学生亲身体验饮茶活动的魅力,这即是茶文化课程的实践环节,也是茶文化课程教学中基础性的内容。实现茶文化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带领学生初窥茶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基础性的茶文化理论讲授应当涉及茶文化的来源与定义、茶之道、茶之善、茶之美等,使学生对茶文化产生求知欲和喜爱感,在奠定了这样的茶文化教学基础和教学基调后,茶文化的深入教学将会更加容易开展,学生对茶文化也更容易由浅入深地深入理解;二是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包括饮茶和品茶,参观茶艺博物馆,感悟茶艺馆,品味茶艺精神等,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带领学生亲身体验茶艺文化的魅力,感悟茶艺精神内涵,体会茶文化内在精髓,逐步形成对茶文化的深刻理解,并最终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实现个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3.2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划分

茶文化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向学生全盘传授茶文化内容,相对难以做到,而且耗时耗力,因此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茶文化的教学划分层次性和阶段性。从茶文化教学的层次性来说,对于非茶叶专业的学生,应当重视茶文化基础应用知识的讲授,将茶文化的通俗内容和精髓表现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对传统茶文化形成初步的、正确的理解,对于深入的茶文化内容,应当有选择性地决定是否以授课的形式进行教授;而对于茶叶专科的学生,茶文化教学则应当适当深入,不仅要帮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性的.茶文化内容,也要帮助学生拓宽对茶文化的理解,以茶文化为工具实现学生人文思考能力的提升,以茶文化授课为切入点塑造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以茶文化为支撑的文化理论体系和文化理论能力。从茶文化教学的阶段性来说,茶文化教学应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以阶段性、衔接性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一层一层地品味、掌握茶文化的内涵,形成基础牢固的茶文化知识理解和理论能力。

3.3对于茶文化中“真、善、美”的教学主线的把握

我国传统茶文化中,“真、善、美”是茶文化的主线,在高校茶文化课程中,“真、善、美”也是教学的主线。茶文化中“真、善、美”三者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真”所体现的是茶叶之真,指的是茶叶来自自然、清新脱俗的本性、本质,“善”所体现的是茶文化内在的和谐、包容的精神,是我国民族性的象征,“美”所体现的是茶文化中追求美好、热爱美好的精神,对人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启发。在茶文化教学中,把握“真、善、美”的主线,要做到以茶叶发展史实为依据,传达茶文化的精神实质,上升茶文化的内涵和本真,展示茶文化在调节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乃至国家、民族关系中的积极作用,探索茶文化中蕴含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的向往。为帮助学生理解茶文化中蕴含的“真、善、美”,必须通过良好的、富有情感的教学,让茶文化真正以民族精神代表的姿态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在学习茶文化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我国土生土长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文化魅力,感受茶文化在当代的魅力所在,并以此为契机完善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

3.4对于茶文化课程授课者能力的较高要求

基于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以及传授茶文化内涵的较高难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必须为其配备教学能力突出并且对茶文化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理解深刻的教师。具体来说,高校茶文化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能力的要求包括:一是必须深刻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对于茶文化的渊源、定义、发展以及茶文化中蕴含的道德品质、人文精神、时代精神等要有深入的理解,并能以此形成茶文化的完善理论体系;二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必须本身是爱茶、敬茶的,这是茶文化课程老师应当具备的文化价值取向,在爱茶、敬茶的基础上,教师才会产生传播茶文化的热情,对于茶文化的教授才会更加一针见血、有理有据;三是茶文化授课教师应当能够做到将茶文化和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这将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顺畅地理解茶文化内涵、掌握茶文化精髓,提升授课的效率,优化授课的方式;四是茶文化授课教师本身必须具备足够的授课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在有限的课时内,要通过良好的、高效的授课,将茶文化内涵有效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对茶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

4、结语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高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的的确确可以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升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效果,以此实现大学生自身文化底蕴和文化素养的继续提升,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的优秀品质内涵,深入探索茶文化课程的开设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茶文化教学在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助力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秒高.平等参与式教学在高校《茶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茶业,2010(1):15-16.

[2]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3]张玥娟.基于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茶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08-110.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2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显示出其现代价值,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 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从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蕴含的技能因素, 以及教学内容的调整等三方面, 就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古典文化素养教育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和探讨。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从终身教育的理念看来, 高职教育既要着眼于学生当下的就业, 又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培养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健康人格, 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当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儒家、墨家的仁爱学说, 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所急需的, 应该将之作为世界性的, 而不只是中国的理论去理解。作为人们在长期的共同历史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 作为整合社会价值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内聚力的黏合剂, 思想层面上追求道德理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人的价值等, 对确立人类新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体现在高职教育中, 便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 将诸如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力量蕴含在古典文学中。拿我院来说, 公共必选课如《大学语文》课程中对相关篇目的探究性学习, 再如《儒道互补———职场修身法则》等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便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人的尊严与责任, 有助于学生通过学习进行自我人格的反省与完善, 从而有助于健康、健全人格的养成。

2. 了解历史, 培养正确的历史观。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古代神话、先秦散文、汉乐府、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杂剧与明清小说等诸多形式的文学作品, 是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来源。如《诗经》关注现实人生和民生疾苦;杜甫《三吏》、《三别》中安史之乱的史实记录;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 诸如屈原、陶渊明、陆游、文天祥、顾炎武等, 他们的优秀作品是了解历史和涵养人格的丰厚土壤;《春秋》、《左传》、《史记》、《汉书》等典籍本身便是史书。通过阅读典籍, 浸润于文化传统中, 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 还能体会到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的不尽魅力和价值,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提高文学修养。

3. 学习传统文化, 提高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教学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可以适当结合地域文化展开, 以实践为例, 比如我院所在地常州是一座历史古城, 有丰厚的历史及人文底蕴。我担任学院“常州人文研究社”指导教师, 曾安排社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选定的主题“走访常州”, 探寻并了解常州的古运河、古驿站、旧街坊、春秋淹城、古代科举和传统风俗等;《人文江南》是以地域文化为重点开设的公选课, 我曾在讲授过程中针对艺术设计 (园林景观) 专业的学生着重介绍江南的山水人文和园林景观;再如“常州吟诵”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曾在讲座《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中进行示范讲解, 也在指导的“阳光诗社”及开设的公选课《诗词鉴赏和音律研究》中尝试对其进行较系统的介绍。可以说, 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的美学意蕴, 于教师而言, 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 与专业或与兴趣相结合的人文课程的开设, 有助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二、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中蕴含的技能因素

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能力培养的因素, 这些能力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职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古典文学教学中的技能因素。

首先, “说”的能力。包括朗诵、演讲、自由表达、语言环境适时应对等, 这些能力在求职面试、活动组织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古典文学作品适用于诵读,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教学, 帮助学生掌握朗诵、演讲技巧, 培养学生的公众演说能力与信心。从我的教学实践看, 有意识地按照教师指导进行诵读训练的学生, 他们的语言表达由于合理使用了停顿、快慢等技巧, 语言的逻辑性、流畅性都有明显的提高。古典文学作品思想丰富,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设置讨论、辩论, 通过具体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临场能力。对学生理解社会、人生具有重要价值的作品, 可采用主题发言的形式, 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思想的前提下,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口语逻辑表达和应急反应能力。

其次, “写”的能力。这里的“写”不仅指具有写作文学作品的能力, 更指能使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良好的写作能力在职场上应用的频率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保留至今的古典文学作品大多是极好的写作范本, 讲课时有意识地从写作角度进行提炼, 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很有帮助。

最后, 分析鉴赏能力。对一篇作品, 准确把握其思想和优缺点;对某一文学人物, 理解并分析其形象特征;对社会中的诸多事物具有相应的判断及鉴别能力, 了解其原委, 欣赏其价值。古典文学教学对分析、鉴赏的重视, 实际带有能力培养的因素。在教学中, 通过案例, 学生掌握分析、鉴赏技巧, 并通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让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学习中, 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除了上述技能因素外, 作为思维科学, 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工科专业所偏重的逻辑思维和实验理性思维带来的副作用,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不但有利于完善知识结构, 对于将来从事技术开发也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2. 通过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梁启超曾告诫留学美国的梁思成:“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 尤其是文学, 或人文科学中某些部分, 稍为多用点工夫。”梁启超要求子女们做学问不仅要注意专精, 还要注意广博, 这对今天的高职教育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能听出话语背后的潜台词, 能说出既利于行又顺耳的话, 能读出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内涵, 能写出表意明确、文从字顺的文章。我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提出, 有意识地设置相应的环节, 把知识传授、审美教育与技能培养结合起来, 高职人文课程在教学目标设计上不妨体现出综合性特征。

比如《大学语文》课程, 我曾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具体篇目的讲解。通过让学生参与集体备课、制作课件、课堂讲解、实践过程, 加大了学生对课堂的影响。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封闭模式, 向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模式, 以及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模式转变。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有所调整,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成为与学生的对话者、监督者、引导者和纠正者。

三、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调整

目前高职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 大都以中文教育为根本导向, 适合精英教育模式, 有些内容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联系并不密切,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因此, 要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内容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结合教学实践, 我认为具有较高艺术性与大众性的古典文学内容, 如《唐诗三百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 因其艺术性、思想性、大众性、趣味性兼备的特点可进行选择, 但教学时须突破传统束缚, 有重点、有目的地选择那些适应于现代应用型人才素质需求的、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养成和技能发展的篇目展开教学。例如, 《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中的有些章回涉及领导艺术、管理艺术与交流艺术, 《水浒传》则有内容体现出团队精神, 这些篇目可针对不同专业适当选择。

其次, 可挖掘有专业特色的内容。比如沈括《梦溪笔谈》涉及物理、化学、天文、医药、艺术多个领域, 反映了宋朝科技水平的真实情况;李渔的《闲情偶寄》不仅记载了戏曲理论, 还记载了美食、建筑、园艺、服饰、化妆等内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集书法与美文的特点, 兰亭既有园林特色, 又有丰富的人文底蕴, 等等, 这些都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展开教学。

另外, 古典文学中的一些应用性文体也可成为高职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学的内容。如现代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拜帖、请柬, 以及各种书信、函件, 还有工作中使用频繁的各类应用文体, 都与古典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优秀的古代应用文书简洁、精美, 在今天依然具有学习价值和应用价值。

通过实践发掘古典文化教育的人文内涵, 丰富教学内容, 是联系现代高职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有效途径。只要进行积极的调整, 以古典文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教育有自身的学科优势。当然, 从“文理融合”及“弘扬科学精神, 加强人文关怀”的角度,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作用, 其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关系等问题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其价值、学科定位与特色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汤因比, 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5:425-426.

[3]白崇, 刘竞.古典文学教学与职教博雅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1) .

[4]贺利.论古典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对现代大学文化的影响[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2011, (2) .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3

关键词:技校学生 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 培养途径

技工院校的许多学生在入学前,由于学习习惯不佳,再受心理因素影響,容易造成知识积累上的欠缺。在学习、生活中,阅读量有限,无论是人文方面的知识,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欠缺。学生更热衷于快餐式的文化,对事物的判断浮于表面,不及其里。在生活中,更多地沉溺于电子游戏,游荡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缺少高品位的文化熏陶,有些学生自由散漫,纪律观念淡漠,不积极参加集体互动,消极情绪多,做人、做事缺少阳光向上的正能量。如何改变学生的现状,使学生在技工院校学习、生活的几年中学有所成,人文素质能有所提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方面

学校通过展览室、室外展示墙及文化长廊,展示师生创作的作品和励志标语。校园在硬件环境方面,要努力体现整洁、安静、优美的园林化特点,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教育环境,让橱窗、展板、文化墙等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良师益友。

同时,学校有必要让学生参加打扫卫生、绿化和宿舍文化创建活动,使学生对自己动手美化的校园产生依恋、爱护的情感,珍惜一草一木。

二、学生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以丰富的活动、社团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渗透、班队活动、举办名人讲座、评比校园之星等系列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开展书画赛、外语节、演讲比赛、辩论赛和各种社团(包括专业社团)建设、各类体育比赛、文艺汇演等,活跃学生的身心,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二是学校每年举办一次主题文化建设月(或周)活动,如:“我快乐、我健康”系列活动,“文化节”系列活动等。要求各班级参与,设置多个项目,进行竞赛式评比,对于表现先进的班级进行表彰、奖励。激发各班级的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活动中受教育,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三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在日常交往中,加强学生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三、教师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增强教师文化建设,在促进教师成长的同时,还可间接影响学生成长。

二是努力建设学习型校园,鼓励教师成长为学习型、研究型教师,形成一个奋进的团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是通过创建现代教师阅览室、乒乓球室等活动室,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比赛,凝聚人心。

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一是通过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共同确定班级的管理规则,确定有针对性的班训,逐渐形成良好的班风。

二是美化教室环境,教室布置得当,做到干净、整洁。物品摆放有序,让走进教室的人眼前一亮。

三是在运动会中,展示、宣传班级形象。例如,制作一些有特色的标志物,加入班级特有的元素,体现班级积极向上的文化。

四是开好主题班会,发挥文化的引导功能,体现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态度。

五是形成班级特色。例如,优秀作业栏、名人名言、读书园地、专业之窗等,集资购买专业图书。

六是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经常发布有文化影响力的好文章。同时,也为师生沟通交流搭建平台。

七是教室布置:绿化角、卫生角、荣誉角、图书角、节约角、职业文化墙。

五、寝室文化建设方面

寝室是一个班级学生集体生活的基本单位,在寝室中,学生的交流更直接,情感流露更真实,学生也比较放松,相互传递的信息量也很大。寝室文化的培育有利于学生发展,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例如,许多学生都喜欢唱歌,就可以经常进行音乐交流,举行一些歌唱活动,如独唱、合唱、重唱、表演唱,营造音乐氛围,对学生就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要创造一流的技工院校,就要依托学校文化,依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依托学生成才。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让学生在校期间得到全方位的收获,让学生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更好地工作、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平稳,拥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广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7).

[2]卢双盈,李向东.职业教育学[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00.

[3]赵伟.浅析和谐校园里的班级文化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07(10).

[4]张广德.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2(7).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篇4

摘 要:职业素养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途径;培养;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to train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

Chen Jiang Bao yifeng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Shaoxing, Zhejiang ,312000)

Abstract: Professionalism is the code of conduct which people should obey when they are engaged in occupational activities.The key ways to enhance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s training them to havegood professionalism, which also has important social value.The paper says it is necessary to develop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Then the author gives some ways to train their professionalism.Key words: Senio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Professionalism;Ways;Train

职业素养,是指劳动者从事某种工作、专门业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人类从事职业活动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既包含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专业创新能力,也包含政治意识、道德意识、职业认同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吃苦意识、竞争意识和抗挫折意识等诸多方面。

[1]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具备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取得职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通过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克服就业时的外在阻力和内在障碍,使学生抓住就业机会。

1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由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决定的。当前高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从而导致就业状况不理想。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是当前高职教育的一个迫切任务。

1.1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需要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

很多学生在被高职院校录取以后,是本着不得不来的想法进入高职院校的,对自己所学专业以后从事的职业并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自己的专业。大多数高职学生是以高考失败者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的,多多少少存在着心态上的自卑和自暴自弃,在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学习动力上都比较欠缺。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没有“职业”这个概念,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在平时学习生活中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因此,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1.2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美国学者斯潘塞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关于职业素质体系的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需要潜移默化的影响才能改变,但却对人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2]斯潘塞的“冰山模型”理论揭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不能仅局限于对技能和知识的考察,而应从应聘者的求职动机、个人品质、价值观、自我认知和角色定位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如果没有良好的求职动机、品质、价值观等相关素质的支撑,能力越强、知识越全面,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也会越大。

职业素质冰山模型

通过近几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反馈情况来看,有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岗位,所学到的专业才能也无法施展。这些企业,在初期可能比较注重技能知识,但是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在职业进程中学生的动机、品质、能力等职业素养因素。如学生要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富有创新开拓的意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交际能力、独立的工作能力和强烈的责任心等。因此,现代企业的用人理念急需高职毕业生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

2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的内在精神层面,这就要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最终角色必然是“社会人”、“职业人”,所以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最终还是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必须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另一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点和内容又决定了职业素养的培养主体只能是高职院校,在大部分时间里,培养场所也只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3]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必然是在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前提下,整合各类资源,对学生进行全程覆盖式的全方位教育。笔者对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2.1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首先,建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注重专业教学的同时,应逐步建立起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并贯穿于高职三年教学的全过程。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或职业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道德。在过程中注重个体与整体相结合、技能和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政课和专业课相结合。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内建立起生产型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能够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可以使学生树立起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其次,通过设计合理的考评机制,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团队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等职业素养。考评机制起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着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评机制还停留在一张纸一支笔的考试阶段,而这无法有效地衡量学生的职业素养,而且学生对职业素养并不了解或重视,而纯粹是为了通过考试而去机械地背诵书本知识。可见,考评机制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职业素养的考评应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从职业技能、通过师生共同评价、动态考评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2.2关注高职学生的价值体系,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职业人的价值体系会直接影响他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作风。而目前社会价值体系是多元化的,高职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的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化,一些消极和浅陋的价值体系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不利的。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阵地,结合基础课、专业课、校内实验实训课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综合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养成社会和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

2.3 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育高职学生的职业理想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认为,中国有69%到80%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做规划、在就业时容易感到压力。[4]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要求自我的过程,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发展目标,筹划未来,为自己选择一条真正适合的发展道路,实现职业理想和目标。

首先,入学教育和专业意识的引导能帮助学生较早地明确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然后结合专业树立起职业信仰,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生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入学教育固然能够指导学生较早的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但是当高职学生面对学习过程中校园内外的各种事物,必然会产生一些迷茫,所以,构建完善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最主要的是做好高职生学习过程中的职业指导。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持续地组织行业形势教育,使高职学生关心行业发展大事,关注专业发展方向,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讲座、选修课等形式指导高职学生走出学习过程中的迷茫,并开展个体职业指导,强化职业指导宣传,使学生能够主动寻找相关老师进行指导。

最后,在毕业之前对高职学生进行细致的求职过程体系指导。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在其毕业之时已基本定型。因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在毕业求职时主动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面向基层,到企业第一线去,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认清就业形势,合理定位,树立正确就业和职业观念。

2.4通过校企合作来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校企合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高职院校致力于构建“三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三联动(即政府、企业、学校联动)”的育人机制,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使学生在校内学习时融入社会,这对形成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帮助。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聘请企事业单位技术骨干、政府职能部门专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与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吸收高职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把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边做边学,学做结合。采取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提前感受到了企业文化,提高了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前适应企业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

2.5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活动,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以项目研究与实践的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浙江某高职院校近几年在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科学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设立各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每个项目参加的学生人数30-50名不等,设1-2个指导教师,项目负责人由学生担任,项目申报、组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负责提问、质疑。通过该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研究项目实施,学生的职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另外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意识,为他们自觉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打下基础。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时,要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包容、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强化他们的时间观念,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通过习惯养成,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工作的实际行动中去。3结语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社会和高职院校的合力培养下,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职业素养,提升就业竞争力,较快地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而实现“就业─职业─事业”的转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雁敏.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2]杨明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3]江波,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探析[J].出国与就业,2009(6)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研究,2010(18)

[5]刘伟.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0(20):71-72

作者简介:

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论文 篇5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素养,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很难有好的就业机会,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了当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素养的方法,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培养策略,以供相关教育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素质;提升途径

目前,知识和素养已经代替劳动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未来劳动者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各类中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以此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公民。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各类中职院校逐渐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授课,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能和学习环境。但大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娱乐,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生多是利用网络看电影、玩游戏,很少有学生在网上学习、查找资料。大多数学生只有在作业的督促下,才可能被动地利用互联网来搜索学习信息,缺乏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的习惯。并且中职学生缺乏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提高信息素养的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判断和评价信息的价值。因而,提高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尤为重要。

二、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2.1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想要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增强利用信息的能力,需要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任课教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运用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那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信息的传递,学生便不会主动去提升自身的素养。简言之,教师拥有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需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完善硬件和软件设备来奠定培养素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通过定期的培训来增强教师能力。

2.2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当今时代信息数量急剧增多,各类信息缺乏系统的管理,中职学生很难辨别信息的正确性,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引导,将“互联网+"战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使中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信息的了解。其次,需要重视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增加信息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中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使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2.3积极改进教育方法

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环节。培养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且让他们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这样相比起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要求中职教师把“融合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并且能够自己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另外,应该积极的把信息技术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并且对中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促进作用。

2.4大力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能力也是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升其信息素养,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因此中职院校在进行信息教育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增强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地与一些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特点,开办一些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项目、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我。这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且还能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其对人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与未来发展情况,因此中职院校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方式等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教育。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史萍.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化建设,(11)

[2]郭娟娟.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初探[J].东西南北:教育,(12):00046-00046

[3]朱永红.中职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9):167-167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6

祁阳师范 邓海云

[内容摘要]文学素养关系到一个青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事业发展和家庭的幸福。农村幼师学生由于学习能力、学习环境的影响,文学素养上较为缺乏,表现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偏差,造成了学习和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对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会带来不利的影响。通过提高幼师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健康人格,提高教育技能有很大的作用。提高幼师学生的文学素养,是我们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完善课程体系,提高老师的文学素养,开展社团活动等方法,是提高幼师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幼师学生 文学素养 学习能力 培养方法

途径

文学素养关系到一个青年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事业发展和家庭的幸福。通过对湖南省幼师专业的教师、学生的调查,我们认为,农村幼师专业的学生缺乏文学素养,影响着幼师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幸福。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提高幼师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幼师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观、培养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及健康人格,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农村幼师学生需要提高文学素养

2013年,我们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湖南省10所有幼师专业的学校的280名教师,980名学生分别进行了文学素养构成的问卷调查,整理发现:

(一)农村幼师学生缺乏文学素养

通过调查分析,幼师学生普遍缺乏文学素养。表现在:

1、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词汇量少。绝大多数学生完成800字的作文都比较困难,文字生硬,没有张力和表现力。很多同学到了二年级连普通的应用文都写不完整,如请假条、简单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申请书书写不完整、错别字较多。

2、阅读量少。发现88.3%同学,一学期的课外阅读量仅为1-2本,有的甚至一学期中连一本课外书都没读过。

3、阅读内容片面,经典作品少。部分学生的阅读量不小,他们阅读的重点大多是穿越小说、言情小说和无厘头作品,有的甚至是黄色书刊,无效阅读较多,98%的同学没有读过中国的四大名著。

4、阅读方式单一,把浏览代替了阅读。90%以上的学生整个幼师学生阶段没有购买过1本图书,71%的学生没有到学校图书馆借阅过文学作品。83%的学生在阅览室阅读的读物不是文学读物。学生阅读方式主要是通过手机、电子读物,把浏览代替了阅读。

5、对文学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很多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所购置的文学读物比原来少得多。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不少幼师学生缺乏应有的文学素养和起码的文学鉴赏能力,甚至识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都没有。学校管理难和学生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都与幼师学生在学校学习时不重视文学素养有关。

(二)农村幼师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急需提高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村幼师学校的教师文学素养急需要提高。

1、农村幼师专业的教学重视基本技能教学,对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求不高。由于当前农村幼师专业学生的来源基本上在初中阶段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学校在对幼师专业学生的要求上,注重的能唱会跳、能写会画,不太注意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

2、语文教师缺乏文学激情。语文教师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当初报考文科时,必定有对文学的痴情,甚至不少人还有做文学家的梦;但是,在幼师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语文课并没有列入主科范围,学生的主要目标在于学说普通话,语文老师往日那种对文学的痴情、崇敬和热度正在渐渐消退。

3、教师的阅览量减少。在调查中,73%的教师、95%年轻的专业教师中,对中外古典名著根本没有涉足,有些语文教对新出品的文学作品很少阅读和知晓,作品数量大多停留在大学学过的阶段。

4、语文教学观念陈旧。现在有些语文老师认为,语文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实际上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5、教师的教学缺乏激情。由于对文学作品兴趣不大,整体文学素养不高。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没有生活气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

二、提高幼师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知识方面长期积累,最后形成的稳定的气质类型。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高低,是一项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文学素养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幼师学生文学素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个时期正是幼师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古代文学作品中包含着历代人们对生命、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情感寄托,这对培养学生高尚人品和气节,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有巨大的作用。特别是幼师学生将来面对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祖国未来,幼师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将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以“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我认为,对幼师学生教育既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也要为幼师学生一生发展服务。提高幼师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幼师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幼师专业学生的就业既是本人专业技能的比拼,也是幼师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良好的文学素养、心理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会提高幼师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

三、提高幼师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学校结合学生与教师的实际,将提高幼师学生的文学素养作为学生的基本素养教育,探索了一些方法和途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1、综合安排文学素养的课程。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幼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教育心理学、音乐、美术、形体训练等。同时通过开设语文、历史、艺术鉴赏等课程,来提高文学素养素质。通过以文学作品作为切入点,借助作家和作品所体现的丰富人生经历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思想品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观,进而树立积极、达观、辩证的生活态度。

2、调整语文课的评价体系。注重增加平时考察的力度,通过灵活多样的多次、多形式的考核,以实现培养能力和积极参与为主要目的。教师依据教学进度布置背诵经典作品,择取作品选中与日常教学内容关系最为密切的诗文要求学生背诵,教师抽查背诵情况并做出评定。有的还可以举办诗文诵读比赛,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成绩。

3、开展专题讨论。有些教师设计文学现象中有认识价值、学术价值或与现实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组织专题讨论,开拓幼师学生的视野。

4、不断提升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应具备新型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应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注重素质教育,拓展专业视野,将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多方面能力融为一体,增强高职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性。为了实现高职学生毕业后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应努力培养他们独立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

5、开设专门的幼儿文学课。选取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为幼师专业学生提供学习机会。

6、开展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表现力。通过举办诗文诵读比赛,诗歌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表现力。

(二)强化校本培训,提高幼师专业教师的文学素养。

1、转变观念。树立文学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理念。文学素养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2、开展文学讲座。邀请当地名家,开展文学讲座,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3、开展“一年读一本书活动”。每年在教师中开展读一本文学名著活动,要求老师写出心得体会,并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4、开展“三个一活动”。开展“说好一口普通话,写好一手字,写好一篇好文章”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学校秉承传统,将写字、说话、写文章考核的内容。每年都要求教师要完成一篇以上的教研论文,学校将优秀论文结集出版,提高老师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5、组织老师指导学生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文化竞赛活动,努力提高师生的文学素养。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在全国省市组织的一系列文学、书写比赛中,幼师专业学生屡获佳绩。

(三)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培养文学兴趣的物质基础

1、学校为师生提供足够多的文学作品。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充实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文学作品,保证学生能及时阅读文学作品。

2、改善阅读条件,提供现代化的阅读设施。根据适应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的改变,及时组建电子阅览室,多媒体阅览设施,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阅读需要。

3、组织开展师生深入生活,积累素材。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作品是世界的反应,是作者用自己手中的笔,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揭示,加以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阐述了自己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学校组织幼师专业学生到大自然、幼儿园进行生活体验,积累素材。

(四)开展课外活动,满足学生提高文学素养的要求

1、开办“读书会”。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从众心理和合群心理,成立读书会,读书小组,由教师推荐书目。书目可以是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古今中外名著,也可以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散文、小品文等,同时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使学生围绕专题讨论或自由阅读,逐步增加阅读量。

2、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主题读书活动,掀起群众性的课外阅读热潮,如组织学生参加“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类的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客观地刺激学生阅读一定量的作品。

3、开展竞赛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幼师专业学生开展讲故事、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榜样。

4、创办文学社,出读书报,为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校成立了“蓝窗文学社”和“文昌书画社”,不定期出版《绿地》文学刊物,书报内容主要是学生写所读书的感受及心得体会。学生一看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上报了,就极大的调动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至于其他同学也会暗下一股劲要多读书,读好书。

4、充分发挥“校园之声”、黑板报和国旗下讲话的阵地作用,调动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通过学生撰写、朗诵优美的文章,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五)运用多媒体手段,提高效率

1、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以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多媒体,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氛围情境化,教学内容直观化营造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体味作品。利用诗歌、散文、戏剧的音频资料来体味作品。帮助学生体味作品中的妙词丽句,深刻领悟作品的主旨和情感意蕴。经典的朗诵、歌曲和对白以强大的感染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感悟力,并在课堂上营造出浓厚的文学艺术氛围。

3、发挥学校网站的媒介作用。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学生园地》专栏,鼓励学生大胆向学校网站投稿,学校还拿出一些资金,对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讯报道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文学的积极性。

没有文学就没有生活,我们生活的离不开文学。文学所表现的人生内容对应着我们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促使着我们每一个人寻找我们自己的人生之梦,人生之理想。提高幼师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是一件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燕玲;《解读乡土文学,提高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以提高广西民族地区中学生文学素养为例》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J];2009年第4期

[2]孙翠云;《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文学素养的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12期

[3] 谭悦 荆仙玉 田朋朋 刘广生;《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现状调查及提高策略》[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年04期

[4]张新乐;《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J]《青年文学家》 2012年13期

[5]周露;《当代大学生文学艺术修养的培养》

[J]《文学教育(中)》年10期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7

一、“恶搞”的起源

“恶搞”这个词的产生源于日本Kuso文化的流行。恶搞是日本流行语“Kuso”一词的汉语翻译, 也有人音译为“库索”、“酷素”。恶搞指的是一种心态, 人们用调侃、嘲讽或是游戏的心态对我们喜欢或者不喜欢的作品进行解构, 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早期的形式只限于文字, 在网络流行, 现在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 图片、影像资料无不成为恶搞的对象。恶搞文化的流行显示着现代社会中人们广泛的娱乐需求。人们抱着娱乐、消遣的心态, 选择网络这个既方便快捷又能迅速传播的平台来抒发情感, 他们在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 自己也陶醉其中。恶搞日益壮大的趋势与网络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甚至被一些学者定义为“网络次文化”。

二、“恶搞”文化对青少年视觉素养的危害

(一) 忽视传统文化

成年人可以通过恶搞文化宣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同时大部分成年人也会对现实低头。他们明白恶搞只是发泄的方式, 却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他们会创作和追捧《春运帝国》, 可是他们依然会排队买火车票, 依然还会对黄牛党抱有幻想。但是与成年人相比, 青少年并未形成恶搞文化的“抗体”。他们还无法了解现实是残酷的, 更不会明白恶搞只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奈。

以《春运帝国》为例, 它的创造蓝本是《英雄》。《英雄》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漫天黄沙, 纷纷落叶, 每个场景都充满中国的符号。红蓝白绿黑, 浓烈的色彩既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又彰显出独特的民族风格。对于青少年, 电影本身的沉重和片段性极其容易造成青少年的困惑, 继而认为枯燥。如果再遇上恶搞版的《春运帝国》, 这部影片所赋予的中国文化将无法被青少年解读。对于尚未形成正确审美观和视觉素养的青少年, 一次次与极富魅力的传统文化擦身而过, 从而造成中国文化因得不到理解而消失殆尽, 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 也是青少年的悲哀。

(二) 阻碍形成正确的视觉素养

恶搞文化不仅会使得青少年丧失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而且会阻碍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视觉素养。青少年同样有文化的需求, 当正当的主流文化不能有效地呈现给青少年时, 这种形式活泼、内容有趣的亚文化就会侵入青少年的骨髓。在没有形成正确的视觉素养前, 无法辨别是非美丑, 受到污染后难以矫正。

三、反思青少年视觉素养的培养

综上所述, 青少年视觉素养的培养再不得到重视, 将会危害一代人。作为教育者必须思考采取积极有效地策略来树立青少年正确的视觉素养。

(一) 更新观念, 建立培养意识

培养青少年的视觉素养第一要义是教育者自己要从主体意识上认清青少年的视觉素养培养和其他科目一样重要。教育者要意识到正确的视觉素养会贯穿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中, 它能够带来正确的审美意识, 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无论一个国家的科技多么先进, 没有自己的文化就像没有灵魂一样, 只是一具行尸走肉。因此, 要重视艺术课程, 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播真正美丽的图片和影片, 解读其中的文化和美丽之处, 从正面向青少年昭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激荡青少年的心灵。

(二) 整合现有资源, 开发新教材

大部分学者在提到视觉素养培养时, 认为要开设相关课程, 开发相应教材。对于有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较重的青少年再开设一门课程, 学校、家长甚至青少年自己都会颇有微词, 似乎与实际不符。因此, 笔者认为, 学校可以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加入视觉素养培养元素。尤其是对于艺术课, 应当更新现有教材, 融入视觉素养培养的思想。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看懂、看好一件艺术品。这样, 既不增加学生负担, 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目的。

(三) 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创设视觉情境

从“恶搞”文化的兴起可以看出, 它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基于网络, 我们同样能基于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来树立正确的视觉素养, 使其形式活泼生动, 传播方式更贴近青少年, 那么青少年会摒弃“恶搞”认同教师的教授, 从而提高视觉素养。

如果说要给主流文化穿上一件美丽的外衣, 使得青少年能够享受到美, 培养视觉素养, 那么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是这件外衣的裁缝。用手工来制作不仅耗时耗力, 而且对于一般的教师也难以掌握。而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应的操作方便的小型软件则是易学易会, 便于教师使用。

1、从认知角度培养视觉素养

培养青少年的视觉素养并非仅仅是美术课或其他艺术课的重任, 而应该在各门课中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以语文学科为例, 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 无论是语文课本还是语文课板书都是满满的文字。如果是遇到文言文, 则更是头痛至极, 这当然不能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甚至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效率都会大打折扣。而使用教育技术则能够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在抽象文字的基础上加入了图片、动画、视频, 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知识内容, 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内化知识, 同时在美的享受中提高审美品味, 从而实现培养视觉素养的功能。

如小学四年级课文《张良奇遇记》, 这篇文言文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的确是晦涩难懂, 容易造成对该文章的学习提不起兴趣, 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浙江的教师设计制作课件时, 围绕这些具体情况, 制作了《张良奇遇记》这个课件。我们只要单击左上角四本书中标着“动画欣赏”的那本书后, 就会在界面的中间开始播放动画, 边播动画同时, 还边读文章, 而且在动画的下方出现字幕, 这样, 做到声、画和字幕同步——画是字幕中的画, 声是字幕中的声。该课件中的动画, 变晦涩难懂的古文为直观的动画, 通过对抽象的文字视觉化编码, 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感情就容易被学习接受和理解, 最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使用这种方式不仅利于学生内化知识, 也使得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中国文化氛围。精心设计的中国文字, 彰显了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的视觉文化;含蓄写意的中国水墨画, 使学生了解“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的意境, 同时也将学生带入教学内容所要表达的文意氛围, 在浓浓的文化气息中, 体会着人文关怀;在身心受熏陶的愉快情境中, 自主建构知识。

语文课兼具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重任, 在青年人热衷于西化和日韩化的今天, 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日趋疏远。因而在语文课中更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彰显我们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 使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 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意识。像这样的精品课件不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更培养了学生的视觉素养, 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传统艺术, 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借鉴。

2、建立与视觉素养相关的QQ群

青少年使用QQ聊天的方式最为普遍, 在班级群里, 建立一个关于视觉素养培养的QQ空间。教师可以上传一些历史名画, 配有相关解析。撰写关于某部电影的视觉解析日志。供学生欣赏, 并且发表相关评论。

同时, 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 让学生就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解析, 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喜欢什么。同样上传到空间里, 欢迎其他同学的访问, 讨论。因为QQ空间设计了访问花藤, 空间的人气越高, 空间的装扮也会更漂亮。这种设计也会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使得这项学习活动可以持续开展。

3、从游戏角度培养视觉素养

使用游戏软件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走在了前列。他们制作的《别以为你会看》视觉素养训练软件丛辑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判断力、记忆力、观察力和想象力的过关游戏, 用以分别培养视觉判断、视觉记忆、视觉观察和视觉想象方面的能力。

研究者用这套训练软件试验三个地市的学生, 通过使用后的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这三个地市的学生对该软件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界面设计、色彩搭配、题目内容设计以及趣味性方面等都表示满意。并期望能够有更丰富的训练内容和更多样的训练形式出现。75%的同学认为该软件对视觉素养的培养具有效果。

“恶搞”文化引发了我们对培养青少年视觉素养的深思, 同时它受到青少年的追捧的原因也值得我们的教育借鉴。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只有培养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视觉素养, 塑造高品位的审美观, 才能使得我们的经典文化得以继承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朱静秋、张舒予:《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 [J].《电化教育研究》, 2005-4

[2]、张杰:《关于多媒体课件开发过程中的视觉文化思考》, [J].《集美大学学报》, 2008-1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8

关健词:高中 美术教育 视觉素养

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关注对学生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加以培养,也重视培养学生的美学理解和认知能力,特别是在新时期重点关注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向学生展现和表达相应的艺术美感,促使学生经过学习自身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都能够得到显著的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的视觉素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强化。

一.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必然性

基于当前社会对学生视觉素养的要求,高中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美术课程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后能够为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与高中美术教育的时代性要求相吻合,因此高中必然会加强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对学生的视觉素养加以强化。其次,当前我国高中生视觉素养不足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甚至视觉素养的不足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然会将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其三,不论是高等教育阶段还是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高中作为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必然也要加强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借助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的视觉素养加以培养

1.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良好的视觉感知能力能够促使人顺利获取外部相关信息,并借助中枢神经系统的分析产生对信息的感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对学生形成直观的刺激,进而促使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

如在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在播放音乐的同时为学生展示相应的艺术作品图片,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对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促使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得到培养。以《韩熙载夜宴》为例,在特定的音乐情境中学生对这一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绘画信息会借助视觉渠道进入人的大脑,并在大脑停留,此时学生会产生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这样学生对作品的直观欣赏会刺激大脑中枢系统对绘画的布局结构、色彩搭配以及人物造型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感受到作品的艺术美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2.图文并茂,培养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解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是一种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思想以及美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能力,能够促使人透过事物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内涵。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加以培养,就是借助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相关美术作品形成直观认识的基础上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层次内容。

如在对“走进抽象艺术”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展示远古时期陶器纹样和艺术古韵的同时也向学生讲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借助对历史文化背景实现对艺术形式的深度解读。这样,借助图文并茂的教学,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能够得到相应的培养,对高中学生视觉素养的强化也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3.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组织学生参与美术绘画实践,让学生在灵活应用中对美术作品的点线面结合问题、空间布局问题、作品艺术境界问题等形成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在提升学生视觉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实现学生从理论世界向着艺术世界的转变,最终促使学生的视觉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三.结语

新时期,在高中美术课程中对学生的视觉素养加以培养已经逐渐成为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高中美术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积极从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入手对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加以培养,希望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潜力,对学生的视觉素养进行强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金芬.探析高中美术教育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6(4):240.

[2]彭世忠.浅析视觉文化时代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7):172-173.

[3]陈育红.论高中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视觉素质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4):159-159.

发展中学生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篇9

关键词:美术鉴赏;视觉;审美;素养

一、信息时代下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意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推广,各类图像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眼中,让我们目不暇接。对学生视觉素养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美术鉴赏力、发展视觉思维,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与学习方法。视觉素养的培养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美术鉴赏课的课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运用鉴赏的方法对图像进赏析、鉴别,从图像中获取有利身心健康的信息,并对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进行视觉感受,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因此当下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作用

(一)领会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视觉感受力

视觉感受要求感受者运用视觉器官去辨别光的明暗强弱、色的色素组成,以及物体的大小远近、状貌变化,从而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美术学科素养的始发源核心是视觉形象,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与美术作品产生交流就需要借助眼睛去看,并通过眼睛的观察把对具体物象产生的感受传递到脑海中。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学习,不仅能开拓学生艺术视野,更能让学生在艺术家的启发下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如在欣赏宋代画家吴炳的《出水芙蓉图》时,画家细腻轻柔的用笔把娇嫩高洁的荷花表现得形象生动,仿佛还带有露珠的荷花就要从画中呼之欲出。通过对该画的鉴赏,学生不仅能得到视觉美的享受,更能学会在生活中捕获事物细节的美好形象。

(二)掌握美术作品鉴赏方法,提高学生视觉审美判断

牛顿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学习、鉴赏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不仅可以积累学生的视觉审美经验,更能拓展学生知识面、陶冶情操。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中的创作背景、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赏析,学生可以由表及里的品味作品的内涵与艺术美,取其精华,增强自身的审美判断力。

如学生在观察、鉴赏法国画家米勒的作品《拾穗》时,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进行赏析:画家采用的横构图突出了画中拾穗的妇人,而画中昏黄庄重的色彩,三位妇人谦卑躬下身子拾穗的动态造型,不仅反映出了农民忍耐、谦卑的特质,也表现出了人与生存息息相关的精神品质。运用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学生不仅感受到《拾穗》作品中真挚感人的质朴情感,更能运用视觉审美经验判断出画中农民形象的勤劳、朴实与善良。

(三)运用美术鉴赏方法创作,启发学生视觉创造力

视觉在人的行动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感官经验把对事物的感觉、感情与理性经验传递到大脑中,从中激发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过程中,除了在掌握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更要运用美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进行创作,从中启发学生的视觉创造力。视觉创造力的发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

如学生在罗丹雕塑作品《欧米艾尔》的鉴赏学习中能得到不同创造力的启示。《欧米艾尔》并不是以常态美展现在人们的视觉中,雕塑家呈现的是一位背部弯曲、乳房干瘪、浑身皱纹的年老色衰的模特,虽然它并不“漂亮”,但是通过岁月的沉淀它却给我们在审美与心灵上产生了震撼,这就是艺术家给人们创造出的精神食粮。通过对作品视觉形象的观察、再到达心灵深处的冲击,学生运用视觉情感对生活中选择的事物进行概括或夸张的再创作,在此过程中逐渐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三、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实践

在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体现的不同历史背景与在视觉上产生的不同美感进行鉴赏学习。

当笔者在多媒体上同时展示这两幅作品时,学生在视觉上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国画《韩熙载夜宴图》给学生产生了温婉细腻的画面感,画中韩熙载为了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常开设夜宴与宾客纵情嬉游。画中顾闳中奉命窥探韩熙载在家中的活动后凭记忆挥笔作画,该画表现了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对画作几个局部的细致观察与赏析,从画中流畅的线条,饱满的色彩,灵动的人物表现,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雅致情趣与温润的艺术表现力。而法国画家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加冕》给学生产生了恢宏大气的视觉感受。画中表现了1804年12月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在鉴赏画前让学生了解了拿破仑在加冕时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的情节。画家达维特为避免教皇难堪从另外一个视角描绘了拿破仑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以此仍保留了拿破仑在画中的中心位置。通过对画中宏大的构图、神似的人物、壮观的场面以及富丽堂皇的色彩的细致观察与鉴赏,学生感受了气势庄严的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美。

通过对《韩熙载夜宴图》与《拿破仑一世加冕》两幅优秀作品的对比鉴赏,学生在视觉感受、观察并产生联想的审美体验下,运用鉴赏画作的方法对作品进行赏析,在增加视觉审美经验并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

鉴赏艺术家的优秀美术作品,可以拓展学生艺术视野、提高眼界,从中学习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促进对生活中艺术美的感知力,通过双眼的观察、感受、判断形成良好的视觉审美习惯,在视觉素养形成的同时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荪生.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3.

[2]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谢汝强.“读图能力”培养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帮助别人真快乐优秀作文下一篇:农民工教育